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方凤贞,李壮苗,陈婷玉[1](2021)在《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脏疾病危险因素的系统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近年来糖尿病肾脏疾病(DKD)逐渐成为全球性的健康焦点,早期评估、干预相关危险因素可以预防或延缓DKD的发生。目的系统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KD的危险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国知网(CNKI)、维普网(VIP)及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筛选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KD危险因素的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0年4月。由两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包括3项队列研究,9项病例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高龄〔标准化均数差(SMD)=0.34,95%CI(0.23,0.46)〕、男性〔比值比(OR)=1.51,95%CI(1.20,1.90)〕、吸烟〔OR=1.64,95%CI(1.30,2.07)〕、高血压〔OR=2.01,95%CI(1.73,2.34)〕、收缩压升高〔SMD=0.37,95%CI(0.12,0.63)〕、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SMD=0.41,95%CI(0.02,0.80)〕、总胆固醇水平升高〔SMD=0.14,95%CI(0.06,0.22)〕、血肌酐水平升高〔SMD=0.73,95%CI(0.39,1.07)〕、维生素D缺乏〔OR=4.06,95%CI(2.11,7.78)〕、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OR=2.15,95%CI(1.39,3.32)〕、合并视网膜病变〔OR=2.16,95%CI(1.55,3.01)〕及胰岛素治疗〔OR=2.63,95%CI(1.79,3.85)〕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KD的危险因素(P<0.05)。糖尿病病程延长〔SMD=-0.44,95%CI(-0.54,-0.34)〕、HDL-C水平升高〔SMD=-0.20,95%CI(-0.30,-0.10)〕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KD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男性、高龄、吸烟、合并视网膜病变、高血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躯体因素(升高的总胆固醇、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血肌酐,维生素D缺乏)及胰岛素治疗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KD的危险因素,但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尚待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验证。
姚利璇,牛奔,岳伟,周文林,张雅婷[2](2021)在《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于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确诊的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294例,根据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丙肝合并糖尿病组70例和丙肝不合并糖尿病组224例,删除缺失的数据,选取丙肝合并糖尿病患者56例,丙肝不合并糖尿病患者59例,再随机选取2020年10月就诊于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单纯不合并丙肝的2型糖尿病患者52例纳入研究。收集受试者一般临床资料(性别、年龄、地区、饮酒史)及实验室检查(HCV RNA、抗HCV抗体、LDH、AST、ALT、ALP、GGT、TBIL、DBIL、TBA、TP、ALB、GLB、BUN、CR、UA、TC、TG、HDL-C、LDL-C、血糖),利用SPSS26.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分析3组患者间的血生化等指标是否有统计学差异,利用无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结果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合并2型糖尿病检出率为23.8%。在3组中性别、年龄、地区、饮酒、UA、GLB、LDL-C、TC、LDH、GLB、AST、ALT、ALP、GGT、TBiL、DBiL、TBA、T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TP、HDL-C、BUN、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无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及总胆汁酸是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会加重肝损伤,高龄及总胆汁酸水平高的丙肝患者更容易发生2型糖尿病。
曹晓婷[3](2021)在《2型糖尿病腻苔患者饮食因素调查研究及肠道菌群的初步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饮食因素与2型糖尿病腻苔的关系,为从饮食角度管控2型糖尿病提供依据;探索2型糖尿病腻苔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为探寻腻苔的潜在生物学基础提供依据。方法:1.选取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中西医结合科病房及糖尿病鉴定中心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中医舌诊结果将患者分为腻苔组与薄苔组,采用经优化的饮食习惯调查问卷,通过现场调查收集研究对象的相关信息,并将收集到的2型糖尿病腻苔与薄苔患者的饮食因素进行比较分析。2.选取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中西医结合科病房3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薄白苔10例,白腻苔10例,黄腻苔10例,利用16S rDNA测序技术对各组粪便样本进行16S rDNA测序、对菌群物种分布情况、属水平进化树、组间差异分析、差异物种分析、Tax4Fun功能预测等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索腻苔可能存在的生物标志物。结果:1.2型糖尿病腻苔组与薄苔组患者通过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有吸烟史、不能按时进餐、偏好苦味食物是腻苔的危险因素(P<0.05,OR>1),而适当少吃主食、掌握糖尿病饮食知识是腻苔的保护因素(P<0.05,OR<1)。2.通过比较薄白苔组、白腻苔组、黄腻苔组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发现薄白苔组肠道菌群以狄氏副拟杆菌、粪球菌、多尔氏菌、链球菌、粪厌氧棒杆菌为主;白腻苔组以罗伊氏乳杆菌、巨单胞菌属、嗜黏蛋白阿克曼菌菌为主,黄腻苔组以瘤胃球菌属、直肠无杆菌、肠道巴恩斯菌为主;经过统计学分析,薄白苔与白腻苔组间比较肠道菌群在属水平大肠杆菌、小杆菌、柑桔黄龙病菌、硫氧化湖沉积杆菌有显着差异;薄白苔与黄腻苔组间比较肠道菌群在属水平阿克曼菌、拟杆菌属、大肠杆菌属、韦荣氏球菌属有显着差异;白腻苔和黄腻苔组间比较肠道菌群在属水平阿克曼菌、韦荣氏球菌属、小杆菌、巨单胞菌属有显着差异。功能预测分析发现白腻苔组肠道菌群功能以参与人类疾病为主;黄腻苔组以参与组织系统较多,薄白苔组以处理环境信息为主。3.通过比较腻苔组与薄白苔组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发现腻苔组以盲肠罗斯氏菌、嗜黏蛋白阿克曼菌、韦荣氏球菌属、拟杆菌属、柯林斯菌属、大肠杆菌为主,薄白苔组以狄氏副拟杆菌、粪球菌、多尔氏菌、链球菌、粪厌氧棒杆菌为主,腻苔组与薄白苔组组间比较肠道菌群在属水平大肠杆菌、根瘤杆菌属、厌氧粘细菌有显着差异。功能预测分析发现腻苔组功能以参与组织系统、改变新陈代谢为主;薄白苔组以参与人类疾病、参与细胞转化、处理遗传信息、处理环境信息为主。结论:1.本研究表明吸烟、不能按时进餐、偏好苦味食物可能是2型糖尿病患者腻苔形成的危险因素。适当少吃主食、掌握糖尿病饮食知识可能是防治2型糖尿病患者腻苔的有利因素。2.通过进化分支图发现变形菌门可能为2型糖尿病患者白腻苔组的生物标记物;拟杆菌门、拟杆菌目、拟杆菌属、肠杆菌科和变形菌可能是黄腻苔组的生物标记物;肠杆菌科变形菌门为2型糖尿病患者腻苔组可能的生物标记物。
雷欣[4](2021)在《老年2型糖尿病中医体质分布状况及痰湿体质调理方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研究老年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中医体质分布状况,为老年T2DM慢病中医药健康管理提供流行病学依据。2.通过临床试验观察“痰湿体质调理方“对老年T2DM痰湿体质患者干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痰湿体质调理方”的临床广泛应用提供依据。方法1.采用系统抽样方法,在山西省11个地市中,每地市随机抽取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1所乡镇卫生院,与工作人员沟通,介绍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概况,获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参与老年T2DM体质辨识的档案,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居住地、体重指数及合并高血压等一般信息和体质辨识结果,用统计软件分析老年T2DM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2.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符合本次试验纳入标准,且在排除标准范围外的患者,共收集病例65例。对受试者介绍研究内容及项目,经其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纳入本研究,给予痰湿体质调理方进行干预,按4周为一个疗程,共观察3个疗程。观察患者干预前后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胰岛素抵抗指数(IRI)、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AI)、体质指数(BMI)等相关理化检测指标、中医体质转化分和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FPG、2h PG分别观察用药前和用药后1、2、3个月的变化,其余指标用药前后各观察一次)。结果1.本研究共调查1100例老年T2DM患者,结果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以偏颇体质为主,主要偏颇体质类型依次是:痰湿质、阴虚质、气虚质和阳虚质;老年T2DM患者存在体质兼夹情况,主要为痰湿质兼夹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阴虚质兼夹痰湿质与气虚质;气虚质兼夹痰湿质和阴虚质;阳虚质兼夹气虚质;2.不同性别老年T2DM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无差异;不同地域老年T2DM患者中医体质分布存在差异,其中晋中、晋南、晋东南以痰湿质、平和质和阴虚质为主,晋北地区则以平和质、痰湿质和阳虚质为主;不同体重指数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存在差异,体重指数过轻和正常患者阴虚质占比最高,体重指数过重和肥胖患者痰湿质占比最高;有、无合并高血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存在差异,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主要中医体质类型依次为痰湿质、阴虚质、平和质,无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主要中医体质类型依次为阴虚质、痰湿质、平和质;老年T2DM患者5种主要中医体质类型年龄比较气虚质与阳虚质、痰湿质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阳虚质人群平均年龄相对最大,气虚质、阴虚质人群平均年龄较小;通过比较老年T2DM患者5种主要中医体质类型的病程差异,发现平和质与阴虚质、阳虚质,气虚质与阴虚质、阳虚质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平和质、痰湿质的患病时间短,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患病时间长。3.试验后患者的FPG、2h PG、Hb A1c、IRI、IAI和BMI水平较干预前有统计学差异;中医体质转化总有效率为91.7%,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总有效率为93.3%,理化检测指标总有效率为86.7%;“痰湿体质调理方”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好。结论1.老年T2DM患者主要偏颇体质为痰湿质、阴虚质、气虚质和阳虚质;老年T2DM患者体质分布状况复杂,多种体质兼夹存在。2.不同性别老年T2DM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无差异;不同地域、体重指数及有、无合并高血压的老年T2DM患者中医体质分布存在差异;部分体质类型之间年龄、病程比较存在差异。3.“痰湿体质调理方”对老年T2DM患者痰湿体质干预疗效显着,可以改善患者的体质偏颇、痰湿证候和血糖代谢状况,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水平和体重指数。4.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及糖尿病患病率的上升,在公共卫生慢性疾病领域,应充分发挥中医药体质辨识和干预在慢性疾病诊疗中的优势,降低慢性病的疾病负担。
