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533个观光果园创收9730万元(论文文献综述)
林宣佐[1](2019)在《基于绩效评价的我国森林碳汇支持政策体系研究》文中认为森林碳汇是应对当前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途径,我国已将其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举措。为了更好地发展森林碳汇,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但在经济、社会、环境、法律等多重压力下,我国仍面临着金融支持力度不足、社会效益不明显、二氧化碳排放居高不下、森林资源破坏严重、法律法规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因此,如何权衡森林碳汇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利益主体诉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支持政策,促进我国森林碳汇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从相关概念和理论入手,通过对森林碳汇、碳汇支持政策、绩效评价等概念的分析,加深对森林碳汇及支持政策绩效评价的认知与解读。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外部性理论、公平与效率理论、三重底线理论、公共政策理论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为本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参考。在分析我国森林碳汇支持政策现状基础上,从问题意识着眼,阐释森林碳汇支持政策存在问题的内容与根源,解读森林碳汇支持政策的基本趋势。通过对森林碳汇支持政策的现状与问题的分析,进一步充实森林碳汇支持政策的整体进程分析与具体进程解读。在借鉴国外森林碳汇支持政策的经验与启示的基础上,认为虽然不同国家的森林碳汇支持政策存在着诸多差异,但其支持政策结构仍存在较强的相似性。通过归纳总结,本研究将国外森林碳汇支持政策归纳为经济支持政策、社会支持政策、环境支持政策三类。在以上分析基础上,总结了其他国家对我国森林碳汇支持政策的经验与启示。通过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森林碳汇支持政策绩效评价体系,意在面对我国森林碳汇的发展现实与未来趋势,确立森林碳汇支持政策所相关的更为全面细致与切实有效的分析和论证。运用综合绩效评价分析、灰色关联模型的因素分析、区域聚类分析、DID模型等方法,在我国森林碳汇支持政策评估领域进行初次尝试,为我国森林碳汇支持政策的政策绩效定量评估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通过对我国森林碳汇支持政策实施绩效进行的实证分析,从经济、社会、环境这三个不同层面对我国森林碳汇支持政策的实施效果、不足和发展潜力进行了评估,对不同层面支持政策需要改进的关键点进行深入剖析,从多层次、多角度分析了影响我国森林碳汇支持政策实施效果的各类因素,认为森林碳汇支持政策体系作为一个开放的运行系统,会受到各种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不同因素相互作用和协调下,才能不断地推动森林碳汇支持政策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支持政策的优化方向,进而为我国森林碳汇支持政策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佐证。为了更好地发挥森林碳汇支持政策体系的作用,需要优化我国森林碳汇支持政策体系的保障措施。通过我国森林碳汇支持政策体系保障措施的细则完善,从经济支持政策、社会支持政策、环境支持政策和法律支持政策角度分别给出了建议与措施。这一系列保障措施的架构,虽然与我国森林碳汇支持政策体系构建形成了互相支撑,但是具体施行效果有待未来实践中的检验。对于我国森林碳汇支持政策的整体研究而言,本文的相关分析也可以提供更为有益的参考。
卢冲[2](2009)在《对观光农业空间类型分布的探索 ——以西安地区20乡镇为例》文中认为农业和旅游业产业地位不断提升的今天,走观光农业发展的道路已经成为“绿色经济”大背景下的一种自然选择。观光农业是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产物,是具有休闲、娱乐和求知功能的生态、文化旅游。随着时间的推移,观光农业将是重要的娱乐产业,农业观光园作为观光农业的主体必将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观光农业园就是采用生态园模式进行观光园内农业的布局和生产,将农事活动、植物观赏、科技示范、休闲娱乐、环境保护等作用融为一体,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但是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的盲目的跟风行为,大大小小的观光农业园纷纷上马。在一些地区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许多观光农业园区由于定位不当、盲目开发或规划不当而导致惨淡经营。本论文就以西安地区的20乡镇为例,运用数学统计方法-聚类分析法对20个乡镇进行类型的区分,最终将20个样本(乡镇)聚类为六种类型:山区型、沿河型、河谷型、沿山型、平原型、丘陵型。结合聚类结果与旅游区区划原则,综合分析当地实际情况,最后得出结论该乡镇是否适合发展观光农业。该结论为各乡镇的观光农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也为各乡镇的观光农业发展指明方向。同时,论文当中提到的SAS软件也能很方便、直观的对样本进行聚类分析。
