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开花结果期旗叶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的变化

小麦开花结果期旗叶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的变化

一、小麦扬花结实期旗叶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金鑫[1](2021)在《高寒区不同龄级老芒麦产量、光合及解剖结构特征分析》文中认为老芒麦隶属禾本科(Poaceae)披碱草属(Elymus),是青藏高原高寒区乃至欧亚大陆北部草原区重要建群种,具有诸多优良特性,对退化草地改良、种草养畜等都具有重要作用。但经实践证明,随着种植年限延长其种群稳定性逐渐下降和产量降低等,这是导致老芒麦不能长期大面积推广种植的主要瓶颈。鉴于此,本研究选取不同建植年限(3年、4年和5年)“青牧1号”老芒麦为材料,比较其草产量和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营养价值、光合特性、解剖结构(叶、茎和根)、叶片超微结构变化和细胞程序性能死亡(PCD)典型现象等特征变化规律,探讨老芒麦种群衰退特征,为延缓老芒麦衰老起始或延缓衰老技术的选择奠定理论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生长年限对草产量和种子产量及其稳定性、干草产量和种子产量构成性状影响较大。随生长年限增加,老芒麦鲜草和干草产量呈逐年递减趋势,其中3年生老芒麦鲜草产量最大,4年和5年生分别较其显着下降了34.22%和52.45%(P<0.05),干草产量分别下降了22.88%和39.35%(P<0.05),种子产量亦是3年生较高,4年和5年生分别较3年生显着下降了12.72%和34.17%(P<0.05)。老芒麦干草产量和种子产量稳定性,均随生长年限的增加而变差;干草产量构件中,株高、茎粗、单位面积总分蘖数和单株鲜重,均随生长年限的增加呈递减趋势,且3、4和5年生产量与单株鲜重呈极显着相关(P<0.01),而种子产量构成性状中,每生殖枝小穗数、千粒重、单位面积生殖枝数,均随生长年限增加呈递减趋势,3、4和5年生产量与千粒重呈极显着相关(P<0.01)。(2)同一生长年限老麦芒,随物候期的推进其粗蛋白(CP)含量呈降低趋势,而同一物候期,CP含量随生长年限增加呈下降趋势,酸性洗涤纤维(ADF)和中性洗涤纤维(NDF)则与之相反。3年生老芒麦在初花期和盛花期粗饲料相对饲喂价值(RFV)最大,达163.18和143.95,均分别显着高于同期4年和5年生老芒麦13.36%、38.29%和12.93%、39.85%(P<0.05)。通过对老芒麦同一生长年限不同物候期、不同生长年限同一物候期营养成分和饲用价值综合评价表明,其营养价值由高到低为:初花期3年生>盛花期3年>初花期4年>初花期5年>盛花期4年>盛花期5年>蜡熟期3年>蜡熟期4年>蜡熟期5年生老芒麦。(3)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光合环境和光合参数在不同物候期均存在差异。同一物候期老芒麦,随生长年限增加其株高逐年递减,如拔节期3年生株高较高,4和5年生老芒麦较3年生分别降低9.63%和21.36%,4年生老芒麦旗叶的叶长和叶面积均达到最大,且与3年或5年生差异显着(P<0.05)。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叶片出现光抑制现象的因素存在差异,在拔节期和开花期主要因素是气孔限制,蜡熟期时主要是非气孔因素导致。(4)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叶、茎和根解剖结构差异较大。3年生老芒麦叶片的中脉维管束宽、中脉突起度、下表皮厚和叶厚为优势稳定性变异,其均值高于相对应的总体(3、4和5年生)均值,且变异系数分别低于相对应的总体变异系数39.78%、48.76%、20.92%和77.63%,有利于叶片提高抗寒性和抗旱性。同理4年生老芒麦叶片的后生木质部导管高和导管宽性状为优势稳定变异,其变异系数分别低于总体变异系数27.45%和17.87%,有利于叶片高效运输水和养分。5年生老芒麦叶片的中脉维管束高和宽、上表皮厚和叶厚为劣势不稳定变异。3和4年生老芒麦在茎的输导功能基础结构(大、小维管束的数量、总面积、机械组织和薄壁组织厚度)较5年生老芒麦在总数量和总面积方面更具有优势。5年生老芒麦根的有效输水组织结构均处于劣势,根的运输能力较3年和4年生老芒麦差,具体表现为根的后生木质部导管总面积、中柱面积与根横切面面积比率均显着低于3年和4年生老芒麦。(5)不同生长年限对老芒麦叶片超微结构影响较大,且在叶片衰老过程中伴随着典型的细胞程序性(PCD)死亡现象。开花期时,株龄对叶绿体内基粒片层的垛叠和排列影响较为明显,随生长年限增加基粒片层逐渐松弛状态且排列扭曲,甚至部分片层结构消失。叶绿体中嗜饿颗粒,且随生长年限的增加其数量增加趋势。蜡熟期老芒麦叶绿体开始发生解体,随生长年限增加其解体程度愈发剧烈。蜡熟期时,可观察到细胞核具有固缩染色质边缘化等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典型现象,证明老芒麦叶片衰老是受细胞程序性控制,是一种自发的死亡状态,且随生长年限的增加,老芒麦叶片细胞程序性死亡启动愈早。总体而言,随着老芒麦生长年限增加,其草产量种子产量及稳定性和构成性状均出现降低趋势、营养品质逐渐降低,叶片呈现明显的程序性死亡特征。尤其5年生老芒麦以上特征变化最明显。由此可见,3~4年是老芒麦生长关键时期,该时期是对其进行调控对延缓草地利用年限具有重要意义。

赵尚文,王德贤,岳维云,王娜,刘鸿燕,王希恩,周喜旺,王孟孟,蒲建刚,陈荃[2](2019)在《全膜覆土栽培模式下冬小麦功能叶片泡状细胞形态变化规律》文中提出【目的】探索全膜覆土栽培模式冬小麦高产的细胞学依据.【方法】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常规栽培露地穴播为对照(L),采取全膜覆土穴播(F)种植方式,利用光学显微技术,研究全膜覆土栽培模式下冬小麦不同功能叶位泡状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变化规律.【结果】从抽穗前期至灌浆初期,各处理下叶片结构变化不明显,泡状细胞排列紧密有序,细胞间隙少.随着籽粒灌浆进行,小麦功能叶片衰老迅速,叶肉细胞开始解体,体积变小,排列紊乱,泡状细胞数量均呈下降趋势,但全膜覆土处理泡状细胞数量下降缓慢,功能叶片能保持更多水分,细胞衰老速率较缓,尤其旗叶功能期较长.【结论】冬小麦功能叶片持绿性状的延长,有助于更多的同化物积累,为籽粒的充分灌浆提供有利条件,旗叶持绿型品种结合全膜覆土栽培模式,能进一步提高西北旱区冬小麦的高产潜力.

