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猪细小病毒灭活疫苗效果明显(论文文献综述)
肖琦[1](2017)在《猪圆环病毒2型遗传变异分析及其重组杆状病毒载体灭活疫苗的研制》文中认为猪圆环病毒病(PCVD)是由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引起的猪免疫抑制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和猪皮炎肾病综合征(PDNS)、新生仔猪先天性震颤(CT)、母猪繁殖障碍、肠炎、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等。PCVD自二十世纪末爆发以来,在全球广泛发生与流行,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依据遗传距离P值≧0.035的基因型分类原则,PCV2可以分为PCV2a、PCV2b、PCV2c、PCV2d和PCV2e五种基因型,其中PCV2a、PCV2b和PCV2d呈全球分布;2002年以前主要为PCV2a,2003年之后PCV2b逐渐转变为主要流行基因型,PCV2d是2009年才出现的一种新的基因型,并已成为中国和美国等国猪群中的主要流行基因型。大量数据表明,基于基因型PCV2a或PCV2b的商用疫苗在许多方面是有效的,包括降低PMWS的发病率、混合感染的数量、淋巴组织病变的严重程度、PCV2病毒血症水平、显微病变的严重程度以及提高平均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等。但是,现行疫苗免疫不能阻止病毒的感染,也无法清除体内的病毒,而且,同源疫苗比异源疫苗能更好地降低同一基因型的病毒血症。在美国,免疫了基于PCV2a的商品化疫苗的猪群,仍有PMWS发生,猪体内能检出高载量的PCV2,表明有必要加快研制基于PCV2d的新型疫苗。另外,我国目前广泛使用的是PCV2全病毒灭活疫苗,但PCV2在细胞上的增殖滴度低,疫苗制造成本高,而且由于PCV2灭活较为困难,灭活疫苗存在潜在的生物安全风险。而亚单位疫苗安全性高、免疫应激小、产生抗体更早、保护力强,临床应用效果优于全病毒灭活疫苗。本研究对近4年收集的江苏省及其周边地区发病猪的病料进行PCV2的PCR检测和序列测定,基于大数据分析PCV2毒株的基因型和遗传多样性,掌握PCV2流行的基因型和遗传变化规律,并研制出基于PCV2d流行毒株的猪圆环病毒重组杆状病毒载体灭活疫苗,为更为有效地防控PCVD提供支撑。1.2014-2017年江苏省猪圆环病毒2型遗传变异分析利用PCR对江苏省及其周边地区2014-2017年发病猪的样品进行PCV2检测,并进行全长序列测定及分析。从1806份临床样品中检测出PCV2阳性样品748份,阳性率为41.42%。从中共获得了 268株PCV2全长序列,序列比对结果表明:有16株序列全长为1768nt,分类为PCV2a;245株序列全长为1767nt,其中84株为PCV2b、161株为PCV2d;另有7株由于其1039位缺少一个G,所以序列全长为1766nt,但亦属于PCV2d;PCV2a、PCV2b和PCV2d三个基因型所占比例分别为6%、31.3%和62.7%,没有检测到PCV2c和 PCV2e。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各毒株全长序列之间的同源性为94.5-100%;各基因型内的同源性为96.9-100%,PCV2b毒株之间的同源性最高,PCV2a毒株之间的离散度相对较大,PCV2d明显分成两个亚群,各亚群内的同源性达到99.5-100%,而各亚群之间的同源性为98.1-98.5%。各基因型之间,PCV2a与PCV2b、PCV2d的同源性分别为 95.1-96.0%和 94.4-95.0%;PCV2b 与 PCV2d 的同源性为 96.1-97.6%,明显高于与PCV2a之间的同源性。各毒株ORF1核苷酸及其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都比较高。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7.1-100%;各基因型内,差异比较明显的仍然是PCV2d,同全长序列一样,可以分成两个亚群,同亚群之间的同源性为99.1-100%,不同亚群之间的同源性为97.2-98.0%;PCV2b毒株之间的同源性最高,达到99.5-100%;PCV2a毒株之间同源性为98.7-100%;各基因型之间,同源性为97.1-100%。表明PCV2 ORF1较为稳定,变异相对较小,而且各个基因型之间的差异也不明显,尤其是PCV2d的两个亚群之间的差异比其中一个亚群与PCV2b之间的差异还要大。氨基酸序列较其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更高,各基因型内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都达到99.0-100%,变异相对较小,而且各个基因型之间的差异也不明显,同型及异型之间不少毒株的同源性都达到100%,且绝大多数都只有1-2个氨基酸的差异。有意思的是,PCV2d ORF1的核苷酸序列明显分成两个亚群,两个亚群之间的氨基酸序列差异变的非常小,仅有1个氨基酸不同。表明PCV2d ORF1的核苷酸序列存在较多的无意义突变。相比ORF1的相对稳定,ORF2的变异十分显着,所有毒株的OFR2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为88.3-100%;各基因型内,PCV2b毒株之间的同源性最高,达到98.9-100%,PCV2d之间的同源性也比较高,为98.3-100%,差异最大的是PCV2a,同源性为93.1-100%。但各基因型之间,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明显降低,PCV2a与PCV2b之间的同源性只有90.9-92.5%,与PCV2d之间更降至88.3-90%;PCV2b与PCV2d之间的同源性稍大一些,为93.9-95.6%。氨基酸同源性的差异与核苷酸基本一致。本试验结果提示:江苏及其周边地区猪群中同时存在PCV2a、PCV2b和PCV2d感染,PCV2d为主要流行基因型,应进一步加强对PCV2d的免疫与防控技术研究。