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MPEG-4标准在IP平台上的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赵浩炎[1](2019)在《面向功耗和延时优化的片上网络映射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半导体工艺的快速发展以及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单个芯片上可以集成越来越多的IP核,片上系统(System on Chip,SoC)处理器结构逐渐朝着多核化和异构化的方向发展,基于总线结构的片上系统产生的问题越来越明显。为了更好地满足应用需求、提升系统性能,片上网络(Network on Chip,NoC)应运而生。片上网络是一种新型的片上系统通信架构,借鉴了计算机网络的思想,主要采用了数据路由、分组交换等技术,从体系结构上解决了片上总线系统由于地址空间有限导致的可扩展性差,分时通讯引起的通讯效率低下,以及全局时钟同步引起的功耗和面积增加等问题。虽然片上网络解决了总线结构的一系列问题,但随着核数的逐渐增多,应用的愈加复杂,片上网络的功耗和延时也随之增加,这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为其限制了系统性能的进一步提升,同时也降低了芯片的使用期限,影响芯片运行的稳定性。片上网络的功耗和延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拓扑结构的设计、路由算法和映射算法的选择是设计低功耗、低延时片上网络需要重点考虑的几个方面。由于节点间的通信距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片上网络的功耗和延时,因此除了采用高效的拓扑结构和路由算法之外,更需要设计有效的片上网络映射算法,以减少通信量大的节点间的平均通信距离,从而降低系统的功耗和延时。针对片上网络映射优化问题以及传统映射算法的不足,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第一,将片上网络映射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中,将任务节点分配到合适的IP核上;第二阶段中,将已经同任务绑定的IP核映射到片上网络平台上,确定其在片上网络中的具体位置。然后,针对两阶段映射的不同特点进行分析,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案进行映射优化。第二,将功耗和延时作为优化目标,建立了片上网络功耗模型、延时模型以及多目标优化模型,来分析和评判片上网络映射方案的优劣。第三,提出了一种基于KLSA(Kernighan-Lin with Simulated-Annealing)算法的映射方案。该方案结合了KL(Kernighan Lin)算法高效划分以及模拟退火(Simulated Annealing,SA)算法搜索全局最优解的优势,可以有效地降低通信量大的节点间的通信距离,快速地得到最接近最优解的解决方案,从而降低系统的功耗和延时。并且该映射方案增加了记忆功能,可以将当前最好的状态记忆下来,避免在跳出局部最优解的过程中遗失当前最优解,从而求出全局近似最优解,进一步优化映射结果。最后,为了准确地验证该方案的有效性,本文采用BookSim模拟器对三个应用实例进行仿真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在单目标优化条件下,与模拟退火算法和遗传算法相比,功耗平均降低了15.0%和14.1%,延时平均降低了11.5%和13.4%;在多目标优化条件下,虽然单个目标的优化程度略有下降,但是在功耗和延时的整体优化上有了更好的效果,并且通过设定不同的权值比例,可以调整功耗和延时的优化效果,来更好地满足不同应用的需求。所以本文提出的映射方案对片上网络具有很好的优化效果。
薛松果[2](2015)在《基于H.264视频编解码技术在远程医疗方面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远程医疗系统为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建立了一个桥梁,对改变医疗状况,促进医疗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起着关键的作用。但是远程医疗系统对视频图像的质量,系统的可靠性,传输的实时性和稳定性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可靠、实时地对音视频进行传输是远程会诊通信所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本论文分析了在远程医疗会诊中所面临的问题,研究了H.264网络视频编解码技术,其中包括H.264的核心编码技术、框架、分层技术以及网络视频中H.264标准的应用,对网络传输的需求进行分析,确定采用UDP传输协议。针对网络视频的具体要求,分析了H.264的网络适配性能,采用H.264视频编解码技术在RTP/UDP/IP网络上进行传输。同时描述了RTP打包过程,以及视频传输QoS拥塞控制,最后对网络视频传输系统中的服务端和客户端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和实现。论文的主要成果是对基于H.264视频编解码技术在远程医疗方面的应用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分析,首先对H.264视频实时传输系统进行了设计和实现,在系统设计时采用了UML分析工具,并基于DirectShow实现了系统各功能模块。在此基础上针对远程医疗系统进行了详细设计,从程序执行的流程图到程序代码的实现入手,实现了系统管理、用户注册、用户登录、服务器与客户端通信、医疗资料传输、远程视频会诊、远程在线交流等功能。
