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西法律援助中心工会工作站区总工会困难职工帮扶工作指导中心 挂牌成立(论文文献综述)
穆希琳[1](2021)在《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文中认为在我国各级工会组织实施的正式制度中,工会互助制度属于工会保障职能中兼具职工集体福利和困难职工帮扶双重主题的制度形式。该制度的生成是结构互构与个体需求的复合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内制度的表现样态呈现区别化,本文对工会互助制度发展阶段的划分将厘清制度的发展脉络,对各阶段制度内容和运行实际效果的分析是归纳制度阶段特征的依据。而在工会互助制度变迁的逻辑体系中,原有的制度生成结构发生变化,作为工会组织“自我赋能”的中层力量崛起发挥着创新工会互助制度组织形态的作用。对工会互助制度的研究将原本呈现为割裂状态的工会互助制度典型阶段融汇为一脉相承的制度发展过程,并且将静态的制度呈现以动态演进的方式开展研究。通过构建“结构—需求—制度”的分析框架,将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和变迁的动力要素划分为“宏观制度—单位组织”的多重制度逻辑结构,又将个体需求的满足程度使用“认同—行动”双重维度进行类型划分。通过分析强化了“中层组织”在制度变迁中不可忽视的关键力量,中层组织呈现单位组织“退场”、上级工会组织“入场”。工会组织通过市场化机制的尝试达到“自我赋能”,这一外在突生的力量为工会互助制度变迁提供了全新的组织形态。本研究选择东北地区国有大型企业YZ厂作为田野调查点开展实证研究。YZ厂建厂历史悠久,工会互助制度发展历程完善,并且当下YZ厂仍保留单位内外多种互助制度并行,在参与上级工会职工互助保障的主流互助制度之外,在单位内部按年度职工仍开展向厂内互助基金会捐款。本研究采用社会学定性分析方法中的实地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将该厂1955年建厂初期至1995年间在工会会员之间实行的以“互助储金会”为代表的经济互助制度,结合“生活服务小组”、“思想互助小组”等为代表的劳力互助制度和思想互助制度,统称为工会互助制度的“初样态”。将1995年后参与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C市办事处组织的以职工医疗互助为主要内容的“职工互助保障”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新样态”。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处于低位时期,收入分配制度遵循平均主义基础上的按劳分配,职工收入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成为客观现实。社会管理领域国家以单位体制将个体纳入单位组织中便于管理及整合,单位组织也成为国家向个体提供福利待遇的中间组织。本论文所研究的国有企业在单位体制时期是典型的能够为单位成员提供近乎全覆盖福利、单位成员对单位组织依附黏性较强的单位组织。从自上而下的结构角度而言,国家经济社会的宏观制度要求单位组织承担国家意志的传达者、国家资源的提供者角色,纳入代表着“国家”的单位组织中的个体依靠单位解决自身的困境成为该历史阶段下理所当然的选择。这是国家制度对单位组织内部成员互助行为的社会建构。从自下而上的结构角度而言,在企业与国家“同构”之下的国有企业工会,听从党委领导并为行政部门分忧是其重要的政治任务,在国家总体资源供给量不足的局限下,动员群众力量展开互助互济活动成为工会的理性选择。把单位成员的问题在单位组织的场域内解决,这是单位组织“向上负责”的反馈表现。在国家宏观制度与中层单位组织的互构结构之外,大量职工存在临时性经济借贷需求这样微观个体的实际需求也是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要素。笔者通过对YZ厂工会互助制度发展过程的研究认为互助制度的变迁是对原有互助制度中呈现正反馈递增的设置予以保留,在此基础上采取渐进式变迁的方式,符合职工对工会互助制度发展的预期惯性,也符合制度制定的主体工会组织的功能定位。由于工会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功能侧重有所区别,工会互助制度也随之呈现了从“解群众之困”到“筑风险补充保障”的功能偏重转向。在单位体制之下,工会是生产性行政单位的企业同盟者或建设伙伴。因此工会组织为单位行政减轻负担的同时还要为职工群体缓解压力,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工人的生活福利工作,将出现临时经济困难的职工“揽”到工会职责份内,采取广泛依靠群众力量、解决群众自身问题的方式设立“互助储金会”,这是工会对稳定单位体制的有效的助益方式之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职工互助保障的群体边界相较单位体制时期工会互助制度范围扩大。职工互助保障将一事一时的工会“送温暖活动”转变为覆盖全年的帮扶救助长效机制,将工会单向“施惠”转变为职工双向多元互助参与。笔者通过对YZ厂工会互助制度的研究认为互助制度的当代价值不仅在于为职工提供风险补充保障,更在于“重塑”单位内部职工间相互关爱的凝聚力。“在内”有单位组织对“单位人”的关怀,“单位人”以尽心完成职业目标作为对单位组织的回馈;“在外”利用大数法则的职工互助保障,是低投入的非营利性的风险补充补充保障。笔者认为工会互助制度的发展进路应在维护职工保障权益的原则上拓展多层次多元化的互助保障体系,配合“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过程中的下岗职工、人数日渐增加的离退休职工、互联网平台灵活就业职工等群体设置有工会特色的互助保障制度,这也将是工会迎合职工民意需求增强持续创新能力持续“赋能”的表现。
许旸[2](2021)在《跨部门协同中基层工会履行职工权益维护职能研究 ——以上海市H区为例》文中指出
