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盐对螺旋藻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的影响

营养盐对螺旋藻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的影响

一、营养盐对螺旋藻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黄悦[1](2021)在《水中有机物和营养盐对藻类繁殖的耦合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实际水环境中,藻类生长与代谢过程不仅受到氮(TN)、磷(TP)营养盐浓度的制约,同时也受到有机碳(TOC)浓度的影响。然而,迄今关于水体富营养化和藻类繁殖的研究普遍关注的是以TN和TP为主的营养盐作用,缺乏对水中TOC背景浓度以及藻细胞合成过程中有机物和营养盐耦合作用的深入探讨。为了揭示水中TOC和营养盐对藻类繁殖的耦合作用规律,本论文以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三种模式下的微藻培养实验,系统性地考察了批次培养、养分持续供给的稳定培养和实际水环境恒化培养的条件下,微藻繁殖对水中TOC和营养盐的利用规律,以及藻细胞合成过程中TOC、TN和TP的背景浓度水平对生物质特性的影响,研究了养分消耗与藻细胞代谢之间的动态关系,探讨了水中有机物和营养盐对微藻繁殖的耦合作用机制。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结合批次培养实验,研究了微藻生长繁殖对水中有机物的利用规律。判明了外源有机碳对微藻生长繁殖的促进作用在营养盐供给充足(TN=20 mg/L,TP=5 mg/L)时最为显着,微藻的生长潜力、比增长速率、光合作用特性以及细胞对有机质和营养盐的转化效率均随着TOC浓度的增加显着增大;随着水中TOC浓度的增加,营养盐限制(TN=2 mg/L,TP=0.4 mg/L)时微藻的生长潜力和比增长速率在TOC=30 mg/L时达到最大,光反应阶段对应的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和电子传递速率(ETR)显着降低,光合色素含量下降,微藻对水中氮的同化利用效率降低,而对磷的吸收代谢量增加;外源有机碳的添加对微藻生长、光合作用和养分代谢特性在营养盐缺乏(TN和TP接近耗尽)时并不显着。(2)系统性地考察了水中有机物和营养盐对藻类生长和生物质特性的复合影响,从分子的角度探索了养分同化代谢的途径。结果表明,有机碳的加入(TOC=30 mg/L)使同等营养盐供给浓度(TN:1-8 mg/L和TP:0.1-1 mg/L)下微藻的比增长速率增加至0.52±0.002 d-1,最多增加了0.20 d-1;与自养条件(无TOC投加)相比,外源有机碳的添加减缓了微藻的光捕获能力,同等营养盐浓度下微藻的光合色素产量最多下降了44.69%,Fv/Fm和ETR降低了6.19%-36.05%;TOC和营养盐的共同作用导致微藻生物量呈现先增大再降低的趋势,TOC的添加导致微藻生物量降低(降幅达2.25%-60.15%),微藻对氮的利用量降低了7.96%-40.63%,对磷的消耗和同化量增加了9.38%-50%;TOC的添加使微藻的最大碳同化量从58.19 mg C/L降至28.74 mg C/L,表明外源有机碳促进了微藻的分解代谢。(3)结合TOC和营养盐持续供给的稳定培养实验,以TOC/TN和TN/TP为耦合作用指标,研究了实际水环境的背景浓度下(TOC=1-100 mg/L、TN=1-8mg/L和TP=0.1-1 mg/L),微藻生长、养分利用和细胞生物质特性之间的动态关系。微藻的综合生长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制约微藻生长的有机物和营养盐限值为TOC=3.41 mg/L,TN=0.22 mg/L和TP=0.033 mg/L;TOC/TN=15时微藻的比增长速率和色素含量最高,细胞光合活性高;在养分供给配比为TOC/TN/TP=75/5/1时,微藻对TOC、TN和TP的转化效率最高(分别为65.04±1.36%、67.67±1.23%和60.12±1.58%)。