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78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患者的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月秋[1](2021)在《冠状动脉慢血流心脏磁共振评估其微循环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运用3.0T心脏磁共振对冠状动脉慢血流(Coronary Slow Flow,CSF)患者进行成像,获取心功能参数、心肌灌注参数,研究CSF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情况,对CSF患者进行病情及预后评估,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方法]收集2019年9月1日至2021年1月31日期间,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提示冠脉TIMI血流3级且心外膜下冠脉狭窄≤30%,同时动态心电图未见ST-T改变的25例患者作为非冠状动脉慢血流组(NCF组)为对照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提示冠脉TIMI血流<3级且心外膜下冠脉狭窄≤40%的患者作为冠状动脉慢血流组(CSF组)。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提示将CSF组分为单支冠脉慢血流组(A组)、双支冠脉慢血流组(B组)、三支冠脉慢血流组(C组);对CSF组患者进行随访,随访前作为D组(治疗前),随访结束作为E组(治疗后);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相关血液检验指标。所有患者入院14天内行心脏磁共振检查,获得心功能参数(LVEF、LVEDV、LVESV)及灌注相关参数:最大上升斜率(Slopemax)、达峰时间(tpeak)、相对峰值信号强度(RSIpeak)、灌注曲线下面积比(AUC%)。根据灌注曲线特点将各节段分为灌注正常、灌注减低和灌注缺损节段。了解CSF组与NCF组、CSF组治疗前后心肌灌注参数是否有差异;了解不同冠脉病变数量CSF患者的心肌节段灌注类型,比较冠脉慢血流血管数量与心肌节段灌注类型是否有相关性。[结果]1.冠状动脉慢血流组(CSF组)第1-16节段Slopemax较非冠状动脉慢血流组(NCF)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慢血流组(CSF组)第1-16节段tpeak较非冠状动脉慢血流组(NCF)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慢血流组(CSF组)第1-16节段RSIpeak较非冠状动脉慢血流组(NCF)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慢血流组(CSF组)第1-16节段AUC%较非冠状动脉慢血流组(NCF)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单支冠脉慢血流组(A组)、双支冠脉慢血流组(B组)、三支冠脉慢血流组(C组)的Slopemax相比,第1-16节段存在差异,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B组第1、3-5、7-12、14-16节段的Slopemax较A组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双支血管慢血流组与单支血管慢血流组相比该节段局部对比造影剂浓度增加速度减慢,其余节段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第1-16节段的Slopemax较A组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三支血管慢血流组与单支血管慢血流组相比该节段局部对比造影剂浓度增加速度减慢;C组第2、6、7、11-13、15、16节段的Slopemax较B组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三支血管慢血流组与双支血管慢血流组相比该节段局部对比造影剂浓度增加速度减慢,其余节段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单支冠脉慢血流组(A组)、双支冠脉慢血流组(B组)、三支冠脉慢血流组(C组)的tpeak相比,第1-6、8-16节段存在差异,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7节段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组第1-6、8-16节段的tpeak较A组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三支血管慢血流组与单支血管慢血流组相比该节段局部对比造影剂流入时间延长,第7节段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第3、4、9、10、12-15节段的tpeak较B组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三支血管慢血流组与双支血管慢血流组相比该节段局部对比造影剂流入时间延长,其余节段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第3、4、12、16节段的tpeak较A组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双支血管慢血流组与单支血管慢血流组相比该节段局部对比造影剂流入时间延长,其余节段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单支冠脉慢血流组(A组)、双支冠脉慢血流组(B组)、三支冠脉慢血流组(C组)的RSIpeak相比,第2-6、9-16节段存在差异,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节段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组第2-6、9-12、15、16节段的RSIpeak较A组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三支血管慢血流组与单支血管慢血流组相比该节段局部对比造影剂相对峰值浓度减少,其余节段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第9节段的RSIpeak较B组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三支血管慢血流组与双支血管慢血流组相比该节段局部对比造影剂相对峰值浓度减少,其余节段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第3、6、11、12、15节段的RSIpeak较A组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双支血管慢血流组与单支血管慢血流组相比该节段局部对比造影剂相对峰值浓度减少,其余节段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单支冠脉慢血流组(A组)、双支冠脉慢血流组(B组)、三支冠脉慢血流组(C组)的AUC%相比,第1、3-13、15、16节段存在差异,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节段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组第1、3-7、9-12、15、16节段的AUC%较A组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三支血管慢血流组与单支血管慢血流组相比该节段局部对比造影剂相对累积量减少,其余节段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第1、3、4、7、8、10、12、13、15、16节段的AUC%较B组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三支血管慢血流组与双支血管慢血流组相比该节段局部对比造影剂相对累积量减少,其余节段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第4、5、16节段的AUC%较A组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双支血管慢血流组与单支血管慢血流组相比该节段局部对比造影剂相对累积量减少,其余节段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CSF组治疗前(D组)与治疗后(E组)吸烟、胸闷、心悸、气促、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总胆固醇、TG、同型半胱氨酸(HCY)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8例CSF治疗前组与治疗后组患者的Slopemax相比,第1、3、4、10、15节段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7、8、11、12节段tpeak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1-9、12-16节段RSIpeak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3-16节段的AUC%存在差异,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冠状动脉慢血流组(CSF组)与非冠状动脉慢血流组(NCF组)相比患者的年龄、BMI、颈动脉硬化、HGB平均浓度、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甘油三脂、LVDD、E、A、E/A 比值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室壁运动异常、IVST、LVPWT、RVDD、FS、LVEF、LVEDV、LVESV 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中观察到在CSF患者中,单支血管受累出现CSF的占比为22.8%,双支冠脉血管受累出现CSF的占比为45.6%,三支血管受累出现CSF的占比为31.6%;本研究中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以LAD最常见,其次为RCA及LCX;2、CSF组患者与NCF组患者相比存在冠脉微循环障碍,冠脉微循环障碍程度与冠脉慢血流支数相关,冠脉慢血流累及血管越多,灌注异常节段越多;冠脉慢血流灌注异常主要累及左室基底部侧壁及下壁、中间部前壁侧壁及下壁、心尖部前侧壁;灌注异常节段与冠脉慢血流病变相对应;3、CSF患者中部分心肌微循环障碍可以通过强化药物治疗、危险因素控制和改善生活方式等综合治疗得到改善。
张志宇[2](2020)在《冠状动脉扩张患者的临床特点、生存分析与血清标记物检测》文中指出目的:冠状动脉扩张属于心血管领域的一种罕见病,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既往研究提示其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及炎症反应具有密切关系。冠脉扩张在中国人群中的患病率、临床特点与预后尚缺少研究。本研究旨在通过注册登记研究追踪一队冠脉扩张患者,总结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生存情况,同时利用蛋白芯片技术及ELISA试验寻找可能参与到冠脉扩张发病的分子或潜在的蛋白通路。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2009-2019年就诊的冠脉扩张患者,获取患者基线临床病史、辅助检查与治疗情况并录入国家罕见病注册登记系统,获取患者冠脉造影图像并进行评估统计。研究者采用电话随访方式对患者进行随访,主要终点为心血管原因死亡(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卒中),次要终点事件为包括全因死亡、因心血管原因再次住院、接受冠脉再血管化治疗及冠脉搭桥手术在内的复合终点。同时,利用北京协和医院生物样本库保存的患者血清样本针对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进行蛋白芯片研究,采用生信分析方式发现潜在参与到冠脉扩张发病的分子和通路,并针对数种可能的蛋白分子进行ELISA试验。结果:本研究估算冠脉扩张在行冠脉造影人群患病率约为1.5%,与冠心病患者相比,冠脉扩张患者hsCRP水平显着上升,且接受PCI的比例更低,其他临床表现、基础疾病、实验室检查、药物治疗则没有差异;冠脉造影特点以右冠状动脉受累为主,Markis Ⅳ型比例最多。随访结果表明,约5年随访期内,冠脉扩张与冠心病的生存没有显着差异,但再发心绞痛的比例更高。蛋白芯片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血管抑素、脂联素与LOX-1等分子与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结合通路可能参与到冠脉扩张的发病过程中,而血清MMP8是潜在的预后预测指标。结论:本研究汇总的冠脉扩张队列与已有文献报道的冠脉扩张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具有一致性。5年随访结果提示冠脉扩张预后与冠心病没有差异,但冠脉扩张患者具有更加显着的炎症状态,涉及血脂代谢紊乱和炎症因子相关的蛋白通路可能参与到冠脉扩张的发病过程中。
