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通地区人群饮食嗜好与食源性疾病(论文文献综述)
谭维维,安娜,孙华闽[1](2022)在《2017—2020年南通市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了解南通市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监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南通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江苏省食品中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监测工作手册》要求,2017—2020年共监测了12类1 025份食品样品,开展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蜡样芽胞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监测,并对结果汇总、分析、评估。结果共检出了142份阳性样品,总阳性率13.85%,2018年阳性率最高(25.65%),2017年阳性率最低(4.98%),肉与肉制品阳性率最高(25.38%),其次是水产及其动物制品阳性率(17.92%),学校周边熟制米面制品阳性率(14.29%),桶装饮用水阳性率最低(2.86%)。从1 025份样品中检出了170株致病菌,其中菌株检出率较高的为学校周边熟制米面制品中蜡样芽胞杆菌5株,检出率14.29%;肉与肉制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18株,检出率13.85%;水产及其制品中副溶血性弧菌70株,检出率13.49%;肉与肉制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16株,检出率12.31%。餐饮环节阳性率要高于流通环节,城市阳性率高于农村。结论各类食品中有不同程度的致病菌检出,食品安全总体态势平稳,今后仍将不断扩大监测范围,加强监测连续性,增加采样数量,提高监测质量,及时掌握该市食品污染变化趋势,做好食品安全预警,同时要加强对食品从业人员食品安全宣教,降低食品污染风险,切实保障该市的食品安全。
孙华闽,蒋叶,黄建萍,张卫兵,谭维维[2](2018)在《2015-2016年南通市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结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南通市2015-2016年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了解南通市食源性疾病流行特征,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在哨点医院就诊的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并采集病例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共监测3 438例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病例多集中于2534岁,高发期为79月。可疑暴露食品中占比最高的是肉与肉制品,其次为水产动物及其制品。共采集标本830份,检出阳性病原体101株,总检出率为12.17%。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最高,三季度病原体检出率最高。结论南通市食源性疾病高发期为79月,主要以副溶血性弧菌感染为主。需要加强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工作,不断完善监测体系,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李辉尚[3](2015)在《基于营养目标的中国城镇居民食物消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居民的食物与营养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也是衡量国民生活水平和营养健康的重要指标,更是食物生产发展、市场流通、营养改善等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均GDP已超过7000美元,居民食物消费加快转型升级、营养健康状况明显变化,城镇居民尤为突出。随着城镇化战略的加快推进,我国城镇居民异质化进一步增强,消费的群体大、层次多、变化快和导向强等特点进一步显现,在全国食物与营养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凸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明确我国城镇居民食物消费转变的趋势和动因,厘清食物营养发展与理想目标和发达国家发展的差距,以营养目标为导向,借鉴国际经验,制定加快促进城镇居民食物消费转型升级和膳食营养改善等政策措施,对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据消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管理学和营养学等理论方法,在系统分析我国城镇居民食物消费变迁特征、消费需求特点的基础上,将收入分层作为近乎理想需求系统(AIDS)的重要变量对食物消费需求进行了动态研究;分析典型发达国家居民食物消费和营养变迁特征,以期为我国居民食物消费转型升级提供借鉴;在比较分析未来一段时期城镇居民食物与营养发展与国家战略目标差距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城镇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发展的策略和路径选择,以期为食物生产发展、居民食物消费转型和营养改善等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主要结论有:我国城镇居民食物消费加快转型升级,居民营养状况不断改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肉类等动物性食物的消费支出和消费量均快速增加,食物消费“西化”趋势明显,但植物性食物仍在城镇居民食物消费中占有重要地位;谷类、蔬菜、水果食用率和食用频率均保持较高水平,但奶类消费仍处于较低水平。在外就餐已经成为城镇居民日常食物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收入水平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但不同收入组间有所差异。居民收入水平、食物价格水平、区域发展水平、食物生产能力、市场发育程度和餐饮业发展水平等是影响城镇居民食物消费的重要因素。