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李思诺[1](2021)在《信息化教学在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实践现状研究 ——以大连Y学校为例》文中认为当前,随着互联网网络及信息化技术手段等的不断革新,教育领域中信息化教学的概念更加深入人心,逐步与各类学科的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多媒体交互设备的发展、信息化软硬件的完善、移动终端的大众化等,对“教师课上讲,学生课后练”的传统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信息化教学就是应运而生。中等职业学校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作为向旅游业及相关行业培养并输送理论与实践素质兼备的劳动者与从业者的重要专业,具有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知识内容广泛、信息更新快等鲜明特点。因此,应紧跟智能环境下教育与人才发展需求,抓住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红利,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近年来,国家信息化发展政策的完善与落实,作为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中重要一环的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信息化教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但在信息化教学具体时间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提高,例如,信息化设施设备建设不均衡、信息化制度落实不到位等。如何更好的实施信息化教学,在旅游服务与管理的专业教学中提高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应用效果,推动信息化教学进一步发展是中职旅服专业急需研究的问题之一。此次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对信息化教学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单的文献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对信息化教学、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随后,运用文献研究法与教育实地考察与调研,制订了信息化教学指标评价体系,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大连市Y学校的教师与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最后,实地考察并调研了该校旅服专业的教学实施情况,结合信息化教学指标评价体系,分别从五个维度对该校的旅服专业信息化教学实践现状进行描述性分析,尝试找到该校在信息化教学实施中存在的不足,发现该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在信息化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软硬件设施建设比例失衡、对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力度不足、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师生的信息素养普遍偏低、教学资源库使用率不高等问题;并针对上述不足试图提出改进该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信息化教学的策略。以期提高信息化教学在该校旅服专业的教学水平,打造出真正高效的课堂。
徐金生[2](2020)在《基于VMware虚拟化技术的中职校数据中心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文章先后采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案例研究等研究方法,围绕基于VMware虚拟化技术设计和改造数据中心这一文章主题,开展一系列研究活动,积极落实解决学校智慧校园建设项目中关于虚拟化数据中心改造方案提出的各方面工作。最终按照预期目标圆满地将学校传统物理架构的数据中心进行升级改造,合理优化硬件资源,有效地提高了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水平,并取得了丰硕的成绩。基于VMware的vSphere虚拟化技术的应用已经成非常成熟而且应用广泛。文章抓住学校江苏省智慧校园建设契机,结合学校“十三五”建设发展规划,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学校的数据中心建设提出基于VMware技术的的虚拟化数据中心改造方案。文章还就改造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组织行业专家和校外代表进行专题论证,借鉴已经实施虚拟化数据中心示范案例的优点,排除实际运行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依据充分酝酿的改造方案,文章详细阐述了虚拟化数据中心完整的改造过程,遵循“三步走”思路,即硬件环境优化——软件平台部署——业务平台迁移。在经过三个月时间的不间断试运行及压力测试后,稳步迁移各种业务平台至虚拟化环境中,最终完成该中职校所有服务器基于VMware v Sphere的虚拟化方案设计与实际应用。通过服务器虚拟化建设,整个数据中心在设备成本、资源利用率、环境能耗、智能管理等方面相比较传统的物理环境而言,有了显着的改善和优化。
马桂香,邓泽民[3](2020)在《我国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研究40年综述》文中研究表明为厘清我国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研究的进程和方向,通过分析4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研究文献,采用文献研究主题统计聚类实证方法,发现我国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从电化教学走来,始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经历了基于计算机的职业教育教学数字化,基于互联网的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进入基于大数据的职业教育教学智能化。40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显着提升了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水平,职业教育教学智能化可大大增强教学环境的个性化服务水平,为实现泛在学习提供良好支持。
