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辐射交联聚乙烯热收缩材料(论文文献综述)
孔令光[1](2020)在《辐射技术在聚乙烯改性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聚乙烯(PE)是用途非常广泛的通用塑料,具有优良的韧性、耐化学性和良好的加工性能,但耐热性能差,非极性和极低表面能等缺点限制了它的使用。辐射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聚乙烯的耐热性、提高聚乙烯的极性,拓展其应用领域。从辐射交联、辐射接枝和辐射增容三个方面综述了辐射技术在聚乙烯改性加工的应用研究进展。今后不断加强无污染、无公害的辐射技术在聚乙烯加工改性的开发和应用。
陈灏洋[2](2020)在《LDPE/TPE无卤阻燃电缆料的研制及交联工艺研究》文中认为电线电缆具有传输能量、信号传递的重大作用,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需求量日益增加。本文首先通过聚合物熔融共混的加工方法将树脂相低密度聚乙烯(LDPE)和橡胶相热塑性弹性体(TPE)两种类别的高分子材料加工为两相聚合物作为电缆料的基体材料,利用协同阻燃效应和电子束辐射交联技术开发出一种无卤、阻燃、耐老化、延展性好的电缆料。低密度聚乙烯具有优良的耐低温性能、绝缘性、稳定性等;热塑性弹性体具有较好的延展性、耐弯折性、抗热氧老化性等。根据两种材料的特点,本文通过聚合物熔融共混法,将二者优异的性能结合起来,生产出一种抗老化性能优异、耐候性较强的新型无卤阻燃电缆料,符合电线电缆行业绿色环保的要求。综上所述,本文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工作:(1)LDPE/TPE二元共混加工及性能研究充分利用LDPE/TPE作为基础材料,针对LDPE/TPE在混合比例不同的情况下所体现出的力学、加工、微观形貌等状况进行直观反映,同时也针对共混物在不同加工条件下力学性能产生的变化进行了探讨。通过实验研究后发现:在按照70/30的比例来配比LDPE/TPE二元共混物的情况下,材料实际的拉伸强度以及断裂伸长率分别达到11.40 MPa和644.25%,并且经热氧老化后两个参数的保持率分别提升至69.32%和68.21%;而且加工温度以及时间条件分别达到140℃和10 min的情况下,材料表现出较好的拉伸强度,为11.4 MPa;LDPE/TPE(70/30)共混物的熔融指数为 5.83 g/10min,优于单一的 LDPE(1.90g/10min)与单一的TPE(0.50g/10min)。共混使得材料通过挤出成型加工所得到产品的连续性增强;LDPE/TPE二元共混物的结晶度和热稳定性都随着LDPE的增加而提高;通过DMA分析和SEM对LDPE/TPE二元共混物断裂面观察,共混后的LDPE和TPE相容性表现较好,裂纹、空洞较少,并且TPE在体系中形成一种三维网状结构,有利于分散外界拉伸应力的作用从而提高断裂伸长率。(2)ATH复配无卤阻燃LDPE/TPE复合材料的研究首先通过氢氧化铝(ATH)与三种协效阻燃剂(MRP、IFR、OMMT)的协效阻燃作用,探究了不同阻燃剂配方对LDPE/TPE二元共混物力学性能、阻燃性能、流变性能、热性能以及介电性能的影响。并且通过正交优化试验得到复配阻燃剂的最优配方。实验表明:复合材料的最佳力学及阻燃性能为阻燃剂添加量(phr)为ATH=60,MRP=4,IFR=10,OMMT=10;并充分利用PE-g-MAH来作为相容剂后,整个混合物体系的力学性能得以进一步改善,LDPE/TPE复合材料中添加一定量的PE-g-MAH时,其可以与基体中ATH形成强有力的化学键合,增加ATH与聚合物的相容性,使ATH无机粒子与基体材料紧密结合,对复合材料起到增强的作用。另外,PE-g-MAH在添加之后体系的粒子团聚现象得到极大缓解,基体分散性也得到得明显改善,使得复合材料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受到外力的情况下应力集中点明显减少,材料的强度以及韧性得到进一步提升。但如果添加过量的PE-g-MAH之后,体系中PE组分的含量会显着的增多,因此导致材料的延展性下降明显。当体系中添加9phrPE-g-MAH后,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达到10.37MPa和185.39%;通过热重曲线分析,ATH与MRP、IFR、OMMT复配后材料的初始分解温度明显提高,达到249.23℃,热稳定性显着提升;通过观察材料燃烧后炭层的形貌图,我们发现当ATH与MRP、IFR、OMMT复配阻燃时,材料燃烧后形成更连续致密的炭层结构,隔离效果显着提升。(3)无卤阻燃LDPE/TPE复合材料敏化辐射交联的研究分别采用辐射和化学的交联方式,分别在不同辐射剂量(0-150kGy)和不同过氧化物(BPO)添加量下对LDPE/TPE复合材料进行交联加工改性,并通过凝胶含量的测试对比了辐射交联和化学交联的差异,探究了不同辐射剂量对电缆料力学、热学、流变学、电学、结晶度以及阻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过氧化物(BPO)和电子束辐射均能使得材料发生交联,复合材料的凝胶含量分别能达到58.90%和69.10%,说明了辐射交联相比化学交联具有高效率、无污染的优势;较低的辐射剂量(60-90kGy)能够使复合材料达到较高的交联密度。