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辊道窑窑道闸板及挡火墙的设置(论文文献综述)
闫观贞[1](2021)在《基于数值模拟的陶瓷辊道窑烧成带参数多目标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陶瓷行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瓷砖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以及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由于我国窑炉技术的落后,导致陶瓷生产过程中出现“能耗高、质量差”的问题,辊道窑作为陶瓷生产工艺中耗能最多的热工设备,其能源的消耗主要集中在烧成阶段。因此,为了有效推动我国陶瓷制造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以达到“高产、高质、低耗”的生产目的,如何从能耗与烧成质量两个方面综合实现烧成带的节能优化对于我国陶瓷企业而言显得极为重要及迫切。针对陶瓷辊道窑生产过程中综合能耗高、产品质量差的问题,本文以辊道窑烧成带为研究对象,基于数值模拟技术及智能优化算法对其性能进行了多目标优化研究。首先,通过对辊道窑的工作原理及传热特性进行分析,构建了烧成带的能耗评估模型;其次,基于数值模拟技术构建了烧成带的CFD模型,并结合企业调研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合仿真结果分析确定了优化参数,建立了温度离散系数、相对过热温差评价烧成质量的评估指标,对优化参数进行了定量的单因素影响规律分析;然后,设计Taguchi实验结合仿真模拟采集数据,基于极端梯度提升法构建待优化参数与能耗、质量之间的预测模型,基于非支配排序差分进化算法对多目标多参数优化模型进行寻优,获得最佳的参数组合,并将优化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最后,基于Matlab搭建烧成带能耗与质量的优化系统,并将其实现。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针对辊道窑生产过程中,能耗高且难以评定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热平衡分析的能耗建模方法。首先,本文研究分析了辊道窑的工艺特性及烧成带的传热特点。其次,结合热平衡分析的方法,分析烧成带热量的输入、输出关系,将烟气带入热量的影响考虑在内,构建了烧成带的能耗评估模型,并分析得出了影响能耗的相关参数。最后,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模型的最大相对误差控制在10%以内,这表明可以为后文的优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针对传统实验周期长、成本高、数据样本量有限的问题,本文基于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烧成带内部的流场信息,提出了两个温度场的评估指标,并对优化参数进行了定量的单因素分析。首先,本文结合辊道窑的工作原理及结构尺寸构建了烧成带的几何模型,基于Fluent软件对烧成带的基本工况进行了仿真模拟,并将计算结果和企业的热工数据进行比较,证明了CFD模型的有效性。其次,结合运行结果对烧成带的结构、工艺参数进行分析,确定出了烧嘴倾角、空燃比、及烟气入口速度为本文的优化参数。最后,构建了温度离散系数、相对过热温差两个温度场的评价指标,并结合评价指标探讨分析了优化参数对温度场稳定性的单因素影响规律。(3)针对传统优化方法耗时长、计算量大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非支配排序差分进化算法的烧成带“能耗-质量”多目标优化策略。首先,本文结合田口实验设计及数值模拟技术采集不同工况下的样本数据。其次,以优化参数为输入,以评价指标为输出,基于极端梯度提升法构建出能耗与质量的预测模型。最后,确定出待优化参数的区间,以预测模型为优化函数,基于多目标差分进化算法对优化模型进行寻优,得出最优Pareto解集,并将优化结果与初始方案对比,验证了优化方案的优越性。(4)为了对上述烧成带的优化工作实现科学化的管理,本文基于Matlab平台搭建了一套集成化、信息化、可视化的能耗与质量的多目标优化系统。首先,结合前文的上述研究工作,对烧成带能耗与质量的优化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其次,设计了系统的总体框架及功能模块,并对系统的运行流程进行了研究。最后,结合Matlab软件将该优化系统进行了实现及应用,为企业的实际生产提供指导意义。
