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央执行委员会关于发行经济建设公债的决议(论文文献综述)
周萌[1](2021)在《瑞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祥地》文中研究表明主持人语讲好江西红色故事黄万林 (江西日报社社长 江西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90周年之际,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原党组书记、副主任周萌做客江西人文大讲堂,以“瑞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祥地”为题,为?
金星[2](2021)在《中央苏区债券与借谷证:反“围剿”的有力支持》文中研究表明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简称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面临着国民党军队的不断"围剿"和经济封锁。为了解决中央苏区当时十分困难的财政状况,临时中央政府从1932年至1934年,曾发行两期革命战争公债和一期经济建设公债,还发起了三次借谷运动,这些债券有力支持了当时的反"围剿"斗争和苏区的经济建设。第一期革命战争公债1932年6月,临时中央政府和中央执行委员会先后发布第9号文告和第13号训令,
庞振宇[3](2021)在《苏区时期的工作队制度及其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作队,是指由上级派到下级在特定时间段执行具体任务的工作小组。由于我们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临的任务不同,组建工作队的方式、工作队的性质、工作内容、工作重点等也随之有所不同,因此在历史文献中工作队也有着不同的名称,如特派员、指导员、工作团、突击队、工作组等。工作队虽然具有临时性,是非常规的组织机制,但在不同历史时期也有着相对一致的制度性规范。从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就有了派驻工作队的制度性安排。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已较为系
程玲[4](2021)在《中共早期治国理政实践研究(1931-1934) ——以《红色中华》为中心的考察》文中提出中共早期治国理政是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为起始,《红色中华》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是中共早期治国理政的重要平台。因此,通过梳理《红色中华》的宣传报道,真实反映中共早期治国理政的实践,对于新时代中共的治国理政具有历史的启迪作用。论文在充分参考借鉴学术界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红色中华》报道内容为中心,系统考察中共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军事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举措,总结中共早期治国理政实践中蕴含的经验与启示。论文首先从《红色中华》对苏维埃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四大方面的报道内容进行梳理分析,从中窥见中共在早期治国理政方面的具体举措。政治建设方面,中共注重民主政治的建设,保证广大工农群众的民主权利得以实现,加强对国家工作人员政治权力的监督,力求打造空前的、真正的廉洁政府;经济建设方面,中共注重保护工农群众的实际利益,动员工农群众的力量,为革命战争与国家建设筹措经费支持;军事建设方面,中共注重工农红军队伍军事实力的提升,从扩大红军队伍与开展军事教育两方面提高军队作战能力,同时注重军民团结,动员工农群众为红军提供后勤保障;文化建设方面,中共注重利用报刊、戏剧等文化载体宣传中央的政策,重视教育、体育工作的开展,提高苏区民众的思想文化水平和身体素质,肃清苏区封建迷信等腐朽思想。论文进一步对中共早期治国理政的具体举措进行研讨分析,初步总结出中共早期治国理政的经验与启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一个有机整体,其发展离不开多方的协调配合,各项革命任务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宣传工作贯穿所有革命任务的始终。《红色中华》作为中共开展宣传工作的重要平台,坚持了党性原则。新时期提高中共治国理政水平更加需要加强中共自身建设、坚持走群众路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以及推进国家治理的规范化、法治化、程序化。
江万友,周东龙[5](2020)在《土地革命时期江西苏区公债发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土地革命时期,江西苏区为筹措革命战争经费、发展根据地经济先后发行了多种公债。在公债发行过程中,江西苏区政府制定和实施了详细的公债发行、偿还等政策,为后来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地资金筹措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也对当下国债发行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周萌[6](2020)在《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探索实践对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其形成发展经历了艰辛探索历程。1931年11月和1934年1月在江西瑞金召开的两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历史贡献。中华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源头和雏形,江西瑞金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初始发祥地,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探索实践对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深刻启示。
曹春荣[7](2020)在《中央苏区三次发行公债与三次借谷》文中指出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中央苏区一边面临国民党军队的"围剿",打仗仍然是第一位的;一边要加强各项建设,改善苏区军民物质与文化生活,以强固革命基础,因而需要有强大且持续的中央财政作后盾。临时中央政府除继续实行向地主富农没收征发政
