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郑小凤[1](2021)在《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西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地区,影响了整个区域的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发展高等教育,当以人才为本。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理应重视体育人才。以往对于高校体育人才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体育教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如今转换一下视角,研究国家和学校能为西部高校体育教师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提供什么样的条件,激励体育教师潜心教学、科学研究,激发教师主动性和敬业精神,真正实现“以教师为本”。而制度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高度相关,制度是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方向标”,引导教师价值和行为选择。正是基于此,从制度视角研究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以体育学科发展的角度,考虑体育教师的职业要求和工作性质,制定有利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职称晋升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薪酬分配制度、激励制度、培训制度等,以期为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更新和改进提供借鉴。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1)梳理建国后国家及各省颁布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根据制度对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产生的影响,结合建国后我国政治环境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教育战略调整等,将制度的演变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了解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制度,掌握当下的政策热点,预测未来的制度走向,为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提供政策依据。(2)通过问卷调查对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进行实证研究,获得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呈现的主要特点以及与职业发展有关的潜在联系。具体运用因子分析、方差分析以及结构方程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3)通过访谈法获得西部地区13所高校的学校制度以及专家观点,具体详细了解每所学校与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制度,制度实行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结论如下:(1)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重视体育教学,课程内容设置以运动项目为主,大学体育教师的培养注重“运动专项化”。制度高度统一化,初步建立了对所有教师一视同仁的培训进修、任职制度、考核制度、晋升制度、薪酬制度等。文革结束以后,各体育院系、师范院校采取各种手段,培养体育人才;考核制度进入量化考核阶段;职称晋升制度得到恢复;薪酬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20世纪90年代,高校体育教师进修培训网络体系基本建成;薪酬制度不断完善;考核制度进入分类探索时期;职称评审权下放,制度改革进入新的时期。(2)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描述性统计结果。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发现,人口特征变量性别、年龄、学历、年收入、执教时间,以及学校特征变量学校地理位置、省份、招生体育专业研究生、分类考核、分类职称评定在职业发展某个或某些维度存在显着性差异。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某些变量和维度对教学发展、科研发展、职称职务提升、薪资增长产生正向直接影响。探索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学校制度对职业发展的解释力度达到0.346,并探索建立调节效应模型。(3)通过微观研究发现部分高校存在评职称难的问题,各高校职称晋升制度有差别,评定方式也各有特色。通过对13所高校的对比分析发现,职称评审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制定评定职称必备条件和任选条件;另一类是量化打分。在职称评定中,多数高校已经进行分类评定,有的高校将学历作为限制条件,影响体育教师评职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是否将比赛成绩纳入其中,而各高校的规定各不相同,没有突出体育教师的特殊性。绩效考核突出量化标准,每所学校的年度考核制度不太一样,但都是侧重教学、科研的考核,教学占的比重更大。学校进修与培训制度明确,考核制度不太全面,教学、竞赛训练方面的奖励不足,薪酬制度满意度较低。根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高校制度是促进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马依阳[2](2020)在《黑龙江省东南部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体育保健课是专门为不能参与学校正常设置的体育课程及体育锻炼的高校特殊学生所开设的一门体育课程。体育保健课的开设有利于改善此类学生的身心健康,弥补他们不能参与正常体育锻炼的缺憾与不足。为改善黑龙江省东南部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开展情况,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黑龙江省东南部九所高校进行实地调研,从当前这些高校体育保健课的开展现状入手,找到差距,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如下:(1)各高校体育保健课开课率有待提高,仅有1/3的高校开设该门课程。(2)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体育保健课需求尚未得到满足。现有参加保健课学生由于残疾伤病等原因导致的“体弱型体质”占比最大为71.22%;他们有强烈的身体健康改善需求(56.12%),对体育保健课开设都表示“非常喜欢”(42.45%)或“喜欢”(46.76%),对体育保健课表现出强烈的需求意愿(69.78%)。(3)体育保健课程师资配备较弱。在已开课学校保健课师资配备上“助教”“讲师”比例为66.7%,职称相对较低;超过83.33%的教师任教后未获得专业的保健相关知识培训。(4)主客观条件共同影响下保健课程质量有较大提高空间。有79.86%的保健课教师以“健康第一,促进身心发展”教学指导思想;有过半(59.69%)教师认为理论课教学不重要,而主要安排小球类、健身气功等实践教学内容;在大纲、教材、学时等方面也有待规范;客观条件受限(场地设施不足)成为限制体育保健课程顺利开展的主要因素。(5)提出以下建议:(1)积极正确引导学生,客观理性加入保健课程,合理使用课程资源;(2)解放教师思想,保障教师权益,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科学考核监督,提高其积极性;(3)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在学生、师资、教学、保障等方面全盘统筹,综合提高教学质量;(4)优化资源配置,保障教学顺利实施,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课程开设单位层面协调促进,共同为弱势群体体育权利保障保驾护航。
王晴[3](2020)在《内蒙古本科院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SWOT-PEST模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体育舞蹈作为一种集体育、舞蹈、音乐、美学为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以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大量粉丝。其不仅在改善人体心肺功能、身体素质方面具有很高的运动学和生理学价值,还在完善人格、陶冶情操等方面具有心理学和艺术学价值。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虽然其他省市高校的体育舞蹈课程体系已趋于成熟,但相比之下内蒙古高校的体育舞蹈课程发展仍然处于起始阶段。为落实国家相关政策、优化内蒙古高校的体育教育资源与课程结构,本研究将结合内蒙古自治区独特的民族文化、地理特征、教育经济环境,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出发,以促进体育舞蹈课程在内蒙古高校的开设。