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喂壳寡糖对蚕茧品质影响的初步研究

饲喂壳寡糖对蚕茧品质影响的初步研究

一、添食壳寡聚糖对家蚕茧质影响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马自杰,张婉婷,廖美德[1](2021)在《枯草芽孢杆菌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文明确了添食枯草芽孢杆菌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及中肠消化酶活力的影响。【方法】将枯草芽孢杆菌菌悬液分别配制成单位饲料含菌量分别为6×108,6×106和6×104 cfu/g的含菌饲料,以不含菌的人工饲料作为对照(CK)。然后,将待测幼虫在初生阶段从正常饮食中转移到不同含菌量饮食中,连续喂食直至化蛹,并对斜纹夜蛾幼虫消化酶活力等指标进行测定统计。【结果】斜纹夜蛾幼虫在取食不同含菌量人工饲料下均能正常完成世代发育,但对其世代总历期有一定延滞效应;取食单位饲料含菌量为6×106cfu/g人工饲料幼虫相对取食率虽显着低于其余各组,但其食物转化率和食物利用率却显着高于其余各组;取食单位饲料含菌量为6×108cfu/g人工饲料幼虫相对生长率和近似消化率显着低于对照(CK)组,但其余各组之间差异不显着;此外,四龄幼虫蔗糖酶活力与其取食单位饲料含菌量成正比;取食单位饲料含菌量为6×106cfu/g人工饲料幼虫化蛹率以及蛹羽化率最高,虫/蛹重最重,单雌产卵量也最大。【结论】单位饲料含菌量为6×106cfu/g人工饲料对斜纹夜蛾幼虫具有较好的取食适合度。

韩琨[2](2021)在《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中肠转录组及消化吸收和抗病相关基因表达研究》文中指出目前小蚕人工饲料育技术已经达到了生产实用化要求,但是全龄人工饲料育与全龄桑叶育相比,依然存在着抗性差、茧层率和饲料效率低等问题。小蚕人工饲料育大蚕桑叶育是我国养蚕业近期发展的方向,工厂化全龄人工饲料育则是今后养蚕业发展的目标。但对于全龄人工饲料育与全龄桑叶育、由小蚕人工饲料育转变为大蚕桑叶育之后,家蚕在消化吸收、抗病性等方面的差异和变化及其分子机制还缺乏系统研究。为此,本文基于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的中肠转录组测序与对比分析,筛选出35个与消化吸收、防御、能量代谢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系统测定了不同饲育形式下主要消化酶的活力及差异基因的表达变化,以期为揭示家蚕消化管的生理转变机制、改良饲料配方和饲育技术提供参考。主要获得以下结果:1.本文采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分析了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雌蚕5龄4天的中肠转录组差异。共得到12667个表达基因,其中差异表达基因共6512个(|log2FC|≥1,Q≤0.001),其中6339个基因在人工饲料育家蚕中的表达量高于桑叶育家蚕,173个基因是桑叶育家蚕高于饲料育家蚕;KEGG Pathway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涉及多个代谢通路。转录组分析结果初步证明人工饲料育家蚕和桑叶育家蚕在中肠的消化吸收、抗病性、能量代谢和物质转运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2.采用生化法与qPCR技术,测定了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的5龄家蚕肠液中代表性消化酶活力以及与消化和防御相关的部分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人工饲料育5龄家蚕肠液中的α-淀粉酶活性以及淀粉酶基因Amy、类胰蛋白酶基因、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serpin-9)、几丁质酶基因Chi-h等相对表达量均显着高于桑叶育家蚕,而肠液脂肪酶和丝氨酸蛋白酶的活性及其基因、大部分抗性相关基因及几丁质合成酶基因的表达量均是人工饲料育家蚕显着低于桑叶育家蚕。有些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其酶活力并不一致,酶活力还受到饲料中的激活剂和抑制剂的影响。3.对全龄人工饲料育和全龄桑叶育的5龄2日家蚕经口注射Bm NPV病毒,前者死亡率为100%,后者死亡率为91.67%。在注射NPV后12 h,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肠液中具有消化和抗病双重作用的丝氨酸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活力均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但chbp和Bmlipase-1基因的表达与酶活力的变化并不相同。人工饲料育与桑叶育相比,不同消化酶的活力及其基因表达变化没有统一的规律性。4.测定了人工饲料育5龄家蚕感染细菌性肠道病后部分消化酶的活力及中肠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发现脂肪酶和丝氨酸蛋白酶活力的大小依次是饲料育细菌病蚕>饲料育正常家蚕>桑叶育正常家蚕,而α-淀粉酶、蔗糖酶和麦芽糖酶活力大小排序则与之相反,说明家蚕感染细菌性肠道病增强了脂肪酶和丝氨酸蛋白酶的活力,与感染NPV病毒的效果一致,而糖类消化酶的活性降低。与免疫和防御相关的2个抗菌肽基因(6tox、Mor)、真菌蛋白酶抑制剂基因(LOC101738434)和几丁质合成酶基因(CHS-2)在细菌病蚕中的表达量显着低于饲料育正常家蚕,而几丁质酶基因(Chih)的表达量则呈现相反的趋势。5.测定了家蚕5龄幼虫由人工饲料育转变为桑叶育之后与中肠消化吸收、防御及氧化磷酸化等相关的酶活力及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无论哪种饲育形式,5种消化酶活力以及3种消化酶基因、7个防御相关基因、3个与几丁质合成与降解相关的基因、5个能量代谢相关基因、甘油磷脂代谢相关基因以及2个羧肽酶基因等都是在5龄前期表达量低,而在5龄中后期表达量高,这与盛食期大量取食相适应。其中5种消化酶的活力及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总趋势是全龄桑叶育家蚕高于全龄饲料育以及由饲料育改为桑叶育的家蚕;2个抗菌肽基因和叶绿素a结合蛋白基因chbp的表达量,总体趋势是全龄人工饲料育试验组>5龄72 h转为桑叶育试验组>5龄起蚕转为桑叶育试验组,尤其在5龄后期更为明显,而AEP基因的表达变化与其相反。在5龄起蚕及5龄72 h由饲料育改为桑叶育的试验区与全龄人工饲料育相比,上述基因的表达变化各不相同,不存在统一的规律性。综合本试验结果,人工饲料育家蚕中肠的消化吸收能力及防御能力总体上低于桑叶育家蚕,因此需要进一步改良饲料配方,并加强防病措施。采用小蚕人工饲料育技术,大蚕改为桑叶育之后,家蚕的消化吸收和抗病能力不能在短期内达到全龄桑叶育水平,需要加强饲养管理和营养,才能实现高产优质。关于小蚕人工饲料育转变为大蚕桑叶育过程中的适应机制及其调控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陈林[3](2020)在《纳米银对家蚕生长发育及肠道细菌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家蚕(Bombyx mori L.)作为鳞翅目昆虫的代表之一,在中国拥有5000多年的养殖历史,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昆虫。然而在蚕业生产过程中,传染性疾病导致的蚕业经济受损的事件时有发生。为了消毒防病,现在生产上广泛使用的消毒剂有硫磺、石灰、漂白粉、甲醛等,但是长期使用这些消毒药物对家蚕的生长发育有着严重的潜在危害,甚至有可能影响到养蚕人的身体健康。因此,在养蚕业中寻求副作用较小的新型消毒杀菌剂至关重要。纳米银作为一种环保型、无公害的消毒杀菌剂,对家蚕核多角病毒、质多角病毒以及青枯劳尔氏菌等都有杀灭作用,但如果作为蚕业生产的消毒药物,对家蚕的影响如何尚不清楚。为此本研究使用不同浓度(20 mg/L、40 mg/L、60 mg/L、80 mg/L、100 mg/L)的纳米银浸消桑叶,饲喂家蚕直至上蔟。调查统计了家蚕幼虫期间的生长发育相关指标、茧期相关指标的变化;对不同浓度纳米银处理后的雌雄家蚕的肠道菌群进行了测定,并比较分析了不同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利用SDS-PAGE凝胶电泳和质谱分析,对不同纳米银处理之下的中肠组织蛋白质的变化进行了初探。得到的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对家蚕食桑情况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20 mg/L纳米银浓度处理下的雌雄家蚕食下量分别升高9.33%和10.58%,食下率分别升高5.58%和4.97%、消化量分别升高8.46%和1.3%,消化率分别升高4.2%和4.0%。100 mg/L纳米银浓度处理下的雌雄家蚕食下量分别降低18.24%和14.59%,食下率分别降低4.37%和3.34%,消化量分别降低14.3%和8.5%,消化率分别降低4.79%和3.55%。比较分析5龄家蚕体重增长倍数结果表明,雌蚕20 mg/L纳米银处理组体重增长倍数最高,较对照组升高18.29%;纳米银处理组雄蚕体重增长倍数均低于对照组,100 mg/L处理组达到最低,较对照组降低42.38%。对家蚕发育时间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4龄起蚕至4龄眠期,发育时间差异不大;5龄起蚕至上蔟,100 mg/L纳米银处理下的雌雄家蚕发育时间最长,较对照组延长24.51%,且具有显着差异。对茧质统计分析可知,20 mg/L处理组雌雄家蚕全茧量、茧层量与茧层率较对照组分别升高24%和25%、4.2%和8.5%、4.5%和4.8%;100 mg/L处理组较对照组分别降低28%和33.3%、16.7%和14.6%、13.6%和14.3%。对家蚕茧期生理指标的统计分析发现,当纳米银浓度为20 mg/L时,雌雄家蚕的结茧率分别升高1.2%、0.9%,死笼率分别降低32.8%、15.2%。当纳米银浓度为100 mg/L时,雌雄家蚕结茧率较对照组分别降低18.6%和19.7%,死笼率分别升高232%和276%。以上结果表明20 mg/L处理组家蚕食桑情况良好,对家蚕的生长发育和体质没有不良影响;而100 mg/L处理组家蚕食桑受到影响,生长发育则受到抑制。2.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20 mg/L纳米银浓度处理下的雌雄家蚕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都有所增加;100 mg/L纳米银浓度处理下的雌雄家蚕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都受到显着影响。在不同的分类水平上,纳米银对家蚕肠道菌群的组成具有显着的影响。在门水平上,20 mg/L纳米银处理组雌雄家蚕厚壁菌门的丰度较对照组分别增加8.6%和33.5%,但在100 mg/L浓度下,厚壁菌门的丰度分别降低6.0%和10.8%;纲水平上的杆菌在20 mg/L浓度下丰度较对照组分别增加12.8%和37.8%,但是在100 mg/L浓度下丰度分别减少30.0%和1.4%;属水平上的肠球菌的丰度在20 mg/L浓度处理下较对照组分别增加40.6%和51.2%,在100 mg/L浓度处理下分别减少50.6%和8.4%。在属水平上,100 mg/L浓度的纳米银能够完全消灭Campylobacter、Glutamicibacter以及Stenotrophomonas等细菌;此浓度下,新增了雌蚕肠道中的Terrisporobacter等细菌。另外,Dialister以及Helicobacter只能在被纳米银处理的家蚕肠道中出现。总的来说,纳米银的处理会使家蚕肠道细菌类群发生显着的变化,进而影响到家蚕的体质和生长发育。3.SDS-PAGE和质谱分析结果显示,家蚕中肠组织蛋白质在约30 k D蛋白处,雌雄家蚕对照组、雌雄家蚕20 mg/L纳米银处理组、雌雄家蚕100 mg/L纳米银处理组分别鉴定得到178、140、117、111、113、135种蛋白。与对照组相比,20 mg/L纳米银浓度处理下的雌蚕增加了30K-17蛋白、肽基辅氨酰异构酶、CI-8等18种蛋白,减少的部分大多数为未命名蛋白质;雄蚕增加了solute carrier family 12、cystathionine gamma-lyase等10种蛋白,减少了细胞质型苹果酸脱氢酶等7种蛋白。100 mg/L纳米银浓度处理下的雌蚕中肠蛋白质种类增加了精氨酸激酶、Jafrac1以及副肌动蛋白等8种蛋白,减少了apolipoprotein D homolog、apolipophorinⅢ等7种蛋白;雄蚕中肠蛋白质种类增加了蛋白酶分解抑制剂、蛋白酶体、核糖核酸酶、Cytoskeleton-regulatory complex protein PAN1和actin-binding protein等7种蛋白,减少了Myosin 1 light chain,Tropomyosin 1,Profilin,Serpin-2和Glutathione peroxidase等14种蛋白。以上中肠组织蛋白的变化及对家蚕生理活动和生长发育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的验证和探讨。