赵方蕾[5](2021)在《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膳食营养现况及糖尿病膳食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膳食营养状况和不同糖代谢状态的患病水平;探索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糖尿病的膳食及其他影响因素;比较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中已诊断和新诊断糖尿病患者的膳食营养状况。方法:本研究以2015年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China Adult Chronic Disease and Nutrition Surveillance,CACDNS)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CACDNS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通过家庭和个人询问调查、身体测量、膳食调查和实验室检测收集老年人的基本信息、生活方式、膳食和健康状况等。膳食调查采用连续3天24小时膳食回顾法和称重记账法,利用《中国食物成分表》2004版、2009版计算各营养素摄入量,以《中国老年人膳食指南(2016)》和《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作为评价标准。以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指标。采用SAS9.4软件进行数据清洗和分析,均值和率的计算均进行复杂抽样加权处理。根据抽样设计计算基础抽样权重,采用2010年中国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作为标准人口,按城乡、年龄和性别计算事后分层权重,最终权重为基础抽样权重与事后分层权重的乘积。均值的计算和差异性检验分别采用proc surveymeans和proc surveyreg过程来实现,率的计算和差异性检验分别采用proc surveyfreq和proc surveylogistic过程来实现。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新诊断和已诊断糖尿病患者的膳食营养素和食物的摄入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来分析社会经济水平、膳食营养和生活方式等与糖尿病的相关性,结果以比值比(odd ratios,ORs)和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表示。以双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膳食营养素和食物摄入现状1.1膳食能量和营养素摄入量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能量摄入量为1595.5 kcal/d,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分别为208.7 g/d,47.9 g/d和63.6 g/d,其供能比分别为52.7%、12.1%和35.4%。老年人维生素A、硫胺素、核黄素和叶酸摄入量低于平均需要量的比例均超过90%,维生素C摄入量低于平均需要量的比例也高达70.4%。老年人膳食钙、镁、锌和硒的摄入量未达到平均需要量的比例较高,分别为97.9%,74.8%,56.2%和85.7%,膳食钾的摄入量未达到适宜摄入量的比例为90.3%,而膳食钠摄入量超过PI-NCD的比例高达91.1%。1.2食物摄入量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谷类食物摄入量为250.6 g/d,薯类摄入量为37.3 g/d,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分别为237.1 g/d和29.3 g/d,奶类及其制品的摄入量为25.5 g/d,畜禽肉类的摄入量为63.4 g/d,烹调油和烹调盐的摄入量分别为35.3 g/d和8.9 g/d。老年人水果、坚果和奶类及其制品的摄入量低于推荐量的比例均超过90%,蔬菜、大豆类和水产品的摄入量低于推荐量的比例均超过80%,薯类和蛋类的摄入量低于推荐量的比例均超过70%,畜禽肉摄入低于推荐量的比例为50.1%,而超过60%的老年人谷类、烹调盐和烹调油摄入高于推荐量。2.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营养状况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平均体质指数为23.9 kg/m2,腰围为83.4cm,低体重率为4.7%,超重率为33.3%,肥胖率为12.4%。与2010-2013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相比,本研究中老年人低体重率下降,而体质指数、腰围、超重率和肥胖率均有所增加。3.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糖代谢异常状况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5.3%,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15.0%,糖尿病知晓率为57.0%,其中糖尿病患病率和知晓率较2010-2013年均有所增长。4.中国老年人糖尿病的影响因素4.1膳食营养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了社会经济水平、生活方式及其他营养素摄入后,碳水化合物Q3(200.5~264.9 g/d)和维生素EQ4(≥39.5 mg/d)与糖尿病患病呈负相关,其OR 值分别为 0.76(95%CI:0.58~0.99)和 0.72(95%CI:0.58~0.91)。4.2食物多因素分析结果如下,在校正了社会经济水平、生活方式及其他食物摄入后,蔬菜(216.7~316.7g/d)与糖尿病患病呈负相关,其OR值为0.82(95%CI:0.68~0.99)。4.3其他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了除研究因素外的其他社会经济水平、生活方式及膳食总能量等因素后,家庭收入为高收入、总静态行为Q2(2.0~4.0h/d)、有家族史、超重、肥胖、中心型肥胖、高血压和血脂异常与糖尿病患病呈正相关,其OR值分别为1.23(95%CI.01~1.51)、1.23(95%CI:1.02~1.49)、1.90(95%CI:1.48~2.44)、1.30(95%CI:1.11~1.54)、1.88(95%CI:1.50~2.35)、1.51(95%CI:1.28~1.79)、1.46(95%CI:1.25~1.6)9和1.65(95%CI:1.45~1.89)。而女性、白天户外活动时间(≥4.8h/d)、低体重与糖尿病患病呈负相关,其 OR值分别为 0.83(95%CI:0.70~0.99)、0.75(95%CI:0.61~0.91)和0.50(95%CI:0.32~0.78)。5.新诊断和已诊断糖尿病老年患者的膳食差异5.1膳食营养素男性老年人中已诊断和新诊断糖尿病患者在钙、铁和硒的摄入量的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老年人中已诊断和新诊断糖尿病患者在钾的摄入量的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5.2食物男性老年人中已诊断和新诊断糖尿病患者在薯类、蔬菜、动物内脏、植物油和动物油的摄入量的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老年人中已诊断和新诊断糖尿病患者在蔬菜和动物油的摄入量的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通过分析全国性调查中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膳食数据,发现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膳食结构不合理,摄入不足和过量同时存在。维生素A、B族维生素和钙、钾等矿物质摄入不足,脂肪和钠摄入过多;大多数老年人的谷类、烹调盐和烹调油摄入量达到了推荐量,而其他食物的摄入量未达到推荐量;2.本研究通过分析全国性调查中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医学体检数据,发现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超重肥胖率仍处在上升状态,女性老年人、城市老年人及年轻老年人是需要重点关注的人群;3.本研究通过分析全国性调查中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数据,发现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和知晓率呈上升趋势,且农村和高龄老人问题比较突出;4.本研究通过分析全国性调查中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社会经济因素、膳食数据、医学体检数据及实验室检测数据,探讨社会经济水平、膳食及生活方式与老年人糖尿病的关系,发现女性、碳水化合物(200.5~264.9 g/d)、维生素E(≥39.5 mg/d)、蔬菜(216.7~316.7 g/d)、白天户外活动时间(≥4.8 h/d)和低体重与老年人糖尿病呈负相关,而高家庭收入、总静态行为(2.0~4.0h/d)、超重、肥胖、中心型肥胖、有家族史、高血压、血脂异常与老年人糖尿病呈正相关;5.本研究通过对全国性调查中新诊断和已诊断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膳食比较,发现与新诊断糖尿病患者相比,已诊断糖尿病患者的膳食发生了一些改变,但还存在很多问题。