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窑炉热工专业委员会[2](2016)在《宽体窑炉发展综述》文中提出随着"十二五"的结束和"十三五"的到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对陶瓷企业的节能降耗的要求会越来越高,陶瓷窑炉工作者的责任会越来越大,节能挖潜任务会愈来愈重,在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的领导下,窑炉热工专业委员会将在未来的工作中,围绕着国家新环保政策的落实,将"窑炉热工设备"作为陶瓷工业生产的心脏、陶瓷企业节能减排的关键开展工作。近年来经过行业内努力,宽体窑在基础理论、窑炉结构、保温材料、烧成技术、余热利用等方面已经取得令人熟目的成就
张任平,孙健,汪和平,冯青[3](2015)在《截面宽度对辊道窑烟气流体动力学和传热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宽体窑节能减排潜力巨大,代表了连续式窑炉发展方向。为探明辊道窑在宽度增加后对陶瓷制品烧成的影响,建立了宽体辊道窑烧成带烟气流体动力学与传热特性的理论模型,并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商用软件Fluent进行数值求解,研究了辊道窑的截面宽度对制品附近烟气的速度场和温度场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窑炉宽度的增大,制品附近的速度和温度都会随之降低,当宽度增加到一定值时,会使得制品附近的温度和速度急剧下降;当烧嘴的喷射速度在某一定值时,窑炉有个最佳的宽度使得窑内的烟气流动速度和温度都比较均匀。
谭映山,曾令可,陈凯,李萍,张集发[4](2014)在《宽体辊道窑的节能与碳减排核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陶瓷窑炉的不断发展和烧成技术的进步,宽体节能辊道窑越来越多,技术愈来愈成熟,节能效果越来越明显。本文介绍了广东中窑窑业股份有限公司宽体辊道窑的结构特点、节能与碳减排的核算。宽体辊道窑改造完成后年节能量达5200.45 t标煤,每年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碳排放量14041.69 t CO2,减少生产用电蕴含的碳排放量1016.30t CO2。
柳丹,谭映山,张桂华[5](2014)在《适用于内墙砖烧成的宽体辊道窑的设计》文中指出本文详细地介绍了适用于内墙砖烧成的宽体辊道窑结构的设计及特点,分析了节能措施及使用的效果。陶瓷行业总能耗中70%80%是在干燥、烧成过程,故陶瓷窑炉节能是关键,陶瓷高能耗是阻碍行业发展的最大屏障。如何设计出适用于内墙砖烧成的宽体辊道窑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这是政府和企业的急需。
常栩生[6](2014)在《新型节能卫生洁具辊道窑内温度均匀性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48m新型卫生洁具辊道窑为研究对象,针对窑内卫生洁具在烧成过程中的温度均匀性问题进行了计算机数值模拟研究,并对影响其温度均匀性的结构参数烧嘴倾角、烧嘴间距和操作参数空燃比进行了优化,得到了最佳优化参数。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有:(1)分析了卫生洁具辊道窑烧成带的主要结构特点和技术特点,对辊道窑系统进行了热平衡计算分析,结果显示:燃料的燃烧热占到了热量收入的99.6%,卫生洁具辊道窑的热效率为54.2%,相比于隧道窑有了明显提升,表面散热、冷却带抽出热风、烟气带走的显热占到了总热量的66.78%。