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式细胞术分析舌体鳞癌细胞DNA倍体和细胞周期的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王朔[1](2021)在《黄芩苷镁盐对HepG2细胞增殖、迁移与凋亡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肝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肝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发现时一般已经发展到晚期,失去最佳治疗机会,只能进行放化疗。化疗药物并不能对肝癌细胞产生预期的效果,并且化疗药物的副作用会降低病人的生存状态,导致更多的并发症,例如不可逆的肝肾损伤、严重呕吐、发热、免疫力降低等。因此挖掘新的、对人体伤害小的抗癌药物有着良好的前景。中医药在肝癌的治疗中有着独特的优势。传统中药治疗癌症不易产生耐药性,可提升患者生存质量,临床实验已证明中药复方辅助治疗肝癌有显着效果。在NCCN(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新修订的癌症治疗指南上也肯定了TACE(经肝动脉栓塞化疗)与中药结合的治疗方案,但是中药在癌症治疗领域上的作用并未受到足够重视,可能与大部分中药起效机制尚未明确有关。因此,探讨中药治疗肿瘤疗效及其机制,促进中药的临床开发应用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临床上应用黄芩来辅助治疗肝炎,大量实验也证明了黄芩具有抗癌作用。黄芩提取物有:黄芩苷(baicalin)、汉黄芩苷(wogoninside)、黄芩素(baicalein)等。由于这些传统化合物并不能直接溶于水,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为了将中药黄芩苷更广泛应用于临床,我校中药研究所刘翠哲老师课题组发现并合成了黄芩苷镁盐(BA-Mg),黄芩苷镁极易溶于水,弥补了黄芩苷水溶性极差的不足,并且已经申请专利。本项研究旨在通过体外实验验证黄芩苷镁盐(BA-Mg)对肝癌细胞增殖、迁移与凋亡的影响。目的:验证黄芩苷镁盐对肝癌HepG2细胞增殖、迁移与凋亡的影响,为黄芩苷镁盐后续开发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CCK-8实验检测不同浓度的黄芩苷镁盐(药物纯度为82.6%)对肝癌HepG2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每组分别为150、175、200、225、250、275、300μg/m L。计算IC50(即半数抑制浓度)。2.取黄芩苷镁盐对肝癌细胞半数抑制浓度上下的三个药物浓度,为黄芩苷镁盐低、中、高剂量组;第四组为对照药物黄芩苷组,加上阴性对照组共设7个实验组,分别为:黄芩苷镁盐低剂量组(200μg/m L)、黄芩苷镁盐中剂量组(250μg/m L)、黄芩苷镁盐高剂量组(300μg/m L)、黄芩苷组(用DMSO作为有机溶剂)、DMSO组(排除黄芩苷组有机溶剂影响)、硫酸镁组(排除BA-Mg中Mg2+的影响)、空白对照组。分别对7组细胞进行相应加药处理,根据CCK-8结果选择合适的药物作用时间进行后续实验。3.通过细胞集落形成实验观察各组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变化。4.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各组细胞周期变化。5.采用流式细胞术观察各组细胞凋亡变化。6.通过细胞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7.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增殖、迁移、凋亡相关蛋白ROCK-1、Bax、Bcl-2、CyclinE、Caspas-9、PCNA等表达的变化。结果:1.CCK-8实验结果为:黄芩苷镁盐抑制HepG2细胞的生长增殖的作用,与用药时间和药物浓度呈正相关;黄芩苷镁盐纯度为82.6%时,药物作用24 h、48 h的半数抑制浓度(即IC50)分别是297.9μg/m L、237.9μg/m L。同一药物浓度的前提下,48 h比24 h的抑制率更高;同一抑制率时,48 h需要的药物更少;以上表明药物作用48 h时更有效。因此选取48 h为后续实验时间,选取200μg/m L、250μg/m L、300μg/m L为后续实验浓度;2.细胞集落形成实验结果为:前四个药物组处理肝癌HepG2细胞后的集落形成率分别是(36.50±2.52)%、(27.94±2.52)%、(11.17±0.67)%、(23.56±0.54)%,各个药物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四个药物组对集落形成的抑制作用明显(P<0.05);黄芩苷镁盐三个剂量组之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剂量情况下黄芩苷镁盐抑制细胞集落形成更明显(P<0.05);DMSO、硫酸镁对细胞集落形成能力无明显影响(P>0.05)。3.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结果为:前四个实验组G2期比例明显比空白对照组降低(P<0.05),第五组DMSO与六组硫酸镁对正常细胞的周期影响不显着(P>0.05);黄芩苷镁盐低剂量组(200μg/m L)与黄芩苷镁盐高剂量组(300μg/m L)之间差异显着,黄芩苷镁盐中剂量组(250μg/m L)与高剂量组(300μg/m L)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芩苷镁盐浓度与细胞周期阻滞现象呈现正相关;黄芩苷镁盐组跟同剂量黄芩苷组之间差异显着(P<0.05),黄芩苷镁盐对HepG2细胞周期影响更明显。4.流式细胞检测细胞凋亡结果为:对比空白对照组,各个药物组产生了明显的凋亡现象(P<0.05),DMSO组与硫酸镁组对HepG2细胞凋亡影响不显着(P>0.05);镁盐低浓度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之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剂量相同情况下,黄芩苷镁盐比黄芩苷更显着地促进HepG2细胞凋亡(P<0.05)。5.细胞划痕实验结果为:划痕实验各个时间段都显示,黄芩苷镁盐、黄芩苷都对肝癌HepG2细胞的迁移能力产生了明显抑制作用;其中划痕愈合12 h时结果最为明显,各个药物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空白对照组的愈合率是黄芩苷镁盐高剂量处理组的5倍(P<0.05),DMSO组、硫酸镁组的细胞迁移能力没有受到明显抑制(P>0.05);12 h、24 h、36 h时,不同药物浓度之间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12 h、24 h、36 h时,黄芩苷镁盐高剂量组与同剂量黄芩苷组差异显着(P<0.05),黄芩苷镁盐组细胞划痕愈合率最低;48 h时,黄芩苷镁盐高剂量组与黄芩苷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6.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结果为:黄芩苷镁盐能抑制HepG2细胞中CyclinE、ROCK-1、PCNA的表达,并且能调低Bcl-2、调高Bax与Caspase-9的表达,黄芩苷镁盐促凋亡、阻滞周期。结论:1.黄芩苷、黄芩苷镁盐均可抑制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降低细胞克隆、迁移能力,诱导周期阻滞,促进细胞凋亡。2.黄芩苷镁盐抑制增殖和迁移能力、诱导周期阻滞、促凋亡的作用可能和Bcl-2、ROCK-1、PCNA、CyclinE的低表达以及Bax、Caspase-9的高表达有关。3.相同剂量的情况下,黄芩苷镁盐的药效优于黄芩苷。
罗宏涛[2](2020)在《LIF对食管鳞癌中不同LET射线辐射应答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对低线性能量传递(Linear energy transfer,LET)X射线中度敏感,放疗后局部控制率低,极易出现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碳离子为高LET射线,具有优于低LET射线的物理学和放射生物学特性,对低LET X射线辐射不敏感或辐射抗拒肿瘤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a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是一种多功能细胞因子,通过白血病抑制因子受体(LIFR)和糖蛋白(gp)-130传递信号,激活STAT3信号通路,刺激肿瘤的生长、增殖和转移,与化疗耐药和放疗抗拒相关。本研究拟采用低LET X射线和高LET碳离子射线辐照食管鳞癌细胞,分析LIF对食管鳞癌细胞经不同LET射线辐照后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探讨其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进一步为高LET碳离子治疗ESCC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X射线对ESCC细胞辐射生物学行为影响的研究:0、1、2和4 Gy X射线辐照ECA109和KYSE150细胞,采用克隆存活实验检测各剂量X射线对两种细胞存活情况的影响,CCK8法检测各剂量X射线对两种细胞在辐照后24、48和72 h增殖活性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各剂量X射线对ECA109和KYSE150细胞辐照后24和48 h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划痕和Transwell实验检测2 Gy X射线辐照ECA109细胞后48 h对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免疫荧光共聚焦实验检测2 Gy X射线辐照ECA109细胞后48 h对γH2AX蛋白的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2 Gy X射线辐照ECA109细胞后48 h对Bax,Bcl-2和γH2AX蛋白表达的影响。2.ECA109细胞中辐射抗性差异蛋白分子的筛选:根据上一步实验结果,选用2 Gy X射线辐照后培养48 h和未被辐照过的ECA109细胞两组样本,利用TMT蛋白定量技术进行蛋白组学检测,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所得的结果经过差异分析,筛选得到显着差异的LIF蛋白分子。3.ESCC放疗患者血清中LIF的临床意义:采用ELISA检测60例ESCC患者放疗前后血清LIF浓度变化,并与30例健康者血清LIF浓度对照,观察血清LIF浓度变化与ES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疾病预后之间的关系。