王小琪[6](2021)在《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及其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病例的回顾性分析,探究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分析其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并从中医角度进行辨证分型,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资料与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1年1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326例,根据血尿酸结果,将其分为2型糖尿病不合并高尿酸血症组(A组)及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组(B组),其中A组218例,B组108例。收集两组成员的性别、年龄、病程、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临床症状、舌脉等,空腹静脉采血5ml进行实验室化验,检测血清中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p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及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水平,检测餐后2h血糖(2-hour postprandial glucose,2hPG)。根据中医辨证标准将其分成气阴两虚、气虚血瘀兼阴虚、阴阳两虚、阴阳两虚兼血瘀、湿热困脾、湿热困脾兼血瘀六种证型,并分析其分布规律。结果:1.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分布、病程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B组患者年龄(43.63±7.91)岁低于A组(58.87±8.15)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BMI、腰围比较B组的BMI、WC分别是(27.78±2.22)kg/m2和(83.94±5.03)cm,明显高于A组的(25.37±2.18)kg/m2和(76.88±4.04)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血压值比较两组血压比较,B组的DBP(90.98±9.91)mm Hg明显高于A组(78.32±9.89)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比较两组患者FPG、2hPG、HbA1c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5.两组患者血脂水平比较B组患者TG水平高于A组,HDL-C水平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TC、LDL-C水平与A组无明显差异(P>0.05)。6.两组患者血肌酐水平比较B组患者SCr(77.87±21.12)μmol/L水平高于A组(67.82±20.76)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患者合并症比较B组合并高血压病、冠心病比例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Logstic回归分析对年龄、BMI、体重、DBP、SBP、TG、HDL-C、SCr进行Log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体重是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P<0.05)。9.两组病例中医辨证分布情况B组患者气阴两虚、阴阳两虚、湿热困脾证型占比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各证型占比无明显差异。结论:1.年龄、体重成为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提示临床针对肥胖型及年轻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监测血尿酸水平。2.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比不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高血压病、冠心病患病率更高。3.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容易伴有舒张压升高和高甘油三酯血症。4.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中以气阴两虚、痰湿困脾、阴阳两虚这三种证型尤为常见。
黄馥桦[7](2021)在《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HbA1c预测模型的构建及综合代谢现状调查》文中提出目的:调查低收入人群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自我管理水平及综合代谢现状,揭示影响低收入人群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低收入人群2型糖尿病患者的基线数据库,为循证医学提供依据,实现糖尿病患者的精准个体化治疗,为制定切实可行的循证护理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中顺序性解释策略,按照量性-质性的研究顺序进行,首先应用糖尿病健康教育相关因素的调查问卷、《糖尿病健康知识及行为能力量表》、《中文版糖尿病痛苦量表》进行横断面调查,收集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人口基本信息资料、既往参加糖尿病健康教育情况、糖尿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行为管理能力、心理痛苦现状;患者综合的生化代谢指标,探讨患者血糖管理的影响因素;对于影响血糖控制的因素,再通过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进一步深入分析。将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按%为界分为两组,制定访谈提纲,对各组的个案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最后结合量性研究的结果和质性访谈的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客观揭示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的影响因素。收集数据经双人编码、核对、数据录入、校对,采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正态性检验、描述性统计分析、两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多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绘制ROC曲线等。质性研究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10名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和11名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采用Colaizzi的七步分析法对质性研究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量性研究的结果:(1)低收入2型糖尿患者知识行为量表得分的达标率只有22.14%,23.69%的患者心理痛苦程度在中等及以上,需要引起临床关注。(2)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综合代谢的达标率极低:糖化血红蛋白的达标率为26.41%、血压的达标率为20.39%,血脂的达标率为18%,BMI的达标率为58.44%,综合代谢均达标的患者只有5位,占比0.97%。(3)经单因素及进一步的二元logstic回归分析提示,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情况、知识量表得分、行为量表得分、心理痛苦量表得分是Hb A1c达标与否的独立影响因素。通过绘制ROC曲线,进一步计算知识量表、行为量表得分、心理痛苦量表得分在糖化血红蛋白达标与否中的临界点,得出三个量表对于影响糖化血红蛋白达标与否中的临界点分别为44.5、47.5、36.5。(4)68.7%的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没有参加过糖尿病相关的知识培训,81.6%的患者最希望通过医生的介绍来获取疾病的相关知识,最希望得到的糖尿病管理知识为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以及患病时的护理,他们无法坚持饮食、运动、及药物等自我管理方式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相应的知识。2.质性访谈的结果:(1)血糖控制的保护因素:规范的自我管理,包括药物、监测血糖、获取糖尿病健康教育相关知识、了解糖尿病并发症、坚持运动、严格管理好饮食、定期复查以及综合控制;患者优秀的个人品、个体特征、患者对待疾病的心态、心情的调节;良好的环境因素的支持。(2)血糖控制的危险因素:患者缺乏规范的、综合的自我血糖管理,血糖控制率低下;患者缺乏与糖尿病健康教育相关的知识有关,对血糖管理、控制的知晓率低下;患者个人的品质、对待疾病的态度等自身因素相关;缺乏患者周围的环境因素如家庭、社区等的支持。结论:1.低收入2型糖尿患者自我管理知识及自我管理能力水平较低,存在与糖尿病相关的心理痛苦发生率较高,需引起临床关注。2.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综合代谢达标率极低,血糖、血压、血脂综合代谢均达标的患者只占0.97%。3.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情况、知识量表得分、行为量表得分、心理痛苦量表得分是影响Hb A1c达标与否的主要因素。患者规范的自我管理、优秀的个人品质及良好的环境支持是促进糖化达标的保护性因素;相反,患者缺乏规范的、综合的自我管理、消极地应对疾病的态度及缺乏良好的环境支持是血糖控制的不利因素。4.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相关的知识非常欠缺,并且获取知识的途径非常有限,这也是导致患者血糖控制不佳的一个重要因素。
吕双宏[8](2021)在《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素分布特征及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 1.探讨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素分布特征。2.探讨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病性证素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方法 研究Ⅰ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素分布特征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收集2019年8月-2020年12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病房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260例,并同时纳入高血压未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260例作为对照。通过信息调查表的形式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记录,参照朱文锋《证素辨证学》中的证候辨证素量表,遵循“据症辨证”的原则对证素做出诊断,并制作Excel表格将数据进行汇总、筛选,最终运用SPSS 24.0软件采用描述统计方法(频数分析)对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和高血压未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素的具体分布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研究Ⅱ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病性证素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运用SPSS 24.0软件,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2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病性证素与性别、年龄、BMI、SBP、DBP、心率、高血压病程、糖尿病病程、高血压家族史、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分级、心血管风险水平分层、吸烟史、饮酒史、性情、是否合并ASCVD、K、Na、Ca、CHOL、TG、HDL-C、LDL-C、GHB、FIB、GLU、CR、BNP、UA、PRO、e GFR、左室室间隔厚度、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EF、IMT、ECG:ST-T改变等危险因素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1.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素分布特征:(1)病位证素分布特征两组患者病位证素均以肝、心、胃为主,其次还涉及到脾、肾、肺,其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病位证素肾的分布比例较肺偏多,而未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情况则相反。其中,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肝(68.8%)>心(40.4%)>胃(28.8%)>脾(18.5%)>肾(8.5%)>肺(8.1%);未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肝(70.4%)>心(48.5%)>胃(25.0%)>脾(16.5%)>肺(9.6%)>肾(3.8%)。