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油化工火灾爆炸事故分析中断裂失效样品的选取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邵英杰[1](2021)在《低分子量聚丙烯酸合成工艺的热危险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低分子量聚丙烯酸及其盐类,由于具有多种优良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诸多行业中得到应用。但生产中涉及到的聚合单体丙烯酸、引发剂过硫酸铵等物质化学性质活泼,且反应过程放热量大,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因此,研究低分子量聚丙烯酸合成工艺的热危险性,从本质上认识并减少客观危害,对安全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更好地模拟低分子量聚丙烯酸实际生产工艺,本文中丙烯酸聚合方式选择工业化生产中常用的水溶液聚合,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亚硫酸氢钠为链转移剂,对低分子量聚丙烯酸合成工艺中物料的热危险性和反应的热危险性进行了研究。1.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AKTS动力学软件、绝热加速度量热仪(ARC)对不含阻聚剂的丙烯酸单体、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的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丙烯酸闪点为48.5℃,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混合物,自聚放热量可产生28.7℃的绝热温升,一旦混入杂质或局部过热,易发生爆炸事故;自聚产物在250.7℃开始脱羧分解并产生CO2气体,经评估,产物分解过程潜在的燃爆危险性较大,但经TD24预测,仅靠自聚反应放出的热量难以引发产物分解。(2)过硫酸铵的起始分解温度为125.4℃,经过诱导期后10 min内可冲到最大放热速率,分解产生NH3、SO3等气体,经评估,分解过程潜在的燃爆危险性较大。(3)亚硫酸氢钠在常温下储存时分解的可能性很小,经评估,放热过程危险性较低,但分解可释放具有毒性的SO2气体。2.利用ARC探究了三种阻聚剂(4-甲氧基苯酚、对苯二酚、吩噻嗪)对丙烯酸自聚的阻聚效果及杂质(水、丙烯酸、亚硫酸氢钠)对过硫酸铵热危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对苯二酚和吩噻嗪的阻聚效果相当,明显优于4-甲氧基苯酚。(2)过硫酸铵混入水和丙烯酸杂质后起始分解温度从125.4℃分别降至66.0℃和86.7℃,诱导期从7 h分别缩短至2.5 h和25 min,分解可产生的最大温升速率分别为171.9℃/min和193.8℃/min,爆炸危险性显着增加。3.利用反应量热仪(RC1e)研究了不同反应温度、搅拌速率、加料速率对反应过程放热特性参数的影响,同时分析了单体的转化率和分子量,结果表明:选定的工艺条件下,产物聚丙烯酸的分子量均在低分子量范围内,此反应属于慢反应,加料过程存在热累积,发生危险不能通过停止加料迅速终止反应,但通过适当提高反应温度和延长加料时间可降低热累积度,适宜的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60℃,搅拌速率200 r/min,加料速率2.53 g/min。4.利用风险矩阵法和工艺危险度评估法对选定的不同工艺条件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采用“一锅法”生产,危险度等级为3级,危险性高,通过装备自动控制系统,出现异常状况后及时停止加料,危险度等级降可降至1级,风险可接受。
王亚坤[2](2021)在《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事故动态风险评估与应急处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危险化学品运输风险呈动态变化趋势,针对传统风险评估方法缺乏实时性,动态性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动态风险评估方法,并基于此方法,为事故应急处置提供决策支持。首先,利用统计分析法对国内典型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事故案例进行分析,包括事故形态、路段类型和运载危险化学品种类等,并研究不同危险化学品泄漏后的事故情景、潜在风险特性和事故损害,结合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影响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事故原因及严重性因素,为构建蝴蝶结模型和量化风险概率奠定基础。其次,通过蝴蝶结模型分析运输影响因素和事故演化规律,采用专家决策和模糊集值的方法,获得先验概率和条件概率表。并利用模拟软件ALOHA对可能造成的事故后果类型及影响范围进行分析,通过对运输节点数据的监测和事故概率的实时更新,实现运输风险的动态分析。最后,结合冬奥会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事故应急演练工作,验证此评估模型的科学合理性,并对此类事故应急处置的资源需求进行分析,重点分析处置过程中的消防冷却用水,灭火剂量以及灭火装备的需求等,合理进行应急物资配置,为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风险的及时预警和应急准备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徐俊辉[3](2021)在《覆土球罐耐压与安全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球罐由于自身的储存优势在化工行业中被广泛使用,且随着化工行业快速发展与先进机械制造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球罐的大型化与高参数化成为目前的主要发展趋势。但是现有的地上球罐在高压、腐蚀等恶劣环境下一旦发生泄露、爆炸等事故,会与罐外的可燃物继续反应形成可燃蒸汽云从而爆炸,爆炸冲击波甚至会带动碎片引起旁边储罐发生穿孔或塑性破坏,形成多米诺效应。如果将球罐覆土处理则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另外,球罐覆土处理后能够节省地上空间,这对于目前城市用地紧缺、战略储备需要等问题也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球罐在覆土的情况下也带来其它的问题,首先是球罐上方的土压力是否引起球壳发生屈曲失效,以及覆土模式下球罐的危险性评定问题。因此,研究覆土球罐的耐压性与安全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工程意义。论文首先通过对现有土压力计算方法进行分析,利用二维平面数值模拟的方式,提出了一种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最大土压力计算方法。