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光眼滤过术后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曹伟倩[1](2021)在《三种睫状体功能减弱性手术降眼压的临床效果比较》文中认为目的:青光眼是世界第二大致盲因素,是一组进行性视神经疾病,常常表现为视乳头结构改变和视野缺损。青光眼造成的视神经损害和视野缺损具有不可逆性,难治性青光眼因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治疗难度大、治疗效果不确定,疾病带来的疼痛、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常常给患者造成极大的困扰。本文比较了超声睫状体成形术、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睫状体冷冻术三种不同术式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评估了有效性及安全性,旨在指导临床合理运用,为难治性青光眼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多样的选择。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近绝对期和绝对期难治性青光眼105例(106眼),对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随机分为3组,其中实施超声睫状体成形术(UCP组)54例(55眼),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31例(光凝组),睫状体冷冻术(冷冻组)20例,进行效果比较。计数资料如术前基线资料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以率(%)描述数据特征。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进行比较,比较组间、时点的差异及组间与时点的交互效应,时点精细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M(P25,P75)表示,采用非参数检验进行比较。结果:UCP组术前、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平均眼压分别为:(45.12±8.26)、(28.69±10.08)、(22.45±7.33)、(20.34±5.03)、(19.31±4.67)及(19.55±4.12)mm Hg(1mm Hg=0.133k Pa);光凝组为:(44.95±10.60)(27.63±9.05)、(23.76±8.92)、(20.81±5.02)、(19.97±4.90)及(19.77±4.77)mm Hg;冷冻组为:(45.20±7.44)(22.60±7.30)、(21.30±8.03)、(22.20±7.05)、(22.85±6.39)及(23.15±4.67)mm Hg;3组术后每个随访时间点眼压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而3组之间各时间点的眼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组术后每个随访时间点的疼痛等级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05);3组之间术后疼痛等级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现并发症者UCP组26眼(47.27%),光凝组22眼(70.97%),冷冻组17眼(85.00%)。术后末次随访UCP组视力提高者4眼,光凝组及冷冻组无视力提高者。结论:1.超声睫状体成形术、睫状体光凝术、睫状体冷冻术三种手术方式均可以有效降低眼压,但三者之间术后各时间点眼压变化无统计学差异。2.三种手术方式均可以减轻眼部疼痛,在术后的早期,UCP对眼部疼痛的缓解效果要明显优于睫状体光凝术及冷冻术,尤其是术后第一天,UCP组的疼痛等级评分要远低于另外两组。3.UCP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安全性高,可重复性好。
李翔骥[2](2020)在《涂层镁可降解材料应用于青光眼外引流手术的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和意义:青光眼已成为世界首位不可逆性致盲眼疾。目前抗青光眼手术在青光眼治疗中仍占据主流地位。随着青光眼引流植入装置的应用,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的涌现,滤过手术的不断改良,小梁切除术(TRAB)已不再是青光眼手术治疗的唯一选择,其中青光眼引流装置在临床上的应用已较为广泛。早先一代青光眼引流装置的制作材料基本为不锈钢、钛合金、硅胶,后期研发的一些引流装置也均由不可降解材料制作而成。但众所周知的是,永久性结膜下异物引起的排斥反应、过敏反应可导致慢性炎症、Tenon’s成纤维细胞增殖、滤过引流通道瘢痕化和植入装置瘢痕包裹,最终导致手术失败。近年来,新型镁材料由于自身杰出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的特性,被视为潜在新一代可降解生物植入材料,并受到了各学科广泛关注。本研究探索涂层镁材料作为引流装置或植入物在眼组织中的生物相容性,为眼科抗青光眼手术中使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目标:通过对不同涂层镁材料在体内、体外实验中的腐蚀性能、生物相容性以及抗瘢痕能力的研究,寻找相容性好、抗瘢痕能力强的最佳材料。在活体实验中验证其结果。研究方法:1.涂层镁材料腐蚀性能测试实验纯镁材料,二水磷酸氢钙涂层(DCPD)、二水磷酸氢钙+硬脂酸涂层(DCPD+SA)、羟基磷灰石涂层(HA)镁材料被浸没于眼科用平衡盐溶液(BSS)中,扫描电子显微镜下(SEM)观察涂层表面变化,研究各样本重量、pH值变化,以及离子释放的情况。2.涂层镁材料调控人Tenon’s囊成纤维细胞作用研究原代人Tenon’s成纤维细胞(HTCFs),被培养于DCPD、DCPD+SA、HA涂层镁片、钛合金片、玻璃片上,设钛合金组为阳性对照组、玻片组为空白对照组,DCPD、DCPD+SA、HA涂层镁片组为实验组。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HTCFs培养于各样本上的细胞形态。MTT和LDH实验用于测量HTCFs在对数生长期内,细胞代谢活性和材料细胞毒性的变化。BrdU实验用于评估不同涂层镁材料对HTCFs增殖的影响。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测试材料对特异性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的影响。