刘祖兰[4](2020)在《氧化石墨烯改性蚕丝及其复合丝和织物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蚕丝作为天然蛋白质纤维,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大规模获取等优势,除作为纺织纤维之外,已通过多种形式应用到生物医用、电子信息等领域。蚕丝材料的开发及应用可以进一步实现蚕丝的价值,是解决蚕丝扩大应用领域难题的重要方向,也是增强蚕丝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将蚕丝与高性能纳米材料以多种不同的形式复合制备功能性复合蚕丝材料是当今研究的热点。养蚕添食法制备高性能、多功能蚕丝是一种相对节能、环保的蚕丝改性方法,具有产业化应用前景。而蚕丝织物的后整理是较为简单、快速的一种方式,是制备蚕丝功能织物最为普遍的方法。通过静电纺丝的方式可以将再生丝素制备成复合微细纤维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高孔隙率以及尺寸效应等优点,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基于以上三种蚕丝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本研究采用纳米材料—氧化石墨烯(GO)改性蚕丝,系统研究了添食氧化石墨烯对家蚕生长、结茧、部分酶活性以及蚕丝性能的影响,分析了蚕丝改性的机理。通过后整理方式制备了复合导电蚕丝织物,测试其性能,探究导电蚕丝织物的潜在应用。同时采用静电纺丝的方式制备了蚕丝微细纤维膜材料,对其基本性能进行研究,并评价其作为一次性防护口罩的可能性。主要研究内容及得到的结果如下:1.添食氧化石墨烯制备改性蚕丝及其性能研究从家蚕五龄第二天开始,采用不同浓度(0%,0.05%,0.10%,0.50%,1.00%)的氧化石墨烯对家蚕进行添食。记录家蚕生长情况和吐丝结茧情况。分析添食对蚕丝外观形貌和直径的影响,并对添食后获得的蚕丝进行力学性能测试,对比其他添食研究对蚕丝力学性能的影响。同时采用热重、差示扫描量热等方式分析添食与未添食所得蚕丝的热稳定性。并将脱胶蚕丝制备成蚕丝支架,对小鼠成纤维细胞进行培养,研究蚕丝的生物相容性。研究结果表明,添食氧化石墨烯家蚕体重增长率与未添食家蚕体重增长率相近,添食氧化石墨烯不影响家蚕的正常生长。但添食氧化石墨烯对家蚕吐丝结茧有积极的影响。未添食组蚕茧平均长径为30.53 mm,平均短径为18.45 mm,平均鲜茧质量为1.296 g,平均干茧质量为0.527 g。添食浓度为0.1%时,所结蚕茧尺寸最大,平均长径为31.50 mm,平均短径为19.05 mm,平均鲜茧质量增加7.63%,平均干茧质量增加5.12%。添食不同浓度的GO均能提升蚕丝的力学性能,在添食浓度为0.1%时,蚕丝韧性提升91%,而添食浓度为0.5%时,韧性提升92%,添食浓度在0.1%时所制备蚕丝的综合性能最佳。添食氧化石墨烯能够提升蚕丝热稳定性,随着添食浓度的增加,残碳量逐渐增加,这也间接证明添食的氧化石墨烯进入到蚕丝丝素中。此外,添食制备的改性蚕丝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2.添食氧化石墨烯改性蚕丝机理探索家蚕通过中肠对摄入的桑叶进行消化吸收,再通过血液对氨基酸等营养物质进行转运,最后进入丝腺,合成丝蛋白,其中以碱性磷酸酶为代表的多个酶参与家蚕体内物质的吸收转运。通过对家蚕中肠组织中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和还原性谷胱甘肽含量进行测定,分析添食氧化石墨烯对家蚕体内吸收转运相关酶活性的影响。同时,结合对家蚕血液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试结果,分析添食氧化石墨烯对家蚕吸收及氨基酸转运的影响。对家蚕中肠组织、蚕沙以及蚕丝进行有机元素分析,进一步探究家蚕对氧化石墨烯的摄取及代谢情况。最重要的是,利用氨基酸分析仪、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对蚕丝氨基酸组成和二级结构进行测试表征,探究氧化石墨烯对蚕丝结构和性能的改性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添食氧化石墨烯后家蚕体内碱性磷酸酶活性显着提高,促进家蚕对营养物质的摄取。家蚕体内还原性谷胱甘肽受添食影响,含量增加。另外家蚕血液中氨基酸的含量也受到积极影响,添食过后,血液中四种合成蚕丝的主要氨基酸含量明显增加。因此,最后蚕茧尺寸增大、重量增加。家蚕丝腺内丝蛋白原液的流变测试表明,添食氧化石墨烯后,丝蛋白原液变得更加不稳定,易受剪切力的影响。添食氧化石墨烯后蚕丝的β-折叠结构含量降低,无规卷曲结构和β-转角结构增加。随着添食氧化石墨烯浓度的增加,蚕丝的结晶度逐渐降低。添食浓度为0.1%时,蚕丝结晶尺寸最小,取向度为0.926,高于未添食组。添食氧化石墨烯后,蚕丝中极性氨基酸含量增加,促使蚕丝结晶区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增加。总体上,添食氧化石墨烯对家蚕摄食有促进作用,所结蚕茧尺寸及重量有一定的增加。添食物质对蚕丝的二级结构影响较大,使β-折叠结构减少,结晶度降低,结晶尺寸减小,取向度增加,极性氨基酸含量增加,最终提升了蚕丝的力学性能。3.原位热还原制备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导电蚕丝织物及其性能研究分别采用丝素氨基酸和牛血清蛋白为交联剂,以不同浓度(2 mg/mL,5 mg/mL)的氧化石墨烯分散液整理蚕丝织物,再通过原位热还原的方式制备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蚕丝织物。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拉曼光谱仪、热重分析仪和四探针测试系统以及万能材料拉伸机对蚕丝织物的性能进行测试表征,研究热还原处理方式对蚕丝织物基本性能的影响,并对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蚕丝织物的导电稳定性、形变响应性进行测试分析,研究制备的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蚕丝织物的导电性能。结果表明,采用再生丝素氨基酸为交联剂效果较好。将GO交联到蚕丝织物上后,通过简单的热处理能够去除氧化石墨烯的含氧基团,制备得到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蚕丝织物。所制备的蚕丝织物的二级结构、晶型未受到破坏,蚕丝织物力学性能保持良好,且具有优异的导电性能,其最低电阻率能达到3.28 KΩ·cm-1,最高电导率能达到3.06×10-4 S·cm-1。获得的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蚕丝织物热稳定性良好,导电稳定性好,具有一定的形变响应性,可应用于传感器、柔性电极、可穿戴电子设备等。4.丝素/氧化石墨烯复合静电纺微细纤维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采用静电纺丝的方式制备丝素/聚乳酸羟基乙酸、丝素/聚乳酸羟基乙酸/氧化石墨烯复合微细纤维膜。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接触角测量仪、红外光谱仪、拉曼光谱仪、热重分析仪、表面积和孔径分析仪、拉伸强力测试仪对制备的微细纤维膜进行了测试表征。对比分析引入和未引入氧化石墨烯复合微细纤维膜的基本性能,将微细纤维膜的孔径分布与一般致病源颗粒尺寸进行了对比分析,探索制备的微细纤维膜用作一次性防护口罩的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丝素/聚乳酸羟基乙酸/氧化石墨烯微细纤维膜具有更高的极限应力、杨氏模量和热稳定性。丝素/聚乳酸羟基乙酸/氧化石墨烯微细纤维膜的极限应力为3.71 MPa,比丝素/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细纤维膜提升53%。丝素/聚乳酸羟基乙酸/氧化石墨烯微细纤维膜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表面积为2.63 m2·μg-1,孔隙体积为7.09×10-3 cm3·g-1,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最重要的是,其孔径仅为410 nm,远小于致病颗粒物的大小,可有效阻止此类物质穿过纤维膜,达到防护目的。此外,纤维膜上的氧化石墨烯还能赋予纤维膜一定的疏水性,再加上氧化石墨烯自身的抑菌作用,有效抑制微生物的繁殖和生长。生物相容性试验表明,引入氧化石墨烯后微细纤维膜生物相容性良好。我们制备的丝素/聚乳酸羟基乙酸/石墨烯微细纤维膜达到市售一次性口罩隔离过滤层的强力,但又比市售一次性口罩具有更III好的过滤性和抑制微生物繁殖的能力,并且丢弃后可自然降解,在防护纺织品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综上所述,本论文基于三种不同的方式制备得到氧化石墨烯复合蚕丝材料,并从生物学、材料学及化学等多角度系统研究了蚕丝/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性能及应用可能性,从宏观表象到机理分析,研究结果为蚕丝材料的开发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对进一步实现蚕丝的价值,维持蚕丝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兰凤杰[5](2018)在《1-脱氧野尻霉素和脲酶对人工饲料育家蚕代谢的影响及消化酶基因表达研究》文中指出用人工饲料养蚕是今后养蚕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经过国内外蚕业界几十年的研究探索,家蚕人工饲料在营养配比、适口性等方面已取得很大进展,目前小蚕人工饲料育技术基本达到了生产实用化要求。但是全龄人工饲料养蚕依然存在着体质弱、抗性差、茧层率低等诸多问题未能解决,即使用高桑叶粉含量的人工饲料依然达不到桑叶养蚕的效果。现有研究表明,桑叶饲养的家蚕体内能富集对其他昆虫有害的生物碱1-脱氧野尻霉素(1-deoxynojirimycin,DNJ),并且蚕体内DNJ含量存在规律性变化。另有研究发现,桑叶育的家蚕能够吸收桑叶中的脲酶,并能在血液中分解蚕体代谢产生的尿素,从而提高氮素的利用率,而人工饲料饲养的家蚕血液中没有脲酶,致使蚕体内和排泄物中尿素含量很高。为了探讨DNJ和脲酶对家蚕的生理作用,本文利用代谢组学方法探讨了外源DNJ和脲酶对人工饲料育家蚕代谢的影响,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人工饲料育家蚕中肠中4种消化酶基因的表达变化,以期为改良人工饲料配方提供参考。主要获得如下结果:1.用添加干物量0.1%DNJ的M10(桑叶粉含量10%)颗粒人工饲料全龄养蚕,于5龄3日测定血液中的DNJ含量表明,添食组的DNJ含量是对照组的6倍以上。颗粒饲料中添加DNJ对家蚕的体重生长有抑制作用,全茧量、茧层量和茧层率显着下降,但死笼率显着降低,虫蛹生命率显着提高。添食DNJ对家蚕中肠的蔗糖酶活力、血液海藻糖酶活力、血液海藻糖含量及脂肪体糖原含量有不同程度影响,但与对照差异不显着,说明DNJ不会影响家蚕的糖吸收和血糖浓度。2.采用GC-MS和LC-MS对家蚕5龄3日血液样品进行了代谢组学分析,在添食DNJ和不添食DNJ的人工饲料饲养育2组家蚕血液中共鉴定出130种代谢物质,其中DNJ添食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代谢物质有23种,以有机酸和氨基酸居多。进一步对差异代谢物及其代谢通路分析表明,添食DNJ对蚕体的糖代谢、能量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等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受α-糖苷酶调控的糖代谢产物显着降低,?-呋喃果糖代谢产物显着升高,说明家蚕可通过呋喃果糖途径代谢糖类,以减轻DNJ的毒害。但家蚕周期性的积累与排泄DNJ的生理意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3.在颗粒人工饲料中添加刀豆脲酶,可以被家蚕吸收,并在血液中保持活性。脲酶处理组的全茧量、茧层量和茧层率均不同程度高于对照组。另外,在熟蚕时,用不添食脲酶的人工饲料饲养的家蚕血液和蚕粪中的尿酸含量均显着低于添食和注射脲酶的家蚕,而蚕粪中尿素的含量极显着高于脲酶处理组。4.利用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对血液中29种氨基酸及其代谢物分析表明,添食脲酶的人工饲料育熟蚕的血液中鸟氨酸的相对含量极显着高于对照组。在5龄5日注射脲酶的人工饲料育家蚕与对照蚕相比,熟蚕血液中的鸟氨酸和亚精胺的相对含量显着升高,组氨酸相对含量显着降低,其他物质的相对含量不存在显着差异。无论是添食还是注射脲酶,均导致鸟氨酸含量显着升高。推测可能是由于脲酶分解尿素,促进了精氨酸代谢,从而使鸟氨酸含量升高。5.利用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对血液氨基酸及其代谢物分析结果还发现,人工饲料育家蚕无论是对照组还是添食或注射脲酶处理组,与桑叶育对照家蚕血液的氨基酸及其代谢物均存在较大差异。总体看来,人工饲料育家蚕血液中大多数游离氨基酸及其代谢物的相对含量高于桑叶育,其中人工饲料育对照组与桑叶育对照组差异代谢物最多。说明人工饲料育家蚕对氨基酸的利用率低于桑叶育,导致熟蚕期多种氨基酸及其代谢物在血液中积累,这可能是人工饲料育家蚕茧层量和茧层率低于桑叶育的重要原因。6.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了家蚕中肠中α-淀粉酶、麦芽糖酶、脂肪酶和类胰蛋白酶等4种消化酶基因在4龄和5龄期的表达变化,发现人工饲料育家蚕的各种消化酶基因表达量与桑叶育家蚕均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人工饲料育家蚕5龄期的脂肪酶和类胰蛋白酶基因的表达量极显着低于桑叶育家蚕,这可能是影响家蚕消化吸收、蚕体生长发育和抗病性的原因之一。