结合数值模拟出的土压分布情况,以及Shmulevich等人的埋地卧式罐的经典实验结果,推导出真实作用于球罐上方的径向、切向土压力分力,并利用覆土球罐的试验进行验证分析。然后针对覆土球罐在土压等载荷下的稳定性问题展开研究。由于土压力载荷呈现非均匀分布特性,因此选用特征值屈曲分析法进行屈曲计算。以某Φ12368×34mm球罐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元选取、模型建立、网格收敛性分析等步骤建立有限元模型,并利用薄膜理论解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通过对球罐耐压性最不利情况下进行了屈曲特征值分析,得到球罐发生失稳时的临界埋深为38.4m,并进行了球罐缩减模型的试验验证分析。最后对于充满液化石油气的覆土球罐进行危险源分析,明确其容易发生爆炸的四种类型,并根据此借助事故树以“覆土球罐爆炸”为顶事件进行了定性分析,采用下行法推导出最小割集并对基本事件进行重要度排序,确定罐内残留物质以及对罐体的敲打引发火灾爆炸的可能性最高。同时确定覆土球罐在土壤中发生爆炸的过程属于近地表爆炸,采用TNT当量法以及莱克霍夫经验公式,得到超压冲击波、振动速度与距离的关系,与地上同规模发生爆炸影响半径进行对比分析表明覆土储存安全性更高。
秦荣水[4](2021)在《Natech事件及其多米诺效应的风险建模与定量分析》文中提出随着全球气候的急剧变化,一些极端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越来越高。一系列灾难性自然灾害事件给世界各地工业地区带来了严重的打击和重大的技术事故。自然灾害事件在影响工业设施时,特别是对于储存或加工处理大量的危险物质的过程设备,可能会触发严重的技术失效场景,这一连锁过程被称为“自然灾害诱发技术事故”(简称Natech事件)。Natech事件通常会在较大的时间和空间尺度内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典型的例子如2005年的Katrina和Rita飓风、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以及2017年Harvey飓风所引发的多起Natech事件。近来,各国政府、行业和研究人员开始重点关注Natech事件,开发了若干预防和减轻潜在Natech事件的方法和工具。然而,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一灾种触发的Natech中,缺少对多灾种同时造成Natech事件的分析;此外,在一些重大的自然灾害触发的Natech事件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没有考虑Natech事件中的级联事件,如多米诺效应,严重低估了 Natech事件造成的后果。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以飓风、地震、滑坡等三种常见的自然灾害为例,根据每种自然灾害事件的特征,建立了相应的Natech事件及其多米诺效应的定量风险评估模型与方法,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Natech事件的调查统计及基于GIS的气象数据关联分析。利用官方的工业事故数据库收集了 Harvey飓风对陆上化工设施造成破坏的调查数据,针对原始记录不完备的情况,使用GIS软件对Natech事件进行了自然灾害因素(最大洪水深度、最大的降雨强度和最大风速)的关联分析,可为飓风期间工业设备失效定量风险分析提供数据基础。(2)基于贝叶斯网络,建立了强风、洪水、强降雨多灾种耦合条件下储罐五种失效模式的风险评估方法。在Harvey飓风期间Natech事故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工业设备在飓风期间遭受到多灾种的破坏进行失效评估。选取飓风期间最容易受到破坏的工业设备——储罐作为研究对象,同时考虑储罐在飓风期间可能遭遇的强风、暴雨和洪水等多种灾害形式,开发了一种基于物理可靠性模型和贝叶斯网络(BN)的方法,以评估工业设备遭受飓风诱发多种灾害的脆弱性(失效概率);通过将已开发的BN扩展到有限影响图,计算分析得出在飓风来临之前调整储罐内部储液高度的成本效益是降低损坏概率的可行措施。(3)基于蒙特卡洛方法,通过结合地震风险分析概率模型、工业设备脆弱性模型和多米诺效应演化模型建立一种考虑Natech事件全过程的风险评估框架。考虑Natech事件结果造成的级联事件和多米诺场景,以地震诱发Natech事件为例,建立了地震导致工业设备失效的风险分析模型和框架,开发了基于Agent模型的地震触发Natech及多米诺效应升级情景的风险评估方法,考虑了多米诺事故中的不确定性,揭示出潜在的传播路径,并进行实际案例验证。对于本文算例,考虑地震导致Natech事件中的多米诺效应,整体风险概率增加约2倍,表明多米诺效应不容忽略。(4)滑坡常为地震诱发的一种次生灾害,但它的发生时间有一定的滞后。因此,本文把滑坡考虑为一种Natech事件的触发事件。从滑坡对地震敏感性分析入手,考虑了滑坡运动及碰撞概率和目标设备对滑坡灾害的失效概率,并对可能发生的多米诺效应造成的升级风险进行了建模分析。利用Agent模型建立多米诺效应定量评估方法,进行实际案例验证。
张跃[5](2020)在《火灾环境下液体储罐破裂失效过程研究》文中指出以天然气、氢气等为代表的清洁燃料在能源和化工领域使用非常广泛,对于以液体形式储存该类物质的储罐属于重大危险源,一旦发生破裂事故,将给周围设施和人员带来极大危害。易燃介质泄漏引发的火灾,是引起液体储罐发生破裂事故的原因之一,受多方面原因综合影响,火烧条件下储罐的破裂主要有局部开裂和整体开裂两种形式,其中整体开裂容易引发沸腾液体扩展蒸气爆炸(BLEVE),产生冲击波和抛射碎片。因此,揭示液体储罐失效过程的影响因素以及引发整体开裂失效的条件,对于易燃液体罐区爆炸事故预防和紧急救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针对金属储罐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的温度与压力响应和失效问题,通过开展小型储罐火灾实验,以压力容器本身充装率,火灾现场环境作为切入点,从压力响应、温度响应、泄放模式、宏观爆炸分析、微观材料分析等方面入手,对储罐失效模式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自主设计并搭建了小型卧式储罐火烧实验平台,主要包括卧式储罐(内部介质为水)、用于控制储罐受火面积的防护装置、支撑结构以及可控火灾环境(以煤油为燃料)。实验中使用静压传感器和高频动态压力传感器对储罐内部的压力上升情况以及泄放时刻压力变化进行监测,使用热电偶记录储罐温度变化,使用摄影机对火灾实验全程实时监控,同时使用高速摄影仪对泄放过程进行采集。(2)用实验方法研究了火灾环境下影响储罐失效形式的因素及其影响规律,主要包括储罐充装率、受火面积及火灾现场风向。结果发现,卧式储罐充装率较低时,破坏形式倾向于局部开裂;充装率较高时,储罐存储能量更多,容器倾向于整体破裂;储罐受火面积较小时,储罐承压时间较长,倾向于发生整体开裂,当受火位置主要为气相壁面时,难以在储罐内部形成整体的自然对流循环,导致储罐失效时间相对气液相壁面同时受火的情况提前;环境风影响导致储罐受火面积减小,易发生整体开裂。总之,火灾环境对液体储罐失效的影响是一个涉及罐体及罐内介质气-液-固耦合传热传质的过程。(3)局部开裂的储罐,裂口沿储罐轴线方向延伸,开裂机理主要是储罐顶部局部高温区域材料性能退化,出现减薄直至在薄弱区间发生韧性断裂,断口形貌主要呈现拉伸特征。对于整体失效的储罐,储罐整体变形量与有限开裂相比较大,产生初始裂口后裂纹更易于扩展,储罐断口在主裂方向上呈现拉伸和剪切两种形貌特征。储罐破裂后,有限裂口泄放时间明显长于整体开裂,整体开裂失效形式中压力反弹更加剧烈,储罐失效前内部压力越高,爆炸产生的威力更加巨大。