通过研究后发现,通过辐射交联的方式进行加工之后,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从原来的10.37 MPa提高到12.26 MPa,整体的提升幅度达到了 18.23%,但是材料本身的断裂伸长率出现了一定的下降;材料的热稳定性和阻燃性能经过较低辐射剂量(60-90 kGy)交联加工后明显改善,当辐射剂量为90 kGy时,材料的氧指数达到30.10%,初始分解温度达到263.60℃;通过动态热力学分析(DMA)和场发射扫描电镜(SEM)的形貌分析,结果表明电子束辐射对LDPE和TPE的相容性没有负面影响;在研究过程中通过X射线多晶衍射仪(XRD)研究了辐射对材料结晶度的影响,并且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对材料实际体现出的热性能等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材料经过电子束辐射之后,结晶度有所降低。
梁益[3](2020)在《自由装填推进剂热缩包覆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由装填推进剂包覆技术是推进剂装药领域的重要方向之一,长期以来采用的缠绕包覆、套包包覆应用于大长径比推进剂药柱包覆时存在效率低、缺陷多等问题。本文研究形状记忆高分子材料在自由装填推进剂药柱包覆领域的应用技术,试图为解决包覆问题提供一个新的方法,相关研究国内外尚无报导。本文选用LDPE(低密度聚乙烯)、EPDM(三元乙丙橡胶)以及EV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为基体材料,添加阻燃剂、防老剂、加工助剂等,通过密炼共混、挤出成型、辐射交联、加热扩张以及冷却定型工艺制备得到自由装填推进剂热缩包覆层管材,并对其阻燃性能、热稳定性能、力学性能、流变性能以及形状记忆性能进行评价分析。通过正交实验对密炼温度、密炼时间以及转子转速三个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材料性能的影响顺序为:转子转速?密炼温度?密炼时间。当密炼温度为135℃、密炼时间为20min、转子转速为100r/min时,获得的混合基料力学性能最好,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为18.1MPa和740%。采用双因素变量法,研究了不同配方样品在不同辐射剂量下的性能变化,并对配方和辐射剂量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当十溴二苯乙烷(DBDPE)和氧化锑(Sb2O3)复合阻燃剂的含量为25%,LDPE含量为5%,相容剂EVA-g-MAH含量为5%,辐射剂量为120KGy时,获得混合基料的综合性能最佳:测得的极限氧指数为27.1,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为25.1MPa和742%,形状固定率和形状回复率分别为99.2%和99.0%,凝胶含量为78.9%,流变性能良好易于加工。在工艺和配方优化基础上,用Polyflow软件对单螺杆挤出机非等温挤出工艺过程进行模拟仿真,并研究了螺杆内径D1、D2、螺杆螺距L及各区域不同加热方案对挤出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D1、D2和L分别取值为40mm、58mm和65mm,加热方式采用阶梯式加热时,挤出效果较好。采用研制的包覆管对药柱的包覆工艺流程进行分析,并对实际包覆工艺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热缩温度95℃,热缩时间为5min时,热缩管与药柱能实现紧密贴合,包覆效果较好。
陈佳雯[4](2018)在《《辐射技术与先进材料》英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迅猛异常,科技文献浩如烟海,科技文献翻译也越来越多,但物理化学类科技文本中译英颇为罕见,显然,基于《辐射技术与先进材料》英译的本翻译实践报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首先陈述项目背景,综述相关文献,指出研究意义。根据文本类型确定以交际翻译策略和目的论为该项目的翻译指南。接着,描述文本的语言特点,包括用词特点、句式特点和语篇特点,阐述翻译过程的三个阶段,即译前准备,理解与表达和译后校对。然后,通过实例分析,论述科技词语的处理办法,紧接着论证被动句和长难句的翻译技巧——语态转换、增词、减词、分译、合译——的可行性。作者注重采用目的语中的惯用结构——过去分词短语,名词化结构,with引导的短语,同位语结构——来表达原文中的相关成分,使译句结构合理,逻辑意义清晰。在翻译过程中,作者还特别注意在译文中增加适当的并列连词、从属连词、连接副词等衔接手段,因为英语是形合语言,同时作者始终用交际翻译和目的论指导翻译实践,总是关注读者,尽可能使译文规范、通顺、易懂。本文旨在启迪科技文本译者,帮助他们提高科技文体翻译质量。
傅垣洪[5](2018)在《辐射技术在塑料加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辐射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塑料的性能,拓展应用领域。其中,辐照交联和辐照接枝是两种最主要的加工技术。从辐照交联和辐照接枝改性两个方面综述了辐射技术在塑料加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距离实际应用还有一定距离。今后应不断加强辐射技术的开发,扩展辐照材料品种,同时加强有关辐照交联和辐照接枝机理的研究,以加快无污染、无公害的辐射技术在塑料加工中的开发和利用。
