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素质教育与大学体育教学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王棣[1](2021)在《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大学的教育阶段,学生除了要正常学习专业课程外,还应通过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和锻炼,提高自身的体育素质。而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为提高体育运动教学在学生身体素质提升过程中的有效性,必须要对教学进行改革,在不断投入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中,逐渐帮助学生认识到体育教学的必要性,并使学生极投入到体育课堂的各种活动中。为了达到改革的效果,大学体育教学首先应该从理念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为目标,对体育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和安排进行调整。该文主要对大学体育教学情况进行分析,提出推动其教育改革的有效措施。
章列成[2](2021)在《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可视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体育是体育的主要构成部分,是体育学科的一个发展阶段,通过大学体育教学可以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而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大学分布广泛,学生人数众多,国家对大学生体育教学问题十分关注,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关乎着我国大学生能否继续保持健康的体育锻炼习惯。当前,关于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越来越多,学者们从不同维度对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形成了丰富的科研成果,有利于广大研究者更好的认识和了解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规律,并不断完善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在充分学习众多专家、学者有关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演变规律和发展特征值得期待。鉴于此,笔者尝试一方面从宏观层面梳理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脉络,另一方面从微观层面对研究领域的空间分布特征、科研合作关系、重点内容和演变规律做细致的分析,并着重分析当前研究的前沿热点和发展趋势,以期能够促进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未来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些许参考。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并着重利用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对收录在CNKI(中国知网)中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1041篇文献进行不同层面分析,从多个角度把握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现状与规律。研究分析结论如下:1.从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空间分布特征来看,2001-2020年间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作者、科研机构、文献来源期刊、学科、基金等整体呈现出明显离散分布特征。根据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发文量的变化,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1-2008年),第二阶段(2009-2016年),第三阶段(2017-2020年)。2.从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科研合作关系来看,2001-2020年间发表的文献,作者独立完成占比65.4%,合着率34.6%,多数作者以独立研究为主,合着率低,说明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科研合作力量较低,主流研究力量是作者与机构单打独斗,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比较疏远。3.从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重点内容来看,2001-2020年高频关键词共现图谱中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重点是大学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学、教学改革、改革、高校、大学、体育课程、大学体育教学等,研究主题呈现离散分布特征。对研究重点进行动静态分析:静态分析中将研究主题分为大学体育教学研究、教学模式研究、教学改革研究三类;动态分析中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出现了集中与分化的状态,2001-2008年相关研究不广泛但比较集中,2009-2016年研究主题增多、范围变广,2017-2020年研究逐渐深入,研究的具体应用也更加广泛。4.从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前沿热点来看,体育教学、体育课程、体育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翻转课堂和俱乐部是目前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前沿热点,并且形成了七大前沿知识群:对策、分层教学法、体育俱乐部、教学实践、模式、高校、改革创新。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应用研究,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研究,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研究,这几个主题研究方向可能是未来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
谭佳智[3](2021)在《知识图谱视域下国内体育课程研究动态的可视化分析》文中指出本研究以CNKI平台中1992-2019年期间收录的北大核心、SCI、CSSCI、CSCD类体育课程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知识图谱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1992-2019年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借助Citespace5.5R2(32-bit)软件对体育课程文献进行数据处理,提取文献主体、科研主体等信息,分析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研究动态、研究热点等,探寻体育课程研究领域今后的发展趋势,从而为我国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完善与发展提供借鉴及研究经验。通过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体育课程研究领域在1992-2019年的27年间科研文献的积累呈现出周期性的发展特点。体育课程课题性文献主要来源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教育规划课题等国家性课题。在期刊来源方面主要以专业性高校为主的学报式期刊为主要刊载平台,科研方法上以传统普遍式的科研方法为主,但新兴的科研方法也开始渗透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科研方法体系。2.