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聚苯板在建筑外保温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潘奕璇[1](2021)在《寒冷地区超低能耗住宅建筑节能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城市文明不断进步,随之改变的是居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和居住条件的需求。除此之外,城市发展还面临着巨大而严峻的自然环境问题,自然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破坏也将成为不能回避的话题。寒冷地区作为国家能源消耗量较大的地区,针对城市能源短缺问题,推进住宅建筑在寒冷地区的节能设计与研究,不仅能够科学有效地解决城市能源问题,同时也得到了市场和民众的认同。然而,目前全国范围内的节能住宅标准和做法基本是建立在单体建筑的设计与施工当中,区域规划的节能设计理念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一味地进行单体节能设计与改造并不能完全适应未来城市实现全面超低能耗的要求,因此必须从总体规划出发,寻求区域性的节能新途径。本文在遵循以前从整体规划到建筑单体设计的基础上,力求以较新的设计理念,适应性的设计方法来解决寒冷地区未来超低能耗标准下的实际住宅建筑问题。首先通过查阅收集大量中外相关理论文献与资料,对寒冷地区相关住宅建筑进行实地调研与考察,力图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寻找能够适应寒冷地区的住宅建筑超低能耗设计优化方案;并进行经济性分析评价,为未来城市超低能耗发展提供优化解决方案。全文分为六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我国目前寒冷地区住宅建筑节能发展的历程与概况,以及发展超低能耗住宅建筑对未来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同时参考西方国家与我国现如今超低能耗住宅建筑的优秀设计案例,提出了寒冷地区的住宅建筑在进行超低能耗设计时应秉持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以节能性设计为主,辅以节能性材料来完成整个超低能耗住宅建筑设计过程。建立从建筑单体出发,进而影响总体规划设计的新思路,为超低能耗标准下区域优化方案做基础。第二部分重点研究阐述在寒冷地区超低能耗设计背景下的住宅建筑基础理论知识,并且通过实地项目考察,详细阐述分析当前我国在进行超低能耗设计时的具体节能措施与建筑做法,为未来最终实现超低能耗城市建设奠定基础。第三部分选择相关的计算软件,对研究项目中的住宅建筑按照现行节能标准从模型建立、参数设置、结构设计等多方面进行涉及与计算,并分析当前寒冷地区住宅建筑外围护结构节能做法以及其节能效率,为未来住宅建筑在超低能耗标准下住的住区设计提供借鉴思路。第四部分针对第三章研究项目中同一建筑单体重新进行超低能耗标准下的相关设计分析,从住宅建筑单体的外墙、屋顶、门窗、细部构造等不同节点,分析住宅建筑在超低能耗标准下的具体节能做法。第五部分根据对研究项目超低能耗标准下的具体节能设计,对住区整体规划进行优化,对总图设计方案进行系统的分析。并根据相关软件日照分析计算,对住区建筑进行重新排列设计,分析对比总体规划中当前节能标准下与超低能耗标准下的容积率、绿化率等各项指标,为城市在未来超低能耗建筑的发展中提供有效可行的优化改造方案和总体布局规划思路。第六部分结论与展望。全文针对寒冷地区,从节能角度出发对建筑单体到总体布局进行优化改造,为未来住宅建筑超低能耗发展提供较新的设计规划思路。
韩雪琪[2](2021)在《STP真空绝热板外墙保温构造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对于能源消耗的重视,如何提高能源利用率得到各行业广泛的关注。据统计,我国社会总能耗约28%的比例为建筑在运营过程中所产生的能耗。若将建筑材料生产和运输,以及建筑施工直至完成所产生的能耗与建筑运营产生的能耗进行累计,其数值约占据社会总能耗的50%以上。随着建筑能耗问题的日益严重,2018年,我国住建部发布了《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2018),进一步提高了居住建筑的节能要求,规定其节能率由之前的65%提高到75%。2020年7月,北京市为落实“十三五”对于建筑能耗及节能的规划,颁布了《居住节能设计标准》(DB11/891-2020)。该标准将北京市的居住建筑的节能率提高到80%,以达到减少建筑能耗,发展节能建筑的目的。墙体造成的热损失约占外围护结构热损失的40%左右,其在建筑总能耗中的占比数值也是极为可观的。因此,墙体保温系统的研究与发展对于减少建筑整体能耗来讲是一个重要的课题。STP真空绝热板是一种新研发成功的无机保温材料,具有板体超薄、保温性能好、A1级防火、耐久不老化、绿色环保和施工方便等优点,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目前运用于新建节能建筑以及近零能耗建筑,同时因为其板体超薄的特点,常以内保温的形式运用在建筑改造中,以达到减少建筑整体能耗,提高建筑节能率的目的。本文对常用保温材料的性能以及应用进行了整理归纳,详细介绍了STP真空绝热板材料性能,并将其与常用保温材料的优势与不足进行比较。在调研跟进STP真空绝热板外墙保温系统实际项目的过程中,总结其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归纳与整理,提出科学性的解决方案。在第四章中对STP真空绝热板的热桥进行研究,计算出板缝的存在对于墙体能耗的影响,并对其导热系数进行了修正系数的计算,以方便相关人员在建筑热工计算中进行查阅。第五章对于STP真空绝热板保温系统的防潮设计进行了研究与计算,首先阐述了冷凝结露效应的危害,之后对于不同厚度的STP板的板体与板缝处分别作了内部冷凝检验计算,得出STP真空绝热板作为外墙保温构造,无论是材料处还是板缝处,均不易产生内部冷凝现象。最后选取西安使用STP真空绝热板作为外墙保温的居住建筑建立模型,假设STP板保温系统在无板缝的理想状态下,对全年负荷进行模拟与计算。之后对不同板缝宽度对建筑整体负荷的影响进行模拟与总结,得出在板缝宽度为最大极限值20mm时,对于建筑全年累计总负荷达到22.21%。所以板缝的存在对于建筑负荷的影响是十分显着的。最后结合调研过程中的工程实际情况以及板缝对与建筑整体负荷的影响,对现有STP板标准规程提出建议,希望对STP真空绝热板今后在建筑节能道路上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杨文佳[3](2021)在《严寒地区被动式建筑围护结构模拟优化》文中提出我国建筑能耗巨大,占全国能耗的将近三分之一。近几年,随着建筑节能减排的实施,被动式建筑因其低能耗特性得以快速发展,被动式建筑实践案例说明,被动式建筑不仅能有效降低建筑能耗、节约社会资源,而且能极大的满足人体舒适度、提高用户体验效果。因此,本文研究严寒地区被动式建筑围护结构的技术参数、热桥结构,分析其对建筑本体、耗电量、CO2排放量各项能耗的影响,提出适用于严寒地区被动式建筑围护结构的关键技术参数范围及热桥结构优化原则,为国内严寒地区被动式建筑的围护结构技术参数提供理论参考,对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和相关政策的落实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分析了严寒地区的气候条件,基于实际调研,概括所研究工程案例中的设计节能手段,建立被动式建筑物理模型,同时依据建筑使用功能确定建筑模拟的关键性能参数。其次,基于热平衡法,利用数值模拟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非透明围护结构(外墙、屋面、楼板、内墙)、建筑外窗和窗墙比对建筑本体、耗电量以及CO2能耗的影响,优化各围护结构关键技术参数范围。再次,采用正交试验法确定各围护结构对建筑能耗的影响。总结了建筑围护结构中不同热桥结构面积对外墙参数及建筑能耗的影响规律,并研究了不同保温结构的墙体内部温度分布变化及其传热规律,归纳了被动式建筑中热桥的优化原则。最后,选取哈尔滨和沈阳作为严寒地区代表性城市,依据其气候特征及优化后的建筑技术参数和结构,对被动式建筑进行能耗仿真,分析优化建筑在不同环境下的负荷特性及建筑能耗节能率,采用对比法对比节能率,确定优化节能效果,另外说明被动式建筑可结合的其他应用技术。该研究为今后被动房的设计和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有利于今后低能耗建筑进一步发展。