4.LIF通过靶向STAT3在食管鳞癌细胞中生物学效应的探索:采用si RNA技术下调ECA109细胞中LIF分子后采用克隆形成实验,CCK8试验、凋亡实验、迁移和侵袭实验,观察LIF对ECA109细胞克隆形成、增殖、凋亡和转移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利用RT-PCR技术和Western blot检测ECA109细胞中LIF和STAT3的表达情况。5.LIF通过STAT3信号通路调控食管鳞癌细胞对碳离子的辐射应答效应及分子机制研究:0、1、2和4 Gy碳离子辐照ECA109细胞,采用克隆存活实验检测各剂量碳离子对ECA109细胞存活情况的影响,CCK8法检测各剂量碳离子辐照ECA109细胞后24、48和72 h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各剂量碳离子辐照ECA109细胞后24和48 h对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划痕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碳离子辐照ECA109细胞后48 h对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碳离子辐照后ECA109细胞LIF,STAT3,MMP2,和E-cadherin m RNA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碳离子辐照后ECA109细胞LIF,STAT3,MMP2和E-cadherin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不同剂量X射线对ECA109和KYSE150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影响具有差异,与0 Gy组比较:2 Gy X射线辐照后48 h,ECA109细胞的增殖无显着抑制(p>0.05),而KYSE150细胞增殖被显着抑制(p<0.05);ECA109细胞在4 Gy辐照后48h细胞周期发生阻滞(p<0.05),而KYSE150细胞在2和4 Gy辐照后48 h均出现细胞周期阻滞(p<0.05);ECA109细胞经4 Gy辐照后48 h细胞凋亡显着增加(p<0.05),而KYSE150细胞在2和4 Gy辐照后48 h细胞凋亡均显着增加(p<0.05);2 Gy X射线对ECA109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无显着变化(p>0.05);2 Gy组ECA109细胞γH2AX焦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x,Bcl-2和STAT3蛋白表达量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2.本研究选用2 Gy X射线辐照后48 h的ECA109细胞行蛋白组学检测分析,获得差异表达蛋白399个(215个下调,184个上调),其中LIF的表达差异显着(p=0.0003),并且通过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LIF参与STAT3信号通路。3.临床血清样本检测结果显示:ESCC患者血清LIF浓度放疗前后分别为0.5224±0.1983μg/ml和0.3861±0.1506μg/ml,均高于健康对照者(0.3233±0.0985μg/ml)(p<0.05);ESCC患者血清LIF浓度与肿瘤T分期、N分期、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具有相关性(p<0.05);13例患者放疗后血清LIF浓度较放疗前升高,47例患者放疗后血清LIF浓度较放疗前降低,血清LIF浓度升高组和下降组在随访期内(36个月)局部复发率分别为69.2%(9/13)和34.0%(16/47),(p=0.023);两组患者肿瘤远处转移率分别为53.8%(7/13)和23.4%(11/47)(p=0.034)。两组患者1、2、3生存率分别为76.9%、46.2%、30.7%和85.1%、66.0%、46.8%(p=0.048)。4.敲低ECA109细胞中LIF结果显示:下调LIF可诱导ECA109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同时,下调LIF可降低ECA109细胞中STAT3的表达量(p<0.05)。5.不同剂量碳离子辐照ECA109细胞结果显示:与0 Gy组比较,2和4 Gy碳离子可诱导ECA109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在G2期,抑制ECA109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p<0.05)。转录和翻译水平检测结果显示:2和4 Gy碳离子可显着下调ECA109细胞中LIF、p-STAT3、STAT3和MMP2表达量,上调E-cadherin表达量(p<0.05)。结论1.2 Gy X射线对食管鳞癌ECA109细胞增殖和转移的抑制作用不显着,辐照后细胞中γH2AX表达显着上调,STAT3表达变化不显着。2.LIF在2 Gy X射线辐照后的食管鳞癌ECA109细胞中表达下调;血清LIF浓度与ESCC患者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和预后具有相关性。3.食管鳞癌ECA109细胞中低表达的LIF通过靶向STAT3分子,介导STAT3信号通路调控食管鳞癌ECA109细胞的生物学行为。4.高LET碳离子通过下调食管鳞癌ECA109细胞中的LIF,诱导STAT3信号通路中相关分子的表达,从而调控食管鳞癌ECA109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林楠[3](2020)在《茉莉酸甲酯联合顺铂抑制人舌癌CAL-27细胞增殖的效果初探》文中认为背景:舌癌是最常见的口腔鳞状细胞癌,临床上常以手术结合药物对舌癌患者进行综合序列治疗。但目前临床传统化疗药物,如顺铂等(Cisplatin,CDDP),大多存在严重不良反应,加重患者痛苦。从提高抗肿瘤治疗疗效、降低毒副作用等角度,探索能够抗肿瘤增殖的新型天然生物活性药物,意义重大。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作为自然界植物激素衍生物,已有多项国内外研究证实其可以对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产生抑制效应,同时毒副作用小,在肿瘤防治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采用MEJA联合CDDP用药,对MEJA抑制人舌癌CAL-27细胞增殖效果,及相关机制进行初步探索。通过证实MEJA的抗肿瘤作用,为MEJA临床应用治疗舌癌提供新思路。目的:1.研究MEJA联合顺铂对人舌癌CAL-27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2.探讨MEJA联合顺铂诱导舌癌CAL-27细胞凋亡的相关机制。方法:1.将CAL-27细胞按设计分以下4组:空白对照组,MEJA单独用药组,CDDP单独用药组,MEJA+CDDP联合用药组;采用不同浓度的MEJA与CDDP,分别以不同作用时间,单独及联合作用于CAL-27细胞;应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2.应用CCK-8法,检测各组CAL-27细胞增殖抑制率,并筛选合适的药物作用时间及浓度;3.采用Annexin VFITC/PI双染色法,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水平;流式细胞仪上机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水平;4.PCR法检测各组CAL-27细胞中Bcl-2、Caspase-3等肿瘤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1.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到空白对照组的细胞状态良好,而各浓度梯度MEJA组与CDDP组CAL-27细胞发生脱落解离,贴壁细胞变少,悬浮细胞变小变圆,细胞间距增大,胞内颗粒增多;在联合用药组,细胞上述形态学改变更为显着;2.CCK-8法检测结果提示:相对于空白对照组,MEJA组和CDDP组中,CAL-27细胞数量增殖抑制率升高;随着浓度梯度的增加,MEJA组与CDDP组增殖抑制率的上升趋势大致相同;而联合用药组增殖抑制率较单独用药组更高;各组均存在相应的剂量效应与时间效应;3.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MEJA组、CDDP组CAL-27细胞凋亡率较对照组高,而联合用药组CAL-27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4.PCR结果显示:相对对照组而言,MEJA组、CDDP组中,Bcl-2表达水平下降而Caspase-3表达水平上升,这一趋势在联合用药组中更为明显。结论:MEJA联合CDDP应用,能够对CAL-27细胞的增殖产生协同抑制,并可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在于,MEJA能通过诱导细胞Bcl-2表达水平的下调和Caspase-3表达水平的上调,使CAL-27细胞发生增殖抑制和凋亡。
李星晨[4](2020)在《去泛素化酶PSMD14在头颈部鳞癌化疗抵抗中的功能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头颈部恶性肿瘤发生率约14/10万,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6%-40%,90%以上病理类型为鳞状细胞癌(英文全称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简称HNSCC,头颈部鳞癌)。尽管近三十年来中晚期头颈部鳞癌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得到有效提高,但其总体预后仍未明显改善,患者5年生存率始终低于50%。化疗抵抗是影响中晚期头颈部鳞癌患者预后不良和复发的主要因素。因此,头颈部鳞癌仍是肿瘤领域的难治性疾病,深入探究其化疗抵抗的分子机制,进一步寻找更有效的治疗靶点是改善患者生存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PSMD14,26S proteasome non-ATPase regulatory subunit 14,全称26S蛋白酶体非ATP酶调节亚基14,属于JAMM/MPN类去泛素化酶,是组成26S蛋白酶体的盖子复合物的亚基之一。PSMD14通过其去泛素化酶功能影响底物蛋白质的泛素化降解,使细胞内蛋白质合成与降解失衡。PSMD14在许多肿瘤中表达上调且与肿瘤的预后不良有关。