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于工业循环水处理的有机磷系处理剂(论文文献综述)
陈开平[1](2020)在《无磷缓蚀阻垢剂对化工企业回用水的缓蚀阻垢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石化企业是水资源消耗大户,污水排放量大,随着污水限制排放和提标改造工程的推进,需要扩大污水回用循环冷却水系统的比例。而且某企业拟在2021年实现低磷或无磷排放,所以为降低磷排放,急需开展污水回用方面的研究,以替换现使用的含磷缓蚀阻垢剂。因此研究低毒及绿色环保的无磷缓蚀阻垢剂势在必行,为下一步污水深度处理回用循环水系统提供技术支撑,且具有明显的经济价值和应用价值。本文针对茂名某化工厂污水处理后回用于循环冷却水系统对水质造成的影响问题,研究经济可行的缓释阻垢剂。首先采用静态试验对无磷缓蚀阻垢剂进行筛选,确定无磷缓蚀阻垢剂目标样品,然后通过对该样品的静态试验以及动态模拟试验,探讨无磷缓蚀阻垢剂在不同回用水水质、污水回用率等因素下对循环水系统腐蚀与结垢的抑制效果,对其应用性能进行工程实践评价。得出以下结论:(1)无磷系缓蚀阻垢剂筛选试验表明,自主研发的ZH3326型无磷缓蚀阻垢剂与厂方现用配方KW8445型含磷缓蚀阻垢剂效果基本一致。ZH3326型缓蚀阻垢剂缓蚀和阻垢效果优于其他两种(ZH623型、ZH320型);根据缓蚀和阻垢效果,及企业需求,选择ZH3326型无磷缓蚀阻垢剂作为研究目标,使用浓度为100 mg/L。(2)静态试验通过不同的影响因素变化,结果表明ZH3326型无磷药剂在单因素以及多因素条件下,都可以起到较好的缓蚀作用;在高碱度和高硬度水样中阻垢效果随溶质浓度增大而降低。(3)动态模拟试验采用NJHL-C型一体动态模拟试验装置进行等比例缩小循环冷却水系统模拟运行,结果表明ZH3326型无磷药剂在回用水低配比的条件下,缓蚀效果优于KW8445型含磷药剂;在回用水中高配比的条件下,ZH3326型与KW8445型药剂效果相当;阻垢效果上,ZH3326型无磷系比KW8445型更加优异。(4)在50%、80%回用水占比的条件下,ZH3326与KW8445都出现检修更换换热管,80%占比尤为频繁。结果表明,尽量保持回用水占比低于50%。结果表明,ZH3326无磷缓蚀阻垢剂可替代KW8445含磷缓蚀阻垢剂应用于回用水系统,缓蚀阻垢效果优秀,有非常好的开发利用价值。
孙亚玲[2](2020)在《工业循环水水质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与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资源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工业生产用水量日益增大,循环水的水质满足一定条件可多次使用,因此准确快速测定循环水中各物质的浓度是必要的。但基层理化实验人员短缺,检测任务繁重,效率不高,面对此形势,建立一套准确、快速、高通量、经济型、适用于实验室循环水水质指标的快速检测体系。本研究建立了循环水中聚羧酸类药剂、氯离子含量的快速检测方案,优化了总磷的检测条件,对pH、电导率、浊度、硬度等常规检测项的方法研究对比并给出最佳方法。建立了一套化学法和仪器法协同分析测定的体系,并用现场水样检验。研究结果如下:(1)聚羧酸盐测定:选取常用的聚羧酸盐药剂PAAS、A-2000、PESA等为研究对象,建立尼罗蓝A指示剂分光光度法测定聚羧酸盐的方案。明确了最佳测定条件,研究了影响反应的因素及干扰消除的方法。研究表明,一定的浓度范围之内,聚羧酸盐含量与吸光度有较强的线性关联。本方法的最佳测定条件为:5.6×10-5mol/L尼罗蓝A溶液10mL,pH6.8,常温放置15min后在634nm处测吸光度。共存的阴离子、含磷阻垢剂对聚羧酸盐的测定无干扰,Ca2+、Mg2+有一定的影响,加入EDTA二钠(物质的量比EDTA二钠:Ca2+或Mg2+略大于1:1)可消除Ca2+、Mg2+对聚羧酸盐检测的影响,且EDTA二钠本身对检测无干扰。(2)总磷测定:选取常用磷系药剂HEDP为研究对象,改进钼酸铵分光光度测总磷的条件。原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消解步骤繁琐,改进后将待消解水样放入专用消解容量瓶中免去转移步骤。经反复验证在100℃下加热容量瓶容积不变,测定结果准确可靠,且比原方法用时更短,单个水样的测定至少比原先节约2min。改善的加标回收率95%~103%,检测限0.171mg/L,切实可行,操作简单,非常适合水样批量快速检测,具备很高的现实运用价值。(3)氯离子测定:氯离子的测定比较离子选择电极、硝酸银滴定法两种方法,建立适用于循环水的检测方案。比较其优劣与适用性,发现电极法操作简便、快速、成本低,非常适合大批量水样的快速检测。(4)其他常规检测指标:pH计技术成熟,使用非常普遍,测水样的pH值准确、方便;散射式浊度仪测浊度快速准确;电导率仪响应快、结果精准。硬度的测定方法很多,但大多数方法都将钙镁离子分开检测再计算总和。而EDTA络合滴定法可直接测总硬度,且准确、操作简单、仪器成本低,无需对水样前处理,适合批量水样的快速测定。(5)根据各参数的最优最适合分析方案建立了完整的水质分析流程。
秦颖恒[3](2018)在《食品冷库冷却水系统水质污染控制药剂优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化食品冷库的发展,是构建我国新型低温物流体系的关键环节。随着全球社会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日益剧增,能源危机正制约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现行食品冷库的能源浪费问题十分严峻,在食品冷库节能部件中,冷却水系统是主要的耗能设备。在实际工程中常遇到结垢、腐蚀和微生物繁殖等水质问题,由此导致冷却水水质恶化,降低设备换热效率,造成能源浪费。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节能意识的提高,食品冷库冷却水系统的水质问题在世界范围引起重视。