席思田[4](2020)在《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和深入,这极大地促进了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在当前信息化教育的背景下,信息素养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国家已经提出了要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以满足信息化教育的要求。为此中职学校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才能应用先进的教学理念,驾驭各类新型的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整合,培养出真正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本文的整体研究思路是背景分析——概念界定——文献综述——理论探讨——现状分析——策略制定,研究内容分为四个部分:一是绪论,重点研究了问题背景、研究意义、概念界定、文献分析、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等;二是理论探讨,重点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基本内涵、养成依据、提升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三是调查研究,主要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法,重点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调研,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了中职教师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四是对策建议,针对问题及成因,重点从政府、学校和教师个人三个方面提出了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对策建议。
王光梅[5](2020)在《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信息化教学实践探究》文中认为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不断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迎来了春天。信息技术作为提升职业教育教学效果的有效载体已被广泛应用。如何借助信息化建设潮流切实提升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信息化教学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是培养机电行业大批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专业,因其知识更新快、更加贴近生产、生活等特点受到学生及其家长的青睐。利用数字化资源借助信息技术载体使抽象的专业知识、沉闷的课堂活动变得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朝气。同时也使得学生课前准备更加及时、充分、师生互动更加有效、从而推动专业更快、更好的发展。目前,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作为老牌专业,从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网络资源更加畅通、及时,使其学校在信息化建设的浪潮中从学校制度建设、教师接收信息化能力、学生对信息化特别是数字化资源的要求出现与实际相脱节。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参与了山东省省级示范校、山东省省级专业群、省、市品牌专业等项目的建设。本人通过资料查阅、访谈、调查问卷、项目建设实践等方式研究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信息化教学实践情况,通过研究结果发现中职机电技术专业信息化建设目前存在的具体问题:主要包含教师信息化理念差异性大,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信息化管理制度不细化、教师和学生信息化素养偏低及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通过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对信息化教学建设的分析、结合国家对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的支持政策及本人参与信息化教学建设的实践,进一步理顺思路,明确研究目标,结合研究问题在实践中有针对性的探索。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从教师信息化培训方式、资金建设整体规划、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完善学校考核评价、管理制度、提升资源库建设质量等方面提出具体有效、可操作性强的解决策略。
武盈杉[6](2020)在《信息化视域下中职学校教师信息素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信息化时代步伐的加快,近年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己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对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中职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并输送实用型专业人才的重任,中职教师信息素养直接关系到学生信息化时代的信息处理与运用的能力,关系到信息化时代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然而,目前我国中职教师存在着信息化理念薄弱、对信息技术的认知较低、以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差等问题。无疑,信息化时代,加强中职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育是时代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中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章绪论。内容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等。第二章核心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首先介绍了核心概念,如信息化、信息素养、教师信息素养、中职教师信息素养;然后介绍了相关理论,包括数字鸿沟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第三章对信息化背景下中职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分析。第四章通过设计调查问卷,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四个方面对中职教师信息素养水平进行调查,以了解当前中职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和真实水平。第五章对信息化视域下中职学校教师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信息素养理解存在偏差、信息技术应用的意识和理念较为薄弱、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差、信息道德有待提升;存在问题的原因包括:学校信息化基础条件差、学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不科学、中职学校家长观念落后、中职教师综合素养参差不齐、缺乏良好的社会资源环境。第六章提高中职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具体内容包括:强化教师对信息素养重要性的认识、完善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训制度、打造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文化平台、优化学校信息化资源软硬件环境、健全评价机制。