本研究主要运用了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等方法,结合SWOT-PEST模型构建出内蒙古自治区17所本科院校(以下简称为内蒙古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对内蒙古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该指标体系中优势因素与机遇因素的克隆巴赫系数分别为0.831和0.806,二者系数均大于0.8,表明该指标具有良好的内在一致性,劣势因素和挑战因素的克隆巴赫系数分别为0.782和0.740,二者系数均大于0.7,表明该指标也有较高的可信度;该指标体系的KMO值为0.764,Bartlett值为450.365,p值接近0,表明该指标体系可以作为研究内蒙古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2)目前,体育舞蹈课程在内蒙古本科高校暂未达到全面性的覆盖,虽然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高校数量趋增,开设此课程的院校也达到了9所,但各高校的体育舞蹈课程普遍存在教学问题。(3)73.91%的教师认为教师的入职再培训和专业化程度对该课程的开设有着巨大影响;除此外,内蒙古高校能否成功开设体育舞蹈课程与国家政策的推动、体育舞蹈行的发展、教育经费和学生可支配资金的增加、体育舞蹈人才市场扩大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创新发展等优势因素有直接关系。(4)相关法律法规细化不足、监督管理措施不健全、场馆设施创收低、培训参赛费用过高、发展经费不足、宣传渠道过少、相关资源匮乏、大学生不良生活方式、规范性教学缺失、师资配置缺乏合理性等劣势因素,是限制该课程在内蒙古高校开设的主要因素。(5)教育资源的中西部倾斜、“全民健身”计划的影响、“文化自信”政策的实施、“一带一路”商业链的政治经济效益、体育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虚拟现实技术的快速推广和体育训练方法科学化等因素为内蒙古高校设置此程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6)场地设施不足严重的影响到该课程在内蒙古高校的开设,82.61%的教师和81.72%的学生认为所在院校的体育舞蹈场地设施不足,且已开设和未开设院校的体育舞蹈场地设施存在着显着性差异(p?0.01)。除此外,内蒙古高校开设此课程的困境还与场馆运营与管理不畅、相关配套政策滞后、其他运动项目竞争、体育舞蹈人口不足、师资结构不合理和技术学习难度较大等威胁因素有关。因此,要想优化内蒙古高校体育舞蹈课程的开设,就必须从体育舞蹈自身优势、劣势、挑战和挑战等微观因素和内蒙古自治区的政策、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宏观因素两层面出发。本研究为促进内蒙古高校开设此程提出以下建议:(1)发挥自身优势,抓住外部机遇,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文件,以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发展为导向,以解决体育舞蹈人才、技术和其他资源需求窘境为突破口,以发展体育舞蹈运动为目标,制定“SO+PEST”成长型发展策略,为内蒙古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创造有利经济条件。(2)强化自身优势,避免外部挑战,充分利用现有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与技术等资源,制定“ST+PEST”多元化发展策略,在体育舞蹈中融入独特的内蒙民族文化,创造“内蒙特色式”体育舞蹈,为体育舞蹈文化注入新活力。(3)克服劣势阻碍,化解挑战因素,从根源问题入手,制定“WT+PEST”防御型发展策略,可通过丰富教学内容、扩大教学群体和统一教学教材大纲等措施,来克服自身隐藏问题和降低外部潜在要素对它的威胁。(4)利用发展机遇,弥补潜在短板,制定“WO+PEST”扭转型发展策略。即正视内蒙古高校存在的实际问题,利用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协助解决学校领导不重视、专业教师队伍不健全等问题;另一方面,应增加资金投入、深化课程改革,以促进体育舞蹈课程的开设。(5)从具体措施的制定来看应从四个层面出发:即政府层面、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首先,应该加强政府的导向和保障功能,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监督管理及保障体系;其次,高校应该寻求各类体育运动项目的教育发展平衡点,协调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制定完善的人才引进制度,避免教育“木桶效应”的出现;再次,应该引导教师不断参加学科教研与各种职后培训,以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素养;最后,要转变学生原有的传统体育观念,帮助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引导学生多参加体育舞蹈运动。
孙李华旭[4](2020)在《郑州市本科院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状况及实施路径研究》文中指出教师职后教育是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关键部分,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和提高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探索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职后教育体系的构建,对于培养新时代下高素质的体育教师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郑州市本科院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郑州市本科院校体育教师男女比例趋于均衡;年龄结构呈现年轻化;职称结构良好;学历结构稳定。2.郑州市本科院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方式以在职全时在岗形式为主;不同职称和岗位教师对职后教育的认识和需求有差异,但也存在体育教师对于参加职后教育的驱动因素认识、职业素养提升诉求认知方面的一致性。3.教师对职后教育的需求呈现多样化,体育教师对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有着高度认同,对于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科研和训练水平的迫切性较强。4.郑州市本科院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不足之处:缺乏经费支持;职后教育的课程内容实用性不强;培训效果和考核形式单一;职前职后教育衔接不紧密。5.解决对策及实现路径: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并统一管理,;培训机构方面要针对性的开展职后教育做好调研论证,开发校本课程实施校本培训,解决“工学矛盾”,增加保障机制。提出以下建议:1.任职学校和培训机构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关注不同职称教师的实际需求,从实际出发设置多元化的教育培训课程体系,采用不局限与讲座形式,以满足不同层次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需求。2.开发职后教育远程网络培训,创建本科院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相关APP软件。重视教师的职后教育权利,协调解决好工学矛盾。3.任职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树立科学的职后教育系统观,创建出勤、教学能力、专业知识运用能力、科研能力为一体的客观综合的考核方式。4.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加大对教师职后教育的扶持力度,任职学校领导提高重视程度,加大对职后教育资金的投入,建立职后教育专项资金管理。优化考核和评价制度和相关政策,调动教师参与职后教育积极性。5.教育行政部门要从根本上解决职前职后教育衔接不紧密的问题,打破体制的阻隔,进行高等教育的资源整合,将教师的职后教育纳入到高等教育的体系中。
秦亚楠[5](2019)在《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课程建设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提高,国家高度重视体育工作,体育强国建设是我国当前体育的发展形势,体育事业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这对我国体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学校体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乒乓球被誉为我国的国球,它既是我国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又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河南省是中国人口大省,也是我国体育人才培养大省,在这样良好的体育氛围下,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课程在河南省高校中相继开展起来。课程是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基础,课程建设是落实课时计划、提高教学水平和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课程体系建设是否合理,不但决定了学生能否有效掌握乒乓球技能,也关系到学生能否适应社会对新型体育人才的需要。如何完善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课程建设,使之能够培养出更多符合当前社会需求的乒乓球人才,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本研究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从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对目前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课程体系建设进行分析,发现课程设置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可行的对策,为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研究结论主要包括:1.