一、中西医结合手术治疗多内口肛瘘154例(论文文献综述)
龙翔,胡凌,杨扬[1](2021)在《MRI高分辨率T2WI FS序列联合DWI在肛瘘术前诊断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核磁共振(MRI)高分辨率T2WI抑脂序列(FS)联合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肛瘘术前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60高度疑似肛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MRI高分辨率T2WI FS序列及DWI扫描。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分析T2WI FS序列及DWI检测结果。结果不同检查方式对2条瘘管、3条瘘管、经括约肌型、括约肌上型、括约肌外型、多内口、脓肿的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联合检查对单一瘘管、括约肌间型、单内口肛瘘的诊断准确率高于T2WI FS序列、DWI诊断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高分辨率T2WI FS序列及DWI对肛瘘均有较好的诊断效能,但两者联合诊断对肛瘘诊断的准确率优于单一诊断,临床可根据患者情况,采用不同成像模式,以提升诊断效果。
杨宗亮,彭天书,鲁海燕,徐胜艳,付肖冰,胡响当[2](2021)在《小儿肛周脓肿及肛瘘根治性手术的实践与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小儿特殊的生长发育阶段,小儿肛周脓肿及肛瘘的治疗及恢复过程与成人有较大差异。目前,学者对其治疗方式及根治时间存在分歧,且临床相关对比研究较少,临床治疗缺乏指导意见。对争议较大的关键问题,结合临床实践,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分析;对小儿肛周脓肿及肛瘘的根治性手术的手术要点及技巧,进行有效的探索总结,为构建小儿肛周脓肿及肛瘘的诊疗规范,形成治疗共识做有益的尝试。
尹锁锁[3](2021)在《改良挂线治疗前方低位单纯性肛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肛瘘是临床常见的疾病,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工作生活,手术是根治肛瘘的主要手段。对于低位单纯性肛瘘的治疗,手术方式选择较多,切开法临床运用广泛,但是由于术中要切开括约肌,对肛门功能仍有一定影响,尤其对于括约肌较为薄弱的前方部位的肛瘘,切开括约肌更需谨慎。挂线法是治疗此类肛瘘常用术式,利用挂线的慢性切割作用,可以有效地保护肛门括约肌,但是目前的橡皮筋挂线法由四周向中心的切割,术后可能会导致肛门功能轻度受损、锁孔样畸形、疤痕面积大等不良情况发生。如何发扬挂线疗法的优势,克服挂线法的不足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解决的问题。目的:通过临床观察改良纽扣挂线疗法对前方低位单纯性肛瘘的治疗,客观评价改良挂线法在进一步减少术后并发症、保护肛门功能方面的效果,为临床不断创新改进定向挂线疗法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符合纳入前方低位单纯性肛瘘诊断标准的肛瘘患者4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试验组采取改良纽扣挂线法的手术方式,对照组采取现代橡皮筋挂线的手术方式。术前向患者交代改良挂线的手术方式以及与现代橡皮筋挂线的差异,并在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下进行手术。术后观察记录两组的挂线脱落时间、肛门疼痛程度(术后及紧线后第1、3、5、7天)、创面愈合天数、术后肛门形态以及肛门功能、术后肛瘘复发率等情况。应用SPSS Statistics 25数据分析软件对二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方面:两组间在年龄、性别、病程方面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具有可比性。2.术后各类观察指标方面:临床疗效、创面愈合时间、挂线脱落时间、术后复发、住院天数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各类观察指标方面:术后肛门形态、锁孔样畸形、肛门功能方面,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挂线组在术后肛门形态及肛门功能保护方面优于现代橡皮筋挂线组。4.术后疼痛方面:术后第1天、紧线后第1、3天,两组疼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纽扣挂线疼痛大于现代橡皮筋挂线组。术后第3、5、7天及紧线后第5、7天,两组术后疼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纽扣挂线疗法治疗前方低位单纯性肛瘘与现代橡皮筋挂线相比,可以有效减少肛门畸形的发生,更好的保护肛门功能和形态。手术疗效等方面二者相似,但术后疼痛相对较重,需要进一步研究改进。