张勇[3](2014)在《基于Android平台的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远程视频监控在电力系统、电信机房、工厂、城市交通、水利系统、小区治安等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随着全球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的便携性显得越来越重要,用户更倾向于随时随地观看远程监控区域的实时视频画面,由于近几年来Android系统在终端领域井喷式的发展,使得基于Android平台的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由于视频信号传输对网络带宽要求较高,传统的应用于有线网络的传输方法已不能满足无线网络低带宽的要求,因而设计一种运行于窄带网络上的视频传输方法成为视频监控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研究了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的视频信号采集、视频压缩、视频数据的无线网络传输,并对视频数据在Android平台的解析与播放做了深入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有:1.对USB摄像头拍摄的视频信号进行了采集,并在PC机上进行了实时播放。对采集到的视频信号进行了压缩处理,将视频信号压缩成为便于进行网络传输的二进制图片格式,使压缩效果达到了窄带上图像传输的要求。2.对压缩完成的视频数据进行了无线网络发送,采用UDP通信协议下的RTP实时传输协议,实现了视频数据的无线网络传输功能,并对其数据包的组帧问题进行了分析,使客户端Android平台设备能够对远程监控端进行实时视频监控。3.完成了客户端Android平台设备的视频流解析功能,使客户端Android平台设备能够很好的接收、解析并播放来自USB摄像头与网络摄像机拍摄的视频数据,解决了现有视频监控技术存在便携性差、监视画面不流畅等问题。4.通过应用网络摄像机API控制协议,在客户端Android平台设备上编写软件程序完成对网络摄像机云台运动的远程控制功能,达到远程调整网络摄像机拍摄角度的效果。5.对系统主要功能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通信协议运行效率高、可靠性强,系统稳定性好。最后完成了系统的软件安装,并在现实环境中对系统进行了调试,调试结果表明系统整体性能达到预期要求。
温鸿翔[4](2014)在《基于新媒体技术的数字视频业务解决方案》文中研究说明目前视频业务已逐渐成为现代通信服务的主要业务形态,新媒体技术则是对近年来此类相关新兴业务的总称,可以说,缺乏视频业务的新媒体平台几乎没有任何业务发展空间和市场生命力。因此,基于新媒体技术的数字视频业务是目前电信、网络、广播等服务运营商和各类业务应用的热点问题,是与新兴业务形态融合后最具有前景的业务发展方向,本文主要研究在新媒体技术条件下的新型数字视频业务解决方案。首先,论文介绍了现有常见的数字视频技术和业务类型,对其技术特点和业务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并且针对不同的场景应用需求所采用的不同数字视频压缩标准,包括MPEG-2、H.264、H.265、AVS等各类标准的性能特点进行了总结;然后,针对新媒体技术的典型应用类型,结合现有的数字视频平台进行剖析,对主流的新媒体技术下的数字视频解决方案构架和平台设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进一步结合“三网融合”、“多屏互动”、4K、裸眼3D等新兴数字视频应用需求,提出了一种通信业务运营在新媒体技术下的数字视频业务解决方案;最后,针对新媒体技术下数字视频业务的发展趋势和技术要求,给出新媒体业务形态下数字视频业务发展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技术要点。
吴迪[5](2014)在《基于MPEG-4的局域无线影像广播与交互终端的研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嵌入式技术和流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使用智能化的嵌入式系统进行影像通信也备受青睐。嵌入式处理器以其功能强、体积小、成本低等优势在网络通信、视频监控、远程教学等领域占据了广阔的市场。由于受到局域无线窄带宽的限制,需要对原始影像信息进行压缩编码处理,以提高影像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高效性。本文以ARM11处理器为嵌入式硬件核心、Linux操作系统为系统的软件开发平台,基于MPEG-4视频压缩编解码技术、Wi-Fi局域无线通信技术以及流媒体实时传输协议设计出了集影像采集、压缩编码、实时传输、实时显示、自动存储以及回放功能于一体的影像广播与交互终端。课题以教师教学为主要应用背景,设计实现了具有教室设定、点名、广播教学、问答交互以及存储复习功能的嵌入式终端。终端间的影像通信无需无线路由,可根据当前网段中的终端数目进行自组网。并且基于流媒体协议的传输特点以及MPEG-4压缩标准的帧间处理机制,实现了对丢失数据包的选择性舍弃与丢包处理,确保还原当前场景,并保证影像通信高效可靠。课题设计从系统的实际功能需求出发,详尽地制定了系统各功能模块的设计方案,并设计了人机交互性好的Qt图形界面。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本文对系统的总体方案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并给出了关键技术和设计难点的解决方案。本文主要内容分为系统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两方面。其中,系统硬件设计包括系统底板原理图的设计和PCB版图的制作,详尽介绍了系统底板各功能模块硬件电路设计以及PCB版图的布局布线;系统软件部分主要阐述了:系统软件开发环境的搭建,包括arm-linux-gcc/g++交叉编译环境的搭建、NFS网络文件系统的搭建以及Qt GUI的编译移植;各硬件模块在Linux系统下的驱动与配置;基于V4L2API的影像采集;MPEG-4影像编解码的实现;流媒体实时传输协议的应用与设计;Qt GUI人机交互界面的制作。经过不断地调试与大量测试,本系统获得了运行的最佳性能参数。它不仅实现了局域无线网络环境下的影像广播与交互功能,而且基于课题的研究背景和预期的功能需求为各终端添加了教室设定、点名以及影像回放功能。本系统的各用户功能界面之间可以流畅地切换。系统影像传输速度快、画面质量好,符合实时性和稳定性的要求,达到了课题的预期研究目标。
