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育锻炼需要好心情(论文文献综述)
汪芳艳[1](2021)在《浅析如何在幼儿园大班的健康领域开展趣味活动》文中提出在幼儿园大班健康领域教育活动的实践中,教师需要保证每一个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到健康领域的教育活动实践中,让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建立起健康的体魄,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需要针对大班幼儿的基本情况进行巧妙安排,保证在健康领域为幼儿创造出多样化的趣味活动,鼓励幼儿在活动实践中积极参与、踊跃体验,在快乐中成长,在快乐中强健体魄。
王婷,张思奇,武艳妮[2](2021)在《疫情背景下居民健康行为及情绪状态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下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公众体育锻炼情况与健康相关行为以及情绪状态的影响,研究方法:以问卷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用数理统计法对其进行整理分析。了解调查对象在疫情期间身体状况以及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在预防疫情期间居民的情绪状态,以及对新冠肺炎的预防知识的获取途径和预防措施的了解。
秦恺蔓[3](2021)在《足球与啦啦操对初中生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和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探讨持续12周中等强度的足球与啦啦操对初中生心理健康、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的影响,并探究锻炼动机和社会性体格焦虑在运动干预影响心理健康的中介作用以及锻炼动机和社会性体格焦虑的链式中介路径,通过实验分析运动干预影响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镇江市某中学初一年级138名学生为实验对象。将实验对象随机分为足球组(实验1组)、啦啦操组(实验2组)和对照组。进行每周3次、持续45分钟的中等强度体育课,并连续干预12周的实验干预。在实验前、实验6周后和12周后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锻炼动机量表》和《社会性体格焦虑量表》对3个组实施团体测量。研究结果:(1)12周的实验干预后,初中生在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及心理健康总分上存在时间的主效应(P<0.05)、组别的主效应(P<0.05)以及存在时间和组别的交互作用(P<0.05)。(2)啦啦操运动对初中生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及心理健康水平影响最具显着性,优于足球组和对照组;(3)锻炼动机在足球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19.58%;锻炼动机在啦啦操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74.09%。社会性体格焦虑在足球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17.60%;社会性体格焦虑在啦啦操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23.39%。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在足球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链式中介效应,链式中介效应为55.87%;社会性体格焦虑在啦啦操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链式中介效应,链式中介效应为107.74%。研究结论:(1)持续参加中等强度的足球与啦啦操运动能提高初中生锻炼动机和心理健康水平,降低社会性体格焦虑水平。(2)持续12周的的足球与啦啦操运动能够促进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且不同干预方式存在显着差异。其中,啦啦操运动在提高锻炼动机、降低社会性体格焦虑和促进心理健康的效果优于足球运动。(3)参加足球运动能直接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同时足球与啦啦操运动可以通过社会性体格焦虑和锻炼动机间接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
李刚[4](2021)在《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老龄化正持续加深,形势十分严峻。在体育产业和健康产业政策规划引领和市场创新驱动的共同作用下,体医融合不断推进,运动干预、慢病防治、健康促进、体质评估、运动监控、运动康复等产品与服务不断形成,各种运动健康服务模式不断涌现,运动健康服务逐渐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新渠道。运动健康服务的相关研究日益引起学界和业界的高度重视,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相关研究还是一个相对新兴的研究领域。本文以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服务主导逻辑理论、MOA理论,采用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逐层进行分析,探讨了运动健康服务、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相关理论,按照“动因-行为-结果”的逻辑主线构建了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路径的分析框架,并系统分析了各要素的内涵与维度,实证揭示了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通过全文的分析论证,得出主要结论如下:第一,运动健康服务是指以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为目标,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健康需求为导向,以运动干预为手段,通过体医部门协同、技术融合、资源整合等方式,提供运动干预慢性病、运动康复、运动促进健康等方面的服务。运动健康服务具有产品混合性、对象广泛性、过程融合性、价值多样性和主动参与性等特征。从功能属性和消费需求角度,运动健康服务可划分为健康修复类、健康维护类和健康促进类;从产业角度,运动健康服务运可划分为运动医疗服务、运动健身服务、运动信息服务、运动保险服务、运动组织管理服务以及运动装备相关产品销售、出租与贸易代理等。运动健康服务作为一项综合性服务涉及众多利益相关者,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将其划分为核心、次核心和边缘利益相关者三种类型。第二,运动健康服务情境下的顾客参与具有独特内涵,在参与方式上具有体育参与和服务参与双重属性,在服务生产方式上兼具合作生产和独自生产;其特征包括主动健康、全程参与、沉浸体验;在类型划分方面,按照参与动机可分为被动参与和主动参与,按照参与强度可分为强参与和弱参与。企业不能直接提供价值,只能提供价值主张,顾客在价值共创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需要投入健康知识、运动技能、运动经验等资源;顾客价值内生于合作生产之中,并由顾客感知获得;顾客价值有着较为复杂的高阶结构,包括显性价值(如健康促进、慢病干预、愉悦身心、健康生活、休闲娱乐等)和隐性价值(包括降低医疗支出,提高劳动能力,促进家庭和睦及社区和谐等)。第三,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理论框架涉及参与动机、参与机会、参与能力、顾客参与和顾客价值5个核心范畴及其14个主范畴,其中,参与动机包括健康动机、社交动机,参与机会包括地理可达性、内容可适性,参与能力包括知识储备、身体能力,顾客参与包括人际互动、信息分享和合作行为,顾客价值包括实用价值、享乐价值、学习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参与动机、参与机会、参与能力三者均能显着正向影响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参与动机通过参与机会、参与能力间接作用与顾客参与。顾客参与显着正向影响顾客价值。通过研究,本文认为新时代我国健康保障体系建设的路径逐渐发生变化,健康服务发展逻辑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健康发展理念,转向预防、康复、健康促进一体化的运动健康服务体系,转向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服务模式,由此建议政府部门要树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优化运动健康服务供给体系,完善运动健康服务需求管理。
