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两个问题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两个问题

一、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两题(论文文献综述)

李培宇[1](2021)在《课程思政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路径研究》文中认为课程思政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施是顺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发展需求,是高中物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渠道,是发挥高中物理课程应有育人效力的不二法门,也是提升物理教师思政育人工作能力和高中生思政素质的重要途径。课程思政式的高中物理教学就是充分依循教育政策指引,充分发掘物理课程内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将物理教学打造成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浑然天成的有机整体。要实现物理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除了需要对课程本身进行思政内容的开发设计,还要进一步盐融于汤般浸润到物理教学全过程。因此,本研究以此为出发点展开理论和实践的探索。首先在搜集、整理与分析相关课程思政文献的基础上进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建构,尝试梳理归纳出课程思政的内涵、原则、必要性等。其次,以此为基础进行课程思政在高中物理教学的理论探讨,进一步依据杜威的道德教育论、社会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等为基础构建出课程思政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的“核心概念剖析+思政要素”、“情景习题编制+思政要素”和“科学思维渗透+思政要素”三条路径。并对三条路径进行具体解释,绘制具有可操作性的流程图。再次,以路径一和路径二为辅助,以路径三为教学主线进行教学设计,并将教学设计实施于实际的教学中。最后,通过结合李克特量表设计出测量学生在政治认同、道德品质和物理兴趣的提升情况的问卷,并布置习题检测知识掌握和问题解决的程度。利用SPSS24.0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反思不足,提出优化路径的教学建议。实验研究表明,本课题提出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对学生思政素质和物理兴趣的提升具有积极效果,并且在知识掌握以及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等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结果。由于该路径尚未成熟,在教学中存在一些欠佳之处,针对这些欠缺提出教学建议有三。其一,增强思政情景创设环节的描述,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其二,鼓励展示思维环节的主动表达,发挥学生课堂主体性。其三,加深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本质联系,发挥升华环节的思政效用。同时,在整体研究过程在也发现出了不足和遗憾。第一,研究样本不足。第二,研究时间较短。第三,实践应用不足。这也为后继课程思政深入研究的学者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吴汭[2](2021)在《范例教学在高考历史复习中的运用研究 ——基于人教版教材和全国卷》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课改和新高考的不断推行和实施,高考一线历史教师、历史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一直在探索如何提升高考历史复习效率、提高学生高考历史成绩、改进历史教学法,不断尝试用新的教学方法来进行高考历史的有效复习,而范例教学是适用于高考历史复习的快速有效方法之一。范例教学是教师运用可以作为典型或模范的事例,即在教学中选择真正基础本质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范例”内容的讲授,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掌握同一类别知识规律的方法。学生在高考历史复习中往往存在困惑和不足,在学习步幅、学习方法、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复习效率低下、高考成绩不理想。范例教学是使学生在高考历史复习中学会独立学习,不需要复述式地掌握知识,把知识迁移到其他方面,进一步扩展所学知识,改变思维方法和行动能力;解决高考历史复习时间短与高考历史知识庞杂、学生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减轻学生的负担,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高考复习效率和学生考试成绩。本文根据国内外范例教学的研究现状,结合新课改和新高考的需求,采用文献研究法、资料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等进行研究。本文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首先是对范例教学的定义进行理论界定,说明范例教学的概念和理论以及发展历程;其次是提出范例教学在高考历史复习的使用过程中的运用策略,包括运用原则、实施步骤、范例选择,然后分析范例教学在时间效率、内容质量、拓展创新、综合方面等四个方面的优势,突出其重要性;再次是在人教版教材和全国卷的基础上,详细说明范例教学的具体实施准备以及在教材知识、考试大纲、高考真题和适应性考题中的经典运用个案;最后是结合范例教学问卷调查的研究和分析,指出范例教学在使用过程中会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并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从而更好地使范例教学融会贯通于高考历史复习之中并发挥重要作用。本文认为范例教学是一种符合高考历史复习的教学方法,运用该教学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高考历史复习时间有限的情况下,高效快捷地掌握高考历史知识和答题得分技巧,还能提高学生思考判断的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整体素养和学习能力。笔者基于人教版教材和全国卷进行实际操作运用,探究范例教学的实用性,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部分高三毕业生对该教学法的反馈和感受,通过其数据显示结果的研究和分析,表明范例教学符合高考历史复习的需要。因此,高考一线历史教师可以研究范例教学的理论方法和使用思路,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和条件,选择合适的教学对象和时机使用该教学法,使范例教学在高考历史复习中得到推广和使用。