提升卫生洁具辊道窑热能利用率的主要措施有:在保证完全燃烧的情况下降低空燃比来减小空气过剩系数,改进炉窑结构以减少散热和加大余热利用等。(2)通过对卫生洁具辊道窑烧成带原型进行合理的简化和假设建立其物理模型,采用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PDF燃烧反应模型、DO辐射模型构建了辊道窑仿真数学模型,分析了物理模型的解析域,并对解析域进行网格划分,实现了卫生洁具辊道窑的稳态数值模拟。(3)通过对基准工况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其流场和温度场,结果显示:烧嘴砖出口处火焰最大喷出速度为41m/s,相邻的两对喷嘴射出的主流体之间形成了一个微小的流体循环,这种循环气流能增强各股射流流体之间的混合,有利于制品换热;窑内辊下温度均匀性要优于辊上温度均匀性;卫生洁具A的上下表面平均温差为11K,洁具表面最高温度为1465K,最低温度为1435K,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差为30K;卫生洁具B的上下表面平均温差为9K,洁具表面最高温度为1466K,最低温度为1439K,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差为27K。(4)利用温度离散系数为优化指标,对烧嘴倾角、烧嘴间距及空燃比进行了单因素分析,根据各因素与温度离散系数之间的关系图,得出各因素的最优区间。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得出了其最优化参数组合为:烧嘴倾角10。、烧嘴间距470mm、空燃比12;各因素对温度均匀性的影响顺序为:烧嘴倾角最大(50%)、烧嘴间距次之(28%),空燃比影响最弱(22%)。优化工况与实际工况相比温度均匀性提高了25%。图22幅,表16个,参考文献63篇。
曾令可,李萍,王慧,刘艳春,程小苏,刘平安[7](2014)在《陶瓷烧成中的节能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陶瓷窑炉烧成过程消耗的能源占陶瓷制备总能耗的60%以上,要想使陶瓷行业节能降耗并实现低碳,陶瓷窑炉是关键。本文针对陶瓷窑炉烧成过程的节能技术进行全面的分析,为陶瓷行业可持续发展、实现陶瓷行业的节能目标做努力。
邱辉辉[8](2013)在《超宽体辊道窑预热带蓄热层结构对窑内温度场与流场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陶瓷窑炉是整个陶瓷生产过程中比较重要的环节之一。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人们生活的环境越来越重视,对企业“低碳减排”提出更高要求,陶瓷企业面临“节能减排”问题。一种宽体辊道窑因其生产效率高、单位能耗低、土地利用效率高、节能环保优势较为明显逐步登上了历史的舞台。陶瓷窑炉行业把辊道窑窑内有效宽大于3.1m的辊道窑称为超宽体辊道窑。但目前宽体窑炉因其窑宽加宽而导致预热带高温段温度不足,使用烧嘴不易控制,容易超过设置温度范围,导致氧化不足,导致黑心、起泡等产品缺陷问题。本文通过对宽体窑炉与普通窑炉预热带进行热平衡计算及能耗分析,得出宽体预热带所需要的能耗比普通窑炉所需的能耗高。根据流体力学、传热学原理、同时结合窑炉工作原理,适当增加气体流通通道面积,减少气体流动阻力,有效的提高该部分气体温度,从而提高对流换热,达到增加该部分热容量的效果,起到蓄热作用。本文通过应用流体力学软件CFD对其进行建模数值模拟分析,从而得到不同蓄热层结构下的温度场和速度场的分布,进一步说明其蓄热层结构的作用,确定其蓄热层最佳结构。经数值模拟得出以下结论:1采用窑顶加高(即模型B系列)或者窑顶加高-窑底降低(即模型C系列)两种蓄热层结构均可以使得窑内气体温度比无蓄热层结构(即模型A)气体温度高。2采用模型B系列蓄热层辊上下温度比模型C系列温度温差小,在蓄热层长度相同的情况,模型B系列比模型C系列蓄热效果更佳。3从截面X=1.55m、不同Y值截面和截面Z=0.25m,Z=-0.25m的温度场和速度场综合分析可以得到模型B61、B62、B63比其他模型温度上下温差小,温度梯度小,出口温度在900K左右。而模型B62比模型B61/B62上下温差小,速度场梯度小,其蓄热效果更加明显。通过各组模型比较,蓄热层空间过大,容易导致辊上空隙过大,减少了辊上上部阻力,使得上部过多热气流流过,而使得窑内辊上辊下温度温差较大,故此适当的增加辊上上部空间有效提高该部分热容量。从结果分析可以得出模型B62蓄热效果最佳,即在预热带高箱蓄热层长度为6个单元(12.6m),蓄热层高度为2层砖高(0.134m)。