不同收入组间食物消费的支出和价格弹性存在不同程度差异;粮食、油脂类、蛋类和菜类已成为城镇居民的生活必需品,奶类仍是低收入户的奢侈品。我国城镇居民营养变化明显,膳食质量明显提高、主要营养素来源结构更趋合理,但脂肪供能比过高,谷类食物供能比明显低于合理范围;收入水平和在外就餐等对居民膳食营养有重要影响。美国和日本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稳中有变,在外就餐常态化。当人均GDP处于5000-10000美元期间,美国和日本居民的食物消费支出稳步增长,且在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稳步下降;动物食物的消费支出增加,动物性食物消费量呈明显增长态势;在外食物消费支出快速增加;蛋白质、脂肪、热量等营养摄入量快速增加。当人均GDP超过15000美元后,美国和日本居民食物消费支出缓慢增长态势,恩格尔系数趋于稳定或稳中略降,食物消费的“班尼特现象”突出;在外饮食消费支出明显增长,常态化现象较为明显;主要营养素摄入量及其来源结构趋于稳定,植物性食物在膳食中作用明显增加。同时,美国居民植物性食物消费增加与动物性食物消费减少的“喇叭口”走势特征明显,日本居民食物消费“西化”趋势明显。食物消费与营养改善的发展和促进保障机制相对完善。城镇居民食物与营养发展与理想目标差距明显,应该加快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预计到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主要食物消费支出将继续增长并进一步调整,主要食物消费量将不同程度增长,粮食、奶类消费量将继续增加但仍低于《纲要》和《膳食指南》的目标,肉类消费量继续增长并超过目标消费量。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我国城镇居民主要营养素摄入量与营养目标的差距逐步缩小,但脂肪供能比较高等问题突出。针对我国城镇居民食物与营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借鉴国际经验,提出了树立以营养为目标的食物安全新理念、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弘扬传统饮食文化、规范在外就餐、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强化统计监测制度、创新部际联席工作机制和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等八项政策建议和路径选择,以期为促进我国城镇居民食物消费加快转型升级、持续改善居民营养健康状况提供参考。
万春华,赵建亚,陆颖,徐广飞[4](2013)在《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文中研究说明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重要教学课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近年来我国在营养学和食品卫生方面所呈现出的诸多新问题和挑战,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也产生了新的要求,本文结合教学理论知识和作者的教学实践,分析了一些可以促进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质量的改革措施和实践途径。
张卫兵[5](2010)在《中国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10年回顾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水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我国先后发生的一系列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使之成为大众关注的敏感问题。温故而知新,亡羊补牢未为晚。今天,我们回顾过去,为的是更从容地面对将来。
王晓晖[6](2011)在《食品生产加工监管体系研究 ——以南通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政府作为职能管理部门,无论从稳定社会经济发展还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角度出发,都有责任和义务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监管。如何利用有限的公共资源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高效的监管,已经成为各国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南通市食品生产加工安全监管作为研究对象,思考并设计了符合地方特色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论文首先在对相关基本概念和理论综述的基础上,对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进行比较分析;其次结合南通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具体特点,构建了南通市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体系;最后提出了南通市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监管体系的推进措施和政策建议,并对其监管效果进行了分析。南通市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监管体系作为一种探索,力争对我国在现阶段食品生产监管具有参考价值。
花继兰[7](2010)在《江苏省动物源大肠杆菌耐药性的监测及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抗生素在人类传染性疾病治疗过程中导致的细菌耐药性问题,已引起世界范围的共识与重视,与之相比,人们对抗生素在可食性动物养殖过程中的滥用及导致的后果,却一直认识不足。快速的不断变化的全球事件更着重于动物体分离的微生物抗菌敏感性测试所担当的必不可少的角色。举个例子,指导方针(在动物身上适当地使用抗菌剂的一致趋势)的明智使用在包括兽医、工业及食品和伴侣动物的公共健康机构等全世界范围广泛发展,这些都强调了迫切需要通过标准检测方法和说明标准来获得敏感性数据。因此作为控制耐药性的主要措施,建立地区、国家乃至国际间的食品动物抗生素耐药性监控系统已成为必然趋势。本项目建立了动物排泄物中大肠杆菌等的分离方法。通过监测江苏省2007-2008年不同地区、不同动物的病原菌感染情况及细菌耐药性的流行动态,分析耐药流行趋势和耐药谱,指导养殖场合理使用抗生素,为有效处理细菌耐药问题提供依据。如果无法仅仅根据生物的特征来预测一种病原微生物对抗菌剂的敏感性,那么通过从动物疾病过程中分离得到的生物进行体外抗菌敏感性测试是非常必要的。