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山葡萄主栽品种坐果率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许培磊[1](2021)在《山葡萄浆果滞育解剖与生理学及转录组测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葡萄(Vitis amurensis.Rupr)是北方地区可露地越冬的酿酒葡萄,既是重要的抗寒、抗病育种资源,又是东北葡萄酒工业的重要原料。青粒的存在会导致葡萄优质果率、产量下降,大大影响葡萄酒的口感,是一直困扰山葡萄品种选育工作者的一大难题。本研究以青粒较多的品种‘双丰’为试验材料,通过对多个发育阶段果实的生长发育、种子解剖结构、韧皮部超微结构、糖含量及代谢酶活性、激素含量、转录组差异基因进行分析,判定山葡萄青粒形成的关键时期、筛选和分析了调控青粒形成相关基因。为减少山葡萄小青粒及优良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自花授粉会导致授粉受精不良,影响种子发育,青粒数增多。跟踪观察中粒和小粒所在位置,发现大小粒可以根据果柄粗度分类,前期果柄较细的果粒,整个生育期其果实膨大会一直受限。2.通过监测山葡萄不同类型果粒在9 DAF至53 DAF的动态发育过程,发现大粒的快速生长期在12 DAF-32 DAF,大粒种子快速生长期是12 DAF到25 DAF,浆果发育是其种子先达到成熟期,再促进果肉和果皮的膨大。3.12 DAF时,中粒种子及维管束存在褐化迹象;18 DAF时,胚乳与珠被分离,小粒种子外珠被发育不良。果柄输导组织显示大粒的筛管、导管数量均多于中粒和小粒;果肉输导组织的超微结构显示18 DAF时,大粒筛分子细胞壁增厚,与外界形成共质体隔离状态,而中粒筛分子发育迟缓,筛板出现次生壁增厚现象,筛分子与外界呈共质体状态;在转色期,中粒筛分子和导管中出现黑色物质,存在细胞凋亡现象。综上,18 DAF时,中粒和小粒胚乳发生败育,种子发育不良,库能力较弱,输导组织发育不良,果柄发育迟缓,营养运输受阻,抑制其正常膨大。4.大粒中SAI和CWI活性的升高早于果实中糖的积累。18 DAF是转化酶活性开始升高的转折点,通过比较不同果粒的激素水平,发现中粒和小粒的GA3、ZR含量均显着低于大粒,ABA含量显着高于大粒,果穗上中粒保持“不脱落”状态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其IAA含量显着高于小粒和大粒,降低了离层对乙烯的敏感性。5.构建了山葡萄正常果粒和滞育果粒的浆果发育期转录组文库,结果表明:与细胞壁和种皮发育相关的基因BAG6与WRKY36可能在浆果正常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生长素信号通路和脱落酸信号转导通路的差异基因参与了青粒发育过程,其中NRT1.1调控生长素的极性运输,由ARF2转录因子识别生长素响应元件,在AGL8和EMB2766调控作用下,对中粒的生长素信号转导及胚的发育进行调控;在浆果发育过程中,ABA受体和调控因子的基因表达量逐渐上升,负调控因子PP2CA蛋白的基因表达量逐渐下调,ABA信号转导通路中大部分差异表达基因(ATPP2CA、ABF2、OST1)在中粒浆果膨大期的表达量均显着高于大粒,表明这些基因参与了ABA信号转导调控,并可能在中粒感知外界信号,提早衰老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周晓梅,张彪[2](2019)在《山葡萄栽培与选育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山葡萄是我国特色的野生葡萄资源,广泛分布于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林区,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具有一定防癌、治癌和软化心脑血管的功效;同时还具有较强的典型性、耐寒性和抗病性,受到众多育种工作者的持续关注,经常在葡萄新品种选育方面做为亲本加以利用;改革开放以来,科研工作者针对山葡萄糖低酸高的特点,通过优化栽培手段使果实含糖量升高总酸含量降低,提高山葡萄果实酿酒品质.本研究主要从山葡萄品种培育与保存,品种最适栽植密度、留果量、留叶量、水肥管理、架型和整形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概括和总结,为山葡萄研究者和生产者提供参考.