但是,PSMD14在头颈部鳞癌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尚未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PSMD14在头颈部鳞癌中的表达情况与肿瘤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并进一步探究PSMD14对头颈部鳞癌化疗抵抗的影响以及其作用机制,为头颈部鳞癌的临床转化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使用TCGA数据库分析网站GEPIA(http://gepia.cancer-pku.cn/index.html)对人类常见肿瘤中PSMD14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运用GEO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gds/)中多个表达谱芯片分析PSMD14基因在头颈部正常上皮和头颈部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利用TCGA数据库(http://cancergenome.nih.gov/)分析PSMD14表达水平与头颈部鳞癌患者。收集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头颈外科收治的88例头颈部鳞癌组织样本,免疫组化实验检测PSMD14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头颈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2.筛选头颈部鳞癌细胞系Scc15和UM1作为体外细胞实验的研究对象,利用小干扰RNA(si PSMD14)敲低头颈部鳞癌细胞PSMD14的表达,并通过蛋白免疫印迹实验和q RT-PCR实验验证敲低效果。通过MTT实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头颈部鳞癌细胞增殖的变化;通过流式细胞术实验检测头颈部鳞癌细胞在顺铂治疗下凋亡率的变化。其次,应用q RT-PCR实验检测敲低PSMD14后,肿瘤干性指标Oct4、Sox2和Nanog的变化;免疫荧光实验证实敲低PSMD14表达影响干性指标Sox2表达;成球实验验证不同表达水平的PSMD14对头颈部鳞癌细胞干性的影响。筛选PSMD14敲降稳定克隆细胞Scc15,建立裸鼠皮下荷瘤模型,评价PSMD14对头颈部鳞癌细胞体内生长的影响。3.慢病毒感染并筛选稳定敲降PSMD14的头颈部鳞癌细胞系Scc15和UM1,探究PSMD14在头颈部鳞癌化疗抵抗中的作用机制。通过蛋白免疫印迹实验和q RT-PCR实验检测E2F1、Sox2、Akt、p-Akt的表达变化;通过体外泛素化实验检测不同PSMD14表达水平下E2F1的泛素化水平;Ch IP实验验证PSMD14通过E2F1对下游基因Sox2转录的影响。以上实验均是为了验证我们的猜想,PSMD14可以通过调控转录因子E2F1的稳定性影响Sox2基因转录和Akt通路活性,进而增强头颈部鳞癌细胞的干细胞样特性(干性)。结果:1.使用GEPIA分析工具对人类常见肿瘤中PSMD14表达情况的分析表明,PSMD14在肿瘤组织中均异常表达,绝大多数呈现异常升高,例如头颈鳞状细胞癌及食管癌,也有异常降低,例如急性髓细胞样白血病。通过分析GEO数据库中头颈部鳞癌表达谱芯片数据(GSE13601、GSE33205和GSE37991)发现,与正常头颈部上皮组织相比,头颈部鳞癌组织中PSMD14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001、p<0.0001和p=0.0384)。利用TCGA数据库分析不同表达水平PSMD14的头颈部鳞癌患者生存,结果显示PSMD14高表达患者的预后更差(p=0.0048)。对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头颈外科收治的88例头颈部鳞癌患者病理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根据免疫组化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PSMD14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结合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证实PSMD14高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p=0.012)、T分期(p=0.004)和肿瘤复发(p<0.001)显着正相关,随访结果显示PSMD14高表达组生存时间更短,与TCGA数据库分析结果一致。2.小干扰RNA(si PSMD14)转染头颈部鳞癌细胞系Scc15和UM1后,蛋白免疫印迹实验和q RT-PCR实验验证PSMD14的敲除效果,结果显示PSMD14表达水平明显降低。MTT实验结果显示,相比于阴性对照组,敲低PSMD14组的增殖能力减弱;同时,PSMD14敲低组的平板克隆形成能力受到明显抑制。流式细胞术实验检测头颈部鳞癌细胞在顺铂治疗下的凋亡水平,对照组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PSMD14敲低组。q RT-PCR实验结果显示敲低PSMD14组中的Sox2 m RNA水平显着降低。免疫荧光实验结果同样显示Sox2表达下调,趋势与q RT-PCR结果一致。成球实验结果表明,PSMD14敲低组的干性成球能力显着降低。体内动物实验结果显示,相比于阴性对照组,PSMD14敲低组的体内生长受到抑制,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Scc15和UM1头颈部鳞癌细胞感染慢病毒并筛选PSMD14敲低稳定克隆。蛋白免疫印记实验结果显示,敲低PSMD14导致E2F1、p-Akt和Sox2蛋白表达受到明显抑制。加入MG132抑制蛋白酶体活性后,E2F1的受抑制程度得到缓解,这说明PSMD14抑制了E2F1的泛素化降解。体外泛素化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敲低PSMD14组较阴性对照组的E2F1泛素化水平增强。Ch IP实验结果显示,敲除PSMD14可以抑制E2F1与Sox2启动子区的结合,进而影响头颈部鳞癌细胞的细胞干性。研究证实,Akt通路的激活是顺铂耐药的特征之一,因此我们检测了PSMD14对细胞通路的影响。蛋白免疫印记实验结果显示,p-Akt表达水平随着顺铂药物时间延长逐步升高,提示PSMD14对头颈部鳞癌化疗抵抗的影响与Akt通路激活有关。结论:1.PSMD14在头颈部鳞癌中表达显着上调,与肿瘤临床分期、T分期和肿瘤复发和化疗耐药显着正相关,且预示着患者预后不良;2.在体外实验中,抑制PSMD14表达可以增加头颈部鳞癌细胞的化疗敏感性和降低头颈鳞癌的细胞干性;3.在裸鼠移植瘤模型中,敲低PSMD14可以抑制头颈鳞癌细胞的体内生长能力;4.在头颈部鳞癌中,PSMD14抑制转录因子E2F1的泛素化降解,E2F1通过转录激活和调控Akt通路双重促进Sox2表达,从而增强了肿瘤细胞干性,促进了头颈部鳞癌的化疗抵抗。
罗辉[5](2020)在《靶向内质网相关降解途径诱发内质网应激在改善食管鳞状细胞癌放疗抵抗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起源于食道上皮细胞,为我国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由于临床症状不典型等原因,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偏晚期,无手术适应症。放化疗是局部晚期食管鳞癌的重要治疗方法。然而,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难免发生肿瘤复发或转移,预后欠佳。目前,寻找放疗抵抗特异性标志物,应用小分子抑制剂,阻断放疗抵抗相关通路,改善射线敏感性,是提高放疗疗效的主要措施之一。此外,肿瘤免疫逃逸也是食管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放射治疗可以诱导部分肿瘤细胞免疫原性死亡。进一步增强食管癌细胞的免疫原性则可以促进机体免疫系统的杀伤效果,这也是提高放疗疗效的有效措施之一。本研究选用临床食管癌放疗前后血浆标本,应用高通量组学筛选放疗抵抗差异蛋白,进行验证;然后采用特异性的小分子抑制剂,观察其对放疗敏感性改善情况,阐述相关的机制;同时,我们进一步检测了小分子抑制剂和放疗在诱导食管癌细胞免疫原性死亡中的作用;此外,基于临床组织样本,评估相关的标记物在预测接受放疗的局部进展期食管癌患者预后中的作用。最终,通过本研究,寻找潜在放疗抵抗靶点,深入阐述食管癌放疗抗拒的分子机制,以期为个体化精准放疗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指导。方法1.收集局部进展期食管鳞癌放疗前、放疗中、放疗后血浆标本,通过质谱技术检测血浆标本,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筛选放射治疗前后差异表达蛋白;采用酶联免疫分析血浆样本,验证差异蛋白表达情况。2.筛选射线抵抗的食管癌细胞株,给予相应的小分子抑制剂(ERAD抑制剂),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应用克隆形成实验及单靶多击模型研究小分子抑制剂对食管癌细胞放疗敏感性的影响;利用小核糖核酸(RNA)干扰基因沉默技术,使射线抵抗蛋白基因沉默,检测食管癌细胞放疗敏感性的改善情况;应用流式检测细胞周期、凋亡情况;使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并阐明射线抵抗的具体分子机制。3.采用射线照射食管癌细胞,分别检测细胞膜表面钙网蛋白转位情况,细胞外三磷酸腺苷(ATP)、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释放情况,观察肿瘤免疫原性细胞死亡发生情况;联合给予ERAD抑制剂处理食管癌细胞,检测免疫原性死亡水平的变化。4.收集接受放疗的局部进展期食管癌患者病理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分析放疗抵抗蛋白表达情况和患者预后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放疗过程中补体通路和内质网应激通路参与食管鳞癌放射敏感性的调控;而且,这两条通路部分蛋白质含量发生了显着的改变(p<0.05)。内质网应激中,包括未折叠蛋白应答(UPR)通路和ERAD途径与食管鳞癌放疗抵抗密切相关。经验证,放疗前后血浆中免疫球蛋白结合蛋白(BIP)升高的患者疗效欠佳。2.ERAD抑制剂和射线均能够抑制食管肿瘤细胞增殖及克隆形成,诱导细胞凋亡;低于阈值的内质网应激是导致肿瘤细胞放疗耐受的重要机制之一;采用小分子抑制剂阻断内质网应激中的ERAD通路能够改善食管癌细胞放疗敏感性,具体机制为:ERAD抑制剂可增加射线诱导的肿瘤细胞内质网应激水平,UPR通路表现为CHOP诱导的细胞凋亡途径;而且,ERAD抑制剂可显着增加肿瘤细胞的G2/M期阻滞。3.放疗可以诱导食管鳞癌细胞发生免疫原性死亡,以中等剂量的射线照射最为明显;ERAD抑制剂联合放疗(≥6Gy)可显着诱导自噬引发的ATP细胞外释放;可导致强烈的内质网应激来增加钙网蛋白细胞膜转位;可促进肿瘤细胞坏死来增加HMGB1细胞外释放;总之,ERAD抑制剂对放疗诱发的免疫原性死亡有增效作用。4.接受放疗的局部进展期食管鳞癌患者,BIP低表达者的总生存期(OS)明显优于高表达者(p<0.05);BIP是食管癌患者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1.基于质谱分析的食管癌血浆蛋白组学提示内质网应激通路相关蛋白与食管鳞癌放疗敏感性关系密切。2.低于阈值的内质网应激是放疗抵抗的重要原因之一;靶向内质网应激中的ERAD通路可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改善食管癌细胞放疗敏感性。3.ERAD抑制剂可以增加放疗诱导的食管癌免疫原性死亡的发生水平。4.食管肿瘤组织BIP的表达水平与放疗患者预后相关,BIP可作为独立预后因素。