杨雪[5](2021)在《彝族达体舞融入中学大课间的改编与应用研究 ——以青台山中学为例》文中提出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校教育是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扬的主要方式和重要途径,如今我国青少年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明显运动兴趣不足,近些年民族传统体育虽已逐步融入中小学校园,大多具有地域局限性,不利于传承与发扬,且学校领域的相关研究和应用仍较为贫乏。本研究以彝族达体舞融入中学大课间的改编与应用为研究对象,以四川师范大学附属青台山中学(简称青台山中学)初一、初二年级学生为实验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大课间为载体,以彝族达体舞为手段,对彝族达体舞特色文化、特色动作、特色音乐等进行解析,将彝族达体舞结合中学生特点进行改编,对四川师范大学附属青台山中学初一、初二年级学生进行大课间实践,通过对受试学生、学校教师进行调查,分析彝族达体舞融入中学大课间的应用效果,期望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中学大课间的改编与应用研究活动提供参考。通过周期为12周的彝族达体舞融入大课间的应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实验表明在大课间开展12周的彝族达体舞后,对彝族达体舞课间操和彝族达体舞音乐持喜欢态度的学生分别为79.09%、62.36%,认为彝族达体舞课间操动作难易程度简单和一般的学生为79.34%,教师对彝族达体舞课间操持满意的人数占66.67%,认为彝族达体舞课间操音乐、动作以及开展效果好的教师分别为75%、41.67%、41.67%,表明彝族达体舞的音乐、动作以及改编动作难度安排较为合理,彝族达体舞融入大课间受到普遍学生和教师的喜爱。(2)改编后的彝族达体舞运动强度为中等强度,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融入大课间应用后学生参与大课间的意愿明显上升,实验前后学生参与大课间的意愿和参与大课间时多数的心情是开心的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前后学生对民族特色课间操和民族类音乐的喜爱程度相比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前后学生认为彝族达体舞融入大课间有利于构建校园文化、提升自身民族认同感以及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的对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彝族达体舞独具民族特色的风格有利于提升学生对民族风格课间操的认知程度。(3)实验后学生对在校大课间开展彝族达体舞的运动前景以及开展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持积极态度的人数明显上升,表现为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彝族达体舞融入大课间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彝族达体舞以及其他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兴趣性。研究结论为:(1)改编后的彝族达体舞融入大课间受到普遍学生和教师的喜爱,适合融入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进行开展与推广。(2)彝族达体舞融入中学大课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大课间活动的积极性以及改善学生参与大课间的心情,同时对提升学生关于民族特色课间操和民族类音乐方面的兴趣具有促进作用。(3)彝族达体舞融入大课间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其他民族传统体育的兴趣度和积极性。
朱瑶[6](2021)在《小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上海市18所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不足已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卫生健康问题。通过研究分析身体活动不足问题的成因,寻求提高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的有效途径是当前公共健康的热点与焦点。小学阶段是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养成良好身体活动习惯的重要时期。学校是小学生进行身体活动的重要场所,学校组织的体育课则是小学生身体活动的主要载体,肩负着为学生提供系统性身体活动的教育职能。然而我国目前尚无体育课堂教学因素与小学生体育课身体活动水平之间关系的研究。体育教学是一个整体系统,只有充分优化调控其构成要素,如学生、教师、教学组织以及教学环境等因素,才能使体育课堂活动在学生体质健康的促进中发挥最大效益。因此,小学生在体育课上的身体活动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是探讨如何提升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的关键切入点,是制定小学生身体活动水平提升方案的重要依据。研究目的:描述小学生体育课身体活动水平的整体状况,以及其在性别、BMI、城郊区域等特点上存在的差异;分析影响小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因素;针对当前上海市小学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的积累现状,提升针对性建议及改善方案。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测试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探究小学生的体育课身体活动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使用Acti Graph GT3X+型号的三轴加速度计对上海市6个区随机抽取的18所小学共545名学生的44节体育课身体活动水平进行测量;使用《体育课开展情况与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对学生背景信息、体育课安排情况以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使用SPSS21.0统计软件和Excel 2016对所有采集的问卷数据和身体活动水平进行录入。采用描述性统计对问卷数据以及小学生体育课堂身体活动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探讨不同性别、BMI、城郊区域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的差异;采用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探讨不同因素与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1)在一节35 min的常规体育课中,学生平均静态行为时间为16.50min,约占体育课总时间的47.14%;平均低强度身体活动时间为10.66 min,约占体育课总时间的30.47%;平均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为7.84 min,约占体育课总时间的22.39%。(2)不同性别小学生体育课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男生显着高于女生(M男=8.35 min,M女=7.82 min,P<0.05);不同BMI小学生体育课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没有显着性差异(M体重过低=8.03min,M体重正常=7.88min,M超重=7.68min,P>0.05);不同城乡区域小学生体育课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存在显着性差异,且城区小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高于郊区小学生(M城=8.21min,M郊=7.69min;P<0.05)。(3)学生参与体育课的态度(β=0.130,P<0.05)与学生对体育课增强成就感的认知(β=0.135,P<0.05)对小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有显着的影响;教师的教龄(β=-0.212,P<0.05)与教师的责任心(β=0.015,P<0.05)对小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具有显着的影响;教学内容(β=0.151,P<0.05)与教学评价反馈(β=0.121,P<0.05)对小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有显着的影响;学习氛围(β=0.189,P<0.05)与同伴支持(β=0.073,P<0.05)对小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有显着的影响。