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经济、知识转型与创新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肖琳[1](2021)在《知识转型背景下博士生跨学科培养的探索与启示 ——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钟雪倩[2](2021)在《发达国家高校科研社会影响力评价的经验与启示 ——以英国、荷兰和澳大利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陈乐[3](2020)在《现代大学的知识危机与知识转型》文中研究指明现代大学面临着诸多形式的知识危机:知识消费主义对知识有用性的诉求,学术绩效主义对知识生产的规制,学科保守主义对知识创新的阻碍等。知识危机既根植于大学自身的知识属性,亦源生于知识转型时代的外部挑战。知识转型表现在诸如从"小科学"到"大科学"、从"学院科学"到"后学院科学"、从"模式1"到"模式2"的内涵式转换。危机或是转型的前奏,危机或许蕴含着机遇。大学应对知识危机,应将应用性、整合性、教育性、思想性等关键要素置入大学的知识体系之中。
刘小强,杨雅欣[4](2020)在《一流学科评价:从专注学术影响走向关注社会影响——知识转型、创新驱动发展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知识和经济深度融合带来知识和经济的双重转型。在知识转型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一流学科承担了广泛的社会责任。对一流学科的评价要从过去专注其在学术共同体中的学术影响走向关注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社会影响。一流学科的社会影响可以分为三类:通过"社会相关性分析"可以评价其潜在的社会影响;通过一流学科与社会的"互动"可以评价作为过程的社会影响;通过"绩效评价"可以评价作为结果的社会影响。
黄知弦[5](2020)在《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新加坡大学创新创业案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是国家发展的长期战略部署。这一战略的实施对大学的办学模式和发展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就我国大学发展现状而言,多数院校未跟上政策,发展理念滞后,与政府、企业间的协同创新耦合力不够,创新活动受到各种制约和阻碍,对促进国家地区间的发展作用不够明显。新加坡高等教育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以新加坡大学为研究对象,对亚洲一流创业型大学的典范——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的创新发展的改革策略进行了案例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新加坡高等教育中先进的创新系统和做法,为我国大学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改革提供借鉴和思路。首先,本研究对创新驱动发展和新加坡高等教育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对相关概念进行阐述,即知识与知识生产,知识转型理论和创新驱动发展理论。并对知识转型、创新驱动发展和高等教育三者间内在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在知识转型的背景之下,大学逐渐走向社会的中心,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引擎。其次,通过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追溯了新加坡走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历程,并选取了新加坡大学的代表——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作为典型案例,分别分析了这两所大学为了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所采取的策略以及它们的特点:第一,在办学理念上打破传统;第二,在课堂教学上培育创新人才;第三,在科学研究所建立三螺旋;第四,在成果上鼓励商业化应用。最后,在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总结概括新加坡大学的发展经验,为我国大学改革提供了几点意见和建议:一是政府要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和财政支持,作为培养高校创新的土壤;二是转变大学的发展范式,扩展大学的第三职能即社会服务来助力国家发展;三是在课堂教学上,应加强“双创教育”,重视学生的多学科基础和创业知识;四是协同多方合作创新,跨学科、跨学院、跨领域、跨国界地抱团合作共促创新;最后要改变“论文为王”和“害怕失败”的心态,提供全方位的技术转化服务,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曹林艳[6](2020)在《知识转型背景下小学教师知识管理研究 ——以常宁市培元小学的教师为例》文中指出
刘小强,蒋喜锋[7](2020)在《从自由的学科建设走向有组织的学科建设——知识转型背景下一流学科建设的转向》文中研究表明在知识转型背景下,学术自由不断"萎缩"。今天的一流学科建设处在内外双重的约束之中。一流学科建设不只是自由的学术,更要遵从科学、政治和市场等多元逻辑,充分满足不同主体的需求。走向有组织的一流学科建设,要强化行政力量对一流学科建设的规划组织;强化作为行政负责人的院长的组织领导;强化绩效考核的推动和督促。