龚伯韬[7](2020)在《三级数字鸿沟 ——互联网教育影响的群体差异》文中研究表明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数字鸿沟与互联网的“双刃剑”效应给教育公平带来了日益严峻的挑战。一方面,互联网的不断普及或将使得优弱势学生群体间的数字鸿沟趋向缩小。另一方面,互联网软硬件的持续更新换代却也造成了数字鸿沟内容的持续“升级”,而互联网的“双刃剑”效应更可能不断扩大互联网教育影响的优弱势群体差异进而加剧教育不平等。对于这些问题,我国已有研究多存重理论弱实证、重宏观轻中微观的研究偏向,重点关注互联网对学业成绩的影响而较为忽视互联网对学生身心发展、家长家庭教育、教师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影响,对互联网教育影响的群体差异缺少系统性实证分析,对互联网获得、使用与教育影响的群体差异之异同与联系仍缺乏充分讨论,就互联网技术发展对数字鸿沟与互联网“双刃剑”效应的影响亦缺少深入探究。基于此,本文选取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3-2015年面板型数据库为分析对象,采用数字鸿沟的绝对差距统计法、相对差距综合指数法以及一般多元线性回归、交互效应的多元回归、变化率的多元回归等量化分析方法,围绕“互联网获得与使用的群体差异”“互联网与学生身心健康”“互联网与学生人际互动”“互联网与学生学业成就”“互联网与家长家庭教育”“互联网与教师教育教学”六个方面,对互联网获得、使用与效应的异同与联系,互联网教育影响的群体差异及变化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第一,互联网获得与使用的群体差异区别明显。总体上互联网获得与使用的群体差异呈现缩小趋势,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使得各维度优弱势学生群体间的互联网获得的群体差距(一级数字鸿沟)渐趋弥合。但优弱势学生群体间互联网使用的群体差距(二级数字鸿沟)发生逆差,优势学生群体的互联网使用时长较弱势学生群体的互联网使用时长更短。第二,各类别互联网的教育影响效应样态迥异。学生互联网使用存在“过度”现象,对其身心健康、人际互动与学业成就整体发挥负向影响;学校信息化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人际互动与学业成就发挥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影响;家长互联网使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业成就提升但对亲子互动发挥负向效应;教师信息化对不同教育教学活动影响的异质性较大,且存在显着的班主任与非班主任以及学科差异;学生互联网使用效应、学校信息化效应、家长互联网使用效应、教师信息化效应随时间不断增强。第三,各维度互联网使用效应的群体差异性日渐缩小。由于一、二级数字鸿沟的不断变化,优弱势学生群体间时间成本的差异,学校与地区调节作用的转变以及学校信息化对优势群体负向效应的增强等多方面原因,优势学生群体承受各类互联网负向效应更小、弱势学生群体遭遇更大数字“厄运”的情况渐趋扭转,互联网使用对各维度教育影响的群体差异(即第三级数字鸿沟)整体上呈缩小趋势。
赵晓伟[8](2020)在《智慧教育背景下学校管理者信息化领导力构建 ——基于MOOC实践的视角》文中认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及其引发的智能化进程,造就了新的领导情境和领导理念,也对学校管理者信息化领导力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管理者在适应时代变化开展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的实践中,信息化领导力的发展现状存在差异。为了顺应智慧时代的发展趋势,满足管理者的现状诉求,需要设计面向学校管理者的信息化领导力研修课程,同时也需要对研修课程进行持续丰富与更新。适应我国信息化发展需要,南京师大团队在2016年初建设完成了MOOC《信息化领导力》,为管理者构建信息化领导力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经验、实践案例和应用指导,该课程于2019年初被认定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并被多个地区教育部门采纳为管理者研修课程。为了保证课程内容能够适应智慧教育的时代特征,引领管理者持续构建面向未来的信息化领导力,本课程一直坚持边应用边更新。本研究正是基于当前课程的已有建设基础,并将如何适应变化而优化课程内容作为基本研究目标。研究首先基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视域,梳理信息化领导力的内涵演变,形成了“结构—内容”动态理解方式,提倡结构相对稳定,内容不断更新。在归纳智慧教育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概括出智慧教育背景下信息化领导力的内涵:包括高质高效的智慧愿景、互联互通的智慧空间、共建共享的智慧团队和精准精细的智慧效益。随后,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发现当前学校管理者信息化领导力存在三种典型特征:问题导向型、需求导向型和创新导向型。从理念、行动和反思三个维度(重点关注行动维度),形成智慧教育背景下信息化领导力共性和个性的构建策略。理念构建策略要求管理者树立变化意识、体验技术发展,并建立内涵的“结构—内容”的理解视角。行动构建策略针对不同管理者的现状特征,结合南京市智慧校园建设的优秀典型案例,提出适应三种类型管理者的差异化行动方案。反思构建策略引导管理者反思学校的智慧校园建设水平、反思自身的教育信息化意识,并建立多方联动的评估反思方式。最后,研究将形成的智慧教育背景下信息化领导力的内涵与策略,应用于《信息化领导力》MOOC第13期课程中。通过问卷调查、作品分析和论坛分析,研究发现,课程内容能够提升管理者的信息化领导力水平,促进管理者理解信息化领导力的各个维度,帮助管理者更好地将所学内容迁移至真实工作场景中。研究针对学员的反馈,提出课程改进建议:持续更新课程内容、提供多样化的案例资源、为不同身份的管理者提供不同的行动设计方案。