有些病原体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抗性已有记录,对于这类病原体来说,敏感性测试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2007年-2008年江苏地区规模化养殖场采集的禽类泄殖腔拭子及猪直肠拭子进行了动物源大肠杆菌的分离、培养和生化反应鉴定;并采用NCCLS推荐方法-肉汤微量稀释法测定其对2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这些菌株对该24种抗菌药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现象,且对青霉素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磺胺类和利福平有较强耐药性。对临床用药有指导意义。介绍了国外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的情况及目标,对我国的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需考虑的许多因素进行了介绍和讨论,包括动物品种、食品、采样方法、样本的收集、细菌品种、抗菌药物、标准药敏试验法、质控、结果记录和数据库设计、报告和结果分析等,并对今后的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提出了建议。
王鑫[8](2009)在《中国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指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是一种重要的全球分布的人兽共患肠道致病菌,在人、多种动物、食品及外环境中都有分布。为阐明中国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布特征,本研究对我国1980~2008年从腹泻病人、宿主动物、食品及环境分离到的1295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进行流行病学分布特征与血清型、毒力基因、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等病原学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地域分布广泛、宿主多样、血清型众多。而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目前则仅存在于0:3和0:9两个血清型,且多分布于北方寒冷地区,但在少数温暖的沿海地区,0:3血清型致病性菌株也有分布。在同一地区内,从腹泻病人分离到的致病性菌株与部分动物源性菌株的PFGE型别一致,提示家畜家禽是人类感染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重要来源,而猪是造成我国人类感染的最主要宿主,同时也证实农家犬也是引起我国部分地区人群感染的传染源。本研究还第一次对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进行了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阐释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MLST型别特征,并探索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与假结核耶尔森菌、鼠疫耶尔森菌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与假结核耶尔森菌在MLST分型中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类,鼠疫耶尔森菌则属于假结核耶尔森菌的一个分支。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MLST分析明显的形成致病性菌株与非致病性菌株两大类别。致病性菌株ST型别集中,围绕血清型呈现出高度的克隆性;而非致病性菌株型别分散,没有明显的流行病学关联,呈现明显的多态性。
薄涛[9](2009)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理论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剧,人类已由传统社会步入风险社会乃至高风险社会。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无论是对于一个国家还是地域来说,突发事件越来也越成为一种“常态”。2001年美国的“9.11”和随之而来的白色炭疽粉末事件把国际社会带入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状态。2003年肆虐32个国家和地区的“SARS事件”,更是为全球突发公共危机应对进一步敲响了警钟,世界各国政府纷纷加大力度完善其突发事件应对体系和能力建设。社会公平、社会善治和有效的应急管理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三大基石。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社会,必须以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为前提和保障。灾害不断,事故频发,不仅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影响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而且也会导致已取得的社会发展成果丧失殆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CDC)是构成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主要组织机构,其应急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效果的好坏。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虽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不能完全准确预测的,但是还是可以预防的,至少能够从程度上减轻或者从速度上减缓其影响和损失的,因此,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进行评价,检验各级CDC机构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所拥有的人力、组织、机构、技术和资源等应急要素的完备性、协调性以及最大程度减轻事件损失和影响的综合能力,是加强应急能力建设的关键所在。