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银杏叶制剂对36例脑梗死后患者智能、血脂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莎日娜[1](2021)在《银杏酮酯滴丸治疗脑动脉硬化症所致眩晕(血瘀证)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运用国际公认的评价指标,评价银杏酮酯滴丸治疗脑动脉硬化症所致眩晕(血瘀证)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设计方法,将404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银杏酮酯滴丸组)和对照组(脑心清片组)各202例。试验组口服银杏酮酯滴丸与脑心清片模拟剂,对照组口服脑心清片与银杏酮酯滴丸模拟剂,连续服用6周。主要疗效指标为治疗6周后血瘀证中医证候疗效,次要疗效指标为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6周眩晕障碍量表评分、眩晕症状严重程度VAS评分、加利福尼亚大学眩晕调查问卷评分和中医单项症状积分等;安全性指标包括不良事件和肝肾功等化验室指标。研究结果:本研究纳入受试者共404例,实际完成380例(试验组191例,对照组189例)。未完成24例,其中试验组11例(未完成临床试验5例,违背试验方案5例,用药依从性不达标1例),对照组13例(未完成临床试验6例,违背试验方案6例,访视窗超窗1例),脱落率为5.95%(试验组5.45%,对照组6.44%)。对两组患者人口学信息、生命体征、体格检查等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血瘀证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治疗6周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2.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07%,有显着差异(P<0.05)。2.眩晕障碍量表评分两组评分均较基线有所下降,试验组治疗6周眩晕障碍量表总分与基线的减分值高于对照组(P=0.0188)。3.眩晕症状严重程度VAS评分两组均评分较基线有所下降,治疗6周试验组VA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008),治疗6周与基线的减分值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001)。4.加利福尼亚大学眩晕调查问卷评分两组均较基线有所下降,治疗6周试验组加利福尼亚大学眩晕调查问卷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有差异(P=0.0056),治疗6周与基线的减分值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001)。5.试验组6周在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方面(头晕、目眩、头痛、健忘)与基线的减分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评估:试验组与研究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1例,表现为轻度的“ALT异常”、“AST异常”、“GGT异常”,患者停用他汀类药物后肝功正常;对照组有1例严重不良事件发生,与药物无相关性。结论:银杏酮酯滴丸治疗脑动脉硬化症所致眩晕患者的疗效优于脑心清片,可改善中医证候,用药安全有保障。
俞文菁[2](2021)在《醒脑治瘫胶囊预防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醒脑治瘫胶囊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发生的预防作用,为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提供中医干预思路。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条件符合的160例病例,依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予以基础西药治疗,试验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醒脑治瘫胶囊,疗程为3个月,并于治疗开始后6个月随访,整个观察周期为6个月。在干预前、疗程结束时和6个月随访时对两组患者行简短精神状态量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和中医证候积分量表评判患者的认知功能、神经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及中医症候改善情况。所有数据通过SPSS21.0进行分析。结果:1.对两组患者卒中后6个月的PSCI发病率观察,对照组以MMSE作为认知评定量表,发病率为41.7%,以MoCA作为认知评定量表,发病率为44.4%;试验组以MMSE作为认知评定量表,发病率为25.4%,以MoCA作为认知评定量表,发病率为28.2%。两种认知评定量表评估结果均显示试验组PSCI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通过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干预3个月、随访6个月的MMSE、MoCA评分,两组在干预3个月后及随访6个月的评分均较干预前提高(P<0.05)。两组的组间对比显示试验组认知评分提升较对照组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干预3个月、随访6个月的NIHSS评分与干预前做组内对比,均显着提高(P<0.05)。两组的组间对比显示试验组NIHSS评分降低较对照组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将试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干预3个月、随访6个月的MBI评分进行组内两两对比,两组随访时评分均较干预前提高(P<0.05),但干预3个月和随访时评分无明显差异。将两组评分进行组间对比,试验组MBI评分提升较对照组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将试验组和对照组干预3个月、随访6个月的中医症候积分与干预前做组内对比,两组随访时中医症候均明显改善(P<0.05),两组组间对比显示试验组中医症候积分下降较对照组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干预组随访时评分较干预3个月时组内对比有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对比无显着差异。结论:1.