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Functions of Rare Earth Metals in Automobile Emission Purification Catalysts(论文文献综述)
周格格[1](2020)在《氧化铈锆固溶体稳定性及储氧性能第一原理理论研究》文中提出自2009年起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产销国,汽车尾气排放已是造成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目前汽车工业普遍采用三效催化剂对汽车尾气进行净化。氧化铈因能快速地进行氧化还原循环而被认为具有良好的储放氧能力,在三效催化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纯二氧化铈热稳定性及低温储放氧能力均较差,因此通常采用氧化锆掺杂来改善其热稳定性,同时提高该材料的储放氧能力。氧化锆的加入,大大改善了纯氧化铈低温储放氧性能,但也引起相分离和偏析的问题。实验中观察到铈锆催化材料在600~900℃比表面积及储放氧能力急剧下降。因此如何在维持铈锆材料的优良催化性能的前提下保持其均匀性和稳定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这样的研究背景,本课题围绕利用双掺杂元素改善铈锆固溶体中锆偏聚、铈锆材料热稳定性与锆偏聚程度的表征与量化、铈基材料储放氧过程中铈价态变化机理等问题展开研究,通过第一原理计算及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获得如下主要结果:(1)提出一种新的解决铈锆固溶体中锆偏聚的方法,即向体系中加入第二种掺杂元素M,利用M和Zr之间吸引力增加锆扩散难度,减缓和改善氧化结和氧化铈的相分离。以掺杂体系形成能、M-Zr原子团耦合能、氧空位形成能作为筛选标准,对多种不同元素M(M=Al、Cr、Mn、Co、Mo、Tc、Ru、Rh、Pd、Cd、Gd、Th)分别掺杂纯氧化铈以及铈锆固溶体后的结构进行了第一原理计算。通过对比单掺杂与双掺杂体系形成能,发现所有双掺杂体系均比单掺杂体系形成能更低。形成能越低说明元素越容易掺杂进入材料体系中,在实际实验中可实现的掺杂浓度越高。根据M-Zr原子团耦合能计算结果,发现掺杂元素 M(M=Cr、Al、Mn、Co、Mo、Pd、Tc、Rh、Cd)与 Zr 之间呈现相互吸引的状态,耦合能越负,吸引力越强,越有助于改善Zr偏聚;氧空位形成能计算结果显示 M(M=Al、Cr、Mn、Co、Tc、Ru、Rh、Pd、Cd、Gd)对应的双掺杂体系氧空位形成能比纯氧化铈、铈锆固溶体大幅下降,说明双掺杂体系储放氧能力增强;综合上述计算结果及筛选标准,筛选出掺杂元素M(M=Cr、Al、Mn、Co、Pd、Tc、Rh)可以帮助改善锆偏聚情况并同时提高材料储放氧能力。(2)为了描述并量化Zr偏析,建立不同表面的真空层结构,进行一系列不同温度下的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并提出了可表征铈锆固溶体表面结构变化的两个参数,即热变形率和相分离率。通过统计所有结构中原子的热变形率,发现越靠近真空的原子层热变形率越大,这意味着表面层结构在高温下会坍塌,造成比表面积减小;通过拟合热变形率与温度的关系曲线图,发现所有体系在1100K左右曲线出现拐点,热变形率急剧上升。该计算结果所预测的拐点温度与实验结果相吻合。这也验证了热变形率和相分离率两个参数的合理性。(3)建立混合价态模型,以铈原子近邻位置氧空位形成能为参量,探讨了铈原子的价态变化与氧空位的关系。计算结果表明氧空位的形成,会引发铈原子的价态变化。然而一个氧空位的形成,并不足以产生两个三价铈离子。Bader电荷分析显示Ce3+和Ce4+之间电荷差只有0.4个电子,而不是1个电子。铈原子的价态变化是通过调整离子键与共价键比例来实现的。
张文毓[2](2019)在《机动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全球汽车的拥有量也在逐年增加,控制汽车尾气污染物的排放已成为当前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介绍了机动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的研究现状和应用方面等。
杨雨寒,马晓敏,余运波[3](2018)在《基于文献计量的汽车尾气净化产业专利技术态势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汽车尾气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为防治大气污染,我国连续出台了多项政策和标准,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汽车尾气处理产业也迎来了快速发展机遇。对汽车尾气净化技术相关的专利进行检索,分析汽车尾气净化相关产业技术的发展态势,结果表明,汽车尾气净化技术重点涉及催化处理技术、过滤净化技术、反应装置与处理系统、监测装置等。日本在本领域的专利申请占绝对优势,但近年来专利申请量有所下降。核心专利技术主要集中在以丰田、巴斯夫(Engelhard)、福特等企业为代表的日本、美国和德国的专利权人手中。我国虽然在专利总量上位居全球第3,近年来,年度专利申请量赶超日本,跃居全球首位,但是专利质量和企业竞争力仍有待提高。未来我国应加大高效催化剂及其组合技术的研发,降低尾气净化产品的成本,提高批量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提升企业竞争力。
