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络数据可靠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婧[1](2021)在《k元n方体的子网络可靠性研究》文中提出互连网络的性能对并行计算机系统功能的实现起到了重要作用。系统互连网络的可靠性用于表征在一定时间内系统某些功能的维持能力,是衡量网络性能的关键指标之一。k元n方体网络是一类着名递归互连网络,诸多基于k元n方体网络构建的并行计算机系统已经问世。互连网络的子网络可靠性对系统实际应用至关重要,然而k元n方体网络的子网络可靠性研究尚不完善,如至少存在某一规模无故障子网络的概率估计问题以及不相交子网络平均失效时间的估计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重点关注k元n方体网络(k≥3为奇整数)的无故障子网络存在概率估计和基于平均失效时间的子网络可靠性评估。在概率故障模型下,通过厘清k元n方体中不同数目k元(n-1)方体子网络之间的相交情形,得出了无故障k元(n-1)方体子网络存在概率的一个下界,并给出了该子网络可靠性的一个近似值。仿真实验表明,得出的理论结果与仿真结果十分接近。进一步地,设计并实现了在发生点故障的k元n方体网络中搜寻无故障k元(n-m)方体子网络的算法,并通过实例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此外,分别在点故障模型和边故障模型下,对k元n方体中不相交的k元(n-1)方体子网络的可靠性进行了评估。具体地,在点(边)故障模型下,分别基于固定划分模式和灵活划分模式得出了不相交的k元(n-1)方体子网络保持无故障状态的平均失效时间的估计值,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所得理论结果的精确性。实验表明,当k元n方体网络中仅点发生故障或仅边发生故障时,相比固定划分模式,在灵活划分模式下不相交的k元(n-1)方体子网络保持无故障状态的平均失效时间更大。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基于k元n方体网络构建的并行计算机系统的算法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胡时光[2](2021)在《弹载存储系统的动力学分析与可靠性研究》文中指出在弹载存储系统的研发、贮存以及试验过程中,振动冲击是导致装置故障的主要动力学因素,在装置发生故障后如何找出故障原因及评估系统的可靠性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课题。针对此问题,本文从机械结构和硬件电路两个方面讨论,结合机械动力学理论及可靠性方面知识,系统地研究了某型弹载存储系统的结构响应问题和电路可靠性评估中的故障问题,为后续弹载存储系统的设计和可靠性评估提供可行性参考思路。机械方面,从动力学角度研究了系统在受到外部载荷作用下的动态响应问题,验证整体结构的缓冲减震性能以及跌落回收时关键部位的功能完整性。本文采用有限元仿真方法,首先对弹载存储系统整体结构进行了模态分析,得到了系统的固有振型和频率,为下一步的瞬时模态动态分析做好前期工作;其次对弹载存储系统进行了瞬时模态的动态响应分析,分别加载了不同波形、不同脉宽以及不同幅值的加速度载荷,分析在一定外部加速度激励下系统经过一系列缓冲隔振后电路组件的过载加速度,研究了系统防护结构的缓冲减震性能;最后通过显式动力学分析验证整体结构跌落回收时关键部位的功能完整性。硬件方面,通过分析弹载存储系统的电路组成及测试原理,从底层元器件角度出发对系统的电路组成进行了剖析,建立了系统电路的组成框图,鉴于模块分析的冗余性和复杂性,以及保证测试数据的完整性,按照部件种类划分可靠性预计单元,分析研究其各类元器件的主要失效模式和失效机理,依据单元在电路系统上的功能,建立形成典型失效案例,使用故障树分析和D-S证据理论研究系统可靠性评估中的故障问题。从故障树理论角度,建立其系统的故障树模型,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计算各类部件的失效概率和重要度,通过实验验证了使用故障树分析系统可靠性评估中故障问题的可行性;从D-S证据理论角度,通过历史故障数据获取系统失效的可能原因,并基于贝叶斯理论获取BPA,进而使用改进的D-S证据理论对系统可靠性评估中的故障问题进行研究。
徐振强[3](2021)在《参与式感知中地理隐私保护及数据可靠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包括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家居以及智慧医疗等应用领域;其根基在于对城市方方面面的“透彻感知”。基于物联网中的传感器从环境和人类活动中获取海量的数据,成为支撑智慧城市应用的基石。但在城市环境下大规模地部署物联网硬件及软件设备,面临着高昂的部署以及维护成本。参与式感知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基于不同类型的智能移动终端与相应的应用程序结合,对城市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个体状态进行数据感知,这样低成本、强扩展性的数据收集方式对智慧城市的“智”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参与式感知已经成为大规模收集数据的有效范式,其面临着感知任务分配与参与者选择、激励机制设计、数据安全、数据冗余与质量评估以及恶意行为检测等重大挑战;其中,数据安全代表着参与式感知系统“质”的维度,作为数据安全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地理隐私和数据可靠性对数据的有效收集和发布影响重大。在缺乏有效保护参与者地理隐私的情况下,分享蕴含参与者时空位置的感知数据很容易导致其敏感信息的泄露,从而影响参与感知任务的积极性;同时,由于参与式感知的“开放性”特点,可能存在恶意参与者通过伪造或者篡改数据完成感知任务并获得相应的奖励,将导致数据“污染”,影响后期分析和决策。因此,基于智慧城市参与式感知系统研究需要以及地理信息的基本概念,本文对地理隐私和数据可靠性重新进行了定义,分别针对参与式感知场景中地理隐私保护和感知数据可靠性问题展开相应研究,主要贡献包括:1.提出了一种参与式感知场景中基于子轨迹混淆的地理隐私保护方法Pathswap,该方法融合混合区和K-匿名模型,在无需引入可信第三方的前提下,设计匿名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之间的通信协议,通过隐匿身份信息与轨迹数据的对应关系,在匿名服务器完成身份信息交换,即通过改变子轨迹所属的参与者个体,从而切断参与者身份与其原始轨迹之间的关联。在三个真实轨迹数据集上进行了仿真实验验证,结果表明,相比于现有的基于差分隐私、K-匿名模型的隐私保护方法,Pathswap能够较好地抵御基于行为模式的重识别攻击,达到保护参与者地理隐私目的,同时也最大程度上保留了轨迹数据集聚集统计等特征。2.提出了一个基于统一度量的轨迹隐私保护度量框架,以解决不同轨迹隐私保护方法的评价问题。框架中定义了一个融合攻击者背景知识和攻击方法等因素的统一化隐私度量指标,该隐私度量指标综合轨迹相似度和用户唯一性两个方面,代替不同隐私保护方法的具体度量指标,实现对隐私保护水平的统一评价。相关实验验证表明,该框架以及相应的统一隐私度量指标可有效地协助研究人员基于不同的保护和数据可用性需求来设计或选择合适的轨迹隐私保护方法。3.设计了一个基于雾架构的车辆参与式感知框架TPSense,实现参与式感知中交通事件报告可靠性评估和参与者地理隐私保护的双重目标。区别于传统的基于车辆节点信誉值计算模型的数据可靠性评估方法,框架中TE-EM算法针对参与感知车辆节点可靠性未知的场景,将交通事件报告的可靠性评估问题转化为统计模型中的极大似然估计问题,利用期望最大化算法解决;同时,车辆节点每次上传事件报告时,利用盲签名技术随机生成假名来替换其真实身份信息,从而确保车辆节点不被关联和跟踪,实现车辆节点的地理隐私保护。仿真实验验证了本方案的有效性。4.设计了一个基于信任模型的集成式数据可靠性评估方法评价框架Trust E-VPS,框架集成了常见的攻击模型、不同类型的信任模型以及度量指标;通过构建不同上下文的感知场景和攻击,实现对各种评估方法对应信任模型的效率和性能的统一评价;Trust E-VPS的实现基于开源的交通仿真软件SUMO和无线通信仿真软件OMNET++构建,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可扩展性,为智慧城市规划人员和智能交通系统设计人员提供完善的信任模型以及基于信任模型数据可靠性评估方法的设计和测试环境。5.设计了基于工作流的参与者轨迹隐私保护方法度量系统PUEP。基于工作流理论,PUEP系统将轨迹数据预处理、隐私保护方法、隐私保护及数据可用性度量指标定义为可供重复调用的操作算子;然后,通过有向无环图的形式对实验任务进行描述,最终实现实验任务的自动化执行。通过该系统,研究人员以直观的方式定义和部署实验,实现隐私保护方法设计、评估、实验结果的收集和分析等环节的流程化;同时,PUEP系统也允许使用方扩展新的轨迹隐私保护方法和度量指标。