剡冬冬[3](2020)在《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临床危险因素及血浆炎症因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索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SFP)的临床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形态之间的关系,了解CSFP与炎症、内皮损伤和血小板活化之间的联系,寻找新的具有预测或诊断价值的血浆标志物。方法:本研究分为两个阶段。所有研究对象均来自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脏中心2017年至2019年间的住院病例,受试对象的临床数据均来自入院后的医疗记录,试验室数据来自心脏中心实验室。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第一阶段:主要研究CSFP临床危险因素及形态学相关性。即探索临床常规检查化验中能够预测CSFP的危险因素或实验室检测指标,了解冠状动脉形态学参数与冠状动脉TIMI血流之间的联系。这部分共纳入100名CSFP患者(试验组)和156名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受试者(对照组)。所有受试对象冠状动脉造影均无狭窄或狭窄<40%。首先通过冠状动脉造影TIMI血流初步筛选TIMI血流在2级或2级以下者,然后通过TIMI血流帧计数法(TFC)来量化血流帧数,如任何一支冠状动脉TFC>27帧即诊断为CSFP。收集两组受试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化验指标、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造影数据。统计分析,首先检查数据是否为正态分布。其次采用t检验或卡方检验比较两组间一般资料、实验室化验指标、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形态学参数之间的差异。然后将单因素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的指标与冠状动脉TFC进行相关性分析,寻找影响冠状动脉血流的相关因素。最后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拟合,寻找实验室化验中预测CSFP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二阶段:结合第一阶段的研究结果,探索CSFP与炎症、内皮损伤和血小板活化之间的联系,寻找新的预测CSFP的血浆标志物。即通过比较CSFP和正常对照组中血浆炎性因子(S100A9、hs-CRP)、内皮损伤因子(Endostatin)和血小板活化因子(SP选择素)间的差异,来明确CSFP与炎症、内皮损伤和血小板活化之间的联系,最后进行多因素回归获得对CSFP有显着预测价值的新型血浆标志物。这部分纳入38名CSFP患者和38名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进行研究。临床资料收集同前。血样收集:冠状动脉造影术前经桡/股动脉抽取动脉血15ml,离心后提取血浆,冻存在-80℃备用。通过Elisa试验测量血浆S100A9、hs-CRP、Endostatin和SP选择素水平,结合实验室化验指标,明确CSFP的独立预测因子,并推测CSFP的可能病理生理机制。统计分析,首先进行t检验或卡方检验比较组间单因素差异,将单因素比较有显着差异的指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拟合,寻找预测CSFP的独立危险因子。然后将血浆标志物与冠状动脉TIMI血流和冠状动脉形态学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最后将独立预测因子做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通过曲线下面积(AUC)来判断对CSFP的诊断价值,同时计算对CSFP诊断的截断值、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第一部分研究结果:⑴CSFP组三支冠状动脉校正后的TIMI血流帧数(cTFC)和平均TIMI血流帧数(Ave-cTFC)均>27帧,符合CSFP诊断标准,并且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⑵与对照组相比,CSFP组甘油三脂、同型半胱氨酸、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WD)均显着升高(P<0.05)。⑶CSFP组术中血压更低(P<0.05)。左主干直径(LM-d)、左前降支近段直径(LADp-d)、左前降支中段直径(LADm-d)、左旋支近段直径(LCXp-d)、左旋支中段直径(LCXm-d)、右冠近段直径(RCAp-d)、右冠中段直径(RCAm-d)、冠状动脉近段平均直径(Avep-d)、冠状动脉中段平均直径(Avem-d)、冠状动脉总平均直径(Ave-d)均显着大于对照组(P<0.05)。左前降支远端分支数(LAD-NDB)、左旋支远端分支数(LCX-NDB)、右冠远端分支数(RCA-NDB)和平均远端分支数(Ave-NDB)均显着少于对照组(P<0.05)。⑷相关性分析显示,冠状动脉Avep-d、Avem-d、Ave-d与冠状动脉Ave-cTFC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570,0.506,0.583,P<0.05);冠状动脉Ave-NDB与冠状动脉Ave-cTFC呈显着负相关(r=-0.508,P<0.05)。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冠状动脉平均cTFC和冠状动脉管径均呈正相关(r=0.340,0.335,P<0.05)。⑸将单因素分析有显着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同型半胱氨酸(OR=1.077,95%CI:1.0341.123,P<0.05),中性粒细胞百分比(OR=1.064,95%CI:1.0321.097,P<0.05),血小板分布宽度(OR=1.194,95%CI:1.0511.356,P<0.05)和血小板平均体积(OR=1.338,95%CI:1.1271.588,P<0.05)是预测CSFP的实验室指标。第二部分研究结果:⑴基线资料组间t检验发现,CSFP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血小板平均体积、S100A9、hs-CRP、Endstatin较对照组均显着升高(P<0.05),纤维蛋白原较对照组减低(P<0.05)。⑵相关性分析发现S100A9、hs-CRP、Endostatin与冠状动脉平均cTFC呈正相关(r=0.441,0.343,0.426,P<0.05),与冠状动脉平均直径也呈正相关(r=0.356,0.417,0.356,P<0.05)。Endostatin与冠状动脉远端血管分支数无相关。冠状动脉平均cTFC与冠状动脉平均管腔直径呈显着正相关(r=0.671,P<0.05),与冠状动脉远端平均分支数呈显着负相关(r=-0.523,P<0.05)。hs-CRP与S100A9呈显着正相关(r=0.420,P<0.05)。⑶将上述t检验有显着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拟合,结果显示:血浆炎症标志物S100A9(OR=1.194,95%CI:1.0471.362,P<0.05)和hs-CRP(OR=1.817,95%CI:1.0303.2040,P<0.05)是CSFP的独立预测因子。⑷使用hs-CRP、S100A9和hs-CRP+S100A9联合指标作为测试变量,评价对CSFP的诊断价值。当hs-CRP的截断值为1.24mg/L时Youden指数最大,对应的灵敏度为68.4%,特异度为73.7%,曲线下面积AUC=0.764(P<0.001)。当S100A9的截断值为16.57ng/ml时约Youden指数最大,对应的灵敏度为52.6%,特异度为81.6%,曲线下面积AUC=0.743(P<0.001)。当hs-CRP+S100A9作为联合指标时,Youden指数最大处对应的灵敏度为84.2%,特异度为73.7%,曲线下面积AUC=0.856(P<0.001)。结论:第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同型半胱氨酸、血小板分布宽度和血小板平均体积是预测CSPF的临床化验指标。第二,冠状动脉直径增大、远端分支数减少与冠状动脉TIMI血流减慢显着相关。第三,血浆S100A9和hs-CRP升高是CSFP的独立预测因子,且与冠状动脉平均TFC呈正相关,两者联合可以提高诊断CSFP的能力。炎症可能参与CSFP的发生。
李静[4](2020)在《血清ESM-1、NE、MMP-9水平与冠状动脉瘤样扩张的相关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血清内皮细胞特异分子-1(ESM-1)、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冠状动脉瘤样扩张(CAE)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1月-2019年7月入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心内科一病区行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A检查符合入选条件的252例患者,其中冠状动脉瘤样扩张患者47例(瘤样扩张组)、冠状动脉狭窄患者125例(冠心病组)、冠状动脉正常患者80例(正常对照组)。收集所有入选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既往史(高血压、糖尿病病史)、临床诊断、入院心电图、超敏C反应蛋白、尿素、肌酐、血尿酸、甘油三酯、总胆固醇、HDL-C、LDL-C、NT-pro BNP、CTn T等临床资料。统一进行血清ESM-1、NE、和MMP-9水平的测定。多因素分析CAE严重程度影响因素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血清ESM-1、NE、MMP-9对CAE的预测价值。结果1.47例冠状动脉扩张患者累及冠状动脉扩张病变55支,其中囊状扩张8支,梭状扩张37支,弥漫扩张10支。发生在前降支15支,回旋支12支,右冠28支。23支血管合并冠状动脉狭窄,其中16支血管冠状动脉扩张与狭窄相关。2.血清ESM-1水平在正常对照组、瘤样扩张组、冠心病组中逐渐升高[分别为(174.61±25.23)ng/ml VS(211.79±22.67)ng/ml VS(214.13±25.13)ng/ml];血清NE水平在正常对照组、瘤样扩张组、冠心病组中逐渐升高[分别为(38.84±5.69)ng/ml VS(41.99±9.53)ng/ml VS(46.57±5.19)ng/ml];血清MMP-9水平在正常对照组、冠心病组、瘤样扩张组中逐渐升高[分别为(569.72±110.66)ng/ml VS(717.57±95.78)ng/ml VS(728.51±97.47)ng/ml]。3.瘤样扩张组与冠心病组的ESM-1、NE、MMP-9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0;瘤样扩张组和冠心病组的ESM-1、MMP-9水平无差异,P>0.05;冠心病组的NE水平高于瘤样扩张组,P<0.01。4.瘤样扩张组患者ESM-1、MMP-9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0;瘤样扩张组患者NE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0。5.冠心病组患者ESM-1、MMP-9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0;冠心病组患者NE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0。6.血清ESM-1、NE、MMP-9水平对CAE预测价值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24、0.534、0.661,P值分别为0.005、0.450、0.000。其中血清ESM-1、MMP-9对CAE预测价值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24(0.549~0.699)、0.661(0.584~0.738),ESM-1诊断CAE的灵敏度为85.2%,特异度为38.4%;MMP-9诊断CAE的灵敏度为72.2%,特异度为56.1%。结论1、冠状动脉扩张更常见于右冠状动脉。2、冠状动脉狭窄引起的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可能是导致扩张病变的原因。3、成人冠状动脉扩张和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内皮因子和炎症因子水平无差异,可能二者存在共同发病机制。4、血清ESM-1水平越高,CAE越严重,MMP-9水平越高,CAE越严重,血清ESM-1、MMP-9对CAE有较高的预测价值,考虑可作为CAE的独立危险因素。
关星绘[5](2020)在《CMR首过灌注成像评估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冠脉微循环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运用3.0T心脏磁共振首过灌注成像对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冠脉微循环进行半定量临床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2月1日至2020年1月20日期间,在昆明医科大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排除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10例作为非冠状动脉疾病组(A组)为对照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提示心外膜下冠状动脉狭窄<50%的患者35例作为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组(B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提示心外膜下冠状动脉50%≤狭窄≤90%的患者15例作为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组(C组)为对照组;同期根据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组患者既往是否患有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D组),非糖尿病组(E组)。根据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组患者冠脉造影心外膜下冠脉情况分为:冠状动脉慢血流组(F组)、冠状动脉轻度狭窄组(G组)、冠状动脉心肌桥组(H组)。根据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tion fraction,LVEF)分为:LVEF≥50%组(Ⅰ组),LVEF<50%组(J组)。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糖尿病史、吸烟史、体重指数(BMI)、高敏肌钙蛋白T(hs-TnT)、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空腹血糖等指标。所有患者入院1周内行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检查,心脏电影扫描图像通过 CVI42(Circle Cardiovascular Imaging,Canada)软件的CMR-FT技术后处理得到其心功能参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volume,LVESV),心脏首过灌注成像图像通过CVI42软件的MR Cardiac Analysis后处理绘制出相应节段的时间-信号曲线,从而获取灌注的结果:最大上升斜率(Maximal upslope of myocardial intensity enhancemen,Slopemax)、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peak)、峰值信号强度(Peak signal intensity,SIpeak)。采用美国心脏病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17节段法(本研究未包含第17节段)对各节段进行分析。[结果]1.