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舷外有源诱饵对付反舰导弹的有效性(论文文献综述)
侯学隆,曾家有,赵遇春[1](2021)在《纳尔卡舷外有源诱饵作战使用研究》文中提出纳尔卡舷外有源诱饵是美国海军阿利·伯克级驱逐舰、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等主力战斗舰艇最具威胁的软杀伤手段,对反舰导弹突防构成严峻挑战。详细介绍了纳尔卡弦外有源诱饵的技术性能和典型的作战流程,分析了其干扰方式及使用要求,介绍了该型诱饵的实战应用情况,并根据上述情况分析了纳尔卡弦外有源诱饵的作战优势及不足。对深入理解纳尔卡舷外有源诱饵技术思路和作战机理,研究应对破解之策提供参考。
李祥,胡生亮,罗亚松,夏清涛[2](2021)在《舷外有源雷达诱饵质心干扰部署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针对水面舰艇舷外有源反导作战的雷达诱饵部署及对抗态势选择问题,在对舷外有源雷达诱饵的干扰机理研究基础上,构建了舷外有源质心干扰模型,研究了满足所有舷外有源质心干扰条件的有效干扰区域实时计算方法。提出了舷外有源雷达诱饵的部署策略,能够根据战场实时反导态势,完成舷外有源质心干扰反导对抗阵型的指挥构建,满足对来袭反舰导弹流末制导雷达的舷外干扰作战需要,通过仿真和实弹射击对抗试验,对研究内容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
宫尚玉,白梅,王月悦[3](2021)在《美国海军软杀伤装备与技术发展研究》文中认为软杀伤武器系统是反舰导弹的有效对抗手段。作为反舰导弹分层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海军装备了各种对抗反舰导弹的软杀伤武器系统。从舷外有源和无源诱饵两个方面,梳理了美海军软杀伤武器系统的主要特点、性能参数和部署情况。随着更先进威胁的出现,美国海军持续推进诸多新的研究项目,介绍了其在舰射诱饵、直升机吊舱、电子对抗无人机和软杀伤智能决策方面的最新发展,总结了海军软杀伤武器装备将朝着长航时、智能化和软硬杀伤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侯学隆,赵遇春,张杨[4](2021)在《纳尔卡舷外有源诱饵系统及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纳尔卡(Nulka)舷外有源诱饵是美国海军及海岸警卫队水面舰船广泛装备的软杀伤手段,对现代反舰导弹具有极高的作战效能。以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为例,系统研究了纳尔卡舷外有源诱饵系统的组成结构、技术性能、干扰方式、装备平台及后续发展情况,分析了密集假目标压制干扰、多假目标欺骗干扰、拖引式假目标欺骗干扰3种干扰方式的原理及使用要求,系统梳理了纳尔卡舷外有源诱饵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部署的水面舰船情况;针对纳尔卡舷外有源诱饵作战使用面临的实际问题,分析了美军电子战系统的后续发展情况。研究表明:阿利伯克级驱逐舰装备4座2联装发射装置,具有2种布局方式,备弹8枚。纳尔卡以干扰I/J波段(8~18 GHz)主动雷达制导反舰导弹为主,以拖引式假目标实施质心转移干扰对抗反舰导弹攻击。美军舰载电子战系统发展以反导为主要目标,以舷外化为主要发展方向。
佘忱,张磊[5](2020)在《基于重频捷变抗舷外有源诱饵距离假目标干扰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舷外有源诱饵的抑制开展仿真研究,建立了舷外有源诱饵的距离假目标干扰的理论模型,分析了基于重频捷变抗舷外有源诱饵距离假目标的算法,最后开展了基于重频捷变抗舷外有源诱饵距离假目标的仿真研究。本论文的研究可以为末制导雷达抗舷外有源诱饵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卫南[6](2020)在《对反舰雷达导引头的干扰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大型水面舰艇速度慢、雷达发射截面积大,反舰导弹的威胁也越来越突出。