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课程体系建设中,乒乓球普修课程开设情况较好,专选课程的开设情况不理想,设置并开设有辅修课程的高校很少;乒乓球专项人才的培养数量逐年下降,急需加强乒乓球专选课程建设。2.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普修课程、专选课程和辅修课程的教学内容重复较多,缺少乒乓球自编教材的建设。考核范围缺少对学生理论知识、教学能力、裁判技能、比赛战术应用和身体素质训练的考核。3.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课程任课教师缺乏对先进现代教学手段的学习与应用,有待提高教练之眼等新型软件在乒乓球教学中的应用;乒乓球教师缺乏对体育教学模式的整合与应用。4.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任课教师人数较少且年龄结构偏大;乒乓球教师硕士学历较多,副教授和讲师的比例较大,缺少教授职称和博士学历的教师,尤其缺少一级运动员和一级裁判员等级及以上的高水平乒乓球教师。5.河南省高校体育院系乒乓球场地设施资源欠佳,乒乓球场馆建设的投入力度不大;部分高校乒乓球台的数量不能够满足乒乓球普修课程的教学需求,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乒乓球场地设施的满意度整体较低。6.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精品课程建设薄弱,各高校乒乓球教师不重视精品课程的建设,申请并获批乒乓球精品课程的高校数量较少,缺少省级和国家级别的乒乓球精品课程。研究建议主要包括:1.各高校应重视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大力开展乒乓球运动,鼓励开设乒乓球课程,借鉴其他高校乒乓球课程建设成效较好的经验,适当修改课程设置,保证课程顺利实施。2.相关专家和领导可以适当修改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项目的招生考试办法,加大专项在总分中的占比;广泛组织不同级别的乒乓球竞赛,提高学生对乒乓球项目的运动兴趣和参与度,主动发掘并积极培养乒乓球专项人才。3.高校在招聘乒乓球教师的时候,除了考虑高学历以外,更要考虑高技术水平的专项人才,可以引进具有一级运动员和一级裁判员及以上级别的高层次人才,为高校乒乓球师资队伍注入优秀的师资力量。
罗丹[6](2019)在《双创教育背景下福建省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教学研究》文中认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经被提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教育部对于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也十分重视,要求地方高校深化双创教育改革,实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因此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这一研究课题被业内人士高度重视起来。在此背景下,作者针对福建省6所本科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开展篮球普修课程的专项调查,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了解福建省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教学的整体概况,并结合当前高校对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特点与缺陷,对福建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如何融合双创教育理念进行研究与探讨。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在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教学中有机融入创新创业理念,激发学生形成强烈的创新创业动力,是各大高校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应该承担的责任,也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为建设创新型社会输出必需人才的关键方法。第二,福建省本科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教师在年龄、职称、学历、裁判等级上构架合理,有利于双创教育在篮球普修课中融合,但近年来科研成果较少。第三,调查显示福建省本科高校体育教育专业70%多在校生与毕业生对篮球普修课程设置不满意。主要原因:教学内容在选择上以传统的教学内容为主,在组织学生教学比赛、临场执裁能力、教学能力等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却欠佳,不利于双创教学理念的融合。第四,福建省本科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以传统的分层教学与内容分组为主,教学方法缺乏创新;篮球普修任课教师在教学手段上,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意识淡薄,在当前双创教学背景下,应引起学校相关部门的重视,引导、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现代教学手段,以满足创新创业教学校环境的需求。
张凯[7](2019)在《新乡市普通高校“共享式”体育课的可行性研究》文中指出从研究意义上看,“共享式”体育课有助于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升级,促进高校之间体育教学硬件资源、软件资源以及其他各种资源之间的共同享用。同时,共享式体育课能够提升体育功能,充分发挥高校体育课程的作用与优势,达到高校之间强强联合并实现优势互补的目的。所以应当大力推进协同创新,促进高校间体育教学资源的共建与共享。为了更好地研究“共享式”体育课,本文以新乡市大学城四所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融合为研究内容,以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分析法等为研究方法,分六部分对“共享式”体育课实施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描述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介绍研究课题选用的方法以及课题的创新点,梳理了国内外共享式体育课的研究成果,厘清了共享式体育课的概念和特征。其次,基于新乡市四所高校的调查,通过实证调查,揭示出当前新乡市大学城四所高校当前体育课现状,并对共享式体育教学的推行提出了对策建议。在对共享式体育教学进行研究后,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从体育教学视角看,体育课程的设置不能满足学生需求、体育课程的资源不能达到合理化配置、体育课程的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目标等问题;从体育课程改革看,过于强调理念转变的课程改革难以奏效、单独依靠高校自身的力量改革效果不佳、当下体育课程改革的效益不高等问题;“共享式”体育课可以投入较少的成本获得更好的效果、能够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对体育课的需求、能够增加校际间的合作交流提升教学质量,因而具有推行的必要性。从可行性视角看,国家政策对共享式教育资源的支持和鼓励,各院校的场馆资源、人力资源、独特的区域性资源以及内在需求为新乡市大学城四所高校“共享式”体育课的开展提供了可行性。最后,本文通过对“共享式”课程现有模式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确立明确的共享理念的具体途径,以及共享式体育课的制度设计策略。比如共享模式的构建是新乡市大学城四所高校资源互补,实现教育水平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应该在准确把握共享课程特征的基础上,加强四所高校校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从信息共享、课程选修、教学培养制度等方面着手,构建共享式体育课的制度体系以及课程评价机制,建立共享式体育课的经济、场地、安全等保障机制。