龚宇辉[8](2020)在《知识转型视角下高校教师科研合作状况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与经济社会深度渗透,知识的形态、生产模式发生了深度转型,并以“知识生产模式2”“后学院科学”“三螺旋”“巴斯德象限”“学术资本主义”等不同理论形式出现。在以知识为核心的创新驱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高校处于十分关键的位置,而高校教师便是科学知识创新的主力军。知识转型使得科研活动出现研究目标宏大、科研规模广、资金需求量大、多学科交叉性强等新的特点,这对高校教师科研合作的过程、方式、成果认定与转化等多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从知识转型的视角出发,对知识转型、高校教师科研合作分别进行了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并厘清了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随着知识的转型,知识生产与创新的主要模式从单一的“学科语境”转向“应用语境”,作为知识生产与创新主力军的高校教师便逐渐从学科内“单兵作战”式研究走向多元主体的合作研究。随后立足于这一逻辑关系,提出了高校教师科研合作在此新背景下应有的五大特质:“跨学科协同”、基于“社会需求”的问题语境、“多元、异质”的合作主体、“社会责任”的合作价值导向、“多元主体价值”的合作成果质量控制标准。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一方面基于抽样调查的方式对工学、力学、管理学与教育学四个代表性学科内高校教师科研合作的现实情况与个人主观意愿进行研究;另一方面基于文献计量的方式,以上述四个学科领域内代表性一级学科的合着学术论文为样本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目前高校教师普遍认可科研合作在科学研究活动中的作用,并能主动参与其中,但实际上的合作状态却仍基本处于“学术语境”范式之下。进一步分析其成因,主要有三:不同学科之间“求真”的差异制约、学术研究“求稳”思维的影响、科研评价制度“求量”倾向的误导。针对以上情况,本研究认为应在教师的学科观念更新、合作研究环境的塑造、科研评价制度的完善三个方面进行努力,如此才能行之有效地促进和顺应知识转型与创新驱动发展的高校教师科研合作,对知识生产与创新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有所助益。
聂翠云[9](2020)在《世界一流大学教师职称评审政策中的“社会参与”研究 ——以悉尼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和康奈尔大学为例》文中指出目前,我国正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实现“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高校是创新第一动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汇聚地,高校教师是科技创新的主要主体,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政策是教师管理的重要指挥棒。实施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导向的职称评审政策改革,全面激发高校教师科技创新的活力和热情,是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向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创新驱动和知识转型的视角,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案例分析与比较研究等方法,从理论上分析知识转型背景下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的转型趋势,从实践上探索世界一流大学职称评审中的“社会参与”经验,探究了“为何评”、“评什么”、“怎么评”及“谁来评”等问题,在了解我国高校职称评审现状的基础上,以期得到对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改革的有益启示。研究发现,知识转型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分别是知识与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知识转型对高校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将产生重要影响,由此带来与科研评价密切相关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工作的变革。从国际经验来看,世界一流大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发展,关注教师的社会参与能力,重视教师服务社会的各类产出,形成了多元化的评审主体。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在职称评审中的“社会参与”做法,我国高校应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重要评审理念,将“非学术标准”纳入评审标准当中,对教师的服务社会的其他成果给予认定,在学术同行的基础上形成多元化的评审主体。
史嘉琪[10](2020)在《缄默知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困境研究 ——以F中学为例》文中提出缄默知识是所有显性知识的基础,因具有较强的个人性、经验性和亲和性而在人们的生活、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当前,缄默知识在语文教学中面临着应用范围广但推行程度低、困境难规避但缺乏应对机制等状况。缄默知识对语文教学的双向作用使其既可能成为有益于语文教学的优质资源,也可能成为影响语文教学的关键因素。语文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不论是对负向功能的缄默知识缺乏规避,还是对正向功能的缄默知识不恰当应用,都会导致缄默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效能降低,甚至会影响学生语文知识的获得,阻碍师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因此,规避或降低缄默知识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困境,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本文采用参与观察、定性分析等质性研究的方法,通过课堂录音、文本记录、访谈等方式,对本省的重点中学—“F中学”进行小、初、高各阶段的语文课堂观察。并对60个案例归纳整理,选取出相对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以个案辐射整体,展开分析和困境归因。绪论部分主要涉及缄默知识的研究综述、核心概念的界定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研究的创新性等。