高明梅[3](2008)在《新疆天山中部林区森林生态旅游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是生态旅游的世纪,森林生态旅游作为生态旅游的主体,必将成为林业一项支柱产业,也将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项强劲产业。新疆天山中部林区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同时其旅游价值也日益突显。本文以天山中部的新疆农业大学实习林场为例,研究探讨森林生态旅游规划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森林生态旅游规划的主要内容,为实习林场森林生态旅游规划、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天山中部林区其他林场生态旅游规划、开发和管理提供参考。本文首先对森林生态旅游规划理论、方法及森林生态旅游规划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初步以理论形式探讨了系统工程在森林生态旅游规划中的应用。然后,以上述理论为基础、新疆农业大学实习林场为实例,对新疆天山中部林区森林生态旅游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森林生态旅游规划要遵循森林生态旅游规划基本理论,采用GIS手段和技术获得数据,多种学科和技术手段方法综合集成是森林生态旅游规划的有效途径;(2)根据生态旅游规划基本理论和新疆农业大学实习林场的森林旅游资源特征,将实习林场划分为六大功能区,并进一步进行景区景点、旅游线路规划;(3)通过分析实习林场客源市场现状及市场前景,确定实习林场的客源市场,并根据林场的森林资源的类型、特征、分布,初步确定林场可以开发高山徒步体验、大河漂流体验和森林生态体验三大旅游产品体系;(4)采用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模型及定量分析法,确定新疆农业大学实习林场的合理年容量是13.8万人。并计算出生态环境容量、空间环境容量和居民心理容量都远远大于设施环境容量,设施环境容量是限制林场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因子。
刘久成,姜淑苓,贾敬贤,马力[4](2007)在《建立高效观光果园的构想》文中认为1我国观赏果树概貌观赏果树是依托现有果树栽培体系,叶、花、果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可有效地增加园林树种的多样性和景观持续性,既能提供良好的生态效益又能产生较好的经济价值的一类树木。我国观赏果树主要由
米硕成[5](2007)在《京郊旅游生态村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乡村生态旅游是20世纪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发展,旅游“生态化”进程的加快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旅游新现象,是基于旅游目的地标准而划分的几种旅游类型之一。但从近年发展现状看,由于缺乏规划指导与管理,致使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出现一系列生态与社会问题,乡村区域的生态系统稳定与安全将受到严重冲击。因此如何将生态理念融入到乡村旅游,尤其是怎样做好生态村落的建设将会是提升乡村生态旅游的价值与品味的关键,也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有效手段。为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而进行的生态村建设应该根据村落的原始地理位置、气候、旅游资源等特征在功能分区、旅游环境容量、基础设施改造、乡村景观设计、社区参与等几个方面制定相应的建设措施。本文以北京市昌平区瓦窑村为例,运用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及生态村落建设理论,进行探索性的实际尝试,构建了一种京郊旅游生态村的理想模式,以促进京郊旅游生态村的发展。本篇论文的主要成果体现在:(1)系统总结了国内特别是北京郊区乡村生态旅游的最新成就。(2)建立了京郊旅游生态村的理想模式,提出了京郊旅游生态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即功能分区、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确定、乡村景观生态设计、旅游服务设施生态化设计和社区参与。(3)对旅游生态村的理想模式进行了实例应用尝试:以“斑块---廊道---基质”为景观格局模式,通过场地情感培养与分析,进行乡村生态旅游景观格局布置与设计,使其在保持乡野风味的基础上具有自然亲近性、生态性和美观性,并构建了“山水融情”的瓦窑村生态旅游景观格局;在庭院、水资源系统、垃圾处理系统、民居建筑和旧村改造等方面进行生态化设计,并从节能、物质循环和美学原则出发建立相关模式。
李锦,焦桂芬,柳金英,伍晓华[6](2005)在《谈观光果园建设》文中指出综述了观光果园的各项功能,并针对观光果园的布局要求,提出了观光果园的建设思路和方法。