毛卫东[6](2020)在《辐射诱导的LNC CRYBG3对非小细胞肺癌进展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的肿瘤,中国每年新诊断肺癌人数占全球三分之一。放射治疗单独或联合使用是肺癌患者常采用的治疗方法,但放射抗拒是常规放疗难以进一步提高疗效的因素之一。碳离子放射治疗以其特有的物理和生物学特性,在临床放疗中比常规光子放疗更具有优越性。但是碳离子治疗的确切放射生物学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所以研究肺癌细胞碳离子和X线辐射后有差异变化的效应分子,可能对于开发碳离子诱导的效应生物大分子的临床应用具有潜在价值。方法:1.重离子辐射敏感性研究主要采用鳞癌细胞株和黑色素瘤细胞株。辐射类型为X射线和碳离子束,分不同剂量照射组。通过克隆形成法测定X射线和碳离子照射后细胞的存活率,绘制存活曲线,计算LD50来评估细胞辐射敏感性。2.辐射后LNC RNA表达谱的筛选采用4Gy X射线和碳离子辐射后提取总RNA行LNC RNA芯片检测,并行荧光定量PCR验证。3.LNC CRYBG3和肺癌关系研究通过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测定LNC CRYBG3的表达在肺癌样本和肺癌细胞株中的表达与正常组织或细胞对比是否存在差异。4.LNC RNA细胞效应研究部分采用克隆形成法、流式细胞术等测定细胞的周期变化、增殖和凋亡;并通过活细胞工作站研究细胞分裂过程。细胞增殖、周期和凋亡分别采用过表达LNC CRYBG3和干扰LNC CRYBG3的细胞株为模型开展实验。lncRNA的过表达采用腺病毒过表达载体感染肺癌细胞。lncRNA的干扰表达采用过表达shRNA载体的慢病毒感染肺癌细胞,构建稳定表达系。5.LNC CRYBG3作用机制研究部分使用到的方法如下:采用免疫荧光技术,研究其对细胞骨架微丝的影响;进行目标RNA的RNA Pull-down实验,明确与LNC CRYBG3相互作用的靶蛋白,行Western Blot实验验证拉下的蛋白。通过RNA免疫共沉淀(RNA Immunoprecipitation,RIP)实验验证Actin可以吸附LNC CRYBG3。6.动物实验部分,通过构建LNC CRYBG3过表达和干扰表达的细胞株,构建小鼠的移殖瘤模型和体内转移模型,观测成瘤情况。构建荷瘤小鼠后,通过注射LNC CRYBG3腺病毒过表达载体或LNC CRYBG3干扰表达载体,研究LNC CRYBG3对肿瘤生长的影响。通过FISH检测小鼠瘤体内的LNC CRYBG3表达、Actin聚合等情况;使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肿瘤分化。肺癌细胞转移模型是将构建好的细胞株通过小鼠的尾静脉注射,用小动物活体成像仪观察肺癌细胞在小鼠肺部的归巢和增殖状况,评估各个细胞株的转移情况。结果:1.癌细胞的重离子辐射敏感性研究:鳞状细胞癌对X射线敏感而黑色素瘤细胞对X射线抵抗;但碳离子束对黑色素瘤细胞和鳞状细胞癌都有较强的杀灭能力;碳离子对鳞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强于X射线。2.辐射相关lncRNA表达谱研究:芯片数据证明X射线辐射和碳离子辐射均能引起广泛的长链非编码RNA的表达变化。这些变化与细胞骨架动力学调控、细胞周期调控、细胞有丝分裂调控、细胞凋亡调控等密切相关。其中LNC CRYBG3在X射线和碳离子照射后均上调表达,碳离子辐射后LNC CRYBG3的表达量显着高于X射线照射组。结果提示LNC CRYBG3可能与碳离子辐射敏感性相关。3.LNC CRYBG3表达量与临床肺癌组织和正常组织的关系:正常肺组织中LNC CRYBG3表达明显低于肺癌组织。淋巴结转移患者肺癌组织中LNC CRYBG3的表达显着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肺癌组织。结果表明,LNC CRYBG3与肺癌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4.LNC CRYBG3对细胞周期、增殖和凋亡的影响:过表达LNC CRYBG3能显着引起细胞周期的G2/M期阻滞。进一步通过磷酸化H3的染色发现,细胞主要出现了 M期阻滞。LNC CRYBG3过表达后细胞出现大量的双核细胞。细胞出现M期阻滞引起了细胞增殖速度显着降低和细胞凋亡。5.LNC CRYBG3对细胞骨架动力学的影响:免疫荧光实验发现LNC CRYBG3过表达能导致细胞骨架的微丝解聚,对微管结构影响不明显。RNA Pull Down和RIP实验及体外无细胞系统内聚合实验证明LNC CRYBG3可以直接和Actin相互作用。LNC CRYBG3和Actin结合后,抑制球状肌动蛋白G-actin聚合成丝状肌动蛋白F-actin,破坏微丝结构。微丝结构的破坏还导致了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缢束环结构的形成失败。LNC CRYBG3的截短体和突变体设计,显示LNC CRYBG3的空间结构与其功能相关。随后通过Actin S14C突变体构建,发现肌动蛋白的14位丝氨酸可能是影响肌动蛋白与LNC CRYBG3结合或发挥作用的重要位点之一。6.LNC CRYBG3对小鼠肺癌移植瘤的影响:LNC CRYBG3能够显着抑制小鼠移殖瘤的生长。过表达LNC CRYBG3的细胞形成的移殖瘤的体积和质量显着降低。干扰LNC CRYBG3的细胞形成的移殖瘤体积显着增大,这个现象说明过表达LNC CRYBG3能够抑制肿瘤的增殖。但干扰LNC CRYBG3后肿瘤分化程度增高,过表达LNC CRYBG3后肿瘤分化程度变低。肿瘤细胞转移实验发现过表达LNCCRYBG3能抑制肺癌细胞的体内转移。结论:本研究以碳离子辐射、肺癌细胞和肺癌组织为研究对象,研究LNC CRYBG3通过与Actin互作对肺癌影响。得到结论如下:1.电离辐射,包括X射线辐射、碳离子辐射均能导致LNC CRYBG3的表达量升高。而碳离子较X射线辐射LNC CRYBG3表达升高更显着。2.高表达的LNC CRYBG3可导致细胞周期M期阻滞和细胞凋亡,这提示LNC CRYBG3的表达变化可能是碳离子等辐射导致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并可能与细胞对碳离子辐射敏感性更高的机制相关。3.LNC CRYBG3可抑制小鼠非小细胞肺癌移殖瘤的增殖和肺癌细胞的体内转移,这也可能与LNC CRYBG3可导致细胞M期阻滞和细胞凋亡有关。4.LNC CRYBG3能够抑制G-actin聚合成F-Actin,致细胞骨架破坏,并导致有丝分裂末期缢束环结构不能正常装配,无法完成细胞质分裂,这可能是细胞最终凋亡的原因之一。5.LNC CRYBG3抑制G-actin的聚合是通过其与G-Actin直接结合引起的。F-Actin不能形成,致细胞骨架坍塌,并出现双核细胞,细胞异型性增加。这提示LNC CRYBG3可能通过抑制细胞骨架的结构影响肺癌发生的过程。6.在肺癌细胞和肺癌组织中LNC CRYBG3表达均增高。干扰LNC CRYBG3后肿瘤分化程度增高。过表达LNC CRYBG3后肿瘤分化程度变低,提示LNC CRYBG3对肺癌的恶性分化可能有促进作用。这个结果有待进一步研究,以探讨LNCCRYBG3在肺癌的发生阶段和进展阶段所起的作用是否并不相同。7.LNC CRYBG3或许可以作为研究肺癌发生、进展和治疗的一个新的切入点。
冯坤丽[7](2020)在《TP53调控p27Kip1表达和核输出的作用机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TP53(p53突变体)能通过调控p27kip1的表达和核输出来促进肺鳞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但其机制尚不明了。p53在正常细胞蛋白质编码、分裂和分化等中起关键作用,但突变后,就会失去对细胞分化和DNA损伤修复等的调控作用,转变成癌基因。P27Kip1是一种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CDK)抑制剂,可特异性地作用于细胞G1晚期而阻断G1/S期的进展,进而在真核细胞周期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一种公认的抑癌基因,P27Kip1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但也可表现出致癌活性,主要是由于其在细胞内的定位改变所致。一般认为,胞质p27kip1具有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而胞核p27kip1(作为CDKI)具有阻断细胞周期和促进凋亡的作用。因此,p27kip1的功能发挥不仅与其表达水平相关,而且还取决于其细胞定位。c-myc是一种广谱癌基因,可使细胞无限增殖,广泛参与包括肺鳞癌在内的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染色体维持蛋白1(CRM1),是一种重要的运输蛋白,参与多种肿瘤抑制因子(例如,p53和核磷蛋白等)的出核转运,在肿瘤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结合前期研究基础,我们推测:1.TP53通过激活c-myc信号通路抑制p27kip1表达来促进肺鳞癌细胞增殖;2.TP53上调CRM1表达促进p27kip1出核转运并与p27kip1表达水平下调协同作用,进一步促进肺鳞癌细胞的增殖。本课题将从细胞、分子和临床水平等多角度来验证这一推测。研究目的探讨TP53调控p27Kip表达和核输出的作用机制,为阐明肺鳞癌发生发展的机制提供新的依据,同时有望为肺鳞癌治疗提供新的靶标。研究思路与方法1.选择p53突变型细胞课题组前期利用Sanger测序确认肺鳞癌细胞SK-MES-1为p53突变型细胞。2.进一步确定TP53抑制p27Kip1表达前期研究发现,si RNA下调TP53表达后,SK-MES-1细胞p27kip1 m RNA和蛋白表达均显着增加。为进一步明确TP53对p27Kip1表达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肺鳞癌组织标本TP53和p27Kip1的表达;并构建慢病毒过表达TP53载体,利用q PCR和WB实验来观察上调TP53对p27kip1 m 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以进一步确定TP53抑制p27Kip表达。3.明确TP53通过调控p27Kip1表达来影响SK-MES-1细胞周期和增殖前期及上述研究已证实TP53促进SK-MES-1增殖、抑制p27Kip1表达,提示p27Kip1在TP53对肺鳞癌细胞增殖的影响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首先利用流式细胞术Brdu摄人实验测定下调p53后细胞周期的变化;然后利用CCK-8实验分别测定下调TP53以及同时下调TP53和p27Kip1后细胞增殖的变化,以明确TP53通过调控p27Kip1表达来影响SK-MES-1细胞周期和增殖。4.探讨TP53抑制p27Kip1蛋白表达的机制c-myc作为一种广谱癌基因参与包括肺鳞癌在内的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我们推测c-myc信号通路可能与TP53调控p27Kip1表达相关。