杨铮[3](2021)在《XX市总工会参与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劳动关系是社会最为基础的关系之一,而和谐的劳动关系有利于社会发展,也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重点强调工会应该在协调劳动关系的时候发挥更大作用,更好的代表劳动者的利益,与企业协商,保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目前XX市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对于XX市总工会来说,只有有效把握企业劳资关系变化以及特征,才能有效解决企业内部劳动关系不协调问题,切实维护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推动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本文以XX市总工会为例,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研法和案例分析法,对市总工会参与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作用进行了研究。首先,借助知网、图书馆等渠道,对工会推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相关研究结论进行归纳和总结,同时对工会推进和谐劳动关系所涉及到的新公共服务理论、公平理论和协同治理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其次,基于目前XX市总工会基本情况以及工作开展情况,采用调查问卷方式,通过对XX市职工的随机访问,获取受访者的年龄、行业、性别等基本信息,也针对和谐劳动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设计,并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通过资料收集和问卷调查,从XX市总会参与基层活动较少,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作用不弱、监督管理能力不足、教育引导形式单一等方面,对XX市总工会在构建企业和谐稳定劳动关系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深入研究。通过分析,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法律赋予工会的监督与维权职能刚性不足、工会公共服务能力缺少联动与长效机制、工会自身能力制约协调作用发挥以及工会参与社会化协作的意识不足等。最后,从协调党政部门对工会工作的支持、推动总工会工作机制创新,加强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维护职工队伍的和谐稳定以及结合地区实际,发挥教育引导作用等方面,对XX市总工会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具有可操作性的策略。本文通过探讨XX市总工会参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对策,以期能够进一步发挥和完善XX市总工会职能,进而为推动XX市的和谐劳动关系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肖维[4](2020)在《端州区工会在劳动维权中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以K鞋厂讨薪事件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带来劳动关系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使得劳资矛盾冲突甚至劳资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面对当前劳动关系形势,作为职工权益代言人,工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发挥好维权这一基本职能比以往更为重要。端州区作为肇庆市中心城区,近年在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进程中,经历着传统产业“关、闭、停”、新兴产业落户等发展,劳资纠纷更是频繁,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端州工会维权压力不容忽视。本文选取了端州本地K鞋厂讨薪事件为案例,通过解剖麻雀的方式,反映工会在维权谈判与劳动管制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一是自身作为“双重代理人”的责任冲突;二是维权效能低下;三是动员能力与整合能力低下;四是与国家的传输结构缺失;五是国家语境下带来的组织支持、资源获取、领袖选举的困难。借助法团主义的分析框架,文章从工会“维权”与“维稳”的责任冲突、自身能力建设、组织体系、工会-国家传输结构、“国家本位”环境等方面探究了端州区工会遇到的问题并分析未能有效发挥维权作用的原因。为进一步提出有效发挥工会维权作用的改进思路,本文介绍了国内工会履行劳动维权职能的先进做法,义乌市“社会化维权”、深圳市源头治理经验,为端州区工会维权的改进提供参考。针对端州区工会劳动维权面临的具体困境,从五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一是工会与各方关系的改进逻辑;二是工会引入社会化维权策略;三是工会组织体系建设;四是工会维权传输、“借力”制度的构建与法律支撑的完善;五是重构工会与政府双向流动的对话路径。