舰船一方面通过隐身设计降低导引头雷达回波,另一方面,采用电子干扰设备对反舰导弹导引头进行压制或诱骗,这也成为海战场环境下电子对抗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主要针对舰载有源干扰与舷外有源干扰对反舰导弹的干扰效果进行研究,从三个方面展开分析:第一,对反舰导弹导引头雷达的系统构成进行分析和仿真研究;第二,对舰载有源干扰信号的原理和产生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并将干扰信号注入雷达仿真系统中,分析各种干扰的干扰效果;第三,对舷外有源干扰信号的原理和产生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并将干扰信号注入雷达仿真系统中,分析各种干扰的干扰效果。具体工作如下:一、对反舰导弹导引头雷达的工作模式与系统构成进行分析,对雷达天线、发射信号生成、回波信号模拟、接收机,特别是信号处理机中脉冲压缩、动目标检测、动目标显示、恒虚警检测,和数据处理机中航迹起始、航迹滤波、航迹关联、航迹终结部分进行分析,并建立对应的仿真模型,构建出一套反舰导弹导引头雷达仿真系统。二、对舰载有源干扰进行研究分析,并建立对应每种干扰信号的仿真模型,其中包括噪声调幅信号、噪声调频信号、噪声调相信号等压制式干扰信号,以及距离拖引干扰信号、灵巧噪声干扰信号、多假目标干扰信号、密集假目标干扰等欺骗式干扰信号,并将产生的干扰信号注入雷达仿真系统中,对比注入不同干扰信号的情况下导引头雷达的仿真结果,并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三、对舷外有源干扰进行研究分析,并建立对应每种干扰信号的仿真模型,其中包括舷外有源干扰与舷外压制式干扰。针对舷外有源干扰,对干扰信号的产生与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并建立对应的干扰模型,注入雷达系统中观察导引头雷达仿真结果与导弹运行轨迹仿真结果;针对舷外压制式干扰,通过改变干扰机的相关参数,研究分析在不同位置关系下,以及采用不同干扰信号参数情况下,导引头雷达对目标舰船的有效探测距离,并分析不同情况下舷外压制式干扰信号对导引头雷达的烧穿距离的影响。
袁斌[7](2018)在《纳尔卡电子诱饵弹建模与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阿马岛战争中,英国的“谢菲尔德”号驱逐舰被阿根廷的“飞鱼”反舰导弹命中,标志着采用主动雷达寻的末制导的反舰导弹对水面舰艇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各国积极研舰艇导弹防御技术和装备,除了采用硬杀伤手段,例如舰空导弹和末端密集阵火炮等方法,采用电子干扰的软杀伤手段也是各国积极研究和发展的重点。在诸多舷外有源电子软杀伤装备中,由澳大利亚和美国联合研制的“纳尔卡”(Nulka)主动电子诱饵弹是一款具有显着技术特点的海军电子战装备。本论文在情报科技文献检索、归集分析、综合研判的基础上,运用反设计思想和方法,深入研究纳尔卡电子诱饵弹系统工作原理、诱饵弹飞行器总体性能及对抗来袭反舰导弹软杀伤作战运用过程和方式,通过数学建模、参数估计以及对抗仿真的方式对研究结果进行验证。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在纳尔卡电子诱饵弹技术特点分析基础上,定义合理的坐标系,给出坐标系转换关系,对纳尔卡电子诱饵弹进行受力分析,建立了纳尔卡电子诱饵弹的动力学与运动学模型。2)对纳尔卡电子诱饵弹的总体参数进行反设计。设计纳尔卡电子诱饵弹的外形及各部分质量,质心,转动惯量随时间变化关系,固体火箭发动机等主要性能参数,对纳尔卡电子诱饵弹的气动特性进行估算。3)对纳尔卡电子诱饵弹的控制系统进行设计。根据纳尔卡电子诱饵弹的弹道形式,设计了基于经典PID控制方法的高度驾驶仪以及基于跟踪微分器、非线性误差反馈和扩张状态观测器的自抗扰高度驾驶仪,并对纳尔卡电子诱饵弹的典型工况进行了数学仿真分析。4)对纳尔卡电子诱饵弹典型飞行轨迹应用所设计的高度驾驶仪进行了六自由度弹道仿真。分析了纳尔卡电子诱饵弹飞行弹道特性,给出了航迹、姿态、控制力矩和掩护效果等方面的仿真结论。