TOC/TN的增大促进了微藻的生物量累积,导致生物质中的色素和蛋白质向多糖和脂质转化,在TOC/TN=15时,多糖和脂质占比分别增加至51.55±0.21%和4.93±0.03%;在微藻生物质中各单糖的分布以葡萄糖为主,其次为半乳糖和鼠李糖,而脂肪酸甲酯(FAMEs)中主要成分为亚油酸(C18:2)、油酸(C18:1)和棕榈酸(C16:0);根据微藻细胞中各元素组成的百分含量,得到水中微藻生物质的化学通式为C108.22-117.43H214.32-241.10O67.53-80.94N9.37-14.63P0.61-1.50S0.40-1.34,且影响通式中碳(C)、氮(N)和磷元素(P)配位数的主要因素为TOC/TN。(4)通过景观湖水的恒化培养实验,验证了实际水环境中,不同的TOC、TN和TP背景浓度对微藻生长繁殖的影响以及微藻的化学通式与稳定培养实验所揭示的规律基本吻合。TOC/TN仍然是影响微藻生长繁殖、有机物和营养盐吸收转化以及胞内生化组分的重要指标。控制湖水TOC背景浓度,降低TOC/TN,有助于限制微藻的过度繁殖,从而改善水体富营养化,微藻通式中各元素的配位数主要取决于TOC/TN,表明有机污染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微藻细胞的元素组成,是水环境治理中不可忽视的水质因素。基于三种模式的微藻培养实验结果进行理论分析,本论文进一步揭示了微藻生长繁殖的有机物激励作用,判明水中有机物和营养盐对微藻繁殖的耦合作用机制在于:TOC和TN主要作用于胞内蛋白组分和叶绿体的吸收,而TP主要作用于核糖体RNA的合成。由于水环境中可能滋生繁殖的藻类繁多,本论文基于普通小球藻实验得到的结果对于其他藻种的适用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然而,即使对于微污染的环境水体,以TOC为指标的有机质浓度通常也不可忽视。因此,重视水中有机物对藻类生长繁殖的作用有可能成为水体富营养化控制研究的新方向。

何雪[2](2020)在《小球藻老化液的生成演化机理及其净化回用工艺研究》文中提出在微藻规模化养殖中,培养基回用是减少生产成本、节约水资源的必要选择,但培养基通常在回用几次之后迅速老化为废液,严重影响了微藻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规模化养殖中最常见的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了小球藻培养液在回用过程中的老化和胞外分泌物的形成规律,并对其中的生长抑制物的成分和抑制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进而研究了紫外光催化法对生长抑制物的降解去除,分析该工艺对老化液回用的效能及处理处置费用,以期为缓解微藻养殖的巨大需水压力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本文首先通过对小球藻培养液进行循环回用以分析老化液的生成演化过程,监测了回用过程中小球藻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培养基循环使用导致小球藻生长受到明显抑制,且抑制程度随着回用次数的增加而增强。培养基回用4次后,小球藻最大生物量仅为新鲜培养基的54.7±1.1%。此外,通过监测培养基重复使用过程中所释放的有机分泌物的积累情况发现,在培养液回用过程中有机质大量分泌和积累,回用4次后的老化培养基中积累了约54.80 mg·L-1脂肪酸,相比回用1次时增加了2.2倍,其中十六碳和十八碳的饱和类脂肪酸占96.2%以上。向培养基中添加脂肪酸以验证脂肪酸对小球藻的抑制效应,结果显示,培养基中的初始脂肪酸浓度与小球藻最大生物量呈负相关,当脂肪酸浓度达到100 mg·L-1时,最大生物质干重显着下降了62.9±0.4%。说明培养基中积累的脂肪酸可能是小球藻的主要生长抑制因子。脂肪酸对小球藻的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细胞的光合效率来破坏细胞内的抗氧化系统。其次,本文研究了紫外光催化氧化法对小球藻老化液中抑制物的去除潜能,同时对纳米催化剂种类及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当投加0.5 g·L-1nTiO2催化剂,以300 r·min-1搅拌反应40 min,老化液中脂肪酸的总去除率可达78.6%以上。为了进一步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脂肪酸的去除效率,选取了贵金属银(Ag)掺杂和活性炭(AC)负载两种催化剂改性方法。试验结果表明,nTiO2改性可提高紫外光催化对脂肪酸的去除率,Ag/nTiO2紫外光催化对脂肪酸的总去除率达到93.7%左右,比nTiO2提高了约19.1%;AC/nTiO2紫外光催化对脂肪酸的总去除率达到92.8%以上,比nTiO2提高了约15.7%。