郑怡磊,许远远,朱伟伟,方敏[6](2017)在《辐照交联热收缩含氟聚合物材料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综述了热收缩含氟聚合物材料的性能特点、制备工艺及应用领域,阐述了其热收缩机理及辐照交联过程的重要性,并对热收缩含氟聚合物材料的研究和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王欢[7](2017)在《电子束辐射交联PE/EVA基热收缩材料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热缩材料是一种具有形态记忆效应的智能高分子材料,因其智能化,可靠性强,使用方便在电力、交通以及汽车领域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铁路轨道线路的升级,国民经济的日益发展,目前国内市场对于高性能热缩材料的需求量逐步扩大。传统的热缩材料大部分采用热塑性橡胶或者弹性体制备,相关原材料的采集大量依靠进口,因此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应用性广泛的聚烯烃材料制备线缆的研究较多,然而热缩材料较线缆材料对性能有着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本文围绕EVA/HDPE二元共混物辐射敏化交联的研究,MH/ATH复配无卤阻燃EVA/HDPE复合材料的研究以及电子束辐射对热缩材料性能的研究展开如下工作:一,EVA/HDPE二元共混物辐射敏化交联的研究以三烯丙基异氰脲酸酯(TAIC)为交联敏化剂,采用电子束对高密度聚乙烯(HDPE)与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的共混物进行辐射交联。研究了TAIC的敏化作用机理以及辐照剂量对共混物的力学性能、电学性能以及结晶度与交联度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TAIC对共混体系的交联反应具有敏化作用,可显着减小辐射剂量,共混物产生交联反应后可获得较高的凝胶含量;在辐射剂量120KGy时,1%的TAIC即可使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提高20%,断裂伸长率达到475.4%。此外,电子束辐射并未改变复合材料的晶型,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结晶温度、熔点、介电常数下降,共混物的介电损耗在120KGy剂量下达到最佳。二,MH/ATH复配无卤阻燃EVA/HDPE复合材料的研究以HDPE/EVA为基体,以MH/ATH为主阻燃剂,增加EVA-g-MAH为基体相容剂,以MRP、ZB、OMMT为协同阻燃剂,探讨了不同阻燃材料对EVA/HDPE二元共混物力学性能,加工性能以及阻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份数为MH/ATH=60/20,ZB=10,RMP=6,OMMT=10,复合材料有较好的力学性能表现以及良好的阻燃性能;添加EVA-g-MAH为相容剂改善了无卤阻燃体系的力学性能,添加10份EVA-g-MAH拉伸强度达到8.82MPa,断裂伸长率达到325%;MH的分解温度要高于ATH,且促进基体成炭能力要好于ATH,OMMT能促进材料在燃烧时形成致密的炭层;EVA-g-MAH改善了无机粒子与界面的相容性,SEM断裂形貌相对光滑。三,电子束辐射对热缩材料性能的研究采用电子束辐射对材料进行不同辐射剂量的辐照,探讨了不同的辐射剂量对热缩材料力学、电学、热学性能的影响,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多晶X射线衍射仪(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分析了材料的结晶性能以及结晶度的变化,并观察了复合材料的断面表面形貌等。结果表明:在辐射剂量90KGy时拉伸强度达到10.5MPa,断裂伸长率310%,此后热缩材料的拉伸强度随着辐射剂量的继续增大呈现下降趋势。热缩材料的凝胶含量以及交联密度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大,在辐射剂量大于90KGy后增长趋势变缓。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热缩材料的结晶度逐渐减小,熔融温度向低温方向移动。电子束辐射增加了的热缩材料的热稳定性,交联后的样品耐热性能提高。在辐射剂量为90KGy时热缩材料表现出良好的回复率以及扩张性能。DMA以及SEM分析可知辐射后的样品表现出良好的相容性。介电分析可知热缩材料的介电强度大于67KV/mm,满足中高压电力热缩材料电压需求。