(2)病性证素分布特征两组患者实性证素均以阳亢、痰(浊)为主,其次还涉及到血瘀、气滞、火(热)、动风,其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实性证素血瘀的分布比例较气滞偏多,未合并2型糖尿病血瘀与气滞分布比例一致;虚性证素方面,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以血虚、气虚、阴虚为主,未合并2型糖尿病以血虚、气虚为主。其中,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实性证素分布:阳亢(74.2%)>痰(浊)(28.8%)>血瘀(6.5%)>气滞(5.0%)>火(热)(4.6%)>动风(3.5%),虚性证素分布:血虚(44.2%)>气虚(34.6%)>阴虚(18.5%)>阳虚(3.5%);未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实性证素分布:阳亢(77.7%)>痰(浊)(31.9%)>血瘀(4.2%)、气滞(4.2%)>火(热)(3.5%)>动风(1.2%),虚性证素分布:血虚(46.5%)>气虚(39.6%)>阴虚(8.1%)>阳虚(1.5%)。(3)病位证素组合分布特征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单病位(140例,53.8%)以肝(35.4%)、心(10.0%)为主,双病位(73例,28.1%)以心+肝(12.7%)为主,三病位(28例,10.8%)以心+脾+胃(3.1%)、心+肝+胃(2.7%)、肝+脾+胃(2.7%)为主,四个及以上病位(19例,7.3%)以心+肝+脾+胃(3.5%)为主。高血压未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单病位(124例,47.7%)以肝(31.5%)、心(11.5%)为主,双病位(94例,36.2%)以心+肝(19.6%)为主,三病位(29例,11.2%)以心+脾+胃(2.7%)、肝+脾+胃(2.7%)、心+肝+胃(2.3%)为主,四个及以上病位(13例,5.0%)以心+肝+脾+胃(2.7%)为主。(4)病性证素组合分布特征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单病性(93例,35.8%)以实性证素阳亢(23.8%)占比最大,双病性(77例,29.6%)以虚实夹杂组合阳亢+血虚(8.1%)占比最大,三病性(47例,18.1%)以虚实夹杂组合气虚+阳亢+血虚(4.3%)占比最大,四个及以上病性(43例,16.5%)以虚实夹杂组合气虚+阳亢+痰(浊)+血虚(2.3%)占比最大。高血压未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单病性(82例,31.5%)以实性证素阳亢(20.0%)占比最大,双病性(87例,33.5%)以虚实夹杂组合阳亢+血虚(12.7%)占比最大,三病性(59例,22.7%)以虚实夹杂组合气虚+阳亢+血虚(6.9%)占比最大,四个及以上病性(32例,12.3%)以虚实夹杂组合气虚+阳亢+痰(浊)+血虚(5.0%)占比最大。2.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病性证素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将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的P<0.1的危险因素指标纳入二分类Logistic模型,结果显示:(1)气虚:性别P(0.001)<0.05、性情P(0.033)<0.05、ECG:ST-T改变P(0.001)<0.05、CHOL P(0.002)<0.05有统计学意义;(2)阴虚:性别P(0.002)<0.05、左室室间隔厚度P(0.008)<0.05有统计学意义;(3)阳亢:性情P(0.000)<0.05有统计学意义;(4)痰(浊):BMI P(0.000)<0.05、高血压病程P(0.014)<0.05、TG P(0.002)<0.05、LDL-C P(0.003)<0.05、e GFR P(0.016)<0.05有统计学意义;(5)火(热):BMI P(0.008)<0.05、K P(0.010)<0.05有统计学意义;(6)血虚:性别P(0.000)<0.05、是否合并ASCVD P(0.008)<0.05有统计学意义;(7)血瘀:心血管风险水平分层P(0.006)<0.05、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P(0.042)<0.05有统计学意义;(8)气滞:相关危险因素均无统计学意义;(9)动风:Na P(0.026)<0.05有统计学意义;(10)阳虚:BMI P(0.015)<0.05、DBP P(0.030)<0.05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 1.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和高血压未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素分布具有一定共性和差异:(1)病位证素均以肝、心、胃为多见,其次还涉及到脾、肾、肺,其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病位肾比肺多见,未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情况则相反。(2)病性证素中实性证素均以阳亢、痰(浊)为多见;虚性证素方面,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以血虚、气虚、阴虚为多见,未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以血虚、气虚为多见。(3)病位证素组合均以单病位肝、心和双病位心+肝为多见。(4)病性证素组合方面,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以单病性阳亢、双病性阳亢+血虚为多见,未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则以单病性阳亢、双病性阳亢+血虚及三病性气虚+阳亢+血虚为多见。2.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病性证素与危险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或负相关:(1)性情、ECG:ST-T改变与气虚呈正相关,性别、CHOL与气虚呈负相关;(2)左室室间隔厚度与阴虚呈正相关,性别与阴虚呈负相关;(3)性情与阳亢呈负相关;(4)BMI、高血压病程、TG、LDL-C与痰(浊)呈正相关,e GFR与痰(浊)呈负相关;(5)BMI与火(热)呈正相关,K与火(热)呈负相关;(6)是否合并ASCVD与血虚呈正相关,性别与血虚呈负相关;(7)心血管风险水平分层、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与血瘀呈负相关;(8)Na与动风呈正相关;(9)DBP与阳虚呈正相关;BMI与阳虚呈负相关。
刘少博[9](2020)在《10省市队列人群糖尿病前期与糖尿病发病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2型糖尿病在世界范围内持续蔓延,而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在近20年来更是呈快速增长态势,已成为糖尿病第一大国。同时我国又有超三分之一的人群正处于糖尿病前期,糖尿病防治现状极其严峻。多项随访研究证据表明,对高风险人群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干预可有效预防或推迟糖尿病的发生。因此尽早识别影响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是有效筛选高危人群并制定糖尿病综合防治措施的基础,也是控制糖尿病流行的关键。目前,我国尚缺乏基于全国队列数据开展的关于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发病和糖尿病前期发生糖尿病及其影响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研究目的1.分析我国成人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发病状况;2.探索影响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发生、糖尿病前期转化为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为我国开展人群糖尿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3.建立糖尿病发病风险预测模型,为开展糖尿病筛查与随访管理提供核心技术。研究方法和内容本研究数据来自中国主要慢性病风险评估队列研究项目(以下简称“慢性病风险评估队列研究”)。该项目为前瞻性队列研究,基线资料的获取基于2010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项目(以下简称“2010年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2010年慢病危险因素监测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61个监测点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开展,使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选择代表性样本,以18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作为调查对象。主要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及实验室检测。慢性病风险评估队列研究从2010年慢病危险因素监测调查中抽取10个省(市),每个省(市)选取农村和城市各1个监测点,共抽取10 874名调查对象(非糖尿病患者)构建随访队列,并于2016-2017年进行随访调查。随访调查方法和内容与基线一致,同时增加对疾病结局事件和死亡信息的收集。本研究基于慢性病风险评估队列研究的基线及随访数据,分析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发病状况,探讨影响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及两两因素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同时分析各危险因素的动态变化对其发病的作用;综合考虑多种危险因素对糖尿病的发病影响,建立糖尿病发病风险预测模型。定量资料的描述采用均值和标准差,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的描述采用率或构成比,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使用随访人年进行发病率的计算,并以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的人口构成为标准人口,采用直接标化法对粗发病率进行标化调整。标化发病率的比较采用WHO的死亡率分析手册中所推荐的统计学检验方法。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在多因素分析基础上分别采用相乘和相加模型,分析两两因素间的相乘和相加交互作用。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建立糖尿病发病风险预测模型,并根据概率切点将正常人群的预测发病风险概率进行风险等级划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下面积和 Hosmer-Lemeshow 拟合优度检验对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评价。研究结果1.样本基本情况从基线调查中共抽取10 874名非糖尿病人群纳入到随访队列中,最终随访7 289人。经数据清理,去除基线随访不为同一人者241人,实际完成随访者7 048人,失访率为35%。实际随访样本人群中男性3 018人(42.8%),女性4030人(57.2%),18~岁、45~岁以及60~岁组人群在实际随访人群中所占比例分别为 44.2%、37.8%和 18.0%。2.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发病状况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前期粗发病率为24.4/1000人年(男性24.9/1000人年,女性23.9/1000人年),标化发病率为20.2/1000人年(男性20.3/1000人年,女性19.4/1000人年,男性和女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粗发病率为13.4/1000人年(男性14.8/1000人年,女性12.3/1000人年),标化发病率为10.3/1000人年(男性11.1/1000人年,女性10.0/1000人年,男性高于女性,P<0.05)。基线糖尿病前期人群的糖尿病粗发病率为26.9/1000人年(男性26.4/1000人年,女性27.2/1000人年),标化发病率为17.5/1000人年(男性19.2/1000人年,女性15.4/1000人年,男性和女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最低水平分组相比,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发病率均随年龄、BMI、血压、TG及LDL-C水平分级的增加而上升,随HDL-C水平的升高而下降。