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禽流感的危害与防制(论文文献综述)
廖祺[1](2017)在《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研究》文中指出当前,动物疫病的病种越来越多,流行范围和规模越来越大,严重威胁着畜牧业安全、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安全。作为社会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直接关乎着畜牧业发展、农民增收,对公民的身体健康、公共卫生安全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何做好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实现防控计划目标是各国政府高度重视的时代课题。为了实现不同疫病防控计划目标,减少动物传染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而采取的技术投入、制度安排等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方案或措施被称为动物疫病防控策略。每种防控策略包括多种具体的防控措施,即动物疾病防控策略是宏观、笼统的措施束,是一系列具体防控措施的统称。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的经济学评估是指在既定的防控计划目标要求下,根据动物疫病实际所处于的疫情阶段,对当期策略与方案策略进行评估,以科学地判断方案策略是否可行及其经济性,为当前防控策略是否延续、调整或终结提供良好的实证基础和理论指导,也为防控计划的逐步实现提供理论支撑。进行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主要有:1.随着动物疫病防控的形势、任务和理念发生变化,动物疫病的控制和消灭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兽医事业的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科学制定并且有效地实施动物疫病防控计划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FAO、OIE等国际组织控制、扑灭重大动物疫病的重要方式。同时,由于动物疫病防控计划具有阶段性,新疫病也在不断涌现,为了实现不同防控计划目标,需要对各种方案性防控策略进行及时的评估、修订和调整。实施新的策略需要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因而,开展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的议题具有一定的时代紧迫性。2.一些发达国家在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方面已有一定的成果,但从经济学的角度对防控策略进行评估的研究并还比较少。而且由于国情不同,在借鉴国外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理论与方法的同时,还需要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当前,采用风险分析方法进行动物卫生评估和动物产品安全性评价是一种国际惯例,国内现有有关动物疫病风险分析与防控策略的研究具有一定局限性,动物疫病风险损失经济学评估理论与方法的科学性、权威性、可操作性仍旧有待提高。本文在国内外动物疫病防控规则和各国动物疫病防控实践指导的基础上,对已有动物疫病防控经济学评估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归纳,以动物疫病防控成本评估、暴发损失评估、与风险损失评估作为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动力学模型、成本收益分析法为主要方法,从理论上构建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方法和内容体系,具有一定理论意义。3.随着我国动物疫病防控资金的投入不断加大,如何有效整合各类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进行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研究,有助于合理配置防控资源、寻求和确定防控策略的优先顺序,实现最佳配置。本文构建了一套系统的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理论与评估方法体系并且进行了实证分析,为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和措施,以及制定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计划提供决策参考,因而,具有一定实践和理论指导意义。本文从经济学的视角,以优化动物疫病防控策略为研究目标,以正在实施的动物疫病防控策略与方案策略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实验数据、统计数据,采用实证检验等研究方法,以评估防控策略在一定暴发风险概率下的经济效果为切入点,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具体而言,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对动物卫生经济学、政府管理理论、疫病风险分析理论以及传染病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总结,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包括对动物疫病的影响以及防控策略分析、动物疫病风险评估、风险损失评估等研究的现状与不足进行了归纳分析,从而为构建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的创新方法与主要内容提供了理论基础。2.对国内外动物疫病防控策略实践进行归纳,并总结了国内外动物疫病主要防控计划与策略种类;分析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国际规则与发展趋势;厘清了防控计划与防控策略之间的阶段性相关关系;对我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策略实施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定性分析。3.依据防控策略评估在防控策略制定步骤中需要承担的功能目标,提出了扩展的成本收益分析法(EBCR分析法)。用动力学模型对防控策略的风险大小进行预测,并将风险损失纳入到传统的成本收益分析计算中,最终对防控策略进行了成本效益分析,从而实现了从分析防控问题到评估方案策略的过程,构建了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的方法与内容体系。