3.涂层镁材料兔眼滤过手术的应用研究予新西兰白兔行小梁切除术,术中在巩膜瓣下分别植入钛合金片、纯镁片(99.99%)、HA涂层镁片、DCPD涂层镁片、DCPD+SA涂层镁片,设单纯小梁切除术组为空白对照组,小梁切除联合钛合金片植入为阳性对照组,小梁切除联合纯镁、DCPD、DCPD+SA、HA涂层镁片植入组为实验组,抽取房水(AH)测量各组房水中镁、钙、磷、钾等离子浓度。眼球切片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分析各组细胞浸润情况。WB用于测试各组织样本中特异性蛋白α-SMA、I型胶原蛋白(Collagen-1)表达的情况,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α-SMA、Collagen-1 mRNA表达情况。研究结果:1.涂层镁材料腐蚀性能测试实验在BSS浸没腐蚀性能测试实验中,扫描电镜提示:HA涂层表面完整性最好,但于浸没第5日后出现少量片状剥脱。DCPD和DCPD+SA涂层样品在浸没于BSS中的前2日重量下降明显。溶液分析提示:纯镁组pH值、镁离子浓度高于其他组,DCPD、DCPD+SA组钙离子、磷离子值高于HA组。2.涂层镁材料调控人Tenon’s囊成纤维细胞作用研究细胞实验中,扫描电镜图像显示:所有涂层镁组的HTCFs的形态及附着情况较钛合金组、玻片组差。在成纤维细胞对数生长期内,涂层镁材料可明显降低HTCFs代谢活性(P<0.001),DCPD+SA涂层镁虽表现出比其他2种涂层镁高的细胞毒性,但与阳性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976)。BrdU实验提示:DCPD+SA涂层镁明显降低HTCFs增殖(P=0.047)。WB实验提示:HA涂层镁可显着降低α-SMA表达(P=0.001)。3.涂层镁材料兔眼滤过手术的应用研究动物实验中,新西兰白兔手术后全身和眼部未见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滤过泡可见,植入后2月材料片部分降解,组间房水内各离子分析,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H&E染色提示钛合金、DCPD涂层镁植入、DCPD+SA涂层镁植入组较单纯小梁切除术、HA涂层镁植入组可见较多的细胞浸润和瘢痕增生。WB结果提示:相比单纯小梁切除术组,各涂层镁材料植入组α-SMA和Collagen-1蛋白的表达均显着降低(P<0.001,P<0.001),其中HA涂层镁植入组表达最低。RT-qPCR中,各涂层镁材料植入组的α-SMA和Collagen-1 mRNA表达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001,P<0.0001),HA涂层镁植入组表达最低。研究结论:涂层技术可有效保护纯镁基质,减缓腐蚀速率。涂层镁材料具有较小的毒性,可影响HTCFs形态,降低其代谢活性和增殖能力。HA涂层镁材料可显着降低HTCFsα-SMA蛋白的表达。涂层镁材料植入兔眼后未见眼部及全身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滤过泡可见。材料降解中所释放离子对房水内离子浓度无明显影响。HA涂层镁片植入后,兔眼手术部位周围细胞浸润及瘢痕情况较轻,并显着降低手术部位周围组织α-SMA和Collagen-1蛋白和mRNA表达。
贺严,刘存宁,张亚林[3](2014)在《前房成形联合脉络膜上腔放液术治疗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前房成形联合脉络膜上腔放液术治疗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08-07/2012-02在唐山市眼科医院行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发生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患者95例95眼,适时采用前房成形术联合脉络膜上腔放液术治疗,术后观察患者眼压、视力、前房深度及超声生物显微镜测量脉络膜上腔间隙。结果:术后观察患者眼压、视力、前房深度及睫状体脉络膜上腔间隙,前房成形术联合脉络膜上腔放液术治愈率达86%,有效率达96%。结论:前房成形术联合脉络膜上腔放液术是治疗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有效方法。
赵春梅[4](2013)在《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本课题为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对唐山市眼科医院2012年6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难治性青光眼患者58例66眼随机分为试验组(植入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30例33眼)和对照组(行小梁切除术,28例33眼),其中试验组4例5眼因经济条件较差未同意植入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而转入对照组,对照组3例3眼因经济条件较好要求植入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而转入试验组;试验组与对照组术中均切除深层巩膜瓣并应用可调节缝线缝合巩膜瓣:术后1天、7天、1月、3月及6月观察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成功率、滤过泡、睫状体脉络膜上腔低回声暗区、并发症及术后应用降眼压药物等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随访6月试验组有22眼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其中2眼发生虹膜阻塞引流管口,1眼经毛果芸香碱点眼缩瞳解除虹膜阻塞眼压恢复正常,1眼于术解除虹膜阻塞。有6眼需加用1种或1种以上局部降眼压药,眼压可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手术总成功率为84.8%;术后随访6月对照组病例有14眼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有5眼需加用1种或1种以上局部降眼压药,眼压可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手术总成功率为57.6%,术后1月1眼发生恶性青光眼,经药物治疗恢复正常。