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Q12带领企业走上成功之路(论文文献综述)
崔伟[1](2021)在《轮胎直压定型硫化机旋转抓胎机械手的设计及运动控制研究》文中提出
马晶[2](2021)在《家校合作视域下中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影响因素模型构建》文中研究说明2017年印发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将培养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意味着发展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我国体育课程实践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与品德的重要途径。为了打破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养成的校内外壁垒,提高中小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培养效率,本文运用文献综述法、专家访谈法、专家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从家校合作视域出发,试图探索中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中的影响因素,构建了影响因素模型,以期为中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实践提供一些参考。本研究首先对涉及到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综述,发现分别从“家”或“校”的角度来谈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文章很多,但是从“家校合作”视角出发的近乎空白。其次,对专家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对所选文章进行阅读,得到自由节点、主范畴、核心范畴,提炼出的核心范畴即为初选出的影响因素;又使用专家调查法,对所得因素进行了三轮优化。再次,根据所得因素编制预试量表、正式量表,并对量表进行检验与确定,收集信效度较好的数据进行模型构建。最后,构建了家校合作视域下中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影响因素模型,并根据模型结果及各影响因素间关系提出培养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分析总结出了4个核心影响因素:家庭基础支持、学校系统培养、软硬件保障及家校沟通交流。20个二级影响因素:家庭经济状况、家长体育专业知识、家长体育运动习惯、家长体育参与意识、家中体育器材、校园体育氛围、体育课堂氛围、教学场所及设备等。(2)构建了家校合作视域下中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影响因素模型。该模型包括两个行为主体及两个行为条件,分别为家长、教师、沟通交流、软硬件设施,其中家长与教师行为具有互相影响的相关关系,两主体共同影响家校沟通交流,对中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均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3)根据模型结果及各影响因素间关系,提出了家校合作视域下中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建议:从“旁观”到“参与”:提高家长体育教育参与意识;从“传统”到“创新”:提升体育教师教学能力与课堂质量;从“无序”到“有轨”:建立家校合作相关制度;从“低频”到“多次”:增加家校沟通频率。
蒋志伟[3](2021)在《数学文化视角下提升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数学科目的学习日益强调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核心素养。显然,这些素养的获取离不开数学文化的熏陶。正是基于此认识,数学文化在我国数学教育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学术界目前对于数学文化的研究大多仍停留在学术性层面的理论争论,对于数学文化如何融入数学教学实践并服务于教学质量的提升,相关研究明显还不足。尽管数学文化知识充满趣味,对于数学教学的帮助也显而易见,但是受制于教师自身学养素质的不足、教辅材料的欠缺、教学评价体系的单一等各方面原因,使得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更多的处于“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尴尬状态。正是基于对这一现象的细致观察,笔者决定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以此为主题撰写论文。在研究的过程中,第一步工作是对教育学经典理论和数学文化的理论概念进行再次梳理,使本文的后续分析与研究可以站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第二步工作是对数学文化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融入内容、融入形式展开分析,并结合高中数学教材的最新变化和高考数学试卷的最新命题动态,以实证研究的方法论证数学文化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三步,本文通过精心设置针对学生和教师两个群体的调查问卷,来获得一线数学教学的一手资料。通过汇总整理,了解师生在真实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数学文化要素的掌握程度、运用状态、情感态度。第四步,本文根据理论分析和调查研究所获得的信息,就当下如何更好地使数学文化融入数学课堂提出若干策略建议,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一份关于“双曲线”知识学习的课堂设计。最后,在第五步,本文对研究所获的发现、研究中得到的启示、研究仍旧存在的局限、未来工作应努力的方向均进行了总结。
韩莎莎[4](2021)在《专业实习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择业意向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然而繁荣发展的背后也存在着诸多隐患,专业人才流失严重便是其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人才是推动行业稳步发展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作为旅游行业的主要人才后备力量,本该在择业时进入旅游行业,然而当前众多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在择业时放弃旅游业转而选择其他行业,这一棘手的问题引发了旅游业和教育业的思考。专业实习是学生对行业的探索是学生正式就业前的过渡阶段,其效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旅游行业的看法,因此势必会对学生的择业意向产生影响。专业实习对择业意向究竟存在怎样的影响,如何通过优化专业实习为旅游行业留住人才,是本研究重点探索和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通过文本分析法整理专业实习和择业意向的相关文献,基于杜威“从做中学”教育理论、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和佛隆择业动机理论,参考前人所编制量表,并综合考虑实际情况和老师同学建议,编制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实习和择业意向量表,然后设计和发放调查问卷,最后分析回收数据,得出如下结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实习与择业意向均处于中等水平;个别人口统计变量对专业实习和择业意向存在显着影响;专业实习对择业意有着显着影响。最后本研究根据实证分析结论提出如下建议:学生个人要调整心态,端正实习态度;积极主动,做好实习准备工作。学校要合理分配课程,提高实践课程比重;精心挑选实习单位;完善实习制度,全面跟进实习生管理。实习单位要科学安排工作内容;改革实习薪资制度;实施轮岗制度,提高学生工作成就感。家庭要注重培养孩子各方面能力;社会要加强观念政策引导。
