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楼水库采用三维开源保障大旱年烟台供水

门楼水库采用三维开源保障大旱年烟台供水

一、门楼水库采用立体开源 确保大旱之年向烟台供水(论文文献综述)

赖世贤[1](2020)在《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文中研究说明工业建筑作为中国近代新兴建筑类型及西方先进技术引进中国的最初载体之一,承载着当时中国较为先进的建筑理念,充当中国近代建筑追赶世界建筑潮流的不自觉历史工具。本文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含括规划选址、大跨技术、标准化、结构发展等内容,分类探讨木材、砖、水泥等材料技术,同时关注工业建筑设计师。研究以调研过程中大量实物例证结合图纸资料、近现代建筑期刊文献及厂史资料进行,比对同时期西方先进技术,重视技术来源与技术真实性问题。研究对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分期方案。第二章以工厂的选址与布局入手,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萌芽阶段工业建筑营建前期技术性问题,选址和布局贯穿工业建筑建设全过程,涉及宏观地区选择、中观地点选择、微观厂址选择及具体厂区布置等层面。第三章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起步阶段,由于生产方式和动力技术改变引起对于大空间厂房即大跨度技术的迫切需求,重点关注西式木屋架。西式木屋架技术在材料和施工技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展现出对于力学等结构概念的理解,意味着中国建筑近代转型开始。第四章则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加速增长阶段,工业建筑由于大量快速建设带来对于高质量、标准化建材需求等问题。以砖的工业化生产及工业建筑用砖变化,探讨工业化时代下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在引进西方建筑材料后的各方面技术发展。第五章则聚焦中国近代工业稳速增长阶段如何解决工业建筑营建所要求的安全舒适、结构持久等问题,关注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水泥生产技术引入与发展。第六章将专业人才视为技术实施保障予以讨论,关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对工业建筑营建规范化、经验化起关键作用的设计师及代表作品、设计师群体组成等问题。研究发现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各时期不同阶段,基于建设目标需求及技术水平不同,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亦不相同。对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而言,部分营建关键技术与当时世界先进技术相比并不逊色,但技术推广和实现受社会环境及观念意识影响甚大;技术要与当地资源、经济及社会体制相适应,社会需求会强有力改变技术的运用及传播;由于材料观念缺失,其在营建过程中重外观轻建造,重模仿轻创造;技术属于文明范畴,由初级走向高级是趋势,中西方建筑技术融合也是趋势。

张雪葳[2](2018)在《福州山水风景体系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国城乡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寻找身份与文化认同成为当代人的精神需求。中国古代千姿百态的“山—水—城”寄托着人们的家园情感,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智慧,是现代城市建设的得失参照与灵感来源。古代福州是公认的“山—水—城”典范。它代表着城市设计与自然系统的完美结合,也显示了百姓生活与山水环境的密切联系。本文基于风景园林的综合视角,重点探讨了传统山水文化影响下古代福州的城市发展与风景演变。文章简要分析了福州的地理区位与自然基础,以明确其城市发展的自然地理特征;概述了中国历代都城的营城实践,以此作为福州古代城市发展的经验来源;从先秦、秦汉、魏晋、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六个历史阶段全面梳理了福州古代城市的发展历程,探讨了福州营城实践的影响因素,并总结了福州城市建设的主要成就。在此基础上,为了探讨物质空间与人文精神的互动关系,本文提出了山水风景体系的概念,并将其视为为山水格局、世俗空间、艺术表达三个层次耦合叠加的结果。其中,山水格局包括自然天成的山形水势、因地制宜的农田水利、合形辅势的景观要素和雅俗共赏的风水模式;世俗空间包括政治空间、交通空间、生产空间和游赏空间;艺术表达包括时令风俗、诗画八景和跨时空对比。通过这三个层次的综合解析,以期全面、生动地展现福州山水风景体系中,山水科学、山水美学与山水空间的互动关系。文章进而从风景范式与地方山水的结合、全局视野与多重尺度的推敲,山水风景与人文情感的共通、自然变迁与城市发展的耦合等方面,归纳了福州山水风景体系的重要特征。面对中国城乡发展中山水式微的普遍事实,文章尝试从传统经验与现代科学价值互补的角度,提出福州山水风景体系的四个保护发展路径。分别是:情景相生——注重历史真实性,维护人地关系;价值重塑——转译历史经验,回应当代需求;传承发展——珍视地域特征,更新山水格局;群策群力——促进跨学科交流、倡导公众参与。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包括:(1)思路创新:基于风景园林的视角,聚焦山水文化与营城实践的互动关系,归纳古人因借山水、融于山水的空间实践与价值认知;(2)方法创新:借鉴并完善了乡土景观的层状叠加体系,用以探寻历史形态的社会价值与人文内涵;(3)成果创新:整合历史、地理、文学、民俗等多方面研究成果,完善福州传统人地关系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裔兆宏[3](2013)在《美丽中国样本》文中研究说明引子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纂就前绪,遂成考功。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洪泉极深,何以(?)之?……河海应龙?何尽何历?鲧何所营?禹何所成?这是屈原在《天问》中几句关系治水的诘问。我始终相信苍天有眼。大自然的一切变化,都是有规律的,任何对大自然的犯罪行为,都将会受到惩罚,只有顺应自然,利用规律,才能趋利避害。

韩刚[4](2013)在《烟台市海水入侵综合评价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山东省烟台市,社会经济发达,是我国重要的港口城市,也是国家环渤海经济区和山东省胶东城市群中的重点地市,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地区。然而,烟台市又属于北方沿海地下淡水资源的短缺区,近年来,由于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地下水,导致烟台市沿海地区诱发比较严重的海水入侵问题,海水入侵的发生不仅是一个单纯的容易导致地下水环境恶化和生态系统失衡的自然科学问题,而且严重影响了烟台市工农业生产和地区经济发展。因此,研究烟台市海水入侵的模糊综合评价和生态修复技术,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论文从分析总结烟台市海水入侵问题入手,系统分析海水入侵的现状危害及变化趋势,对烟台市海水入侵问题进行综合评价以及危险性评价,提出了烟台市海水入侵生态恢复体系,研究了海水入侵地区滨岸生态护坡技术。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在实地调查研究,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烟台市的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环境,主要研究了与海水入侵有关的气象、水文、地形和地貌等因素,并对烟台市的主要河流、主要水库分布情况,以及烟台市构造侵蚀地貌、构造剥蚀地貌、剥蚀堆积地貌、堆积地貌、海成地貌等进行了分析和研究。(2)在说明海水入侵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分析了烟台市海水入侵的现状和危害,研究了烟台市海水入侵的入侵方式、发展趋势和入侵成因,结果表明,烟台市海水入侵主要有片状、带状和脉状入侵三种方式,预见烟台市未来的海水入侵问题将呈逐步好转趋势。(3)对烟台市2010年、2011年和2012年海水入侵监测井点水质分析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确定Cl-,M,SO42-,rHCO3-/rCl-和SAR五个水化学指标,构造了综合评价模糊数学模型,根据模糊数学最大隶属度原则评定水样等级,基于MATLAB软件的计算能力,将上述数学模型编写成计算程序,对芝罘区、福山区(含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莱山区三个区域的33个水井的海水入侵程度进行了模糊综合评价。(4)基于2011年《烟台市统计年鉴》数据以及Mapgis数据库数据,以烟台市沿海地区县级市为评判单元,应用层次分析法对选定的2个1级指标和7个2级指标参评因素进行权重赋值,在Mapgis平台上,采用图层因素权重叠加法获得个评判单元海水入侵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求得各县市区海水入侵平均距离,从而实现烟台市沿海地区海水入侵灾害危险性区划Mapgis图。(5)为深入研究解决海水入侵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提出了海水入侵生态修复体系,即综合运用生态治理、生态恢复和生态保护三种手段,实现自然的内在良性循环,达到海水入侵的治理效果。以烟台市为例,分析了海水入侵生态修复体系在海水入侵治理方面的应用,结果表明,烟台市2010年海水入侵的普查面积较2002年入侵面积减小了19.6%,成效显着。(6)在综合分析生态护坡作用机理、生态护坡结构形式和生态护坡植被选择的基础上,从根系提高土体抗剪强度的角度出发,选取柽柳根系作为实验材料,通过室内直剪实验,探讨了根土复合体中含根量、含水量以及根系径级的变化对土体抗剪强度的影响。基于海水入侵生态修复体系,将生态护坡技术应用于海水入侵地区滨岸保护,以改善地区生态环境。研究成果用以科学指导烟台市改善沿海地带海水入侵带来的危害,对预防和缓解烟台地区海水入侵危害,保障当地饮水安全、经济安全和生态安全,促进区域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其他滨海地区防治海水入侵提供一个示范模式和科学借鉴依据。