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组(B组)1-16节段首过灌注成像扫描结果Slopemax、tpeak、SIpeak与非冠状动脉疾病对照组(A组)患者相比较Slopemax减低、tpeak延长、SIpeak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B组患者存在心肌灌注损伤,提示B组患者存在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组(平均狭窄81%)(C组)1-16节段首过灌注成像扫描结果Slopemax、tpeak、Slpeak与A组相比较Slopemax减低、tpeak延长、SIpeak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C组患者存在心肌灌注损伤,提示C组患者存在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但B组、C组之间1-16节段首过灌注成像扫描结果Slopemax、tpeak、Slpeak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组中冠脉慢血流组(F组)、冠脉轻度狭窄组(平均狭窄32%)(G组)患者1-16节段与A组相比较Slopemax减低,tpeak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peak呈减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F组、G组患者存在心肌灌注损伤,提示F组、G组患者存在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但F组、G组之间1-16节段首过灌注成像扫描结果Slopemax、tpeak、Slpeak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组患者中糖尿病组(D组)与非糖尿病组(E组)1-16节段首过灌注成像扫描结果Slopemax、tpeak、Slpea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Slopemax呈降低趋势、tpeak呈延长趋势、Slpeak呈降低趋势。4.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中为LVEF<50%组(J组)与LVEF≥50%组(I组)相比较Slopemax降低,SIpeak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pea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呈延长趋势,提示左室收缩功能越差,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越严重。5.B组心功能参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与A组相比较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82.13±33.92 VS 60.92±28.62,P<0.05),提示B组患者左室舒张功能障碍。B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A组、C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48±15.78 VS 60.62±4.41,56.48±15.78 VS 44.61±22.78,P>0.05)。B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与A组、C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2.42±32.52 VS 31.19±15.41,42.42±32.52 VS 60.65±48.56,P>0.05)。[结论]1.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均存在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2.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中的冠脉慢血流患者、冠状动脉轻度狭窄患者存在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3.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左室收缩功能越差,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越严重。4.运用心脏磁共振电影成像技术可以早期发现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舒张功能障碍。
徐贺[6](2020)在《基于肠道菌群学说探研痰湿体质冠心病患者氧化三甲胺水平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痰湿体质冠心病患者血浆氧化三甲胺(Trimetlylamine oxid,TMAO)水平,初步探讨氧化三甲胺检测在痰湿体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1.按纳排标准纳入2019年04月至2020年01月至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心血管病科以中医“胸痹”收入住院或门诊就诊的病人。2.纳入的“胸痹”患者按照中医体质分型标准,分为胸痹痰湿体质组和胸痹非痰湿体质组,每组最终纳入各95例。两组患者中又将分别经冠脉CTA或经皮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作为冠心病组,排除冠心病的患者作为非冠心病组。冠心病组患者分别按照冠心病的临床分类标准(慢性冠脉病变、急性冠脉综合症)、冠脉CTA或CAG检查所示冠脉病变支数结果(单支病变、多支病变)、冠脉CTA或CAG检查所示冠脉病变程度结果(以Gensini评分分为冠脉轻度病变、冠脉重度病变)进行收集资料的分析。3.所有纳入的190例“胸痹”患者均详细记录临床资料,包括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个人史包括有无吸烟史,既往病史包括有无2型糖尿病、有无高血压病史,家族史为是否有同种疾病遗传史。各项检查结果包括血浆氧化三甲胺(Trimetlylamine oxid,TMAO)、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脂(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以及冠脉 CTA 或经皮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测结果等登记在病例信息采集表。中医体质辨识情况等登记在痰湿体质自我辨识表及痰湿体质特征计量化积分表。对所有临床资料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分析冠心病患者与非冠心病患者在血浆TMAO以及其他各项指标上的差异,比较分析冠心病患者中不同冠心病临床分型、不同冠脉病变支数、不同冠脉病变程度患者在血浆TMAO以及其他各项指标上的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初步探研血浆TMAO水平是否为冠心病及痰湿体质的危险因素。结果:1.比较66例痰湿体质冠心病患者与29例痰湿体质非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痰湿体质冠心病患者血浆TMAO、LDL-C水平、合并高血压所占百分比、吸烟史所占百分比、家族史所占百分比均高于痰湿体质非冠心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痰湿体质冠心病患者血浆TMAO水平、合并高血压所占百分比、家族史所占百分比明显高于后者(P<0.01)。2.将前述66例痰湿体质冠心病患者与29例痰湿体质非冠心病患者相比较后所得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浆高TMAO水平是痰湿体质人群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P<0.05)。3.比较痰湿体质冠心病中4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和25例慢性冠脉病患者临床资料,发现冠心病危险因素中,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TMAO水平以及合并高血压所占百分比、2型糖尿病所占百分比均高于慢性冠脉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合并高血压所占百分比明显高于后者(P<0.01)。而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HDL-C水平低于慢性冠脉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比较痰湿体质冠心病中42例冠脉单支病变患者和24例冠脉多支病变患者临床资料,发现冠脉多支病变患者血浆TMAO、TC、TG、LDL-C、体质指数(BMI)水平、合并高血压所占百分比、吸烟史所占百分比、合并2型糖尿病所占百分比均高于冠脉单支病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冠脉多支病变患者血TC、TG水平以及合并2型糖尿病所占百分比明显高于后者(P<0.01)。而冠脉多支病变患者的血HDL-C水平明显低于冠脉单支病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比较痰湿体质冠心病中30例冠脉轻度病变患者和36例冠脉重度病变患者临床资料,发现冠脉重度病变患者血浆TMAO、TG水平、吸烟史所占百分比、合并2型糖尿病所占百分比均高于冠脉轻度病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冠脉重度病变患者血浆TMAO水平、合并2型糖尿病所占百分比明显高于后者(P<0.01)。而冠脉重度病变患者的血HDL-C水平明显低于冠脉轻度病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比较57例非痰湿体质冠心病患者和38例非痰湿体质非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发现非痰湿体质冠心病患者血浆TMAO、TC、LDL-C水平以及家族史所占百分比高于非痰湿体质非冠心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非痰湿体质冠心病患者血浆TMAO水平、家族史所占百分比明显高于后者(P<0.01)。而非痰湿体质冠心病患者血HDL-C水平低于非痰湿体质非冠心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将前述57例非痰湿体质冠心病患者与38例非痰湿体质非冠心病患者相比较后所得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TMAO水平、家族史、低HDL-C水平是非痰湿体质人群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P<0.05)。8.比较非痰湿体质冠心病中2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和31例非慢性冠脉病患者临床资料,发现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TMAO、BMI水平以及合并高血压所占百分比、2型糖尿病所占百分比均高于慢性冠脉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比较非痰湿体质冠心病中40例冠脉单支病变患者和17例冠脉多支病变患者临床资料,发现冠脉多支病变患者血浆TMAO、TC、TG、LDL-C水平以及合并高血压所占百分比、2型糖尿病所占百分比均高于冠脉单支病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冠脉多支病变患者血TC、TG水平以及合并高血压所占百分比、2型糖尿病所占百分比明显高于后者(P<0.01)。10.比较非痰湿体质冠心病中36例冠脉轻度病变患者和21例冠脉重度病变患者临床资料,发现冠脉多支病变患者血浆TMAO、血TC水平以及合并高血压所占百分比、2型糖尿病所占百分比均高于冠脉轻度病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冠脉多支病变患者血浆TMAO水平以及合并高血压所占百分比、2型糖尿病所占百分比明显高于后者(P<0.01)。11.比较66例痰湿体质冠心病患者和57例非痰湿体质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发现痰湿体质冠心病患者血浆TMAO、TC、TG、BMI水平、吸烟史所占百分比以及合并2型糖尿病所占百分比均高于非痰湿体质冠心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痰湿体质冠心病患者血浆TMAO水平以及合并2型糖尿病所占百分比明显高于后者(P<0.01)。12.将前述66例痰湿体质冠心病患者与57例非痰湿体质冠心病患者相比较后所得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TMAO水平是冠心病患者中痰湿体质的危险因素(P<0.05)。13.TMAO的ROC曲线分析显示,氧化三甲胺对冠心病患者中痰湿体质发生的曲线下面积为 0.711(95%CI:0.621~0.802,P<0.001),其中 TMAO 截断点为 6.71umol/L,敏感度0.712,灵敏度:0.614。结论:1.所观察的123例冠心病患者的血浆氧化三甲胺(TMAO)水平与冠心病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2.所观察的123例冠心病患者的血浆氧化三甲胺(TMAO)水平与中医痰湿体质两者之间存在有一定相关性。3.所观察的123例冠心病中的血浆氧化三甲胺(TMAO)水平与急性心血管事件、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4.冠心病痰湿体质患者,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血浆TMAO水平值得关注,其临床意义期待未来大样本、多中心研究工作的开展。
