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借信息技术来提升企业竞争力(论文文献综述)
田欣鑫[1](2021)在《转型升级背景下我国建筑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行业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例如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日趋优化,技术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提升。建筑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我国建筑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发展速度与质量不平衡、精细化管理程度不高等诸多现实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目前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筑业仅靠扩大规模来实现快速发展的时代已过去,目前建筑业需要不断转型升级才能顺应行业发展的需求。建筑企业作为建筑业转型升级的主体对象,更需要结合时代发展要求,积极探寻如何提升竞争力水平。而对建筑企业的实力进行客观且有效的评价是提升其竞争力的关键。因此,如何结合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构建一套相对完善的建筑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使我国建筑企业能清晰地认识自身竞争力的优劣势,并针对性的对其进行调整和完善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研究内容包括如下四个部分,首先,本文界定了有关转型升级与建筑企业竞争力的概念,并基于转型升级背景对影响建筑企业竞争力的因素进行分析。其次,通过建筑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类比,选用BP神经网络对其建筑企业竞争力进行评估。构建了建筑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将评价维度划分为市场与规模竞争力、经济效益竞争力、资源管理竞争力、技术创新与管理竞争力,采用专家调查法、问卷调查的信度效度检验对指标体系进行了两轮调整与完善。随后,实证研究部分中选用32家上市建筑企业作为实证样本,并通过新浪、东方财富、巨潮、万方专利数据库等多种渠道搜集了实证样本2017-2019年度的相关数据。运用Matlab软件中的神经网络工具盒实现了评价模型的建立、训练、评价等过程,并随机挑选了4家建筑企业作为检验样本,对神经网络模型的稳定性进行检验,测试结果表明评价指标体系与BP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良好的适用性。最后,根据2019年建筑企业竞争力BP神经网络模型输出的竞争力值进行横向分析,对2017-2019年建筑企业竞争力BP神经网络模型输出的评价结果竞争力趋势进行纵向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进行横纵向对策建议。此外,还对BP神经网络评价方法的延伸应用进行了阐述。本文研究的主要价值在于结合了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以及国家颁布的政策,严格按照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对我国建筑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并将BP神经网络应用至对建筑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建筑企业竞争力的理论研究,同时也加强了对建筑企业竞争力的客观真实性评价。促使我国建筑企业对自身竞争力水平以及其在建筑市场中的地位有更清晰的认识,并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升竞争力,以此来促进企业的发展,增强对建筑业转型升级的贡献力量。
窦凯[2](2020)在《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以数字化知识和信息为关键生产要素的数字经济开始由量变发生质变,作为“文化创意+信息通信技术”的碰撞跨界融合所产生的数字内容产业,正逐渐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复苏的新引擎。近年来,由于“网络中国”、“数字中国”战略的实施推进,中国数字内容产业整体上呈现向好向优的发展态势,数字影音、网络游戏、数字出版、移动内容等领域增长迅速且国际化程度逐渐加深,已经成为世界数字内容产业大国。然而与美欧日等数字内容产业强国相比,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在整体水平上仍然处于竞争弱势,国际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当前全球数字化背景下中国数字内容产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如何正确评价、合理分析当前中国数字内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以及在全球数字内容产业格局中的地位,明确中国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进而针对性制定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政策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以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为研究背景,利用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灰色关联等研究方法,探讨了数字内容产业的内涵及分类体系,阐述了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基础;围绕全球及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了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在全球数字内容产业格局中的地位,判断了中国数字内容产业的生命周期阶段;在以上基础理论研究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分析框架,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的思想构建包含1个目标、4大系统、14项要素、50项指标的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最后依据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评价模型,并通过数据的收集与整理,选择G20国家为样本考察对象,选定2010-2017年8年作为考察阶段,完成了对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横向综合测评。实证结果表明,虽然近年来中国数字内容产业伴随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国际竞争力呈现明显增强的发展趋势,但较之于美国、英国等数字内容产业强国,中国在全球数字内容产业竞争格局中仍然处于弱势阶层,中国在G20国家中位列第7名,整体处于第三梯度。同时通过与美英两国的比较发现,中国劣势指标的数量远大于优势指标,尤其是在产品竞争实力、企业战略、关联产业、产业结构、产业基础设施、政府政策、市场开放等方面劣势明显,成为制约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以实证结果为参考,在借鉴美、英、日、韩四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从政府层面、行业协会层面以及企业层面制定了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路径。政府作为数字内容产业的宏观规划者,要加强顶层战略设计、科学规划产业布局,要规范产业发展秩序、优化产业发展环境,要加强政府引导扶持、完善产业政策体系,要推动跨界融合发展、构建协同产业集群,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培养高端国际企业,要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行业协会作为沟通数字内容企业与国家的中介,要发挥行业政策倡导功能、推动产业快速发展,要发挥行业自律功能、维护产业发展秩序,要发挥资源整合功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要发挥沟通协调功能、完善桥梁纽带作用;企业作为数字内容产业经营的微观主体,要推动企业持续创新、促进产业整体提升,要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科学发展,要参与国际竞争合作、不断开拓国际市场,要促进要素资源升级、形成动态竞争优势。