冯可盈[4](2021)在《地铁列车转向架系统可靠性研究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铁是城市轨道交通中运量最大的交通方式,具有速度快、列车间隔时间短、运量大、准时高效、受环境因素影响小等特点,对于城市地面交通压力的缓解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城市地铁运营里程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地铁列车投入运营,保障地铁列车的安全可靠运行成为地铁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转向架系统作为构成轨道列车的核心子系统,起到承载和传递各种载荷、减振缓冲和导向等关键性作用,转向架系统能否正常平稳工作对列车行车安全产生直接影响,因此,研究分析转向架系统的可靠性有助于保障地铁列车的安全运行。本文针对广州地铁列车转向架系统展开可靠性研究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从地铁列车转向架设计角度展开可靠性研究,利用FPMA方法深入分析了地铁列车转向架系统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各部件功能逻辑关系及性能,确定出本文重点研究的关键部件,对关键部件展开裕量分析,从设计角度研究转向架各结构组成的本质安全可靠程度;(2)从地铁列车转向架的运用角度展开可靠性计算:利用收集的地铁转向架历史故障数据,基于部件层面对转向架展开故障分布模型拟合研究,确定出关键部件的运用可靠性特征函数,并得到不同时间节点部件故障发生概率;(3)针对现场采集的故障检修数据存在的不完整性、不确定性问题,在故障分布拟合所确定的故障概率基础上,引入该领域专家对于各部件在特定时间节点故障发生概率的主观经验信息,并利用证据理论把多维信息进行融合,得到转向架系统各关键部件的多维融合故障概率,充分利用了多维可靠性数据信息,解决了小样本数据带来的认知不确定性问题。(4)深入研究了地铁列车转向架基于系统层面的运用可靠性,建立故障树并将其转化为贝叶斯网络模型,以多维信息融合得到的故障概率数据作为贝叶斯网络模型根节点的先验概率,利用Ge NIe软件联合树算法推理得到更符合实际应用情况的后验概率及关键部件的重要度与灵敏度排序,确定出系统的薄弱环节。(5)分别对地铁列车转向架系统进行了设计可靠性分析与运用可靠性分析,并将运用可靠性分析结果反馈到设计可靠性分析中,深入挖掘导致系统出现薄弱部件的原因,得出转向架系统现有设计的不足之处,为改进系统的设计可靠性提出合理建议,使设计可靠性与运用可靠性相互支持,有效增加转向架系统的固有可靠性,从而提升系统运用可靠性,保障地铁列车更加安全平稳地运行。
牛国成[5](2020)在《流程工业复杂生产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复杂流程工业系统由多机电设备和多生产工艺环节组成,是连续性且工艺逻辑依存的生产和制造过程。为实现全面评估复杂流程工业系统可靠性状况,及时发现运行系统中隐藏的问题,确切了解系统的运行状态,准确分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是系统可靠性研究的主要技术问题。本文从信息可靠性处理、故障状态诊断、单设备的可靠性判定、多设备复杂系统实时可靠性分析、线下的健康状态定量分析与预测以及可靠性研究方案、方法的效率评估展开研究。1.为实现流程工业信息的可靠性处理,提出一种组合模态分解结合奇异值分解的算法(ECMD-SVD)的特征提取方法。首先采用组合模态分解算法分解原始信号,依据相关系数和峭度的粗细选规则确定固有模态函数IMF并重构信号;其次由重构信号构建hankle矩阵,进行SVD分解,运用奇异值最大差分谱确定重构信号有效阶次并重构信号;最后,对经双重降噪的重构信号包络分析实现信号特征提取。本算法应用在滚动轴承故障振动信号的特征提取中,实验结果表明本算法用于特征提取时效果良好。2.在ECMD-SVD特征提取可靠性信息的基础上,提出故障多尺度散布熵表征下的参数寻优支持向量机(MDE-SVM)和混合高斯连续隐马尔可夫模型(MDE-GMM-CHHM)的故障诊断方法。以经ECMD-SVD滤波的轴承多种故障振动信号重构信号多尺度散布熵作为特征向量,建立了多种优化方法的MDE-SVM最佳分类模型,模型分类效果良好,并验证了ECMD-SVD信号特征提取方法的科学性。建立MDE-GMM-CHHM模型,设计前向概率标定法和最大似然概率对比法实现滚动轴承多故障的精确诊断。3.为定量分析多设备复杂系统实时可靠性,提出了综合考虑产品、效率、设备、能耗和损耗等因素为一体的复杂系统运行状态的健康度评估指标体系。利用相关信息熵定量分析复杂系统实时健康度,即研究了评估参量的选取、关联规则的挖掘和属性量化的方法,设计运用可靠度、互信息熵和行为模式组合表示系统健康度的方案。通过实例进行方法设计、结果分析和效果验证。4.为定量评估和预测单一设备和复杂系统的健康度,提出一种将层次分析法、物元信息熵与组合赋权法综合用于生产系统健康度定量评估的方案。研究了单设备和复杂系统物元信息熵建立方法、主客观权重和联合权重的确定及基于复合物元关联熵定量计算健康度,并将其用于电力变压器和啤酒灌装生产线的健康度评估。建立了参数寻优支持向量机(SVM)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的健康度最佳预测模型,实现对变压器和啤酒灌装生产线健康度的预测。5.针对可靠性分析方案准确性和效率评价问题。提出了将meta分析方法应用于6.机电设备可靠性建模方法的效率评价中,在充分研究了meta分析模型建立的方法、异质性判断、累积效应量的合并和研究结果的综合分析与评价基础上,设计了利用meta分析对数据驱动方法、物理失效模型方法及两者相结合方法在同类机电设备性能退化的建模效果分析。并运用网状meta分析法分析多种数据驱动方法在同一机电设备寿命预测上的应用效果评价。
孙延浩[6](2020)在《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文中提出调度系统是铁路运输组织的核心之一,是保证列车安全、准时、高效运行的重要屏障。近几年,我国高速铁路迅猛发展,截止到2019年底,我国高速铁路通车里程达3.5万公里,高居世界首位。高速铁路高速度、高密度、大运量的特点对调度系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强化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对高速铁路的安全运营十分关键。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作为一个“人-机”交互的高耦合性系统。其结构庞大,元素众多、功能复杂。系统内的各种设备不仅具有各自的独立性,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再加上系统内“人”的随机性,导致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的可靠性研究变的十分困难。因此目前对于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可靠性研究大部分都停留在定性层面的分析上,而未进行深入的研究。针对目前存在系统可靠性研究不够深入的问题,本文从系统的关键设备和节点入手,围绕硬件、软件、人因以及系统层级四个维度对可靠性进行深入的解构和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详细梳理了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的组织架构、岗位设置、业务功能以及信息交互,并根据系统信息传递机制和信息属性,基于复杂网络理论构建了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的拓扑网络结构图。通过对系统节点和边的重要度分析,验证了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在整个调度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得出了列车调度员是中心关键节点,自律机是车站关键节点的结论。