王元迪[3](2021)在《不同民族高一学生立体几何认知水平趋同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我国各民族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的趋同性不断增强,原有的文化差异和多样性主要体现在旅游吸引力和文化保护上,现在究竟还有多大程度的差异,在基础教育阶段有无差异性?因此,研究不同民族学生基础教育阶段学习水平的异同性既重要又迫切。云南省民族众多,各民族以少聚居、多混居的方式散布在云南各州市内,但是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在云南省超过汉族人口数,各民族与汉族的趋同性在长期的生活中得以强化。研究云南少数民族学生的趋同性和差异性,不仅可以验证趋同性,还能结合调查结果,提出培养学生认知水平的相关策略。为未来全国各民族同步实现现代化提供教育支撑。本文结合高中数学学科教育,选取立体几何内容为载体,对K市、D州、W州不同民族高一学生立体几何认知水平的趋同性展开调查。首先,设计学生的立体几何认知水平维度量表,结合民族教育现状编制立体几何认知水平测试卷,并参考少数民族教育的相关理论和现有研究结论,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学生自身的教育现状三个维度编制调查问卷。然后,通过SPSS和Excel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比较不同性别、民族和学校之间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性和不同民族学生的教育现状,进而分析立体几何认知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基于调查结论分别从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三个方面提出立体几何认知水平培养策略,并编写教学设计案例。研究得出结论:第一,学生的立体几何认知水平差异主要分布在水平三,在性别方面不存在统计上的显着差异,在不同民族学生间呈趋同性,在县级民族中学W校与地州(市)级民族中学K校和D校间有显着性差异,同一学校各民族学生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所以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来自于地域环境。第二,具体数据显示,仅有60%的学生达到水平三,不到20%的学生达到水平四,不到1%的学生达到水平五。第三,影响民族学生立体几何认知水平的主要因素为具体化和客观化家庭文化资本、教师教学风格和学生自身的学习情感态度等。

薛悦[4](2020)在《关联理论视阈下习近平着作复句日译对比研究 ——兼论对日话语体系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着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集中体现,其外译是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手段之一,对相关文本进行日译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关联理论为指导,以习近平相关着作的原文及两个日译本为语料,探讨复句日译问题。通过考量译者与受众双方思维过程,厘清翻译-接受过程中双方思维异同,为习近平相关着作及中央文献日译提供翻译策略,助力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本文所指习近平相关着作的译本是由中央编译局组织翻译的『中华民族の伟大な复兴を目指す中国の梦』『改革の全面的深化について』『全面的な法に基づく国家统治』『党风·廉洁政治建设と反腐败闘争』以及由中国外文局组织翻译的『习近平国政运営を语る』(第一巻)、『习近平国政运営を语る』(第二巻)。由于译者不同,双方译文处理也存在诸多不同,为对比研究提供了现实保障。本文研究对象为复句。汉日复句无论是定义还是分类均有一定相通之处,为日译提供了语言学基础。同时,二者也存在诸多不同,需译者跨越语言与文化障碍,实现跨文化交际。习近平相关着作善用复句,语言气势磅礴、振奋人心。内容中既出现了不少并列铺排结构,也存在有标、无标复句混杂的复杂结构。日译中,由于汉日语法及逻辑思维的不同,这些复杂结构往往容易成为日译的难点,需译者对原文各分句信息进行重新整合,以实现达意,如完全保留原文结构进行日译,则容易影响交际效果。因此,本文详细探讨复句日译问题,现阶段具有一定研究价值。关联理论认为翻译即“交际”,在该理论视阈下,原文与受众不是难以平衡的天平两端,需要各自作为交际中一环,发挥自身作用,为实现交际,译者与受众需共同合作。因此,本文将译者与受众共同纳入考量,借鉴该理论中“推理-明示”“心力-效果”“认知语境”“最佳关联”等几个重要概念,归纳总结了习近平相关着作中有标、无标复句类型及各自日译方法,详细梳理了译本异同,探讨了复句日译及接受情况。译本对比结果显示,习近平相关着作复句日译译本处理同中有异。有标复句译本处理一致性较高,无标复句译本间体现了更强的差异性。在详细归纳总结了各句式日译方法基础上,本文将译文未采用顺译,而采用变序、转译等手法进行日译的例句视为体现了译者“额外心力”,通过译者访谈,明确了翻译中译者思维过程,更为真实的还原了译文背后译者诸多考量。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中央文献日译译者“推理-明示”的“心力”主要面向原文,但是并非单纯忠实于原文,译者“额外心力”中,综合考虑了文意、语境、句长、逻辑等多方因素,且兼顾受众理解。以译本对比结果为基础,本文将译本处理一致的例句视为双方译文均已具备足够的关联,未详细进行受众调查。同时,聚焦译本处理差异性较大的例句,通过对受众进行问卷及访谈,探讨了译文接受效果。首先,问卷结果群体差异性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及是否接触过中国政治,与个别题目接受度选择构成关联,职业及日译文期待则与各题目均未构成关联。其次,通过进一步分析问卷及访谈结果可知,受众“推理”过程中“心力”主要面向交际,受众希望复句结构体现日本政治文献文体特点,且主题突出、前后结构呼应、逻辑通畅、句长适中。因此,相关译文整体接受良好,同时由于受众与译者对日译文关注焦点有所差异,也存在一些译者心力与接受效果不相匹配的内容,主要集中于有标复句中多重复句及无标并列关系,个别内容存在逻辑不清、主题不明、难以理解等问题。关联理论认为交际的基础在于译者与受众间实现“互明”,这一观点正体现了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所强调的“融通中外”逻辑内涵。因此,本文将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的重点置于缩小译者与受众认知语境差距方面,从译者、受众、中央文献文本传播模式等几个方面,分别探讨了以翻译贡献于对日、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具体策略。以译者为中心,提出现阶段复句日译应进一步回应受众期待,实现“最佳关联”,明确了各句式日译策略,为习近平相关着作等中央文献复句日译提供了可参考意见。以受众为中心,明确了现阶段受众对我国政治文本整体认知情况,并探讨了进一步提升日本受众认知语境的策略、方法,强调需社会形成合力,在提升其对我国文化感知力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其对中央文献等政治文本整体接受水平。以中央文献传播模式为中心,指出线性传播模式已不能满足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的需要,应实现“传播-反馈”双向循环,既让受众听到我们的声音,也让我们听到受众的声音。只有通过不断明确受众心理,促进译者与受众间形成互明,中央文献翻译才能更好的实现“融通中日”“融通中外”,发挥其在构建对外话语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柳丽莹[5](2020)在《中考文言文试题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 ——以近十年鞍山市中考试题为例》文中提出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学习文言文有利于学生感受汉字魅力,传承传统文化精髓,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中考文言文试题有效考查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情况,是语文水平测试的重要内容。本文以辽宁省鞍山市近十年中考文言文试题为研究参照,总结出文言文试题的变化和特点,为文言文试题研究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分析参考。同时运用文献调查法、数据分析法、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对鞍山市2019年中考和模考试题进行数据分析,对初中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文言文教学存在字词机械记忆,基础知识薄弱;句式掌握欠佳,句意翻译困难;忽视考纲要求,忽略课内教材;课堂教法单一,缺乏吟唱诵读;重“言”轻“文”,忽视“文言”并举;缺乏对比教学和练习;缺乏对现代信息和教学资源的掌握等问题。并紧扣鞍山市文言文试题的单字解释、句子翻译、对比阅读分析这三大题型,提出了说文解字、语境分析等方法,积极倡导在文言文教学过程进行对比阅读、吟诵阅读、创设情境阅读、多媒体辅助阅读等方式,对初中文言文的教学实践有一定启发和借鉴意义。