研究结论:(1)上海市小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与健康促进的推荐量还有很大差距。小学生体育课平均MVPA时间仅为7.84 min,占体育课总时间比例为22.39%,未达到课堂总时间的50%的推荐量;(2)不同性别学生之间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差异显着,表现为男生高于女生;城郊区域学生之间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差异显着,表现为城区学生高于郊区学生;而不同BMI学生之间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不具有显着差异;(3)持有积极体育态度且能够从体育课中获得较高成就感的学生体育课MVPA时间更长;教龄较短、责任心较高的体育教师所在班级的学生有更长的MVPA时间;在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学内容趣味性越强、师生互动越积极,学生的MVPA时间越长;营造积极的体育学习氛围,鼓励积极的同伴互动,有助于学生体育课MVPA时间的累积。
胡振飞[7](2021)在《健身气功锻炼对大学生脾胃病症状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制定一套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合理性的健身气功干预方案,对患有脾胃病的大学生进行实验研究,以寻求一条预防和辅助治疗大学生脾胃系统疾病的非医疗健康干预方案。方法: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九套健身气功功法可调理人体脾胃脏腑的动作进行提炼、筛选、重组,制定出一套以健身气功为运动形式的运动干预方案。运用实验测试法和数理统计法,从曲阜师范大学招募并筛选出42名患有脾胃病的在校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根据症状得分随机分成人数相等且症状无显着性差异的实验一组、实验二组和对照组,将健身气功干预方案引入到实验一组与实验二组大学生脾胃病的治疗中,并持续十二周的功法干预。其中,实验一组与实验二组每周的锻炼频率分别为3次与5次;对照组不接受功法干预,维持正常的课程学习与生活。在实验前、第四周、第八周及第十二周后,采用中医脾胃病症状量化标准量表进行4次测量,对实验一组、二组和对照组大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脾胃病胃系症状、肠系症状以及全身症状的数目和症状程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脾胃病症状程度的测量结果显示,实验一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前测量的胃系症状、肠系症状、全身症状以及脾胃病总体症状得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第4周和第8周末均未产生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第12周末两组胃系症状、全身症状和脾胃病总体症状得分产生显着性差异(P<0.05),肠系症状得分未产生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前测量的结果与实验一组相同,均不具备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第4周和第8周末同样未产生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第12周末两组胃系症状、全身症状和脾胃病总体症状得分产生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肠系症状得分产生显着性差异(P<0.05)。2、脾胃病症状数的测量结果显示,实验一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前测量的胃系症状、肠系症状、全身症状以及脾胃病总体症状数目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第4周和第8周末两组症状数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第12周末两组之间仅有胃系症状数目产生显着性差异(P<0.05),其余症状数目未产生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前和实验第4、8周末测量的结果与实验一组无异,均不具备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第12周末两组全身症状数目和脾胃病总体症状数目产生显着性差异(P<0.05),胃系症状数目产生非常显着性的差异(P<0.01),肠系症状数目未产生显着性差异(P>0.05)。3、脾胃病证候疗效的评价结果显示,实验一组、二组和对照组大学生脾胃病证候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5.7%、92.9%和14.3%,实验一组、二组与对照组的证候疗效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本实验制定的健身气功干预方案不仅可有效缓解大学生脾胃病胃系、肠系和全身的症状程度,还可有效减少大学生脾胃病胃系和全身的症状,可作为大学生预防和治疗脾胃病的一种新手段。
孙行行[8](2021)在《武术短视频对受众武术锻炼态度和武术锻炼行为影响的研究 ——以抖音、快手为例》文中指出研究背景:随着高速信息通道的迭代,短视频用户规模已高达8.73亿。短视频相比传统的传播方式,更容易引起受众记忆、想象、直觉和情感的共鸣,同时具有“短、平、快”的传播优势,以开始代替文字和图片成为最直观的信息输出方式,也已成为传统文化网络传播的重要渠道。近年来,这种新型传播方式辐射到武术领域,以“武术短视频”的形式进行武术传播。本课题就这一新兴传播方式对受众武术锻炼态度和锻炼行为的影响机制展开研究。研究目的:以媒体系统依赖效果模型、效果层次整合模式等作为理论基础,通过对受众武术短视频接触、锻炼态度和锻炼行为数据的分析,探讨受众武术短视频接触对受众武术锻炼态度和锻炼行为的影响,以及三者之间的关联,最后提出建议。研究方法:本研究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调查对象是有武术锻炼行为的武术短视频受众。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观看偏好和动机、负面影响、武术短视频接触(参与度和依赖性)、武术锻炼态度(行为认知、情感体验、行为意向)、武术锻炼行为(时间、强度、频率)。对武术短视频接触、武术锻炼态度、武术锻炼行为所有题目进行赋值,其最大值为5,最小值为1。共发放问卷320份,回收问卷320份,其中去除30人无习武行为的问卷和28份无效问卷得有效问卷262份。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武术短视频对受众的影响,对20名受众进行深度访谈。最后,借助Excel 2016和SPSS 25对数据整理和分析,通过t检验和方差分析比较不同人口统计学的受众武术短视频接触、武术锻炼态度和锻炼行为的差异,采用皮尔逊和回归分析探讨武术短视频接触、武术锻炼态度和锻炼行为的关系。研究结果:1)受众观看动机主要是学习武术技术(69.5%)、了解武术文化(61.1%)以及了解武林动态(42.4%),武术短视频在开拓习武途径、促进社会交流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武术短视频对受众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2)一级指标武术短视频接触平均值为2.981分,处于中间水平。二级指标中参与度(2.999分)平均值比依赖性(2.971分)平均值稍高。在依赖性方面,所有题项中4分及以上(同意)的共占39.7%,3分(中立)的共占18.9%,2分及以下(不同意)的共占41.4%。受众观看武术短视频时间在“1年以上”的占58.8%,其中“2年以上”的占41.6%。在参与度方面,所有题项中4分及以上(同意)的共占38%,3分(中立)的共占22.9%,2分及以下(不同意)的共占39.1%。受众视频接触平均值在性别、年龄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依赖性平均值在性别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参与度不具有统计学差异。3)一级指标武术锻炼态度平均值为4.081分,处于较高水平。二级指标情感体验(4.276分)得分最高,行为认知(4.218分)平均值其次,行为意向(3.816分)平均值最低。武术锻炼态度平均值不具有统计学差异,二级指标中情感体验、行为意向平均值在年龄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4)受众每次武术锻炼时间在30分钟以上的占59.9%,其中1小时以上的占38.9%。