4.以亚洲Ⅰ型口蹄疫为例,对继续强制免疫和退出强制免疫的综合防控策略进行防控策略经济学实证分析。按照构建的EBCR评估方法和评估内容,对亚洲Ⅰ型口蹄疫的不同防控策略基础成本、不同防控策略的成本效益、不同防控策略的风险损失分别进行了实证评估分析。该方法主要是以传染病学、病理学、免疫学、公共卫生学及相关自然科学的学科知识为基础,评估了不同策略的防控基础成本,对疫病暴发损失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经济学评估;然后,利用动力学模型,对不同策略的风险损失进行预测评估;接着,将某种防控策略实施而增加的风险损失值定义为该防控策略的成本增量,将某种防控策略实施而导致减少的风险损失值定义为该策略的收益增量;最后,评估在未来不同年份采取退出免疫策略的成本效益率,即得出全国边境与内陆地区2017-2022年采取退出免疫策略的EBCR值,据此提出亚洲Ⅰ型口蹄疫的当前强制免疫策略可适时转换的决策建议。5.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按照目前的防控措施,即继续强制免疫,全国自2017年起,未来5年每年亚洲Ⅰ型口蹄疫引起的风险大小可以忽略不计。不论边境地区或内陆地区,在2017-2019年三年内退出免疫策略的EBCR>1,退出免疫具有可行性,且越早采取退出免疫措施,该策略的EBCR值越高。建议中国尽早退出对亚洲Ⅰ型的强制免疫策略,并采取以加强监测与扑杀结合为主的综合净化措施。本文的创新主要有以下三点:1.完善并扩展了动物疫病风险损失经济学评估理论与方法,提出了扩展的成本收益率分析法EBCR分析法。该创新方法将风险评估纳入到防控策略的成本收益分析中,提高决策结论科学性。并且,该方法从经济学的角度尝试构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理论与方法体系。对动物疫病防控成本评估、暴发损失评估、风险损失评估三大内容进行了系统研究,特别是对动物疫病防控策略和动物疫病暴发风险进行了评估研究;2.本研究通过交叉学科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动物疫病的研究内容。现有关于动物疫病的理论研究文献中,社会科学的研究重点是探讨动物疫病暴发对全球或者区域宏观经济的影响、传播风险性、防控机制的建立以及对补偿标准等,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的研究成果还不多。本文结合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包括疫病发病原因、传播途径、病原特征以及流行特点,对动物疫病发生的风险大小和可能造成的经济社会损失后果进行估计,从而制定适当的防控策略,是一种交叉学科研究创新。3.对我国亚洲Ⅰ型口蹄疫防控策略进行实证分析,为优化该种疫病的防控策略提供了有力的经济理论依据,证明了 EBCR分析法具有风险预测与策略优选功能,并提出该分析方法不仅能为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的评估与选择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和实践范例,对其他风险策略的经济学评估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性。
张文慧[2](2016)在《山西省阳泉市几种主要动物疫病免疫抗体监测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内外重大动物疫病对畜牧业生产、人类身体健康的影响的增加,以及社会对于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视,动物疫病防控的作用也就更显重要,而动物疫情监测则是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完善的基础,尤其是对于基层的疫病防控。本次调查是在山西阳泉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参与某市春、秋两季的重大动物疫病的集中监测工作完成的。监测范围覆盖全市3个农业县(区)26个乡镇100余个养殖户,对所采集到的血清样品分别进行高致病性禽流感、鸡新城疫、猪瘟、O型及亚洲Ⅰ型口蹄疫和猪蓝耳病等的免疫抗体检测。获得以下结果:1.禽类疫病的抗体检测。春季共检测鸡血清样品1354份,检测结果显示,禽流感H5N1免疫抗体合格1252份,合格率为92.47%;鸡新城疫免疫抗体合格1293份,合格率为95.49%。在秋季共检测鸡血清样品1160份,检测结果显示,禽流感H5N1免疫抗体合格1157份,合格率为99.74%;鸡新城疫免疫抗体合格1106份,免疫抗体合格率为95.34%。2.牛、羊口蹄疫抗体检测。在春季监测中,O型口蹄疫共检测牛血清样品180份,羊血清样品360份,检测结果显示,牛O型口蹄疫免疫抗体合格140份,合格率为77.8%,羊O型口蹄疫免疫抗体合格73份,合格率为20.28%;亚洲Ⅰ型口蹄疫共检测牛血清样品130份,羊血清样品360份,检测结果显示,牛亚洲Ⅰ型抗体合格122份,抗体合格率为93.85%,羊亚洲Ⅰ型抗体合格266份,抗体合格率为73.89%。在秋季监测中,共检测牛血清样品130份,羊血清样品320份,检测结果显示,牛O型口蹄疫免疫抗体合格99份,牛亚洲Ⅰ型抗体合格122份,合格率分别为76.15%和93.85%;羊O型口蹄疫免疫抗体合格196份,亚洲Ⅰ型抗体合格259份,合格率分别为61.25%和80.94%。3.猪疫病的抗体检测。在春季监测中,共检测猪血清样品345份,猪O型口蹄疫、猪瘟以及猪蓝耳病的免疫抗体合格样品数分别为97份、222份以及226份,免疫抗体合格率分别为28.12%、64.35%、65.51%;在秋季监测中,共检测猪血清样品300份,猪O型口蹄疫、猪瘟以及猪蓝耳病的免疫抗体合格样品数分别为255份、222份和188份,合格率分别为为85%、74%以及62.67%。结果表明,春、秋两季的禽流感、鸡新城疫、牛O型口蹄疫以及牛、羊亚洲Ⅰ型的抗体合格率均符合国家农业部监测计划规定。春季监测中,猪的三类主要疫病免疫抗体的合格率均不符合国家农业部监测计划规定;秋季监测中猪O型口蹄疫、猪瘟的抗体合格率勉强达到农业部规定标准,但猪高致病性蓝耳病依然不符合农业部规定标准,提示临床免疫时要找准原因,针对性地进行解决,以免暴发疫病而造成严重损失。