谢珉[6](2020)在《归去来兮 ——论韩少功小说中的知青经验书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韩少功是新时期最重要的作家之一,80年代初其知青小说创作使他成为炙手可热的知青文学作家。80年代中期对寻根文学的提倡和实践又使他成为“寻根文学”的发起人。尽管“寻根文学”的出现使得80年代的文学呈现出丰富、多元的价值面貌,使作为寻根作家的韩少功得到极大重视,但不能忽视的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到新世纪,对知青经历、知青经验的书写才是韩少功文学创作一以贯之的主线。正是因为他是一名有六年实际“插队”经历的知青作家,那一段知青岁月早已融入他的个人生命体验之中,成为了他内心深处的精神故乡和文学创作的思想资源,那段经历才会成为他时时返顾的故地,难以抛舍。本文以韩少功小说中的知青经验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时期知青经验在其文学作品中得到呈现的不同方式,以及呈现出的不同样貌,并以此来把握其价值与功能。本文首先对知青运动史进行梳理,并结合研究者们对韩少功知青经验书写的研究评论进行评述。主体部分以时间为坐标,大致把韩少功小说中的知青经验书写分为四个时期:(1)1979-1982年知青视角的政治反思;(2)1983-1986年城乡关系下的知青经验书写;(3)1987-2006年心灵故土的还乡与守望;(4)2006-2018年“后知青”时代下的怀旧与再思。最后做一总结,从韩少功知青经验书写的优长与超越、意义与启示两个方面进行探讨。通过以上研究,以期对韩少功知青经验书写有较为全面、准确的把握与诠释。

金晗[7](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也为大学生提供了成长成才、成就事业的人生机遇。大学阶段是人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劳动观作为大学生三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决定着他们的成长轨迹、生活态度与行为方式,同时影响时代精神的状态及其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育要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此外,总书记还在全国教育大会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不仅指明了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方向和要求,而且体现了开展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研究、切实提升大学生劳动观教育实效性的现实紧迫性。论文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主要分五个部分。第一章,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研究的缘起、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第二章,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相关概念和理论概述。从分析和把握劳动观、劳动观教育以及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概念入手,梳理了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的基础理论及借鉴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劳动观教育思想、习近平劳动观教育重要论述以及中西方优秀文化传统中的劳动观教育思想等。第三章,描述了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及其教育现状。运用社会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以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等辽宁八所高校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及其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总体性描述,概括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重劳动“致富”、崇劳动“光荣”、有劳动“信念”等主流特点和较为轻视底层劳动、缺乏劳动坚韧性、注重个人而非社会需求等不足。第四章,分析了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影响因素。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及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大学生劳动认知功利化及劳动观教育方式偏离、大学生劳动情感淡漠化及劳动观教育主体情感认同度偏低、大学生劳动意志脆弱化及劳动观教育实践缺失、大学生劳动行为缺乏及劳动观教育制度不健全等;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劳动观教育重视不够、缺乏保障、资源有限;敏感的影响因素有个体特征、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第五章,构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教育体系。结合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特点及其教育现状,提出明确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目标、丰富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教育内容、建立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教育机制、优化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教育举措,探索构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教育体系。