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3](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刘奕[4](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刘亚楠[5](2019)在《在线教育企业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催生出了许多新兴的产业形态,在线教育便是其中最具特色的一个。在高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以及国家对教育行业的高度重视下,在线教育开始兴起。在线教育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地域、物质等造成的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壁垒,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许多传统的教育培训机构和其他行业的企业纷纷开始布局在线教育业务,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由于技术研发缓慢、盈利模式不清晰等原因,目前大多数在线教育企业都存在变现困难的问题,行业内也尚未出现标杆型企业。因此,在线教育企业亟需发现自身短板,吸取成功经验,提高竞争力,以确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好地发展。基于此,首先对有关在线教育企业竞争力的相关理论进行整理,奠定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对在线教育行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环境分析可以得出,在线教育行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竞争非常激烈,这意味着在线教育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竞争力,以便在竞争中存活下来。在参考国内学者对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结合在线教育企业特点的基础上,构建了在线教育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25家在线教育企业,用其2015-2017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训练并构建了 BP神经网络模型,求出在线教育企业三年的企业竞争力指数;构建自组织神经网络模型,运用得出的企业竞争力指数将在线教育企业划分为四类,分别对四类在线教育企业进行具体分析得到营运能力、盈利能力、研发能力和管理人员数量是影响在线教育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最后,基于实证分析及在线教育企业的特点,对在线教育企业竞争力的改善途径进行探讨,提出了提高在线教育企业竞争力的对策。
薛改改[6](2019)在《大数据能力与企业供应链敏捷性关系研究 ——战略导向和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文中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企业外部环境的动荡变化,以及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日益增加,企业对供应链敏捷性的追求越来越强烈。与此同时,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也逐渐渗透到供应链运营管理中,以支持企业与供应链伙伴的协同创新发展。因此,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为适应动态复杂的外部环境,企业能否通过大数据应用实践来提升企业供应链敏捷性,成为企业日益关注的问题之一。基于此,本文以资源基础观和动态能力理论为理论基础,研究了大数据能力对企业供应链敏捷性的影响作用,并引入了战略导向和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变量,构建了理论模型,采用结构方程和多元回归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对研究模型进行验证,并在理论演绎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从企业大数据应用实践与战略导向、环境不确定性相匹配的视角为提升企业供应链敏捷性给出了对策建议。全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内容与框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主要创新点;第二部分梳理了资源基础观和动态能力理论,并在此基础上系统性地梳理了相关研究成果;第三部分在理论演绎的基础上,探讨了大数据能力与企业供应链敏捷性之间的关系,以及战略导向和环境不确定性对两者关系的影响作用,提出了研究假设,构建了研究模型;第四部分汇报了量表的设计和发放过程、预调研结果以及量表的完善情况;第五部分首先采用SMART PLS2.0软件对大数据能力与企业供应链敏捷性的关系模型进行了验证;然后分别对前瞻者和防守者两组数据的大数据能力与企业供应链敏捷性假设模型进行了结构方程分析;最后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对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效应进行了验证;第六部分概括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并探讨了本研究的管理启示,分析了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本文的研究结论包括:(1)大数据能力的三个维度,即大数据基础设施能力、大数据管理能力和大数据人力资源能力对企业供应链敏捷性都存在直接的显着正向影响;(2)战略导向对大数据能力和企业供应链敏捷性的关系起到了调节作用,与防守者战略相比,前瞻者战略导向下企业大数据管理能力、人力资源能力对企业供应链敏捷性的影响更大;(3)环境不确定性对大数据能力和企业供应链敏捷性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企业外部环境的动态性越高,大数据能力对企业供应链敏捷性的正向影响越强,而敌对性性外部环境则会负向影响大数据能力对企业供应链敏捷性的影响。本文的研究贡献在于:(1)从大数据基础设施能力、大数据管理能力和大数据人力资源能力三个维度对大数据能力的理论阐述和相关实证研究,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大数据能力的形成机理,也为企业增强自身的大数据应用实践能力提供了参考性意见;(2)从战略导向和环境不确定性的角度分析大数据能力对企业供应链敏捷性的影响研究,为企业借助大数据应用实践来增强对其外部环境的反应能力、提升供应链成员间的协作能力提供了新的视角;(3)从IT能力拓展到大数据能力,探究企业供应链敏捷性的前因变量,为增强企业供应链敏捷性提供了新的方向。
李菁[7](2019)在《陕西Z物流公司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经济快速增长的今天,物流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物流业的发展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及综合国力。随着国内物流行业飞速扩张,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如何在纷繁的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众多物流企业面临的难题。本文以陕西Z物流公司竞争力的评价及提升作为研究内容,使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了该企业的市场运营现状,利用AHP层次分析综合评价方法构建了陕西中小型物流企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并借助评价模型对Z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水平进行了评测,针对性地提出了陕西Z物流公司竞争力水平提升的对策。文章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首先,本文采用五力模型分析了陕西Z物流公司从议价能力、进入者威胁、业内竞争以及替代品的经营环境。进而,本文通过调查研究了构建中小型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量化评价模型。该模型从物流资源、公司管理、物流信息技术和相应的市场优势四个方面,建立了4个一级指标和相对应的19个二级指标。随后,本文分析了中小型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各指标的权重进行求解与检验,其结果通过了一致性检验。最终,本文采用上述已提出的模型和方法,对陕西Z物流公司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出了陕西中小型物流企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可能途径。