刘大山[6](2020)在《化工园区地震、飓风、雷电等多灾种耦合事故风险评估技术及分级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化工园区内涉及的危险化学品种类多、数量大,危险源高度集中,如果自然灾害作用于化工园区所在区域,很可能导致化工装置破裂、建筑物倒塌,进而诱发严重的化工事故,这种耦合事故所造成的影响往往远超自然灾害本身。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评估位于不同区域的化工企业在不同灾害下的相对风险级别,可以更有针对性的部署防灾、减灾资源,最大限度的减少事故损失。基于此背景,本文开展的主要研究内容为:(1)化工园区多灾种耦合事故演绎机理分析。从地震、飓风、雷电灾害作用于化工园区的致灾机理出发,分析不同自然灾害对化工园区工业建筑、工艺装置的致损模式。明确危险化学品统计范围和分类标准,识别化工园区内可能发生重大工业事故的风险单元。通过对我国近二十年来典型危险化学品事故的统计分析,识别出化工园区内频发的危险化学品事故类型,以此为基础,深入分析、归纳推演地震、飓风、雷电灾害引发的化工园区多灾种耦合事故演绎过程。(2)自然灾害引发的化工园区工业事故风险评估。在深入分析化工园区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中毒等重大事故后果影响机理的基础上,识别不同类别危险化学品事故对相关区域内的人员及其环境的作用形式,研究火灾热辐射、爆炸冲击波、毒物扩散云等影响中最关键的因素,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以评估自然灾害引发的化工园区工业事故风险。(3)多灾种耦合事故风险评估技术与分级标准建立。综合考虑化工园区多灾种耦合事故中不同类别风险因素,分析选取不同的评估指标,构建涵盖3个等级共计18个指标的化工园区多灾种耦合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根据AHP重要性赋值标度构造判断矩阵,量化计算各级评估指标权重分布。在对相关参数进行科学赋值的基础上,建立化工园区多灾种耦合事故风险评估模型,并据此模拟预测结果确定风险级别。
陈雪锋[7](2020)在《天然气长输管道定量风险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为了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定量风险评价方法在油气管道行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风险识别、事故概率计算、事故后果评价、风险量化和风险评价五个步骤。事故概率计算、事故后果评价和风险可接受标准是定量风险评价中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准确性决定了定量风险评价结果的可靠性。然而,现有评价方法存在事故概率计算与实际情况结合不够、事故后果评价没有考虑无形损失、风险可接受标准没有纳入声誉损失风险可接受标准等诸多局限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调研等方法,开展天然气长输管道定量风险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主要内容如下:首先,根据典型管道失效数据库,分析天然气长输管道基础失效概率数据统计特征;结合我国国情实际,提出天然气长输管道失效概率修正模型;在考虑点火源类型和点火概率的基础上,建立天然气长输管道事故概率计算模型。其次,分析管道事故案例,将事故损失分为有形损失和无形损失;提出天然气长输管道事故后果评价程序:选取代表性计算物质、选择典型孔径、确定泄漏类型、计算泄漏速率和估算泄漏物质总量、识别事故后果、利用后果计算模型,确定事故影响范围和计算管道事故损失。再次,研究天然气长输管道事故风险内涵,事故包括人的安全与健康损失风险、经济损失风险、环境损失风险和声誉损失风险;从事故概率计算、事故后果评价和风险可接受标准三个方面,构建定量风险评价模型;根据ALARP原则,分别确定人的安全与健康损失风险、经济损失风险、环境损失风险和声誉损失风险可接受标准,进而提出天然气长输管道风险可接受标准。最后,通过具体工程应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和模型,验证其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根据天然气长输管道历史失效数据和实际情况,提出事故概率计算的修正方法;(2)事故后果计算中考虑了事故引起的多类损失,事故后果评价更具真实性;(3)管道风险可接受标准包括人的安全与健康损失风险、经济损失风险、环境损失风险和声誉损失风险可接受标准,使得风险量化更全面。本文改进了现有天然气长输管道定量风险评价方法,能够为管道企业安全风险管理提供借鉴参考和决策依据。
李熙[8](2020)在《基于屏障模型的较大危化品事故致因分析》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危化品行业的蓬勃发展,短短二十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近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由于危化品行业安全管理水平,监管等方面措施没有及时跟上,过快的发展速度导致危化品事故频发,带来财产,生命损失和严重的环境破坏。从事故中学习往往能有效地发现事故发生的规律,从而指导事故预防措施的制定,作者通过文献沉淀发现,目前我国的危化品事故研究主要集中以下四个方面:(1)对危化品事故发生时间,发生地点,事故类型等特征进行统计;(2)采用事故致因模型对某起事故进行详细地分析;(3)根据实践工作经验,提出预防对策;(4)对某种特定类型的危化品事故进行分析(如运输环节,液氨危化品事故等);鉴于目前学者对危化品事故的研究主要停留在表面致因原因或者局部致因原因探究,而往往深层次的致因才是危化品事故不断产生的根源,因此,本文基于屏障的视角,探究危化品事故中失效屏障,然后通过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分析屏障失效的原因,从而挖掘出导致危化品行业屡次整顿却效果不佳的深层次共性致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本文选取了2012年-2017年的74起较大危化品事故,使用屏障模型和控制论对其进行了详细地分析,通过分析预防危化品事故中需要实现的安全功能,逐一识别较大危化品事故致因路径上失效的安全屏障,然后采用控制论中反馈-控制的基本原理,分析各个层级导致屏障失效的不当控制,结果发现,最容易导致事故发生的致因路径出现在受限空间作业和焊接作业期间,共性失效屏障主要包括应急救援,安监局监察,有毒可燃气体检测,工作监护,PPE等,对屏障失效原因分析发现,危化品企业安全氛围薄弱,员工缺乏培训,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低流动性大,企业与承包商公司员工沟通交流异常,政府日常监管松懈等是导致危化品事故频发的危化品事故频发的根源原因,作者基于此,从国家,政府,企业三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施国鹏[9](2020)在《基于事故调查报告的压力容器FRAM分析》文中认为压力容器,作为特种设备8大类之一,随着我国生产水平的提高,在各行各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安全生产压力容器事故状况有所好转,但依然有不足之处。