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苟利国家生死以——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赏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成恩[1](2021)在《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赏析》文中研究指明作为近代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主义者,林则徐虽以"余事为诗",但其诗却写得情深意浓,诗意盎然,表现出诗人豪爽俊逸的艺术风格,渗透着忧时悯民的情怀和一定的批判精神。《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激励了无数志士仁人身处逆境不忘爱国。
萧晓真[2](2020)在《中学历史教学以人物为中心的主题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文化自信,落实和强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最终实现立德树人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根本要求和任务。本文希望设计和实施以人物为中心的主题教学,引导中学生更加关注与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息息相关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不仅关注历史人物的生平经历和思想言行,还探索历史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世界,挖掘历史人物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精神追求,达到“眼里有人”和“心里有人”的教育目标。历史离不开人物,历史人物是历史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和资源,以人物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是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和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效方式,也是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反之,历史核心素养也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主题教学的追求目标。而当前中学历史教学普遍重事轻人的现象,普遍缺少具体完整地描述历史人物、缺乏关注历史人物的内心活动和人性特点等问题,一方面揭示了实施以历史人物为中心的主题教学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客观揭示了以历史人物为中心的主题教学的局限性。虽然这种教学方式存在局限性,但笔者依然希望能够努力引导学生由关注冷冰冰的“事”转变为关注有温度的“人”及其人性,感受生动鲜活的历史,进而实现立德树育的教育宗旨。为此,笔者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历史校本课程三方面分别提出以人物为中心的主题教学的策略。主题课堂教学应以人带事:一是钻研课标,精选人物;二是以人带事,提炼主题;三是以事带人,联系主题;四是拓展史料,服务主题;五是以人为魂,升华主题。历史课外活动应以人见史:一是调查乡土历史人物;二是参观历史人物纪念馆;三是举办历史人物主题展览。校本课程开发应以人激趣:积极开发历史人物主题校本课程,注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尝试“馆校合作”。此外,坚持按照真实性原则、典型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和正面性原则选择和提炼历史人物主题,因课制宜地设计和实施以历史人物为中心的历史主题教学。根据以上策略和原则,笔者结合自身实践,分别选取高中历史《鸦片战争》一课和初中历史《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一课进行主题教学案例分析。
周渝[3](2020)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智慧与偏见交织的先行者》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道理虽简明,但变革之路往往危机四伏,从先秦之吴起、商鞅到近代的谭嗣同,皆以身殉之,故"各国变法无有不流血牺牲者",作为先行者,需要的不仅是决断与勇气,还有舍生取义之精神。早在春秋时期,郑国公卿子产执政期间,对郑国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他为田洫,划定公卿士庶的土地疆界,限制贵族特权,又作丘赋,令土地持有者依土地人口数量交纳军赋,结果因此招致众人怨恨。子产听闻人们对他的指责和批判时,用一句话表态坚决改革到底之决心——"苟利社稷,生死以之。"
程海峰[4](2018)在《林则徐诗歌研究》文中认为林则徐是清朝中后期的着名政治家、思想家、书法家和诗人,他前半生仕途顺利四处奔波,后半生遭受挫折却始终坚持力抗西方入侵。在中华民族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生死存亡时刻,他挺身而出,置祸福荣辱于度外,以开放的眼光审视时局,以无畏的斗志坚守国门,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其慷慨激昂的气度激励着一代代文人投身政治变革和文化改革的大潮流,其忧国忧民的情怀也让更多知识分子关心民生致力于民族解放的大事业。无论是仕途顺利倍受重用时的旷达博雅,还是遣戍新疆重病在身时的寂寞苍凉,林则徐总能以诗歌创作的形式彰显出亦或振奋亦或沉郁的爱国情怀,字里行间透露出蓬勃的热情和实干的态度。他的诗歌立意深远、价值斐然,尤其是遣戍新疆之后的诗歌,堪称晚清现实主义诗歌的典范,感怀诗中更有首屈一指的名作。然而,林则徐的诗歌并没有在文学史中得到应有的地位和公正的对待。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今天,林则徐的诗歌应当受到文学学者和研究者的充分重视,并在中国文学史中为其单独立章立节,结合诗人丰富的诗歌作品加以归纳概括、细致分析,让更多学人重新学习和认识爱国诗人林则徐。研究林则徐的诗歌,必须立足于诗歌文本本身。本选题正是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林则徐七百余首诗歌详略得当地进行归纳,对不同类型不同思想内容的诗歌分类赏析和品评,展现出诗人林则徐的文学功力,并以文学史的表述框架将研究成果呈现出来。为此,本文从诗人生平与创作源流、题材划分与诗歌内容、主题情怀与诗歌思想、艺术手法与诗歌特征等四个主要方面进行研究表述。