梅诗晔[8](2017)在《中国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结构观视角》文中提出中国近三十年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制造业飞速发展。伴随着中国深入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国制造业总体规模大幅提升,制造能力逐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被誉为“世界工厂”,2010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是从中国制造业的结构来看,中国离制造业强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中国依赖低成本劳动力的加工制造优势低端嵌入全球价值链,出口产品中具有比较优势的主要是服装、纺织、鞋、玩具等低技术、低附加值产品,而出口高技术产品中加工贸易占较高成分,国内增值部分较低,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主要依赖于进口。中国制造业面临各种内外部压力:在内部,受劳动力成本持续攀升、自主创新能力弱、对外依存度高、核心竞争力缺乏、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大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在外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过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将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提升到战略高度,以矫正制造业“空心化”,寄希望于产业政策调整来扭转经济颓势。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不是回归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加工制造业,而是发动一场新的工业革命,依托坚实的技术基础和创新能力实现制造业再升级,以培育先进制造技术、发展高端制造业来重塑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为目标,重振先进制造业的领导地位,抢占先进制造业新的制高点。与此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如越南、柬埔寨、孟加拉等正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通过融入全球产业分工实现产业升级、技术积累和国际竞争力提升。因此,提升我国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竞争力刻不容缓。针对以上背景,本文提出几个相互关联的问题:(1)全球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贸易格局是怎样的?中国的贸易地位如何?(2)中国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如何?影响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中国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应该遵循怎样的升级路径?(4)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中国技术密集型制造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动力是什么?本文采用结构观视角,通过四个子研究逐一回答上述问题:子研究一: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贸易格局。采用社会网络分析的可视化工具,直观的展示全球主要国家之间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贸易全景图,便于清晰的识别中国在贸易网络中的地位及变迁。子研究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测量、国际比较及实证分析。借助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CA)、国际市场份额(IMS)、产业内贸易指数(IIT)四个“量”的层面竞争力评价指标,以及产品出口复杂度、经济复杂性两个“质”的层面竞争力评价指标,全面测度中国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深入比较中国与部分发达国家在产业上的差距,并实证检验影响经济复杂性的主要因素。子研究三:中国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升级路径选择。基于Hidalgo等(2007)的产品空间理论,建立计量模型,比较中国、美国、韩国、印度、阿根廷五个典型国家的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不同升级模式,以便为中国选择合适的产业升级路径;并识别中国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升级的潜在竞争对手,以及最具升级潜力的产品。子研究四:后发技术密集型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动力。采用案例研究法,选择三一重工、沈阳机床、华为、联想四家具有代表性的技术密集型制造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企业访谈、调研等方式获取一手资料,通过企业官网、企业年报、媒体报导、公开出版物等渠道获取相关资料作为补充,基于知识基础观,采用扎根理论严谨的编码程序,深度剖析案例企业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竞争力提升的逻辑,提出相关命题来构建中国后发企业技术追赶实现竞争力提升的理论。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中国在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贸易网络中扮演重要角色,对外贸易量快速攀升,贸易地位、贸易影响力、控制力均明显增强,跻身核心国家之列。(2)中国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有了大幅提升,在部分领域已经具备了相当高的竞争实力,中国出口品中的国内技术增值部分正在增加,但总体而言竞争力较弱,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表现出较强的劳动密集型特征,在一些尖端技术行业仍然较为落后。实证检验表明:过于依赖自然资源不利于经济复杂性提升,资本积累是影响经济复杂性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对经济复杂性有一定的作用,创新能力对经济复杂性有明显影响,制度质量是影响经济复杂性的关键环境要素。(3)中国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升级遵循基于比较优势的渐进式道路,必须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尤其是中高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作为产业升级的坚实基础,同时在新兴技术以及高端制造业领域适度赶超。(4)中国后发技术密集型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形成前提是核心技术资源的积累。核心技术资源的形成首先来自不依附于发达国家、自主创新的信念,通过持续高强度研发投入取得突破性自主创新。跨国并购是迅速获取前沿技术的高效途径,通过赋予被并购企业高度自主权,保证平稳过渡、维持被并购企业创新能力,得以实现技术获取目标。后发企业竞争力最终体现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并购发达国家企业、设立海外研发基地、建立海外合作企业等是快速提升技术、实现全球价值链升级的有效途径,而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全球本土化等途径构建以我主导的全球价值链有利于掌握话语权。本文的主要贡献有:第一,从“量”的层面和“质”的层面全面评价中国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基于资源基础观并加入制度的调节作用,实证检验了影响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拓展了资源基础观的应用;第二,基于产品空间理论实证分析中国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升级路径,明确了比较优势理论指导产业升级的边界;第三,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基于知识基础观,深入剖析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中国后发技术密集制造企业成功实现技术追赶的典型案例,发掘后发企业独特的竞争力提升动力,丰富了国际企业管理理论。