刘国华,徐强,丁雨龙,林树燕[3](2018)在《不同生长期淡竹叶片解剖结构及其光响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淡竹开花期间不同形态叶片显微结构的差异,对比分析淡竹开花期间佛焰苞显微结构及其光响应的变化,阐明淡竹开花期间叶片衰老机制。【方法】取淡竹未开花竹株营养叶、开花竹株营养叶以及不同开花时期佛焰苞,70%FAA固定,石蜡切片后用于显微结构观察。戊二醛固定,常规电镜制片用于透射电镜观察。同时,对不同时期叶片进行光合速率测定。【结果】淡竹花期内,随着花的不断发育,佛焰苞厚度、相邻维管束间距离及维管束横截面积不断降低。佛焰苞叶绿体有明显的淀粉粒、类囊体、基质片层及嗜锇颗粒的存在,开花后期佛焰苞中叶绿体结构崩溃。淡竹开花后期3种不同功能叶片最大光合速率分别下降了87.03%、62.48%和55.00%。【结论】淡竹开花期间,随着花的不断发育,叶片维管束面积与数量减小,叶片合成及运输营养物质的能力减弱,叶片逐渐衰老脱落,进而造成竹株死亡。

杨飘娟[4](2018)在《两种衰老类型小麦的耐寒性和花后糖、矿物质的积累特性》文中研究表明小麦叶片非顺序衰老是指在灌浆结实后期旗叶的衰老早于倒二叶的衰老方式。这种衰老方式有利于营养物质快速转运至籽粒而提高穗重和千粒重,可作为选育高产抗逆小麦品种的性状之一。本论文主要研究顺序和非顺序衰老小麦苗期越冬过程中,茎鞘和根中含水量、可溶性糖、淀粉、脯氨酸、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变化情况,探究两种衰老类型小麦苗期抗寒能力的差异。通过测定扬花后两种衰老类型小麦旗叶、旗叶鞘、穗下轴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及穗重、粒重的变化,揭示营养器官可溶性糖的积累与叶片衰老类型、籽粒产量的关系;通过测定旗叶和籽粒中矿物质元素钾、钙、镁含量的变化,揭示两种衰老类型小麦花后旗叶和籽粒钾、钙、镁的积累和转运规律,为小麦高产高质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指导。论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小麦越冬过程中,两种衰老类型小麦茎鞘中的含水量都呈下降趋势、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均呈升高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两种衰老类型小麦相比,非顺序衰老小麦“温麦19”和“兰考矮早8”茎鞘的含水量和淀粉含量高于顺序衰老小麦“西农88”和“NR9405”,而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低于顺序衰老小麦,脯氨酸含量无显着差异。顺序衰老小麦的在越冬过程中茎鞘中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较高,因此其抗寒能力和分蘖能力较高。2.小麦扬花后,非顺序衰老小麦“cp98(1)1”、“西农805”、“周麦22”、“温麦19”和“兰考矮早8”旗叶的可溶性糖含量在生育后期显着高于顺序衰老小麦“9430”、“陕229”、“偃师9号”、“西农88”和“NR9405”;非顺序衰老小麦旗叶鞘和穗下轴的可溶性糖含量在花后基本上都高于顺序衰老小麦。在穗重、穗粒重、单粒重、千粒重等产量性状方面也呈现非顺序衰老小麦高于顺序衰老小麦。相关性分析表明,非顺序衰老小麦高的可溶性糖含量与其较高的籽粒产量之间具有显着正相关。3.小麦扬花后,两种衰老类型小麦旗叶中钾的积累量持续下降,钙、镁积累量先升高后降低。籽粒中则呈现出钾、钙、镁都持续增长的趋势。两种衰老类型小麦旗叶的钾、钙、镁积累量并无显着差异,而籽粒中则呈现“温麦19”和“兰考矮早8”高于“西农88”和“NR9405”,表明旗叶中钾、钙、镁的积累转运并不是造成旗叶先衰的原因,而非顺序衰老小麦籽粒中较高的钾、钙、镁积累量说明其品质较好。

李扬[5](2017)在《一粒小麦和二粒小麦蜡质差异及相关基因的分析研究》文中认为小麦表皮覆盖有一层蜡质,这层蜡质能够防止表皮非气孔性失水、抵御病虫害的侵害,在小麦抵御干旱和病虫害等方面均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对小麦蜡质合成通路及相关调控基因的研究和发掘一直受到国内外研究学者的关注。田间观察发现一粒小麦和二粒小麦的表皮分别为光滑无白霜和白霜状,这可能预示着二者在蜡质含量和成分上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极有可能是由于二粒小麦B基因组引入而产生。因此,本文对一粒小麦和二粒小麦不同发育时期叶和穗表皮蜡质的差异进行了气相色谱(Gas Chromatography-Flame Ionization Detector/Mass Spectrometer,GC-FID/MS)分析,并对以上不同时期不同部位的材料进行了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scopy,SEM)分析。利用大麦上新发现的蜡质合成基因在数据库中进行比对搜索,分析了同源基因的关系;此外,还研究了胚龄、低温预处理、基本培养基、生长素浓度、细胞分裂素浓度对一粒小麦幼胚组织再生的影响,为后续蜡质合成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奠定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对一粒小麦和二粒小麦不同器官蜡质的研究发现:一粒小麦的叶片和颖壳、二粒小麦叶片三者的蜡质组成相似,均以初级醇(57.28%-72.32%)为主,其次为烷烃(11.12%-23.92%);一粒小麦叶鞘中烷烃(49.98%)含量最高,其次是初级醇(19.99%)和二酮(15.02%);二粒小麦颖壳和叶鞘中均以二酮(90.13%、86.04%)为主,然后是烷烃(2.35%、5.35%)和初级醇(2.92%、3.96%)。2.对一粒小麦和二粒小麦穗发育过程蜡质成分及含量分析发现:随生育时期的推移,二者蜡质积累量逐渐增多;一粒小麦中C26醇比例逐渐下降,C29烷烃比例逐渐升高;二粒小麦中β-二酮的比例先升高后下降,OH-β-二酮的比例先下降后升高,C29烷烃比例逐渐升高,初级醇均呈逐渐下降趋势。说明随生育时期的变化一粒小麦和二粒小麦穗表皮蜡质组分及含量不断变化,且在一粒小麦和二粒小麦中引起蜡质含量变化的物质存在差异。3.对二粒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叶片蜡质的研究发现:随着二粒小麦不同生育期的变化,蜡质的总量逐渐积累;初级醇为蜡质组成的最主要的部分(76.49%-80.20%),烷烃(7.52%-10.15%)其次;初级醇和烷烃的比例随二粒小麦生育时期的变化逐渐下降,而二酮的比例却显着上升。说明随生育时期的变化二粒小麦叶片表皮蜡质组分及含量不断变化。4.对蜡质晶体的研究发现:二粒小麦的颖壳和叶鞘表面为棒状晶体,一粒小麦的叶片、颖壳、叶鞘和二粒小麦的叶片表面为片状晶体;一粒小麦抽穗第1天颖壳表面无明显蜡质晶体存在,二粒小麦从抽穗第1天起就有蜡质晶体形成,表面的蜡质晶体始终很密集;一粒小麦颖壳表面的晶体最为稀疏,其次为叶鞘,叶片表面蜡质晶体最密集,二粒小麦颖壳、叶鞘和旗叶表面的蜡质晶体均比较密集;二粒小麦叶片返青期到抽穗期蜡质晶体逐渐变得密集,灌浆期叶片表面晶体较抽穗期变稀疏。说明在一粒小麦不同器官蜡质晶体形态相同,而二粒小麦中不同器官蜡质晶体形态存在差异,并且随生育时期的变化表皮蜡质晶体密集程度不断变化。5.在一粒小麦和拟斯卑尔脱山羊草中分别得到1个与大麦二酮合成相关基因CER-U相似度较高的序列,相似度分别为79.9%和90.2%;拟斯卑尔脱山羊草中得到1个与基因CER-Q相似的序列,相似度为88.8%,一粒小麦中未得到相似序列;一粒小麦中得到与基因CER-C相似度较高的序列3个,相似度分别为85.2%、71.7%和64.3%,拟斯卑尔脱山羊草中相似度较高的有2个序列,相似度为82.9%和88.7%。筛选得到了可能调控二酮合成的候选基因。6.对一粒小麦幼胚培养体系的建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扬花14-16天的一粒小麦幼胚为外植体愈伤诱导效果最好,此时出愈率最高(95.53%-98.34%),而且对外植体来源的幼穗进行低温预处理(4℃处理)0-3天。培养基以MSE3为基本培养基,诱导培养基中宜添加2.0 mg/L的2,4-D和0.5 mg/L的ABA,分化培养基中宜添加0.5mg/L6-BA和0.25mg/L的IAA。初步构建了一粒小麦幼胚的再生体系。