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临床指南工作委员会[4](2020)在《肛瘘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文中研究表明肛瘘是结直肠肛门外科专业领域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多数为肛门直肠周围间隙脓肿破溃或引流后形成。由于其病理变化的复杂多样性,部分患者的临床疗效并不乐观,甚至可能出现严重的手术并发症,包括肛瘘迁延不愈或出现不同程度的排粪失禁等,明显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残疾。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临床指南工作委员会组织国内部分专家讨论编写本专家共识,建议在治疗前对肛瘘进行综合评估,包括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辅助检查包括瘘管造影、超声波检查、CT或MRI,目的在于准确判断肛瘘内口位置、瘘管走行方向及其与肛门括约肌的关系。腺源性肛瘘确诊后均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可分为损伤括约肌的手术和保留括约肌功能的手术。前者包括肛瘘切开术、肛瘘切除术和肛瘘挂线术等;后者包括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直肠黏膜肌瓣推进修补术、肛瘘激光闭合术和视频辅助肛瘘治疗术等。建议临床上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或组合应用。生物可吸收材料包括肛瘘栓和纤维蛋白胶等,由于其具有保留括约肌功能和可重复应用等特点,亦推荐有条件和有经验的医生选择性应用。术后良好的伤口管理可以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愈合,降低肛瘘复发率。由于肛瘘术后有一定的复发率和排粪失禁发生率,对部分病情复杂、反复手术和肛门功能已经受损的患者,在选择再次手术时一定要慎重,要权衡患者获益和排粪失禁风险。
赵玉楣[5](2020)在《肛瘘挂线术后肛门功能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将行切割性挂线手术与行非切割性挂线手术的肛瘘患者的术后肛门功能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收集两组患者术后复发情况,观察中医挂线疗法对肛门功能及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肛肠科于2018年11月至2019年1月住院的肛瘘患者的病史资料,选取符合排纳标准的患者,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以患者行切割性挂线作为暴露因素,以复发作为研究终点。根据患者既往住院期间所行手术进行分组,分为切割性挂线组与非切割性挂线组,收集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肛肠动力学指标、肛门失禁评分、肛门指诊情况以及是否复发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肛肠动力学指标:通过非劣效性检验,术后3个月,切割性挂线组的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肛门平均收缩压、括约肌功能长度、初始感觉容量、最大耐受容量均不比非切割性挂线组差,术前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通过卡方检验,术前及术后3个月,切割性挂线组与非切割性挂线组的肛管直肠抑制反射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2)通过卡方检验,术前及术后3个月,切割性挂线组与非切割性挂线组的肛门失禁评分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3)通过卡方检验,术前及术后3个月,切割性挂线组与非切割性挂线组的肛门指诊情况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4)复发情况:术后3个月,非切割性挂线组复发3例,其中行旷置引流挂线法2例,行松弛挂线法1例。结论:通过本回顾性队列研究可知,切割性挂线组术后肛肠动力学相关指标不比非切割性挂线组差,其肛门失禁评分、肛门指诊情况与非切割性挂线组相比,差异不显着。且术后切割性挂线组未发现复发。说明使用中医挂线疗法治疗高位肛瘘,能够降低术后复发率并保存肛门功能,提高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付方方[6](2020)在《经直肠腔内超声及MRI在复杂性肛瘘术前诊断的应用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肛瘘是肛肠外科常见病、多发病,主要表现为反复肿痛、自发性流脓、瘙痒等。目前临床术前对肛瘘进行判断、评估,主要依靠患者症状、详细的局部检查、瘘管造影等。近年来影像学检查在肛肠科得到重视,其中经直肠腔内超声及MRI是两种常用影像学手段,但关于两者应用价值,尚存在争议。本研究深入分析经直肠腔内超声及MRI在复杂性肛瘘术前诊断的中应用效果,为临床选取合适术前诊断方法提供参考。第一部分经直肠腔内超声在复杂性肛瘘术前诊断的应用分析目的探讨经直肠腔内超声在复杂性肛瘘术前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12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肛肠科收治的60例复杂性肛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日立HI Vision Ascendus超声诊断仪对入组患者进行经直肠腔内超声检查,由超声科两名经验丰富医师在双盲下对图像进行分析,取两者一致意见作为最终诊断结果,统计入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病程、合并疾病、既往手术史)等、超声图像特征。