本文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第一,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能力是影响中国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应当注重人力资本积累和创新能力培育,提升产业技术学习能力和吸收能力,促进将前沿技术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加快资本积累速度。第二,产业升级应当坚持以比较优势为主导方向,在一些具有战略地位的产业以及新兴技术产业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适度偏离比较优势。完全遵循比较优势会导致中国技术密集型产业长期徘徊在低端,难以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偏离比较优势的跨越式升级建立在扎实的产业基础之上,这种升级路径适合发达国家,不适合中国这样产业基础薄弱的国家。第三,由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深刻影响全球生产和贸易活动,中国技术密集型制造企业必须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在技术能力薄弱阶段可以通过嵌入式参与全球价值链来学习并吸收发达国家技术,以便积累技术能力;当形成一定的技术基础后,逐渐过渡到构建以我主导的全球价值链,摆脱被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低端锁定”的困境,将自主创新作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核心。
王健[9](2014)在《企业两化融合与竞争力的关联关系研究》文中认为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中,信息化成为了工业技术革新的最大推手。对于处于信息时代的中国企业,这一点也是相同的。在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党认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对于企业改革而言意义重大,两者的融合是企业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增强企业创造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但学界对于信息化是通过那些具体方面来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投资用于哪些具体方面才能更有效率并未达成共识。本文旨在通过研究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联关系,为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政府宏观政策与企业微观决策提供理论上的参考。本文的实证研究思路是:首先通过层次分析法,分别构建出企业竞争力水平与企业两化融合水平的指标体系,将通过调查问卷获得的山东省企业相关数据代入,计算相关基础数据,为之后的实证分析打下基础;其次,通过描述统计量分析,直观地对二者的关联关系、行业与地域因素对两化融合水平的影响形成判断,之后通过一元回归再进一步验证描述统计量分析中对二者相关关系的直观判断;再次,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来验证行业与地域因素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是否显着,结果发现行业影响显着,山东省内地市间的地域因素影响并不显着,因此本文将最终的研究范围锁定在山东省制造业企业;最后,通过对山东省制造业企业数据执行结构方程分析与典型相关分析,文章得出了关于二者因果关系和具体影响路径的结论。本文拟达到的目标:(1)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出操作性较强的且贴近现阶段企业实际情况的两化融合水平评价体系和企业竞争力水平评价体系,从而便于执行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和企业对自身两化融合水平与企业竞争力水平的评估。(2)基于构建的评价体系,以山东省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两化融合水平与企业竞争力的关联关系和因果关系,两化融合促进企业发展与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具体路径,并得出两化融合度对企业竞争力各个方面的作用程度以及两化融合内部的各个方面对企业竞争力各个方面的作用程度。(3)通过描述性统计量分析,得出现阶段山东省两化融合和企业竞争力的整体水平与分布状态,并对山东省工业企业信息化水平与企业竞争力水平的地域分布和行业间分布进行归纳,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内容如下:(1)本文构建了包含行业因素、地域因素、两化融合水平三个自变量与企业竞争力水平这一因变量的多元回归模型,进而分析各个因素与企业竞争力水平的关联关系,分析发现行业与两化融合水平对企业竞争力水平影响显着,山东省内部地市间的地域差异对企业竞争力水平影响并不显着。基于对上述因素相关关系的实证分析,本文将结构方程与典型相关分析的范围缩小在山东省制造业企业。结构方程分析中,本文引入了其他与“两化融合水平”及“企业竞争力水平”相关的重要变量(高层稳定性、管理效率、人员素质和企业信息化水平革新度),通过研究发现,两化融合水平更多地决定了企业竞争力水平,并得出了两化融合水平影响企业竞争力水平的定量数据。(2)基于两化融合水平提升企业竞争力水平这一实证分析结论,本文利用典型相关分析进一步探讨了两化融合水平中的各个因素对企业竞争力水平中的各个因素的影响大小。典型相关分析实证结果发现两融合水平对企业竞争力水平中的经济效益与管理水平指标影响较大,对财务状况与科技创新影响较小,同时也验证了Tallon(2000)提出的企业信息化目标(①增加企业外部竞争力,维持市场地位;②提升企业内部管理的效率)。验证了企业信息化目标也就是验证了企业信息化建设所应该关注的两个方面,从数字的角度说明了信息化是通过外部环境(主要由经济效益代表)和内部结构(主要由管理水平代表)两个方面来提升企业竞争力水平的。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信息化是工业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信息化建设将成为未来企业投资的重要领域。研究清楚信息化作用于企业竞争力水平的着力点和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瓶颈对于未来的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秦佳佳[10](2014)在《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信息和通讯技术的蓬勃发展,促使全球范围内的生产要素高效快速的配置。随着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企业竞争力相关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然而在当代,企业信息化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有力保障,如果企业信息化发展情况良好,那么它就有了竞争的主动权。因此,如何更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增强竞争优势,以提升企业竞争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而在这之前,企业首先要明确信息化对竞争力的影响机理,这也是本文研究的主题。本文首先从企业信息化的相关理论入手,梳理了信息化的概念与内涵、信息化的内容及信息化对企业的作用。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在竞争战略中的价值,即企业可以通过推进信息化建设,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最终来提升竞争力。其次,探讨了企业竞争力的相关理论、企业竞争力的概念与内涵、企业竞争力的来源。重点分析企业竞争力的来源,为企业信息化影响竞争力找到切入点。第三,本文的理论核心部分是分析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机理,从企业竞争力的来源入手,深入分析信息化对四个来源,即资源、能力、知识、环境的影响。第四,利用结构方程方法建立实证分析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验证了理论假设,得到企业信息化可以通过影响竞争力的来源,尤其是企业知识、企业间网络关系、企业文化来进一步影响竞争力。最后,就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升竞争力提出对策。从两步骤进行:第一步,企业应从三个方面加强信息化建设;第二步,提出企业如何利用现有的信息化手段提升企业竞争力,从四个方面给出了对策。