对中风急性期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西药联合有“息风化痰、化瘀通络、益肾醒脑”功效的醒脑治瘫胶囊干预,能显着改善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神经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和中医症候,对患者预后更佳。2.联合醒脑治瘫胶囊干预,能有效预防卒中后患者认知功能的下降,显着降低了PSCI的发生率,体现了中医“标本同治”和“治未病”思想。3.醒脑治瘫胶囊能有效预防PSCI发生,研究过程未出现明显副作用,药物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吴恒[3](2021)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OxA浓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发病后第三天(D3)及发病后第七天(D7)血清食欲素A(Ox A)浓度变化及其与NIHSS评分、卒中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神经内科2019年11月—2020年9月收治的52例ACI患者为实验组研究对象,选取30例同年龄段无脑疾病影像学证据及特殊病史的体检者为对照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基本信息,抽取对照组检查当天午饭前11点的静脉血以及实验组入院后第一天晨空腹静脉血、发病后第三天及第七天午饭前11点静脉血。记录实验组入院、发病第三天、第七天的NIHSS评分,随访患者发病后第三十天的NIHSS评分。比较ACI组发病后D3及D7与对照组午11点(饭前)血清Ox A浓度,探讨ACI患者D3及D7血清(Ox A)浓度变化及其与各时间点NIHSS评分、卒中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1.ACI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糖尿病病史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高血压病史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I组高血压病史人数多于对照组。2.ACI组D3的血清Ox A浓度与对照组血清Ox A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I组D7血清Ox A浓度高于对照组血清Ox A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I组D7血清Ox A浓度高于D3血清Ox A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ACI组D3血清Ox A浓度与D3 NIHSS评分负相关(r=-0.089,P=0.039);ACI组D7血清Ox A浓度与患者各时间点NIHSS评分均无相关性(P>0.05);ACI组D7与D3血清Ox A浓度差值与患者前后NIHSS评分变化(入院-D3-D7-D30)无相关性(P>0.05)。4.ACI组发病后D3和D7血清Ox A浓度与患者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同型半胱氨酸(Hcy)、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浓度水平均无相关性(P>0.05)。5.ACI组发病后D3血清Ox A浓度与与患者体重指数(BMI值)具有正相关性(P<0.001),相关系数为0.708。对照组血清Ox A浓度与其BMI值有关,呈正相关(P=0.006),相关系数为0.494。而ACI组发病后D7血清Ox A浓度与患者BMI值无相关性(P>0.05)。结论1.ACI患者血清Ox A浓度与发病时间相关,D7高于D3的血清Ox A浓度。Ox A可能在ACI发病早期参与神经功能保护机制,与患者早期神经功能相关,但与患者远期神经功能恢复无关。2.ACI患者血清Ox A浓度与高血压、糖尿病病史、TC、TG、HDL、LDL、Hcy浓度水平均无相关性。但血清Ox A浓度与BMI值具有相关性,且当BMI值在不同范围时,BMI值与血清Ox A的相关性可能不同,当BMI值在18.5到28之间,血清Ox A浓度和BMI值呈正相关,而在ACI发生后的早期,这种相关性仍然存在,在ACI发生的后期,这种相关性可能被药物影响或其他因素所改变。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4](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研究指明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安彦敏[5](2020)在《银杏叶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增加及糖脂代谢紊乱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常见病,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疾病。奥氮平目前广泛用以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肯定。研究显示奥氮平在治疗精神分裂症过程中,常导致患者肥胖、体重增加、糖代谢及脂代谢异常等。银杏叶提取物药理作用广泛,常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精神等疾病的治疗,有用于精神分裂症的研究,能提高抗精神病药物的疗效,且有减轻抗精神病药不良反应的作用。银杏叶有降血脂的疗效,在既往的研究中虽有用中医中药方法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谢综合征的研究,但没有用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的相关研究。因此本研究观察银杏叶制剂在精神分裂症的治疗过程中对奥氮平所致体质量、糖代谢、脂质代谢不良反应的影响,为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代谢综合征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和方向。目的:银杏叶制剂具有调节血脂和减轻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的疗效,本研究在常规抗精神病药奥氮平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银杏叶片,观察治疗效果,并探讨银杏叶片对服用奥氮平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增加、糖代谢、脂质代谢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共80例,按入院时间先后进行编号,采用数字随机表的分配方式将所有入组对象按1:1比例,随机平均分为2组,每组均40例:单用组给予奥氮平(15±5)mg/d治疗,联合组给予奥氮平(15±5)mg/d+银杏叶片1.2g/d治疗,共治疗8周。