(2)针对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在运营或者维护时存在大量的故障记录无法得到有效的利用的问题,构建了基于词频-逆向文件频率(Term Frequency-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TF-IDF)和Text-Rank的算法模型,通过该模型提取到系统故障的关键词,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运用狄利克雷模型提取到系统故障的关键主题。通过对系统的关键词和主题特征进行分析,发现车站系统是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的故障多发地点,而自律机为车站子系统的故障多发设备。(3)针对系统中自律机设备在可靠性分析中状态方程求解难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马尔可夫过程的公式法,该公式使得状态可靠性分析不再通过繁琐的拉普拉斯变换或者C-K(Chapman-Kolmogorov)方程进行求解,通过计算结果证实,该方法与拉普拉斯变换方法得出的结果一致。(4)针对自律机设备可靠性分析中忽视自律机切换单元故障以及没有考虑修理工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扩展的马尔可夫过程方法,该方法通过引进补充变量法,使得马尔可夫过程依然可以对修理工休假时间和维修时间服从一般分布的自律机系统进行可靠性建模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修理工的休假时间对可靠性影响较大,因此在成本一定的情况下,应合理安排修理工的休假时间。(5)针对自律机软件测试过程中发现的软件故障检测率不规则的问题,通过引进不规则模型参数,提出一种改进的非齐次泊松过程(Non-Homogeneous Poisson Process,NHPP)类的软件可靠性分析模型,并将该模型运用到自律机软件测试中。依据测试故障数据。计算出当测试天数为45天时可以达到规定条件下的可靠性要求。(6)作为一个“人-机”交互系统,对于调度员进行可靠性建模分析不可或缺。考虑到认知可靠性与失误分析法(Cognitive Reliability and Error Analysis Method,CREAM)易于操作分析,因此在CREAM基本法的基础提出一种改进方法。该方法使得CREAM法对人误操作概率的推算不再是个区间值,将该方法用以调度员的人误概率计算,并以“CTC控制模式转化”和“列控临时限速”为例进行了实际应用分析。(7)针对目前缺乏面向系统层面可靠性综合评估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群决策和区间二元语义的评估方法。群决策方法降低了专家主观评价系统可靠性带来的主观性。采用区间二元语义作为系统评估的语言,降低了系统可靠性评估过程出现的信息丢失问题,提高了评估结果的可信度。
王国娟[7](2020)在《考虑发车间隔的公交网络拓扑特性研究及优化方案设计》文中认为道路交通拥堵问题是目前城市发展的瓶颈,缓解道路交通拥堵并提高交通效率,是目前交通领域的一大难题,提倡公交出行是缓解交通拥堵的有效手段,也是可持续交通需要重点发展的对象。目前复杂网络在公交网络拓扑特性以及可靠性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对拓扑特性指标缺乏聚类分析的同时,研究也很少涉及关键站点和路段的识别,在公交站点失效后如何采取绕行措施也缺乏研究。论文以青岛市黄岛区公交网络为研究对象,以公交线路发车时间间隔倒数为权重,基于Space L法构建了公交加权网络模型,根据交通流量特征将网络划分为早高峰、晚高峰和平峰网络三个网络。首先,构建了基于Lorzen曲线的公交网络拓扑特性指标分析模型,通过对节点度,2阶节点度和中心性指标的研究得出:黄岛区公交网络具有典型的小世界和无标度特性,各时段排名相同的站点,点度中心度值大小为早高峰>晚高峰>平峰,排序靠前的站点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区域和城区边缘新规划区域。其次,分别以拓扑网络和加权网络反映公交网络的连通性和实际负荷情况。拓扑网络中以网络局部集中度来度量节点的局部重要性,以网络凝聚度变化率度量连边在拓扑网络中的全局重要性,综合网络局部和全局特性,定义公交拓扑网络连边权重为局部连边权重与网络凝聚度变化率的乘积;结合动态加权指标与静态拓扑指标提出基于Hadamard乘积的公交网络关键节点与路段识别算法,获取节点和连边排序向量。论文以青岛市黄岛区公交网络为例进行分析,识别出公交网络各时段的关键站点与路段,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关键站点与路段提出相应的优化管理方案。最后,在拓扑特性指标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公交网络失效站点优化方案。同样以青岛市黄岛区公交网络为例验证模型的可靠性,选取节点度值排名前10的公交站点作为失效站点进行优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网络平均最短路径长度变小,网络全局效率变大,设计的优化方案具有可靠性。
李晓雷[8](2020)在《高档数控车床的可靠性设计及试验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机床作为制造业生产的“母机”,其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国家工业的发展水平。目前在中高档数控机床方面,与国外先进机床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中,最明显的差距体现在机床的可靠性上。为了支撑“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本论文依托“千台国产数控车床可靠性提升工程”课题展开研究。高档数控车床的可靠性与设计、制造、试验和应用等息息相关,本文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技术难点,重点从设计和试验环节展开研究。论文首先针对目前数控车床缺乏可靠性设计的问题,对整机进行了可靠性设计与分析研究。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和Edgeworth级数法建立了数控车床的可靠性模型,并得出了Edgeworth级数对数控车床的故障间隔数据建模的正确性比较好的结论。考虑到数控车床的可靠性取决于各功能部件的可靠性,基于模糊-熵权法对数控车床进行了可靠性分配。这为对功能部件供应商提出可靠性要求提供了基础。对ETC系列的数控车床整机进行了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并建立了FMEA分析表,并对数控车床的潜在问题进行了改进。刀架是高档数控车床的关键性和典型性功能部件,其结构复杂、转位精度要求高,在实际应用中转位精度的可靠性对机床的影响很大。因此对动力伺服刀架的定位精度的可靠性和灵敏度进行了分析。通过分解刀架转位定位过程,将其考虑为具有两个子模块传动机构和锁紧机构的串联系统。锁紧模块部分的输入变量为传动模块的输出变量。由于整个系统的转位误差最终取决于锁紧机构的精定位过程,将刀架简化并建立三齿盘有限元模型。根据人工神经网络理论,获得刀架的转位偏差与设计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采用可靠性摄动法计算出其精度可靠性并研究分析其精度可靠性灵敏度。为了实现对高档数控车床的可靠性评价,研究了基于大样本数据的可靠性现场试验方法。给出了现场试验方案和方法、试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机床故障的判定及计数原则。建立了高档数控机床的可靠性评价指标。在以前常用的评价方法中,各种用于评价的指标的相对权重是模糊的,都是评价者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向,参考了多种信息后对其量化。这样得到的评价结果并不能真实地反应其可靠性水平,而本文拟引入熵权法到评价体系中来反映可靠性的水平。最后对两种数控车床的故障数据进行了可靠性综合评价。最后,考虑到目前缺乏可靠性加载试验研究的现状,开发了伺服刀架和主轴的可靠性加载试验装置。伺服刀架可靠性加载试验装置采用伺服阀控制的液压油缸实现对伺服刀架的动态加载,主轴可靠性加载试验装置采用测功机实现扭矩加载、采用液压缸实现径向和轴向加载。编制了伺服刀架和主轴的可靠性试验流程。分别对3台伺服刀架和2台主轴进行了可靠性加载试验并采集了故障数据。通过对其可靠性评价指标的分析,掌握了被测伺服刀架和主轴的可靠性水平。