二、借信息技术来提升企业竞争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借信息技术来提升企业竞争力(论文提纲范文)
(1)转型升级背景下我国建筑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企业转型升级有关研究 |
1.3.2 建筑企业竞争力有关研究 |
1.3.3 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和研究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转型升级概念 |
2.1.2 建筑企业竞争力 |
2.2 建筑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及综述理论 |
2.2.1 评价方法选择 |
2.2.2 BP神经网络方法介绍 |
2.2.3 BP神经网络算法原理及流程 |
2.3 本章小结 |
3 转型升级战略下我国建筑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
3.1 我国建筑企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分析 |
3.1.1 建筑行业转型升级战略分析 |
3.1.2 建筑企业转型升级战略分析 |
3.2 转型升级下建筑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
3.2.1 建筑企业竞争力显性影响因素 |
3.2.2 建筑企业竞争力隐形影响因素 |
3.3 本章小结 |
4 建筑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筛选分析 |
4.1 指标选取原则和思路 |
4.1.1 指标选取原则 |
4.1.2 指标选取思路 |
4.2 建筑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2.1 建筑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维度设置 |
4.2.2 建筑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初步构建 |
4.2.3 基于专家咨询法的指标体系优化 |
4.3 信度效度检验下的指标体系合理性分析 |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2 信度检验分析 |
4.3.3 效度检验分析 |
4.4 指标体系的结构解析与说明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BP神经网络建筑企业竞争力实例研究 |
5.1 建筑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数据选取与标准化 |
5.1.1 评价样本数据选取 |
5.1.2 数据样本归一化处理 |
5.2 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结构和网络训练 |
5.2.1 网络样本期望值的确定 |
5.2.2 确定各层节点数及激励函数 |
5.2.3 神经网络模型训练 |
5.2.4 神经网络仿真运算和测试 |
5.3 评价结果分析和评价方法应用延伸 |
5.3.1 建筑企业竞争力评价结果分析 |
5.3.2 提升建筑企业竞争力的对策及建议 |
5.3.3 建筑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应用的延伸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专家调查问卷信 |
附录 B 转型升级我国建筑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信度 调查问卷 |
附录 C 转型升级背景下我国建筑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评分表 |
附表 D 实例样本数据统计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2)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框架 |
1.3.2 主要内容 |
1.4 论文创新点 |
1.4.1 研究视角创新 |
1.4.2 研究方式创新 |
1.4.3 机制路径创新 |
第2章 文献综述及基础理论梳理 |
2.1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数字内容产业概念界定 |
2.1.2 数字内容产业分类界定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2.1 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综述 |
2.2.2 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现状综述 |
2.2.3 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综述 |
2.3 产业竞争力来源及基本理论梳理 |
2.3.1 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来源探讨 |
2.3.2 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前提 |
2.4 文献述评 |
第3章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现状 |
3.1 全球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
3.1.1 全球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历程 |
3.1.2 全球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现状 |
3.2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
3.2.1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历程 |
3.2.2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现状 |
3.2.3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重点领域发展现状 |
3.3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在全球数字内容产业格局中的地位 |
3.3.1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 |
3.3.2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在国际贸易格局中的地位 |
3.4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生命周期阶段判断识别 |
3.4.1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概述 |
3.4.2 数字内容产业生命周期形态与特征 |
3.4.3 基于Logistic生长曲线模型的数字内容产业生命周期识别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构建 |
4.1 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分析框架 |
4.1.1 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组成要素 |
4.1.2 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衍生路径 |
4.2 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技术路径 |
4.2.1 确立评价目标 |
4.2.2 明确评价原则 |
4.2.3 理清评价思路 |
4.2.4 设计评价流程 |
4.2.5 选择评价方法 |
4.3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3.1 指标体系评价框架 |
4.3.2 指标体系确定原则 |
4.3.3 指标体系初步选取 |
4.3.4 指标体系修正筛选 |
4.3.5 指标体系最终确定 |
4.4 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
4.4.1 基于AHP法的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赋权 |
4.4.2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系统测度与评估 |
5.1 横向层面基于国际比较的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测评 |
5.1.1 横向比较样本国家选择 |
5.1.2 评价指标数据采集来源 |
5.1.3 G20国家数据导入测度 |
5.2 基于横向测评结果的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 |