符越[4](2020)在《苏南地区农村住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适宜性评价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与城市住宅相比,农村住宅的建设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局面。在夏热冬冷的苏南地区,室内热环境质量差、能效低等问题一直影响着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而围护结构作为农宅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影响建筑节能、室内热环境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农宅自筹自建的方式、对建筑低能耗技术认识不足和各主体的利益不一致等问题,都造成了农宅低能耗技术推广困难。如何兼顾各方面利益,针对苏南农村地区本身的地域特点,选择适宜的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成为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按照综合评价理论构建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适宜性评价体系。具体工作包括:第一部分,课题背景和理论研究。通过对适宜性技术理论的梳理,针对不同的利益主体,建立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适宜性评价的需求导向框架。提出农宅低能耗技术的推行,必须在节能性、经济性和环境性之间寻求的最佳结合点。第二部分,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整理和基准建筑确定。结合现状调研和文献研究,用统计分析法提炼苏南农宅的基准建筑和常见围护结构材料构造特点,并根据当地地域特点,整理符合苏南当地的地域特征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第三部分,研究对象的适宜性定量分析。根据苏南气候特征,针对农宅围护结构特点,分别使用建筑能耗动态模拟预测法、全寿命周期成本法和全寿命周期环境影响法,构建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节能性、经济性和环境性的核算模型。并通过计算,确定各评价指标的参数值及指标分项权重。提供了不同视角下,不同围护结构最佳低能耗技术的类型、材料和构造。研究为经济性、环境性评价研究提供了定量分析参数,为实际的设计提供指导和评价基础。第四部分,建立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评价体系。在评价指标、数学模型、权重因子和评价结果表达的框架下建立评价体系。针对不同的参数特性采用不同的无量纲法统一分值,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评价法确定一级权重,最后建立综合性评价体系。并开发了便于用户评价的软件工具。最后应用评价软件对南京江宁某农宅进行了试评估,验证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及实用价值。本文从适宜性理论出发,在综合评价框架下,借助跨学科知识构建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适宜性评价体系。研究结合实地调研进行模拟计算和回归理论研究,探寻研究对象的节能性、经济性和环境性的综合效益最高值,达到了技术选择决策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在平衡居住质量和环境负荷的同时,兼顾各方利益,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李姝婷[5](2020)在《西安地区高层住宅外墙外保温材料的选用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于2016年9月3日加入《巴黎气候变化协定》,意味着政府已经将节能减排任务上升到政治高度上。我国虽然是能源储备大国,但是由于能源利用率低,一直是能源消耗大国。随着工业化水平和经济指标的不断增长,我国每年消耗的标准煤总量已经超过了生产总量。从政治高度和经济角度来讲,节能减排都担任重要的职责。建筑业做为我国支柱产业,建筑能耗呈现逐年增长趋势。面积占比最大的高层住宅建筑,减少外墙热量损失成为当下主要研究课题。本文结合西安地区高层住宅现状,从保温性能和燃烧性能入手,希望通过调研及分析研究,寻求二者的平衡。首先阐述我国最新防火规范及节能75%标准的要求,针对西安地区不同年代住宅外墙外保温情况进行调研,分析西安地区高层住宅保温现状,并通过发放问卷调查,深入探究其形成原因,为后文材料的选用提供依据,确保可实施性。其次对西安市场耐火窗生产厂家进行实地考察,从耐火窗构成、性能、检测报告、价格等方面进行全面了解,绘制B1级保温材料和耐火窗外墙外保温系统的构造详图,用于指导现场施工。最后,选取西安地区常用的高层住宅户型做为实例,对新的保温系统做出成本核算和耗热量对比,计算不同开窗面积对增量成本的影响,并且根据实际案例提出优化方案,以便设计人员和建设方进行选择。
李瑞霞[6](2020)在《(超)高层建筑外围护结构防渗漏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与地球有限的地表面积,建筑物开始注重纵向开发,矗立在各大城市的高层以及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然而,由于建筑体型的复杂化、建筑材料的多样化、施工工艺不规范等原因导致外围护结构存在渗水通道,导致其发生渗漏的现象愈发严重,渗漏问题成为建筑行业的质量通病。基于此,本文以(超)高层建筑外围护结构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其防渗漏进行研究。首先,本文对目前外围护结构广泛使用的薄抹灰外保温系统进行大量的工程调研,从设计、材料、施工工艺、后期维护管理等方面分析了该系统产生开裂或渗水通道的原因。从外界风雨共同作用角度出发,计算各级风力与不同降雨强度下,雨滴落向墙面的接触角和墙面淋雨量。计算结果表明,强风将更多的雨滴降落于外围护结构,且为雨水进入裂缝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动能。其次,本文采用FLUENT软件进行单个雨滴撞击不同裂宽壁面的瞬态模拟,模拟结果显示,雨滴撞击裂缝宽度为0.2mm、0.5mm、1mm的壁面之后,都会经历从渗入裂缝到最终平衡状态的过程,同时进一步研究了雨速与雨滴直径对雨滴形态变化的影响。裂缝水微观流动状态稳态模拟中,模拟结果显示,水分的初始流速与风压、建筑高度以及外围护结构局部构造有关,进入裂缝内部的水分以微小速度向深处渗流,裂缝内部流速与裂缝内部压力分布无关。最后,对影响裂缝水微观流动的参数,如接触角、裂缝相对粗糙程度以及裂缝宽度进行敏感性分析。分析表明三种参数皆对裂缝水分渗流速度和渗入深度有影响,但是裂缝内部水分渗流速度和渗入深度主要取决于裂缝宽度,裂缝相对粗糙程度较雨滴接触角对水分传输的影响更显着。在敏感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治措施,包括防裂措施、加强防水以及降低建筑局部风压。
