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预应力砌体的研究应用及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李宗峰[1](2021)在《砌体结构外加预应力斜拉杆加固抗震性能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近年来受地震作用破坏最严重的建筑是砌体结构房屋,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损失,所以对既有建筑砌体结构抗震加固改造有着很实际的研究意义,为此本文提出砌体结构外加预应力斜拉杆抗震加固技术。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进行了三片足尺砖砌体墙体加固前后的拟静力对比试验研究,分析预应力斜拉杆加固效果,试验表明预应力斜拉杆直接与间接加固后的墙体较未加固墙体在抗剪承载力、极限位移、延性、耗能、刚度退化等抗震性能均显着提高。(2)对试验墙体进行了全过程非线性有限元仿真分析,模拟得出的荷载位移骨架曲线与试验较为吻合。通过等效应力、等效塑性应变等云图可以看出破坏形态与试验破坏过程相符合。进一步对直接加固墙体进行了参数化分析,在规范公式的基础上提出预应力斜拉杆直接加固砌体结构的抗剪承载力建议公式。(3)对加固前后的两层砌体房屋整体模型进行了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表明在8度大震下,X方向最大层间位移角加固前后分别为1/147和1/307,加固后最大层间位移较未加固减少了52%,满足了加固后整体模型实现“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通过等效应力云图可以看出预应力斜拉杆改善整体房屋受力状态,加固后的墙体受力均匀,延缓了剪切裂缝的发展,墙角构造柱的应力集中得到了有效的降低。该新型加固技术不仅为斜向预应力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与科学依据,更突出了施工工序简单、工期短、噪音小、成本低、不减少房屋使用面积等优势,是值得大力推广的既有建筑抗震加固的新型技术。
李涵[2](2017)在《带缝构造柱集中式预应力砌体力学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集中式预应力砌体通过在构造柱中集中布置无粘结预应力筋,采用后张法进行张拉,并在构造柱中采取设置张拉缝的技术措施,利用墙体与构造柱间的机械咬合和粘结力及各层圈梁对墙体施加较均匀的预压应力、预应力钢筋对砌体产生的自复位特征及圈梁和构造柱的弱框架性能,来提高砌体的受剪承载力和变形能力,并改善其耗能和延性等力学性能。目前对预应力砌体在不同预应力度作用下的力学性能研究较少,预应力钢筋对墙体施加的预压应力分布规律和作用机理尚不明确。本文通过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集中式预应力砌体的抗剪性能、竖向压应力分布规律、预应力损失计算、抗剪承载力计算及构造措施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如要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砌块接触面之间基于粘性接触准则和摩擦准则的分离式分析模型,详细地阐述了该分析模型的接触本构关系和作用原理,经与三砖纯剪试验和单片墙体的抗剪试验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合理性,分析了砌体结构的剪压复合相关性及墙体的开裂模式和破坏特征;(2)通过对集中式预应力砌体及非预应力砌体试验试件进行有限元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在水平荷载作用下两类砌体受力全过程的应力应变分布规律、材料损伤规律、刚度退化规律,细致地分析了两类砌体的抗剪承载力、变形模式、开裂破坏过程、延性性能的差异性,揭示了构造柱中集中布置预应力钢筋改善砌体抗剪承载能力的作用机理;(3)建立了分别代表以剪切受力为主和以弯剪共同受力为主的高宽比分别为0.5和2.0的两类集中式预应力砌体有限元分析模型算例,通过在墙体中施加预应力大小为0.1mf、0.2mf、0.3mf的预压应力作用,考察了在构造柱中不同高度位置设置水平通缝对墙体预压应力分布规律的影响,探讨了使砌体结构具有较优抗剪能力的构造柱水平缝设置方法,并从墙体应变分布规律、损伤演化规律、刚度退化等角度分析了不同预应力度对砌体力学性能的影响。(4)给出了在砌体结构中施加预压应力大小的合理范围,确定了集中式预应力砌体张拉控制应力、预应力损失、预应力钢筋面积的计算方法,提出了综合考虑预压应力、构造柱、砌体贡献的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和其它构造措施。