具体章节分列安排如下:引言部分,首先对选题的意义和思路进行表述,在对部分名词概念进行界定解释的基础上,介绍近百年来前人的研究方向和成果,展示目前已有的文献资料,综述研究现状,继而提出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一章,以时间为轴线,介绍林则徐一生成长、成熟、战斗的生命历程。在其中着重体现他的为官理念、千古功绩,凸显坎坷的人生磨练对他思想态度和诗文写作的影响。每节最后都将按相应时间点归纳其诗歌创作的数量。第二章,具体划分林则徐的诗歌题材类型。主要分为题赠奉答、写景抒情、咏物咏史、即事感怀四个大类。针对数量相对较多的题赠奉答诗,又以写作对象和目的之不同区分出几个小类。第三章,以具体的诗歌内容划分主题思想。主要归纳为爱国主义、民本思想和经世致用三个部分,其中以爱国主义思想情怀为核心进行诗歌分析解读,更为细致地对林则徐的诗歌创作加以鉴赏。第四章,归纳诗人创作的艺术手法和主要特点,重点介绍林则徐的现实主义风格和善用典故的特点。其中结合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杜甫、苏轼等加以比较,做辅助分析,体现林则徐诗歌创作的时代精神。
王立刚[5](2017)在《淡泊而志明》文中提出1842年7月,一代名臣林则徐因主张禁烟而被贬谪(zhé),从浙江镇海赶赴新疆。一个月之后,他一行走到西安,不得不与一路陪伴护送的家人分别,在此写下了两首诗,名为《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这是两首广为流传的诗,其中有"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名句,也表达了林则徐复杂的内心感受。
忘巛[6](2017)在《苟利国家生死以——林则徐《赴戎登程口占示家人》读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物华天宝,孕育代代精英;人杰地灵,留下无数诗词名篇。清朝爱国将领、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诗尤其令我喜爱,因为他的爱国精神令人敬仰。我曾专门到广东东莞虎门鸦片战争纪念馆去瞻仰了林则徐的塑像,站在林则徐铜像前,我向这位民族英雄行了三鞠躬。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林则徐奉朝廷之命赴虎门禁烟。道光22年(1842年),鸦片战争的惨重失败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了极其耻辱的一页。当时,腐败的清王朝为了在文武官员中铲除异己,将禁烟英雄林则徐、邓廷桢发配、流放到边疆——当时还是一片荒漠的西北边城伊犁。彼
洗石[7](2015)在《苟利国家生死以——读林则徐有感》文中研究表明爱我中华,是炎黄子孙的心声,也是世间最感人的乐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林则徐以生命奏响的一曲不朽乐章。他是"高级干部"中伟大的爱国者。他为国家利益生死以赴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奋力前行。一1842年阴历7月,林则徐大病初愈,从西安出发,流放伊犁去当"戍卒"。亲人相送,依依难舍。林则徐轻声吟出两首"七律",示意不必再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名句便出自于此。此时的林则徐,正处在危险的政治漩涡中。
张海法,刘修春[8](2012)在《三引其诗 彰显精神——温总理“两会”上引用诗《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赏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林则徐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写作背景】此诗作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系题二首,此为第二首。是年夏历七月,林则徐自西安启程赴伊犁,作诗留别家人。诗表现了作者以国事为重、不顾个人安危的高贵品质和他面临遣戍时的旷达胸怀。
刘路[9](2011)在《正确理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文中指出江苏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中《乡土情结》一文引用了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名句,现在有不少教师和学生对林则徐的这两句名句的理解不够准确或不深入,有教师对此两句的解释是:"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避‘。以’是‘用、拿’的意思。‘生死以’是介宾结构‘以生死(实际是"以死")’的倒装,把宾
唐惠忠[10](2009)在《林则徐诗中的压卷之作——《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赏析》文中研究说明赴戍登程口占①示家人□林则徐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②山妻③谈故事④,试吟断送老头皮⑤。[注释]①口占:不起草稿随口吟诵成诗。②"戏与"二句:作者自注:"宋真宗闻隐者杨朴能诗,召对,问:‘此来有人作
二、苟利国家生死以——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赏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苟利国家生死以——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赏析(论文提纲范文)
(2)中学历史教学以人物为中心的主题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概念界定 |
1.历史人物 |
2.主题教学 |
3.以人物为中心的主题教学 |
(三)研究综述 |
1.历史人物教学 |
2.历史学科主题教学 |
3.中学历史教学中以人物为中心的主题教学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一、历史人物与历史教学、历史主题教学的关系 |
(一)历史人物与中学历史教学之间的关系 |
1.历史人物在历史中的地位 |
2.历史人物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 |
(二)历史人物与历史主题教学的关系 |
1.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主题教学的可行性 |
2.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主题教学的必要性 |
(三)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主题教学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 |