2.PCV2 ORF2基因重组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与免疫特性研究将猪圆环病毒2型(PCV2d)ORF2作为免疫原基因分别克隆到载体pFastBacTMDual的PH和p10两个克隆位点,构建双拷贝重组质粒pF-ORF2,通过筛选获得阳性克隆并测序;将序列验证正确的重组质粒转染Sf9细胞,获得猪圆环病毒(PCV2)ORF2基因重组杆状病毒rB-cap,经IFA、SDS-PAGE、Western blotting检测,重组Cap蛋白在Sf9细胞中得到表达,分子量约28kD,双拷贝重组病毒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单拷贝重组病毒;双拷贝重组杆状病毒rB-cap在Sf9细胞上的病毒含量为107.5TCID50/mL;用重组Cap蛋白制成灭活疫苗(含重组Cap蛋白10μg/mL)1mL免疫19-21日龄健康仔猪,21天后用PCV2d强毒进行攻毒,结果不免疫攻毒组猪5/5发病,免疫组猪5/5获得保护,表明构建的猪圆环病毒(PCV2)ORF2基因重组杆状病毒rB-cap能高效表达Cap蛋白,免疫原性优良,是一个理想的疫苗候选毒株。3.猪圆环病毒杆状病毒载体灭活疫苗(rB-cap株)研制构建的猪圆环病毒(PCV2)ORF2基因重组杆状病毒rB-cap株能稳定继代20代以上,以rB-cap为制苗毒株,建立了种毒批,制备了 3批次猪圆环病毒杆状病毒载体灭活疫苗实验室产品,经检验合格后,按规程要求开展了一系列实验室试验。结果表明,3批次疫苗单剂量/大剂量一次接种、重复接种仔猪均不引起任何不良反应;17-21日龄健康仔猪一次肌肉注射1mL,21天后攻毒,能获得4/5以上的保护;疫苗免疫持续期可达4个月以上;疫苗在4℃可保存一年以上。与同类制品比较试验结果显示,该疫苗达到国外亚单位疫苗水平,优于国内全病毒灭活疫苗。表明已成功研制出安全高效的猪圆环病毒杆状病毒载体灭活疫苗(rB-cap株)。
韩志勇[2](2017)在《猪细小病毒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基因组序列分析及免疫原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猪细小病毒病(Porcine Parvovirus Infection,PPI)也称为猪繁殖障碍病,是由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引起的一类以初产母猪发生死胎、畸形胎和木乃伊胎等症状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对各种年龄、性别的猪均易感。该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并呈地方性流行。近年来,猪场PPV的感染率和PPI的发病率都有不断升高的趋势,给养猪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了解PPV的病原学特征、遗传特征及免疫原性为PPV的防控提供参考根据,对养猪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临床采集的疑似PPV感染病料进行PCR检测,将检测结果呈阳性的病料经处理后接种猪睾丸细胞(Swine testis cell,ST cell)进行病毒分离,得到1株能在ST细胞上稳定繁殖的毒株,命名为PPV GD-2。对该毒株的理化性质进行鉴定后,发现该毒株对氯仿、酸(pH3.0)和胰蛋白酶不敏感,能耐受56℃水浴30 min,与以往报道的PPV特性相符。根据PPV NADL-2序列设计5对引物,对PPV GD-2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扩增后测序,得到涵盖全部编码区的长为4322 bp的近全基因组序列。为了探究PPV毒株的遗传进化特征,本研究利用了基于贝叶斯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方法(the Bayesian Markov Chain Monte Carlo method)的beast v1.8.3相关软件进行遗传进化分析,进化树分析表明该毒株与经典弱毒株NADL-2的亲缘关系最近,计算得到PPV VP2基因的平均核苷酸替代率为2.3592×10-5个核苷酸/位点/年(95%HPD:1.1051×10-8,5.1334×10-5),PPV毒株的最近共同祖先(The most recent common ancestor,TMRCA)来源于400多年前的1593年。为了了解PPV GD-2感染ST细胞后的增殖情况以及PPV GD-2的培养特性,本研究建立了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PPV 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PCR方法,利用建立的方法对PPV GD-2分离株接种ST细胞后不同时期病毒DNA含量进行分析,根据检测结果绘制出了病毒体外增殖的一步生长曲线,在PPV GD-2感染细胞后8 h,病毒开始大量繁殖,呈指数增长,16 h后,随着细胞病变程度加剧,细胞逐渐裂解死亡,病毒DNA含量减少,最后趋于稳定水平。另外,本研究对PPV GD-2的免疫原性进行了分析。利用对PPV敏感的豚鼠建立动物模型,将PPV GD-2免疫豚鼠后,发现其对豚鼠无致病性,且能较好的刺激机体产生持续性的抗体,表明该分离株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综上所述,本研究从临床疑似感染PPV的妊娠母猪胎儿体内分离出1株能够在ST细胞稳定增殖的猪细小病毒PPV GD-2,遗传进化分析表明该毒株与PPV NADL-2亲缘关系最近,将该毒株免疫豚鼠后发现其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靳晓慧,梁秀丽,徐卫松,耿静微,曹贝贝,何潇湘,陈红英,魏战勇[3](2016)在《猪转移因子增强猪细小病毒灭活疫苗猪体细胞免疫活性的研究》文中提出为探讨猪转移因子增强猪细小病毒灭活疫苗对猪体免疫效果,从健康猪的新鲜脾脏中提取转移因子,分别与自制猪细小病毒灭活油苗和猪细小病毒商品灭活苗联合免疫仔猪,并设猪转移因子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免疫后分别用间接ELISA方法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仔猪抗体水平变化和仔猪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动态变化。结果显示,免疫后猪转移因子联合灭活疫苗组能有效提高抗体水平,且免疫后猪转移因子联合PPV灭活疫苗组的CD3+、CD3+CD4+、CD3+CD8+T淋巴细胞比值均高于相应的PPV灭活疫苗组。表明猪转移因子主要增强PPV油乳剂灭活疫苗的细胞免疫应答。