马亚琴[6](2015)在《遮阴处理对冬小麦顺序和非顺序衰老的影响及形成机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试验于20132014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节水农业灌溉试验站内进行,选择4个小麦品种,其中顺序衰老小麦2个,分别是NR9405和西农88预3;非顺序衰老小麦2个,分别是温麦19和兰考矮早8。在小麦扬花期起搭建透光率为70%的遮阴棚模拟弱光环境,直到成熟。研究了遮阴处理对顺序和非顺序衰老小麦旗叶与倒二叶叶绿素含量、可溶性总糖、可溶性蛋白含量、蔗糖含量及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等生理指标的影响,以此探讨非顺序衰老小麦对花后遮阴环境的适应性,为优良小麦的识别和选育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30%遮阴处理下,顺序和非顺序衰老小麦品种的穗重和千粒重显着降低。顺序衰老品种与非顺序衰老品种穗重的变化差异不大,而非顺序衰老品种千粒重显着大于顺序衰老品种,且降幅较小。2.30%遮阴处理后增加了顺序和非顺序衰老小麦品种旗叶与倒二叶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的叶绿素含量,遮阴胁迫使得叶绿素a/b比值降低,降低幅度也随品种有差异。30%遮阴处理推迟并减弱了非顺序衰老品种叶绿素含量的非顺序现象,不同的非顺序衰老品种叶绿素含量出现非顺序的时间及非顺序程度有差异。3.顺序和非顺序衰老小麦品种开花后旗叶与倒二叶可溶性总糖含量均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整体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可溶性总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整个生育期内都显着低于自然条件。30%遮阴处理推迟了可溶性总糖、可溶性蛋白非顺序现象发生的时间,降低了旗叶与倒二叶倒置差异,使得非顺序衰老品种的可溶性总糖、可溶性蛋白非顺序现象减弱。4.顺序和非顺序衰老小麦品种叶片蔗糖含量与可溶性总糖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先降低再升高再降低的趋势。30%遮阴处理不利于小麦叶片蔗糖的合成,与顺序衰老品种相比,非顺序衰老品种顶二叶光合能力较强,蔗糖含量较高,遮阴处理降低了非顺序小麦品种蔗糖含量发生非顺序现象的强度。顺序和非顺序衰老小麦品种间叶片SPS、SS活性的差异明显,顺序衰老小麦SPS、SS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变化规律,而非顺序衰老小麦旗叶SPS、SS活性呈双峰变化曲线即先降低再升高再降低的规律。30%遮阴处理显着降低了顺序和非顺序衰老小麦品种旗叶与倒二叶的SPS、SS活性。5.顺序和非顺序衰老小麦品种的籽粒SS活性都呈现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不同品种达到最高活性的时间有差异。30%遮阴处理后顺序和非顺序衰老小麦品种的籽粒SS活性都降低,遮阴胁迫降低了小麦籽粒降解利用蔗糖的能力。遮阴胁迫对非顺序品种籽粒SS活性影响较顺序品种小。结果表明,与顺序衰老小麦品种相比,非顺序衰老品种具有较强的抗阴性,对阴雨天气适应能力较强。30%遮阴处理显着降低顺序和非顺序衰老小麦品种的产量,减小了旗叶与倒二叶倒置差异,推迟并减弱了非顺序衰老品种叶绿素、可溶性总糖、可溶性蛋白及蔗糖含量的非顺序现象,不同的非顺序衰老品种各指标出现非顺序的时间及非顺序程度有差异。非顺序衰老小麦虽然在形态上较早表现出旗叶先衰于倒二叶的现象,但是在灌浆中后期旗叶的光合功能依然发挥主要作用,并没有立即减弱,到灌浆末期旗叶光合功能衰退时,倒二叶接替旗叶继续完成灌浆,从而使非顺序衰老小麦在籽粒灌浆中表现出优于顺序衰老小麦的机制,可能是非顺序衰老小麦高产的重要原因。