杨彬[7](2020)在《西北地区建筑外墙节能保温材料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建筑行业作为高耗能产业,其能源消耗量约占社会能源总消耗的30%,在建筑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有必要将建筑节能提上发展日程。外墙是建筑的重要结构组成,对其进行保温处理能够起到控制房间内温度、湿度的功效。在国家对建筑节能减排重视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外墙保温材料的节能环保已经成为外墙建设中的核心考核指标之一。西北地区作为我国的一个重要的地理分区,气候干旱、温差大、风沙肆虐,对于节能保温材料的需求更为紧迫。本次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以西北地区为例,研究了建筑外墙节能保温材料的应用现状与问题。本此研究首先对国内外保温材料、建筑外墙保温系统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列举了保温材料的分类与性能,对不同的外墙保温系统进行了介绍,对常见外墙保温材料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然后,对我国西北地区气候特征进行了概述与分析,总结出西北地区建筑外墙保温材料的选用原则,并对西北地区节能外墙保温材料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研究。随后,选择西北地区某建筑工程项目为研究对象,对其建筑外墙节能保温材料进行了分析与选择,梳理出常见的外墙保温材料的性能特点,根据工程案例实际情况确定了保温材料的种类。最后,从安全性、墙体裂缝、热桥与结露现象、耐久性差、环境污染等五个多个方面提出了西北地区建筑外墙节能保温材料的应用问题,并从以上五个方面的问题入手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应用建议。通过本次研究,一方面能够丰富我国建筑节能、外墙保温材料方面的理论研究,对我国建筑外墙节能保温材料方面的理论研究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为今后建筑行业节能减排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另一方面,通过对西北地区外墙节能保温材料的研究,能够梳理出适用于西北地区建筑外墙使用的保温材料,在推动建筑业发展的同时,也为建筑业的节能减排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确保我国社会经济健康协调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郑宏业[8](2020)在《开发商视角下长租公寓围护结构节能改造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经济水平和物质生活需求不断的提高,但与之俱来的是巨大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这种现象在建筑业的发展中表现得尤为显着。据分析,建筑业是当前社会资源的主要消耗者和环境的重要污染源头,因而在重视环保、提倡节能的今天,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显得越来越重要。然而由于绿色建筑技术复杂、所需材料的成本高、绿色建筑的成本和收益在开发商和消费者双方主体之间存在时间上的不一致等原因,严重制约了绿色建筑的推广。所以本文在充分研究“绿色建筑发展困境”、“中国既有建筑现状”之后,结合当前租赁市场的蓬勃发展,以此为契机研究长租公寓围护结构节能改造的可行性方案及其对开发商的激励作用,从而推动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本文立足开发商的视角建立长租公寓围护结构节能改造的评估模型。首先围绕我国既有建筑节能现状、国内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研究分析,以及相关节能设计标准,从外墙、外窗和屋顶这三个方面详细讨论了既有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技术,并结合当前长租公寓发展和改造现状提出了多种节能改造措施;其次,从社会、环境和经济三个角度系统的分析了长租公寓节能改造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包含降低能耗、投资回收期、内部收益率、改造成本和入住倾向性在内的多个影响指标,从而建立长租公寓节能改造的层次分析结构模型;最后,选取深圳市某两个已经投入使用的长租公寓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案例分析,通过Design Builder软件进行公寓能耗模拟,并对公寓改造的设计方案进行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将不同指标量化获得各个方案的总得分,从而对所有设计方案进行总的比选。最后结合文中对长租公寓节能改造的研究可以发现:(1)当使用不同厚度的保温板对外墙和屋顶进行节能改造时,保温板越厚就越能为建筑节省更多的能耗,但从结果来看20mm厚的保温板在经济和节能效果上都是较合理的;在外窗的节能改造中,文中提供了无色透明中空玻璃和Low-E中空玻璃两种方案,从研究结果来看无论是公寓一还是公寓二选择节能效果更好的Low-E中空玻璃都是更有利的。(2)从两个公寓节能改造的经济评价来看,由于建筑自身需要装修改造,大大降低了节能改造的增量成本,且投资回收年限较短(2-7年),内部收益显着(9.37%-86.94%),所以从经济角度来看,长租公寓的节能改造对于公寓运营企业来说是有利可图的。(3)总体上来看,长租公寓的节能改造在翻新旧建筑建立新的居住空间的同时,也解决了既有旧建筑能耗大的问题,而且节能改造的增量成本较低,经济表现较好,所以政府单位可制定相关改造规范对长租公寓的装修改造进行约束,从而推动建筑节能的多元化发展。虽然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长租公寓,但是文中所提供的改造策略可用于所有租赁型既有建筑的改造,但对于不同的改造建筑,其指标量化的方式和节能措施均应该结合企业和建筑自身的特点进行特别分析,以获取更加合适的改造方案。
王素薇[9](2020)在《严寒地区老旧住宅立面的气候适应性改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位于我国北方严寒地区的城市在全球城市更新实践的影响下,涌现出许多老旧住宅建筑的改造活动。受严寒气候的影响,北方的老旧住宅建筑较其他气候地区存在更严重的表面破损、结构老化以及形象单调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以气候适应性优化作为着手点,探讨严寒气候条件影响下的老旧住宅立面改造方式。本研究充分结合严寒地区的气候特点,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查阅、分析、归纳和总结,配合严寒地区城市的现场调研,从住宅立面的整体改造和局部改造两个方面来探讨住宅立面的气候适应性改造方法。首先,研究国内外气候适应性住宅案例并总结出我国严寒地区住宅立面的一般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筑的整体改造方法,即整体形象优化、细部构件整合以及建筑风格选择,通过这三个方面层层递进对老旧住宅立面形象进行了气候适应性优化。其次,将建筑立面拆解成各部分构件,对各类构件进行局部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研究住宅建筑立面构成要素的形态与气候之间的关系,总结适应严寒地区气候特征的构件形态要素,并将构件分为外围护构件、附属部件以及装饰性构件几个方面具体的提出适应气候的改造策略;研究立面改造材料与构造方式选择,对立面的构造形式和建造材料进行筛选,以材料的气候适应能力为基准,选择保温性能好且较为经济的保温材料和构造形式,选择耐候性、安全性较高的饰面材料。本文以严寒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将建筑与气候相结合,根据不同地理环境的差异,针对性的提出设计原则和策略,为严寒地区住宅立面改造提供了可行的方案。在当今资源匮乏、能源危机以及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时代,真正从建筑的本质出发,充分考虑气候环境因素来进行建筑改造,对于节约社会资源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具有深远的意义。