盛兆雪[7](2020)在《基于冠状动脉斑块影像学特征的急性心肌梗死病理生物学研究》文中认为背景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 N-oxide,TMAO)能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既往研究报道在稳定型冠心病患者中血浆TMAO水平可以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程度。然而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人群,两者的关系尚不明确。方法本研究纳入2组队列人群,包括335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和53例健康对照人群,后者主要用来提供血浆TMAO浓度正常参考范围。使用冠状动脉病变支数(the number of diseased coronary arteries)和SYNTAX评分(SYNTAX score)定量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以SYNTAX评分≤22分定义为低值组,以SYNTAX≥23分定义为中高值组)。使用高效液相色谱联合质谱分析法测定血浆TMAO浓度。结果STEMI患者和健康对照人群的血浆TMAO浓度分别为2.18(1.34-3.90)μM和1.23(0.84-2.42)μM。在335例STEMI患者中,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血浆TMAO水平显着高于单支病变患者(P<0.001);SYNTAX评分中高值组患者血浆TMAO水平显着高于低值组患者(P<0.001)。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在校正多个心血管疾病的传统危险因素后显示血浆高TMAO水平可以作为中高值SYNTAX评分(OR 1.16,95%CI:1.06-1.29,P=0.001)和冠状动脉多支病变(OR 1.15,95%CI:1.01-1.32,P=0.035)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在STEMI人群中,血浆TMAO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呈正相关。血浆TMAO水平可以作为AMI人群新的危险分层标志物,并指导患者个体化治疗。背景既往研究显示肠道菌群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 N-oxide,TMAO)能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而且斑块破裂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血浆TMAO水平显着高于斑块侵蚀患者,而后者TMAO水平与健康对照人群无显着差异,这提示TMAO参与斑块破裂而非斑块侵蚀的发生。我们猜想TMAO可能通过激活斑块炎症并促进斑块易损性形成导致斑块破裂的发生。本研究旨在评估由斑块破裂引起的STEMI患者血浆TMAO与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确定的罪犯斑块炎症和易损性的关系来验证以上猜想,并评估使用外周标志物TMAO识别斑块炎症和易损性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连续入选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17年4月至2018年7月因STEMI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行OCT检查后证实罪犯斑块病理类型为斑块破裂的90例患者。搜集患者人口学资料、危险因素、既往病史、围术期实验室检查结果、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和OCT影像特征资料。使用稳定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量血浆TMAO水平。根据TMAO中位数水平将入选患者分为TMAO高值组(45例)和TMAO低值组(45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基线特征及OCT明确的罪犯斑块微结构特征的差别。使用OCT判断罪犯斑块有无巨噬细胞浸润及计算巨噬细胞浸润度来定性和定量评估斑块炎症,分析血浆TMAO与斑块炎症的关系。结果TMAO高值组糖尿病比例(48.9%比26.7%,P=0.050)、糖化血红蛋白水平[(7.0±1.7)%比(6.3±1.5)%,P=0.040]均显着高于低值组。OCT特征方面,TMAO高值组与低值组相比,最小纤维帽厚度更薄[60(60-100)μm 比 90(70-110)μm,P=0.013],而薄纤维帽斑块比例(55.6%比15.6%,P<0.001)、微通道比例(24.4%比4.4%,P=0.014)和巨噬细胞浸润比例(72.0%比28.0%,P<0.001)更高。另外,55例(55.6%)患者在罪犯斑块中出现巨噬细胞浸润(即存在斑块炎症)。罪犯斑块存在斑块炎症的患者血浆TMAO水平显着高于无斑块炎症患者[4.14(3.14-6.52)μM 比 2.40(1.78-3.08)μM,P<0.001]。而且,血浆TMAO水平与巨噬细胞密度呈显着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r=0.542,P<0.001)。此外,多因素回归分析校正多个混杂因素后显示TMAO仍与斑块炎症独立相关(OR 3.32,95%CI:1.77-6.23,P<0.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斑块破裂患者血浆TMAO浓度与罪犯斑块的斑块炎症和斑块易损性显着相关。TMAO可以作为反映冠状动脉斑块炎症和易损性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从而优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危险分层方法和临床治疗策略。背景愈合斑块(healed plaque)是斑块破裂或者斑块侵蚀愈合后遗留下的一种结构;愈合斑块也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标志。本研究旨在探索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患者血浆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 N-oxide,TMAO)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识别的愈合斑块的关系。方法本研究连续入组206例因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和罪犯血管OCT检查的患者。经筛选后最终纳入156例患者,根据罪犯斑块节段是否存在愈合斑块将入组患者分为愈合斑块组和无愈合斑块组。使用稳定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量血浆TMAO水平。结果罪犯斑块节段存在愈合斑块的患者共54例(34.6%),无愈合斑块的患者共102例(65.4%)。愈合斑块组患者年龄更大,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更低。OCT相关发现方面,愈合斑块组患者斑块破裂比例(81.5%比45.1%,p<0.001)、薄纤维帽粥样硬化斑块比例(42.6%比20.6%,p=0.004)和巨噬细胞浸润比例(70.4%比26.5%,p<0.001)均较无愈合斑块患者显着偏高。血浆TMAO水平在愈合斑块组患者也更高(3.9[2.6-5.1]μM vs.1.8[1.0-2.7]μM,p<0.001);而且 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分析显示血浆TMAO浓度区分有无愈合斑块的曲线下面积为0.810(P<0.001);如果将TMAO界值设定为2.9μM,TMAO区分愈合斑块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2.2%和81.4%。结论AMI患者罪犯斑块节段存在愈合斑块与斑块易损性有关,而血浆TMAO可以作为识别愈合斑块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背景既往研究显示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易损性显着相关。但是目前尚无研究探讨糖尿病病程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罪犯斑块的病理学类型和微结构特征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因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并对罪犯血管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的279例患者。根据糖尿病病程,将糖尿病患者分成2组:长时程糖尿病组(long-duration,LD;病程≥10年)和短时程糖尿病组(short-duration,SD;病程<10年)。对比无糖尿病(Non-DM)、SD组和LD组患者的基线临床特征及罪犯斑块病理学类型和微结构特征。结果共95例(34.1%)患者罹患糖尿病,其中LD组有64例(67.4%),SD组有31 例(32.6%)。LD 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 A1c,HbA1c)水平较SD组和Non-DM患者显着偏高(8.4%比7.6%比5.7%,P值<0.001)。而在OCT识别的罪犯斑块病理学类型和微结构特征方面,脂质斑块(lipid-rich plaque,LRP)、薄纤维帽粥样硬化斑块(thin-capfibroatheroma,TCFA)和斑块破裂(plaque rupture,PR)的比例在 LD 组患者均最高(LRP:80.6%[LD]比 52.2%[Non-DM]比62.5%[SD],P=0.007;TCFA:41.9%[LD]比 19.6%[Non-DM]比 31.3%[SD],P=0.012;PR:74.2%[LD]比 46.7%[Non-DM]比 48.4%[SD],P=0.017)。糖尿病患者钙化比例较非糖尿病患者更高(62.1%比46.2%,P=0.016),但LD和SD组间无差异(61.3%比 62.5%,P=0.999)。结论糖尿病时程与STEMI患者罪犯斑块的病理类型和易损性特征显着相关。这一发现可以解释长时程糖尿病患者的高死亡风险。背景既往研究报道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发生梗死前心绞痛(pre-infarction angina,PIA)可以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并减少死亡率。本研究旨在探索由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识别的AMI患者罪犯斑块病理类型和微结构特征与PIA的关系。方法从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共有279例因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并接受罪犯血管 OCT 检查的患者。根据患者病历记录确定是否出现PIA,并分成PIA组和非PIA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数据和罪犯斑块形态和微结构特征。结果在279例入组患者中,共153例(54.8%)患者出现PIA。PIA组中劳力相关的心肌梗死发作(onset with exertion)比例较非PIA组显着偏低(24.2%比40.5%,P=0.004),两组间其他基线特征和冠状动脉造影相关特征未见明显差异。OCT特征方面,PIA组患者罪犯斑块出现斑块破裂的比例和脂质斑块的比例均较非PIA组显着偏低(40.5%比 61.9%,P<0.001;48.4%比 69.0%,P=0.001)。另外,与非 PIA 组相比,PIA组患者罪犯斑块中薄纤维帽粥样硬化斑块(thin-cap fibroatheroma,TCFA)的发生率偏低而最薄纤维帽厚度偏大,但两者均尚未达到统计学差异(20.3%比30.2%,P=0.070;129.1±92.0μm比 111.4±78.1μm,P=0.088)。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IA可以作为斑块破裂发生的阴性预测因素(OR,0.44,95%CI:0.27-0.72,P=0.001)。结论与未发生PIA患者相比,STEMI合并PIA患者的斑块破裂发生率、脂质斑块比例均偏低。这一发现提示两组STEMI患者可能存在不同的发病机制。
林理惠[8](2019)在《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文采用回顾性方法研究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MINOCA)的危险因素及其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来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改善MINOCA患者的预后。方法:从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泉州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治疗并初步诊断符合急性心肌梗死并接受冠脉造影检查的1905例患者中,筛选出符合MINOCA诊断标准的42例患者,分析归纳患者的一般信息、症状体征、既往史、实验室检查、心脏彩超、心电图、冠脉造影、治疗转归和预后。采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得出对终点事件发生有影响的危险因素,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复合终点事件(胸痛再入院/复发性心肌梗死)的独立预测因素。应用卡方检验分析MINOCA中STMEI与NSTEMI亚组间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1、MINOCA患者的一般临床特点:本研究共纳入MINOCA总数42例。病因包括不明原因54.7%(23例)、斑块破裂19.0%(8例)、冠脉痉挛4.8%(2例)、自发性冠脉夹层2.4%(1例)、冠脉栓塞14.3%(6例)、心肌桥4.8%(2例)。发病平均年龄为(56.78±13.91)岁,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比例为57.1%(24例),合并高血压病为47.6%(20例),有吸烟史的患者为52.4%(22例)。在CAG造影结果显示血管轻度狭窄占76.2%(32例),TIMI血流≤2级为4.8%(2例)。在随访期间共有6人(14.3%)因复发性心肌梗死/胸痛再发入院,其中1人(2.4%)发生心梗再入院,5人(11.9%)因胸痛再发再次入院。在出院后药物治疗的应用中,阿司匹林、P2Y12抑制剂的应用率均为73.8%(31例),他汀类应用率为90.5%(38例),未达到冠心病的药物治疗常规。2、MINOCA患者出院后1年的终点事件及相关预测因素分析:根据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筛选出自变量,将复合终点事件设置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合并脑血管疾病、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是MINOCA复合终点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3、MINOCA患者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亚组间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比较:(1)MINOCA患者中STEMI的发生率为54.8%(23例)高于NSTEMI的45.2%(19例)。在两组患者中,NSTEMI患者发病年龄低于STEMI患者(P=0.07),在与STEMI患者对比,NSTEMI患者合并糖尿病的比例较高(P=0.001)。(2)在实验室生化指标中,心肌酶标志物AST在STEMI明显高于NSTEMI(P=0.026),NSTEMI患者的BNP明显高于STEMI(P=0.023),在CAG检查结果中显示STEMI血管轻度狭窄(0<狭窄直径<50%)73.9%,NSTEMI血管轻度狭窄占78.9%,两组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170)。(3)心脏彩超检查结果显示,STEMI发生室壁运动异常比例明显高于NSTEMI组(P=0.001)。