我国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最大的稳定团队是以季浏、王健、董翠香、黄汉升等学者为核心的研究团队,也是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科研文献产量的主力军,且高产作者的群体数量不断增加,但多数体育课程研究者的合作较为分散。3.我国体育课程科研机构主力较集中于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等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其机构合作性具有较小区域集中、大区域较为分散的特点。4.国内1992-2019年间体育课程研究主题主要围绕着“学校体育、体育教学、高校、改革、教学模式等主题词展开。5.国内体育课程领域研究趋势主要围绕着素质教育、核心素养、新体育课程、课程体系、立德树人等关键词展开。6.为了促进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发展,建议提高对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文献规范性和科研力度,提升合作意识,形成优势互补,以创新思维、实践精神,增强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可探索性。
张金鸰[4](2021)在《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新世纪后,国家对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致力于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在高校之中更是如此。目前,很多高等院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把大学体育作为高校的必修课程。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便提升了大学体育教学的普及率,实现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确保学生能得到全面发展。然而,在素质教育理念下,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些情况的存在影响着素质教育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落实。笔者先研究了当前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然后探讨了在素质教育视阈下,如何更好地改革大学体育教学,科学开展体育教学活动。
邓勇[5](2020)在《基于素质教育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文中认为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体育作为大学阶段的重要基础学科,根据素质教育要求进行课程改革已是必然趋势。素质教育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文章从大学体育教学的特点出发,探讨了基于素质教育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原则及路径,旨在促进大学体育教学发展,为社会培养优质的建设性人才。
赵德[6](2020)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一体六翼”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文中提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以下简称“社体专业”)作为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社会体育人才的本科专业,经过多年发展已为我国体育各领域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为提升居民身体健康水平,推动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在“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等理念的感召下,社会对体育领域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居民日益增长的优质体育服务需求同不平衡不充分的体育人才供给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但是社体专业作为培养社会体育领域所需人才的本科专业,在办学实践中却显现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有所偏离,培养目标未能及时更新,培养模式缺乏特色等问题,使该专业成为社会评价机构“亮黄牌”专业之一。因此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社体专业健康发展,使其成为实现“健康中国”的有力支撑专业,是每一个体育工作者必须勇于面对和深入思考的问题。由此,本研究立足时代背景,以我国具有代表性的8所普通院校社体专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实地调查、专家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从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方向、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就业方向定位等方面剖析了我国普通院校社体专业办学现状。以实现专业办学特色,培养“宽口径、会科研、强能力、善创新、适国际、有品德”的复合型社体专业人才为目标,并借鉴人的全面发展等教育理论,构建了社体专业“一体六翼”人才培养模式,再以山东大学社体专业为案例进行了模式的具象分析与实证研究,以期为我国社体专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新模式和可参考的新案例。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基于教学改革的要求、社会需求的变化和专业办学的困境,创新社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养和广泛适应性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成为解决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社会体育需求同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体专业人才供给之间矛盾的重要抓手。(2)社体专业的国内研究中最新研究匮乏、研究内容略显陈旧;满足多元化需求的新时代复合型社体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鲜有见到;社体专业“一体六翼”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研究缺位。国外研究中“专业与社会紧密结合”、“体育教学强调对学生的全人格教育”的教育思想值得国内社体专业培养单位思考与借鉴。(3)通过对我国普通高校社体专业办学现状的剖析,发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未能紧随时代发展步伐及时更新,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才培养方向上大多数院校没有顺应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多样化的趋势而细分专业方向;课程结构欠科学,通识教育课程和实践教育课程的学分比重较低,跨学科课程、双创课程、科研课程等较为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现象;就业方向定位与毕业生实际就业去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偏差。(4)围绕回答好为什么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样培养人、如何保障、培养效果怎样几个层次的问题,对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培养途径、条件保障、质量评价等多个环节进行研究,构建了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为“一体”,以学科交叉育人、科研育人、校企合作育人、创新创业育人、国际化育人、校园文化育人为“六翼”,“六翼”服务于“一体”,“一体六翼”融合发展的社体专业“一体六翼”人才培养模式。(5)社体专业“一体六翼”人才培养模式在山东大学社体专业的具体实践中表现出较高的社会需求度、较佳的条件支撑度、较优的质量保障度、较好的学生适应度和较高的企业满意度,说明其具有较明显的应用效果和较好应用价值。