宫晶[7](2014)在《小麦叶片厚度的研究》文中提出小麦叶片是小麦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尤其在灌浆后期对籽粒的贡献最大。光合作用的强弱与叶片结构密切相关,叶片光合能力增强,能够积累更多的营养物质,提高产量。旗叶的长、宽、面积等对产量的影响已有很多报道,但对于旗叶厚度的研究甚少,本文就是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以旗叶厚度差异较大的10个小麦品种作为材料,应用叶片厚度测量仪、便携式光合仪、叶绿素仪、荧光显微镜、细胞离析、徒手切片等技术和方法,对小麦旗叶叶片厚度、旗叶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叶肉细胞形态、叶绿体数目、气孔大小、维管束数目、维管束面积等进行了比较研究。目的在于研究小麦叶片厚度不同,其叶片内部结构的变化,叶片厚度是否影响其光合作用和产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小麦间叶片厚度存在差异;同一个小麦品种不同发育期厚度存在差异,表现为先增厚再减薄的趋势;不同叶位叶片厚度表现为旗叶<倒二叶<倒三叶,各叶位叶片厚度在每个时期差异显着;小麦旗叶厚度日变化表现为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薄的趋势;旗叶厚度与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呈显着正相关,与细胞间CO2浓度正相关,相关性不显着;叶绿素含量随着灌浆时间的推进,呈现出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旗叶厚度与叶绿素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为了研究小麦旗叶内部解剖结构与旗叶厚度的关系,从10个品种中选取了4个旗叶厚度差异较大的品种作为试验材料,试验结果表明:四个品种小麦旗叶中可见一环到多环细胞,之中以三环和四环最多,环数最大值品种间存在差异,叶片厚度越大,叶肉细胞最大环数值越低;旗叶厚度与四环叶肉细胞总宽度呈显着性负相关,与长度呈负相关,不显着;四个品种小麦旗叶三环和四环叶肉细胞中叶绿体数目随着细胞环数的增加增多;旗叶的厚度与三环、四环叶肉细胞中叶绿体数目呈显着正相关;旗叶厚度与气孔长度、宽度呈显着性负相关关系;旗叶厚度与中心维管束周长、中心维管束横切面积和维管束数目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小麦旗叶厚度与产量间存在相关性,表现为:旗叶厚度与千粒重之间呈正相关,相关性极显着;旗叶厚度与穗粒数和穗粒重间呈正相关,相关性显着。综上所述,本试验更加全面、客观的研究了旗叶的结构,对旗叶厚度与旗叶结构、光合能力、产量等做了深入研究,试验说明旗叶厚度的增加对产量性状有很大的影响,在育种过程中,选择叶片厚度相对较大的品种能够提高小麦的产量。

张邦杰[8](2014)在《花后遮阴对小麦两种衰老类型茎物质转运和衰老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选用温麦19、豫麦19和兰考矮早8三个冬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小麦扬花10d后进行30%遮阴处理,调查小麦非顺序衰老发生时正序茎和逆序茎顶三叶绿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叶黄素含量、叶片和叶鞘干物质积累量、丙二醛和可溶性糖含量、蔗糖合酶和SOD酶活性,以及小麦非顺序衰老发生后的穗粒重变化、成熟期小麦的千粒重和穗粒重、小麦倒置率,从而对花后遮阴对小麦两种衰老类型茎物质转运和衰老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对小麦顶三叶绿叶面积、叶绿素、叶黄素的研究发现,遮阴条件并不能阻止叶片非顺序衰老的发生,使逆序茎旗叶和倒二叶绿叶面积的差异拉大,但对正序茎的影响还不能做统一性解释。两种生态环境下逆序茎倒二叶和倒三叶叶片的叶绿素、叶黄素含量都显着高于正序茎,旗叶的都要显着低于正序茎。遮阴使温麦19和豫麦19正序茎和逆序茎倒二叶叶绿素含量的差异拉大,兰考矮早8的差异略有减小;使温麦19和兰考矮早8的倒三叶叶绿素含量的差异拉大,豫麦19的差异缩小;使温麦19和豫麦19正序茎和逆序茎旗叶叶绿素含量的差异缩小,兰考矮早8的差异拉大。遮阴使温麦19和豫麦19正序茎和逆序茎倒二叶叶黄素含量的差异拉大,兰考矮早8的差异缩小;使温麦19和兰考矮早8的倒三叶叶黄素含量的差异拉大,豫麦19的差异缩小;使温麦19和兰考矮早8正序茎和逆序茎旗叶叶黄素含量的差异拉大,豫麦的差异缩小。2.对小麦顶三叶和叶鞘干物质积累量的检测发现,两种生态环境下逆序茎倒二叶和倒三叶叶片的干物质积累量都显着高于正序茎,旗叶的都要显着低于正序茎,这一现象在温麦19中不明显。叶鞘中干物质与此有相同特征,但在兰考矮早8中不明显。遮阴并没有改变叶片和叶鞘干物质的积累情况和正序茎和逆序茎的差异情况。3.对小麦顶三叶丙二醛和可溶性糖含量的研究显示,遮阴使小麦的丙二醛含量显着降低,使温麦19和豫麦19正序茎和逆序茎倒二叶丙二醛的含量差异缩小,但使兰考矮早8的差异拉大;使温麦19正序茎和逆序茎倒三叶丙二醛的含量差异缩小,对豫麦19的差异影响不明显,但使兰考矮早8的差异拉大。使温麦19旗叶正序茎和逆序茎丙二醛含量的差异拉大,豫麦19和兰考矮早8的差异缩小。使小麦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显着降低,正序茎和逆序茎间的差异减小。4.对小麦顶三叶蔗糖合酶的活性检测表明,两种生态环境下逆序茎倒二叶和倒三叶叶片蔗糖合酶活性都显着高于正序茎,旗叶的都要显着低于正序茎。遮阴使小麦的蔗糖合酶活性显着降低,使温麦19正序茎和逆序茎倒二叶的差异拉大,豫麦19和兰考矮早8的差异缩小;使温麦19正序茎和逆序茎倒三叶的差异缩小,豫麦19和兰考矮早8的差异拉大。使温麦19和兰考矮早8正序茎和逆序茎旗叶的差异拉大,豫麦19的缩小。5.对小麦顶三叶SOD保护酶活性的测定得出,两种生态条件下逆序茎倒二叶和倒三叶叶片的SOD酶活性显着高于正序茎,旗叶的都要显着低于正序茎。遮阴使小麦的SOD酶活性升高,使正序茎和逆序茎倒二叶和倒三叶间的差异减小,旗叶间的差异拉大。6.对小麦非顺序衰老后穗粒重的调查发现,正序茎和逆序茎的穗粒重差异不断拉大,遮阴使小麦穗粒重的增重放缓,使温麦19和兰考矮早8正序茎和逆序茎穗粒重的差异拉大,使豫麦19的差异缩小。对小麦千粒重和穗粒数的调查发现,两种生态环境下倒置小麦的千粒重和穗粒数都要显着高于正序茎。遮阴拉大了小麦正序茎和逆序茎的千粒重和穗粒数的差异。7.对小麦正常天气和遮阴条件下倒置率状况的研究发现,遮阴下小麦倒置率明显降低。本文对遮阴下小麦非顺序衰老发生后正序茎和倒序茎茎物质转运和衰老特性的研究,发现倒序茎在衰老阶段的多种生理指标较正序茎有更好的表现,特别是在成熟期形成了更重的穗粒重。