袁妙婷[5](2020)在《增权视角下民营企业工会社会工作的实务研究 ——以广州市H区社工项目为例》文中提出我国工会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也是职工利益的代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职工数量不断上涨,企业组织形式、职工队伍结构和劳动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广大职工对工会的合法权益保障、实现体面劳动和全面发展等社会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基层社会治理有更高标准的要求,工会工作亟待专业化,提升职工群体的能力和福利水平、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成为新时代社会治理的重点。目前,我国工会社会工作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而实践中的工会项目比较少,主要分布在深圳市和广州市,所以相关的实务研究较少、深度不足,以广州市为例的工会社会工作实务研究几乎没有。国内多以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模式为研究主题,而结合工会平台的社会工作实务研究也很少。社会工作者需要进一步探讨各级工会与社会工作的专业性融合,梳理职工需求,整合社会资源。广州市H区工会项目作为市内第一个大规模的政府购买工会项目,具有重要的实践和借鉴意义。在增权理论和社会发展理论的视角下,全文通过观察和访谈对工会社会工作的实务进行研究:一是对工会社会工作及其相近概念进行区分和界定,并对国内外的文献进行概括和简评,探索相关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进度;二是梳理H区工会项目的运行情况和成效,探讨社会工作介入工会中遇到的问题,比如顶层设计与基层需求不符、部分服务计划可行性低、工会社会工作借力不足以及机构项目化管理规范缺失;三是立足于广州市现有的资源以及社会工作的理念方法,从管理机制、评估体系、人力资源等方面探索解决问题的措施。思考社会工作者如何结合企业特点,更好地为职工群体增党性、谋福利和增能力,提出构建社区综合发展模式、推进本土化工会社会工作、健全工会项目管理机制、强化工会社会工作者专业性等建议。通过实务研究,发展工会社会工作需综合各级工会、企业、民间机构、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互联网宣传平台等多个主体的力量,才能总结出符合我国实际的工会社会工作本土化、专业化经验,促进工会社会工作的发展进程。
王珍宝[6](2014)在《工会转型及其困境 ——以沪上社区工会组织运作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市场转型以来,劳动关系日益市场化、复杂化、多元化,劳资矛盾逐步显现并日益突出,但在有关职工群体性事件中工会往往缺位,引发了社会公众对工会定位及其作用的广泛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工会的信任危机。本研究以社会转型与组织变迁为背景,分析工会面对社会环境的变化,究竟采取了哪些适应性的行动?其背后的行动逻辑是什么?本文通过对上海六个区的九个街镇(社区)工会组织运作的实证分析,探讨社会变迁过程中工会的组织转型及其困境问题。本研究认为,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带动了中国社会的全面转型,面对国家管理体制的变动和劳动关系的深刻变化,我国工会开始了艰难的被动转型过程。这主要表现为面对信任危机,为了回应社会的呼声,同时也是为了维护社会政局的稳定,近些年来工会开始探索改革创新之路,在现有的体制内努力作为,试图夯实其合法性基础。在街镇层面,社区工会是工会组织体制创新的产物,在具体运作中,社区工会作为“行动者”主要采取了自转与公转两种行动策略,在各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充分借势、借力,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类资源,增强组织力量,扩大社会反响。这表明工会在社会变革中不仅仅是被动的适应者,同时也是积极的行动者;其行动策略也不仅仅是单纯地服务于会员和广大职工群众,更重要的是迎合国家的需求,反映国家的旨意,并努力在两者间寻求平衡。研究发现,从个案单位的组织运作来看,上海街镇工会呈现出两种基本的行动路径或工作模式,即区级工会主导的工作推进模式(上级要求式)和以街镇工会主导的工作推进模式(主动求变式),这表明在不同的社区工会组织场域,行动者的自由空间及行动意识与能力是不一样的。另外,上海社区工会目前的组织运作特性并未出现由国家法团主义转向社会法团主义的路径迹象,其国家法团主义组织特征依然较为明显。这与我国政治体制以及工会整体转型进程的缓慢有一定的关联。总体而言,尽管工会有维护、建设、参与、教育等四项职能,但其在行动中可归类为维护服务与维稳建设两种基本逻辑,即对下(会员和职工)负责与对上(党和国家)负责。由于中国工会特殊的政治身份,履行的是双重代理人的角色:一方面,工会作为广大会员和职工群众的代理人,积极采取措施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和合理利益;另一方面,工会也参与社会管理,尤其是通过对社会领域的力量渗透,从而实行有效的管控,因而履行的是国家代理人的职责。在服务与管控之间,无疑在工会及其领导人的意识中,管控是占首位的。所以,从本质上讲,随着国家力量在社会领域的退出,工会作为国家代理人,在社会边际领域积极渗透,开展相应的社会管理与服务工作,其组织行动背后体现的是国家管控的一种特殊方式,反映的是国家力量逐步渗入社会,以达到有效管控社会的目的。研究发现,工会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其政治属性不仅没有弱化反而在局部区域还有所强化。正是由于其特殊的组织特性(官民二重性)以及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关系,在社会治理中扮演了政治替代的重要角色。