任健[6](2014)在《基于FPGA的MPEG-4压缩算法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多媒体数据信息量巨大,对传输和存储都带来了很大压力。MPEG-4压缩算法作为目前主流的视频压缩标准,综合性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应用范围也很广。如今FPGA具有丰富的I/O接口和逻辑运算资源,开发流程简单,综合性能越来越强,基于FPGA的视频处理已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在整个编码过程中,实验数据表明,运动估计模块的占用时间过半。运动估计算法对于编码器来说,至关重要。本文首先从运动估计算法着手,对比分析了比较经典的、性能优秀的运动估计算法的基本思想、执行步骤和性能优缺点。通过对菱形搜索算法的原理分析,给出了一种改进的新菱形搜索算法,改进后的搜索方法充分利用了匹配误差值的理论特性。实验结果表明,编码速度有所提高,而且搜索精度没有明显变化,这对于研究基于FPGA的视频编码有重要的意义。在新菱形搜索算法的基础之上,对FPGA平台上的MPEG-4压缩算法的运行性能进行了研究。以Altera公司的DE2-115开发板为硬件环境,先利用Quartus II开发环境中集成的SOPC Builder工具搭建Nios II运行环境,再在Nios II SoftwareBuild Tools for Eclipse平台上完成并实现MPEG-4压缩算法,并进行相关的优化;最后下载到DE2-115开发板上运行实现,并对最终得到的结果进行了验证,压缩比和编码速度均有所提高。
葛利[7](2014)在《基于Handel-C的MPEG-4视频压缩算法硬件化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视频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们对于视频的质量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视频的数据量因此变的越来越大,给视频网络带宽和存储介质带来了较大的压力。视频压缩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MPEG-4压缩标准是一种压缩效率高并且被广泛应用的标准。由于MPEG-4算法的算法复杂度很高,再加上视频的数据量变的越来越大,以往基于固定架构开发的软件编解码模块很难满足高实时性这一要求。为了缩短编码时间,本文提出了基于FPGA的MPEG-4压缩算法硬化方案。FPGA有处理速度快,并行度高,开发成本低等优点。本文首先对MPEG-4视频压缩算法的基本原理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对编码过程中的主要模块进行了详细阐述,接着对本次开发用到的硬件语言Handel-C的语法,开发流程和调试仿真方法进行了深入学习研究。在完成前期的准备工作之后,开始使用Handel-C对MPEG-4压缩算法的主要模块进行算法硬化并使用modelsim进行仿真调试。然后为压缩算法的各个模块结合每个模块的处理时间设计了吞吐率很高的流水线,达到了模块内部的微观并行处理和模块间的宏观并行处理的效果。之后使用Verilog HDL为用到的SDRAM和VGA接口编写了对应的驱动控制器,使得他们之间能够正常通信,接着将各个模块下载到FPGA芯片进行综合验证。本文最后将用C语言实现的软件模块和基于FPGA的硬件模块在处理速度,压缩效果,资源占用率等方面进行了横向比较,并且对用verilog实现的简单模块和用Handel-C实现的相同功能的模块在处理速度,处理结果,代码量,资源占用率等方面进行了纵向比较。结果表明,MPEG-4压缩算法的硬件模块有处理速度快,资源占用率低等优点;Handel-C较常规硬件语言的开发效率高,易于实现复杂算法,适于广泛应用于FPGA开发中。
彭明浩[8](2014)在《基于软硬件协同方法的视频编码器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相对于以往的标准,H.264标准在压缩效率和图像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改善,并且得益于分层的设计结构,使得其兼容性非常好,可以方便地应用于不同的网络环境。这一系列优势使得H.264标准成为了当今最为主流的视频编码标准,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编码性能的提高自然而然使得H.264标准对视频编码器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设计方法无论是采用高性能处理器,还是专用视频编码器或者采用FPGA实现,都存在一定的不足。而采用软硬件协同的方法在基于FPGA的SOC平台上实现视频编码器则可以有效的避免单独采用软件处理或者硬件处理的缺点。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软硬件协同设计方法的H.264视频编码器的方案,在Altera的SOC平台实现了相应的设计,并利用自定义指令集和IP核的方法来提高编码速度。本文首先了介绍了H.264标准相关的背景知识和软硬件协同设计的相关概念。然后结合实验室资源设计了编码器的硬件平台,同时对视频编码器的软件部分的原型做了相应的优化,并对优化后的算法进行了算法复杂度分析。最后综合前人的研究结果,得出了软硬件划分方案。其次,根据设计的方案,本文采用了自定义指令的方法,参考SIMD的指令设计思想,针对预测模块中的绝对差和计算、整数变换、量化、功能函数四个模块设计了相应的自定义指令。此外,本文还针对4x4块的整数变换与量化设计了专用IP核,测试结果表明单个4x4块采用此IP核的编码速度比采用自定义指令的方法提高了一倍。最后,将视频编码器的软硬件部分结合起来测试,测试数据表明,在单独编码工帧的情况下,相对于纯软件编码,编码速度提高了75%,视频编码器的编码速度有显着提高。