秦翠萍[9](2013)在《肥力水平对逆向衰老小麦叶绿素荧光参数和活性氧代谢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是在田间小区试验条件下,以正置小麦陕229作对照,逆向衰老小麦温麦19、周麦22和豫麦19为实验材料。测定在不同肥力条件下,从扬花期至成熟期小麦叶片SPAD值、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 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潜在活性(Fv/F0)、热耗散量子比率(F0/Fm)、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旨在为揭示小麦逆向衰老现象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在不同肥力水平,逆向衰老小麦叶绿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如下:扬花后6d,供试小麦顶二叶SPAD值均呈下降趋势,且低肥处理较中高肥处理下降速度快。中高肥水平,逆向衰老小麦品种在扬花后24d旗叶衰老明显早与倒二叶时,温麦19、周麦22和豫麦19倒置茎的倒二叶SPAD值显着高于其相对应的旗叶;低肥条件下,在花后18d旗叶衰老明显早与倒二叶时,同时也伴随着SPAD值较其相对应的旗叶偏高。2.荧光参数动态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如下,供试小麦扬花后6d,顶二叶ΦPSⅡ、Fv/Fm、Fv/F0均呈下降趋势,F0/Fm则呈上升趋势,低肥处理ΦPSⅡ、Fv/Fm、Fv/F0下降速度较中高肥水平快,而F0/Fm上升速度较中高肥水平快。中高肥水平,温麦19、周麦22和豫麦19在扬花后24d倒置茎的倒二叶ΦPSⅡ、Fv/Fm和Fv/F0显着高于其相对应的旗叶,F0/Fm显着低于旗叶;低肥条件下,逆向衰老小麦品种在花后18d倒置茎的倒二叶ΦPSⅡ、Fv/Fm、Fv/F0显着高于其相对应的旗叶,F0/Fm显着低于旗叶;对照正置小麦陕229在三种肥力条件下,倒二叶ΦPSⅡ、Fv/Fm、Fv/F0较旗叶偏高,但差异不显着。3.在不同肥力水平,抗氧化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如下:供试小麦扬花后6d,顶二叶SOD、POD、CAT活性均呈下降趋势,MDA含量呈上升趋势。在中高肥条件下灌浆后期顶二叶抗氧化酶活性较低肥水平偏高。中高肥水平,温麦19和豫麦19在扬花后24d倒二叶SOD和CAT活性较其相对应的旗叶显着偏高,MDA含量显着低于旗叶;低肥条件下,在花后12d逆向衰老小麦品种中倒置茎的倒二叶SOD、POD、CAT活性较其相对应的旗叶偏高,MDA含量较旗叶偏低;对照正置小麦陕229在三肥力水平下,扬花后6d倒二叶SOD和CAT活性较旗叶偏低。

白月梅[10](2013)在《逆向衰老小麦在干旱条件下生理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逆向衰老小麦品种温麦19,兰考矮早8,豫麦19以及正常衰老小麦陕229为供试材料。通过一年的大田试验,研究了干旱条件下逆向衰老小麦品种在衰老过程中,旗叶与倒二叶叶绿素含量SPAD值,荧光参数,光合参数,抗氧化酶活性以及对籽粒的贡献等生理特性变化以及干旱胁迫对逆向衰老现象的影响。初步探讨了逆向衰老品种小麦较正常衰老小麦的优势以及增产原理,为培育优良高产小麦品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得出了以下几个主要的结论:1.与正常条件相比,干旱条件下三个逆向衰老小麦品种温麦19,兰考矮早8,豫麦19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以及Fv/Fm,ΦPSⅡ,Fv/F0,F0/Fm等荧光参数出现倒二叶反超旗叶现象的日期提前,其值出现差异显着的日期也相应提前。2.干旱条件下,逆向衰老小麦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以及气孔导度等光合参数呈现倒二叶反超旗叶现象提前出现,其值出现差异显着日期也相应提前。3.干旱胁迫初期,逆向衰老小麦叶片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提高。随着干旱胁迫的持续,三种抗氧化酶活性逐渐降低,而MDA活性逐渐上升。干旱胁迫使得叶片三种抗氧化酶活性提前6d出现倒二叶反超旗叶的现象,其值出现差异显着日期也相应提前6d。4.干旱条件下,叶片逆向衰老现象提前出现。灌浆末期,即花后30-42d间三个逆向衰老小麦旗叶对籽粒的贡献减小,倒二叶对籽粒的贡献分别占总干重的20.47%,28.28%,24.41%,而正常衰老小麦陕229花后30-42d间增重量只占总干重的5.12%。