程婧[9](2013)在《超宽体辊道窑烧成带半圆拱顶与平顶结构下的数值模拟分析》文中认为近年来,辊道窑作为最关键的热工设备被引入我国近三十多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由于国际市场能源的供应比较紧张,能源价格不断上涨,节能、降耗、减排已经成为了陶瓷行业中的一个共识。超宽体辊道窑作为一种新型窑炉,正好满足现今陶瓷市场的需求。相对于传统的辊道窑,它具有单位能耗低、生产效率高和土地利用效率高等特点,尤其是在节能环保方面的优势最明显。鉴于窑顶结构的不同对宽体窑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本论文对超宽体辊道窑烧成带的半圆拱顶和平顶结构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首先利用Fluent的前处理器(Gambit)对两种超宽体辊道窑烧成带建立模型,对窑体和烧嘴分别使用结构化、非结构化网格相结合进行网格的划分,然后进入到Fluent里选用RNG k-湍流模型、DO辐射传热模型对半圆拱顶和平顶进行辐射传热和湍流计算,最后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通过对模拟结果对其进行分析可得出以下主要结论:超宽体辊道窑和传统辊道窑相比,不仅能够显着的降低建造投资,增加产量,而且还能减少散热损失以及燃料的损失。而在超宽体辊道窑的烧成带中,窑顶结构的不同对温度场和速度流场的分布都有一定的影响。选择合理的窑顶结构不仅能够减小炉内温差,还能提高热交换律及产品的质量。半圆拱顶和平顶结构相比较,半圆拱顶的辊上空间增大,烟气辐射率和截面的中间部位热力也更大了。这不仅加快了对流换热效率,也增加了窑体表面积,热利用率也比平顶结构高。这对提高产量,降低能耗有很大的帮助。从温度场和速度场的模拟结果来看,在平行窑长方向上半圆拱顶的辊上辊下温度均匀性都比较好,而平顶则常出现多个温度分布区。而在垂直窑长的方向上,半圆拱顶和平顶的辊下温度整体都比较均匀,只是平顶出现了温度分层,总体来讲,半圆拱顶的温度均匀性较平顶的好。本论文所做的分析研究是有一定的意义的。论文结论为目前企业采用怎么样的窑顶结构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指导作用;对宽体辊道窑和传统辊道窑进行的比较研究有利于窑炉生产中的经济性和可靠性;对宽体辊道窑的相关理论和研究具有较大的补充作用和推动性。
曾令可,刘晓红,李彦斌,王慧,程小苏[10](2012)在《宽体辊道窑的发展势在必行》文中提出近年来针对宽体辊道窑的讨论愈演愈烈,宽体辊道窑的发展是陶瓷行业的必然,但其存在的技术难题也不容忽视。本文将从陶瓷行业当前的节能形势出发,通过分析宽体辊道窑中存在的技术难题、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宽体窑的节能效果,为促进宽体窑的快速发展添砖加瓦。
二、辊道窑窑道闸板及挡火墙的设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辊道窑窑道闸板及挡火墙的设置(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值模拟的陶瓷辊道窑烧成带参数多目标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辊道窑节能优化 |
1.2.2 辊道窑数值模拟 |
1.2.3 多目标优化方法 |
1.3 研究现状总结与分析 |
1.4 拟解决的问题及研究思路 |
1.5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框架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陶瓷辊道窑的工艺特性分析及能耗建模 |
2.1 引言 |