宋克昌[10](2020)在《乌鲁木齐地区真空绝热板内保温适宜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能耗也在逐年加大,2017年我国的建筑总运行能耗为9.6亿tce,占到全社会总能耗的20%。其中北方采暖建筑能耗为2.01亿tce,占全国建筑总运行能耗的21%。2019年我国严寒、寒冷地区居住建筑开始实施75%节能标准,这将对建筑保温体系和保温材料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乌鲁木齐地区外保温则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外保温材料的着火、脱落以及在旧房节能改造中,外保温覆盖或拆掉原有建筑立面造型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等。鉴于目前外保温存在的问题及75%节能标准的实施,来探索乌鲁木齐地区真空绝热板内保温的适宜性。本文主要采用比较分析、实验测试、软件模拟等方法进行研究,利用热箱-热流计法进行对比实验测试墙体传热系数,并提出板缝漏热问题的解决方法,利用PTemp软件进行内保温热桥模拟,提出内保温易结露部位的处理方式。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果:1、在满足75%节能标准下,外墙理论只需要5.6~22.4mm厚的真空绝热板;2、单层真空绝热板内保温的板缝之间存在热量流失,采用双层错缝粘贴真空绝热板可解决漏热问题且效果明显。同时,提出双层真空绝热板内保温构造做法,以及施工工艺流程。当双层真空绝热板其中一层漏气时,传热系数仍达到0.243(W/㎡·K),外墙整体的传热系数依然很低;3、由于真空绝热板有固定的型号和尺寸,当做双层错缝内保温时墙体边缘部位可能不能采用整块真空绝热板,针对此种情况可采用“聚苯板+真空绝热板”组合错缝粘贴的方式解决;4、模拟得出内保温易结露部位处理方式。通过对热桥部位延伸20mm厚真空绝热板(当真空绝热板导热系数≤0.005时,厚度采用10mm),得到内外承重墙交界处,需沿内墙两侧延伸900mm真空绝热板;轻质隔墙与承重外墙交界处,需沿轻质隔墙两侧延伸700mm真空绝热板;外墙与楼板交界处,需沿楼板两侧延伸700mm真空绝热板;屋面与外墙交界处,需沿屋面底部延伸1100mm真空绝热板;5、由于真空绝热板开洞会破坏其真空特性,需要使用一种不破坏内保温材料,免打孔也不伤墙面的窗帘盒。真空绝热板内保温避免了外保温和传统保温材料的不足,通过对内保温中存在的板缝漏热问题、热桥问题、真空绝热板开洞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最终说明乌鲁木齐地区真空绝热板内保温的适宜性。
二、聚苯板在建筑外保温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苯板在建筑外保温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寒冷地区超低能耗住宅建筑节能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自然环境与能源问题 |
1.1.2 住宅建筑能耗现状及发展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应用现状 |
1.3.1 国外超低能耗住宅建筑研究概况 |
1.3.2 国内超低能耗住宅建筑研究概况 |
1.4 相关文献综述 |
1.5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5.3 创新点 |
1.6 论文研究框架 |
第2章 超低能耗住宅建筑相关基础理论 |
2.1 超低能耗住宅建筑概述 |
2.1.1 超低能耗住宅建筑相关理论 |
2.1.2 超低能耗住宅建筑的分类 |
2.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
2.2 被动式住宅建筑 |
2.2.1 被动式住宅建筑概念 |
2.2.2 被动式住宅建筑发展历程 |
2.2.3 被动式住宅建筑核心技术 |
2.3 超低能耗住宅建筑节能措施 |
2.3.1 围护结构的节能措施 |
2.3.2 门窗结构的节能措施 |
2.3.3 地面层与地下结构的节能措施 |
2.4 其它技术措施 |
2.4.1 太阳能光伏技术 |
2.4.2 地源热泵技术 |
2.4.3 节能采光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现阶段住宅建筑节能计算实例 |
3.1 项目概况 |
3.1.1 项目简介 |
3.1.2 青岛地区气候特征 |
3.1.3 设计理念与目标 |
3.2 建筑设计及相关节能措施 |
3.2.1 建筑方案设计 |
3.2.2 建筑气密性设计 |
3.3 住宅建筑模型节能计算 |
3.3.1 节能计算软件的选择 |
3.3.2 住宅建筑模型建立 |
3.3.3 相关参数设置 |
3.3.4 围护结构节能计算 |
3.3.5 节能计算结果 |
3.4 本章总结 |
第4章 超低能耗标准下住宅建筑节能设计 |
4.1 研究项目模型变参数分析 |
4.1.1 变参数节能计算 |
4.1.2 超低能耗标准参数设置 |
4.1.3 变参数模拟计算与结果分析评价 |
4.2 研究项目超低能耗标准方案设计 |
4.2.1 外墙超低能耗标准方案设计 |
4.2.2 屋顶超低能耗标准方案设计 |
4.2.3 窗户超低能耗标准方案设计 |
4.2.4 细部节点构造超低能耗标准方案设计 |
4.3 超低能耗设计方案计算分析与评价比选 |
4.3.1 设计方案建筑运行能耗计算 |
4.3.2 建筑能耗分析与评价 |
4.3.3 经济性指标分析与评价 |
4.3.4 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 |
4.3.5 投资收益分析与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体布局方案优化与分析 |
5.1 超低能耗设计方案总体规划分析 |
5.1.1 超低能耗标准下总体规划分析与比较 |
5.1.2 总体规划日照分析 |
5.2 住宅群体层数优化设计方案 |
5.2.1 建筑高度对日照影响 |
5.2.2 层数优化方案 |
5.2.3 层数优化方案后的日照分析 |
5.3 总体布局优化设计方案 |
5.3.1 日照优化设计原则 |
5.3.2 总体布局优化设计 |
5.3.3 总体优化设计方案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2)STP真空绝热板外墙保温构造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国内外建筑节能与外墙保温发展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2 STP真空绝热板 |
2.1 常用保温材料介绍及性能对比 |
2.1.1 有机保温材料 |