孙秀[4](2016)在《猪细小病毒基因组序列分析与灭活疫苗的制备及免疫效果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猪细小病毒病(Porcine parvovirus infection,PPI)又称猪的繁殖障碍病,是由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引起的一种猪的繁殖障碍病。猪是唯一的易感动物。PPV主要感染妊娠前期的母猪,引起母猪流产、胚胎死亡、胎儿畸形、木乃伊化、弱胎及不孕等危害,给养猪业造成了重大损失。因此,控制PPI对养猪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经PCR进行扩增的PPV核酸阳性的病料进行处理后,在猪睾丸(Swine testicular cells,ST)细胞上进行病毒分离,获得1株PPV,命名为PPVGD。对获得的PPVGD分离株进行了病毒的耐脂溶剂、耐酸、耐热及耐胰酶的理化特性鉴定,这些特性与PPV相符。根据GenBank上已公布的PPV序列,设计合成引物,对PPVGD分离株基因组进行PCR扩增并进行序列测定,获得包含全部编码区4251 bp的基因组序列。将PPVGD分离株与GenBank公布的44株PPV参考毒株NS1基因和55株PPV参考毒株的VP2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氨基酸序列分别进行比对分析,并绘制进化树。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分析表明:PPVGD分离株的NS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与中国分离株HN-G、HN-H、HN-K的相似性最高,为99.9%,与33760005-3a株的相似性最低,为98.2%。PPVGD分离株的VP2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与美国经典株NADL-2和POVNADL-2的相似性最高,为99.7%,与15425株最低,为98.1%。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析表明,PPVGD分离株的NS1基因的氨基酸序列与中国分离株HN-G、HN-K、J-PPV和NJ及美国毒株NADL-2、POVNADL-2和Kresse的相似性最高,为99.7%;与33760005-3a株的相似性最低,为98.0%。PPVGD分离株的VP2基因的氨基酸序列与中国分离株HN-I和美国毒株NADL-2和POVNADL-2的相似性最高,为99.0%;与WB-773和21620005-1h株的相似性最低,为96.4%。本研究将PPVGD分离株在ST细胞上增殖,并对病毒增殖条件进行了优化,获得了大量的病毒液,为疫苗的制备奠定了基础。培养的PPVGD病毒液的血凝效价可达1:29。利用获得的病毒液,按照中国生物制品规程制备了PPV分离株的油乳剂灭活疫苗。制备的PPVGD灭活疫苗分别免疫350 g左右健康豚鼠和4月龄左右的后备母猪。豚鼠免疫28 d后采血、后备母猪免疫14 d后、28 d后分别采血。后备母猪28 d时加强免疫一次,加强免疫14 d后再采血,对免疫动物的血清分别进行血凝抗体效价的测定。结果表明,豚鼠和后备母猪免疫28 d后的HI抗体效价均达1:26以上,表明该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并且免疫PPVGD灭活疫苗后,均无不良反应,表明疫苗的安全性好,为疫苗的进一步研制奠定了基础。
孔苗苗[5](2016)在《PPV和PRV诊断方法的建立及PPV-PRV二联灭活疫苗免疫效力试验》文中研究表明猪细小病毒病和伪狂犬病都是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主要疾病。猪细小病毒病是由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引起的,猪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的。这两种疾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有效预防这两种疾病,本试验建立了检测PPV和PRV的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以及检测PPV抗体的ELISA方法,并利用猪细小病毒BQ-C株和猪伪狂犬病毒ΔgE株,试制了PPV-PRV二联灭活疫苗,对试制的疫苗免疫效力进行了初步试验。本研究针对PPV VP2基因和PRV gB基因序列,建立了检测PPV和PRV的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结果表明所建立的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敏感性较高,特异性较好,批间、批内变异系数均小于3%,其中针对PPV VP2基因的荧光定量PCR方法可检测到13拷贝的初始模板,针对PRV gB基因的荧光定量PCR方法可检测到167拷贝的初始模板,敏感性是常规PCR方法的100倍。本研究利用杆状病毒载体表达系统表达VP2蛋白(rVP2)作为抗原,建立了检测PPV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经条件优化其最佳抗原包被浓度为10μg/mL,最佳酶标二抗稀释倍数为10000倍,最佳包被液为0.01mol/L碳酸盐缓冲液(PH=9.6),最佳封闭液为5%的脱脂乳-PBS,最佳封闭时间为90 min,最佳血清稀释倍数为200倍,其阳性Cut-off值为0.3。用该方法与商品化ELISA试剂盒分别检测360份临床血清样品,结果表明建立的ELISA方法检测PPV抗体阳性率为75.00%,商业化ELISA试剂盒检测PPV抗体阳性率为75.83%,二者符合率为94.17%。本研究利用本实验室保存的PPV-BQ-C毒株和rPRV-ΔgE毒株制备病毒液作为该二联疫苗的抗原,利用β-丙内酯将病毒液灭活,将上述灭活的两种病毒液以PPV-BQ-C︰rPRV-ΔgE=2︰1的比例混合均匀,以抗原︰佐剂=8.5︰1.5的比例乳化制成疫苗。对疫苗进行初步检验后免疫后备母猪,二联疫苗于免疫后四周PPV HI抗体水平达到高峰,PPV-PRV二联灭活疫苗组HI抗体水平为1﹕776,PPV商业灭活疫苗组HI抗体水平为1︰445,免疫后PPV-PRV二联灭活疫苗组PRV中和抗体水平最高为1︰59.46,PRV商业苗组PRV中和抗体水平最高为1︰32.70。为了研究PPV-PRV二联灭活疫苗的免疫保护效力,对免疫后的后备母猪分别用PPV和PRV强毒攻击,通过检测母猪各组织中的病毒载量来评价疫苗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攻毒后4周,攻PPV强毒后PPV-PRV二联苗组各组织中均检测不到病毒;攻PRV强毒的各组中,PPV-PRV二联苗组在肝脏中能检测到病毒,表明该二联灭活疫苗可抵抗PPV强毒攻击,但不能完全抵抗PRV强毒攻击。