两组术后各时期眼压与术前比较,统计学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两组术后各时期眼压均明显低于术前。术后各时期试验组与对照组间眼压比较:术后1天及7天两组眼压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3月及6月两组眼压比较,统计学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试验组眼压低于对照组。两组功能性滤过泡比较术后1天、7天及1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及6月两组比较,统计学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试验组功能性滤过泡多于对照组。术后1天及7天试验组与对照组睫状体脉络膜上腔低回声暗区比较,统计学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试验组少于对照组。术后1月、3月及6月试验组与对照组睫状体脉络膜上腔均未见低回声暗区。术中试验组4眼,对照组6眼出现前房出血,术后7天内血液均自行吸收。试验组及对照组术后7天内各4眼发生暂时性高眼压,经促进出血吸收药物治疗及拆除可调节缝线处理均降至正常。试验组5眼(15.2%)出现浅前房,其中4眼伴有低眼压,1眼术后早期发生Ⅲ度浅前房。对照组患者术后早期8眼(24.2%)出现浅前房,其中5眼伴有低眼压,无Ⅲ度浅前房发生。对照组术后1月1眼发生恶性青光眼,药物治疗恢复正常。结论: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是一种操作简便、创伤小、痛苦少、安全有效的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方法;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中使用可调节缝线可减少术后早期浅前房的发生率;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中切除深层巩膜瓣对减少滤过道瘢痕化及更有效地降低眼压有积极作用;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后减少浅前房发生、减少引流管口阻塞及保持滤过道通畅对手术成功至关重要,所以术后早期应密切随访、及时处理并发症非常重要。
江媛,陈伟[5](2013)在《UBM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前后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手术是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治疗的有效手段。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可实现对房角等眼前段各种组织的形态学观察和定量测量,从而在手术前有利于明确PACG的发病机制,如单纯性瞳孔阻滞型和非瞳孔阻滞型及多种机制并存型等;手术后可通过UBM观察虹膜周边切除孔、滤过泡的形态及可能出现的睫状体脱离、脉络膜脱离、迟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等术后并发症,从而指导治疗及随访。
刘艳[6](2012)在《青光安有效组份对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和Ⅰ型胶原蛋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观察青光安4种有效组份对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和I型胶原蛋白的影响,探讨青光安有效组份抗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化的效果及作用机制,并初步判断青光安有效组份的安全性。方法 将健康成年新西兰长耳白兔42只,体重1.8-2.2kg,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7组,每组6只。分别为:A组:空白组;B组:模型组;C组:MMC对照组;D组:有效组份1组;E组:有效组份2组;F组:有效组份3组;G组:有效组份4组。将B、C、D、E、F、G六组实验动物兔眼行常规小梁切除+虹膜根部切除术;C组在术中联合应用MMC;A组不做任何处理。各组在造模后第2天开始用药。各组实验动物分别于术后测量眼压,观察滤过泡形成情况;检查术口愈合及眼部一般情况。用药4周后处死各组动物,取术眼滤过道全层组织,HE染色后观察滤过性手术术区组织形态及成纤维细胞个数,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滤过泡区域Tenon囊组织中I型胶原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术后C、E组眼压回升缓慢,第4周时眼压仍为最小,该两组眼压值与A、B、D、F、G组眼压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组和E组术后都能维持有效滤过泡,B组滤过泡在术后两周内基本都变为无功能滤过泡或滤过泡消失,D、F、G组在术后第4周都有部分滤过泡存在。成纤维细胞个数组间比较,除D组与F组间P>0.05,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意义。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除C组与E组、B组与G组、F组与G组组间胶原表达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其他组间两两比较结果均为P<0.05,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术后一般情况及第4周标本光镜观察,MMC组有一眼出现术后并发症,各有效组份组眼部组织结构未见异常病变。结论(1)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化,是导致术后眼压异常回升,滤过性手术失败的重要原因。(2)在正常兔眼上行常规小梁切除+虹膜根部切除术,可成功建立滤过性手术模型。(3)青光安有效组份2和MMC都可通过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和Ⅰ型胶原蛋白表达明显减少瘢痕组织增生,具有明显的抗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化的作用。(4)通过实验观察可初步说明青光安有效组份2 口服给药,无明显毒副作用,安全性优于MMC。可能成为抗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化,提高手术成功率的一个全新安全药物。