段美君[7](2020)在《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教育理念不断创新的大背景下,教育界关注的重点已经由传统的重视知识和技能过渡到了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关系着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学校教育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体育舞蹈作为大学体育教学的一个新兴项目,具有文化娱乐、社会交际、艺术观赏等特性,一定程度上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以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现状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现状、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便为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更好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供一些具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重要性-绩效表现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首先,通过专家访谈和查阅教育部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结合体育舞蹈专业特点初步编制调查问卷。其次,进行问卷的预测试。预测试包括问卷的发放与回收、问卷的信效度检验等,以便科学地确定问卷的维度和题目。信度检验采用重复测量,具体运用克伦巴赫信度系数。效度检验运用专家评定法来验证内容效度,运用因子分析法来衡量问卷的结构效度,在进行因子分析前进行了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再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最大方差旋转法来对问卷数据进行因子分析,进行降维分析。然后,在确定问卷以后,进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并运用与预测试问卷相同的数理统计法进行信效度分析。最后,将回收到的正式问卷数据进行量化处理,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重要性-绩效表现”等分析,明确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现状、问题等,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培养对策。研究结果:(1)通过两轮问卷确定本文学生核心素养问卷包含:六个维度和十五项指标。(2)运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得出各维度权重:体育舞蹈专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0.513×人文底蕴+0.397×科学精神+0.443×学会学习+0.394×健康生活+0.262×责任担当+0.381×实践创新。(3)将各维度权重带入公式得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得分:责任担当(4.62分)、科学精神(4.54分)、健康生活(4.52分)、人文底蕴(4.48分)、学会学习(4.47分)、实践创新(4.18分)和总得分(4.46分)。(4)按照各指标权重和得分绘制得出核心素养行动图表:象限I是继续保持区(高权重/高绩效)包含了B6、B7、B10、B11。象限II是过度努力区(低权重/高绩效)包含了B2、B5、B8、B12、B13。象限是III缓慢改进区(低权重/低绩效)包含了B4、B9。象限IV是集中关注区(高权重/低绩效)包含了B1、B3、B14、B15。研究结论:(1)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在各个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4分,说明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整体水平较高。(2)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行动图表显示,人文积淀、审美情趣、问题解决、技术运用这4个指标位于集中关注区(第四象限),说明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存在指标重要性程度高,而教学质量相对较低的问题。
陈晓莹[8](2020)在《改革开放40年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理念研究的热点、问题、趋势可视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宏观层面,梳理改革开放40年中国知网有关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理念的相关研究;微观层面,借助大数据处理工具SPSS、Cite Space V,分析学校体育教育理念研究的前沿热点、问题与成因,并预测其演变态势。以期为中国特色学校体育教育理念的发展,提供理论与方法论的支持。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可视化分析法、对比分析法、趋势分析法,从发文时间、数量、关键词、前沿热点、作者、机构6个维度,对中国知网CNKI(1978-2020年)有关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理念的相关文献,进行计量、聚类与可视化分析。结果与分析:(1)改革开放40年,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理念的研究呈现波浪型增长,最高峰出现在十八大召开时期;特征为“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系统化发展。(2)中国素质教育引发学界研究热潮,与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共占热词前沿。改革与发展同步,改革开放40年中国特色学校体育教育理念拥有话语权。素质教育、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生命教育、全纳教育、以人为本、快乐体育、竞技体育、创新教育、多元化教育理念,占据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理念研究的主流地位。(3)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理念研究存在不足,在研究在方法上,多样性不足,实证分析相对较少,多采取归纳、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内容上,存在相似度较高,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多集中于政策梳理、问题与成因探究以及对策与建议,一定程度造成被引频次较低;在时空地域上,集群效应局部形成,但规模效应不显着。作者、机构在空间分布上较为分散,在国际合作方面有待加强。实证分析、跨学科研究、国际合作是其发展的有效路径。(4)2020年及以后,学校体育的研究热度与发文,将高于学校体育与教育理念,学校体育教学、健康第一、以人为本、全纳教育理念与素质教育发文量持平且变化不大。其中,国家政策调整、国际局势变动、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新理念出现等因素,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当前教育形式的变革,与相关领域研究的热潮。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亦能成为新理念产生或旧理念改变的诱因。结论与建议:(1)改革开放40年,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理念发展成就不足共存。整体追踪学校体育教育发展轨迹,挖掘驱动因素、及时更新研究方法,对于十八大新起点上的中国学校体育教育工作推进,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2)立足国情,坚持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学校体育教育发展之路。顺应教育全球化趋势,坚持改革开放,制定符合国情学校体育教育方针政策。深刻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建人才库、智慧库、科研数据库,共享科研成果。(3)创新观念与实践,构建以育人为最高目标,知识技能为主导,培养能力为重点的学校体育教育研究模型。注重质性分析法、实证分析法与交叉学科研究法,丰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重视综述性研究;挖掘学校体育教育德育、体育、智育、美育与实践等多重功能。核心学者、科研作者、研究机构与平台,要加强合作,发挥发挥集群效应与智囊团作用,建立学术共同体。(4)加大学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力度,学校、教师、学生协同发展。学校根据学校体育教育理念,设置分层教育目标,重视学校体育与课余体育、家庭体育、社区体育中的纽带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