钟琦[9](2020)在《应急条件下道路交通网络的可靠性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全球各地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仅对公共安全带来了威胁,同时也对城市交通系统的可靠运行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这对突发事件下应急疏散交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日常情况下以及应急条件下的交通需求对交通网络的要求具有差异性,然而目前在交通网络设计方面已有研究大多数只考虑了日常出行需求,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并不适用于应急疏散交通网络。因此系统分析应急疏散交通的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建立道路交通网络的应急可靠性评价模型以及相应的交通网络设计,可以为相关部门进行交通规划提供可靠依据,具有一定实际意义。为了评估为日常需求所设计的网络在多大程度上能满足短时间内激增的应急疏散需求,即对道路交通网络的应急可靠性进行评价时,仅考虑路网自身固有的物理结构是不够的,还要同时考虑网络用户即疏散者的疏散行为,以及管理者在疏散过程中应用的应急管理手段。因此,为了衡量为日常交通需求所设计的道路网络对短时间内激增的应急疏散需求的满足程度,本文首先对应急疏散交通特性,包括交通流特性、交通需求特性以及交通网络特性进行分析,结合常见的应急交通管理措施提出了应急可靠性的概念以及评价指标。其次,构建了一个双层规划模型描述所提出的应急可靠性评价问题,上层问题以网络应急可靠性最大为优化目标,同时考虑应急条件下所采取的可逆车道措施的影响;下层采用带通行能力限制的交通分布分配组合模型,来描述应急条件下疏散交通对路径以及避难所的选择行为,同时考虑了拥挤交通流的特点。对下层模型通过添加虚拟节点,将带通行能力限制的交通分布分配组合模型转化为多起点单终点带通行能力限制的UE分配问题进行求解;为了避免陷入局部最优,设计了遗传算法对所建的双层规划模型进行求解。接着,借助于上述的交通网络应急可靠性评价模型,构建了关键路段识别方法,并在有限的车道扩建成本约束以及考虑实施可逆车道管控措施的前提下,针对(1)以交通网络应急可靠性达到最大为目标;(2)综合考虑日常出行以及应急疏散两类情形对于交通系统的双重要求,分别提出了相应的交通网络设计模型,并设计了算法求解出最优的可行车道扩建以及分配方案。最后以实际道路网络对本论文提出的模型以及算法进行测试。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对网络在应急条件下的容量可靠性进行合理评估,以及提出的算法应用于实际网络具有可行性。
童英华[10](2020)在《物联网监测系统的可靠性分析及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大数据、云计算、5G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物联网产业迎来了新一轮发展的历史机遇。物联网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遍及各行各业,从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慧农业、车联网、智能家居、智慧医疗、到智能的物联网雾霾监测系统。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普及,由此带来的物联网系统的可靠性问题变得更为突出。因此,如何保证物联网系统的可靠,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围绕着物联网监测系统的可靠性分析和优化问题进行,以基于物联网的雾霾重点污染源监测系统为背景,以实现物联网监测系统中感知层的可靠性为研究目标,以感知数据为基础,设计可靠的拓扑结构,研究关键节点的容错机制,提出了数据的可靠性反演与修正模型,对物联网监测系统的可靠性进行评估与应用。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1)提出了一种内外验证模块化的物联网监测系统可靠拓扑部署方案。监测系统拓扑结构的可靠性是保障远程监测系统可靠的一个重要方面,以雾霾重点污染源远程监测的需求为应用背景,提出了一种内外验证模块化的物联网监测系统可靠拓扑部署方案,并重点对相关参数以及约束条件进行量化分析,并探寻拓扑结构参数之间的内在规律。可靠性是物联网应用中的一个重要指标。以可靠性框图模型,给出了多级簇结构的可靠性量化计算公式。针对不稳定的远程传输主干系统,给出了不同冗余方式下可靠度、系统失效前的平均工作时间的量化值。仿真结果表明,论文提出均匀分簇的节点部署方案可以有效降低网络部署和维护的成本。在感知节点可靠性确定的情况下,随着基本监测体的个数增加,多级簇结构的可靠性降低,在感知节点可靠性较低的情况下更明显。物联网远程监测系统主干传输部分选择由三个单元组成的并联冗余方式,既可以延长失效前的平均工作时间,又可有效提高系统的可靠性。(2)提出了一种簇头节点静态备份与动态定时监控相结合的容错机制(Static Backup and Dynamic Timing Monitoring,SBDTM)。在物联网监测系统中,通过部署无线传感器网络获取数据,来满足物联网的特定应用。分簇的路由协议,能有效维持传感器节点消耗的能量。为降低节点消耗的能量,大多采取分簇的路由协议。在该路由协议中,簇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种有效的簇头节点容错机制,可保证物联网监测系统获取数据的可靠性。为实现物联网监测系统数据获取的可靠性和能耗之间的优化,提出了一种簇头节点静态备份与动态定时监控相结合的容错机制;构建基于Markov模型的簇头节点可靠性模型,在给定可靠性需求下,可求得所需簇头节点静态备份的个数;分析数据结构和容错机制;量化分析该机制下能耗和恢复时延。提出的SBDTM机制,能有效降低簇中所有节点消耗的总能量,以及簇中每个节点消耗的平均能量;同时降低了恢复时延。最后,通过实验评估所提出的SBDTM机制的性能。实验表明,与LEACH和NCHG相比,SBDTM能有效降低网络总能耗和丢包率,提高网络寿命和吞吐量。(3)提出一种多属性条件下物联网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反演与修正模型。由于人为故意干扰和破坏,以及系统自身的故障,基于物联网的雾霾重点污染源监测会出现系统中断或监测数据异常。针对此问题,在内外验证模块化可靠拓扑结构的基础上,提供基于监测企业内部污染源和周围环境污染相关监测数据反演和修正的有效模型。对感知源数据,首先构建了可用传感器测量的反演指标体系,并对各指标进行规范化处理,转化为标准证据值;其次基于权重相对熵最小优化模型,组合主、客观权重获得最优权重,从而以量化的方式给出了污染源的污染等级,保证了反演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然后根据污染源监测数据的总先验概率,导致发生的各个分属性先验概率、联合概率分布以及其条件概率,实现了雾霾重点污染源监测数据可靠性的反演与修正;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理论分析和系统测试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4)提出了基于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物联网监测系统可靠性评估机制。物联网监测系统功能模块和层次较多,且功能属性、影响因素和评价指标不一。另外,物联网监测系统结构和运行机理复杂性、现实条件的限制,以及人们认识上的局限性,可能会导致某些部件的功能或者整个系统的真实状态不可测或无法精确量化。因此,很多时候复杂功能层次系统的可靠性综合评价也等效于系统的性能评价。结合传统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各自的优点,采用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判法对物联网监测系统的可靠性进行综合评估。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因素权重,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多层次综合评判。运用上述评估计算方法和模型,对河北省某火力发电厂现有的基于物联网的雾霾重点污染源监测系统的可靠性进行了分析评估。案例分析表明,所提出的计算方法和模型能有效评估物联网监测系统的可靠性。