程岚[6](2018)在《强韧化蚕丝的添食法制备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蚕丝作为天然长丝纤维,已有数千年的应用历史。基于其优异的机械性能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特点,蚕丝已逐渐突破在传统纺织材料方面的应用,被广泛挖掘和开发用于制备生物医用材料、光电子器件、柔性电子材料以及生物传感器等。但是随着化工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合成纤维可模仿天然纤维形貌和特性,合成纤维制品不断占据和扩大市场,对传统蚕丝及制品带来巨大的挑战。虽蚕丝综合性能评价较好,但与同为动物蛋白纤维的蜘蛛丝相比,其强度、韧性及功能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了赋予蚕丝更高附加值、解决蚕桑产业面临的大规模应用瓶颈,大量科研工作者致力于蚕丝力学性能改善或功能化改性的研究。主要方法包括转基因、后处理改性、人工抽丝以及养蚕添食。其中养蚕添食法是通过在家蚕饲料中添加不同的外源物质,如有机染料、纳米颗粒和有机物等,使外源物质进入家蚕体内,再经过家蚕正常吐丝获得改性蚕丝。该方法已被证实可提高蚕丝力学性能,也可获得荧光或抗紫外线等功能化蚕丝。从实用性和规模化生产的角度出发,添食改性蚕丝操作简单、能耗较低、便于推广,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的原位改性蚕丝的方法。本研究以五龄家蚕为添食对象,采用多种外源物质对家蚕进行添食以获得强韧化蚕丝。系统地从生物学角度解析外源物质对家蚕的生物学效应及分子机制、从材料学角度分析外源物质对蚕丝结构和性能影响及内在关系。主要获得以下研究结果:1.添食金属纳米颗粒对家蚕生物学特征的影响为了探究添食物质对家蚕的生物学效应,本研究选用两种常用纳米材料—纳米铜和纳米银,分别配制成悬浮液后均匀喷洒在桑叶表面,使五龄第三天家蚕进食。家蚕各组织、血淋巴及蚕丝中添食物质对应元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证实了添食物质成功随桑叶一起进入家蚕体内,不均匀分布在家蚕各个组织。较少比例的纳米颗粒被家蚕组织尤其是丝腺吸收,较大比例的添食物质经中肠被排出体外。通过记录家蚕生长体重变化、死亡情况,对比添食后家蚕组织病理切片以及蚕茧品质等指标评价纳米颗粒对家蚕的毒性。研究结果表明,添食纳米铜对家蚕的生长健康、全茧量和茧层量有显着负面影响;添食纳米银对家蚕生长健康有负面影响,但对蚕茧质量无显着影响;两种纳米颗粒添食后蚕茧的茧层率无显着变化;组织病理切片观察表明添食纳米颗粒后家蚕中肠和马氏管有较明显的损伤。通过表征家蚕组织各种生化指标包括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丙二醛(MDA),分析纳米颗粒对家蚕毒性机理。实验结果表明添食纳米铜或添食纳米银后家蚕各组织和血淋巴的T-AOC水平、SOD活性、CAT活性以及GSH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MDA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具有显着变化的组织是添食纳米颗粒后的家蚕脂肪体、中肠和血淋巴,且纳米铜对各指标的影响程度大于纳米银。揭示了纳米铜或纳米银与家蚕组织接触后打破了家蚕组织细胞的氧化与抗氧化系统的平衡,机体的抗氧化防御系统受到纳米颗粒的破坏,较大程度抑制了组织尤其是脂肪体、中肠和血淋巴的抗氧化酶活性,使大量的活性氧在组织中积累,引发脂质过氧化,最终导致家蚕组织严重受损,表现出生长发育不良或死亡现象。后部丝腺是合成和分泌丝素蛋白的主要场所,本研究对后部丝腺进行转录组测序并以空白样本为对照,在添食纳米铜样本中鉴定到102个差异基因,其中77个基因上调表达,25个基因下调表达;在添食纳米银的样本中,鉴定到114个差异基因,其中59个基因上调表达,55个基因下调表达。通过对显着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添食纳米铜可诱导角蛋白、螺旋蛋白以及杀菌肽前驱体等相关基因上调表达;添食纳米银可诱导热激蛋白、絮凝蛋白和硫基转移酶等相关基因上调表达。除此之外,我们鉴定到两种纳米颗粒分别添食后家蚕后部丝腺共有15个的表达差异基因,主要包括信号转导类基因、与蛋白合成相关基因以及神经肽受体。这些基因的表达变化对于丝蛋白合成和分泌以及对外源物质的刺激均有一定的作用。GO和KEGG通路富集结果表明添食纳米铜或纳米银后,家蚕后部丝腺中代谢通路和内吞作用相关基因有显着变化,暗示了纳米颗粒影响家蚕代谢系统,与细胞之间的内吞作用可能是其进入丝腺组织的途径之一。2.添食金属纳米颗粒对丝腺蛋白及蚕丝的影响为了解析纳米铜、纳米银对蚕丝结构与性能影响的机理,采用SDS-PAGE,荧光光谱和圆二色谱仪研究了添食纳米颗粒后对家蚕丝腺蛋白构象转变的影响,同时采用纳米颗粒体外诱导丝腺蛋白溶液,去除生物体本身的影响,分析纳米颗粒与蛋白的作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添食纳米铜、纳米银后家蚕中部丝腺43 kDa的蛋白表达量较对照组增加,后部丝腺60 kDa的蛋白表达量较对照组降低。荧光光谱和圆二色谱分析表明添食纳米颗粒能使丝蛋白中的酪氨酸和丝氨酸等发光基团的微环境发生变化,有荧光淬灭的现象存在,但对家蚕丝腺蛋白的β-折叠构象转变有促进作用。体外诱导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纳米铜和纳米银与丝腺蛋白结合后对β-折叠构象转变稍有抑制效果。体内外实验结果的不一致说明了家蚕体内微环境、浓度以及生物体本身的影响等因素在蛋白构象转变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进一步对蚕丝的基本形貌、氨基酸含量、蛋白二级结构以及热、力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纳米颗粒添食对蚕丝微观形貌结构和蛋白基本二级结构无显着影响,但对丝蛋白结晶结构的转变有微弱的抑制作用,且不同程度的影响了氨基酸含量,改性蚕丝中小侧基氨基酸比率增加。另外蚕丝热、力学性能均得到很好的改善,添食纳米铜蚕丝断裂强度和断裂韧性分别提高了31%和26%,添食纳米银蚕丝断裂强度和断裂韧性分别提高了19%和13%。3.添食金属离子、氨基酸类有机物对蚕丝结晶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及机制分析为了寻找更适合家蚕生长和蚕丝性能改性的添食物质,实验选用不同类型材料包括金属离子(铜离子和钙离子)和氨基酸类有机物(丝氨酸、酪氨酸、丝胶氨基酸和丝素氨基酸)对五龄家蚕进行添食,同时选用纳米材料(纳米铜和纳米碳酸钙)作为对照,对蚕丝中金属离子的含量、蚕丝结晶结构以及热、力学性能进行系统对比分析。通过蚕丝中金属元素含量的变化再一次证实了外源物质能通过家蚕添食的方法到达蚕丝中;发现添食除含铜元素以外的外源物质可降低蚕丝中铜元素的含量;添食氨基酸类有机物使蚕丝中钾元素的含量提高10倍左右。蚕丝FTIR和XRD测试结果均表明家蚕添食酪氨酸和丝素氨基酸可以诱导蚕丝蛋白中α-螺旋和无规卷曲向β-折叠结构的转变,得到蚕丝β-折叠结构含量从对照组的45%分别增加到了58%和63%,且蚕丝的结晶度由36%变成了40%和49%。而添食纳米材料、金属离子、丝氨酸和丝胶氨基酸却表现出对蚕丝结晶结构转变具有抑制作用。热、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添食纳米铜、丝氨酸和丝胶氨基酸可提高蚕丝热稳定性;添食纳米铜、丝氨酸、酪氨酸以及丝素氨基酸可显着提高蚕丝强度,其中酪氨酸添食改性提高最多,是空白蚕丝的1.4倍;添食丝胶氨基酸后蚕丝杨氏模量增加了27%,而金属离子添食后蚕丝的杨氏模量降低了20%左右;添食酪氨酸和丝素氨基酸可显着提高蚕丝断裂韧性,分别为空白蚕丝的1.4倍和1.5倍。添食三种不同类型物质制备强韧化蚕丝的机制在于:纳米颗粒增强蚕丝主要归功于材料本身的增强作用;氨基酸类物质添食增强蚕丝主要是改变蚕丝中离子环境,增加蚕丝结晶度,从而提高蚕丝强度和韧性;而金属离子亦可改变蚕丝中离子平衡,但对蚕丝的结晶结构有抑制作用,从而降低了蚕丝的刚度。4.利用添食法制备强韧化荧光蚕丝及其应用探索结合纳米材料增强机制以及荧光蚕丝研究现状和市场需求,进一步选用具有荧光效应纳米材料—量子点(石墨烯量子点和CdSe/ZnS量子点)制备出荧光性能稳定、生物相容性好的强韧化荧光蚕丝,同时以罗丹明B染料的添食作为阳性对照。研究结果表明石墨烯量子点和CdSe/ZnS量子点添食后蚕丝中荧光物质在丝素中的比例高达80%和89%,明显高于罗丹明B在丝素中的比例(70%)。说明量子点比罗丹明染料更容易进入家蚕后部丝腺并分布在丝素中。荧光蚕丝经过30天的清水浸泡后,量子点添食后蚕丝的荧光强度为未浸泡前的70%-80%,而罗丹明染料的荧光强度则仅仅是原来的23%。表明添食量子点的荧光蚕丝更具有较好的荧光稳定性。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石墨烯量子点和CdSe/ZnS量子点改性的蚕丝的断裂强度、杨氏模量、延伸率以及断裂韧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断裂强度分别为空白蚕丝的1.27倍和1.40倍,断裂韧性分别为空白蚕丝的1.48倍和1.97倍;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也有较大提升。此外,通过细胞毒性、流式细胞周期测试方法证实了添食量子点改性的蚕丝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该类强韧化、性能稳定的荧光蚕丝可用于制备荧光服装、防伪材料、生物探针材料以及光电子器件等。综上所述,本论文从生物学、材料学及化学等多角度系统研究了添食法改性蚕丝中添食物质与家蚕、蚕茧、蚕丝之间的关系。从宏观表象到深入机理分析,研究结果为添食法改性蚕丝的技术路径选择及进一步完善和可能的大规模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陈阜新,屠振力,方丽晶[7](2013)在《家蚕添食抗辐射菌培养物的试验初报》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抗辐射菌培养物添食,调查了其对家蚕茧生产性能的影响。初步结果显示:5龄添食抗辐射菌培养物能提高家蚕茧的产质量,且没有延长5龄经过时间,与空白对照相比,0.2%、0.5%及0.8%添食区,全茧量分别提高5.1%、7.2%和9.3%,茧层量分别提高4.6%、8.2%和8.8%,对生命力也无不良影响;不同添食时间的试验结果表明,添食时间越早,抗辐射菌培养物对提高家蚕茧的产质量的效果越明显,3龄起蚕添食区的全茧量与茧层量分别比空白对照增加10.2%和11.3%。