并以手术结果为准,比较超声检出内口、主管、支管/脓腔、脓肿、不同Parks分类肛瘘与手术结果的一致性。结果1、瘘管的超声图像特征:(1)经括约肌型:有低回声瘘管穿过外括约肌,穿出外括约肌的延伸部分被其反射,正常结构被破坏,参照经过肛门外括约肌的位置,可分为高、低位肛瘘;(2)括约肌间型:一反射带较弱,呈现于纵切面上,原本狭窄的括约肌间层面局部增宽变形,有低回声区穿过括约肌间隙,但超声声像提示未穿出外括约肌纤维层;(3)括约肌外型:稍高回声或低回声瘘管与外括约肌一侧紧贴,未与瘘管相通;(4)括约肌上型:在耻骨直肠肌以上走行或穿过耻骨直肠肌,可见低回声管道贯穿耻骨直肠肌水平。2、内口的超声图像特征:可为强回声型,亦可为低回声型。(1)通过内括约肌缺如部位,与括约肌间瘘管相连的上下皮肤组织破坏的表现;(2)内括约肌缺如的根样出芽形表现;(3)与肛门内括约肌相连,由括约肌间瘘管形成的根样出芽形表现;3、直肠腔内探头超声图像特征:(1)经括约肌型:经肛门内外括约肌后,瘘道近端走行于肛管后间隙或坐骨肛管间隙,外口止于远端;(2)括约肌间型:横切面可见椭圆形、圆形、带状低回声,长轴切面超声征象可见原本狭窄的肛门内外括约肌间隙局部增宽,表现为低回声;(3)括约肌外型:直肠水平肛管、瘘道相通,但走行基本全程平行于肛管长轴;(4)括约肌上型:可见境界不清的低回声区位于肛门内外括约肌间,向头侧走行,之后走行于肛提肌、耻骨直肠肌以上,再下横穿坐骨直肠间隙至皮肤表面。4、手术结果:检出内口80个,主管71个,支管/脓腔85个,9例患者伴有脓肿。超声检出内口、主管、支管/脓腔、脓肿与手术结果比较,Kappa值为0.843(>0.75,95%CI 0.7540.932),一致性为89.11%(P<0.05)。经括约肌型25例,括约肌间型21例,括约肌上型14例。超声检出不同Parks分类肛瘘与手术结果比较,Kappa值为0.719(0.40.75,95%CI 0.5170.920),一致性为82.00%(P<0.05)。结论括约肌、肛管直肠及周围组织在经直肠腔内超声检查下清晰显示,诊断复杂性肛瘘的内口、主管、支管/脓腔、脓肿及与括约肌间的关系与手术结果一致性良好,可为外科手术干预提供直观的价值较高的影像学信息。第二部分经直肠腔内超声联合MRI在复杂性肛瘘术前诊断的应用分析目的探讨经直肠腔内超声联合MRI在复杂性肛瘘术前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12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肛肠科收治的60例复杂性肛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日立HI Vision Ascendus超声诊断仪对入组患者进行经直肠腔内超声检查,并采用Philips 1.5T Achieva Dual MRI扫描仪和体部线圈对入组患者进行MRI检查,均由两名经验丰富医师在双盲下对图像进行分析,取两者一致意见作为最终诊断结果,比较超声、MRI、超声+MRI 3种方法内口、主管、支管/脓腔检出率及诊断不同Parks分类肛瘘的灵敏度、准确度、特异度。结果1、比较3种方法检出内口、主管、支管/脓腔情况:以手术结果为准,3种方法内口、支管/脓腔检出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MRI内口、支管/脓腔检出率(95.00%、95.29%)高于单一超声(75.00%、80.00%)、MRI(81.25%、83.53%)检查(P<0.05);超声、MRI内口、支管/脓腔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方法主管、脓肿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经括约肌型:超声检出经括约肌型肛瘘20例,非经括约肌型肛瘘40例;MRI检出经括约肌型肛瘘17例,非经括约肌型肛瘘43例;超声+MRI检出经括约肌型肛瘘27例,非经括约肌型肛瘘33例;3种方法诊断经括约肌型肛瘘的灵敏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MRI诊断经括约肌型肛瘘的灵敏度(96.00%)高于单一超声(68.00%)、MRI(64.00%)检查(P<0.05);3种方法诊断经括约肌型肛瘘的准确度、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括约肌间型:超声检出括约肌间型肛瘘19例,非括约肌间型肛瘘41例;MRI检出括约肌间型肛瘘18例,非括约肌间型肛瘘42例;超声+MRI检出括约肌间型肛瘘21例,非括约肌间型肛瘘39例;3种方法诊断括约肌间型肛瘘的灵敏度、准确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MRI诊断括约肌间型肛瘘的灵敏度、准确度(100.00%、100.00%)高于单一超声(66.67%、80.00%)、MRI(71.43%、85.00%)检查(P<0.05);3种方法诊断括约肌间型肛瘘的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括约肌上型:超声检出括约肌上型肛瘘11例,非括约肌上型肛瘘49例;MRI检出括约肌上型肛瘘10例,非括约肌上型肛瘘50例;超声+MRI检出括约肌上型肛瘘16例,非括约肌上型肛瘘44例;3种方法诊断括约肌上型肛瘘的灵敏度、准确度、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MRI能兼顾超声与MRI的优点,互相弥补,可提高对内口、支管/脓腔检出率,并提高诊断经括约肌型肛瘘的灵敏度、括约肌间型肛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从而为临床提供更全面、准确的解剖学信息,有利于减少术中括约肌的损伤及术后复发,应用价值较高。