周学红[5](2012)在《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人类居住环境在人口迅速增长的压力下不断恶化,人居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内容和深度都在随之不断拓展和延伸。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是在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体系中,在流域人居环境科学研究范式的指导下,综合环境科学研究的内容,以水环境为介质,重点研究流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及其相互耦合关系,构建流域“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位一体的人居环境。流域本身是一个水文概念,在流域人居环境研究体系中,流域已经超出了地理水文意义,由自然封闭的区域转化为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开放复合的区域,是以人与自然的协调为中心的人居环境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域人居环境科学是指以河流(水系)的集水区域为边界或范围,以该区域人类聚居(包括村庄、乡镇、城市等)为研究对象,构建以“流域”为区域单元的人居环境建设体系,着重探讨人与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论文在文献法、调查法等常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运用人居环境科学融贯的综合研究法,在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围绕“水资源节约型、人居环境友好型”两型型流域人居建设的总体目标,运用类型学研究方法归纳出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的核心内容—流域统筹,在借鉴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论文研究的核心内容和研究框架。在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体系的基础上初步构建流域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体系,为流域人居环境科学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以嘉陵江流域为实践研究对象,运用历史学考证法对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自然系统及人类系统演化过程进行了纵向研究。针对嘉陵江流域全江渠化及生态文化资源丰富的典型特征,论文在对嘉陵江流域自然系统及人类系统发展演化的特点分析基础上,重点从流域人居环境区域发展统筹、空间结构及城乡统筹、文化旅游统筹、流域水资源开发及管理统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统筹五个方面分别进行了专题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为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经济发展及城乡建设实践提供参考,促进流域人居环境学科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在现状研究部分,论文从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自然系统特征分析入手,研究了嘉陵江流域自然系统对人类聚居选址的影响,归纳了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山水一体”的形态构成要素。在对嘉陵江流域城镇发展现状调研的基础上,梳理了流域人类系统聚居演变过程,以区域规划研究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区域统筹发展的不同模式,建构了流域区域统筹格局。流域空间统筹是流域综合发展的基础,是以流域城镇空间发展为载体,实现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是以中心城镇为依托,以流域为发展轴,在城市与其腹地之间经济联系的基础上形成的人居空间地域综合体。论文在总结人居环境空间形态演进的一般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流域人居环境结构形态扩展的动力机制,针对嘉陵江流域传统人居环境结构要素演变的不同类型特征,分析了规划调控的不同模式。在流域文化体系统筹研究部分,论文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流域文化及文化体系进行了界定,针对流域人居环境文化旅游开发现状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对嘉陵江流域文化旅游资源分布现状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分类及资源评价,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旅游统筹开发策略并指出,流域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即呈饱和状态,代之内部的振荡与冲突,如果没有新的文化因素的融入,这一孤立的社会系统便会趋于停滞、内耗,甚至灭亡。流域作为一个自然—人类复合系统,自然属性的系统性决定资源开发利用必须遵守流域系统原则。在水资源开发与统筹管理部分,基于流域内部水资源的整体性及关联性特征,论文指出,流域水资源应在充分考虑局部人居环境建设特征及整个流域的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统筹开发,才能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论文通过对嘉陵江流域水资源的综合评价与供需分析,提出了嘉陵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与思路,并从流域灌溉与供水、航运开发及水电开发等方面提出了不同的规划思路。流域生态环境统筹是影响流域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流域水生态环境统筹研究部分,论文从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的生态现状问题分析入手,针对嘉陵江流域含泥沙量多、中上游水土流失严重、工业和城镇生活对江河水质造成的污染较大、流域原生植被残存面积不多、森林覆盖率低等问题,研究分析了嘉陵江流域地表环境与水土保持、水环境与水资源保护、流域防洪、河道的生态整治、节水问题及流域水资源开发,提出了水土保持治理措施、明确了流域干流范围内水功能区的划分原则及划分方法,提出了节水减污策略,推进流域内自然保护区、生态示范区、生态功能区和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强调了通过对行洪区的有效管理来减少损失的防洪策略并提出了梯级开发的环境保护思路与措施。结论部分对全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进一步阐明本研究验证并构建的有关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科学的部分理论框架及本文的创新之处。指出由于研究学科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及研究对象的广泛性,有关流域人居环境研究范式的建立尚需进一步完善。

吴燕[6](2007)在《小区中水回用的处理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在介绍国内、外水资源和水环境污染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水的概念;从而进一步阐述了国内、外中水回用技术的发展状况。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居民小区建设蓬勃发展,生活小区的用水量和污水排放量越来越大,全部污水依靠城市污水厂处理的话,收集输送难度较大;另外,小区绿化、水景等引起用水量不断加大,使城市供水能力显得不足,造成我国水资源危机日益严重。为了缓解水资源危机,提出了住宅小区中水回用项目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阐述了小区污(废)水的分类、水质状况以及污(废)水的收集,并在总结分析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了适合小区中水处理的三个典型工艺,即传统活性污泥处理工艺、生化三级处理工艺和膜—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工艺。作者通过这三种典型处理工艺从进(出)水水质、技术特点、投资和运行费用等角度进行了详细的综合分析研究,最终确定了膜—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工艺为最具应用前景的工艺。文章最后对膜—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工艺的工作原理、优点、缺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对整个工艺过程做了详细的设计计算,从而得出了一套完整的设计计算结果。