王薇[3](2015)在《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畜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畜牧养殖数量最大的国家,畜牧业也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我国动物疫情防控形势越来越严峻复杂。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关系国家食物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是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是农村农业工作的重要内容。2012年5月2日,《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发布实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指导全国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综合性规划,是我国动物疫病防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进入了规划引领、科学防治的新阶段。本论文在此背景下,从政府管理的角度出发,依据《规划》的基本理念,研究影响我国动物疫情政府防控能力的基本要素,对于我国制定合理的防控政策、创新防控组织体系建设、防控技术推广以及促进、社会防控资源整合有着很强的迫切性和现实性。本文在公共管理学、危机管理学、农业推广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下,综合运用公共危机管理理论、风险理论、脆弱性分析、动物卫生经济学理论以及系统管理理论对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依据《规划》提出的四个能力建设的基本保障,提出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的四大基础要素:法制规范、组织体制、科技支撑和条件保障。分章对此四大基本要素在我国建设的基本概况、存在的基本问题、问题引发的原因、国外的基本经验及做法以及可能的改进方向和做法进行了综合分析,旨在提升我国政府提高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能力。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文献探讨和实证昀方法对动物疫情防控能力建设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与结论。首先,改变观念,建立系统化的动物疫情防控法律体系。其中需要改变观念,从动物卫生安全的高度看待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立法;健全动物防疫组织立法,防止动物疫情防控立法碎片化;树立动物疫情风险意识,健全动物卫生风险评估机制。其次,突破限制,建立开放型的动物疫情防控体制框架。需要从专业性出发设立常规性指挥机构;以任务为中心建立复合式组织结构;以政府为中心的多元主体参与共治。再次,创新科技,构建有机性的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需要做到接轨国际标准,加强科技支撑基础条件建设;抓住核心技术,做好科技支撑沟通平台建设;注重社会需求,完善科技支撑能力评价机制;重视技术应用,科学研究与防控实践相结合。最后重视投入,建立稳定性的动物疫情防控条件保障。需要在条件保障上重心前移,加大和稳定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建立多元化的动物疫病防控资金分摊机制;对动物疫病防控重点领域进行合理分派;合理安排重大动物疫情应急资金和物资储备。本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及通过案例的实地调查和大量的统计数据来进行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可能在两方面具有创新:一是基本研究思路的创新性。文章突破单纯的从畜牧兽医学的角度来探讨动物疫情防控问题,而是从人类社会公共管理的角度来考察人类社会的管理行为如何削弱或消减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的发生的风险。二是计量研究方法具有创新性。本项目采用回归分析对现阶段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的基本情况进行实证分析,找出目前影响防控能力的关键性要素,对我国短期内的防控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滋睿[4](2010)在《我国重大动物疫病区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世界上畜牧业大国,肉类总产量居世界第一,畜产品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但我国肉类出口量仅占世界肉类出口总量的3.6%,动物疫病是影响着我国畜牧业持续发展和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是国际上通行的动物疫病管理模式,世界上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OIE认可为无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畜产品国际贸易中得到了实惠。新修订的动物防疫法提出我国要实行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因此,从我国动物疫病发生和流行规律入手,研究动物疫病区划,对于确定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和指导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从动物疫病区划的角度出发,通过系统分析我国动物防疫工作现状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动物疫病区划的方法体系。重点探讨了动物重大疫病区域划分和各区域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策略。在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方面,研究了我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的发展战略。首先,全面分析和总结了我国动物疫病流行特点、防疫体系建设情况和防疫技术措施发展情况。目前我国动物疫情还不断发生,重大动物疫病还未得到有效遏制,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还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通过与发达国家比较,提出我国动物防疫工作还存在动物疫情应急反应机制不够完善、部分地区防疫技术手段比较落后、基层动物防疫机构不健全、贫困地区基层防疫队伍人员素质不高和动物防疫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其次,较系统地研究了动物疫病区划的目标、原则、分类体系、区划方法及区划程序。动物疫病的发生和发展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它呈现区域性特点,遵循自然分离规律。通过计算动物疫病流行指数对我国重大动物疫病进行了区划。重大动物疫病的流行区域分成五个等级,分别是洁净区、散发区、中度流行区、较重流行区和严重流行区。分析了各个区的地理分布和疫病流行特点。第三,研究提出了不同流行区重大动物疫病防制策略。洁净区是消灭重大动物疫病和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首选区域,要严格采取扑杀措施防控和净化重大动物疫病;散发区动物疫病的防控策略是建立动物重大疫病隔离带,保证周边的动物疫情不传播到本区域内。