本研究认为,在我国转型发展与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即国家对向社会放权呈现出一种矛盾的状态:一方面,在社会倒逼改革的大背景下,国家被动地让渡社会空间,通过向社会放权,在一定范围内允许社会自组织的发展,从而使社会日益从国家领域中分离出来;但另一方面,又担忧社会领域的自主发展,会影响到政治稳定与社会安全,因而试图使国家力量再度渗入社会,尤其是在传统国家力量无法控制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这些边际领域,通过政治性社团以国家代理人的角色来主导和管控部分空间,以达到社会整合的目的,从而实现国家政治权力的再生产。所以,当前我国在整体去政治化的背景下又存在着另一种形态的社会空间再政治化趋势,具体表现为政治性社团在社会边际领域的运作,使国家的意图延伸至整个社会肌体的最末端,消除社会管理的“盲区”。对于这种边际渗透的空间政治行为,体现了我国社会治理方式特殊的空间再政治化过程,即政治管控替代现象。这是本研究的重大发现之一。究其原因,国家在治理社会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制度惯性与路径依赖,即通过依靠人民团体发挥枢纽型组织的作用,对社会进行有效地管控,以避免社会领域的失控和社会自治的效能不足。本研究认为,由于当前还面临着一些难以突破的制度性困境,导致中国工会的组织转型将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对于今后的发展方向,社会法团主义或许是其较为可行的归宿之一,即强化工会作为利益代表性社会组织的功能定位和去行政化的运作方式。文章最后讨论了工会回归社会组织的可行性以及对如何建设成为枢纽型社会组织提出了路径建议。
谭立独,周彩梅,潘希柏,赵颖[7](2013)在《异地维权站寻访》文中研究表明阳新站:工会维权与法律援助有机整合4年前,记者采访过阳新县总工会驻温州外出务工人员联络处负责人柯亨荐,那时,他同时也是温州市湖北商会法律咨询服务部主任、黄石市法律援助机构驻温州联络处负责人。上上下下、里里外外,一个人忙得焦头烂额。此次寻访,抛开柯亨荐个人所收获的各种省部级、市区级荣誉不谈,一个最大的变化就
谭立独,刘艳玲,刘冬[8](2012)在《五个一的力量——襄阳市襄州区总工会维权实录》文中研究指明"维权并不是工会工作考核的主要指标,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却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对记者,襄阳市襄州区总工会常务副主席王艳芳如是说。正是因为这种把职工的合法权益摆在首位
惠远霖[9](2011)在《海淀区总工会加强社会管理做到“三创新”》文中指出近年来,海淀区总工会积极贯彻落实市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按照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要求,通过完善工会三级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维权机制,创新组织模式,创新劳动争议调解和公共服务工作模式,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改善社会服务,提升全区职工生活水平。近年来,海淀区总工会积极贯彻落实市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按照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要求,通过完善工会三级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维权机制,创新组织模式,创新劳动争议调解和公共服务工作模式,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改善社会服务,提升全区职工生活水平。近年来,海淀区总工会积极贯彻落实市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按照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要求,通过完善工会三级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维权机制,创新组织模式,创新劳动争议调解和公共服务工作模式,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改善社会服务,提升全区职工生活水平。
官晓林,刘绍林,梁平[10](2021)在《探索县域多元化解劳动争议新途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四川省南充市总工会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工作的基础在基层。要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加强基层党的领导,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带动群众知法、尊法、守法。"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运用辨证思维、系统思维、法治思维,采取"自下而上,由点及面,试点先行,先分后总,因地制宜,务求实效"的工作举措,指导高坪区总工会开展试点工作,助推构建县域劳动争议多元化解长效机制,促进全区工会劳动争议调解和职工法律援助工作资源整合、落细落实、提质增效。
二、广西法律援助中心工会工作站区总工会困难职工帮扶工作指导中心 挂牌成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西法律援助中心工会工作站区总工会困难职工帮扶工作指导中心 挂牌成立(论文提纲范文)