吴婷婷[9](2020)在《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应对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举措,其重点就是要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应用。培养中职教师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创新能力是建设信息化2.0时代下应用型创新师资队伍、推进中职信息化教学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然而目前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相关研究大多聚焦在内涵、框架、发展层次等方面,有关影响因素的研究也颇为少见,且没有关注到中职教师群体。因此,研究影响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的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机理,对于深化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改革,提高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完善中职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应用意义。本研究通过信息化教学创新相关文献推演、新时代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要求分析,梳理出信息化教学意识、信息化教学知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化建设教师满意度4个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关键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探究了这4个关键影响因素对中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借助结构方程模型AMOS软件进行建模,并提出各因素影响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的9项假设;通过设计各影响因素变量调查问卷,对杭州市4所中职学校进行问卷调查,获取有效样本量319份;运用SPSS22.0与AMOS软件对回收的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与实证研究,检验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与其各影响因素间的路径假设关系;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结论针对性地提出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提升的建议和对策。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1)建立中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模型。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对信息化教学创新具有直接正向影响;信息化教学知识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直接正向影响;信息化教学意识对信息化教学知识有直接正向影响;信息化建设教师满意度对信息化教学意识、信息化教学知识、信息化教学创新具有直接正向影响;信息化教学意识对信息化教学创新没有直接影响,但通过信息化教学知识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产生积极促进作用,可间接地对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产生影响。(2)提出增强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发展的有关对策:加强信息化教学意识与反思,完善信息化教学知识体系,增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加快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和完备信息化教学培训体系。
吴溢洋[10](2020)在《中职学生信息素养影响因素及其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中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先锋队,中职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成为衡量教育信息化发展程度的另一重要指标。但是目前中职教育不容乐观,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差距严重,存在着许多阻碍中职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因素。并且目前关于中职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研究范围大多局限在一所或几所学校内,不具备代表性。因此,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背景下,为提升中职学生信息素养,需要了解中职学生信息素养现状,探索中职学生信息素养影响因素,并根据问题提出有效的提升策略。针对上述研究问题,本研究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梳理了中职教育和中职学生特点,根据信息素养的时代发展特性提出中职学生信息素养的内涵。并且综述了已有研究中对学生信息素养影响因素和提升策略的探讨,构建中职学生信息素养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2)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取了H市15所中职学校学生,发放《中职学生信息素养情况调查问卷》;利用实证研究数据综合测评了中职学生信息素养现状、教师信息素养水平和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其次运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从人口统计特征、教师信息素养和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三个维度进行分析,以检验本研究所提出的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中职学生信息素养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合理性。(3)依据中职学生信息素养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实证研究结果,结合已有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策略相关研究成果,从国家、学校、教师和学生四个维度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本研究在理论层面上,分别从学生人口统计特征、教师信息素养和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三个维度构建了中职学生信息素养影响因素分析;在实践层面上,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可借鉴的中职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策略,对新时代中职学生信息素养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信息化教学在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实践现状研究 ——以大连Y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教育教学实践与课堂观察法 |
3.问卷调查法 |
4.访谈调查法 |
5.数据分析法 |
(四)研究思路与框架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框架 |
(五)文献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二、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1.信息化教学 |