于治疗前及治疗第2、4、8周末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血脂各项(TC、TG、LDL、HDL)、空腹血糖(FBG)、体重、体质量指数(BMI)监测;于治疗前及治疗第2、4、8周末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药物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分。结果:1.血脂各项:与治疗前对比,单用组第4周末和第8周末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均明显升高(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明显降低(P<0.05);与治疗前对比,联合组第8周末LDL和HDL均无明显变化(P>0.05),TG和TC均显着升高(P<0.05);治疗同期比较,第8周末时联合组TG、TC和LDL均显着低于单用组(P<0.05),HDL显着高于单用组(P<0.05)。2.FBG:与治疗前相比,单用组、联合组FBG值第8周末均明显增高(P<0.05)。2组患者治疗同期FBG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3.BMI:与治疗前相比,单用组、联合组BMI值第8周末均明显增高(P<0.05)。2组患者治疗同期BMI值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4.PANSS:与治疗前相比,单用组、联合组PANSS评分第2、4、8周末均明显降低(P<0.05)。2组患者治疗同期比较,在治疗第4、8周末时联合组分值均较单用组低(P<0.05)。结论:1.服用奥氮平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会存在不同程度血脂水平改变、空腹血糖水平升高、体重增加,引起代谢综合征。2.银杏叶片能改善奥氮平所致的脂代谢异常,并可提高抗精神病药的临床疗效。3.银杏叶片对奥氮平所致血糖升高、体重增加无明显改善。
刘皋林[6](2016)在《银杏制剂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银杏叶的提取物具有广泛的药理效应,本文就其药理作用和在心血管系统、精神系统、呼吸系统等疾病中的最新应用进展作一介绍,以便正确合理使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7](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指出
董文燊,瞿发林[8](2012)在《银杏叶制剂联合治疗脑梗死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目的介绍银杏叶制剂联合治疗脑梗死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银杏叶制剂在动物实验与临床联合治疗脑梗死研究中取得的进展。结果银杏叶制剂中天然的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受体拮抗剂,具有改善脑循环、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脑血管阻力作用,还有抗氧化,清除、抑制自由基作用,阻止脑缺血造成的细胞膜离子转运紊乱,保护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缓解脑缺血造成的脑水肿,保护大脑。其联合治疗疗效优于单一用药。结论银杏叶制剂为我国传统中药,通过介绍银杏叶制剂联合治疗脑梗死研究进展,以期对临床治疗脑梗死提供参考。
李可建[9](2007)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筛选优势治法与推荐方药。方法:全面收集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临床试验,制定选择标准,筛选合格研究;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合格研究质量;对相关效应指标进行同质性检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敏感性分析、失效安全数计算。结果:检索相关文献5087篇,纳入合格研究236项,涉及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清热法、活血化痰法、活血清热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等治法28种,包括汤剂、丸剂、散剂、注射剂等方药74种,统计分析总有效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相对危险度及率差、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的加权均数差、需治疗病人数,并计算99%可信区间(统计结果见附录2)。结论: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本研究认为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法、益气活血法、清热养阴活血法为优势治法;首先推荐的益气方药为黄芪注射液,其次为刺五加注射液;首先推荐的益气养阴方药为参麦注射液,其次为生脉注射液;首先推荐的活血方药为灯盏花注射液,其次依次为三七制剂、蚓激酶、葛根素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银杏叶制剂;首先推荐的益气活血方药为补阳还五汤,其次为通心络胶囊;推荐的清热养阴活血方药为脉络宁注射液。
孙世龙,姜秀云,张淑玲[10](2004)在《银杏叶制剂对36例脑梗死后患者智能、血脂的影响》文中提出随着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增加,血管性痴呆成为威胁老年人 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国外资料报道血管性痴呆是迄今为止唯 一可以预防的痴呆类型,早期积极预防治疗具有可逆性。因此 有效防治本病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选用银杏叶制剂对脑梗死患 者智能影响进行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及方法
二、银杏叶制剂对36例脑梗死后患者智能、血脂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银杏叶制剂对36例脑梗死后患者智能、血脂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银杏酮酯滴丸治疗脑动脉硬化症所致眩晕(血瘀证)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脑动脉硬化症所致眩晕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中医研究进展 |