为此,国内外很多学者在对压力容器使用的过程及原理进行了研究,也提出了很多改进措施,但这些研究大多局限在压力容器的使用阶段,更关注的是压力容器在使用阶段如何做能够避免事故的发生,却忽略了对压力容器生命周期其它阶段的研究。因此,本文旨在针对压力容器全生命周期进行系统的分析,找出最终导致事故发生的风险所产生的阶段,并提出建议措施来提升系统的安全性。本文在通过对各种系统分析方法的对比后,决定采用功能共振分析方法(FRAM)。功能共振分析方法是由物理学上的“随机共振”的理论上发展而来的,和以往的那些注重因果模型的系统功能方法不同,在该方法中,认为事故是“涌现”的结果。因此,在对系统进行分析时,该方法更加侧重于从系统如何能够正常运行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也可以在不对系统的结构进行分解的前提下进行分析。在通过对FRAM方法和对压力容器生命周期系统特点的研究后,决定通过依靠《特种设备安全法》以及《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这两部特种设备相关法律对压力容器的生命周期系统进行FRAM建模,其目的是构造一个可以针对压力容器生命周期系统进行分析的系统功能模型图。接下来,根据所构建的FRAM模型图,结合官方所出具的事故调查报告,对“宝源丰”6.3特大压力容器爆炸事故进行致因分析,得出了导致“宝源丰”事故发生的风险是产生于压力容器的“安装”阶段,并且结合所分析结果,对之前所构造的压力容器生命周期系统FRAM模型进行修正。再使用修正后的模型对其余9起压力容器事故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统计失效连接,得到共性致因。结果显示在压力容器生命周期系统中,“安装”和“检测”阶段是生命周期系统中的薄弱环节。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加强企业工业布局的科学性的检查以及完善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等建议,防止系统生命周期其它阶段产生的变化传播至“使用”阶段,提升系统安全性,强化压力容器的安全生产。
刘胜利[10](2020)在《输油管道事故时间特征及溢油扩散范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准确预测事故概率以及事故所造成的环境后果对于输油管道事故定量环境风险评价而言至关重要。但是严重管道事故数量较少,采用传统统计分析方法难以准确计算其发生概率。此外,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土壤参数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和相关性,直接影响了泄漏油品扩散范围的预测精度。鉴于此,本文探究了输油管道事故的时间特征以及土壤参数的不确定性和相关性对泄漏油品扩散范围预测结果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为了完善输油管道事故概率的计算,本文基于概率论建立了随机点过程模型来描述以严重程度为标度的管道事故数据,并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法识别了管道事故序列的时间特征。结果显示所研究的管道事故具有时间聚集特性,且与前期管道事故存在一定的时间关联。最后,从失效因素入手,分析了管道事故序列的时间聚集特性及不同严重程度管道事故发生规律之间差异的形成原因。(2)针对严重输油管道事故频率的计算,本文采用可视图算法将管道事故序列转化为复杂网络,并从节点的度分布、聚集系数和最短路径长度等描述复杂网络特征的关键参数入手,分析了管道事故序列的时间特征。然后,依据贝叶斯理论构建了层次贝叶斯模型,通过与三种不同计算方法的比较,说明了层次贝叶斯模型计算事故频率的优势。结合后验预测检验和真实数据,进一步验证了层次贝叶斯模型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最后,讨论了层次贝叶斯模型的实用性。(3)预测灾难性事故概率的关键是如何采用有限的数据对尾部的真实分布情况进行拟合。本文在依据极值理论中的超门限峰值法分析1986-2019年美国输油管道事故数据分布尾部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幂律模型对灾难性管道事故数据进行拟合。然后通过Vuong检验验证了幂律模型计算灾难性管道事故概率的可行性,最后,讨论了幂律模型的潜在应用价值。(4)预测泄漏油品的扩散范围对于评估输油管道环境风险而言至关重要。本文基于陆上输油管道泄漏事故特点,建立了描述泄漏油品在地表及地下流动扩散过程的数学模型,通过室内试验和实际事故进行了验证。(5)为了准确预测泄漏油品扩散范围,本文依据多项式混沌展开方法建立了代理模型计算油品在土壤中扩散范围,解决了采用蒙特卡洛方法所面临的计算量问题。然后,研究了土壤参数不确定性和相关性对预测结果的影响,并使用基于PAWN的全局敏感性分析方法识别了影响泄漏油品扩散范围不确定性的关键参数。最后,以管道泄漏事故为例,讨论了将土壤参数不确定性和相关性考虑在内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二、石油化工火灾爆炸事故分析中断裂失效样品的选取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石油化工火灾爆炸事故分析中断裂失效样品的选取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低分子量聚丙烯酸合成工艺的热危险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聚丙烯酸合成工艺的研究概况 |
1.2.2 物质的热危险性研究概况 |
1.2.3 反应过程的热危险性研究概况 |
1.3 本论文的工作 |
第二章 热危险性评估方法及实验设备 |
2.1 物质热危险性评估方法 |
2.2 反应过程热危险性评估方法 |
2.2.1 冷却失效情形 |
2.2.2 风险矩阵法 |
2.2.3 工艺危险度评估法 |
2.3 实验设备及软件 |
2.3.1 差示扫描量热仪及AKTS热动力学软件 |
2.3.2 绝热加速量热仪及数据处理方法 |
2.3.3 反应量热仪及数据处理方法 |
第三章 物质的热危险性研究 |
3.1 实验试剂 |
3.2 丙烯酸的热危险性研究 |
3.2.1 丙烯酸ARC实验方法 |
3.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2.3 动力学分析计算 |
3.2.4 最大反应速率到达时间TMR_(ad)预测 |
3.3 过硫酸铵的热危险性研究 |
3.3.1 过硫酸铵DSC-ARC联合测试实验 |
3.3.2 动力学分析计算 |
3.4 亚硫酸氢钠的热危险性研究 |
3.4.1 亚硫酸氢钠ARC实验方法 |
3.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物质的混合热危险性研究 |
4.1 实验试剂 |
4.2 丙烯酸与阻聚剂的混合热危险性研究 |
4.2.1 ARC实验方法 |
4.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 过硫酸铵与杂质的混合热危险性研究 |
4.3.1 ARC实验部分 |