3.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发病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超重、肥胖、高血压、TG异常、HDL-C异常是糖尿病前期发病的危险因素,其发病风险分别比相应指标正常组人群高28%(超重:HR=1.28,95%CI:1.05~1.56)、67%(肥胖:HR=1.67,95%CI:1.25~2.24)、27%(高血压:HR=1.27,95%CI:1.07~1.53)、32%(TG 异常:HR=1.32,95%CI:1.04~1.67)和19%(HDL-C异常:HR=1.19,95%CI:1.01~1.42)。相乘模型显示两两因素间均不存在相乘交互作用。相加模型显示超重/肥胖和TG异常对糖尿病前期发病具有正向相加作用,二者的交互效应值为1.29(95%CI:0.10~2.58),归因比为 0.41(95%CI:0.03~1.24)。45~59岁、肥胖、糖尿病家族史、TG异常、LDL-C异常是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其发病风险分别比相应指标正常组人群高33%(45~59岁:HR=1.33,95%CI:1.06~1.68)、91%(肥胖:HR=1.91,95%CI:1.36~2.68)、44%(糖尿病家族史:HR=1.44,95%CI:1.02~2.07)、64%(TG 异常:HR=1.64,95%CI:1.28~2.12)和 67%(LDL-C 异常:HR=1.67,95%CI:1.04~2.76)。相乘模型显示两两因素间均不存在相乘交互作用。相加模型显示TG异常和LDL-C异常对糖尿病发病具有正向的相加交互作用,交互作用值为1.53(95%CI:0.11~5.02),归因比为 0.40(95%CI:0.09~1.66)。糖尿病家族史、中心性肥胖、TG异常是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其发病风险分别比相应指标正常组人群高96%(糖尿病家族史:HR=1.96,95%CI:1.18-3.25)、52%(中心性肥胖:HR=1.52,95%CI:1.02~2.28)和45%(TG异常:HR=1.45,95%CI:1.02~2.06)。相乘模型显示两两因素间均不存在相乘交互作用。相加模型显示糖尿病家族史与中心性肥胖对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具有正向的协同作用。交互效应值为1.18(95%CI:0.25~3.94),归因比为 0.37(95%CI:0.10-1.26)。4.危险因素动态变化与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发病关系调整基线相关混杂因素后,多因素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基线BMI、血压、TG及HDL-C正常而随访时转变为异常的人群,糖尿病前期发病风险均显着升高,其发病风险与依然保持正常者相比分别增加37%(BMI:HR=1.37,95%CI:1.08~1.75)、74%(血压:HR= 1.74,95%CI:1.39~2.17)、87%(TG:HR=1.87,95%CI:1.54~2.25)和 32%(HDL-C:HR=1.32,95%CI:1.02~1.71)。基线BMI、TG异常而随访时得到控制的人群,糖尿病前期发病风险均明显降低,其发病风险较随访时未控制组人群分别降低34%(BMI:HR=0.66,95%CI:0.49~0.90)和 38%(TG:HR=0.62,95%CI:0.42~0.91);在基线血压及HDL-C异常组人群中,均未发现控制血压、控制HDL-C与降低糖尿病前期发病风险间有统计学关联(P>0.05)。基线BMI、TG及LDL-C正常而随访时转变为异常的人群,糖尿病发病风险均显着升高,其发病风险与依然保持正常者相比分别增加84%(BMI:HR=1.84,95%CI:1.36~2.49)、163%(TG:HR=2.63,95%CI:2.10~3.28)和78%(LDL-C:HR=1.78,95%CI:1.32~2.28)。基线TG异常而随访时得到控制的人群,糖尿病发病风险明显降低,其发病风险较随访时未控制组人群降低48%(TG:HR=0.52,95%CI:0.34-0.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基线BMI、LDL-C异常组人群中,均未发现随访控制体重、控制LDL-C与降低糖尿病发病风险间有统计学关联(P>0.05)。基线腰围及TG正常而随访时转变为异常的糖尿病前期人群,糖尿病发病风险均显着升高,其发病风险与依然保持正常者相比分别增加90%(腰围:HR=1.90,95%CI:1.12-3.24)和 113%(TG:HR=2.13,95%CI:1.36~3.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腰围异常而随访时得到控制的糖尿病前期人群,糖尿病发病风险明显降低,其发病风险较随访时未得到控制组人群降低57%(腰围:HR=0.43,95%CI:0.23~0.80),并未发现在基线TG异常组人群中控制TG正常与减少糖尿病前期向糖尿病转化的风险间有统计学关联(P>0.05)。5.预测模型的构建及评价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建立的糖尿病6年发病风险预测模型为:Logit(P)=-7.940+0.015×年龄(岁)-0.203×性别(女=1)+0.416×糖尿病家族史(是=1)+0.056×BMI+0.029× 收缩压(mmHg)+0.397× 空腹血糖(mmol/L)+0.892×LDL-C 异常(是=1)。ROC 曲线下面积 AUC 为 0.709(0.701~0.722),约登指数最大时(0.320)对应的灵敏度为65.4%,特异度为66.6%;Hosmer-Lemeshow检验χ2=7.966,P=0.437。队列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分为较低、一般、中度和高度4个等级,对应的发病概率分别为(0~3%)、(3~13%)、(13~27%)和(27~100%)。结论1.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标化糖尿病前期发病率为20.2/1000人年,标化糖尿病发病率为10.3/1000人年,糖尿病前期人群标化糖尿病发病率为17.5/1000人年。对比国内和国际研究,我国人群糖尿病前期发病水平处于略低水平,糖尿病发病处于相对较高水平。2.超重、肥胖、高血压、TG异常、HDL-C异常是我国人群糖尿病前期发生的危险因素,其中超重/肥胖和TG异常对糖尿病前期发病具有相加交互作用;45~59岁、肥胖、糖尿病家族史、TG异常、LDL-C异常是我国人群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其中TG异常和LDL-C异常对糖尿病发病具有相加交互作用;糖尿病家族史、中心性肥胖、TG异常是糖尿病前期发展为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其中糖尿病家族史和中心性肥胖对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具有正向相加交互作用。3.BMI、血压、TG、LDL-C、HDL-C或WC由正常转变为异常,均会导致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发病风险显着升高。TG、WC或BMI异常者有效控制TG、WC或BMI在正常水平后,均可显着降低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发病风险。其中TG的动态改变对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的影响均最显着。4.本研究初步构建了基于我国队列数据的糖尿病风险预测模型,具备相对较优的区分度和校准度,可为开展糖尿病人群筛查和随访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王飞[10](2020)在《血清双酚A、全氟烷基化合物及糖尿病遗传风险评分与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型糖尿病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增加,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2型糖尿病可引起糖尿病肾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眼病和糖尿病足,严重者甚至可导致死亡,对人群健康造成严重危害。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产生的巨额医疗支出给个人和全球卫生经济带来了巨大压力。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EDCs)是一类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的环境污染物,其中双酚A(Bisphenol A,BPA)属于典型的烷基酚类EDCs,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PFOA)和全氟辛基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s,PFOS)是典型的全氟烷基EDCs。BPA、PFOA和PFOS广泛运用于现代工业和商业用途。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BPA、PFOA和PFOS可通过饮食、呼吸和皮肤接触途径进入机体,产生不良健康效应。近年来,BPA、PFOA和PFOS与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的关联受到广泛关注。然而,这方面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小样本横断面研究且研究结论不一致。另外,人类通常同时暴露于多种EDCs,多种EDCs之间可相互作用。然而,目前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单一种类EDCs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关联。因此,本研究基于前瞻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探讨血清BPA、PFOA和PFOS与2型糖尿病关联,并进一步探讨三种EDCs同时暴露时,血清BPA、PFOA和PFOS与2型糖尿病发生的关联。遗传因素及其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在2型糖尿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遗传背景的差异可能是目前EDCs和2型糖尿病关联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之一。目前仅有一项研究探讨了由34个糖尿病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构建的糖尿病遗传风险评分(Genetic Risk Score,GRS)在尿液BPA水平与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关联中的修饰作用且未发现GRS对二者的关联的修饰效应。但该项研究新发2型糖尿病病例和纳入的糖尿病相关SNPs相对较少,统计效能可能不足。目前还没有研究探索糖尿病GRS在PFOA和PFOS与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关联中的修饰作用。因此需要纳入更多研究对象和更多糖尿病相关的SNPs来探索遗传因素在EDCs与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中的作用,为个体精准预防提供依据。目前,BPA、PFOA和PFOS与2型糖尿病发生关联的潜在生物学机制尚不明确。BPA是一种雌激素受体激动剂,可作为内分泌激素干扰物,参与糖尿病发生的多种机制,包括葡萄糖稳态、肥胖、胰岛素抵抗、β细胞功能异常、炎症和氧化应激等。PFOA和PFOS与脂肪酸结构类似,可通过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在脂肪细胞分化、脂质和葡萄糖代谢及炎症的调节中起关键作用。基于上述问题,本研究基于前瞻性动态队列——东风-同济队列,采用巢氏病例对照设计,纳入东风-同济队列在2008年基线到2013年第一次随访期间新发2型糖尿病病例995人,按照年龄(±5岁)和性别1:1匹配995名无冠心病、中风和肿瘤病史的对照。通过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收集研究对象基线和第一次随访的人口统计学数据、生活方式、疾病史、人体测量学资料等信息。实验室测定血清中BPA、PFOA和PFOS浓度。使用根据大型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和GWAS的meta分析得到的糖尿病相关的88个SNPs构建糖尿病GRS。