于静[7](2011)在《中医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降眼压疗效安全性及其视神经保护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从实验及临床两方面评价中医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的安全性。并通过对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观察该手术对各类青光眼的治疗效果、手术并发症及处理方法。通过病理切片观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变化;非标记液质联用质谱分析法分析视网膜蛋白差异表达,对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降眼压视神经保护的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1.兔高眼压模型的建立:通过前房注入复方卡波姆溶液,建立眼压升高效果持续稳定的兔高眼压模型。2.三组(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组、高眼压模型组、正常组)兔眼的B超观察:对眼压持续升高1周的兔眼行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简称手术组),通过B超观察术后各时段以及对应高眼压时段兔眼的玻璃体、视网膜及脉络膜情况。3.三组兔眼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计数观察:利用组织病理学技术,对各组兔眼视网膜组织铺片进行HE染色。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组兔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计数情况。4.非标记液质联用质谱分析法观察三组兔眼视网膜蛋白差异表达:应用非标记液质联用质谱分析法对三组兔眼进行视网膜全蛋白测定,观察差异蛋白表达情况,并进一步检索并分析差异蛋白的功能及作用,明确其与青光眼发病、损伤及修复的关系,以及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后所达到的眼压控制水平与视神经保护的关系。5.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的临床研究:回顾性分析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2005年1月至2011年4月资料完整的接受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治疗的青光眼患者73例,78只眼。观察本手术对各类青光眼患者眼压变化、视力变化,并对术中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总结、讨论。通过长期随访及分类讨论,分析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治疗不同类型青光眼的效果及安全性。结果1.兔高眼压模型的建立:通过前房注入复方卡波姆溶液成功建立了眼压升高效果持续稳定的兔慢性高眼压模型,但需重复注射造模。本造模方法成功率高,作用持久,通过观察能够模拟青光眼病理变化过程。2.B超对三组兔眼的观察结果:视网膜脱离情况:术后1个月,手术组25只眼中有1只眼,术后6个月,手术组17只眼中有1只眼。此两例术眼视网膜脱离可能与术中意外情况有关,与本手术无明显相关性。玻璃体混浊情况:术后1个月,手术组25只眼中有9只眼,高眼压1个月模型组17只眼中有3只眼,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73,P>0.05);术后3个月,手术组9只眼中有5只眼,高眼压模型3个月组10只眼中4只眼,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414,P>0.05);术后6个月,手术组17只眼中有6只眼,高眼压模型6个月组17只眼中有5只眼,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500,P>0.05)。各时间段正常组兔眼均未见玻璃体混浊现象发生玻璃体机化情况:术后1个月,手术组25只眼中有3只眼,高眼压模型1个月组17只眼中有0只眼,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260,P>0.05);术后3个月,手术组9只眼中有2只眼,高眼压模型3个月组10只眼中0只眼,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211,P>0.05);术后6个月,手术组17只眼中有2只眼,高眼压模型6个月组17只眼中有1只眼,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500,P>0.05)。各时间段正常组兔眼均未见玻璃体机化现象发生脉络膜脱离情况:手术组术后1个月组25只眼,高眼压模型1个月组17只眼;手术组术后3个月,手术组9只眼中,高眼压模型3个月组10只眼,手术组术后6个月17只眼,高眼压6个月组17只眼,均未发生脉络膜脱离。3.光镜下观察三组兔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计数情况(单位:个/HP):高眼压模型组兔眼:RGCs数目明显减少、空泡形成,出现核固缩,细胞排列稀疏且不规整。视网膜各层结构变薄,各层结构稍显紊乱,内核层细胞排列紊乱。随着高眼压状态的持续,时间越久损伤越明显。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组兔眼:RGCs数目较正常对照组减少,但明显多于高眼压模型组,RGCs排列较高眼压模型组规整。内核层细胞排列较高眼压模型组规则。且视网膜各层厚度虽不及正常兔眼,但较高眼压模型组明显增厚。术后1个月组平均RGCs数(17.80±8.65)多于高眼压1个月组(14.40±7.27),但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9,P>0.05);术后1个月与正常组(23.53±9.09)比较,RGCs数量减少,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9,P<0.05);高眼压1个月组与正常组比较,RGCs数量明显减少,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5)。