李锦,焦桂芬,柳金英,伍晓华[7](2005)在《观光果园规划技术要点》文中研究说明
吴忆明,吕明伟[8](2004)在《北京市观光采摘园规划建设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旅游业,它有着狭义和广义两种涵义。狭义的仅指用来满足旅游者观光需求的农业;广义的观光农业应涵盖“休闲农业”、
张瑞,付占方[9](2003)在《观光果园建设情况及发展设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一、北京发展观光果园的优势及意义 1.是适应北京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北京的经济是知识经济,郊区的经济是生态经济。发展旅游观光果业可实现生态与经济的最完美的结合。加强旅游观光果园的建设与发展,就是立足京郊的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满足都市人回归自然、追求个性化度假、休闲放松的需要,建设具有北京特色、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生态型果树产业发展模式,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陶雨芳[10](2003)在《观光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及与农业相关的资源为媒体的新兴产业,是旅游方式由传统观光型向新兴的休闲度假型转变的一个重要方向。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相继开发了许多观光农业项目,有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但也有部分项目因缺乏新颖的创意、合理的规划而导致经济效益不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对观光农业进行系统研究,总结出相应的开发理论,为观光农业的开发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就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首先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观光农业的定义、特点、类型、功能等进行了进一步界定,然后结合国内外观光农业发展与研究现状,提出了区域观光农业的发展、规划应以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综合区划理论和环城游憩带理论以及农业景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 最后,本文以宁夏观光农业为例,以上述理论为指导,对宁夏发展观光农业的条件进行了分析,对其发展前景、客源市场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和预测,对其区域布局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提出了开发的政策建议。 观光农业在国内发展时间较短,在宁夏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研究更是滞后。本文以宁夏观光农业为对象,利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对宁夏观光农业今后的规划管理具有很强的实践和指导意义。
二、533个观光果园创收9730万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533个观光果园创收9730万元(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绩效评价的我国森林碳汇支持政策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1.5.1 技术路线 |
1.5.2 创新之处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森林碳汇 |
2.1.2 碳汇支持政策 |
2.1.3 政策绩效评价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外部性理论 |
2.2.3 公平与效率理论 |
2.2.4 三重底线理论 |
2.2.5 公共政策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我国森林碳汇支持政策现状及既有问题 |
3.1 我国森林碳汇支持政策现状分析 |
3.1.1 我国森林碳汇经济政策 |
3.1.2 我国森林碳汇社会政策 |
3.1.3 我国森林碳汇环境政策 |
3.2 我国森林碳汇支持政策既有问题分析 |
3.2.1 森林碳汇支持政策既有问题内容 |
3.2.2 森林碳汇支持政策既有问题根源 |
3.2.3 森林碳汇支持政策既有问题应对 |
3.3 我国森林碳汇支持政策既有问题的趋势分析 |
3.3.1 我国森林碳汇支持政策既有问题的分析基础 |
3.3.2 我国森林碳汇支持政策既有问题趋势解读 |
3.4 本章小结 |
4 国外森林碳汇支持政策经验借鉴及启示 |
4.1 国外森林碳汇支持政策 |
4.1.1 欧盟 |
4.1.2 美国 |
4.1.3 澳大利亚 |
4.1.4 韩国 |
4.1.5 日本 |
4.2 国外森林碳汇支持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
4.2.1 国外森林碳汇经济支持政策的启示 |
