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些镇痛剂可降低结肠癌发生率(论文文献综述)
曹晖,陈亚进,顾小萍,闵苏,彭书崚,王东信,姚宏伟[1](2021)在《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的理念及路径在我国得到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临床实践表明,ERAS理念及相关路径的实施必须以循证医学及多科室合作为基础,既要体现以快速康复为主要目的的核心理念,也要兼顾病人基础疾病、手术类别、围手术期并发症等具体情况,更需要开展深入的临床研究以论证ERAS相关路径的可行性及必要性。在上述背景下,
高瑞珂[2](2021)在《疏肝健脾法治疗乳腺癌的疗效评价及对瘤前抑郁障碍小鼠乳腺癌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乳腺癌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新发病例中排名第一的恶性肿瘤,乳腺癌患者在发病前、诊断时、治疗中及长期存活期常伴有抑郁症状。既往的研究发现长期抑郁使患者罹患癌症的风险显着增加,且抑郁症状与乳腺癌的生存期呈负相关。疏肝健脾法是乳腺癌治疗的重要法则之一,但目前循证证据等级不足,因此本研究将系统评价疏肝健脾法对乳腺癌的疗效。疏肝健脾方为我科以疏肝健脾法确立的经验方,本课题组前期研究中发现疏肝健脾方可降低持续抑郁荷瘤小鼠和瘤后抑郁荷瘤小鼠体内MDSC细胞比例,通过激活NLRP3介导的细胞焦亡通路,抑制肿瘤的生长,但对瘤前抑郁对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待进一步研究,故本研究建立瘤前抑郁障碍荷瘤小鼠模型,进一步探究抑郁对机体微环境、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及疏肝健脾方的干预作用。目的:1.开展疏肝健脾法治疗乳腺癌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为疏肝健脾法治疗乳腺癌的临床运用提供更高级别的证据。2.建立瘤前抑郁障碍荷瘤小鼠模型,进一步阐明抑郁对机体微环境及肿瘤生长的影响。3.从肿瘤免疫微环境和NLRP3/caspase-1/GSDMD介导细胞焦亡通路,探索疏肝健脾方对瘤前抑郁荷瘤小鼠的作用机制,进一步揭示疏肝健脾法防治乳腺癌新的科学内涵,为中医学“情志学说”延长晚期带瘤生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疏肝健脾法治疗乳腺癌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收集各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1月23日符合纳排标准的疏肝健脾法联合化疗治疗乳腺癌的RCT研究。疗效指标为ORR、DCR、KPS评分、抑郁量表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文献质量评价使用Cochrane手册提供的评估标准。Meta分析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组间的异质检验,若I2≤50%且P≥0.1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若I2>50%或P<0.1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以森林图呈现,并进行敏感性和发表偏倚分析。2.疏肝健脾方对瘤前抑郁障碍小鼠乳腺癌的干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1)瘤前抑郁荷瘤乳腺癌模型的构建与评价:采用慢性温和不可预知性刺激方法(CUMS)构建抑郁模型成功后,随机选取抑郁模型组小鼠,接种4T1-Luciferase(4T1-luc)小鼠乳腺癌细胞。以体重、蔗糖水偏嗜度、行为学测评、脑组织5-HT1AR表达量、接瘤成功率为模型评价指标。(2)抑郁对乳腺癌发生发展作用的研究:抑郁模型构建成功后,①进行脾脏HE染色、免疫细胞流式检测、血清炎症因子检测(ELISA法);②随机选取正常对照组和抑郁模型组小鼠,接种4T1-luc细胞,观察各组小鼠体重、蔗糖水偏嗜度、行为学测评、脑组织5-HT1AR表达量、肿瘤体积、瘤重;并接瘤21天后进行脾脏HE染色、免疫细胞流式检测、血清炎症因子检测(ELISA法)。(3)疏肝健脾方对瘤前抑郁障碍荷瘤小鼠的干预作用的研究:各组干预21天,观察小鼠体重、蔗糖水偏嗜度、行为学测评、脑组织5-HT1AR表达量、肿瘤体积、瘤重;并进行脾脏HE染色、免疫细胞流式检测、血清炎症因子检测(ELISA法)。(4)疏肝健脾方对瘤前抑郁障碍乳腺癌小鼠干预作用机制的研究:①体外实验:培养4T1-luc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含药血清作用下4T1-luc细胞的增殖率。选取对4T1-luc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的含药血清浓度,设正常对照组、含药血清组,检测LDH释放量,IL-1 β、IL-18释放量(ELISA法),细胞内NLRP3、caspase-1、GSDMD蛋白的表达量(Westernblotting法检测)。②体内实验:各组干预21天后,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中NLRP3、caspase-1、GSDMD蛋白的表达量,免疫荧光法检测肿瘤组织中IL-1β的表达量。结果:1.疏肝健脾法治疗乳腺癌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共纳入的29项疏肝健脾法联合化疗与单纯化疗的随机对照研究,共229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化疗组相较,疏肝健脾法联合化疗组的ORR、DCR、KPS改善率均明显升高,RR值分别为1.20、1.09、1.29;疏肝健脾法联合化疗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提高KPS评分、CD4+T细胞比例,SMD分别为0.68、0.54、0.98;疏肝健脾法联合化疗组患者的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肝肾损伤发生率均低于单纯化疗组,RR值分别为0.79、0.44,上述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敏感性分析表明,排除任何研究都不会改变总体统计效果,不会影响最终统计结论。发表偏倚分析结果显示ORR、DCR、KPS改善率均未见发表偏倚。2.疏肝健脾方对瘤前抑郁障碍小鼠乳腺癌的干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1)瘤前抑郁荷瘤乳腺癌模型的构建:CUMS造模35天后,与正常对照组相较,抑郁模型组体重、蔗糖水偏嗜度明显降低,运动总距离、中央区运动路程、中央区停留时间明显缩短,静止时间明显延长,海马组织CA1区5HT1AR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种4T1-luc细胞后第7天,各组均可触及肿瘤结节,证明瘤前抑郁障碍型乳腺癌小鼠模型构建成功。(2)抑郁对机体免疫和炎症微环境的影响:CUMS造模35天后,脾脏中NKT、MDSC、TAM细胞比例明显增高,血清炎症因子IL-6、IL-1β、IL-18表达量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较,差异明显,P<0.05。(3)抑郁可促进肿瘤的生长:接种乳腺癌细胞21天后,单纯荷瘤组的平均瘤重为1.02±0.08g,抑郁荷瘤组的平均瘤重为1.26±0.13g,抑郁对乳腺癌小鼠的促瘤率为23.50%。(4)抑郁可加重荷瘤小鼠体内免疫抑制和炎症微环境:与单纯荷瘤组相较,抑郁荷瘤组的脾脏组织红白髓结构模糊,脾窦扩张;抑郁荷瘤组免疫抑制细胞TAM细胞、MDSC细胞比例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疏肝健脾方可改善小鼠抑郁状态:接瘤干预21天后,中药组、中药联合化疗组蔗糖水偏嗜度与正常对照组相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抑郁荷瘤组相较,中药组、中药联合化疗组运动总路程明显延长,静止时间明显缩短,P<0.05。与化疗组相较,中药联合化疗组运动总路程明显延长、静止时间明显缩短,P<0.05。抑郁荷瘤组相较,中药组、中药联合化疗组脑组织5-HT1AR表达量明显升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6)疏肝健脾方可抑制肿瘤生长,改善机体免疫和炎症微环境:干预后21天,化疗组、中药组、中药联合化疗组的抑瘤率分别为67.28%,16.08%和81.29%。