韩丽,何潇湘,王瑞宁,曹贝贝,耿静微,陈红英,魏战勇[6](2016)在《猪IL-18增强猪细小病毒灭活疫苗猪体细胞免疫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研究猪白细胞介素18是否增强猪细小病毒(PPV)灭活疫苗在猪体免疫效果,分别将猪白细胞介素18与自制猪细小病毒灭活疫苗和猪细小病毒灭活疫苗联合免疫仔猪,并设猪白介素18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免疫后分别用间接ELISA方法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仔猪抗体水平变化和仔猪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动态变化。结果显示,免疫后猪白细胞介素18联合灭活疫苗组抗体水平与无猪白介素18灭活疫苗组相似,但免疫后猪白介素18联合PPV灭活疫苗组的CD3+、CD3+CD4+、CD3+CD8+T淋巴细胞所占比值均高于相应的PPV灭活疫苗组,但差异不显着,且CD4+/CD8+在正常范围内。研究证实猪白介素18主要增强PPV油乳剂灭活疫苗的细胞免疫应答。
刘瑞生[7](2016)在《免疫增强剂在养猪业上的研究与应用进展》文中提出免疫增强剂又称免疫佐剂,是一类能够通过非特异性途径提高动物机体对抗原或微生物特异性反应的物质。研究表明,在养猪业上应用免疫增强剂,可以增强猪免疫机能,提高抗病能力,防止仔猪腹泻,减轻仔猪断奶应激,改善生产性能,提高疫苗免疫效果,因此对免疫增强剂的研究和应用逐渐引起了养猪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现将常用的几种免疫增强剂介绍如下。1生物制剂1.1转移因子转移因子(TF)是白细胞中有免疫活性的T淋巴
寇亚楠,刘石,王瑞宁,耿静微,徐卫松,陈红英,崔保安,杨国宇,魏战勇[8](2015)在《纳米铝胶佐剂增强猪细小病毒灭活疫苗猪体免疫的效果》文中研究说明将20头35日龄断奶仔猪随机分为4组,将制备的纳米铝胶佐剂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灭活疫苗肌肉注射免疫接种,并以常规铝胶佐剂PPV灭活疫苗组、市售PPV油乳剂灭活疫苗组为疫苗对照,生理盐水组做阴性对照,应用HI和ELISA检测接种猪的体液免疫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免疫猪的细胞免疫水平。体液免疫检测结果显示,PPV纳米铝胶佐剂疫苗组能显着提高机体产生抗体的速度,在首免后第2周产生有效保护抗体水平显着高于油乳剂疫苗和常规铝胶佐剂疫苗组(P<0.05),在第3周其抗体水平达到峰值;细胞免疫检测结果显示,3种疫苗均能诱导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应答,但各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结果表明,以纳米铝胶为佐剂制备的猪细小病毒灭活疫苗,能显着提高机体的免疫水平,并较早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具有较好的免疫保护效果。
郭龙飞[9](2014)在《猪2型圆环病毒病—猪细小病毒病—猪乙型脑炎三联灭活疫苗的研制及对猪的免疫效力试验》文中认为猪圆环病毒2型(PCV2)主要引起猪多系统功能衰竭性疾病(PMWS),猪感染该病毒后产生免疫抑制,增加了对多种病原体的易感性。猪细小病毒(PPV)和猪流行性乙型脑炎脑病毒(JEV)均可以引发母猪的繁殖障碍及公猪的种用性能下降等疾病。PCV2与PPV、JEV,给养猪业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种猪均需要免疫接种这三种疫苗。但是目前国内外市场上还没有上述疾病的三联疫苗,给猪病免疫接种带来极大不便。为了有效地防控这三种疾病,简化免疫程序、减少免疫应激、达到一针预防多病的目的,本研究利用实验室自行分离鉴定的XXX株PCV2、XXX株PPV和XXX株JEV,研制出猪2型圆环病毒病-猪细小病毒病-猪乙型脑炎三联灭活疫苗。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三联灭活疫苗的制备通过在PK-15细胞和BHK-21细胞分别上传代增殖,获得荧光定量拷贝数为XXX的PCV2病毒液,HA毒价为XXX的PPV病毒液和TCID50为XXX的JEV病毒液。对病毒液XXX倍透析浓缩、纯化,等体积混合制备疫苗的水相,加入XXX倍体积油相进行乳化,制备了PCV2-PPV-JEV三联灭活疫苗;对浓缩的上述三种病毒液XXX倍稀释,两两等体积混合,使用同样方法分别制备3种二联灭活疫苗;对浓缩的病毒液XXX倍稀释,制备3种灭活单苗。上述三种病毒在等体积的各种灭活疫苗中同种抗原的含量相同,为单苗、二联和三联灭活疫苗的不同免疫剂量和免疫效果比较奠定基础。2、灭活疫苗的检验按照国家兽药典对灭活疫苗做物理性状及无菌检验结果均符合要求。将灭活疫苗分别对KM小鼠、豚鼠、仔猪、后备母猪和妊娠母猪做了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受试动物精神、食欲正常,注射部位没有局部不良反应,妊娠母猪分娩率为100%,平均产仔11.4头,新生仔猪中弱仔比例为1.2%,无死胎、木乃伊胎。灭活疫苗对实验动物和本动物安全性良好,对妊娠母猪的繁殖性能和新生仔猪健康状况均无影响,表明本研究灭活疫苗安全可靠。3、灭活疫苗对35日龄仔猪的免疫效力检验本研究中二联、三联灭活疫苗与的相应自制灭活单苗及对照商品单苗的免疫效力比较显示,多联灭活疫苗的不同剂量组免疫效果均高于商品灭活/弱毒疫苗及生理盐水对照组,且在低剂量(1mL/头)免疫时即可产生较高水平的抗体,同等免疫剂量时,的二联和三联灭活疫苗诱导的抗体水平高于各的灭活疫苗,甚至个别联苗的低剂量免疫组产生的抗体水平也稍高于的灭活疫苗。7种灭活疫苗诱导产生的抗体均能维持10周以上。本研究为猪圆环病毒病、猪细小病毒病和猪乙型脑炎病的联合免疫提供了可能。而且本研究证实了的三联灭活疫苗使用较低剂量(1mL/头)免疫猪后即可诱导产生相当于或高于商品疫苗的抗体水平。