同时,通过免疫等技术手段使散发区逐步转化为洁净区;中度流行区要适度发展畜牧业,严禁动物和畜禽产品外调和出口,控制疫病的发展和扩散;动物疫病较重区和严重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边界地区,国外疫病影响、经济落后、民族习惯和生活方式以及大都市的国际交流和人员往来是动物疫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这些地区的防疫工作要依靠国家来完成。第四,研究了口蹄疫、禽流感、猪瘟、新城疫和猪蓝耳病等五种重大动物疫病在我国的流行特点、区域分布,总结了国外防制经验和消灭净化方法,提出了我国消灭这五种动物疫病的思路和措施。最后,研究了我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发展战略。主要战略措施是调整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域,鼓励大型养殖企业建设“生物安全小区”;转变无疫区畜禽饲养管理模式,提高畜禽规模化和集约化饲养程度;强无疫区动物疫病的监测能力,摸清疫病流行情况;建立和完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追溯体系建设,强化区内动物及动物产品标识工作;积极推进我国无疫区的国际认证和认可工作。本文的主要政策建议有尽快制定和实施重大动物疫病扑灭计划、进一步加强重大动物疫病应急反应能力、不断深化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国家兽医官制度、进一步完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工作、制定和完善动物防疫法律法规等。
孙义东[5](2005)在《当前蛋鸡生产中疫情的流行与防制对策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蛋鸡业的发展已进入微利时代。蛋鸡场疫病防制成功与否和饲养管理水平的高低已成为决定饲养蛋鸡亏盈的重要条件。如今,在禽业发达国家,一只褐壳罗曼蛋鸡在一个饲养周期内,其产蛋总量超过21.5Kg,死淘率能控制在5%以下,而国内一个饲养周期产蛋总量为16Kg左右,死淘率超过20%,为什么国外优良品种在国内却发挥不出其优秀的生产性能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疫情不断和饲养管理水平的低下造成的。本文主要是从当前蛋鸡场生产的实际出发,根据蛋鸡的生长发育规律和蛋鸡业的发展现状,尤其是去年周边国家和我国部分地区暴发高致病性禽流感的背景下,总结蛋鸡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疫情的突出特点,及疫情流行发生原因。正是由于蛋鸡的疫情越来越复杂越严重,给我们提出新的课题──如何降低疫情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确保鸡群和人的安全。研究如何采用得力有效的以预防为主,建立生物安全体系,确保蛋鸡生产的安全对策,旨在找出目前蛋鸡生产中疫情发生的原因,流行的特点,选用科学而有效的控防措施。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广大养鸡户更好地控制疫情的发生与流行,提高经济效益,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蛋鸡生产实际的使禽病控制有效与国际接轨的路子。
刘国华[6](2005)在《宁夏中卫县鸡低致病性禽流感防制研究》文中提出禽流感于1999-2000 年首次出现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了有效控制此次疫情,本研究运用兽医流行病学、临床学和血清学理论与技术,对本区中卫县鸡群发生的低致病性禽流感进行了定性和防制研究与实践,最终产生了本地区禽流感的防制方法,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了推广应用。研究表明,1999-2000 年本县鸡群中流行的以呼吸道症状、腹泻、产蛋率下降和死亡为特征的疫病为低致病性禽流感,流行毒株属于H9 亚型。自此至今,连续5 年疫情未曾中断,但未见扩大蔓延,流行具有一定的地区性特点。五年的血清学监测结果表明,5年血清总阳性率为12.51%,各年度均有新感染;鸡群呈现的流行抗体均属于H9 亚型。防疫实践证明,在未发生过禽流感的地区,按照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制措施来预防和控制低致病性禽流感,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这一决策为禽流感新发地区防制禽流感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黄汉成,周荣琼[7](2002)在《禽流感及其防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禽流感严重威胁世界各国的养禽业 ,由于禽流感病毒抗原及其致病的易变性 ,这就要求未来的防制策略要采取早日检测 ,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进行病毒鉴定、检疫及免疫保护等措施 ,建立全国性禽流感检测网络 ,从而使禽流感得到有效的控制。
甘孟侯,蔡宝祥[8](2002)在《20年来我国禽病研究与防制工作回顾与展望——纪念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成立20周年》文中研究指明 1 禽病研究会的创立与发展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农村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大规模的养禽场和养禽专业户大批出现,养禽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新形势,至今我国家禽饲养量和禽蛋产量均居世界首位。随着家禽生产的发展,禽病防治工作也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这个大好发展的
甘孟侯,蔡宝祥[9](2002)在《20年来我国禽病研究与防制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纪念禽病学分会成立20周年》文中认为 1 禽病研究会的创立和发展进入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农村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大规模的养禽场和养禽专业户大批出现,养禽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新形势,至今我国家禽饲养量和禽蛋产量均已跃居世界首位。随着家禽生产的发展,禽病防治工作也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这个大好发展形势下,也有力地推动了禽病研究和防治工作的进展。