茅炜清,王绍武,陈耀峰[4](2016)在《稀土元素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稀土元素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包括稀土发光材料、稀土磁性材料、稀土催化材料、稀土储氢材料等。
刘源[5](2016)在《汽车废催一次氯化浸出渣的再浸出研究》文中认为汽车废催化剂一次浸出渣是汽车废催经水溶液氯化浸出后的残留渣,水溶液氯化法是从汽车废催中回收铂族金属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具有设备简单、投资少、回收周期短等优点,但这种方法的缺点是浸出渣中贵金属含量过高,其中铂族金属品位依然高达80-100g/t,使得一次渣仍然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探索铂族金属在浸出渣中的残留机理及研究从其中提取铂族金属的工艺,对汽车废催这个最重要的铂族金属二次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一次氯化浸出渣中贵金属残留过高的可能原因,较系统地研究了氧化焙烧、还原预处理以及氧化焙烧结合还原的复合预处理等措施对汽车废催一次氯化浸出渣中铂族金属再浸出率的影响,探究了贵金属残留的机制。研究表明:氧化焙烧预处理虽然对打开碳环、有机物对铂、钯、铑的包裹都有一定的效果,和未预处理相比,浸出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经200℃氧化焙烧3h后,汽车废催中铂、钯、铑的二次氯化浸出率分别可达78.89%、19.37%、17.97%。硼氢化钠还原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可将汽车废催一次渣中被氧化的铂族金属氧化物还原成铂族金属单质,提高浸出率,较之未经预处理的汽车废催一次渣,硼氢化钠预处理的汽车废催一次渣中铂、钯的浸出率分别提高了 5、11个百分比,达到了 69%、28%。氧化焙烧结合还原的复合预处理可在一定程度上打开碳、有机物对汽车废催一次浸出渣的包裹,同时还可使得过程中部分被氧化的铂族金属得到还原,更加有利于铂族金属的二次浸出。汽车废催一次浸出渣经600℃焙烧3小时,再经硼氢化钠还原后,汽车废催中铂、钯、铑的二次氯化浸出率分别可达72.23%、33.54%、15.00%。
刘崇石[6](2016)在《储氧材料CeO2-ZrO2-La2O3-Pr6O11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尾气污染日益严重,对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的性能及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汽车尾气排放的标准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稀土储氧材料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是催化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催化剂的活性、耐久性及贵金属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开展稀土储氧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不仅是贯彻国家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和适应汽车污染物排放新标准的需要,同时也促进我国稀土资源的充分利用、多领域多方向促进稀土材料的发展,进而提高我国汽车尾气催化剂总体水平的需要。本文通过制备CeO2-ZrO2-La2O3-Pr6O11复合氧化物储氧材料,考察了不同质量分数的分散剂和不同浓度的表面活性剂对储氧材料性能的影响;通过添加不同配比的镨镧CeO2-ZrO2-La2O3-Pr6O11复合氧化物储氧材料的制备研究,考察了镨镧的添加量及制备方法对其性能的影响;通过制备新型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载体并与储氧材料加工制备成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考察了镨镧添加对催化剂起燃温度和完全转化温度的影响。采用Rigaku D/max-2200PC型X射线衍射仪、ST-2000型表面积孔径测试仪、马尔文Mastersizer 2000粒度仪、EDAX GENESIS能谱仪、JSM 6500F型高分辨扫描电子显微镜(HRSEM)、日立H-700型透射电镜等检测手段进行分析检测,得到如下结论:(1)在铈锆镧镨复合氧化物储氧材料中添加不同质量分数的分散剂和添加不同浓度的表面活性剂的研究发现:当分散剂的质量分数为0.04%时,试样的新鲜比表面积和老化后的比表面积最大;当表面活性剂的浓度为4%时,试样的新鲜比表面积和老化后的比表面积最大。(2)在新鲜铈锆固溶体氧化物储氧材料中添加不同比例镨镧后,铈锆镧镨储氧材料在老化前和老化后物相稳定,抗老化能力较强。(3)实验测试了制备的新型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载体,发现具有其小的热膨胀系数、好的抗热胀性、耐高温、大孔径、大比表面积等诸多优点。