二、网络数据可靠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数据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k元n方体的子网络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互连网络的子网络可靠性研究进展 |
1.3 基本概念与性质 |
1.3.1 图论概念和记号 |
1.3.2 k元n方体网络 |
1.4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无故障k元(n-1)方体子网络存在概率的估计 |
2.1 概率故障模型 |
2.2 理论计算 |
2.2.1 无故障k元(n-1)方体子网络存在概率的下界 |
2.2.2 无故障k元(n-1)方体子网络存在概率的近似值 |
2.3 无故障k元(n-m)方体子网络的搜寻算法 |
2.3.1 算法描述 |
2.3.2 算法实现 |
2.4 理论与实验分析 |
2.4.1 理论结果分析 |
2.4.2 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的子网络可靠性仿真算法 |
2.4.3 仿真实验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平均失效时间的k元(n-1)方体子网络可靠性研究 |
3.1 预备知识 |
3.2 点故障模型下T_(vi)的计算 |
3.2.1 固定划分模式下T_(vi)的计算 |
3.2.2 灵活划分模式下T_(vi)的计算 |
3.2.3 仿真实验分析 |
3.3 边故障模型下T_(ei)的计算 |
3.3.1 固定划分模式下T_(ei)的计算 |
3.3.2 灵活划分模式下T_(ei)的计算 |
3.3.3 仿真实验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
(2)弹载存储系统的动力学分析与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弹载存储系统研究现状 |
1.2.2 动力学分析研究现状 |
1.2.3 可靠性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动力学理论及系统结构设计 |
2.1 动力学分析基本理论 |
2.2 动力学问题的研究方法 |
2.3 动力学问题的运动方程及求解算法 |
2.3.1 运动方程 |
2.3.2 求解方法 |
2.4 系统结构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弹载存储系统的动力学分析 |
3.1 弹载存储系统有限元建模 |
3.2 弹载存储系统的动力学分析 |
3.2.1 模态分析 |
3.2.2 瞬时模态动态分析 |
3.2.3 显式动力学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可靠性研究 |
4.1 可靠性基本理论 |
4.1.1 可靠性的基本概念 |
4.1.2 可靠性的基本模型 |
4.1.3 可靠性的研究方法 |
4.2 弹载存储系统电路分析 |
4.3 故障树分析 |
4.3.1 构建故障树模型 |
4.3.2 定性定量分析 |
4.4 D-S证据理论 |
4.4.1 D-S证据理论的基本概念 |
4.4.2 D-S证据理论的改进 |
4.4.3 贝叶斯理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弹载存储系统的可靠性研究 |
5.1 基于故障树分析的弹载存储系统可靠性研究 |
5.1.1 故障树模型的建立 |
5.1.2 故障树模型的结果与分析 |
5.1.3 实验验证 |
5.2 基于D-S证据理论的弹载存储系统可靠性研究 |
5.2.1 故障可能性分析 |
5.2.2 基于贝叶斯理论的BPA获取 |
5.2.3 D-S证据理论的分析建模 |
5.3 D-S证据理论的结果与分析 |
5.4 两种分析方法的比较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内容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软着及参研的课题 |
致谢 |
(3)参与式感知中地理隐私保护及数据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智慧城市 |
1.1.2 智慧城市参与式感知系统 |
1.2 参与式感知系统面临的地理隐私泄露和数据可靠性挑战 |
1.2.1 参与式感知的开放性对地理隐私保护和数据可靠性带来的挑战 |
1.2.2 参与式感知中地理隐私保护及数据可靠性相关概念 |
1.3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1.3.1 研究内容与目标 |
1.3.2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参与式感知中地理隐私保护及数据可靠性研究支撑理论 |
2.1 参与式感知中地理隐私保护研究 |
2.1.1 位置隐私保护技术 |
2.1.2 轨迹隐私保护技术 |
2.1.3 属性隐私保护技术 |
2.2 参与式感知中感知数据可靠性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子轨迹混淆的参与者轨迹隐私保护方法 |
3.1 轨迹隐私保护场景描述和相关定义 |
3.1.1 场景描述 |
3.1.2 需求分析及形式化定义 |
3.2 子轨迹混淆的轨迹隐私保护方法(Pathswap) |
3.2.1 Pathswap方法设计 |
3.2.2 Pathswap方法实现 |
3.3 轨迹隐私攻击模型 |
3.3.1 攻击场景 |
3.3.2 攻击方法 |
3.4 轨迹隐私保护方法度量指标 |
3.4.1 隐私保护度量指标 |
3.4.2 可用性度量指标 |
3.5 轨迹隐私保护方法实验评估 |
3.5.1 实验对比方案 |
3.5.2 评测数据集及实验设置 |
3.5.3 隐私保护度量评估 |
3.5.4 可用性度量评估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统一度量的轨迹隐私保护度量框架 |
4.1 轨迹数据发布中隐私保护度量框架 |
4.2 统一化轨迹隐私保护度量指标(Um) |
4.2.1 基本思路 |
4.2.2 唯一性计算 |
4.2.3 期望距离计算 |
4.3 轨迹隐私保护方法度量评估实验 |
4.3.1 Um与各种轨迹隐私保护方法的参数之间的关系 |
4.3.2 可用性约束下的轨迹隐私保护方法选择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参与式感知中顾及地理隐私保护的数据可靠性评估方法 |
5.1 车辆参与式感知系统及其安全威胁 |
5.1.1 车辆参与式感知系统定义 |
5.1.2 车辆参与式感知系统的威胁模型 |
5.2 参与式感知中顾及地理隐私保护的数据可靠性评估 |
5.2.1 问题定义及形式化描述 |
5.2.2 车辆-事件报告矩阵信任值的计算 |
5.2.3 基于极大似然估计的数据可靠性评估 |
5.3 参与式感知的数据可靠性评估 |
5.3.1 场景一:交通事件报告数据可靠性评估 |
5.3.2 场景二:地理环境温度数据可靠性评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信任模型的数据可靠性评估方法评价 |
6.1 信任模型概念 |
6.2 基于信任模型的集成式数据可靠性评估方法评价框架 |
6.2.1 现有基于信任模型数据可靠性评估方法评价的研究分析 |
6.2.2 基于信任模型的集成式数据可靠性评估方法的评价框架构建 |
6.3 基于信息模型的集成式数据可靠性评估方法评价框架验证 |
6.3.1 集成式数据可靠性评估方法评价系统实现 |
6.3.2 集成式数据可靠性评估方法评价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参与者轨迹隐私保护方法度量系统设计与实现 |
7.1 轨迹隐私保护方法度量系统(PUEP)需求分析及总体设计 |
7.1.1 PUEP系统的需求分析 |
7.1.2 PUEP系统的总体设计 |