罗智明,张一川[8](2013)在《添食枯草芽孢杆菌对家蚕生长与生产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探讨采用喷雾法将枯草芽孢杆菌活性溶液喷洒于桑叶表面,从3龄家蚕幼虫开始饲喂,并以空白组为对照,研究枯草芽孢杆菌活性溶液对家蚕各龄期体重、生产性能等各项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从3龄初到4龄初,试验组增重70.49g,比对照增加10%;从4龄初到5龄初,试验组增重333.05g,比对照增加13%;5龄末,试验组增重1 301.58g,比对照增加15%。试验组平均蛹体1.3704g,比对照增加10%。试验组平均茧壳量0.433g,比对照增加7%。试验组茧层率24.01%,比对照降低1.8%。采用相关统计学检验方法,测得各指标间差异明显。由此可见,枯草芽孢杆菌对家蚕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茧层率方面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林春梅[9](2011)在《壳聚糖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壳聚糖在农业领域中作为种子处理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病害诱抗剂、植物病原菌抑制剂、杀虫剂、土壤改良剂、保鲜剂、食品和饲料添加剂等的应用情况及发展前景,以为壳聚糖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董法宝[10](2010)在《桑树内生拮抗细菌Burkholderia cepacia Lu10-1的抑菌机制及对家蚕病害的防治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家蚕细菌病和真菌病每年都给蚕桑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现有药物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也存在一些缺点,如长期使用能够使病原菌抗药性增强,污染环境,有些药物甚至对人有害等。为克服现有药物的诸多限制性问题,开发新型微生物药剂作为蚕药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本实验室从桑树健康叶片中分离到一株内生菌Burkholderia cepacia Lu10-1,该菌株对桑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morifolium)、桑粘格孢菌(Septogloeum mori)、杨树水泡溃疡病菌(Dothiorella gregaria)、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以及苏芸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s)等多种动植物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且能够进入桑树体内稳定定殖,呈现出良好的开发前景。本研究通过形态观察法和药理实验法两种方法探讨Burkholderia cepacia Lu10-1菌株对家蚕黑胸败血菌(Bacillus bombysepticus)和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的抑菌机制,研究该菌株发酵上清液对家蚕黑胸败血病和白僵病的防治效果,并探讨其对家蚕生理及茧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测定了Lu10-1菌株抗菌粗提物对家蚕黑胸败血菌的拮抗效果和最小抑杀菌浓度。结果表明:抗菌粗提物对黑胸败血菌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其抑菌圈直径为18.20 mm;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杀菌浓度(MBC)分别为1.56 mg/mL和3.13 mg/mL。2采用分光光度法、电导率法和SDS-PAGE分析等方法测定了Lu10-1菌株抗菌粗提物对黑胸败血菌生长、胞外溶液电导率、胞内外总糖、胞内外蛋白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抗菌粗提物处理后,黑胸败血菌未出现对数生长期、细胞膜的渗透性发生改变、胞内糖和蛋白质发生渗漏、胞内分子量较大的蛋白出现降解现象。3采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分别观察了Lu10-1菌株抗菌粗提物对黑胸败血菌菌体形态和结构的破坏情况。结果表明:抗菌粗提物能够使黑胸败血菌菌体破裂,细胞内容物流出,形成空腔,最后消融。表明抗菌粗提物的抑菌机制为破坏黑胸败血菌的细胞壁或细胞膜。4测定了Lu10-1菌株抗菌粗提物对家蚕白僵菌的拮抗效果、对孢子萌发和菌丝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抗菌粗提物对白僵菌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其抑菌圈直径为17.00 mm;抗菌粗提物可以有效的抑制白僵菌孢子的萌发和菌丝的生长。5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分别观察了Lu10-1菌株抗菌粗提物对白僵菌孢子、菌丝的形态和结构的破坏情况。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抗菌粗提物作用于孢子后,孢子出现聚集、内容物分布不均、变形、空腔及胞壁断裂等异常,作用于菌丝后,菌丝出现变粗、扭曲、皱褶、膨大、消融等现象;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抗菌粗提物能够使白僵菌孢子和菌丝的细胞质浓缩,质壁发生分离,细胞壁变薄、破裂,内容物流出,形成空腔。说明抗菌粗提物的抑菌机制为破坏白僵菌的细胞壁或细胞膜。6测定了Lu10-1菌株发酵上清液对家蚕黑胸败血病和白僵病的防治效果、及对家蚕生长发育和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上清液对黑胸败血病和白僵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黑胸败血病的预防和治疗有效率分别为41.19%和24.00%,对白僵病的预防和治疗有效率分别为55.88%和34.00%;发酵上清液对家蚕的生长发育和茧质无不良影响。