(4)在住院期间药物治疗上的应用,NSTEMI组使用他汀类、β受体阻滞剂、P2Y12抑制剂多于STEMI(P<0.05),在出院后治疗上,NSTEMI组的尼可地尔使用情况明显高于STEMI组(P=0.01)。(5)在出院后1年随访,STEMI组发生复合终点事件为17.4%(4例),其中复发性心肌梗死4.3%(1例),胸痛再入院13.0%(3例),NSTEMI组发生复合终点事件为10.5%(2例),2例均为胸痛再入院。统计学上两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并无明显差异(P=0.211)。结论1、MINOCA患病率较低,但具备一定的临床特征。2、MINOCA相关危险因素分布情况与冠状动脉阻塞性心肌梗死大致相同。3、合并脑血管疾病、他汀类药物是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4、MINOCA患者中STEMI的发病率高于NSTEMI,STEMI与NSTEMI两组预后无明显差异。5、MINOCA患者虽然没有显着的血管狭窄,但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肌损伤,并且其长期预后偏差,在临床工作中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范丽娟[9](2019)在《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评估儿童复杂先心病》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应用的可行性研究目的探讨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检查中的可行性:诊断能力、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对象与方法100例连续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纳入研究,年龄均小于3岁。根据扫描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组50例,男31例,女19例,年龄12天至32个月,使用宽体探测器低剂量心电门控CT心脏收缩末期扫描。对照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19天至27个月,使用多排CT容积螺旋穿梭技术(VHS)扫描。以手术结果作为参考标准,计算两种检查方法对心血管畸形的检出率并进行比较。分别测量两组升主动脉、主肺动脉、左心室、膈肌水平降主动脉及胸壁肌肉组织的CT值和图像噪声,并计算客观图像质量指标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采用双盲法评价心内结构、心外结构及冠状动脉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记录每一位患儿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D)。比较两组的诊断检出率,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组和对照组分别发现142和131处心血管畸形,两者诊断检出率分别为95.07%和94.66%,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0.877,P=1.000)。低剂量组心内结构、心外结构及冠状动脉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71±0.82、4.69±0.51和3.28±0.90,对照组心内结构、心外结构及冠状动脉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52±0.65、4.60±0.61和2.30±0.82,两组心内结构及心外结构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宽体探测器低剂量组显着高于对照组。图像质量的客观评价:宽体探测器低剂量组及对照组升主动脉的CT值(565.15±184.55 vs.526.00±184.10)、图像噪声(28.07±9.64 vs.24.95±5.89)、SNR(21.43±7.96 vs.21.82±8.32)及CNR(19.06±7.72 vs.19.58±8.2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肺动脉的CT值(575.95±259.78 vs.537.06±198.40)、图像噪声(25.62±10.87 vs.26.66±8.25)、SNR(23.66±8.66 vs.22.25±11.42)及CNR(20.94±8.19 vs.20.03±11.0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的CT值(554.96±213.85 vs.520.57±173.34)、图像噪声(30.14±12.34 vs.26.71±8.18)、SNR(19.92±7.99 vs.21.13±9.40)及CNR(17.58±7.44 vs.18.92±8.8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膈肌水平降主动脉的CT值(539.40±175.28 vs.524.90±189.52)、图像噪声(25.96±10.99 vs.23.29±8.54)、SNR(23.83±11.50 vs.26.47±15.98)及CNR(20.96±10.30 vs.23.74±15.1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组与对照组比较,CTDIvol(t=-14.856,P=0.000)、DLP(t=-12.595,P=0.000)及有效剂量ED(t=-11.642,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扫描比多排CT容积螺旋穿梭技术扫描辐射剂量下降了76%。结论宽体探测器低剂量心电门控CT心脏收缩末期扫描检查婴幼儿先心病,可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和理想的诊断效能,尤其对诊断先心病中合并的冠状动脉异常具有独特优势,并能大幅降低有效辐射剂量。第二部分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儿童复杂先心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目的通过分析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获取的先心病扫描数据,并将诊断结果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手术结果进行对照,评价该技术在儿童复杂先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对象与方法108例先心病儿童纳入研究,男60例,女48例,平均年龄31.4±35.1月(中位数19.5月,范围12天-15岁),平均体重11.8±7.9kg(中位数9.7kg,范围2.5-56kg),平均身高84.6±23.6cm(中位数80.0cm,范围47.0-156.0cm),平均心率115.9±21.3次/分(中位数115.5次/分,范围59-171次/分)。以手术结果作为参考标准,评价两种检查方法对复杂先心病的心内结构异常、心脏大血管连接异常、心外结构异常以及全部心脏结构异常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正确指数、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及检出率,并比较。记录每一位儿童的CTDIvol和DLP,并计算有效辐射剂量。比较不同年龄组有效辐射剂量。结果1.本组108例,手术结果共发现心内结构异常291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诊断正确251处,诊断不正确共41处。TTE诊断正确273处,诊断不正确共19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心内结构异常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正确指数、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及检出率分别为86.25%、99.95%、0.862、99.60%、98.12%、98.27%及86.25%;TTE分别为93.81%、99.95%、0.938、99.64%、99.14%、99.20%及93.81%。两种检查方法的准确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TTE的准确率显着高于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TTE的检出率显着高于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2.本组108例,手术结果共发现心脏大血管连接异常58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这58处畸形均诊断正确,诊断不正确1处。TTE诊断正确55处,诊断不正确共9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心脏大血管连接异常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正确指数、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及检出率分别为100.0%、99.79%、0.998、98.31%、100.0%、99.81%及100.0%。TTE分别为94.83%、98.76%、0.936、90.16%、99.37%、98.33%及94.83%。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和TTE对心脏大血管连接异常诊断的准确率和检出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625)。3.本组108例,手术结果共发现心外结构异常175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174处畸形诊断正确,诊断不正确2处。TTE诊断正确139处,诊断不正确共53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心外结构异常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正确指数、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及检出率分别为99.43%、99.95%、0.994、99.43%、99.95%、99.90%及99.43%。TTE分别为79.43%、99.09%、0.785、89.10%、98.10%、97.42%及79.43%。两种检查方法的准确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宽体探测器CT的准确率显着高于TTE。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宽体探测器CT的准确率显着高于TTE。4.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本组108例全部心脏结构异常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正确指数、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及检出率分别为92.18%、99.93%、0.921、99.38%、99.09%、99.11%及92.18%;TTE;分别为89.12%、99.46%、0.886、95.11%、98.73%、98.37%及89.12%。两种检查方法诊断全部心脏结构异常的准确率和检出率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114)。5.108例患儿整体平均CTDIvol、DLP及ED分别为1.39±0.38m Gy,20.62±6.79m Gy·cm及0.57±0.15m Sv,三年龄组内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值均=0.000),其中CTDIvol、DLP分别在三年龄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值均<0.05),均随年龄增长而显着增加(表2-11,2-12)。三年龄组患儿的ED分别为0.64±0.17m Sv、0.53±0.12m Sv及0.49±0.08m Sv。其中在>1,≤5岁和>5岁两年龄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273);但在≤1岁与>1,≤5岁和≤1岁与>5岁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0),总的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效辐射剂量ED下降,年龄越小ED越高,≤1岁患儿的剂量显着高于1岁以上儿童。结论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与TTE在儿童先心病的整体诊断效能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TTE对诊断心内结构异常更具相对优势,而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诊断心外结构异常更具优势,预期二者联合应用可以优势互补,提高诊断效能。在本组患儿中,≤1岁年龄组的有效辐射剂量ED相对较高。第三部分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定量评估儿童紫绀属复杂先心病的临床应用研究目的与TTE对照,比较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紫绀属复杂先心病中对大血管直径、室间隔缺损大小的测量及Mc Goon比值的差别,评价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定量诊断紫绀属复杂先心病的临床应用价值。对象与方法紫绀属先心病儿童48例纳入该项研究。男23例,女25例,平均年龄28.2±33.9月(中位数17.50月,范围12天-15岁),平均体重11.1±6.4kg(中位数10.0kg,范围2.8-41kg),平均身高82.2±20.7cm(中位数78.0cm,范围47.0-156.0cm),平均心率116.3±20.5次/分(中位数115.0次/分,范围80-171次/分)。比较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及TTE两种检查方法对主肺动脉、左肺动脉、右肺动脉、降主动脉、室间隔缺损测量值的差别及Mc Goon比值的差别。进一步对本组病例中41例三岁以下患儿进行了年龄、体重和心率分组研究。分组标准年龄≤12月和>12月,心率<120次/分和≥120次/分,体重<10Kg和≥10Kg。分析年龄、心率和体重对大血管直径、室间隔缺损及Mc Goon比值的影响。结果1.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测量的主肺动脉、左肺动脉、右肺动脉、降主动脉测量值分别为9.6±3.8mm、8.7±3.4mm、7.8±3.1mm及9.2±2.3mm。