4.2.2 国外森林碳汇社会支持政策的启示 |
4.2.3 国外森林碳汇环境支持政策的启示 |
4.3 本章小结 |
5 我国森林碳汇支持政策绩效评价 |
5.1 我国森林碳汇支持政策绩效评价理论分析框架 |
5.1.1 我国森林碳汇支持政策绩效评价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 |
5.1.2 我国森林碳汇支持政策绩效评价理论分析框架的核心 |
5.1.3 我国森林碳汇支持政策绩效评价理论分析框架的保障 |
5.2 森林碳汇支持政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5.2.1 森林碳汇支持政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5.2.2 森林碳汇支持政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结构设计 |
5.2.3 森林碳汇支持政策绩效评价指标选择 |
5.2.4 森林碳汇支持政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3 森林碳汇支持政策绩效评价方法和模型 |
5.3.1 数据转换与标准化处理 |
5.3.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5.3.3 综合绩效评价分析 |
5.3.4 灰色关联模型的因素分析 |
5.3.5 区域聚类分析 |
5.3.6 DID模型 |
5.4 森林碳汇支持政策绩效评价的实证分析 |
5.4.1 样本数据的来源与分析 |
5.4.2 评价指标权重 |
5.4.3 中国森林碳汇支持政策绩效评价测度 |
5.4.4 基于省域的森林碳汇支持政策绩效评价测度 |
5.5 本章小结 |
6 我国森林碳汇支持政策体系构建 |
6.1 我国森林碳汇支持政策体系框架结构 |
6.1.1 森林碳汇经济支持政策子系统 |
6.1.2 森林碳汇社会支持政策子系统 |
6.1.3 森林碳汇环境支持政策子系统 |
6.1.4 森林碳汇法律支持政策子系统 |
6.2 我国森林碳汇支持政策体系主要作用 |
6.2.1 森林碳汇的经济导向作用 |
6.2.2 森林碳汇市场化促进作用 |
6.3 我国森林碳汇支持政策体系运行方式 |
6.3.1 森林碳汇经济支持政策运行方式 |
6.3.2 森林碳汇社会支持政策运行方式 |
6.3.3 森林碳汇环境支持政策运行方式 |
6.3.4 森林碳汇法律支持政策运行方式 |
6.4 我国森林碳汇支持政策体系运行环境 |
6.4.1 森林碳汇经济支持政策运行环境 |
6.4.2 森林碳汇社会支持政策运行环境 |
6.4.3 森林碳汇环境支持政策运行环境 |
6.4.4 森林碳汇法律支持政策运行环境 |
6.5 本章小结 |
7 优化我国森林碳汇支持政策体系的保障措施 |
7.1 优化森林碳汇经济支持政策体系的保障措施 |
7.1.1 积极完善森林碳汇交易平台建设 |
7.1.2 加大发展森林碳汇宣传推广投入 |
7.1.3 建立森林碳汇市场风险管控机制 |
7.1.4 创造良好森林碳汇经营金融环境 |
7.1.5 加大林业经营目标生态经济补偿力度 |
7.2 优化森林碳汇社会支持政策体系的保障措施 |
7.2.1 实施森林碳汇可持续发展人才战略 |
7.2.2 促进森林碳汇的区域统筹协调发展 |
7.2.3 完善森林碳汇发展的社会服务体系 |
7.2.4 加大社会民生保障与扶贫减贫力度 |
7.3 优化森林碳汇环境支持政策体系的保障措施 |
7.3.1 实施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 |
7.3.2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与抚育力度 |
7.3.3 完善森林管理与生态补偿机制 |
7.3.4 完善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制度 |
7.3.5 建立人为毁林的预防和惩处制度 |
7.4 优化森林碳汇法律支持政策体系的保障措施 |
7.4.1 建立森林碳汇可持续发展法律制度 |
7.4.2 建立森林碳汇产权确权法律体系 |
7.4.3 健全森林碳汇交易法律法规体系 |
7.4.4 建立森林碳汇市场风险管控法律 |
7.4.5 完善森林碳汇扶贫补偿法律制度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对观光农业空间类型分布的探索 ——以西安地区20乡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国内外观光农业建设现状以及发展情况 |
1.1 观光农业的定义 |
1.2 观光农业的发展历程 |
第二章 对观光农业类型空间分布方法的探索 |
2.1 综合农业区划理论 |
2.1.1 综合农业区划简介 |
2.1.2 综合农业区划基本理论 |
2.1.3 综合农业区划的基本方法 |
2.1.4 数学统计方法-聚类分析法介绍 |
2.2 旅游区划理论 |
2.2.1 旅游区的概念和特性 |
2.2.2 旅游区划的类型 |
2.2.3 旅游区区划原则 |
2.2.4 旅游区划的目的和意义 |
2.3 聚类分析法与旅游区区划原则结合运用(简称为J-Q 方法) |
2.4 其他方法介绍(层次分析法、主成分法等) |
2.4.1 AHP 层次分析法介绍 |
2.4.2 主成分分析法介绍 |
2.5 影响观光农业区区位与空间类型分布的因素分析 |
2.6 对观光农业类型空间分布探索的研究意义 |
第三章 观光农业模式及空间类型分析 |
3.1 观光农业模式分析 |
3.2 观光农业园区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探讨 |