马逸东[3](2017)在《非线性配筋砌体设计与制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非线性建筑中,设计的生成与建造相互依存。在研究数字找形的同时,更应该研究建造阶段的数字技术。非线性砌体是具有“非线性”形态特征的砌体结构。对当代非线性砌体有不少造型与结构问题,包括:砌块形状限制、砌块连接结构性能差、砌体建造过程复杂等等。本文希望提出使用非线性配筋砌体解决一些非线性砌体当前存在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首先研究了传统砌体构造后,提出了非线性配筋砌体的构造方式及可行性。非线性配筋砌体的设计需要保证配筋走线的顺利,另外砌块的制造也是一个难点。之后研究了几何镶嵌的规则,提出了平移对称性和周期镶嵌对这种构造配筋的重要意义。接着介绍了增材制造技术的原理及其在建筑行业的应用,并讨论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接下来根据前文对几何镶嵌规则的研究,提出了镶嵌的选择标准,并讨论了几种找形生成砌体镶嵌的方法和砌块形状的可能性。然后通过对开源增材制造项目的拓展,改进其机械结构与控制程序。制作了一台砌块3D打印机,并研究了使用的粘接材料。接着讨论了砌块单元的几种制作方法,包括使用砌块打印机打印与增材制造模具浇筑。还讨论了砌块单元的连接构造最后通过两个案例设想了非线性配筋砌体的应用场景。总结了本研究,得出结论:非线性配筋砌体是一种可行的构造方式,具有结构性能优异、造型新颖、拼装简单等良好的性质。有潜力进行推广。
李广辉[4](2016)在《预应力扣压穿合式砌体房屋抗震动力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进行了预应力扣压穿合式砌体单片墙体的抗震试验研究,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以北京市顺义区马坡镇政府改建样板工程为原型,运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建模,对预应力扣压穿合式砌体房屋与非预应力传统带芯柱扣压穿合式砌体房屋进行抗震动力性能对比分析。本文设计制作了6片扣压穿合式砌体墙体,其中4片为不同轴压比的无芯柱配置预应力筋有砂浆墙体构件(W2W5),1片为无芯柱配置预应力筋无砂浆墙体构件(W6),1片为有芯柱无预应力筋有砂浆墙体构件(W1)。分别对6片墙体施加水平低周反复荷载作用,由试验结果可知,与有芯柱无预应力筋墙体构件相对比,施加预应力的墙体构件抗震性能明显改善,包括抗剪承载力、裂缝的发展分布情况、耗能能力、刚度退化、破坏特性等。另外,施加预应力值的大小,与试验墙体滞回曲线是否饱满、墙体变形能力的强弱以及承载能力的高低密切相关。结果表明,W2墙体的延性最好,W3墙体的滞回环则最为饱满,W5墙体的承载力最高。以北京市顺义区马坡镇政府改建样板工程为原型,采用ANSYS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相应整体房屋的分析模型,包括预应力扣压穿合式砌体房屋与非预应力传统带芯柱扣压穿合式砌体房屋。首先对模型进行模态分析,然后选取六条地震波,利用傅里叶变换理论,将地震波的时域和频域进行换算,选出合适的地震波。本次模拟地震计算采用Nishi-Akashi地震波进行动力分析,并且在地震时程分析过程中考虑材料的弹性、塑性等过程,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后选取加载波的加速度,分别按8度大震(400 gal)和9度大震(620 gal)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计算,并将两个模型参数进行对比,包括位移、基础剪力、速度、加速度等。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地震波作用下,有预应力的砌体结构房屋与无预应力的砌体结构房屋的地震响应是不同的。在地震波加载初期,结构尚处在弹性阶段,两者间动力性能差别不大,但有预应力结构的整体性比无预应力结构的整体性好,有预应力的结构地震响应比无预应力结构的地震响应大。随着地震波加载时间的增加,结构由弹性阶段进入塑性阶段,无预应力结构整体性降低,而此时预应力钢束对结构的作用发挥出来,预应力结构的地震响应明显比无预应力结构的地震响应小。通过试验研究和有限元模拟分析,可以得到新型预应力扣压穿合式砌体房屋抗震动力性能较好。同时为北京市顺义区马坡镇政府改建样板工程推广提供理论基础。
吴昆仑[5](2016)在《新型预应力扣压穿合式砌体墙抗震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对低成本、中低层住宅结构体系的需求量逐渐增大。本文所研究的扣压穿合式砌块砌体建筑,其原材料大量采用建筑垃圾等固废原料,环保且造价较低,此外,其以榫卯的原理为设计理念,提高了砌体房屋的整体抗震性能,适用于中低层住宅结构。但该砌体墙体一般采用带芯柱的抗震构造,施工较为繁琐,质量较难控制,限制了其大量推广应用。本文提出了无芯柱的新型预应力扣压穿合式砌体结构,可以进一步降低成本,简化施工。为验证该新型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进行了6片足尺砌体墙的拟静力抗震试验研究,并采用有限元分析研究了新型墙体的受力机理,提出相应承载力计算方法。本文进行了6片足尺新型预应力扣压穿合式砌体墙体在水平低周反复荷载下的抗震性能试验,其中一片为带芯柱的对比墙片,四片为预应力墙片,一片为无砌筑砂浆的预应力墙片。试验结果表明,新型预应力扣压穿合式砌体墙相对带芯柱的扣压穿合式砌体墙,破坏时裂缝数量较多,且分布较为均匀,破坏形态有明显改善;开裂荷载和受剪承载力均随预应力增大而显着提高,提高幅度分别达36%110%和56%135%;滞回环更加饱满,在1/300位移角时,耗能性能提高了22%172%;预应力不提高墙体的初始抗侧刚度,但可以显着提高墙体开裂后刚度,开裂后刚度平均提高6倍,卸载刚度提高了35%95%,说明施加预应力延缓了墙片刚度的退化。而无砂浆墙片试验效果不理想。通过有限元软件对上述墙体进行数据分析得到了相同的规律,预应力墙片抗剪承载力与裂缝开展程度随预应力的增大而增大,证明有限元模拟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此外,通过进一步做变参数模拟,得出相同轴压比下,预应力墙片抗剪承载力随砌体抗压强度线性增大,而预应力影响系数随砌体抗压强度增大基本保持不变;带芯柱墙片抗剪承载力随砌体抗压强度和芯柱数量增大而增大。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预应力砌体墙的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与试验结果符合较好。通过试验与有限元分析,证明了新型预应力扣压穿合式砌体墙体结构相对带芯柱结构抗震性能有显着提高,值得大范围推广。