中药组脾脏组织中巨噬细胞增多,中药联合化疗组脾脏结构改善最为明显。与抑郁荷瘤组相较,中药联合化疗组脾脏、肿瘤组织中CD4+T细胞、CD8+T细胞、NKT细胞比例增高,MDSC细胞、TAM细胞的比例明显降低;中药联合化疗组脾脏和肿瘤组织中CD8+T细胞分泌INF-γ、Granzyme B的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抑郁荷瘤组、化疗组相较,中药组IL-1 β的表达量明显减少(P<0.05);与化疗组相较,中药联合化疗组IL-6的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7)疏肝健脾方可通过NLRP3/caspase-1/GSDMD通路诱导4T1-luc乳腺癌细胞焦亡:①20%低剂量含药血清对4T1-luc细胞增殖率抑制最为明显。②与正常对照组相较,20%低剂量含药血清干预4T1-luc细胞48h后,LDH释放量和IL-1 β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NLRP3炎症小体蛋白、Caspase-1剪切段(p20)、GSDMD-N段蛋白表达量升高(P<0.05)。③干预21天后,与抑郁荷瘤组相较,干预各组NLRP3、Caspase-1、GSDMD蛋白的表达量均明显升高,其中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中药联合化疗组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抑郁荷瘤组、化疗组,且中药组活化的caspase-1、GSDMD-N端表达量明显高于抑郁荷瘤组(P<0.05)。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化疗干预后IL-1 β表达量增多,中药组IL-1 β表达量明显减少。结论:1.以疏肝健脾法为治则的中药可能为抑郁障碍乳腺癌患者重要的治疗方案。2.疏肝健脾方抑制瘤前抑郁障碍乳腺癌发生发展的机制可能为疏肝健脾方通过NLRP3/caspase-1/GSDMD细胞焦亡通路,诱导乳腺癌细胞死亡,并控制促炎因子IL-6、IL-1 β释放,降低MDSC、TAM细胞比例,提高NKT细胞比例、CD8+T细胞功能,从而改善抑郁对机体微环境的影响,抑制肿瘤生长。
彭海萍[3](2021)在《补中益肠汤联合化疗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补中益肠汤联合西医常规化疗方案治疗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此治疗对肿瘤标志物CEA和CA199水平、外周血象(WBC、RBC、PLT、Hb)、中医症候积分、生存质量评分的影响情况。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2例。对照组单纯予西医常规化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予补中益肠汤加减,每月连续服药21天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实体瘤疗效、安全性及治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CEA及CA199、外周血象(WBC、RBC、PLT、Hb)、中医症候积分、生存质量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1)近期疗效对比情况:治疗组客观缓解率为16.66%,疾病控制率76.66%,对照组客观缓解率为13.33%,疾病控制率为63.33%,两组的近期疗效无差异(P>0.05)。(2)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变化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肿瘤标志物(CEA、CA199)水平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肿瘤标志物(CEA、CA199)水平均有显着降低(P<0.05)。治疗组的肿瘤标志物(CEA、CA199)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3)外周血指标变化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外周血象(WBC、RBC、PLT、Hb)水平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外周血象(WBC、RBC、PLT、Hb)水平均有显着改善,(P<0.05)。治疗组患者外周血象(WBC、RBC、PLT、H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4)中医症候积分变化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对照组各项中医症候积分(神疲乏力,头晕目眩,反复便血,脱肛、便溏)及总积分水平无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各项中医症候积分(神疲乏力,头晕目眩,反复便血,脱肛、便溏)及总积分水平均有显着改善(P<0.05)。对照组的面色苍白、唇色色淡积分无改善(P>0.05)。治疗组患者各项中医症候积分(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唇色色淡,反复便血,脱肛,便溏)及总积分水平均有显着改善(P>0.05)。治疗组患者的各项中医症候积分(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唇色色淡,反复便血,脱肛,便溏)及总积分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5)生存质量评分变化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KPS评分)水平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水平均有显着改善(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6)安全性: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出现1例4度骨髓抑制,对照组出现2例4度骨髓抑制,均考虑为化疗药物引起。结论:(1)与单纯采用西医常规化疗相比,补中益肠汤加减方联合西医常规化疗在改善中晚期结直肠癌实体瘤疗效方面没有优势。(2)与单纯采用西医常规化疗相比,补中益肠汤加减方联合西医常规化疗在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99水平及升高WBC、RBC、PLT、Hb水平方面有优势。(3)与单纯采用西医常规化疗相比,补中益肠汤加减方联合西医常规化疗在改善中医症侯、提高生存质量方面疗效更显着。(4)补中益肠汤加减方联合西医常规化疗治疗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有较好的安全性。
杨维维,杨阳,曹永丽,张文丽,葛雪燕[4](2020)在《快速康复护理在腹腔镜结肠癌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快速康复护理在腹腔镜结肠癌术后康复的应用价值。方法招募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行全身麻醉腹腔镜下结肠癌手术的128例患者,完全随机分为快速康复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统计手术时间、出血量、卧床时间、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医疗费用、住院时间及术后疼痛等级、术后并发症发病率;分析两组间的差异。结果两组间年龄、性别、手术时间、出血量等无明显差异(P>0.05)。快速康复组卧床时间、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少于常规护理组(P<0.05);快速康复组医疗费用、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快速康复护理组患者术后6 h、24 h、48 h疼痛程度均小于常规护理组患者(P<0.05);快速康复护理组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常规护理组。结论快速康复护理可有效减低腹腔镜结肠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加速患者康复,减少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