3.2.1 缺乏政府的统一规划和有效地宏观规划和管理 |
3.2.2 项目论证不完善,区位选择存在失误 |
3.2.3 旅游景点重复建设、功能雷同 |
3.2.4 单纯模仿、缺乏系统的经营管理 |
3.2.5 观光的季节性是观光农业旅游发展的瓶颈 |
3.3 西安地区旅游现状分析 |
3.3.1 西安概况 |
3.3.2 西安旅游资源 |
3.3.3 西安农业资源 |
3.3.4 观光农业现状 |
3.4 西安农业观光区位及类型分析 |
第四章 J-Q 法的实践应用-以西安地区20 个乡镇为例 |
4.1 西安20 个乡镇调研数据统计 |
4.1.1 样本的选取 |
4.1.2 各样本基本区域情况 |
4.2 J-Q 方法在西安地区的应用研究 |
4.2.1 聚类分析指标分析 |
4.2.2 构造聚类分析的数据矩阵 |
4.2.3 原始数据矩阵的处理-标准化变换 |
4.2.4 聚类分析-最短距离法 |
4.2.5 聚类结果分析 |
4.2.6 J-Q 法应用分析 |
4.2.7 J-Q 法应用效果分析 |
第五章 SAS 软件应用简介 |
5.1 SAS 软件介绍 |
5.2 SAS 软件实践应用-西安20 乡镇为例 |
第六章 结论 |
6.1 西安市20 乡镇发展观光农业空间类型的结论 |
6.2 西安市发展观光农业的结论 |
6.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新疆天山中部林区森林生态旅游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生态旅游 |
2.2 森林生态旅游 |
第三章 森林生态旅游规划基本理论与方法 |
3.1 森林生态旅游规划基本理论 |
3.2 森林生态旅游规划基本方法 |
第四章 森林生态旅游规划主要内容研究 |
4.1 森林生态旅游区域区位分析 |
4.2 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及营销规划分析 |
4.3 基础设施系统工程规划 |
4.4 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
4.5 可持续发展的监控体系规划 |
第五章 森林生态旅游规划实证研究 |
5.1 新疆天山中部林区基本概况 |
5.2 新疆农业大学实习林场基本概况 |
5.3 旅游开发环境及SWOT 分析 |
5.4 数据库总体方案设计 |
5.5 规划总则 |
5.6 分区规划 |
5.7 客源市场分析及规划 |
5.8 环境容量分析 |
5.9 旅游设施规划 |
5.10 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及营销规划 |
5.11 投资概算与效益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京郊旅游生态村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内容、范围与目标 |
1.4 研究的意义 |
1.5 研究的方法 |
1.5.1 研究的指导原则与具体方法 |
1.5.2 具体研究手段 |
1.6 研究的框架 |
2. 生态村和乡村生态旅游现状与分析 |
2.1 生态村现状与分析 |
2.1.1 生态村的概念 |
2.1.2 京郊生态村的类型 |
2.1.3 国内外生态村相关研究的进展 |
2.1.4 生态村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
2.2 乡村生态旅游现状与分析 |
2.2.1 生态旅游的概念与内涵 |
2.2.2 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 |
2.2.3 国内外乡村生态旅游的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
2.3 京郊现有乡村生态旅游及生态村模式分析 |
2.3.1 京郊现有旅游型生态村模式现状与分析 |
2.3.2 京郊旅游型生态村的内涵 |
2.3.3 京郊生态村开展乡村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
2.4 乡村生态旅游与生态村建设理论依据和基础 |
2.4.1 城乡统筹发展理论 |
2.4.2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
2.5 生态村建设的原则 |
2.5.1 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
2.5.2 独特性原则 |
2.5.3 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原则 |
2.5.4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环境效益相统一原则 |
2.5.5 整体开发原则 |
2.5.6 乡土和古朴性原则 |
2.5.7 都市卫生标准原则 |
3. 旅游生态村模式建设内容解析 |
3.1 乡村生态旅游功能分区 |
3.2 乡村景观生态设计 |
3.2.1 乡村景观生态设计原则 |
3.2.2 乡村景观生态设计 |
3.3 以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为目的的生态村建设中的服务区生态设计 |
3.4 为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而进行的旧村改造措施 |
3.4.1 总体规划措施 |
3.4.2 民居改造措施 |
3.4.3 基础设施改造措施 |
3.5 以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为目的的生态村建设中的旅游容量的确定 |