(4)利用储氧材料制备的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测试表明,把少量的Pr、La添加到铈锆氧化物储氧材料中,该材料对汽车尾气有害气体成分的起燃和转化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当前,稀土储氧材料作为尾气催化剂助剂,能大幅增加催化剂的储氧能力、热稳定性及氧化还原性能,是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催化材料,开展高性能稀土储氧材料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制备了CeO2-ZrO2-La2O3-Pr6O11复合氧化物储氧材料,该材料具有比表面积大、储氧量大、抗高温老化能力强的特点,应用于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上可使催化剂的起燃温度和完全转化温度降低,使其催化转化CO、NOx和C3H6的活性加强。该材料对汽车尾气有害气体成分的起燃和转化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赵哲萱,邱兆富,杨骥,曹礼梅,张巍[7](2015)在《从废FCC催化剂和废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中回收稀土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以稀土元素(简称稀土)用量较大的废FCC催化剂和废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为研究对象,分析总结了两类废催化剂中稀土的成分和回收方法。从废催化剂中回收稀土普遍采用先浸出、后分离提纯的方法。浸出普遍采用无机酸(多为盐酸),分离方法包括溶剂萃取法、化学沉淀法等,最后经焙烧得到稀土氧化物。为从废催化剂中高效回收稀土,可着重考察新浸出机制的引入、分离方式的选择、分离试剂的应用,以及浸出和分离条件的优化,从而为实现工业化回收提供技术支持。
方稳,李家德,余长林[8](2014)在《稀土在甲烷部分氧化制取合成气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稀土(La,Ce,Pr,Nd等)通常可以作为催化剂载体、助剂或与其它元素形成固溶体,成为催化剂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系统地介绍了稀土在甲烷部分氧化(CPOM)制取合成气中的相关应用,重点分析了稀土作为催化剂载体、助剂、固溶体等在催化部分氧化制取合成气中的应用,并对其在CPOM中未来前景做出展望.
杨庆山,兰石琨[9](2013)在《我国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的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说明简述了我国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现状,并从催化剂载体、催化剂涂层材料、催化剂助剂和催化剂活性组分四个方面作了分析。同时介绍了目前我国催化剂的主要研究和生产情况。随着各国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对催化剂的用量愈来愈多,用廉价的稀土取代贵金属催化剂将是汽车尾气催化剂新的发展方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翟步英,刘奇,潘雄[10](2011)在《柴油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的研究》文中认为汽车因排放大量的CO2气体,破坏了大气的臭氧层,造成了全球的温室效应,使整个地球气温变暖,气候异常,所以需要对汽车生产进行产能限制,汽车进行节能减排。由于柴油车热效高,功率大,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和可靠性,所以柴油车的生产现已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本文介绍了柴油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的发展过程,催化剂使用的原理及催化剂组成,柴油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的问题与展望。
二、Functions of Rare Earth Metals in Automobile Emission Purification Catalyst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Functions of Rare Earth Metals in Automobile Emission Purification Catalysts(论文提纲范文)
(1)氧化铈锆固溶体稳定性及储氧性能第一原理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汽车尾气排放标准 |
2.2 汽车尾气排放控制和净化技术 |
2.2.1 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的发展 |