杨伟[9](2013)在《电信级全球眼监控系统工程设计》文中认为中国电信“全球眼”网络视频监控业务是由中国电信推出的一项完全基于宽带网络的图像远程监控、传输、存储、管理的新型增值业务。“全球眼”网络视频监控业务提供跨行业、跨网络、跨地区的综合视频监控系统的全面解决方案。数字化、集成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是目前安全防范领域技术发展的方向,在各行业和部门越来越广泛,未来还可与物联网进行融合。本文首先介绍了网络视频监控系统与传统监控系统的区别,全面地分析了电信全球眼(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业务需求,论文综合论述了IP网络和视频编解码等技术,对全球眼监控平台的整体架构、物理结构、系统分层结构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和分析,同时论文还对监控前端实现方式、用户接入方式等进行了具体的描述,并结合行业用户的现状及需求介绍了全球眼业务在行业中的组网及应用情况,进一步介绍了全球眼业务系统的功能特性,最后提出了对电信全球眼业务的展望和建议。
罗彩洪[10](2013)在《工程建设现场远程视频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与广播通讯和移动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视频监控系统在各行各业都开始得到普遍的应用。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的迅速进步和国力的不断增强,银行、交通、安检以及校园等领域对安全防范与报警系统的需求与日俱增,这就直接促进了视频监控在生产生活各方面的广泛应用。而将电子视频监控系统运用到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的生产调度、施工质量、安全与现场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及日常施工生产调度会议与施工管理中去,是为了更好的完成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监管。本文通过对远程视频监控的关键技术进行分析与研究,并根据福州市闽侯县纪委办公楼建设工程现场的实际情况,设计并实现一套工程现场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系统实现了工程现场的远程监控、远程控制、远程读取录像、系统管理及1到15路多画面视频窗口轮巡显示等功能。工程建设现场远程视频监控系统主要包括了:前端监控点、监控网络、监控中心三部分。系统通过VFW技术及时地采集和处理监控视频,采用MPEG-4视频压缩模块压缩视频,利用DirectShow技术对保存的录像进行回放。远程监控视频经采集和处理之后,通过Winsock套接字传输网络控制信息,同时采用IP组播的方式传输监控视频。根据云台控制系统的控制原理及功能采用Windows串口技术实现了对远端云台系统的控制功能。通过已建好的监控平台,实现对前端视频图像调阅、管理。
二、MPEG-4标准在IP平台上的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PEG-4标准在IP平台上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功耗和延时优化的片上网络映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启发式算法对片上网络映射的优化 |
1.2.2 分支定界算法对片上网络映射的优化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2章 片上网络与映射算法 |
2.1 引言 |
2.2 片上网络 |
2.2.1 片上网络基本概念 |
2.2.2 片上网络层次结构 |
2.2.3 片上网络拓扑结构 |
2.2.4 片上网络交换技术 |
2.2.5 片上网络路由策略 |
2.2.6 片上网络性能评价指标 |
2.2.7 片上网络技术优势 |
2.3 片上网络映射算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片上网络映射问题分析及映射优化模型 |
3.1 引言 |
3.2 片上网络映射问题分析 |
3.2.1 两阶段映射描述 |
3.2.2 两阶段映射分析 |
3.2.3 映射问题的数学描述 |
3.3 片上网络映射优化模型 |
3.3.1 功耗模型 |
3.3.2 延时模型 |
3.3.3 多目标优化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面向功耗和延时优化的片上网络映射方案 |
4.1 引言 |
4.2 基于KL_SA算法的映射描述 |
4.3 面向功耗和延时优化的两阶段映射方案 |
4.3.1 任务到IP核的选择阶段 |
4.3.2 IP核到片上网络的映射阶段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验及结果分析 |
5.1 引言 |
5.2 实验配置 |
5.2.1 多媒体应用描述 |
5.2.2 实验环境及算法参数 |
5.3 实验结果与性能分析 |
5.3.1 以功耗优化为单一目标 |
5.3.2 以延时优化为单一目标 |
5.3.3 面向功耗和延时的多目标优化 |
5.3.4 性能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基于H.264视频编解码技术在远程医疗方面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远程医疗系统简介 |
1.2 视频通信的发展现状 |
1.3 H.264视频编解码技术 |
1.4 网络传输协议的选取 |
1.4.1 网络传输系统的要求 |