韩先焱,许培磊,秦红艳,杨义明,范书田,李昌禹[3](2019)在《不同调控措施对山葡萄生理落果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严重的生理落果会造成山葡萄产量及品质的下降。山葡萄花期之前采取疏花、摘心、喷施叶面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等调控措施,对提高山葡萄坐果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花前留6片叶摘心、喷施0.2%硼酸和人工减掉花序长度的1/5,落果率分别为55.33%、47.96%和50.84%,均显着低于对照。
郭荣荣[4](2019)在《不同倍性葡萄杂交胚挽救抗寒种质创新》文中认为无核葡萄是鲜食、制干、制罐的优良原料,是当前国际葡萄生产和消费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无核葡萄多属于欧亚种葡萄,无籽性是葡萄栽培和果实品质的优良特性,但种胚早期败育和较低的抗性,严重制约了无核葡萄的育种栽培。因此,选育抗性强的三倍体无核葡萄品种成为当前葡萄育种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本研究以2个四倍体和5个二倍体葡萄为母本,以12个抗性较强的葡萄品种为父本,设置38个组合进行杂交。通过FDA荧光染色法、TTC染色法和离体培养法测定杂交父本的花粉活力,筛选葡萄花粉活力测定的最佳方法,并分析不同杂交组合的杂交亲和性强弱;以种子败育型葡萄无核翠宝、丽红宝和有核葡萄赤霞珠为试材,研究无核葡萄内源激素的变化对胚败育的影响;利用胚挽救技术和分子标记辅助技术,培育出抗寒三倍体杂种植株,并对试验中出现的畸形苗进行分类和转化利用,以期为三倍体抗寒葡萄育种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新材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FDA染色法最适于测定葡萄花粉生活力,以河津野生为父本的杂交组合属于亲和性强组合,以无核翠宝为母本的4个杂交组合属于亲和性弱组合,其中户太8号×河津野生杂交亲和性最高;北冰红×户太8号、早黑宝×火州紫玉、早黑宝×SP115、无核翠宝×山河1号、无核翠宝×新郁和无核翠宝×火州红玉等6个杂交组合有籽率为0,为杂交不亲和组合。亲本花粉活力与杂交坐果率密切相关,花粉生活力较高或中等的葡萄品种,其作为父本的杂交坐果率较高,反之,葡萄品种花粉生活力较低的,其作为父本的杂交坐果率较低。(2)无核葡萄胚珠内高含量的IAA、ABA、GA3、GA4、i PA以及较低的(IAA+GA3)/ABA和IAA/(ZR+i PA)比值不利于无核翠宝和丽红宝胚珠和胚的发育,而且它们与无核葡萄胚败育有着显着的相关性。(3)亲本基因型对胚挽救的影响不同,以四倍体早黑宝和户太8号为母本的组合胚形成率最高,分别为20.1%和13.9%,其中户太8号×北冰红的胚成苗率最高(44.7%)。以二倍体葡萄为母本的组合中,以红宝石无核为母本的组合胚形成率最高,其中红宝石无核×北冰红的胚形成率和成苗率最高,分别为13.7%和59.8%。(4)使用抗寒分子标记S241-670对2个杂交组合的12个杂交后代进行鉴定,初步确定4个抗寒株系;使用无核分子标记SCC8-1018结合根尖染色体观察和流式细胞技术对3个杂交组合的16个杂交后代进行鉴定,初步确定4个无核株系,其中1个三倍体株系。(5)在胚形成培养基和胚发育培养基中添加500 mg/L香蕉泥可以显着提高胚的形成率和萌发成苗率。(6)根据出现的畸形苗的形态,将其分为6类:(1)上胚轴只出现一个子叶;(2)既没有子叶也没有根;(3)子叶褶皱卷曲状;(4)下胚轴形成幼根,无子叶形成;(5)有子叶,但没有根;(6)早期幼苗发育停滞。通过将畸形苗转接在转化培养基中,结果发现其中子叶卷曲类型的畸形苗转化率最高,既没子叶也没根类型的畸形苗转化率最低。
许培磊,韩先焱,李昌禹,张宝香,秦红艳,艾军[5](2018)在《果树落花落果机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果树普遍存在落花落果现象,严重的落花落果会造成产量大幅度下降和经济损失。造成落花落果的因素错综复杂,近些年对于花序和果实脱落机制的研究成果为提高坐果率提供了重要线索。本文主要从造成落花落果的因素进行了概述,主要有果树品种差异、花器官发育、内源激素含量等内因以及环境影响、营养条件等外因;此外,还介绍了落花落果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上的研究手段;对山葡萄小青粒研究提出了展望。
崔长伟[6](2016)在《合阳北冰红葡萄引种栽培与酿酒特性研究》文中认为本试验研究了抗寒酿酒葡萄新品种北冰红在陕西合阳地区栽培管理措施的优化、植株与果实质量研究与酿酒特性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旨在为该品种在陕西合阳埋土防寒地区的栽培推广以及加工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栽培措施中,研究了长短梢修剪、产量水平控制和果实套袋处理对葡萄植株生产以及果实品质的影响;酿酒特性研究中,与同属东亚种的双红葡萄,美洲种的Conquister以及欧亚种的赤霞珠对其果实质量进行了评价,然后根据北冰红的果实特点以及地方特色,与户太八号葡萄按照不同比例进行混合,清汁进行起泡葡萄酒的酿造评价,皮渣按照利口葡萄酒的工艺进行利口葡萄酒的酿造评价。