严华[8](2007)在《新课程改革下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颁布,给高校体育提出了新的任务,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拉开了序幕。高校体育教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淡化竞技,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培养出身心健康,素质全面,适应21世纪发展的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国家栋梁之才,无疑是冲击和挑战。体育教师必须清醒的认识到高校体育变革所带来的影响,要不断的反思体育教育实践和发生的体育现象,通过继续教育这一便捷、有效的途径,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充实、完善自己,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以适应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作为经济、文化、教育大省的江苏,高校体育教师如何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更好的完成《纲要》所规定的各项要求,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抓住江苏省率先提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契机,以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研究背景,运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方法,通过对学校领导、体育部领导和教师对继续教育的认识;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目的;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办法、评价;继续教育的途径和形式以及影响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因素等方面进行调查,全面了解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从《纲要》、体育教学和学生对高校体育教师提出新要求的实际出发,发现目前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着对继续教育的宣传力度不足、课程设置和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方法手段单一、考试评价不合理、经费缺乏以及体育教师在参加继续教育时带有功利色彩等问题,同时教学工作量大、家务繁重、经费报销不易、外语基础差等也是制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重要影响因素。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本文依托有关的法规政策,征集专家的意见,提出系统、具体、有效的对策:加大继续教育的宣传力度,树立“终身学习”、“能力本位”的继续教育的新理念;加强继续教育制度建设,建立合理的监督、考核与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加大继续教育资金投入,充分挖掘高校自身多学科资源;继续教育应积极采用计算机网络、教学信息库资料共享和电化教学等手段,推广网络远程教学模式;制定科学合理的继续教育课程内容,突出技术技能培训的重要性等,以期为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参考依据,促进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进程。
林向阳[9](2006)在《普通高校体育教材设计与编写的理论探索》文中指出本研究根据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针对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材建设的实际情况,对我国体育教材理论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梳理,对高校体育教材编写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高校体育教材研究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认为高校体育教材设计与编写的理论研究还不能够为体育教材编制的实践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基于此,本研究运用文献法、比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逻辑法,首先对体育教材设计的概念和涵义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高校体育教材设计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分析了新时期、新教育理念下的体育教材的地位、功能;着重探讨了体育教材设计与编写的理论基础——系统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育传播理论,并阐述了这些理论对体育教材设计与编写的启示。其次,从体育教材编写可资借鉴的理论入手,在分析和探讨体育教育价值转型的基础上,重新确立高校体育教材目标,构建高校体育教材设计与编写的理论框架,并对构成体育教材设计与编写理论框架的三个主要元素——教材内容的选择、组织和呈现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研究认为,对体育教育目标的分类和分层次是确定体育教材内容的核心,依据本文提出的“任务分析”理论所提供的教材内容选择原则和方法途径可以构建科学合理的教材内容体系;在对高校体育教材组织结构的研究中,对教材内容的组织要素、组织原则、编排结构进行了全面研究;在对体育教材呈现方式的探讨中,从呈现策略、文字叙述、图表设计和版式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最后对教材编制过程评价的本质、标准、程序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 高校体育教材设计与编写的理论研究从理论层面入手,结合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系统地阐述了高校体育教材设计与编写的原则、方法和范式。为高校体育教材多样化提供了理论基础,所构建的高校体育教材编制框架对体育教材编制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所提供的方法和技术在编写实践中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对提高教材编制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赵富学,黄莉,王相飞[10](2022)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督导与评测》文中指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战场,建立规范的质量督导机制与评测框架是充分发挥其育人优势的重要保障。运用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的督导规范、评测机制及评测路径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认为:建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督导规范要重点聚焦督导规制、机构、理念、队伍及程序五大维度建设,通过预设合理的质量评测目标、选择多元的质量评测方式、制定可靠的质量评测标准、进行及时的质量评测总结,可形成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测机制;提出形成评测制度,规范评测程序、丰富评测方法,完善评测环节、组建评测团队,形成评测报告、提炼评测结果,总结评测经验及优化评测工具,突出评测成效质量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测路径。
二、浅谈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宏观制度相继出台 |
1.1.2 西部大开发重新受到重视 |
1.1.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不可或缺 |
1.1.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成长 |
1.1.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新旧问题叠加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 论文的创新点 |
1.7 论文的局限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
2.1.1 高校教师职业发展阶段划分 |
2.1.2 有关高校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
2.2 国内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 |
2.2.1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2.2.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研究 |
2.3 职业发展及其相关变量测量的研究综述 |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3 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调查法 |
3.2.3 比较研究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3 基本理论与研究假设 |
3.3.1 基本概念 |
3.3.2 基本理论 |
3.3.3 研究假设 |
3.4 相关量表的修订与测量 |
3.4.1 量表修订 |
3.4.2 变量测量 |
3.4.3 量表评价 |
4 建国后基于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宏观制度梳理 |
4.1 初创与曲折发展阶段(1949—1977 年) |
4.1.1 初创阶段 |
4.1.2 曲折发展阶段 |
4.2 恢复发展阶段(1978—1991) |
4.2.1 进修培训制度 |
4.2.2 考核制度 |
4.2.3 职称晋升制度 |
4.2.4 薪酬制度 |
4.2.5 聘任制度 |
4.3 探索改革阶段(1992—2019) |
4.3.1 宏观制度分析 |
4.3.2 影响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
4.3.3 有关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
4.4 结果分析 |
4.4.1 前两个阶段制度呈现的特点 |
4.4.2 有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
4.4.3 影响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制度 |
5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现状与模型构建 |