赵春荣[8](2014)在《辐射交联聚乙烯热收缩材料在管道防腐中的应用》文中认为钢质管道防腐层的质量是影响管道安全运行和使用寿命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而管道防腐层的补口与补伤是管道防腐层的最薄弱环节。因此在管道建设过程中,应特别注重防腐层的补口和补伤。补伤材料通常采用与管道防腐层材料完全相同或同一种类的材料。近几年辐射交联聚乙烯热收缩材料广泛运用于电阻焊钢管的补口补伤中,常见的形式有收缩带和收缩套两种。
张玉宝[9](2014)在《EMMA/EPDM热缩材料电子辐射制备及性能表征》文中提出本论文以合成一种新型热缩材料为目标,选取EMMA(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和EPDM(三元乙丙橡胶)两种聚合物为原材料,采用1.2MeV高能电子束辐射交联方法,开展了共混工艺和辐射交联规律与机理研究,制备出EMMA/EPDM热缩材料,并对其形状记忆、真空析气和低温力学等性能进行了评价分析。对不同配方的EMMA和EPDM共混进行力学性能分析表明,共混比例越接近,延伸率越小,相容性变差。为了保证热缩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抗低温性能,共混物配方应以EPDM为主,电子辐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共混物的相容性,有利于用EMMA对材料进行改性。EMMA和EPDM共混物的交联度随辐照剂量的提高而增加。用EPR、FTIR和DSC等方法对辐照前后的共混物进行分析表明,自由基反应是辐射交联的主要机制,EPDM分子结构中的不饱和官能团在辐照过程中有敏化作用,能够促进共混物体系的交联过程。在研究分析基础上,以EMMA:EPDM=3:7的混合比得到共混物,用30-40kGy剂量进行辐射交联,再通过拉伸和冷却定型工艺,制备出EMMA/EPDM热缩材料。对该材料的性能评价表明:热缩响应温度区间为60-90℃,在变形量为200%时,形状固定率为93%,形状回复率达到97%,具有良好的形状记忆性能;在真空和125℃条件下保持24h,材料的质量损失率为0.48%,可凝挥发物含量为0.08%,符合QJ1558-88标准要求;在-70℃条件下,材料的断裂强度为50MPa,延伸率为400%,具有良好的低温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所采用电子束辐射交联工艺制备的EMMA/EPDM热缩材料具有优异的形状记忆性能,以及良好的耐低温和耐真空性能,具备了在高寒和空间环境下使用的基本条件。
孟伟涛[10](2011)在《高密度聚乙烯电子束敏化辐射交联的研究》文中认为高密度聚乙烯(HDPE)性能优良,应用广泛,如今采暖用冷热水管等使用领域对HDPE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交联是改善其性能的有效途径,而HDPE是一种可辐射交联的聚合物。敏化剂可有效促进聚乙烯的辐射交联,降低HDPE所需辐射剂量。本研究用高能电子束辐射交联技术研究了添加多官能团单体敏化剂和抗氧剂300的HDPE体系的辐射交联效应。分析了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和三烯丙基异氰脲酸酯(TAIC)两种多官能团单体敏化剂单独使用和复合使用时对HDPE辐射交联的作用效果。通过测定试样辐射后交联度、拉伸强度、直角撕裂强度等性能,重点考察了辐射剂量、敏化剂含量对HDPE辐射交联的影响;并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热重(TG)分析研究了HDPE辐射后的结晶性和热稳定性;红外(IR)分析观察HDPE辐射后特征基团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辐射剂量和敏化剂对提高高密度聚乙烯辐射交联度有关键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增大辐射剂量可提高HDPE辐射交联度。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和三烯丙基异氰脲酸酯对HDPE辐射交联度均有促进作用。在敏化剂作用下,HDPE可在低于13kGy辐射剂量下辐射后获得超过60%交联度。(2)与纯HDPE辐射后相比,添加敏化剂HDPE体系辐射后结晶度变化甚微,而热稳定得到提高。(3)TAIC敏化活性高于PETA,对HDPE辐射交联促进作用更有效;在7kGy辐射剂量可赋予HDPE高达82%的交联度。
二、辐射交联聚乙烯热收缩材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辐射交联聚乙烯热收缩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1)辐射技术在聚乙烯改性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聚乙烯辐射交联 |
1.1 耐热聚乙烯管材 |
1.2 热收缩材料 |
1.3 发泡材料 |
2 聚乙烯辐射接枝 |
2.1 薄膜接枝 |
2.2 纤维接枝 |
2.3 原料接枝 |
3 聚乙烯辐射增容 |
4 结 语 |
(2)LDPE/TPE无卤阻燃电缆料的研制及交联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电线电缆的研究现状 |
1.1.1 电线电缆的概述 |
1.1.2 电线电缆行业的国内外发展情况 |
1.1.3 电线电缆阻燃的必要性和研究现状 |
1.2 聚合物的阻燃体系及机理 |
1.3 无卤阻燃剂类型 |
1.3.1 金属系氢氧化物 |