2.2.2 当前存在的问题 |
2.3 铈锆储氧材料应用及研究进展 |
2.4 铈锆复合氧化物的掺杂改性研究 |
2.4.1 碱金属掺杂改性研究 |
2.4.2 过渡金属掺杂改性研究 |
2.4.3 稀土金属掺杂改性研究 |
2.4.4 其他金属掺杂改性研究 |
2.5 第一性原理计算在铈基催化材料中的应用 |
2.5.1 贵金属原子吸附与掺杂对催化活性影响 |
2.5.2 过渡金属与稀土金属掺杂对铈基材料催化性能的研究 |
2.5.3 环境因素对铈基材料催化性能影响研究 |
2.6 论文研究目的、内容及创新点 |
2.6.1 研究内容 |
2.6.2 研究创新点 |
3 量子力学第一原理计算方法 |
3.1 绝热近似 |
3.2 单电子近似 |
3.3 密度泛函理论 |
3.3.1 Hohenberg-Kohn定理 |
3.3.2 Kohn-Sham方程 |
3.4 交换关联泛函 |
3.5 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 |
3.6 第一原理计算程序VASP |
4 铈锆基催化材料均匀性与性能优化设计 |
4.1 引言 |
4.2 计算方法 |
4.3 双掺杂计算结果与讨论 |
4.3.1 掺杂体系形成能计算 |
4.3.2 双掺杂体系中M-Zr原子团耦合能的计算 |
4.3.3 双掺杂体系的电子结构计算 |
4.3.4 双掺杂体系拉伸模拟计算 |
4.3.5 双掺杂体系中氧空位的形成 |
4.3.6 双掺杂体系中元素最佳掺杂比例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5 铈锆固溶体热稳定性表征与量化研究 |
5.1 引言 |
5.2 计算方法 |
5.3 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结果与讨论 |
5.3.1 纯氧化铈体相分子动力学模拟 |
5.3.2 Ce_(0.5)Zr_(0.5)O_2体相分子动力学模拟 |
5.3.3 氧化铈锆表面模型分子动力学模拟 |
5.4 本章小结 |
6 铈原子价态变化过程机理研究 |
6.1 引言 |
6.2 计算方法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混合价态模型的构建 |
6.3.2 氧空位与Ce价态变化关系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机动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1.1 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的特点 |
1) 高活性。 |
2) 良好的选择性。 |
3) 良好的热稳定性。 |
4) 合适的孔结构和颗粒结构。 |
1.2 催化剂的组成 |
1.3 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的制备工艺 |
1.4 尾气催化剂反应机理 |
2 机动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研究现状 |
1) 催化剂载体的研究 |
2) 催化剂涂层材料的研究 |
3) 催化剂助剂的研究 |
4) 催化剂活性组分的研究 |
3 机动车尾气净化催化剂应用 |
3.1 全球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生产商 |
3.2 贵金属催化剂的应用 |
3.3 稀土在机动车尾气净化催化剂中的应用 |
1) 汽油车催化剂 |
2) 柴油车催化剂 |
3) 摩托车催化剂 |
4) CNG车催化剂 |
4 结语 |
(4)稀土元素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稀土发光材料 |
1.1 节能灯 |
1.2 白光LED灯 |
1.3 金属卤化物灯 |
1.4 夜光应急光源 |
1.5 液晶电视 |
1.6 等离子平板电视 |
2 稀土磁性材料 |
2.1 稀土永磁材料 |
2.1.1 电机 |
2.1.2 医疗器械 |
2.1.3 计算机和外围设备 |
2.2 其他稀土磁性材料 |
3 稀土催化材料 |
3.1 稀土在石油催化裂化中的应用 |
3.2 稀土在汽车尾气净化中的应用 |
3.3 稀土在橡胶合成中的应用 |
4 稀土储氢材料 |
4.1 氢气的贮存与提纯 |
4.2 蓄热、热泵 |
4.3 镍氢电池 |
5 稀土在冶金工业中的应用 |
5.1 在铸铁中的应用 |
5.2 在钢中的应用 |
5.3 在有色金属合金中的应用 |
6 结束语 |
(5)汽车废催一次氯化浸出渣的再浸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铂族金属简介 |
1.1.1 铂族金属的物理性质 |
1.1.2 铂族金属的化学催化性质 |
1.2 铂族金属的应用 |
1.3 资源前景 |
1.3.1 国际发展趋势 |
1.3.2 国内发展趋势 |
1.3.3 二次资源 |
1.4 铂族金属的供需状况 |
1.5 汽车尾气催化剂回收概况 |
1.5.1 催化机理 |
1.5.2 汽车催化剂中铂族金属的回收工艺 |
1.5.2.1 火法富集法 |
1.5.2.2 湿法富集法 |
1.5.2.3 湿-火联合法 |
1.6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7 研究内容 |
2. 一次氯化浸出渣再浸出条件选择 |
2.1 氯化浸出的理论基础 |