2.中等职业学校服务与管理专业 |
3.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信息化教学 |
(二)理论基础 |
1.建构主义理论 |
2.情境认知理论 |
3.多元智能理论 |
4.非正式学习理论 |
三、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信息化教学实践现状 |
(一)调查指标分析 |
1.信息化教学硬件设施的建设要求 |
2.信息化教学软件设施的建设要求 |
3.信息化教学实施的要求 |
4.师生信息技术能力的要求 |
5.信息化教学制度建设及管理要求 |
(二)问卷及访谈调查设计 |
1.问卷调查设计 |
2.访谈调查设计 |
(三)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
1.信息化教学实施情况 |
2.信息化教学硬件设施建设情况 |
3.信息化教学软件设施建设情况 |
4.师生信息化技能掌握情况 |
5.信息化教学制度建设及设备管理情况 |
(四)访谈内容分析 |
1.学校领导访谈信息 |
2.学校专业负责人访谈信息 |
四、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信息化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
(一)信息化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1.学校与专业建设层面 |
2.教师发展层面 |
3.学生层面 |
(二)改进策略 |
1.学校与专业建设层面 |
2.教师发展层面 |
3.学生层面 |
五、研究反思及展望 |
1.研究反思 |
2.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信息化教学在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情况访谈提纲 |
附录B: 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信息化教学实践调查问卷(学生版) |
附录C: 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信息化教学实践调查问卷(教师版)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2)基于VMware虚拟化技术的中职校数据中心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的意义 |
1.1.1 论文选题的背景环境 |
1.1.2 论文选题的必要性 |
1.2 论文研究的范围 |
1.2.1 论文研究解决的问题 |
1.2.2 论文研究带来的思考 |
1.3 论文研究的方法 |
第二章 当前环境分析 |
2.1 硬件资源现状 |
2.1.1 数据中心的物理环境 |
2.1.2 数据中心的硬件资源 |
2.2 实际应用状态 |
2.2.1 设备与环境混乱 |
2.2.2 维护与管理繁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据中心虚拟化方案设计 |
3.1 虚拟化技术简介 |
3.1.1 虚拟化架构产品概述 |
3.1.2 VMware v Sphere平台构成 |
3.1.3 VMware v Sphere架构 |
3.2 学校的应用需求 |
3.2.1 资源高效利用 |
3.2.2 管理便捷智能 |
3.3 虚拟化方案的确立 |
3.3.1 分析现有设备资源与应用实况 |
3.3.2 估算成本投入与运行效能 |
3.3.3 论证方案可行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服务器虚拟化方案实施 |
4.1 优化基础硬件环境 |
4.1.1 择优选择服务器设备 |
4.1.2 提升服务器硬件配置 |
4.2 虚拟化平台部署 |
4.2.1 部署底层操作系统 |
4.2.2 架构虚拟化环境 |
4.2.3 虚拟化性能优化 |
4.3 虚拟化平台调试与迁移 |
4.3.1 虚拟化平台调试 |
4.3.2 业务系统迁移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虚拟化与传统平台的对比 |
5.1 能耗 |
5.1.1 节约能源 |
5.1.2 减少污染 |
5.2 管理 |
5.2.1 集中管理 |
5.2.2 动态调整 |
5.3 性能 |
5.3.1 扩展性 |
5.3.2 安全性与稳定性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我国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研究40年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于计算机的职业教育教学数字化 |
(一)早期的电化教学 |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兴起 |
二、基于互联网的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 |
(一)建设基础设施,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 |
(二)开发信息化资源,应用教学实践发展 |
1. 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 |
2. 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 |
三、基于大数据的职业教育教学智能化 |
(一)智慧教学中的自主学习 |
(二)智能教学中的个性发展 |
(4)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信息素养 |
(二)教师信息素养 |
(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素养 |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创新 |
第二章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素养的理论概述 |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必要性分析 |
(一)教育信息化的必然需求 |
(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
(三)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
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素养养成的理论依据 |
(一)终身学习理论 |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 |
(三)数字化生存理论 |
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政策要求 |
(一)加强中职学校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政策要求 |
(二)增强中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政策要求 |
(三)加强对中职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的政策要求 |
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基本内涵 |
(一)信息意识——信息素养的前提 |
(二)信息知识——信息素养的基础 |
(三)信息能力——信息素养的保证 |
(四)信息道德——信息素养的准则 |