7.2 轨迹隐私保护方法度量系统实验展示 |
7.2.1 实验配置及运行界面 |
7.2.2 PUEP系统功能测试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4)地铁列车转向架系统可靠性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1.2.2 转向架系统可靠性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地铁列车转向架系统FPMA分析 |
2.1 FPMA分析方法概述 |
2.1.1 FPMA相关概念 |
2.1.2 FPMA分析步骤 |
2.1.3 基于重要度计算的分析方法 |
2.2 地铁列车转向架系统FPMA分析实例 |
2.2.1 地铁列车转向架系统功能分析 |
2.2.2 地铁列车转向架系统性能分析 |
2.2.3 地铁列车转向架系统关键部件的确定 |
2.2.4 地铁列车转向架系统关键性能参数裕量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检修数据的地铁列车转向架部件运用可靠性研究 |
3.1 运用可靠性研究方法概述 |
3.2 常用可靠性特征函数 |
3.3 转向架部件常见故障分布模型 |
3.3.1 正态分布 |
3.3.2 威布尔分布 |
3.3.3 指数分布 |
3.4 转向架部件故障分布模型拟合方法 |
3.4.1 故障分布模型的选择 |
3.4.2 拟合优度检验 |
3.4.3 分布参数的估计 |
3.4.4 假设检验 |
3.5 地铁列车转向架部件运用可靠性研究实例 |
3.5.1 地铁列车转向架部件故障数据处理 |
3.5.2 地铁列车转向架部件故障分布模型的确定 |
3.5.3 地铁列车转向架部件运用可靠性特征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多维信息融合的地铁列车转向架部件运用可靠性 |
4.1 证据理论概述 |
4.1.1 证据理论相关概念 |
4.2 模糊集理论概述 |
4.2.1 模糊集理论相关概念 |
4.3 基于专家经验信息的转向架部件运用可靠性研究 |
4.3.1 专家经验信息的获取与处理 |
4.3.2 基于专家经验信息的转向架部件运用可靠性研究实例 |
4.4 基于证据理论的转向架部件多维信息融合实例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地铁列车转向架系统运用可靠性 |
5.1 地铁列车转向架系统故障树模型建立 |
5.1.1 故障树模型概述及建模步骤 |
5.1.2 地铁列车转向架系统故障树模型建立 |
5.2 贝叶斯网络理论 |
5.2.1 贝叶斯网络的概率论基础 |
5.2.2 贝叶斯网络基本概念 |
5.2.3 贝叶斯网络推理 |
5.2.4 故障树转化为贝叶斯网络规则 |
5.3 地铁列车转向架系统贝叶斯网络建模 |
5.3.1 地铁列车转向架系统贝叶斯网络构建 |
5.3.2 地铁列车转向架系统贝叶斯网络模型赋值 |
5.4 地铁列车转向架系统运用可靠性计算 |
5.4.1 后验概率计算 |
5.4.2 重要度及灵敏度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地铁列车转向架系统可靠性分析与应用 |
6.1 地铁列车转向架系统设计可靠性分析 |
6.2 地铁列车转向架系统运用可靠性分析 |
6.3 地铁列车转向架系统可靠性分析的应用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及主要创新点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地铁列车转向架关键部件故障概率专家调研表 |
附录B 基于信心指数修正的故障概率三角模糊数 |
附录C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流程工业复杂生产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流程工业系统可靠性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
1.2.1 工业系统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
1.2.2 复杂系统健康度定量分析研究现状 |
1.2.3 可靠性研究效率评估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基于ECMD-SVD特征提取方法研究 |
2.1 模态分解算法 |
2.1.1 EMD理论 |
2.1.2 EEMD理论 |
2.1.3 CEEMDAN理论 |
2.1.4 ECMD理论 |
2.2 SVD理论 |
2.2.1 SVD定义及性质 |
2.2.2 SVD信号处理原理 |
2.2.3 SVD分量选取 |
2.3 基于排列熵的ECMD-SVD特征提取方法研究 |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4.1 数据 |
2.4.2 实例分析与结果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SVM与CHMM的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
3.1 基于多尺度散布熵的故障特征提取 |
3.1.1 多尺度散布熵算法 |
3.1.2 MDE参数选择 |
3.1.3 基于多尺度散布熵的故障特征提取 |
3.2 基于MDE-SVM的机电设备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
3.2.1 SVM分类问题研究 |
3.2.2 基于SVM故障分类建模 |
3.3 高斯混合模型的连续隐马尔可夫故障诊断 |
3.3.1 连续隐马尔可夫模型 |
3.3.2 CHMM故障诊断 |
3.3.3 GMM-CHMM参数优化估计 |
3.3.4 CHMM预测算法 |
3.4 GMM-CHMM算法实现过程中的问题 |
3.4.1 模型初始参数估计 |
3.4.2 数据下溢问题 |
3.4.3 HMM缺失条件分布问题 |
3.5 MDE-GMM-CHMM故障诊断实验部分 |
3.5.1 基于MDE-GMM-CHMM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 |
3.5.2 实例分析与结果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复杂生产系统健康度的定量分析与预测研究 |
4.1 相关信息熵定量分析复杂系统实时健康度 |
4.2 基于相关信息熵的复杂生产线实时健康度实例分析 |
4.2.1 属性选取 |
4.2.2 模式图构建与评估精度选取 |
4.2.3 关联规则及最小置信度 |
4.2.4 评估属性量化方法 |
4.3 基于物元信息熵的系统健康度定量分析方法研究 |
4.3.1 基于AHP的主观权重 |
4.3.2 基于复合物元信息熵的客观权重 |
4.3.3 基于组合赋权法的复合物元联合权重 |
4.3.4 复合物元关联熵健康度的定量计算 |
4.4 单设备物元信息熵健康度实例分析 |
4.4.1 评价模型的建立 |
4.4.2 单设备健康度计算结果分析 |
4.5 复杂生产线物元信息熵健康度实例分析 |
4.5.1 评价模型的建立 |
4.5.2 复杂系统健康度的计算结果分析 |
4.6 健康度的预测方法 |
4.6.1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
4.6.2 LSSVM单设备健康度预测 |
4.6.3 复杂生产线健康度预测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meta分析在可靠性分析效率评价中的应用 |
5.1 基于meta分析寿命预测模型评价方法 |
5.1.1 meta分析基本原理 |
5.1.2 网状meta分析基本原理 |
5.2 实验部分 |
5.2.1 数据驱动与物理失效模型寿命预测效果评价 |
5.2.2 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寿命预测效率评价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及创新点 |
6.1.1 全文结论 |
6.1.2 创新点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相关程序代码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6)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依托课题 |