主体部分分别从以下四个章节具体呈现:第一章对缄默知识和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展开探讨,并对缄默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进行深入挖掘;第二章以具体的教学案例为例,揭示缄默知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的诸多困境,并从产生困境的主观因素考虑,对学生、教师两大主体应用缄默知识出现困境的情况展开分析;第三章以缄默知识理论和实际的教学案例为基础,从缄默知识的本体特征和社会因素、缄默知识拥有主体的知识构成两个方面进行归因,并进一步分析学生、教师出现缄默知识应用困境的原因;第四章则针对上一章的归因,一一提出相应的困境解决机制,从知识本体、教师、学生三个层面给出具体的解决策略。结语部分理性看待了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知识价值,以缄默知识与语文教学的联系为依据,肯定了缄默知识在语文基础教育中推行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指出相较缄默知识应用的客观制约因素,应以师生这一主观因素为决策重心,解决缄默知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困境。
二、知识经济、知识转型与创新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知识经济、知识转型与创新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3)现代大学的知识危机与知识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代大学的知识危机 |
(一)知识消费主义对知识有用性的诉求 |
(二)学术绩效主义对知识生产的规制 |
(三)学科保守主义对知识创新的阻碍 |
二、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与大学的知识危机 |
(一)从“小科学”到“大科学” |
(二)从“学院科学”到“后学院科学” |
(三)从“模式1”到“模式2” |
三、大学知识危机的应对 |
(一)应用性:彰显大学的知识价值 |
(二)整合性:促进多学科知识的内部融合 |
(三)教育性:释放大学知识体系的多重价值 |
(四)思想性:坚守大学知识生产的独特性 |
(4)一流学科评价:从专注学术影响走向关注社会影响——知识转型、创新驱动发展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为什么要评价一流学科的社会影响 |
(一)知识和经济深度融合下的知识和经济转型 |
(二)知识转型和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一流学科的社会责任 |
二、什么是一流学科的社会影响 |
(一)21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地区科研社会影响评价改革 |
(二)从科研的社会影响看一流学科的社会影响 |
三、如何评价一流学科的社会影响 |
(一)当前“缩水”为学术影响评价的学科评价 |
(二)一流学科社会影响评价的思路 |
(5)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新加坡大学创新创业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对创新驱动发展的研究 |
(二)对大学与创新驱动发展关系的研究 |
(三)对新加坡高等教育的研究 |
四、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知识转型、创新驱动的理论基础及内在逻辑关系 |
一、相关理论与概念 |
(一)知识与知识生产 |
(二)知识转型理论 |
(三)创新驱动发展 |
二、知识转型、创新驱动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 |
第三章 创新驱动发展下新加坡高等教育的变革 |
一、新加坡高等教育走向创新驱动发展的历程 |
(一)新加坡在各阶段经济发展的状况 |
(二)新加坡高等教育作为经济发展工具的变迁 |
二、新加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面临的困境 |
(一)新加坡的高层次的人才不足 |
(二)国家对大学严格的官僚控制 |
(三)当地企业缺乏创新能力 |
三、高等教育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具体措施 |
(一)建立新大学,满足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
(二)全球校舍计划,吸引国外优秀人才 |
(三)增强大学自治权,促进大学间的竞争 |
(四)开展卓越研究与科技企业校园项目,吸收全球创新资源 |
第四章 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的发展案例 |
一、新加坡国立大学案例分析 |
(一)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简介 |
(二)新加坡国立大学创新创业的具体措施 |
二、南洋理工大学案例分析 |
(一)南洋理工大学的简介 |
(二)南洋理工大学创新创业的具体措施 |
三、两所大学所采取措施的特点 |
(一)在办学理念上打破传统 |
(二)在课堂教学上培育创新人才 |
(三)在科学研究上建立三螺旋机制 |
(四)在成果上鼓励商业化应用 |
第五章 新加坡经验对我国大学发展的启示 |
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我国大学的现状 |
(一)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迅速,但实效不强 |
(二)创新成果丰硕,但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
(三)产学研合作逐渐增多,但机制尚不完善 |
二、新加坡经验对我国大学发展的启示 |
(一)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和财政支持 |
(二)转变大学的发展范式 |
(三)加强“双创”教育 |
(四)协同多方合作创新 |
(五)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7)从自由的学科建设走向有组织的学科建设——知识转型背景下一流学科建设的转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知识转型背景下学术自由的“萎缩” |
(一)科学与社会传统“契约”中的学术自由 |
(二)知识转型背景下学术自由的“萎缩” |
二、知识转型背景下一流学科建设的内外双重约束 |
(一)一流学科建设的外在约束 |
1.国家战略需要与政治逻辑的约束 |
2.经济发展需要与市场逻辑的约束 |