刘祥超[5](2021)在《中学创客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个案研究 ——以F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创客运动影响下诞生的创客教育,一经提出就受到广泛关注,国内对创客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持续火热,创客教育本身有着强调创新、实践、造物与分享等理念,被作为一种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重要教育模式引入到中小学教育当中。创客教育对国家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以及学生自身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国家及地方部门出台多项政策,推动创客教育的开展,在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各地中小学迅速开展创客教育活动,越来越多的学校和老师重视创客教育,各地许多学校建立创客空间,开展创客课程,各方主体积极参与建设下的创客教育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但是目前中小学在创客课程建设上的情况是存在较大差异的,大部分学校经验并不足,围绕有着丰富创客课程建设成果的个案进行深度分析,将有助于中小学创客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在此背景下,选取G市在创客课程开发与实施方面有着丰富成果的F中学作为个案,驻校开展为期一个学期的田野工作,通过访谈、直接观察、课堂记录、问卷调查、文本收集、査阅档案记录等多种调研形式开展个案研究。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创客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通过分析梳理国内外已有的创客教育、创客课程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创客教育”、“创客课程”进行概念界定,关注创客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第二,基于访谈法,得出个案的创客课程开发与建设经验。对F中学创客课程的建设参与者展开访谈,利用扎根理论这一质性研究方法对访谈获得的研究资料进行三级编码,逐步形成对创客课程开发与建设经验的归纳,包括:在政策利好的情况下,创客课程的建设强调学校的大力支持;课程建设要围绕学生发展,坚持开展,创客课程能够给学生未来带来有益影响,教师要有把教育当作事业的情怀,全身心投入其中;形成任课教师团队核心非常重要,团队核心牢牢把握着课程发展走向,凝聚着团队力量;课程设计与开发上,注重作品的设计与制作,融入多学科知识,对课程内容持续不断地迭代、优化和更新,开展表现性评价;课程成果的持续产出、政策和学校的持续支持,对创客课程建设有巨大影响,不可或缺。第三,基于观察法,形成F中学新创客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模型,了解到课程实施成果。从ADDIE模型视角对个案在新创客课程的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五个方面进行全程跟踪和讨论,得到个案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模型;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展开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学生在这门创客课程中的学习感受、收获等反馈;结合观察和对学生反馈的调查,得出结论包括:学生在作品制作中的参与度非常高;以作品创作为导向的创客课程开发方式取得让人满意的成果,为创客课程开发与实施提供新的思路;课程实施的各阶段中都注意引导学生提出创意;大多数学生对技术的掌握还不够熟练;表现性评价方式为学生提供合理评价的同时,也为同学们提供了分享、交流创意的机会;在整个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课程教师团队核心人物起到关键作用。第四,结合围绕个案展开调查获得的结果,对创客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出建议,建议内容包括:创客课程要以作品产出为主要特征;创客课程的开发要关注学生发展;在创客项目设计上要为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创客课程的跨学科教学要建立在分科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进行;创客课程实施中要注意促进学生创意的产生;建立有利于交流的开放环境;重视教师团队核心人物。最后,总结和归纳本研究的结论,主要有三点:第一,F中学在创客课程开发与建设中较为注重的内容;第二,对个案在新创客课程开发与实施情况的评价;第三,对创客课程开发与实施提出建议,期望能对中学创客课程建设带来帮助,并反思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管国宇[6](2021)在《AMT公司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家族接班人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曹玉洁[7](2021)在《新时代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研究 ——以上海市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综合分析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设计体系,发现体育教育以培养一个合格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为目标,重视体育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对体育教育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致使体育教育学生在吸纳、培养及就业方面出现的问题屡日呈现出来。因此,提升新时代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已势在必行。本研究以世界高等师范专业培养体系改革的教育大环境为背景,结合新时代“健康中国”发展规划,联系新时代对我国基础教育学校体育工作的新要求。