本文通过对食品冷库冷却水系统存在的污染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得出食品冷库冷却水系统的水质污染成因,并总结提出相应的控制方法,同时针对市售具有代表性的冷库冷却水处理药剂作用效果和特点,参考冷却水处理药剂相关国家标准,确定水处理药剂关键指标,根据关键指标优选出最佳食品冷库冷却水处理药剂,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清洗剂的优选。采用除垢实验、除锈实验和腐蚀实验对清洗剂的清洗性能进行研究,根据关键指标优选出清洗剂B1的清洗性能最好,该药剂主要由有机酸等多种具有清洗、螯合、分散的药剂复合而成,其除垢率为96.4%、洗净率超过95%且对碳钢和铜的腐蚀速率分别为0.017 mm/a和0.002 mm/a。(2)预膜剂的优选。采用预膜剂实验法对预膜剂的预膜性能进行研究,根据关键指标优选出预膜剂A2的预膜性能最佳,该药剂主要由络合剂、磷酸盐、有机磷类等组成,其实验挂片上有明显的蓝紫色色晕,且对硫酸铜试膜液反应变色时间长达1min。(3)缓蚀阻垢剂的优选。采用碳酸钙沉积法和旋转挂片法对缓蚀阻垢剂的缓蚀阻垢性能进行研究,根据关键指标优选出缓蚀阻垢剂B3的缓蚀阻垢性能最优,该药剂主要成分是有机膦酸盐、铜缓蚀剂和丙烯酸等,其阻垢率为93.7%,年污垢热阻值为1.4×10-4 m2?K/W,粘附速率为0.52 mcm且对碳钢和铜的腐蚀速率分别为0.025mm/a和0.002 mm/a。(4)杀菌灭藻剂的优选。采用平皿计数法和旋转挂片法对杀菌灭藻剂的杀菌灭藻性能进行研究,根据关键指标优选出杀菌灭藻剂B4的杀菌灭藻性能最为理想,该药剂主要成分为次氯酸盐和溴盐等,其杀菌率高达99.8%,药效持续时间长且对碳钢和铜的腐蚀速率分别为0.037 mm/a和0.002 mm/a。
王佳佳[4](2017)在《循环冷却水中荧光示踪剂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阻垢剂和缓蚀剂常用来抑制循环水的结垢和腐蚀现象,怎样监测这些药剂的含量,并对系统进行适时加药,成了工业水处理中定量分析的关键。国内传统的方法是测总磷。但是不管是人工方法还是用总磷测定仪,都需要加入多种试剂,先将有机磷转化成无机磷,测定溶液中总的PO43-,过程繁琐。本文主要采用荧光示踪法,将荧光染料和水处理剂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物理混合,配置成复配水处理剂,加入到循环水系统中。随着试剂不断消耗,示踪剂的量也在不断减少,通过测定循环水的荧光值来追踪示踪剂的浓度,按照比例即可得出循环水系统中水中药剂的浓度。由于示踪剂的选择是示踪方法的一个难题,很多荧光染料虽然具有较高的荧光强度,但是在循环水复杂的环境中荧光强度容易被削减,还有的荧光染料会和循环水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如产生沉淀),在线监测时易受影响。因此,进行荧光示踪剂的筛选和研究对于工业上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几种荧光染料荧光性能的研究和比较,筛选出了 PTSA、CBS-X、FAC-AF和C6H6NO3SNa四种荧光示踪剂,其中PTSA的荧光特性最为稳定,各荧光染料的荧光特性如下:1.对氨基苯磺酸钠(C6H6NO3SNa)的荧光特性比较强,并且不受温度、pH和循环水中的盐离子、有机磷的影响,但氧化性和非氧化性杀生剂都会对其荧光强度产生削减作用,作示踪剂时可以通过增大投加量的方法解决。与PAA复配时最佳配比是1:20。2.蒽系(FAC-AF)在浓度为0.1mg/L时荧光强度可达500以上,并且不受温度、pH和循环水中的盐离子、有机磷的影响,杀生剂会对其荧光强度产生削减作用,尤其是非氧化性杀生剂,如1227,对其干扰较大,因此FAC-AF不适合在非氧化性杀生剂浓度高的冷却水中使用。在1227较低的环境中与PAA复配时最佳配比是1:50。3.天来宝(CBS-X)具有很强的荧光强度并且不受温度、pH和循环水中的盐离子、有机磷的影响,但是杀生剂都会对其荧光产生削减作用,可以通过增大投加量来解决。与PAA复配时最佳配比是1:100。4.4,4’-双[(4-苯胺基-6-羟乙基氨基-1,3,5-三嗪-2-基)氨基]二苯乙烯-2,2’-二磺酸二钠盐(VBL)荧光特性不受温度、pH和循环水中的盐离子、有机磷的影响,但是在氧化性和非氧化性杀生剂存在的条件下都会被削减到几乎为零,因此不适合在循环水中做示踪剂。5.1,3,6,8-芘四磺酸四钠盐(PTSA)具有很强的荧光强度,在0.01mg/L时荧光强度值可达300以上,并且不受温度、pH和循环水中的盐离子、有机磷的影响,在具有杀生剂的循环水中依旧十分稳定,荧光值变化幅度较小,是循环水示踪剂之最佳选择。与PAA复配时最佳配比是1:200。综上所述,PTSA的荧光特性最为稳定,在循环水复杂的环境中依旧具有较高的荧光强度,CBS-X、FAC-AF和C6H6NO3SNa在有杀生剂的条件下荧光强度会被削减,但可以通过增大投加量的方式解决。将PTSA、CBS-X、FAC-AF和C6H6NO3SNa分别和阻垢剂PAA按照一定比例配置成复配水处理剂,加入到循环水中,经实验测定,荧光强度和水处理剂的浓度成正比,且检出限低。因此,用荧光示踪的方法监测水处理剂的浓度,方法简单易行,对于工业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张苗蕾,黄利杰,周亚洲[5](2014)在《无磷阻垢缓蚀剂QYZH202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国内外工业循环水大多采用磷系水处理剂配方,易造成二次污染,给后续废水的处理增加了费用,低磷、无磷阻垢缓蚀剂已经成为国内外水处理研制的热点。