SARS后经过三年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各级CDC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得到了长足发展,并连续经受了一系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考验。县级CDC往往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第一现场反应人”,直接面对救灾防病的主战场,其水平与能力如何,能否正确判断突发事件的性质与发展趋势进而采取及时和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对于能否成功地应对和预防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研究的立论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实要求:一是落实法律法规的要求,二是应急处置工作的现实证据要求;第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理论研究的缺乏:定义的不统一、事件分类分级尺度混乱、评价指标基础研究的缺乏、评价标准基础研究的缺乏、评价方法基础研究的缺乏;第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评价实务的挑战:目前,对应急能力评价研究的主体多为城市、政府的应急能力,或者某种灾害等应急能力的研究;而对CDC应急能力的研究也多集中于省地市,有限的县级CDC的应急能力研究侧重的维度、研究的深度不够,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不合实际。应急能力评价既不能够体现能力评价的导向和示范功能,也不能更好地促进县级CDC应急能力建设。开展县级CDC的应急能力评价研究,既是县级CDC应急能力建设的基础之基础,又是检验其应对突发事件时所拥有的人力、组织、机构、手段和资源等应急要素的完备性、协调性,以及找出应急管理中的优势和差距从而强化应急能力建设的重要工作。并且,这种自下向上的决策更加实事求是,能够结合实际,更加符合现代管理学的要求。研究目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状研究和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应急、应急管理等相关基础理论,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发生机理、分级分类和应对机制,以及应急能力构成要素和评价体系;通过现场调查和理论研究,充分借鉴国内外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成功经验和做法,探索建立县级CDC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为县级CDC应急能力建设起引导和示范作用;在对应急能力进行定量评价的基础上,对县级CDC应急能力进行缺陷诊断,识别出其应急管理工作中较为满意和需要改进之处,并提出规划和整改政策建议。研究方法本研究按照一般与特殊相结合,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系统与局部相结合,内在与外在相结合的方法论原则,采用理论方法与实证方法两大类手法,通过对县级CD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进行评价研究,提出进一步完善发展我国基层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的政策建议,以供决策者参考。本研究通过文献复习掌握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体系建设和能力评估的现况、所用的评估体系和指标的优缺点等,构建本研究的基本思路,运用系统分析法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系统、应急能力分析以及应急能力评价构成的核心要素分析。根据所获得的资料、经验和事实,进行逻辑思辨,运用演绎、归纳与类比的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上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活动。运用德尔菲(Delphi)专家咨询法,建立应急能力评价初评指标体系基本框架和指标的筛选,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进行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并利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选择青岛作为样本调查城市,利用建立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价。研究结果1.理论探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机理与应对机制。明确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与分类标准,提出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形成的“三要素”、“四要素”机制,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因素概括为人、物、环境和管理4种基本的因素。并从发生、发展、演化三个进程,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机理体系分成三个体系、八个类型。2.概念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系统,包括时间维、知识维、逻辑维三个维度层面。明确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防范阶段、处置阶段与预后恢复阶段三阶段全过程的核心应急响应能力。并对应急能力评价指标集确立为技术要素指标集和管理要素指标集。3.确立了CDC应急能力构成要素及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并构建了CDC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STORM框架,包括5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并提出了CDC应急能力评价标准,四个等级状态以及应急能力规划措施和优先建设领域。4.利用建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评价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对样本城市12个区市CDC的应急能力现状进行了评价,应急能力等级状态为“应急能力弱”;模拟分析结果显示,提升运行管理能力和预测预警能力的权重,可分别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急能力的综合得分;提升运行管理指标权重的同时,平均降低其余一级指标的权重,可提升12个区市综合应急能力得分。