刘慧敏[9](2020)在《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是运用大学体育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领的创新探索,是新时代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的重要举措。本文立足于大学体育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育人的战略高度,通过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对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设计进行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点,是后文研究得以进行的基础性工程。第二章为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概述及理论基础,在对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相关问题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三个角度,探索了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并分析了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是本文研究的理论支撑。第三章为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设计的要素分析,这一部分既阐明了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设计的基本原则,又着重从目标设计、内容设计、实施设计、评价设计四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设计的具体环节,是本文研究的核心。第四章为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设计效果运用的保障要素,分别从主体保障、制度保障、文化保障、载体保障等要素,提出了推动大学体育课程思政顺利开展的主要保障措施,是本文研究的落脚点,旨在为推动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能够在高校具体落实提供相应保障条件。
韩贝宁,韩璐璐,梁青[10](2020)在《基于CiteSpaceV的中国体育教学改革研究计量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通过运用CiteSpaceV对CNKI数据库中16种中文体育核心期刊有关体育教学改革研究主题的1 620篇文献进行研究机构、作者和关键词的分析和处理,绘制了体育教学改革的知识图谱,并分析了体育教学改革研究领域的热点及发展趋势。研究表明:体育教学改革相关的发文量呈持续下降趋势,研究势头不足;北京体育大学和国内综合实力较强的师范高校是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研究机构;季浏,汪晓赞、毛振明和王健为代表的研究团队是国内体育教学改革研究的领头人;素质教育、中小学、体育教育专业、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改革与设计等是体育教学改革领域的研究热点。建议研究机构和研究者重新重视学校体育教学,加强研究机构和研究团队之间的合作,加快学校体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重视全新教学方式的推广和普及,进一步推动和丰富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各项研究。
二、素质教育与大学体育教学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素质教育与大学体育教学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素质教育概述 |
2 大学体育教学现状 |
3 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所面临的问题 |
3.1 对素质教育的认知程度不高 |
3.2 教师对素质教育的积极性不强 |
3.3 教师队伍素质教育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
4 素质教育环境下大学体育教学的改革实践 |
4.1 树立素质教育观念 |
4.2 敢于改革创新实践 |
4.3 推行差异化教学模式 |
5 结语 |
(2)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可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教育改革的影响 |
1.1.2 体育课程改革的促进 |
1.1.3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可视化分析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释义 |
2.1.1 大学体育 |
2.1.2 教学模式 |
2.1.3 体育教学模式 |
2.1.4 大学体育教学模式 |
2.1.5 科学知识图谱 |
2.2 国内外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
2.2.1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发展研究 |
2.2.2 国外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发展研究 |
2.3 科学知识图谱的研究概况 |
2.3.1 科学知识图谱的研究现状 |
2.3.2 科学知识图谱在教学模式研究领域应用现状 |
2.4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法 |
3.2.3 逻辑分析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3 研究工具与数据处理 |
3.3.1 研究工具 |
3.3.2 数据处理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发展脉络 |
4.1.1 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发展历程分析 |
4.1.2 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空间分布特征 |
4.1.3 小结 |
4.2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科研合作关系分析 |
4.2.1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整体情况分析 |
4.2.2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作者合作情况分析 |
4.2.3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机构合作关系分析 |
4.2.4 小结 |
4.3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重点内容分析 |
4.3.1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 |