毕聪文[7](2020)在《外用珍珠粉对低位肛瘘湿热下注证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珍珠粉外用于低位肛瘘湿热下注证术后创面的临床研究,探讨其对术后创面愈合的影响,评价珍珠粉对低位肛瘘湿热下注证术后创面的作用。材料与方法:本次研究选取2018年9月2019年5月于我院确诊为低位肛瘘湿热下注证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8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患者均行“肛瘘切开挂线术”治疗,术后对照组以灭菌凡士林纱条换药,治疗组以珍珠粉联合灭菌凡士林纱条换药,其余处置两组均一致;于术后第1、3、7、14天分别评估、比较两组患者的创面面积及缩小率、创面渗液及清洁程度、创面疼痛程度、创面脱腐时间、肉芽组织生长情况、创面愈合时间,于术后第21天时分组进行疗效评价并计算总有效率;后经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研究。结果:1.对于两组患者间基本信息方面的比较,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2.在两组患者各指标初始情况的比较中,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对治疗后各指标进行分析对比,组间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治疗组总有效率(100.00%)明显优于对照组(97.56%),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本次研究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毒副作用,组间差异无统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研究过程中,珍珠粉外用可加速创面愈合速度和创面脱腐时间,有效缓解创面渗液,利于肉芽组织生长修复,疗效优于对照组,且其疗效安全可靠、稳定确实,更具有应用方式简易、依从性佳、价格低廉等优点,易于临床的应用和推广。
张锦,李师,蓝菲,关威,王波[8](2019)在《中药熏洗联合普通针刺对肛肠患者术后创面愈合影响及机制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中药熏洗联合普通针刺对肛肠患者术后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分析。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本院行肛肠手术的15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154例患者分为观察组(77例)和对照组(77例),术后对照组患者予以高锰酸钾溶液坐浴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中药熏洗联合普通针刺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时间、临床疗效,同时釆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中神经肽SP含量。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便血消失时间、肛缘水肿消失时间、疼痛消失时间、伤口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前,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的肛门坠胀评分及肛门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的肛门坠胀评分及肛门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7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82%,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的神经肽SP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的神经肽SP含量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肛肠术后患者中施以中药熏洗联合普通针刺治疗,可有效促进术后创面的愈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创面神经肽SP的表达有关。