受众每周武术锻炼频率至少3次以上的占57.3%,其中大约每天活动1次的占32.5%。受众参加小强度的比例最高占34.7%,其次是大强度的占33.6%,中等强度最少占31.7%。武术锻炼行为平均值在性别、年龄、职业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5)武术短视频接触与武术锻炼态度(r=0.510,p<0.01)、武术锻炼行为(r=0.360,p<0.01)具有相关性,武术锻炼态度与武术锻炼行(r=0.337,p<0.01)为具有相关性。二级指标中,参与度与武术锻炼态度(r=0.479,p<0.01)和武术锻炼行为(r=0.238,p<0.01)具有相关性,依赖性与武术锻态度(r=0.443,p<0.01)和武术锻炼行为(r=0.387,p<0.01)具有相关性,行为认知(r=0.249,p<0.01)、情感体验(r=0.266,p<0.01)、行为意向(r=0.401,p<0.01)与武术锻炼行为具有相关性。以武术短视频接触为自变量,武术锻炼态度为因变量后,受众武术短视频接触(R2=25.8%)、参与度和依赖性(R2=26.1%)对武术锻炼态度有显着正向影响;以武术短视频接触为自变量,武术锻炼行为为因变量后,受众武术短视频接触(R2=12.7%)对武术锻炼行为有显着正向影响;以武术锻炼态度为自变量,武术锻炼行为为因变量后,锻炼态度(R2=11%)、行为意向(R2=15.6%)对锻炼行为有显着正向影响,行为认知、情感体验对锻炼行为影响相对较弱,没有显着影响;以武术锻炼态度为中间变量后,武术锻炼态度在受众武术短视频接触对武术锻炼行为的影响中起到了中介作用。结论:1)受众观看武术短视频的主要目的是学习武术技术,了解武术文化,为武术提供了新的传播途径。2)视频接触、依赖性、参与度是影响武术锻炼态度的重要因素。受众武术短视频接触度越高,武术短视频对受众锻炼态度、锻炼行为影响越大。在锻炼态度三个要素中主要是行为意向影响锻炼行为,锻炼行为意向越强,对锻炼行为影响越大。锻炼态度在受众视频接触、锻炼行为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武术短视频激发受众对武术的兴趣,提升受众的锻炼意向,进而转化为锻炼行为。3)由于武术短视频内容良莠不齐,对受众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高学芳[9](2021)在《上海杨浦区部分高中“每天锻炼一小时”落实现状研究》文中指出青少年健康是全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健康不仅仅是个人福祉,更是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显着,体质健康主要指标连续下降,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学生严重不足。全面分析影响学生锻炼时间不足的原因,提出推进落实的对策,对于促进学生体质发展和学校体育政策实施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高中学生是青少年体质健康最为薄弱的群体,因此高中学校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状况值得被关注。基于此,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观察法等方法,对杨浦区部分高中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现状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根据上海市教委发布的《上海市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工作意见》等政策文件的要求,杨浦区高中“每天锻炼一小时”落实主要从统筹管理、科学实施、条件保障、督导评价四个方面展开工作。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有助于保障学生每天锻炼时间,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是贯彻“健康第一”理念,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探究学校落实工作状况,有助于为政策执行提供参考。(2)杨浦区高中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工作已有序开展,但在实施过程中有些部分需要后续的进一步落实。杨浦区高中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在统筹管理方面基本到位,但在安全管理制度方面还不完善;科学实施严格按照“三课两操两活动”开展,但学生每天的锻炼时间还不达标;体育专项经费投入保障,但体育场地和师资配置还不充足;督导评价机制实行,但考核对象还不精准。(3)因上海特大城市引起的土地资源紧缺、学业竞争激烈等原因。杨浦区高中在实施保障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工作过程中面临诸多的困难与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习锻炼时间不平衡,锻炼时间不足;师资力量不充足,锻炼项目单调;硬件设施不充裕,锻炼场地匮乏;教学内容不均衡,锻炼理论欠缺;督导管理不全面,锻炼考核缺乏;学生体育意识不充分,锻炼习惯缺失等。(4)杨浦区高中实施“每天锻炼一小时”工作通过教育理念、制度要求、条件保障、督导评价、创新模式五个部分提出优化落实:以健康第一为理念,促成学生发展全面化;以教师建设为中心,推进教师发展专业化;以场地设施为基础,加快教学内容多样化;以督导评价为重点,实行考核分级精准化;以校际协作为创新,构建管理机制多元化。
王磊[10](2021)在《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影响因素及促进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与锻炼坚持状况,对体育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锻炼坚持是指个体持续在一段时间内进行规律锻炼并长期保持的行为,是个体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魄、健康生活、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必要条件。《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明确“要将促进青少年提高身体素养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体育不但肩负体育教育职能,更兼具促进锻炼坚持、增强学生体质、建设校园体育、建树正确体育观的育人责任。但至今为止,大学生身体活动不足、锻炼坚持困难,依旧是学校体育的突出问题。体育领域学者对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的研究由来已久,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梳理时发现,相关研究历经探索与奠基、起步与发展、成熟与融合三个阶段,形成了以健康信念模型、计划行为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等为核心的理论框架,但缺乏对决策过程的关注;且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赋能大学生锻炼行为虚拟化,虚拟体育社交与用户生成内容知识共享等,改变了传统锻炼坚持行为的研究场域,相关适应性研究稀缺。基于此,提出了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影响因素与促进策略的研究问题。本研究综合运用用户生成内容分析与挖掘、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机器学习和逻辑归纳等研究方法,从我国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研究历程梳理入手,结合虚拟锻炼社区用户生成内容分析与访谈资料的交互验证,识别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的影响因素,理顺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的决策过程、建立模型验证影响因素间的作用机制,并细化锻炼坚持行为分类、制定促进策略,通过系统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受生活方式自评、健康认知自评、运动认知自评、个人投入、社会支持、锻炼氛围、场地器材、锻炼获益感知、锻炼风险感知、锻炼动机、锻炼自我效能、锻炼坚持时间、锻炼坚持质量等13个因素的影响。这13个因素构成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模型的五大因素即健康自我评价、锻炼条件、锻炼效果感知、锻炼内驱力和锻炼坚持行为。(2)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模型五大因素之间存在“感知输入-决策-驱动-行为输出”的四层决策逻辑,形成一个链式中介模型,可归纳为具有五因素四层次的“SCeiP”行为模型。