5.1 数据质量评价 |
5.1.1 正式问卷量表的信度分析 |
5.1.2 验证性因子分析 |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 人口特征的差异性分析 |
5.4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相关分析 |
5.5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模型构建 |
5.6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假设验证 |
5.7 调节效应模型构建 |
5.8 分析讨论 |
5.8.1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整体情况 |
5.8.2 西部地区高校制度执行情况分析 |
5.8.3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称结构分析 |
5.8.4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统计分析 |
5.8.5 人口特征变量对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评价 |
5.8.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和学校制度的关系验证 |
5.8.7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6 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微观探析 |
6.1 职称晋升制度比较 |
6.1.1 职称情况 |
6.1.2 学术成果 |
6.1.3 职称晋升人数比较 |
6.1.4 职称晋升方式比较 |
6.2 绩效考核制度比较 |
6.3 培训与进修制度比较 |
6.4 奖励制度比较 |
6.5 薪酬制度比较 |
6.6 结果分析 |
6.6.1 职称晋升制度各不相同 |
6.6.2 职称晋升受限 |
6.6.3 绩效考核方式多样化 |
6.6.4 体育教师工作量量化不足 |
6.6.5 高校支持进修与培训 |
6.6.6 明确的奖励制度 |
6.6.7 奖励“一刀切” |
6.6.8 薪酬偏低 |
7 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7.1 国家政策引领是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根本路径 |
7.1.1 国家给与西部地区政策支持 |
7.1.2 国家制度突出“以教师为本” |
7.1.3 国家进行有效的监督 |
7.2 学校制度是西部地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 |
7.2.1 激励高校制度创新 |
7.2.2 完善绩效考核制度 |
7.2.3 制定合理的晋升制度 |
7.2.4 合理运用激励制度 |
7.2.5 完善薪酬制度 |
7.2.6 突出体育学科的学科差异 |
7.2.7 注重制度公平 |
7.3 提高自身认识是促进西部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
7.3.1 正视体育教学与科研的问题 |
7.3.2 积极引导体育教师树立正确的发展意识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初始量表 |
附录2:调查问卷 |
附录3:正式量表 |
附录4:访谈提纲 |
附录5:项目分析 |
附录6:H大学职称评审分值表 |
附录7:博士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2)黑龙江省东南部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体育课程的概念 |
2.1.2 体育保健课的概念 |
2.1.3 体质弱势群体的概念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有关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现状研究 |
2.2.2 有关高校体育保健课开展必要性研究 |
2.2.3 有关高校体育保健课改革的研究 |
2.2.4 有关体育保健课存在问题的研究 |
2.2.5 有关高校体育保健课开展建议的研究 |
2.2.6 国内研究小结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外研究综述 |
2.3.2 国外研究小结 |
第3章 研究方案 |
3.1 研究目标与研究对象 |
3.1.1 研究目标 |
3.1.2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黑龙江省东南部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开展现状 |
4.1.1 黑龙江省东南部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选课学生情况分析 |
4.1.2 黑龙江省东南部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师资队伍现状 |
4.1.3 黑龙江省东南部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主观因素分析 |
4.1.4 黑龙江省东南部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客观因素分析 |
4.2 黑龙江省东南部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存在的问题分析 |
4.2.1 学生方面 |
4.2.2 师资方面 |
4.2.3 教学方面 |
4.2.4 教学条件等方面 |
4.3 黑龙江省东南部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开展对策分析 |
4.3.1 积极引导,严格把关选课学生,促进教学规范运行 |
4.3.2 解放教师思想,保障教师权益,深化培训 |
4.3.3 科学规划,合理安排,促进提高 |
4.3.4 优化资源配置,保障教学顺利实施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内蒙古本科院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SWOT-PEST模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开设体育舞蹈课程是实现国家政策的必要保障 |
1.1.2 内蒙古高校的体育课程结构存在问题 |
1.1.3 体育舞蹈本身蕴含着丰富的课程价值 |
1.1.4 SWOT-PEST分析法的独特研究视角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2.1 理论意义 |
1.2.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1.3.1 研究难点 |
1.3.2 研究创新点 |
1.3.2.1 研究观点创新 |
1.3.2.2 研究方法创新 |
1.4 研究不足 |
1.5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方法 |
1.5.2.1 文献资料法 |
1.5.2.2 实地调查法 |
1.5.2.3 问卷调查法 |
1.5.2.3 数理统计法 |
1.5.2.5 专家访谈法 |
1.5.2.6 SWOT-PEST分析法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体育舞蹈 |
2.1.2 高校体育舞蹈课程 |
2.1.3 SWOT-PEST分析法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体育舞蹈的历程研究 |
2.2.1.1 体育舞蹈运动的起源与发展研究 |
2.2.1.2 体育舞蹈课程的起源与发展研究 |
2.2.2 体育舞蹈价值的研究 |
2.2.2.1 体育舞蹈的运动学价值研究 |
2.2.2.2 体育舞蹈的生理学价值研究 |
2.2.2.3 体育舞蹈的心理学价值研究 |
2.2.2.4 体育舞蹈的艺术学价值研究 |
2.2.3 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研究 |
2.2.3.1 体育舞蹈课程的开设价值研究 |
2.2.3.2 体育舞蹈课程的开设趋势研究 |
2.2.3.3 体育舞蹈课程的教学开展研究 |
2.2.4 内蒙古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研究 |
2.2.4.1 内蒙古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现状研究 |
2.2.4.2 内蒙古高校体育舞蹈课程影响因素的研究 |
2.2.4.3 内蒙古高校体育舞蹈课程的发展对策研究 |
2.2.5 SWOT-PEST分析模型应用于体育运动项目的研究 |
2.2.5.1 体育教学中SWOT-PEST分析模型的应用研究 |
2.2.5.2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SWOT-PEST分析模型的应用研究 |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SWOT-PEST分析的环境界定、模型确立及指标体系构建 |
3.1.1 环境界定 |
3.1.2 模型确立 |
3.1.3 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
3.2 内蒙古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优势因素分析 |
3.2.1 政治优势 |
3.2.1.1 体育相关政策法规对推广体育舞蹈的支持 |
3.2.1.2 内蒙古高校对实施“体育强国”战略的响应 |
3.2.2 经济优势 |
3.2.2.1 内蒙大学生注重对体质健康投资 |
3.2.2.2 内蒙古高校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加 |
3.2.3 社会优势 |
3.2.3.1 近年来体育舞蹈快速发展 |
3.2.3.2 内蒙体育舞蹈人才市场巨大 |
3.2.3.3 内蒙举办体育舞蹈赛事增多 |
3.2.3.4 内蒙古高校学生需求层次提高 |
3.2.4 技术优势 |
3.2.4.1 教师队伍专业化有助于技术专业化发展 |