为了阐明TP53调控p27Kip1表达的机制,本研究首先利用WB实验分别测定下调和过表达TP53后c-myc表达的变化;然后再通过测定干扰c-myc对p27Kip1表达的影响来明确TP53抑制p27Kip1表达是由c-myc介导的。5.探讨TP53调控p27Kip1核输出的机制我们前期研究发现,下调TP53表达,核内p27Kip1蛋白增加,提示TP53与p27Kip1的核输出密切相关,但其机制尚不清楚。CRM1是一个重要的核输出蛋白,参与多个肿瘤抑制因子的核外转运。据此,我们推测TP53可能通过调控CRM1表达来介导p27Kip1的核外输出。研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核质分离和WB等技术测定下调TP53对CRM1蛋白表达和p27Kip1核内分布的影响来加以验证。研究结果1.Sanger测序显示SK-MES-1细胞p53基因存在215位点C→G和892位点G→T突变,为p53突变型细胞。2.在免疫组化检测的12例肺鳞癌组织标本中,有6例TP53阳性(阳性为p53突变体),p27Kip1阴性;另6例TP53阴性,p27Kip1阳性。si RNA下调SK-MES-1 p53表达后,p27kip1 m RNA和蛋白表达均显着增加;慢病毒载体过表达TP53后,p27kip1 m RNA和蛋白表达均显着降低。结果表明,TP53抑制p27Kip1的表达。3.流式细胞术Brdu摄入实验显示,下调TP53表达,SK-MES-1细胞G0/G1期细胞比例显着增加,S期细胞比例显着下降;CCK-8实验显示,下调TP53以及同时下调TP53和p27Kip1表达,SK-MES-1增殖能力显着降低。结果提示TP53至少是部分通过抑制p27Kip1表达来促进SK-MES-1细胞增殖的。4.下调p53表达,SK-MES-1细胞c-myc蛋白表达显着降低;过表达TP53,c-myc蛋白显着增加。此外,下调c-myc表达,SK-MES-1细胞p27Kip1蛋白表达显着增加。结果提示,TP53可能是通过激活c-myc信号来抑制p27Kip1的表达。5.下调p53表达,SK-MES-1细胞CRM1蛋白显着降低;WB和免疫荧光染色均显示细胞核内p27Kip1蛋白增加;结果提示,TP53可能是通过调控CRM1的表达来影响p27Kip1核分布。结论1.TP53通过激活c-myc信号通路抑制p27kip1来促进肺鳞癌细胞增殖;2.TP53上调CRM1表达促进p27kip1出核并与p27kip1表达下调协同作用,进一步促进肺鳞癌细胞增殖。
乔冠恩[8](2019)在《miR-106b-3p靶向ZNRF3调控食管鳞癌恶性生物学行为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实验主要研究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组织中miR-106b-3p的表达情况,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和体内动物实验确认miR-106b-3p的差异表达能够影响ESCC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黏附和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进程。通过Target Scan以及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预测及验证miR-106b-3p在ESCC调控中的靶基因。最后,深入探讨miR-106b-3p调控ESCC恶性生物学功能的机制。方法:1、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邯郸市第一医院的ESCC组织和癌旁样本3对,应用Agilent miRNAs表达谱芯片技术筛选出差异表达的miRNAs;2、RT-qPCR检测差异比较大的miR-106b-3p的表达水平;3、RT-qPCR检测miR-106b-3p在ESCC细胞株(KYSE150、ECA109和EC9706)和人正常食管上皮细胞(HET-1A)中的表达;MTT-8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ESCC细胞株(KYSE150、ECA109和EC9706)和人正常食管上皮细胞(HET-1A)的增殖能力;4、将合成的miR-106b-3p mimics NC、miR-106b-3p mimics、miR-106b-3p inhibitors NC及miR-106b-3p inhibitors转染至ESCC细胞株(ECA109和KYSE150)中,RT-qPCR检测转染效率;MTT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miR-106b-3p对ESCC细胞株(ECA109和KYSE150)增殖能力的影响,流式周期实验观察对周期分布的影响,Western blot实验观察对细胞周期、迁移、侵袭及EMT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划痕实验观察对细胞非定向迁移能力的影响,Transwell迁移实验观察对细胞定向迁移能力的影响,Transwell侵袭移实验观察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光镜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细胞黏附实验观察对细胞黏附能力的影响;5、构建ESCC细胞株(ECA109)裸鼠移植瘤模型,观察miR-106b-3p对ESCC细胞株移植瘤生长的作用;6、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ZNRF3在ESCC细胞株(KYSE150、ECA109和EC9706)和人正常食管上皮细胞(HET-1A)中的表达;RT-qPCR、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实验检测ESCC细胞株(ECA109和KYSE150)转染miR-106b-3p mimics NC、miR-106b-3p mimics、miR-106b-3p inhibitors NC及miR-106b-3p inhibitors后ZNRF3 m RNA和蛋白的表达;Target Scan预测miR-106b-3p的靶基因,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miR-106b-3p的靶基因;7、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miR-106b-3p对ESCC细胞株(ECA109和KYSE150)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1、利用Agilent miRNAs表达谱芯片筛选出62个ESCC差异表达的miRNAs,其中ESCC表达上调的miRNAs 41个,下调的miRNAs 21个;2、RT-qPCR实验结果显示miR-106b-3p在ESCC临床组织样本的表达水平要显着高于其在癌旁中的表达;3、RT-qPCR结果显示miR-106b-3p在ESCC细胞株(KYSE150、ECA109和EC9706)中的表达要显着高于其在人正常食管上皮细胞(HET-1A)的表达;MTT和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ESCC细胞株(KYSE150、ECA109和EC9706)的增殖能力要显着高于人正常食管上皮细胞(HET-1A);4、转染miR-106b-3p inhibitors后,ESCC细胞株(ECA109和KYSE150)中miR-106b-3p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转染miR-106b-3p mimics后,ESCC细胞株(ECA109和KYSE150)中miR-106b-3p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MTT实验表明转染miR-106b-3p inhibitors后ESCC细胞株(ECA109和KYSE150)的增殖能力显着降低,而转染miR-106b-3p mimics后的增殖能力显着增强;克隆形成实验验表明转染miR-106b-3p inhibitors后ESCC细胞株的克隆形成能力显着降低,而转染miR-106b-3p mimics后的克隆能力显着增强;流式周期实验表明转染miR-106b-3p inhibitors后ESCC细胞株细胞阻滞在G1期,而转染miR-106b-3p mimics后的G1比例显着下调,且miR-106b-3p inhibitors能够显着抑制Cyclin D1蛋白的表达,促进p21和p27的表达,而miR-106b-3p mimics能够显着促进Cyclin D1蛋白的表达,抑制p21和p27的表达;划痕实验和Transwell迁移表明转染miR-106b-3p inhibitors后ESCC细胞株的迁移能力显着降低,而转染miR-106b-3p mimics后的迁移显着增强;Transwell侵袭实验表明转染miR-106b-3p inhibitors后ESCC细胞株的侵袭能力显着降低,而转染miR-106b-3p mimics后的侵袭显着增强;Western blot实验表明,miR-106b-3p inhibitors能够显着抑制MMP-2和MMP-9蛋白的表达,而miR-106b-3p mimics能够显着促进MMP-2和MMP-9蛋白的表达;细胞形态和黏附实验表明,miR-106b-3p inhibitors能够抑制ESCC细胞株对collagen I、collagen IV和fibronectin的黏附,而miR-106b-3p mimics能够增强对collagen I、collagen IV和fibronectin的黏附;Western blot实验表明,miR-106b-3p inhibitors能够显着抑制Snail、N-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的表达,促进E-cadherin蛋白的表达,而miR-106b-3p mimics能够显着促进Snail、N-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的表达,抑制E-cadherin蛋白的表达;5、裸鼠移植瘤实验表明,抑制miR-106b-3p的表达能够显着抑制移植瘤的生长,而促进miR-106b-3p的表达则显着促进移植瘤的生长;6、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实验表明ZNRF3在ESCC细胞株(KYSE150、ECA109和EC9706)的表达要显着低于其在人正常食管上皮细胞(HET-1A)中的表达;RT-qPCR、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实验结果表明,ESCC细胞株(ECA109和KYSE150)转染miR-106b-3p mimics后,ZNRF3 m RNA和蛋白的表达显着降低,转染miR-106b-3p inhibitors后,ZNRF3 m RNA和蛋白的表达显着升高;Target Scan预测ZNRF3是miR-106b-3p的潜在靶基因,且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ZNRF3是miR-106b-3p的靶基因;7、RT-qPCR结果显示抑制miR-106b-3p的表达可以显着抑制Wnt和β-catenin m RNA的表达,促进GSK3βm RNA的表达;促进miR-106b-3p的表达可以显着促进Wnt和β-catenin m RNA的表达,降低GSK3βm RNA的表达。Western blot实验示抑制miR-106b-3p的表达可以显着抑制Wnt和β-catenin蛋白的表达,上调p-GSK3β蛋白的表达;促进miR-106b-3p的表达可以显着促进Wnt和β-catenin蛋白的表达,降低p-GSK3β蛋白的表达。结论:1、miR-106b-3p在食管鳞癌临床样本中显着高表达;2、miR-106b-3p可以显着促进食管鳞癌细胞株的增殖、周期、迁移、侵袭、黏附及EMT进程;能够显着促进食管鳞癌细胞移植瘤的生长;3、miR-106b-3p能够靶向作用于ZNRF3;4、miR-106b-3p可以显着促进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表达。