燕贺[10](2014)在《猪圆环病毒病—乙型脑炎—细小病毒病三联灭活苗的研制及其免疫原性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猪圆环病毒病、猪乙型脑炎和猪细小病毒病均能引起猪的繁殖障碍,且目前多表现为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疫苗免疫接种是防控这三种传染病的主要和有效措施,但市场上仅有商品化单苗。随着规模化养殖的发展,猪场免疫接种工作量的加大,使用单苗进行免疫费时、费力,而且对动物造成很大应激,影响免疫效果。因此,现代规模化养殖生产中,迫切需要能够简化免疫程序,一针多防的联苗。本研究以研制猪圆环病毒病-乙型脑炎-细小病毒病三联灭活疫苗为目标,完成了以下研究工作:一.建立了基于PCV2Cap蛋白的间接ELISA方法。用PCR方法获得截短的猪圆环病毒2型orf2基因,经酶切后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后,在终浓度为40μM IPTG,30℃下诱导表达3h后,经SDS-PAGE分析,目的基因得到正确表达,大小约为24KDa左右,表达产物以可溶性表达为主;Western bloting检测证实其具有免疫反应活性。以纯化的Cap蛋白为包被抗原,建立了检测PCV2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建立的ELISA方法的最佳反应条件是:抗原最适包被量为2μg/孔,包被时间为37℃包被1h后4℃过夜;血清工作浓度为1:200,作用时间为1h;二抗选用HRP标记的兔抗猪IgG,稀释度为1:2000,作用时间为1h;显色液TMB作用时间为15min;判定标准为,样品OD450值大于或等于0.211判定为阳性,小于0.211判定为阴性。所建ELISA方法具有良好特异性,重复性和准确性。对120份疑似猪PCV2血清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与PCV2商品化试剂盒检测结果有较高的符合率。本研究所建立间接ELISA方法可用于PCV2抗体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二.制备了猪圆环病毒病-乙型脑炎-细小病毒病三联灭活疫苗并在试验动物模型上对其免疫原性进行研究。利用分离鉴定的猪圆环病毒2型XX株、猪乙型脑炎病毒XX株与猪细小病毒XX株,制备三联灭活疫苗及相应的单苗和二联苗。对制备的疫苗进行物理性状、无菌检验和安全检验后,免疫昆明鼠和BALB/c小鼠,进行抗体持续期试验,肌内免疫和皮下免疫的免疫效果对比试验以及攻毒保护试验;免疫豚鼠,进行免疫原性试验及肌内免疫和皮下免疫的免疫效果对比试验。结果显示:试制三联灭活苗在免疫昆明鼠后,诱导的乙型脑炎病毒抗体在首免后八周达到高峰,峰值要优于相应单苗、二联苗和商品苗;三联苗免疫BALB/c小鼠后,诱导产生的PCV2抗体在首免后六周达到高峰,且抗体水平要高于相应单苗;三联苗免疫豚鼠后,诱导产生的猪细小病毒抗体在首免后四周已具有保护力,在首免后八周达到高峰,峰值高于相应单苗、二联苗和商品苗;两种免疫途径对比试验结果显示,肌内免疫要优于皮下免疫;攻毒保护试验结果显示,所制备三联灭活疫苗对猪乙型脑炎强毒攻击的昆明鼠可以提供70%的保护,对猪圆环病毒攻击的BALB/c小鼠可以提供完全保护。
二、猪细小病毒灭活疫苗效果明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猪细小病毒灭活疫苗效果明显(论文提纲范文)
(1)猪圆环病毒2型遗传变异分析及其重组杆状病毒载体灭活疫苗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猪圆环病毒基因结构与功能及其遗传变异研究进展 |
1 猪圆环病毒的历史背景 |
2 猪圆环病毒的分类 |
3 猪圆环病毒基因组成与功能 |
3.1 ORF1基因 |
3.2 ORF2基因 |
3.3 ORF3基因 |
3.4 ORF4基因 |
3.5 ORF5基因 |
4 猪圆环病毒2型的基因分型与遗传变异 |
第二章 猪圆环病毒病疫苗研究进展 |
1 PCV2灭活疫苗 |
2 弱毒苗 |
3 亚单位疫苗 |
4 病毒样颗粒 |
5 病毒载体苗 |
6 标签苗 |
7 口服苗 |
8 已商品化疫苗 |
9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
第三章 2014-2017年江苏省猪圆环病毒2型遗传变异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料来源与处理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样品DNA提取 |
1.5 检测PCR引物设计与阳性病料筛选 |
1.6 PCV2全基因序列的扩增 |
1.7 目的片段纯化、克隆以及测序 |
1.8 全基因序列的拼接以及系统进化树分析 |
1.9 分离株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与分析 |
2 结果 |
2.1 临床样品PCV2 PCR检测结果 |
2.2 全长序列PCV2基因分型 |
2.3 全长基因序列的核苷酸同源性分析 |
2.4 ORF1序列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析 |
2.5 ORF2序列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猪圆环病毒ORF2基因重组杆状病毒的构建及其特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PCV2 ORF2目的片段扩增 |
2.2 重组转座载体的鉴定 |
2.3 重组穿梭载体的鉴定 |
2.4 重组杆状病毒PCR鉴定 |
2.5 重组杆状病毒IFA鉴定 |
2.6 重组Cap蛋白免疫转印(Western Blot) |
2.7 重组杆状病毒TCID_(50)测定 |
2.8 重组表达蛋白的免疫原性测定 |
3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猪圆环病毒杆状病毒载体灭活疫苗(rB-cap株)的研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猪圆环病毒杆状病毒载体灭活疫苗(rB-cap株)毒种稳定性研究 |
2.2 猪圆环病毒杆状病毒载体灭活疫苗(rB-cap株)生产工艺研究 |
2.3 猪圆环病毒杆状病毒载体灭活疫苗(rB-cap株)最小免疫剂量测定 |
2.4 猪圆环病毒杆状病毒载体灭活疫苗(rB-cap株)安全性试验2.4猪圆环病毒杆状病毒载体灭活疫苗(rB-cap株)安全性试验 |
2.5 猪圆环病毒杆状病毒载体灭活疫苗(rB-cap株)效力试验2.5猪圆环病毒杆状病毒载体灭活疫苗(rB-cap株)效力试验 |
2.6 猪圆环病毒杆状病毒载体灭活疫苗(rB-cap株)免疫期试验 |
2.7 猪圆环病毒杆状病毒载体灭活疫苗(rB-cap株)保存期试验 |
2.8 猪圆环病毒杆状病毒载体灭活疫苗(rB-cap株)与同类制品的效力比较研究 |
3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猪细小病毒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基因组序列分析及免疫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1 前言 |