1.4.2 传输协议的对比及选取 |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6 论文的组织结构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视频编码标准发展及主要关键技术 |
2.1 视频编码标准的发展 |
2.2 主要视频压缩标准简介 |
2.2.1 H.261视频压缩标准 |
2.2.2 H.263视频压缩标准 |
2.2.3 H.263+视频压缩标准 |
2.2.4 H.263++视频压缩标准 |
2.2.5 MPEG专家组制定的标准 |
2.2.6 H.264标准 |
2.3 H.264标准中的主要技术 |
2.3.1 运动估值和运动补偿 |
2.3.2 帧内预测 |
2.3.3 帧间预测 |
2.3.4 整数变换 |
2.3.5 变换系数量化 |
2.3.6 扫描顺序 |
2.3.7 抗块效应滤波器 |
2.3.8 熵编码 |
2.3.9 新的图像片类型 |
2.3.10 场编码模式 |
2.3.11 算法的分层结构 |
2.3.12 面向IP和无线环境 |
2.3.13 H.264码率控制及算法分析 |
2.4 各视频标准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H.264视频网络传输的实现 |
3.1 网络视频传输 |
3.1.1 视频传输概述 |
3.1.2 H.264的网络适配性能分析 |
3.2 协议分析 |
3.2.1 传输层协议UDP |
3.2.2 应用层协议RTP/RTCP |
3.3 H.264中NAL网络适配层的应用 |
3.3.1 NAL层流的结构 |
3.3.2 NAL层的解码过程 |
3.4 RTP打包过程 |
3.4.1 打包设计要求 |
3.4.2 简单的打包 |
3.4.3 NAL单元分割 |
3.4.4 NAL单元重组 |
3.5 视频传输QoS拥塞控制 |
3.5.1 拥塞控制重要性 |
3.5.2 拥塞控制策略 |
3.6 传输系统的设计及实现 |
3.6.1 服务端的设计 |
3.6.2 客户端的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H.264视频流实时传输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DirectShow简介 |
4.2 系统模块设计 |
4.3 发送端设计 |
4.3.1 发送端用例图 |
4.3.2 发送端Filters以及Filter Graph |
4.3.3 发送端类图 |
4.3.4 发送端流程图 |
4.4 接收端的设计 |
4.4.1 接收端用例图 |
4.4.2 接收端Filter Graph及其各功能模块 |
4.4.3 接收端类图 |
4.4.4 接收端活动图 |
4.5 系统实现 |
4.5.1 接口 |
4.5.2 视频采集模块 |
4.5.3 编、解码模块 |
4.5.3.1 功能分析 |
4.5.3.2 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4.5.3.3 功能模块的实现 |
4.5.4 RTP发送与接收Filter |
4.5.4.1 功能分析 |
4.5.4.2 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5.4.3 功能模块的实现 |
4.5.5 OoS控制机制实现 |
4.5.5.1 DirectShow的质量控制 |
4.5.5.2 自适应拥塞控制 |
4.6 系统正式运行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实现 |
5.1 系统结构设计 |
5.2 远程会诊系统的通信过程 |
5.3 系统设计与实现 |
5.3.1 系统注册 |
5.3.2远程医疗系统服务器端 |
5.3.3 系统登录 |
5.3.4 医疗影像资料传输 |
5.3.5 远程视频会诊 |
5.3.6 远程文字交流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论文的总结和技术展望 |
6.1 论文的总结 |
6.2 技术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基于Android平台的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视频监控发展概况 |
1.2.1 视频监控技术的发展 |
1.2.2 视频监控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系统关键技术与通信协议实现 |
2.1 流媒体技术 |
2.2 视频压缩编码技术 |
2.2.1 MPEG-4 标准 |
2.2.2 H.264 标准 |
2.2.3 M-JPEG2 |
2.3 实时传输协议 RTP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方案设计 |
3.1 系统功能概述 |
3.2 通信协议的选取 |
3.3 总体实现方案 |
3.4 系统工作流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监控端 PC 机软件设计 |
4.1 Windows 窗口程序设计 |
4.2 视频数据采集与播放 |
4.3 视频数据压缩 |
4.4 视频数据发送 |
4.4.1 视频数据的 RTP 封包发送 |
4.4.2 视频发送组帧的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客户端 Android 平台设备软件设计 |
5.1 Android 系统应用程序设计 |
5.2 对 USB 摄像头视频数据的接收与解析播放 |
5.3 对网络摄像机视频数据的接收与解析播放 |
5.4 对网络摄像机云台运动的控制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测试与安装 |
6.1 系统测试 |
6.2 软件安装 |
6.3 效果评价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工作 |
致谢 |
(4)基于新媒体技术的数字视频业务解决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高清晰度数字电视 |