2.1.2 无机保温材料 |
2.2 STP真空绝热板 |
2.2.1 STP板热传递原理 |
2.2.2 STP板热工性能 |
2.2.3 STP与其他材料性能对比 |
2.2.4 STP板外墙保温系统构造 |
2.3 优势及不足 |
2.3.1 优势 |
2.3.2 不足 |
2.4 本章小结 |
3 STP真空绝热板项目应用调研分析 |
3.1 调研对象内容及方式 |
3.2 调研结果分析与整理 |
3.3 改进思路 |
3.4 本章小结 |
4 STP真空绝热板热桥研究 |
4.1 配套保温浆料材料性能 |
4.2 板缝对于墙体能耗的影响 |
4.3 板缝宽度对于STP真空绝热板导热系数的修正 |
4.3.1 STP真空绝热板导热系数的修正系数 |
4.3.2 板缝对STP真空绝热板导热系数的修正 |
4.4 本章小结 |
5 STP真空绝热板保温系统防潮设计研究 |
5.1 冷凝结露效应对围护结构的影响 |
5.1.1 建筑围护结构中的冷凝 |
5.1.2 冷凝结露的影响 |
5.2 STP真空绝热板保温系统内部冷凝计算 |
5.3 计算结果分析与整理 |
5.4 本章小结 |
6 STP真空绝热板外墙保温节能应用研究 |
6.1 西安地区气象条件概况 |
6.2 项目概况 |
6.3 围护结构的构造做法及热工性能 |
6.4 DeST-h模拟分析 |
6.4.1 软件简介 |
6.4.2 模型的建立 |
6.4.3 参数设定 |
6.4.4 模拟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不同厚度STP板的墙体构造各层温度及分压力 |
附录2 西安最冷最热月温度 |
附录3 不同板缝宽度的STP板项目全年负荷统计值 |
图表目录 |
(3)严寒地区被动式建筑围护结构模拟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被动式建筑政策 |
1.3.1 国外政策 |
1.3.2 国内政策 |
1.4 国内外被动式建筑研究发展现状 |
1.4.1 国外被动式建筑研究发展现状 |
1.4.2 国内被动式建筑研究发展现状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被动式建筑模拟研究基础 |
2.1 严寒地区气候分析 |
2.2 实际案例调研分析 |
2.2.1 被动式建筑概况 |
2.2.2 被动式建筑案例节能措施概括 |
2.3 模拟理论基础 |
2.3.1 软件介绍 |
2.3.2 数值模拟方法 |
2.4 被动式建筑模型确定 |
2.4.1 被动式建筑物理模型 |
2.4.2 相关参数设置 |
2.4.3 软件准确性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被动式建筑围护结构与建筑能耗分析 |
3.1 被动式参照建筑能耗特性分析 |
3.2 非透明围护结构对建筑能耗影响 |
3.2.1 非透明围护结构对建筑能耗影响 |
3.2.2 外墙对建筑能耗影响模拟分析 |
3.2.3 屋面对建筑能耗影响模拟分析 |
3.2.4 楼板、内墙对建筑能耗影响模拟分析 |
3.3 建筑外窗对建筑能耗影响 |
3.3.1 外窗传热系数对建筑能耗影响分析 |
3.3.2 东朝向窗墙比对建筑能耗影响分析 |
3.3.3 南朝向窗墙比对建筑能耗影响分析 |
3.3.4 西朝向窗墙比对建筑能耗影响分析 |
3.3.5 北朝向窗墙比对建筑能耗影响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被动式建筑围护结构参数及热桥结构优化 |
4.1 被动式建筑围护结构参数优化 |
4.1.1 围护结构优化的正交设计 |
4.1.2 正交试验及极差分析 |
4.2 热桥结构对建筑能耗影响分析 |
4.3 被动式建筑热桥结构分析及优化 |
4.3.1 建筑热桥结构模型 |
4.3.2 不同保温层结构热桥结构传热分析 |
4.3.3 不同连接件结构热桥结构传热分析 |
4.3.4 热桥结构优化原则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严寒地区被动式建筑模拟优化 |
5.1 严寒地区气候条件对比 |
5.2 建筑节能模拟优化 |
5.2.1 哈尔滨市负荷特性 |
5.2.2 沈阳市负荷特性 |
5.2.3 建筑节能率对比 |
5.3 被动式建筑其他应用技术 |
5.3.1 可再生能源技术 |
5.3.2 智能化系统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成果 |
致谢 |
(4)苏南地区农村住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适宜性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的农村建设 |
1.1.2 农村住宅能耗 |
1.1.3 农村住宅能耗评价系统 |
1.2 论文的相关概念界定 |
1.2.1 苏南地区农村住宅 |
1.2.2 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 |
1.2.3 适宜性评价系统 |
1.3 国内外研究的发展和现状 |
1.3.1 建筑评价体系的发展和现状 |
1.3.2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研究趋势 |
1.3.3 建筑低能耗技术评价研究方法 |
1.3.4 文献综述 |
1.4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框架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适宜性理论下的综合评价法 |
2.1 综合评价法 |
2.2 适宜性理论体系 |
2.2.1 低能耗技术适宜性评价理论体系研究 |
2.2.2 适宜性评价系统的构建原则 |
2.2.3 适宜性评价系统的构建方法 |
2.2.4 适宜性评价系统的框架 |
2.3 适宜性理论应用于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评价的可行性研究 |
2.3.1 评价目标一致 |
2.3.2 核心内容相通 |
2.3.3 科学的互补 |
2.4 适宜性评价基本流程 |
2.5 小结 |
第3章 实地调研现状剖析与基准建筑的建立 |
3.1 调研基本情况 |
3.1.1 调研目的 |
3.1.2 调研方法 |
3.1.3 调研对象与时间 |
3.2 地域气候特征 |
3.2.1 地域特征 |
3.2.2 气候特征 |
3.2.3 典型城市气候分析 |
3.3 农村住宅建筑概况和基准建筑构建 |
3.3.1 农村住宅建筑空间布局 |
3.3.2 苏南农村住宅围护结构特点 |
3.3.3 统计分析法确定苏南农村住宅基准建筑模型 |
3.4 农村住宅能耗现状和热环境分析 |
3.4.1 夏季降温和冬季保温措施 |
3.4.2 能耗构成水平 |
3.4.3 调研测试方案 |
3.5 建筑能耗相关因素与能耗关系研究 |
3.5.1 建筑能耗相关因素的选取途径 |
3.5.2 本体因素的节能影响对比 |
3.6 小结 |
第4章 苏南地区农村住宅的低能耗目标和实现策略 |
4.1 苏南地区农村住宅的低能耗目标 |
4.1.1 苏南地区农村住宅的舒适目标 |
4.1.2 苏南地区农村住宅的能耗目标 |
4.1.3 农宅的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目标 |
4.2 围护结构低能耗目标的实现技术手段 |
4.2.1 减小外围护结构传热系数 |
4.2.2 建筑遮阳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节能性分析 |
5.1 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节能性影响评价方法概述 |
5.1.1 低能耗技术节能性评价的框架架构 |
5.1.2 低能耗技术节能性定量评价的实现途径 |
5.2 节能性评价系统能耗模拟软件的选择和能耗分析 |
5.2.1 建筑能耗软件的选择和比较 |
5.2.2 农宅建筑能耗模拟软件模拟验证分析 |