术后3个月组平均RGCs数(19.30±5.32)多于高眼压3个月组(13.47±3.98),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术后3个月与正常组(23.53±9.09)比较,RGCs数量减少,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P<0.05);高眼压3个月组与正常组比较,RGCs数量明显减少,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5)。术后6个月组平均RGCs数(18.70±9.61)多于高眼压6个月组(14.47±6.21),但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P>0.05);术后6个月组与正常组(23.53±9.09)比较,RGCs数量减少,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9,P<0.05);高眼压6个月组与正常组比较,神经节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5)。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组兔眼RGCs数目均多于对应时段高眼压模型组兔眼,但仅术后3个月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各时段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组与正常对照组对比RGCs数目虽减少,但结果仍优于各对应时段高眼压模型组。4.非标记液质联用质谱分析法进行全视网膜蛋白检测、鉴定及分析结果:经液质联用质谱分析法检测、鉴定、分析后发现三组视网膜蛋白样本共有23个表达差异蛋白,对其中9个蛋白(血红蛋白、α血红蛋白、ATP酶β亚组、碳酸酐酶Ⅱ、苹果酸脱氢酶、S-100B蛋白、α微管蛋白、神经微丝蛋白、膜联蛋白AⅠ)做重点分析讨论,发现这些蛋白的差异表达与青光眼视神经损伤以及术后眼压下降相关的视神经保护关系密切。5.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的临床观察:通过为期最短2周、最长4年的临床观察,证实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对于各类青光眼短期及长期内均具有较满意的降眼压效果,手术完全成功率高(第一年:88.13%,第二年:78%,第三年:79%,第四年:82%),术前术后视力稳定,且无严重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特别是对于恶性青光眼、难治性青光眼的眼压控制与其他抗青光眼手术相比具有优势。手术前后视力稳定,具有术中、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推广结论1.通过B超对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术后兔眼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的观察,发现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具有较高的手术安全性,不会引起严重的术后并发症。2.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能有效的降低兔高眼压模型眼的眼压,且作用稳定、持久。通过对三组兔眼视网膜HE染色铺片的观察,发现手术组RGCs数量多于同时段高眼压模型组,这对于青光眼视神经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3.本实验重点分析的9个差异蛋白,可能与青光眼发病、损伤修复、免疫调控、抗氧化应激、抗炎反应、视神经修复、细胞凋亡调控等过程密切相关。这对于青光眼视网膜及视神经损伤的修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证实了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降低眼压的效果明确,对青光眼视神经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具有较高的手术安全性。4.通过临床观察发现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对各类青光眼治疗的手术成功率较高,特别是对于恶性青光眼、难治性青光眼等治疗棘手的青光眼较其他抗青光眼手术相比具有优势。5.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对于各类青光眼的治疗成功率较高、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易于操作、无明显严重术后并发症,并且价格低廉,值得推广。
段小莉,黄一飞[8](2011)在《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讨论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形成的常见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甘肃省庆阳市人民医院1990-01/2009-06期间连续收治住院的358例501眼青光眼住院患者行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发生前房的原因、类型及处理方法。结果:共行青光眼滤过性手术501眼,其中118眼发生浅前房,发生率为23.6%。小梁切除术21.2%,小梁切除+MMC35.2%、青光眼联合白内障的三联手术10.9%。浅前房发生时间在术后1~7d,其中房水滤过过强47眼(39.8%),睫状体脉络膜脱离33眼(28.0%),结膜瓣渗漏27眼(22.9%),恶性青光眼8眼(6.8%),恶性青光眼合并睫状体脉络膜脱离1眼(0.8%),脉络膜上腔出血2眼(1.7%),除恶性青光眼外其余均伴有术后低眼压。需要手术治疗才能恢复前房37眼,其余81眼仅通过保守治疗均恢复前房。结论: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发生率高,其常见的原因是房水滤过过强、睫状体脉络膜脱离及结膜瓣渗漏。通常发生在术后1~2d。以小梁切除+MMC术后浅前房发生率高,MMC不但阻止滤过泡的纤维化,而且能使房水分泌减少。大多数浅前房可通过保守治疗治愈,必要时须采取手术干预。