二、小麦扬花结实期旗叶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麦扬花结实期旗叶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高寒区不同龄级老芒麦产量、光合及解剖结构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国内外研究进展
        1.1 植物衰老的概述
        1.2 植物衰老机制
        1.2.1 营养胁迫假说
        1.2.2 衰老因子假说
        1.2.3 激素调节假说
        1.2.4 细胞程序性死亡假说
        1.2.5 氧自由基理论
        1.3 植物衰老与生长特性的关系
        1.4 植物衰老与草产量和种子产量及其构成性状的关系
        1.5 植物衰老与营养成分的关系
        1.6 植物衰老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1.7 植物衰老与解剖结构和超微结构的关系
    2.依据及其意义
    3.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草和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自然概况
        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1.2.1 物候期标准和取样标准
        1.3 试验方法
        1.3.1 鲜、草产量和鲜干比测定
        1.3.2 草产量组分测定
        1.3.3 老芒麦种子产量和千粒重测定
        1.3.4 种子产量组分测定
        1.4 数据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草产量和种子产量分析
        2.1.1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鲜、干草产量分析
        2.1.2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种子产量分析
        2.2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草产量和种子产量稳产性评价
        2.2.1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鲜、干草产量稳产性评价
        2.2.2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种子产量稳产性评价
        2.3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草产量性状和种子产量性状分析
        2.3.1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干草产量性状分析
        2.3.2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种子产量性状分析
        2.4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草产量和种子产量产量性状间相关性分析
        2.4.1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干草产量与产量性状间相关性分析
        2.4.2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种子产量与产量性状间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草产量和种子产量及稳产性分析
        3.2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草产量和种子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4 小结
第三章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营养成分和饲用价值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设计与采样方法
        1.3 试验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分析
        2.1 各物候期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牧草营养成分分析
        2.2 各物候期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牧草饲用价值分析
        2.3 各物候期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营养成分和饲用价值的综合评价
    3 讨论
        3.1 各物候期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牧草营养成分
        3.2 各物候期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牧草饲用价值
    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光合响应特征的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物候期不同株龄老芒麦叶片光合基础环境指标差
        2.2 各物候期老芒麦叶片光合参数随株龄和光照强度的变化响应
        2.2.1 拔节期老芒麦叶片光合参数随株龄和光照强度的变化响应
        2.2.2 开花期老芒麦叶片光合参数随株龄和光照强度的变化响应
        2.2.3 蜡熟期老芒麦叶片光合参数随株龄和光照强度的变化响应
        2.3 株龄和光照对各物候期老芒麦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2.4 株龄对各物候期老芒麦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2.5 光照强度对各物候期老芒麦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2.5.1 拔节期光照强度对老芒麦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2.5.2 开花期光照强度对老芒麦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2.5.3 蜡熟期光照强度对老芒麦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3 讨论
        3.1 各物候期不同株龄老芒麦叶片光合基础环境差异
        3.2 各物候期不同株龄老芒麦的叶片光合特性随光强变化关系
        3.3 各物候期老芒麦的叶片对光照强度和株龄响应差异
    4 小结
第五章 高寒区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解剖结构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1.3 试验方法
        1.3.1 采样方法
        1.3.2 制片方法
        1.3.3 显微测量与分析方法
        1.4 数据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叶片横切面的解剖结构特征
        2.1.1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叶片角质层比较
        2.1.2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叶片厚度、上下表皮厚度和泡状细胞数目比较
        2.1.3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叶片中脉维管束及导管大小与数目比较
        2.1.4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叶中脉突起度比较
        2.2 各物候期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茎横切面的解剖结构特征
        2.2.1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茎大维管束、小维管束数量比较
        2.2.2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茎中大维管束、小维管束总面积比较
        2.2.3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茎中机械组织和薄壁组织厚度比较
        2.2.4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茎髓腔横切面积比较
        2.3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根横切面的解剖结构特征
        2.3.1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根原生和后生木质部导管数目及后生木质部导管总面积比较
        2.3.2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根中柱和根横切面面积比较
        2.3.3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根后生木质部导管总面积与中柱横切面比率比较
        2.3.4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根中柱面积与根横切面面积比率比较
    3 讨论
        3.1 各株龄老芒麦的叶片解剖结构形态差异
        3.2 各株龄老芒麦的茎解剖结构微形态差异
        3.3 各株龄老芒麦根解剖结构微形态差异
    4 小结
第六章 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旗叶超微结构的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方法
        1.3.1 取样方法
        1.3.2 透射电镜切片制备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拔节期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叶片超微结构
        2.2 开花期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叶片超微结构
        2.3 蜡熟期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叶片超微结构
    3 讨论
    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附录
    版图Ⅰ 各物候期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叶片横切面解剖结构图
    版图Ⅱ 各物候期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茎横切面解剖结构图
    版图Ⅲ 各物候期不同生长年限老芒麦根横切面解剖结构图

(2)全膜覆土栽培模式下冬小麦功能叶片泡状细胞形态变化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1.2.1 覆膜方案
        1.2.2 取样方案
        1.2.3 制片方案
2 结果与分析
    2.1 同一生育期不同叶位泡状细胞的差异
    2.2 不同生育期相同叶位泡状细胞变化规律
3 讨论
4 结论

(3)不同生长期淡竹叶片解剖结构及其光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和材料
    1.2 淡竹不同形态叶片显微结构观察
    1.3 光响应的测定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生长期淡竹功能叶片横截面结构比较
    2.2 淡竹叶片叶肉细胞叶绿体超微结构观察
        2.2.1 不同花期的佛焰苞细胞内叶绿体超微结构
        2.2.2 未开花竹叶叶肉细胞内叶绿体超微结构
        2.2.3 不同形态叶片光响应研究
3 讨论