实验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栽培措施条件下,分别从葡萄的生长结果特性、果实品质特性、多酚物质含量等方面对不同栽培措施进行评价。经过试验结果的分析比较,在日常的统一管理条件下,葡萄植株亩产1041kg-1121kg左右,既保证葡萄质量同时又能达到产量最大化;葡萄套袋可以有效的保持果面整洁,避免葡萄日灼的发生,葡萄套袋带来好处的同时也相应的加重了葡萄灰霉病等真菌性病害的侵染,并且套袋在人力、物力方面需要加大投入,综合考虑北冰红葡萄可以不使用套袋的栽培措施,通过对新梢、叶片等的合理布局进行日灼等病害的综合防治;通过对长短梢修剪下的结果对比,对于北冰红葡萄来说,短梢修剪与长梢修剪对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仅在生长特性、果实品质等方面具有优势,进行统一的短梢修剪,也有利于实现葡萄修剪的机械化操作,有效的减少劳动力的投入。综合以上实验结果表明,在日常的栽培管理条件下,亩产留果量1041kg-1121kg,不套袋,短梢修剪是合阳地区北冰红葡萄最优的栽培措施组合。2、为了充分了解北冰红葡萄果实的酿酒特性,选取同属于东亚种群的双红葡萄、欧亚种群的赤霞珠葡萄、美洲种群的Conquister葡萄作为对照品种,从葡萄的重要植物学特性、生长结果特性、果实理化特性、物候期等方面对葡萄原料的特性进行全方面的了解,为后续酿酒工艺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3、北冰红葡萄与户太八号葡萄进行不同比例的搭配,控制50%的出汁率,清汁进行起泡葡萄酒的酿造,皮渣按照利口葡萄酒的酿造工艺进行利口葡萄酒酿造,经过综合分析起泡葡萄酒中北冰红与户太八号葡萄3:9的搭配比例所生产的葡萄酒质量最优,利口葡萄酒中经过综合评价北冰红与户太八号葡萄6:6的搭配所生产的葡萄酒质量最优。综合以上结果表明,为达到北冰红与户太八号的综合利用的目的,建议按照北冰红与户太葡萄1:1的比例进行综合利用,生产质量良好的起泡葡萄酒与利口葡萄酒。
刘丽媛[7](2016)在《山葡萄糖酸积累规律及代谢调控机理研究》文中提出糖和有机酸含量是决定葡萄品质及葡萄酒质量的关键因素。在实际生产当中,可通过采用不同的栽培措施来调节葡萄生长的微环境、改善葡萄品质,从而获得优质的葡萄酒。本研究以集安产区的山葡萄品种北冰红和双红作为试验试材,对其光合荧光特性以及浆果内糖和有机酸含量及其相关代谢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采用不同架式、不同负载和不同光呼吸抑制剂处理来研究不同栽培措施对山葡萄浆果内糖和有机酸代谢及含量的相关影响。旨在为提高当地山葡萄浆果品质和改善山葡萄生产管理模式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主要取得以下结果:1.对山葡萄叶片光合及荧光相关指标的变化研究发现:随着山葡萄的生长发育,浆果膨大期及转色期山葡萄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值均呈现上升态势,而始熟期山葡萄叶片的Pn呈略微下降趋势。浆果膨大期和转色期的气孔导度(Gs)日变化趋势较为接近,且三个关键时期的蒸腾速率(Tr)变化趋势与Gs几乎一致。浆果膨大期的呼吸速率(Pr)值保持最高水平,而始熟期的Pr值最低。山葡萄在成熟期时的胞间CO2浓度(Ci)值明显高于其余两个时期,而浆果膨大期和转色期的Ci值差异不大。在山葡萄浆果发育前期叶片的最大荧光(Fm)日变化较为波动,但成熟期的Fm日变化相对比较平稳。浆果膨大期山葡萄叶片在接近傍晚时仍在进行高程度的电子传递;成熟期的Fm值却略有下降,虽略有下降但未下降到最低值,表明此时光系统Ⅱ(PSⅡ)反应中心完全关闭的荧光产量仍较高,其电子传递水平也较高。PSⅡ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与PSⅡ的潜在活性(Fv/Fo)比值在不同时刻出现急剧降低表明,此刻山葡萄叶片中的PSⅡ受到了伤害,光合作用原初反应过程受抑制和影响。2.对转色期和成熟期山葡萄浆果韧皮部非离体糖卸载研究体系及韧皮部后糖运输途径的研究发现:无论是转色期还是成熟期,山葡萄非离体卸载体系浆果同化物糖分的输入在正午之前均保持较高活性,主要积累的糖分是葡萄糖和果糖;蔗糖在这两个阶段均存在,并呈缓慢下降趋势。转色期和成熟期对山葡萄浆果组织进行抑制剂处理,经“新浆果杯”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测定浆果内的糖组分及含量以及对完整葡萄浆果同化物输入动态和非离体浆果同化物卸载动态进行分析,揭示出山葡萄浆果韧皮部后糖运输的途径主要以质外体卸载途径为主,其限速关键时期主要为转色期和成熟期。3.山葡萄浆果内糖代谢相关酶活性及其糖分含量动态变化的研究发现:在整个生长季,两种架式(立架和棚架)山葡萄浆果的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和合成方向的蔗糖磷酸(SS-s)活性均远远低于酶酸性转化酶(SAI)和SS-s的活性,且随果实发育进程而增强。从生理角度来看,较低的sps和ss-s活性和较高的sai和ss-c活性可能是成熟山葡萄浆果含糖量低的主要原因,且架式对糖代谢相关酶的影响不明显。4.对山葡萄浆果发育过程中有机酸代谢相关酶研究及有机酸含量动态变化研究发现:棚架和立架山葡萄浆果在成熟期cs活性均比浆果膨大期高。立架和棚架的pepc变化趋势近乎一致,除成熟期外,其余各个时期各个时间段内棚架的pepc酶活性均比立架模式高。