张彬[8](2020)在《“课程思政”视域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以函数主题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高中教学中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三全”育人新格局,需要学科专业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使得学科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针对当前课程思政管理层面强调得“轰轰烈烈”,实操效果乏善可陈和评价研究远远落后的现状,选取高中数学中的函数主题为切入点,研究课程思政在数学学科教学中落地化方案。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等,探索将学科教学践行课程思政的理论模型划分为“哲学观教育”“爱国爱社会主义精神教育”“科学人文素质教育”“良好的个性品质教育”四个维度,在此基础上探寻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化的有效途径。新课标“函数”主题作为现代数学最基本的内容,是高中学生要求掌握的重要知识点,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基于课程思政的函数单元教学设计,有利于提高数学课程整体设计的能力,有利于教师把握数学知识结构、高效率设计教学环节,并在课程实践中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理念”。研究发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践行课程思政的可行方法,是在教师层面要加强自身品德修养,拓宽专业知识、挖掘思政资源、做好学生良师益友等,而教学层面可以通过课程内容、课程进程、课程活动和课程评价来实践课程思政,以函数主题为例得到的方法,探索思政视域下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策略,是能够“举一反三”在其它内容的教学中加以应用的,对将思政教育融入高中数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王蓝侨[9](2020)在《香港2015年版《中国历史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香港于2009年开始施行“3+3+4”新学制,中国历史科也渐渐被确定为香港中学教育中个人、社会及人文教育学习领域中的一个选修科目,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针对这一课程在高中阶段的相关指导文件,分别在2003年、2007年、2014年、2015年进行了四次修订与研制,本文即是在结合前三次修订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与文本研究法,结合国内学者的相关已有研究成果,实现对于最新2015年版的《中国历史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以下简称《指引》)的研究。全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形成对于香港21世纪以来四个版本指引的大体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探索2015年版《指引》颁行的背景及有关变化。第二部分则以较为宏观的视角,从整体文本结构、课程理念、课程设计原则、具体课程架构等方面对《指引》作相关分析。第三部分是对于《指引》主要特点的解读,分别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三方面进行具体论述:课程目标是对于完成一门课程所应该达到的标准的规定,集中体现了香港高中学生对于中国历史的掌握情况;课程内容是学生了解中国历史的主要载体,指引对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及编排,都体现出了其特色;课程实施则包括了对于教学、评估以及资源的指导上。第四部分是对于《指引》中多次体现的“探究学习”这一核心概念的专门研究,结合了香港教育局课程发展处与个人、社会及人文教育组发布的《高中中国历史(中四至中六)课程支援教材:探究式学习与历史材料的运用》这一资料,以实现对于“探究学习”和“史料学习”等的全面把握。第五部分是基于前文对《指引》及相关资料的研究,认识到其还存在的不足,并形成相关思考。

谭轶斐[10](2020)在《当代中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研究 ——以上海部分高校为例》文中认为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命题,2009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命题。毋庸置疑,当代中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抓手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伟大历程,我国迎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沿着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脉相承的理论序列不断发展与完善,为当代中国快速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提供了日益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教学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工作。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各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2019年3月举行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国大中小学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以思想政治课堂为主阵地,在高校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培养一代又一代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当代中国高校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本论文以上海部分高校为例,对当代中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1320份问卷。在对问卷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论文提出,要使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功能得到更有效地发挥,必须加强学情分析,全面优化思政课教育教学,具体包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优化师资团队,创新教学方式,构建贴近大学生的话语体系,协同社会多方环境等。

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两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两题(论文提纲范文)