谢栋[5](2020)在《加速康复外科在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随着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的广泛推广和应用,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处理方案与传统围手术期处理方案的对比研究具有临床指导意义。本研究旨在分析和探讨加速康复外科在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胃肠外科行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的患者资料,共纳入100例。其中ERAS组53例,传统方案组47例。通过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前白蛋白水平、术前空腹血糖水平、术后第1d、3d、及5d的白蛋白及空腹血糖水平、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首次进半流食时间、住院费用、术后首次下地活动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等指标,探讨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治疗方案较传统方案是否具有优势。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BMI、既往基础病史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respectively),两组具有可比性。ERAS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比传统对照组患者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AS组患者的术后首次进半流食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首次下地活动时间均比传统对照组明显提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espectively)。ERAS组患者住院费用较传统对照组患者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前白蛋白及空腹血糖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respectively),两组具有可比性。ERAS组患者的术后1d、3d、5d白蛋白水平均高于传统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espectively),ERAS组患者术后1d、3d、5d血糖水平均低于传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espectively)。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情况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respectively)。结论1加速康复外科有利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2加速康复外科能够改善患者术后营养情况、减少术后应激反应。3加速康复外科可以缩短患者术后住院时间、降低医疗成本。图0幅;表7个;参134篇。
谭金曲[6](2020)在《针刺上巨虚、曲池穴对不完全性肠梗阻大鼠血清中IL-1β、IL-6、eNOs表达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不完全性肠梗阻模型大鼠回盲部肠黏膜组织病理形态、回盲部肠黏膜损伤评分及血清中IL-1β、IL-6、e NOs表达的变化,探讨针刺对不完全性肠梗阻的保护机制,并比较上巨虚穴与曲池穴对肠梗阻大鼠的作用效果,探究穴位的差异性。方法:根据丝线结扎法制备不完全性肠梗阻大鼠模型,5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造模组、上巨虚组、曲池组,每组10只。治疗组(上巨虚组、曲池组)治疗72h后,观察大鼠回盲部肠黏膜组织病理形态、回盲部肠黏膜损伤评分及血清中IL-1β、IL-6、e NOs表达。结果:1、回盲部肠黏膜组织病理形态变化:与空白组比较,假手术组回盲部黏膜结构正常。造模组回盲部黏膜损伤严重,有大量淋巴细胞、炎症细胞浸润,大量杯状细胞消失、上皮细胞肿胀、坏死、脱落,间质明显水肿,细胞界限不清。与造模组相比,治疗组(上巨虚组、曲池组)均具有保护不完全性肠梗阻回盲部黏膜,减轻黏膜的炎性反应、水肿、渗出等的作用;上巨虚组黏膜损伤程度相对曲池组较轻,说明针刺上巨虚穴对肠粘膜的保护作用优于曲池组。2、回盲部肠黏膜损伤评分变化:治疗72h后,与造模组比较,治疗组(上巨虚组和曲池组)回盲部黏膜损伤评分均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治疗组对模型大鼠的肠黏膜均具有保护作用。上巨虚组与曲池组相比,上巨虚组的黏膜损伤评分明显低于曲池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下巨虚穴对不完全性肠梗阻大鼠的肠粘膜的保护作用更显着,推断穴位的差异性。3、血清中相关炎性因子含量的变化:与造模组相比,治疗组(上巨虚组、曲池组)血清中的炎性因子含量显着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治疗组均能减轻不完全性肠梗阻大鼠的炎性反应。上巨虚组与曲池组相比,两者血清中IL-6、IL-1β及e NOs含量差异显着,上巨虚组明显低于曲池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说明针刺下巨虚穴对炎性因子的抑制作用更明显,推断与穴位的差异性有关。结论:1、治疗组(上巨虚组、曲池组)均可降低肠黏膜损伤评分、抑制炎症反应,从而起到保护肠黏膜的作用。2、上巨虚组减少肠粘膜损伤评分、抑制模型大鼠血清中e NOs、IL-1β、IL-6表达的作用效果强于曲池组,说明在治疗肠梗阻这样的肠腑疾病方面,作为大肠的“下合穴”上巨虚的疗效要优于大肠经“合穴”曲池,存在相对穴位特异性,可作为临床选穴的依据。
黄海金[7](2020)在《氟比洛芬酯对烧伤SD大鼠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烧伤是毁灭性的伤害,通常会导致高发病率、情绪低落以及生活质量的下降。除了紧张的即时护理外,烧伤通常还需要进行长期治疗、多次门诊就诊(换药等)以及多次重建性外科手术和住院治疗,这些与烧伤有关的健康后果通常会给烧伤受害者及其家人带来额外的社会经济负担。热损伤促进组织炎症和疼痛,这是很难控制的。已有研究表明,麻醉和镇痛可以影响大鼠烧伤模型的结果。不同的外周机制似乎与烧伤疼痛有关,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大量的临床前期研究和一些回顾性临床证据表明,麻醉可能损害认知能力。越来越多的临床前期研究证据表明麻醉剂是神经元发育和功能强大的调制器,可能导致有害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究氟比洛芬酯是否足以减少烧伤引起的痛觉和炎症,以及对早期认知的影响,阐明氟比洛芬酯治疗大鼠热损伤模型、减轻早期认知功能损伤的分子机理。研究目的:POD是老年患者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在非心脏手术后的老年患者中,POD的发生率为3.6%-28.3%。氟比洛芬酯理论上通过抑制烧伤局部的炎症反应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反应、减轻疼痛,减少认知功能损伤的发生。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研究氟比洛芬酯对老年SD大鼠烧伤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为临床烧伤患者术后认知功能损伤的防治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实验一:氟比洛芬酯对烧伤大鼠早期认知和炎症的影响研究方法:通过构建老年大鼠烧伤模型,利用HE染色判断模型是否成功,实验分组为:1)正常对照组(Contro1);2)烧伤模型组(Model);3)氟比洛芬酯低剂量处理组(5mg/kg);4)氟比洛芬酯中剂量处理组(10mg/kg);5)氟比洛芬酯高剂量处理组(15mg/kg)。将各组大鼠(n=6)按上述分组处理,正常对照组不做烧伤处理。