1.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主题教学是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
2.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主题教学的追求目标 |
二、以历史人物为中心的主题教学调查 |
(一)教师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1.基本情况调查 |
2.历史人物教学情况调查 |
3.以人物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情况调查 |
(二)教师的访谈与分析 |
(三)学生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1.基本情况调查 |
2.学习兴趣调查 |
(四)学生的访谈与分析 |
三、以历史人物为中心的主题教学策略与原则 |
(一)主题课堂教学应以人带事 |
1.钻研课标,精选人物 |
2.以人带事,提炼主题 |
3.以事带人,联系主题 |
4.拓展史料,服务主题 |
5.以人为魂,升华主题 |
(二)历史课外活动应以人见史 |
1.调查乡土历史人物 |
2.参观历史人物纪念馆 |
3.举办历史人物主题展览 |
(三)校本课程开发应以人激趣 |
(四)选择历史人物主题的原则 |
1.真实性原则 |
2.典型性原则 |
3.多样性原则 |
4.正面性原则 |
四、以历史人物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案例分析 |
(一)《鸦片战争》一课的案例分析 |
1.教学目标 |
2.教学过程 |
3.教学反思 |
(二)《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一课的案例分析 |
1.教学目标 |
2.教学过程 |
3.教学反思 |
结语 |
附录1 以历史人物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教师问卷调查 |
附录2 以历史人物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3 以历史人物为中心的主题教学学生问卷调查 |
附录4 以历史人物为中心的主题教学学生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智慧与偏见交织的先行者(论文提纲范文)
为什么选择林则徐? |
鸦片问题的症结何在? |
虎门销烟 |
林则徐的局限性 |
我们为什么怀念林则徐? |
(4)林则徐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选题意义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说明 |
3. 研究现状综述 |
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一章 从生平经历看林则徐诗歌创作渊源 |
1.1 故乡成长——培养起卓越坚毅的思想品质 |
1.1.1 成长环境与士儒家风 |
1.1.2 学习环境与科考经历 |
1.2 京官生涯——树立起“经世致用”的改革意识 |
1.3 仕途坎坷——奔走于经世思想的实践之路 |
1.3.1 知遇皇恩——从江南道御史到湖广总督 |
1.3.2 委以重任——禁烟运动与鸦片战争 |
1.3.3 戍边生涯——政治牺牲品的剩余价值 |
1.3.4 老当益壮——峰回路转遭遇风雨飘摇 |
1.4 矢志不渝——我辈无力回天,后生希望犹存 |
第二章 从题材划分看林则徐诗歌创作类别 |
2.1 题赠奉答诗——勉励于志同道合者 |
2.1.1 亲友书画题赠 |
2.1.2 友人和韵奉答 |
2.1.3 祝寿与悼亡 |
2.2 写景抒情诗——山水之间有真情 |
2.3 咏物与咏史诗——永守初心叹此生 |
2.4 即事感怀诗——颠簸磨砺只为民 |
2.4.1 行路有感 |
2.4.2 兴修水利 |
2.4.3 海疆抗敌 |
2.4.4 边塞垦田 |
2.4.5 感恩述怀 |
第三章 从主题情怀看林则徐诗歌思想内容 |
3.1 贯彻始终的爱国主义情感 |
3.1.1 激昂澎湃的民族情怀 |
3.1.2 抵御外敌的斗争精神 |
3.1.3 爱国与忠君的理性超越 |
3.2 清官廉吏的民本思想 |
3.2.1 民惟邦本,为官恤民 |
3.2.2 重视民力,民心可用 |
3.3 广泛实践的经世致用思想 |
3.3.1 坚持真理,兴利除弊 |
3.3.2 选用人才,鼓励知己 |
3.3.3 放眼世界,远见卓识 |
3.4 时代的悲剧与隐忧 |
3.4.1 时代局限的思想束缚 |
3.4.2 举世皆浊的无可奈何 |
第四章 从创作手法看林则徐诗歌艺术特色 |
4.1 沉郁厚重的主体诗风 |
4.2 名句典故的成熟化用 |
4.3 讲究对仗的艺术审美 |
4.4 白描手法与质朴语言 |
结语 诗人林则徐 |
附录 林则徐诗歌分类总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7)苟利国家生死以——读林则徐有感(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苟利国家生死以——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赏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赏析[J]. 张成恩. 文学教育(下), 2021(08)
- [2]中学历史教学以人物为中心的主题教学研究[D]. 萧晓真.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智慧与偏见交织的先行者[J]. 周渝. 国家人文历史, 2020(10)
- [4]林则徐诗歌研究[D]. 程海峰. 陕西师范大学, 2018(01)
- [5]淡泊而志明[J]. 王立刚. 少儿国学, 2017(15)
- [6]苟利国家生死以——林则徐《赴戎登程口占示家人》读后[J]. 忘巛. 前进, 2017(05)
- [7]苟利国家生死以——读林则徐有感[J]. 洗石. 经济导刊, 2015(06)
- [8]三引其诗 彰显精神——温总理“两会”上引用诗《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赏析[J]. 张海法,刘修春. 侨园, 2012(05)
- [9]正确理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J]. 刘路. 新语文学习(教师版), 2011(03)
- [10]林则徐诗中的压卷之作——《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赏析[J]. 唐惠忠. 中学语文园地(高中版), 2009(06)
标签:林则徐论文; 诗歌论文;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论文; 苟利国家生死以论文; 中国近代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