通过对我公司合成的不同分子量的PAA进行阻垢性能试验和筛选,复配出以其为主剂的缓蚀阻垢剂,该产品在某化工厂循环水系统中有良好阻垢缓蚀作用,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贡长生[6](2014)在《我国磷化工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文中研究指明简要概述了我国磷化工产业的快速发展态势,重点论述了我国磷化工产业在"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的总体发展思路和重点领域:应坚持"精细化、专用化、高端化和绿色化"的发展方向,努力推进磷复肥的深加工和精细化,大力发展精细磷酸盐品种,积极发展专用化的有机磷化学品,着力发展高端磷化工产业,切实搞好废弃物的综合处理和再资源化。加强技术创新和应用研究,积极发展绿色低碳循环技术,促进我国磷化工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王磊[7](2009)在《低磷缓蚀阻垢剂膦酰基羧酸的复配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膦酰基羧酸(POCA)系复合配方(包括羟基乙叉二膦酸(HEDP)、2-膦酸基丁烷-1,2,4-三羧酸(PBTC)、乙酸锌)在中低硬度型水质条件下,采用了旋转挂片失重法和静态阻垢法,研究了复合配方的缓蚀阻垢性能及协同效应,并通过正交试验对配方各组分浓度进行调整与优化,筛选出了环保、经济、高效的复合配方。考察了冷却水pH值、水温、钙离子浓度等因素对配方缓蚀性能的影响。最后,对该复合配方的缓蚀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POCA单组分使用时,阻碳酸钙垢性能优异;POCA与PBTC、HEDP组成的二元配方具有较好的阻碳酸钙垢协同效应,而与ATMP则无阻碳酸钙垢协同效应;POCA在高浓度单组分使用时,阻磷酸钙垢性能优异,POCA与PBTC、HEDP组成的二元配方则无明显的阻磷酸钙垢协同效应;POCA在与PBTC、HEDP、乙酸锌共同使用时,缓蚀效果良好,四者之间有显着的缓蚀协同效应。筛选出的阻碳酸钙垢复合配方配比为POCA:PBTC=3:2,POCA: HEDP=4:1,在此配比下,复配药剂的阻垢率为100%;阻磷酸钙垢时, POCA投加量超过20mg/L,其阻垢率达到100%;经优化后的复合配方为POCA 25mg/L,HEDP 10mg/L,PBTC 20mg/L,乙酸锌3mg/L,其缓蚀率为92.22%,阻碳酸钙垢率为90.42%,阻磷酸钙垢率达97.60%,该复合缓蚀阻垢剂是一种以抑制阳极过程为主的混合型缓蚀剂。
黄娟[8](2008)在《循环冷却水新型加酸工艺配方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循环冷却水系统的腐蚀与结垢问题,特别针对中等硬度型水质,采用旋转挂片失重实验和静态、动态阻垢实验,对复合磷系配方水质稳定剂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冷却水中钙离子浓度、碱度、pH值等因素对其缓蚀阻垢性能的影响;综述了循环冷却水缓蚀阻垢剂的研究进展、作用机理及其分类,通过电化学缓蚀机理、成膜机理、吸附膜机理对缓蚀剂的作用进行了阐述,从螫合作用、分散作用及晶格畸变作用三方面对阻垢机理进行了分析。对于中等硬度水质,由于本身钙硬度较低,再加上一些循环水系统自身存在的缺陷如热负荷小、循环水量过低,导致循环水的浓缩倍数较低。如果使用加酸工艺,为了抑制腐蚀就需要提高循环水的pH值,但目前加酸工艺使用的配方含有无机磷和锌盐,提高pH值会使这些药剂沉积,从而影响药剂的缓蚀阻垢效果。本文主要将加酸工艺进行优化,研发一种新型加酸水处理工艺,适当提高循环水的碱度以达到控制腐蚀的目的,同时经过研究钙离子与碱度浓度配比关系,评价出一种新型加酸工艺配方。实验结果表明,该配方在中等钙硬度、碱度为200600mg/L条件下药剂协同效果较好,具有较好的阻碳酸钙垢能力和较高的缓蚀能力。通过动态模拟实验又进一步得到验证,实验试片腐蚀速率和试管粘附速率均符合中石化“很好”级标准。
林晓霖[9](2008)在《新型水稳剂二膦酸基庚二酸(DPPA)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根据分子构效理论,设计并合成了一种新型有机膦羧酸水质稳定剂—2,6-二膦酸基庚二酸(DPPA)。该水稳剂分子中只含有膦酸基和羧基,含磷量只有20.4%,含磷量比目前常用的二乙烯三胺五甲叉膦酸(DETPMP)的含磷量22.83%低,可见新型水稳剂更加符合环保要求;新型水稳剂含有的膦酸基个数比2-膦酸基丁烷-1,2,4-三羧酸(PBTCA)分子多一个,可以预期其缓蚀阻垢效果不比PBTCA差;新型水稳剂含氧量(52.64%)与PBTCA含氧量(53.31%)几乎相当,而比DETPMP含氧量(44.26%)高出8%,这意味着新型水稳剂更易于生物降解。研究以庚二酸、液溴、亚硫酰氯为主要原料,经酰卤化、溴化、酯化三步(一锅法)合成出2,6-二溴代庚二酸二乙酯,然后在碱性条件下,与亚磷酸二乙酯反应,再水解后得到产品。通过产物的磷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确定了产物的结构式。采用鼓泡法测定了合成药剂的阻垢率,采用正交试验方法探讨了该药剂的浓度、溶液pH值、钙离子浓度、反应时间等对阻垢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钙硬为240 mg/L、pH为6.5、水温60℃、加药量40 mg/L、阻垢时间6 h的实验条件下,合成产物对CaCO3的阻垢率达到97.3%;各类因素对阻垢率的影响次序为:pH>温度>药剂量>硬度。与常用阻垢剂DETPMP和PBTCA的阻垢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低硬度条件下,DPPA阻垢效果比PBTCA、DETPMP好。但是在高硬度水样中,不如DPPA和DETPMP的阻垢效果好。采用旋转挂片失重法分别考察了合成产品在单独使用、预膜处理和锌盐复配的情况下的缓蚀性能。结果表明:合成产物在pH为7、药剂用量为20 mg/L的条件下,单独使用时A3钢片的缓蚀率为72.28%;用浓度为120 mg/L产物预膜处理后,在10 mg/L运行浓度条件下,A3钢片的缓蚀率90%以上;与4mg/L Zn2+复配时有良好的协同效应,只需加入10 mg/L DPPA的药剂量,缓蚀率可达到92.92%。在药剂对碳钢缓蚀效果的最佳条件下:铜片用120 mg/L DPPA加6 mg/L的Zn2+预膜24 h,然后在10 mg/L的DPPA和2 mg/L的Zn2+条件下运行6小时,其缓蚀效果可达94.06%。研究结果表明,合成产品具有良好的阻垢缓蚀性能,可应用于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系统中。