旨在为完善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推进基础教育学校体育工作质量提升,实现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最终为实现新时代中华民族复兴发展目标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理论分析法等科研方法,剖析新时代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得出以下结论:1)上海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对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情况总体上说喜忧参半,各项数据表明以前的培养目标内容与专业定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体系都关注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但在培养目标内容阐述、方案规划设计以及课程设置方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并没有呈现出突出重要位置。2)上海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对未来体育教师的培养一般比较注重知识学习和技能掌握,对能力发展的过程的培养还需要加强。3)梳理职业能力分类,结合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人才要求,凝练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的3项一级指标为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15项二级指标包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师德情怀、持久从业思想、参与学校管理能力、服务社会协同能力;教育引导能力、体育教学综合能力、课外活动组织指导能力、运动训练指导管理能力、竞赛编排管理能力、各项裁判执行能力、体育科研能力;理论学习提高能力、专项技能提升能力、校园文化营造能力。其中,参与学校管理能力、运动训练指导管理能力、竞赛编排管理能力、体育科研能力、理论学习提高能力、校园文化营造能力这6项二级指标学生自评分较低。4)影响上海市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四个主要因素,包括:整体对职业能力认知水平、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关课程开设与实训实施、实践投入资源与资金配置,为改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水平提供参考。
李佳育[8](2021)在《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员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与验证》文中提出本研究主将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养和选拔与人力资源概念相结合构建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胜任特征模型。以朋辈心理辅导员为研究对象,采用了BEI、工作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首先,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个人分析明确胜任特征,以此为基础构建朋辈心理辅导员胜任特征因素的结构体系;设计自评问卷,用于预测,回收87份;将通过预测得到的数据进行整合处理,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法对其做进一步分析;引入先前构建的模型结构,科学合理地明确胜任特征因子内容及问卷题目;完成模型构建及问卷设计工作;接下来进行施策122名被试,通过验证性因素法对获取到的数据做进一步统计和分析,由此得出如下结论:(1)朋辈心理辅导员胜任特征模型具有多维性,由专业知识、组织能力、成就动机、团队合作、人际沟通与协调、职业态度和品质6个维度构成;(2)信、效度检验及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为验证朋辈心理辅导员胜任特征模型而编《朋辈心理辅导员胜任特征自评问卷》的结构合理,信度、效度良好;(3)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胜任特征整体水平较佳,在人口学变量上存在差别:在团队合作维度方面呈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在6个维度上均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年级差异。
卞祥瑞[9](2021)在《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动机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Y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农民已经不能满足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需要。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是建设现代化农村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是近年来农村空心化和农村老龄化的加剧,更是造成农村人力资源的流失。然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面对目前农民“质量”和“数量”的缺失,从新型职业农民角度去分析其学习动机对于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根据文献及数据分析结果将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动机分为四个取向:分别是求知兴趣、外界刺激、职业发展、自我展望。总体看来,新型职业农民有明显的学习动机。其次,进行差异性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性别在求知兴趣、外界刺激、自我展望、职业发展呈现出显着差异性,且女性学习动机强于男性;(2)不同年龄阶段在自我展望、求知兴趣呈现出显着差异性,且青壮年阶段比其他年龄阶段具有更强烈的学习动机;(3)不同学历在求知兴趣、外界刺激、职业发展、自我展望均呈现出显着差异性,且高中(含中专、技校)学历具有更强烈的学习动机;(4)不同的培训参加次数对于求知兴趣、外界刺激、职业发展、自我展望均有显着差异性,且参加培训次数越少学习动机越强;(5)不同的家庭年收入在求知兴趣、职业发展均呈现出显着差异性,且家庭年收入越高学习动机越强;(6)不同的农业类型在求知兴趣、外界刺激、职业发展、自我展望均无显着差异性;(7)不同区域对于求知兴趣、外界刺激、自我展望存在显着差异性,且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案越健全的区域,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动机越强。接着,通过访谈对影响因素做了补充说明。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学习者内部因素,包括功利导向、求知兴趣、自我实现和自我效能感,其中功利因素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第二个方面是社会外部因素,包含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社会经历,其中社会环境主要为培育主体层面、社会关系主要为家庭成员、社会经历主要为个人的社会经验。最后,从学习者角度出发,结合成人学习理论,从培育思想、培育定位、培育资源、培育体系、培育环境、资格认证等方面对培育主体提出优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建议,以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实现自主式发展。本研究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动机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论文包括研究起源及研究思路、相关文献研究、调研实施设计、调研结果分析、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动机影响因素、优化建议、研究不足与反思七个部分。