3.2.4.2 现代传媒技术有益于体育舞蹈技术的创新发展 |
3.2.4.3 少数民族文化有利于体育舞蹈技术多元化发展 |
3.3 内蒙古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劣势因素分析 |
3.3.1 政治劣势 |
3.3.1.1 体育相关法律法规细化不足 |
3.3.1.2 监督管理措施、体系不健全 |
3.3.1.3 高校领导对体育舞蹈不重视 |
3.3.1.4 内蒙地区体育舞蹈宣传不足 |
3.3.2 经济劣势 |
3.3.2.1 体育舞蹈相关场馆设施浪费、创收低 |
3.3.2.2 体育舞蹈培训、参赛等相关费用较高 |
3.3.2.3 内蒙古高校体育舞蹈发展经费占比过少 |
3.3.3 社会劣势 |
3.3.3.1 内蒙地区体育舞蹈资源匮乏 |
3.3.3.2 大学生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 |
3.3.4 技术劣势 |
3.3.4.1 内蒙古高校师资配备缺乏合理性 |
3.3.4.2 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缺少规范性 |
3.3.4.3 内蒙古高校体育舞蹈忽视竞技性 |
3.4 内蒙古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机遇因素分析 |
3.4.1 政治机遇 |
3.4.1.1 “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影响 |
3.4.1.2 我国推行教育资源中西部倾斜的政策 |
3.4.1.3 内蒙对“文化自信”政策号召积极响应 |
3.4.2 经济机遇 |
3.4.2.1 “一带一路”商业链的政治经济效益 |
3.4.2.2 体育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反哺体育舞蹈 |
3.4.2.3 体育产业成为内蒙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
3.4.3 社会机遇 |
3.4.3.1 内蒙群众观念的不断发展和更新 |
3.4.3.2 内蒙古高校周边体育舞蹈机构增多 |
3.4.4 技术机遇 |
3.4.4.1 5G时代打造体育舞蹈虚拟现实技术使用 |
3.4.4.2 训练方法科学化助力体育舞蹈技术发展 |
3.4.4.3 “东西合璧”使体育蹈展现东方魅力 |
3.5 内蒙古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挑战因素分析 |
3.5.1 政治挑战 |
3.5.1.1 我国对高校开设体育舞蹈的配套政策相对滞后 |
3.5.1.2 内蒙部分高校对开设体育舞蹈扶持政策不完善 |
3.5.1.3 内蒙对其他运动项目政策支持力度的消极影响 |
3.5.2 经济挑战 |
3.5.2.1 内蒙各体育项目资金投入不平衡 |
3.5.2.2 内蒙古高校的教育经费配置不均衡 |
3.5.3 社会挑战 |
3.5.3.1 内蒙其他体育运动项目负影响作用 |
3.5.3.2 内蒙古高校体育舞蹈场地设施不足 |
3.5.4 技术挑战 |
3.5.4.1 体育舞蹈自身运动技术难度比较大 |
3.5.4.2 内蒙部分高校体育教师配备不合理 |
3.5.4.3 内蒙高水平的体育舞蹈赛事较缺乏 |
3.6 内蒙古高校体育舞蹈课程的发展策略与思考分析 |
3.6.1 “SO+PEST”成长型发展策略:发挥自身优势、抓住外部机遇 |
3.6.2 “ST+PEST”多元化发展策略:强化自身优势、避免外部挑战 |
3.6.3 “WT+PEST”防御型发展策略:克服劣势阻碍、化解挑战因素 |
3.6.4 “WO+PEST”扭转型发展策略:利用发展机遇、弥补潜在短板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4)郑州市本科院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状况及实施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郑州市本科院校体育教师基本现状研究 |
3.2 郑州市本科院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参与情况与需求研究 |
3.3 郑州市本科院校体育教师参与职后教育的影响因素 |
3.4 郑州市本科院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需求的实现路径研究 |
4 结论和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课程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课程与体育课程 |
2.1.2 课程建设 |
2.1.3 体育教育专业 |
2.1.4 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课程 |
2.2 有关体育人才培养的研究 |
2.2.1 有关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 |
2.2.2 有关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人才培养的研究 |
2.3 有关课程建设的研究 |
2.3.1 有关学校课程建设的研究 |
2.3.2 有关体育课程建设的研究 |
2.4 有关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课程的研究 |
2.4.1 有关乒乓球课程设置的研究 |
2.4.2 有关乒乓球教学现状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法 |
3.2.2 调查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课程建设与实施现状 |
4.1.1 乒乓球课程的开设情况 |
4.1.2 乒乓球教学大纲的修订情况 |
4.1.3 乒乓球课程教学目标的分析 |
4.1.4 乒乓球课程教学内容的分析 |
4.1.5 乒乓球课程考核评价的分析 |
4.1.6 乒乓球课程教材的选用情况 |
4.1.7 乒乓球精品课程的申获情况 |
4.1.8 乒乓球课程的师资队伍情况 |
4.1.9 乒乓球课程的场地设施情况 |
4.1.10 乒乓球课程的学情分析 |
4.2 制约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课程建设的问题 |
4.2.1 乒乓球专选课程开设不理想,辅修课程设置较少 |
4.2.2 高校缺乏乒乓球自编教材建设,乒乓球课程缺少理论知识的考核 |
4.2.3 乒乓球课程缺乏先进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体育教学模式较单一 |
4.2.4 高校缺少高层次乒乓球人才,乒乓球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
4.2.5 乒乓球场地设施资源有限,高校缺乏乒乓球专业场馆建设和投入 |
4.2.6 乒乓球精品课程建设薄弱,获批精品课程的高校数量较少 |
4.3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课程建设的对策 |
4.3.1 积极开设乒乓球专选课程,增加设置辅修课程 |
4.3.2 加强乒乓球自编教材建设,完善乒乓球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
4.3.3 丰富乒乓球课程现代教学手段,合理运用体育教学模式 |
4.3.4 引进高层次乒乓球人才,加强乒乓球师资队伍建设 |
4.3.5 加大乒乓球场馆的建设投入和开放力度,完善乒乓球场地设施 |
4.3.6 重视乒乓球精品课程建设,增加乒乓球课程建设成果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B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C 专家效度检验表 |
附录D 专家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双创教育背景下福建省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1.2.1 文献资料法 |
1.2.2 访谈法 |
1.2.3 问卷调查法 |
1.2.4 逻辑分析法 |
1.2.5 数理统计法 |
第二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一节 福建省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教学现状 |
2.1.1 福建省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任课教师现状 |
2.1.2 福建省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学生满意度调查 |
2.1.3 福建省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现状 |
2.1.4 福建省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考核评价现状 |
第二节 双创背景下福建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课程缺陷的相关性分析 |
2.2.1 “双创”背景改革下扶持政策实施不到位 |
2.2.2 学生创业实践教育风险体制欠缺 |
2.2.3 学校创业创新师资力量不足,团队力量薄弱 |
2.2.4 学校对于创业实践教育的认识不到位 |
2.2.5 “双创”教育基础硬件设施较差 |
第三节 双创教育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
2.3.1 合理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提高师资双创意识 |
2.3.2 完善篮球普修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
2.3.3 引入双创理念,革新教学方法手段 |
2.3.4 适应社会需求,拓展教学内容 |
2.3.5 以学生发展为本,变革考核评价体系 |
第三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建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新乡市普通高校“共享式”体育课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前言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3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资料法 |