(4)两种衰老类型小麦的耐寒性和花后糖、矿物质的积累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作物顺序和非顺序衰老研究
    1.2 小麦耐寒性的相关研究
        1.2.1 膜系统
        1.2.2 含水量
        1.2.3 可溶性糖和淀粉
        1.2.4 脯氨酸
        1.2.5 可溶性蛋白
        1.2.6 抗氧化物质
        1.2.7 植物激素
    1.3 糖的重要性
        1.3.1 可溶性糖积累与衰老的关系
        1.3.2 可溶性糖积累与干旱胁迫的关系
        1.3.3 可溶性糖积累与产量的关系
    1.4 矿物质元素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两种衰老类型小麦的耐寒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田间设计
        2.1.2 取样时间、方法和样品保存
        2.1.3 测定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茎鞘和根中含水量的变化
        2.2.2 茎鞘和根中可溶性糖、淀粉的变化
        2.2.3 茎鞘和根可溶性蛋白的变化
        2.2.4 茎鞘和根脯氨酸的变化
    2.3 讨论
        2.3.1 可溶糖的积累与小麦耐寒性和分蘖的关系
        2.3.2 可溶性蛋白质的积累与小麦耐寒性和分蘖的关系
第三章 两种衰老类型小麦花后糖积累与产量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田间设计
        3.1.2 取样时间、方法和样品保存
        3.1.3 测定方法
        3.1.4 相关性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小麦花后旗叶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3.2.2 小麦花后旗叶鞘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3.2.3 小麦花后穗下轴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3.2.4 小麦灌浆期旗叶、旗叶鞘、穗下轴可溶性糖含量的日变化
        3.2.5 穗重、穗粒重、单粒重的变化
        3.2.6 小麦在收获期各品种千粒重、单株穗数和单株穗重
        3.2.7 营养器官可溶性糖含量与小麦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
        3.3.1 小麦花后可溶性糖积累与衰老的关系
        3.3.2 小麦花后可溶性糖积累与产量的关系
第四章 两种衰老类型小麦花后旗叶和籽粒钾、钙、镁的积累规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田间设计
        4.1.2 取样时间、方法和样品保存
        4.1.3 测定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小麦花后旗叶矿质元素钾、钙、镁积累量的变化
        4.2.2 小麦花后籽粒中矿质元素钾、钙、镁积累量的变化
    4.3 讨论
        4.3.1 叶片中矿质元素积累、转运与叶片衰老的关系
        4.3.2 籽粒中矿质元素的积累与根系吸收、籽粒品质的关系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一粒小麦和二粒小麦蜡质差异及相关基因的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资助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的进化起源
    1.2 植物蜡质研究进展
        1.2.1 植物表皮蜡质的概述
        1.2.2 麦类作物表皮蜡质组分及晶体结构研究进展
        1.2.3 植物表皮蜡质合成研究进展
    1.3 麦类作物幼胚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3.1 小麦幼胚再生体系的建立
        1.3.2 其他麦类作物幼胚再生能力研究进展
    1.4 立题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一粒小麦和二粒小麦表皮蜡质组分测定及晶体结构观察
    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一粒小麦和二粒小麦表皮蜡质组分分析
        2.2.2 一粒小麦和二粒小麦不同部位蜡质各组分含量及晶体结构分析
        2.2.3 一粒小麦和二粒小麦穗表皮发育不同时期蜡质各组分含量及晶体结构分析
        2.2.4 二粒小麦不同生育期叶片表皮蜡质各组成含量及晶体结构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二酮合成候选基因的筛选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候选基因的基本分析
        3.2.2 蛋白序列的聚类分析
        3.2.3 基本理化性质的分析
        3.2.4 结构域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一粒小麦幼胚再生体系的建立
    4.1 实验材料
        4.1.1 一粒小麦材料
        4.1.2 仪器和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培养基
        4.2.2 一粒小麦幼胚组织培养方案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胚龄对一粒小麦幼胚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4.3.2 4 ℃处理对一粒小麦幼胚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4.3.3 基本培养基对一粒小麦幼胚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4.3.4 不同浓度ABA对一粒小麦幼胚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4.3.5 不同浓度2,4-D对一粒小麦幼胚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4.3.6 IAA对一粒小麦幼胚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4.3.7 6-BA对一粒小麦幼胚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4.4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6)遮阴处理对冬小麦顺序和非顺序衰老的影响及形成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小麦叶片非顺序衰老的发现与研究
        1.2.1 小麦叶片衰老生理变化的研究
        1.2.2 小麦叶片非顺序衰老的发现
        1.2.3 小麦叶片非顺序衰老的研究
    1.3 遮阴对小麦衰老过程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1.3.1 遮阴对顺序衰老小麦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1.3.2 遮阴对非顺序衰老小麦叶绿素含量影响的研究概况
    1.4 遮阴对小麦叶片衰老期间碳氮代谢的影响
    1.5 遮阴对作物衰老期间同化物转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1.5.1 小麦叶片及籽粒中的关键酶活性机制
        1.5.2 遮阴对作物叶片SPS、SS及籽粒SS活性的影响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处理
    2.3 取样时期、方法和样品保存方法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1 单株穗重和千粒重的测量方法
        2.4.2 叶绿素含量测定
        2.4.3 可溶性总糖、蔗糖含量的测定
        2.4.4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2.4.5 蔗糖代谢酶的测定
    2.5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遮阴对顺序和非顺序衰老小麦产量的影响
    3.2 遮阴对顺序和非顺序衰老小麦顶二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2.1 顶二叶叶绿素a含量的动态变化
        3.2.2 顶二叶叶绿素b含量的动态变化
        3.2.3 顶二叶叶绿素a/b的动态变化
        3.2.4 顶二叶叶绿素总含量的动态变化
    3.3 遮阴对顺序和非顺序衰老小麦顶二叶可溶性总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3.3.1 顶二叶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动态变化
        3.3.2 顺序和非顺序衰老小麦顶二叶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动态变化
    3.4 遮阴对小麦顺序和非顺序衰老中蔗糖代谢酶活性及蔗糖含量的影响
        3.4.1 顶二叶蔗糖含量的动态变化
        3.4.2 顺序和非顺序衰老小麦顶二叶SPS活性的动态变化
        3.4.3 顺序和非顺序衰老小麦顶二叶SS活性的动态变化
        3.4.4 顺序和非顺序衰老小麦籽粒SS活性的动态变化
    3.5 自然条件及遮阴处理下不同指标与叶绿素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遮阴对顺序和非顺序衰老小麦产量的影响
    4.2 遮阴对顺序和非顺序衰老小麦顶二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3 遮阴对顺序和非顺序衰老小麦顶二叶可溶性总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4.4 遮阴对小麦顺序和非顺序衰老中蔗糖含量及蔗糖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
致谢
作者简介