1.1 猪细小病毒的病原学 |
1.1.1 PPV的理化特性和生物学特性 |
1.1.2 PPV的致病性与组织嗜性 |
1.1.3 PPV引起的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
1.1.4 PPV的流行病学特征 |
1.1.5 PPV的遗传进化研究 |
1.2 PPV的分子生物学特点 |
1.2.1 PPV的基因组结构 |
1.2.2 PPV的基因组复制 |
1.2.3 PPV基因组编码的蛋白和功能 |
1.3 PPV的检测方法 |
1.3.1 病毒的分离培养 |
1.3.2 血清学检测方法 |
1.3.3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
1.4 PPV的防制 |
1.4.1 弱毒疫苗 |
1.4.2 灭活疫苗 |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菌株、载体、细胞与疫苗 |
2.1.2 主要试剂 |
2.1.3 常用溶液的配制 |
2.1.4 主要仪器及设备 |
2.1.5 试验动物 |
2.2 方法 |
2.2.1 病毒分离鉴定 |
2.2.2 病毒序列测定 |
2.2.3 PPV的遗传进化分析 |
2.2.4 定量PCR及一步生长曲线 |
2.2.5 PPV免疫原性试验 |
3 结果与分析 |
3.1 PPV病毒分离鉴定 |
3.1.1 病料的PCR检测 |
3.1.2 PPV的分离 |
3.1.3 PPV的鉴定 |
3.2 PPV基因组序列测定 |
3.2.1 PPV基因组各片段的PCR扩增 |
3.2.2 重组质粒的PCR鉴定 |
3.2.3 重组质粒的测序及拼接 |
3.3 PPV基因组的遗传进化分析 |
3.3.1 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析 |
3.3.2 饱和度检测 |
3.3.3 重组检测 |
3.3.4 最适核苷酸替代模型的选择 |
3.3.5 进化树的绘制 |
3.3.6 核苷酸替代率的计算 |
3.3.7 病毒分歧时间的计算 |
3.3.8 群体演化动态分析 |
3.4 PPV 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建立 |
3.4.1 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的建立 |
3.4.2 荧光定量PCR的特异性 |
3.4.3 荧光定量PCR的敏感性 |
3.4.4 荧光定量PCR的重复性 |
3.4.5 PPV一步生长曲线的绘制 |
3.5 PPV免疫豚鼠的血清学试验 |
4 讨论 |
4.1 病毒分离与鉴定 |
4.2 全序列测序 |
4.3 遗传进化分析 |
4.4 定量PCR |
4.5 一步生长曲线 |
4.6 免疫原性 |
5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猪转移因子增强猪细小病毒灭活疫苗猪体细胞免疫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疫苗与试验动物 |
1.2 猪转移因子制备 |
1.3 试剂及仪器 |
1.4 安全性检验 |
1.5 试验用猪及免疫分组 |
1.6 特异性抗体水平测定 |
1.7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安全性检验 |
2.2 特异性抗体水平的测定 |
2.3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动态变化 |
2.3.1 免疫仔猪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动态变化 |
2.3.2 免疫仔猪外周血CD3+CD4+T淋巴细胞动态变化 |
2.3.3 免疫仔猪外周血CD3+CD8+T淋巴细胞动态变化 |
2.3.4 免疫仔猪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动态变化 |
3 讨论 |
(4)猪细小病毒基因组序列分析与灭活疫苗的制备及免疫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本论文常用缩写词 |
1 前言 |
1.1 猪细小病毒的概述 |
1.2 猪细小病毒流行病学 |
1.3 PPV的分子生物学特点 |
1.3.1 基因组结构与主要编码蛋白 |
1.3.2 PPV复制和转录特点 |
1.4 PPV病原学 |
1.4.1 PPV的理化特性 |
1.4.2 PPV的血凝性 |
1.4.3 PPV的致病性及临床表现型 |
1.5 PPV的诊断方法 |
1.5.1 PPV的分离培养 |
1.5.2 血清学方法 |
1.6 分子生物学方法 |
1.6.1 PCR检测技术 |
1.6.2 核酸探针技术 |
1.7 PPV疫苗概况 |
1.7.1 PPV灭活疫苗 |
1.7.2 PPV弱毒疫苗 |
1.7.3 其他新型疫苗 |
1.8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菌株、毒株和细胞 |
2.1.2 主要酶类及其它相关试剂 |
2.1.3 常用溶液的配制 |
2.1.4 细菌培养基配制 |
2.1.5 主要仪器及设备 |
2.1.6 实验动物 |
2.2 方法 |
2.2.1 PPV的分离与鉴定 |
2.2.2 PPVGD分离株基因组的扩增 |
2.2.3 各基因序列的拼接及分析 |
2.2.4 PPVGD分离株的培养 |
2.2.5 病毒无菌检验 |
2.2.6 PPVGD分离株的灭活 |
2.2.7 PPVGD灭活效果的检测 |
2.2.8 PPVGD分离株灭活疫苗的制备 |
2.2.9 PPVGD灭活疫苗的质量检测 |
2.2.10 PPVGD灭活疫苗免疫效果的评价 |
3 结果与分析 |
3.1 PPV的分离与鉴定 |
3.2 PPV分离培养及理化鉴定 |
3.2.1 PPVGD分离株细胞病变观察 |
3.2.2 PPVGD 分离株血凝效价的测定 |
3.3 PPVGD分离株的理化学性质鉴定 |
3.4 PPVGD分离株基因组各片段克隆 |
3.4.1 基因扩增 |
3.4.2 重组质粒的PCR鉴定 |
3.4.3 PPV分离株各基因测序结果及序列拼接 |
3.4.4 PPVGD分离株和参考毒株的NS1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比较 |
3.4.5 PPVGD分离株和参考毒株的VP2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比较 |
3.4.6 PPVGD株遗传进化关系分析 |
3.5 PPVGD分离株培养条件优化 |
3.5.1 细胞培养液NCS浓度的确定 |
3.5.2 维持液NCS浓度的确定 |