结论和建议1.县级CD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评价应该突出县级CDC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主要内容的特殊性,并与突发事件的共性相结合。通过客体与主体、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角度所体现出来的共同特征,围绕县级CDC应急能力评价这个中心确定了反映县级CDC应急能力的五个层面的内容。2.县级CD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评价综合指数必须反映预测预警、技术实施、资源储备、运行管理和获得外援五个各自的权重对指标体系的影响,这是评价CDC应急能力大小的主要指标。3.在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过程中,县级CDC应急能力的提高是预测预警能力、技术实施能力、资源储备能力、运行管理能力和获得外援能力五个方面动态下相互协调的理想或完美状态及其实现过程。4.提高县级CD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过程中,五个维度的有机协调必须以科学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为前提条件。因此,无论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的内涵还是从其评价实践看,都应该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其应急能力评价的载体。完善该指标体系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评价的理论基础。5.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县级政府和部门是处置一般突发事件的责任主体。从12个区市实证结果看,各地政府在确保经济投入的前提下,还应该进一步加强运行管理能力和预测预警能力的建设和提升,以确保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能够及时、科学、有效地处置和应对。创新与不足本研究的创新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研究目标定位于有重要现实价值但缺乏理论关注的领域。现有研究多以建立区域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指标体系为主,本研究的研究目标定位于公共卫生机构的应急能力指标体系及其支持理论的探索。本研究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机理、特征入手、探讨其应对机制,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和应急响应能力这一对矛盾的规律,能促进我国加强应急管理理念,补充与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处置的相关理论体系。第二,研究对象定位于处于应急处置一线负有重要防御责任的县级CDC。县级CDC因为处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第一线,担负着大部分的防御处置任务,但目前对其研究所侧重的层面与研究的深度均不够。本研究通过对CD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构成要素进行分析,立足县级CDC,通过重点分析其应急能力并构建其综合评价体系,对于我国实施应急战略,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评估工作,加强CDC重大灾害事故应急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第三,研究方法与指标筛选上注重综合与全面,可有效实现机构自身纵向评价与机构间横向评价。通过专家咨询与AHP层次分析法所构建的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有利于对CDC自身应急综合能力进行清晰评价,而且能够为不同机构之间评价甚至第三方评价提供一个可行的标准与操作工具。这对查找应急能力的优势与不足,进而全面提升公共卫生危机管理和应对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的不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评价是一个研究内容丰富、研究方法繁杂、支持理论多学科并存的复杂系统工程。在公共卫生具体实践中,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建设和应急能力评价都非常重视。本研究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建立了能力评价指标和模型的框架,但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和自身研究能力有限,肯定还存在很多细节上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第一,在研究样本上。本研究的样本为青岛市12个区市的CDC。虽然对全部样本都进行了调查,并且从研究目的上能够满足研究要求,但从研究样本上看,可能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二,在各级指标选取方面。由于缺乏对县级CDC进行应急能力评价的深入研究和经验,可能会漏掉一些评价指标,或出现选取不合适的情形。因此,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以使该指标体系更加完整且合理。第三,在分级分类研究方面。本研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分类,从理论上构建了以传染病为主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模型,由于时间和资金的原因,专家小组分级法的具体实现有一定困难,因而不能给出各个指标的权重,使得分级未能实现具体的量化操作。研究展望第一,完善县级CD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本课题的区域性实证研究为评价县级CDC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在全国或全省范围内样本的调查或者在一个区域连续多年数据的收集,将为更加科学、合理地全面评价县级CD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提供完善依据,这为课题的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第二,完善各级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本研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分类,从理论上构建了以传染病为主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模型,但没有根据不同类型的传染病进行分级实证研究,更没有对各种类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结果可作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深入研究的起点,实现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全面、科学分类分级的目标。