两种架式的nad-idh活性变化差异十分显着,其成熟期活性均高于浆果膨大期。转色期是nad-mdh活性变化的转折点,在此之前所有棚架山葡萄浆果的nad-mdh活性均高于立架,而之后则相反。nadp-me的活性呈现先增长后下降趋势,转折点是转色中期,整个nadp-me活性在该时间点达到峰值,同时所有棚架山葡萄浆果的nadp-me活性均高于立架模式。除浆果膨大期和成熟前期,其余时间段立架mit-aco的活性均高于棚架。成熟前期是cyt-aco活性变化的转折点,在此之前,立架的cyt-aco活性均高于棚架。酒石酸和苹果酸在山葡萄整个生长季中的变化趋势较为相似。柠檬酸含量的变化趋势相对不够稳定,出现略微波动。不同架式下其柠檬酸含量的变化也存在差异。琥珀酸含量的变化无固定模式可循,两种不同架式其各自琥珀酸的含量也不尽相同。5.新型闭合y型架式对山葡萄浆果内糖分组成及糖代谢相关酶影响的研究表明:在生长发育过程尤其是转色期至成熟期内vsp和y型架式山葡萄浆果中的代谢酶sps、ss-c、ss-s及sai活性之间和浆果内葡萄糖、果糖、蔗糖和乳糖含量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架式对葡萄糖和果糖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转色期之后直到成熟期,但对乳糖含量并无太大影响。vsp架式对蔗糖含量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成熟期而y型架式对蔗糖含量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转色中期至成熟期。转色前期,vsp和y型架式能够通过调节sps和ss-c的活性进而调节蔗糖的浓度;转色后期,ss-c活性的轻微增加而sai的活性未受影响。转色后期,两种架式中的ss-s和sps都能够调节其他糖分,如葡萄糖、半乳糖、麦芽糖、阿拉伯糖及果糖。6.不同光呼吸抑制剂nahso3和inh对山葡萄光合特性及单糖(ms)和二糖(ds)含量影响的研究表明:三种浓度(150、250、350mg/l)的nahso3处理均对山葡萄光呼吸有强烈抑制作用并能显着提高光合产物(可溶性固形物ss,ms+ds)的产量及品质,且效果优于inh的三个处理,并以250mg/l浓度表现最优。inh能够提高山葡萄叶片的光合荧光特性,但对光合产量的提高效果不明显。7.不同负载对山葡萄浆果糖和有机酸代谢影响的研究发现:山葡萄品种北冰红和双红均属低蔗糖类型。二者的蔗糖含量在转色前期最高,随后在浆果发育过程中逐渐被消耗直到浆果完全成熟。除成熟期时双红高负载处理外,两种品种各处理间浆果内果糖的含量变化与葡萄糖含量的变化几乎一致。中负载处理的两种山葡萄品种均含有各自最高的葡萄糖及果糖含量。不同负载对山葡萄浆果内有机酸有较大影响:酒石酸和苹果酸含量随着浆果的成熟而逐渐降低,两种品种中负载处理在成熟期时均含有各自最低含量的柠檬酸、苹果酸以及酒石酸;北冰红和双红在各时期,其浆果内的苹果酸含量均高于酒石酸含量,且中负载的苹果酸含量低于低负载和高负载处理。不同负载对柠檬酸和琥珀酸含量并无明显影响。综合分析可知,无论是北冰红还是双红山葡萄品种,中负载处理是得到浆果内最优糖酸含量的最佳选择。
崔长伟,叶秋红,李洋,刘庆,李华,王华[8](2015)在《山葡萄栽培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山葡萄是中国的特色种质资源,其抗寒、抗病、典型性等特征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新品种不断选育,栽培管理技术不断规范,推广范围不断扩大,极大地促进了山葡萄产业的发展。该研究主要从技术推广、园地规划、栽培管理等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方面进行概括性总结及展望,以期为山葡萄科研工作者或生产者提供理论参考。
郑永春,迟丽华,秦红艳,刘迎雪,金寅浩,路文鹏,宋润刚[9](2012)在《山葡萄新品种“雪兰红”结果枝摘心不同留叶数对果实品质和产量的影响》文中提出对山葡萄新品种"雪兰红"在结果枝最前端花序前留不同叶数进行摘心处理,进行果实品质和产量分析结果表明:留1~2片叶摘心,坐果率、果实含糖、出汁率和产量低,总酸含量高;留6~7片叶摘心,坐果率和产量高、含糖低、总酸高、果穗松散、出汁率低;留4~5片叶摘心,坐果率和产量适中、果穗大、含糖和出汁率高、总酸低。通过试验可以确定,"雪兰红"开花前7~10d在结果枝最前端花序留4~5片叶摘心适宜,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宋润刚,路文鹏,艾军,李晓红,张庆田,沈育杰[10](2011)在《酿造冰红山葡萄酒新品种“北冰红”定向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于2005~2010年研究出酿造冰红山葡萄酒新品种"北冰红"10项定向栽培技术,分别为:建园适宜的地势是缓坡地块;硬枝嫁接砧木1a生"贝达"葡萄条、硬枝扦插适宜的生根剂是萘乙酸或吲哚丁酸150mg/kg浸泡插条基部5cm处6h;适宜的架式和密度是0.75m×3.0m单株保留1个主蔓的小棚架;结果枝适宜摘心时期是树开花前7~10d;适宜保留叶片数量是在结果枝最前端花序留4片叶摘心;掐除花序尖1/5和疏果粒后,增加果粒和果穗重量,提高果实含糖量和增产;适宜施肥时期和施肥量是果实采收后秋施有机肥、植株萌芽期667m2施尿素15.0kg+过磷酸钙7.5kg+15kg硫酸钾,开花前7~10d,667m2施尿素20kg+过磷酸钙10kg+硫酸钾20kg,果实着色期施二铵7.5kg+硫酸钾15kg;花期喷布0.3%硼酸水溶液+0.5%砂糖水溶液,可增糖提高坐果率和产量;适宜的留果量为单株保留50果穗,1hm2产量控制24t左右,12月采收树上冰冻果实12t左右;生理落果结束后,开始喷布等量的波尔多液180~200倍预防霜霉病害,进入雨季交替喷布市售新型杀菌剂交替喷布25%精甲霜灵2 500倍液、50%金科克4 000倍液、72%霜霉威600倍液。