2.1.1 氯化浸出反应原理 |
2.1.2 影响氯化浸出的因素 |
2.2 实验内容 |
2.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2.2.1.1 实验药品 |
2.2.1.2 实验仪器 |
2.2.2 实验设计 |
2.2.3 实验步骤 |
2.2.4 元素检测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盐酸浓度对浸出率的影响 |
2.3.2 反应温度对浸出率的影响 |
2.3.3 硫酸浓度对浸出率的影响 |
2.3.4 氯酸钠浓度对浸出率的影响 |
2.3.5 氯酸钠用量对浸出率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3. 氧化焙烧预处理对汽车废催二次浸出率的影响 |
3.1 氧化焙烧预处理的必要性 |
3.2 实验内容 |
3.2.1 预处理实验原料及实验仪器 |
3.2.2 实验设计 |
3.2.3 实验步骤 |
3.2.4 元素检测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氧化焙烧温度对一次氯化浸出渣再浸出的影响 |
3.3.1.1 氧化焙烧温度对一次氯化浸出渣失重的影响 |
3.3.1.2 氧化焙烧温度对一次氯化浸出渣再浸出率的影响 |
3.3.2 氧化焙烧时间对一次氯化浸出渣再浸出的影响 |
3.3.2.1 氧化焙烧时间对一次氯化浸出渣失重的影响 |
3.3.2.2 氧化焙烧时间对一次氯化浸出渣再浸出率的影响 |
3.3.3 经氧化焙烧处理后废催失重量与再次浸出率的关系 |
3.3.4 氧化焙烧处理对废催再浸出的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4. 还原预处理对汽车废催二次浸出率的影响 |
4.1 还原预处理的作用 |
4.2 实验内容 |
4.2.1 预处理实验原料及实验仪器 |
4.2.2 实验设计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还原预处理对汽车废催一次浸出渣失重量的影响 |
4.3.1.1 硼氢化钠用量对汽车废催一次浸出渣失重量的影响 |
4.3.1.2 实验PH值对汽车废催一次浸出渣失重量的影响 |
4.3.2 还原预处理对浸出率的影响 |
4.3.2.1 硼氢化钠用量对浸出率的影响 |
4.3.2.2 实验pH值对浸出率的影响 |
4.3.3 还原预处理致汽车废催一次渣失重量与浸出率的关系 |
4.3.4 硼氢化钠预处理对汽车废催中铂钯铑浸出效果的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5. 复合预处理对汽车废催二次浸出率的影响 |
5.1 复合预处理的作用 |
5.2 实验内容 |
5.2.1 预处理实验原料及实验仪器 |
5.2.2 实验设计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复合预处理对汽车废催一次浸出渣失重量的影响 |
5.3.1.1 硼氢化钠用量对汽车废催一次浸出渣失重量的影响 |
5.3.1.2 焙烧温度对汽车废催一次浸出渣失重量的影响 |
5.3.2 还原预处理对浸出率的影响 |
5.3.2.1 硼氢化钠用量对浸出率的影响 |
5.3.2.2 焙烧温度对浸出率的影响 |
5.3.3 复合预处理与单因素预处理效果的比较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储氧材料CeO2-ZrO2-La2O3-Pr6O11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引言 |
1.1.1 汽车产业高速发展 |
1.1.2 尾气污染日益严重,开发高性能稀土储氧材料迫在眉睫 |
1.2 储氧材料的研究进展 |
1.2.1 单纯的金属氧化物储氧材料 |
1.2.2 二元固溶体氧化物储氧材料 |
1.2.3 三元固溶体氧化物储氧材料 |
1.2.4 四元或多元固溶体稀土储氧材料 |
1.3 储氧材料的制备方法 |
1.3.1 共沉淀法 |
1.3.2 溶胶-凝胶法 |
1.3.3 表面活性剂模板法 |
1.4 本研究的背景及内容 |
1.4.1 研究背景 |
1.4.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过程及研究方法 |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过程 |
2.2.1 配制分散剂混合溶液 |
2.2.2 配制稀土混合硝酸盐溶液 |
2.2.3 配制沉淀剂溶液 |
2.2.4 配制表面活性剂混合溶液 |
2.2.5 共沉淀前驱体的制备 |
2.2.6 干浆料的制备 |
2.2.7 干燥焙烧 |
2.3 检测及分析 |
2.3.1 X射线衍射分析 |
2.3.2 高分辨扫描电子显微镜(HRSEM) |
2.3.3 表面积孔径测试(BET) |
2.3.4 透射电镜 |
2.3.5 储氧量(OSC)测定 |
2.3.6 粒度分析 |
2.3.7 分光光度计 |
2.3.8 p H值测定 |
第3章 CeO_2-ZrO_2-La_2O_3-Pr_6O_(11)复合氧化物储氧材料的制备 |
3.1 引言 |
3.2 储氧材料的制备实验过程 |
3.2.1 分散剂浓度对试样比表面积的影响 |
3.2.2 表面活性剂浓度对试样比表面积的影响 |
3.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3 添加不同配比的La~(3+)、Pr~(4+)储氧材料 |