3.5.3 接毒时细胞密度的确定 |
3.5.4 细胞接毒剂量的确定 |
3.5.5 收毒时间确定 |
3.6 PPVGD灭活疫苗的制备 |
3.6.1 PPVGD分离株血凝效价的测定 |
3.6.2 PPVGD灭活效果的检测 |
3.6.3 PPVGD灭活疫苗质量的检测 |
3.7 PPVGD灭活疫苗免疫效果的评价 |
3.7.1 豚鼠-动物模型 |
3.7.2 猪-动物模型 |
4 讨论 |
4.1 PPV分离株基因组序列分析 |
4.2 PPVGD分离株的增殖培养 |
4.3 PPV滴度测定 |
4.4 PPVGD灭活疫苗的制备 |
4.5 抗体检测 |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PPV和PRV诊断方法的建立及PPV-PRV二联灭活疫苗免疫效力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猪细小病毒病及其疫苗研究进展 |
1.1.1 概述 |
1.1.2 流行现状 |
1.1.3 疫苗研究进展 |
1.2 猪伪狂犬病及其疫苗研究进展 |
1.2.1 概述 |
1.2.2 流行病学 |
1.2.3 疫苗的研究进展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
2.1 材料 |
2.1.1 质粒、毒株及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2 方法 |
2.2.1 引物设计 |
2.2.2 病毒DNA提取 |
2.2.3 病毒RNA提取及反转录为cDNA |
2.2.4 荧光定量方法建立 |
2.3 结果 |
2.3.1 引物验证结果 |
2.3.2 荧光定量方法标准曲线的建立结果 |
2.3.3 荧光定量方法特异性试验结果 |
2.3.4 荧光定量方法灵敏性试验结果 |
2.3.5 荧光定量方法重复性试验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章 检测PPV抗体rVP2-ELISA方法的建立 |
3.1 材料 |
3.1.1 细胞、毒株及主要试剂 |
3.1.2 主要仪器设备 |
3.2 方法 |
3.2.1 sf21昆虫细胞及重组杆状病毒的培养 |
3.2.2 rVP2蛋白的表达及鉴定 |
3.2.3 rVP2蛋白的纯化 |
3.2.4 rVP2蛋白浓度测定 |
3.2.5 PPV抗体检测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
3.3 结果 |
3.3.1 rVP2蛋白的表达及Western blot鉴定结果 |
3.3.2 rVP2蛋白的纯化结果 |
3.3.3 rVP2蛋白浓度测定结果 |
3.3.4 PPV抗体检测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结果 |
3.4 讨论 |
第四章 PPV–PRV二联灭活疫苗免疫效力试验 |
4.1 材料 |
4.1.1 细胞、毒株及主要试剂 |
4.1.2 主要仪器设备 |
4.2 方法 |
4.2.1 PPV-BQ-C毒株和rPRV-ΔgE毒株的增殖 |
4.2.2 PPV-BQ-C毒株血凝试验 |
4.2.3 病毒半数组织细胞感染量(TCID50)的测定 |
4.2.4 PPV-BQ-C毒株和rPRV-ΔgE毒株的灭活时间的测定 |
4.2.5 乳化制备二联疫苗 |
4.2.6 二联灭活疫苗的物理性状检验 |
4.2.7 二联灭活疫苗对动物的免疫试验 |
4.2.8 二联灭活疫苗免疫后攻毒试验 |
4.2.9 脏器观察及检测 |
4.3 统计学分析 |
4.4 结果 |
4.4.1 PPV-BQ-C毒株和rPRV-ΔgE毒株的增殖 |
4.4.2 PPV-BQ-C毒株血凝试验结果 |
4.4.3 PPV-BQ-C与rPRV-ΔgE病毒液TCID50的测定结果 |
4.4.4 PPV-BQ-C毒株和rPRV-ΔgE毒株的灭活时间的测定结果 |
4.4.5 PPV-PRV二联灭活疫苗的物理性状检验结果 |
4.4.6 PPV-PRV二联灭活疫苗对动物的免疫试验结果 |
4.4.7 二联灭活疫苗免疫后攻毒试验结果 |
4.4.8 动物剖检结果 |
4.5 讨论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猪IL-18增强猪细小病毒灭活疫苗猪体细胞免疫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剂及仪器 |
1.2 疫苗 |
1.3 猪白细胞介素18 |
1.4 安全性检验 |
1.4.1 小鼠的安全性检验 |
1.4.2 仔猪的安全性检验 |
1.5 试验动物及免疫 |
1.6 特异性抗体水平测定 |
1.7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安全性检验结果 |
2.1.1 小鼠安全性检验 |
2.1.2 仔猪安全性检验 |
2.2 特异性抗体水平测定 |
2.3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动态变化 |
2.3.1 免疫仔猪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动态变化 |
2.3.2 免疫仔猪外周血CD3+CD4+T淋巴细胞动态变化 |
2.3.3 免疫仔猪外周血CD3+CD8+T淋巴细胞动态变化 |
2.3.4 免疫仔猪外周血CD4+/CD8+淋巴细胞动态变化 |
3 讨论 |
(7)免疫增强剂在养猪业上的研究与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制剂 |
1.1 转移因子 |
1.2 胸腺肽 |
1.3 干扰素 |
1.4 白细胞介素 |
2 化学药物 |
2.1 左旋咪唑 |
2.2 微量元素硒制剂 |
2.3 维生素E |
3 中草药及提取物 |
4 蜂胶 |
(8)纳米铝胶佐剂增强猪细小病毒灭活疫苗猪体免疫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9)猪2型圆环病毒病—猪细小病毒病—猪乙型脑炎三联灭活疫苗的研制及对猪的免疫效力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
1.1 猪圆环病毒病及其疫苗研究进展 |
1.1.1 猪圆环病毒病概述 |
1.1.2 猪圆环病毒病在我国的流行现状 |
1.1.3 猪圆环病毒病的防控措施 |
1.1.4 猪圆环病毒病疫苗研究进展 |
1.2 猪细小病毒病及其疫苗研究进展 |
1.2.1 猪细小病毒病概述 |
1.2.2 猪细小病毒病在我国的流行现状 |
1.2.3 猪细小病毒病的防控措施 |
1.2.4 猪细小病毒病疫苗研究进展 |
1.3 猪乙型脑炎及其疫苗研究进展 |
1.3.1 猪乙型脑炎概述 |
1.3.2 猪乙型脑炎在我国的流行现状 |