刘丽,武坦然,崔静[8](2018)在《外军舰载软杀伤武器系统发展概述》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反舰导弹技术的迅猛发展,其攻击速度、隐身性、目标识别能力、规避能力和抗干扰措施等变得更快、更隐蔽、更强。在未来的战争中,舰船受到反舰导弹攻击的潜在威胁越来越严重。为了防御反舰导弹,世界各海军强国竞相推出了各式对抗反舰导弹的软杀伤武器系统,并持续着力推进诸多新的研究项目。概述了外军舰载软杀伤武器系统的发展背景和系统构成,阐述了外军主要舰载软杀伤武器系统的发展现状,并总结了外军舰载软杀伤武器系统发展的特点。
王隽,许海龙,周水楼[9](2015)在《舰载舷外雷达有源诱饵布放高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舰载舷外雷达有源诱饵是对抗现代先进反舰导弹的有效方式,引起各个国家的关注重视。舰载舷外雷达有源诱饵通过有源欺骗干扰方式模拟被掩护舰船的雷达信号特征,引诱或欺骗敌跟踪和制导雷达。根据舰载舷外雷达有源诱饵的干扰机理,研究舷外雷达有源诱饵的最佳布放高度等布放策略,对部队作战使用和部队训练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成伽,姜宁,安永超,李海娇[10](2015)在《舷外雷达有源诱饵在舰艇编队中作战使用研究》文中提出舷外有源诱饵是一种有效的舰艇自卫反导防御手段,目前对单舰使用有源诱饵对抗反舰导弹的研究较多。现代海上作战,以舰艇编队形式为主,因此,研究舷外雷达有源诱饵在编队中的作战使用问题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对舰艇编队作战中,导弹、舰艇、诱饵、质心的运动进行建模,并用Matlab进行仿真计算,得出导弹从某些舷角入射的情况下,单舰发射舷外雷达有源诱饵会将导弹诱偏至友邻舰艇的结论,对舷外雷达有源诱饵在舰艇编队中的作战使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舷外有源诱饵对付反舰导弹的有效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舷外有源诱饵对付反舰导弹的有效性(论文提纲范文)
(1)纳尔卡舷外有源诱饵作战使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纳尔卡舷外有源诱饵技术性能与作战流程 |
1.1 技术性能 |
1.2 作战流程 |
2 纳尔卡舷外有源诱饵干扰方式与使用要求 |
2.1 干扰方式 |
2.2 使用要点 |
3 纳尔卡舷外有源诱饵实战应用 |
4 纳尔卡舷外有源诱饵作战使用特点分析 |
4.1 优势 |
4.2 劣势 |
5 结束语 |
(2)舷外有源雷达诱饵质心干扰部署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舷外有源雷达诱饵工作原理及作战样式分析 |
3 舷外有源质心干扰模型 |
4 舷外有源诱饵质心干扰部署策略 |
5 仿真与校验 |
6 结论 |
(3)美国海军软杀伤装备与技术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舷外干扰原理及美海军装备情况 |
1.1 无源干扰发射系统 |
1.2 雷达角反射体 |
1.3 舷外有源诱饵 |
2 美海军软杀伤武器系统的最新进展 |
2.1 Nulka舷外有源诱饵升级 |
2.2 AOEW直升机吊舱 |
2.3 无人机诱饵 |
2.4 舰艇软杀伤智能辅助决策系统 |
3 软杀伤武器系统发展趋势 |
3.1 发展长航时无人平台诱饵 |
3.2 发展智能化武器系统和软杀伤决策系统 |
3.3 发展软硬武器的综合防御能力 |
4 结束语 |
(4)纳尔卡舷外有源诱饵系统及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纳尔卡舷外有源诱饵系统组成与性能 |
1.1 Mk 234舷外有源诱饵弹 |
1.2 Mk 53诱饵发射系统 |
1.2.1 纳尔卡诱饵发射装置 |
1.2.2 Mk 174 Mod 1处理器电源 |
1.2.3 Mk 24 Mod 2诱饵发射处理器 |