卢丹[9](2019)在《肛周脓肿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肛周脓肿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研究,以期识别高危患者,加强患者术后随访管理,为改善预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系统评价研究:纳入文献年限为建库至2018年12月31日有关肛周脓肿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的研究。两名研究者分别通过纳排标准纳入文献后进行独立的评价、筛选及交叉复核。文献质量评价采用NOS评分。数据分析及统计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以OR值及其95%CI为效应指标。异质性分析采用I2检验及Q检验。2.回顾性队列研究: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以2015年01月-2016年03月790例肛周脓肿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随访结束时间为2018年3月。采用dataweb电子数据采集系统对患者的基线资料、中医证型等数据进行采集,并构建数字化、结构化的数据库,依次通过COX模型、GAM模型、分层分析交互作用检验来研究暴露因素对肛周脓肿术后复发的关系。结果:1.系统评价研究:通过检索共139篇文献,通过纳排标准,最终有10项研究纳入此次系统评价。通过定性定量分析后结果显示20<年龄<40(岁)、不良生活方式、伴有合并症、克罗恩病、糖尿病(中国人群)、既往有脓肿病史、括约肌间型脓肿、坐骨直肠间隙脓肿、致病菌为肠道菌群,切开排脓术均为脓肿复发的危险因素;男性、发病到手术时间≤7天、Charlson合并症指数1-3分为脓肿复发的保护因素。2.回顾性队列研究:体质指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脓肿复发呈正相关,与阴虚毒恋证、超重(BMI>25 kg/m2)共为脓肿复发危险因素。一次性根治术为脓肿复发的保护因素。BMI与糖尿病、年龄≥40岁均与脓肿术后复发存在交互作用。通过GAM模型进行曲线拟合分析发现BMI与脓肿术后复发呈非线性关系。结论:通过系统评价研究发现20<年龄<40(岁)、不良生活方式、伴有合并症、克罗恩病、糖尿病(中国人群)、既往有脓肿病史、括约肌间型脓肿、坐骨直肠间隙脓肿、致病菌为肠道菌群,切开排脓术均为复发的危险因素;而男性、发病到手术时间≤7天、Charlson合并症指数1-3分为保护因素。通过队列研究发现超重、阴虚毒恋证、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脓肿复发危险因素,一次性根治术为保护因素,有助于早期识别高危患者。
孔芳怡[10](2019)在《益气健脾活血方结合微波治疗对单纯性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益气健脾活血方结合微波治疗对于单纯性肛瘘患者术后创面疼痛、水肿、渗液等并发症及创面愈合时间的疗效。方法:选自上海市浦东新区光明中医院肛肠科于2018年5月-2018年12月收治的单纯性肛瘘患者参与本试验。根据标准选取符合条件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和常规换药组,每组各30例。采用骶管麻醉,行肛瘘切除术。常规换药组:术后每日解便后创面常规消毒换药。对照组:加用微波治疗。每日两次,每次10分钟,连续十四天,从术后第一天开始。治疗组:加用益气健脾活血方及微波治疗,中药代煎,每日两次口服,连续十四天,从术后第一天开始。通过随机对照试验和统计学分析,比较三组间患者术后1、3、7、14天术后创面疼痛、水肿、渗液等情况,统计每组患者创面愈合的天数。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完成29例,各脱落1例,常规换药组30例,经Kruskal-Wallis检验,得出结论:1.三组患者在创面疼痛积分方面:在术后第3天、第7天的创缘疼痛积分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组间两两比较的结果提示,治疗组的术后第3天、第7天的创缘疼痛积分均小于对照组,对照组小于常规换药组(P<0.05);三组患者在术后第1、14天的创缘疼痛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三组患者在创面水肿积分方面;术后第3天、第7天的创缘水肿积分有统计学差异(P=0.016;P<0.001),组间两两比较的结果提示,治疗组的创缘水肿积分均小于对照组和常规换药组(P<0.05),而对照组和常规换药组的术后第3天的创缘水肿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者在术后第1、14天的创缘水肿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三组患者在术后创面渗液积分方面:术后第7天的创缘渗液积分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组间两两比较的结果提示,治疗组术后第7天的创缘渗液积分小于对照组,对照组小于常规换药组(P<0.05);三组患者在术后第1、3、14天的创缘渗液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方差分析检验,得出结论:三组患者在术后创面愈合时间方面:患者术后愈合天数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组间两两比较的结果提示,治疗组、对照组、常规换药组的术后愈合天数各不相同(P<0.05)。治疗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最短,对照组稍长,常规换药组创面愈合时间最长。结论:在单纯性肛瘘术后患者中采用益气健脾活血方结合微波治疗,能较好减轻创面疼痛、水肿、渗液等并发症,且有明显缩短创面愈合天数的作用,值得我们在临床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二、中西医结合手术治疗多内口肛瘘154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手术治疗多内口肛瘘154例(论文提纲范文)