1.3.2 无机磷系阻燃剂 |
1.3.3 硼系阻燃剂 |
1.3.4 硅系、锑系阻燃剂 |
1.3.5 氮磷系膨胀阻燃剂 |
1.4 相容剂及增容机理 |
1.5 无卤阻燃电缆料基体树脂的选择 |
1.5.1 PE的类型及其应用范围 |
1.5.2 LDPE/TPE二元共混改性研究 |
1.6 电缆交联改性的类型及其原理 |
1.6.1 化学交联 |
1.6.2 电子束辐射交联 |
1.6.3 不同交联方式的差异 |
1.7 论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
1.7.1 研究内容 |
1.7.2 研究意义 |
第2章 LDPE/TPE二元共混加工及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原料及试剂 |
2.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
2.2.3 制备样品 |
2.2.4 测试与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热氧老化前后LDPE/TPE二元共混物的力学性能 |
2.3.2 加工条件对二元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
2.3.3 共混比例对LDPE/TPE二元共混物性能的影响 |
2.3.3.1 加工性能 |
2.3.3.2 热稳定性 |
2.3.3.3 热性能分析 |
2.3.3.4 动态热力学分析 |
2.3.4 LDPE/TPE二元共混物断面形貌表征 |
2.4 小结 |
第3章 ATH复配无卤阻燃LDPE/TPE复合材料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原料及试剂 |
3.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
3.2.3 实验设计 |
3.2.4 制备样品 |
3.2.5 测试与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ATH、MRP、IFR、OMMT对LDPE/TPE复合材料的协同阻燃效应 |
3.3.2 ATH、MRP、IFR、OMMT协同阻燃效应的配方优化 |
3.3.3 PE-g-MAH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4 LDPE/TPE/阻燃共混体系的性能分析 |
3.3.4.1 热稳定性 |
3.3.4.2 热性能分析 |
3.3.4.3 流变性能 |
3.3.4.4 介电性能 |
3.3.5 LDPE/TPE/阻燃体系燃烧后的炭层结构形貌表征 |
3.4 小结 |
第4章 无卤阻燃LDPE/TPE复合材料敏化辐射交联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原料及试剂 |
4.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
4.2.3 制备样品 |
4.2.4 测试与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不同交联方式对LDPE/TPE阻燃体系凝胶含量的影响 |
4.3.2 辐射交联对LDPE/TPE/TAIC阻燃体系性能的影响 |
4.3.2.1 力学性能 |
4.3.2.2 阻燃性能 |
4.3.2.3 热稳定性 |
4.3.2.4 相容性分析及形貌表征 |
4.3.2.5 结晶度分析 |
4.3.2.6 流变性能 |
4.3.2.7 介电性能 |
4.3.3 热延伸测试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自由装填推进剂热缩包覆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自由装填推进剂包覆层概述 |
1.1.1 包覆层材料 |
1.1.2 包覆工艺 |
1.2 热缩材料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热缩材料的研究进展 |
1.2.2 主要热缩材料 |
1.3 热缩材料形状记忆机理 |
1.3.1 形状记忆原理 |
1.3.2 热收缩过程粘弹性分析 |
1.4 热缩材料的成型加工方法 |
1.4.1 共混 |
1.4.2 成型加工 |
1.4.3 交联 |
1.4.4 加热扩张与冷却定型 |
1.5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2 密炼工艺条件对热缩材料性能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及测试仪器 |
2.2.3 实验配方 |
2.2.4 实验制备 |
2.3 分析测试 |
2.3.1 拉伸性能测试 |
2.3.2 流变性能测试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制备热缩包覆层材料密炼工艺条件优化 |
2.4.2 密炼温度对材料流变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2.4.3 密炼时间对材料流变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2.4.4 转子转速对材料流变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3 包覆层材料配方及辐射剂量优化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及测试仪器 |