4.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反应过程的热危险性研究及优化 |
5.1 实验试剂 |
5.2 实验方法 |
5.2.1 RC1e反应量热实验方法 |
5.2.2 工艺条件 |
5.2.3 产物分析检测方法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1 典型的放热曲线分析 |
5.3.2 反应过程的放热特性参数分析 |
5.3.3 反应过程的失控危险性分析 |
5.3.4 反应过程优化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工艺安全风险评估 |
6.1 冷却失效情形分析 |
6.1.1 实验方法 |
6.1.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1.3 二次分解反应引发温度T_(D24)的确定 |
6.2 风险矩阵法评估 |
6.2.1 严重度评估 |
6.2.2 可能性评估 |
6.2.3 风险矩阵评估 |
6.3 工艺危险度评估 |
6.3.1 温度参数确定 |
6.3.2 工艺危险度评估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2)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事故动态风险评估与应急处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风险研究现状 |
1.2.2 动态风险评估方法研究现状 |
1.2.3 事故应急处置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技术关键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预期能达到的目标 |
1.4.3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基于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的事故致因分析 |
2.1 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事故形态分析 |
2.2 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事故路段分析 |
2.3 道路运输事故危险化学品种类 |
2.4 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
2.4.1 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原因分析 |
2.4.2 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严重程度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风险概率评估模型研究 |
3.1 蝴蝶结模型概述 |
3.1.1 FTA模型概述 |
3.1.2 ETA模型概述 |
3.1.3 危险化学品运输BT模型 |
3.2 危险化学品运输BN模型构建 |
3.2.1 BN网络概述 |
3.2.2 BT-BN转换形式 |
3.2.3 危险化学品运输BN模型 |
3.3 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概率分析 |
3.3.1 模糊集合理论 |
3.3.2 三角模糊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ALOHA模拟的动态风险评估模型研究 |
4.1 风险评估原则与程序 |
4.1.1 风险评估原则 |
4.1.2 风险评估程序 |
4.2 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事故后果分析 |
4.2.1 事故影响范围 |
4.2.2 事故人员影响 |
4.3 ALOHA模拟软件 |
4.4 动态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动态风险评估的事故实例应急处置研究 |
5.1 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事故应急处置概述 |
5.2 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事故动态风险分析 |
5.2.1 事故情景概述 |
5.2.2 事故概率分析 |
5.2.3 事故后果模拟 |
5.2.4 事故风险分析 |
5.3 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事故应急资源分析 |
5.3.1 消防用水需求分析 |
5.3.2 消防车辆需求分析 |
5.4 提升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事故应急能力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1.1 论文主要工作 |
6.1.2 创新点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3)覆土球罐耐压与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1.1 球形储罐简介 |
1.1.2 球罐安全问题分析 |
1.2 覆土罐研究与发展 |
1.2.1 覆土罐国内外发展历程 |
1.2.2 覆土罐的问题分析 |
1.3 覆土薄壁结构稳定性研究 |
1.3.1 薄壁构件及其失稳 |
1.3.2 薄壳结构屈曲理论研究与发展 |
1.3.3 覆土结构屈曲问题研究现状 |
1.4 覆土罐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 |
1.5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内容 |
1.5.1 问题分析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2 覆土球罐土压力载荷分析 |
2.1 问题分析 |
2.2 覆土球罐土压力计算方法研究 |
2.2.1 土体的相关假设 |
2.2.2 土压力计算方法 |
2.2.3 最大静止土压力计算方法研究 |
2.3 覆土球罐最大土压力数值方法研究 |
2.3.1 几何模型 |
2.3.2 材料模型 |
2.3.3 边界条件与工况 |
2.3.4 网格收敛性分析 |
2.3.5 覆土球罐土压力影响因素与结果分析 |
2.4 覆土球罐土压力载荷转换 |
2.5 覆土球罐土压试验研究 |
2.5.1 研究目的 |
2.5.2 实验的器材 |
2.5.3 实验准备与过程 |
2.5.4 土工实验 |
2.5.5 实验结果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覆土球罐屈曲行为及耐压性研究 |
3.1 覆土球罐屈曲失效原因分析 |
3.2 球罐屈曲数值计算方法选取 |
3.2.1 不同屈曲数值方法比较分析 |
3.2.2 特征值法基本理论与方法 |
3.3 覆土球罐屈曲计算有限元建模 |
3.3.1 覆土球罐结构 |
3.3.2 有限元建模 |
3.3.3 土压力载荷以及约束条件 |
3.4 覆土球罐屈曲数值结果分析 |
3.4.1 内压下验证分析 |
3.4.2 均匀外压下验证分析 |
3.4.3 屈曲危险工况分析 |
3.4.4 失稳临界埋深分析 |