2.2 辊道窑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
2.2.1 辊道窑的结构 |
2.2.2 辊道窑的特点 |
2.2.3 辊道窑的工作原理 |
2.3 辊道窑烧成带的传热特性分析 |
2.4 辊道窑烧成带的能耗建模 |
2.4.1 热平衡分析 |
2.4.2 构建烧成带能耗评估模型 |
2.5 模型验证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数值模拟的烧成带烧成质量影响规律研究 |
3.1 引言 |
3.2 辊道窑烧成带CFD模型的构建 |
3.2.1 几何建模与网格划分 |
3.2.2 数学方程 |
3.2.3 边界条件 |
3.2.4 结果分析及模型验证 |
3.3 质量的评估指标 |
3.3.1 温度均匀性 |
3.3.2 相对过热温差 |
3.4 烧成带结构与工艺参数分析 |
3.5 烧成带参数对质量的影响规律分析 |
3.5.1 烧嘴倾角 |
3.5.2 空燃比 |
3.5.3 烟气入口速度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NSDE算法的能耗与质量多目标优化 |
4.1 引言 |
4.2 基于XGBoost算法能耗与质量模型的建立 |
4.2.1 极端梯度提升算法 |
4.2.2 Taguchi实验 |
4.2.3 构建能耗与质量模型 |
4.3 基于NSDE算法能耗与质量的多目标优化 |
4.3.1 多目标差分进化算法 |
4.3.2 能耗与质量多目标参数优化模型 |
4.3.3 多目标模型求解及结果对比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辊道窑烧成带能耗与质量优化系统的实现 |
5.1 引言 |
5.2 优化系统需求分析 |
5.3 优化系统框架体系设计 |
5.3.1 总体框架设计 |
5.3.2 功能模块设计 |
5.4 优化系统的搭建及工作流程 |
5.4.1 系统搭建平台 |
5.4.2 系统工作流程 |
5.5 优化系统实现及应用 |
5.5.1 系统主界面实现及应用 |
5.5.2 系统模块界面实现及应用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 |
致谢 |
(3)截面宽度对辊道窑烟气流体动力学和传热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物理模型及网格划分 |
1.1物理模型建立 |
1.2网格划分 |
2数学模型 |
2.1控制方程 |
2.2边界条件 |
2.3数值求解 |
3结果分析与讨论 |
3.1不同宽度时温度分布 |
3.2不同宽度时的速度分布 |
4结论 |
(4)宽体辊道窑的节能与碳减排核算(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宽体辊道窑的结构特点 |
2.1 采用合适烧嘴觧决窑内宽度上断面温差 |
2.2 闸板和挡火墙的合理设置 |
2.3 优质保温材料减少窑墙散热 |
2.4 充分利用余热提高助燃风温度 |
2.5 辊道窑烧成带的拱顶结构 |
2.6 采用大规格高强度辊棒 |
3 宽体辊道窑节能改造项目节能核算 |
3.1 改造前后的原煤消耗情况对比 |
3.2 改造前后的电耗情况对比 |
4 碳减排核算 |
4.1 减少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碳排放量 |
4.1.1 排放计算公式 |
4.1.2 排放因子获取 |
4.1.3 减少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碳排放量 |
4.2 减少生产用电蕴含的碳排放量 |
4.2.1 排放计算公式 |
4.2.2 减少生产用电蕴含的碳排放量 |
4.3 工业生产过程排放 |
4.3.1 排放计算公式 |
4.3.2 活动水平数据获取 |
5 小结与展望 |
(5)适用于内墙砖烧成的宽体辊道窑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节能减排的形势要求 |
2 窑炉结构的设计 |
2.1 设计参数 |
2.2 高温素烧工艺 |
2.3 窑炉结构 (以素烧窑为例) |
2.3.1 素烧窑金属结构 |
2.3.2 窑体结构 |