(7)小麦叶片厚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植物叶片厚度研究背景
        1.1.1 植物叶片厚度的解剖结构分析
        1.1.2 植物叶片厚度分布规律
        1.1.3 植物叶片厚度的作用
        1.1.4 植物叶片厚度的决定因素
        1.1.5 叶片厚度的测量方法
    1.2 小麦叶片结构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1.2.1 小麦叶片的重要性
        1.2.2 小麦叶片叶肉细胞的形态特征
        1.2.3 小麦叶片中的结构与光合作用的关系
    1.3 叶片厚度及其结构的相关性研究
        1.3.1 叶片厚度与维管束结构特征比较
        1.3.2 旗叶厚度与叶肉细胞的分析
        1.3.3 叶片厚度分析与叶绿体数目的统计
        1.3.4 叶片厚度分析与气孔大小测量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小麦叶片厚度与其光合特性关系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方法
    2.3 结果
        2.3.1 小麦叶片厚度分析
        2.3.2 叶片厚度与光合速率关系
        2.3.3 叶片厚度与叶绿素含量分析
    2.4 讨论
        2.4.1 小麦叶片厚度变化
        2.4.2 叶片厚度与光合作用关系
第三章 小麦叶片厚度与其叶片解剖结构的关系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方法
    3.3 结果
        3.3.0 旗叶解剖厚度
        3.3.1 叶片厚度与叶肉细胞形态比较
        3.3.2 叶片厚度与叶肉细胞中叶绿体数目比较
        3.3.3 叶片厚度与气孔形态比较
        3.3.4 叶片厚度与维管束结构特征比较
    3.4 讨论
第四章 小麦叶片厚度与其产量性状的关系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方法
    4.3 结果
        4.3.1 10 个品种小麦产量性状
        4.3.2 小麦叶片厚度与千粒重的关系
        4.3.3 小麦叶片厚度与穗粒数的关系
        4.3.4 小麦叶片厚度与穗粒重的关系
    4.4 讨论
第五章 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花后遮阴对小麦两种衰老类型茎物质转运和衰老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资助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气象因素对冬小麦生长和生产的影响
    1.2 冷型小麦的发现和研究进展
    1.3 冷型小麦中非顺序衰老小麦的发现及其初步研究
        1.3.1 冷型小麦中非顺序衰老小麦的发现
        1.3.2 冷型小麦中非顺序衰老小麦的初步研究
    1.4 多种作物中的非顺序衰老现象及其相关研究
    1.5 遮阴对植物的影响
        1.5.1 遮阴对植物光合作用、叶绿素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1.5.2 遮阴对植物叶片丙二醛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1.5.3 遮阴对植物叶片蔗糖合酶和蔗糖磷酸合酶及同化物运输的影响
        1.5.4 遮阴对植物叶片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第二章 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意义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田间试验设计及管理
    3.2 植物样品的采集
    3.3 测定方法
    3.4 数据处理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顶三叶绿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和叶黄素含量
        4.1.1 正常天气和遮阴条件下小麦正序茎和逆序茎顶三叶的绿叶面积
        4.1.2 正常天气和遮阴条件下小麦正序茎和逆序茎顶三叶的叶绿素含量
        4.1.3 正常天气和遮阴条件下小麦正序茎和逆序茎顶三叶的叶黄素含量
    4.2 顶三叶叶片及叶鞘干物质积累量
        4.2.1 正常天气和遮阴条件下小麦正序茎和逆序茎顶三叶的干物质积累
        4.2.2 正常天气和遮阴条件下小麦正序茎和逆序茎顶三叶叶鞘的干物质积累
    4.3 顶三叶叶片丙二醛和可溶性糖的含量
        4.3.1 正常天气和遮阴条件下小麦正序茎和逆序茎顶三叶丙二醛含量
        4.3.2 正常天气和遮阴条件下小麦正序茎和逆序茎顶三叶可溶性糖的含量
    4.4 顶三叶的蔗糖合酶活性
        4.4.1 正常天气和遮阴条件下小麦正序茎和逆序茎顶三叶的蔗糖合酶活性
    4.5 顶三叶叶片 SOD 酶活性
        4.5.1 正常天气和遮阴条件下小麦正序茎和逆序茎顶三叶的 SOD 酶活性
    4.6 小麦非顺序衰老发生后穗粒重变化及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和转运率
        4.6.1 小麦非顺序衰老发生后穗粒重变化
        4.6.2 小麦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和转运率
    4.7 成熟期小麦千粒重和穗粒数的比较及小麦倒置率的计算方法
        4.7.1 成熟期小麦千粒重和穗粒数
        4.7.2 小麦倒置率的计算方法
    4.8 讨论
        4.8.1 遮阴对小麦顶三叶的绿叶面积和叶绿素、叶黄素含量的影响
        4.8.2 遮阴对小麦顶三叶和叶鞘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4.8.3 遮阴对小麦顶三叶丙二醛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4.8.4 遮阴对小麦顶三叶蔗糖合酶活性的影响
        4.8.5 遮阴对小麦 SOD 酶活性的影响
        4.8.6 遮阴对小麦穗粒重变化和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及转运率的影响
        4.8.7 遮阴对小麦倒置率的影响
        4.8.8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肥力水平对逆向衰老小麦叶绿素荧光参数和活性氧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氮磷钾对小麦叶片叶绿素及其荧光参数的影响
        1.1.1 叶绿素荧光技术原理
        1.1.2 植物叶片荧光动力学参数与光合特性的关系
        1.1.3 叶片荧光动力学参数与氮磷钾元素的关系
    1.2 肥力对叶片小麦叶片活性氧代谢的调控研究
        1.2.1 植物衰老的机制
        1.2.2 氮磷钾肥对小麦叶片衰老的调控
    1.3 小麦叶片逆向衰老的研究进展
        1.3.1 冷型小麦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生理特性的研究进展
        1.3.2 冷型小麦叶片结构的研究进展
        1.3.3 逆向衰老小麦的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肥力水平对逆向衰老小麦叶片叶绿素及荧光参数的影响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设计
        2.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肥力水平旗叶和倒二叶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2.2.2 不同肥力水平旗叶和倒二叶 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的变化
        2.2.3 不同肥力水平旗叶和倒二叶 PSⅡ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的变化
        2.2.4 不同肥力水平旗叶和倒二叶 PSⅡ潜在活性(Fv/F0)的动态变化规律
        2.2.5 不同肥力水平旗叶和倒二叶热耗散量子比率(F0/Fm)的变化
    2.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肥力水平对逆向衰老顶二叶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设计
        3.1.2 取样和测定方法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肥力水平旗叶和倒二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活性的动态变化
        3.2.2 不同肥力水平旗叶和倒二叶过氧化物酶活性(POD)的动态变化
        3.2.3 不同肥力水平过氧氢酶活性(CAT)的动态变化
        3.2.4 不同肥力水平逆向衰老小麦顶二叶丙二醛含量(MDA)的动态变化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逆向衰老小麦在干旱条件下生理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1.1 小麦对土壤干旱胁迫适应机理
        1.1.2 小麦顶三叶的重要性
        1.1.3 小麦叶片衰老机理
        1.1.4 小麦叶片逆向衰老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干旱对逆向衰老小麦荧光特性的影响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3 试验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旗叶和倒二叶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2.4.2 旗叶和倒二叶最大光化学效率 Fv/Fm 的变化
        2.4.3 旗叶和倒二叶 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
        2.4.4 旗叶和倒二叶 Fv/ F_0值的变化
        2.4.5 旗叶和倒二叶 F_0/Fm 值的变化
    2.5 讨论
第三章 干旱对逆向衰老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3.3 试验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旗叶与倒二叶光合速率的变化
        3.4.2 旗叶与倒二叶蒸腾速率的变化
        3.4.3 旗叶与倒二叶气孔导度的变化
    3.5 讨论
第四章 干旱对逆向衰老小麦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方法
    4.3 试验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分析
        4.4.1 过氧化氢酶 CAT
        4.4.2 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4.4.3 过氧化物酶 POD
        4.4.4 丙二醛 MDA
    4.5 讨论
第五章 干旱对逆向衰老小麦籽粒特性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试验数据处理
    5.4 结果与分析
    5.5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小麦扬花结实期旗叶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寒区不同龄级老芒麦产量、光合及解剖结构特征分析[D]. 金鑫.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9)
  • [2]全膜覆土栽培模式下冬小麦功能叶片泡状细胞形态变化规律[J]. 赵尚文,王德贤,岳维云,王娜,刘鸿燕,王希恩,周喜旺,王孟孟,蒲建刚,陈荃.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19(06)
  • [3]不同生长期淡竹叶片解剖结构及其光响应研究[J]. 刘国华,徐强,丁雨龙,林树燕.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4)
  • [4]两种衰老类型小麦的耐寒性和花后糖、矿物质的积累特性[D]. 杨飘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11)
  • [5]一粒小麦和二粒小麦蜡质差异及相关基因的分析研究[D]. 李扬.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5)
  • [6]遮阴处理对冬小麦顺序和非顺序衰老的影响及形成机理[D]. 马亚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04)
  • [7]小麦叶片厚度的研究[D]. 宫晶. 淮北师范大学, 2014(08)
  • [8]花后遮阴对小麦两种衰老类型茎物质转运和衰老特性的影响[D]. 张邦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2)
  • [9]肥力水平对逆向衰老小麦叶绿素荧光参数和活性氧代谢的影响[D]. 秦翠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2)
  • [10]逆向衰老小麦在干旱条件下生理特性的研究[D]. 白月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2)

标签:;  ;  ;  

小麦开花结果期旗叶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的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