班力壬[6](2015)在《预应力加固无筋砖砌体墙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文中提出本文进行了后张预应力加固无筋砖砌体墙体抗震试验研究,并通过有限元参数化分析进行了对比验证,在此基础上提出预应力加固无筋砌体墙体的抗剪承载力公式。最后结合试点工程探讨了后张预应力加固技术的施工工艺。进行了9片无筋砖墙在水平低周反复荷载下的全过程对比试验研究,其中2片砖墙为未加固墙体,7片砖墙为采用后张预应力加固的墙体。分别对比分析了加固墙片与未加固墙片受力性能与破坏特点。试验结果表明经过预应力钢筋加固后砌体墙片抗震性能显着提高。该加固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砌体结构抗震加固方法。并且在试验的基础上提出预应力砌体刚度退化模型以及承载力计算建议公式。采用MSC.MARC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试验墙体进行了模拟计算,计算所得骨架曲线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预应力加固无筋砖墙与预应力加固带洞口砖墙的变参数有限元分析。并提出了预应力加固无筋砌体墙体的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同时对预应力加固设计提出了建议。通过通州区漷县镇农村住宅的抗震加固示范工程,介绍了该项技术的施工工艺。该施工工艺具有良好的经济性;湿作业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少,粉尘小,对外部环境影响也较少;加固后不影响建筑的使用面积,几乎不影响原有结构与装饰,不破坏房屋的美观性;是一种施工简便、经济合理、加固效果明显的砌体加固技术,值得在城镇砌体建筑抗震加固工程中大力推广。
饶邦,秦士洪,骆万康,皮天祥[7](2015)在《预应力砌体结构发展的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迄今预应力砌体结构的研究与应用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相比普通砌体结构,预应力砌体结构的刚度和抗裂度、特别是抗震性能得到明显的改善,砌体结构的传统优势能够进一步发挥.综述了预应力砌体结构的特点及其基本工作原理,回顾和整理了多年来国内外在预应力砌体的受力性能和抗震性能等方面所进行的理论和试验研究成果,并就现行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对未来的研究及推广应用进行了展望.
邵帅,张广泰[8](2013)在《预应力砌体结构研究现状分析》文中提出介绍了预应力砌体结构体系的特点、国外预应力砌体结构的应用现状,通过对国内预应力砌体结构的研究现状包括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的介绍和分析,提出了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郭樟根,袁娟,孙伟民,叶燕华[9](2012)在《预应力砌体结构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砌体结构施加预压应力,可形成新型砌体结构—预应力砌体。一系列研究结果表明:预应力砌体结构的抗裂性能、刚度及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得到有效改善,开裂荷载及抗剪强度得到显着提高,预应力砌体结构的预应力损失较小,总损失一般不超过20%,预应力砌体结构应用前景广阔。参考英、美等国砌体规范中有关预应力砌体的内容,探讨了预应力砌体结构设计方法,包括一般规定、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预应力损失、构造措施等,为预应力砌体结构的工程应用和规范的编制提供参考。