张琴[10](2006)在《环境友好型缓蚀阻垢剂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为解决循环冷却水系统的腐蚀和结垢问题,在中低硬度型水质条件下,采用旋转挂片失重法和静态阻垢法,对钼系复合配方(包括羟基乙叉二膦酸(HEDP)、乙酸锌、水解聚马来酸酐(HPMA)、2-丙烯酰胺-2-甲基丙基磺酸(AMPS))的缓蚀阻垢性能及协同效应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冷却水硬度、pH值和水温等因素对阻垢配方的阻垢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对配方各组分浓度进行调整与优化,筛选出了环保、经济、高效的复合配方。最后,对该复合配方的缓蚀阻垢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钼酸钠在低浓度下单独使用时,缓蚀效果很不理想,而钼酸钠与HEDP和乙酸锌共同作用时,缓蚀效果良好,三者之间有显着的缓蚀协同效应;HEDP、HPMA、AMPS组成的三元配方具有明显的阻垢协同效应,该阻垢配方具有较宽的温度适应能力、钙容忍度和耐酸碱性能;筛选出的缓蚀阻垢复合配方组成为钼酸钠30 mg/L、HEDP20 mg/L、乙酸锌1.5 mg/L、HPMA12.5 mg/L、AMPS10 mg/L,该复合配方对碳钢缓蚀率为98.03 %,阻垢率达到91.01 %,具有优良的缓蚀阻垢效果。
二、用于工业循环水处理的有机磷系处理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于工业循环水处理的有机磷系处理剂(论文提纲范文)
(1)无磷缓蚀阻垢剂对化工企业回用水的缓蚀阻垢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我国石油化工污水回用及冷却水系统 |
1.1.1 我国石油化工污水回用的现状 |
1.1.2 冷却水系统 |
1.1.3 循环冷却水系统中的腐蚀与结垢 |
1.2 缓蚀阻垢剂的研究进展 |
1.2.1 缓蚀剂的类型 |
1.2.2 阻垢剂的类型 |
1.2.3 缓蚀阻垢剂的应用 |
1.2.4 无磷缓蚀阻垢剂的研究 |
1.2.5 缓蚀阻垢剂的性能评价方法 |
1.2.6 缓蚀阻垢剂的作用机理 |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
1.3.1 项目来源与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实验装置与方法 |
2.1 仪器与试剂 |
2.1.1 实验仪器与装置 |
2.1.2 实验材料与化学试剂 |
2.2 实验设计 |
2.2.1 静态缓蚀性能试验 |
2.2.2 静态阻垢性能试验 |
2.2.3 动态模拟试验 |
2.3 化工回用水水质分析方法 |
第三章 缓蚀阻垢剂缓蚀阻垢效果及筛选 |
3.1 某化工回用水水质分析 |
3.2 不同类型的缓蚀阻垢剂对挂片的缓蚀效果研究 |
3.2.1 含磷型缓蚀阻垢剂KW8445对废水的缓蚀效果 |
3.2.2 无磷型缓蚀阻垢剂ZH3326、ZH320、ZH623 缓蚀效果 |
3.2.3 缓蚀阻垢剂对挂片的腐蚀效果 |
3.3 不同类型缓蚀阻垢剂对挂片的阻垢效果研究 |
3.4 无磷缓蚀阻垢剂ZH3326与含磷缓蚀阻垢剂KW8445的价值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静态试验法研究ZH3326缓蚀阻垢剂的作用效果 |
4.1 静态缓蚀试验 |
4.1.1 单因素 |
4.1.2 多因素 |
4.2 静态阻垢试验 |
4.2.1 碱度对阻垢效果的影响 |
4.2.2 Ca~(2+)对阻垢效果的影响 |
4.2.3 pH值对阻垢效果的影响 |
4.2.4 浊度对阻垢效果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动态模拟试验结果分析 |
5.1 动态试验回用水水质指标及实验设计 |
5.2 两种缓蚀阻垢剂在回用水占比30%系统中的动态实验 |
5.2.1 动态试验中各水质指标运行变化规律 |
5.2.2 30%回用水占比的动态模拟试验中缓释阻垢剂的缓蚀阻垢效果 |
5.3 两种缓蚀阻垢剂在回用水占比50%系统中的动态实验 |
5.3.1 动态试验中各水质指标运行变化规律 |
5.3.2 50%回用水占比的动态模拟试验中缓释阻垢剂的缓蚀阻垢效果 |
5.4 两种缓蚀阻垢剂在回用水占比80%系统中的动态实验 |
5.4.1 动态试验中各水质指标运行变化规律 |
5.4.2 80%回用水占比的动态模拟试验中缓释阻垢剂的缓蚀阻垢效果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工业循环水水质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工业循环水概况 |
1.1.2 研究意义 |
1.2 循环水中重要特性指标分析检测方法 |
1.2.1 部分指标检测分析方法 |
1.2.2 聚羧酸盐及其测定方法的研究现状 |
1.2.3 总磷及其测定方法的研究现状 |
1.2.4 氯离子及其测定方法的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聚羧酸盐分析方法建立的研究 |
2.1 前言 |
2.1.1 PAAS的阻垢性能概述 |
2.1.2 A-2000的阻垢性能概述 |
2.1.3 PESA的阻垢性能概述 |
2.2 实验部分 |
2.2.1 仪器和试剂 |
2.2.2 实验方法 |
2.2.3 实验原理 |