冷雪[9](2011)在《闭角型青光眼滤过术后继发脉络膜脱离的相关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探讨闭角型青光眼滤过术后继发脉络膜脱离与术前存在睫状体脱离的相关性,为闭角型青光眼滤过手术后继发脉络膜脱离的预防、发现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有效的减少该并发症的发生;(2)进一步证明超声生物显微镜(UBM, Ultrasound biomicroscopy)在青光眼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的分析2007年11月-2010年1月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青光眼科收治并行小梁切除术治疗的502例(632眼)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36例,女266例,年龄为50-80岁,平均为(65.85±6.11)岁。其中311例(407眼)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ACG),占64.4%;191例(225眼)为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ACG),占35.6%。(1)根据AACG组和CACG组滤过术后继发脉络膜脱离的例数进行统计学分析。(2)根据AACG组和CACG组滤过术前存在睫状体脱离的例数进行统计学分析。(3)根据(1)(2)的数据中进行x2检验,从分析中得出闭角型青光眼滤过术后继发脉络膜脱离与术前存在睫状体脱离是否具有相关性。(4)502例(632眼)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中术后继发脉络膜脱离的29例(30眼)患者为A组,同时随机选取同一时期入院行小梁切除术治疗但术后未继发脉络膜脱离的30例(35眼)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为对照组B组。将AB两组的性别构成、年龄分布、术前中央前房深度、术前眼压、术后眼压及手术前后眼压下降幅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 CACG滤过术后继发脉络膜脱离的发生率高于AAC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 AACG滤过术前存在睫状体脱离的发生率高于CAC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将AACG组患者术前存在睫状体脱离与滤过术后继发脉络膜脱离的眼数进行χ2检验,,得出统计学结果为P>0.05认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ACG滤过术后继发脉络膜脱离与术前存在睫状体脱离无相关性。(4)将CACG组患者术前存在睫状体脱离与滤过术后继发脉络膜脱离的眼数进行χ2检验,,得出统计学结果为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ACG滤过术后继发脉络膜脱离与术前存在睫状体脱离具有相关性。(5) A组的年龄分布比B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年龄越大,滤过术后继发脉络膜脱离的发生率越高。(6) A组的术前平均中央前房深度(ACD)比B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术前前房越浅,术后越易继发脉络膜脱离。(7) A组的术前眼压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滤过手术前后眼压下降幅度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术前眼压越高,经滤过手术后,眼压下降幅度越大,术后越易继发脉络膜脱离。(8)术后继发脉络膜脱离的患者经保守治疗全部恢复。结论:(1)滤过性手术后继发脉络膜脱离是一个由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复杂的病理过程。(2)术前眼压越高,经手术后眼压下降幅度越大,继发脉络膜脱离的可能性越大。(3)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滤过术后继发脉络膜脱离与术前存在睫状体脱离具有相关性。(4)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滤过术前存在睫状体脱离的发生率高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继发脉络膜脱离的发生率低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5)滤过术后继发脉络膜脱离合并I~II级浅前房的治疗方式应首选保守治疗。
张建华,石荣先,连丽红,方亚非,高景春,李彬[10](2010)在《青光眼滤过术后合并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恶性青光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合并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恶性青光眼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预防。方法对4例(4只眼)青光眼滤过术后合并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恶性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4只眼)在术后早期即出现Ⅱ°、Ⅲ°浅前房,通过眼底检查、手术及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发现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睫状环阻滞,经睫状体脉络膜上腔放液,并根据病情联合玻璃体水囊抽吸、前段玻璃体切除以及晶状体手术等,所有患眼眼压均恢复正常,前房加深,脉络膜脱离消失。结论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是发生恶性青光眼的诱发因素,预防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是预防恶性青光眼发生的关键;对术后早期即出现的Ⅱ°、Ⅲ°浅前房,及时进行UBM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可减少治疗的盲目性。
二、青光眼滤过术后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光眼滤过术后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三种睫状体功能减弱性手术降眼压的临床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一览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个人简历 |