桑国庆[7](2006)在《区域干旱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干旱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同时具有自然和社会属性。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干旱带来的危害越来越大,它是未来人类所必须关注的灾害之一。 以往干旱常被视为极值事件,属于突发事件的范畴。由此形成的干旱应对模式也属于应急性的,即危机管理模式,其更多侧重于灾害发生后的应急管理和灾害恢复,很少在干旱发生前作出有效反应,没有从根本上降低干旱发生的可能性及随后可能的损失和影响。因此,社会总是从“一次干旱灾害走向下一次干旱灾害”。而实际上,干旱灾害不只是“一次性突发事件”,过去干旱经常发生,未来也必将经常发生。干旱本身是一种风险,一直存在于我们身边,属于社会常态问题。在一定的情况下这种风险将会转化为灾难性的损失。 随着干旱对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频繁发生的严重干旱灾害使人们认识到危机管理模式在应对干旱及反应方面的不足。这就促使我们将工作重点更多的放在干旱发生前的预防和准备工作上来,以寻求一种更为积极的干旱管理方式,即干旱风险管理模式。 风险管理最早起源于商业领域,并且已经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和发展。企业风险管理是指企业运用各种金融或非金融的工具和手段,按照一定的方法和程序对风险进行评估、监测和控制,以降低风险、规避风险、消除风险或减少风险,其目的是要将风险可能造成的影响和损失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本文将风险管理引入区域干旱管理中来,提出了区域干旱风险管理理念。区域干旱风险管理是指政府和各职能部门运用各种手段,按照一定的方法和程序对干旱风险进行评估、监测和控制,以降低干旱发生的可能性,并将干旱可能造成的影响和损失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一种管理模式。区域干旱风险管理强调在干旱灾害发生前着手准备、监测和预测和干旱的发生、并确定相应的抗旱措施,目的是降低随后而来的干旱事件的影响。其主要流程可分为三个步骤:干旱风险评估、干旱监测及预测和干旱风险控制。本文将该管理模式应用于济南市和山东省的干旱管理工作中,分别对其各自干旱风险进行评估,建立监测和预测体系以监测干旱的发生发展、预测评价干旱趋势,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降低干旱风险的措施,力求降低干旱发生的可能性,并将随后的损失和影响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

朱文心[8](2005)在《山东省抗旱预案研究 ——山东省农业干旱指标、综合旱涝指标评价及抗旱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干旱指标,适用广泛,而且具有相对独立性,前人对此的研究成果较多。本文在较系统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以全省17地市1971-2003年间农田土壤含水量实测资料为依据,调查分析了山东省主要耕地土壤类型及土壤质地,为方便分析,把全省按耕地土壤类型和质地划分为三个区域,提出以土壤相对含水率为标准来划分山东省农业干旱等级的农业干旱指标。土壤相对含水率,一方面反映了土壤含水量,另一方面,因引入土壤田间持水量、凋萎含水量等土壤水分常数,又反映了因土壤类型、质地的不同而导致的农业干旱程度的差别。本文应用该评价指标对山东省1971-2003年间农业干旱情况进行了评估,并与以土壤含水量为标准划分干旱等级的农业干旱评估指标评价的全省同时期的干旱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 同时,本文探讨并建立了多种影响因素(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以及降雨量)共同影响下的综合旱涝评价指标模型。引用模糊数学中相对模糊集理论和系统模糊决策理论,建立了全省旱涝指标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应用山东省多年实测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和降雨量资料,得到适用于山东省具体情况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不仅可以适用于对全省旱涝情况进行预测性评价,而且可以适用于对省内各个地区进行评价,其不同之处只是各地在适用本评价模型的时候,需要根据本地区情况调整模型中的参数。在得出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某年全省和枣庄市实测资料分别进行了验证,其评价结果和历史记载取得较好的一致性。 作为山东省抗旱预案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的最后以泰安市为例,在进行供用水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应对干旱的经常性抗旱措施和分等级抗旱措施。

李建国[9](2003)在《住宅小区中水回用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在介绍国内、外水资源和水环境污染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水的概念;从而进一步阐述了国内、外中水回用技术的发展状况。作者针对我国的国情,提出了住宅小区中水回用项目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阐述了小区污(废)水的分类、水质状况以及污(废)水的收集,并在总结分析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了适合小区中水处理的三个典型工艺,即传统活性污泥处理工艺、生化三级处理工艺和膜——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工艺。作者通过对三种处理工艺的理论分析、经济评价和实验室模拟实验,得出有关中水回用处理工艺的相关数据,进一步对这三种典型处理工艺从进(出)水水质、技术特点、投资和运行费用等角度进行了详细的综合分析研究,最终确定了膜——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工艺为最具应用前景的工艺。文章最后对膜——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工艺的工作原理、优点、缺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对整个工艺过程做了详细的设计计算,从而得出了一套完整的设计计算结果。

陈峰[10](2002)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城市污水治理工程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的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计划在2010年建成,能否根治污染、确保调水水质,是其成败的关键。加快编制东线工程沿线流域水污染控制规划、加强技术政策和实施方案的研究,是保证治污效果的重要环节。本研究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沿线流域有关城市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污水排放与治理现状等背景资料进行了调研分析。目前山东段沿线流域水体已经受到严重污染,污染源主要来自城市生活和生产、直排工业、农业与农村面源和水体养殖,其中城市污水和垃圾、直排工业污水是污染的主要原因。因而城市污水治理是水污染控制的决定性步骤。在水污染控制规划的理论指导下,本文对山东段沿线规划控制范围内的城市水污染负荷进行了预测。由于各城市总体规划提供的人口数量中存在较大的问题,本文根据近十几年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流动人口变化以及山东省城市化进程的趋势等,重新预测了人口数量;根据山东段沿线城市供排水现状、已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投资和运行情况,参考国内类似城市的经验,确定了人均综合污水量标准、污水进水COD浓度;进而对各流域内规划年限内各城市人口、给排水量和水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进行了预测,按照总量控制原理确定了不同规划水平年的污染物削减量。基于水污染区域性综合防治的方法,本研究提出了沿线城市水污染控制的综合技术方案和实施建议。其中工艺选择充分结合了山东省沿线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该省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实践经验,兼顾了技术先进与经济高效的原则。最后确定: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2005年前,共需建成运转城市污水处理工程43项,处理规模175.5万m3/d,回用水规模90万m3/d,削减COD负荷25.89万吨/年,测算总投资27.93亿元;2006-2010年前,各城市续建或扩建城市污水处理工程43项,处理规模93.5万m3/d,回用水规模69万m3/d,削减COD负荷达到14.73万吨/年,测算总投资为23.20亿元。

二、门楼水库采用立体开源 确保大旱之年向烟台供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门楼水库采用立体开源 确保大旱之年向烟台供水(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2.1 研究对象界定