吴玲婷[10](2020)在《高职学生价值观养成现状调查研究 ——以惠州市三所高职院校为例》文中指出价值观对人的行为选择和价值判断具有特殊的导向作用,而人的行为选择和价值判断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而需要对价值观的相关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其价值观养成和培育更容易受到来自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影响。其中,高职学生相较之本科生,虽有着相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及社会使命,但其就认知能力、认识水平、知识结构、综合素质等与本科生又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深入研究高职学生价值观养成现状对于提升人才培养针对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探讨当前高职学生价值观相关问题。问卷调查以惠州三所高职院校665个学生为具体样本,从社会与自我、金钱物质、道德品质、思想觉悟及生活方式5个维度编制问卷量表,调研结果表明大部分高职学生价值观能与国家、社会主流价值观保持统一,但集体主义弱化、盲目追求物质主义、信仰意识淡薄以及享乐主义滋生等问题仍时有发生。基于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高职学生价值观形成受到多种社会思潮渗透、社会改革深化发展、高职教育存在的不足、家庭教育失当及高职生自身存在问题等方面的影响。而后针对性提出具体的价值观教育路径: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优化环境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高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造一支高水平的思政教师队伍及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构建网络教育引导新平台等。本研究由七个部分组成:第一、二部分铺叙了论文的选题背景、意义及研究问题,归纳和梳理了关于价值观的相关研究,为本文提供了基础性研究。第三部分对本研究的目的、内容、思路及方法做了具体说明,并开发设计问卷量表对高职学生价值观现状进行调研。第四部分通过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明确高职学生价值观现状中仍有部分问题不容忽视。第五部分则是从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进行成因剖析。第六部分梳理阐释高职学生价值观培育的一般规律,即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方向、原则和主要内容后,结合前文研究具体探讨了高职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路径和对策。最后一部分为本研究的结论与反思。
二、Q12带领企业走上成功之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Q12带领企业走上成功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2)家校合作视域下中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影响因素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研究不足 |
2 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
2.1 研究综述 |
2.1.1 国外研究综述 |
2.1.2 国内研究综述 |
2.2 概念界定 |
2.2.1 家校合作视域的界定 |
2.2.2 中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界定 |
3 家校合作视域下中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影响因素提取 |
3.1 提取方法及设计 |
3.1.1 提取方法 |
3.1.2 设计步骤 |
3.1.3 研究样本选取 |
3.2 影响因素初选 |
3.2.1 开放性编码 |
3.2.2 主轴编码 |
3.2.3 核心编码 |
3.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
3.2.5 初选结果 |
3.3 影响因素优化 |
3.3.1 优化过程 |
3.3.2 影响因素提取结果 |
4 家校合作视域下中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影响因素量表开发 |
4.1 初始量表的设计 |
4.1.1 量表维度的界定 |
4.1.2 初始量表题项的编写 |
4.1.3 初始量表发放与回收 |
4.2 初始量表的数据处理与优化 |
4.2.1 初始量表数据处理 |
4.2.2 探索性因子分析 |
4.3 量表的确定 |
4.3.1 正式量表的发放 |
4.3.2 验证性因子分析 |
5 家校合作视域下中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5.1 模型假设 |
5.2 模型拟合及分析 |
5.2.1 模型拟合及违反估计检验 |
5.2.2 模型路径分析 |
5.2.3 模型适配度检验 |
5.3 结果分析及培养建议 |
5.3.1 模型构建结果 |
5.3.2 培养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家校合作视域下中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影响因素专家访谈题纲 |
附录B 家校合作视域下中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影响因素专家调查表(第一轮) |
附录C 家校合作视域下中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影响因素专家咨询表(第二轮) |
附录D 家校合作视域下中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影响因素专家咨询表(第三轮) |
附录E 家校合作视域下中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影响因素量表(预试) |
附录F 家校合作视域下中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影响因素量表(正式) |