甘孟侯,蔡宝祥[10](2000)在《世纪之交我国禽病研究和防制的回顾与防制策略》文中提出
二、禽流感的危害与防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禽流感的危害与防制(论文提纲范文)
(1)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3 主要研究内容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分析 |
1.3.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2 动物疫病经济学评估理论基础 |
2.1 动物卫生经济学 |
2.1.1 主要研究内容与应用领域 |
2.1.2 动物卫生经济学主要分析方法与工具 |
2.2 政府管理理论 |
2.2.1 动物疫病危机管理 |
2.2.2 政府决策理论 |
2.3 动物疫病风险分析理论 |
2.3.1 动物疫病风险分析 |
2.3.2 动物疫病风险评估 |
2.3.3 动物疫病风险管理 |
2.4 传染病动力学 |
2.4.1 传染病动力学概述 |
2.4.2 传染病动力学模型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3.1 动物疫病暴发损失研究 |
3.1.1 暴发影响分析 |
3.1.2 暴发损失评估方法 |
3.2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研究 |
3.2.1 防控策略效果评估 |
3.2.2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比较分析 |
3.3 动物疫病风险研究 |
3.3.1 动物疫病暴发风险评估 |
3.3.2 动物疫病风险损失评估 |
3.4 本章小结 |
4 国内外动物疫病防控策略实践 |
4.1 国内外动物疫病疫情形势与影响 |
4.2 动物疫病防控的主要规则 |
4.3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法规体系 |
4.4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措施 |
4.5 动物疫病防控计划与防控策略 |
4.5.1 防控计划与防控策略的关系 |
4.5.2 动物疫病防控计划调整与防控策略评估 |
4.6 本章小结 |
5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总体构架 |
5.1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的制定 |
5.2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的方法构架 |
5.3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的内容构架 |
5.4 本章小结 |
6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方法应用 |
6.1 亚洲Ⅰ型口蹄疫疫情与防控策略 |
6.1.1 亚洲Ⅰ型口蹄疫疫情 |
6.1.2 当前亚洲Ⅰ型口蹄疫防控策略 |
6.2 防控的关键性问题、目标与策略方案 |
6.2.1 防控的关键性问题 |
6.2.2 防控计划目标与策略方案 |
6.3 EBCR分析法评估框架与内容 |
6.4 免疫策略评估指标体系 |
6.5 本章小结 |
7 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实证研究 |
7.1 数据及来源 |
7.1.1 数据来源 |
7.1.2 数据说明 |
7.1.3 主要数据分析方法 |
7.2 动物疫病免疫退出策略下的基础防控成本评估 |
7.2.1 动物疫病监测调查成本 |
7.2.2 年均应急储备成本 |
7.3 动物疫病继续强制免疫策略下的基础防控成本评估 |
7.3.1 动物疫病免疫计划实施成本 |
7.3.2 动物疫病监测调查成本 |
7.4 动物疫病暴发损失评估 |
7.4.1 损失评估方法 |
7.4.2 动物疫病损失评估指标体系 |
7.4.3 历史暴发损失值评估 |
7.4.4 疫点数与损失值 |
7.5 动物疫病风险疫点数预测 |
7.5.1 模型构建 |
7.5.2 系统演化 |
7.5.3 参数估计 |
7.5.4 数据拟合 |
7.5.5 基本再生数 |
7.5.6 免疫退出后风险计算公式 |
7.5.7 动物疫病风险疫点数预测结论 |
7.6 不同策略下风险损失值预测 |
7.7 EBCR分析法评估结果 |
7.8 本章小结 |
8 主要研究结论、建议与启示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建议 |
8.3 研究启示 |
8.3.1 EBCR分析法在风险决策中的应用价值 |
8.3.2 构建我国动物疫病防控评估系统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2)山西省阳泉市几种主要动物疫病免疫抗体监测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几种主要动物疫病的研究概况 |
1.1 禽流感研究概况 |
1.1.1 禽流感及其流行特点 |
1.1.2 禽流感危害 |
1.1.3 临床症状 |
1.1.4 禽流感的综合防制措施 |
1.2 新城疫研究概况 |
1.2.1 新城疫及其流行特点 |
1.2.2 新城疫的危害 |
1.2.3 临床症状 |
1.2.4 新城疫的综合防制措施 |
1.3 口蹄疫研究概况 |
1.3.1 口蹄疫及其流行特点 |
1.3.2 口蹄疫的危害 |
1.3.3 临床症状 |
1.3.4 口蹄疫的综合防制措施 |
1.4 猪瘟研究概况 |
1.4.1 猪瘟及其流行特点 |
1.4.2 猪瘟的危害 |
1.4.3 临床症状 |
1.4.4 猪瘟的综合防制措施 |
1.5 蓝耳病研究概况 |
1.5.1 蓝耳病及其流行特点 |
1.5.2 蓝耳病的危害 |
1.5.3 临床症状 |
1.5.4 蓝耳病的综合防制措施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试验研究 |
第二章 阳泉市几种主要动物疫病监测结果与评估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禽流感抗体或感染情况检测结果与分析 |
2.2.2 新城疫抗体检测结果与分析 |
2.2.3 口蹄疫抗体检测结果与分析 |
2.2.4 猪瘟抗体检测结果与分析 |
2.2.5 猪蓝耳病抗体检测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2.3.1 抗体检测结果分析讨论 |
2.3.2 免疫现状分析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危机防控能力研究 |
1.2.2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的研究 |
1.2.3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研究 |