第三章 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调查 |
一、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素养问卷调查 |
(一)调查内容 |
(二)调查过程 |
(三)调查结果 |
二、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素养的访谈调查 |
(一)访谈对象 |
(二)访谈内容 |
(三)访谈结果 |
三、调查结果所反映出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教师信息意识较为薄弱 |
(二)教师信息技术教学能力较为匮乏 |
(三)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较为薄弱 |
(四)学校在信息化环境建设方面投入不足 |
(五)学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模式滞后 |
第四章 提升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 |
一、政府管理层面 |
(一)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投入力度 |
(二)营造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的氛围 |
(三)搭建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沟通平台 |
(四)完善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激励政策 |
二、学校监管层面 |
(一)加强并完善校园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
(二)完善学校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模式 |
(三)定期举办信息化教学比赛和交流活动 |
(四)建立完善的教师考核激励机制 |
三、教师自身层面 |
(一)转变教育观念,培养信息意识 |
(二)加强自主学习,增强信息知识 |
(三)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升信息能力 |
(四)正确使用信息资源,树立良好的信息道德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5)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信息化教学实践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English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概念及研究方法 |
第2章 研究基础及研究思路 |
2.1 研究的实践基础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3 调查研究 |
2.4 研究思路 |
第3章 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信息化教学实践现状 |
3.1 硬件建设 |
3.2 软件建设 |
3.3 师资建设 |
第4章 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信息化条件下的案例分析 |
4.1 教师信息化大赛获奖案例 |
4.2 课程资源建设 |
4.3 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
第5章 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信息化教学实践问题及原因分析 |
5.1 信息化教学实践问题 |
5.2 信息化教学实践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6章 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信息化教学改革实践的应对策略 |
6.1 学校整体规划 |
6.2 师资方面 |
6.3 学生方面 |
第7章 结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一 教学方案设计 |
附录二 |
附录三 |
(6)信息化视域下中职学校教师信息素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方法、思路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
2.1 核心概念 |
2.1.1 信息化 |
2.1.2 信息素养 |
2.1.3 教师信息素养 |
2.1.4 中职教师信息素养 |
2.2 理论依据 |
2.2.1 信息化教学理论 |
2.2.2 数字鸿沟理论 |
2.2.3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第三章 信息化视域下中职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3.1 信息化下视域中职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必要性 |
3.1.1 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
3.1.2 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特殊性的客观要求 |
3.1.3 教师自身发展的现实要求 |
3.2 信息化视域下中职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可行性 |
3.2.1 基础建设层面:软硬件条件的改善 |
3.2.2 制度层面:国家政策的支持 |
3.2.3 国外的成功经验提供借鉴 |
第四章 中职学校问卷调查设计与分析 |
4.1 调查问卷设计与发放 |
4.1.1 问卷设计及目的 |
4.1.2 调查对象 |
4.2 调查结果 |
4.2.1 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
4.2.2 被调查者信息素养得分情况 |
第五章 信息化视域下中职学校教师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5.1 中职学校教师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 |
5.1.1 对信息素养的内涵理解存在偏差 |
5.1.2 信息技术应用的意识和理念较为薄弱 |
5.1.3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差 |
5.1.4 信息道德有待提升 |
5.2 中职教师信息素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
5.2.1 学校层面 |
5.2.2 家长层面 |
5.2.3 教师层面 |
5.2.4 社会层面 |
第六章 信息化视域下中职学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对策 |
6.1 强化教师对信息素养理念的确立及践行 |
6.1.1 强化信息素养的意识 |
6.1.2 加强对信息技术与知识的学习 |
6.1.3 加强信息法规与道德的学习 |
6.2 完善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训制度 |
6.2.1 入职培训 |
6.2.2 在职培训 |
6.2.3 升职培训 |
6.3 打造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文化平台 |