1.1.2 数字视频压缩编码 |
1.1.3 新兴视频业务 |
1.2 基于新媒体技术的数字视频业务 |
1.2.1 数字视频标准演进 |
1.2.2 新型新媒体业务的兴起 |
1.2.3 中国新媒体数字视频技术的主要平台 |
1.3 研究成果及篇章结构 |
第二章 数字视频编码与新媒体技术基础 |
2.1 数字视频编码技术的特点 |
2.1.1 常见数字视频文件格式 |
2.1.2 数字视频的编码标准 |
2.1.3 视频编码标准的对比分析 |
2.2 新媒体技术及其平台特点 |
2.2.1 新媒体的定义和特征 |
2.2.2 新媒体的类型 |
2.2.3 新媒体的发展和展望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DVB-C/C2架构的视频业务解决方案 |
3.1 DVB架构的技术特点和原理 |
3.2 有线数字电视交互平台设计原则与技术需求 |
3.3 DVB架构中视频交互问题的讨论 |
3.4 本文提出的DVB视频交互平台解决方案 |
3.4.1 系统构架 |
3.4.2 系统组成 |
3.4.3 系统功能说明 |
3.4.4 系统规模 |
3.4.5 网络规划 |
3.4.6 终端规划 |
3.4.7 安全设计 |
3.4.8 平台组网 |
3.4.9 建设规划 |
第四章 融合互联网技术的视频解决方案 |
4.1 互联网技术特点和趋势 |
4.2 如何解决数字视频在互联网传输 |
4.3 融合互联网技术的视频交互平台解决方案 |
4.3.1 设计目标 |
4.3.2 设计原则 |
4.3.3 系统建设规划 |
4.3.4 集控平台系统构架 |
4.3.5 集控平台接.规划 |
4.3.6 集成播控平台部署方案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束语 |
5.1 全文工作总结 |
5.2 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基于MPEG-4的局域无线影像广播与交互终端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可行性分析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可行性分析 |
1.4 论文整体结构安排 |
第2章 系统设计方案 |
2.1 系统功能概述 |
2.2 系统设计方案 |
2.2.1 系统硬件设计方案 |
2.2.2 系统软件设计方案 |
第3章 系统硬件设计 |
3.1 核心板电路 |
3.2 底板电路 |
3.2.1 串口电路 |
3.2.2 USB 接口电路 |
3.2.3 SD 卡电路 |
3.2.4 按键电路 |
3.2.5 LCD 接口电路 |
3.2.6 PCB 版图的设计 |
第4章 嵌入式 Linux 平台搭建及驱动设计 |
4.1 嵌入式 Linux 开发环境的搭建 |
4.1.1 交叉编译环境的搭建 |
4.1.2 NFS 环境的搭建 |
4.1.3 Qt GUI 环境的搭建 |
4.2 Linux 系统的硬件驱动设计与移植 |
4.2.1 按键驱动设计 |
4.2.2 摄像头驱动的配置与移植 |
4.2.3 Wi-Fi 模块驱动的配置与移植 |
第5章 系统软件设计 |
5.1 基于 V4L2 的影像采集 |
5.2 基于 MPEG-4 的影像编解码 |
5.2.1 压缩编码标准的选择 |
5.2.2 MPEG-4 标准 |
5.2.3 Xvid CODEC 的移植 |
5.2.4 影像编码 |
5.2.5 影像解码 |
5.3 基于流媒体协议的影像传输 |
5.3.1 RTP 协议 |
5.3.2 JRTPLIB 库的移植 |
5.3.3 MPEG-4 影像流的 RTP 封装与传输 |
5.3.4 影像发送 |
5.3.5 影像接收 |
5.4 基于 Qt GUI 的图形界面设计 |
5.4.1 功能选择主界面 |
5.4.2 教室设定子界面 |
5.4.3 影像广播子界面 |
5.4.4 点名与影像交互子界面 |
5.5 影像回放 |
第6章 系统测试与总结 |
6.1 系统功能测试 |
6.2 系统性能测试 |
6.2.1 影像广播同步性测试 |
6.2.2 通信距离对帧率与丢包率的影响 |
6.2.3 RTP 包大小对误码率与传输速率的影响 |
6.2.4 编码参数对压缩比的影响 |
6.3 系统测试结论 |
6.4 课题研究总结与展望 |
6.4.1 课题研究总结 |
6.4.2 有待改进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与科研成果 |
致谢 |
(6)基于FPGA的MPEG-4压缩算法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
1.2 多媒体数据压缩方法 |
1.3 视频数据压缩标准 |
1.4 FPGA 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
1.5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安排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MPEG-4 视频压缩编码标准 |
2.1 MPEG-4 标准概述 |
2.2 MPEG-4 视频编码器的结构 |
2.3 MPEG-4 压缩算法的原理分析 |
2.3.1 形状编码 |
2.3.2 运动编码 |
2.3.3 纹理编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运动估计算法的研究 |
3.1 研究的意义 |
3.2 运动估计搜索搜索算法 |
3.2.1 全搜索算法 |
3.2.2 菱形搜索算法 |
3.2.3 三步搜索算法 |
3.2.4 新三步搜索算法 |
3.2.5 交叉搜索算法 |
3.2.6 运动矢量场自适应搜索算法 |
3.2.7 新菱形搜索算法 |
3.3 实验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MPEG-4 压缩算法的 SOPC 实现 |
4.1 SOPC 技术 |
4.2 软硬件平台简介及 Nios II 系统构建 |
4.3 SOPC 配置 |