二、添食壳寡聚糖对家蚕茧质影响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添食壳寡聚糖对家蚕茧质影响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枯草芽孢杆菌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含枯草芽孢杆菌人工饲料配制
    1.3 幼虫营养指标测定
    1.4 幼虫中肠消化酶活性测定
        1.4.1 中肠粗酶液的制备
        1.4.2 淀粉酶
        1.4.3 海藻糖酶
        1.4.4 蔗糖酶
    1.5 斜纹夜蛾生长发育的测定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含菌量人工饲料对4龄幼虫的营养效应
    2.2 不同含菌量人工饲料对幼虫中肠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2.3 不同含菌量人工饲料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的影响
        2.3.1 不同含菌量人工饲料对斜纹夜蛾发育历期的影响
        2.3.2 不同含菌量人工饲料对斜纹夜蛾蛹及卵的影响
3 讨 论
4 结 论

(2)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中肠转录组及消化吸收和抗病相关基因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家蚕人工饲料研究进展
    1.2 家蚕中肠结构与功能
        1.2.1 中肠的组织构造
        1.2.2 中肠的功能
    1.3 转录组学研究概况及其在家蚕研究中的应用
        1.3.1 转录组学技术的发展
        1.3.2 转录组学在家蚕研究中的应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家蚕品种(品系)及人工饲料
        2.1.2 主要试剂、缓冲液及其配制方法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信息检索网站及数据处理软件
    2.2 试验方法
        2.2.1 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中肠转录组文库构建与测序分析
        2.2.2 RNA-seq的验证试验方法
        2.2.3 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对家蚕消化酶活力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方法
        2.2.4 添食NPV病毒对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肠液消化酶活力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方法
        2.2.5 人工饲料育家蚕感染细菌性肠道病对肠液酶活力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方法
        2.2.6 家蚕由人工饲料育转变为桑叶育消化酶活力及其基因的表达变化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中肠转录组学分析
        3.1.1 产出统计与质量分析
        3.1.2 效率统计
        3.1.3 表达量分布
        3.1.4 RNA-seq维恩图
        3.1.5 转录组差异表达分析
        3.1.6 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及KEGG通路分类和富集分析
        3.1.7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3.2 RNA-seq的验证分析
    3.3 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中肠消化酶活力及其基因表达差异
        3.3.1 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中肠α-淀粉酶活力及其基因表达差异
        3.3.2 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中肠脂肪酶活力及其基因表达的差异
        3.3.3 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中肠丝氨酸蛋白酶活力及其基因表达的差异
        3.3.4 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抗性相关基因表达的差异
    3.4 添食NPV病毒对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中肠消化酶活力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
        3.4.1 添食NPV病毒对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存活率的影响
        3.4.2 添食NPV病毒对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3.4.3 添食NPV病毒对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中肠抗病毒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5 人工饲料育家蚕感染细菌性肠道病对中肠消化酶活力及抗病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5.1 人工饲料育家蚕感染细菌性肠道病对中肠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3.5.2 人工饲料育家蚕感染细菌性肠道病对中肠抗性相关基因的表达的影响
    3.6 家蚕由人工饲料育转变为桑叶育中肠消化吸收及防御相关的酶活力和基因表达的变化
        3.6.1 家蚕由人工饲料育转变为桑叶育中肠蔗糖酶及麦芽糖酶活力的变化
        3.6.2 家蚕由人工饲料育转变为桑叶育肠液的α-淀粉酶活力及其基因的表达变化
        3.6.3 家蚕由人工饲料育转变为桑叶育中肠脂肪酶活力及其基因的表达变化
        3.6.4 家蚕由人工饲料育转变为桑叶育中肠丝氨酸蛋白酶活力及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
        3.6.5 家蚕由人工饲料育转变为桑叶育中肠抗性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
        3.6.6 家蚕由人工饲料育转变为桑叶育中肠几丁质合成与降解基因的表达变化
        3.6.7 家蚕由人工饲料育转变为桑叶育中肠氧化磷酸化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
        3.6.8 家蚕由人工饲料育转变为桑叶育中肠甘油磷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
        3.6.9 家蚕由人工饲料育转变为桑叶育中肠羧肽酶基因的表达变化
4 讨论
    4.1 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中肠转录组的差异
    4.2 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中肠消化酶活力及其基因表达的差异
    4.3 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中肠中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
    4.4 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感染病原后中肠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
    4.5 家蚕由人工饲料育转变为桑叶育过程中中肠消化吸收及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纳米银对家蚕生长发育及肠道细菌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纳米银的研究及应用概况
        1.1.1 纳米银简介
        1.1.2 纳米银的抗菌谱
        1.1.3 纳米银的抗菌机制
        1.1.4 纳米银的应用
        1.1.5 纳米银的生物安全性研究
    1.2 蚕业生产中的常用消毒剂
        1.2.1 含氯制剂类
        1.2.2 含甲醛制剂类
        1.2.3 表面活性剂
        1.2.4 酸碱类制剂
        1.2.5 添食化学药物类
        1.2.6 生物制品类
    1.3 家蚕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1.3.1 家蚕肠道微生物的组成
        1.3.2 不同品系家蚕的肠道微生物差异
        1.3.3 食物及消毒剂对家蚕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1.3.4 微生物制剂在家蚕上的应用
第二章 引言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2 主要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饲喂纳米银浸消叶对家蚕生长发育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药品与仪器
        3.1.3 纳米银的配制
        3.1.4 桑叶的处理及家蚕的饲喂
        3.1.5 家蚕幼虫期生长指标的统计
        3.1.6 蚕茧期相关指标统计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饲喂纳米银浸消叶对家蚕幼虫期间生理学指标的影响
        3.2.2 饲喂纳米银浸消叶对家蚕茧期相关指标的统计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饲喂纳米银浸消叶对家蚕肠道细菌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仪器
        4.1.4 蚕种催青
        4.1.5 家蚕肠液的收集
        4.1.6 家蚕肠液基因组DNA的提取
        4.1.7 文库构建和测序
        4.1.8 测序数据处理
        4.1.9 测序数据生物信息学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测序数据评估及OTU分析
        4.2.2 家蚕肠道微生物采样深度验证
        4.2.3 家蚕肠道微生物Alpha多样性分析
        4.2.4 主成分分析
        4.2.5 家蚕肠道细菌群落在门水平上的变化
        4.2.6 家蚕肠道细菌群落在纲水平上的变化
        4.2.7 家蚕肠道细菌群落在属水平上的变化
        4.2.8 家蚕肠道细菌属水平上的系统发育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纳米银对家蚕中肠组织的差异蛋白质质谱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实验仪器
        5.1.3 实验药品
        5.1.4 实验试剂
        5.1.5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浓度纳米银饲喂家蚕中肠组织的SDS-PAGE和质谱检测结果
    5.3 讨论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读研期间发表的文章