        1.2.2 时间概念界定
        1.2.3 空间范围说明
    1.3 文献综述及前期分析
        1.3.1 中国近代建筑的相关研究
        1.3.2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的相关研究
        1.3.3 中国近代建筑技术的相关研究
        1.3.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相关研究小结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难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难点
    1.6 论文研究整体框架
第2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厂选址规划与厂区布局的探索
    2.1 技术载体: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的典型性
    2.2 宏观布局:地区选择——初期规划缺位与后期调整乏力
    2.3 中观布局:地点选择——初期运输依赖与后期全面平衡
    2.4 微观布局:厂址选择——初期因地制宜与后期逐步合理
        2.4.1 江南制造局——两次选址失误
        2.4.2 金陵制造局——邻护城河建厂
        2.4.3 福州船政局——风水择地典型
        2.4.4 天津机器局
        2.4.5 广东机器局——近海到近铁路
        2.4.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结合祭祀文化
        2.4.7 吉林机器局——资源优于运输
        2.4.8 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多个方案比较
    2.5 厂区布局:总平面设计——“幼稚时代”的想象与探索
        2.5.1 江南制造局——功能重叠引起流线混乱
        2.5.2 金陵制造局——自由布局适应生产流程
        2.5.3 福州船政局——分区明确兼顾礼制秩序
        2.5.4 天津机器局
        2.5.5 广东机器局——传统合院影响厂区布局
        2.5.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缺乏规划下一事一建设
        2.5.7 吉林机器局——完全独立自主设计
        2.5.8 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比邻建设带来资源共享
    2.6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选址布局及建设特点
        2.6.1 结合传统风俗观念择地因地制宜利用旧有建筑
        2.6.2 有目的规划设计偏少与有控制的建设过程缺乏
        2.6.3 自由生产流线与传统等级秩序制约的平面布局
        2.6.4 功能复合下空间布局及建筑形式的本土化改良
    2.7 国内外工业发展早期工厂规划设计及理论的发展
        2.7.1 国外早期工厂建筑规划选址及设计
        2.7.2 国内近代工厂选址设计理论的发展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西式木屋架技术发展与中西互鉴
    3.1 中西木屋架技术之别及西式木屋架体系传入
        3.1.1 中西技术差异——基于力学原理的形式差异
        3.1.2 知识引介普及——《建筑新法》及书中所载木屋架类型
        3.1.3 名称反应认知——西式木屋架及各构件名称演变
        3.1.4 需求引发变革——工厂建筑西式木屋架应用概况
    3.2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业建筑木屋架技术应用
        3.2.1 洋务运动中的机器局兵工厂
        3.2.2 民族工业发展下的工业建筑
    3.3 构造技术发展与木材使用
        3.3.1 整体性补强与抗震技术构件增加
        3.3.2 木构架之间结合方式与位置选择
        3.3.3 木屋架与墙体及柱子间结合方式
        3.3.4 进口木料与国产木材的使用偏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制砖工业化与工业建筑用砖技术
    4.1 建材生产方式的改变——近代制砖工业技术发展
        4.1.1 传统制砖技术延续
        4.1.2 制砖技术的机械化
        4.1.3 制砖工厂规划建设
    4.2 建材生产变革的深入——产品类型变化与质量标准推行
        4.2.1 产品及原料的多样化
        4.2.2 规格与质量的标准化
    4.3 建材生产变革的影响——制砖技术传播与砖瓦产业勃兴
        4.3.1 制砖技术传播
        4.3.2 制砖工业分布
    4.4 工业建筑用砖技术的改变
        4.4.1 “青”“红”之变——观念改变与技术改变之辩
        4.4.2 砌筑方式——规格统一带来的改变
        4.4.3 粘合材料——对应砌体改变的变化
        4.4.4 特殊构造——回应工业生产的处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水泥引进与工业建筑混凝土应用
    5.1 从落后到超越——中国近代水泥工业发展
        5.1.1 大量建设保障——中国近代水泥产量提升
        5.1.2 窑体技术变革——国际水泥生产技术提升
        5.1.3 后发外生优势——中国近代水泥技术提升
        5.1.4 多样企业类型——中国近代着名水泥企业
        5.1.5 曲折前进及多样技术来源
    5.2 营建技术提升——近代混凝土工业建筑技术应用
        5.2.1 西方近代钢筋混凝土技术发展及其在工业建筑的应用
        5.2.2 “过渡型”的结构——钢骨混凝土结构的引入与应用
        5.2.3 中国近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工业建筑的技术应用
        5.2.4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钢筋混凝土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特征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工业建筑设计专业化
    6.1 西方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
    6.2 从“工匠”到“建筑师”——身份认同与地位转变
        6.2.1 主业之外兼营副业——洋行发展与设计类洋行(机构)产生
        6.2.2 华洋混合来源复杂——中国近代建筑设计师产生
        6.2.3 工业建筑审批制度——《建筑工厂审核法》颁布
    6.3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机构与设计师
        6.3.1 经验建设与跨界参与——非建筑专业人员的设计
        6.3.2 以施工带入建筑设计——营造厂(施工方)的设计
        6.3.3 执业特点与专业设计——专业建筑设计师设计
    6.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过程特征
        6.4.1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特点
        6.4.2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建筑设计专业化加速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主要成果及结论
        7.1.1 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方案
        7.1.2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探讨
        7.1.3 技术的适应性及技术选择
        7.1.4 营建技术观念及文化抗争
        7.1.5 技术真实性及其重要意义
    7.2 研究创新
        7.2.1 系统梳理中国近代工业建筑建造技术史
        7.2.2 分类研究建筑材料及其生产流程和技术应用
        7.2.3 尝试对技术实现保障的制度和建筑师的研究
    7.3 未竟之处
        7.3.1 和海外的技术关联性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7.3.2 和遗产物证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延伸拓展
        7.3.3 研究营建技术发展尚未深入结构力学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A:随文附表
附录B:随文附图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福州山水风景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对现代城市问题的反思
        1.1.2. 对古代人居智慧的挖掘
        1.1.3. 跨学科交流的研究趋势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探究古人营城中的风景立意
        1.2.2. 完善“山—水—城”研究方法