1.2.4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1.3 研究问题与内容 |
1.4 本文研究框架与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公共危机 |
2.1.2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 |
2.1.3 危机防控能力 |
2.1.4 能力建设及其基础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
2.2.2 风险管理与脆弱性研究 |
2.2.3 动物卫生经济学 |
2.2.4 系统管理理论 |
第3章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能力建设基础及其形成 |
3.1 能力基础之一: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
3.2 能力基础之二:管理体制建设情况 |
3.3 能力基础之三:科技研发支持情况 |
3.4 能力基础之四:条件保障建设情况 |
3.5 综合能力形成:应急响应实施情况 |
第4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法制体系建设 |
4.1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法制体系建设 |
4.1.1 我国动物卫生法律体系建设概况 |
4.1.2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法规建设情况 |
4.2 我国动物疫情应急法制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
4.2.1 立法文本及内容自身存在的问题 |
4.2.2 法律文本与实践工作存在脱节 |
4.2.3 应急法律体系的操作性存在欠缺 |
4.3 其他国家动物疫情防疫法律体系建设经验借鉴 |
4.3.1 美国:1+N系统化动物卫生法律体系 |
4.3.2 澳大利亚:风险监控为主的动物疫情防控立法 |
4.3.3 加拿大:体系健全覆盖面广的疫情防控立法 |
4.3.4 欧盟:规范化、人性化的动物卫生立法体系 |
4.4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立法的改进方向 |
4.4.1 健全动物防疫组织立法,防止立法碎片零散 |
4.4.2 树立动物疫情风险意识,健全风险评估机制 |
4.4.3 改变动物疫病防控观念,做好系统规范立法 |
第5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管理体制建设 |
5.1 构建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的理论基础 |
5.1.1 应急管理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
5.1.2 公共危机组织结构的特点 |
5.2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现状 |
5.3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的问题及原因 |
5.3.1 动物疫情常态应急机构尚未建立 |
5.3.2 危机管理指挥联动系统尚且缺乏 |
5.3.3 官方组织缺乏与社会力量的整合 |
5.3.4 重大动物疫情区域合作机制缺乏 |
5.4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管理体系的改进 |
5.4.1 专业性、常规性指挥机构的设立 |
5.4.2 以任务为中心建立复式组织结构 |
5.4.3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相协调 |
第6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
6.1 动物疫病公共危机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现状 |
6.1.1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科研机构发展现状 |
6.1.2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成果研发情况 |
6.1.3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成果运用情况 |
6.2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问题 |
6.2.1 防控科技人力资本待遇较低、队伍不稳 |
6.2.2 防控技术研究投资不足、应用水平偏低 |
6.2.3 防控科研项目立项及管理处于无序状态 |
6.2.4 科技成果鉴定评价机制忽视了实践需求 |
6.2.5 科研成果推广缓慢,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
6.3 制约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分析 |
6.3.1 缺乏与时俱进的科学劳动价值评价机制 |
6.3.2 缺乏全面、完整、连续的经费资助机制 |
6.3.3 缺乏国家层面统一的科技管理服务平台 |
6.3.4 缺乏科技需求方主导的制度化评价机制 |
6.3.5 缺乏与社会转型相适应的成果转化机制 |
6.4 我国动物疫情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途径 |
6.4.1 优化薪酬结构,尊重科技人才价值 |
6.4.2 改善投资机制,加强基础条件建设 |
6.4.3 抓住核心技术,做好管理平台建设 |
6.4.4 注重社会需求,完善鉴定评价机制 |
6.4.5 重视技术应用,科研与防控相结合 |
第7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条件保障建设 |
7.1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政策概述 |
7.1.1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政策的历史演变 |
7.1.2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条件保障基本理念的形成 |
7.2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存在的问题 |
7.2.1 财政支持总量尚显不足 |
7.2.2 财政支出结构不够合理 |
7.2.3 财政支持的持续性不够 |
7.3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7.3.1 财政投入理念存在差距 |
7.3.2 财政分摊机制并未健全 |
7.3.3 财政支出方式过于单一 |
7.4 美国和澳大利亚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的基本经验 |
7.4.1 财政支持总量充足力度较大 |