苏雷震[9](2019)在《沙利霉素对人口腔鳞癌细胞增殖和凋亡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口腔癌是人类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每年有超过30万口腔癌新发病例,占全球新发肿瘤病例数的2.1%,其中口腔鳞状细胞癌超过90%,占全球恶性肿瘤的1-2%,中国的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病率占恶性肿瘤总发病率的1.5%—5.6%。现阶段口腔癌的治疗仍以手术辅助放疗和化疗为主,但术后局部病灶的复发和远处转移,导致总体5年生存率仅为55%,并且手术对患者面容的破坏使患者的社交生活质量明显下降,而临床上常规使用的化疗药物易产生耐药现象。因此,临床医生及科研工作者致力于寻找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或者抗肿瘤药物,提高口腔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并减少不良反应。本实验旨在初步探讨沙利霉素在人口腔鳞癌细胞中抑制细胞增殖、促进凋亡、抑制血管生成等方面的生物学功能,初步探讨沙利霉素作用机制,为今后治疗口腔鳞状细胞癌提供新思路。方法:本实验通过培养人口腔鳞癌细胞株CAL-27,分别将1、2、4、8、16、32μmol/L沙利霉素和1.25、2.5、5、10、20、40、80μmol/L顺铂与CAL-27细胞共同培养,采用CCK-8法检测沙利霉素和顺铂对人口腔鳞癌细胞CAL-27的增殖在24小时和48小时两个时间点受抑制的情况。将0、2、4、8μmol/L沙利霉素和0、5、10、20μmol/L顺铂与CAL-27细胞共同培养48小时后,采用流式细胞技术(PI染色法)分别检测沙利霉素和顺铂对人口腔鳞癌细胞CAL-27细胞周期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分析沙利霉素作用后与细胞凋亡密切相关的蛋白Caspase-3,Caspase-9和PARP在人口腔鳞癌细胞CAL-27中的表达水平的变化,并检测可能与沙利霉素作用机制有关的通道蛋白Akt和p-Akt的表达变化。采用小管形成实验检测0、2、4、8μmol/L沙利霉素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小管生成数目和管样结构长度的影响。结果:沙利霉素和顺铂均能够显着抑制人口腔鳞状细胞癌CAL-27细胞增殖且抑制作用呈时间依赖性和药物浓度依赖性,与临床一线化疗药物顺铂相对比,沙利霉素对CAL-27细胞的增殖抑制效果更加显着。在细胞周期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沙利霉素与CAL-27细胞共同培养48小时后,G0/G1期的CAL-27细胞比例明显升高,而S期和G2/M期的CAL-27细胞比例出现降低;顺铂对CAL-27细胞周期没有特异性影响。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沙利霉素能够上调CAL-27细胞中Caspase-3和Caspase-9蛋白表达的同时能够下调PARP,Akt和p-Akt蛋白的表达。小管形成实验表明沙利霉素能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小管生成数目和管样结构长度,且抑制效果呈药物浓度依赖性。结论:本实验初步证实相对于顺铂而言,沙利霉素对CAL-27细胞的增殖有更好的抑制作用且能将人口腔鳞状细胞癌CAL-27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同时能够诱导CAL-27细胞发生凋亡,这一机制可能和Akt/p-Akt信号通路相关。另外,沙利霉素能够在体外抑制血管生成。因此本实验提示沙利霉素能够对人口腔鳞癌细胞的增殖有效抑制并且能够促进其凋亡,可能成为治疗口腔鳞状细胞癌的有效方式。
李宏权[10](2016)在《Sal B-PLC-NPs防治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病变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验证丹酚酸B防治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病变(Oral Potentially Malignant Disorders,以下简称OPMDs)的有效性,以及比较丹酚酸B磷脂复合纳米颗粒(Sal B-PLC-NPs,以下简称Nano)防治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病变的活性是否比单纯的丹酚酸B(以下简称Free)更强。方法:本课题从体外细胞实验和动物模型体内实验两个方面(四个部分)展开。(一)体外细胞实验方面(包括第一部分实验):本部分实验采用Nano和Free作用于口腔鳞状上皮细胞癌细胞系HN13和HN30细胞(以下分别简称癌细胞A、癌细胞B)、口腔白斑细胞系Leuk1(以下简称白斑细胞),作相关比较研究: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定性研究200μg/ml的Nano和Free分别作用于癌细胞A、癌细胞B和白斑细胞的2h细胞摄取药物的定性差异。用荧光分光光度计定量研究分析Nano和Free在2h时间节点上25、50、100、200μg/ml的浓度梯度以及200μg/ml浓度条件下5、10、20、30min、1h、2h时间梯度的癌细胞A、癌细胞B和白斑细胞摄取药物的定量差异。用MTS方法研究阴性空白对照组、Nano组和Free组对于癌细胞A、癌细胞B和白斑细胞在25、50、100、200μg/ml浓度梯度条件下,其24、48、72、96h时间梯度抑制细胞生长增殖作用的差异。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比较Nano和Free作用于癌细胞A(200μg/ml-24h)、癌细胞B(100μg/ml-48h)、白斑细胞(200μg/ml-48h)的条件下,阻滞细胞增殖周期的差异。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比较Nano和Free作用于癌细胞A(200μg/ml)、癌细胞B(100μg/ml)、白斑细胞(200μg/ml)的条件下,在24h和48h两个时间点诱导细胞凋亡的差异。(二)体内动物模型实验方面(包括第二、第三、第四部分实验):采用4NQO致癌剂诱导C57BL/6小鼠舌黏膜上皮癌变动物模型,灌胃给药干预实验动物18周,停药后继续观察4周,总共22周。进行大体观察和解剖记录、组织病理诊断、免疫组化检测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指标表达的变化情况,比较Nano和Free防治4NQO诱导C57BL/6小鼠舌黏膜上皮癌变的活性。结果:(一)体外细胞实验结果:1、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测到,在Nano处理后的细胞内直观地显示出更多更强的亮蓝色荧光团。提示纳米剂型更容易被细胞摄取。2、Nano对癌细胞A在25、50、100、200μg/ml浓度、对癌细胞B在200μg/ml浓度、对白斑细胞在25、200μg/ml浓度作用2h后细胞内荧光强度比Free更强,具有统计学差异。提示对于不同系的癌细胞和OPMDs(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病变)细胞,其摄取纳米化药物峰值的药物浓度和时间节点是不同的。3、与阴性对照组相比,Nano和Free均具有抑制癌细胞A、癌细胞B和白斑细胞生长增殖的作用。其中:Nano对癌细胞A在200μg/ml-48h时、对癌细胞B在100μg/ml-96h时抑制细胞增殖作用明显强于Free;对白斑细胞在200μg/ml-96h时抑制细胞增殖作用有强于Free的趋势。提示:丹酚酸B无论对口腔鳞状上皮癌细胞或口腔白斑细胞都有抑制其生长增殖的作用,而纳米剂型对不同细胞系在特定时间和浓度条件下,其抑制活性优于非纳米剂型。4、Nano分别作用于癌细胞A(200μg/ml-24h)、癌细胞B(100μg/ml-48h)后,其增殖周期阻滞活性都比Free强。而Free作用于白斑细胞(200μg/ml-48h)后,阻滞作用比Nano更明显。细胞周期阻滞实验结果与细胞生长抑制曲线相符。5、Free诱导癌细胞A在200μg/ml-24h后凋亡率比Nano高;诱导癌细胞B在100μg/ml-48h后的早期凋亡率比Nano高;Free诱导白斑细胞在200μg/ml-24h和200μg/ml-48h后凋亡率比Nano更高。本实验结果与细胞生长抑制曲线相符。提示:从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以不同角度观察,均表现出丹酚酸B纳米剂型在特定的浓度和作用时间条件下,优于非纳米剂型。(二)体内动物模型实验结果:1、从8到30周小鼠生长发育良好,饮水先减、后增、再减,体重先增后减,没有出现意外死亡和其他疾病。小鼠自由饮用4NQO水溶液各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说明4NQO对各组小鼠诱导致癌作用等同。根据小鼠体重变化曲线,早期小鼠体重平行增长,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说明各组药物处理方式对小鼠没有明显毒性。2、根据4NQO阳性对照组小鼠的4、8、14、18、22周末大体解剖检查和病理诊断结果,小鼠舌黏膜上皮经历了“正常黏膜上皮→良性增生→轻度异常增生→中度异常增生→重度异常增生→黏膜上皮癌变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逐渐加重的程序式变化,说明本次实验所建立的4NQO诱导C57BL/6小鼠舌黏膜癌变动物模型是成功的。3、对药物干预组小鼠在8、14、18和22周末大体解剖检查和组织病理结果,进行评分和统计分析,发现Nano组小鼠的病情相对最轻,其次是Free组,4NQO阳性对照组病情最重,表明Nano比Free防治4NQO诱导C57BL/6小鼠舌黏膜癌变的活性更强。而相应的三个阴性对照组小鼠完全正常,说明无论是Nano或是Free都没有致癌、致畸的毒副作用。4、细胞增殖指标Ki-67、PCNA检测发现Nano具有更明显的抑制小鼠组织细胞生长增殖的趋势;5、细胞周期指标cyclin D1、p16检测表明Nano有更明显的阻滞小鼠组织细胞增殖周期的趋势。结论:本课题从体外细胞实验和体内动物模型实验两个方面证实了:1、丹酚酸B(无论纳米化或非纳米化剂型)均对HN13、HN30等口腔鳞癌细胞系、口腔白斑细胞,以及4NQO诱导的C57BL/6小鼠口腔黏膜癌变模型有抑制或阻滞作用,并且无明显毒性作用。2、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均表明,在某些特定的药物浓度和时间节点条件下,纳米化的丹酚酸B抑癌活性比非纳米化的的丹酚酸B更强。3、纳米化的丹酚酸B比非纳米化的丹酚酸B被细胞摄取量更大,并在某些特定剂量和时间节点上,在细胞增殖、凋亡等流式细胞仪检测指标方面反应出更好的作用。这些现象是否可以用于解释纳米化丹酚酸B比非纳米化剂型抑癌活性更强,值得进一步研究。