3.4.5 数值计算结果验证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覆土球罐安全性分析及危险性评价 |
4.1 覆土球罐危险源分析 |
4.1.1 液化石油气的液态与气态特性 |
4.1.2 液化石油气危险特性分析 |
4.2 覆土球罐爆炸事故分析及预防措施 |
4.2.1 覆土球罐爆炸事故类型分析 |
4.2.2 覆土球罐爆炸危险性定性分析 |
4.2.3 覆土球罐爆炸预防措施 |
4.3 覆土球罐爆炸源强估算 |
4.3.1 覆土球罐爆炸过程分析 |
4.3.2 覆土球罐爆炸冲击计算准则 |
4.3.3 覆土球罐爆炸伤害效应 |
4.3.4 实例分析与结果 |
4.4 地上火灾对覆土球罐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Natech事件及其多米诺效应的风险建模与定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Natech事件的风险分析 |
1.2.2 多米诺事故的风险分析 |
1.3 现有研究的不足及发展趋势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Natech事件的调查统计分析 |
2.1 引言 |
2.2 飓风导致Natech事件 |
2.2.1 Harvey飓风的背景介绍 |
2.2.2 研究数据来源及致损因素分析 |
2.2.3 调查统计结果分析 |
2.2.4 讨论 |
2.3 地震导致Natech事件 |
2.3.1 地震背景介绍 |
2.3.2 地震导致Natech事件的典型案例 |
2.3.3 地震导致Natech事件的灾害链 |
2.4 小结 |
第3章 飓风导致Natech事件的风险评估 |
3.1 引言 |
3.2 飓风期间储罐的表现形式 |
3.2.1 灾害的分类以及可能发生的失效模式 |
3.2.2 建立极限失效状态方程 |
3.3 概率建模方法简介 |
3.3.1 贝叶斯网络 |
3.3.2 有限记忆影响图 |
3.4 研究方法 |
3.4.1 案例研究 |
3.4.2 建立贝叶斯网络(BN) |
3.4.3 建立有限影响图(LIMID) |
3.5 结果与讨论 |
3.6 小结 |
第4章 地震导致Natech事件及多米诺效应的风险评估 |
4.1 引言 |
4.2 Agent-based模型介绍 |
4.3 地震导致工业设备失效的风险分析模型与框架 |
4.3.1 研究场景的数据收集 |
4.3.2 地震灾害的概率风险 |
4.3.3 地震导致Natech首事件的场景分析 |
4.3.4 Natech首事件场景导致的多米诺效应分析 |
4.3.5 风险计算 |
4.4 方法的应用 |
4.4.1 案例研究 |
4.4.2 结果与讨论 |
4.5 小结 |
第5章 滑坡导致Natech事件及多米诺效应的风险评估 |
5.1 引言 |
5.2 滑坡敏感性分析 |
5.3 工业设备遭受滑坡灾害的风险建模 |
5.4 方法应用 |
5.4.1 研究区域与数据预处理 |
5.4.2 滑坡敏感性分析 |
5.4.3 滑坡运动及碰撞概率 |
5.4.4 滑坡造成储罐失效概率计算 |
5.4.5 滑坡导致设备失效发生多米诺效应的风险分析 |
5.5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下一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火灾环境下液体储罐破裂失效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热侵袭下液化气体储罐危险性分析 |
1.2.1 液化气储罐火灾类型 |
1.2.2 蒸气爆炸事故机理及危害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火灾环境下储罐破裂过程实验研究 |
1.3.2 储罐热响应数值模拟研究 |
1.3.3 储罐破裂过程及裂纹扩展研究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2 实验装置和实验流程 |
2.1 实验储罐及防护装置 |
2.1.1 实验储罐结构 |
2.1.2 防护装置 |
2.2 数据及影像采集系统 |
2.3 火灾环境模拟系统 |
2.4 实验方案及流程 |
2.4.1 主要实验条件 |
2.4.2 实验流程 |
2.5 本章小结 |
3 火烧条件下储罐失效响应的影响因素研究 |
3.1 充装率对储罐失效形式的影响研究 |
3.1.1 压力响应规律 |
3.1.2 壁面温度响应规律 |
3.1.3 充装率对储罐失效影响的综合分析 |
3.2 受火面积对储罐失效形式的影响 |
3.2.1 压力响应规律 |
3.2.2 壁面温度响应规律 |
3.2.3 受火面积对储罐失效影响的综合分析 |
3.3 火灾现场外部环境因素对储罐失效形式的影响 |
3.3.1 压力响应对比 |
3.3.2 壁面温度响应对比 |
3.3.3 环境风扰动火焰对储罐失效影响的综合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火灾侵袭下液体储罐不同失效特征研究 |
4.1 失效储罐断口及金相分析 |
4.1.1 储罐断口宏观分析 |
4.1.2 储罐断口附近材料金相分析 |
4.2 失效储罐介质喷射泄放过程研究 |
4.2.1 不同泄放形式过程压力响应 |
4.2.2 整体开裂致瞬时BLEVE过程特征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6)化工园区地震、飓风、雷电等多灾种耦合事故风险评估技术及分级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Na-tech初始事件研究现状 |
1.2.2 Na-tech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
1.2.3 Na-tech事件风险管理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化工园区多灾种耦合事故演绎机理研究 |
2.1 自然灾害作用于化工园区致灾机理研究 |
2.1.1 地震作用于化工园区致灾机理 |
2.1.2 飓风作用于化工园区致灾机理 |
2.1.3 雷电作用于化工园区致灾机理 |
2.2 化工园区工业技术事故后果辨识 |
2.2.1 化工园区危险化学品辨识 |
2.2.2 化工园区重大危险源辨识 |
2.2.3 危险化学品事故分析 |
2.3 化工园区多灾种耦合事故演绎过程研究 |
第三章 自然灾害引发的工业技术事故风险评估 |
3.1 典型事故后果影响因素识别 |
3.1.1 火灾事故 |
3.1.2 爆炸事故 |
3.1.3 中毒事故 |
3.2 风险评估体系建设依据 |
3.2.1 层次分析法 |
3.2.2 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
3.3 工业技术事故后果风险评估 |
3.3.1 火灾热辐射影响 |
3.3.2 爆炸冲击波影响 |
3.3.3 毒物扩散影响 |
3.3.4 整体事故后果风险评估 |
第四章 多灾种耦合事故风险评估与分级标准 |
4.1 多灾种耦合事故风险评估指标选取 |
4.1.1 致灾因子危险性 |
4.1.2 承灾体易损性 |
4.1.3 人员财产暴露性 |
4.1.4 防灾减灾能力 |
4.2 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定量化计算与风险分级 |
4.2.1 地震Na-tech事件风险评估 |
4.2.2 飓风Na-tech事件风险评估 |
4.2.3 雷电Na-tech事件风险评估 |
4.2.4 Na-tech事件风险评估分级标准 |