陆荣,周颖[10](2002)在《南通地区人群特殊饮食嗜好与食源性疾病的关系及预防措施》文中认为
二、南通地区人群饮食嗜好与食源性疾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通地区人群饮食嗜好与食源性疾病(论文提纲范文)
(1)2017—2020年南通市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采样点选择 |
1.2 采样方法 |
1.3 检测项目 |
1.4 质量控制 |
1.5 统计分析 |
2 结 果 |
3 讨 论 |
(2)2015-2016年南通市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来源 |
1.2 病例定义 |
1.3 检测项目及方法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病例一般情况 |
2.2 时间分布 |
2.3 临床症状分布 |
2.4 暴露信息 |
2.5 疑似食源性暴发事件 |
2.6 病原体检出情况 |
2.6.1 不同季度病原体检出情况 |
2.6.2 不同年龄病原体检出情况 |
3 讨论 |
(3)基于营养目标的中国城镇居民食物消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消费函数与需求函数理论 |
1.2.2 关于食物消费的研究 |
1.2.3 关于食物消费与营养的研究 |
1.2.4 关于在外食物消费的研究 |
1.3 技术路线和方法 |
1.3.1 技术路线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1.3.3 数据来源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的目的 |
1.4.2 开展本研究的意义 |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5.1 研究内容 |
1.5.2 创新点 |
1.6 有关概念的界定 |
第二章 理论与方法概述 |
2.1 消费函数理论概述 |
2.1.1 经典消费函数理论概述 |
2.1.2 消费异质性理论概述 |
2.2 需求函数理论与食物消费研究的主要模型 |
2.2.1 需求函数理论概述 |
2.2.2 食物消费需求研究的主要模型 |
2.3 本文食物消费研究模型的确定 |
2.4 居民营养变迁理论概述 |
第三章 中国城镇居民食物消费变迁分析 |
3.1 城镇居民食物消费支出变化趋势分析 |
3.1.1 食物消费支出水平 |
3.1.2 食物消费支出结构 |
3.2 城镇居民食物消费量变化情况分析 |
3.2.1 动物性食物消费量明显增加 |
3.2.2 植物性食物消费量逐渐减少 |
3.3 城镇居民食物消费行为变化特征分析 |
3.3.1 食物消费频率分析 |
3.3.2 在外饮食消费支出变化趋势分析 |
3.3.3 在外饮食支出与收入水平关系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收入分层的中国城镇居民食物消费分析 |
4.1 居民食物消费的影响因素 |
4.1.1 经济发展水平 |
4.1.2 食物供给水平 |
4.1.3 其它因素 |
4.2 城镇居民食物消费计量模型的构建 |
4.3 数据处理和参数估计 |
4.4 结果和讨论 |
4.4.1 城镇居民食物消费的支出和价格弹性 |
4.4.2 不同收入分组的食物消费支出弹性分析 |
4.4.3 不同收入分组的食物消费价格弹性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中国城镇居民营养变迁特征分析 |
5.1 食物摄入量 |
5.2 主要营养素摄入量 |
5.3 主要营养素来源构成 |
5.4 居民膳食营养的影响因素分析 |
5.4.1 收入群组对主要营养素来源的影响 |
5.4.2 居民收入水平对营养摄入量的影响 |
5.4.3 在外就餐是影响城镇居民营养变化的重要因素 |
5.5 小结 |
第六章 典型发达国家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变迁分析 |
6.1 美国居民食物消费和营养变迁特征分析 |
6.1.1 食物消费支出 |
6.1.2 食物消费量 |
6.1.3 食物消费行为 |
6.1.4 居民营养变迁特征 |
6.2 日本居民食物消费和营养变迁特征分析 |
6.2.1 食物消费支出 |
6.2.2 食物消费量 |
6.2.3 食物消费行为 |
6.2.4 居民营养变迁特征 |
6.3 小结 |
6.3.1 食物消费支出比重趋于稳定 |
6.3.2 居民膳食中更加重视植物性食物消费 |
6.3.3 在外就餐常态化现象日趋明显 |
6.3.4 主要营养素摄入量及其来源结构趋于稳定 |
6.3.5 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改善保障机制相对完善 |
第七章 基于营养目标的中国城镇居民食物消费路径选择 |
7.1 居民营养目标 |
7.1.1 关于食物消费量 |
7.1.2 关于营养素摄入量 |
7.2 城镇居民食物与营养发展情况与理想目标差异分析 |
7.2.1 食物消费量 |
7.2.2 营养素摄入量 |
7.3 基于营养目标的我国城镇居民食物消费策略选择 |
7.3.1 树立以营养为目标的食物安全新理念,增强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
7.3.2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增强城镇居民食物消费能力 |
7.3.3 弘扬传统饮食文化,坚持中国特色膳食模式 |
7.3.4 引导规范在外就餐,促进居民食物消费行为更加科学合理 |
7.3.5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食物消费与营养改善的制度保障 . 1047.3.6 创新统计监测制度,增强食物与营养发展支撑能力 |
7.3.6 创新统计监测制度,增强食物与营养发展支撑能力 |
7.3.7 强化部际联席工作机制,推进食物与营养战略实施 |
7.3.8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居民更加科学理性食物消费 |