(1)MRI高分辨率T2WI FS序列联合DWI在肛瘘术前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手术检查 |
2.2不同检查方式对瘘管情况的诊断结果 |
2.3 不同检查方式对肛瘘分型的诊断结果 |
2.4 不同检查方式对内口、脓肿的诊断结果 |
3 讨论 |
(2)小儿肛周脓肿及肛瘘根治性手术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综合因素决定手术时机,非仅年龄因素 |
2 切除术与挂线术各有所长,挂线术适应面更广 |
3 临床案例 |
4 结语 |
(3)改良挂线治疗前方低位单纯性肛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祖国医学对肛瘘的认识及治疗 |
1.1 中医对肛瘘疾病的发展认识 |
1.2 中医对肛屡的病因病机认识 |
1.3 中医对肛瘘疾病的治疗 |
2.现代医学对肛瘘的认识 |
2.1 对肛瘘病因的认识 |
2.2 肛瘘的分类和诊断 |
2.3 对前方肛瘘的认识研究 |
2.4 肛瘘手术的治疗原则 |
2.5 肛瘘的主要术式 |
3.特殊类型的肛瘘 |
3.1 克罗恩病肛瘘 |
3.2 婴幼儿肛瘘 |
3.3 结核性肛瘘 |
3.4 直肠阴道瘘 |
4、肛瘘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及剔除标准 |
2.一般资料 |
2.1 性别 |
2.2 年龄 |
2.3 病程 |
3.治疗方法 |
3.1 术前准备 |
3.2 麻醉 |
3.3 体位 |
3.4 手术方法 |
3.5 术后用药 |
3.6 术后换药和紧线处理 |
3.7 随访 |
4.疗效判定标准 |
5.观察指标 |
5.1 挂线脱落时间 |
5.2 肛门疼痛情况 |
5.3 创面愈合时间 |
5.4 术后肛门形态评分 |
5.5 术后锁孔样畸形 |
5.6 肛门括约肌功能判断 |
5.7 术后复发情况 |
5.8 住院时间 |
6.统计方法 |
7.研究结果 |
7.1 临床疗效 |
7.2 创面愈合时间 |
7.3 挂线脱落时间 |
7.4 术后肛门形态 |
7.5 锁孔样畸形 |
7.6 疼痛 |
7.7 Wexner肛门功能评分 |
7.8 术后复发 |
7.9 住院天数 |
第三部分 讨论 |
1.关于挂线疗法 |
1.1 紧线及虚挂线拆除的时机 |
1.2 挂线的量化分析 |
1.3 挂线疗法存在的问题 |
1.4 传统挂线与现代橡皮筋挂线的差异 |
2.本课题改良纽扣挂线的理论基础 |
3.本课题改良挂线疗法的操作要点 |
4.本课题两组挂线方法统计结果及分析 |
5.问题与展望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肛瘘挂线术后肛门功能的回顾性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选择标准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病例脱落及剔除标准 |
2.5 病例的退出与终止 |
3 研究方法 |
4 观察指标 |
4.1 肛门失禁评分 |
4.2 术前、术后3月肛肠动力学检测指标 |
4.3 术后复发情况 |
4.4 肛门括约肌指诊情况 |
5 统计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1 一般资料 |
1.1 性别 |
1.2 年龄 |
2 肛门失禁评分 |
3 术前、术后3月肛肠动力学检测指标 |
3.1 肛管静息压 |
3.2 肛管最大收缩压 |
3.3 肛管平均收缩压 |
3.4 括约肌功能长度 |
3.5 肛管直肠抑制反射 |
3.6 初始感觉容量 |
3.7 最大耐受容量 |
4 术后复发情况 |
5 肛门括约肌指诊情况 |
讨论 |
1 中医对肛瘘的认识 |
1.1 肛瘘的病因病机 |
1.2 中医挂线疗法溯源 |
2 现代医学治疗肛瘘的主要术式 |
2.1 肛瘘切除术 |
2.2 肛瘘切开引流术 |
2.3 肛瘘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术 |
2.4 肛瘘剔除术 |
2.5 直肠推移瓣术 |
2.6 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LIFT) |
2.7 松弛挂线术 |
2.8 肛瘘栓、纤维蛋白胶封堵术 |
2.9 吻合器直肠黏膜切除术(PPH) |
3 中医挂线疗法与西医挂线疗法的区别 |
4 高位肛瘘的治疗难点 |
5 中医挂线疗法治疗高位肛瘘的优越性 |
5.1 传统中医挂线疗法的原理认识 |
5.2 切割性中医挂线疗法的原理认识及实践成果 |
6 肛门直肠压力测定评估肛门功能的价值 |
7 回顾性队列研究的原理及优势 |
8 研究结果分析 |
8.1 一般资料分析 |
8.2 肛门失禁评分 |
8.3 肛肠动力学检测指标分析 |
8.4 术后复发情况 |
8.5 肛门括约肌指诊情况 |
9 思考与体会 |
10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经直肠腔内超声及MRI在复杂性肛瘘术前诊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经直肠腔内超声在复杂性肛瘘术前诊断的应用分析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经直肠腔内超声联合MRI在复杂性肛瘘术前诊断的应用分析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外用珍珠粉对低位肛瘘湿热下注证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中医外治法临床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8)中药熏洗联合普通针刺对肛肠患者术后创面愈合影响及机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2.1 肛瘘诊断依据 |