(1) 排烟预热带窑体结构 |
(2) 预热带 (拱顶) 结构 |
(3) 高温段结构 |
(4) 急冷段窑墙结构 |
(5) 缓冷段窑体结构 |
(6) 直冷、缓冷区窑体结构图 |
2.4 燃烧系统的温度控制及安全装置 |
2.5 助燃系统 |
2.6 冷却系统 |
3 窑炉的结构特点 |
3.1 合理配置烧嘴解决窑炉宽度上断面温差 |
3.2 闸板和挡火墙的合理设置 |
3.3 优质保温材料减少窑墙散热 |
3.4 充分利用余热提高助燃风温度 |
3.5 辊道窑烧成带的拱顶结构 |
4 窑炉设计的应用效果 |
(6)新型节能卫生洁具辊道窑内温度均匀性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辊道窑发展现状 |
1.3 辊道窑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48m卫生洁具辊道窑工作原理与结构 |
1.4.1 工作原理 |
1.4.2 窑内气流特点 |
1.4.3 辊道窑烧成带结构 |
1.5 课题研究内容与思路 |
2 燃气卫生洁具辊道窑热平衡计算 |
2.1 热平衡计算基础 |
2.1.1 热平衡计算原理及目的 |
2.1.2 热平衡的计算理论 |
2.1.3 热平衡的测定内容 |
2.1.4 热平衡计算的基础数据 |
2.2 热平衡的计算 |
2.2.1 热量收入 |
2.2.2 热量支出 |
2.2.3 热效率计算 |
2.3 热平衡结果分析 |
2.4 节能分析 |
2.5 小结 |
3 辊道窑内燃烧过程数学建模及网格划分 |
3.1 物理模型 |
3.2 数学模型和解析域 |
3.2.1 控制方程 |
3.2.2 湍流模型 |
3.2.3 PDF燃烧反应模型 |
3.2.4 辐射传热模型 |
3.2.5 解析域 |
3.3 网格划分与控制方程的离散化 |
3.4 计算方法及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4 卫生洁具辊道窑基准工况数值模拟 |
4.1. 边界条件和求解策略 |
4.1.1 边界类型设置 |
4.1.2 壁面边界条件与物性参数 |
4.1.3 入口、出口边界条件 |
4.1.4 求解策略 |
4.2. 计算结果分析 |
4.2.1 辊道窑烧嘴布置 |
4.2.2 辊道窑内流场分析 |
4.2.3 辊道窑内温度场分析 |
4.2.4 卫生洁具表面温度分布 |
4.3 模型验证 |
4.4 小结 |
5 卫生洁具辊道窑综合优化 |
5.1 正交试验法简介 |
5.2 单因素影响分析 |
5.2.1 烧嘴倾角影响分析 |
5.2.2 烧嘴间距影响分析 |
5.2.3 空燃比影响分析 |
5.3 正交试验方案 |
5.4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
5.5 优化工况与基准工况对比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7)陶瓷烧成中的节能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窑炉结构优化 |
2.1 窑炉内高 |
2.2 窑炉内宽 |
2.3 窑炉长度 |
2.4 平顶和拱顶 |
2.5 加强窑体的密封和窑压的控制 |
2.6 窑车窑具的轻质化 |
2.7 窑型的选择很关键 |
3 烧成技木的创新 |
3.1 采用低温快烧技术 |
3.2 一次烧成技术 |
3.3 采用裸装明焰烧成技术 |
3.4 采用玻璃制备工艺制备玻璃陶瓷 |
3.5 采用洁净液体和气体燃料 |
3.6 采用可替代的低价燃料 |
3.7 采用先进的燃烧设备 |
3.8 微波辅助气体烧成技术 |
3.9 富氧燃烧技术 |
3.1 0 高温空气燃烧技术 |
4 余热回收利用技术 |
5 先进的燃烧器是关键 |
6 选用高效的保温材料和涂层技术 |
7 计算机模拟和智能控制技术 |
8 其他节能低碳技术 |
8.1 陶瓷薄型化 |
8.2 陶瓷废料的资源化应用 |
9 因红外热成像测试热工设备外表面温度场 |
9.1 窑墙外壁温度的测试 |
9.2 辊道窑用管道外表温度测试 |
1 0 结语 |
(8)超宽体辊道窑预热带蓄热层结构对窑内温度场与流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陶瓷工业窑炉发展 |
1.1.1 国外陶瓷工业窑炉发展概况 |