2.主要学习和工作经历 |
3.在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综述 难治性青光眼手术治疗的发展历程与回顾 |
参考文献 |
(2)涂层镁可降解材料应用于青光眼外引流手术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青光眼 |
1.2 青光眼手术治疗 |
1.3 术后瘢痕化 |
1.4 镁 |
1.5 研究目的 |
1.6 研究假说 |
1.7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涂层镁在模拟房水中腐蚀降解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第三章 涂层镁材料调控人Tenon’s囊成纤维细胞作用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第四章 涂层镁材料兔眼滤过手术的应用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1 镁在眼组织代谢的作用和生物利用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2 青光眼手术分类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前房成形联合脉络膜上腔放液术治疗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睫状体脉络膜脱离(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对象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 对象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1.1 一般资料 |
1.1.2 青光眼类型 |
1.1.3 术前眼压 |
1.1.4 术前视力 |
1.1.5 角膜内皮细胞数 |
1.2 设备和材料 |
1.2.1 检查设备 |
1.2.2 手术设备 |
1.2.3 术中药物 |
1.2.4 植入材料 |
1.3. 手术治疗过程 |
1.3.1 术前检查 |
1.3.2 术前准备 |
1.3.3 手术方法 |
1.3.4 术后处理 |
1.3.5 随访时间 |
1.3.6 滤过泡分型 |
1.3.7 手术评价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附图 |
3 讨论 |
3.1 难治性青光眼的发病原因 |
3.2 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的临床应用及作用机制 |
3.3 手术疗效评价 |
3.4 手术方法的创新 |
3.4.1 可调节缝线的应用 |
3.4.2 深层巩膜瓣的切除 |
3.4.3 雷珠单抗(Lucentis)的应用 |
3.4.4 氩激光超全视网膜光凝术 |
3.4.5 丝裂霉素C的应用 |
3.5 并发症 |
3.5.1 术中并发症 |
3.5.2 术后早期并发症 |
3.6 展望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知情同意书(样本)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6)青光安有效组份对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和Ⅰ型胶原蛋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设备和手术器械 |
1.3 主要药品和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动物分组 |
2.2 青光眼滤过手术动物模型的建立 |
2.3 给药方法 |
2.4 青光眼术后的常规检查 |
2.5 标本采集及处理 |
2.6 滤过性手术术区组织形态检查 |
2.7 手术区结膜下成纤维细胞增殖情况 |
2.8 滤过泡区域内Tenon囊组织中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 |
3 统计学处理 |
第二部分 结果 |
1 青光眼术后的常规检查结果 |
1.1 眼压 |
1.2 滤过泡形成情况 |
1.3 术口愈合情况及前房深浅炎性反应 |
2 滤过性手术术后标本的光镜观察 |
2.1 正常对照组(A组) |
2.2 手术对照组(B组) |
2.3 MMC对照组(C组) |
2.4 组份1治疗组(D组) |
2.5 组份2治疗组(E组) |
2.6 组份3治疗组(F组) |
2.7 组份4治疗组(G组) |
3 手术区结膜下成纤维细胞增殖情况 |
4 滤过泡区域内Tenon囊组织中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1 滤过道瘢痕形成情况与手术成败 |
2 成纤维细胞、Ⅰ型胶原蛋白与滤过道瘢痕形成的关系 |
3 青光眼滤过手术动物模型的建立 |
4 青光安组份对滤过道瘢痕形成的影响 |
5 青光安有效组份的安全性 |
6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青光眼滤过手术联合中西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7)中医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降眼压疗效安全性及其视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第一部分 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安全性及降眼压视神经保护的实验研究 |
第一章 兔高眼压模型经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后的B超观察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结论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慢性兔高眼压模型经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量观察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结论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二部分 非标记LC-MS/MS对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后及高眼压模型兔眼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结论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三部分 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的临床观察 |