二、提高山葡萄主栽品种坐果率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山葡萄主栽品种坐果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山葡萄浆果滞育解剖与生理学及转录组测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山葡萄种质资源概述 |
1.2 果实大小粒的影响因素 |
1.2.1 授粉受精过程 |
1.2.2 种子形成 |
1.2.3 果实细胞的分裂与膨大 |
1.2.4 内源激素调节 |
1.3 葡萄大小粒的研究进展 |
1.3.1 基因型 |
1.3.2 生理生态因子 |
1.3.3 相关基因 |
1.4 透射电镜和转录组学在研究果实生长发育中的应用 |
1.4.1 透射电镜在研究果实生长发育中的应用 |
1.4.2 转录组学在研究果实生长发育中的应用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花粉对‘双丰’授粉亲和性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数据统计与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双丰’与‘左山一’青粒数比较 |
2.2.2 ‘双丰’授粉亲和性观察 |
2.2.3 ‘双丰’果粒发育动态观察 |
2.3 讨论 |
2.3.1 花粉对‘双丰’授粉亲和性的影响 |
2.3.2 果柄粗度与果粒滞育的关系 |
2.3.3 ‘双丰’果实成熟的选择性 |
第三章 ‘双丰’不同类型浆果在浆果膨大期的动态变化规律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类型果粒在浆果膨大期的动态变化 |
3.2.2 不同类型果粒在浆果膨大期的粒重动态变化 |
3.2.3 不同类型果粒在浆果膨大期的种子发育动态变化 |
3.3 讨论 |
第四章 ‘双丰’滞育果粒的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观察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浆果膨大初期的果实和种子解剖结构 |
4.2.2 不同类型果粒果柄解剖结构 |
4.2.3 大粒和中粒果肉输导组织观察 |
4.3 讨论 |
4.3.1 发生滞育中粒和小粒的种子发育特点 |
4.3.2 发生滞育中粒的输导组织发育特点 |
第五章 ‘双丰’滞育果粒的糖含量、糖代谢酶及内源激素变化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类型浆果在果实发育初期至转色期糖类化合物含量变化 |
5.2.2 不同类型浆果在果实发育初期至转色期糖代谢酶活性变化 |
5.2.3 不同类型浆果在果实发育初期至转色期内源激素含量变化 |
5.3 讨论 |
5.3.1 不同类型浆果在果实发育初期至转色期糖类含量变化特点 |
5.3.2 不同类型浆果在果实发育初期至转色期糖代谢酶活性变化特点 |
5.3.3 不同类型浆果在果实发育初期至转色期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特点 |
第六章 ‘双丰’滞育青粒的转录组学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试验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RNA提取效果 |
6.2.2 转录组测序组装及表达量计算 |
6.2.3 大粒在每个发育阶段表达量都大于中粒的基因 |
6.2.4 中粒在每个发育阶段表达量都大于大粒的基因 |
6.2.5 山葡萄发育过程中逐渐上调表达的基因 |
6.2.6 山葡萄发育过程中逐渐下调表达的基因 |
6.2.7 山葡萄浆果膨大期中粒中表达量高于大粒的基因 |
6.2.8 山葡萄浆果发育过程中参与ABA信号转导通路的基因 |
6.2.9 差异基因的表达量结果 |
6.3 讨论 |
6.3.1 调控山葡萄正常果实发育的相关基因 |
6.3.2 调控山葡萄青粒发育的相关基因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山葡萄栽培与选育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酿酒葡萄栽种历史 |
2 山葡萄品种研究 |
2.1 品种培育 |
2.2 品种保存 |
3 山葡萄生长研究 |
3.1 引种表现研究 |
3.2 肥水管理研究 |
3.3 架型及行间距研究 |
3.4 架面修剪研究 |
3.5 单株产量研究 |
3.6 抗病性研究 |
4 展望 |
(3)不同调控措施对山葡萄生理落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摘心不同留叶数 |