建模前30分钟/建模后24h给药,第3天处死大鼠。利用Von Frey法测量各组大鼠在烧伤后12、24、36、48、60、72h的机械痛阈值,评价大鼠疼痛行为学;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大鼠的空间记忆和学习能力;HE染色检测各组皮肤和海马组织的病理结果;ELISA检测各组血清中TNF-α、CINC-1、IL-6和IL-1β表达水平;TUNEL染色检测各组海马组织凋亡的结果。研究结果:模型建造成功。烧伤SD大鼠经氟比洛芬酯处理治疗后,烧伤引起的游滞区组织的表皮层变薄、真皮层结构肿胀、胶原结构改变、局部炎症浸润、组织破坏等损伤倾向有所减轻,并随剂量增加,这一作用更加明显。给予氟比洛芬酯处理治疗后,大鼠机械痛阈值较模型组显着升高(P<0.05),各剂量处理组组间差异不显着。Morris水迷宫实验显示,烧伤使大鼠空间记忆和学习能力下降,而氟比洛芬酯处理治疗后,大鼠的空间记忆和学习能力有所改善。海马HE染色结果显示烧伤使大鼠海马组织出现病理改变,经氟比洛芬酯处理治疗后,海马病理学改变有所改善,但各剂量处理组组间差异不明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TNF-α、CINC-1、IL-6和IL-1β含量都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氟比洛芬酯处理组的TNF-α、CINC-1、IL-6和IL-1β含量都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剂量处理组组间差异不显着。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大鼠海马组织凋亡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氟比洛芬酯处理治疗组的大鼠海马组织凋亡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氟比洛芬酯高剂量处理组(15mg/kg)下降最为明显。研究结论:氟比洛芬酯处理后抑制了炎症因子TNF-α、CINC-1、IL-6和IL-1β的表达,缓解痛觉过敏,减轻大鼠早期认知功能损伤。实验二:氟比洛芬酯影响烧伤大鼠早期认知的分子机制研究方法:通过构建老年大鼠烧伤模型,利用HE染色判断模型是否成功,实验分组为:1)正常对照组(Control);2)烧伤模型组(Model);3)氟比洛芬酯低剂量处理组(5mg/kg);4)氟比洛芬酯中剂量处理组(10mg/kg);5)氟比洛芬酯高剂量处理组(15mg/kg)。建模前30分钟/建模后24h给药,根据实验一中机械痛阈值的结果,选择造模后48h处死各组大鼠(n=6)。HE染色检测各组皮肤和海马组织的病理结果;qPCR检测各组BDNF、Caspase3、GFAP和MMP9的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各组BDNF的表达和定位情况;Westernblot检测各组BDNF、Caspase3、p38和p-p38蛋白表达水平。研究结果:模型建造成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组织的BDNF、Caspase3、GFAP和MMP9的m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并且BDNF、caspase3和p-p38的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氟比洛芬酯处理治疗组海马组织的BDNF、Caspase3、GFAP和MMP9的mRNA表达水平显着下降,并且BDNF、caspase3和p-p38的蛋白表达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剂量处理组组间的BDNF、Caspase3、GFAP和MMP9的mRNA表达水平及BDNF、caspase3和p-p38的蛋白表达水平差异不显着。研究结论:氟比洛芬酯通过抑制烧伤SD大鼠p38信号通路,使BDNF、Caspase3、GFAP和MMP9的mRNA表达及BDNF、caspase3和p-p38的蛋白表达下降,从而减轻大鼠早期认知功能损伤。
马月影[8](2020)在《右美托咪定复合布托啡诺用于老年胃肠肿瘤患者术后PCIA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术后疼痛会导致过度应激,给患者带来生理和心理伤害,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预后。围术期不良事件,诸如心肌缺血、心肌梗死、肺部感染、肠梗阻、尿潴留、血栓栓塞、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等无不与此相关。理想的术后镇痛方式是多模式镇痛,即联合使用多种不同机制的镇痛药物或者镇痛技术来进行镇痛。术后镇痛药物发展迅速,种类繁多,传统的镇痛药物舒芬太尼起效快、镇痛作用强,然而其不良反应较多,部分病人难以耐受,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使用。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是一种高选择性的α2受体激动剂,具有降低机体应激反应、器官保护、镇静、抗焦虑、减少患者术后谵妄和躁动的作用,近年来其用于围术期镇痛的报道也较多。布托啡诺是阿片类受体部分激动剂,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尤其适用于内脏痛,同时具有一定的镇静作用。相较于纯阿片受体激动剂,其恶心、呕吐、等副作用少、成瘾性低,毒性小。右美托咪定和布托啡诺广泛的临床作用使其在老年患者的多模式镇痛中有极大的优势,临床上相关研究也较少。本研究拟通过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布托啡诺对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腹腔镜术后镇痛效果,探讨其有效性、安全性及最佳剂量。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布托啡诺用于老年胃肠肿瘤患者腹腔镜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效果。方法本研究方案经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腹腔镜手术的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最终纳入80例患者,随机分为四组(n=20),术后均行PCIA。S组:舒芬太尼(1.5μg/kg)+右美托咪啶(2μg/kg)+托烷司琼(0.2mg/kg)B1组:布托啡诺(0.1mg/kg)+右美托咪啶(2μg/kg)+托烷司琼(0.2mg/kg)B2组:布托啡诺(0.15mg/kg)+右美托咪啶(2μg/kg)+托烷司琼(0.2mg/kg)B3组:布托啡诺(0.2mg/kg)+右美托咪啶(2μg/kg)+托烷司琼(0.2mg/kg)。记录四组患者入室时(T1)、术后清醒即刻(T2)、术后4h(T3)8h(T4)、12h(T5)、24h(T6)、48h(T7)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T3~T7时刻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镇静程度(Ramsay评分)和T1、T2、T4、T6、术后3d(T8)的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的评分;记录四组患者术后康复指标:首次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流质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总住院天数和术后PCA泵按压总次数、有效次数、疼痛救援情况以及术后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1、四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术中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四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比较2.1四组患者不同时间点HR变化比较四组患者HR整体分析,时间效应与分组效应交互效应显着(F=41.978,P<0.001)。