紫外光催化对脂肪酸的降解符合准一级动力学,R2大于0.93。Ag/nTiO2紫外光催化的降解速率常数为0.0574 min-1,AC/nTiO2紫外光催化的降解速率常数为0.0447 min-1,比nTiO2分别提高了2.9倍和2.0倍,说明nTiO2催化剂改性后的光催化性能提高。最后,本文进行了紫外光催化法净化后小球藻老化液的回用效能研究。试验结果显示,紫外光催化法处理可使老化液中的生长受抑制的小球藻的生长活性恢复到新鲜培养基下小球藻的生长水平,其中AC/nTiO2催化剂组小球藻生长情况最好,生长稳定期的细胞密度、小球藻的生物质干重和叶绿素a、b含量分别达到新鲜培养基的120.1±0.4%、114.9±2.3%、110.2±4.5%和114.2±2.4%;小球藻的营养成分蛋白质和多糖含量分别提高了2.8倍和2.3倍。对紫外光催化处理老化液的运行成本和培养液净化回用的经济性分析表明,紫外光催化工艺处理1吨老化液的耗电量约为0.08 k W·h,总运行成本在0.056元左右,远远低于老化液的排放成本。老化液的排放成本主要包括浪费的水和营养盐投加成本以及老化液作为高含盐废水达标排放的处理费用。经估算,老化液的处理成本远低于直接排放的成本。综上所述,紫外光催化技术是一种可行的微藻老化液净化及回用方案,对可持续生产和水资源节约具有重要意义。

许莹芳[3](2020)在《三种有益藻类培养条件优化及种间竞争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微藻作为水体中的初级生产者,能够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并将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转化为有机化合物,改善水环境;微藻中富含的多种营养物质,为水产经济动物提供优质的生物饵料,对水产养殖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利用单因素试验、Plackett-Burman试验和Box-Behnken试验对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椭圆卵囊藻(Oocystis elliptica)和谷皮菱形藻(Nitzchia palea)进行纯培养和共培养试验,确定其最适温度、光照、pH、营养盐浓度及其种间竞争机制,为有益藻类的高密度培养和多藻调理水质提供数据依据。试验结果如下: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普通小球藻最佳培养条件:温度25℃,光照强度5000 lux,pH7;以BG11培养基为基础,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获得的三个显着因素为NaHCO3、KH2PO4、NaNO3,通过响应面分析后优化的培养基配方为:NaNO3 550 mg/L、KH2PO460 mg/L、NaHCO3 80 mg/L、C6H8FeNO7 6 mg/L、MgSO4 75 mg/L、CaCl2 36 mg/L和C6H8O7 6 mg/L,A5溶液1 mL/L。利用优化后的培养基在最适培养条件下培养普通小球藻15 d后,细胞密度较优化前提高了45.65%。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椭圆卵囊藻最佳培养条件:温度25℃,光照强度5000 lux,pH8;以BG11培养基为基础,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获得的三个显着因素为NaHCO3、KH2PO4、NaNO3,通过响应面分析后优化的培养基配方为:NaNO3 300 mg/L,KH2PO420 mg/L,NaHCO3 80 mg/L,C6H8FeNO7 6 mg/L、MgSO4 75 mg/L、CaCl2 36 mg/L和C6H8O7 6 mg/L,A5溶液1 mL/L。利用优化后的培养基在最适培养条件下培养椭圆卵囊藻15 d后,细胞密度较优化前提高了47.13%。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谷皮菱形藻最佳培养条件:温度20℃,光照强度2000 lux,pH8;以CSI培养基为基础,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获得的三个显着因素为NaSiO3、NaNO3、KH2PO4,通过响应面分析后确定的优化后培养基配方为:NaNO3 500 mg/L、KH2PO4 15 mg/L、NaSiO3 80 mg/L、VB1212 0.1μg/L、生物素0.1μg/L、MgSO3 40mg/L,PIV溶液6mL/L。