该模型是以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为研究对象,以促进和优化锻炼坚持相关因素及决策过程为目标,通过不断完善锻炼坚持行为相关因素作用及协同,促进大学生持续做出锻炼坚持决策的行为模型。(3)锻炼内驱力是锻炼坚持行为的动力来源,是“SCeiP”模型中的核心中介变量,且根据个体所处行为阶段不同,影响不同。模型内部两条促进路径和外部两条反馈路径,均遵循“客观-主观-客观”的作用逻辑,说明锻炼坚持是客观因素通过主观因素发挥能动作用的结果,研究既要关注客观影响因素,更要关注主观作用机制。(4)大学生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单次锻炼的效果感知与经验总结,会影响后续决策。锻炼坚持实质上是一个动态变化、螺旋发展的系统,是个体针对“是否进行锻炼”做出理性决策的过程。在一段时期内,每次决策及行为输出结果均会反馈至输入层,影响新一轮决策。在虚拟锻炼社区调研中发现锻炼者偏好对锻炼效果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只有锻炼获益大于锻炼风险时,个体才会产生足够的锻炼内驱力,选择坚持锻炼。(5)虚拟锻炼社区汇集大学生锻炼坚持及衍生的锻炼知识共享与社交行为,锻炼坚持行为理论在虚拟化锻炼场域中具有一定适应性,但仍需不断拓展。大学生信息化锻炼虚拟社区与平台是新时代锻炼坚持行为叙述规则和价值逻辑建立的主战场,需要着力设计与打造。基于“SCeiP”模型形成了高校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线上线下双循环促进的总体思路。根据巴纳姆效应理论,利用信息化平台知识共享塑造科学体育观导向,在尊重学生个体行为差异的前提下,发挥学生体育锻炼坚持价值认同的聚合效应,以促进大学生锻炼坚持。(6)为实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预测与导向内容推荐,实现分类促进策略,本研究选用PCA-GS-SVM算法训练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数据分类器,训练效率高且正确率在训练集及测试集中均高于87%,能够满足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信息化平台分类促进策略的应用要求,有效支撑“SCeiP”模型实践应用。将锻炼坚持行为分为八类,针对不同类别行为特点,制定具体分类促进策略。(7)设计实现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信息化平台,为实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锻炼坚持促进提供平台策略及保障策略。从应用需求出发设计平台功能,将“SCeiP”行为模型中涉及的理论概念具象化,融合反馈机制、激励体系、粘性强化等,设计锻炼坚持行为信息化促进方法,为“SCeiP”行为模型的应用落地打造良好基础。并针对锻炼坚持行为促进信息化平台的推广应用,从组织保障策略、制度保障策略、监管反馈策略等三个方面,制定保障策略。本研究创新性主要集中于以下三点:第一,研究引入管理学理论拓展锻炼坚持研究理论架构,拓宽现有锻炼行为研究的应用场景;第二,集成大数据研究方法,拓展虚拟锻炼社区用户分类和用户生成内容分析研究路径,丰富了锻炼坚持行为研究的方法论体系;第三,自行发展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问卷,为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量化研究提供有效量具及实证基础。
二、体育锻炼需要好心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育锻炼需要好心情(论文提纲范文)
(1)浅析如何在幼儿园大班的健康领域开展趣味活动(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能保持愉快的心情 |
二、我能保持个人卫生 |
三、我能参与体育锻炼 |
四、我能做到饮食均衡 |
(2)疫情背景下居民健康行为及情绪状态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2.2 疫情期间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情况 |
2.3 疫情期间居民参加体育活动锻炼的次数以及起床时间 |
2.4 疫情期间居民参与体育项目与身体健康的影响 |
2.5 体育锻炼与居民情绪状态的影响 |
2.5.1 疫情期间居民情绪状态的分析 |
2.5.2 疫情期间居民体育价值观的分析 |
2.6 居民对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知识的获取以及预防措施的分析 |
3 结论与建议 |
3.1 结论 |
3.2 建议 |
(3)足球与啦啦操对初中生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和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运动项目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
2.1.1 心理健康的涵义 |
2.1.2 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 |
2.1.3 心理健康的测量 |
2.1.4 运动项目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2.2 运动项目与锻炼动机的相关研究 |
2.2.1 动机的定义 |
2.2.2 锻炼动机的涵义 |
2.2.3 锻炼动机的测量 |
2.2.4 运动项目与锻炼动机的相关研究 |
2.3 运动项目与社会性体格焦虑的相关研究 |
2.3.1 焦虑的定义 |
2.3.2 社会性体格焦虑的涵义 |
2.3.3 社会性体格焦虑的测量 |
2.3.4 运动项目与社会性体格焦虑的相关研究 |
2.4 运动项目与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2.4.1 运动项目与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的关系 |
2.4.2 运动项目与锻炼动机、心理健康的关系 |
2.4.3 运动项目与社会性体格焦虑、心理健康的关系 |
2.4.4 运动项目与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2.4.5 小结 |
2.5 运动项目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
2.5.1 足球运动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
2.5.2 啦啦操运动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
第3章 实验研究 |
3.1 问题提出 |
3.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2.1 实验对象 |
3.2.2 研究方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 |
4.1 不同组别初中生人口统计学变量和体育锻炼量的差异 |
4.2 实验前初中生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和心理健康及其子维度的描述性统计 |
4.2.1 实验前初中生锻炼动机及其子维度的描述性统计 |
4.2.2 实验前初中生社会性体格焦虑及其子维度的描述性统计 |
4.2.3 实验前初中生心理健康及其子维度的描述性统计 |
4.3 实验前不同组别初中生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及心理健康水平的同质性检验 |
4.4 足球与啦啦操运动对初中生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及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
4.4.1 足球与啦啦操运动对初中生锻炼动机水平的影响 |
4.4.2 足球与啦啦操运动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
4.4.3 足球与啦啦操运动对初中生社会性体格焦虑水平的影响 |
4.5 初中生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
4.6 多重共线性检验 |
4.7 足球与啦啦操运动对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模型检验 |
4.7.1 足球运动后测对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的链式中介模型检验 |
4.7.2 啦啦操运动后测对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的链式中介模型检验 |
第5章 讨论 |
5.1 足球与啦啦操运动对初中生锻炼动机的影响 |
5.2 足球与啦啦操运动对初中生社会性体格焦虑的影响 |
5.3 足球与啦啦操运动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