覃江龙[8](2020)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广东工商业联合会研究(1949-1956)》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成立初期,工商业联合会(以下简称工商联)是工商业者联合组织起来的人民团体,作为连接国家与私营工商业者的桥梁,是党开展工商界工作的重要抓手。当时,在党的领导下,广东工商联建立了符合新政权需要的组织体系、制度框架与运作机制,并且发挥出预期作用。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1949-1956年的广东工商联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广东省档案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相关史料,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广东各级工商联的组建、制度建设与运行机制、主要功能等进行相应探讨。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领导广东私营工商界整顿传统工商同业公会(以下简称同业公会)注1初步组建县市工商联筹备机构,再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方式,把改组同业公会工作与县市工商联的组建相结合,使国家介入与改造传统同业公会的同时,推动广东县市工商联的组建,不仅有效把私营工商业者组织起来,还加强了党对他们的领导。同时,党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及时领导工商界组建广东省级工商联机构,为实现对广东工商界的统一领导提供有利保障。党还结合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五反”运动和社会主义改造等各项重要工作对县市工商联进行整顿与改组工作,使之按照党的意志进行组建,又参与到各项工作当中。此外,广东省级工商联机构亦对县市工商联的组织健全工作给予指导与帮助,由此广东各级工商联的组建工作基本完成。新中国成立初期,广东工商联通过制度、运作机制建设,成为符合新政权需要的工商团体。表现为广东工商联职能机构建设以国家工作为导向、人事建设主要由党政负责、各级组织明确领导关系与加强内部交流、通过会费制度推动组织建设,同时其紧密围绕国家职能运作,运作机制具有浓厚的国家化倾向。最终,广东工商联成为党开展工商界工作的有力抓手。结论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广东工商联的发展体现了党成功改造传统工商行会组织与充分利用旧社会资源缔造新中国的成功实践,亦是党自身组织建设理念对社会组织的有效注入与带动,工商联由此发挥出了新政权的预期作用。同时因国家的介入与工作开展的需要,广东工商联的职能作用偏向于统战,社会性、经济性亦相应的减弱,传统民间工商团体具有的部分积极作用未能发扬光大。
邱明华[9](2020)在《中央苏区四次重大筹粮活动的成效、措施及启示之探析》文中研究说明中共中央和苏维埃政府为粉碎敌人的第四、五次"围剿",以发行借谷票、经济公债券的形式组织发动了四次重大的粮食收集运动,累计筹粮140万担以上,创造了中国革命史上一个"伟大的壮举"。各级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在筹粮过程中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改进工作方式、发扬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完成了党中央布置的任务,为保障各级苏维埃政府机关和红军的粮食补给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基础,为革命战争时期如何做好部队的后勤保障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苏区人民用坚定的信仰和无私的奉献培育和彰显了不朽的"苏区精神"。
李勇[10](2019)在《《中央政治通讯》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早期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央政治通讯》是中共中央在1926至1929年间所办的机关刊。它作为中共中央的喉舌与中国革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它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道路早期探索的伟大历程。它呈现了在转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方面所进行的早期探索的艰辛、曲折与反复。它真实地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道路早期探索上的分歧、争论。《中央政治通讯》记录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方针的确立,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对武装斗争所依靠力量、从举国民党旗帜到举红旗、关于土匪会党问题的探索。武装斗争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手段;暴动队伍是党的宣传队、播种机,扩大了党的影响,促进了党组织的发展;武装起义后保留的队伍是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的重要力量和保证。这一阶段的武装斗争体现出中共中央对中国革命的长期性认识不足,过分强调农民的暴动,忽略军事力量。土地革命前,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些对土地问题的纲领。《中央政治通讯》刊载了中国共产党对八七会议前土地政策的批判和土地革命方针的确定,记录了中共共产党关于土地没收对象、大地主划分标准、土地分配方式等问题的探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的发展;激发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热情;扩大了党的影响;为创造性地开展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土地革命奠定了基础。但是也存在过早实行“土地国有”、“没收一切土地”和“禁止买卖土地”等政策。暴动后武装力量或转向大城市,或转向农村,但最终转入了农村,成了工农革命军和工农红军的基础。它记录了中国共产党探索建立中心城市苏维埃的情况,记录了海陆丰、井冈山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立。中共中央过分强调在大城市建立苏维埃,对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中央政治通讯》刊载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转折时期对中国革命道路早期探索的情况。这种探索有成就也存在不全面、不完善等问题。但这恰恰反映出转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特点。这一阶段的早期探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起点。