1.1.2 国内陶瓷工业辊道窑发展概况 |
1.2 陶瓷窑炉研究方法及应用 |
1.2.1 目前陶瓷窑炉的研究方法~([2]) |
1.2.2 数值模拟在陶瓷窑炉上的应用 |
1.3 FLUENT介绍 |
1.3.1 FLUENT简介~([10]) |
1.3.2 FLUENT优点及求解步骤 |
1.4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5 论文研究的内容及结构 |
第二章 数值模拟方法 |
2.1 流体流动基本理论~([14]) |
2.1.1 质量守恒方程 |
2.1.2 动量守恒方程 |
2.1.3 能量守恒方程 |
2.1.4 控制方程的通用形式~([15]) |
2.2. 湍流模型~([16]) |
2.2.1 湍流模型分类 |
2.2.2 基于RNGk-模型~([18][19]) |
2.3 控制方程的求解~([21][22]) |
2.3.1 分离解法 |
2.3.2 耦合解法 |
2.3.3 离散差分格式 |
2.4 算法 |
2.4.1 SIMPLE和SIMPLEC |
2.4.2 PISO算法 |
2.5 控制方程的收敛判断 |
第三章 超宽体辊道窑预热带蓄热层结构 |
3.1 辊道窑的气体流动和传热特点 |
3.1.1 辊道窑的气体流动 |
3.1.2 辊道窑的传热特点 |
3.2 超宽体辊道窑结构简介 |
3.2.1 超宽体辊道窑基本装置结构~([26]) |
3.2.2 超宽体辊道窑基本结构划分 |
3.3 超宽体辊道窑预热带蓄热层结构简述 |
3.4 超宽体辊道窑与传统辊道窑的比较 |
3.4.1 从窑体结构上比较 |
3.4.2 从燃烧系统上比较 |
3.4.3 从传动系统上比较 |
3.4.4 从热平衡角度进行比较~([27]) |
第四章 超宽体辊道窑预热带蓄热层结构数值模拟 |
4.1 研究内容 |
4.2 简化模型 |
4.3 几何模型的建立和网格化 |
4.3.1 几何模型的建立 |
4.3.2 模型的网格化~([30])33 |
4.4 求解器设置 |
4.5.1 窑体结构物性参数 |
4.5.2 砖坯 |
4.5.3 烟气 |
4.6 边界条件 |
第五章 数值模拟结果及其分析 |
5.1 模型温度场模拟结果及分析 |
5.1.1 各模型在截面X=1.55m温度分布 |
5.1.2 各模型在不同Y值的截面温度分布 |
5.1.3 各模型在截面Z=0.25m和Z=-0.25m温度分布 |
5.2 模型流场模拟结果及分析 |
5.2.1 各模型在X=1.55m截面速度分布 |
5.2.2 各模型烧成温度曲线对比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硕士毕业生信息表 |
附件 |
(9)超宽体辊道窑烧成带半圆拱顶与平顶结构下的数值模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陶瓷窑炉概况 |
1.2 陶瓷窑炉模拟的国内外现状 |
1.2.1 国外陶瓷窑炉模拟现状 |
1.2.2 国内陶瓷窑炉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 |
2 超宽体辊道窑烧成带窑体结构及烧成带特点 |
2.1 辊道窑概述 |
2.1.1 辊道窑特点 |
2.1.2 辊道窑的分带和工作系统 |
2.2 辊道窑窑体 |
2.2.1 窑墙 |
2.2.2 窑顶 |
2.2.3 窑体其他结构 |
2.3 超宽体辊道窑特点 |
2.3.1 超宽体辊道窑与传统辊道窑比较 |
2.3.2 超宽体辊道窑注意问题 |
2.4 窑内气体流动及传热特点 |
2.4.1 窑内气体流动特点 |
2.4.2 窑内气体传热特点 |
3 Fluent 和数值模拟方法 |
3.1 Fluent 简介 |
3.2 流体流动的理论 |
3.2.1 质量守恒方程 |
3.2.2 动量守恒方程 |
3.2.3 能量守恒方程 |
3.2.4 控制方程的通用形式 |
3.3 湍流模型及辐射传热模型的选取 |
3.3.1 湍流模型的选取 |
3.3.2 气体辐射传热模型的选取 |
3.3.3 壁面函数法 |
3.4 数值求解方法 |
3.4.1 数值求解方法 |
3.4.2 离散差分格式 |
3.4.3 控制方程的收敛控制 |
3.5 算法 |
3.5.1 SIMPLE 和 SIMPLEC |
3.5.2 PISO |
4 超宽体辊道窑烧成带数学模型的建立和计算 |