3.3.1 制备过程 |
3.3.2 结果与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新型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及其载体制备 |
4.1 引言 |
4.2 载体制备实验过程 |
4.2.1 水解异丙醇铝制备纯氧化铝 |
4.2.2α-氧化铝的处理 |
4.2.3 浆料的制备 |
4.2.4 混料模压 |
4.2.5 焙烧成形 |
4.2.6 结果与讨论 |
4.3 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制备 |
4.3.1 实验过程 |
4.3.2 结果与讨论 |
4.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从废FCC催化剂和废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中回收稀土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稀土废催化剂的产生量 |
2从废FCC催化剂中回收稀土 |
2.1废FCC催化剂中的稀土成分 |
2.2废FCC催化剂中稀土的浸出 |
2.3废FCC催化剂中稀土的分离 |
2.3.1溶剂萃取法 |
2.3.2草酸沉淀法 |
2.3.3其他分离方法 |
2.3.4小结 |
3从废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中回收稀土 |
3.1废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中的稀土成分 |
3.2废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中稀土的浸出 |
3.3废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中稀土的分离 |
4结语和展望 |
(8)稀土在甲烷部分氧化制取合成气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稀土催化剂的工业应用 |
2 稀土在POM中的应用研究 |
2.1 稀土载体 |
2.2 稀土助剂 |
2.3 稀土晶格氧催化剂 |
3 展望 |
(9)我国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催化剂载体的研究 |
1.1 氧化铝球状载体 |
1.2 堇青石蜂窝陶瓷载体 |
1.3 金属合金载体 |
1.4 泡沫陶瓷载体 |
2 催化剂涂层材料的研究 |
3 催化剂助剂的研究 |
3.1 助剂的种类 |
3.2 助剂的负载[31-34] |
4 催化剂活性组分的研究 |
4.1 普通金属组分 |
4.2 贵金属组分 |
4.3 稀土掺杂组分及ABO3型复合氧化物催化剂 |
5 我国催化剂主要研究生产情况 |
6 结语 |
四、Functions of Rare Earth Metals in Automobile Emission Purification Catalysts(论文参考文献)
- [1]氧化铈锆固溶体稳定性及储氧性能第一原理理论研究[D]. 周格格.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1)
- [2]机动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研究与应用[J]. 张文毓.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2019(02)
- [3]基于文献计量的汽车尾气净化产业专利技术态势分析[J]. 杨雨寒,马晓敏,余运波. 环境工程学报, 2018(06)
- [4]稀土元素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J]. 茅炜清,王绍武,陈耀峰. 化学教育, 2016(10)
- [5]汽车废催一次氯化浸出渣的再浸出研究[D]. 刘源. 云南大学, 2016(05)
- [6]储氧材料CeO2-ZrO2-La2O3-Pr6O11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刘崇石. 湖南大学, 2016(02)
- [7]从废FCC催化剂和废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中回收稀土的研究进展[J]. 赵哲萱,邱兆富,杨骥,曹礼梅,张巍. 化工环保, 2015(06)
- [8]稀土在甲烷部分氧化制取合成气中的应用研究[J]. 方稳,李家德,余长林.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2014(06)
- [9]我国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的研究现状[J]. 杨庆山,兰石琨. 金属材料与冶金工程, 2013(01)
- [10]柴油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的研究[A]. 翟步英,刘奇,潘雄. 2011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第二卷),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