(4)氧化石墨烯改性蚕丝及其复合丝和织物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蚕丝概述
        1.1.1 蚕丝的形成
        1.1.2 蚕丝的结构与性能
        1.1.2.1 蚕丝的结构
        1.1.2.2 蚕丝的性能
    1.2 氧化石墨烯概述
        1.2.1 氧化石墨烯的结构与性能
        1.2.2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1.3 蚕丝材料改性研究现状
        1.3.1 添食改性蚕丝
        1.3.1.1 添食纳米金属颗粒
        1.3.1.2 添食纳米金属氧化物
        1.3.1.3 添食碳纳米材料
        1.3.1.4 添食色素
        1.3.1.5 添食其他物质
        1.3.2 蚕丝织物导电后整理
        1.3.2.1 碳纳米材料复合导电蚕丝织物
        1.3.2.2 其他材料复合导电蚕丝织物
        1.3.3 静电纺再生丝素
        1.3.3.1 纯丝素蛋白静电纺纳米纤维
        1.3.3.2 复合丝素蛋白静电纺纳米纤维
第二章 引言
    2.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2.2 主要研究内容
        2.2.1 添食氧化石墨烯改性蚕丝及其性能研究
        2.2.2 添食氧化石墨烯改性蚕丝机理探索
        2.2.3 原位热还原制备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导电蚕丝织物
        2.2.4 丝素/氧化石墨烯复合静电纺微细纤维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添食氧化石墨烯改性蚕丝及其性能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主要仪器设备
        3.1.3 实验方法
        3.1.3.1 家蚕的添食饲养
        3.1.3.2 家蚕生长记录和结茧调查
        3.1.3.3 蚕丝SEM表征
        3.1.3.4 蚕丝力学性能测试
        3.1.3.5 蚕丝热稳定性能测试
        3.1.3.6 蚕丝生物相容性测试
        3.1.3.7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添食氧化石墨烯对家蚕生长和结茧的影响
        3.2.2 添食氧化石墨烯对蚕丝性能的影响
        3.2.2.1 蚕丝外观形貌及直径分析
        3.2.2.2 蚕丝力学性能分析
        3.2.2.3 蚕丝热稳定性分析
        3.2.2.4 蚕丝生物相容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添食氧化石墨烯改性蚕丝机理探索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主要仪器设备
        4.1.3 实验方法
        4.1.3.1 组织采集
        4.1.3.2 家蚕中肠酶活性测试
        4.1.3.3 家蚕血液及蚕丝氨基酸含量测试
        4.1.3.4 家蚕组织有机元素含量测试
        4.1.3.5 家蚕丝腺流变性能测试
        4.1.3.6 蚕丝红外光谱和XRD测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添食氧化石墨烯对家蚕的生物学效应
        4.2.1.1 家蚕中肠酶活性分析
        4.2.1.2 家蚕血液氨基酸含量分析
        4.2.1.3 家蚕中肠和排泄物有机元素含量分析
        4.2.2 添食氧化石墨烯对家蚕丝腺流变性能的影响
        4.2.3 添食氧化石墨烯对蚕丝组成和结构的影响
        4.2.3.1 蚕丝有机元素含量分析
        4.2.3.2 蚕丝氨基酸含量分析
        4.2.3.3 蚕丝红外光谱分析
        4.2.3.4 蚕丝XRD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原位热还原制备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导电蚕丝织物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主要仪器设备
        5.1.3 实验方法
        5.1.3.1 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蚕丝织物的制备
        5.1.3.2 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蚕丝织物的SEM表征
        5.1.3.2 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蚕丝织物的红外光谱测试
        5.1.3.3 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蚕丝织物的XRD测试
        5.1.3.4 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蚕丝织物的拉曼光谱测试
        5.1.3.5 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蚕丝织物的XPS测试
        5.1.3.6 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蚕丝织物的力学性能测试
        5.1.3.7 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蚕丝织物的导电性能测试
        5.1.3.8 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蚕丝织物的导电稳定性测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蚕丝织物的外观形貌分析
        5.2.2 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蚕丝织物二级结构分析
        5.2.2.1 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蚕丝织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5.2.2.2 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蚕丝织物的XRD分析
        5.2.3 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蚕丝织物的还原氧化情况分析
        5.2.3.1 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蚕丝织物的拉曼光谱分析
        5.2.3.2 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蚕丝织物的XPS分析
        5.2.4 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蚕丝织物的力学性能
        5.2.5 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蚕丝织物的热稳定性
        5.2.6 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蚕丝织物的导电性能
        5.2.6.1 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蚕丝织物的电阻率、电导率
        5.2.6.2 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蚕丝织物的形变响应性
        5.2.6.3 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蚕丝织物的导电稳定性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丝素氧化石墨烯复合微细纤维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材料
        6.1.2 主要仪器设备
        6.1.3 实验方法
        6.1.3.1 丝素氧化石墨烯复合微细纤维膜的制备
        6.1.3.2 丝素氧化石墨烯复合微细纤维膜的SEM表征
        6.1.3.3 丝素氧化石墨烯复合微细纤维膜的接触角测试
        6.1.3.4 丝素氧化石墨烯复合微细纤维膜的红外光谱测试
        6.1.3.5 丝素氧化石墨烯复合微细纤维膜的拉曼光谱测试
        6.1.3.6 丝素氧化石墨烯复合微细纤维膜的热稳定性测试
        6.1.3.7 丝素氧化石墨烯复合微细纤维膜的力学性能测试
        6.1.3.8 丝素氧化石墨烯复合微细纤维膜的生物相容性测试
        6.1.3.9 丝素氧化石墨烯复合微细纤维膜的BET测试
        6.1.3.10 丝素氧化石墨烯复合微细纤维膜的染料吸附性能表征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丝素氧化石墨烯复合微细纤维膜的外观形貌及直径分析
        6.2.2 丝素氧化石墨烯复合微细纤维膜的结构分析
        6.2.2.1 丝素氧化石墨烯复合微细纤维膜的接触角
        6.2.2.2 丝素氧化石墨烯复合微细纤维膜的红外光谱分析
        6.2.2.3 丝素氧化石墨烯复合微细纤维膜的拉曼光谱分析
        6.2.3 丝素氧化石墨烯复合微细纤维膜的性能研究
        6.2.3.1 丝素氧化石墨烯复合微细纤维膜的热稳定性分析
        6.2.3.2 丝素氧化石墨烯复合微细纤维膜的力学性能
        6.2.3.3 丝素氧化石墨烯复合微细纤维膜的生物相容性
        6.2.3.4 丝素氧化石墨烯复合微细纤维膜的BET分析
        6.2.3.5 丝素氧化石墨烯复合微细纤维膜的染料吸附性能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研课题等情况
致谢