本研究首先探索人群中血清BPA、PFOA和PFOS的分布及其与糖尿病危险因素的关联,然后探讨了血清BPA、PFOA和PFOS与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的关联,并在新发糖尿病人群和非糖尿病人群中探究血清BPA、PFOA和PFOS与5年空腹血糖水平变化值的关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糖尿病GRS和血清BPA、PFOA和PFOS在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中的交互作用和联合作用。并探讨三种EDCs共同暴露对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的影响。本研究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血清BPA、糖尿病遗传风险评分与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的关联研究目的:探讨血清BPA和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之间的关联以及糖尿病GRS与血清BPA在2型糖尿病发生中的交互及联合作用。方法:本研究纳入东风-同济队列在2008年到2013年第一次随访期间新发糖尿病病例995人,按照年龄(±5岁)和性别1:1匹配995名无冠心病、中风和肿瘤病史的对照。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水平≥7.0 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6.5%,或使用降糖药,或自报被医生诊断为糖尿病。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Mass Spectrometry,HPLC-MS)测定基线血清BPA浓度并以10为底数进行对数转换后纳入回归模型进行分析。使用根据大型GWAS和GWAS的meta分析得到的糖尿病相关的88个SNPs构建糖尿病GRS和加权GRS(Weighted GRS,w-GRS)。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BPA与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之间的关联,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GRS和血清BPA在2型糖尿病发生中的交互及联合作用。在新发糖尿病人群和对照人群中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糖尿病GRS和血清BPA与5年空腹血糖水平变化值之间的关联及交互作用。结果:新发糖尿病人群和对照组人群血清BPA浓度中位数分别为3.08ng/m L和2.81ng/m L。横断面研究发现,男性血清BPA浓度显着高于女性(3.15ng/m L vs.2.83ng/m L,P=0.02)。血清BPA浓度和腰围呈显着的负向关联(β=-0.0033,P=0.01)。血压正常者血清BPA浓度显着高于高血压患者(3.12ng/m L vs.2.68ng/m L,P=0.001);血清BPA浓度与总胆固醇(β=0.0358,P=0.01)、低密度脂蛋白(β=0.0507,P=0.02)和空腹血糖水平(β=0.0635,P=0.0008)呈显着的正向关联。空腹血糖水平高于5.6mmol/L者血清BPA浓度显着高于空腹血糖水平正常者(3.34ng/m L vs.2.74ng/m L,P=0.0001)。血清BPA浓度和年龄、BMI、教育情况、饮食、高血脂和甘油三酯水平均不存在显着关联性(所有P>0.05)。将血清BPA按对照组中浓度分布3分位分组后,和血清BPA浓度最低分位组相比,最高分位组的优势比(Odds ratio,OR)为1.07[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85-1.35,Ptrend=0.86]。在校正传统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后,相应的OR(95%CI)值为1.10(95%CI,0.72-1.66 Ptrend=0.78)。分层分析中,上述糖尿病危险因素和血清BPA水平在2型糖尿病发生中不存在交互作用(所有Pinteraction>0.05)。糖尿病GRS和w-GRS均和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之间存在显着的正向关联(β=0.040和0.366,P≤0.01),但与血清BPA水平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所有Pinteraction>0.05)。在分析糖尿病GRS或w-GRS和血清BPA水平的联合作用时,糖尿病GRS和w-GRS按3分位分组后,与糖尿病GRS或w-GRS和血清BPA浓度最低分位组相比,糖尿病GRS或w-GRS和血清BPA浓度最高分位组的OR(95%CI)值分别为2.37(95%CI,1.37-4.08,P=0.002)和2.37(95%CI,1.36-4.14,P=0.002)。在新发糖尿病人群和对照人群中,血清BPA水平和5年空腹血糖水平变化值均不存在显着关联性(P>0.05),且糖尿病GRS或w-GRS对二者的关联不存在修饰作用(P>0.05)。结论:男性、腰围较大、无高血压病史、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血糖水平较高者血清BPA浓度更高。未发现血清BPA与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及5年空腹血糖水平改变存在显着关联性。糖尿病GRS对血清BPA与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及5年空腹血糖水平改变的关联不存在修饰效应,但GRS与血清BPA在影响2型糖尿病发生上存在联合作用。尽管本研究是目前样本量最大的前瞻性研究,仍需要更多的大样本前瞻性研究纳入更多的糖尿病相关SNPs来验证本研究的结论。第二部分血清PFOA和PFOS、糖尿病遗传风险评分与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的关联研究目的:探讨血清PFOA和PFOS与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的关联以及糖尿病GRS与血清PFOA和PFOS在2型糖尿病发生中的交互及联合作用。方法:本研究纳入人群、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和糖尿病GRS构建与第一部分相同。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测定基线血清PFOA和PFOS浓度并以10为底数进行对数转换后纳入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在分析糖尿病危险因素与血清PFOA和PFOS关联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连续型变量和血清PFOA及PFOS浓度(lg转换后)的相关性。采用广义线性模型校正年龄和性别分析分类变量和血清PFOA及PFOS的关联。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PFOA和PFOS与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的关联。在SPSS中采用PROCESS插件分析血脂水平、空腹血糖水平、BMI等因素对血清PFOA和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关联的中介效应。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GRS和血清PFOA及PFOS在2型糖尿病发生中的交互和联合作用。在新发糖尿病人群和对照人群中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糖尿病GRS和血清PFOA及PFOS与5年空腹血糖水平变化值之间的关联及交互作用。结果:新发糖尿病人群和对照组人群血清PFOA浓度中位数分别为1.31ng/m L和1.14ng/m L。血清PFOA水平和年龄呈显着的正向关联(β=0.0034,P=0.03)。教育水平较高者血清PFOA浓度显着高于学历较低者(1.38ng/m L vs.1.15ng/m L,P<0.0001)。血清PFOA浓度和BMI(β=0.0089,P=0.004)、总胆固醇(β=0.0316,P=0.01)、甘油三酯(β=0.0368,P=0.002)和低密度脂蛋白(β=0.0287,P=0.04)呈显着的正向关联。高血脂患者血清PFOA浓度显着高于血脂正常者(1.35ng/m L vs.1.12ng/m L,P=0.002)。血清PFOA浓度和空腹血糖水平呈显着的正向关联(β=0.0621,P=0.0003)。按照空腹血糖水平6.1(1.36ng/m L vs.1.19ng/m L,P=0.002)和5.6mmol/L(1.33ng/m L vs.1.12ng/m L,P=0.002)分组时,高血糖者血清PFOA浓度显着高于血糖正常者。血清PFOA水平与性别、腰围、饮食和高血压不存在显着关联性(所有P>0.05)。将血清PFOA按对照组中浓度分布3分位分组后,和血清PFOA浓度最低分位组相比,最高分位组的OR(95%CI)为1.56(95%CI,1.22-2.00,Ptrend<0.0001)。在校正传统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后,相应的OR(95%CI)值为1.71(95%CI,1.11-2.65,Ptrend=0.02)。分层分析中,血清PFOA水平和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的关联在年龄<65岁(OR=1.58,95%CI,1.07-2.99,Ptrend=0.02)、男性(OR=1.76,95%CI,1.10-2.79,Ptrend=0.02)、初中及以下学历者(OR=1.46,95%CI,1.01-2.10,Ptrend=0.04)、超重及肥胖人群(OR=1.51,95%CI,1.00-2.28,Ptrend=0.05)和中心性肥胖人群(OR=1.64,95%CI,1.07-2.50,Ptrend=0.02)中更显着,但未发现这些糖尿病危险因素和血清PFOA水平在2型糖尿病发生中存在交互作用(所有Pinteraction>0.05)。中介效应分析发现空腹血糖浓度和BMI对血清PFOA和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的关联存在显着的中介效应(β=0.132,0.031-0.243)和(β=0.072,0.017-0.141),介导比例分别为88%和33.3%。糖尿病GRS和w-GRS与血清PFOA水平之间均不存在交互作用(所有Pinteraction>0.05)。在分析糖尿病GRS和血清PFOA水平之间的联合作用时,糖尿病GRS和w-GRS按3分位分组后,与糖尿病GRS或w-GRS和血清PFOA浓度最低分位组相比,糖尿病GRS或w-GRS和血清PFOA浓度最高分位组的OR(95%CI)值分别为2.86(95%CI,1.60-5.13,P<0.0001)和3.19(95%CI,1.77-5.74,P<0.0001)。在新发糖尿病人群和对照人群中,血清PFOA水平和5年空腹血糖水平变化值不存在显着关联性(P>0.05),且糖尿病GRS或w-GRS对二者的关联不存在修饰作用(P>0.05)新发糖尿病人群和对照组人群血清PFOS浓度中位数分别为11.98ng/m L和11.82ng/m L。男性中血清PFOS浓度显着高于女性(14.12ng/m L vs.10.58ng/m L,P=0.01)。血清PFOS浓度和BMI呈显着的正向关联(β=0.0163,P=0.03)。血清PFOS浓度和年龄、教育情况、腰围、高血压、高血脂、血脂水平及空腹血糖水平均不存在显着关联性(所有P>0.05)。将血清PFOS按对照组中浓度分布3分位分组后,和血清PFOS浓度最低分位组相比,最高分位组的OR(95%CI)为1.12(95%CI,0.87-1.44,Ptrend=0.45)。在校正传统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后,相应的OR(95%CI)值为1.12(95%CI,0.70-1.79,Ptrend=0.61)。分层分析中,糖尿病危险因素和血清PFOS水平与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所有Pinteraction>0.05),糖尿病GRS和w-GRS均与血清PFOS水平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所有Pinteraction>0.05)。在分析糖尿病GRS和血清PFOS水平之间的联合作用时,糖尿病GRS和w-GRS按3分位分组后,与糖尿病GRS或w-GRS和血清PFOS浓度最低分位组相比,糖尿病GRS或w-GRS和血清PFOS浓度最高分位组的OR(95%CI)值分别为1.42(95%CI,0.81-2.49,P=0.22)和1.60(95%CI,0.93-2.73,P=0.09)。在新发糖尿病人群和对照人群中,血清PFOS水平和5年空腹血糖水平变化值不存在显着关联性(P>0.05),且糖尿病GRS对二者的关联不存在修饰作用(P>0.05)结论:年龄较大、教育水平较高、BMI较大、血脂水平、血糖水平较高、有高血脂病史者血清PFOA浓度更高。血清PFOA与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之间存在显着正向关联,这种关联在年龄<65岁人群、男性、初中及以下学历者、中心型肥胖人群、超重及肥胖人群中更为显着,未发现血清PFOA和这些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空腹血糖水平和BMI对血清PFOA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存在中介效应,介导比例分别为88%和33.3%。