2.3 PAAS浓度测定的结果与讨论 |
2.3.1 最佳测定波长 |
2.3.2 最佳显色剂用量 |
2.3.3 最佳显色时间 |
2.3.4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3.5 干扰因素的研究 |
2.3.6 加标回收试验 |
2.3.7 精密度试验 |
2.4 A-2000浓度测定的结果与讨论 |
2.4.1 最佳测定波长 |
2.4.2 最佳显色剂用量 |
2.4.3 最佳显色时间 |
2.4.4 标准曲线 |
2.4.5 干扰因素的研究 |
2.4.6 加标回收试验 |
2.4.7 精密度试验 |
2.5 PESA浓度测定的结果与讨论 |
2.5.1 最佳测定波长 |
2.5.2 最佳显色剂用量 |
2.5.3 最佳显色时间 |
2.5.4 标准曲线 |
2.5.5 干扰因素的研究 |
2.5.6 加标回收试验 |
2.5.7 精密度试验 |
2.6 工业应用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总磷的检测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仪器与试剂 |
3.2.2 实验方法 |
3.2.3 实验原理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磷标准曲线绘制 |
3.3.2 改进方法的可行性 |
3.3.3 消解温度与时间确定 |
3.3.4 共存离子影响 |
3.3.5 加标回收试验 |
3.3.6 精密度实验 |
3.3.7 工业现场水样测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氯离子快速测定的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仪器与试剂 |
4.2.1 仪器和试剂 |
4.2.2 实验方法 |
4.2.3 实验原理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电极响应曲线 |
4.3.2 标准曲线 |
4.3.3 电极的影响因素 |
4.3.4 测定结果的影响因素 |
4.3.5 加标回收试验 |
4.3.6 精密度试验 |
4.3.7 工业现场水样测定 |
4.4 电极的使用与保存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其他参数快速测定方法的确定与检测流程的建立 |
5.1 pH测定方法的比较与确定 |
5.2 电导率测定方法的比较与确定 |
5.3 浊度测定方法的比较与确定 |
5.4 总硬度测定方法的比较与确定 |
5.5 铜、铁、锌等金属离子快速测定方法的确定 |
5.6 水样检测流程的建立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食品冷库冷却水系统水质污染控制药剂优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冷库冷却水系统概况 |
1.3 冷库冷却水系统水质污染现状及分析 |
1.3.1 结垢 |
1.3.2 腐蚀 |
1.3.3 微生物繁殖 |
1.4 冷库冷却水水质污染控制方法研究进展 |
1.4.1 清洗 |
1.4.2 预膜 |
1.4.3 缓蚀阻垢 |
1.4.4 杀菌灭藻 |
1.5 冷库冷却水处理药剂发展历程 |
1.6 冷库冷却水处理药剂关键指标的确定 |
1.6.1 确定依据及原则 |
1.6.2 确定方法 |
1.6.3 关键指标的确定 |
1.7 研究内容 |
1.8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非日常使用水处理药剂优选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主要实验试剂 |
2.1.2 主要实验设备 |
2.2 实验内容与方法 |
2.2.1 清洗剂除垢实验 |
2.2.2 清洗剂除锈实验 |
2.2.3 清洗剂腐蚀实验 |
2.2.4 预膜剂预膜实验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清洗剂除垢率 |
2.3.2 清洗剂洗净率 |
2.3.3 清洗剂腐蚀速率 |
2.3.4 预膜剂预膜效果 |
2.3.5 试膜液反应变色时间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日常使用水处理药剂优选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1.1 主要实验试剂 |
3.1.2 主要实验设备 |
3.2 实验内容与方法 |
3.2.1 缓蚀阻垢剂腐蚀实验 |
3.2.2 缓蚀阻垢剂阻垢实验 |
3.2.3 杀菌灭藻剂杀菌实验 |
3.2.4 杀菌灭藻剂腐蚀实验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缓蚀阻垢剂腐蚀速率 |
3.3.2 缓蚀阻垢剂阻垢率 |
3.3.3 杀菌灭藻剂杀菌率 |
3.3.4 杀菌灭藻剂腐蚀速率 |
3.3.5 缓蚀阻垢剂B3 与杀菌灭藻剂B4 的性能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动态模拟试验研究 |
4.1 试验材料与条件 |
4.1.1 主要试验试剂 |
4.1.2 主要试验设备 |
4.1.3 试验条件 |
4.2 试验内容与方法 |
4.2.1 瞬时污垢热阻的计算 |
4.2.2 黏附速率的计算 |
4.2.3 腐蚀速率的计算 |
4.2.4 杀菌率的计算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瞬时污垢热阻 |
4.3.2 黏附速率 |
4.3.3 腐蚀速率 |
4.3.4 杀菌率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件 |