4.3.2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重点内容静态分析 |
4.3.3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重点内容动态分析 |
4.3.4 小结 |
4.4 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前沿热点及演变分析 |
4.4.1 前沿热点发展趋势之一: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
4.4.2 前沿热点发展趋势之二: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研究 |
4.4.3 前沿热点发展趋势之三: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应用研究 |
4.4.4 小结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3)知识图谱视域下国内体育课程研究动态的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4.1 相关概念界定 |
1.4.2 国内关于体育课程的研究综述 |
1.4.3 国外关于体育课程的研究现状 |
小结 |
1.4.4 国内知识图谱可视化相关研究综述 |
1.4.5 国外关于知识图谱的研究综述 |
1.4.6 文献综述总结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知识图谱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科研文献积累情况分析 |
3.1.1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年分布情况 |
3.1.2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基金分布 |
3.1.3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发文期刊统计 |
3.1.4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研究方法统计分析 |
3.2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作者情况分析 |
3.2.1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作者数量关系分析 |
3.2.2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高产作者情况分析 |
3.2.3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作者合着情况分析 |
3.2.4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作者共现图谱分析 |
小结 |
3.3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科研机构情况分析 |
3.3.1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科研高产机构统计分析 |
3.3.2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科研高产机构共现图谱分析 |
3.4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热点及主题分析 |
3.4.1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主题分析 |
3.4.2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主题知识群构建及分析 |
3.5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前沿预测分析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素质教育视野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高校对素质教育的认识程度不高 |
(二)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没有创新性 |
(三)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缺少创新 |
(四)落后的教学设备 |
二、素质教育视野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策略 |
(一)关注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施行 |
(二)改革体育教学内容,实现多元化发展 |
(三)提高大学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能力 |
(四)加强对素质教育和体育教育的重视度 |
三、结束语 |
(5)基于素质教育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体育教学特点 |
1. 满足学生的生理、心理需求。 |
2. 满足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 |
二、基于素质教育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原则 |
1. 持续性创新原则。 |
2. 适应性创新原则。 |
3. 全面性创新原则。 |
三、基于素质教育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路径 |
1. 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 |
2. 增强课程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 |
3. 引入多元标准,完善评价体系。 |
4.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6)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一体六翼”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学改革的要求 |
1.1.2 社会需求的变化 |
1.1.3 专业办学的困境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5.1 研究创新 |
1.5.2 研究不足 |
2 理论分析与文献述评 |
2.1 核心概念厘定 |
2.1.1 专业与社体专业 |
2.1.2 人才培养模式 |
2.1.3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
2.1.4 “一体六翼”人才培养模式 |
2.2 相关理论分析 |
2.2.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2.2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 |
2.2.3 素质教育理论 |
2.3 文献述评 |
2.3.1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2.3.2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2.3.3 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 |
3 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社体专业办学现状分析 |
3.1 培养目标定位的比较分析 |
3.2 培养方向的比较分析 |
3.3 课程体系的比较分析 |
3.4 实践教学环节的比较分析 |
3.5 就业方向定位的比较分析 |
3.6 社体专业办学现状的总结思考 |
4 社体专业“一体六翼”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
4.1 “一体六翼”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理念 |
4.2 “一体六翼”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 |
4.3 “一体六翼”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规格 |
4.3.1 素质规格 |
4.3.2 知识规格 |
4.3.3 能力规格 |