二、流式细胞术分析舌体鳞癌细胞DNA倍体和细胞周期的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流式细胞术分析舌体鳞癌细胞DNA倍体和细胞周期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黄芩苷镁盐对HepG2细胞增殖、迁移与凋亡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黄芩提取物抗癌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LIF对食管鳞癌中不同LET射线辐射应答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食管癌现状与治疗进展 |
1.1.1 食管癌流行现状 |
1.1.2 食管癌治疗概述 |
1.2 食管癌放射治疗进展 |
1.2.1 线性能量传递 |
1.2.2 X线放射治疗食管癌现状 |
1.2.3 碳离子物理学和生物学特性概述 |
1.2.4 碳离子放射治疗食管癌研究进展 |
1.3 蛋白质组学研究 |
1.3.1 蛋白质组学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
1.3.2 蛋白质组学在食管癌中的应用 |
1.3.3 蛋白质组学与辐射抗性 |
1.4 STAT3信号通路 |
1.4.1 STAT3信号通路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
1.4.2 STAT3信号通路与放射治疗的关系 |
1.5 研究思路和临床意义 |
第二章 X射线辐照对食管鳞癌细胞辐射应答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试剂 |
2.2.1 实验细胞 |
2.2.2 实验试剂 |
2.2.3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和步骤 |
2.3.1 细胞培养 |
2.3.2 辐照处理 |
2.3.3 细胞克隆存活实验 |
2.3.4 细胞增殖实验 |
2.3.5 细胞周期检测 |
2.3.6 细胞凋亡检测 |
2.3.7 迁移和侵袭实验 |
2.3.8 免疫荧光实验 |
2.3.9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的表达变化 |
2.3.10 统计分析 |
2.4 实验结果 |
2.4.1 X射线对ECA109和KYSE150 细胞存活分数的影响 |
2.4.2 X射线对ECA109和KYSE150 细胞增殖的影响 |
2.4.3 X射线对 ECA109 和KYSE150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 |
2.4.4 X射线对ECA109和KYSE150 细胞凋亡的影响 |
2.4.5 X射线对ECA109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
2.4.6 X射线对ECA109 细胞DNA链损伤的影响 |
2.4.7 X射线对ECA109细胞中抗辐射相关蛋白的影响 |
2.5 讨论 |
第三章 ECA109细胞中辐射抗性差异蛋白分子的筛选和鉴定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试剂 |
3.2.1 实验细胞 |
3.2.2 实验试剂 |
3.2.3 实验仪器和耗材 |
3.3 实验方法和步骤 |
3.3.2 蛋白质的抽提 |
3.3.3 SDS-PAGE电泳 |
3.3.4 FASP酶解 |
3.3.5 TMT标记 |
3.3.6 High PH RP分级 |
3.3.7 质谱分析 |
3.3.8 质谱鉴定 |
3.3.9 数据分析 |
3.4 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
3.4.1 Gene Ontology(GO)功能注释 |
3.4.2 KEGG通路注释 |
3.4.3 GO注释与KEGG注释的富集分析 |
3.5 结果 |
3.5.1 蛋白质质量定量检测 |
3.5.2 TMT标记和仪器质控 |
3.5.3 样本一致性评估 |
3.5.4 差异蛋白质的统计分析 |
3.6 讨论 |
第四章 食管鳞癌放疗患者血清中LIF浓度的临床意义 |
4.1 引言 |
4.2 资料与方法 |
4.2.1 临床资料 |
4.2.2 治疗方法 |
4.2.3 主要仪器及试剂 |
4.2.4 实验方法 |
4.2.5 统计分析 |
4.3 实验结果 |
4.3.1 临床样本特征及血清LIF浓度测定 |
4.3.2 食管鳞癌患者放疗前后血清LIF浓度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4.3.3 食管鳞患者放疗前后血清LIF浓度变化与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的关系 |
4.3.4 放疗后血清LIF浓度升高组和下降组生存率比较 |
4.4 讨论 |
第五章 LIF通过靶向STAT3 在食管鳞癌细胞中生物学效应的探索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试剂 |
5.2.1 实验细胞 |
5.2.2 实验试剂及耗材 |
5.2.3 主要仪器 |
5.3 实验方法和步骤 |
5.3.1 细胞转染试验 |
5.3.2 细胞培养 |
5.3.3 克隆形成实验 |
5.3.4 细胞增殖实验 |
5.3.5 细胞凋亡试验 |
5.3.6 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 |
5.3.7 RNA的提取及反转录 |
5.3.8 Western blot |
5.3.9 数据统计分析 |
5.4 结果 |
5.4.1 下调LIF对细胞克隆形成的影响 |
5.4.2 下调LIF后对ECA109 细胞增殖的影响 |
5.4.3 下调LIF对 ECA109 细胞的凋亡影响 |
5.4.4 下调LIF对 ECA109 细胞转移的作用 |
5.4.5 RT-PCR检测LIF和 STAT3 的表达 |
5.5 讨论 |
第六章 LIF通过STAT3 信号通路调控食管鳞癌细胞对碳离子射线的辐射应答效应及机制研究 |
6.1 前言 |
6.2 材料与试剂 |
6.2.1 实验细胞 |
6.2.2 主要试剂 |
6.2.3 主要仪器 |
6.3 实验方法和步骤 |
6.3.1 细胞培养 |
6.3.2 辐照处理 |
6.3.3 细胞克隆存活试验 |
6.3.4 细胞增殖试验 |
6.3.5 细胞周期检测试验 |
6.3.6 细胞凋亡试验 |
6.3.7 细胞划痕实验和侵袭试验 |
6.3.8 细胞总RNA提取 |
6.3.9 RT-PCR试验 |
6.3.10 Western blot试验 |
6.3.11 数据统计分析 |
6.4 试验结果 |
6.4.1 碳离子对ECA109细胞克隆存活的影响 |
6.4.2 碳离子对ECA109细胞增殖的影响 |
6.4.3 碳离子对ECA109细胞凋亡的影响 |
6.4.4 碳离子对ECA109细胞周期阻滞的影响 |
6.4.5 碳离子对ECA109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
6.4.6 碳离子对ECA109 细胞中LIF和 STAT3 相关分子转录水平的影响 |
6.4.7 碳离子对ECA109 细胞中LIF和 STAT3 相关分子翻译水平的影响 |
6.5 讨论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茉莉酸甲酯联合顺铂抑制人舌癌CAL-27细胞增殖的效果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植物激素及其抗肿瘤作用的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去泛素化酶PSMD14在头颈部鳞癌化疗抵抗中的功能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PSMD14在头颈部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及来源 |
1.1.2 样本的收集与整理 |
1.1.3 免疫组化实验 |
1.1.4 随访 |
1.1.5 统计学分析 |
1.2 结果 |
1.2.1 PSMD14在头颈部鳞癌中表达显着升高 |
1.2.2 PSMD14表达与肿瘤化疗抵抗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
1.2.3 PSMD14高表达提示头颈部鳞癌患者预后不良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PSMD14影响头颈部鳞癌化疗抵抗的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细胞培养 |
2.1.2 荧光定量PCR |
2.1.3 蛋白印迹(Western blot)实验 |
2.1.4 免疫荧光实验 |
2.1.5 细胞成球实验 |
2.1.6 流式细胞学实验 |
2.1.7 平板克隆实验 |
2.1.8 MTT比色分析实验 |
2.1.9 裸鼠移植瘤实验 |
2.2 结果 |
2.2.1 敲降PSMD14表达抑制头颈部鳞癌细胞增殖 |
2.2.2 抑制PSMD14表达增加头颈部鳞癌细胞的化疗敏感性 |
2.2.3 PSMD14影响头颈部鳞癌的细胞干性 |
2.2.4 PSMD14对头颈部鳞癌细胞具有体内促生长作用 |
2.3 讨论 |
2.4 小结 |
三、头颈部鳞癌中PSMD14作用机制的研究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PSMD14敲除质粒构建 |
3.1.2 稳定细胞系的建立 |
3.1.3 免疫共沉淀实验 |
3.1.4 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ChIP)实验 |
3.2 结果 |
3.2.1 PSMD14 抑制转录因子E2F1 的泛素化降解 |
3.2.2 PSMD14 通过E2F1 转录起始促进Sox2 的表达 |
3.2.3 PSMD14 高表达引起的化疗抵抗与Akt通路激活相关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与恶性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靶向内质网相关降解途径诱发内质网应激在改善食管鳞状细胞癌放疗抵抗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基于血浆蛋白质组学筛选局部进展期食管癌放疗敏感性预测标记物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7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靶向内质网相关降解途径改善食管癌放疗敏感性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7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靶向内质网相关降解途径增强食管鳞状细胞癌免疫原性细胞死亡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7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局部进展期食管癌放化疗前BIP表达水平与患者的预后具有相关性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7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综述 内质网应激在食管肿瘤放疗中的重要意义 |