1.2 使用叶面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 |
1.3 疏花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留叶数摘心对山葡萄幼果脱落的影响 |
2.2 不同叶面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山葡萄落果的影响 |
2.3 疏花处理对山葡萄落果的影响 |
3 小结 |
(4)不同倍性葡萄杂交胚挽救抗寒种质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前言 |
1 文献综述 |
1.1 无核葡萄的类型和胚败育机理 |
1.1.1 无核葡萄的类型 |
1.1.2 无核葡萄胚败育机理 |
1.2 无核葡萄胚挽救育种 |
1.3 无核葡萄胚挽救技术的影响因素 |
1.3.1 杂交亲本的基因型 |
1.3.2 胚挽救取样时期 |
1.3.3 培养基类型 |
1.4 葡萄抗寒性研究进展 |
1.4.1 葡萄抗寒性机制研究 |
1.4.2 葡萄抗寒育种研究现状 |
1.5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园地与材料 |
2.1.1 实验园地概况 |
2.1.2 试验材料 |
2.2 试验处理与田间设计 |
2.3 试验方法 |
2.3.1 葡萄花粉的采集与生活力的测定 |
2.3.2 无核葡萄胚败育的形态学观察 |
2.3.3 无核葡萄胚败育时期内源激素的测定 |
2.3.4 葡萄大田杂交与胚挽救的流程 |
2.3.5 葡萄杂交F1代的性状鉴定 |
2.4 数据分析 |
3 试验结果 |
3.1 花粉生活力鉴定 |
3.1.1 TTC染色法测定葡萄花粉生活力 |
3.1.2 FDA荧光染色法测定葡萄花粉生活力 |
3.1.3 不同葡萄品种花粉萌发率差异 |
3.1.4 葡萄花粉生活力测定方法筛选 |
3.2 不同葡萄品种间杂交亲和性研究 |
3.2.1 不同杂交母本葡萄自花授粉坐果率比较 |
3.2.2 不同葡萄品种间杂交坐果率分析 |
3.2.3 不同葡萄品种间杂交亲和性评价 |
3.2.4 杂交父本花粉活力与亲和性的相关性 |
3.3 无核葡萄胚败育机理研究 |
3.3.1 果实与胚珠的形态 |
3.3.2 无核葡萄胚发育动态 |
3.3.3 胚发育和败育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变化 |
3.3.4 胚珠和果肉发育过程中不同激素比值变化 |
3.3.5 种子败育型葡萄内源激素与胚败育的相关性 |
3.3.6 种子败育型葡萄内源激素比值与胚败育的相关性 |
3.4 不同亲本基因型对胚形成率的影响 |
3.5 添加天然营养物质对无核葡萄胚形成率的影响 |
3.6 葡萄杂交F1代抗寒性鉴定 |
3.6.1 抗寒标记S238-800对杂交亲本的检测 |
3.6.2 抗寒标记S241-670对杂交亲本的检测 |
3.6.3 抗寒标记S241-670对杂交F1代的检测 |
3.7 葡萄杂交F1代倍性鉴定综合评价 |
3.7.1 无核标记GSPL1-569对杂交亲本的检测 |
3.7.2 无核标记SCC8-1018对杂交亲本的检测 |
3.7.3 无核标记SCF27-2000对杂交亲本的检测 |
3.7.4 无核标记SCC8-1018对杂交F1代的检测 |
3.7.5 杂交后代倍性鉴定综合评价 |
3.8 葡萄胚挽救畸形苗的转化和利用 |
3.8.1 葡萄胚挽救过程中畸形苗的类型 |
3.8.2 葡萄不同基因型对胚挽救畸形苗的影响 |
3.8.3 葡萄胚挽救畸形苗的转化 |
3.9 葡萄温室炼苗和大田移栽 |
4 讨论 |
4.1 葡萄花粉生活力与其杂交亲和性研究 |
4.2 无核葡萄胚败育机理研究 |
4.3 胚挽救种质创新 |
4.3.1 亲本基因型对亲本基因型的影响 |
4.3.2 外源营养物质对胚挽救的影响 |
4.3.3 胚挽救畸形苗的转化和利用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附图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5)果树落花落果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落果 (落花) 时期和分类 |
2 落花落果的原因分析 |
2.1 环境因素 |
2.2 果树种质资源差异 |
2.3 植物发育 |
2.3.1 雌蕊败育引发的果实脱落 |
2.3.2 雄蕊和授粉亲和性 |
2.4 激素调节 |
2.4.1 乙烯 |
2.4.2 生长素 |
2.4.3 脱落酸 |
2.4.4 赤霉素 |
2.4.5 细胞分裂素 |
2.4.6 多胺 |
2.4.7 激素间相互作用 |
2.5 酶的调节作用 |
2.6 营养条件 |
2.6.1 有机养分 |
2.6.2 无机养分 |
3 落花落果的研究手段 |
3.1 形态学研究 |
3.2 分子生物学研究 |
4 落花落果选择机制研究 |
5 意义与展望 |
(6)合阳北冰红葡萄引种栽培与酿酒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山葡萄栽培管理 |
1.1.1 土肥水管理 |
1.1.2 花果管理 |
1.1.3 整形修剪 |
1.1.4 病虫害综合防控 |
1.2 山葡萄酒 |
1.2.1 山葡萄酿酒工艺 |
1.2.2 山葡萄酒品质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目的和意义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点与材料 |