(1)课程思政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实施课程思政有助于深化物理课程改革
        1.1.2 实施课程思政有利于提升物理教师思政工作水平
        1.1.3 实施课程思政有效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综述
        1.4.1 关于课程思政内涵的研究
        1.4.2 关于课程思政价值的研究
        1.4.3 关于课程思政必要性的研究
        1.4.4 关于课程思政原则的研究
        1.4.5 关于课程思政路径的研究
        1.4.6 研究述评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课程思政
    2.2 理论基础
        2.2.1 杜威的道德教育论
        2.2.2 社会学习理论
        2.2.3 建构主义理论
第三章 高中物理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的理性审视
    3.1 课程思政的内涵
        3.1.1 课程思政的概念界定
        3.1.2 课程思政的基本特征
    3.2 高中物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探析
        3.2.1 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看物理课程的思政元素
        3.2.2 从《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看物理课程的思政元素
        3.2.3 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看物理课程的思政元素
        3.2.4 高中物理课程思政元素结构图谱
    3.3 课程思政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显现方式
        3.3.1 课程思政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显现方式
        3.3.2 课程思政在物理概念教学和物理规律教学中的显现方式
        3.3.3 课程思政在物理问题解决教学中的显现方式
    3.4 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影响因素
        3.4.1 实施对象的感知价值
        3.4.2 课程内容的呈现质量
        3.4.3 授课方式的推陈出新
        3.4.4 社会环境的榜样影响
        3.4.5 实施主体的传道素养
第四章 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
    4.1 高中物理教学中课程思政实施的原则
        4.1.1 内容开发特色性原则
        4.1.2 元素融入有机性原则
        4.1.3 教学过程以人为本原则
    4.2 路径一“核心概念剖析+思政要素”的路径设置
        4.2.1 “核心概念剖析+思政要素”路径的理论支撑
        4.2.2 “核心概念剖析+思政要素”路径的基本设置
        4.2.3 典型案例设计:以“运动的描述”一章为例
    4.3 路径二“情景习题编制+思政要素”的路径设置
        4.3.1 “情景习题编制+思政要素”路径的理论支撑
        4.3.2 “情景习题编制+思政要素”路径的基本设置
        4.3.3 典型习题设计:以“相互作用”为例
    4.4 路径三“科学思维渗透+思政要素”的路径设置
        4.4.1 “科学思维渗透+思政要素”路径的理论支撑
        4.4.2 “科学思维渗透+思政要素”路径的基本设置
        4.4.3 典型案例设计:《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第五章 课程思政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路径实践研究
    5.1 实验研究设计
        5.1.1 路径选取及应用说明
        5.1.2 研究目的
        5.1.3 研究假设
        5.1.4 研究变量
        5.1.5 研究对象及内容
        5.1.6 实验测量工具
    5.2 问卷的编制
        5.2.1 问卷编制的依据
        5.2.2 《高中物理教学培养学生思政素质问卷》的编制
        5.2.3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5.3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5.3.1 实验过程
        5.3.2 实验结果分析
        5.3.3 实验结论与反思
    5.4 教学建议
        5.4.1 增强思政情景创设环节的描述,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5.4.2 鼓励展示思维环节的主动表达,发挥学生课堂主体性
        5.4.3 加深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本质联系,发挥升华环节的思政效用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高中物理教学培养学生思政素质问卷
    附录二 后测习题作业
作者简介
伊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2)范例教学在高考历史复习中的运用研究 ——基于人教版教材和全国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1、选题缘由
        2、选题意义
    (二)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研究方法
        2、创新点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一、范例教学的概念界定及发展历程
    (一)范例教学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范例教学的概念界定
        2、范例教学的理论基础
    (二)范例教学的发展历程
        1、范例教学的国外发展历程
        2、范例教学的国内发展历程
二、范例教学在高考历史复习中的运用策略与优势分析
    (一)范例教学在高考历史复习中的运用策略
        1、范例教学的运用原则
        2、范例教学的实施步骤
        3、范例教学的范例选择
    (二)范例教学在高考历史复习中的优势分析
        1、范例教学在时间效率上的优势
        2、范例教学在内容质量上的优势
        3、范例教学在拓展创新上的优势
        4、范例教学在综合方面上的优势
三、范例教学在高考历史复习中的运用个案
    (一)高考历史复习中范例教学的实施准备
    (二)高考历史复习中教材知识的运用个案
        1、人教版教材政治史中的范例运用
        2、人教版教材经济史中的范例运用
        3、人教版教材文化史中的范例运用
        4、人教版教材改革史中的范例运用
        5、人教版教材战争史中的范例运用
    (三)高考历史复习中大纲知识的运用个案
    (四)高考真题和适应性考题中的运用个案
        1、选择题的范例运用
        2、非选择题的范例运用
四、范例教学在高考历史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一)范例教学问卷调查的研究与分析
        1、调查的目的与对象
        2、调查的内容与结果
        3、调查的思考与启示
    (二)范例教学在高考历史复习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
    (三)范例教学在高考历史复习中的改进建议与措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范例教学问卷调查表
致谢