4.3.1 Nios II 处理器系统的构建 |
4.3.2 Avalon 总线 |
4.3.3 DMA 控制器 |
4.3.4 SDRAM 控制器 |
4.3.5 FLASH 控制器 |
4.3.6 JTAG UART 参数设置 |
4.3.7 System ID 系统标识 |
4.3.8 文件系统的设计 |
4.4 MPEG-4 压缩算法的实现 |
4.5 基于 SOPC 平台的优化 |
4.6 系统结果验证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基于Handel-C的MPEG-4视频压缩算法硬件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视频压缩算法硬化介绍 |
1.3 视频压缩算法硬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文工作及论文结构 |
第二章 MPEG-4 视频压缩编码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
2.1 视频压缩标准概述 |
2.2 视频压缩的基本原理 |
2.2.1 图像的色彩空间 |
2.2.2 视频的输入格式 |
2.2.3 MPEG-4 标准编码原理 |
2.3 压缩主要模块介绍 |
2.3.1 DCT |
2.3.2 量化 |
2.3.3 Zigzag 扫描 |
2.3.4 运动估计与运动补偿 |
2.3.5 熵编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 Handel-C 的算法硬化方法研究 |
3.1 Handel-C 高级硬件描述语言 |
3.2 Handel-C 的语法 |
3.2.1 Handel-C 的程序结构 |
3.2.2 Handel-C 的数据类型 |
3.2.3 Handel-C 的运算符 |
3.2.4 程序流控制语句 |
3.2.5 Handel-C 的时钟控制 |
3.2.6 Handel-C 中的子函数 |
3.3 Handel-C 的开发环境 |
3.3.1 DK 开发环境简介 |
3.3.2 Handel-C 工程的设计流程 |
3.3.3 Handel-C 工程的调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MPEG-4 视频压缩算法硬化实现 |
4.1 整数 DCT 变换模块设计 |
4.2 量化模块设计 |
4.3 Zigzag 扫描模块设计 |
4.4 运动估计与运动补偿模块设计 |
4.5 熵编码模块设计 |
4.6 模块间的流水线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视频压缩硬件 IP 核测试验证 |
5.1 FPGA 硬件开发平台 |
5.1.1 FPGA 开发平台 |
5.2 测试方案设计 |
5.3 SDRAM 控制 IP 核设计 |
5.4 VGA 接口设计 |
5.5 仿真测试与实验结果分析 |
5.5.1 SDRAM 测试 |
5.5.2 VGA 接口测试 |
5.5.3 压缩模块实验结果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项目研究过程总结 |
6.2 研究成果及项目下一步深入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基于软硬件协同方法的视频编码器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1 视频标准的发展历史 |
1.2.2 视频编码器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H.264视频编码标准 |
2.1 H.264标准概述 |
2.2 H.264视频编码器结构 |
2.2.1 帧内预测 |
2.2.2 帧间预测 |
2.2.3 整数变换与量化 |
2.2.4 熵编码 |
2.2.5 去块效应滤波 |
2.3 H.264的档次 |
2.4 H.264视频编码算法的软件实现 |
第三章 编码器软硬件平台设计 |
3.1 软硬件协同方法概述 |
3.2 编码器硬件平台设计 |
3.2.1 硬件资源介绍 |
3.2.2 系统方案设计 |
3.2.3 编码器硬件系统的实现 |
3.3 编码器软件系统设计 |
3.4 H.264视频编码算法复杂度分析 |
第四章 基于自定义指令的加速方案设计与实现 |
4.1 多媒体指令集 |
4.1.1 多媒体指令集简介 |
4.1.2 自定义指令简介 |
4.2 预测模块自定义指令集设计 |
4.2.1 帧内预测过程分析 |
4.2.2 帧内预测模块自定义指令设计 |
4.2.3 指令测试与加速效果分析 |
4.2.4 帧间预测加速方案分析 |
4.3 整数变换与反变换模块自定义指令集设计 |
4.3.1 变换过程分析 |
4.3.2 变换模块自定义指令设计 |
4.3.3 反变换模块过程分析 |
4.3.4 反变换模块自定义指令设计 |
4.3.5 变换模块自定义指令测试 |
4.4 量化模块自定义指令集设计 |
4.4.1 量化过程分析 |
4.4.2 量化过程自定义指令设计 |
4.4.3 反量化过程分析 |
4.4.4 反量化过程自定义指令设计 |
4.4.5 量化模块自定义指令测试 |
4.5 功能函数的自定义指令集设计 |
4.5.1 功能函数分析 |
4.5.2 功能函数的指令设计 |
4.5.3 功能函数的自定义指令测试 |
第五章 基于IP核的加速方案设计与实现 |
5.1 Avalon总线简介 |
5.2 变换量化模块IP核设计 |
5.3 硬件IP核添加 |
5.4 IP核功能验证与性能分析 |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验证 |
6.1 测试方案设计 |
6.2 功能测试结果 |
6.3 编码器性能分析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电信级全球眼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项目建设目标及原则 |
1.3 本人主要工作 |
1.4 论文的组织 |
第二章 视频监控系统技术的发展 |
2.1 视频监控系统发展概述 |