(1)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与问题提出 |
1.1.1 选题缘起 |
1.1.2 问题提出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工会 |
1.2.2 工会会员与单位成员 |
1.2.3 互助互济 |
1.2.4 工会互助制度 |
1.3 理论基础与解释框架 |
1.3.1 理论基础:制度生成与变迁理论 |
1.3.2 解释框架:“结构—需求—制度”分析框架 |
1.3.3 论文篇章结构 |
1.4 研究对象情况介绍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意义 |
1.6.1 理论意义 |
1.6.2 现实意义 |
第2章 相关文献回顾与述评 |
2.1 国内文献回顾 |
2.1.1 工会角色与组织运行研究 |
2.1.2 工会功能与改革研究 |
2.1.3 互助价值传统与互助实践研究 |
2.1.4 工会互助保障研究 |
2.2 国外文献回顾 |
2.2.1 工会角色与组织运行研究 |
2.2.2 工会功能与改革研究 |
2.2.3 互助思想与互助组织研究 |
2.3 既有学术贡献与局限 |
2.3.1 学术贡献 |
2.3.2 研究局限 |
第3章 工会互助制度生成的背景分析 |
3.1 制度下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催生互助“刚性需求” |
3.1.1 计划经济时期经济水平与收入分配制度的局限 |
3.1.2 单位制初期国有企业“纵横交错”管理体系下的工会组织 |
3.1.3 单位制初期的工会保障职能 |
3.2 组织反馈:单位成员团结模式的有机形塑 |
3.2.1 发挥工会“政治动员”组织者的作用 |
3.2.2 互助行为优化单位成员社会互动结构 |
3.2.3 集体主义思想成为单位体制时期价值取向 |
3.3 个体需求:满足计划经济时期单位成员基本生活保障需求 |
3.3.1 脱离剥削性质的旧时民间借贷组织的需求 |
3.3.2 大量单位成员存在应急借款的需求 |
3.3.3 缓解单位成员家属“后顾之忧”的需求 |
第4章 计划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初样态” |
4.1 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运行和功能 |
4.1.1 建国初期工人阶级互助实践 |
4.1.2 工会互助制度的运行过程 |
4.1.3 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功能 |
4.2 YZ厂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内容和特点 |
4.2.1 “互助储金会”——经济互助制度 |
4.2.2 “生活服务小组”——劳力互助制度 |
4.2.3 “思想互助小组”——思想互助制度 |
4.2.4 由“输血”到“造血”的互助基金会 |
4.3 单位成员对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行动回应 |
4.3.1 单位成员“支持型”行动 |
4.3.2 单位成员“妥协型”行动 |
4.3.3 单位成员“观望型”行动 |
4.3.4 单位成员“排斥型”行动 |
第5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新样态” |
5.1 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特点和功能 |
5.1.1 从路径依赖视角解析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 |
5.1.2 职工互助保障区别于商业保险的独特价值 |
5.1.3 互助制度助力工会打造全方位保障“品牌” |
5.2 YZ厂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表现形式 |
5.2.1 YZ厂参与职工互助保障的必要性 |
5.2.2 双轨互助制度并行的YZ厂特色 |
5.2.3 对制度目标和成效的认同激发参与动力 |
5.3 单位成员对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行动回应 |
5.3.1 单位成员“支持型”行动 |
5.3.2 单位成员“妥协型”行动 |
5.3.3 单位成员“观望型”行动 |
5.3.4 单位成员“排斥型”行动 |
第6章 工会互助制度的变迁逻辑分析 |
6.1 宏观制度对中层赋能和个体需求的决定作用 |
6.1.1 国家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作用 |
6.1.2 单位由行政性整合转向利益性整合 |
6.1.3 “国家—单位保障”进阶“国家—社会保障” |
6.2 中层赋能的“强化”促生互助组织新形态 |
6.2.1 向上贯彻:上级工会“在场”重塑互助边界 |
6.2.2 向下回应:发挥工会组织联系职工的“桥梁纽带” |
6.2.3 自我赋能:工会组织市场化“跨界” |
6.3 微观个体为宏观结构和中层赋能提供经验建构 |
6.3.1 “搭便车”的群体惰性助推互助行为制度化 |
6.3.2 “由借到挣”的行为逻辑嵌入互助基金会的运营理念 |
6.3.3 “风险自担”的制度常态激发工会互助保障的转型 |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
7.1 主要结论 |
7.1.1 工会互助制度生成的复合因素 |
7.1.2 工会互助制度变迁不可忽视的“中层力量” |
7.1.3 工会互助制度的现实意义 |
7.2 研究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访谈提纲 |
附录2:受访者基本信息表(以访谈时间先后排序) |
附录3:《互助储金会组织通则》 |
附录4:《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章程》 |