        1.2.3. 系统解读福州传统人地关系
    1.3. 重要概念辨析
        1.3.1. 山水文化
        1.3.2. 山水风景体系
    1.4. 研究对象
    1.5. 国内外文献综述
        1.5.1. 城市、自然与文化的综合思考
        1.5.2. 不同视角的中国古代城市研究
        1.5.3. 重视东方特征的传统意象研究
        1.5.4. 古代福州山水风景的相关研究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2. 福州地理区位与自然环境基础
    2.1. 地理区位
        2.1.1. 国家视野下的地理区位
        2.1.2. 省域/流域视野下的地理区位
    2.2. 自然环境基础
        2.2.1. 地质形成
        2.2.2. 地形地貌
        2.2.3. 气候条件
        2.2.4. 水文条件
        2.2.5. 土壤条件
    2.3. 小结
3. 福州城市发展背景与历史沿革
    3.1. 中国古代营城实践与山水的互动关系
        3.1.1. 中国古代“山—水—城”营建的发展概述
        3.1.2. 中国古代“山—水—城”营建的影响因素
    3.2. 古代福州历史沿革与发展历程
        3.2.1. 先秦——远古溯源与闽和闽越
        3.2.2. 秦汉——山水萌芽与汉冶城
        3.2.3. 魏晋——融合发展与晋子城
        3.2.4. 隋唐五代——基业始成与三次拓城
        3.2.5. 宋元——初奠辉煌与宋外城
        3.2.6. 明清——曲折成熟与明清福州府
    3.3. 福州营城实践的影响因素
        3.3.1. 地理环境
        3.3.2. 自然条件
        3.3.3. 文化观念
        3.3.4. 经济基础
        3.3.5. 政治影响
        3.3.6. 建造技术
    3.4. 福州营城实践的主要成就
    3.5. 小结
4. 福州山水风景体系解析
    4.1. 山水风景体系的基本内容
        4.1.1. 山水风景体系的内涵
        4.1.2. 山水风景体系的层次
    4.2. 福州山水风景体系
        4.2.1. 山水格局
        4.2.2. 世俗空间
        4.2.3. 艺术表达
    4.3. 福州山水风景体系的重要特征
        4.3.1. 风景范式与地方山水的结合
        4.3.2. 全局视野与多重尺度的推敲
        4.3.3. 山水风景与人文情感的共通
        4.3.4. 自然变迁与城市发展的耦合
    4.4. 小结
5. 福州山水风景体系的保护与发展
    5.1. 城乡发展中山水式微的普遍事实
        5.1.1. 山水科学——从天地人和到人工控制
        5.1.2. 山水美学——从雅俗共赏到传统失落
        5.1.3. 山水空间——从居山水间到看山望海
    5.2. 传统经验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5.3. 福州山水风景体系的保护发展途径
        5.3.1. 情景相生——注重历史真实性,维护人地关系
        5.3.2. 价值重塑——转译历史经验,回应当代需求
        5.3.3. 传承发展——珍视地域特征,更新山水格局
        5.3.4. 群策群力——促进跨学科交流、倡导公众参与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地域独立、特征显着的自然环境基础
        6.1.2. 因借自然、兼收并蓄的古代营城实践
        6.1.3. 天地人和、雅俗共赏的山水风景体系
        6.1.4. 古今一体、中西交融的风景维护路径
    6.2. 创新点
    6.3. 展望
附录一: 福州地区清末民初测绘图汇总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4)烟台市海水入侵综合评价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立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与发展趋势
        1.2.1 国内外海水入侵理论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海水入侵防治措施研究现状
        1.2.3 烟台市海水入侵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2 烟台市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环境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2.1.2 气象与水文
        2.1.3 地形地貌
    2.2 社会经济概况
        2.2.1 社会环境
        2.2.2 经济发展
3 烟台市海水入侵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3.1 海水入侵评价标准
        3.1.1 国内外海水入侵标准
        3.1.2 烟台市海水入侵标准
    3.2 烟台市海水入侵现状及危害
        3.2.1 烟台市海水入侵现状
        3.2.2 烟台市海水入侵危害
    3.3 烟台市海水入侵方式及发展分析
        3.3.1 烟台市海水入侵方式分析
        3.3.2 烟台市海水入侵发展趋势分析
4 烟台市海水入侵程度的模糊评价
    4.1 概述
    4.2 模糊数学相关概念和基本模型
        4.2.1 相关定义
        4.2.2 模糊评判的基本要素
        4.2.3 模糊评判模型的一般形式
    4.3 海水入侵地下水水化学指标
    4.4 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海水入侵水质应用实例
        4.4.1 给出评判指标、评判等级及标准
        4.4.2 单项指标的模糊评价
        4.4.3 确定指标权重集
        4.4.4 模糊综合评价
    4.5 烟台市典型区域的模糊综合评判及结果分析
5 基于 GIS 的烟台沿海地区海水入侵灾害危险性评价
    5.1 烟台市海水入侵成因分析与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5.1.1 烟台市海水入侵成因分析
        5.1.2 烟台市海水入侵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5.2 评价单元的划分
    5.3 原始数据归一化处理
    5.4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4.1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5.4.2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
    5.5 海水入侵灾害危险性评价模型
    5.6 海水入侵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分析
6 烟台市海水入侵地区生态修复体系研究
    6.1 烟台市海水入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6.1.1 海水入侵对水环境的影响
        6.1.2 海水入侵对土地肥力的影响
        6.1.3 海水入侵对植物群落的影响
    6.2 海水入侵生态修复体系
        6.2.1 海水入侵的生态治理
        6.2.2 海水入侵的生态恢复
        6.2.3 海水入侵的生态保护
    6.3 烟台市海水入侵生态修复体系的具体实践
        6.3.1 人工湿地防治海水入侵
        6.3.2 人工回灌防治海水入侵
        6.3.3 生态型地下防渗墙防治海水入侵
        6.3.4 抽水帷幕防治海水入侵
        6.3.5 河口海岸生态修复技术
7 烟台市海水入侵地区河口海岸生态护坡技术研究
    7.1 生态护坡作用机理
    7.2 河口海岸生态护坡结构形式
    7.3 海水入侵地区滨岸生态护坡植被选择
        7.3.1 滨岸生态护坡植被选择原则
        7.3.2 滨岸生态护坡植被的选择
    7.4 生态护坡植被抗剪性能研究
        7.4.1 生态护坡植被抗碱性能工作原理
        7.4.2 研究区概况
        7.4.3 试验方案
        7.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7.4.5 试验结论
    7.5 烟台市河口海岸生态护坡要点及应用
        7.5.1 烟台市河口海岸生态护坡要点
        7.5.2 烟台市河口海岸生态护坡应用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5)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索引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关于选题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1.4 核心概念界定
    1.2 流域统筹与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
        1.2.1 流域人居环境建设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剖析
        1.2.2 “流域统筹”研究体系
        1.2.3 “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的主要内容
        1.2.4 流域统筹基本结构模式选择