利用优化后的培养基在最适培养条件下培养谷皮菱形藻15 d后,细胞密度较优化前提高了80.51%。三种藻类两两混合培养时,谷皮菱形藻对普通小球藻的平均抑制作用是其相反抑制的7.08倍,谷皮菱形藻对椭圆卵囊藻的平均抑制作用是其相反抑制的1.44倍,椭圆卵囊藻对普通小球藻的平均抑制作用是其相反抑制的8.85倍。三种藻类共培养时,普通小球藻对谷皮菱形藻的平均抑制作用是其相反抑制的39.75倍,谷皮菱形藻对椭圆卵囊藻的平均抑制作用是其相反抑制的1.71倍,普通小球藻对椭圆卵囊藻的平均抑制作用是其相反抑制的1.98倍。

娄亚迪[4](2020)在《海洋赤潮藻生长过程中碳源的作用机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沿海地区的赤潮灾害日益突出,给海洋环境带来许多不利影响。:基于现状,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治理赤潮,本研究在实验室培养赤潮藻类,首次尝试模拟赤潮发生时无机碳源限制的生长环境,进一步探究赤潮发生的机理。本研究以赤潮藻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纤细角毛藻(Chaetoceros gracili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和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作为实验藻种,其中硅藻3种、甲藻1种和着色鞭毛藻1种。实验在无机碳源充足(开放培养)与限制(密闭培养)的环境下分别培养赤潮藻种,CO2是本研究赤潮藻利用的唯一碳源。实验同时又设置正常组、缺氮组和缺磷组3组营养条件进行赤潮藻培养。本研究测定赤潮藻的细胞数量、叶绿素浓度、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脂肪酸含量组成以及单分子脂肪酸碳稳定同位素组成,并对赤潮藻培养液的5种营养盐浓度、碳酸盐体系浓度、pH及盐度等指标进行测定,探究无机碳源及营养条件对赤潮藻生长状况的影响。相同营养条件培养下,开放培养新月菱形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和赤潮异弯藻的细胞数量高于密闭培养的细胞数量,同时缺氮组的细胞数量是3组实验组中最低的。密闭培养赤潮藻培养液的pH明显高于开放培养的培养液pH,并且密闭培养的培养液pH变化程度可以达到2个pH单位以上,其变化程度远远大于开放培养的培养液pH变化程度。说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赤潮藻周围可利用的无机碳浓度逐渐下降,CO32-浓度逐渐上升,尤其是密闭培养,导致培养液pH急剧上升。密闭培养的新月菱形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和赤潮异弯藻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c浓度低于开放培养赤潮藻的叶绿素浓度,并且缺氮组的赤潮藻叶绿素a和叶绿素c浓度最低。由于无机碳源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氮元素是构成叶绿素分子基本元素之一,叶绿素浓度降低说明无机碳源和氮源的缺乏明显影响了叶绿素的合成。密闭培养新月菱形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和赤潮异弯藻的δ13C值明显高于开放培养3种赤潮藻的δ13C值。说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赤潮藻周围可利用的无机碳浓度逐渐下降,赤潮藻对13C的吸收增加,δ13C值逐渐升高。新月菱形藻、纤细角毛藻、中肋骨条藻和赤潮异弯藻的δ15N值随着时间逐渐升高,并且缺氮组的δ15N值明显高于正常组和缺磷组的δ15N值。说明氮元素的缺乏迫使赤潮藻增加对15N的吸收,造成δ15N值逐渐升高。本研究新月菱形藻、纤细角毛藻和中肋骨条藻检测出的主要脂肪酸有脂肪酸16:0、16:1n-7、20:5n-3和22:6n-3。塔玛亚历山大藻检测出的主要脂肪酸有脂肪酸16:0、18:1n-9和22:6n-3。赤潮异弯藻检测出的主要脂肪酸有脂肪酸12:0、16:0、16:1n-7和22:6n-3。