1.1.2 研究背景 |
1.1.3 研究意义 |
1.2 相关定义 |
1.2.1 系统 |
1.2.2 系统可靠性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硬件可靠性 |
1.3.2 软件可靠性 |
1.3.3 人因可靠性 |
1.3.4 整体系统可靠性 |
1.3.5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可靠性 |
1.3.6 既有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2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结构与作用 |
2.1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概述 |
2.1.1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岗位设置 |
2.1.2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内部设备 |
2.1.3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相关设备 |
2.1.4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功能 |
2.2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信息交互 |
2.3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地位分析 |
2.3.1 复杂网络理论基本原理 |
2.3.2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拓扑结构的构建 |
2.3.3 节点和边的重要度排序 |
2.4 本章小结 |
3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故障数据分析 |
3.1 故障数据预处理 |
3.2 故障关键词提取 |
3.2.1 TF-IDF算法 |
3.2.2 平均信息熵 |
3.2.3 Text-Rank算法 |
3.3 隐含狄利克雷模型 |
3.3.1 隐含狄利克雷分布 |
3.3.2 参数估计 |
3.3.3 确定主题个数K |
3.4 故障数据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设备可靠性评估 |
4.1 车站自律机 |
4.2 自律机硬件系统可靠性分析 |
4.2.1 硬件可靠性相关指标 |
4.2.2 硬件可靠性建模数学基础 |
4.2.3 不考虑故障修复下硬件可靠性研究 |
4.2.4 考虑故障修复下硬件可靠性研究 |
4.3 自律机软件系统靠性分析 |
4.3.1 软件可靠性相关定义 |
4.3.2 软件可靠性建模数学基础 |
4.3.3 经典NHPP软件可靠性模型 |
4.3.4 改进NHPP软件可靠性模型 |
4.3.5 自律机软件可靠性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CREAM的行车调度人员可靠性分析 |
5.1 人因可靠性基础理论 |
5.1.1 人因失误相关概念 |
5.1.2 人因可靠性分析基本方法 |
5.2 基于改进CREAM法的人因可靠性评估 |
5.2.1 CREAM法理论 |
5.2.2 CPC因子的评估细则 |
5.2.3 CPC隶属函数的建立 |
5.2.4 CPC因子权重确定 |
5.2.5 计算人误概率HEP |
5.3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人员可靠性评估 |
5.3.1 高速铁路行车调度人员工作场景 |
5.3.2 CPC评分值的计算 |
5.3.3 模型的合理性分析与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6 基于群决策的系统可靠性综合评估 |
6.1 二元语义基本理论 |
6.1.1 二元语义 |
6.1.2 区间二元语义 |
6.2 群决策评估方法 |
6.2.1 群决策在可靠性评估的应用 |
6.2.2 指标权重和专家权重的确定 |
6.3 综合平均模型的构建 |
6.3.1 雷达图综合模型 |
6.3.2 系统可靠性评估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工作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考虑发车间隔的公交网络拓扑特性研究及优化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复杂网络在公交网络的研究现状 |
1.3 复杂网络在公共交通网络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城市公交复杂网络研究理论 |
2.1 复杂网络概念 |
2.2 几种典型的复杂网络及性质 |
2.3 城市公交拓扑网络构建 |
2.4 复杂网络拓扑特性指标及可靠性指标 |
2.5 复杂网络分析软件 |
2.6 本章小结 |
3 公交网络模型构建及拓扑特性研究 |
3.1 考虑发车间隔的公交网络模型构建方法 |
3.2 基于Lorenz曲线的复杂网络拓扑特性分析 |
3.3 青岛市黄岛区公交网络拓扑特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考虑发车间隔的公交网络关键站点与路段识别模型 |
4.1 公交拓扑网络模型 |
4.2 公交网络关键节点与路段识别 |
4.3 关键节点与连边识别 |
4.4 管理措施与建议 |
4.5 本章小结 |
5 公交网络失效站点绕行方案设计 |
5.1 公交网络失效站点绕行方案设计 |
5.2 公交网络站点失效绕行方案算法 |
5.3 案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高档数控车床的可靠性设计及试验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与背景 |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可靠性技术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可靠性技术研究现状 |
1.4 数控车床可靠性研究存在的问题 |
1.5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高档数控车床整机的可靠性设计与分析 |
2.1 引言 |
2.2 高档数控车床可靠性建模 |
2.2.1 基于极大似然估计法的可靠性建模 |
2.2.2 基于Edgeworth级数法的可靠性建模 |
2.3 基于模糊-熵权的可靠性分配法 |
2.3.1 车床子系统可靠度模型的建立 |
2.3.2 高档数控车床可靠性影响因素分析 |
2.3.3 高档数控车床模糊可靠性分配模型的建立 |
2.4 高档数控车床的FMEA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动力伺服刀架可靠性及灵敏度分析 |
3.1 引言 |
3.2 系统参数化模型的建立 |
3.2.1 刀架结构原理 |
3.2.2 初始误差的确定 |
3.2.3 三齿盘有限元仿真模型 |
3.3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可靠性求解 |
3.3.1 刀架转位偏差数学模型的构建 |
3.3.2 系统模型的可靠性计算 |
3.3.3 灵敏度的计算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大样本的数控车床可靠性试验及评价 |
4.1 引言 |
4.2 数控车床的可靠性试验技术 |
4.2.1 现场试验方案 |
4.2.2 试验机床的抽样 |
4.2.3 试验数据的采集 |
4.2.4 故障判定与计数原则 |
4.3 基于熵权理论的可靠性评价技术 |
4.3.1 可靠性评价指标的计算 |
4.3.2 基于熵权法的可靠性综合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关键功能部件的可靠性加载试验 |
5.1 引言 |
5.2 伺服刀架的可靠性加载试验 |
5.2.1 伺服刀架可靠性加载试验装置 |
5.2.2 伺服刀架可靠性试验及数据分析 |
5.3 主轴的可靠性加载试验 |
5.3.1 主轴可靠性加载试验装置 |