TTE测量的主肺动脉、左肺动脉、右肺动脉、降主动脉测量值分别为8.3±3.2mm、6.2±2.7mm、6.2±2.4mm及7.7±1.8mm。两种检查方法比较主肺动脉、左肺动脉、右肺动脉及降主动脉测量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4.324,P=0.000;t=7.663,P=0.000;t=4.290,P=0.000;t=8.026,P=0.000)。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主动脉及肺动脉直径测量值显着高于TTE测量值。Mc Goon比值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1.8±0.5)与TTE(1.6±0.4)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2.721,P=0.009),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 Mc Goon比值显着高于TTE。VSD的大小在宽体探测器CT(11.5±3.5)和TTE(13.0±3.5)间比较差别亦有统计学意义(Z=-3.519,P=0.000),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测量的VSD大小显着小于TTE结果。2.主肺动脉直径及室间隔缺损大小两种检查方法测量值比较与年龄有关,1岁以下患儿两种检查方法测量值无显着性差异。Mc Goon比值两种检查方法比较结果与体重有关,体重越大,两种方法Mc Goon比值一致性越好。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测量值均显着高于TTE。Mc Goon比值及VSD大小两种检查方法比较与心率有关,心率越快两种方法的一致性越好。结论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获得的肺动脉的测量值及Mc Goon比值高于TTE获得的结果,而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获得的VSD测量值低于TTE获得的结果,年龄、体重和心率对两种方法测量结果之间的差异性有一定影响,在应用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和TTE定量评估儿童紫绀属先心病时应予注意。第四部分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先心病冠状动脉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目的评估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先心病儿童冠状动脉各节段显示的可判读性、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评价其在临床儿童先心病冠状动脉异常诊断中的价值。对象与方法134例行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检查的先心病儿童纳入研究。其中男73例,女61例,平均年龄30.27±36.67月(中位数17.00月,范围12天-15岁),平均体重11.40±7.72kg(中位数9.15kg,范围2.48-53kg),平均身高83.73±24.25cm(中位数76.50cm,范围47.00-163.00cm),平均心率115.87±21.30次/分(中位数115.00次/分,范围59-171次/分)。分析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图像冠状动脉异常的发生率。将冠状动脉分为11个节段,比较各节段的可判读性及图像质量评分。将所有病例按年龄不同分为四组,组1:年龄≤1岁,60例;组2:1岁<年龄≤5岁,48例;组3,5岁<年龄≤10岁,19例;组4,年龄>10岁,7例。比较不同年龄组冠状动脉评分、客观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1.本组134例患者中共发现16例冠状动脉异常,发生率11.9%,包括左侧单支冠状动脉2例,右侧单支冠状动脉3例,前降支起自右冠状动脉1例,回旋支起自右冠状动脉1例,右冠状动脉起自主动脉左窦3例,右冠状动脉高位开口1例,前降支-右室瘘1例,右冠状动脉-右室瘘1例,回旋支-右房瘘1例,左冠状动脉起自肺动脉1例,冠状动脉狭窄及闭塞1例。2.134例患者冠状动脉11节段2分以上共1180段,总可判读率80.8%(1180/1460)。可判读率由高到低依次为:LO、LM、LAD1、RO、LAD2、RCA1、LCX1、RCA3、LAD3、RCA2、LCX2。可判读率最高的为LO,98.5%;此外在90.0%以上的依次为LM、LAD1、RO及LAD2;可判读率最低的两个节段为LCX2(41.8%)和RCA2(62.1%)。进一步按开口(LO、RO)、近段(LM、LAD1、LCX1、RCA1)、中段(LAD2、RCA2)、远段(LAD3、LCX2、RCA3)分析结果显示:从开口至远段可判读率依次下降,分别为96.9%(253/261)、88.5%(470/531)、76.3%(203/266)及63.5(254/400)。2.冠状动脉11节段评分由高到低依次为LO、LM、RO、LAD1、RCA1、LAD2、RCA3、LCX1、LAD3、RCA2、LCX2。各节段评分多组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值=359.105,P=0.000。进一步组内两两结果显示:LO、LM和RO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LAD1评分显着低于LO(P=0.027)和LM(P=0.029),但与RO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LAD2与LCX1、RCA1及RCA3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LAD3与LCX1及RCA2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LCX1与LAD2、LAD3及RCA3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RCA1与LAD2及RCA3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RCA2与LAD3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RCA3与LAD2、LCX1及RCA1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LCX2与其他所有10个节段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余各节段组内两两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年龄组冠状动脉各节段评分比较结果:LO、LM、LCX1及RCA2评分在各年龄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2.648,14.390,10.650,10.134;P=0.005,0.002,0.014,0.017)。RO、LAD1、LAD2、LAD3、LCX2、RCA1及RCA3评分在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年龄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图像的CT值、噪声、SNR及CNR见表4-12,结果显示四个图像质量客观指标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F=0.800,0.475,0.600,0.753;P=0.496,0.700,0.616,0.523),图像质量与年龄无关。5.随着年龄的增加,CTDIvol和DLP均显着性升高。有效辐射剂量E四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5.160,P=0.002),进一步两两比较辐射剂量E组1和组2,组1和组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2和0.001;余各组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越小,辐射剂量越大,1岁以内婴幼儿辐射剂量最大,10岁以上儿童辐射剂量增加,辐射剂量最低的年龄组为5-10岁。结论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先心病儿童冠状动脉异常的诊断中具有独特优势,可在评估心脏大血管的同时完成。图像质量客观指标在各年龄组间无显着性差异。冠状动脉11个节段的可判读率为80.8%,可判读性及评分在主干开口及各支近段较高,趋势是随着管径的减小而递减。左冠状动脉开口(LO)、左主干(LM)、回旋支近段(LCX1)及右冠状动脉中段(RCA2)评分在各年龄组间有显着性差异,随年龄增加,评分升高。1岁以内婴幼儿有效辐射剂量ED相对最高(0.63±0.17m Sv)。
陈玥[10](2019)在《以冠脉CTA为中心的无创影像学检查对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诊断价值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 256层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在冠状动脉疾病中的诊断价值背景与目的: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冠心病呈现出发病率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死亡率也逐年上升。冠状动脉造影(CAG)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金标准”,是当前用来诊断冠心病的最主要的方法,但同时它是一项有创检查,具有潜在风险。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是无创性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的重要手段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在冠状动脉疾病检查中的应用价值,并分析斑块性质与冠脉管腔狭窄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以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256层冠状动脉CT检查,并在2周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临床基线资料、CCTA以及CAG情况。以CAG结果为金标准,分别计算出CCTA在病人水平、血管水平以及节段水平的诊断冠脉狭窄≥50%及≥75%的敏感度(Se)、特异度(Sp)、阳性预测值(PPV)及阴性预测值(NPV),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出每个水平的曲线下方的面积大小(AUC)值。记录CCTA和CAG下的冠脉变异情况。记录每个节段在CCTA下显示的斑块性质,并分析其与冠脉管腔狭窄之间的关系。结果:共计284例患者、1122个主要血管分支和4212个血管节段纳入研究。在284例患者中,有241例患者存在冠脉管腔狭窄≥50%,其中CCTA发现222例与CAG结果一致,符合率92.1%。以CAG为标准,CCTA基于患者诊断冠心病的Se、PPV分别是 0.91(95%CI,0.88-0.95),0.83(95%CI,0.81-0.90)。在 1 136 个主要血管分支中,有456支血管存在冠脉管腔狭窄≥50%,CCTA发现381支血管与CAG结果一致,符合率83.6%。以CAG为标准,CCTA诊断主要血管分支狭窄≥50%的AUC为 0.81(95%CI,0.79-0.84)。LM、LAD、LCX 以及 RCA 的 AUC 值分别为 0.70(95%CI,0.54-0.85),0.64(95%CI,0.57-0.72),0.81(95%CI,0.75-0.86),0.80(95%CI,0.75-0.86)。CCTA诊断主要血管分支狭窄≥50%的Se、sp、PPV以及NPV分别是0.81(95%CI,0.77-0.84),0.81(95%CI,0.78-0.83),0.75(95%CI,0.71-0.79)和 0.86(95%CI,0.83-0.88)。在4260个血管节段中,共有848个节段狭窄≥50%,CCTA发现653个节段与CAG结果一致,符合率77.0%。以CAG为标准,CCTA诊断节段狭窄≥50%的AUC为0.84(95%CI,0.81-0.85),诊断近中节段和非近中节段狭窄≥50%的AUC 分别为 0.81(95%CI,0.79-0.83),0.83(95%CI,0.80-0.86)。CCTA 诊断节段狭窄≥50%的 Se、sp、PPV 以及 NPV 分别是 0.76(95%CI,0.73-0.70),0.90(95%CI,0.89-0.91),0.67(95%CI,0.65-0.70),0.93(95%CI,0.92-0.93)。CCTA 诊断冠脉近中节段狭窄≥50%的 Se、Sp、PPV、NPV 分别为 0.81(95%CI,0.78-0.82),0.80(95%CI,0.78-0.82),0.64(95%CI,0.61-0.68),0.90(95%CI,0.89-0.92)。CCTA 诊断冠脉非近中节段狭窄≥50%的 Se、sp、PPV、NPV 分别为 0.69(95%CI,0.73-0.79),0.95(95%CI,0.95-0.96),0.74(95%CI,0.69-0.79),0.94(95%CI,0.93-0.95)。284 例患者中共有 167例存在冠脉血管狭窄≥75%,共计259支主要血管分支管腔狭窄≥75%,并存在455个节段狭窄≥75%。CCTA发现139例患者、167支血管分支以及265个节段与CAG结果一致,符合率分别为83%、64%和58%。以CAG为标准,基于病人、基于血管、基于节段分别计算CCTA诊断冠脉狭窄≥75%的AUC为0.70(95%CI,0.64-0.77),0.76(95%CI,0.73-0.80),0.77(95%CI,0.74-0.80)。以病人为单位,CCTA 诊断节段狭窄≥75%的 Se、sp、PPV 以及 NPV 分别是 0.82(95%CI,0.77-0.88),0.59(95%CI,0.50-0.68),0.73(95%CI,0.67-0.80),0.70%(95%CI,0.61-0.80)。以主要血管分支为单位,CCTA诊断节段狭窄≥75%的Se、sp、PPV以及NPV分别是0.63(95%CI,0.58-0.69),0.88(95%CI,0.85-0.90),0.62(95%CI,0.56-0.68),0.88(95%CI,0.86-0.90)。以节段为单位,CCTA诊断节段狭窄≥75%的Se、sp、PPV以及NPV分别是 0.57(95%CI,0.53-0.62),0.94(95%CI,0.94-0.95),0.59(95%CI,0.55-0.64),0.94(95%CI,0.93-0.95)。不同斑块所致不同程度狭窄间有统计学差异(x2=47.77,P≤0.001)。非钙化斑块组所在的冠脉节段狭窄最为严重,其次为混合斑块,最轻为钙化斑块。CCTA发现冠脉变异34例,其中心肌桥30例。CAG发现冠脉变异21例,其中心肌桥18例。结论:本研究发现在血管水平上及节段水平上,256层螺旋CT对冠脉狭窄≥50%及≥75%有较优的诊断表现,尤其有较高的特异性和阴性预测值。冠脉狭窄主要累及于前降支近段及中段。