2. 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银杏制剂治疗血管相关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
1. 血管相关性疾病的临床应用 |
2. 血管相关性疾病的药理机制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银杏叶提取物注射剂治疗血管源性眩晕的系统评价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病例标准 |
4. 试验药物与给药方法 |
5. 观察周期 |
6. 观测项目与指标 |
7. 疗效评定标准 |
8. 统计方法 |
9. 技术路线图 |
研究结果 |
1. 病例完成情况 |
2. 基线资料 |
3. 主要疗效指标 |
4. 次要疗效指标 |
5. 安全性评估 |
讨论与分析 |
结语 |
1. 结论 |
2. 创新性 |
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醒脑治瘫胶囊预防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文 |
临床研究 |
1.研究目的 |
2.资料与标准 |
2.1 一般资料 |
2.2 诊断标准 |
2.3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
2.4 中止及脱落标准 |
3.研究方法 |
3.1 临床分组 |
3.2 干预方案 |
4 观察指标 |
4.1 安全性指标 |
4.2 疗效观察指标 |
5 统计学方法 |
6.研究结果 |
6.1 完成情况 |
6.2 基本资料比较 |
6.3 干预前评分情况 |
6.4 干预前后及随访的评分情况 |
6.5 两组随访时的认知障碍发生率比较 |
6.6 安全性指标观察结果 |
7.讨论 |
7.1 选题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
7.2 中医对卒中后认知障碍的认识 |
7.3 现代中医对认知障碍的治疗措施 |
7.4 西医对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研究 |
7.5 醒脑治瘫胶囊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理论依据 |
7.6 醒脑治瘫胶囊的组方分析及相关药理研究 |
7.7 试验结果分析 |
8.结论 |
9.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脑卒中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3)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OxA浓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食欲素 A 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4)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
1.1 吸烟 |
1.1.1 吸烟现状 |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
1.2 饮酒 |
1.2.1 饮酒流行情况 |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
1.3 不健康膳食 |
1.3.1 膳食现状 |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
1.3.2.2 高盐(钠)摄入 |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
1.4 身体活动不足 |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
1.5 超重、肥胖 |
1.5.1 超重、肥胖现况 |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
1.5.2.1 高血压 |
1.5.2.2 冠心病 |
1.5.2.3 脑卒中 |
1.5.2.4 其他疾病 |
1.6 社会心理因素 |
1.6.1 抑郁、焦虑现况 |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
1.6.2.1 应激 |
1.6.2.2 抑郁 |
1.6.2.3 焦虑 |
1.6.2.4 A型行为 |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
1.7 血脂异常 |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
1.7.2 血脂异常现况 |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
1.8 糖尿病 |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
1.8.2 糖尿病现况 |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
1.9 高血压 |
1.9.1 高血压现况 |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
2.1.1 血压 |
2.1.2 静息心率 |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
2.2.1 病史信息 |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
2.3.2 临床合并症 |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
3 危险因素干预 |
3.1 行为干预 |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
3.1.4.1 阶段目标 |
3.1.4.2 优先原则 |
3.1.5 随访管理 |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
3.2 吸烟干预 |
3.2.1 戒烟的益处 |
3.2.2 戒烟的原则 |
3.2.3 戒烟流程 |
3.2.4 戒烟的措施 |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
3.2.4.2 医学咨询 |
3.2.4.3 5A技能 |
3.2.4.4 5R干预技术 |
3.2.4.5 戒烟药物 |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
3.3 饮酒干预 |
3.3.1 戒酒的益处 |
3.3.2 戒酒的原则 |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
3.3.4.2 干预内容 |
3.3.5 持续监测 |
3.4 膳食干预 |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
3.4.4.1 膳食评估 |
3.4.4.2 干预方案 |
(1)一般人群 |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