杨元秀[10](2008)在《预应力蒸压粉煤灰实心砖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保护土地资源,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实行,蒸压粉煤灰砖代替粘土砖,成为墙体材料改革的主导墙材之一,近年来在城乡建设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由于砌块砌体的抗剪强度较低,如何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来提高砌体结构的抗裂、抗震性能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给砌体墙施加预应力,不仅能极大地改善墙体的材料特性,提高砌体结构的抗裂、抗震性能和抗剪承载力,而且可以扩大砌体结构的应用范围,满足砌体结构向高层、抗震和节能环保发展的要求。本文在国内外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预应力蒸压粉煤灰实心砖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简单介绍砌体结构的特点和发展状况,结合国内外预应力砌体的发展和研究概况,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目的。进行了2片预应力蒸压粉煤灰实心砖墙片和1片对比用非预应力墙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对试验的进程、构件的破坏形态等相关情况进行了记录与描述。通过试验中墙体的破坏形态、墙片上的电阻片、百分表、位移计以及描出的墙顶荷载-位移滞回曲线,来综合分析墙片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各方面性能。试验表明:在反复水平荷载作用下,预应力配筋墙体的破坏过程与普通墙体基本相似;施加预应力后,墙体抗裂性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开裂荷载大为提高;预应力加强了墙体的整体性,砌体墙的抗剪能力、变形能力都有所提高,延缓了墙片的刚度退化,有效地改善了结构的变形、延性、耗能等抗震性能,砌体墙“裂而不散”,保持了较好的整体性,抗倒塌性能。分析了预应力砌块砌体的受力、破坏机理,结合试验结果,探讨了预应力砌体抗裂及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在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预应力砌体结构的施工工艺,提出了砌体结构的设计和施工建议。
二、预应力砌体的研究应用及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预应力砌体的研究应用及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砌体结构外加预应力斜拉杆加固抗震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砌体结构加固发展和研究状况 |
1.2.1 既有砌体结构抗震加固方法 |
1.2.2 国内外预应力加固既有砌体研究应用 |
1.2.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2 砌体结构外加预应力斜拉杆加固拟静力试验设计 |
2.1 试验墙体设计 |
2.1.1 未加固试验墙体 |
2.1.2 加固试验墙体 |
2.2 试验墙体承载力计算 |
2.2.1 受压承载力验算 |
2.2.2 抗剪承载力计算 |
2.3 其他构件设计 |
2.4 加载装置、制度及测试内容 |
2.4.1 加载装置选取 |
2.4.2 加载制度 |
2.4.3 预应力张拉设备 |
2.4.4 试验观测方案 |
2.5 材料性能试验 |
2.6 试验墙体加工和制作 |
2.7 试验墙体斜拉杆后张预应力加固流程 |
2.8 本章小结 |
3 砌体结构外加预应力斜拉杆加固拟静力试验分析 |
3.1 试件破坏特征描述 |
3.2 荷载-位移滞回曲线 |
3.3 骨架曲线 |
3.4 延性分析 |
3.5 刚度退化曲线 |
3.6 耗能性能 |
3.7 预应力筋应力变化情况 |
3.8 本章小结 |
4 砌体结构外加预应力斜拉杆加固有限元分析 |
4.1 有限元模型分析 |
4.1.1 材料损伤性能参数 |
4.1.2 材料本构关系 |
4.1.3 单位的确定 |
4.1.4 创建模型过程 |
4.1.5 荷载-位移曲线对比分析 |
4.1.6 破坏形态对比 |
4.1.7 预应力斜拉杆加固W2 墙体参数分析 |
4.2 承载力计算公式 |
4.2.1 规范公式 |
4.2.2 建议公式 |
4.3 本章小结 |
5 砌体结构外加预应力斜拉杆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 |
5.1 整体模型参数 |
5.2 模型建立 |
5.3 地震波选取和调幅 |
5.4 动力时程响应分析及结果 |
5.4.1 模态分析 |
5.4.2 顶点位移时程曲线 |
5.4.3 层间位移角分析 |
5.4.4 应力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带缝构造柱集中式预应力砌体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砌体结构的发展及现状 |
1.3 集中式预应力砌体受力状态分析 |
1.4 问题的提出 |
1.5 研究现状 |
1.5.1 国外预应力砌体研究现状 |
1.5.2 国内预应力砌体研究现状 |
1.5.3 砌体结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研究现状 |
1.6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6.1 研究目的 |
1.6.2 研究内容 |
2 砌体有限元建模方法 |
2.1 ABAQUS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平台概述 |