血清PFOA和5年空腹血糖水平变化不存在显着关联性,糖尿病GRS对血清PFOA与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及5年空腹血糖水平变化的关联不存在修饰效应。糖尿病GRS较高且血清PFOA水平较高者有更高的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男性和BMI较大者血清PFOS浓度更高。血清PFOS与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及5年空腹血糖水平变化之间不存在显着关联性。糖尿病GRS对血清PFOS与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及5年空腹血糖水平变化的关联不存在修饰效应和联合作用。虽然本研究样本量较大,仍需要更多的大样本前瞻性研究纳入更多的糖尿病相关SNPs来验证本研究的结论。第三部分血清BPA、PFOA和PFOS共同暴露与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的关联研究目的:探讨血清BPA、PFOA和PFOS共同暴露与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的关联及可能存在的交互及联合作用。方法:本研究的研究对象、疾病诊断及血清BPA、PFOA和PFOS浓度测定与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相同。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血清BPA、PFOA和PFOS之间的相关性。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BPA、PFOA和PFOS共同暴露与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的关联。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BPA、PFOA和PFOS与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的交互及联合作用。结果:在对照组、病例组和总人群中,血清PFOA和PFOS水平均显着相关(r=0.58、0.579和0.578;P值均<0.0001),但与血清BPA水平之间均不存在显着相关(P>0.05)。将血清BPA、PFOA和PFOS同时纳入模型时,将血清BPA、PFOA和PFOS按对照组中浓度分布3分位分组后,和血清BPA、PFOA和PFOS浓度最低分位组相比,BPA、PFOA和PFOS最高分位组的OR(95%CI)值分别为0.99(95%CI,0.80-1.24,Ptrend=0.76)、1.53(95%CI,1.17-1.98,Ptrend=0.002)和0.88(95%CI,0.68-1.14,Ptrend=0.33)。在校正传统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后,相应的OR(95%CI)值分别为1.10(95%CI,0.81-1.48,Ptrend=0.74)、1.54(95%CI,1.08-2.19,Ptrend=0.02)和0.79(95%CI,0.56-1.13,Ptrend=0.20)。血清BPA、PFOA和PFOS水平与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和联合作用(P>0.05)。结论:三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BPA、PFPA和PFOS)共同暴露时,血清PFOA和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之间存在显着正向关联。血清BPA、PFOA和PFOS与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的关联不存在交互及联合作用。未来需要更多大型前瞻性研究来验证本研究的结论。
二、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脏疾病危险因素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1.1 研究类型 |
1.1.2 诊断标准 |
1.1.3 暴露因素 |
1.1.4 结局指标 |
1.2 排除标准 |
1.3 文献检索策略 |
1.4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
1.5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
2.2 Meta分析结果 |
2.2.1 社会人口学特征 |
2.2.1.1 性别 |
2.2.1.2 其他指标 |
2.2.2 疾病史 |
2.2.2.1 高血压 |
2.2.2.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 |
2.2.2.3 其他指标 |
2.2.3 躯体因素 |
2.2.3.1 总胆固醇(TC) |
2.2.3.2 其他指标 |
2.2.4 治疗方面 |
3 讨论 |
3.1 社会人口学特征与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KD的关系 |
3.2 疾病史与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KD的关系 |
3.3 躯体因素与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KD的关系 |
3.4 胰岛素治疗与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KD的关系 |
(2)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调查内容与实验室检查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流行病学特征 |
2.2 单因素分析 |
2.3 多因素分析 |
3 讨论 |
(3)2型糖尿病腻苔患者饮食因素调查研究及肠道菌群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一 2型糖尿病腻苔患者与饮食因素相关性的调查研究 |
1.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病例来源 |
1.1.2 诊断标准 |
1.1.3 纳入标准 |
1.1.4 排除标准 |
1.2 研究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3.1 受试者一般情况及临床资料比较 |
1.3.2 饮食习惯 |
1.4 样本量估算 |
1.5 质量控制 |
1.5.1 受试者招募 |
1.5.2 问卷信息采集 |
1.5.3 舌象采集与诊断 |
1.6 统计方法 |
1.7 问卷调查流程 |
2.研究结果 |
2.1 T2DM患者薄苔组与腻苔组一般情况比较和临床资料比较 |
2.2 T2DM患者腻苔相关饮食因素分析 |
2.2.1 两组用餐节律比较 |
2.2.2 两组主食习惯比较 |
2.2.3 两组饮食均衡比较 |
2.2.4 两组饮食五味比较 |
2.2.5 两组健康饮食意识选择比较 |
2.2.6 两组不同进食顺序比较 |
2.2.7 两组家庭饮食习惯比较 |
2.2.8 两组不良饮食习惯比较 |
2.2.9 两组糖尿病饮食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
2.2.10 不同饮食习惯与腻苔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
3.小结 |
研究二 2型糖尿病腻苔患者的肠道菌群初步研究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病例来源 |
1.1.2 诊断标准 |
1.1.3 纳入标准 |
1.1.4 排除标准 |
1.2 研究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样本量估算 |
1.5 质量控制 |
1.5.1 舌象采集与诊断 |
1.5.2 舌象诊断 |
1.5.3 实验分组级样本收集 |
1.6 病例筛选流程 |
1.7 菌群分析流程 |
1.7.1 实验上机流程 |
1.7.2 信息分析流程 |
2 研究结果 |
2.1 原始测序数据概况 |
2.2 各组组间OTU分析 |
2.2.1 各组菌群分布情况 |
2.2.2 各组物种相对丰度 |
2.2.3 各组物种丰度聚类热图 |
2.2.4 属水平物种进化树 |
2.2.5 样本复杂度(Alpha Diversity)指数 |
2.2.6 UPGMA聚类树 |
2.2.7 Simper |
2.2.8 LEfSe |
2.2.9 各组组间不同水平差异物种比较 |
2.2.10 Tax4Fun |
3 小结 |
讨论 |
1.注重腻苔变化,控制疾病的发展与转归 |
2.饮食因素与2型糖尿病腻苔相关性的讨论 |
3.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腻苔的相关性讨论 |
4.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膳食调查表 |
综述 近几年饮食因素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老年2型糖尿病中医体质分布状况及痰湿体质调理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老年T2DM中医体质类型调查研究 |
目的与材料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方法与内容 |
1.调查方法 |
2.调查问卷的设计 |
3.调查方式 |
4.调查人员的选择和培训 |
5.质量控制方法 |
6.调查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调查结果 |
1.老年T2DM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状况 |
2.老年T2DM患者中医兼夹体质分布状况 |
3.不同性别老年T2DM患者中医体质分布 |
4.不同地域老年T2DM患者中医体质分布 |
5.不同体重指数老年T2DM患者中医体质分布 |
6.有、无合并高血压的老年T2DM患者中医体质分布 |
7.老年T2DM患者5种主要中医体质类型年龄差异比较 |
8.老年T2DM患者5种主要中医体质类型病程差异比较 |
讨论与分析 |
1.研究结果讨论 |
2.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第二部分 痰湿体质调理方的临床研究 |
材料 |
1.病例来源 |
2.诊断标准 |
3.纳入标准 |
4.排除标准 |
5.脱落标准 |
6.终止试验标准 |
方法 |
1.干预方法 |
2.观察指标 |
3.疗效评定标准 |
4.统计学处理 |
试验结果 |
1.完成病例情况 |
2.干预前后实验室检测指标的比较 |
3.干预前后体质转化分、证候积分比较 |
4.干预前后中西医疗效比较 |
讨论与分析 |
1.痰湿体质相关研究 |
2.痰湿体质与T2DM的相关研究 |
3.痰湿体质调理方的疗效、安全性分析 |
4.痰湿体质调理方的组方学术思想 |
5.痰湿体质调理方组方解析及药理研究 |
6.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综述 2型糖尿病中医体质学说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B |
附表一:一般情况调查表 |
附表二:中医体质调查表 |
附表三:体质判定标准表 |
附表四:中医症状积分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膳食营养现况及糖尿病膳食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常见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研究目的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数据来源 |
2 抽样方法 |
3 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
4 研究指标选取和定义 |
5 膳食调查数据计算及评价方法 |
6 数据清洗原则 |
7 质量控制 |
8 统计分析方法 |
9 技术路线 |
结果 |
1 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营养素及各类食物摄入现状 |
2 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营养状况 |
3 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糖代谢异常状况 |
4 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糖尿病的影响因素分析 |
5 新诊断和已诊断糖尿病患者膳食比较 |
讨论 |
1 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膳食营养状况 |
2 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营养状况 |
3 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糖代谢异常现状 |