3.4.5随访管理 |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
3.6 体重管理 |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
3.6.4.1 咨询沟通 |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
3.7.4.1 评估 |
3.7.4.2 筛查 |
3.7.4.3 干预 |
3.8 血脂控制 |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
3.9 糖尿病管理 |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
3.9.4.1 筛查对象 |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
3.9.4.3 降糖目标 |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
3.9.4.5 降压治疗 |
3.9.4.6 调脂治疗 |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
3.9.4.8 体重管理 |
3.9.4.9 血糖管理 |
3.10 高血压管理 |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
3.10.4.1 治疗目标 |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
3.10.4.3 风险评估 |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
3.10.4.5 药物治疗 |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
3.10.5.2 老年高血压 |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
3.10.5.8 代谢综合征 |
4 疾病干预 |
4.1 冠心病 |
4.1.1 概述 |
4.1.2 诊断与分类 |
4.1.2.1 诊断 |
4.1.2.2 分类 |
4.1.3 治疗 |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
4.1.3.2 CCS的治疗 |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
4.1.3.2.2 药物治疗 |
4.1.3.2.3 血运重建 |
4.1.3.3 共病的治疗 |
4.1.3.3.1 心源性疾病 |
4.1.3.3.2 心外疾病 |
4.1.4 心脏康复 |
4.1.4.1 药物处方 |
4.1.4.2 患者教育 |
4.1.5 随访管理 |
4.1.6 预防 |
4.2 脑卒中 |
4.2.1 概述 |
4.2.2 诊断与分类 |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
4.2.2.2 诊断 |
4.2.2.3 分类 |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
4.2.4.1 高血压 |
4.2.4.2 糖尿病 |
4.2.4.3 血脂异常 |
4.2.4.4 房颤 |
4.2.4.5 心脏疾病 |
4.2.5 预防 |
4.3 慢性心衰 |
4.3.1 概述 |
4.3.2 诊断与分类 |
4.3.2.1 筛查与识别 |
4.3.2.2 诊断 |
4.3.2.3 分类 |
4.3.3 治疗 |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
4.3.3.4 转诊治疗 |
4.3.4 随访管理 |
4.3.5 预防 |
4.4 房颤 |
4.4.1 概述 |
4.4.2 诊断与分类 |
4.4.2.1 诊断 |
4.4.2.2 分类 |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
4.4.3.1 节律控制 |
4.4.3.2 心室率控制 |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
4.5 外周动脉疾病 |
4.5.1概述 |
4.5.2 诊断与分类 |
4.5.2.1 危险因素 |
4.5.2.2 病因 |
4.5.2.3 筛查对象 |
4.5.2.4 诊断 |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
4.5.3 治疗 |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
4.5.5 预防 |
4.6 动脉粥样硬化 |
4.6.1 概述 |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
4.6.2.1 危险因素 |
4.6.2.2 临床表现 |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
4.6.3 治疗 |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
4.7.1 概述 |
4.7.2 诊断与分类 |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
4.7.2.2 危险因素 |
4.7.2.3 病史 |
4.7.2.4嗜睡程度评估 |
4.7.2.5 辅助检查 |
4.7.2.6 简易诊断 |
4.7.2.7 分类、分度 |
4.7.3 治疗 |
4.7.3.1 治疗目标 |
4.7.3.2 治疗方案 |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
4.7.4 预防 |
4.7.4.1 一级预防 |
4.7.4.2 二级预防 |
4.7.4.3 三级预防 |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
5 其他关注问题 |
5.1 抗栓治疗 |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
5.1.2.1 STEMI |
5.1.2.2 NSTE-ACS |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
5.1.4.2 出血处理 |
5.2 抗血小板治疗 |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
5.3 治疗依从性 |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
5.4 远程管理指导 |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
6 投入产出分析 |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
(5)银杏叶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增加及糖脂代谢紊乱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综述 |