(二)一流学科建设的内在约束 |
1.大学内部约束:学科点要服从学校整体 |
2.学科学术共同体内部的约束:学科点要服从与同行学科竞争的需要 |
3.学科点的内部约束:个体学者要服从整体的学科点 |
三、走向有组织的一流学科建设 |
(一)在行政和学术之间:强化行政力量对一流学科建设的规划和组织 |
(二)在院长和带头人之间:强化作为行政负责人的院长的组织和领导作用 |
(三)在建设和绩效之间:强化学科建设绩效考核的推动和督促作用 |
(8)知识转型视角下高校教师科研合作状况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核心概念 |
1.高校教师科研合作 |
2.知识转型 |
(四)文献综述 |
1.关于高校教师科研合作的研究 |
2.关于知识转型的研究 |
3.关于知识转型与高校教师科研合作关系的研究 |
4.研究现状述评 |
(五)研究方法 |
(六)研究内容 |
二、知识转型视角下的高校教师科研合作 |
(一)当前知识转型的理论与特征 |
1.当前的知识转型 |
2.知识转型的主要理论 |
3.知识转型的主要特征 |
(二)知识转型与高校教师科研合作之间的逻辑关系 |
1.知识生产语境随知识转型从“纯学术”转向“多应用” |
2.高校教师的知识生产从“单一学科”走向“多元合作” |
(三)传统意义上高校教师科研合作面临巨大挑战 |
1.边界范畴由“学科内合作”转向“跨学科协同” |
2.问题语境由“个人追求”转向“社会需求” |
3.合作主体由“单一、同质”转向“多元、异质” |
4.价值选择由“知识真理”转向“社会责任” |
5.成果评价标准由“单一学界认可”转向“多元主体价值” |
(四)本章小结 |
三、高校教师科研合作现状的实证研究 |
(一)基于抽样调查的高校教师科研合作现状研究 |
1.问卷设计 |
2.问卷发放与回收 |
3.问卷结果分析 |
(二)基于文献计量的高校教师学术论文合着研究 |
1.研究设计 |
2.实施过程 |
3.研究结果分析 |
(三)实证研究小结 |
1.高校教师能充分理解并主动参与科研合作 |
2.高校教师科研合作仍处于“学科语境”范式之下 |
四、知识转型下高校教师科研合作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高校教师科研合作中的现存问题 |
1.合作动机仍以“学术导向”为主 |
2.合作形式仍以“单一、同质”为主 |
3.合作成果仍以“指标量化”为主 |
(二)阻碍高校教师有效科研合作的因素分析 |
1.不同学科的“求真”差异制约合作的有效建立 |
2.学术研究的“求稳”思维催生形式化科研合作 |
3.评价制度的“求量”倾向盲目强调成果的数量 |
五、知识转型下有效促进高校教师科研合作的建议 |
(一)更新高校教师科研合作的学科观念 |
1.形成“互相理解”心态 |
2.树立“合作共赢”思维 |
(二)塑造利于科研合作的学术研究环境 |
1.营造“多元主体”互相信任的科研合作氛围 |
2.搭建“社会服务”导向的科研合作交流平台 |
(三)完善突出实质贡献的科研评价制度 |
1.建立突出实质贡献与服务能力的学术评价制度 |
2.实施尊重不同学科间差异的成果分类评价标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9)世界一流大学教师职称评审政策中的“社会参与”研究 ——以悉尼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和康奈尔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我国正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
2.高校教师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性 |
3.职称评审改革是激发高校教师创新活力的关键因素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创新驱动发展的相关研究 |
2.知识转型的相关研究 |
3.创新驱动发展、知识转型背景下的高校变革相关研究 |
4.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的相关研究 |
5.研究现状评价 |
(四)概念界定 |
1.创新驱动 |
2.知识转型 |
3.职称评审 |
4.职称评审政策 |
(五)研究方案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思路 |
3.研究方法 |
二、创新驱动发展、知识转型背景下的职称评审 |
(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知识转型理论 |
1.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2.知识转型理论 |
(二)创新驱动发展、知识转型背景下的职称评审变革 |
1.创新驱动发展、知识转型背景下的科学研究 |
2.科学研究转型背景下的科研评价 |
3.与科研评价密切相关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变革趋势 |
三、世界一流大学教师职称评审政策中的“社会参与” |
(一)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中的“社会参与” |
(二)世界一流大学教师职称评审基本概况 |
1.悉尼大学 |
2.帝国理工学院 |
3.康奈尔大学 |
(三)世界一流大学教师职称评审改革特点 |
1.评审理念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发展 |
2.评审标准重视教师的社会参与能力 |
3.成果形式认可教师服务社会的各类产出 |
4.评审主体要求多元化的组织结构 |
四、世界一流大学教师职称评审政策中的“社会参与”启示 |
(一)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重要评审理念 |
1.树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 |
2.重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概念 |
3.拓宽“专业技术能力与水平”的内涵 |
(二)将“非学术标准”纳入评审标准当中 |
1.重视教师的社会参与能力 |
2.强化成果的社会影响 |
(三)把教师服务社会的其他高质量成果纳入认定范围 |
1.认可以“学术产品”为方向的科研成果 |
2.重视以“社会影响”为核心的网络作品 |
(四)在学术同行的基础上形成多元化的评审主体 |
1.确保学术同行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 |