1.3 舰载电子侦察设备 |
2 纳尔卡舷外有源诱饵的干扰方式 |
2.1 密集假目标压制干扰 |
2.2 多假目标欺骗干扰 |
2.3 拖引式假目标欺骗干扰 |
3 纳尔卡舷外有源诱饵装备现状 |
4 后续发展 |
5 结束语 |
(5)基于重频捷变抗舷外有源诱饵距离假目标干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距离假目标干扰理论分析 |
2 基于重频捷变抗舷外有源诱饵距离假目标算法 |
3 基于重频捷变抗舷外有源诱饵距离假目标仿真 |
4 结束语 |
(6)对反舰雷达导引头的干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反舰导弹导引头雷达建模仿真 |
2.1 导引头雷达仿真方案设计 |
2.1.1 导引头雷达工作模式分析 |
2.1.2 导引头雷达系统架构分析 |
2.1.3 导引头雷达导引方式分析 |
2.2 导引头天线特性分析 |
2.2.1 天线方向图 |
2.2.2 和差波束测角法 |
2.3 导引头发射信号建模 |
2.3.1 线性调频信号 |
2.3.2 发射信号产生 |
2.4 导引头接收信号建模 |
2.4.1 回波信号生成 |
2.4.2 海杂波信号 |
2.5 导引头接收机分析 |
2.5.1 接收机噪声 |
2.5.2 接收机门限 |
2.5.3 接收机放大器 |
2.6 导引头信号处理机分析 |
2.6.1 脉冲压缩 |
2.6.2 动目标显示 |
2.6.3 动目标检测 |
2.6.4 恒虚警检测 |
2.6.5 目标测量 |
2.7 导引头数据处理机分析 |
2.7.1 数据关联 |
2.7.2 航迹起始 |
2.7.3 航迹滤波 |
2.7.4 航迹终结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舰载有源干扰仿真与干扰效果研究 |
3.1 舰载有源干扰概述 |
3.2 压制式干扰 |
3.2.1 噪声调幅干扰 |
3.2.2 噪声调频干扰 |
3.2.3 噪声调相干扰 |
3.3 压制式干扰效果仿真研究 |
3.4 欺骗式干扰 |
3.4.1 波门拖引干扰 |
3.4.2 灵巧噪声干扰 |
3.4.3 多假目标干扰 |
3.4.4 密集假目标干扰 |
3.5 欺骗式干扰效果仿真研究 |
3.5.1 波门拖引干扰 |
3.5.2 灵巧噪声干扰 |
3.5.3 多假目标干扰 |
3.5.4 密集假目标干扰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舷外有源干扰仿真与干扰效果研究 |
4.1 舷外有源干扰 |
4.2 舷外有源干扰效果仿真研究 |
4.3 舷外压制式干扰 |
4.4 舷外压制式干扰效果仿真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纳尔卡电子诱饵弹建模与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舷外有源电子诱饵装备发展情况 |
1.2.2 导弹系统建模仿真发展情况 |
1.2.3 自抗扰控制器的发展情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纳尔卡电子诱饵弹系统数学模型 |
2.1 纳尔卡电子诱饵弹坐标系定义及转换 |
2.1.1 坐标系定义 |
2.1.2 坐标系转换 |
2.2 纳尔卡电子诱饵弹受力分析 |
2.3 纳卡尔电子诱饵弹基本方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纳尔卡电子诱饵弹总体参数分析 |
3.1 电子诱饵弹结构方案分析 |
3.2 电子诱饵弹固体火箭发动机参数分析 |
3.2.1 发动机特点分析 |
3.2.2 发动机方案论证 |
3.2.3 发动机主要性能参数估算 |
3.3 推力矢量控制参数分析 |
3.4 气动力参数分析 |
3.4.1 电子诱饵弹气动外形特性分析 |
3.4.2 气动力参数数值计算分析方法 |
3.4.3 气动力参数估算结果 |
3.5 电子诱饵弹质量特性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纳尔卡电子诱饵弹控制方法研究 |
4.1 电子诱饵弹制导控制特点分析 |