    1.3 国内外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相关研究与实践
        1.3.1 国外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相关研究
        1.3.2 国外流域人居环境建设实践
        1.3.3 国内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相关研究与实践
        1.3.4 国内外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与实践小结
    1.4 论文研究范围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范围
        1.4.2 研究框架
        1.4.3 技术路线
    1.5 论文研究方法
        1.5.1 论文常规研究方法
        1.5.2 论文特殊研究方法
    1.6 本章小结
2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区域统筹发展研究
    2.1 引言
    2.2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概况
        2.2.1 嘉陵江流域自然系统概况
        2.2.2 嘉陵江流域自然系统对人类聚居选址的影响
        2.2.3 嘉陵江流域自然系统与“山水一体”的形态构成要素
        2.2.4 嘉陵江流域人类系统聚居演变过程
        2.2.5 嘉陵江流域城镇现状调查
        2.2.6 嘉陵江流域城镇空间系统特征
    2.3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区域统筹发展模式
        2.3.1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区域统筹发展模式
        2.3.2 以区域经济为导向的圈层发展模式
        2.3.3 以交通干线为骨架的轴向引导模式
        2.3.4 以基础设施为支撑的网络协调模式
    2.4 嘉陵江流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2.4.1 城乡关系演进与乡村聚落人居形态调控经验借鉴
        2.4.2 我国乡村聚落人居形态调控的发展历程
        2.4.3 嘉陵江流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2.5 本章小结
3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空间统筹发展研究
    3.1 引言
    3.2 流域人居环境空间形态及其扩展模式
        3.2.1 人居环境空间形态演进的一般模式
        3.2.2 流域人居环境结构形态演进过程
        3.2.3 流域人居环境基本结构形态的形成
        3.2.4 流域人居环境结构形态扩展的动力机制
        3.2.5 流域人居环境形态扩展的基本形式
    3.3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空间形态规划调控类型分析
        3.3.1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传统结构要素特征
        3.3.2 广元:盆周边缘错接型人居环境规划调控
        3.3.3 阆中:传统风水格局迂回型人居环境规划调控
        3.3.4 南充:中游低丘屈曲型人居环境规划调控
        3.3.5 合川:下游十字交汇型人居环境规划调控
        3.3.6 重庆:T 型交汇的流域中心型人居环境规划调控
    3.4 小结
4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文化旅游统筹开发研究
    4.1 引言
    4.2 流域人居环境文化特质研究
        4.2.1 流域文化的界定
        4.2.2 流域人居环境文化体系研究的内在动因
        4.2.3 流域人居环境主题文化体系的形成与演变
        4.2.4 流域人居环境文化旅游开发现状及发展趋势
    4.3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文化资源现状调查及问题梳理
        4.3.1 嘉陵江流域文化旅游资源现状调查
        4.3.2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文化特征分析
        4.3.3 嘉陵江流域文化旅游资源分类
        4.3.4 嘉陵江流域文化旅游资源评价
        4.3.5 嘉陵江流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4.4 嘉陵江流域文化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4.4.1 嘉陵江流域文化旅游圈层开发策略研究
        4.4.2 嘉陵江流域文化旅游极点—廊道开发策略
    4.5 本章小结
5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水资源统筹开发与利用研究
    5.1 引言
    5.2 嘉陵江流域水资源综合评价与供需分析
        5.2.1 水资源数量及可利用量
        5.2.2 嘉陵江流域水资源质量状况评价
        5.2.3 嘉陵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5.2.4 嘉陵江流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5.2.5 嘉陵江流域水资源配置
    5.3 嘉陵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基础、思路与基本方案
        5.3.1 开发利用基础
        5.3.2 水资源开发利用思路
        5.3.3 流域中下游河段开发
        5.3.4 流域上游河段开发
        5.3.5 嘉陵江流域主要支流开发规划思路
    5.4 嘉陵江流域灌溉与供水规划
        5.4.1 灌溉现状及规划
        5.4.2 城乡供水现状及规划
    5.5 嘉陵江流域灌溉航运开发与规划
        5.5.1 干流腹地经济与航运现状
        5.5.2 流域航运开发与规划
    5.6 嘉陵江灌溉水电开发与规划
    5.7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综合管理统筹实施机制构想
        5.7.1 当前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综合管理统筹存在的主要问题
        5.7.2 流域人居环境统筹建设综合管理模式
    5.8 本章小结
6 嘉陵江流域水生态环境统筹研究
    6.1 引言
    6.2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的生态现状与问题
        6.2.1 流域水土流失现状
        6.2.2 嘉陵江流域水环境状况
        6.2.3 嘉陵江流域植被与自然保护区状况
    6.3 嘉陵江流域地表环境与水土保持规划研究
        6.3.1 流域水土保持现状
        6.3.2 水土保持规划依据及目标
        6.3.3 嘉陵江流域水土保持分区
        6.3.4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6.3.5 流域生态修复
    6.4 嘉陵江流域水环境与水资源保护研究
        6.4.1 嘉陵江流域水功能区
        6.4.2 嘉陵江流域水生态环境统筹对策与措施
    6.5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建设中的生态防洪对策
        6.5.1 嘉陵江流域防洪现状与标准
        6.5.2 嘉陵江流域防洪总体规划
        6.5.3 嘉陵江流域的山洪灾害生态防治策略
    6.6 嘉陵江流域节水对策与措施
        6.6.1 嘉陵江流域节水面临的形势与问题
        6.6.2 嘉陵江流域生态节水措施
    6.7 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的环境影响与生态措施
        6.7.1 嘉陵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环境影响
        6.7.2 嘉陵江流域梯级开发的环境影响与生态措施
        6.7.3 嘉陵江流域梯级开发的环境保护思路与措施
    6.8 小结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参加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6)小区中水回用的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淡水资源短缺现状
        1.1.2 淡水资源污染严重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2.1 国外污水处理回用的发展概况
        1.2.2 我国污水处理回用的发展概况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建筑小区污水处理工艺及方案比选
    2.1 建筑小区污水的来源及特点
        2.1.1 建筑小区污水的来源及组成
        2.1.2 小区污水的排放特点
    2.2 有机废水的处理方法评述
        2.2.1 物理法
        2.2.2 物理化学及化学法