第一章 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治疗不同类型青光眼的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诊疗及评价方法 |
3 结果 |
4 结论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治疗各类青光眼典型病例 |
病例一 |
病例二 |
病例三 |
病例四 |
病例五 |
病例六 |
结语 |
综述1 |
参考文献 |
综述2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8)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对象和方法 |
1.1对象 |
1.2方法 |
1.2.1保守治疗 |
1.2.2手术治疗 |
2结果 |
2.1浅前房的发生情况和分布及原因 |
2.2浅前房发生的类型 |
2.3浅前房发生的时间 |
2.4浅前房治疗情况 |
3讨论 |
3.1浅前房发生及原因 |
3.2浅前房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
3.3浅前房的预防 |
(9)闭角型青光眼滤过术后继发脉络膜脱离的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综述 |
1 青光眼病因及发病机制 |
2 青光眼的诊断 |
3 青光眼的治疗 |
4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资料和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仪器设备 |
2.3 检查方法 |
2.3.1 病史采集 |
2.3.2 眼部检查 |
2.4 术前治疗 |
2.5 手术方法 |
2.6 术后检查 |
2.7 脉络膜脱离的处理 |
2.8 统计学处理 |
第3章 结果 |
3.1 滤过术后继发脉络膜脱离与不同类型闭角型青光眼的关系 |
3.2 滤过术前存在睫状体脱离与不同类型闭角型青光眼的关系 |
3.3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滤过术后继发脉络膜脱离与术前存在睫状体脱离的关系 |
3.4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滤过术后继发脉络膜脱离与术前存在睫状体脱离的关系 |
3.5 滤过术后继发脉络膜脱离与年龄、性别、中央前房深度、眼压的关系 |
3.5.1 A、B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和年龄分布的比较 |
3.5.2 A、B两组患者术前中央前方深度(ACD)的比较 |
3.5.3 A、B两组患者术前IOP、术后IOP及滤过手术前后IOP下降幅度的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闭角型青光眼滤过术后继发脉络膜脱离的相关因素 |
4.1.1 年龄、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 |
4.1.2 术前高眼压、术中眼压骤降、术后持续性低眼压 |
4.1.3 术前睫状体脱离 |
4.1.4 其它因素 |
4.2 滤过术后继发脉络膜脱离的治疗 |
4.2.1 保守治疗 |
4.2.2 手术治疗 |
4.3 滤过术后继发脉络膜脱离的预防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青光眼滤过术后合并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恶性青光眼(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一般资料 |
二、手术方法 |
结 果 |
一、临床表现 |
二、诊断与治疗 |
三、随访 |
讨 论 |
四、青光眼滤过术后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种睫状体功能减弱性手术降眼压的临床效果比较[D]. 曹伟倩.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2]涂层镁可降解材料应用于青光眼外引流手术的可行性研究[D]. 李翔骥.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3]前房成形联合脉络膜上腔放液术治疗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睫状体脉络膜脱离[J]. 贺严,刘存宁,张亚林. 国际眼科杂志, 2014(03)
- [4]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观察[D]. 赵春梅. 天津医科大学, 2013(12)
- [5]UBM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前后的应用[J]. 江媛,陈伟. 国际眼科纵览, 2013(02)
- [6]青光安有效组份对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和Ⅰ型胶原蛋白的影响[D]. 刘艳.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2(05)
- [7]中医睫状体平坦部滤过术降眼压疗效安全性及其视神经保护作用研究[D]. 于静.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1(12)
- [8]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的临床分析[J]. 段小莉,黄一飞. 国际眼科杂志, 2011(04)
- [9]闭角型青光眼滤过术后继发脉络膜脱离的相关因素研究[D]. 冷雪. 吉林大学, 2011(09)
- [10]青光眼滤过术后合并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恶性青光眼[J]. 张建华,石荣先,连丽红,方亚非,高景春,李彬. 临床眼科杂志,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