5.2.1 G20各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数演变状况 |
5.2.2 G20各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数聚类分析 |
5.2.3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数国际比较分析 |
5.3 中国与其他G20国家竞争力要素与指标的综合比较 |
5.3.1 核心竞争力要素及其指标综合比较 |
5.3.2 基础竞争力要素及其指标综合比较 |
5.3.3 环境竞争力要素及其指标综合比较 |
5.3.4 现实竞争力要素及其指标综合比较 |
5.4 基于实证研究的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系统总结 |
5.4.1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和劣势统计分析 |
5.4.2 基于实证研究的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结论分析 |
5.5 基于实证研究的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制约因素分析 |
5.5.1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内部制约因素分析 |
5.5.2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外部制约因素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主要发达国家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模式成功经验分析 |
6.1 美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模式成功经验分析 |
6.1.1 美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概况 |
6.1.2 美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模式成功经验分析 |
6.2 英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模式成功经验分析 |
6.2.1 英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概况 |
6.2.2 英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模式成功经验分析 |
6.3 日本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模式成功经验分析 |
6.3.1 日本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概况 |
6.3.2 日本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模式成功经验分析 |
6.4 韩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模式成功经验分析 |
6.4.1 韩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概况 |
6.4.2 韩国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模式成功经验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路径 |
7.1 政府宏观层面的数字内容产业发展路径 |
7.1.1 加强顶层战略设计科学规划产业布局 |
7.1.2 规范产业发展秩序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
7.1.3 加强产业引导扶持完善产业政策体系 |
7.1.4 推动跨界融合发展构建协同产业集群 |
7.1.5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培养高端国际企业 |
7.1.6 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
7.2 行业中观层面的数字内容产业发展路径 |
7.2.1 发挥政策倡导功能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
7.2.2 发挥行业自律功能维护产业发展秩序 |
7.2.3 发挥资源整合功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
7.2.4 发挥沟通协调功能完善桥梁纽带作用 |
7.3 企业微观层面的数字内容产业发展路径 |
7.3.1 推动企业持续创新促进产业整体提升 |
7.3.2 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科学发展 |
7.3.3 参与国际竞争合作不断开拓国际市场 |
7.3.4 促进要素资源升级形成动态竞争优势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局限 |
8.3 未来展望 |
附录A 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初始评价指标专家咨询表 |
附录B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确定调查问卷 |
附录C 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定性指标专家打分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3)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4)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5)在线教育企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在线教育企业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
2.1 市场结构理论 |
2.2 企业资源理论 |
2.3 企业能力理论 |
2.4 企业知识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在线教育行业发展现状及环境分析 |
3.1 在线教育行业发展现状 |
3.1.1 在线教育行业市场状况分析 |
3.1.2 在线教育行业用户状况分析 |
3.2 在线教育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在线教育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 |
4.1 在线教育企业竞争力概述 |
4.2 在线教育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4.2.1 在线教育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
4.2.2 在线教育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
4.2.3 在线教育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3 在线教育企业竞争力评价模型 |
4.3.1 人工神经网络 |
4.3.2 BP神经网络模型 |
4.3.3 自组织神经网络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在线教育企业竞争力实证研究 |
5.1 样本的确定及数据来源 |
5.2 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在线教育企业竞争力分析 |
5.2.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2.2 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实证分析 |
5.3 基于自组织神经网络模型的在线教育企业竞争力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对策 |
6.1 结论 |
6.2 提升在线教育企业竞争力的对策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6)大数据能力与企业供应链敏捷性关系研究 ——战略导向和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资源基础理论 |
二、动态能力理论 |
第二节 大数据能力研究综述 |
一、IT能力概述 |
二、IT能力与大数据能力的关系 |
三、大数据能力的概念内涵 |
四、大数据能力的构成维度 |
第三节 企业供应链敏捷性研究综述 |
一、企业供应链敏捷性概念及测量 |
二、IT能力与企业供应链敏捷性关系研究 |
第四节 战略导向研究综述 |
一、战略导向内涵及维度 |
二、战略导向与IT能力关系研究 |
三、战略导向与企业供应链敏捷性关系研究 |
第五节 环境不确定性研究综述 |
一、环境不确定性内涵 |
二、环境不确定性测量维度 |
第六节 文献述评 |
第二章 概念与模型假设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和解释 |