2.2 砌体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模方法 |
2.2.1 构造柱和圈梁的建模 |
2.2.2 砌体的建模 |
2.2.3 无粘结预应力结构的建模 |
2.3 单元选择及材料本构关系 |
2.3.1 单元选择 |
2.3.2 混凝土的本构模型 |
2.3.3 砌体的本构模型 |
2.3.4 钢筋的本构模型 |
2.4 接触界面模型及有限元分析技术 |
2.4.1 界面弹性行为 |
2.4.2 界面塑性损伤行为 |
2.4.3 接触界面受力分析 |
2.4.4 有限元分析技术 |
2.5 三砖抗剪试验的分析验证 |
2.5.1 试验概况 |
2.5.2 有限元分析验证 |
2.6 单片砖墙试验的分析验证及破坏模式分析 |
2.6.1 试验概况 |
2.6.2 有限元分析验证 |
2.6.3 两种分析模型结果对比 |
2.6.4 破坏模式分析 |
3 集中式预应力砌体力学性能分析 |
3.1 集中式预应力砌体试验概况 |
3.1.1 试验模型介绍 |
3.1.2 试验方案介绍 |
3.2 有限元分析模型 |
3.2.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3.2.2 网格划分 |
3.3 试验与数值模拟对比分析 |
3.3.1 试件的裂缝发育及破坏模式分析 |
3.3.2 砌体内部竖向压应力分布规律 |
3.3.3 水平荷载作用下砌体受力性能分析 |
3.3.4 延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不同构造柱水平缝位置集中式预应力砌体力学性能分析 |
4.1 前言 |
4.2 分析模型的建立 |
4.3 砌体裂缝发育规律及破坏形态 |
4.4 砌体开裂荷载及极限承载力特征 |
4.5 砌体应力分布特征 |
4.5.1 各构件预应力传递规律 |
4.5.2 PM-Ⅰ竖向压应力分布特征 |
4.5.3 PM-Ⅱ竖向压应力分布特征 |
4.6 砌体损伤、等效塑性应变、刚度退化分布特征 |
4.6.1 等效塑性压应变(PEEQ)分析 |
4.6.2 砌体受压损伤(DAMAGEC)分析 |
4.6.3 刚度退化(SDEG)分析 |
4.6.4 砌体受拉损伤(DAMAGECT)分析 |
4.7 砌体延性特征 |
5 构造柱集中式预应力砌体设计建议 |
5.1 预应力钢筋截面面积A_P\的计算方法 |
5.1.1 张拉控制应力 |
5.1.2 PA的计算方法 |
5.2 构造柱集中式预应力砌体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
5.3 集中式预应力砌体预应力损失计算方法 |
5.4 集中式预应力砌体构造措施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1.1 集中式预应力砌体力学性能分析主要结论 |
6.1.2 施加不同预应力度对预应力砌体力学性能影响的主要结论 |
6.1.3 构造柱中不同设缝位置对预应力砌体力学性能影响的主要结论 |
6.1.4 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预应力损失的相关研究结果 |
6.2 本论文创新点 |
6.3 后续研究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非线性配筋砌体设计与制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相关概念 |
1.2.1 非线性(Nonlinear)与参数化(Parametric) |
1.2.2 数字建构(DigitalTectonic)与增材制造(AdditiveManufacturing) |
1.2.3 几何(Geometry)与镶嵌(Tessellation) |
1.2.4 传统砌体结构与非线性砌体结构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框架 |
第2章 砌块与构造系统原则 |
2.1 传统砌体构造 |
2.1.1 配筋砌体 |
2.1.2 预应力砌体 |
2.2 构造设计要求 |
2.2.1 配筋选择 |
2.2.2 砌块要求 |
2.2.3 配筋走线 |
2.2.4 施加预应力方法 |
2.3 小结 |
第3章 镶嵌规则及其应用 |
3.1 镶嵌基本规则 |
3.1.1 维度 |
3.1.2 对称性 |
3.1.3 局部对称性 |
3.2 镶嵌的种类 |
3.2.1 平面周期镶嵌 |
3.2.2 三维周期镶嵌 |
3.2.3 准周期性镶嵌 |
3.2.4 非周期镶嵌与Voronoi镶嵌 |
3.3 小结 |
第4章 增材制造原理及其应用 |
4.1 增材制造技术简介 |
4.2 叠层沉积 |
4.2.1 熔融沉积成型(FDM) |
4.2.2 轮廓工艺 |
4.2.3 比特建造 |
4.3 粉末粘接 |
4.3.1 3DP技术 |
4.3.2 D型工艺 |
4.3.3 震柱 |
4.4 增材制造技术应用比较 |
4.4.1 制造技术比较 |
4.4.2 建造方式比较 |
4.4.3 构造连接设计 |
4.5 小结 |
第5章 非线性配筋砌体造型设计 |
5.1 镶嵌规则要求 |
5.1.1 配筋走线与对称性 |
5.1.2 镶嵌选择标准 |
5.2 壳体造型生成 |
5.2.1 投影法 |
5.2.2 CVT法 |
5.2.3 砌块造型变化 |
5.3 砌体造型生成 |
5.3.1 镶嵌体系 |
5.3.2 点群生成法 |
5.3.3 变形方法 |
5.3.4 砌块造型变化 |
5.4 小结 |
第6章 砌块打印机设计与制作 |
6.1 开源项目 |
6.1.1 Reprap |