(4)循环冷却水中荧光示踪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水处理剂的种类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选题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试剂与仪器 |
2.1.1 原料和试剂 |
2.1.2 主要实验仪器 |
2.2 实验原理 |
第三章 荧光示踪剂性能研究 |
3.1 对氨基苯磺酸钠的荧光特性研究 |
3.1.1 对氨基苯磺酸钠的吸收光谱 |
3.1.2 对氨基苯磺酸钠的发射光谱 |
3.1.3 绘制标准曲线 |
3.1.4 循环水中干扰物质对对氨基苯磺酸钠荧光强度的影响 |
3.2 FAC-AF的荧光特性研究 |
3.2.1 FAC-AF的吸收光谱 |
3.2.2 FAC-AF的发射光谱 |
3.2.3 绘制标准曲线 |
3.2.4 循环水中干扰物质对FAC-AF荧光强度的影响 |
3.3 CBS-X的荧光特性研究 |
3.3.1 CBS-X的吸收光谱 |
3.3.2 CBS-X的发射光谱 |
3.3.3 绘制标准曲线 |
3.3.4 循环水中干扰物质对CBS-X荧光强度的影响 |
3.4 VBL的荧光特性研究 |
3.4.1 VBL的吸收光谱 |
3.4.2 VBL的发射光谱 |
3.4.3 绘制标准曲线 |
3.4.4 循环水中干扰物质对VBL荧光强度的影响 |
3.5 PTSA的荧光特性研究 |
3.5.1 PTSA的吸收光谱 |
3.5.2 PTSA的发射光谱 |
3.5.3 绘制标准曲线 |
3.5.4 循环水中干扰物质对PTSA荧光强度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复合型水处理剂的荧光特性 |
4.1 复配水处理剂PTSA-PAA的荧光特性 |
4.2 复配水处理剂CBS-X-PAA的荧光特性 |
4.3 复配水处理剂FAC-AF-PAA的荧光特性 |
4.4 复配水处理剂C_6H_6NO_3SNa-PAA的荧光特性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果与讨论 |
5.2 创新之处 |
5.3 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附表 |
(6)我国磷化工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论文提纲范文)
1 世界磷化工发展的基本态势 |
1.1 重视磷矿资源的开发利用 |
1.2 世界磷化工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 |
1.2.2 精细化和专用化是磷化工发展的新特点 |
1.2.3 多联产、一体化和循环化的特点正越来越凸现出来 |
1.3 磷酸盐工业仍是世界磷化工的主角 |
2 我国磷化学工业的发展和进步 |
3 我国磷化工产业的发展方向 |
4 我国磷化工应加强发展的重点领域 |
4.1 注重磷复肥的深加工和精细化 |
4.2 精细磷酸盐的功能化 |
4.3 有机磷化学品的专用化 |
4.4 磷化工发展的高端化 |
4.5 磷化工废弃物的再资源化 |
5 前景展望 |
(7)低磷缓蚀阻垢剂膦酰基羧酸的复配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存在问题 |
1.1.1 循环冷却水的结垢及其控制 |
1.1.2 循环冷却水的腐蚀及其控制 |
1.2 循环冷却水处理技术 |
1.2.1 国内复合水处理剂的现状及发展 |
1.2.2 国外复合水处理剂的发展状况 |
1.3 复配工艺技术概况 |
1.3.1 磷系复配水处理药剂 |
1.3.2 磷系碱性配方 |
1.4 缓蚀阻垢剂之间的协同 |
1.4.1 缓蚀剂的复配增效 |
1.4.2 阻垢剂的复配增效 |
1.4.3 缓蚀阻垢剂的复配增效 |
1.5 POCA 的研究及应用状况 |
1.5.1 POCA 的性质 |
1.5.2 POCA 的合成 |
1.5.3 POCA 的研究现状 |
1.5.4 POCA 复合药剂的筛选及缓蚀机理 |
1.6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试验设备与方法 |
2.1 水质检测 |
2.1.1 硬度的测定 |
2.2 缓蚀性能的测定(挂片失重法) |
2.2.1 试剂 |
2.2.2 试验装置 |
2.2.3 试验条件 |
2.2.4 试验步骤 |
2.2.5 试验结果的表示和计算 |
2.3 阻垢率的测定方法(静态阻垢法) |
2.3.1 阻碳酸钙垢性能的测定方法 |
2.3.2 阻磷酸钙垢性能的测定方法 |
2.4 缓蚀机理研究(极化曲线法) |
2.4.1 原理 |
2.4.2 仪器与试剂 |
2.4.3 试验装置 |
2.4.4 电极制备 |
2.4.5 试验步骤 |
第三章 试验结果及讨论 |
3.1 试验用水的水质条件 |
3.2 缓蚀阻垢剂的筛选 |
3.2.1 POCA 的阻垢性能 |
3.2.2 HEDP 的阻垢性能 |
3.2.3 PBTC 的阻垢性能 |
3.2.4 ATMP 的阻垢性能 |
3.2.5 乙酸锌的缓蚀性能 |
3.3 复配药剂阻垢协同效应研究 |
3.3.1 单一组分的阻碳酸钙垢性能 |
3.3.2 POCA 与PBTC 的阻碳酸钙垢性能 |
3.3.3 POCA 与HEDP 的阻碳酸钙垢性能 |
3.3.4 POCA 与ATMP 的阻碳酸钙垢性能 |
3.3.5 单一组分的阻磷酸钙垢性能 |
3.3.6 POCA 和PBTC 的阻磷酸钙垢性能 |
3.3.7 POCA 与HEDP 的阻磷酸钙垢性能 |
3.4 复合配方的筛选 |
3.4.1 正交设计法筛选 |
3.4.2 缓蚀试验结果及分析 |
3.4.3 阻垢试验结果及分析 |
3.5 复合配方的优化 |
3.5.1 正交复配试验 |
3.5.2 复合配方的选定 |
3.5.3 选定配方的经济性分析 |
3.6 复合水处理剂的效果影响因素 |
3.6.1 pH 的影响 |
3.6.2 温度的影响 |
3.6.3 钙离子浓度影响 |
第四章 POCA 复合药剂作用机理讨论 |
4.1 阻垢剂的阻垢机理讨论 |
4.1.1 POCA 的阻垢机理 |
4.1.2 PBTC 的阻垢机理 |