5.3 节能性评价显着性影响因素分析 |
5.3.3 围护结构传热系数 |
5.3.4 遮阳措施 |
5.4 各参数敏感性分析 |
5.4.1 采暖期各参数敏感性分析 |
5.4.2 空调期各参数灵敏度分析 |
5.4.3 全年各参数灵敏度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经济性分析 |
6.1 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经济性影响评价体系构建 |
6.1.1 低能耗技术经济性评价的框架架构 |
6.1.2 低能耗技术经济性评价的基本方法 |
6.2 低能耗技术经济性评价方法研究 |
6.2.1 低能耗技术经济性评价系统构成要素 |
6.2.2 经济性评价系统计算模型 |
6.3 苏南农村住宅低能耗技术各措施的经济性评价 |
6.3.1 墙体低能耗技术方案的经济性分析 |
6.3.2 屋顶低能耗技术方案的经济性分析 |
6.3.3 建筑门窗经济性分析 |
6.3.4 遮阳板经济性分析 |
6.4 分项敏感性和权重分析 |
6.4.1 分项敏感性分析 |
6.4.2 分项权重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环境性分析 |
7.1 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环境性影响评价体系构建 |
7.1.1 低能耗技术环境性评价的框架架构 |
7.1.2 低能耗技术环境性评价的基本方法 |
7.1.3 环境影响因子提取 |
7.2 农村住宅低能耗技术的环境性评价模型 |
7.2.1 研究目的和范围界定 |
7.2.2 清单分析 |
7.2.3 环境性评价 |
7.3 围护结构低能耗方案的环境性分析 |
7.3.1 墙体低能耗方案的环境性分析 |
7.3.2 屋顶低能耗方案的环境性分析 |
7.3.3 门窗低能耗方案的环境性分析 |
7.3.4 遮阳低能耗方案的环境性分析 |
7.4 分项权重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适宜性评价体系的建立 |
8.1 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适宜性评价体系框架 |
8.2 系统权重的确定 |
8.2.1 研究方法 |
8.2.2 研究过程和结论 |
8.3 数学模型 |
8.3.1 无量纲化 |
8.3.2 综合评价数学模型 |
8.4 指标内容和指标基准 |
8.4.1 节能性 |
8.4.2 经济性 |
8.4.3 环境性 |
8.4.4 设计与创新 |
8.4.5 评价结果 |
8.5 评价系统的流程设计和评价软件开发 |
8.5.1 评价系统的输入 |
8.5.2 评价系统的输出 |
8.5.3 评价软件的开发 |
8.6 试评价 |
8.6.1 建筑基本信息 |
8.6.2 围护结构低能耗方案选择 |
8.6.3 围护结构低能耗方案确定 |
8.6.4 住宅低能耗效果测试 |
8.7 小结 |
第9章 总结和展望 |
9.1 论文工作总结 |
9.2 创新点 |
9.3 论文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情况说明 |
致谢 |
(5)西安地区高层住宅外墙外保温材料的选用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我国现阶段建筑节能的紧迫性与必要性分析 |
1.1.2 建筑节能发展瓶颈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工作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外墙外保温基础研究及西安地区热工要求概述 |
2.1 我国节能发展阶段及规范要求 |
2.1.1 节能率 75%标准的提出 |
2.1.2 保温发展的四个重要阶段及规范要求 |
2.2 保温材料基本性能参数 |
2.2.1 导热系数 |
2.2.2 燃烧性能与防火等级 |
2.2.3 耐火等级与耐火极限 |
2.3 中国建筑气候分区及建筑设计要求 |
2.4 西安地区热工要求概况及防火设计规范 |
2.4.1 气候概述 |
2.4.2 平均气温 |
2.4.3 西安地区热工要求 |
2.4.4 西安地区高层住宅防火设计规范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西安地区高层居住建筑保温材料现状研究 |
3.1 西安市外墙保温材料使用情况调研 |
3.1.1 西安地区外墙外保温材料使用情况实地调研 |
3.1.2 调查问卷 |
3.2 常用保温材料性能对比 |
3.2.1 有机材料性能分析 |
3.2.2 无机材料性能分析 |
3.2.3 新型复合材料性能分析 |
3.3 西安地区高层住宅保温情况综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层住宅节能耐火窗应用研究 |
4.1 防火窗与耐火窗区别 |
4.2 玻璃原片及防火玻璃性能研究 |
4.2.1.玻璃原片的生产加工 |
4.2.2.特种安全玻璃加工、检测及西安地区耐火窗市场基本情况 |
4.3 耐火窗型材、五金及自动闭窗器的设计 |
4.4 节能耐火窗的构造做法及热工性能分析 |
4.5 节能耐火窗应用情况综述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两种外保温系统增量成本、热工性能分析及优化 |
5.1 采用节能耐火窗高层住宅的增量成本测算 |
5.2 两种外墙保温系统热工性能对比研究 |
5.2.1 外墙外保温系统计算参数的设定 |
5.2.2 模拟软件及模拟方案 |
5.2.3 计算结果的分析 |
5.3 对外墙外保温系统设计的优化建议 |
5.4 节能耐火窗成本增量分析结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6)(超)高层建筑外围护结构防渗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1 我国建筑渗漏的历史问题 |
1.1.2 我国建筑节能凸显的渗漏新问题 |
1.2 国内外防水工程研究现状 |
1.2.1 国外防水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国内防水行业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2 研究主要内容 |
2 建筑外围护结构开裂与渗漏分析 |
2.1 外保温系统基本构造 |
2.2 外保温系统开裂原因分析 |
2.2.1 设计原因 |
2.2.2 材料原因 |
2.2.3 施工原因 |
2.2.4 管理维护原因 |
2.3 建筑外围护结构渗漏影响因素 |
2.3.1 裂缝性质 |
2.3.2 雨荷载作用 |
2.3.3 风荷载作用 |
2.3.4 风雨共同作用 |
2.4 易渗漏部位与形式 |
2.5 本章小结 |
3 理论模型及液滴撞击壁面模拟 |
3.1 流体体积函数模型 |
3.1.1 VOF模型概述及局限 |
3.1.2 VOF模型控制方程 |
3.2 液滴撞击裂缝壁面数值模拟 |
3.2.1 建立裂缝壁面模型 |
3.2.2 材料属性和边界条件设置 |
3.2.3 模型的初始化 |
3.3 液滴撞击裂缝壁面结果与分析 |
3.3.1 三种裂缝壁面模拟分析 |
3.3.2 数值模拟参数的影响 |
3.3.3 雨滴内部场量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裂缝水微观流动模拟及结果分析 |
4.1 地区气象资料采集与分析 |
4.2 多孔介质模型 |
4.2.1 多孔介质模型假设 |
4.2.2 多孔介质模型基本方程 |
4.3 建立裂缝二维数值模型 |
4.3.1 工程概况 |
4.3.2 基本假设 |
4.3.3 几何模型和网格划分 |
4.3.4 边界条件设置 |
4.4 裂缝水微观流动数值模拟 |
4.4.1 风压对裂缝水流动的影响 |
4.4.2 高度对裂缝水流动的影响 |