2.1.1 试验地点概况 |
2.1.2 试验材料 |
2.2 试剂与仪器 |
2.2.1 主要试剂 |
2.2.2 主要仪器 |
2.3 试验方法 |
2.3.1 栽培措施研究 |
2.3.2 果实质量评价 |
2.3.3 酿酒特性研究 |
2.4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北冰红栽培措施优化 |
3.1.1 不同留果量对葡萄特性的影响 |
3.1.2 不同修剪方式对葡萄特性的影响 |
3.1.3 果实套袋处理对葡萄特性的影响 |
3.2 葡萄植株与果实特性研究 |
3.2.1 物候期调查结果 |
3.2.2 植物学性状描述 |
3.2.3 生长结果习性 |
3.2.4 果实理化品质 |
3.2.5 多酚类物质 |
3.3 北冰红酿酒特性 |
3.3.1 葡萄原料特性 |
3.3.2 起泡葡萄酒工艺研究 |
3.3.3 皮渣利口葡萄酒工艺研究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栽培措施管理优化 |
4.1.2 北冰红果实特性研究 |
4.1.3 酿酒特性研究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山葡萄糖酸积累规律及代谢调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山葡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1.1 山葡萄种质特性 |
1.1.2 山葡萄种质资源的保护 |
1.1.3 山葡萄新品种的人工培育 |
1.1.4 山葡萄同化产物的分配及遗传规律 |
1.1.5 山葡萄活性成分研究 |
1.2 葡萄糖和有机酸代谢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葡萄的糖代谢 |
1.2.2 葡萄的有机酸代谢 |
1.3 葡萄糖和有机酸代谢相关酶 |
1.3.1 糖代谢相关酶 |
1.3.2 有机酸代谢相关酶 |
1.4 葡萄与葡萄酒品质影响因素 |
1.4.1 光照 |
1.4.2 光呼吸 |
1.4.3 水肥管理 |
1.4.4 架式及修剪方式 |
1.5 研究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主要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山葡萄浆果发育过程中光合特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及地点 |
2.2.2 光合参数测定 |
2.2.3 统计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山葡萄不同生长期叶片光合特性指标及其日变化 |
2.3.2 山葡萄不同生长期叶片荧光特性指标及其日变化 |
2.4 讨论 |
2.4.1 山葡萄不同生长期叶片光合特性指标及其日变化 |
2.4.2 山葡萄不同生长期叶片荧光特性指标及其日变化 |
2.5 小结 |
第三章 山葡萄浆果韧皮部非离体卸载及其后糖运输途径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及地点 |
3.2.2 浆果韧皮部糖分卸载浆果杯的建立 |
3.2.3 DNP、pCMB和DTT对山葡萄浆果糖分卸载的影响 |
3.2.4 糖分的测定 |
3.2.5 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非离体山葡萄浆果同化物糖分的卸载 |
3.3.2 非离体山葡萄浆果同化物糖分卸载的调控 |
3.4 讨论 |
3.4.1 非离体山葡萄浆果同化物糖分的卸载 |
3.4.2 非离体浆果同化物糖分卸载的调控 |
3.5 小结 |
第四章 山葡萄浆果发育过程中糖代谢相关酶及其糖分含量动态变化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样品处理与采集 |
4.2.2 糖代谢相关酶的测定(Lowell et al. 1989;Hubbard 1991) |
4.2.3 果实组织中糖的分离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
4.2.4 统计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各酶活测定方法的建立与验证 |
4.3.2 山葡萄浆果发育过程中糖代谢相关酶动态研究 |
4.3.3 山葡萄浆果发育过程中糖分变化动态研究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山葡萄浆果发育过程中有机酸代谢相关酶及有机酸含量动态变化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样品处理与采集 |
5.2.2 有机酸代谢相关酶的测定 |
5.2.3 有机酸的测定 |
5.2.4 统计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山葡萄浆果发育过程中有机酸代谢相关酶动态研究 |
5.3.2 山葡萄浆果发育过程中酸含量变化动态研究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新型闭合Y型架式对山葡萄浆果内糖分组成及糖代谢相关酶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试验材料及地点 |