        2.2.3 生物法
    2.3 膜-生物接触氧化法的原理及特点
        2.3.1 膜-生物接触氧化法的基本技术原理
        2.3.2 膜-生物接触氧化法的特点
    2.4 实际工程案例
        2.4.1 建设规模
        2.4.2 收集系统的设计及进出水水质
        2.4.3 工艺方案比选
        2.4.4 投资、运行费比较分析
        2.4.5 实验研究
        2.4.6 工艺方案的确定
第三章 工艺设计计算
    3 工艺设计计算
        3.1 格栅
        3.1.1 设计说明、参数
        3.1.2 设计简图
        3.1.3 计算过程
        3.2 曝气调节池
        3.2.1 设计说明、参数
        3.2.2 设计简图
        3.2.3 计算过程
        3.2.4 计算过程
        3.3 毛发聚集器
        3.3.1 设计说明、参数
        3.3.2 计算过程
        3.4 接触氧化池
        3.4.1 设计说明、参数
        3.4.2 设计简图
        3.4.3 计算过程
        3.5 竖流式沉淀池
        3.5.1 设计参数、参数
        3.5.2 设计简图
        3.5.3 计算过程
        3.6 污泥浓缩罐
        3.6.1 罐体设计
        3.6.2 排泥泵选型
        3.7 中间水池
        3.7.1 设计说明、参数
        3.7.2 计算过程
        3.8 普通快滤池
        3.8.1 设计说明、参数
        4.8.2 设计简图
        4.8.3 计算过程
        3.9 消毒
        3.9.1 设计说明、参数
        3.9.2 计算过程
        3.10 超滤膜装置
        3.10.1 设计说明、参数
        3.10.2 计算过程
        3.11 清水池
        3.11.1 设计说明、参数
        3.11.2 计算过程
        3.12 中水处理站布置
第四章 结论
    4 我国中水回用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7)区域干旱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本文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区域干旱风险管理简介
    2.1 区域干旱风险评估
    2.2 干旱风险的监测及预测评价
    2.3 区域干旱风险控制
第三章 区域干旱风险评估
    3.1 干旱致灾因子分析
    3.2 干旱承灾体脆弱性分析
    3.3 干旱影响特征分析
    3.4 干旱风险度量
    3.5 干旱风险因素分析
第四章 干旱监测及预测评价
    4.1 区域干旱监测
    4.2 区域中长期干旱预测评价
第五章 济南市干旱风险管理
    5.1 济南市概况
    5.2 济南市干旱灾害风险评估
    5.3 济南市干旱监测及预测评价
    5.4 济南市干旱风险控制
第六章 山东省干旱风险管理
    6.1 山东省概况
    6.2 山东省干旱风险评估
    6.3 山东省干旱监测及预测评价
    6.4 山东省干旱风险控制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课题及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山东省抗旱预案研究 ——山东省农业干旱指标、综合旱涝指标评价及抗旱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气象干旱指标体系
        1.2.2 农业干旱指标体系
        1.2.3 水文干旱指标
        1.2.4 社会经济干旱指标
    1.3 本文研究思路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基本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2.1 山东省基本概况
        2.1.1 自然地理基本概况
        2.1.2 社会经济情况
        2.1.3 水文气象情况
    2.2 基本资料的选取与处理
        2.2.1 土壤含水量资料的选取
        2.2.2 土壤含水量资料的处理
第三章 农业干旱指标评估与分析
    3.1 土壤含水量与土壤相对含水率
        3.1.1 土壤含水量与表示方法
        3.1.2 土壤的水分常数
        3.1.3 土壤水分的有效性
    3.2 山东省各地市土壤类型划分及分区
        3.2.1 山东省主要的土壤类型与分布
        3.2.2 山东省主要耕地土壤质地及其水分常数
        3.2.3 山东省17地市土壤含水量分析结果
    3.3 利用土壤相对含水率研究山东省农业干旱情况
        3.3.1 滨州等五地市农业干旱分析
        3.3.2 济南等五地市农业干旱分析
        3.3.3 青岛等七地市农业干旱分析
        3.3.4 分析结果
    3.4 对比与分析
        3.4.1 排频结果分析
        3.4.2 两种结果的对比
第四章 综合旱涝指标评估与应用
    4.1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4.1.1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一般内容
        4.1.2 建立干旱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步骤
    4.2 山东省旱涝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4.2.1 隶属度向量和隶属度函数的确定
        4.2.2 建立综合指标隶属度矩阵
        4.2.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2.4 综合评价指标向量确定
        4.2.5 综合评价指标旱涝等级确定
    4.3 山东省旱涝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应用
        4.3.1 地表水、地下水、降雨量单指标评价
        4.3.2 各评价指标隶属度向量与隶属度函数的确定
        4.3.3 建立1989年山东省综合指标隶属度矩阵
        4.3.4 各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3.5 1989年山东省旱涝综合评价指标向量的确定
        4.3.6 模糊综合评价旱涝等级的确定
    4.4 旱涝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在各地市中的应用
        4.4.1 评价指标及指标等级的确定
        4.4.2 评价结果
第五章 抗旱对策研究
    5.1 供用水分析
        5.1.1 水资源总量
        5.1.2 供水工程现状
        5.1.3 现有水利工程可用水量
        5.1.4 不同水平年供需水预测
        5.1.5 供需水平衡计算
    5.2 抗旱对策研究
        5.2.1 经常性抗旱对策
        5.2.2 不同干旱等级下抗旱对策
第六章 结语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问题与不足
附表
附图1
附图2
附图3
附图4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住宅小区中水回用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水资源现状
    1.2 水环境污染现状
        1.2.1 国外地表水污染现状
        1.2.2 我国水环境污染状况
    1.3 中水的概念
        1.3.1 中水的提出
        1.3.2 中水的定义
    1.4 开展中水研究的意义
2 污水回用及中水处理技术
    2.1 中水分类及相应处理工艺
        2.1.1 非食用型作物和深加工型食用作物的农业回用水
        2.1.2 环境修复
        2.1.3 限制接触性回用
        2.1.4 非限制接触性回用
        2.1.5 工业性回用
        2.1.6 补充给水和新兴技术
    2.2 国外的情况
        2.2.1 概况
        2.2.2 美国的情况
    2.3 国内的情况
        2.3.1 我国污水回用发展历程
        2.3.2 我国城市污水回用现状
        2.3.3 我国污水回用存在的问题
        2.3.4 发展小区污水回用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3 小区污水回用工艺的确定
    3.1 小区污水排放现状及组合类别
    3.2 小区中水处理的进水系统
        3.2.1 可收集中水原水量的确定
        3.2.2 建设规模
        3.2.3 收集系统的设计及进出水水质
        3.2.4 建设原则
    3.3 工艺方案比选
        3.3.1 方案一传统活性污泥法
        3.3.2 方案二生化法
        3.3.3 方案三膜--生物接触氧化法
        3.3.4 比较分析
    3.4 实验研究
        3.4.1 方案一的实验分析
        3.4.2 方案二的实验分析
        3.4.3 方案三的实验分析
    3.5 工艺方案的确定
        3.5.1 工艺流程
        3.5.2 工作原理
        3.5.3 特点
4 工艺设计计算