3.2.3 实验配方 |
3.2.4 实验制备 |
3.3 性能表征 |
3.3.1 极限氧指数测试 |
3.3.2 线性烧蚀率测试 |
3.3.3 拉伸性能测试 |
3.3.4 流变性能测试 |
3.3.5 形状记忆性能测试 |
3.3.6 凝胶含量测试 |
3.3.7 热失重测试 |
3.3.8 扫描电镜测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阻燃剂含量和辐射剂量对性能的影响 |
3.4.2 LDPE含量和辐射剂量对性能的影响 |
3.4.3 EVA-g-MAH含量和辐射剂量对性能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热缩包覆管挤出过程的模拟仿真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 |
4.2.2 实验及测试仪器 |
4.2.3 实验配方 |
4.3 单螺杆挤出机参数设计与包覆层挤出过程的模拟仿真 |
4.3.1 单螺杆挤出机总体方案设计 |
4.3.2 单螺杆挤出机结构与工作参数优化方案设计 |
4.3.3 几何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 |
4.3.4 流变模型的拟合及本构方程 |
4.3.5 边界条件的设置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螺杆内径D_1对挤出效果的影响 |
4.4.2 螺杆内径D_2对挤出效果的影响 |
4.4.3 螺杆螺距L对挤出效果的影响 |
4.4.4 不同加热方案对挤出效果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自由装填推进剂药柱热缩包覆验证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原料 |
5.2.2 实验及测试仪器 |
5.2.3 实验配方 |
5.2.4 实验制备 |
5.3 包覆工艺流程分析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热缩时间对热缩性能的影响 |
5.4.2 工艺优化对热缩性能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本文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辐射技术与先进材料》英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项目介绍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案例描述 |
2.1 源语言文本的语言特点 |
2.1.1 .词汇特点 |
2.1.2 句法特点 |
2.1.3 语篇特点 |
2.2 翻译过程 |
2.2.1 译前准备 |
2.2.2 理解与表达 |
2.2.3 审校阶段 |
第三章 案例分析 |
3.1 词语的翻译 |
3.1.1 缩略词的翻译 |
3.1.2 术语的翻译 |
3.1.3 词组的翻译 |
3.1.4 多义词的翻译 |
3.2 语态的转化 |
3.2.1 汉语被动句译为英语被动句 |
3.2.2 汉语形式主动句译为英语被动句 |
3.3 长难句的处理 |
3.3.1 翻译技巧层面 |
3.3.2 语法层面 |
第四章 结语 |
4.1 收获与启示 |
4.2 不足之处 |
4.3 努力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辐射技术在塑料加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辐照交联技术 |
2 辐照接枝 |
3 结语 |
(6)辐照交联热收缩含氟聚合物材料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热收缩机理 |
2 含氟聚合物材料 |
3 辐照交联 |
4 应用 |
5 结语 |
(7)电子束辐射交联PE/EVA基热收缩材料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热缩材料的研究现状 |
1.1.1 形态记忆效应以及热缩原理 |
1.1.2 热缩材料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
1.1.3 热缩材料的基本应用 |
1.2 交联改性的类型及其原理 |
1.2.1 聚合物的电子束辐射交联 |
1.2.2 过氧化物交联 |
1.2.3 硅烷交联 |
1.2.4 不同交联条件和性能差异比较 |
1.3 聚合物阻燃体系 |
1.3.1 聚合物燃烧以及阻燃机理 |
1.3.2 阻燃剂类型 |
1.3.3 相容剂以及增容机理 |
1.4 PE/EVA共混改性 |
1.4.1 聚乙烯类型及其性能 |
1.4.2 HDPE/EVA共混改性研究 |
1.5 论文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5.1 研究内容 |
1.5.2 课题创新 |