6.1.2 Pwdr |
6.1.3 Marlin |
6.2 机械设计 |
6.2.1 整体结构 |
6.2.2 送液方式 |
6.2.3 砂缸设计 |
6.2.4 推砂机构 |
6.3 控制程序 |
6.3.1 G代码 |
6.3.2 Marlin固件分析 |
6.3.3 固件代码改进 |
6.3.4 文件传输 |
6.3.5 G代码生成 |
6.4 材料研究 |
6.5 小结 |
第7章 单元制作与连接 |
7.1 单元打印制作 |
7.1.1 打印前 |
7.1.2 开始打印 |
7.1.3 打印后 |
7.1.4 砌块打印的问题 |
7.2 单元浇注制作 |
7.2.1 模具制作 |
7.2.2 浇筑方法 |
7.2.3 脱模方法 |
7.2.4 单元浇筑的问题 |
7.3 整体构造 |
7.3.1 构造设计 |
7.3.2 地基连接 |
7.3.3 外部挂载接口 |
7.4 小结 |
第8章 应用 |
8.1 快速搭建壳体 |
8.1.1 自支撑原理 |
8.1.2 砌块排序与配筋走线 |
8.2 可扩展墙体 |
8.2.1 砌块通透性变化 |
8.2.2 砌块颜色变化 |
8.2.3 挂具设计 |
8.2.4 案例——武家庄砖艺园 |
8.3 小结 |
第9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图表目录 |
附录B 设计图纸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预应力扣压穿合式砌体房屋抗震动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国内砌体结构的发展历史和未来发展方向 |
1.2.1 历史与现状 |
1.2.2 未来的发展方向及研究 |
1.3 预应力砌体结构 |
1.3.1 预应力砌体介绍 |
1.3.2 砌体施加预应力方法 |
1.3.3 预应力对砌体结构的作用 |
1.4 国内外预应力砌体及预应力加固既有砌体研究应用 |
1.4.1 国外现况 |
1.4.2 国内现况 |
1.4.3 发展趋势 |
1.4.4 预应力砌体的研究目标 |
1.5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
第2章 预应力扣压穿合式砌体墙试验设计方案 |
2.1 引言 |
2.2 试件设计 |
2.2.1 设计概要 |
2.2.2 试验墙片设计 |
2.2.3 构造设计 |
2.3 试件制作及安装 |
2.4 加载装置、制度及测试内容 |
2.4.1 加载装置 |
2.4.2 加载制度 |
第3章 预应力扣压穿合式砌体墙的试验结果分析 |
3.1 材料性能 |
3.1.1 钢筋试验强度 |
3.1.2 混凝土试验强度 |
3.1.3 砂浆试验强度 |
3.1.4 砌块试验强度 |
3.1.5 砌体抗压强度 |
3.2 试验现象描述 |
3.3 荷载-位移滞回曲线 |
3.4 骨架曲线 |
3.5 刚度退化曲线 |
3.6 耗能性能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扣压穿合式砌体房屋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 |
4.1 引言 |
4.2 有限元软件ANSYS简介 |
4.3 扣压穿合式砌体房屋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3.1 单元的选择与材料性能 |
4.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网格划分 |
4.3.3 边界条件的处理及地震荷载的施加 |
4.4 模态参数分析 |
4.5 地震响应的时程分析和云图分析 |
4.5.1 400gal时的模型I与模型II的时程响应分析 |
4.5.2 400gal时有限元计算云图分析 |
4.5.3 620gal时的模型I与模型II的时程响应分析 |
4.5.4 620gal时有限元计算云图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新型预应力扣压穿合式砌体墙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预应力砌体结构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现况 |
1.3.2 国内现况 |
1.3.3 新型扣压穿合预应力砌体墙发展趋势 |
1.4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
第2章 新型预应力扣压穿合式砌体墙试验设计 |
2.1 引言 |
2.2 墙片试件设计 |
2.2.1 设计概要 |
2.2.2 墙片尺寸 |
2.3 试件制作 |
2.4 试验设计 |
2.4.1 应变片布置 |
2.4.2 加载装置及传感器布置 |
2.4.3 加载方案 |
2.4.4 试验数据采集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新型预应力扣压穿合式砌体墙的试验和分析 |
3.1 材料性能试验 |
3.2 砌体强度试验 |
3.2.1 砌体抗压强度试验 |
3.2.2 砌体抗剪强度试验 |
3.3 新型预应力扣压穿合式砌体墙在水平低周往复荷载下的试验现象与分析 |
3.3.1 试验现象 |
3.3.2 预应力筋应力曲线 |
3.3.3 荷载-位移滞回曲线 |
3.3.4 骨架曲线和延性指标 |
3.3.5 刚度退化性能 |
3.3.6 耗能性能 |
3.3.6.1 滞回环面积 |
3.3.6.2 等效粘滞阻尼系数 |