(3)不同民族高一学生立体几何认知水平趋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教育
        1.1.2 民族数学教育的发展
        1.1.3 立体几何在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地位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和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理论依据
        1.5.1 范希尔理论的涵义
        1.5.2 范希尔思维水平的发展特征
    1.6 创新点和局限性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文献收集途径
    2.2 趋同性的相关研究
    2.3 学业成绩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2.4 少数民族数学教育的相关研究
    2.5 几何认知水平的相关研究
    2.6 文献述评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测试卷的编制
        3.1.1 测试卷的维度设计
        3.1.2 测试卷的题目设计
        3.1.3 测试卷的预测
    3.2 调查问卷的设计
        3.2.1 调查问卷的维度
        3.2.2 调查问卷的目标设计
        3.2.3 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3.3 数据的获取与收集
        3.3.1 调查学校的选取
        3.3.2 测试(问)卷的发放
        3.3.3 测试(问)卷的回收
第4章 学生立体几何认知水平现状分析
    4.1 测试结果整理与初步分析
        4.1.1 整体测试结果分析
        4.1.2 学生认知水平初步分析
    4.2 测试结果的趋同性分析
        4.2.1 性别的趋同性
        4.2.2 民族的趋同性
        4.2.3 学校的趋同性
    4.3 立体几何认知水平与各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4.3.1 与家庭教育的相关性分析
        4.3.2 与教师教育的相关性分析
        4.3.3 与学生自身学习的相关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立体几何认知水平发展影响归因分析
    5.1 民族学生家庭教育因素的归因分析
        5.1.1 家庭背景
        5.1.2 家庭文化资本
        5.1.3 家庭教育内部因素的影响机制
    5.2 不同地域学校教育的对比分析
        5.2.1 教师教学
        5.2.2 学校区域特征
        5.2.3 学校资源配置
    5.3 不同民族学生自身的对比分析
        5.3.1 数学学习情感
        5.3.2 数学学习态度
    5.4 立体几何认知水平影响的机制分析
        5.4.1 以学生为中介家庭教育影响机制
        5.4.2 以学生为中介的学校教育影响机制
        5.4.3 影响学生立体几何认知水平的主要因素
第6章 学生立体几何认知水平的培养策略与教学案例
    6.1 学生立体几何认知水平的培养策略
        6.1.1 少数民族的家庭教育策略
        6.1.2 民族学校的学校教育策略
        6.1.3 民族学校的学生学习策略
    6.2 范希尔理论指导下融入民族文化的教学设计案例
        6.2.1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
        6.2.2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教学设计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高一民族学生立体几何认知水平测试卷
附录B 民族学校学生教育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关联理论视阈下习近平着作复句日译对比研究 ——兼论对日话语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的及价值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价值
    1.5 论文框架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习近平着作翻译研究综述
        2.1.1 文本分析视角下习近平着作翻译研究
        2.1.2 传播视角下习近平着作翻译研究
    2.2 复句研究综述
        2.2.1 汉语复句定义及分类
        2.2.2 日语复句定义及分类
        2.2.3 汉日复句相关研究
        2.2.4 复句翻译研究
    2.3 对外话语体系研究综述
        2.3.1 政治理论视角下对外话语体系研究
        2.3.2 传播理论视角下对外话语体系研究
        2.3.3 话语理论视角下对外话语体系研究
第三章 理论综述
    3.1 关联理论
        3.1.1 理论缘起
        3.1.2 关联理论概述
    3.2 关联翻译理论
        3.2.1 Gutt的关联翻译理论
        3.2.2 关联翻译理论研究综述
    3.3 本文理论框架
第四章 译者“心力”:习近平着作译本对比研究
    4.1 有标复句特点及日译情况概述
        4.1.1 因果类分句特点及日译处理
        4.1.2 并列类分句特点及日译处理
        4.1.3 转折类分句特点及日译处理
    4.2 无标复句特点及日译情况概述
        4.2.1 关联词省略式无标复句
        4.2.2 并列关系
        4.2.3 连贯关系
    4.3 小结
        4.3.1 译者心力概述
        4.3.2 意与形间的关联
第五章 接受“效果”:习近平着作日译交际效度研究
    5.1 问卷及访谈概况
        5.1.1 问卷及访谈设计
        5.1.2 问卷及访谈实施概要
        5.1.3 受访者基本情况
        5.1.4 问卷调查群体差异分析
    5.2 问卷及访谈结果分析
        5.2.1 复句结构与交际
        5.2.2 文化与交际
    5.3 小结
        5.3.1 受众心力概述
        5.3.2 交际过程:译者与受众心力对比分析
第六章 关联原则与对日话语体系构建
    6.1 日本受众的认知语境
    6.2 译者:习近平着作复句日译关联原则
        6.2.1 复句结构之最佳关联
        6.2.2 文化信息之足够的关联
    6.3 受众:认知语境的发展路径
    6.4 关联理论交际观与中央文献外译传播模式
第七章 终章
    7.1 内容与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局限与前瞻
        7.3.1 局限与不足
        7.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要旨
附录
博士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5)中考文言文试题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 ——以近十年鞍山市中考试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实践意义
    (三) 研究现状
        1. 关于中考文言文试题的研究
        2. 关于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研究
        3. 基于试题视角的教学对策研究
    (四)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 数据分析法
        3. 访谈调查法
        4. 问卷调查法
一、 鞍山市近十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分析
    (一) 近十年鞍山市中考文言文试题解析
        1. 题型解析
        2. 题型实例
        3. 选文分析
    (二) 近十年鞍山市中考文言文试题的变化和特点
        1. 近十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变化
        2. 近十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特点
二、 鞍山市2019年文言文模考和中考试题分析
    (一) 鞍山市模考和中考文言文阅读分值占比
    (二) 鞍山市模考和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选取
        1. 对课内文言文的选取
        2. 对课外文言文的选取
    (三) 鞍山市模考和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种类
        1. 加点字词解释
        2. 画线句子翻译
        3. 比较阅读分析
    (四) 鞍山市模考和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情况分析
        1. 字词解释题答题情况
        2. 句子翻译题答题情况
        3. 对比分析题答题情况
    (五) 初中生文言文阅读试卷反馈
        1. 字词解释题试卷反馈
        2. 句子翻译题试卷反馈
        3. 内容分析题试卷反馈
三、 近十年中考文言文试题答题情况调查及问题归因
    (一) 近十年中考文言文试题答题情况调查与分析
    (二) 近十年中考文言文试题答题情况问题归因
        1. 字词机械记忆,基础知识薄弱
        2. 句式掌握欠佳,句意翻译困难
        3. 忽视考纲要求,忽略课内教材
        4. 重“言”轻“文”
        5. 缺乏比较教学和练习
        6. 缺乏现实的语境
        7. 缺乏对现代信息和教学资源的掌握
四、 基于中考试题分析的文言文教学策略
    (一) 字词积累,溯源解析
        1. 说文解字法
        2. 语境分析法
    (二) 句式梳理,善用工具书
    (三) 比较阅读分析,增强学生理解能力
        1. 明确考纲要求,植根教材
        2. 提倡诵读教学,以情入声
        3. 注重课堂均衡,言文统一
        4. 文本比较阅读,练习巩固
        5. 开展实践活动,创造语境
        6. 运用媒体平台,优化教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一:鞍山初中文言文考纲手册
    附录 二:近十年中考试题答题情况和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致谢