    4.1 格栅
        4.1.1 设计说明
        4.1.2 设计参数
        4.1.3 设计简图
        4.1.4 计算公式
        4.1.5 计算过程
    4.2 曝气调节池
        4.2.1 设计说明
        4.2.2 设计参数
        4.2.3 设计简图
        4.2.4 计算公式
        4.2.5 计算过程
        4.2.6 泵的选型
    4.3 毛发聚集器
        4.3.1 设计说明
        4.3.2 设计参数
        4.3.3 计算公式
        4.3.4 计算过程
    4.4 接触氧化池
        4.4.1 设计说明
        4.4.2 设计参数
        4.4.3 设计简图
        4.4.4 计算公式
        4.4.5 计算过程
    4.5 竖流式沉淀池
        4.5.1 设计参数
        4.5.2 设计简图
        4.5.3 计算公式
        4.5.4 计算过程
    4.6 污泥浓缩罐
        4.6.1 罐体设计
        4.6.2 排泥泵选型
    4.7 中间水池
        4.7.1 设计说明
        4.7.2 设计参数
        4.7.3 计算过程
    4.8 普通快滤池
        4.8.1 设计说明
        4.8.2 设计参数
        4.8.3 设计简图
        4.8.4 计算公式
        4.8.5 计算过程
        4.8.6 泵的选型
    4.9 消毒
        4.9.1 设计说明
        4.9.2 设计参数
        4.9.3 计算公式
        4.9.4 计算过程
        4.9.5 氧化氯发生器的选型
    4.10 超滤膜装置
        4.10.1 设计说明
        4.10.2 设计参数
        4.10.3 计算公式
        4.10.4 计算过程
        4.10.5 泵的选型
    4.11 清水池
        4.11.1 设计说明
        4.11.2 设计参数
        4.11.3 计算公式
        4.11.4 计算过程
    4.12 总平面布置
    4.13 高程布置
        4.13.1 高程布置中水头损失的确定
        4.13.2 高程布置时的注意事项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城市污水治理工程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中国水资源状况及存在问题
        1.1.1 中国水资源数量与质量
        1.1.2 中国水资源的状况评述
        1.1.3 解决中国北方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2 南水北调工程概述
        1.2.1 南水北调工程
        1.2.2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1.2.3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概况
    1.3 水污染控制规划的理论与方法
        1.3.1 水污染控制规划概况
        1.3.2 水污染控制规划过程
        1.3.3 水污染区域性综合防治
    1.4 本课题的由来、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1.4.1 课题的由来
        1.4.2 课题的研究目的
        1.4.3 课题的研究内容
2 南水北调山东段各流域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2.2 河流水系概况
    2.3 各流域县、市、区经济与人口概况
    2.4 各流域中城市污水排放与治理现状
        2.4.1 各流域市、县、区1999年供排水现状
        2.4.2 城市排水系统现状
        2.4.3 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现况
    2.5 各流域主要水环境现状
        2.5.1 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所涉及的主要汇水河流
        2.5.2 各流域水体水质现状
        2.5.3 各流域排污现状及构成分析
        2.5.4 污染原因的分析
3 污水排放量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预测
    3.1 污水量预测的方法及影响因素
    3.2 城市发展近、远期人口预测
        3.2.1 各市县区城市总体规划的人口
        3.2.2 城市总体规划提供的人口数量中存在的问题
        3.2.3 城市污水治理工程服务人口预测
    3.3 污水排放量预测
        3.3.1 城市人均污水量指标的确定
        3.3.2 污水排放量预测
    3.4 城市污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预测
        3.4.1 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的确定
        3.4.2 城市污水COD平均浓度的确定
        3.4.3 污染物总量的预测
4 山东段城市污水垃圾主要污染物的控制目标
    4.1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环境质量控制目标
    4.2 水环境容量的计算与分配
        4.2.1 水环境容量的的基本概念
        4.2.2 水环境容量的的计算方法
        4.2.3 总量控制负荷优化分配
    4.3 主要污染物允许排放量控制目标
    4.4 主要污染物削减目标
5 城市水污染控制技术方案
    5.1 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规模和建设分期
        5.1.1 城市排水系统技术要求
        5.1.2 城市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的确定
        5.1.3 城市污水处理厂规模
        5.1.4 对山东省现有处理工艺的分析
        5.1.5 沿线城市污水处理工艺选择的原则
        5.1.6 对几种污水处理新技术的简要介绍
        5.1.7 污水处理工艺推荐
    5.2 污泥处理
    5.3 污水资源化
        5.3.1 污水资源化概述
        5.3.2 污水资源化的用途
        5.3.3 各流域污水回用的规模
6 工程投资测算与资金筹措
    6.1 工程投资测算
        6.1.1 投资测算指标
        6.1.2 投资测算
    6.2 资金筹措设想
        6.2.1 投资分担原则
    6.3 资金筹措方案
7 工程项目建设与管理
    7.1 项目实施
        7.1.1 工程实施的组织结构
    7.2 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行管理机制
        7.2.1 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简介
        7.2.2 山东省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7.2.3 加快山东省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的建议
    7.3 工程项目建设分期和完成时限
8 工程效益分析
    8.1 环境效益
    8.2 社会效益
    8.3 经济效益
9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A
附表B
附: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四、门楼水库采用立体开源 确保大旱之年向烟台供水(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D]. 赖世贤. 天津大学, 2020
  • [2]福州山水风景体系研究[D]. 张雪葳.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3]美丽中国样本[J]. 裔兆宏. 中国作家, 2013(20)
  • [4]烟台市海水入侵综合评价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D]. 韩刚. 烟台大学, 2013(03)
  • [5]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D]. 周学红. 重庆大学, 2012(02)
  • [6]小区中水回用的处理技术研究[D]. 吴燕. 南京农业大学, 2007(01)
  • [7]区域干旱风险管理研究[D]. 桑国庆. 山东大学, 2006(12)
  • [8]山东省抗旱预案研究 ——山东省农业干旱指标、综合旱涝指标评价及抗旱对策研究[D]. 朱文心. 山东大学, 2005(08)
  • [9]住宅小区中水回用系统的研究[D]. 李建国.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03(03)
  • [10]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城市污水治理工程规划研究[D]. 陈峰. 重庆大学, 2002(02)

标签:;  ;  ;  ;  ;  

门楼水库采用三维开源保障大旱年烟台供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