5.3.2 主轴可靠性试验及数据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附录 |
附录 A 数控车床FMEA分析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应急条件下道路交通网络的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可靠性 |
1.2.2 交通网络设计 |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2章 道路交通网络应急可靠性理论基础 |
2.1 应急疏散条件下的交通特性分析 |
2.1.1 应急疏散交通需求特性 |
2.1.2 应急疏散交通流特性 |
2.1.3 交通网络特性 |
2.2 路网应急可靠性 |
2.2.1 应急可靠性的概念 |
2.2.2 应急可靠性的指标 |
第3章 交通网络应急可靠性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研究 |
3.1 交通网络应急可靠性模型构建 |
3.1.1 符号定义 |
3.1.2 上层模型 |
3.1.3 下层模型 |
3.1.4 均衡条件 |
3.2 算法设计 |
3.2.1 上层模型的求解算法 |
3.2.2 下层模型的求解算法 |
3.3 案例研究 |
3.3.1 网络结构以及基本信息 |
3.3.2 结果分析 |
第4章 基于应急可靠性的城市交通网络设计 |
4.1 问题描述 |
4.2 应急疏散条件下城市交通网络关键路段识别方法 |
4.2.1 城市交通网络关键路段识别方法 |
4.2.2 基于应急可靠性的关键路段识别方法 |
4.3 基于应急可靠性的城市交通网络设计模型构建 |
4.4 算法设计 |
第5章 案例分析 |
5.1 网络结构 |
5.2 结果分析 |
5.2.1 参数设置 |
5.2.2 网络设计 |
第6章 总结 |
6.1 研究内容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深圳大学 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
深圳大学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物联网监测系统的可靠性分析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物联网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
1.1.2 物联网系统面临的可靠性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动机 |
1.4 研究内容与贡献 |
1.5 论文组织 |
1.6 课题来源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
2.1.2 可靠性的定义 |
2.1.3 可靠性分析方法 |
2.2 物联网系统可靠性 |
2.2.1 定义 |
2.2.2 物联网系统可靠性相关研究 |
2.3 物联网系统可靠性保障机制研究 |
2.3.1 感知层容错机制研究 |
2.3.2 网络层容错机制研究 |
2.3.3 应用层容错机制研究 |
2.4 感知数据的可靠性保障机制研究 |
2.4.1 基于监督的机制 |
2.4.2 无监督的机制 |
2.5 讨论和总结 |
第三章 物联网监测系统节点的优化部署及可靠性量化分析 |
3.1 本章引论 |
3.2 问题描述 |
3.3 内外验证模块化的节点部署机制与理论量化分析 |
3.3.1 监测区域内部全覆盖的分析与计算 |
3.3.2 监测区域内部簇结构的可靠性量化分析 |
3.3.3 监测区域外围节点部署的分析与计算 |
3.4 不同冗余结构的远程传输主干可靠性保障机制与量化分析 |
3.4.1 不同冗余结构的可靠性量化分析 |
3.4.2 不同冗余系统的可靠性比较 |
3.5 仿真及结果分析 |
3.5.1 不同的节点部署机制下的总层数和总的簇头节点数 |
3.5.2 基本监测体的个数和多级簇结构的可靠性关系 |
3.5.3 不同冗余系统的可靠度和失效前的平均工作时间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物联网监测系统簇头节点的容错机制研究 |
4.1 本章引论 |
4.2 系统模型 |
4.2.1 网络模型 |
4.2.2 故障模型 |
4.3 容错机制和簇头可靠性模型 |
4.3.1 SBDTM容错机制 |
4.3.2 SBDTM算法 |
4.3.3 基于Markov模型的簇头节点可靠性建模 |
4.4 性能分析 |
4.4.1 能耗分析 |
4.4.2 恢复时延分析 |
4.5 性能评估 |
4.5.1 仿真环境设置 |
4.5.2 簇头节点的可靠性 |
4.5.3 不同可靠性保障机制下能耗的比较 |
4.5.4 不同可靠性保障机制下恢复时延的比较 |
4.5.5 网络消耗的总能量 |
4.5.6 死亡节点数比较 |
4.5.7 吞吐量比较 |
4.5.8 丢包率比较 |
4.5.9 复杂度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物联网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反演与修正模型 |
5.1 本章引论 |
5.2 贝叶斯网络概述 |
5.2.1 基本概念 |
5.2.2 贝叶斯网络的构建 |
5.3 反演的准确度影响因素分析 |
5.3.1 反演指标体系的构建 |
5.3.2 反演指标的预处理 |
5.3.3 反演指标最优权重的获取 |
5.4 多属性条件下物联网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反演 |
5.4.1 不同分属性污染源量化值的计算 |
5.4.2 不同分属性污染源排放等级划分和说明 |
5.4.3 物联网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反演 |
5.5 系统测试与分析 |
5.5.1 数据采集和处理 |
5.5.2 污染源排放数据的反演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物联网监测系统可靠性评估与应用 |
6.1 本章引论 |
6.2 计算方法和模型 |
6.2.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因素权重确定 |
6.2.2 模糊综合评价法模型 |
6.3 实例分析 |
6.3.1 权重计算 |
6.3.2 基于物联网雾霾重点污染源监测系统可靠性模糊综合评价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网络数据可靠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k元n方体的子网络可靠性研究[D]. 李婧. 山西大学, 2021(12)
- [2]弹载存储系统的动力学分析与可靠性研究[D]. 胡时光. 中北大学, 2021(09)
- [3]参与式感知中地理隐私保护及数据可靠性研究[D]. 徐振强.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1
- [4]地铁列车转向架系统可靠性研究分析[D]. 冯可盈.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5]流程工业复杂生产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D]. 牛国成.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1)
- [6]高速铁路行车调度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D]. 孙延浩.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 [7]考虑发车间隔的公交网络拓扑特性研究及优化方案设计[D]. 王国娟.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8]高档数控车床的可靠性设计及试验技术研究[D]. 李晓雷.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9]应急条件下道路交通网络的可靠性研究[D]. 钟琦. 深圳大学, 2020(10)
- [10]物联网监测系统的可靠性分析及优化[D]. 童英华. 青海师范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