1.3.2 问卷调查法 |
1.3.3 数理统计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共享式”体育课的概念及特征 |
2.1 “共享式”体育课的概念 |
2.1.1 共享的内涵 |
2.1.2 “共享式”体育课的释义 |
2.2 “共享式”体育课的特征 |
2.2.1 开放性 |
2.2.2 合作性 |
2.2.3 互补性 |
第3章 “共享式”体育课的必要性分析——基于新乡市四所高校的调查 |
3.1 新乡大学城四所高校当前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
3.1.1 体育课程的设置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
3.1.2 体育课程的资源达不到合理化配置 |
3.1.3 体育课程的效果能达不到预期目标 |
3.2 目前四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
3.2.1 过于强调理念转变的课程改革难以奏效 |
3.2.2 单独依靠高校自身的力量改革效果不佳 |
3.2.3 当下体育课程改革的效益不高 |
3.3 推行“共享式”体育课的价值 |
3.3.1 可以投入较少的成本获得更好的效果 |
3.3.2 能够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对体育课的需求 |
3.3.3 增加校际间的合作交流提升教学质量 |
第4章 “共享式”体育课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
4.1 政策的支持 |
4.2 完善的硬件资源 |
4.3 丰富的人力资源 |
4.4 便利的地域资源 |
4.4.1 距离与交通 |
4.4.2 区域网络信息 |
4.5 主观基础——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的共同愿景 |
4.5.1 学生有自我提升的需求 |
4.5.2 高校有提高教学质量的需求 |
4.5.3 高校有增进校际交流的需求 |
4.6 客观基础——高校教学资源的互补性 |
4.6.1 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单一性 |
4.6.2 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学科偏重不同 |
4.6.3 体育课管理制度的相似性 |
第5章 “共享式”体育课的模式选择 |
5.1 “共享式”课程的现有模式及分析 |
5.1.1 网络共享模式 |
5.1.2 集中统筹模式 |
5.2 确立明确的共享理念 |
5.2.1 高校校际管理者之间的沟通 |
5.2.2 高校校际教师之间的交流 |
5.2.3 高校校际学生之间的需求调研 |
5.3 共享式体育课的制度设计 |
5.3.1 建立四校联盟,确立高校间的信息共享机制 |
5.3.2 建立高校间的课程选修制度 |
5.3.3 完善高校间的教学培养制度 |
5.3.4 确立高校间的课程评价机制 |
5.4 共享式体育课的保障 |
5.4.1 高校的经济保障 |
5.4.2 学生授课场地保障、师资保障 |
5.4.3 学生的人身安全与交通保障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1 新乡市高校“共享式”体育课可行性调查问卷 |
附件2 新乡大学城体育课程资源共享的教师访谈提纲 |
附件3 高校管理层电话访谈记录 |
(8)新课程改革下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3 选题的意义及创新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新课程改革与高校体育教学实际对体育教师提出的要求 |
3.2 江苏省普通高校学校和体育部领导对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认识 |
3.3 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对参加继续教育的认识和目的 |
3.4 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途径 |
3.5 江苏省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 |
3.6 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师资情况 |
3.7 江苏省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考核与评价 |
3.8 影响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因素 |
4 结论与对策 |
4.1 结论 |
4.2 对策 |
5 参考文献 |
6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7 附件 |
8 致谢 |
(9)普通高校体育教材设计与编写的理论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Abstract) |
Abstract |
中文文摘(Chinese digest) |
1.引言(Foreword) |
1.1 选题的依据(The basis of selection of subject) |
1.2 研究对象、范围及方法(Research is for elephant,scope and method)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范围 |
1.2.3 研究方法 |
1.3 文献综述(Document is summarized) |
1.4 研究的观点及研究限制(Research and the viewpoint of research are restricted) |
1.4.1 研究的观点 |
1.4.2 研究限制 |
第一部分:高校体育教材设计与编写的理论基础 |
2.体育教材设计本体论(The sport design body of teaching material discusses) |
2.1 教材设计概述(The design of teaching material is general to state) |
2.1.1 教材设计的定义 |
2.1.2 教材设计的特点和功能 |
2.1.3 教材设计的研究领域 |
2.2 高校体育教材设计与编写的教育理念(The college sport educational concept of teaching material that designs and compiles) |
2.2.1 对高校体育教材价值取向的审视 |
2.2.2 高校体育教材设计的价值取向——回归生活世界 |
2.2.3 高校体育教材设计与编写的教育理念 |
2.3 体育教材的基本属性与功能(Function and the major attribute of sport teaching material) |
2.3.1 体育教材的基本属性 |
2.3.2 高校体育课程的特性 |
2.3.3 高校体育教材的功能 |
2.4 体育教材设计与编写的系统观(The sport system of teaching material that designs and compiles watches) |
2.4.1 体育教材设计的系统特征 |
2.4.2 体育教材设计的系统方法 |
2.4.3 系统观对体育教材设计的启示 |
3.学习理论与体育教材设计(Learning theoretical and sport teaching material is designed) |
3.1 学习理论概述(Learning theory is general to state) |
3.1.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体育教材设计编写 |
3.1.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与体育教材设计编写 |
3.1.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体育教材设计编写 |
3.2 大学生体育学习过程及特征(The sport of college student learning course and feature) |
3.2.1 大学生体育学习的特征 |
3.2.3 大学生体育学习的过程 |
3.3 学习理论在体育教材设计与编写中的应用(Study theory in the sport design of teaching material with compile in application) |
4.体育教学理论的研究进展与教材设计(Teaching material an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sport teaching theory are designed) |
4.1 论教材的教学论基础(Teaching theory of theory teaching material is basic) |
4.2 教材与体育教学过程(Teaching material and sport teaching course) |
4.2.1 体育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 |
4.2.2 体育教学过程的特征 |
4.2.3 教材与体育教学过程各要素的关系 |
4.2.4 高校体育教学过程的优化 |
4.3 体育教学规律、教学原则与教材设计(Sport teaching law, teaching principle and teaching material are designed) |
4.3.1 体育教学规律研究概述 |
4.3.2 我国当代体育教学原则研究概述 |
4.3.3 体育教学规律、教学原则对教材设计的指导作用 |
4.4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与教材的特点(The characteristic of college sport teaching pattern and teaching material) |
4.4.1 教学模式与教材的关系 |
4.4.2 开放式教学与教材特点 |
4.4.3 探究式教学与教材特点 |
5.教育传播理论与体育教材设计(Educational spread theoretical and sport teaching material is designed) |