4.1 物理模型 |
4.1.1 物理模型 |
4.1.2 模型简化 |
4.2 模型建立 |
4.3 模型的网格划分 |
4.4 物性参数的计算 |
4.4.1 烟气物性参数计算 |
4.4.2 窑体材料物性参数计算 |
4.4.3 砖坯物性参数 |
4.5 模型边界条件的确定 |
4.5.1 模型边界类型设定 |
4.5.2 边界条件确定 |
5 模拟结果分析 |
5.1 模型温度场模拟结果及分析 |
5.1.1 模型沿窑宽方向温度分布 |
5.1.2 模型沿窑宽方向温度分布图及分析 |
5.1.3 模型沿窑高方向温度分布 |
5.1.4 沿窑高方向温度分布图分析 |
5.1.5 模型沿窑长方向温度分布 |
5.1.6 窑高方向上温度分布图及分析 |
5.1.7 模型沿窑宽方向上辊上辊下的温度变化 |
5.2 模型沿窑宽方向速度分布 |
5.2.1 模型沿窑宽方向速度分布 |
5.2.2 窑宽方向上速度分布图及分析 |
5.2.3 模型沿窑宽高方向速度分布 |
5.2.4 模型沿窑高方向上速度分布图及分析 |
5.2.5 模型沿窑长方向速度分布 |
5.2.6 模型沿窑长上速度分布图及分析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硕士毕业生信息表 |
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
(10)宽体辊道窑的发展势在必行(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理论和实践的支持 |
2.1 辊道窑的产量与结构的关系 |
2.2 辊道窑能耗的影响因素 |
2.3 辊道窑烧成带的拱顶结构应用 |
2.4 生产实践证明 |
3 宽体辊道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3.1 采用合理烧嘴解决窑炉宽度上的断面温差 |
3.2 窑顶混合结构技术 |
3.3 闸板和挡火墙的合理设置 |
3.4 断面温差的测试和红外热成像测温技术 |
3.5 优质保温材料减少窑墙散热 |
3.6 充分利用余热提高助燃风温度 |
3.7 烧成技术的改进与创新 |
4 企业创新 |
4.1 摩德娜 |
4.2 中窑 |
4.3 萨克米 |
4.4 南海金刚 |
5 宽体窑的节能分析 |
5.1 大幅度提高产量及效率 |
5.2 节约燃料 |
5.3 改变烧成制度 |
5.4 加强保温减少窑壁散热 |
5.5 充分利用余热 |
5.6 其他节能 |
6 展望 |
四、辊道窑窑道闸板及挡火墙的设置(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值模拟的陶瓷辊道窑烧成带参数多目标优化研究[D]. 闫观贞.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2]宽体窑炉发展综述[A]. 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窑炉热工专业委员会. 2016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学术年会会刊, 2016
- [3]截面宽度对辊道窑烟气流体动力学和传热特性的影响[J]. 张任平,孙健,汪和平,冯青. 中国陶瓷, 2015(10)
- [4]宽体辊道窑的节能与碳减排核算[J]. 谭映山,曾令可,陈凯,李萍,张集发. 佛山陶瓷, 2014(12)
- [5]适用于内墙砖烧成的宽体辊道窑的设计[J]. 柳丹,谭映山,张桂华. 佛山陶瓷, 2014(05)
- [6]新型节能卫生洁具辊道窑内温度均匀性优化研究[D]. 常栩生. 中南大学, 2014(03)
- [7]陶瓷烧成中的节能技术[J]. 曾令可,李萍,王慧,刘艳春,程小苏,刘平安. 佛山陶瓷, 2014(01)
- [8]超宽体辊道窑预热带蓄热层结构对窑内温度场与流场的影响研究[D]. 邱辉辉. 景德镇陶瓷学院, 2013(01)
- [9]超宽体辊道窑烧成带半圆拱顶与平顶结构下的数值模拟分析[D]. 程婧. 景德镇陶瓷学院, 2013(01)
- [10]宽体辊道窑的发展势在必行[J]. 曾令可,刘晓红,李彦斌,王慧,程小苏. 佛山陶瓷, 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