4.1.3 HEDP 的阻垢机理 |
4.1.4 复合配方的阻垢协同机理讨论 |
4.2 缓蚀剂的缓蚀机理讨论 |
4.2.1 POCA 的缓蚀机理 |
4.2.2 HEDP 的缓蚀机理 |
4.2.3 PBTC 的缓蚀机理 |
4.2.4 乙酸锌的缓蚀机理 |
4.2.5 复合配方的缓蚀协同机理讨论 |
4.3 电极化曲线法对缓蚀机理初步探讨 |
第五章 结论 |
对下一步研究工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循环冷却水新型加酸工艺配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水处理概述 |
1.2.1 循环冷却水系统 |
1.2.2 天然水中的杂质对循环冷却水系统的影响 |
1.2.3 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给系统带来的问题 |
1.2.4 循环水化学处理的可行性 |
1.3 缓蚀剂 |
1.3.1 冷却水系统中常用缓蚀剂 |
1.3.2 缓蚀剂缓蚀作用的研究方法 |
1.3.3 缓蚀剂的研究进展 |
1.4 阻垢剂 |
1.4.1 结垢及控制 |
1.4.2 冷却水系统中常用阻垢剂 |
1.4.3 阻垢剂的研究进展 |
1.5 复合磷系配方的组成 |
1.5.1 聚磷酸盐 |
1.5.2 有机膦酸盐 |
1.5.3 锌盐 |
1.5.4 共聚物 |
1.6 加酸水处理工艺的研究进展 |
1.6.1 加酸水处理工艺 |
1.6.2 循环冷却水的pH 值、碱度及加酸量估算 |
1.6.3 加酸水处理工艺的研究 |
1.7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与主要工作内容 |
1.7.1 研究背景 |
1.7.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2.1 主要实验药品材质及实验仪器 |
2.1.1 实验药品 |
2.1.2 实验材质 |
2.1.3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及其装置 |
2.2.1 旋转挂片实验 |
2.2.2 静态阻垢实验 |
2.2.3 动态模拟实验 |
2.2.4 动电位扫描实验 |
2.2.5 SEM 电镜扫描实验 |
第三章 复合磷系配方的研究 |
3.1 空白实验 |
3.1.1 空白腐蚀实验 |
3.1.2 空白结垢实验 |
3.2 药剂选择 |
3.2.1 不同配方的缓蚀阻垢实验 |
3.2.2 扫描电镜实验 |
3.2.3 动电位扫描实验 |
3.3 药剂的缓蚀阻垢实验 |
3.3.1 药剂的阻垢实验 |
3.3.2 药剂的缓蚀实验 |
3.4 动态模拟实验验证 |
3.4.1 动态模拟实验 |
3.4.2 结果分析 |
3.5 本章结论 |
第四章 腐蚀结垢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影响腐蚀的因素 |
4.1.1 钙离子 |
4.1.2 碱度 |
4.1.3 温度 |
4.1.4 转速 |
4.1.5 pH 值 |
4.1.6 锌离子 |
4.1.7 药剂的协同增效作用 |
4.2 复合磷系水质稳定剂的缓蚀机理分析 |
4.2.1 电化学缓蚀机理 |
4.2.2 成膜机理 |
4.2.3 吸附膜机理 |
4.3 不同钙碱水质的结垢特性 |
4.3.1 蒸发浓缩法研究不同钙碱水质加热时出现沉淀时间及浓缩倍数 |
4.3.2 钙离子浓度对结垢的影响 |
4.3.3 碱度对结垢的影响 |
4.3.4 pH 对结垢的影响 |
4.4 复合磷系水质稳定剂的阻垢机理分析 |
4.4.1 络合增溶 |
4.4.2 晶格畸变作用 |
4.4.3 分散作用 |
4.5 本章结论 |
第五章 数据拟合 |
5.1 腐蚀速率与沉积率的二元函数表示 |
5.2 二元函数的泰勒公式级数展开 |
5.3 数据根据泰勒公式的拟合 |
5.3.1 空白数据拟合 |
5.3.2 加入药剂数据拟合 |
5.4 本章结论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新型水稳剂二膦酸基庚二酸(DPPA)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CONTENTS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缓蚀和阻垢原理 |
1.2.1 金属腐蚀作用原理 |
1.3 有机膦系水质稳定剂 |
1.4 本研究设想 |
1.5 本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水稳定剂DPPA的合成 |
2.1 合成实验药品、试剂及仪器设备 |
2.1.1 实验药品、试剂 |
2.1.2 试验仪器及设备 |
2.2 合成实验 |
2.2.1 合成反应原理 |
2.2.2 合成步骤 |
2.2.3 合成产品的IR与元素分析 |
第三章 产品的阻垢性能实验 |
3.1 阻垢性能的测定方法 |
3.1.1 测定及计算方法 |
3.1.2 实验装置 |
3.2 阻垢性能测试实验 |
3.2.1 用药量对阻垢性能的影响 |
3.2.2 pH值对阻垢性能的影响 |
3.2.3[Ca~(2+)]浓度对阻垢率的影响 |
3.2.4 反应时间对阻垢率的影响 |
3.2.5 正交实验 |
3.2.6 阻垢对比实验 |
3.3 阻垢实验小结 |
第四章 合成产品的缓蚀性能实验 |
4.1 测定方法及缓蚀率计算 |
4.1.1 测定方法及装置 |
4.1.2 测定步骤 |
4.2 缓蚀性能实验结果 |
4.2.1 DPPA用量对缓蚀效果的影响 |
4.2.2 预膜浓度对缓蚀效果的影响 |
4.2.3 DPPA与锌盐复配的协同效果 |
4.2.4 在碳钢最佳缓蚀条件下铜片的缓蚀效果 |
4.3 缓蚀实验小结 |
第五章 机理探讨 |
5.1 DPPA的阻垢机理 |
5.1.1 晶格畸变作用 |
5.1.2 络合增溶作用 |
5.1.3 静电斥力作用 |