5.4 锻炼动机和社会性体格焦虑在足球与啦啦操运动对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的链式中介效应检验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发展诉求:人口老龄化急需发挥运动的健康促进价值 |
1.1.2 现实审视:“体医融合”催生多样化运动健康服务模式 |
1.1.3 国际经验:全民参与是政府完善健康保障体系的政策主张 |
1.1.4 趋势研判:健康社区是实现主动健康的重要阵地 |
1.2 研究问题 |
1.2.1 实践问题 |
1.2.2 理论问题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研究的结构安排 |
1.7 本章小结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要点梳析:运动健康服务研究内容检视 |
2.1.1 运动干预、体力活动和科学健身的概念辨析 |
2.1.2 体医融合 |
2.1.3 运动健康意涵的演变历程 |
2.1.4 运动健康服务内涵的多视角审视 |
2.2 实践审视:国内外运动健康服务推进工作探索 |
2.2.1 政府在运动健康服务发展中富有成效的政策探索 |
2.2.2 运动健康服务发展的实践探索 |
2.3 总体概览:老年运动健康服务研究剖析 |
2.3.1 老年运动健康服务发展现状与困境 |
2.3.2 老年运动健康服务需求与供给 |
2.4 他山之况:顾客参与研究回顾 |
2.4.1 顾客参与的内涵 |
2.4.2 顾客参与的维度构成 |
2.4.3 顾客参与水平 |
2.4.4 顾客参与的前因变量 |
2.4.5 顾客参与的结果变量 |
2.5 理论基础 |
2.5.1 服务主导逻辑 |
2.5.2 MOA理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基本理论 |
3.1 运动健康服务的概念界定 |
3.1.1 运动健康服务概念的要素结构 |
3.1.2 运动健康服务概念要素分析 |
3.1.3 运动健康服务的概念表达 |
3.2 运动健康服务的特征 |
3.2.1 产品混合性 |
3.2.2 对象广泛性 |
3.2.3 过程融合性 |
3.2.4 价值多样性 |
3.2.5 主动参与性 |
3.3 运动健康服务类型 |
3.4 运动健康服务的利益相关者 |
3.5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理论分析 |
3.5.1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分析框架 |
3.5.2 运动健康服务情境下顾客参与内涵、特征与类型 |
3.5.3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动因的理论分析 |
3.5.4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理论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探索性案例分析 |
4.1 研究方法 |
4.1.1 方法选择 |
4.1.2 案例选择 |
4.1.3 研究资料收集 |
4.2 案例介绍和研究发现 |
4.2.0 案例介绍 |
4.2.1 研究发现 |
4.3 案例研究结论 |
第5章 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路径的质性分析 |
5.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及其研究流程 |
5.2 基于扎根理论的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分析 |
5.2.1 研究设计 |
5.2.2 质性分析过程 |
5.2.3 范畴提取与模型构建 |
5.3 模型阐述 |
5.3.1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前因变量分析 |
5.3.2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维度阐释 |
5.3.3 运动健康服务情境下顾客价值内涵及维度阐释 |
5.3.4 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路径的量化分析 |
6.1 研究假设推导 |
6.1.1 基于MOA理论的运动健康服务参与研究假设 |
6.1.2 顾客参与对顾客价值的影响 |
6.2 研究量表设计 |
6.2.1 初始量表设计 |
6.2.2 研究量表纯化 |
6.2.3 正式量表设计 |
6.3 调查问卷设计与小样本测试 |
6.3.1 调查问卷设计 |
6.3.2 小样本测试 |
6.4 大样本数据收集与分析 |
6.4.1 数据收集 |
6.4.2 样本特征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
6.4.3 信度、效度检验 |
6.4.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6.4.5 结果分析与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树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
7.2.2 优化运动健康服务供给体系 |
7.2.3 完善运动健康服务需求管理 |
7.3 研究的创新点 |
7.4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
7.4.1 研究局限 |
7.4.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5)彝族达体舞融入中学大课间的改编与应用研究 ——以青台山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学校体育工作发展的需要 |
1.1.2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需要 |
1.1.3 学校大课间创新发展的需要 |
1.1.4 校园传统体育文化建设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彝族达体舞 |
2.1.2 民族传统体育 |
2.1.3 大课间 |
2.1.4 改编 |
2.2 关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相关研究 |
2.2.1 关于中学大课间开展现状的研究 |
2.2.2 关于中学大课间活动内容的研究 |
2.2.3 关于中学大课间改革与创新的研究 |
2.2.4 关于中学校园民族特色大课间的相关研究 |
2.3 关于彝族达体舞运动的相关研究 |
2.3.1 关于彝族达体舞起源的研究 |
2.3.2 关于彝族达体舞运动特点和价值的研究 |
2.3.3 关于彝族达体舞融入校园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测量法 |
3.2.5 问卷调查法 |
3.2.6 数理统计法 |
3.2.7 逻辑分析法 |
3.3 研究技术路线图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彝族达体舞融入中学大课间的改编设计分析 |
4.1.1 彝族达体舞融入中学大课间的改编前期准备 |
4.1.2 彝族达体舞融入中学大课间的改编说明 |
4.1.3 彝族达体舞融入中学大课间的改编实践验证 |
4.1.4 彝族达体舞融入中学大课间的改编基本动作内容 |
4.2 彝族达体舞融入中学大课间的应用结果与分析 |
4.2.1 有关彝族达体舞课间操的基本评价分析 |
4.2.2 彝族达体舞课间操与传统跑操的运动心率对比分析 |
4.2.3 实验前后中学生对参与大课间的意愿对比分析 |
4.2.4 实验前后中学生对民族特色课间操的喜好程度对比分析 |
4.2.5 实验前后中学生对彝族达体舞的了解程度对比分析 |
4.2.6 实验前后中学生对彝族达体舞融入大课间的认知对比分析 |
4.2.7 实验前后学生对未来在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意愿对比分析 |
4.3 彝族达体舞融入中学大课间的改编与应用反思 |
4.3.1 关于彝族达体舞融入中学大课间改编的思考 |
4.3.2 关于彝族达体舞融入中学大课间应用实践的思考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件2 |
附件3 |
附件4 |
附录5 |
附录6 |
致谢 |
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
(6)小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上海市18所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国家对促进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重视 |
1.1.2 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与体质健康具有重要关系 |
1.1.3 体育课是儿童青少年进行身体活动的重要途径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身体活动的概念、分类、测量与评价 |
2.1.1 身体活动的概念 |
2.1.2 身体活动的分类 |
2.1.3 身体活动的测量与评价 |