(5)1-脱氧野尻霉素和脲酶对人工饲料育家蚕代谢的影响及消化酶基因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家蚕的人工饲料与营养研究概况
        1.1.1 家蚕人工饲料的研究与应用概况
        1.1.2 家蚕的营养要求与人工饲料的成分
    1.2 1-脱氧野尻霉素研究进展
        1.2.1 天然1-脱氧野尻霉素的来源
        1.2.2 1-脱氧野尻霉素的药理作用和防御功能
        1.2.2.1 降血糖作用
        1.2.2.2 抗病毒作用
        1.2.2.3 抗肿瘤作用
        1.2.2.4 对取食动物的防御功能
        1.2.3 家蚕体内1-脱氧野尻霉素含量变化
    1.3 家蚕体内氮素排泄代谢与脲酶的作用
        1.3.1 家蚕氮素的排泄代谢途径
        1.3.2 桑叶脲酶在蚕体中的作用
    1.4 家蚕的消化酶及研究进展
        1.4.1 淀粉酶
        1.4.2 类胰蛋白酶
        1.4.3 脂肪酶
        1.4.4 α-糖苷酶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家蚕品种及人工饲料
        2.1.1.1 DNJ对家蚕生理与代谢的影响试验材料
        2.1.1.2 脲酶对家蚕生理与代谢的影响试验材料
        2.1.1.3 消化酶基因表达测定试验材料
        2.1.2 主要试剂、缓冲液及其配制
        2.1.2.1 主要试剂
        2.1.2.2 常用试剂及缓冲液的配制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DNJ对家蚕代谢的影响试验方法
        2.2.1.1 家蚕DNJ添食饲养与取样方法
        2.2.1.2 DNJ对糖吸收和代谢的影响测定试验方法
        2.2.1.3 家蚕血液中的DNJ含量测定
        2.2.1.4 家蚕血液代谢物GC-MS/LC-MS
        2.2.2 脲酶对家蚕氨基酸代谢的影响试验方法
        2.2.2.1 脲酶添食和注射方法、蚕的饲养与取样
        2.2.2.2 尿素、尿酸含量和脲酶活性测定方法
        2.2.2.3 家蚕血液游离氨基酸靶向代谢组学测定
        2.2.3 家蚕消化酶基因表达试验方法
        2.2.3.1 RNA提取及检测
        2.2.3.2 PCR引物设计
        2.2.3.3 cDNA第一链合成反转录
        2.2.3.4 荧光定量PCR
    2.3 数据统计分析
        2.3.1 家蚕血液代谢组学数据分析
        2.3.2 家蚕血液游离氨基酸靶向代谢组学测定数据分析
        2.3.3 消化酶定量PCR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DNJ对人工饲料育家蚕生理和代谢的影响
        3.1.1 人工饲料育家蚕添食DNJ对生长发育、生命率和茧质的影响
        3.1.2 人工饲料育家蚕添食DNJ对糖吸收和代谢的影响
        3.1.3 添食DNJ与不添食DNJ的人工饲料育家蚕血液中的DNJ含量
        3.1.4 人工饲料育家蚕添食DNJ的血液代谢组学研究
        3.1.4.1 添食DNJ与不添食DNJ的人工饲料育家蚕血液代谢物分析
        3.1.4.2 添食DNJ与非添食DNJ的人工饲料育家蚕血液差异代谢物分析
        3.1.4.3 添食DNJ与不添食DNJ的人工饲料育家蚕血液差异代谢通路分析
    3.2 脲酶对人工饲料育家蚕生理和代谢的影响
        3.2.1 脲酶对人工饲料育家蚕生命率和茧质的影响
        3.2.2 人工饲料育家蚕添食和注射脲酶对血液脲酶活力的影响
        3.2.3 人工饲料育家蚕添食和注射脲酶对血液和蚕粪中尿酸和尿素含量的影响
        3.2.4 人工饲料育家蚕添食脲酶的血液氨基酸靶向代谢组学分析
        3.2.4.1 家蚕血液代谢物的稳定性分析
        3.2.4.2 脲酶处理对人工饲料育家蚕氨基酸代谢的影响及其与桑叶育家蚕的比较
    3.3 人工饲料育与桑叶育家蚕消化管中消化酶基因的表达差异
        3.3.1 α-淀粉酶基因的表达差异
        3.3.2 麦芽糖酶基因的表达差异
        3.3.3 脂肪酶基因的表达差异
        3.3.4 类胰蛋白酶基因的表达差异
4 讨论
    4.1 DNJ对家蚕代谢的影响及其生理作用
    4.2 脲酶对人工饲料育家蚕氨基酸代谢的影响
        4.2.1 人工饲料育家蚕添食或注射脲酶对氨基酸代谢的影响
        4.2.2 人工饲料育及其脲酶处理的家蚕与桑叶育家蚕氨基酸代谢的差异
    4.3 人工饲料育家蚕消化酶基因表达的特点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强韧化蚕丝的添食法制备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概述
    1.2 家蚕吐丝行为及蚕丝成丝机理
        1.2.1 家蚕吐丝行为
        1.2.2 蚕丝成丝机理
        1.2.3 蚕丝结构与性能
    1.3 蚕丝力学性能改性研究现状
        1.3.1 分子生物法
        1.3.2 化学法
        1.3.3 物理法
        1.3.4 添食法
    1.4 纳米材料、金属离子和有机物对家蚕及茧丝的影响研究现状
        1.4.1 纳米材料
        1.4.2 金属离子
        1.4.3 有机物
第二章 引言
    2.1 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
    2.2 主要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添食金属纳米颗粒对家蚕生物学特征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主要试剂及耗材
        3.1.3 主要仪器设备
        3.1.4 实验方法与步骤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金属纳米颗粒在家蚕各组织的吸收和分布情况
        3.2.2 添食金属纳米颗粒对家蚕生长及茧质的影响
        3.2.3 添食金属纳米颗粒对家蚕组织的损伤情况
        3.2.4 添食金属纳米颗粒对家蚕组织的氧化应激影响
        3.2.5 添食金属纳米颗粒对后部丝腺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3.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添食金属纳米颗粒对丝腺蛋白及蚕丝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主要试剂及耗材
        4.1.3 主要仪器设备
        4.1.4 实验方法与步骤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添食金属纳米颗粒对丝腺蛋白分子量的影响
        4.2.2 添食金属纳米颗粒对家蚕丝腺蛋白构象的影响
        4.2.3 金属纳米颗粒外诱导丝腺蛋白溶液构象的转变
        4.2.4 添食金属纳米颗粒对蚕丝形貌的影响
        4.2.5 添食金属纳米颗粒对蚕丝二级结构的影响
        4.2.6 添食金属纳米颗粒对蚕丝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4.2.7 添食金属纳米颗粒对蚕丝热稳定性的影响
        4.2.8 添食金属纳米颗粒对蚕丝力学性能的影响
    4.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添食金属离子、氨基酸类有机物对蚕丝结晶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主要试剂及耗材
        5.1.3 主要仪器设备
        5.1.4 实验方法与步骤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添食金属离子、氨基酸类有机物对家蚕生长及茧质的影响
        5.2.2 添食金属离子、氨基酸类有机物对蚕丝中金属元素含量的影响
        5.2.3 添食金属离子、氨基酸类有机物对蚕丝结晶结构的影响
        5.2.4 添食金属离子、氨基酸类有机物对蚕丝热稳定性的影响
        5.2.5 添食金属离子、氨基酸类有机物对蚕丝力学性能的影响
        5.2.6 不同添食物质类型对蚕丝结晶结构和力学性能影响机制分析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利用添食法制备强韧化荧光蚕丝及其应用探索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实验材料
        6.1.2 主要试剂及耗材
        6.1.3 主要仪器设备
        6.1.4 实验方法与步骤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荧光蚕丝的添食法制备及其结构表征
        6.2.2 蚕丝荧光性能分析
        6.2.3 蚕丝荧光水洗稳定性分析
        6.2.4 荧光蚕丝力学性能研究
        6.2.5 荧光蚕丝生物相容性
        6.2.6 强韧化荧光蚕丝应用探讨
    6.3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综合与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研课题
致谢

(7)家蚕添食抗辐射菌培养物的试验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 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饲料添加剂制备
    1.3 添食方法
    1.4 家蚕的性状调查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浓度的添食效果
    2.2 不同时期的添食效果
4 讨论