第五章 案例应用 |
5.1 化工园区概况 |
5.1.1 危险化学品辨识 |
5.1.2 重大危险源辨识 |
5.1.3 自然灾害危险性辨识 |
5.2 多灾种耦合风险评估指标参数标准化处理 |
5.2.1 各承灾体单元事故后果 |
5.2.2 工业事故危险性 |
5.2.3 人员财产暴露性 |
5.2.4 防灾减灾能力 |
5.3 多灾种耦合风险评估与分级结果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7)天然气长输管道定量风险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 |
2.1 管道风险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
2.1.1 管道定性风险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
2.1.2 管道半定量风险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
2.1.3 管道定量风险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
2.2 管道失效概率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
2.3 管道事故后果评价研究现状 |
2.3.1 管道事故特点 |
2.3.2 管道失效模式 |
2.3.3 管道事故影响范围研究现状 |
2.3.4 管道事故损失研究现状 |
2.4 风险可接受准则研究现状 |
2.5 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
2.6 本章小结 |
3 天然气长输管道事故概率计算方法研究 |
3.1 天然气长输管道失效概率分析 |
3.1.1 欧洲EGIG失效概率分析 |
3.1.2 美国PHMSA失效概率分析 |
3.1.3 加拿大NEB失效概率分析 |
3.1.4 我国天然气长输管道失效概率分析 |
3.1.5 失效概率数据统计特征 |
3.2 基于修正系数的天然气长输管道失效概率计算模型 |
3.2.1 管道失效概率修正方法 |
3.2.2 修正系数与修正失效概率计算 |
3.3 天然气长输管道点火概率计算 |
3.3.1 立即点火概率计算 |
3.3.2 延迟点火概率计算 |
3.4 天然气长输管道事故概率计算程序 |
3.5 本章小结 |
4 天然气长输管道事故后果评价方法研究 |
4.1 天然气长输管道事故后果评价程序 |
4.1.1 典型管道事故案例 |
4.1.2 天然气长输管道事故后果类型 |
4.1.3 天然气长输管道事故损失分类 |
4.1.4 天然气长输管道事故后果评价流程 |
4.2 天然气长输管道事故影响范围计算模型 |
4.2.1 天然气扩散模型 |
4.2.2 事故物理效应计算模型 |
4.2.3 事故伤害准则 |
4.2.4 事故影响范围计算 |
4.3 天然气长输管道事故损失计算方法 |
4.3.1 有形损失计算 |
4.3.2 无形损失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5 天然气长输管道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与风险可接受标准研究 |
5.1 天然气长输管道风险内涵 |
5.1.1 天然气长输管道风险定义 |
5.1.2 天然气长输管道风险计算框架 |
5.2 天然气长输管道定量风险评价方法 |
5.2.1 定量风险评价程序 |
5.2.2 定量风险评价模型 |
5.3 天然气长输管道各类风险可接受标准 |
5.3.1 人的安全与健康损失风险可接受标准 |
5.3.2 经济损失风险可接受标准 |
5.3.3 环境损失风险可接受标准 |
5.3.4 声誉损失风险可接受标准 |
5.3.5 天然气长输管道风险可接受标准 |
5.4 本章小结 |
6 工程应用 |
6.1 基本概况 |
6.1.1 地形地貌 |
6.1.2 土壤植被 |
6.1.3 气候气象 |
6.2 事故概率计算 |
6.2.1 第三方修正失效概率计算 |
6.2.2 腐蚀修正失效概率计算 |
6.2.3 设计缺陷修正失效概率计算 |
6.2.4 误操作修正失效概率计算 |
6.2.5 自然灾害修正失效概率计算 |
6.2.6 管道事故概率确定 |
6.3 事故后果评价 |
6.3.1 事故影响范围确定 |
6.3.2 事故损失计算 |
6.4 定量风险评价 |
6.4.1 人的安全与健康损失风险可接受评价 |
6.4.2 经济损失风险可接受评价 |
6.4.3 环境损失风险可接受评价 |
6.4.4 声誉损失风险可接受评价 |
6.4.5 管道风险可接受评价 |
6.5 对比分析 |
6.5.1 基于肯特法的天然气长输管道风险评价 |
6.5.2 风险评价结果比较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声誉指标权重排序及损失量表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基于屏障模型的较大危化品事故致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现状评述及科学问题的提出 |
1.4 研究样本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样本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屏障模型和控制论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
2.1 屏障模型 |
2.1.1 安全屏障定义文献综述 |
2.1.2 安全屏障功能文献综述 |
2.1.3 安全屏障的分类 |
2.1.4 安全屏障与安全功能内在关联性分析 |
2.2 控制论 |
2.2.1 控制论原理 |
2.2.2 安全控制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屏障的事故致因建模及实例分析 |
3.1 构建基于屏障的事故致因模型 |
3.2 基于屏障的事故致因模型分析步骤解析 |
3.2.1 危险事件序列分析 |
3.2.2 识别安全功能及失效屏障 |
3.2.3 构建企业安全控制结构图 |
3.2.4 各层级失效控制动作分析 |
3.3 基于屏障的事故致因模型对两起危化品事故分析过程实例展示 |
3.3.1 对临沂市金誉石化有限公司“6?5”罐车泄露爆炸事故分析过程展示 |
3.3.2 对邯郸市龙港化工有限公司“11?28”中毒窒息事故分析过程展示 |
3.4 两起事故的差异性和共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较大危化品事故致因路径及失效屏障分析 |
4.1 较大危化品事故致因路径 |
4.2 失效屏障分类 |
4.3 共性失效屏障 |
4.3.1 应急救援屏障失效情形分析 |
4.3.2 安监局检查屏障失效情形分析 |
4.3.3 对有毒有害气体检测屏障失效情形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屏障失效原因分析 |
5.1 从基本层分析屏障失效的原因 |
5.2 从组织层分析屏障失效的原因 |
5.3 从社会层分析屏障失效的原因 |
5.4 预防危化品事故的建议措施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9)基于事故调查报告的压力容器FRAM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压力容器分析的必要性 |