1 精神分裂症及其治疗 |
1.1 精神分裂症概述 |
1.2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1.2.1 遗传因素 |
1.2.2 环境因素 |
1.2.3 神经发育异常假说 |
1.2.4 脑结构异常改变 |
1.2.5 神经生化假说 |
1.3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方法 |
1.3.1 药物治疗及不良反应 |
1.3.2 物理治疗 |
1.3.3 社会心理干预治疗 |
2 银杏叶制剂的研究现状 |
2.1 银杏叶制剂的药理作用 |
2.1.1 抗氧化作用 |
2.1.2 拮抗PAF作用 |
2.1.3 对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 |
2.1.4 降血脂作用 |
2.1.5 改善微循环 |
2.1.6 抗炎、抗肿瘤 |
2.1.7 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抗衰老 |
2.2 银杏叶制剂的临床应用 |
2.2.1 心脑血管疾病的应用 |
2.2.2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方面的应用 |
2.2.3 GBE的不良反应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引言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入组标准 |
2.1.2 一般资料比较 |
2.2 分组方法 |
2.3 治疗方案 |
2.4 观察指标 |
2.4.1 量表评定(PANSS、TESS)、疗效观察 |
2.4.2 BMI、FBG、血脂各项(TC、TG、LDL、HDL)测定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患者治疗前后血脂的比较 |
3.1.1 单用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的比较 |
3.1.2 联合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的比较 |
3.1.3 不同组患者治疗同期血脂的比较 |
3.2 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比较 |
3.2.1 单用组患者治疗前后FBG比较 |
3.2.2 联合组患者治疗前后FBG比较 |
3.2.3 不同组患者治疗同期FBG比较 |
3.3 患者治疗前后BMI比较 |
3.3.1 单用组患者治疗前后BMI比较 |
3.3.2 联合组患者治疗前后BMI比较 |
3.3.3 不同组患者治疗同期BMI比较 |
3.4 患者治疗前后PANSS比较 |
3.4.1 单用组患者治疗前后PANSS比较 |
3.4.2 联合组患者治疗前后PANSS比较 |
3.4.3 不同组患者治疗同期PANSS比较 |
3.5 临床疗效比较 |
3.6 不同组患者安全性比较 |
4 讨论 |
4.1 发生代谢综合征风险的分析 |
4.2 血脂、血糖和体重水平的比较分析 |
4.3 抗精神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比较分析 |
5 结论 |
6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6)银杏制剂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药理作用 |
1.1 清除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 |
1.2 抗血小板,抗血小板活化因子的作用 |
1.3 扩张血管,调节降低血脂的作用 |
1.4 保护神经细胞作用 |
1.5 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
2 临床应用 |
2.1 心血管疾病方面的应用 |
2.1.1 缺血性心脏病 |
2.1.2 高血压 |
2.1.3 高血脂 |
2.1.4 心力衰竭 |
2.2 神经系统疾病 |
2.2.1 脑梗死 |
2.2.2 蛛网膜下腔出血 |
2.2.3 癫痫 |
2.2.4 老年性痴呆和血管性痴呆 |
2.2.5 精神分裂症 |
2.3 呼吸系统 |
2.3.1 支气管哮喘 |
2.3.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2.3.3 肺间质纤维化 |
2.3.4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
2.3.5 肺癌 |
2.3.6 肺损伤 |
2.4 糖尿病 |
2.4.1 糖尿病肾病 |
2.4.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
2.4.3 糖尿病眼病 |
2.4.4 糖尿病耳病 |
2.4.5 糖尿病生殖功能障碍 |
2.5 眼病 |
2.5.1 视神经病变 |
2.5.2 视网膜病变 |
2.5.3 青光眼 |
2.6 肾脏疾病 |
2.6.1 高血压肾病 |
2.6.2 小儿肾病综合征 |
2.7 肝脏疾病 |
2.7.1 肝癌 |
2.7.2 急性肝损伤 |
2.7.3 肝纤维化 |
2.8 突发性耳鸣 |
2.9 头痛 |
2.9.1 偏头疼 |
2.9.2 脑供血不足 |
2.10 小儿肾病综合征 |
3 结语 |
(8)银杏叶制剂联合治疗脑梗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动物实验 |
2 临床研究 |
2.1 片剂 |
2.2 胶囊剂 |
2.3 滴丸剂 |
2.4 注射剂 |
3 结语 |
(9)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文献检索及其结果合并 |
1.1 文献检索 |
1.1.1 检索范围 |
1.1.2 检索策略 |
1.2 检索结果合并 |
1.2.1 合并策略 |
1.2.2 关键类 |
2 文献选择 |
2.1 文献选择标准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文献选择方法 |
2.2.1 初筛 |
2.2.2 二次筛选 |
2.2.3 三次筛选 |
3 文献分组、分类、编号、登记 |
3.1 文献分组 |
3.2 文献分类 |
3.3 文献编号 |
3.4 文献登记 |
4 文献质量评价 |
5 文献信息收集 |
6 统计分析方法 |
6.1 Q统计量检验法 |
6.2 固定效应模型 |
6.3 随机效应模型 |
6.4 漏斗图分析 |
6.5 敏感性分析 |
6.6 失效安全数 |
7 效应指标 |
7.1 相对危险度、率差、加权均数差 |
7.2 需治疗病人数 |
结果 |
1 扶正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 益气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1 黄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2 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1.3 黄芪合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统计结果 |