4.4.3 局部构造对裂缝水流动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参数敏感性分析及防治措施 |
5.1 参数敏感性分析 |
5.1.1 雨滴接触角 |
5.1.2 裂缝相对粗糙度 |
5.1.3 裂缝宽度 |
5.2 防治措施 |
5.2.1 防裂措施 |
5.2.2 加强防水 |
5.2.3 降低建筑局部风压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致谢 |
(7)西北地区建筑外墙节能保温材料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
2.1 保温材料的分类与性能 |
2.1.1 无机保温材料 |
2.1.2 有机保温材料 |
2.1.3 其他保温材料 |
2.2 外墙保温系统的分类 |
2.2.1 外墙自保温系统 |
2.2.2 外墙内保温系统 |
2.2.3 外墙夹心保温系统 |
2.2.4 外墙外保温系统 |
2.3 常见的外墙保温材料分析 |
2.3.1 保温砂浆 |
2.3.2 保温板 |
2.3.3 现场喷涂发泡保温材料 |
第三章 西北地区外墙节能保温材料的应用现状 |
3.1 西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分析 |
3.2 西北地区外墙节能保温材料的选用原则 |
3.2.1 西北地区的建筑能耗组成 |
3.2.2 西北地区外墙节能保温材料的整体条件 |
3.3 西北地区外墙保温材料的应用现状 |
3.3.1 复合自保温砌块的应用现状 |
3.3.2 岩棉板的应用现状 |
3.3.3 聚苯板的应用现状 |
3.3.4 保温材料的发展前景 |
第四章 西北地区建筑外墙节能保温工程案例分析 |
4.1 工程项目概述 |
4.1.1 项目简介 |
4.1.2 项目方案 |
4.2 常用保温材料的对比 |
4.2.1 常用保温材料的性能对比 |
4.2.2 常用保温材料的特点总结 |
4.2.3 保温材料的选择参考 |
4.3 项目保温材料的选择 |
4.4 项目节能保温改造效果 |
第五章 西北地区建筑外墙节能保温材料的应用问题与建议 |
5.1 西北地区建筑外墙节能保温材料的应用问题 |
5.1.1 建筑安全性问题 |
5.1.2 墙体裂缝问题 |
5.1.3 热桥与结露问题 |
5.1.4 耐久性问题 |
5.1.5 环境污染问题 |
5.2 西北地区建筑外墙节能保温材料的应用建议 |
5.2.1 针对安全问题的建议 |
5.2.2 针对墙体裂缝的建议 |
5.2.3 针对热桥与结露现象的建议 |
5.2.4 针对耐久性差的建议 |
5.2.5 针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建议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开发商视角下长租公寓围护结构节能改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建筑能耗情况 |
1.1.2 我国既有建筑现状 |
1.1.3 绿色建筑推广困境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意义 |
1.3.1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意义 |
1.3.2 研究长租公寓节能改造的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性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的创新性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技术路线) |
第2章 国内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建筑节能发展综述 |
2.1.1 国外主要发达国家建筑节能发展综述 |
2.1.2 国内建筑节能发展综述 |
2.2 国内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研究综述 |
2.3 国内外租赁类住宅建筑节能改造研究进展分析 |
第3章 长租公寓围护结构节能改造的理论研究 |
3.1 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技术 |
3.1.1 墙体节能改造技术 |
3.1.2 屋面节能改造技术 |
3.1.3 窗户节能改造技术 |
3.1.4 长租公寓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技术总结 |
3.2 长租公寓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方案评估 |
3.2.1 长租公寓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方案评估的必要性 |
3.2.2 长租公寓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方案效果影响因素的层次结构 |
3.2.3 长租公寓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方案评价指标权重系数调查 |
3.2.4 计算长租公寓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方案效果指数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深圳市长租公寓建筑概况和实地调研 |
4.1 深圳市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 |
4.2 长租公寓概况 |
4.3 公寓围护结构改造现状调研 |
4.4 居民居住情况和生活习惯的调查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案例分析 |
5.1 公寓现状能耗模拟 |
5.1.1 建立三维模型 |
5.1.2 公寓围护结构的参数设置 |
5.1.3 公寓空调运行和人员活动情况参数设置 |
5.1.4 模型验证 |
5.1.5 建筑节能设计的综合评价 |
5.2 公寓节能改造的效果分析 |
5.2.1 单项改造方案的模拟分析 |
5.2.2 改造方案组合和优化 |
5.2.3 公寓节能改造方案评估 |
5.2.4 与已有研究的对比 |
第6章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指导教师对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严寒地区老旧住宅立面的气候适应性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范围和相关概念限定 |
1.3.1 严寒地区 |
1.3.2 老旧住宅 |
1.3.3 住宅立面 |
1.3.4 气候适应性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技术路线 |
第2章 严寒地区住宅气候适应性改造相关理论 |
2.1 国内外气候适应性理论与实践 |
2.1.1 国外相关理论与实践 |
2.1.2 国内相关理论与实践 |
2.2 国内外严寒地区气候适应性住宅实践 |
2.2.1 传统民居案例 |
2.2.2 当代气候适应性住宅案例 |
2.3 传统民居和当代气候适应性住宅立面的一般特征 |
2.3.1 外形简洁,布局紧凑 |
2.3.2 墙体厚重,墙体材料利于保温 |
2.3.3 门窗洞口较小 |
2.4 立面改造的气候适应性策略 |
2.5 立面气候适应性改造的基本方式 |
2.5.1 表层更新 |
2.5.2 建筑界面的叠加 |
2.5.3 双层表皮 |
2.5.4 建筑界面的更换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严寒地区老旧住宅立面现状与改造分析 |