256层螺旋CT在近中节段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确诊疾病方面的表现要优于非近中节段。256层螺旋CT能够帮助判断冠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其中单纯钙化斑块所在管腔狭窄程度较轻,非钙化斑块所累及的管腔狭窄程度最重。256层螺旋CT是一种安全准确的可用于筛查和诊断冠脉变异的无创手段。第二部分 利用超声和冠脉CTA探究外周动脉斑块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背景与目的:动脉粥样硬化常累及多个血管床。超声是一项无创安全且快速简便的检查手段,能够早期发现颈动脉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其对外周动脉血管的检查可作为早期评估大血管病变的无创检查手段。冠脉CTA(CCTA)在评价冠脉血管狭窄性病变上具有良好的诊断表现。本研究利用超声和CCTA来探究外周动脉病变与冠心病发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以及冠脉病变累及血管数量的相关性,以期提高人群对外周动脉斑块的重视,对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起到预防和规避的作用。方法:本研究以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4月30日之间,对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下肢动脉血管超声检查和CCTA检查的所有40岁-75岁之间的门诊病人和住院病人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检测出外周动脉斑块或狭窄,将颈动脉超声和下肢动脉超声均未检测出血管病变的病人纳入“非外周动脉斑块组”,将仅有颈动脉超声检测出血管病变的病人纳入“颈动脉斑块组”,将仅有下肢动脉超声检测出血管病变的病人纳入“下肢动脉斑块组”,并将颈动脉超声和下肢动脉超声均检测出相应血管病变的病人纳入“外周多动脉斑块组”。通过对每组病人的外周动脉超声和CCTA结果进行组间比较和相关性分析,来探究外周动脉病变与冠心病发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以及冠脉病变累及血管数量的相关性。结果:2018年1月1日至4月30日之间,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患者中,共有744名40-75岁的患者接受了颈动脉超声、下肢动脉超声和冠脉CTA三项检查。其中住院患者485名,门诊患者259名。颈动脉超声和下肢动脉超声均未检测出斑块的患者数为282(37.9%)人;仅颈动脉超声发现存在斑块或血管狭窄有197(26.5%)人;仅下肢动脉超声发现存在斑块或血管狭窄96(12.9%)人;颈动脉超声和下肢动脉超声均检测出斑块或血管狭窄共169(22.7%)人。住院患者中,高血压病(χ2=66.445,P<0.001)、糖尿病(χ2=15.745,P=0.001)、吸烟史(χ2=8.383,P=0.039)以及饮酒史(x2=10.700,P=0.013)在外周斑块不同分组中的分布皆存在差异。在无外周斑块组、颈动脉斑块组、下肢动脉斑块组和外周多动脉斑块组中,CCTA显示存在主要冠脉血管狭窄≥50%分别占2.8%,7.6%,20.8%和60.9%(χ2=251.488,P<0.001)。无外周斑块组中CCTA提示冠脉正常、轻度狭窄、中度狭窄和重度狭窄分别有67.7%、29.4%、2.1%和0.7%。而在外周多动脉斑块组,CCTA提示冠脉正常、轻度狭窄、中度狭窄和重度狭窄分别有8.9%,30.2%,42.0%和18.9%,外周动脉斑块分布情况不同的人群中,CCTA显示冠脉狭窄的分布也不同(χ2=300.108,P<0.001)。随着外周斑块累及部位增加,CCTA呈现冠脉狭窄程度越重(r=0.564,P<0.001;r=0.621,P<0.001)。在无外周斑块组中,单支、双支和三支病变数分别为1.4%,0.4%和1.1%。而在外周多动脉斑块组,单支、双支和三支病变数分别为24.3%、20.7%和15.4%。外周动脉斑块分布情况不同的人群中,CCTA显示冠脉病变累及血管数量也不同(χ2=263.682,P<0.001)。随着外周斑块累及部位增加,CCTA呈现冠脉病变累及血管越多(r=0.535,P<0.001,r=0.579,P<0.001)。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是多血管床疾病,外周动脉斑块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冠脉粥样硬化的存在。多动脉床粥样硬化患者中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史和饮酒史的人群所占比例较高。相比于无外周斑块的人群,外周动脉存在斑块的人群中,罹患冠心病的人数更多、冠脉狭窄程度更重、更易发生多支病变。尤其对于同时存在颈动脉斑块和下肢斑块的患者,应加强的心血管健康的重视,及时主动进行心血管方面的检查。40岁以上无心肌缺血症状人群亦可在常规体检中加入颈动脉、下肢动脉超声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冠心病,减少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第三部分 基于冠脉CTA的血流储备分数对冠心病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背景与目的:目前国内外指南均推荐血流储备分数(FFR)作为评估心肌缺血功能学指标,对血运重建策略进行指导。但FFR是一项有创检查,需要和冠脉造影一同进行,且价格昂贵。基于冠脉CTA的血流储备分数(CT-FFR)以冠脉CTA图像为基础,采用流体力学计算方法模拟真实冠脉血流,从而计算出FFR值。自2011年CT-FFR问世以来,许多研究以侵入性的FFR为参照来评估CT-FFR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当前这项技术并未得到广泛使用。本meta分析回顾既往相关研究,并将结果进行合并,以评估CT-FFR对冠心病的诊断表现。方法:本研究通过检索PUBMED、MEDLINE(web of science)以及EMBASE对发表自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与本次研究相关的文献进行搜集。计算合并后CT-FFR基于病人水平和血管水平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绘制相应的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并计算曲线下方的面积(AUC)值,从而评估CT-FFR的诊断性能。结果:共有1712例病人,2828支血管或病变纳入本研究。基于病人水平分析,CT-FFR评估冠脉血管狭窄敏感度、特异度和诊断优势比(DOR)分别为0.89(95%CI,0.85-0.92)、0.78(95%CI,0.70-0.85)和 27.56(95%CI,15.82-48.00)。阳性似然比(PLR)为 4.02(95%CI,2.85-5.67),阴性似然比(NLR)为 0.15(95%CI,0.11-0.20)。基于血管水平分析,CT-FFR评估冠脉血管狭窄敏感度、特异度和DOR分别为0.86(95%CI,0.83-0.89)、0.79(95%CI,0.74-0.83)和 23.42(95%CI,15.63-35.08)。PLR 为 4.08(95%CI,3.21-5.17),NLR 为 0.17(95%CI,0.14-0.22)。在病人水平和血管水平的AUC 值分别为 0.91(95%CI,0.88-0.93)、0.89(95%CI,0.86-0.92)。结论:作为一项无创检查,CT-FFR对冠脉狭窄病变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对实际临床中冠状动脉病变治疗策略的制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78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患者的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78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患者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冠状动脉慢血流心脏磁共振评估其微循环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冠脉慢血流的评估方法及其应用价值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冠状动脉扩张患者的临床特点、生存分析与血清标记物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冠脉扩张的概况 |
1.2. 冠脉扩张的临床研究现状 |
1.3. 冠脉扩张的基础研究现状 |
1.4. 小结 |
2. 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 |
2.3. 对照组选择 |
2.4. 患者基线资料获取 |
2.5. 队列建立及随访 |
2.6. 患者生物样本获取 |
2.7. 蛋白芯片试验 |
2.8. 蛋白芯片生信分析 |
2.9. ELISA试验 |
2.10. 数据统计与处理 |
3. 结果 |
3.1. 临床特点 |
3.2. 随访结果 |
3.3. 生物标记物及蛋白通路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按照字母顺序排列) |
附录B 随访问卷模板 |
附录C 蛋白芯片检测列表 |
文献综述 冠状动脉扩张: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临床危险因素及血浆炎症因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 |
1.2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诊断标准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变量定义 |
2.3 研究方法 |
2.4 Elisa实验 |
2.5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临床危险因素和形态学研究(第一阶段) |
3.2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与冠状动脉形态学相关性 |
3.3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血浆炎症因子研究(第二阶段) |
第四章 讨论 |
4.1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临床危险因素和形态学研究 |
4.2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血浆炎症因子研究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学习经历 |
致谢 |
(4)血清ESM-1、NE、MMP-9水平与冠状动脉瘤样扩张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冠状动脉瘤样扩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CMR首过灌注成像评估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冠脉微循环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心脏磁共振技术在冠状动脉微循环疾病中的运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基于肠道菌群学说探研痰湿体质冠心病患者氧化三甲胺水平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冠心病中医学研究 |
1.1 中医学对冠心病的认识 |
1.2 中医学治疗对冠心病的进展 |
2. 冠心病现代医学研究 |
2.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概述 |
2.2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
2.3 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及评价标准 |
3. 中医学痰湿体质历史沿革 |
3.1 中国古代医家对体质的认识 |
3.2 现代中医体质学说 |
3.3 痰湿体质的体质特征 |
3.4 痰湿体质的指标客观化研究进展 |
4. 胸痹心痛与痰湿体质的相关性 |
4.1 古代中医学对胸痹心痛与“体质”关系的认识 |
4.2 痰湿体质为冠心病的好发体质之一 |
5. 肠道菌群及代谢产物与痰湿体质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
5.1 肠道菌群的研究概述 |
5.2 肠道菌群与痰湿体质相关性 |
5.3 肠道菌群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在冠心病领域的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数据采集及研究方法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患者一般情况 |
2. 痰湿体质冠心病患者与痰湿体质非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
2.1 痰湿体质冠心病患者与痰湿体质非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比较 |
2.2 痰湿体质冠心病患者与痰湿体质非冠心病患者血浆TMAO水平比较 |
2.3 痰湿体质人群冠心病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 痰湿体质冠心病中不同临床类型、冠脉病变支数、冠脉病变程度患者之间的临床资料比较 |
3.1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和慢性冠脉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 |
3.2 冠脉单支病变患者和冠脉多支病变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
3.3 冠脉轻度病变患者和冠脉重度病变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
4. 非痰湿体质冠心病患者与非痰湿体质非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
4.1 非痰湿体质冠心病患者与非痰湿体质非冠心病患者的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比较 |
4.2 非痰湿体质冠心病患者与非痰湿体质非冠心病患者血浆TMAO水平比较 |
4.3 非痰湿体质人群冠心病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5. 非痰湿体质冠心病患者中不同临床类型、冠脉病变支数、冠脉病变程度患者之间的临床资料比较 |