5.1 教育传播理论述略(Educational spread theory is stated slightly) |
5.1.1 教育传播模型及其扩展 |
5.1.2 教学信息的传播与转换 |
5.1.3 用于教材设计的传播学规律 |
5.2 传播理论基本观点与教材设计的优化策略(Propagate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theoretical basic viewpoint and the design of teaching material) |
5.2.1 提高信息形式强度 |
5.2.2 提高信息内容强度 |
5.2.3 减少干扰信息 |
5.2.4 控制冗余信息 |
第二部分:高校体育教材设计与编写的理论框架 |
6.体育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The option of the sport content of teaching material is with organization) |
6.1 关于“体育教材内容”的讨论(About the discussion of"the sport content of teaching material") |
6.1.1 体育课程内容与体育教材内容 |
6.1.2 体育教材内容与体育教学内容 |
6.2 体育教材内容的选择原则(The option of the sport content of teaching material principle) |
6.2.1 体育教材内容选择的主要取向 |
6.2.2 体育教材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 |
6.3 任务分析理论:体育教材内容选择的理论探讨(Task analysis is theoretical: Theory of the sport content op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 is discussed) |
6.3.1 任务分析理论的基本思想 |
6.3.2 运用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系统分析教学任务 |
6.3.3 教材内容与课程目标一致性的探讨 |
6.4 体育教材内容组织的反思与重建(Reconstruction and the review of the sport content organiza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 |
6.4.1 教材内容组织的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
6.4.2 体育教材内容组织的基本类型 |
6.4.3 高校体育教材内容的组织结构 |
7.体育教材呈现方式的探讨(Sport teaching material the way of presenting discuss) |
7.1 论知识在体育教材中的呈现方式(Discuss knowledge the way of presenting in sport teaching material) |
7.2 教材知识呈现结构的继承与革新(The knowledge of teaching material present structure inherit and improve) |
7.3 体育教材知识呈现策略的探讨(The sport knowledge of teaching material present strategy discuss) |
7.3.1 体育教材知识呈现策略之一:设计先行组织者 |
7.3.2 体育教材知识呈现策略之二:心理匹配 |
7.3.3 体育教材知识呈现策略之三:超出预期 |
7.3.4 知识呈现策略在体育教材设计与编写中的应用 |
7.4 体育教材的文字叙述(The writing of sport teaching material is narrated) |
7.5 体育教材图表设计与表达的探讨(The sport chart design of teaching material with express discuss) |
7.5.1 图表与文字表达的特点分析 |
7.5.2 体育教材中图表的类型 |
7.5.3 体育教材图表的功能 |
7.5.4 国外体育教材图表设计的特点 |
7.5.5 图表设计对体育学习的影响 |
7.6 体育教材的版式设计(The format of sport teaching material is designed) |
7.6.1 体育教材版式设计的原则 |
7.6.2 体育教材版式设计的技术 |
8.体育教材编制过程的评价(The appraisement in the sport course of teaching material of authorized strength) |
8.1 教材分析与评价概述(The appraisement and analysis of teaching material are general to state) |
8.2 教材评价的主体、标准及过程(Teaching material is main as appraising, standard and course) |
8.3 体育教材编制过程评价的框架(The frame of the sport course appraisement of teaching material of authorized strength) |
第三部分:高校体育教材现状与展望 |
9.高校体育教材现状与展望(The college sport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 of teaching material) |
9.1 对高校体育教材现状的分析(For college sport teaching material the analysis of present situation) |
9.2 高校体育教材编写的时代特征(College sport teaching material the times feature that compiled) |
9.3 高校体育教材多样化的探讨(College sport teaching material is diversified to discuss) |
结束语(Concluding remarks) |
附录(Appendix) |
参考文献(Bibliographical reference)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Study the research task and major accomplishment that undertaken during degree) |
致谢(Express thanks) |
个人简历(Personal resume) |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dissertation use authority statement) |
(10)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督导与评测(论文提纲范文)
1 建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督导规范 |
1.1 建立健全督导规制 |
1.2 革新完善督导机构 |
1.3 不断更新督导理念 |
1.4 持续优化督导队伍 |
1.5 注重改进督导程序 |
2 形成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测机制 |
2.1 合理的质量评测目标 |
2.2 多元的质量评测方式 |
2.3 可靠的质量评测标准 |
2.4 及时的质量评测总结 |
2.5 精准的质量评测反馈 |
3 形成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测路径 |
3.1 形成评测制度,规范评测程序 |
3.2 丰富评测方法,完善评测环节 |
3.3 组建评测团队,形成评测报告 |
3.4 提炼评测结果,总结评测经验 |
3.5 优化评测工具,突出评测成效 |
4 结语 |
四、浅谈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1]制度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研究[D]. 郑小凤.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黑龙江省东南部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马依阳.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0(02)
- [3]内蒙古本科院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SWOT-PEST模型分析[D]. 王晴.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4]郑州市本科院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状况及实施路径研究[D]. 孙李华旭.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4)
- [5]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乒乓球课程建设研究[D]. 秦亚楠. 河南大学, 2019(01)
- [6]双创教育背景下福建省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教学研究[D]. 罗丹.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7]新乡市普通高校“共享式”体育课的可行性研究[D]. 张凯.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9)
- [8]新课程改革下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 严华. 苏州大学, 2007(11)
- [9]普通高校体育教材设计与编写的理论探索[D]. 林向阳. 福建师范大学, 2006(01)
- [10]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督导与评测[J]. 赵富学,黄莉,王相飞. 体育教育学刊, 20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