1 射线诱发低于阈值的内质网应激,导致放疗抵抗 |
2 放疗可调节免疫应答,影响治疗效果 |
3 肿瘤免疫原性细胞死亡的诱导及调控机制 |
4 增强内质网应激可改善放疗引发的肿瘤免疫原性死亡 |
5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辐射诱导的LNC CRYBG3对非小细胞肺癌进展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中国肺癌发病情况现状 |
二、肿瘤的放射治疗 |
三、肌动蛋白家族与肿瘤的关系 |
四、长链非编码RNA与肿瘤及放疗的关系 |
五、课题研究思路 |
第一部分 癌细胞对碳离子辐射敏感性及辐射后长链非编码RNA表达谱筛选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实验结果 |
2.1 鳞癌细胞株及黑色素瘤细胞株对X射线、碳离子的辐射敏感性 |
2.2 X射线和碳离子辐射后长链非编码RNA表达谱的筛选 |
3 结论 |
第二部分 LNC CRYBG3表达与肺癌关系的初步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实验结果 |
2.1 LNC CRYBG3在肺癌组织和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 |
2.2 LNC CRYBG3在肺癌细胞株和其它癌细胞株中的表达 |
3 结论 |
第三部分 LNC CRYBG3对细胞周期、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实验结果 |
2.1 病毒包装效果和过表达/干扰效率验证 |
2.2 LNC CRYBG3在不同时相细胞中的表达 |
2.3 LNC CRYBG3导致细胞周期M期阻滞 |
2.4 LNC CRYBG3致双核细胞数量测定验证细胞M期阻滞 |
2.5 LNC CRYBG3抑制细胞增殖并导致细胞凋亡 |
3 结论 |
第四部分 LNC CRYBG3对细胞骨架的影响及其与ACTN作用方式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实验结果 |
2.1 LNC CRYBG3导致细胞骨架坍塌 |
2.2 LNC CRYBG3破坏微丝致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缢束环结构消失 |
2.3 LNC CRYBG3对不同细胞株细胞骨架结构的影响 |
2.4 LNC CRYBG3增加了细胞球状微丝对束状微丝的比例 |
2.5 LNC CRYBG3影响G-actin的聚合,而非F-actin的解聚 |
2.6 LNC CRYBG3生物素探针的制备 |
2.7 RNA Pull Down实验中LNC CRYBG3吸附的蛋白质质谱鉴定 |
2.8 LNC CRYBG3吸附Actin的验证 |
2.9 RNA免疫共沉淀技术证明Actin可以吸附LNC CRYBG3 |
2.10 LNC CRYBG3和Actin相互作用的直接性 |
2.11 LNC CRYBG3与Actin作用位点的研究 |
3 结论 |
第五部分 LNC CRYBG3对小鼠肺癌移植瘤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实验结果 |
2.1 干扰LNC CRYBG3表达的肺癌细胞皮下注射小鼠成瘤情况 |
2.2 注射干扰或过表达LNC CRYBG3载体病毒对小鼠移殖瘤的影响 |
2.3 各组小鼠移殖瘤标本的大小对比 |
2.4 LNC CRYBG3对小鼠移殖瘤分化程度和细胞骨架结构的影响 |
2.5 LNC CRYBG3构建肺癌细胞尾静脉注射小鼠体内转移成瘤情况 |
3 结论 |
讨论 |
论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非小细胞肺癌的大分割放疗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参与课题及获奖情况 |
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7)TP53调控p27Kip1表达和核输出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突变型 p53 蛋白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8)miR-106b-3p靶向ZNRF3调控食管鳞癌恶性生物学行为及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食管鳞癌组织中microRNAs差异表达谱的筛选及研究 |
1.1 差异表达谱的筛选 |
1.1.1 材料 |
1.1.2 方法 |
1.1.3 结果 |
1.1.4 讨论 |
1.1.5 结论 |
1.2 食管鳞癌组织miR-106b-3p的研究 |
1.2.1 材料 |
1.2.2 方法 |
1.2.3 结果 |
1.2.4 讨论 |
1.2.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miR-106b-3p对食管鳞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
2.1 对体外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1.3 结果 |
2.1.4 讨论 |
2.1.5 结论 |
2.2 对裸鼠移植瘤的影响 |
2.2.1 材料 |
2.2.2 方法 |
2.2.3 结果 |
2.2.4 讨论 |
2.2.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miR-106b-3p调控食管鳞癌分子机制研究 |
3.1 miR-106b-3p的靶基因验证及二者关系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1.3 结果 |
3.1.4 讨论 |
3.1.5 结论 |
3.2 miR-106b-3p对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 |
3.2.1 材料 |
3.2.2 方法 |
3.2.3 结果 |
3.2.4 讨论 |
3.2.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综述:食管癌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9)沙利霉素对人口腔鳞癌细胞增殖和凋亡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沙利霉素显着抑制人口腔鳞癌细胞的增殖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沙利霉素对人口腔鳞癌细胞周期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沙利霉素诱导人口腔鳞癌细胞凋亡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沙利霉素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管样结构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文献综述 沙利霉素在口腔恶性肿瘤治疗应用中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Sal B-PLC-NPs防治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病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绪论 |
第一部分 Sal B-PLC-NPs抑制口腔鳞癌细胞和白斑细胞增殖活性的体外细胞实验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结论 |
第二部分 Sal B-PLC-NPs防治4NQO诱导C57BL/6 小鼠舌黏膜癌变的体内动物实验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结论 |
第三部分 Sal B-PLC-NPs抑制4NQO诱导C57BL/6 小鼠舌黏膜上皮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结论 |
第四部分 Sal B-PLC-NPs阻滞4NQO诱导C57BL/6 小鼠舌黏膜上皮细胞增殖周期的实验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在读期间参加及负责的课题 |
在读期间申请专利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四、流式细胞术分析舌体鳞癌细胞DNA倍体和细胞周期的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黄芩苷镁盐对HepG2细胞增殖、迁移与凋亡影响研究[D]. 王朔. 承德医学院, 2021(01)
- [2]LIF对食管鳞癌中不同LET射线辐射应答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罗宏涛. 兰州大学, 2020(04)
- [3]茉莉酸甲酯联合顺铂抑制人舌癌CAL-27细胞增殖的效果初探[D]. 林楠. 郑州大学, 2020(02)
- [4]去泛素化酶PSMD14在头颈部鳞癌化疗抵抗中的功能及其机制研究[D]. 李星晨.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5]靶向内质网相关降解途径诱发内质网应激在改善食管鳞状细胞癌放疗抵抗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罗辉. 郑州大学, 2020
- [6]辐射诱导的LNC CRYBG3对非小细胞肺癌进展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毛卫东. 苏州大学, 2020(06)
- [7]TP53调控p27Kip1表达和核输出的作用机制[D]. 冯坤丽. 安徽医科大学, 2020
- [8]miR-106b-3p靶向ZNRF3调控食管鳞癌恶性生物学行为及分子机制研究[D]. 乔冠恩. 苏州大学, 2019(06)
- [9]沙利霉素对人口腔鳞癌细胞增殖和凋亡影响的研究[D]. 苏雷震.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10]Sal B-PLC-NPs防治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病变的研究[D]. 李宏权. 上海交通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