1.6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HDPE/EVA二元共混物电子束敏化辐射交联的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3 试样制备 |
2.2.4 性能测试与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EVA/HDPE二元共混物的力学性能 |
2.3.2 TAIC对EVA/HDPE复合材料辐射交联的敏化作用 |
2.3.3 辐射敏化交联对EVA/HDPE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2.3.4 辐射敏化交联对EVA/HDPE复合材料热性能的影响 |
2.3.5 辐射敏化交联对EVA/HDPE复合材料结晶性能的影响 |
2.3.6 辐射敏化交联对EVA/HDPE复合材料热稳定的影响 |
2.3.7 辐射敏化交联对EVA/HDPE复合材料介电性能的影响 |
2.3.8 辐射敏化交联对EVA/HDPE复合材料SEM分析 |
2.4 结论 |
2.5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MH/ATH复配无卤阻燃EVA/HDPE二元共混物的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2.3 实验设计 |
3.2.4 实验样品制备 |
3.2.5 测试与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无卤阻燃EVA/HDPE二元共混物力学性能研究 |
3.3.2 无卤阻燃EVA/HDPE二元共混物燃烧性能研究 |
3.3.3 相容剂对无卤阻燃HDPE/EVA二元共混物力学性能影响 |
3.3.4 不同阻燃剂的热稳定性分析 |
3.3.5 不同阻燃剂的电学性能分析 |
3.3.6 阻燃体系形貌分析 |
3.4 结论 |
3.5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电子束辐射交联EVA/HDPE热缩材料性能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 |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2.3 实验样品制备 |
4.2.5 测试与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不同辐射剂量对热缩材料的力学性能影响 |
4.3.2 不同辐射剂量对热缩材料凝胶含量的影响 |
4.3.3 不同辐射剂量对热缩材料交联密度的影响 |
4.3.4 不同辐射剂量下热缩材料XRD谱图分析 |
4.3.5 不同辐射剂量对热缩材料热性能影响 |
4.3.6 不同辐射剂量对热缩材料热稳定性的影响 |
4.3.7 不同辐射剂量下热缩材料的热缩性能 |
4.3.8 不同辐射剂量下热缩材料DMA谱图分析 |
4.3.9 热缩材料介电强度分析 |
4.3.10 不同辐射剂量下热缩材料电镜分析 |
4.4 结论 |
4.5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研究成果与会议 |
(8)辐射交联聚乙烯热收缩材料在管道防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辐射交联聚乙烯热收缩带 (套) 的特点及应用 |
二、辐射交联聚乙烯热收缩带的施工技术 |
三、辐射交联聚乙烯热收缩套的施工技术 |
四、辐射交联聚乙烯热收缩带 (套) 的施工管理 |
(9)EMMA/EPDM热缩材料电子辐射制备及性能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形状记忆聚合物的基本特征 |
1.2.1 形状记忆聚合物的优势 |
1.2.2 形状记忆聚合物的结构和形状记忆机制 |
1.2.3 形状记忆聚合物的分类 |
1.3 热缩材料及其结构特征 |
1.4 制备热缩材料的主要工艺 |
1.4.1 共混改性 |
1.4.2 辐射交联 |
1.5 聚合物热缩材料的性能及其应用 |
1.5.1 形状记忆 |
1.5.2 形状回复力 |
1.5.3 热缩材料的基本应用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试验材料、设备及研究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备与方法 |
2.2.1 混炼设备 |
2.2.2 小型压片机 |
2.2.3 电子加速器 |
2.2.4 交联度的测试装置 |
2.2.5 拉伸设备 |
2.2.6 真空析气试验设备 |
2.2.7 EMMA/EPDM 热缩材料的制备工艺流程 |
2.3 材料性能测试与分析方法 |
第3章 EMMA/EPDM 热缩材料的制备工艺 |
3.1 混炼及压片 |
3.1.1 共混比例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3.1.2 热性能分析 |
3.2 辐射交联 |
3.2.1 辐照方法 |
3.2.2 电子能量的影响 |
3.2.3 辐照剂量的影响 |
3.3 扩张与冷却 |
3.3.1 材料的扩张与收缩 |
3.3.2 辐照剂量对材料形状记忆性能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EMMA/EPDM 共混物辐射交联机理分析 |