第八章 结论和讨论 |
8.1 主要结论 |
8.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合理的教学内容 |
2 优良的教学方法 |
2.1 理论讲授 |
2.2 案例分析 |
2.3 PBL教学 |
2.4 现场教学 |
2.5 网络教学 |
2.6 其它教学方法的应用 |
(6)食品生产加工监管体系研究 ——以南通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理论分析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政府监管 |
二、食品安全 |
三、食品生产加工 |
四、食品小作坊 |
第二节 理论依据 |
一、政府规制理论的分类 |
二、产品质量政府规制的特征 |
三、对食品安全实施政府规制的依据 |
四、中国政府规制理论的进展和特点 |
第三章 南通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现状 |
第一节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普查情况 |
第二节 食品加工企业基本情况分析 |
第三节 南通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存在问题 |
一、证照不全现象较为普遍 |
二、多数企业产品质量保证能力差 |
三、标准执行情况不容乐观 |
四、部分企业原辅材料缺少控制 |
五、产品出厂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 |
第四节 南通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存在问题的成因 |
一、主观原因 |
二、客观原因 |
第四章 南通市食品生产加工监管工作现状 |
第一节 南通市食品生产加工监管方式 |
第二节 南通市食品生产加工监管的存在问题 |
一、食品质量安全法规体系不够完善 |
二、政出多门使管理体系缺乏效率 |
三、基层监管机构和人员配置不合理 |
四、食品检测机构设置重叠水平低 |
第三节 南通市食品生产加工监管存在问题的成因 |
一、法制体系的实用性不强 |
二、监管执行力度不足,缺乏持续性 |
三、监管不到位 |
四、其他方面的原因 |
第五章 南通市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监管体系改善 |
第一节 国际、国内经验借鉴 |
一、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
二、国内部分地方成功的经验 |
第二节 国内外成功经验对南通市改善监管体系的启示 |
一、制订高效的食品生产加工监管政策 |
二、建立统一的食品生产加工监管体制 |
三、建立健全的食品生产加工标准体系 |
第三节 改善南通市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监管体系的对策建议 |
一、建立健全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行政管理体系 |
二、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
三、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执法检测体系 |
四、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的社会监督体系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江苏省动物源大肠杆菌耐药性的监测及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细菌耐药性简介 |
2 大肠杆菌的耐药现状 |
3 大肠杆菌的耐药机制 |
4 大肠杆菌耐药性对人类的危害 |
5 大肠杆菌耐药性的控制 |
6 细菌耐药性的监控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江苏省动物源大肠杆菌耐药性监测 |
1 样品采集 |
1.1 采样要求 |
1.2 采样汇总 |
1.3 小结 |
2 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
2.1 材料 |
2.2 大肠杆菌的分离和鉴定程序 |
2.3 操作步骤 |
2.4 结果 |
2.5 注意事项 |
3 大肠杆菌的药敏试验 |
3.1 材料 |
3.2 方法 |
3.3 结果 |
3.4 注意事项 |
3.5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的探讨和建议 |
1 国外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概况 |
2 监测和监测计划 |
3 耐药-性监测计划的目的 |
4 耐药性监测的总体要求 |
5 耐药性监测计划需考虑的具体因素 |
6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致谢 |
(8)中国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标本与菌株 |
2 病原学特征鉴定与分析 |
3 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 |
4 主要试剂 |
5 主要仪器 |
结果 |
1 中国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基本分布特征 |
2 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 |
2.1 地域分布 |
2.2 宿主分布 |
2.3 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PFGE分析 |
3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MLST分析 |
3.1 菌株选择 |
3.2 管家基因序列多态性分析 |
3.3 ST型别及其聚类分析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及待发表论文 |
附录1:O:8 serotype Yersinia enterocolitica strains in China |
附录2:Distribution of pathogenic Yersinia enterocolitica in China |
附录3:Canis familiarihs of farmers as the main source of human infection with Yersinia enterocolitica in Jiangsu Province,China. |
附录4:138株耶尔森菌管家基因序列聚类分析(Neighbor Joining) |
致谢 |