2.2 身体活动与身心健康的相关研究 |
2.3 国内外关于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研究 |
2.3.1 国内关于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研究现状 |
2.3.2 国外关于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研究现状 |
2.4 影响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相关因素研究 |
2.4.1 个体因素 |
2.4.2 教师因素 |
2.4.3 课堂教学因素 |
2.5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测试法 |
3.2.4 访谈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上海市小学生体育课身体活动水平总体情况 |
4.2 不同性别小学生体育课身体活动水平的差异分析 |
4.3 不同 BMI 小学生体育课身体活动水平的差异分析 |
4.4 城郊区域小学生体育课身体活动水平的差异分析 |
4.5 小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影响因素 |
4.5.1 学生因素对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影响 |
4.5.2 教师因素对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影响 |
4.5.3 教学组织因素对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影响 |
4.5.4 教学环境因素对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影响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1:家长告知书 |
附件 2:体育课开展情况与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 |
附件 3:访谈提纲 |
(7)健身气功锻炼对大学生脾胃病症状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1.4 文献综述 |
1.4.1 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研究 |
1.4.1.1 脾胃病的病因 |
1.4.1.2 治疗脾胃病的原则 |
1.4.1.3 治疗脾胃病的方法 |
1.4.1.4 脾胃病诊断与疗效评价的方法 |
1.4.2 大学生脾胃病的研究 |
1.4.2.1 大学生脾胃病的调查现状 |
1.4.2.2 大学生脾胃病的致病因素 |
1.4.3 健身气功在脾胃病领域中的研究 |
1.4.3.1 健身气功在脾胃病治疗中的研究 |
1.4.3.2 健身气功对人体脾胃脏腑的影响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大学生脾胃病健身气功干预方案的制定 |
3.1.1 大学生脾胃病健身气功干预方案制定的原则 |
3.1.2 大学生脾胃病健身气功干预方案动作的筛选 |
3.1.3 动作编排顺序、音乐选择和数量设置的理论依据 |
3.1.4 健身气功干预方案的运动频率、强度、时间与内容 |
3.2 实验结果 |
3.2.1 脾胃病症状得分结果的比较 |
3.2.2 脾胃病症状测试数目的比较 |
3.2.3 实验组和对照组脾胃病证候疗效评价的比较 |
3.2.4 实验组不同性别大学生脾胃病症状干预效果的比较 |
3.3 讨论 |
3.3.1 实验结果分析 |
3.3.1.1 大学生脾胃病症状数目改变的分析 |
3.3.1.2 大学生脾胃病症状程度改变的分析 |
3.3.2 健身气功干预方案的分析 |
3.3.2.1 健身气功干预方案各式动作对脾胃脏腑影响的分析 |
3.3.2.2 健身气功干预方案的整体作用 |
3.3.2.3 健身气功干预方案可用作大学生防治脾胃病的干预手段 |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以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8)武术短视频对受众武术锻炼态度和武术锻炼行为影响的研究 ——以抖音、快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2 概念的界定 |
2.2.1 短视频的概念 |
2.2.2 受众的概念 |
2.2.3 态度的概念 |
2.2.4 行为的概念 |
2.3 态度和行为的相关研究 |
2.3.1 短视频与受众态度和行为的相关研究 |
2.3.2 体育态度和行为的相关研究 |
2.3.3 武术态度和行为的相关研究 |
2.4 自媒体与武术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创新点 |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方法 |
4.2.1 文献资料法 |
4.2.2 问卷调查法 |
4.2.3 访谈法 |
4.2.4 数理统计法 |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样本属性调查分析 |
5.2 受众武术短视频接触情况 |
5.2.1 受众武术短视频接触情况调查分析 |
5.2.2 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受众武术短视频接触情况分析 |
5.3 受众武术锻炼态度分析 |
5.3.1 受众武术锻炼态度调查分析 |
5.3.2 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受众武术锻炼态度分析 |
5.4 受众武术锻炼行为分析 |
5.4.1 受众武术锻炼行为调查分析 |
5.4.2 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受众武术锻炼行为分析 |
5.5 受众武术短视频接触、武术锻炼行为和武术锻炼态度的内部联系 |
5.5.1 受众武术短视频接触、武术锻炼行为和武术锻炼态度相关分析 |
5.5.2 受众武术短视频接触对受众武术锻炼态度的影响 |
5.5.3 受众武术短视频接触对受众武术锻炼行为的影响 |
5.5.4 受众武术锻炼态度对受众武术锻炼行为的影响 |
5.5.5 受众武术锻炼态度在视频接触对武术锻炼行为影响的中介作用 |
5.6 深度访谈内容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2.1 优化武术短视频内容 |
6.2.2 提供专业武术传播者 |
6.2.3 注重女性用户需求 |
6.2.4 生产“连续受众” |
6.2.5 提高受众素质 |
6.2.6 严格管理 |
7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致谢 |
(9)上海杨浦区部分高中“每天锻炼一小时”落实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青少年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石 |
1.1.2 青少年健康问题需要亟待解决 |
1.1.3 学校落实体育政策是体质健康的关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综述 |
2.2 国内研究综述 |
2.3 核心概念的界定 |
2.4 “每天锻炼一小时”理论基础 |
2.4.1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4.2 知行合一理论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实地调查法 |
3.2.4 访谈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杨浦区部分高中“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落实现状分析 |
4.1.1 学校“每天锻炼一小时”统筹管理分析 |
4.1.2 学校“每天锻炼一小时”科学实施分析 |
4.1.3 学校“每天锻炼一小时”条件保障分析 |
4.1.4 学校“每天锻炼一小时”督导评价分析 |
4.2 学校“每天锻炼一小时”落实问题分析 |
4.2.1 课程设置不合理,锻炼时间缺少 |
4.2.2 师资力量不充足,锻炼项目单调 |
4.2.3 硬件设施不充裕,锻炼场地匮乏 |
4.2.4 教学内容不均衡,锻炼理论欠缺 |
4.2.5 督导管理不全面,锻炼考核缺乏 |
4.2.6 体育意识不充分,锻炼习惯缺失 |
4.3 学校“每天锻炼一小时”影响因素分析 |
4.3.1 政策因素 |
4.3.2 学校因素 |
4.3.3 学生因素 |
4.3.4 自然因素 |
4.4 学校“每天锻炼一小时”落实对策分析 |
4.4.1 以健康第一为理念,促成学生发展全面化 |
4.4.2 以教师建设为中心,推进教师发展专业化 |
4.4.3 以场地设施为基础,加快教学内容多样化 |
4.4.4 以督导评价为重点,实行考核分级精准化 |
4.4.5 以校际协作为创新,构建管理机制多元化 |
4.5 不足与展望 |
5 结论 |
6 致谢 |
7 参考文献 |
8 附录 |
附录1 调查问卷 |
附录2 问卷专家效度检验表 |
附录3 访谈提纲 |
附录4 访谈纪要 |
附录5 访谈编码图 |