1.3 国内外压力容器的研究现状 |
1.4 科学问题的确定 |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2 研究方法的确定 |
2.1 研究方法的选择 |
2.2 功能共振分析方法及其研究现状 |
2.2.1 FRAM基本原理 |
2.2.2 FRAM方法步骤 |
2.2.3 功能共振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2.3 压力容器生命周期系统FRAM模型构建 |
2.3.1 确定系统边界 |
2.3.2 系统功能的描述 |
2.4 本章小结 |
3 应用FRAM模型对压力容器事故进行分析——以“宝源丰”事故为例 |
3.1 事故相关介绍 |
3.2 功能变化识别 |
3.3 功能变化耦合分析 |
3.4 压力容器生命周期系统薄弱环节功能提升意见 |
3.5 基于“宝源丰”事故分析的FRAM模型补充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FRAM模型的压力容器事故共性分析 |
4.1 压力容器事故分析 |
4.1.1 内蒙古九鼎化工“6.28”压力容器爆炸事故 |
4.1.2 胶州市森飞玻璃店“2.28”压力容器爆炸事故 |
4.1.3 日照市山东石大科技石化有限公司“7.16”事故 |
4.1.4 重庆天原化工总厂“4.15”压力容器爆炸事故 |
4.1.5 湖北当阳马店矸石发电有限公司“8.11”重大高压蒸汽管道爆裂事故 |
4.1.6 上海翁牌冷藏实业有限公司“8.31”重大氨泄漏事故 |
4.1.7 山西“12.31”较大非法生产爆炸事故 |
4.1.8 天津博爱制药“4.19”压力容器爆炸事故 |
4.1.9 桐梓县“6.07”爆炸事故 |
4.2 压力容器生命周期系统共性分析 |
4.2.1 压力容器事故功能变化分析 |
4.2.2 压力容器生命周期系统安全性提升建议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主要结论 |
5.2 本文的创新点 |
5.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输油管道事故时间特征及溢油扩散范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输油管道事故发生规律分析 |
1.2.2 输油管道事故泄漏油品扩散模型 |
1.2.3 输油管道泄漏油品扩散范围分析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输油管道事故时间特征识别 |
2.1 随机点过程 |
2.2 时间序列分析方法 |
2.2.1 事件时间间隔直方图 |
2.2.2 变异系数 |
2.2.3 法诺因子法 |
2.3 结果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严重输油管道事故频率分析 |
3.1 复杂网络理论 |
3.1.1 复杂网络的建立 |
3.1.2 复杂网络分析 |
3.2 层次贝叶斯模型 |
3.3 输油管道事故时间序列特征分析 |
3.3.1 所有输油管道事故时间序列特征分析 |
3.3.2 不同输油管道公司事故时间序列特征分析 |
3.4 输油管道事故时间序列层次结构分析 |
3.5 层次贝叶斯模型分析 |
3.5.1 层次贝叶斯模型的验证 |
3.5.2 后验预测结果检验 |
3.6 实际应用 |
3.6.1 完善管道安全管理 |
3.6.2 严重管道事故的发生频率计算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灾难性输油管道事故概率分析 |
4.1 管道事故数据处理 |
4.2 极值理论 |
4.2.1 超门限峰值法 |
4.2.2 幂律模型 |
4.3 结果分析 |
4.3.1 幂律分布的验证 |
4.3.2 幂律模型的拟合 |
4.3.3 无标度特性分析 |
4.4 实际应用 |
4.4.1 灾难性管道事故概率预测 |
4.4.2 管道安全管理评价的新角度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输油管道事故泄漏油品扩散模型 |
5.1 地表油品流动扩散模型 |
5.2 地下油品流动扩散模型 |
5.2.1 地下油品流动扩散过程分析 |
5.2.2 模型建立及求解 |
5.3 模型验证 |
5.3.1 室内试验验证 |
5.3.2 实际事故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地下油品流动扩散模型参数分析 |
6.1 研究方法 |
6.1.1 基于PCE的代理模型 |
6.1.2 基于MC的不确定性分析 |
6.1.3 基于PAWN的全局敏感性分析 |
6.2 案例分析 |
6.3 结果讨论 |
6.3.1 不确定性分析 |
6.3.2 参数敏感性分析 |
6.3.3 实际应用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及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图A 1986-2009年管道事故序列的事件时间间隔直方图 |
附录B 基于圣维南方程的地表油品流动模型离散过程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石油化工火灾爆炸事故分析中断裂失效样品的选取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低分子量聚丙烯酸合成工艺的热危险性研究[D]. 邵英杰.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2021(02)
- [2]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事故动态风险评估与应急处置研究[D]. 王亚坤.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2021(02)
- [3]覆土球罐耐压与安全性研究[D]. 徐俊辉.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Natech事件及其多米诺效应的风险建模与定量分析[D]. 秦荣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5]火灾环境下液体储罐破裂失效过程研究[D]. 张跃.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6]化工园区地震、飓风、雷电等多灾种耦合事故风险评估技术及分级方法研究[D]. 刘大山.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7]天然气长输管道定量风险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 陈雪锋.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1)
- [8]基于屏障模型的较大危化品事故致因分析[D]. 李熙.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9)
- [9]基于事故调查报告的压力容器FRAM分析[D]. 施国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10]输油管道事故时间特征及溢油扩散范围研究[D]. 刘胜利.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