2.探索形成更大范围的社会化评审主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10)缄默知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困境研究 ——以F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二节 缄默知识的相关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概述 |
(一)起源于哲学领域的缄默知识 |
(二)发展至其它领域的缄默知识 |
二、国内研究概述 |
(一)涉及教育学领域的研究 |
(二)与语文学科相关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的创新性、意义与价值 |
一、研究的创新性 |
二、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
第四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语文缄默知识 |
二、语文教学的再定义 |
第一章 缄默知识与语文教学的关系探讨 |
第一节 缄默知识与语文教学的关联 |
一、缄默知识与语文教学的文化性关联 |
二、缄默知识与语文教学的生活性关联 |
三、缄默知识与语文教学的意会性关联 |
第二节 缄默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
一、缄默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呈现形态 |
(一)作为隐性课程的产物,渗透在语文教学活动中 |
(二)作为教师的缄默知识,表现在语文教学行为中 |
(三)作为学生的缄默知识,表现在语文学习活动中 |
二、缄默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分析 |
(一)丰富语文知识体系,支撑师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
(二)建构语文教学的意义与关系,促进语文教学 |
第二章 缄默知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困境 |
第一节 体现学生缄默知识应用困境的教学案例 |
一、表现在课堂教学环节的缄默知识应用困境 |
二、表现在课堂反馈环节的缄默知识应用困境 |
第二节 体现教师缄默知识应用困境的教学案例 |
第三章 缄默知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困境归因 |
第一节 受制于缄默知识本体特征和社会因素 |
一、与显性知识冲突,难以被承认和重视 |
二、权威化教学压制缄默知识的“话语权” |
三、“应试教育”观念阻碍缄默知识的生存 |
第二节 受制于缄默知识拥有主体的知识构成 |
一、有关学生的缄默知识 |
(一)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阻碍缄默知识的发展 |
(二)学生负向功能的缄默知识难以引导和修正 |
二、有关教师的缄默知识 |
(一)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储备不充分 |
(二)教师缄默知识显性化水平不足 |
第四章 缄默知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困境解决机制 |
第一节 建设校园学习共同体,实现文化共享 |
一、建立缄默知识观,审视并重构教学目标 |
二、审视语文教学,明确“教什么”“如何教” |
第二节 组织教学,发展引导学生的缄默知识 |
一、开展语文生活化教学,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
(一)以阅读生活化促进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 |
(二)以写作生活化激发显现学生的缄默知识 |
二、理性引导学生自我修正负向功能的缄默知识 |
(一)利用实践性教学促使学生意识缄默知识 |
(二)优化评价机制鼓励学生自评并接受他评 |
第三节 创设机制,转化应用教师的缄默知识 |
一、建立“师徒制”教师交流平台,优化教师的缄默知识 |
二、强化教师专业发展,培养教师缄默知识显性化的能力 |
(一)开设缄默知识专题讲座,使教师主动意识缄默知识 |
(二)营造实践性反思氛围,提升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水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四、知识经济、知识转型与创新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知识转型背景下博士生跨学科培养的探索与启示 ——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为例[D]. 肖琳.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2]发达国家高校科研社会影响力评价的经验与启示 ——以英国、荷兰和澳大利亚为例[D]. 钟雪倩.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3]现代大学的知识危机与知识转型[J]. 陈乐. 现代教育管理, 2020(10)
- [4]一流学科评价:从专注学术影响走向关注社会影响——知识转型、创新驱动发展的视角[J]. 刘小强,杨雅欣. 江苏高教, 2020(09)
- [5]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新加坡大学创新创业案例研究[D]. 黄知弦.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6]知识转型背景下小学教师知识管理研究 ——以常宁市培元小学的教师为例[D]. 曹林艳. 湖南农业大学, 2020
- [7]从自由的学科建设走向有组织的学科建设——知识转型背景下一流学科建设的转向[J]. 刘小强,蒋喜锋.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02)
- [8]知识转型视角下高校教师科研合作状况的实证研究[D]. 龚宇辉.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9]世界一流大学教师职称评审政策中的“社会参与”研究 ——以悉尼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和康奈尔大学为例[D]. 聂翠云.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10]缄默知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困境研究 ——以F中学为例[D]. 史嘉琪.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