4.1 辐射交联反应机理 |
4.2 辐射交联规律分析 |
4.3 电子辐照对共混聚合物结构的影响 |
4.3.1 热分析 |
4.3.2 红外光谱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EMMA/EPDM 热缩材料的性能评价 |
5.1 热缩材料的温度响应 |
5.2 热缩材料的形状回复力 |
5.3 真空析气性能 |
5.4 低温力学性能 |
5.5 热稳定性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10)高密度聚乙烯电子束敏化辐射交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聚乙烯交联技术 |
1.2.1 硅烷交联聚乙烯 |
1.2.2 过氧化物交联聚乙烯 |
1.2.3 辐射交联聚乙烯 |
1.3 聚乙烯辐射交联 |
1.3.1 聚乙烯辐射交联过程 |
1.3.2 敏化剂在聚乙烯辐射交联中作用 |
1.3.3 抗氧剂在聚乙烯辐射交联中作用 |
1.3.4 聚乙烯辐射交联结晶性变化 |
1.3.5 辐射交联聚乙烯的应用领域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2.1.1 原料及试剂 |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2 HDPE辐射样品制备 |
2.3 测试方法 |
2.3.1 试样拉伸性能和直角撕裂强度的测定 |
2.3.2 凝胶含量的测定 |
2.3.3 热重(TG)测试 |
2.3.4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试 |
2.3.5 红外(IR)测试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添加多官能团单体后HDPE体系加工性能研究 |
3.2 PETA作为敏化剂HDPE体系辐射交联效应 |
3.2.1 辐射剂量对PETA、HDPE体系交联效应 |
3.2.2 PETA含量对PETA、HDPE体系交联效应 |
3.2.3 抗氧剂300含量对PETA、HDPE体系交联效应 |
3.2.4 PETA、HDPE体系辐射交联IR分析 |
3.2.5 PETA、HDPE体系辐射交联结晶性能变化 |
3.2.6 PETA、HDPE体系辐射交联热稳定变化 |
3.2.7 本节小结 |
3.3 TAIC作为敏化剂HDPE体系辐射交联效应 |
3.3.1 辐射剂量对TAIC、HDPE体系交联效应 |
3.3.2 TAIC含量对TAIC、HDPE体系交联效应 |
3.3.3 TAIC、HDPE体系辐射交联IR分析 |
3.3.4 TAIC、HDPE体系辐射交联结晶性能变化 |
3.3.5 TAIC、HDPE体系辐射交联热稳定变化 |
3.3.6 本节小结 |
3.4 PETA、TAIC作为复合敏化剂HDPE体系辐射交联效应 |
3.4.1 辐射剂量对PETA、TAIC、HDPE体系交联效应 |
3.4.2 w(PETA)/w(TAIC)比例对PETA、TAIC、HDPE体系交联效应 |
3.4.3 PETA、TAIC、HDPE体系辐射交联IR分析 |
3.4.4 PETA、TAIC、HDPE体系辐射交联结晶性能变化 |
3.4.5 PETA、TAIC、HDPE体系辐射交联热稳定变化 |
3.4.6 本节小结 |
3.5 PETA、TAIC辐射交联效果对比 |
3.5.1 PETA体系与TAIC体系不同辐射剂量下辐射交联效果对比 |
3.5.2 PETA体系与TAIC体系不同质量分数下辐射交联效果对比 |
3.5.3 本节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录 |
四、辐射交联聚乙烯热收缩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 [1]辐射技术在聚乙烯改性的研究进展[J]. 孔令光. 广州化工, 2020(12)
- [2]LDPE/TPE无卤阻燃电缆料的研制及交联工艺研究[D]. 陈灏洋. 扬州大学, 2020(04)
- [3]自由装填推进剂热缩包覆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梁益.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4]《辐射技术与先进材料》英译实践报告[D]. 陈佳雯. 上海师范大学, 2018(12)
- [5]辐射技术在塑料加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傅垣洪. 合成树脂及塑料, 2018(02)
- [6]辐照交联热收缩含氟聚合物材料的研究进展[J]. 郑怡磊,许远远,朱伟伟,方敏. 有机氟工业, 2017(03)
- [7]电子束辐射交联PE/EVA基热收缩材料及其性能研究[D]. 王欢. 扬州大学, 2017(01)
- [8]辐射交联聚乙烯热收缩材料在管道防腐中的应用[J]. 赵春荣. 中国建材科技, 2014(S2)
- [9]EMMA/EPDM热缩材料电子辐射制备及性能表征[D]. 张玉宝.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05)
- [10]高密度聚乙烯电子束敏化辐射交联的研究[D]. 孟伟涛. 北京化工大学,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