6.3.1 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学习与交流平台 |
6.3.2 组织信息素养知识、技能大赛 |
6.3.3 举办信息素养提升成果展示 |
6.3.4 大力培养信息技术骨干教师 |
6.4 优化学校信息化资源环境 |
6.5 健全评价机制 |
6.5.1 确立评价标准 |
6.5.2 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7)三级数字鸿沟 ——互联网教育影响的群体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文献述评 |
(一)“数字鸿沟与教育”文献的计量分析 |
(二)数字鸿沟的定义、成因与影响 |
(三)数字鸿沟与互联网的教育影响 |
二、问题与假设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假设 |
三、研究方法 |
(一)数据来源 |
(二)技术框架 |
第一章 互联网获得与使用的群体差异 |
一、研究设计 |
(一)研究假设 |
(二)核心变量 |
(三)分析方法 |
二、数据分析与结果 |
(一)学生群体间互联网获得与使用的差异 |
(二)家长群体间互联网获得与使用的差异 |
(三)教师信息化的群体差异 |
三、小结 |
第二章 互联网与学生身心健康 |
一、研究设计 |
(一)研究假设 |
(二)核心变量 |
(三)分析方法 |
二、数据分析与结果 |
(一)互联网与学生身体健康 |
(二)互联网与学生心理健康 |
三、小结 |
第三章 互联网与学生人际交往 |
一、研究设计 |
(一)研究假设 |
(二)核心变量 |
(三)分析方法 |
二、数据分析与结果 |
(一)互联网与亲子互动 |
(二)互联网与朋友互动 |
(三)互联网与师生互动 |
(四)互联网与生活体验 |
三、小结 |
第四章 互联网与学生学业成就 |
一、研究设计 |
(一)研究假设 |
(二)核心变量 |
(三)分析方法 |
二、数据分析与结果 |
(一)互联网获得、使用与学业成就 |
(二)学校信息化与学业成就 |
三、小结 |
第五章 互联网与家长家庭教育 |
一、研究设计 |
(一)研究假设 |
(二)核心变量 |
(三)分析方法 |
二、数据分析与结果 |
(一)家长互联网使用与学生互联网获得、使用 |
(二)家长互联网使用与亲子互动 |
(三)家长互联网使用与学生学业 |
三、小结 |
第六章 互联网与教师教育教学 |
一、研究设计 |
(一)研究假设 |
(二)核心变量 |
(三)分析方法 |
二、数据分析与结果 |
(一)教师信息化与职业发展 |
(二)教师信息化与课堂教学 |
(三)班主任信息化与家校合作 |
三、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反思 |
一、现实困境:当下互联网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一)数字鸿沟的“升级”:特殊时期的线上教育诉求 |
(二)教育不平等的凸显:常规教学对直播班的呼唤 |
(三)各级数字鸿沟并存:互联网教育中的变与不变 |
二、研究结论:互联网教育影响的群体差异与变化 |
(一)起点、过程、结果:一二三级数字鸿沟的联系 |
(二)“过度”的数字资本:互联网的教育效应与效度 |
(三)“意外”的公平结果:数字效应群体差异的变化 |
三、反思与展望 |
(一)反思:方法、数据与视角的分析局限与突破 |
(二)展望:家庭、学校与国家的数字风险与应对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8)智慧教育背景下学校管理者信息化领导力构建 ——基于MOOC实践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问题与思路 |
1.1 研究概念之界定 |
1.1.1 智慧教育 |
1.1.2 学校管理者信息化领导力 |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1 研究背景:智慧时代呼唤智慧型的学校管理者 |
1.2.2 研究意义:从理论探索到实践应用的价值意蕴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过程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过程 |
第2章 研究综述:已有研究与学理依据 |
2.1 已有研究:现状与启示 |
2.1.1 信息化领导力研究现状 |
2.1.2 智慧教育研究现状 |
2.2 学理依据:理论及指导 |
2.2.1 适应性结构化理论介绍 |
2.2.2 对信息化领导力的启示 |
第3章 内涵构建:智慧教育背景下学校管理者信息化领导力的重塑 |
3.1 信息化领导力的“阶段—逻辑”演变脉络 |
3.1.1 信息化领导力内涵发展的阶段审视 |
3.1.2 信息化领导力内涵解读的逻辑走向 |
3.2 信息化领导力的“结构—内容”内涵构成 |
3.2.1 智慧教育背景下信息化领导力内涵的结构理解 |
3.2.2 智慧教育背景下信息化领导力内涵的内容调整 |
第4章 策略构建:智慧教育背景下学校管理者信息化领导力的建设 |
4.1 智慧教育背景下学校管理者信息化领导力的构建思路 |
4.2 基于三种类型的学校管理者信息化领导力的特征分析 |
4.2.1 问题导向型信息化领导力特征分析 |
4.2.2 需求导向型信息化领导力特征分析 |
4.2.3 创新导向型信息化领导力特征分析 |
4.3 基于三种类型的学校管理者信息化领导力的构建策略 |
4.3.1 学校管理者信息化领导力的理念构建策略 |
4.3.2 三种类型学校管理者信息化领导力的行动构建策略 |
4.3.3 学校管理者信息化领导力的反思构建策略 |
第5章 应用分析:智慧教育背景下《信息化领导力》MOOC的优化 |
5.1 智慧教育背景下《信息化领导力》MOOC的设计实施 |
5.1.1 《信息化领导力》MOOC的整体特点 |
5.1.2 《信息化领导力》MOOC的内涵更新 |
5.1.3 《信息化领导力》MOOC的策略实现 |
5.2 智慧教育背景下《信息化领导力》MOOC的实施效果 |
5.2.1 问卷分析:学员信息化领导力的理念情况 |
5.2.2 作品分析:学员信息化领导力的行动方案 |
5.2.3 论坛分析:学员信息化领导力的收获反思 |
5.3 智慧教育背景下《信息化领导力》MOOC的改进建议 |
5.3.1 理解信息化领导力的内涵,持续更新课程内容 |
5.3.2 结合信息化领导力的策略,提供更多案例资源 |
5.3.3 体现信息化领导力的差异,设计多种行动方案 |
第6章 总结思考: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1.1 主要结论 |
6.1.2 研究创新 |
6.2 后续计划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学员开课问卷 |
附录二 :学员结课问卷 |
附录三 :学员访谈提纲 |
附录四 :学员作业模板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9)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与缘起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1.5.1 创新 |
1.5.2 信息化教学能力 |
1.5.3 信息化教学创新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 |
2.1.1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构成研究 |
2.1.2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阶段的划分研究 |
2.2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影响因素模型研究 |
2.3 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与研究假设的提出 |