3.3.7 墙片的初始应变 |
3.3.8 恢复力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新型预应力扣压穿合式砌体墙有限元分析 |
4.1 概述 |
4.2 墙片基本参数 |
4.2.1 单元类型 |
4.2.2 材料本构关系 |
4.2.2.1 砌体本构关系 |
4.2.2.2 混凝土本构关系 |
4.2.2.3 钢筋本构关系 |
4.3 模型的建立 |
4.3.1 模型的划分 |
4.3.2 预应力筋初始设置 |
4.3.3 边界条件与荷载施加 |
4.4 有限元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
4.4.1 荷载位移曲线对比 |
4.4.2 裂缝开展情况 |
4.4.3 预应力钢筋应力增量对比 |
4.5 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
4.5.1 砌体抗剪承载力规范公式 |
4.5.2 新型预应力扣压穿合式砌体墙建议公式 |
4.5.3 预应力影响系数修正 |
4.6 变参数模拟 |
4.6.1 不同砌体抗压强度对新型预应力扣压穿合式砌体墙体性能影响 |
4.6.2 不同砌体抗压强度对灌芯柱扣压穿合式砌体墙体性能影响 |
4.6.3 不同芯柱位置与数量对灌芯柱扣压穿合式砌体墙体性能影响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成果目录 |
致谢 |
(6)预应力加固无筋砖砌体墙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预应力加固砌体结构 |
1.2.1 预应力加固砌体的理论基础 |
1.2.2 砌体施加预应力方法 |
1.2.3 预应力加固砌体后受力变形特点 |
1.2.4 预应力损失 |
1.3 国内外预应力砌体及预应力加固既有砌体研究应用 |
1.3.1 国外现况 |
1.3.2 国内现况 |
1.3.3 发展趋势 |
1.4 当前我国预应力砌体以及预应力加固砌体的研究目标 |
1.5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
第2章 后张预应力加固无筋砖砌体墙体在水平低周反复荷载下的试验设计 |
2.1 引言 |
2.2 试件设计 |
2.2.1 设计概要 |
2.2.2 试验墙片设计 |
2.2.3 加固方案设计 |
2.3 试件制作及安装 |
2.3.1 砂浆的制备 |
2.3.2 地梁浇筑 |
2.3.3 墙体的砌筑 |
2.3.4 圈梁压顶梁浇筑 |
2.4 加载装置、制度及测试内容 |
2.4.1 加载装置 |
2.4.2 加载制度 |
2.4.3 测试内容 |
第3章 后张预应力加固无筋砖砌体墙在水平低周反复荷载下的试验结果分析 |
3.1 材料性能 |
3.1.1 钢筋试验强度 |
3.1.2 混凝土试验强度 |
3.1.3 砂浆试验强度 |
3.1.4 烧结普通砖试验强度 |
3.1.5 砌体抗压强度 |
3.2 试验现象描述 |
3.3 荷载-位移滞回曲线 |
3.4 骨架曲线 |
3.5 刚度退化曲线 |
3.6 耗能性能 |
3.7 预应力筋应力-横向推力曲线 |
3.8 恢复力模型 |
3.8.1 恢复力模型特征参数 |
3.8.2 承载力计算 |
3.8.2.1 规范公式 |
3.8.2.2 建议公式 |
3.8.2.3 公式计算结果比较及试验值校核 |
3.8.3 无筋砌体墙片恢复力模型特征参数公式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后张预应力加固砖墙非线性分析 |
4.1 概述 |
4.2 无筋砖墙有限元模型 |
4.2.1 单元类型 |
4.2.2 材料参数 |
4.2.2.1 混凝土本构关系 |
4.2.2.2 砌体本构关系 |
4.2.2.3 预应力钢筋本构关系 |
4.2.2.4 边界条件 |
4.2.2.5 模型的建立 |
4.2.3 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 |
4.2.3.1 荷载位移曲线对比 |
4.2.3.2 裂缝开展情况 |
4.2.3.3 预应力钢筋应力增量对比 |
4.3 带构造柱砖墙有限元模型 |
4.3.1 计算模型 |
4.3.2 材料参数 |
4.3.2.1 混凝土本构关系 |
4.3.2.2 砌体本构关系 |
4.3.2.3 钢筋本构关系 |
4.3.2.4 模型的建立 |
4.3.3 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 |
4.3.3.1 荷载位移曲线对比 |
4.3.3.2 裂缝开展情况 |
4.3.3.3 预应力钢筋应力增量对比 |
4.4 无筋墙片参数分析 |
4.5 结合有限元参数分析对无筋砖墙承载力建议公式的修正 |
4.6 带构造柱墙片参数分析 |
4.7 结合有限元参数分析提出带构造柱砖墙承载力建议公式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后张预应力加固技术试点应用 |
5.1 工程概况 |
5.2PKPM建模计算分析 |
5.2.1 QITI计算多层砌体结构时的过程 |
5.2.2 平面模型建立 |
5.2.3 相关参数的输入 |
5.2.3.1 材料强度的输入 |
5.2.3.2 荷载输入 |
5.2.3.3 其他参数输入 |
5.2.4 计算结果 |
5.3 加固方案 |
5.3.1 正房加固方案 |
5.3.2 厢房加固方案 |
5.4 加固方案设计 |
5.4.1 钢筋网水泥砂浆圈梁构造柱方法 |
5.4.2 后张预应力筋加固 |