组间比较,与S组相比,B1组HR在T4~T7时升高;与B2组比较,B1组HR在T4~T7时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与T1相比,S、B2、B3组HR在T2~T5时均下降,B2、B3组HR在T6、T7时继续下降,B1组HR在T6~T7时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四组患者不同时间点MAP变化比较四组患者MAP整体分析,时间效应与分组效应交互效应显着(F=53.396,P<0.001)。组间比较,与S组相比,B1组MAP在T7时升高;与B2组比较,B1组MAP在T5、T7时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与T1相比,四组患者MAP在T2时均升高,B1组MAP在T3~T7时继续上升,B3组MAP在T5~T7时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镇静评分(Ramsay)比较3.1四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四组患者VAS评分整体分析,时间效应与分组效应交互效应不显着(F=1.047,P=0.405>0.05)。组间比较:与S组比较,B1组患者VAS评分在T3~T7时升高,B2组患者VAS评分在T4时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2组比较,B1组患者VAS评分在T5~T7时升高,B3组患者VAS评分在T3~T5时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四组患者VAS评分整体呈下降趋势,相比较而言,B2组下降稍快。3.2四组患者Ramsay评分比较四组患者Ramsay评分整体分析,时间效应与分组效应交互效应显着(F=9.698,P<0.001)。组间比较:与S组比较,B1组患者Ramsay评分在T3~T4时降低,B3组患者Ramsay评分在T5~T7时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2组比较,B1组患者Ramsay评分在T3~T5时降低,B3组患者Ramsay评分在T5~T7时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与T3比较,B1组患者Ramsay评分在T7时升高,B3组患者Ramsay评分在T6~T7时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四组患者术后康复指标比较 与S组相比,B1组、B3组患者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增加,首次排气、首次进流食时间下降;B2组患者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排气、首次进流食时间下降;与B2组比较,B1、B3组患者首次排气、首次进流食、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四组患者MMSE评分比较四组患者MMSE评分整体分析,时间效应与分组效应交互效应显着(F=5.187,P<0.001)。组间比较:与S组相比,B1、B2组患者MMSE评分在T4、T6、T8时升高,B3组患者MMSE评分在T4、T6时升高;与B2组相比,B1组患者MMSE评分在T8时降低,B3组患者MMSE评分在T6、T8时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与T1时刻相比,四组患者在T2、T4、T6时刻MMSE评分均下降;与T2时刻相比,四组患者在T6、T8时刻MMSE评分均升高,与T4时刻相比,S、B2组患者在T8时刻MMSE评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四组患者镇痛补救情况比较 与S组相比,B1组患者PCA泵按压次数和有效次数增加;与B2组比较,B1组患者PCA泵按压次数和有效次数增加;且B1组患者PCA泵按压次数高于有效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疼痛救援方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四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患者因不耐受并发症而终止镇痛泵的使用。结论1、右美托咪定复合布托啡诺可安全有效地用于老年胃肠肿瘤患者腹腔镜手术术后镇痛,且0.15mg/kg的布托啡诺效果最佳。2、与舒芬太尼组相比,右美托咪定复合布托啡诺用于老年胃肠肿瘤患者腹腔镜手术术后镇痛,可改善胃肠首次排气、首次进流食时间和术后认知功能,促进其恢复。
康新阳[9](2020)在《加速康复外科在结直肠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在结直肠癌伴有2型糖尿病患者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山东省立医院医院胃肠外科确诊结直肠癌伴有2型糖尿病且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106例,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ERAS方案组及传统治疗方案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饮食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有无并发症及患者预后相关指标等。结果:106例患者(平均年龄63.68±8.99岁)均随访至2019年10月30日,平均随访时间24.25±10.30月。术后恢复饮食时间(P=0.017)、术后住院时间(P=0.022)及住院总时间(P=0.003)在ERAS组与传统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术后并发症在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218)。COX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因素为术后排气时间(p=0.012,95%CI:1.086-1.938)及术后有无并发症(p=0.043,95%CI:1.036-8.907),依据单因素分析结果,校正性别、年龄、BMI后行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术后排气时间影响患者的预后(P=0.012)。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提示,是否采用加速康复外科方案对患者预后没有统计学差异(Logrank P=0.76)。结论:结直肠癌伴有糖尿病患者采用加速康复外科治疗方案,可以加速患者术后康复,减少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并不增加如切口感染、肺内感染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且对于患者的预后并不产生不良影响。术前空腹血糖≥7.83mmol/L以及排气时间≥3.5天是结直肠癌伴有糖尿病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杨青青[10](2020)在《不同剂量纳布啡联合舒芬太尼用于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效果》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术后常见两种疼痛,切口痛和内脏痛。临床上发现腹腔镜全子宫患者术后仍存在内脏痛的发生,表明阿片类药物存在镇痛不足。纳布啡是μ阿片受体激动和部分拮抗剂,通过激动κ受体缓解内脏痛,同时拮抗受体。本实验依据既往临床研究,主要观察不同剂量纳布啡联合舒芬太尼在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探讨纳布啡在静脉自控镇痛中的最佳配伍剂量。方法选择本院择期行腹腔镜全子宫手术的患者120例,年龄4060岁,体重45kg70kg,ASAⅠ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组、SN1组、SN2组、SN3组,每组30例。常规麻醉诱导后行气管插管,舒芬太尼诱导剂量为0.3μg/kg,术中舒芬太尼0.20.3μg/(kg·h)泵入,手术结束前30min停止泵入舒芬太尼,自然清醒后拔出气管导管,术后各组接入镇痛泵,镇痛泵设置参数为镇痛泵背景输注速度为2ml/h,自控单次给药量输注量1ml/次,多次给药间隔锁定时间15min。S组给予舒芬太尼2.0μg/kg+格拉司琼2mg+生理盐水至120ml,SN1、SN2、SN3组分别给予0.2、0.4和0.8mg/kg纳布啡+舒芬太尼2.0μg/kg+格拉司琼2mg+生理盐水至120ml。