一、大数据能力 |
二、企业供应链敏捷性 |
第二节 研究假设的提出 |
一、大数据能力与企业供应链敏捷性 |
二、企业战略导向的调节作用 |
三、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 |
第三章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第一节 问卷设计 |
一、问卷设计流程 |
二、变量定义及测度 |
三、问卷总体构成 |
第二节 预调研分析 |
一、问卷内容效度检验 |
二、问卷结构效度检验 |
第三节 问卷正式投放 |
第四章 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 |
一、被访问者基本信息 |
二、企业基本信息 |
三、变量分布情况 |
第二节 模型估计与评价 |
一、信度分析 |
二、效度分析 |
三、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四、企业战略导向的调节效应检验 |
五、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效应检验 |
第三节 实证结果与讨论 |
一、大数据能力对企业供应链敏捷性的促进作用 |
二、企业战略导向的调节效应分析 |
三、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效应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管理启示 |
一、从战略的角度提升企业大数据能力 |
二、重视大数据能力在提升企业供应链敏捷性的促进作用 |
三、增强企业战略与大数据能力的匹配度 |
四、提高企业大数据应用实践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
第三节 研究不足 |
第四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陕西Z物流公司竞争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企业竞争力 |
2.1.2 物流企业竞争力 |
2.1.3 中小型物流企业竞争力 |
2.2 理论基础 |
2.2.1 核心竞争力 |
2.2.2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
3 陕西Z物流公司市场及行业环境分析 |
3.1 陕西Z物流公司概况 |
3.2 陕西Z物流公司市场预测分析 |
3.2.1 构建需求趋势预测方程 |
3.2.2 修正需求趋势预测方程 |
3.2.3 需求量预测 |
3.3 陕西Z物流公司市场及行业环境分析 |
3.3.1 我国物流产业整体发展状况 |
3.3.2 物流行业经营主体分析 |
3.3.3 陕西Z物流公司五力竞争分析 |
3.3.4 陕西Z物流公司竞争力分析结论 |
4 中小型物流企业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
4.1 中小型物流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1.1 科学性原则 |
4.1.2 可比性原则 |
4.1.3 全角度性原则 |
4.1.4 系统性原则 |
4.1.5 可行性原则 |
4.1.6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
4.2 中小型物流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
4.2.1 AHP层次分析法 |
4.2.2 物流企业竞争力评价及其方法 |
4.3 中小型物流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3.1 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指标确定 |
4.3.2 核心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定与一致性检验 |
4.4 中小型物流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
5 陕西Z物流公司竞争力评价分析 |
5.1 陕西Z物流公司竞争力水平评价 |
5.1.1 核心竞争力的分级设定 |
5.1.2 核心竞争力评价数据获得 |
5.1.3 核心竞争力评价结果 |
5.2 陕西Z物流公司竞争力水平评价结果分析 |
5.3 评价结论 |
6 陕西Z物流公司竞争力提升对策建议 |
6.1 高效灵活,精益服务 |
6.1.1 完善物流配送服务体系 |
6.1.2 建立高效仓储作业运作模式 |
6.1.3 加大区域物流市场开发力度 |
6.2 优质服务,精细管理 |
6.2.1 建立物流客户需求数据库 |
6.2.2 开发模块化物流服务供给方案 |
6.2.3 进行及时的满意度调查 |
6.2.4 建立客户意见反馈机制 |
6.3 职业素养,规范作业 |
6.3.1 建立健全人员沟通机制 |
6.3.2 明确岗位职责,实施规范化管理 |
6.3.3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
6.3.4 加强专业知识和素养的培训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中国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结构观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主要贡献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中国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概况 |
1.2.1 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界定 |
1.2.2 中国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产业结构与发展趋势 |
1.2.3 中国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经济效益 |
1.2.4 外资在中国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中的地位 |
1.2.5 中国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研发状况 |
1.3 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中国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1.4 问题提出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计量研究法 |
1.6.2 社会网络分析法 |
1.6.3 实证研究法 |
1.6.4 案例研究法 |
1.7 主要贡献 |
1.8 本章小结 |
2 文献综述 |
2.1 产业国际竞争力文献分析 |
2.1.1 产出分析 |
2.1.2 研究学科分析 |
2.1.3 研究主题分析 |
2.1.4 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知识基础 |
2.2 产业国际竞争力文献综述 |
2.2.1 从比较优势理论到竞争优势理论 |
2.2.2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结构观的兴起 |
2.2.3 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结构观的比较 |
2.2.4 全球价值链背景下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
2.2.5 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
2.2.6 现有研究述评 |
2.3 本章小结 |
3 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贸易格局 |
3.1 常用的贸易格局分析方法 |
3.1.1 传统的贸易格局分析法 |
3.1.2 基于社会网络的贸易格局分析法 |
3.2 数据来源及处理 |
3.3 实证分析 |
3.3.1 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贸易总量分析 |
3.3.2 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贸易社会网络分析 |
3.4 结论 |
3.5 本章小结 |
4 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测量、国际比较及实证分析 |
4.1 引言 |
4.2 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基础 |
4.3 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指标选取 |
4.3.1 指标选取原则 |
4.3.2 评价指标选取 |
4.4 指标测量及分析 |
4.4.1 数据来源 |
4.4.2 基于“量”的评价 |
4.4.3 基于“质”的评价 |
4.4.4 中国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总结 |