6.2.2 架式处理与样品收集 |
6.2.3 糖分的HPLC测定 |
6.2.4 统计分析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浆果成熟过程基本成分分析 |
6.3.2 浆果成熟过程糖分变化 |
6.3.3 浆果成熟过程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
6.4 讨论 |
6.5 小结 |
第七章 不同光呼吸抑制剂对山葡萄光合特性及浆果内单糖和二糖含量的影响 |
7.1 引言 |
7.2 材料与方法 |
7.2.1 试验材料及地点 |
7.2.2 光呼吸抑制剂处理 |
7.2.3 理化指标测定 |
7.2.4 统计分析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NaHSO_3和INH对山葡萄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7.3.2 NaHSO_3和INH对山葡萄叶片荧光特性的影响 |
7.3.3 NaHSO_3和INH对山葡萄浆果SS、TA、MS和DS的影响 |
7.4 讨论 |
7.4.1 NaHSO_3和INH对山葡萄叶片光合及荧光特性的影响 |
7.4.2 NaHSO_3和INH对山葡萄浆果单糖及二糖组分的影响 |
7.5 小结 |
第八章 不同负载对山葡萄浆果糖和有机酸代谢的影响 |
8.1 引言 |
8.2 材料与方法 |
8.2.1 试验材料及地点 |
8.2.2 样品处理与采集 |
8.2.3 糖分的HPLC测定 |
8.2.4 统计分析 |
8.3 结果与分析 |
8.3.1 不同负载处理对山葡萄浆果糖分的影响 |
8.3.2 不同负载处理对山葡萄浆果有机酸的影响 |
8.4 讨论 |
8.5 小结 |
第九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9.1 结论 |
9.1.1 山葡萄浆果发育过程中光合特性研究 |
9.1.2 山葡萄浆果韧皮部非离体糖卸载研究体系及韧皮部后糖运输途径研究 |
9.1.3 山葡萄浆果发育过程中糖代谢相关酶及其糖分含量动态变化研究 |
9.1.4 山葡萄浆果发育过程中有机酸代谢相关酶及有机酸含量动态变化研究 |
9.1.5 新型闭合 Y 型架式对山葡萄浆果内糖分组成及糖代谢相关酶的影响 |
9.1.6 不同光呼吸抑制剂对山葡萄光合特性及MS和DS含量的影响 |
9.1.7 不同负载对山葡萄浆果糖和有机酸代谢的影响 |
9.2 创新点 |
9.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缩略词 |
(8)山葡萄栽培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栽培管理 |
1.1技术推广 |
1.2园地规划 |
1.3葡萄栽培管理技术 |
2展望 |
(9)山葡萄新品种“雪兰红”结果枝摘心不同留叶数对果实品质和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调查、统计项目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试验处理坐果率、果穗和果粒重量 |
2.2 不同试验处理果实含糖、总酸、结果枝冬芽萌发率 |
2.3 果实出计率和产量 |
3 小结 |
四、提高山葡萄主栽品种坐果率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葡萄浆果滞育解剖与生理学及转录组测序研究[D]. 许培磊.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2]山葡萄栽培与选育研究进展[J]. 周晓梅,张彪.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3)
- [3]不同调控措施对山葡萄生理落果的影响[J]. 韩先焱,许培磊,秦红艳,杨义明,范书田,李昌禹. 北方果树, 2019(04)
- [4]不同倍性葡萄杂交胚挽救抗寒种质创新[D]. 郭荣荣. 山西农业大学, 2019
- [5]果树落花落果机制研究进展[J]. 许培磊,韩先焱,李昌禹,张宝香,秦红艳,艾军. 特产研究, 2018(04)
- [6]合阳北冰红葡萄引种栽培与酿酒特性研究[D]. 崔长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9)
- [7]山葡萄糖酸积累规律及代谢调控机理研究[D]. 刘丽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8)
- [8]山葡萄栽培研究进展[J]. 崔长伟,叶秋红,李洋,刘庆,李华,王华. 北方园艺, 2015(18)
- [9]山葡萄新品种“雪兰红”结果枝摘心不同留叶数对果实品质和产量的影响[J]. 郑永春,迟丽华,秦红艳,刘迎雪,金寅浩,路文鹏,宋润刚. 特产研究, 2012(04)
- [10]酿造冰红山葡萄酒新品种“北冰红”定向栽培技术研究[J]. 宋润刚,路文鹏,艾军,李晓红,张庆田,沈育杰. 北方园艺, 2011(19)
标签:山葡萄论文; 葡萄论文; 葡萄的功效与作用论文; 葡萄栽培技术论文; 葡萄酒酿造工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