7.4.2 财政支出结构动态均衡变化 |
7.4.3 多元主体共同平衡分摊费用 |
7.4.4 疫病消灭计划占据较大比重 |
7.5 改进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条件保障的建议 |
7.5.1 加大和稳定动物疫病危机防控财政支持 |
7.5.2 建立多元化动物疫病防控资金分摊机制 |
7.5.3 对动物疫病防控重点领域进行合理分派 |
7.5.4 合理安排动物疫情应急资金和物资储备 |
第8章 政府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的应急响应 |
8.1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应急响应的理论框架 |
8.2 Matlab回归分析理论模型 |
8.3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的实证研究 |
8.4 提升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的应急响应的路径选择 |
第9章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
9.1 改变观念,建立系统化的动物疫情防控法律体系 |
9.2 突破限制,建立开放型的动物疫情防控体制框架 |
9.3 创新科技,构建有机性的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 |
9.4 重视投入,建立稳定性的动物疫情防控条件保障 |
第10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10.1 防控能力建设基础的综合性研究 |
10.2 防控能力基础条件的精细化研究 |
10.3 防控能力建设效果的全面性评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4)我国重大动物疫病区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区域管理理论发展 |
1.2 农业区划的主要理论和方法 |
1.2.1 农业区划的主要理论 |
1.2.2 农业区划的一般分区方法 |
1.3 国内外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现状 |
1.3.1 国外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现状 |
1.3.2 我国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的实践 |
1.3.3 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研究进展 |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我国重大动物疫病流行特点和防制现状分析 |
2.1 我国动物疫病流行情况 |
2.1.1 我国动物疫病分类 |
2.1.2 我国动物疫病发生情况 |
2.1.3 我国动物疫病流行原因分析 |
2.2 我国动物防疫体系现状 |
2.2.1 动物防疫法律体系建设情况 |
2.2.2 国家动物防疫管理体系 |
2.3 我国动物防疫主要技术手段 |
2.3.1 动物防疫的基本内容 |
2.3.2 动物防疫主要技术手段 |
2.4 我国动物防疫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动物疫病区划方法体系研究 |
3.1 动物疫病的分区依据和原则 |
3.1.1 动物疫病的分区依据 |
3.1.2 动物疫病分区的原则 |
3.2 动物疫病分区方法和指标体系 |
3.2.1 动物疫病区划方法 |
3.2.2 动物疫病区划指标体系 |
3.2.3 动物疫病流行指数 |
3.2.4 动物疫病区划步骤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重大动物疫病综合区划 |
4.1 我国重大动物疫病区划指标的确定 |
4.2 我国重大动物疫病区划 |
4.3 我国重大动物疫病综合区划区域特征分析 |
4.3.1 动物疫病洁净区 |
4.3.2 动物疫病散发区 |
4.3.3 动物疫病中度流行区 |
4.3.4 动物疫病较重流行区和严重流行区 |
4.4 重大动物疫病区域化防控措施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主要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区划 |
5.1 口蹄疫防控区划 |
5.1.1 口蹄疫概况 |
5.1.2 国外口蹄疫流行及防制情况 |
5.1.3 我国口蹄疫流行规律与防控区划 |
5.1.4 我国口蹄疫区域化防控措施 |
5.1.5 口蹄疫区域化扑灭计划 |
5.2 禽流感防控区划 |
5.2.1 疫病基本情况 |
5.2.2 国外流行及防制情况 |
5.2.3 国内禽流感流行规律与防控区划 |
5.2.4 我国禽流感区域化防控措施 |
5.2.5 禽流感区域化扑灭计划 |
5.3 新城疫防控区划 |
5.3.1 流行特点 |
5.3.2 国外流行及防制情况 |
5.3.3 我国新城疫流行规律与防控区划 |
5.3.4 我国新城疫区域化防控措施 |
5.3.5 新城疫区域化扑灭计划 |
5.4 猪瘟防控区划 |
5.4.1 疫病基本情况 |
5.4.2 国外流行及防治情况 |
5.4.3 我国国猪瘟流行规律与防控区划 |
5.4.4 我国猪瘟病区域化防控措施 |
5.4.5 猪瘟病区域化扑灭计划 |
5.5 猪蓝耳病防控区划 |
5.5.1 疫病基本情况 |
5.5.2 国外流行及防制情况 |
5.5.3 我国猪蓝耳病流行规律与防控区划 |
5.5.4 我国猪蓝耳病区域化防控措施 |
5.5.5 猪蓝耳病区域化扑灭计划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 |
6.1 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6.1.1 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是国际通行做法 |
6.1.2 疫病区域化管理是促进动物性产品国际贸易的必然选择 |
6.1.3 我国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已取得明显成效 |
6.1.4 我国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6.2 我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 |
6.2.1 海南省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 |
6.2.2 吉林省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 |
6.2.3 辽东半岛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 |
6.2.4 山东省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 |