4.5 实证检验:资源禀赋、创新能力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经济复杂性——资源基础观视角 |
4.5.1 引言 |
4.5.2 理论背景 |
4.5.3 计量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
4.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5.5 主要结论 |
4.5.6 政策建议 |
4.6 本章小结 |
5 中国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升级路径选择——基于产品空间的实证研究 |
5.1 问题提出 |
5.2 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
5.3 研究设计 |
5.3.1 数据来源 |
5.3.2 主要指标 |
5.3.3 计量模型 |
5.4 研究结果 |
5.4.1 描述性统计 |
5.4.2 产品空间分析 |
5.4.3 计量分析 |
5.4.4 稳健性检验 |
5.5 进一步分析 |
5.6 结论与政策建议 |
5.6.1 结论 |
5.6.2 政策建议 |
5.7 本章小结 |
6 后发技术密集型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动力:知识基础观视角 |
6.1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
6.2 研究设计 |
6.2.1 研究方法 |
6.2.2 案例选取 |
6.2.3 资料收集 |
6.3 数据分析过程 |
6.3.1 单案例分析 |
6.3.2 多案例分析 |
6.4 研究发现与理论模型 |
6.5 结论与讨论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企业两化融合与竞争力的关联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序 |
图目录 |
表目录 |
1 引言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两化融合与竞争力关联关系的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
1.3.3 本章小结 |
1.4 研究内容和论文框架 |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5.1 归纳分析法 |
1.5.2 回归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 |
1.6 本文的创新点 |
2 两化融合与竞争力相关基础理论 |
2.1 两化融合 |
2.1.1 信息化 |
2.1.2 工业化 |
2.1.3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两化融合的内涵) |
2.1.4 国内外两化融合发展历史及现状 |
2.1.5 两化融合水平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 |
2.2 企业竞争力 |
2.2.1 企业竞争力内涵 |
2.2.2 企业竞争力的形成机制相关理论 |
2.2.3 企业竞争力水平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 |
2.2.4 构建指标评价体系的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3 两化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 两化融合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3.2 层次分析法 |
3.3 企业两化融合评价指标选取 |
3.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企业两化融合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
3.4.1 构造判断矩阵及层次单排序 |
3.4.2 层次总排序 |
3.4.3 一致性检验 |
3.5 末级明细指标加权得分的计算 |
4 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 企业竞争力水平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4.2 竞争力评价指标的选取 |
4.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
4.3.1 构造判断矩阵及层次单排序 |
4.3.2 层次总排序 |
4.3.3 一致性检验 |
4.3.4 末级明细指标加权得分的计算 |
5 建立两化融合度与竞争力关联关系模型 |
5.1 实证研究中影响企业竞争力水平的主要因子 |
5.2 两化融合度与企业竞争力的关联关系 |
5.3 一元回归模型 |
5.4 线性回归模型 |
5.5 结构方程模型(SEM) |
5.6 典型相关分析模型 |
5.6.1 典型相关分析理论 |
5.6.2 典型相关分析的数学表达 |
6 实证分析 |
6.1 数据的收集可靠性的验证 |
6.1.1 数据的收集 |
6.1.2 数据可靠性的验证 |
6.2 企业信息化水平与企业竞争力水平 |
6.3 描述性统计量分析 |
6.4 回归分析 |
6.4.1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
6.4.2 多元回归分析 |
6.4.3 结构方程分析 |
6.5 典型相关分析 |
6.5.1 变量组间与变量组内部的相关性分析 |
6.5.2 典型变量方程的建立与分析 |
6.5.3 典型冗余度分析 |
7 结论、建议与不足之处 |
7.1 结论 |
7.2 建议 |
7.2.1 宏观层面建议 |
7.2.2 微观层面建议 |
7.3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企业两化融合与竞争力关联关系调查问卷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结构与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第2章 企业信息化相关理论 |
2.1 企业信息化的概念及内涵 |
2.2 企业信息化的内容 |
2.3 企业信息化的作用 |
2.4 小结 |
第3章 企业竞争力相关理论 |
3.1 企业竞争力的流派 |
3.2 企业竞争力的概念 |
3.3 企业竞争力的来源 |
3.4 小结 |
第4章 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
4.1 企业信息化对资源的影响 |
4.2 企业信息化对能力的影响 |
4.3 企业信息化对知识的影响 |
4.4 企业信息化对环境的影响 |
4.5 小结 |
第5章 实证研究设计与方法 |
5.1 假设提出 |
5.2 变量设计 |
5.3 数据分析与结果 |
5.3.1 数据来源 |
5.3.2 信度分析 |
5.3.3 效度分析 |
5.4 假设检验与结果分析 |
5.4.1 假设检验 |
5.4.2 结果分析 |
5.5 小结 |
第6章 推进信息化建设以提升竞争力的对策 |
6.1 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
6.2 利用企业信息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对策 |
6.3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
四、借信息技术来提升企业竞争力(论文参考文献)
- [1]转型升级背景下我国建筑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D]. 田欣鑫. 西华大学, 2021(02)
- [2]中国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窦凯.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3]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4]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5]在线教育企业竞争力研究[D]. 刘亚楠.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
- [6]大数据能力与企业供应链敏捷性关系研究 ——战略导向和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D]. 薛改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7]陕西Z物流公司竞争力评价研究[D]. 李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8]中国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结构观视角[D]. 梅诗晔. 武汉大学, 2017(06)
- [9]企业两化融合与竞争力的关联关系研究[D]. 王健. 北京交通大学, 2014(06)
- [10]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D]. 秦佳佳. 山西财经大学, 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