附录G 初始量表项目分析结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数学文化视角下提升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
1.1.2 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被忽视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关于数学文化的文献综述 |
2.1.2 关于数学文化在数学教学中所起作用的文献综述 |
2.1.3 文献述评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人本主义理论 |
2.2.2 建构主义理论 |
2.2.3 “再创造”理论 |
第三章 数学文化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依据分析 |
3.1 数学文化的概念剖析 |
3.1.1 数学发展史 |
3.1.2 数学与现实生活 |
3.1.3 数学与人文审美 |
3.2 高中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的可行性——高中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的实践运用 |
3.2.1 新旧两版高中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的内容选取对比 |
3.2.2 新旧两版高中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的表现形式对比 |
3.3 高中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的必要性——高考数学试卷中数学文化的题目设计 |
3.2.1 2015-2019 年全国高考理科数学试卷中数学文化试题统计 |
3.2.2 数学文化融入高考数学试卷的题型示例 |
第四章 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现状的调查 |
4.1 基于学生视角的问卷调查 |
4.1.1 调查对象 |
4.1.2 调查内容 |
4.1.3 调查结果 |
4.2 基于教师视角的问卷调查 |
4.2.1 调查对象 |
4.2.2 调查内容 |
4.2.3 调查结果 |
4.3 调查综述与原因分析 |
4.3.1 调查结果综述 |
4.3.2 问题原因分析 |
第五章 数学文化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教学策略与课堂设计 |
5.1 数学文化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教学策略 |
5.1.1 注重数学发展史的教学运用 |
5.1.2 增强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 |
5.1.3 加大对数学文化教辅材料的开发力度 |
5.1.4 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探索“多元”维度 |
5.1.5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补充“发展”视角 |
5.2 数学文化融入双曲线课程教学的课堂设计 |
5.2.1 关于双曲线的数学文化背景介绍 |
5.2.2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的课堂设计 |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
6.1 主要发现 |
6.2 启示 |
6.3 局限性 |
6.4 努力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学生问卷 |
附录二 教师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 |
联系方式 |
(4)专业实习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择业意向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框架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1.研究方法 |
2.创新之处 |
二、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一)理论基础 |
1.“从做中学”教育理论 |
2. “双因素”理论 |
3.择业动机理论 |
(二)文献综述 |
1.专业实习 |
2.择业意向 |
3.专业实习与择业意向的关系 |
(三)本章小结 |
三、研究设计 |
(一)研究模型及假设 |
1.研究模型 |
2.研究假设 |
(二)问卷设计与前测 |
1.问卷设计 |
2.问卷前测 |
(三)本章小结 |
四、实证分析 |
(一)样本来源 |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 |
1.样本特征分布 |
2.样本数据正态分布检验 |
3.均值分析 |
(三)信度分析 |
1.实习质量信度分析 |
2.实习满意度信度分析 |
3.择业意向信度分析 |
(四)验证性因子分析 |
1.实习质量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
2.实习满意度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
(五)差异性分析 |
1.性别对专业实习和择业意向的独立样本T检验 |
2.年级对专业实习和择业意向的独立样本T检验 |
3.实习模式对专业实习和择业意向的独立样本T检验 |
4.实习单位对各因子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5.实习时间对各因子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六)相关分析 |
1.实习质量与择业意向的相关分析 |
2.实习满意度与择业意向的相关分析 |
(七)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1.专业实习质量对择业意向的回归分析 |
2.专业实习满意度对择业意向的回归分析 |
(八)研究结论 |
1.假设检验结果 |
2.研究结论 |
(九)本章小结 |
五、对策与建议 |
(一)学生要正确看待专业实习 |
1.调整心态,端正实习态度 |
2.积极主动,做好实习前期准备工作 |
(二)学校要严格把控专业实习 |
1.合理分配课程,提高实践课程比重 |
2.精心挑选实习单位 |
3.完善实习制度,全面跟进管理 |
(三)实习单位要合理安排专业实习 |
1.科学安排工作内容 |
2.改革实习薪资制度 |
3.实施轮岗制度,提高工作成就感 |
(四)家庭社会要积极引导,转变观念 |
1.家庭要注重培养孩子各方面能力 |
2.社会观念政策引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预试问卷 |
附录 B 正式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5)中学创客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个案研究 ——以F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背景 |
(一)创客教育在国内兴起并持续火热 |
(二)中小学创客课程广泛开展但有待提高 |
二、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研究的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个案研究法 |
(三)观察法 |
(四)调查法 |
(五)扎根理论 |
四、研究思路 |