二、中央执行委员会关于发行经济建设公债的决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央执行委员会关于发行经济建设公债的决议(论文提纲范文)
(1)瑞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祥地(论文提纲范文)
主持人语 |
讲好江西红色故事 |
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华苏维埃政权建设的一整套政策主张、理论成果和思想体系,孕育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理论萌芽,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原创性的理论指引 |
建立了国家形态的苏维埃政权。层级清晰的权力机关,职能完备的行政体系,职权分明的司法体系,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基本体系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
进行了治国安邦的执政预演。中华苏维埃时期实行的民主选举、民主监督、议行合一政体的执政预演,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真实写照,也标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本质属性 |
形成了初步配套的法律体系。我们党在苏区大力开展法制建设,颁布了苏维埃国家根本法即宪法大纲,先后制定了刑事、经济、土地、劳动、婚姻等130余部法律、法令、条例,形成了苏维埃国家初步配套的法律体系 |
立法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简练管用……苏维埃时期的立法工作在理念、思路、举措等方面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为我们党在不同时期的立法工作提供了历史经验 |
邓小平同志是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奠基和开创的伟大参与者、践行者之一。邓小平当时担任中央直属县瑞金县委书记,为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召开、苏维埃共和国的创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
(2)中央苏区债券与借谷证:反“围剿”的有力支持(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期革命战争公债 |
第二期革命战争公债 |
经济建设公债 |
三次借谷运动 |
(3)苏区时期的工作队制度及其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作队的源起和组织形式 |
二、工作队的主要工作内容 及其发挥的作用 |
(一)及时传达上级决策指示与推动地方贯彻落实工作 |
(二)协助地方政权完成紧急任务与解决突出困难问题 |
(三)到新区去,帮助地方分配土地并建立苏维埃政权 |
三、工作队取得工作实效的原因 |
四、结语 |
(4)中共早期治国理政实践研究(1931-1934) ——以《红色中华》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1.关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研究 |
2.关于《红色中华》的研究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研究方法 |
2.创新之处与不足 |
一、政治建设为中共早期治国理政提供方向引领 |
(一)组织与制度建设是苏维埃政府的“主心骨” |
1.政权组织与地方群众组织 |
2.建立各级代表会议制度 |
3.完善选举制度 |
(二)国家廉政建设是苏维埃政府的“定心丸” |
1.反贪污浪费 |
2.反官僚主义 |
3.反封建迷信 |
(三)权力监督机制是苏维埃政府的“紧箍咒” |
1.发挥舆论监督 |
2.重视群众监督 |
二、经济建设为中共早期治国理政提供物质基础 |
(一)农业生产是苏维埃政府的基石 |
1.开展查田运动 |
2.开展春耕运动 |
(二)经济动员是苏维埃政府的引擎 |
1.开展节省运动 |
2.进行筹款与募捐 |
3.开展粮食运动 |
(三)国家财政是苏维埃政府的支柱 |
1.实施税收征管 |
2.重视公债发行 |
三、军事建设为中共早期治国理政提供硬核保障 |
(一)军队建设是红军自身力量的升级 |
1.开展扩红运动 |
2.加强军事教育 |
(二)军民融合是中共军事斗争的补给 |
1.落实优红工作 |
2.群众拥军工作 |
(三)地方武装是中共军事力量的加成 |
1.主要组成部分 |
2.开展野营演习 |
四、文化建设为中共早期治国理政提供精神给养 |
(一)文化是丰富民众实际生活的现实之需 |
1.主要报刊的出版 |
2.戏剧运动的开展 |
(二)教育是提升民众文化水平的必由之路 |
1.落实教育任务 |
2.丰富的教育类型 |
(三)体育是提高民众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 |
1.红军体育运动 |
2.社会体育运动 |
五、中共早期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 |
(一)中共早期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 |
1.革命任务之间具有联系性 |
2.宣传工作是调动群众积极性的关键 |
3.党报要始终坚持党性原则 |
(二)中共早期治国理政的现实启示 |
1.中共提高治国理政水平需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
2.中共提高治国理政水平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
3.中共提高治国理政水平需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 |
4.中共提高治国理政水平需要推进法治化、规范化、程序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致谢 |
(5)土地革命时期江西苏区公债发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江西苏区公债发行的历史背景 |
(一)江西苏区的创建和发展历程 |
(二)江西苏区公债发行的背景 |
三、江西苏区公债发行的基本概况 |
(一)公债发行的历程及规模 |
(二)公债发行的运营模式考究 |
1. 公债的金额设计。 |