3.1 严寒地区气候特征概况 |
3.2 严寒地区老旧住宅的立面现状及问题 |
3.2.1 表面材料老化严重 |
3.2.2 围护结构保温性能不佳 |
3.2.3 薄弱部位问题突出 |
3.2.4 屋面排水不畅,漏水现象严重 |
3.2.5 外设管线易受气候影响 |
3.3 严寒地区老旧住宅立面改造方法分析 |
3.3.1 整体形象优化 |
3.3.2 细部构件整合 |
3.3.3 建筑风格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严寒地区老旧住宅立面形态构成要素的气候适应性改造 |
4.1 外围护结构形态的气候适应性改造 |
4.1.1 住宅入口的气候适应性改造 |
4.1.2 屋顶的气候适应性改造 |
4.1.3 窗户及阳台的气候适应性改造 |
4.2 附属部件的气候适应性改造 |
4.2.1 空调室外机位 |
4.2.2 遮阳板与导风板 |
4.2.3 室外雨篷、台阶及坡道 |
4.2.4 光伏太阳能板 |
4.3 装饰性构件的气候适应性改造 |
4.3.1 与其他构件结合设置 |
4.3.2 建筑的防寒“补丁” |
4.3.3 避免过于突出外表面,减少横向线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严寒地区老旧住宅立面的构造及材料选择 |
5.1 构造及材料概述 |
5.1.1 严寒地区围护结构的构造原则 |
5.1.2 严寒地区围护结构的材料选择 |
5.2 非透明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 |
5.2.1 复合表皮 |
5.2.2 北向外墙处理 |
5.2.3 蓄热墙体设置 |
5.2.4 屋顶构造及常用改造方式 |
5.3 透明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 |
5.3.1 外窗 |
5.3.2 玻璃幕墙 |
5.4 住宅外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模拟 |
5.4.1 能耗模拟软件的选择 |
5.4.2 模型建立及参数设置 |
5.4.3 严寒地区多层住宅的保温材料选择 |
5.4.4 软件模拟结果对比及分析 |
5.5 饰面材料的选择 |
5.5.1 材料的耐久性 |
5.5.2 材料的色彩 |
5.6 新型墙体材料的研发 |
5.6.1 高性能保温材料 |
5.6.2 保温饰面一体性材料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严寒地区老旧住宅立面改造实例研究 |
6.1 乌鲁木齐操场巷小区节能综合改造工程 |
6.1.1 工程概况 |
6.1.2 围护结构的气候适应性改造 |
6.1.3 围护结构的改造效果 |
6.1.4 住宅的气候适应性评价 |
6.2 乌鲁木齐“靓化工程”项目天山区建设路示范街住宅改造 |
6.2.1 工程概况 |
6.2.2 住宅立面的气候适应性 |
6.2.3 不足之处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10)乌鲁木齐地区真空绝热板内保温适宜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本人对综述的评价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真空绝热板材料特性 |
2.1 真空绝热板概念简述 |
2.1.1 真空绝热板的组成 |
2.1.2 热传递理论简介 |
2.1.3 真空绝热板的保温原理 |
2.2 真空绝热板性能指标 |
2.3 满足75%节能标准下各保温材料的厚度 |
2.4 真空绝热板导热系数测试 |
2.4.1 导热系数测定仪简介 |
2.4.2 实验原理 |
2.4.3 实验数据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真空绝热板保温体系构造做法及内外保温优势研究 |
3.1 真空绝热板保温体系构造做法 |
3.1.1 真空绝热板内保温构造做法 |
3.1.2 真空绝热板外保温构造做法 |
3.1.3 低能耗建筑用双层真空绝热板外保温构造做法 |
3.2 真空绝热板保温体系内外保温优势研究 |
3.2.1 真空绝热板内保温优缺点对比 |
3.2.2 真空绝热板外保温优缺点对比 |
3.3 真空绝热板经济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真空绝热板内保温板缝漏热的测试与解决措施 |
4.1 真空绝热板内保温板缝漏热测试分析 |
4.2 热箱-热流计法简介及实验原理 |
4.3 测试器材及参数介绍 |
4.3.1 热箱 |
4.3.2 多通道温度热流测试仪 |
4.3.3 传感器 |
4.3.4 速显温度湿度仪 |
4.3.5 游标卡尺 |
4.3.6 设备供电电源 |
4.3.7 试件 |
4.4 测试内容介绍 |
4.4.1 测试对比 |
4.4.2 聚氨酯作为粘贴材料的优点 |
4.5 测试方法与步骤 |
4.5.1 基层100mm素混凝土墙传热系数测定 |
4.5.2 素混凝土墙+单层真空绝热板传热系数测定 |
4.5.3 素混凝土墙+错缝双层20mm厚真空板传热系数测定 |
4.5.4 素混凝土墙+真空绝热板+聚苯板传热系数测定 |
4.5.5 双层真空绝热板单层漏气和双层漏气墙体传热系数测定 |
4.6 结果分析 |
4.6.1 以100mm素混凝土为基体的保温墙体传热系数 |
4.6.2 以200mm钢筋混凝土为基体的保温墙体传热系数 |
4.6.3 结论 |
4.6.4 双层真空绝热板外墙内保温构造做法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内保温易结露部位处理方式模拟与验证 |
5.1 内保温中典型位置的热桥分类 |
5.2 PTemp软件介绍和边界条件确定 |
5.2.1 PTemp软件介绍 |
5.2.2 边界条件的确定 |
5.3 热桥处的模拟分析及构造措施 |
5.3.1 真空绝热板用作外保温时的模拟 |
5.3.2 外墙-内墙热桥模拟 |
5.3.3 外墙-楼板热桥模拟 |
5.3.4 外墙角热桥模拟 |
5.3.5 外墙-屋面热桥模拟 |
5.4 窗帘盒(杆)的组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6.3 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四、聚苯板在建筑外保温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寒冷地区超低能耗住宅建筑节能设计研究[D]. 潘奕璇. 青岛理工大学, 2021(02)
- [2]STP真空绝热板外墙保温构造应用研究[D]. 韩雪琪.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严寒地区被动式建筑围护结构模拟优化[D]. 杨文佳.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9)
- [4]苏南地区农村住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适宜性评价体系研究[D]. 符越. 东南大学, 2020(02)
- [5]西安地区高层住宅外墙外保温材料的选用与优化研究[D]. 李姝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6](超)高层建筑外围护结构防渗漏技术研究[D]. 李瑞霞. 西安工业大学, 2020(02)
- [7]西北地区建筑外墙节能保温材料应用研究[D]. 杨彬. 长安大学, 2020(06)
- [8]开发商视角下长租公寓围护结构节能改造的研究[D]. 郑宏业. 深圳大学, 2020(10)
- [9]严寒地区老旧住宅立面的气候适应性改造研究[D]. 王素薇. 新疆大学, 2020(07)
- [10]乌鲁木齐地区真空绝热板内保温适宜性研究[D]. 宋克昌. 新疆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