五、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创客教育起源 |
(二)国外创客教育发展现状 |
(三)国内创客教育研究现状 |
(四)研究综述评述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一)创客教育 |
(二)创客课程 |
二、理论基础 |
(一)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
(二)泰勒经典课程开发理论 |
(三)施瓦布的课程开发理论 |
第三章 F中学创客课程开发与建设经验 |
一、个案的选择及其概况 |
(一)个案的选择 |
(二)F中学概况 |
(三)课程概况 |
(四)课程建设成果概况 |
二、基于访谈法对个案开展研究的过程 |
(一)研究设计与资料收集过程 |
(二)对访谈资料进行三级编码过程 |
(三)访谈资料信度、效度以及伦理考量 |
(四)编码参考点可视化分析 |
三、F中学创客课程开发与建设经验 |
(一)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外部驱动 |
(二)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内因动力 |
(三)课程任课教师团队建设 |
(四)课程设计与开发 |
(五)遇到的困难与挑战 |
四、本章结论 |
第四章 新创客课程开发与实施 |
一、基于观察法的研究设计 |
(一)观察对象的选择 |
(二)研究思路 |
(三)观察内容、经过以及观察记录收集 |
(四)研究资料的补充 |
(五)观察资料信度、效度以及伦理考量 |
二、ADDIE模型视角下“Arduino创意纸雕灯”的开发与实施过程 |
(一)分析课程开发的可行性 |
(二)设计课程的教学策略、规划课程内容 |
(三)开发课程资源 |
(四)课程的实施过程 |
(五)课程的评价 |
(六)观察总结 |
三、学生对新创客课程学习的反馈情况 |
(一)问卷调查情况 |
(二)访谈调查情况 |
(三)调查总结 |
四、本章结论 |
第五章 对创客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讨论与建议 |
一、创客课程要以作品产出为主要特征 |
二、创客课程开发要关注学生发展 |
三、创客项目设计要为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 |
四、跨学科的教学要建立在分科知识掌握的基础上 |
五、创客课程实施中要注意促进学生创意的产生 |
六、建立有利于交流的开放环境 |
七、要重视教师团队的核心人物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2:学校领导访谈提纲 |
附录3:Arduino系列课程学习满意度的调查问卷 |
附录4:学生在问卷中对Arduino系列课程所提建议汇总 |
附录5:与学生的访谈提纲 |
附件6:田野日志 |
致谢 |
(7)新时代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研究 ——以上海市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时代国家印发相关政策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发展启示 |
1.1.2 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对未来体育教师提出了愿景要求 |
1.1.3 后疫情时代对未来体育教师职业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2.1.1 职业能力 |
2.1.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 |
2.1.3 体育教育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分类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研究述评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据统计法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指标的分类梳理 |
4.1.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一级指标确定 |
4.1.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二级指标确定 |
4.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调查的现状分析 |
4.2.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社会能力测评结果与分析 |
4.2.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能力测评结果与分析 |
4.2.3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方法能力测评结果与分析 |
4.2.4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测评结果小结 |
4.3 影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因素 |
4.3.1 整体对职业能力认知水平 |
4.3.2 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 |
4.3.3 相关课程开设与实训实施 |
4.3.4 实践投入资源与资金配置 |
4.4 提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对策研究 |
4.4.1 高度契合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要求 |
4.4.2 科学设置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 |
4.4.3 完善职业能力课程体系 |
4.4.4 搭建技能实训提升平台 |
4.4.5 提高职业能力认知水平 |
4.4.6 优化职业能力导师队伍 |
4.4.7 完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新时代背景下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的访谈 |
附录2:新时代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之专家征询问卷 |
附录3:上海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对职业能力认识的调查问卷 |
附录4:上海市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8)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员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假设 |
1.5 创新之处 |
2 文献综述 |
2.1 胜任特征的概述 |
2.1.1 胜任特征的起源 |
2.1.2 胜任特征的概念 |
2.2 胜任特征模型 |
2.2.1 胜任特征模型的概念 |
2.2.2 胜任特征模型的经典理论 |
2.2.3 胜任特征模型的建构方法 |
2.2.4 关于胜任特征模型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
2.3 关于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相关研究 |
2.3.1 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员的概念界定 |