主要观察指标:记录患者术后1h(T0)、4h(T1)、8h(T2)、12h(T3)、24h(T4)、48h(T5)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Ramsay镇静评分、PCIA总按压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不同时间点舒芬太尼药物消耗量、补充镇痛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嗜睡、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头晕及其他任何不良反应。结果1.一般资料:四组患者年龄、体重、ASA分级、手术时间及术中总舒芬太尼用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T0T1时,四组镇痛VAS评分、镇静评分、PCA镇痛泵总按压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无明显差别(P>0.05);3.术后T2T5时,与S组比较,SN2、SN3组VAS评分、PCA镇痛泵总按压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减少(P<0.05),镇静评分高(P<0.05);与SN1组比较,SN2、SN3组VAS评分、PCIA镇痛泵总按压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减少(P<0.05),镇静评分高(P<0.05);与SN2组比较,SN3组镇静评分高(P<0.05);T0T5时,SN3组、SN2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低于S组、SN1组(P<0.05),SN3组嗜睡发生率高于SN2组(P<0.05)。4.术后T2T5时,S组和SN1组舒芬太尼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N2组和SN3组舒芬太尼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T2T5时SN2组和SN3组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SN1组(P<0.05)。S组14例(47%)曲马多补救镇痛,SN1组12例(40%)曲马多补救镇痛,SN2组2例(7%)曲马多补救镇痛,SN3组1例(3%)曲马多补救镇痛,S组、SN1组补救镇痛率明显高于SN2组和SN3组(P<0.05)。结论0.4 mg/kg纳布啡联合2.0μg/kg舒芬太尼用于腹腔镜全子宫术后静脉镇痛效果满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二、一些镇痛剂可降低结肠癌发生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些镇痛剂可降低结肠癌发生率(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论文提纲范文)
1 总论 |
1.1 ERAS定义 |
1.2 ERAS的核心项目及措施: |
1.2.1 术前宣教 |
1.2.2 术前戒烟、戒酒 |
1.2.3 术前访视与评估 |
1.2.4 预康复 |
1.2.5 术前营养支持 |
1.2.6 预防性抗血栓治疗 |
1.2.7 术前禁食禁饮 |
1.2.8 术前肠道准备 |
1.2.9 术前麻醉用药 |
1.3 ERAS的核心项目及措施:术中部分 |
1.3.1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与皮肤准备 |
1.3.2 麻醉方法、麻醉药物与抗应激管理 |
1.3.3 术中低阿片多模式镇痛策略 |
1.3.4 炎症管理 |
1.3.5 气道管理与肺保护策略 |
1.3.6 脑保护策略 |
1.3.7 术中输液及循环管理 |
1.3.8术中体温管理 |
1.3.9 手术方式与手术质量 |
1.3.1 0 围手术期血糖控制 |
1.3.1 1 鼻胃管的留置 |
1.3.1 2 腹腔引流 |
1.3.1 3 导尿管的留置 |
1.4 围手术期液体治疗 |
1.5 ERAS的核心项目及措施:术后部分 |
1.5.1 术后疼痛管理 |
1.5.2术后恶心呕吐的防治 |
1.5.3 术后饮食 |
1.5.4 术后贫血 |
1.5.5 术后早期下床活动 |
1.5.6 出院基本标准 |
1.5.7 随访及结果评估 |
1.6 建立ERAS评估系统 |
2 肝胆外科手术部分 |
2.1 术前宣教 |
2.2 多学科评估 |
2.3 专科评估 |
2.4 手术规划 |
2.5 控制术中出血 |
2.5.1 入肝血流阻断法 |
2.5.2 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controlled low central venous pressure,CLCVP) |
2.5.3 肝下下腔静脉阻断法 |
2.6 损伤与感染控制 |
2.7 控制手术时间 |
2.8 肝胆外科手术麻醉方法与术后镇痛策略 |
2.9 术中CLCVP、循环及容量管理 |
2.9.1 实施CLCVP的方法与路径 |
2.9.2 CLCVP并发症及其防治 |
2.1 0 肝胆外科手术病人围手术期血糖管理与抗炎策略 |
2.1 1 早期活动与进食 |
2.1 2 围手术期液体管理 |
2.1 3 围手术期抗生素应用 |
2.1 4 凝血功能紊乱与预防静脉血栓的管理 |
2.1 5 引流管管理 |
2.16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
2.17出院标准 |
3 胰腺外科手术部分 |
3.1 术前宣教及医患沟通 |
3.2 术前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ulti-diciplinary team,MDT)诊疗模式的应用 |
3.3 预康复 |
3.4 术前胆管引流 |
3.5 术前营养支持治疗 |
3.6 术前肠道准备 |
3.7 术前禁食的必要性及碳水化合物治疗的可行性 |
3.8 麻醉方法的选择 |
3.9 术中液体治疗 |
3.1 0 围手术期呼吸管理胰腺外科手术后肺部并发症 |
3.1 1 开放与腹腔镜及机器人辅助PD手术的选择与评价 |
3.1 2 开放与腹腔镜及机器人辅助DP手术的选择与评价 |
3.1 3 围手术期疼痛管理 |
3.1 4 术后恶心呕吐的防治 |
3.1 5 PD术后鼻胃管留置的必要性评价 |
3.16术后应用生长抑素的作用评价 |
3.17术后留置腹腔引流管的必要性 |
3.18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胃排空延迟的防治 |
3.19术后饮食管理与营养支持治疗 |
3.20出院标准与指征 |
4 胃外科手术和减重与代谢外科手术部分 |
4.1 术前宣教 |
4.2 预康复 |
4.2.1 术前营养评估和治疗 |
4.2.2 减重手术术前饮食管理 |
4.2.3 减重手术术前血糖管理 |
4.2.4 术前呼吸系统管理及预康复参见总论部分。 |
4.2.5 合并幽门梗阻病人的术前处理 |
4.3 术前禁食禁饮及肠道准备 |
4.4 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 |
4.5 麻醉方案及管理 |
4.5.1 术中麻醉方式选择及区域神经阻滞 |
4.5.2 腹腔镜手术肌松管理 |
4.5.3 内环境的管理 |
4.5.4 目标导向的围手术期液体管理 |
4.6 手术方式 |
4.6.1 腹腔镜手术 |
4.6.2 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荧光腹腔镜手术 |
4.6.3 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 |
4.7 行减重手术的肥胖病人的术后呼吸管理 |
4.8 减重手术病人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术后管理 |
4.9 术后胃管的留置 |
4.1 0 术后饮食管理与营养 |
4.1 1 围手术期静脉血栓预防 |
4.1 2 术后镇痛及止吐管理 |
4.1 3 术后急性胃黏膜病变的预防 |
4.1 4 术后切口及引流管道的管理 |
4.1 5 出院标准 |
5 结直肠外科手术部分 |
5.1 术前宣教 |
5.2 预康复 |
5.2.1 术前风险评估 |
5.2.2 预康复 |
5.2.3 预防性抗血栓治疗 |
5.3 术前肠道准备 |
5.4 术前禁食及口服碳水化合物清饮料 |
5.5 麻醉前用药 |
5.6 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参见总论部分。 |
5.7 麻醉方案及管理 |
5.8 PONV的防治 |
5.9 手术方式的选择 |
5.9.1 腹腔镜技术 |
5.9.2 机器人辅助手术技术 |