(6)归去来兮 ——论韩少功小说中的知青经验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知青视角的政治反思
    (一)政治层面的反思与批判
    (二)观念的图解与形象的单一
    (三)情感的溢出与模式的打破
第二章 城乡关系下的知青经验书写
    (一)城乡分化与知青回城
    (二)旧梦破碎与重返乡村
    (三)走向历史深处的寻根文学
第三章 心灵故土的还乡与守望
    (一)90年代的人文精神危机
    (二)语言的解放与具象的祛魅
    (三)记忆的作用和乐土的追寻
第四章 “后知青”时代的怀旧与再思
    (一)艰难的证词与历史的定位
    (二)时空的流转与自我的审视
    (三)荒诞的底色与怀旧的光影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作及科研情况)

(7)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2 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相关概念和理论概述
    2.1 基本概念
        2.1.1 劳动与劳动观
        2.1.2 劳动观教育
        2.1.3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
    2.2 劳动观教育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劳动观教育思想
        2.2.2 中国共产党人的劳动观教育思想
        2.2.3 习近平劳动观教育重要论述
    2.3 劳动观教育的相关理论借鉴
        2.3.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劳动观教育思想
        2.3.2 西方文化传统中的劳动观教育思想
3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及其教育现状
    3.1 问卷调查及问卷设计
        3.1.1 调查方法
        3.1.2 问卷设计
        3.1.3 信度和效度分析
    3.2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总体状况分析
        3.2.1 正确认识劳动本质和价值
        3.2.2 具有劳动光荣感
        3.2.3 具有劳动自觉性
        3.2.4 具备个人劳动习惯
    3.3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教育总体状况分析
        3.3.1 家庭教育最具有影响力
        3.3.2 劳动观教育逐步引起学校重视
        3.3.3 劳动光荣未形成风气
    3.4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特点
        3.4.1 重“劳动致富”轻“劳动幸福”
        3.4.2 崇劳动“光荣”轻“底层”劳动
        3.4.3 有劳动“信念”缺劳动“韧性”
        3.4.4 重个人劳动需要轻劳动社会需要
    3.5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特点
        3.5.1 重“智”轻“劳”的家庭教育
        3.5.2 “说”多“做”少的学校教育
        3.5.3 市场“负效应”和传媒“负诱导”
4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及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劳动认知功利化及劳动观教育方式偏离
        4.1.2 劳动情感淡默化及劳动观教育主体情感认同偏低
        4.1.3 劳动意志脆弱化及劳动观教育实践缺失
        4.1.4 劳动行为缺乏及劳动观教育制度不健全
    4.2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教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4.2.1 劳动观教育重视不够
        4.2.2 劳动观教育缺乏保障
        4.2.3 劳动观教育资源有限
    4.3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教育影响因素分析
        4.3.1 个体特征
        4.3.2 家庭环境
        4.3.3 学校环境
        4.3.4 社会环境
5 构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教育体系
    5.1 明确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目标
        5.1.1 总体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5.1.2 具体目标:培养“知情意行”相统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5.2 丰富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教育内容
        5.2.1 劳动光荣教育
        5.2.2 劳动幸福教育
        5.2.3 创新创业教育
    5.3 建立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教育机制
        5.3.1 校内校外联动机制
        5.3.2 课上课下协同机制
        5.3.3 入学前毕业后衔接机制
    5.4 优化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教育举措
        5.4.1 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
        5.4.2 注重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体验
        5.4.3 弘扬劳动模范和工匠精神
        5.4.4 强化市场激励效应与传媒引导
参考文献
附录 A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及其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课程思政”视域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以函数主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三)研究的内容、思路与方法
    (四)基本结构与研究创新点
二、文献综述、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文献综述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理论基础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二)研究工具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过程
    (五)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四、主题二函数单元教学的构思与设计
    (一)课程思政视域下函数单元教学的构思
    (二)课程思政衔接点
    (三)教学设计示例
    (四)教学设计小结
五、教学实践
    (一)备课环节
    (二)实践环节
    (三)反思环节
六、课程思政融入高中数学的教学策略
    (一)教师角度策略
    (二)教学角度策略
七、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香港2015年版《中国历史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现状
        1. 关于香港历史课程的研究
        2. 关于香港历史“课程指引”的研究
    (三)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 文本研究法
    (四) 研究思路
    (五) 研究价值
一、21世纪以来香港高中中国历史科课程指引沿革
    (一) 2003年《中国历史科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五)》
    (二) 2007年《中国历史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
    (三) 2014年《中国历史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
    (四) 2015年《中国历史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
二、香港2015年版《中国历史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概论
    (一) 课程指引文本结构
    (二) 课程理念
        1. 理解人事
        2. 提升人力
        3. 丰实人文
        4 .塑造人格
    (三) 课程设计原则
        1. 以已有知识、多样学生为基础
        2. 以广深学习、掌握方法为目标
        3. 以配合评估、同步发展为检验
    (四) 课程架构安排
        1. 课程架构
        2. 学时分配