2.3.2 本研究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胜任特征模型概念的界定 |
2.3.3 国内外学者关于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一: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员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 |
3.1 研究方法 |
3.1.1 研究目标 |
3.1.2 研究假设 |
3.1.3 研究被试 |
3.1.4 研究工具 |
3.1.5 研究过程 |
3.1.6 统计处理 |
3.2 研究结果 |
3.2.1 工作说明书 |
3.2.2 《朋辈心理辅导员胜任特征词调查问卷》结果统计 |
3.2.3 行为事件访谈结果 |
3.2.4 确定朋辈心理辅导员胜任特征因素初始结构 |
4 研究二:朋辈心理辅导员胜任特征问卷的编制与验证 |
4.1 研究方法 |
4.1.1 研究目标 |
4.1.2 研究假设 |
4.1.3 研究被试 |
4.1.4 研究工具 |
4.1.5 研究过程 |
4.1.6 数据处理 |
4.2 研究结果 |
4.2.1 预测问卷的项目分析 |
4.2.2 预测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
4.2.3 正式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
4.2.4 正式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
4.2.5 正式问卷的信度分析 |
4.2.6 正式问卷的效度分析 |
4.3 朋辈心理辅导员胜任特征的总体特点和差异性检验 |
4.3.1 朋辈心理辅导员胜任特征的总体特点 |
4.3.2 朋辈心理辅导员胜任特征的性别差异检验 |
4.3.3 朋辈心理辅导员胜任特征的年级差异检验 |
5 分析与讨论 |
5.1 关于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胜任特征因素及行为表现分析 |
5.1.1 专业知识 |
5.1.2 组织能力 |
5.1.3 成就动机 |
5.1.4 团队合作 |
5.1.5 人际沟通与协调 |
5.1.6 职业态度和品质 |
5.1.7 朋辈心理辅导员胜任特征之间的关系 |
5.2 关于行为事件访谈的运用 |
5.3 关于朋辈心理辅导员胜任特征的总体特点及差异研究 |
5.3.1 朋辈心理辅导员胜任特征的总体特点 |
5.3.2 朋辈心理辅导员胜任特征的差异性分析 |
5.4 与相关胜任特征模型的比较 |
5.4.1 与心理咨询师胜任特征模型的比较 |
5.4.2 与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的比较 |
5.4.3 与高校学生干部胜任特征模型的比较 |
6 不足与展望 |
6.1 本研究的不足 |
6.1.1 研究样本的局限性 |
6.1.2 研究工具及方法的局限性 |
6.1.3 应用性研究较少 |
6.2 本研究的展望 |
6.2.1 扩大研究的样本量 |
6.2.2 提高研究工具的科学性和研究人员的专业性 |
6.2.3 尝试更多的应用性研究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开放式调查问卷 |
附录2 朋辈辅导员行为事件访谈纲要 |
附录3 朋辈心理辅导员胜任特征编码词典示例 |
附录4 朋辈心理辅导员胜任特征词典 |
附录5 BEI录音文本编码示例 |
附录6 朋辈心理辅导员胜任特征自评问卷(正式版)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9)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动机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Y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1.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补“四化同步”短板的有效手段 |
2.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 |
3.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经之路 |
4.现有新型职业农民研究局限性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二、研究内容 |
(一)文献研究 |
(二)主要概念 |
(三)理论基础 |
(四)研究对象 |
(五)研究结果 |
(六)策略建议 |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技术路线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技术路线 |
1.研究方法 |
2.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研究 |
一、文献综述 |
(一)关于成人学习动机的研究 |
1.关于成人学习动机理论的研究 |
2.关于成人学习动机取向类型的研究 |
3.关于成人学习动机影响因素的研究 |
(二)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研究 |
1.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及培育现状研究 |
2.关于培育主体内涵特征研究 |
3.关于培育影响因素的研究 |
4.关于新型职业农民职业素质指标构建的研究 |
二、概念界定 |
(一)成人学习动机 |
(二)新型职业农民 |
三、理论基础 |
(一)自我导向学习理论 |
1.自我导向学习者的特点 |
2.自我导向学习的特征 |
(二)《教育参与量表》与《成人参与继续教育动机量表》 |
(三)质变学习理论 |
1.质变学习的内涵 |
2.质变学习的发生机制 |
(四)生命历程理论 |
(五)各理论基础对研究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动机的启示 |
第三章 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动机调研实施设计 |
一、调研区域说明 |
二、调研对象说明 |
三、调研工具编制 |
(一)访谈提纲 |
(二)问卷编制 |
1.量表来源 |
2.正式问卷形成 |
第四章 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动机调研结果与分析 |
一、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动机基本现状 |
(一)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动机总体水平 |
(二)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动机各因素水平比较 |
(三)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动机与各基本信息相关性分析 |
二、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动机差异性分析及讨论 |
(一)女性比男性具有更强烈的学习动机 |
(二)青壮年阶段比其他年龄阶段具有更强烈的学习动机 |
(三)高中(含中专、技校)学历具有更强烈的学习动机 |
(四)参加培训次数越少学习动机越强 |
(五)家庭年收入越高学习动机越强 |
(六)不同农业类型对学习动机取向没有差异 |
(七)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案越健全的区域,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动机越强 |