2. 公债的发行方式。 |
3. 公债的认购推销。 |
4. 公债的还本付息。 |
四、江西苏区公债发行的主要特点及差异比较 |
(一)苏区公债发行的主要特点 |
1. 发行公债活动仍属初创及萌芽探索阶段。 |
2. 受制于经济状况,发债的面额普遍较小。 |
3. 各期公债的还款保障及市场流动性不同。 |
(二)苏区政府与国民政府公债发行的差异比较 |
1. 公债发行量不同。 |
2. 政府信用不同。 |
3. 认购方式不同。 |
4. 发行方式不同。 |
五、江西苏区公债发行的历史作用及缺陷 |
(一)公债发行的历史作用 |
1. 探索了一条苏区政府债务举借的规范化道路。 |
2. 推动了苏区经济发展并满足了战事的需要。 |
3. 提高了苏区群众的革命热情。 |
(二)苏区公债发行的历史缺陷 |
1. 公债发行的政策支持不足。 |
2. 公债发行的规模缺乏充足的考量依据。 |
3. 公债的发行与财政政策衔接不够。 |
4. 忽视了公债的金融功效。 |
5. 行政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公债发行的信用基础。 |
六、借鉴和启示 |
(一)公债发行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 |
(二)公债发行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加强顶层设计 |
(三)公债发行必须坚持实事求是,遵循经济规律 |
(6)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探索实践对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探索实践,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人民民主政权的伟大开端 |
(一)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
(二)“中准会”的成立 |
(三)“一苏大会”的召开 |
(四)“二苏大会”的召开 |
二、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探索实践,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原创性的理论指引 |
三、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探索实践,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开创性的伟大尝试 |
(一)构建了国家形态的苏维埃政权 |
(二)进行了治国安邦的执政预演 |
(三)形成了初步配套的法律体系 |
(四)推动了地方苏维埃建设的生动实践 |
四、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探索实践,对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历史性的深刻启示 |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成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完善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 |
(二)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成发展的核心要义和完善发展的力量源泉 |
(三)坚持依法治国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成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完善发展的长期任务 |
(四)坚持制度自信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要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 |
(7)中央苏区三次发行公债与三次借谷(论文提纲范文)
发行革命战争公债与经济建设公债 |
三次借谷运动 |
(8)新中国成立初期广东工商业联合会研究(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问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与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广东工商联的组建 |
一、解放初期广东工商联组建的历史背景 |
(一)广东工商联组建面临的不利因素 |
(二)广东工商联组建的有利条件 |
二、通过改造同业公会初创县市工商联 |
(一)初步整顿同业公会组建县市工商联筹备机构 |
(二)结合改组同业公会继续组建县市工商联 |
三、组建省工商联加强对工商界的统一领导 |
(一)初步筹备建立省工商联 |
(二)成立省工商联筹备委员会加强工商界工作 |
(三)正式成立省工商联推动公私合营 |
四、结合政治运动推动县市工商联的组建 |
(一)结合“镇反”、“土改”、“五反”运动组建县市工商联 |
(二)结合社会主义改造组建县市工商联 |
五、省工商联对县市工商联组建工作的协助 |
(一)省工商联筹备处对县市单位组建的初步指导 |
(二)省工商联筹备委员会协助县市单位基本完成组建 |
(三)省工商联正式成立后继续推动县市单位健全组织 |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广东工商联的制度建设与运作机制 |
一、职能机构建设以开展国家工作为导向 |
二、人事建设主要由党政负责 |
(一)选拔领导分子 |
(二)派遣干部推动工作开展 |
(三)组织干部学习 |
(四)提高干部待遇 |
三、明确领导关系与加强内部联系 |
(一)省工商联与县市工商联的互动 |
(二)市工商联与基层组织的互动 |
(三)县工商联与基层组织的互动 |
(四)发挥同业公会的专业性作用 |
四、通过会费制度加强组织凝聚力 |
(一)省工商联以等级征收制强化组织观念 |
(二)县市工商联以统筹统支加强集中领导 |
五、运作机制国家化 |
(一)党的领导是工商联运作的关键 |
(二)召开会议传达国家政策法令 |
(三)组织工作与宣教工作结合 |
(四)结合国家工作形成行业核心力量 |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广东工商联的主要功能 |
一、协助党和政府进行政治宣传与动员 |
(一)党和政府的有力宣教助手 |
(二)推动政治运动 |
(三)开展对港澳、华侨工商界的统战工作 |
二、助力国家经济建设 |
(一)组织工商界开展物资交流 |
(二)协调劳资关系 |
(三)动员工商界依法纳税 |
(四)号召工商界认购国家公债 |
三、社会主义改造的有力抓手 |
(一)进行清产核资 |
(二)协助人事安排 |
(三)加强对私营工商界的思想改造 |
第五章 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广东工商联的评价与经验总结 |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广东工商联的工作成效 |