6.2.5 四川省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 |
6.2.6 重庆市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 |
6.3 我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政策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当前蛋鸡生产中疫情的流行与防制对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1 前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研究的内容 |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可行性分析 |
2 蛋鸡生产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2.1 环境污染相当严重 |
2.2 死淘率高 |
2.3 行业门槛低 |
2.4 养鸡环境与蛋鸡生产设备不配套 |
2.5 “小而全”或“大而全”的饲养工艺 |
2.6 小规模分散饲养方式 |
2.7 食品安全问题 |
2.8 人才缺乏问题 |
2.9 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 |
2.10 当前蛋鸡疫情突出特点 |
3 蛋鸡疫情流行的原因与分析 |
3.1 蛋鸡的疫情控制与国外的差距 |
3.2 兽医机构和防疫队伍的力量相对薄弱 |
3.3 基础设施投入少,防疫意识比较薄弱,使禽病防不胜防 |
3.4 防制对策不利于蛋鸡的健康发展 |
4 蛋鸡疫情防制的具体解决方法及相应对策的研究体会 |
4.1 解决蛋鸡生产中存在问题的具体对策 |
4.2 针对蛋鸡疫情流行的原因采取的防制对策 |
4.3 对蛋鸡新城疫的防制体会 |
4.4 对当前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控措施 |
4.5 胶东地区蛋鸡场运用成功的免疫程序 |
4.6 对政府的建议 |
5 结论与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宁夏中卫县鸡低致病性禽流感防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篇 引言 |
第二篇 文献综述禽流感研究进展 |
第三篇 研究内容宁夏中卫县鸡低致病性禽流感防制研究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第一节 材料 |
1. 被检鸡群 |
2. 被检血清 |
3. 诊断试剂 |
4 营养琼脂 |
5 实验鸡雏 |
第二节 方法 |
1. 流行病学调查 |
2. 实验室检验 |
3. 防制措施 |
第二章 结果 |
第一节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
第二节临床症状 |
第三节病理变化 |
第四节实验室检测结果 |
第五节防制效果 |
第三章 讨论 |
1. 中卫县鸡低致病性禽流感发生的地区性特点 |
2. 传染源的处理措施与结果 |
3. 发病季节特点分析 |
4. 禽流感与继发病以及控制疾病的原则 |
5. 禽流感血清学监测与发病关系探讨 |
6. 禽流感流行毒株与发病特点 |
7. 免疫程序的制定与应用效果 |
8. 疫苗免疫及特点 |
9. LPAI防治措施的探讨以及与HPAI的区别鉴定 |
10. 充分认识低致病性禽流感的危害性 |
11.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10)世纪之交我国禽病研究和防制的回顾与防制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禽病研究和防制的主要成就 |
1.1 新城疫 |
1.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
1.3 鸡马立克氏病 |
1.4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 |
1.5 禽流感 |
1.6 大肠杆菌病 |
1.7 沙门氏菌病 |
1.8 鸡慢性呼吸道病 |
1.9 鸡球虫病 |
2 当前禽病发生与流行的特点 |
2.1 死亡率高 |
2.2 疾病的种类增多, 传染病的危害最大 |
2.3 新发生的禽病种类增多 |
2.4 发病非典型化和病原出现新的变化 |
2.5 某些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的危害加大 |
2.6 混合感染和复合征使疾病更为复杂 |
3 我国禽病防制的对策和战略 |
3.1 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采取综合配套的防制卫生措施 |
3.2 提高执法力度, 强化兽医法制管理 |
3.3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禽病防疫体系, 制订疫病的净化和扑灭规划及实施方案 |
3.4 加强禽病诊断和防制技术的研究及科技成果的推广工作 |
3.5 重视环境因素在禽病防制中的重要性 |
四、禽流感的危害与防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经济学评估研究[D]. 廖祺. 武汉大学, 2017(06)
- [2]山西省阳泉市几种主要动物疫病免疫抗体监测与分析[D]. 张文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11)
- [3]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D]. 王薇.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8)
- [4]我国重大动物疫病区划研究[D]. 李滋睿.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10)
- [5]当前蛋鸡生产中疫情的流行与防制对策的研究[D]. 孙义东. 山东农业大学, 2005(11)
- [6]宁夏中卫县鸡低致病性禽流感防制研究[D]. 刘国华. 吉林大学, 2005(03)
- [7]禽流感及其防制研究进展[J]. 黄汉成,周荣琼. 四川畜牧兽医学院学报, 2002(04)
- [8]20年来我国禽病研究与防制工作回顾与展望——纪念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成立20周年[J]. 甘孟侯,蔡宝祥. 中国动物保健, 2002(10)
- [9]20年来我国禽病研究与防制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纪念禽病学分会成立20周年[A]. 甘孟侯,蔡宝祥.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2
- [10]世纪之交我国禽病研究和防制的回顾与防制策略[J]. 甘孟侯,蔡宝祥.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