附录6 学生记录表 |
附录7 上海市杨浦区“每天锻炼一小时”落实评估指标 |
附录8 杨浦区部分高中课表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10)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影响因素及促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性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相关概念的研究 |
2.1.2 锻炼坚持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 |
2.1.3 锻炼坚持行为促进的相关理论 |
2.1.4 文献述评 |
2.2 锻炼坚持行为促进的相关管理理论基础 |
2.2.1 社会交换理论 |
2.2.2 健康自我管理与行为决策 |
2.2.3 综合集成思想与TEI@I方法论 |
2.3 大数据分析的相关理论与技术 |
2.3.1 大数据支持体育行为记录与干预 |
2.3.2 用户生成内容的自然语言处理与主题发现 |
2.3.3 行为特征的聚类 |
2.3.4 基于有监督机器学习的行为特征分类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因素与结构 |
3.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因素研究设计 |
3.1.1 因素筛选方法 |
3.1.2 研究过程 |
3.1.3 资料收集与处理 |
3.1.4 资料初步分析结果 |
3.2 因素界定 |
3.2.1 基于文献的相关关键词界定 |
3.2.2 基于UGC内容的因素提取 |
3.3 模型因素一致性检验 |
3.3.1 回访专家过程及数据选择 |
3.3.2 权重计算与一致性检验 |
3.4 因素结构分析 |
3.4.1 锻炼坚持行为五因素 |
3.4.2 锻炼效果感知双向作用拆分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模型假设与验证 |
4.1 锻炼坚持行为分析框架 |
4.2 研究假设 |
4.2.1 健康行为自评、锻炼效果感知和锻炼内驱力 |
4.2.2 锻炼条件、锻炼效果感知和锻炼内驱力 |
4.2.3 锻炼效果感知、锻炼内驱力和锻炼行为 |
4.2.4 锻炼行为模型中的链式中介 |
4.2.5 锻炼行为模型中的调节变量 |
4.3 问卷设计原则与题目类型 |
4.3.1 问卷题目类型 |
4.3.2 问卷设计原则 |
4.3.3 问卷题目设计 |
4.4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模型验证 |
4.4.1 预调研 |
4.4.2 正式调研 |
4.4.3 结果分析 |
4.5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的“SCeiP”模型 |
4.5.1 “SCeiP”模型逻辑与特征 |
4.5.2 “SCeiP”模型内部促进双路径 |
4.5.3 “SCeiP”模型外部反馈双路径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促进策略 |
5.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促进思路、指导原则与目标 |
5.1.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促进的总体思路 |
5.1.2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促进的指导原则 |
5.1.3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促进的目标 |
5.2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与结果 |
5.2.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需求分析及过程 |
5.2.2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结果 |
5.3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特点 |
5.3.1 锻炼行为数据分类偏差分析 |
5.3.2 不同类别特点形成原因分析 |
5.4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促进的“因材施教”策略 |
5.4.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促进方式 |
5.4.2 不同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类别促进策略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平台及保障策略 |
6.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平台设计与实现 |
6.1.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平台的设计 |
6.1.2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平台的实现 |
6.2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保障策略 |
6.2.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组织保障策略 |
6.2.2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制度保障策略 |
6.2.3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监督反馈策略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管理因素构成专家意见调查表 |
附录2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影响因素权重专家调查表 |
附录3 预调研问卷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汇总 |
附录4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调查问卷 |
附录5 移动应用爬虫程序展示(部分) |
附录6 用户生成内容话题识别程序展示(部分) |
附录7 Mplus程序部分展示(部分) |
附录8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平台与应用关键代码(部分) |
图目录 |
表目录 |
攻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件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体育锻炼需要好心情(论文参考文献)
- [1]浅析如何在幼儿园大班的健康领域开展趣味活动[J]. 汪芳艳. 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 2021(09)
- [2]疫情背景下居民健康行为及情绪状态的调查研究[J]. 王婷,张思奇,武艳妮.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1(07)
- [3]足球与啦啦操对初中生锻炼动机、社会性体格焦虑和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D]. 秦恺蔓. 扬州大学, 2021(09)
- [4]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研究[D]. 李刚.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5]彝族达体舞融入中学大课间的改编与应用研究 ——以青台山中学为例[D]. 杨雪.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6]小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上海市18所小学为例[D]. 朱瑶.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7]健身气功锻炼对大学生脾胃病症状的干预研究[D]. 胡振飞.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8]武术短视频对受众武术锻炼态度和武术锻炼行为影响的研究 ——以抖音、快手为例[D]. 孙行行.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2)
- [9]上海杨浦区部分高中“每天锻炼一小时”落实现状研究[D]. 高学芳.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0)
- [10]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影响因素及促进策略研究[D]. 王磊. 山东大学, 2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