5.2 DPPA的缓蚀机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环境友好型缓蚀阻垢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循环冷却水系统存在问题 |
1.1.1 工业循环冷却水的水质要求 |
1.1.2 腐蚀与防腐 |
1.1.3 结垢与阻垢 |
1.2 循环冷却水处理技术的发展 |
1.2.1 我国缓蚀阻垢剂的发展状况 |
1.2.2 国外缓蚀阻垢剂的发展状况 |
1.3 循环冷却水水处理剂 |
1.3.1 缓蚀剂 |
1.3.2 阻垢分散剂 |
1.3.3 水处理剂的绿色化发展 |
1.4 缓蚀阻垢剂之间的协同 |
1.4.1 缓蚀剂的复配增效 |
1.4.2 阻垢剂的复配增效 |
1.4.3 缓蚀阻垢剂的复配增效 |
1.4.4 复配水处理剂的筛选 |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试验设备与方法 |
2.1 水质的分析方法 |
2.1.1 硬度的测定 |
2.1.2 碱度的测定 |
2.2 缓蚀性能的测定(挂片失重法) |
2.2.1 试剂 |
2.2.2 试验装置 |
2.2.3 试验条件 |
2.2.4 试验步骤 |
2.2.5 试验结果的表示和计算 |
2.3 阻垢率的测定方法(静态阻垢法) |
2.3.1 试剂 |
2.3.2 试验装置 |
2.3.3 试验步骤 |
2.3.4 试验结果的分析和表达 |
2.4 缓蚀性能的评定(极化曲线法) |
2.4.1 原理 |
2.4.2 仪器和试剂 |
2.4.3 试验装置 |
2.4.4 电极的制备 |
2.4.5 试验步骤 |
2.4.6 电化学法测定缓蚀效率 |
第三章 缓蚀阻垢剂性能及协同效应的研究 |
3.1 试验用水的性质 |
3.2 缓蚀阻垢剂配方的筛选 |
3.2.1 钼酸钠 |
3.2.2 HEDP |
3.2.3 乙酸锌 |
3.2.4 HPMA |
3.2.5 AMPS |
3.3 缓蚀剂之间协同效应的研究 |
3.3.1 钼酸钠与HEDP 的缓蚀性能 |
3.3.2 钼酸钠与乙酸锌的缓蚀性能 |
3.3.3 钼酸钠、HEDP 与乙酸锌的缓蚀性能 |
3.4 阻垢剂之间协同效应的研究 |
3.4.1 单一组分的阻垢性能 |
3.4.2 HEDP 与AMPS 的阻垢性能 |
3.4.3 HEDP 与HPMA 的阻垢性能 |
3.4.4 AMPS 与HPMA 的阻垢性能 |
3.4.5 HEDP、AMPS 与HPMA 的阻垢性能 |
3.5 复合配方阻垢性能的影响因素 |
3.5.1 温度对阻垢效果的影响 |
3.5.2 硬度对阻垢效果的影响 |
3.5.3 pH 值对阻垢效果的影响 |
3.6 阻垢配方的优化 |
3.6.1 HEDP 投加量对阻垢效果的影响 |
3.6.2 复配阻垢剂浓度对阻垢效果的影响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复合水处理剂配方的优化 |
4.1 配方浓度的初步拟定 |
4.2 复合配方的优化 |
4.2.1 正交复配试验 |
4.2.2 缓蚀配方组分浓度的选定 |
4.2.3 阻垢配方组分浓度的选定 |
4.2.4 缓蚀阻垢配方组分浓度的选定 |
4.2.5 缓蚀阻垢结果分析 |
4.3 阻垢剂对复合配方缓蚀性能的影响 |
4.4 复合配方的选定 |
4.5 已选配方的经济性分析 |
4.5.1 水质稳定剂配方的价格 |
4.5.2 不同配方成本的比较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缓蚀阻垢机理讨论 |
5.1 缓蚀剂的缓蚀机理讨论 |
5.1.1 钼酸钠的缓蚀机理 |
5.1.2 HEDP 的缓蚀机理 |
5.1.3 乙酸锌的缓蚀机理 |
5.2 复合配方的缓蚀协同机理讨论 |
5.3 动电位极化曲线 |
5.4 阻垢剂的阻垢机理讨论 |
5.4.1 HEDP 的阻垢机理 |
5.4.2 HPMA 的阻垢机理 |
5.4.3 AMPS 的阻垢机理 |
5.5 复合配方的阻垢协同机理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对下一步研究工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用于工业循环水处理的有机磷系处理剂(论文参考文献)
- [1]无磷缓蚀阻垢剂对化工企业回用水的缓蚀阻垢效果研究[D]. 陈开平.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2]工业循环水水质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与优化研究[D]. 孙亚玲.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3]食品冷库冷却水系统水质污染控制药剂优选研究[D]. 秦颖恒.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8(05)
- [4]循环冷却水中荧光示踪剂的研究[D]. 王佳佳. 山东大学, 2017(01)
- [5]无磷阻垢缓蚀剂QYZH202的应用研究[A]. 张苗蕾,黄利杰,周亚洲. 2014中国水处理技术研讨会暨第34届年会论文集, 2014
- [6]我国磷化工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J]. 贡长生.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2014(06)
- [7]低磷缓蚀阻垢剂膦酰基羧酸的复配及性能研究[D]. 王磊. 武汉科技大学, 2009(02)
- [8]循环冷却水新型加酸工艺配方的研究[D]. 黄娟. 天津大学, 2008(08)
- [9]新型水稳剂二膦酸基庚二酸(DPPA)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 林晓霖. 广东工业大学, 2008(09)
- [10]环境友好型缓蚀阻垢剂的研究[D]. 张琴. 武汉科技大学, 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