4.4 “一体六翼”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过程 |
4.4.1 学科交叉育人 |
4.4.2 科研育人 |
4.4.3 校企合作育人 |
4.4.4 创新创业育人 |
4.4.5 国际化育人 |
4.4.6 校园文化育人 |
4.5 “一体六翼”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途径 |
4.5.1 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再思考 |
4.5.2 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教学手段的再升级 |
4.5.3 从以资源供给为中心到以发展需求为中心:供需关系的再转型 |
4.5.4 从应用型人才到复合型人才跨越:培养目标的再审视 |
4.5.5 从单学科教育向多学科教育延伸:学科交叉育人机制的构建 |
4.5.6 从灌输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变革:科研育人机制的打造 |
4.5.7 从注重理论向理论实践并重转变:校企合作育人平台的搭建 |
4.5.8 从传统性教育向创新性教育提升:创新创业育人环节的凝练 |
4.5.9 从国内教育向国际化教育拓展:国际化育人平台的开拓 |
4.5.10 从知识塑造向文化熏陶深入:校园文化育人平台的建筑 |
4.6 “一体六翼”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条件保障 |
4.6.1 制度保障 |
4.6.2 资源保障 |
4.6.3 质量保障 |
4.7 “一体六翼”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质量评价 |
4.7.1 评价原则 |
4.7.2 评价对象 |
4.7.3 评价步骤 |
4.7.4 评价标准 |
4.7.5 评价内容 |
5 案例:山东大学社体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体六翼”具象分析 |
5.1 “一体六翼”在山东大学社体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现象 |
5.1.1 学科交叉育人的应用 |
5.1.2 科研育人的应用 |
5.1.3 校企合作育人的应用 |
5.1.4 创新创业育人的应用 |
5.1.5 国际化育人的应用 |
5.1.6 校园文化育人的应用 |
5.2 “一体六翼”在山东大学社体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评价 |
5.2.1 背景评价(C)——社会需求度 |
5.2.2 输入评价(I)——条件支撑度 |
5.2.3 过程评价(P)——质量保障度 |
5.2.4 结果评价(P)——学生适应度和单位满意度 |
5.3 “一体六翼”在山东大学社体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不足 |
5.4 “一体六翼”在山东大学社体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思考 |
6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实地调查座谈提纲 |
附录2 专家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1.3.2 学生核心素养研究综述 |
1.3.3 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研究综述 |
1.3.4 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综述 |
1.3.5 文献述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法 |
2.2.2 调查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重要性-绩效表现分析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现状调查问卷的确立 |
3.1.1 调查问卷的编制 |
3.1.2 调查问卷编制的预测试 |
3.1.3 调查问卷的最终确立 |
3.2 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
3.2.1 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 |
3.2.2 调查问卷指标权重确定 |
3.2.3 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整体水平分析 |
3.3 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
3.3.1 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
3.3.2 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对策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专家评定问卷 |
附录 B 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现状预测问卷 |
附录 C 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 D 专家效度评价表 |
附录 E 专家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改革开放40年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理念研究的热点、问题、趋势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依据 |
一 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需求 |
二 学校体育教育理念作用价值开发的需求 |
三 学校教育理念发展中的问题有待解决的需求 |
第二节 目的与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 实施思维导图 |
二 相关概念界定 |
三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学校体育主流教育理念与热点 |
四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理念研究的特征 |
五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理念研究的历史经验 |
第四节 创新点与重难点 |
一 创新点 |
二 重难点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 文献资料法 |
二 可视化分析法 |
三 数理统计法 |
四 对比分析法 |
五 耦合分析法 |
六 趋势动态分析法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一节 热词前沿共词聚类分析 |
一 主题词、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 |
二 前沿热点共现知识图谱 |
三 三维立体鱼眼视图轨迹知识图谱 |
四 中国知网CNKI(1978-2020年)学校体育主流教育理念及内涵 |
第二节 TIME-ZONE VIEW时区视图分析 |
一 主题词、关键词Time-zone时区视图知识图谱 |
二 Time-zone View时区优化视图知识图谱 |
三 索引文献共被引聚类知识图谱 |
第三节 学术共同体与学科基础分析 |
一 核心作者共被引知识图谱 |
二 学术研究平台共现知识图谱 |
三 作者与机构平台共现知识图谱 |
四 学科理论发展基础SPSS大数据分析 |
第四节 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理念研究的问题与趋势 |
一 存在问题的思维导图分析 |
二 发文数量与趋势分析 |
三 文献共被引研究分析 |
四 学校体育教育主流理念的发展与趋势分析 |
五 前沿热点与研究热点对比分析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建议 |
第五章 不足与展望 |
第一节 不足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相关研究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文创新之处 |
第2章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概述及理论基础 |
2.1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概述 |