(9)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理论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与背景 |
1.2 目的与意义 |
1.3 思路与方法 |
1.4 内容与结构 |
1.5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应急能力和评价文献综述与理论借鉴 |
2.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基本理论述评 |
2.2 应急管理理论相关文献评述 |
2.3 应急能力及评价研究进展 |
2.4 应急能力评价方法研究述评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应用分析 |
3.1 系统论 |
3.2 控制论 |
3.3 信息论 |
3.4 突变论 |
3.5 自组织(耗散结构)理论 |
3.6 协同论 |
3.7 风险理论 |
3.8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鲁棒性研究 |
3.9 复杂系统理论 |
3.10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机理与应对机制理论研究 |
4.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界定与判断 |
4.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分级 |
4.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 |
4.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机理 |
4.5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内涵 |
4.6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机制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核心要素分析及评价研究 |
5.1 应急能力的内涵与特点 |
5.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核心要素分析 |
5.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评价的基本理论 |
5.4 突发公共卫生应急能力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疾控机构应急能力构成要素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6.1 疾控机构应急能力核心要素分析 |
6.2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急能力评价研究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实证检验 |
7.1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
7.2 调查结果分析 |
7.3 模拟分析:模拟提高指标的权重后应急能力指数的变化 |
7.4 基于调查结果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急能力诊断 |
7.5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急能力规划与政策建议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不足之处 |
8.3 研究展望 |
8.4 本章小结 |
附录 |
应急能力评价调查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情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南通地区人群特殊饮食嗜好与食源性疾病的关系及预防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河豚鱼食物中毒: |
2 生食海产品食物中毒: |
3 亚硝酸盐食物中毒: |
4 霉变甘蔗食物中毒: |
5 椰毒假单孢菌毒素食物中毒: |
四、南通地区人群饮食嗜好与食源性疾病(论文参考文献)
- [1]2017—2020年南通市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J]. 谭维维,安娜,孙华闽.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22(01)
- [2]2015-2016年南通市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结果分析[J]. 孙华闽,蒋叶,黄建萍,张卫兵,谭维维. 现代预防医学, 2018(07)
- [3]基于营养目标的中国城镇居民食物消费研究[D]. 李辉尚.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5(12)
- [4]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J]. 万春华,赵建亚,陆颖,徐广飞. 交通医学, 2013(04)
- [5]中国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10年回顾与思考[J]. 张卫兵.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0(05)
- [6]食品生产加工监管体系研究 ——以南通市为例[D]. 王晓晖. 上海交通大学, 2011(07)
- [7]江苏省动物源大肠杆菌耐药性的监测及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的探讨[D]. 花继兰.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 [8]中国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王鑫.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9(06)
- [9]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理论与评价研究[D]. 薄涛. 山东大学, 2009(05)
- [10]南通地区人群特殊饮食嗜好与食源性疾病的关系及预防措施[J]. 陆荣,周颖. 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04)
标签:公共卫生论文;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论文; 食品生产论文; 食物营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