1.2 益气养阴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2.1 参麦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1.2.2 生脉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 祛邪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 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1 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2 丹参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3 灯盏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4 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5 三七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6 红花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7 银杏叶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8 蚓激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9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1.10 其他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2 清热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2.1 安宫牛黄丸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2.3 数种祛邪治法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 扶正祛邪方药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 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1 益气活血的水蛭制剂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2 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1.3 其他益气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2 清热养阴活血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2.1 脉络宁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3.3 其他扶正祛邪合用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结果 |
讨论 |
1 临床疗效分析 |
1.1 有效治法筛选 |
1.2 有效方药筛选 |
1.2.1 扶正方药筛选 |
1.2.2 祛邪方药筛选 |
1.2.3 扶正祛邪合用方药筛选 |
2 安全性分析 |
2.1 不良反应分析 |
2.2 恶化/病死情况分析 |
3 统计结果稳定性分析 |
4 优势治法、推荐方药筛选 |
5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病机假说 |
6 影响系统评价结论的可能因素 |
6.1 纳入研究质量 |
6.2 发表性偏倚 |
6.3 临床异质性 |
6.4 待评价研究 |
6.5 证候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体系 |
7 后续研究 |
7.1 动态更新系统评价 |
7.2 有待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
7.3 推广应用系统评价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查新报告 |
附录1 文献检索与选择结果一览表 |
附录2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临床疗效统计结果一览表 |
附录3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纳入研究基本特征一览表 |
附录4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待评价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
附录5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排除研究基本情况一览表 |
详细摘要 |
四、银杏叶制剂对36例脑梗死后患者智能、血脂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银杏酮酯滴丸治疗脑动脉硬化症所致眩晕(血瘀证)临床研究[D]. 莎日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醒脑治瘫胶囊预防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临床研究[D]. 俞文菁.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OxA浓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研究[D]. 吴恒.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5]银杏叶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增加及糖脂代谢紊乱的影响[D]. 安彦敏. 河北大学, 2020(08)
- [6]银杏制剂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J]. 刘皋林. 上海医药, 2016(03)
- [7]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8]银杏叶制剂联合治疗脑梗死研究进展[J]. 董文燊,瞿发林. 海峡药学, 2012(12)
- [9]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优势治法方药研究[D]. 李可建.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7(05)
- [10]银杏叶制剂对36例脑梗死后患者智能、血脂的影响[J]. 孙世龙,姜秀云,张淑玲. 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