3.1 教师信息化创新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1 建构主义理论 |
3.1.2 创造力投资理论 |
3.1.3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3.2 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确定 |
3.3 假设模型建构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4.1 调查问卷设计 |
4.2 问卷施测与数据分析 |
4.2.1 数据收集与处理 |
4.2.2 受试者信息统计分析 |
4.2.3 探索性因素分析 |
4.2.4 信度及效度分析 |
4.2.5 影响因素描述性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模型验证 |
5.1 验证性因素分析 |
5.2 模型拟合度评估 |
5.3 模型假设检验分析 |
5.4 模型的修正 |
5.5 讨论分析 |
5.5.1 信息化教学意识因子 |
5.5.2 信息化教学知识因子 |
5.5.3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因子 |
5.5.4 信息化建设满意度因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提升策略 |
6.1 教师自身 |
6.1.1 加强学习与反思,提升信息化教学意识 |
6.1.2 完善信息化知识结构,促进信息化教学创新 |
6.1.3 强化信息技能应用能力,推动信息化教学创新 |
6.2 学校层面 |
6.2.1 加快建设学校的信息化教学平台与资源库 |
6.2.2 制定健全的信息化教学创新绩效考核与管理制度 |
6.3 教师培训 |
6.3.1 开展个性化、持续性的信息化教学培训 |
6.3.2 建立科学有效的信息化教学创新培训体系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创新之处 |
7.3 研究局限 |
7.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 实用新型专利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附件 |
(10)中职学生信息素养影响因素及其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源起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源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设计 |
1.2.1 研究问题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框架 |
1.2.4 研究方法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中等职业教育 |
1.3.2 信息素养 |
1.3.3 中职学生信息素养 |
1.4 研究综述 |
1.4.1 学生信息素养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1.4.2 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策略研究现状 |
1.4.3 文献研究述评 |
第二章 中职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 |
2.1 中职学生信息素养影响因素理论模型 |
2.1.1 中职学生特点分析 |
2.1.2 模型构建 |
2.1.3 研究假设 |
2.2 中职学生信息素养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
2.2.1 调研方法 |
2.2.2 调研对象 |
2.2.3 调研工具 |
2.2.4 调研过程 |
2.3 调研数据的预处理 |
2.3.1 问卷因子分析 |
2.3.2 问卷信度分析 |
2.3.3 问卷效度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职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3.1.1 学生背景信息统计分析 |
3.1.2 学生信息素养统计分析 |
3.1.3 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统计分析 |
3.1.4 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统计分析 |
3.2 中职学生信息素养影响因素分析 |
3.2.1 人口统计特征 |
3.2.2 教师信息素养 |
3.2.3 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建议 |
4.1 研究结果与讨论 |
4.1.1 人口统计特征 |
4.1.2 教师信息素养 |
4.1.3 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 |
4.2 中职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策略 |
4.2.1 国家层面 |
4.2.2 学校层面 |
4.2.3 教师层面 |
4.2.4 学生层面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中职学生信息素养情况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信息化教学在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实践现状研究 ——以大连Y学校为例[D]. 李思诺.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2]基于VMware虚拟化技术的中职校数据中心设计与应用研究[D]. 徐金生.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
- [3]我国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研究40年综述[J]. 马桂香,邓泽民. 职教论坛, 2020(07)
- [4]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研究[D]. 席思田.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5]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信息化教学实践探究[D]. 王光梅.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10)
- [6]信息化视域下中职学校教师信息素养研究[D]. 武盈杉. 山西大学, 2020(01)
- [7]三级数字鸿沟 ——互联网教育影响的群体差异[D]. 龚伯韬.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2)
- [8]智慧教育背景下学校管理者信息化领导力构建 ——基于MOOC实践的视角[D]. 赵晓伟.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9]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D]. 吴婷婷.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8)
- [10]中职学生信息素养影响因素及其提升策略研究[D]. 吴溢洋.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