(8)添食枯草芽孢杆菌对家蚕生长与生产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1.1.1 试验材料
        1.1.2 试剂
        1.1.3 主要设备与仪器
    1.2 方法
        1.2.1 添食试验
        1.2.2 数据处理
        1.2.3 蛋白酶酶活测定法
    1.3 试验处理
        1.3.1 分组
        1.3.2 家蚕饲育
        1.3.3 冷藏
2 结果与分析
    2.1 添食枯草杆菌对3龄期家蚕生长影响结果及数据分析
        2.1.1 添食枯草杆菌对3龄期家蚕体重增长、蚕食桑量、蚕沙量和剩余桑叶量的影响。试验结果如表4、表5。
        2.1.2 3龄期家蚕体重增长差异数据分析
    2.2 添食枯草杆菌对4龄期家蚕生长影响结果及数据分析
        2.2.1 添食枯草杆菌对4龄期家蚕体重增长、蚕食桑量、蚕沙量和剩余桑叶量的影响试验结果如表7、表8。
        2.2.2 4龄期家蚕体重增长差异数据分析
    2.3 添食枯草杆菌对5龄期家蚕生长影响结果及数据分析
        2.3.1 添食枯草杆菌对5龄期家蚕体重增长、蚕食桑量、蚕沙量和剩余桑叶量的影响。试验结果如表10、表11。
        2.3.2 5龄期家蚕体重增长差异数据分析
    2.4 丝腺重量测定
        2.4.1 丝腺重量测定结果
        2.4.2 丝腺重量差异分析
    2.5 茧质初步比较
        2.5.1 不良茧统计结果
        2.5.2 茧质量统计结果
        2.5.3 茧质差异分析
        2.5.3. 1 不良茧统计结果分析
        2.5.3. 2 茧质量结果分析
    2.6 增重食桑比分析
    2.7 家蚕中肠酶活性测定
3 讨论

(9)壳聚糖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种子处理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1-5]
2 植物病害诱抗剂、病原菌抑制剂、杀虫剂[5-10]
3 土壤改良剂[5, 11-12]
4 保鲜剂[13-18]
5 食品、饲料添加剂[5, 19-27]
    5.1 澄清剂
    5.2 稳定剂、凝固剂、增稠剂等
    5.3 功能性保健食品
    5.4 饲料添加剂
6 展望

(10)桑树内生拮抗细菌Burkholderia cepacia Lu10-1的抑菌机制及对家蚕病害的防治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说明
第一章 引言
    1 抗菌物质抑菌机制研究进展
        1.1 干扰病原菌细胞壁的形成
        1.2 损伤病原菌细胞膜的功能
        1.3 抑制病原菌细胞蛋白质的合成
        1.4 作用于病原菌能量代谢系统
        1.5 干扰病原菌核酸合成
    2 植物内生细菌概述
        2.1 植物内生细菌的定义
        2.2 植物内生细菌的分布和种类
        2.3 植物内生细菌的生物学作用
        2.3.1 竞争作用
        2.3.2 固氮作用
        2.3.3 促生作用
        2.3.4 诱导植物系统抗性
    3 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概述
        3.1 关于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
        3.2 产生的抗菌物质
        3.3 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在农业上的应用
        3.3.1 促进植物生长
        3.3.2 生物降解
        3.3.3 生物防治
    4 蚕病防治现状
    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Burkholderia cepacia Lu10-1 对家蚕黑胸败血菌的抑菌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种
        1.1.2 培养基及缓冲液
        1.1.3 主要试剂
        1.1.4 主要仪器
        1.2 方法
        1.2.1 抗菌粗提物的制备
        1.2.2 抗菌粗提物抗菌活性的测定
        1.2.3 抗菌粗提物MIC 及MBC 的测定
        1.2.3.1 MIC 的测定
        1.2.3.2 MBC 的测定
        1.2.4 抗菌粗提物对黑胸败血菌生长量的影响
        1.2.5 抗菌粗提物对黑胸败血菌细胞膜渗透性的影响
        1.2.6 抗菌粗提物对黑胸败血菌胞内外总糖的影响
        1.2.6.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制作
        1.2.6.2 胞内外总糖溶液的制备
        1.2.6.3 胞内外总糖溶液糖含量的测定
        1.2.7 抗菌粗提物对黑胸败血菌胞内外蛋白质的影响
        1.2.7.1 蛋白质标准曲线的制作
        1.2.7.2 胞内外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1.2.7.3 胞内蛋白的SDS-PAGE 分析
        1.2.8 抗菌粗提物对黑胸败血菌形态的影响
        1.2.9 抗菌粗提物对黑胸败血菌结构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抗菌粗提物对黑胸败血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
        2.2 抗菌粗提物对黑胸败血菌的最小抑菌及杀菌浓度
        2.3 抗菌粗提物对黑胸败血菌生长曲线的影响结果
        2.4 抗菌粗提物对黑胸败血菌细胞膜渗透性影响结果
        2.5 抗菌粗提物对黑胸败血菌胞内外总糖影响结果
        2.6 抗菌粗提物对黑胸败血菌蛋白质影响结果
        2.7 黑胸败血菌经抗菌粗提物处理后的形态变化
        2.8 黑胸败血菌经抗菌粗提物处理后的结构变化
    3 讨论
        3.1 抑菌机制的研究方法
        3.2 关于抗菌粗提物对黑胸败血菌细胞壁的影响
        3.3 关于抗菌粗提物对黑胸败血菌细胞膜的影响
        3.4 关于抗菌粗提物对黑胸败血菌蛋白质的影响
        3.5 关于抗菌粗提物对黑胸败血菌的抑菌机制
第三章 Burkholderia cepacia Lu10-1 对家蚕白僵菌的抑菌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菌种
        1.1.2 培养基
        1.1.3 主要仪器
        1.2 方法
        1.2.1 Lu10-1 菌株抗菌粗提物的制备
        1.2.2 白僵菌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1.2.3 Lu10-1 菌株对白僵菌的拮抗作用
        1.2.4 抗菌粗提物对白僵菌生长的影响
        1.2.5 抗菌粗提物对白僵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1.2.6 抗菌粗提物对白僵菌孢子形态的影响
        1.2.6.1 光学显微镜观察
        1.2.6.2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1.2.7 抗菌粗提物对白僵菌孢子结构的影响
        1.2.8 抗菌粗提物对白僵菌菌丝形态的影响
        1.2.9 抗菌粗提物对白僵菌菌丝结构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Lu10-1 菌株对白僵菌的拮抗作用
        2.2 抗菌粗提物对白僵菌生长的影响结果
        2.3 抗菌粗提物抑制孢子萌发的结果
        2.4 抗菌粗提物对白僵菌孢子形态的影响结果
        2.4.1 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
        2.4.2 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2.5 抗菌粗提物对白僵菌孢子结构的影响结果
        2.6 抗菌粗提物对白僵菌菌丝形态的影响结果
        2.7 抗菌粗提物对白僵菌菌丝结构的影响结果
    3 讨论
        3.1 关于抗菌粗提物对白僵菌细胞壁的影响
        3.2 关于抗菌粗提物对白僵菌细胞膜的影响
第四章 Burkholderia cepacia Lu10-1 对两种家蚕病害的防治效果及生理茧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菌种及蚕品种
        1.1.2 培养基
        1.1.3 主要仪器
        1.2 方法
        1.2.1 不同浓度Lu10-1 菌株发酵上清液的制备
        1.2.2 Lu10-1 菌株发酵上清液对家黑胸败血病的防治试验
        1.2.2.1 预防试验
        1.2.2.2 治疗试验
        1.2.3 Lu10-1 发酵上清液对家蚕白僵病防治试验
        1.2.3.1 预防试验
        1.2.3.2 治疗试验
        1.2.4 Lu10-1 菌株发酵上清液对家蚕生理及茧质的影响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Lu10-1 菌株发酵上清液对黑胸败血病的防治效果
        2.2 Lu10-1 菌株发酵上清液对白僵病的防治效果
        2.3 Lu10-1 菌株发酵上清液对家蚕生理及茧质的影响结果
    3 讨论
        3.1 关于Lu10-1 菌株对家蚕病害的防治效果
        3.2 关于Lu10-1 菌株对家蚕病害的防治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添食壳寡聚糖对家蚕茧质影响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枯草芽孢杆菌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J]. 马自杰,张婉婷,廖美德. 西南农业学报, 2021(06)
  • [2]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中肠转录组及消化吸收和抗病相关基因表达研究[D]. 韩琨.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3]纳米银对家蚕生长发育及肠道细菌的影响[D]. 陈林. 西南大学, 2020(01)
  • [4]氧化石墨烯改性蚕丝及其复合丝和织物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刘祖兰. 西南大学, 2020(01)
  • [5]1-脱氧野尻霉素和脲酶对人工饲料育家蚕代谢的影响及消化酶基因表达研究[D]. 兰凤杰. 山东农业大学, 2018(08)
  • [6]强韧化蚕丝的添食法制备及其机制研究[D]. 程岚. 西南大学, 2018(01)
  • [7]家蚕添食抗辐射菌培养物的试验初报[J]. 陈阜新,屠振力,方丽晶. 蚕桑通报, 2013(02)
  • [8]添食枯草芽孢杆菌对家蚕生长与生产性能的影响[J]. 罗智明,张一川. 广西蚕业, 2013(01)
  • [9]壳聚糖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J]. 林春梅. 现代农业科技, 2011(12)
  • [10]桑树内生拮抗细菌Burkholderia cepacia Lu10-1的抑菌机制及对家蚕病害的防治效果研究[D]. 董法宝. 山东农业大学, 2010(06)

标签:;  ;  ;  ;  ;  

饲喂壳寡糖对蚕茧品质影响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