5.1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和慢性冠脉病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
5.2 冠脉单支病变患者和冠脉多支病变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
5.3 冠脉轻度病变患者和冠脉重度病变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
6. 痰湿体质冠心病患者和非痰湿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
6.1 痰湿体质冠心病患者和非痰湿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比较 |
6.2 痰湿体质冠心病患者和非痰湿体质冠心病患者血浆TMAO水平比较 |
6.3 冠心病患者痰湿体质危险因素回归分析 |
6.4 氧化三甲胺的ROC曲线分析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痰湿体质与氧化三甲胺的相关性分析 |
2. 冠心病与氧化三甲胺的相关性分析 |
3. 冠心病临床类型、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支数及病变程度与氧化三甲胺的相关性分析 |
第五部分 结论 |
第六部分 不足之处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7)基于冠状动脉斑块影像学特征的急性心肌梗死病理生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浆氧化三甲胺与冠状动脉斑块负荷的关系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浆氧化三甲胺与罪犯斑块炎症和易损特征的关系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浆氧化三甲胺与愈合斑块的关系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糖尿病病程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罪犯斑块特征的关系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梗死前心绞痛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罪犯斑块特征的关系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在冠心病介入诊疗领域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缩略语表 |
致谢 |
(8)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评估儿童复杂先心病(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婴幼儿先心病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检查技术 |
1.1.3 图像后处理和分析 |
1.1.4 图像质量评估及诊断效能 |
1.1.5 有效辐射剂量评估 |
1.1.6 统计学处理 |
1.2 结果 |
1.2.1 一般资料 |
1.2.2 诊断检出率 |
1.2.3 CT图像质量分析 |
1.2.4 有效辐射剂量 |
1.3 讨论 |
1.3.1 婴幼儿先心病影像学检查 |
1.3.2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婴幼儿先心病影像学检查中的优势 |
1.3.3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婴幼儿先心病检查中的图像质量 |
1.3.4 辐射剂量 |
1.3.5 研究的局限性 |
1.4 小结 |
二、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儿童复杂先心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检查技术 |
2.1.3 图像后处理 |
2.1.4 经胸壁超声心动图检查(TTE) |
2.1.5 图像及结果的评价和判定 |
2.1.6 有效辐射剂量评估 |
2.1.7 诊断效能 |
2.1.8 统计学处理 |
2.2 结果 |
2.2.1 对心内结构异常诊断结果及诊断效能的比较 |
2.2.2 对心脏大血管连接异常诊断结果及诊断效能的比较 |
2.2.3 对心外结构异常诊断结果及诊断效能的比较 |
2.2.4 对全部心脏结构异常诊断结果及诊断效能的比较 |
2.2.5 有效辐射剂量 |
2.3 讨论 |
2.3.1 先天性心脏病CT影像节段分析法 |
2.3.2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复杂先心病影像后处理方法 |
2.3.3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及TTE对心内结构异常的诊断 |
2.3.4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及TTE对心脏大血管连接异常的诊断 |
2.3.5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及TTE对心外结构异常的诊断 |
2.3.6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及TTE对全部心脏结构异常的诊断 |
2.3.7 辐射剂量 |
2.3.8 研究的局限性 |
2.4 小结 |
三、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定量评估儿童紫绀属复杂先心病的临床应用研究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检查技术 |
3.1.3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图像后处理 |
3.1.4 TTE |
3.1.5 统计学处理 |
3.2 结果 |
3.2.1 48例肺血少紫绀属先心病测量值结果比较 |
3.2.2 按年龄分组3岁以下紫绀属先心病测量值比较 |
3.2.3 按体重分组3岁以下紫绀属先心病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和TTE测量值比较 |
3.2.4 按心率分组3岁以下紫绀属先心病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和TTE测量值比较 |
3.3 讨论 |
3.3.1 心动周期与心房、心室大小及大血管管径的关系 |
3.3.2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先心病术前评估的价值 |
3.3.3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先心病术前肺动脉测量值的价值 |
3.3.4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室间隔缺损大小的评估 |
3.3.5 研究的局限性 |
3.4 小结 |
四、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在先心病冠状动脉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
4.1 对象和方法 |
4.1.1 研究对象 |
4.1.2 检查技术 |
4.1.3 图像后处理 |
4.1.4 图像质量评估 |
4.1.5 有效辐射剂量评估 |
4.1.6 统计学处理 |
4.2 结果 |
4.2.1 不同年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
4.2.2 冠状动脉异常 |
4.2.3 冠状动脉11段可判读性及评分比较 |
4.2.4 不同年龄组冠状动脉11节段评分比较 |
4.2.5 不同年龄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客观图像质量 |
4.2.6 不同年龄组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辐射剂量 |
4.3 讨论 |
4.3.1 先心病儿童冠状动脉影像学检查方法 |
4.3.2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先心病儿童冠状动脉的可判读率 |
4.3.3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先心病儿童冠状动脉评分及病变诊断 |
4.3.4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先心病不同年龄组客观图像质量 |
4.3.5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先心病不同年龄组辐射剂量 |
4.3.6 研究的局限性 |
4.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对儿童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应用价值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以冠脉CTA为中心的无创影像学检查对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256层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在冠状动脉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
1.1 引言 |
1.2 方法 |
1.2.1 研究对象 |
1.2.2 患者临床资料收集 |
1.2.3 相关定义 |
1.2.4 检查方法 |
1.2.5 冠状动脉分段标准 |
1.2.6 图像质量评价 |
1.2.7 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评价 |
1.2.8 统计学分析 |
1.3 结果 |
1.3.1 CCTA及CAG显示冠状动脉情况 |
1.3.2 基于患者水平(Patient-based)分析CCTA对冠脉病变的诊断价值 |
1.3.3 基于血管水平(Vessel-based)分析CCTA对冠脉病变的诊断价值 |
1.3.4 基于节段水平(Segment-based)分析CCTA对冠脉病变的诊断价值 |
1.3.5 CCTA对冠状动脉狭窄≥75%的诊断表现 |
1.3.6 CCTA所测斑块性质与狭窄程度的关系 |
1.3.7 CCTA对冠脉变异的诊断 |
1.4 讨论 |
1.4.1 CCTA对冠脉狭窄病变的诊断价值 |
1.4.2 CCTA对斑块的诊断价值 |
1.4.3 CCTA对冠状动脉变异的诊断价值 |
1.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利用超声和冠脉CTA探究外周动脉斑块与冠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
2.1 引言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相关定义 |
2.2.3 患者临床资料搜集 |
2.2.4 检查方法 |
2.2.5 统计学方法 |
2.3 结果 |
2.3.1 患者临床基线资料 |
2.3.2 外周动脉斑块分布与冠状动脉狭窄≥50%相关性分析 |
2.3.3 外周动脉斑块分布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
2.3.4 外周动脉斑块分布与冠状动脉病变累及血管数量的相关性分析 |
2.3.5 外周动脉狭窄程度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分布情况 |
2.4 讨论 |
2.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基于冠脉CTA的血流储备分数对冠心病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
3.1 引言 |
3.2 研究方法 |
3.2.1 研究纳入 |
3.2.2 数据提取与分析 |
3.2.3 统计分析 |
3.3 结果 |
3.3.1 研究纳入 |
3.3.2 文献质量评价 |
3.3.3 诊断性能评价 |
3.3.4 发表偏倚检验 |
3.3.5 异质性分析 |
3.4 讨论 |
3.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7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四、78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患者的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冠状动脉慢血流心脏磁共振评估其微循环的临床研究[D]. 李月秋.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2]冠状动脉扩张患者的临床特点、生存分析与血清标记物检测[D]. 张志宇.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3]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临床危险因素及血浆炎症因子研究[D]. 剡冬冬. 兰州大学, 2020(01)
- [4]血清ESM-1、NE、MMP-9水平与冠状动脉瘤样扩张的相关性分析[D]. 李静.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5]CMR首过灌注成像评估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冠脉微循环的临床研究[D]. 关星绘.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6]基于肠道菌群学说探研痰湿体质冠心病患者氧化三甲胺水平的临床意义[D]. 徐贺.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12)
- [7]基于冠状动脉斑块影像学特征的急性心肌梗死病理生物学研究[D]. 盛兆雪.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8]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D]. 林理惠.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9]宽体探测器低剂量CT评估儿童复杂先心病[D]. 范丽娟.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10]以冠脉CTA为中心的无创影像学检查对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诊断价值研究[D]. 陈玥. 浙江大学, 2019(03)
标签:冠状动脉论文;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论文; 冠心病的症状论文;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论文; 心血管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