1.3.3 猪乙型脑炎的防控措施 |
1.3.4 猪乙型脑炎疫苗研究进展 |
1.4 猪圆环病毒 2 型、猪细小病毒病、猪乙型脑炎多联疫苗的研究进展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
3.1 细胞系、毒株 |
3.2 主要试剂及配制 |
3.3 主要仪器 |
3.4 试验动物、疫苗 |
3.5 病毒液的制备 |
3.5.1 猪圆环病毒 2 型病毒液的制备 |
3.5.2 猪细小病毒液的制备 |
3.5.3 猪乙型脑炎病毒液的制备 |
3.6 病毒含量测定 |
3.6.1 猪圆环病毒 2 型病毒滴度测定 |
3.6.2 猪细小病毒滴度测定 |
3.6.3 猪乙型脑炎病毒滴度测定 |
3.7 疫苗的制备 |
3.7.1 病毒液的浓缩 |
3.7.2 病毒液的灭活及灭活效果检验 |
3.7.3 疫苗水相的制备 |
3.7.4 疫苗的乳化 |
3.8 疫苗的检验 |
3.8.1 物理性状检验 |
3.8.2 无菌检验 |
3.8.3 安全性检验 |
3.9 单苗、二联、三联灭活疫苗对猪的免疫试验分组 |
3.10 免疫动物血清抗体检测 |
3.10.1 猪圆环病毒 2 型 ELISA 抗体检测 |
3.10.2 猪细小病毒 HI 抗体检测 |
3.10.3 猪乙型脑炎病毒 LAT 抗体检测 |
3.11 数据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
4.1 病增值病毒液的病毒含量测定 |
4.2 病毒液灭活效果检验 |
4.3 疫苗的检验 |
4.3.1 疫苗的物理性状检验 |
4.3.2 疫苗的无菌检验 |
4.3.3 疫苗的安全性检验 |
4.4 单苗、二联、三联灭活疫苗对猪的免疫试验 |
4.4.1 单苗、二联、三联灭活疫苗免疫猪后 PCV2 ELISA 抗体水平 |
4.4.2 单苗、二联、三联灭活疫苗对猪免疫后 PPV HI 抗体水平 |
4.4.3 单苗、二联、三联灭活疫苗免疫猪后 JEV LAT 抗体水平 5 结论与讨论 |
5.1 灭活疫苗病毒液的制备 |
5.2 灭活疫苗佐剂的选择 |
5.3 灭活疫苗的安全性 |
5.4 灭活疫苗的免疫 参考文献 ABSTRACT 附表 作者读研期间发表文章 |
(10)猪圆环病毒病—乙型脑炎—细小病毒病三联灭活苗的研制及其免疫原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文献综述 |
1.猪圆环病毒病及防控 |
1.1 猪圆环病毒病 |
1.2 猪圆环病毒病防控 |
2.猪乙型脑炎及防控 |
2.1 猪乙型脑炎概述 |
2.2 猪乙型脑炎防控 |
3 猪细小病毒病及防控 |
3.1 猪细小病毒病概述 |
3.2 猪细小病毒病的防控 |
4.猪乙型脑炎,猪细小病毒病和猪圆环病毒 2 型病相关的多联灭活疫苗的研究进展 |
试验一 PCV2 Cap 蛋白的表达纯化及间接 ELISA 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 |
摘要 |
引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引物设计和合成 |
1.3 PCV2 Cap 蛋白的表达、纯化 |
1.4 重组 Cap 蛋白间接 ELISA 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 |
2 实验结果 |
2.1 PCV2 Cap 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
2.2 PCV2 Cap 蛋白间接 ELISA 抗体检测方法最佳反应条件的确立 |
3.讨论 |
试验二 猪圆环病毒病-乙型脑炎-细小病毒病三联灭活疫苗的研制及其在试验动物模型上的免疫原性评价 |
摘要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毒株、细胞系、试验动物、商品化疫苗 |
1.2 主要试剂 |
1.3 病毒增殖 |
1.4. 病毒含量测定 |
1.5 灭活疫苗的制备 |
1.6 疫苗的检验 |
1.7 试制灭活疫苗的小动物免疫试验 |
1.8 血清抗体检测 |
1.9 试制三联灭活疫苗的攻毒保护试验 |
2 结果 |
2.1 增殖病毒液的病毒含量 |
2.2 病毒灭活效果的检验 |
2.3 疫苗的检验 |
2.4 试制灭活疫苗的免疫原性试验 |
2.5 试制灭活疫苗在小鼠上的攻毒保护试验结果 |
3 分析与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附录 |
四、猪细小病毒灭活疫苗效果明显(论文参考文献)
- [1]猪圆环病毒2型遗传变异分析及其重组杆状病毒载体灭活疫苗的研制[D]. 肖琦.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5)
- [2]猪细小病毒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基因组序列分析及免疫原性研究[D]. 韩志勇.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3]猪转移因子增强猪细小病毒灭活疫苗猪体细胞免疫活性的研究[J]. 靳晓慧,梁秀丽,徐卫松,耿静微,曹贝贝,何潇湘,陈红英,魏战勇.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6(05)
- [4]猪细小病毒基因组序列分析与灭活疫苗的制备及免疫效果评价[D]. 孙秀. 华南农业大学, 2016(03)
- [5]PPV和PRV诊断方法的建立及PPV-PRV二联灭活疫苗免疫效力试验[D]. 孔苗苗.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02)
- [6]猪IL-18增强猪细小病毒灭活疫苗猪体细胞免疫效果的研究[J]. 韩丽,何潇湘,王瑞宁,曹贝贝,耿静微,陈红英,魏战勇.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6(02)
- [7]免疫增强剂在养猪业上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 刘瑞生. 养猪, 2016(02)
- [8]纳米铝胶佐剂增强猪细小病毒灭活疫苗猪体免疫的效果[J]. 寇亚楠,刘石,王瑞宁,耿静微,徐卫松,陈红英,崔保安,杨国宇,魏战勇. 中国兽医学报, 2015(01)
- [9]猪2型圆环病毒病—猪细小病毒病—猪乙型脑炎三联灭活疫苗的研制及对猪的免疫效力试验[D]. 郭龙飞. 河南农业大学, 2014(03)
- [10]猪圆环病毒病—乙型脑炎—细小病毒病三联灭活苗的研制及其免疫原性评价[D]. 燕贺. 河南农业大学,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