2.1.1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定义及内涵 |
2.1.2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特征 |
2.1.3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功能 |
2.2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设计的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2.2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
2.2.3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
2.3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2.3.1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
2.3.2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设计的要素分析 |
3.1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设计的基本原则 |
3.1.1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原则 |
3.1.2 问题导向性原则 |
3.1.3 可操作性原则 |
3.2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目标设计 |
3.2.1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目标体系及其关系 |
3.2.2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目标设计的依据 |
3.2.3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目标确定的原则 |
3.2.4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目标的定位 |
3.3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内容设计 |
3.3.1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内容选择的指导原则 |
3.3.2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主要教育内容 |
3.3.3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内容组织的基本方式 |
3.4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实施设计 |
3.4.1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实施的基本原则 |
3.4.2 影响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实施的因素 |
3.4.3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实施的基本要求 |
3.5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效果评价设计 |
3.5.1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效果评价的原则 |
3.5.2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效果评价的内容 |
3.5.3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效果评价的指标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设计效果运用的保障要素 |
4.1 主体保障 |
4.1.1 做好大学体育教师队伍选拔任用工作 |
4.1.2 组织大学体育教师参加政治理论学习 |
4.1.3 促进思政教师与体育教师的沟通协作 |
4.2 制度保障 |
4.2.1 坚强有力的领导制度 |
4.2.2 切实有效的运行制度 |
4.2.3 客观公正的评价制度 |
4.2.4 及时畅通的反馈制度 |
4.3 文化保障 |
4.3.1 注重大学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形成 |
4.3.2 重视大学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建设 |
4.3.3 推动大学校园体育制度文化的完善 |
4.4 载体保障 |
4.4.1 拓宽体育教学中课程思政开展的渠道 |
4.4.2 改进体育教学中课程思政开展的方法 |
4.4.3 革新体育教学中课程思政开展的手段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基于CiteSpaceV的中国体育教学改革研究计量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与统计方法 |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
2.1 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发展动态 |
2.2 核心机构分析 |
2.2.1 核心机构共现分析 |
2.2.2 核心机构合作分析 |
2.2.3 核心机构时区分析 |
2.3 核心作者分析 |
2.3.1 核心作者共现分析 |
2.3.2 核心作者合作分析 |
2.4 关键词共现分析 |
2.4.1 突现关键词分析 |
2.4.2 关键词聚类与时区分析 |
1)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措施改革的研究 |
2)体育教学改革热点的离散与聚合 |
3)终身体育目标下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 |
4)学校体育多维度改革的研究 |
5)素质教育推动体育思想转变的研究 |
6)实验方法丰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 |
3 结论与启示 |
3.1 结论 |
3.2 启示 |
四、素质教育与大学体育教学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1]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路径研究[J]. 王棣. 当代体育科技, 2021(33)
- [2]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可视化研究[D]. 章列成.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知识图谱视域下国内体育课程研究动态的可视化分析[D]. 谭佳智.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4]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 张金鸰.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21(02)
- [5]基于素质教育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J]. 邓勇. 新课程研究, 2020(23)
- [6]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一体六翼”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D]. 赵德. 山东大学, 2020(09)
- [7]河南大学体育舞蹈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现状研究[D]. 段美君. 河南大学, 2020(02)
- [8]改革开放40年中国学校体育教育理念研究的热点、问题、趋势可视化分析[D]. 陈晓莹. 郑州大学, 2020(02)
- [9]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设计研究[D]. 刘慧敏.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10]基于CiteSpaceV的中国体育教学改革研究计量学分析[J]. 韩贝宁,韩璐璐,梁青. 湖北体育科技,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