1.2.2 痔疮的诊断依据 |
1.2.3 肛周脓肿诊断依据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方法 |
1.6 观察指标 |
1.6.1 症状改善时间 |
1.6.2 肛门坠胀及肛门疼痛评分 |
1.6.3 临床疗效判断标准 |
1.6.4 神经肽SP含量测定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
2.2 两组肛门坠胀评分及肛门疼痛评分比较 |
2.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2.4 两组患者神经肽SP含量变化情况比较 |
3 讨论 |
(9)肛周脓肿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肛周脓肿的历史源流 |
1.1 肛痈的概念 |
1.2 中医病因病机 |
1.3 中医分期 |
1.4 中医预后 |
2.现代医学对肛周脓肿的认识 |
2.1 基本概念 |
2.2 分类 |
2.3 病因机制 |
3.肛周脓肿的治疗进展 |
3.1 内治法 |
3.2 外治法 |
3.2.1 中药熏洗坐浴法 |
3.2.2 中药外敷法 |
3.3 中医顾氏外科经验 |
4.中医加速康复外科在肛周脓肿中的应用 |
4.1 术前 |
4.1.1 宣教 |
4.1.2 评分 |
4.1.3 中医情志护理 |
4.1.4 口服碳水化合物 |
4.1.5 肠道准备 |
4.1.6 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 |
4.2 术中 |
4.2.1 体温管理 |
4.2.2 麻醉方式 |
4.2.3 手术创伤 |
4.2.4 置管 |
4.3 术后 |
4.3.1 疼痛管理 |
4.3.2 抗焦虑 |
4.3.3 伤口愈合 |
第二部分 肛周脓肿复发相关危险因素系统评价 |
1.对象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策略 |
1.1.1 检索数据库 |
1.1.2 检索词 |
1.2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
1.3 文献数据提取及质量评价 |
1.4 统计分析 |
2.结果 |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2.2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
2.3 肛周脓肿复发率 |
2.4 肛周脓肿复发相关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结果 |
2.4.1 性别与肛周脓肿术后复发的关系 |
2.4.2 超重肥胖与肛周脓肿术后复发的关系 |
2.4.3 吸烟与肛周脓肿术后复发的关系 |
2.4.4 克罗恩病与肛周脓肿术后复发的关系 |
2.4.5 HIV与肛周脓肿术后复发的关系 |
2.4.6 糖尿病与肛周脓肿术后复发的关系 |
2.4.7 既往脓肿病史与肛周脓肿术后复发的关系 |
2.4.8 脓腔部位深浅与肛周脓肿术后复发的关系 |
2.5 肛周脓肿复发相关危险因素的定性分析结果 |
2.5.1 年龄与肛周脓肿术后复发的关系 |
2.5.2 生活方式与肛周脓肿术后复发的关系 |
2.5.3 发病到手术时间与肛周脓肿术后复发的关系 |
2.5.4 合并症与肛周脓肿术后复发的关系 |
2.5.5 脓肿分型与肛周脓肿术后复发的关系 |
2.5.6 脓腔位置与肛周脓肿术后复发的关系 |
2.5.7 麻醉方式与肛周脓肿术后复发的关系 |
2.5.8 使用引流管引流与肛周脓肿术后复发的关系 |
2.5.9 使用抗生素与肛周脓肿术后复发的关系 |
2.5.10 手术方式与肛周脓肿术后复发的关系 |
2.5.11 致病菌与肛周脓肿术后复发的关系 |
3.讨论 |
4.研究局限性 |
第三部分 肛周脓肿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
1.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人群及纳排标准 |
1.2 相关定义 |
1.2.1 肛周脓肿 |
1.2.2 肛周脓肿手术方式 |
1.2.3 脓肿复发 |
1.3 收集数据 |
1.4 随访策略 |
1.5 统计 |
2.结果 |
2.1 肛周脓肿术后复发率及累计脓肿复发生存分析 |
2.2 研究对象特征 |
2.2.1 患者一般基线资料 |
2.2.2 脓肿基本特征及手术情况 |
2.3 单因素分析脓肿术后复发的潜在影响因素 |
2.4 多因素分析脓肿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 |
2.5 GAM模型检验暴露因素(连续性变量)与脓肿术后复发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
2.5.1 GAM模型研究BMI与脓肿术后复发的非线性关系 |
2.5.2 GAM模型研究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脓肿术后复发的非线性关系 |
2.6 暴露因素与脓肿术后复发的分层分析 |
2.6.1 BMI与脓肿术后复发的分层分析 |
2.6.2 手术方式与脓肿术后复发的分层分析 |
2.6.3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脓肿术后复发的分层分析 |