4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影响因素分析 |
5 新诊断和已诊断糖尿病患者膳食比较 |
结论 |
研究优点和局限性 |
建议 |
参考文献 |
综述 膳食与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附件 |
(6)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及其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中医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认识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7)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HbA1c预测模型的构建及综合代谢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现状) |
1.2 相关定义(相关概念) |
1.3 理论依据(理论框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综合代谢控制现状及血糖管理的量性研究 |
2.2 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的质性研究 |
第三章 结果 |
3.1 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综合代谢控制现状及血糖管理的量性研究 |
3.2 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的质性研究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4.1 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知识及自我管理行为现状分析 |
4.2 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相关的心理痛苦现状分析 |
4.3 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综合代谢控制现状及并发症现状分析 |
4.4 糖尿病知识及行为能力量表总、中文版糖尿病痛苦量表总分与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的相关行分析 |
4.5 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因素分析 |
4.6 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结果对临床的启示 |
5.3 本研究的创新点 |
5.4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的现状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知情同意书(量性研究) |
附录二 知情同意书(质性研究) |
附录三 |
附录四 糖尿病健康知识及能力评估量表 |
附录五 中文版糖尿病痛苦量表 |
附录六 质性访谈提纲 |
附录七 简易智力检测量表(Abbreviated Mental Test)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素分布特征及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研究Ⅰ 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素分布特征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高血压诊断标准 |
1.3 糖尿病诊断标准 |
1.4 中医证素诊断标准 |
1.5 纳入标准 |
1.6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算 |
2.2 观察指标及相关病例信息调查表 |
2.3 证素的确定方法 |
2.4 病例纳入及数据整理 |
2.5 统计学分析方法 |
3 技术路线 |
4 研究结果 |
4.1 病例资料一般情况 |
4.2 病位证素分布特征 |
4.3 病性证素分布特征 |
4.4 病位证素组合分布特征 |
4.5 病性证素组合分布特征 |
5 研究小结 |
研究Ⅱ 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病性证素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高血压诊断标准 |
1.3 糖尿病诊断标准 |
1.4 中医证素诊断标准 |
1.5 纳入标准 |
1.6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算 |
2.2 观察指标及相关病例信息调查表 |
2.3 证素的确定方法 |
2.4 病例纳入及数据整理 |
2.5 统计学分析方法 |
3 技术路线 |
4 研究结果 |
4.1 危险因素赋值情况 |
4.2 各病性证素单因素分析结果 |
4.3 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病性证素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
5 研究小结 |
讨论与分析 |
1 中医证素研究的必要性 |
2 中医证素与危险因素关系研究的必要性 |
3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的优势 |
4 本课题研究结果分析 |
5 不足与展望 |
研究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中医研究进展 |
1 理论渊源 |
2 病因病机 |
3 中药治疗 |
4 针灸治疗 |
5 其他疗法 |
6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病理机制 |
2 相关危险因素 |
3 代谢组学研究 |
4 基因、分子、炎症因子水平 |
5 治疗 |
6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10省市队列人群糖尿病前期与糖尿病发病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常用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设计与目的意义 二、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样本量估计 |
1.2 数据来源 |
1.2.1 基线调查 |
1.2.2 随访调查 |
2. 诊断标准及相关变量定义 |
2.1 结局事件的定义 |
2.2 危险因素指标的定义 |
2.3 危险因素基线和随访的动态变化分组 |
3. 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 |
3.1 数据库清理 |
3.2 统计分析 |
4. 质量控制 |
5. 技术路线图 三、结果 |
1. 研究对象特征 |
1.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
1.2 研究对象基线特征 |
2. 随访人群与失访人群基线特征比较 |
3. 糖尿病前期发病状况和影响因素分析 |
3.1 糖尿病前期发病状况分析 |
3.2 糖尿病前期发病影响因素分析 |
4. 糖尿病发病状况和影响因素分析 |
4.1 糖尿病发病状况与影响因素分析 |
4.1.1 糖尿病发病状况 |
4.1.2 糖尿病发病影响因素分析 |
4.2 糖尿病前期人群糖尿病发病状况与影响因素分析 |
4.2.1 糖尿病前期人群糖尿病发病状况分析 |
4.2.2 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的影响因素分析 |
5. 糖尿病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
5.1 糖尿病发病预测模型的建立 |
5.1.1 单因素分析 |
5.1.2 共线性检验 |
5.1.3 构建糖尿病发病风险模型 |
5.1.4 糖尿病发病风险等级划分 |
5.2 糖尿病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的评价 |
5.2.1 模型区分度评价 |
5.2.2 模型校准度评价 四、讨论 |
1.国内外糖尿病前期与糖尿病发病状况比较 |
2.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
3.糖尿病前期发生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
4.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对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发病的影响 |
5.危险因素动态变化与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发病风险的关系 |
6.构建糖尿病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的意义 五、创新性和局限性 |
1.创新性 |
2.局限性 六、结论和建议 |
1.结论 |
2.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 2型糖尿病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
(10)血清双酚A、全氟烷基化合物及糖尿病遗传风险评分与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缩写词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血清 BPA、糖尿病遗传风险评分与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的关联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血清 PFOA 和 PFOS、糖尿病遗传风险评分与 2 型糖尿病发生风险的关联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血清 BPA、PFOA 和 PFOS 共同暴露与 2 型糖尿病发生风险的关联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创新点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双酚 A 和 2 型糖尿病关联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博士研究生期间工作小结(2015.09-2020.04) |
致谢 |
四、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脏疾病危险因素的系统评价[J]. 方凤贞,李壮苗,陈婷玉. 中国全科医学, 2021(33)
- [2]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J]. 姚利璇,牛奔,岳伟,周文林,张雅婷.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1(08)
- [3]2型糖尿病腻苔患者饮食因素调查研究及肠道菌群的初步探讨[D]. 曹晓婷.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老年2型糖尿病中医体质分布状况及痰湿体质调理方的临床研究[D]. 雷欣.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膳食营养现况及糖尿病膳食影响因素分析[D]. 赵方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6]2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及其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研究[D]. 王小琪.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低收入2型糖尿病患者HbA1c预测模型的构建及综合代谢现状调查[D]. 黄馥桦. 汕头大学, 2021(02)
- [8]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素分布特征及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D]. 吕双宏.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10省市队列人群糖尿病前期与糖尿病发病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 刘少博.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3)
- [10]血清双酚A、全氟烷基化合物及糖尿病遗传风险评分与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D]. 王飞.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