附录5: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C市办事处开展的职工互助保障类型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 |
(3)XX市总工会参与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文献评述 |
第三节 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一、主要内容 |
二、主要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核心概念及相关理论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工会的含义及职责 |
二、和谐劳动关系的含义及评判标准 |
第二节 相关理论 |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
二、公平理论 |
三、协同治理理论 |
第三节 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作用的发挥 |
一、协调劳资纠纷的纽带作用 |
二、疏缓职工情绪的宣传作用 |
三、提高职工素质的引导作用 |
四、维护职工利益的帮扶作用 |
第三章 XX市总工会推动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现状 |
第一节 XX市总工会基本情况及劳动关系现状 |
一、XX市总工会基本情况 |
二、XX市企业劳动关系现状 |
第二节 XX市总工会与企业工会关系 |
一、统筹企业工会形成服务职工格局 |
二、提升企业工会维护职工权益能力 |
三、指导企业工会构建帮扶职工网络 |
四、协助企业工会深化工会体制改革 |
第三节 XX市总工会参与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协调作用实践 |
一、指导企业实施工资集体协商机制 |
二、关注重点行业和企业的劳动关系管理 |
三、为企业职工开展法律援助服务 |
四、搭建职工维权网络服务平台 |
第四节 XX市总工会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问卷调查 |
一、问卷设计与发放 |
二、问卷统计分析 |
第四章 XX市总工会在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XX市总工会在参与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
一、参与企业内部和谐劳动关系构建作用偏低 |
二、监督及协调机制不完善 |
三、教育引导作用发挥不够 |
第二节 XX市总工会在参与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法律赋予工会的监督与维权职能刚性不足 |
二、工会公共服务能力缺少联动与长效机制 |
三、工会自身能力制约协调作用发挥 |
四、工会参与社会化协作的意识不足 |
第五章 XX市总工会推动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议 |
第一节 协调党政部门对工会工作的支持 |
一、提高政府职能部门对劳动关系的宏观调控能力 |
二、明确工会的职责定位 |
三、强化劳动执法及监督力度 |
四、加大各级政府对工会能力建设投入 |
第二节 推动总工会工作机制创新,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 |
一、发挥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的作用 |
二、创新集体协商模式 |
三、完善各项法律服务调节机制 |
第三节 加强XX市总工会基础建设,维护职工队伍的和谐稳定 |
一、确立XX市总工会的独立地位 |
二、强化组织建设拓展覆盖面 |
三、推动干部队伍职业化建设 |
四、重视网络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 |
第四节 结合地区实际,发挥教育引导作用 |
一、提高企业经营者和职工队伍的素质 |
二、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价值观 |
三、畅通私企职工诉求表达渠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4)端州区工会在劳动维权中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以K鞋厂讨薪事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关于工会作用的研究 |
2.关于劳动维权的研究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点与重点 |
一、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与政策依据 |
(一)核心概念 |
1.工会 |
2.劳动维权 |
(二)理论基础 |
1.法团主义的基本概述 |
2.法团主义的基本特征 |
(三)政策依据 |
1.职工劳动维权现状 |
2.工会应有职能及履行职能情况 |
3.工会履行劳动维权职能的政策依据 |
二、案例描述:端州区K鞋厂讨薪事件 |
(一)事件出场:多方主体各执一词 |
1.工人:想方设法都要追讨到工资! |
2.人社局:最大限度维护社会稳定 |
3.工会:无执法权,“维权”困难重重 |
4.资方:生意亏本,工资能拖就拖 |
(二)矛盾升级:补偿金方案引工人不满 |
(三)事件尾声:政府对事件高度警惕 |
三、案例分析:K鞋厂讨薪事件中工会维权的困境探析 |
(一)责任:“维权”与“维稳”的冲突 |
1.政府工会行动目标的差异 |
2.工会“双重角色”的矛盾 |
3.工会的代表性危机 |
(二)队伍:维权能力的不足 |
1.专业人才缺乏 |
2.工作方式简单 |