2.6.4 中医分型与脓肿术后复发的分层分析 |
3.讨论 |
3.1 BMI与脓肿复发 |
3.2 不同手术方式与脓肿复发 |
3.3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脓肿复发 |
3.4 中医分型与脓肿复发 |
4.研究局限性 |
创新点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综述 肛周脓肿外科手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发表文章情况 |
附录三 :获奖情况 |
附录四 :PUBMED检索 |
附录五 :EMBASS检索 |
附录六 :文献质量评价量表 |
(10)益气健脾活血方结合微波治疗对单纯性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试验目的 |
1.3 研究对象 |
1.3.1 诊断标准 |
1.3.2 纳入标准 |
1.3.3 排除标准 |
1.3.4 退出(脱落)病例标准 |
1.4 .治疗方案 |
1.4.1 技术路线图 |
1.4.2 手术方法 |
1.4.3 术后处理 |
1.4.4 治疗设备 |
1.4.5 操作方法 |
1.4.6 治疗时间 |
1.5 .观察指标 |
1.5.1 安全性观测指标 |
1.5.2 术后并发症观测指标 |
1.5.3 术后疗效观测指标 |
1.6 .评定标准 |
1.6.1 创面疼痛评定标准 |
1.6.2 创面水肿评定标准 |
1.6.3 创面渗液评定标准 |
1.6.4 创面愈合天数 |
1.7 .不良反应的记录与报告 |
1.8 .统计学处理 |
1.8.1 病例收集 |
1.8.2 随机方法 |
1.8.3 对照方法 |
1.8.4 样本含量的估算 |
1.8.5 数据描述 |
1.9 .临床试验数据管理 |
1.10 .伦理学要求 |
2.结果 |
2.1 病例完成分析 |
2.2 病例情况基本分析:性别、年龄、病程、术前瘘管长度和创面初始面积 |
2.3 患者术后第1、3、7、14天创面疼痛积分统计学分析 |
2.4 患者术后第1、3、7、14天创面水肿积分统计学分析 |
2.5 患者术后第1、3、7、14天创面渗液积分统计学分析 |
2.6 患者创面愈合天数统计学分析 |
2.7 不良事件 |
3.讨论与分析 |
3.1 肛瘘的中医学术发展 |
3.2 中医疗法在肛瘘术后的运用 |
3.2.1 内治法 |
3.2.2 外治法 |
3.3 益气健脾活血方分析 |
3.3.1 益气健脾活血方组成 |
3.3.2 益气健脾活血方解 |
3.3.3 益气健脾活血方部分药物药理作用分析 |
3.4 微波治疗作用及机理 |
3.5 肛瘘的西医研究 |
3.5.1 肛瘘病因及发病机制、分类 |
3.5.2 肛瘘术后并发症 |
3.5.3 肛瘘手术方式的选择 |
结论 |
问题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文献综述 中医内外治法对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观察 |
参考文献 |
附录2:发表文章 自动痔疮套扎术治疗轻中度混合痔的临床疗效分析 |
附录3:学术会议 |
四、中西医结合手术治疗多内口肛瘘154例(论文参考文献)
- [1]MRI高分辨率T2WI FS序列联合DWI在肛瘘术前诊断中的应用[J]. 龙翔,胡凌,杨扬. 当代医学, 2021(20)
- [2]小儿肛周脓肿及肛瘘根治性手术的实践与思考[J]. 杨宗亮,彭天书,鲁海燕,徐胜艳,付肖冰,胡响当.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03)
- [3]改良挂线治疗前方低位单纯性肛瘘的临床研究[D]. 尹锁锁.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肛瘘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J]. 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临床指南工作委员会.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20(12)
- [5]肛瘘挂线术后肛门功能的回顾性队列研究[D]. 赵玉楣.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经直肠腔内超声及MRI在复杂性肛瘘术前诊断的应用分析[D]. 付方方.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7]外用珍珠粉对低位肛瘘湿热下注证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观察[D]. 毕聪文.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中药熏洗联合普通针刺对肛肠患者术后创面愈合影响及机制分析[J]. 张锦,李师,蓝菲,关威,王波.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08)
- [9]肛周脓肿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的研究[D]. 卢丹.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益气健脾活血方结合微波治疗对单纯性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观察[D]. 孔芳怡.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