4.2 电子诱饵弹控制系统总体方案 |
4.2.1 发动机推力矢量控制 |
4.2.2 旋翼动量交换控制 |
4.3 电子诱饵弹经典驾驶仪设计 |
4.3.1 电子诱饵弹三通道动力学解耦线性化 |
4.3.2 经典高度驾驶仪设计 |
4.3.3 滚转姿态驾驶仪设计 |
4.3.4 仿真分析 |
4.4 电子诱饵弹自抗扰高度驾驶仪设计 |
4.4.1 自抗扰控制器原理 |
4.4.2 自抗扰高度驾驶仪设计思路 |
4.4.3 仿真分析 |
4.5 纳尔卡电子诱饵弹系统仿真 |
4.5.1 纳尔卡电子诱饵弹飞行弹道仿真流程 |
4.5.2 仿真条件 |
4.5.3 仿真试验结果及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外军舰载软杀伤武器系统发展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外军舰载软杀伤武器系统的发展背景与系统构成 |
1.1 发展背景 |
1.2 系统构成 |
2 外军主要舰载软杀伤武器系统的发展现状 |
2.1“百夫长”舰载软杀伤诱饵发射系统 |
2.2 多弹药软杀伤系统 |
2.3“德西维尔”软杀伤诱饵系统 |
2.4 新一代“达盖”系统 |
2.5“C-保卫”130mm对抗措施系统 |
2.6“欧德拉斯”诱饵发射装置 |
2.7“西莱纳”诱饵发射系统 |
2.8“纳尔卡”有源导弹诱饵系统 |
3 外军舰载软杀伤武器系统发展的特点 |
3.1 注重软杀伤武器系统的升级改造 |
3.2 强调软杀伤武器系统的功能多样化 |
3.3 重视软杀伤武器系统的决策智能化 |
4 结束语 |
(9)舰载舷外雷达有源诱饵布放高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舰载舷外雷达有源诱饵工作过程分析 |
2 舰载舷外雷达有源诱饵干扰机理研究 |
2.1 干扰原理 |
2.2 动态干扰过程 |
3 舰载舷外雷达有源诱饵布放高度研究 |
4 结束语 |
(10)舷外雷达有源诱饵在舰艇编队中作战使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单舰诱饵的作战使用 |
1.1 诱饵的类型 |
1.2 舷外雷达有源诱饵质心干扰原理 |
1.3 舷外雷达有源诱饵布放角度、距离 |
2 诱饵在编队中的作战使用 |
2.1 仿真模型建立 |
2.1.1 坐标系的建立 |
2.1.2 初始态势设定 |
2.1.3 运动方程及对抗过程位置参数解算 |
2.1.3. 1 初始态势的位置参数解算(t=0) |
2.1.3. 2 t=i时刻的位置参数 |
2.2 仿真 |
3 结束语 |
四、舷外有源诱饵对付反舰导弹的有效性(论文参考文献)
- [1]纳尔卡舷外有源诱饵作战使用研究[J]. 侯学隆,曾家有,赵遇春. 飞航导弹, 2021
- [2]舷外有源雷达诱饵质心干扰部署策略研究[J]. 李祥,胡生亮,罗亚松,夏清涛. 战术导弹技术, 2021(06)
- [3]美国海军软杀伤装备与技术发展研究[J]. 宫尚玉,白梅,王月悦. 飞航导弹, 2021(10)
- [4]纳尔卡舷外有源诱饵系统及发展研究[J]. 侯学隆,赵遇春,张杨. 飞航导弹, 2021(03)
- [5]基于重频捷变抗舷外有源诱饵距离假目标干扰的研究[J]. 佘忱,张磊. 舰船电子对抗, 2020(04)
- [6]对反舰雷达导引头的干扰技术研究[D]. 卫南.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7]纳尔卡电子诱饵弹建模与控制方法研究[D]. 袁斌.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8]外军舰载软杀伤武器系统发展概述[J]. 刘丽,武坦然,崔静. 航天电子对抗, 2018(01)
- [9]舰载舷外雷达有源诱饵布放高度研究[J]. 王隽,许海龙,周水楼.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 2015(06)
- [10]舷外雷达有源诱饵在舰艇编队中作战使用研究[J]. 成伽,姜宁,安永超,李海娇. 舰船电子对抗, 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