5.9.3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transanal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a TME) |
5.9.4 腹腔镜及机器人辅助结直肠癌肝转移手术 |
5.9.5 转流性造口 |
5.1 0 鼻胃管 |
5.1 1 预防术中低体温 |
5.1 2 围手术期液体管理 |
5.1 3 腹腔或盆腔引流管的管理 |
5.1 4 导尿管 |
5.1 5 预防术后肠麻痹 |
5.16低位前切除术后综合征(low anterior resection syndrome,LARS)、肛门功能保护与评估 |
5.17术后镇痛 |
5.17.1硬膜外镇痛(epidural analgesia,EA)胸段硬膜外镇痛(thoracic epidural analgesia,TEA)存在术后低血压和尿潴留的风险,对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病人镇痛获益不大,甚至可能延长住院时间。 |
5.17.2 NSAIDs NSAIDs是多模式镇痛的重要措施之一。 |
5.17.3外周神经阻滞 |
5.17.4镇痛辅助用药 |
5.18围手术期营养状态的评估及营养支持治疗 |
5.19术后早期活动与康复训练 |
5.20评估及审查制度 |
5.21出院标准及随访 |
(2)疏肝健脾法治疗乳腺癌的疗效评价及对瘤前抑郁障碍小鼠乳腺癌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细胞焦亡与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作用的研究进展 |
1 细胞焦亡的研究历程 |
2 细胞焦亡的分子机制 |
3 细胞焦亡与恶性肿瘤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对乳腺癌的认识 |
2 中药在化疗阶段的作用及其主要治则治法 |
3 中医药联合化疗的基础研究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疏肝健脾法治疗乳腺癌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及筛选 |
1.2 数据提取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质量评估方法 |
1.6 数据分析方法 |
1.7 文献检索过程 |
2 结果 |
2.1 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 |
2.2 研究质量的评估 |
2.3 疏肝健脾法+化疗与单纯化疗治疗乳腺癌的ORR比较 |
2.4 疏肝健脾法+化疗与单纯化疗治疗乳腺癌的DCR比较 |
2.5 疏肝健脾法+化疗与单纯化疗改善乳腺癌患者抑郁状态的差异 |
2.6 疏肝健脾法+化疗与单纯化疗对乳腺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差异 |
2.7 疏肝健脾法+化疗与单纯化疗对乳腺癌患者CD3~+、CD4~+T细胞的影响差异 |
2.8 疏肝健脾法+化疗与单纯化疗乳腺癌患者不良事件构成比 |
2.9 疏肝健脾法+化疗与单纯化疗乳腺癌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 |
2.10 敏感性及发表偏倚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疏肝健脾方对瘤前抑郁障碍型乳腺癌小鼠的干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瘤前抑郁障碍型乳腺癌小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抑郁障碍对小鼠乳腺癌发生发展影响的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三: 疏肝健脾方对瘤前抑郁障碍乳腺癌小鼠干预作用及对肿瘤微环境影响的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四: 基于NLRP3/caspase-1/GSDMD细胞焦亡通路探讨疏肝健脾方对瘤前抑郁障碍乳腺癌的作用机制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研究结论 |
第五部分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件 |
(3)补中益肠汤联合化疗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部分 |
1 西医对结直肠癌的认识 |
2 中医对结直肠癌的认识 |
第二部分 临床试验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对中晚期气血两虚型结直肠癌病机的认识 |
2 导师治疗气血亏虚型结直肠癌临床症状的经验总结 |
3 补中益肠汤的方义 |
4 补中益肠汤治疗结直肠癌潜在的疗效分析 |
5 不足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中英文缩略表 |
综述:中西医治疗中晚期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
1 西医治疗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
1.1 手术治疗 |
1.2 化学治疗 |
1.3 靶向治疗 |
1.4 免疫疗法 |
2 中西医结合治疗结直肠癌 |
2.1 中医联合手术治疗 |
2.2 中医药配合化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4)快速康复护理在腹腔镜结肠癌术后康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腹腔镜手术: |
3. 护理方式: |
4. 术后观察、信息采集: |
5. 统计学分析: |
二、结果 |
三、讨论 |
(5)加速康复外科在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资料与方法 |
1.1.1 病例资料 |
1.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1.3 各组围手术处理方案 |
1.1.4 手术方式 |
1.1.5 观察指标 |
1.1.6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一般情况 |
1.2.2 两组患者康复情况和医疗费用 |
1.2.3 两组患者白蛋白及空腹血糖指标 |
1.2.4 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情况 |
1.3 讨论 |
1.3.1 加速康复外科措施可加速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 |
1.3.2 加速康复外科措施对患者术后白蛋白及血糖水平的影响 |
1.3.3 加速康复外科措施对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
1.3.4 加速康复外科措施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医疗成本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加速康复外科的由来、步骤和意义 |
2.1 结肠癌的流行病学发展趋势 |
2.2 加速康复外科与腹腔镜下结肠癌手术 |
2.2.1 加速康复外科的定义与发展 |
2.2.2 腹腔镜下结肠癌手术的发展与肯定 |
2.2.3 加速康复外科在腹腔镜结肠癌手术中的应用 |
2.3 加速康复外科的主要内容 |
2.3.1 术前宣教 |
2.3.2 术前优化患者整体情况 |
2.3.3 术前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 |
2.3.4 术前肠道准备 |
2.3.5 术前碳水化合物负荷 |
2.3.6 麻醉方式的选择 |
2.3.7 手术方式的选择 |
2.3.8 预防术中低体温 |
2.3.9 鼻胃管插管 |
2.3.10 术后多模式镇痛 |
2.3.11 围手术期液体容量的管理 |
2.3.12 术后早期经口喂养 |
2.3.13 预防术后恶心、呕吐 |
2.3.14 腹盆腔引流管和尿管的管理 |
2.3.15 预防术后肠梗阻 |
2.3.16 血栓的预防 |
2.3.17 术后早期动员 |
2.4 加速康复外科的现状和对未来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6)针刺上巨虚、曲池穴对不完全性肠梗阻大鼠血清中IL-1β、IL-6、eNOs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器材 |