5.5 钢筋网水泥砂浆圈梁构造柱法加固砖砌体墙体 |
5.5.1 适用条件 |
5.5.2 加固设计 |
5.5.3 加固施工 |
5.6 后张预应力加固砖砌体墙体 |
5.6.1 工艺原理 |
5.6.2 施工工艺 |
5.6.2.1 无粘结预应力材料 |
5.6.2.2 无粘结筋运输、现场堆放及成品保护 |
5.6.2.3 无粘结预应力筋穿筋 |
5.6.2.4 张拉设备及机具 |
5.6.2.5 张拉前准备 |
5.6.2.6 张拉过程及注意事项 |
5.6.2.7 张拉工作完成后处理 |
5.6.2.8 预应力筋加固流程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10)预应力蒸压粉煤灰实心砖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我国砌体结构的发展历史和研究概况 |
1.2.1 砌体结构的发展与研究 |
1.2.2 砌体结构发展的方向 |
1.3 新型墙体材料应用现状和蒸压粉煤灰砖的发展历程 |
1.3.1 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应用现状 |
1.3.2 蒸压粉煤灰砖的发展历程 |
1.3.3 新型墙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1.4 预应力砌体的研究应用概况 |
1.4.1 预应力砌体的概念 |
1.4.2 预应力砌体受力变形特点 |
1.4.3 预应力砌体墙的优点 |
1.4.4 预应力砌体的种类 |
1.4.5 预应力筋的张拉与锚固 |
1.4.6 预应力损失 |
1.4.7 预应力砌体的设计 |
1.4.8 国内外预应力砌体的研究与应用 |
1.5 预应力砌体结构的研究前景及研究目标 |
1.6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
1.6.1 研究目的 |
1.6.2 研究内容 |
2 蒸压粉煤灰实心砖预应力墙片抗震性能试验 |
2.1 引言 |
2.2 试验概况 |
2.2.1 试件设计与制作 |
2.2.2 材料性能 |
2.2.3 预应力的施加 |
2.3 试验装置及加载制度 |
2.3.1 试验装置 |
2.3.2 试验观测项目及测点布置 |
2.3.3 加载制度 |
2.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4.1 破坏过程及破坏形态 |
2.4.2 墙体主要试验结果 |
3 试验结果分析 |
3.1 试件受力分析 |
3.2 钢筋应变分析 |
3.3 滞回曲线 |
3.4 试件的骨架曲线 |
3.5 延性系数及变形能力 |
3.6 耗能性能 |
3.7 墙片的刚度退化曲线 |
3.8 王天贤试验结果 |
3.9 本章小结 |
4 预应力墙片抗震抗剪强度计算 |
4.1 引言 |
4.2 预应力砌体墙抗裂承载力计算 |
4.3 预应力砌体墙抗剪承载力计算 |
4.3.1 预应力砌体墙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
4.3.2 计算结果与试验值的比较 |
4.4 本章小结 |
5 预应力砌体设计和施工建议 |
5.1 预应力材料的选择 |
5.2 预应力筋的布置 |
5.3 预应力损失 |
5.4 锚固 |
5.5 预应力筋的连接 |
5.6 预应力筋的防护 |
5.7 施加预应力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预应力砌体的研究应用及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砌体结构外加预应力斜拉杆加固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 李宗峰.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带缝构造柱集中式预应力砌体力学性能研究[D]. 李涵. 重庆大学, 2017(06)
- [3]非线性配筋砌体设计与制造[D]. 马逸东. 清华大学, 2017(04)
- [4]预应力扣压穿合式砌体房屋抗震动力性能研究[D]. 李广辉. 北京建筑大学, 2016(04)
- [5]新型预应力扣压穿合式砌体墙抗震性能研究[D]. 吴昆仑. 北京建筑大学, 2016(04)
- [6]预应力加固无筋砖砌体墙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 班力壬. 北京建筑大学, 2015(11)
- [7]预应力砌体结构发展的回顾与展望[A]. 饶邦,秦士洪,骆万康,皮天祥.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15第48卷增刊, 2015
- [8]预应力砌体结构研究现状分析[J]. 邵帅,张广泰.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13(02)
- [9]预应力砌体结构设计方法研究[A]. 郭樟根,袁娟,孙伟民,叶燕华. 砌体结构基本理论与工程应用——2012年全国砌体结构领域基本理论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2
- [10]预应力蒸压粉煤灰实心砖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 杨元秀. 重庆大学, 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