3.5.1 乡村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概念 |
3.5.2 乡村生态旅游环境容量量测 |
3.6 社区参与 |
3.6.1 社区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3.6.2 社区参与的内容与方式 |
4. 以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为目的的京郊生态村建设实例 |
4.1 昌平流村镇瓦窑村概况 |
4.1.1 自然概况 |
4.1.2 社会经济情况 |
4.2 建设可行性分析 |
4.3 功能分区 |
4.4 乡村景观生态设计 |
4.5 旧村改造措施 |
4.5.1 改造规划目标 |
4.5.2 总体规划措施 |
4.5.3 民居改造措施 |
4.5.4 基础设施改造 |
4.6 旅游服务设施生态设计 |
4.7 乡村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测算 |
4.7.1 自然生态旅游环境容量估算 |
4.7.2 旅游环境气氛容量估算 |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8)北京市观光采摘园规划建设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北京市观光采摘示范园的规划建设 |
1.大兴梨观光采摘示范园规划 |
2.昌平观光采摘示范园规划 |
3.顺义区葡萄观光采摘示范园 |
4.海淀区四季青樱桃观光采摘示范园 |
5.门头沟樱桃观光采摘示范园 |
6.平谷桃观光采摘示范园 |
北京市观光采摘园建成意义 |
(10)观光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观光农业的定义、特点、功能及类型 |
1.1 对观光农业概念的诠释 |
1.2 观光农业的特点 |
1.3 观光农业的功能 |
1.4 观光农业的类型 |
2 观光农业的产生背景及发展、研究现状 |
2.1 观光农业的产生背景 |
2.2 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 |
2.3 观光农业的研究进展 |
3 观光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
3.1 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 |
3.2 综合区划理论 |
3.3 环城游憩带理论 |
3.4 景观生态学理论 |
4 宁夏观光农业发展的调查与分析 |
4.1 宁夏观光农业发展条件分析 |
4.2 宁夏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 |
4.3 宁夏观光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5 宁夏观光农业的发展预测 |
5.1 宁夏观光农业的发展前景与方向 |
5.2 宁夏观光农业的市场定位 |
5.3 宁夏观光农业的游客规模预测 |
5.4 宁夏观光农业的市场开发战略 |
6 宁夏观光农业的发展规划 |
6.1 宁夏观光农业的发展原则 |
6.2 宁夏观光农业的总体布局 |
6.3 宁夏观光农业的项目开发 |
6.4 宁夏观光农业旅游线路设计 |
7 宁夏观光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
7.1 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 |
7.2 搞好观光农业发展条件的调查研究和规划设计 |
7.3 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7.4 强化生态意识和生态保护教育 |
7.5 突出观光农业产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
7.6 提高参与性,改变单一的观光农业结构 |
7.7 加强观光农业研究和人才培养 |
8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图 |
后记 |
四、533个观光果园创收9730万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绩效评价的我国森林碳汇支持政策体系研究[D]. 林宣佐. 东北农业大学, 2019(10)
- [2]对观光农业空间类型分布的探索 ——以西安地区20乡镇为例[D]. 卢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 [3]新疆天山中部林区森林生态旅游规划研究[D]. 高明梅. 新疆农业大学, 2008(10)
- [4]建立高效观光果园的构想[J]. 刘久成,姜淑苓,贾敬贤,马力. 农业科技通讯, 2007(07)
- [5]京郊旅游生态村模式研究[D]. 米硕成. 北京林业大学, 2007(02)
- [6]谈观光果园建设[J]. 李锦,焦桂芬,柳金英,伍晓华. 河北果树, 2005(06)
- [7]观光果园规划技术要点[J]. 李锦,焦桂芬,柳金英,伍晓华. 中国果树, 2005(06)
- [8]北京市观光采摘园规划建设与实践[J]. 吴忆明,吕明伟. 中国供销商情, 2004(10)
- [9]观光果园建设情况及发展设想[J]. 张瑞,付占方. 绿化与生活, 2003(05)
- [10]观光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D]. 陶雨芳. 西北大学, 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