2 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动物造模及成模标准 |
2.3 腧穴定位及针刺方法 |
2.4 实验步骤 |
2.5 标本采集 |
2.6 检测指标 |
2.7 统计学处理 |
第二部分 |
1 观察大鼠进食量、大便量、肠管变化及判断造模情况 |
2 镜下观察各组大鼠回盲部肠黏膜病理形态学改变 |
3 各组大鼠回盲部黏膜损伤程度评分比较 |
4 各组对不完全性肠梗阻大鼠血清中IL-1β、IL-6、e NOs表达的影响 |
4.1 各组对大鼠血清中IL-1β表达的影响 |
4.2 各组对大鼠血清中IL-6表达的影响 |
4.3 各组对大鼠血清中eNOs表达的影响 |
讨论 |
1 西医对肠梗阻的认识 |
1.1 肠梗阻基本情况 |
1.2 肠梗阻的发病机制 |
2 中医对肠梗阻的认识 |
2.1 肠梗阻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
2.2 肠梗阻的中医治疗方法 |
2.3 针灸治疗肠梗阻 |
2.4 针灸治疗肠梗阻机理 |
3 选穴依据 |
4 针刺上巨虚、曲池穴对模型大鼠治疗机制 |
4.1 对回盲部肠黏膜病理形态的影响 |
4.2 对回盲部黏膜损伤评分的影响 |
4.3 对血清中IL-1β、IL-6、e NOs表达的影响 |
5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文献综述 针灸治疗不完全肠梗阻的研究进展附录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7)氟比洛芬酯对烧伤SD大鼠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背景 |
研究意义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1 烧伤 |
1.2 严重烧伤对认知的影响 |
1.2.1 烧伤治疗过程中麻醉对认知障碍的影响 |
1.2.2 烧伤引起的炎症对认知障碍的影响 |
1.3 烧伤疼痛管理 |
1.3.1 疼痛管理的问题 |
1.3.2 烧伤疼痛的治疗 |
1.3.3 未来的疼痛目标和考虑因素 |
1.4 本研究选择氟比洛芬酯的原因 |
第二部分 氟比洛芬酯对烧伤大鼠早期认知和炎症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技术路线图 |
2.3 材料与方法 |
2.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3.2 实验动物 |
2.4 实验数据统计 |
2.5 结果 |
2.5.1 HE染色判断模型 |
2.5.2 疼痛行为学改变 |
2.5.3 Morris水迷宫结果 |
2.5.4 各组大鼠皮肤组织病理结果 |
2.5.5 各组TNF-α、CINC-1、IL-6和IL-1β表达结果 |
2.5.6 各组大鼠海马组织病理结果 |
2.5.7 各组大鼠海马组织凋亡结果 |
2.6 讨论 |
2.7 结论 |
第三部分 氟比洛芬酯影响烧伤大鼠早期认知的分子机制 |
3.1 引言 |
3.2 技术路线图 |
3.3 材料与方法 |
3.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3.3.2 实验动物 |
3.4 实验数据统计 |
3.5 结果 |
3.5.1 HE染色判断模型 |
3.5.2 各组大鼠海马组织基因mRNA表达水平 |
3.5.3 各组大鼠海马组织BDNF蛋白的表达 |
3.5.4 各组大鼠海马组织caspase3、p38和p-p38蛋白的表达 |
3.6 讨论 |
3.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
1. POCD的临床诊断 |
2. POCD的发病机制与相关学说 |
2.1 炎症反应 |
2.2 中枢胆碱能系统功能降低 |
2.3 突触修饰假说 |
2.4 蛋白异常学说 |
3. POCD与循环标致物 |
3.1 炎性因子 |
3.2 S-100蛋白 |
3.3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 |
3.4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n factor, BDNF) |
3.5 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 CRP) |
3.6 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等位基因 |
3.7 微RNA(microRNA, miRNA) |
3.8 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 |
3.9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 |
POCD的影响因素 |
1. 疼痛与镇痛 |
2. 麻醉药 |
3. 麻醉方式 |
4. 年龄 |
5. 手术因素 |
6. 麻醉深度 |
7. 其他因素 |
治疗与预防 |
1. 右美托咪定 |
2. 利多卡因 |
3. 乌司他丁 |
4. 磷酸肌酸钠 |
5. 环氧酶抑制剂 |
6. 中医药方面 |
小结 |
参考文献 |
(8)右美托咪定复合布托啡诺用于老年胃肠肿瘤患者术后PCIA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老年患者术后镇痛药物回顾与发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9)加速康复外科在结直肠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及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加速康复外科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应用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不同剂量纳布啡联合舒芬太尼用于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词汇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纳布啡在多模式镇痛方面的临床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四、一些镇痛剂可降低结肠癌发生率(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J]. 曹晖,陈亚进,顾小萍,闵苏,彭书崚,王东信,姚宏伟.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1(09)
- [2]疏肝健脾法治疗乳腺癌的疗效评价及对瘤前抑郁障碍小鼠乳腺癌作用机制研究[D]. 高瑞珂.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3]补中益肠汤联合化疗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观察[D]. 彭海萍.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快速康复护理在腹腔镜结肠癌术后康复中的应用[J]. 杨维维,杨阳,曹永丽,张文丽,葛雪燕.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2020(04)
- [5]加速康复外科在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D]. 谢栋.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6]针刺上巨虚、曲池穴对不完全性肠梗阻大鼠血清中IL-1β、IL-6、eNOs表达的影响[D]. 谭金曲.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7]氟比洛芬酯对烧伤SD大鼠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黄海金. 南昌大学, 2020(08)
- [8]右美托咪定复合布托啡诺用于老年胃肠肿瘤患者术后PCIA效果[D]. 马月影. 郑州大学, 2020(02)
- [9]加速康复外科在结直肠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D]. 康新阳. 山东大学, 2020(11)
- [10]不同剂量纳布啡联合舒芬太尼用于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效果[D]. 杨青青.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