2.1.1 视频监控的概念 |
2.1.2 视频监控的发展背景 |
2.2 视频监控系统的发展过程 |
2.3 数字化视频监控系统未来发展趋势 |
第三章 全球眼监控系统关键技术及平台技术规范 |
3.1 H.26X 系列标准 |
3.1.1 H.261 标准 |
3.1.2 H.263 标准 |
3.1.3 H.264 标准 |
3.2 MPEG 系列标准 |
3.2.1 MPEG-1 标准 |
3.2.2 MPEG-2 标准 |
3.2.3 MPEG-4 标准 |
3.3 网络远程视频监控系统中的关键技术 |
3.3.1 音视频编解码技术 |
3.3.2 网络传输技术 |
3.3.3 流媒体技术 |
3.3.4 多点处理单元 |
3.3.5 嵌入式技术 |
3.4 全球眼平台技术规范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球眼业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整体结构设计 |
4.2 系统分层结构 |
4.3 移动监控能力 |
4.4 系统各模块解决方案 |
4.4.1 全球眼平台部分 |
4.4.2 前端设备 |
4.4.3 后端监控平台 |
4.4.4 传输网络 |
4.4.5 存储方案 |
第五章 电信级全球眼在工程中的应用 |
5.1 浦东网格办土方车侦测系统背景介绍 |
5.1.1 项目建设内容 |
5.1.2 项目建设目标 |
5.2 项目建设方案 |
5.2.1 系统组网 |
5.2.2 实时远程监控 |
5.2.3 数据安全与可靠性 |
5.2.4 个性化报表 |
5.2.5 EVDO 上传方式 |
5.2.6 系统功能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工程建设现场远程视频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视频监控的技术发展与趋势 |
1.2.1 视频监控研究技术发展 |
1.2.2 视频监控技术发展的趋势 |
1.3 我国视频监控技术发展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总体方案设计 |
2.1 建设目标 |
2.2 设计原则 |
2.3 系统架构和工作原理 |
2.3.1 系统总体结构 |
2.3.2 系统工作原理 |
2.4 系统组成 |
2.4.1 系统硬件组成 |
2.4.2 系统软件组成 |
2.5 系统功能模块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远程监控系统视频数据处理功能的设计实现 |
3.1 视频图像压缩技术 |
3.1.1 视频压缩编码标准及其发展 |
3.1.2 MPEG-4视频编码技术 |
3.2 视频采集技术 |
3.2.1 VFW简介 |
3.2.2 视频采集捕获功能的实现 |
3.3 视频流回放技术 |
3.3.1 DirectShow技术 |
3.3.2 MPEG4视频流的回放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媒体视频流网络传输的设计 |
4.1 信道环境及其实时性的考虑 |
4.2 MPEG-4视频流的网上传输 |
4.2.1 视频压缩编码技术 |
4.2.2 网络协议和传输机制的控制 |
4.2.3 应用层质量控制技术 |
4.2.4 在IP网上传输MPEG-4视频流 |
4.3 视频传输与接收设计 |
4.4 文件和控制数据的传输 |
4.5 视频流网络传输的备选模式---基于3G无线网络的传输 |
4.5.1 视频无线传输网络方案设计 |
4.5.2 视频无线通信方式的选取 |
4.5.3 视频无线网络接入方式的选取 |
4.5.4 视频流封装方式的选取 |
4.5.5 视频3G传输提高容错能力方法的研究和改进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云台和镜头的远程监控的实现 |
5.1 云台和解码器 |
5.1.1 云台、解码器与服务器的连接 |
5.1.2 服务器端计算机对云台和镜头的控制 |
5.1.3 解码器的控制协议 |
5.2 Windows环境下的串口编程 |
5.3 云台控制的编码实现 |
5.3.1 控制命令的编码与解码 |
5.3.2 服务器端的编程实现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MPEG-4标准在IP平台上的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功耗和延时优化的片上网络映射的研究[D]. 赵浩炎. 北京工业大学, 2019(03)
- [2]基于H.264视频编解码技术在远程医疗方面的应用[D]. 薛松果. 东南大学, 2015(02)
- [3]基于Android平台的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张勇. 吉林大学, 2014(10)
- [4]基于新媒体技术的数字视频业务解决方案[D]. 温鸿翔.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4(04)
- [5]基于MPEG-4的局域无线影像广播与交互终端的研发[D]. 吴迪. 吉林大学, 2014(10)
- [6]基于FPGA的MPEG-4压缩算法的性能研究[D]. 任健.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4(11)
- [7]基于Handel-C的MPEG-4视频压缩算法硬件化设计[D]. 葛利.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4(11)
- [8]基于软硬件协同方法的视频编码器的设计与实现[D]. 彭明浩. 北京邮电大学, 2014(04)
- [9]电信级全球眼监控系统工程设计[D]. 杨伟. 南京邮电大学, 2013(05)
- [10]工程建设现场远程视频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D]. 罗彩洪. 福州大学, 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