第五章 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动机影响因素 |
一、学习者个体内部因素 |
(一)功利导向 |
(二)求知兴趣 |
(三)自我实现 |
(四)自我效能感 |
二、社会外界因素 |
(一)社会环境:培育主体层面 |
(二)社会关系:家庭成员的态度及他人影响 |
(三)社会经历:个人工作生活经历 |
第六章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优化建议 |
一、转变培育理念,实现个性化发展 |
二、明确培育定位,实现高质量发展 |
三、融通培育资源,实现均衡性发展 |
四、完善培育体系,实现持续化发展 |
五、改善培育环境,营造学习型氛围 |
六、完善认定制度,构建动态化平台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
一、研究结论 |
(一)学习动机现状 |
(二)学习动机影响因素 |
(三)优化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动机的建议 |
二、研究不足 |
(一)区域差异性兼顾不足 |
(二)研究对象定位不够精准 |
(三)对非正式学习的关注度不够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高职学生价值观养成现状调查研究 ——以惠州市三所高职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价值观相关研究 |
2.2 高职学生价值观研究现状及相关概念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内容 |
3.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3.4 调查问卷的编制 |
第4章 高职学生价值观现状调查与分析 |
4.1 高职学生价值观现状调查 |
4.1.1 社会、集体、思想道德和信仰等方面 |
4.1.2 物质、金钱、享乐等方面 |
4.1.3 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方面 |
4.2 基于高职学生价值观现状的问题析出 |
4.2.1 集体主义弱化,功利主义思想抬头 |
4.2.2 公德意识淡薄,盲目追求物质主义 |
4.2.3 信仰意识淡薄,部分学生信仰缺失 |
4.2.4 享乐主义滋生,超前消费开始流行 |
第5章 高职学生价值观问题成因剖析 |
5.1 多种社会思潮的渗透和影响 |
5.1.1 个人主义产生负面效应 |
5.1.2 享乐主义催生不良消费方式盛行 |
5.1.3 功利主义侵蚀高职学生信仰和意志 |
5.2 中国社会深化改革的影响 |
5.2.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
5.2.2 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引起外部环境日趋复杂 |
5.2.3 新网络科技高速发展造成文化冲击 |
5.3 学校教育、家庭环境及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
5.3.1 高职教育的缺陷和不足 |
5.3.2 学生成长环境和家庭环境 |
5.3.3 高职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
第6章 高职学生价值观培育的规律及对策 |
6.1 高职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基本规律 |
6.1.1 高职学生价值观培育的方向 |
6.1.2 高职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原则 |
6.1.3 高职学生价值观培育的主要内容 |
6.2 当前形势下高职学生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 |
6.2.1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 |
6.2.2 优化环境为高职学生营造良好氛围 |
6.2.3 充分发挥高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
6.2.4 建造一支高水平的思政教师队伍 |
6.2.5 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构建网络教育引导新平台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反思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高职学生价值问卷表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Q12带领企业走上成功之路(论文参考文献)
- [1]轮胎直压定型硫化机旋转抓胎机械手的设计及运动控制研究[D]. 崔伟.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2]家校合作视域下中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影响因素模型构建[D]. 马晶.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数学文化视角下提升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D]. 蒋志伟. 山西大学, 2021(12)
- [4]专业实习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择业意向的影响研究[D]. 韩莎莎.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5]中学创客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个案研究 ——以F中学为例[D]. 刘祥超.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6]AMT公司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家族接班人培养研究[D]. 管国宇.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7]新时代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研究 ——以上海市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为例[D]. 曹玉洁.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8]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员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与验证[D]. 李佳育.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9]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动机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Y市为例[D]. 卞祥瑞.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10]高职学生价值观养成现状调查研究 ——以惠州市三所高职院校为例[D]. 吴玲婷. 南昌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