(三)组织:内部结构的失衡 |
1.组织动员力弱化 |
2.组织内关系松散 |
3.组织建设基础薄弱 |
(四)机制:常态化参与的受阻 |
1.意见传达机制缺乏 |
2.“借力”机制缺乏 |
3.向上传输体制缺乏 |
4.法律支撑机制缺失 |
(五)环境:“国家本位”的影响 |
1.组织支持程度低 |
2.领袖选举“行政化” |
3.资源获取受限制 |
四、国内先进地区工会劳动维权的经验和启示 |
(一)义乌模式:社会化维权 |
1.组建合法性的维权载体 |
2.构建维权网络体系 |
3.特点与启示 |
(二)深圳经验:源头治理劳资纠纷 |
1.建立社区工联会 |
2.改变“头重脚轻”工作模式 |
3.提供精准化服务 |
4.分级应急响应机制和常态化预警机制 |
5.特点与启示 |
五、端州区工会发挥劳动维权作用的对策建议 |
(一)工会责任冲突的改进逻辑 |
1.理顺工会与各方的关系 |
2.枢纽型社会组织的转型 |
(二)工会维权策略的优化 |
1.加快工会干部人才培育建设 |
2.加强工会维权能力建设 |
(三)工会组织的体系建设 |
1.普遍实行工会主席直选 |
2.重构科层管理模式 |
3.加强建会组织基础 |
(四)工会维权制度框架的构建 |
1.基层工会意见传输机制 |
2.县级工会“借力”运作机制 |
3.维权法律法规强化机制 |
(五)工会与政府的双向流动路径 |
1.重构政府工会对话机制 |
2.完善工会领导班子结构 |
3.赋予工会更多的资源手段 |
结论与未来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增权视角下民营企业工会社会工作的实务研究 ——以广州市H区社工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有效推进基层社会治理 |
2、促进基层工会工作专业化 |
(二)研究意义 |
1、创新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方式 |
2、扎实工会社会工作理论基础 |
3、促进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构建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1、国内研究述评 |
2、国外研究述评 |
(四)研究设计 |
1、研究目标 |
2、研究框架 |
3、研究方法 |
4、技术路线 |
(五)概念界定 |
1、工会社会工作 |
2、民营企业 |
3、社会工作本土化 |
(六)理论基础 |
1.增权理论 |
2.社会发展理论 |
二、社会工作介入H区工会项目的服务概述 |
(一)H区工会项目的背景 |
(二)H区工会项目的简介 |
1、项目介绍 |
2、项目的服务对象及需求 |
3、社会工作运用的服务方法 |
(三)社会工作的服务介入 |
1、提升民营企业的党工共建水平 |
2、链接法务资源开展法律维权服务 |
3、提升工会干部的岗位能力和素质 |
4、采用个案方式帮扶困难职工群体 |
5、结合社区和小组方法拓宽教育和文体服务 |
本章小结 |
三、H区工会项目的增权成效与问题 |
(一)社会工作介入H区工会的增权成效 |
1、街道:促进基层工会“增三性”的改革趋势 |
2、企业:实现上级工会和基层组织融合 |
3、职工:保障企业职工具体权益 |
(二)H区工会项目存在的问题 |
1、顶层设计与基层需求不符 |
2、部分服务计划可行性低 |
3、工会社会工作借力不足 |
4、机构项目化管理规范缺失 |
本章小结 |
四、增权视角下完善工会社会工作的对策 |
(一)社会层面:构建社区综合发展模式 |
(二)企业层面:推进本土化工会社会工作 |
1、“党建带工建”策略推动企业发展 |
2、分类建立工会社会工作的服务体系 |
(三)机构层面:健全工会项目管理机制 |
1、改善社会工作机构项目管理 |
2、建立规范化的评估标准体系 |
(四)社工层面:强化工会社会工作者专业性 |
1、明确工会阶段性的帮扶理念 |
2、发展企业工会员工帮助计划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社工访谈提纲 |
附录二 企业工会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工会转型及其困境 ——以沪上社区工会组织运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一、 研究的缘起、问题及意义 |
1、 研究的缘起 |
2、 研究的问题及其意义 |
二、 文献回顾 |
1、 社团研究 |
2、 工会研究 |
三、 研究设计 |
1、 理论构架 |
2、 研究方法及研究过程 |
3、 主要概念解释 |
四、 个案介绍 |
五、 主要贡献与篇章安排 |
1、 主要贡献及研究局限 |
2、 篇章安排 |
第二章 革命与建设:中国工会及其行动的历史分析 |
一、 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49) |
1、 工会的兴起 |
2、 革命工会与黄色工会的争斗 |
二、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 |
1、 组织新使命的确立 |
2、 社会主义工会理论的探索与争论 |
三、 改革开放及市场转型时期(1978 年至今) |
1、 工会的重新定位 |
2、 工会理论探索与组织转型 |
四、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适应与创新:社区工会行动的制度环境分析 |
一、 国家体制及其结构的变动 |
1、 总体性社会及单位制的松动 |
2、 经济转轨与劳动关系的变革 |
3、 法制体系与劳动法律法规的日益完善 |
4、 职工队伍变化与个体权利意识的增强 |
二、 工会体制及其改革创新 |
1、 一元化的工会组织体制 |
2、 工会与党的关系 |
3、 工会的改革创新 |
(1) 组织职能的调整 |
(2) 组织理念与目标的新确立 |
(3) 组织体制与工作机制的创新 |
三、 社区体制及社区工会的强化 |
1、 社区管理新体制的出现 |
2、 社区工会为何设立 |
3、 社区工会的组织架构 |