三、香港2015年版《中国历史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特点
    (一) 以三维体系为核心建构课程目标
        1. 知识目标:注重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
        2. 技能目标:强调对历史研习技能的培养
        3. 价值目标:侧重对历史所具特性的探讨
    (二) 以课程目标为导向精选与组织课程内容
        1. 强调课程内容选择的多样化与生活化
        2. 注重课程内容组织的螺旋式上升
    (三) 以切合教学为理念指导课程实施
        1. 多层面的课程教学建议
        2. 多方式的课程评估结合
        3. 多类型的课程资源运用
四、香港2015年版《中国历史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中的“探究学习”
    (一) “探究学习”概念解读
    (二) “探究学习”具体呈现
        1. “探究学习”在香港课程的引入
        2. “探究学习”的教学要求
        3. “探究学习”的考察评估
五、香港2015年版《中国历史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研究思考
    (一)课程内容方面:要强化课程内容的时代性
    (二) 课程教学方面:要完善“探究学习”的实施
    (三) 课程评估方面:要合理研制公开考试的难度值与开放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当代中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研究 ——以上海部分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中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文献综述
        1.3.2 国外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文献综述
    1.4 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内涵
    2.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基本内涵
    2.2 辨析“马克思主义通俗化”、“马克思主义具体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3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意义
        2.3.1 在青年学生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2.3.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大学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
        2.3.3 通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增加大学生群体的精神认同感
第三章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演进历程研究
    3.1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初步探索时期
    3.2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遭受挫折时期
    3.3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恢复和发展时期
        3.3.1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恢复的阶段
        3.3.2 高校“两课”进入改进阶段
        3.3.3 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化改革阶段
        3.3.4 新时代全面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的阶段
第四章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4.1 关于当代中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现状调查
        4.1.1 调查方法
        4.1.2 问卷的设计
    4.2 关于当代中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实证分析
        4.2.1 性别卡方分析
        4.2.2 政治面貌卡方检验
        4.2.3 年级卡方检验
    4.3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4.3.1 学生自身的问题
        4.3.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存在的问题
        4.3.3 思政课传播方式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若干建议
    5.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5.2 优化师资团队
        5.2.1 着力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5.2.2 强调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5.3 创新教学方式融入新媒体模式
        5.3.1 加强符合内容的形式创新
        5.3.2 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推动大众化教育
    5.4 构建贴近大学生的话语体系,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5.4.1 深入研究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
        5.4.2 用生动的语言提高大学生的接受度
        5.4.3 运用马克思主义回应当下社会热点问题
    5.5 协同社会多方环境,使大学生真正接受马克思主义
        5.5.1 教育环境——营造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5.5.2 核心价值观环境——以社会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
        5.5.3 校园环境——丰富大学生学习生活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当代中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状况调查表

四、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两题(论文参考文献)

  • [1]课程思政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路径研究[D]. 李培宇. 伊犁师范大学, 2021(12)
  • [2]范例教学在高考历史复习中的运用研究 ——基于人教版教材和全国卷[D]. 吴汭.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
  • [3]不同民族高一学生立体几何认知水平趋同性研究[D]. 王元迪.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4]关联理论视阈下习近平着作复句日译对比研究 ——兼论对日话语体系构建[D]. 薛悦. 天津外国语大学, 2020(08)
  • [5]中考文言文试题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 ——以近十年鞍山市中考试题为例[D]. 柳丽莹. 鞍山师范学院, 2020(01)
  • [6]归去来兮 ——论韩少功小说中的知青经验书写[D]. 谢珉.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7]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研究[D]. 金晗.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8]“课程思政”视域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以函数主题为例[D]. 张彬.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9]香港2015年版《中国历史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研究[D]. 王蓝侨.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10]当代中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研究 ——以上海部分高校为例[D]. 谭轶斐.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04)

标签:;  ;  ;  ;  ;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两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