(一)把私营工商业者有效组织起来 |
(二)提升私营工商业者的政治认同感 |
(三)促使私营工商业者配合国家经济建设 |
(四)帮助党和政府与私营工商业者实现良好互动 |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广东工商联运作中存在的不足 |
(一)组织发展失衡 |
(二)部分单位组织建设滞后 |
(三)自主性不足和代表性欠缺 |
(四)内部领导关系不正常 |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广东工商联的历史经验 |
(一)工商联的作用发挥应与国家工作相结合 |
(二)各级组织形成紧密共同体 |
(三)平衡各级组织发展 |
(四)工商联的发展要各方参与推动 |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中央政治通讯》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早期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一章 《中央政治通讯》概况 |
第一节 大革命时期的《中央政治通讯》概况 |
一、《中央政治通讯》的创刊背景 |
二、《中央政治通讯》的特点 |
三、《中央政治通讯》主要内容 |
第二节 八七会议至中共六大间的《中央政治通讯》 |
一、《中央通讯》的复刊背景 |
二、《中央通讯》的复刊目的 |
三、《中央通讯》的出版与发行 |
四、《中央通讯》的主要内容 |
五、《中央通讯》的主要作用 |
第三节 中共六大后的《中央通讯》概况 |
一、第二次复刊的背景 |
二、第三阶段《中央通讯》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中央政治通讯》与中国共产党对武装斗争的早期探索 |
第一节 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武装斗争的早期探索 |
一、发展工人运动,建立有着一定武装力量的工人武装组织 |
二、发展农民运动,建立农民协会,建立农民武装 |
三、在国民政府的军队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军事干部,为独立创建军队,奠定政治基础和储备军事人才 |
第二节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对武装斗争的早期探索 |
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方针的确立 |
二、武装斗争依靠的力量的探索 |
三、从举国民党左派旗帜到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旗帜 |
四、关于对土匪会党的政策的探索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进行武装斗争探索的意义及不足 |
一、武装斗争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的新方式 |
二、对中国革命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 |
第三章 《中央政治通讯》与中国共产党对土地革命的早期探索 |
第一节 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
第二节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对土地革命的早期探索 |
一、对土地革命前的中共土地政策的批判与土地革命方针的确定 |
二、对于土地没收对象的规定 |
三、对大地主拥有土地的标准划分问题的探索 |
四、关于土地分配的探索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进行土地革命早期探索的意义及不足 |
一、中国共产党进行土地革命早期探索的伟大意义 |
二、中国共产党进行土地革命早期探索的不足 |
第四章 《中央政治通讯》与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
第一节 暴动后武装力量的转移和发展 |
一、中国共产党日益重视工农武装力量的发展 |
二、暴动后武装力量从向城市进攻转向向农村进军 |
第二节 苏维埃的建立与根据地的开创 |
一、中共中央决定在各地成立苏维埃 |
二、苏维埃的建立与根据地的开创 |
第三节 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意义及不足 |
一、开创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意义 |
二、开创革命根据地的不足 |
结语 |
一、《中央政治通讯》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早期探索的历史贡献 |
二、《中央政治通讯》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早期探索的历史局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中央执行委员会关于发行经济建设公债的决议(论文参考文献)
- [1]瑞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祥地[N]. 周萌. 江西日报, 2021
- [2]中央苏区债券与借谷证:反“围剿”的有力支持[J]. 金星. 金融博览(财富), 2021(07)
- [3]苏区时期的工作队制度及其实践[J]. 庞振宇. 党的文献, 2021(02)
- [4]中共早期治国理政实践研究(1931-1934) ——以《红色中华》为中心的考察[D]. 程玲.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5]土地革命时期江西苏区公债发行研究[J]. 江万友,周东龙. 华北金融, 2020(12)
- [6]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探索实践对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启示[J]. 周萌. 江西社会科学, 2020(07)
- [7]中央苏区三次发行公债与三次借谷[J]. 曹春荣. 百年潮, 2020(07)
- [8]新中国成立初期广东工商业联合会研究(1949-1956)[D]. 覃江龙.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中央苏区四次重大筹粮活动的成效、措施及启示之探析[J]. 邱明华. 苏区研究, 2020(01)
- [10]《中央政治通讯》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早期探索[D]. 李勇. 湘潭大学, 2019(12)
标签:苏维埃;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经济建设; 土地革命时期; 苏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