四、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转与公转:社区工会行动的策略分析 |
一、 自转策略:扩大组织覆盖面与社会影响力 |
1、 组织资源的调动与组织网络的扩张 |
(1) 行动者的扩增 |
(2) 工作网络的延伸 |
(3) 规范基层工会组织行为 |
2、 工作策略:运动式、作战式集中行动 |
(1) 组织空间的拓展 |
(2) 维权机制的建设 |
(3) 劳动争议调解与法律援助工作的强化 |
(4) 突出实事项目服务 |
二、 公转策略:参与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 |
1、 “党工共建”策略助推区域大党建工作 |
2、 三方协商机制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建设 |
3、 源头参与推动国家法治建设 |
三、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维权与维稳:工会组织行动的逻辑分析 |
一、 “讲服务”的维护服务逻辑:社会合法性的获取 |
1、 职工劳动经济权益的维护 |
2、 职工民主政治权利的维护 |
3、 职工精神文化权利的维护 |
4、 职工社会权益的维护 |
二、 “讲政治”的维稳建设逻辑:政治合法性的夯实 |
1、 工会组织建设的政治意义: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
2、 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与社区安定 |
3、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 |
三、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一、 结论 |
二、 工会转型的困境:失衡的天平 |
三、 讨论与建议 |
1、 社会组织功能的回归 |
2、 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异地维权站寻访(论文提纲范文)
阳新站:工会维权与法律援助有机整合 |
站长印象 |
两起群体事件的平息, 让政府意识到了维权站的重大意义 |
与法律援助整合,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
蕲春站:党建、工会组织建设两不误 |
站长印象 |
一件麻烦事, 却“意外”收获两个站长 |
工作内容不断延伸 |
咸安站:与属地工会联合 |
站长印象 |
维护劳动权益, 义不容辞 |
外籍农民工也找维权站 |
结束语:异地维权, 工会如何作为 |
(8)五个一的力量——襄阳市襄州区总工会维权实录(论文提纲范文)
一个有战斗力的队伍 |
一套实用的资料 |
一条暖心的热线 |
一个联动的机制 |
一追到底的劲头 |
(9)海淀区总工会加强社会管理做到“三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 创新维权机制维护职工稳定 |
成立劳动争议调解中心, 积极化解劳资矛盾 |
建设工会三级服务体系, 积极履行各项社会职能 |
积极开展互助保险工作, 为广大职工服务 |
建立突发事件预警机制, 加强劳动关系矛盾的源头化解 |
2 创新组织模式扩大会员基础 |
加快非公企业和世界500强企业建会工作 |
各街道、乡镇全部建立总工会 |
服务站建设规范, 人员配备到位 |
3 创新公共服务提升服务水平 |
创新招聘会形式, 扩大职工就业面 |
深入基层, 服务职工 |
(10)探索县域多元化解劳动争议新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在工作力量上,统筹县域劳动争议多元化解工作资源,推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下的协调联动机制 |
二、在工作机制上,汇聚县域劳动争议多元化解部门政策优势,推进形成调裁审紧密衔接的制度体系 |
三、在工作手段上,做大做强县域劳动争议多元化解工作阵地,推进形成工会维权工作站点全域覆盖 |
四、广西法律援助中心工会工作站区总工会困难职工帮扶工作指导中心 挂牌成立(论文参考文献)
- [1]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D]. 穆希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2]跨部门协同中基层工会履行职工权益维护职能研究 ——以上海市H区为例[D]. 许旸. 华东政法大学, 2021
- [3]XX市总工会参与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作用研究[D]. 杨铮.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4]端州区工会在劳动维权中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以K鞋厂讨薪事件为例[D]. 肖维.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1)
- [5]增权视角下民营企业工会社会工作的实务研究 ——以广州市H区社工项目为例[D]. 袁妙婷.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工会转型及其困境 ——以沪上社区工会组织运作为例[D]. 王珍宝. 上海大学, 2014(02)
- [7]异地维权站寻访[J]. 谭立独,周彩梅,潘希柏,赵颖. 工友, 2013(06)
- [8]五个一的力量——襄阳市襄州区总工会维权实录[J]. 谭立独,刘艳玲,刘冬. 工友, 2012(08)
- [9]海淀区总工会加强社会管理做到“三创新”[J]. 惠远霖. 工会博览, 2011(09)
- [10]探索县域多元化解劳动争议新途径[J]. 官晓林,刘绍林,梁平. 工会信息, 2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