相同营养条件下,开放培养和密闭培养的赤潮藻脂肪酸组成不同。开放培养新月菱形藻脂肪酸δ13CFAs值于第4天附近出现峰值;开放培养塔玛亚历山大藻脂肪酸δ13CFAs值于第6天附近出现最低值。密闭培养新月菱形藻、纤细角毛藻和赤潮异弯藻脂肪酸δ13CFAs值在指数生长期急剧抬升,δ13CFAs值出现峰值。密闭培养塔玛亚历山大藻脂肪酸δ13CFAs值出现最低值,这可能与塔玛亚历山大藻含有酶的类型不同有关。密闭培养新月菱形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和赤潮异弯藻的脂肪酸δ13CFAs值明显高于开放培养的脂肪酸δ13CFAs值。说明碳源限制时,赤潮藻细胞周围环境中可利用的无机碳源较少,藻细胞对13C的吸收逐渐增加,并参与到脂肪酸的合成过程中。本研究的创新性成果:(1)无机碳源限制环境培养的赤潮藻种的全样δ13C以及δ13CFAs值相对于无机碳源充足培养的更偏正,并且δ13C以及δ13CFAs值在指数生长期急剧升高,并出现峰值。(2)赤潮藻脂肪酸△13CFAs值比全样△13C值的变化程度更明显、更灵敏,脂肪酸δ13CFAs对无机碳源的响应更敏感、更迅速。赤潮藻脂肪酸δ13CFAs值迅速升高预示着周围环境水体中可利用的无机碳源浓度下降,赤潮藻密度增加,有爆发赤潮的可能。(3)赤潮藻脂肪酸δ13CFAs峰值的出现时间可能会早于细胞数量峰值出现时间,以此时间差可以对赤潮的发生进行预测。

蒋丽群[5](2019)在《植物激素提高微藻在废水中的活性和生物质积累的过程及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藻具有生长周期短、光合效率高、环境适应性强和不占用农业耕地等特点,被认为是第三代生物质能源原料,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但是,微藻生物能源由于生产成本高以及对淡水资源的需求,大规模发展和应用受到了限制。针对该问题,使用废水作为廉价替代培养基,减少淡水资源和营养物质投入,是研究热点,但是废水环境复杂多变,培养过程中会影响藻细胞活性和胞内油脂的合成,造成油脂产量降低,因此如何提高微藻在废水中的细胞活性和生长能力,是提高最终油脂产率的关键。本论文以低成本和高产油率为立足点,从废水培养微藻入手,首先对废水预处理方式进行了优化,考察了其对微藻生物质浓度、油脂含量及产率的影响,揭示了废水中抑制藻细胞活性的主要因素。其次,揭示了植物激素处理下,微藻细胞的变化规律以及对废水环境的适应能力,阐明两株微藻对植物激素的响应机制,以期实现废水中微藻快速生长和高效积累油脂的有机耦合,降低微藻培养成本的同时提高油脂产量。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盐泽螺旋藻(S.susbasal)在稀释后的味精发酵母液(monosodium glutamate residue,MSGR)中生长良好,叶绿素合成速率和最终生物质浓度与标准螺旋藻培养基SP不相上下或者更高。油脂积累方面,淡水稀释的MSGR中藻细胞的总脂含量和产率有所下降,海水稀释的MSGR中S.subsalsa的脂质和产率是SP培养基中的1.8倍和2.5 倍。与发酵母液相比,味精厂综合废水CW中所含的营养物浓度不足以支持S.subsalsa生长所需。CW作为改良螺旋藻培养基mZM的替代培养基减缓了S.subsalsa的生长速度,削弱了S.积累生物质的能力。从当地湖泊中筛选并经味精厂综合废水驯化的单针藻Monoraphidium sp.SDEC-17是耐受CW环境的优势藻株,可以在纯CW中高效低成本地积累生物质,产量高达1.29 g·L-1与BG11中的1.31 g·L-1没有显着性差异;不过油脂含量和产率有所下降。餐厨垃圾厌氧消化液(effluent from anaerobic digestion of kitchen waste,ADE-KW)也需要进行一定的稀释才可用于微藻培养,稀释后的消化液仍然存在一定的不利因素,会破坏叶绿体、细胞核等细胞结构,使光合色素积累下降70%以上,导致生长速率、生物质浓度和油脂产率的减少。不同来源的微藻在不同废水中的生长及油脂积累特性表明:直接利用废水低成本培养微藻快速生产生物质的可行性不高,需要经过稀释、补充营养物质、筛选驯化藻种或去除大颗粒等预处理来减轻高浓度的有害成分(氨氮、有机物等)、不平衡的营养物质组成(氮磷比值)、内源细菌以及色素颗粒等不利因素带来的抑制作用。尽管如此,废水中微藻的生长速率和油脂产率相对于常规培养基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提高细胞活性和生产效率。2.细胞激动素(kinetin,KT)可以刺激微藻(Chlorella ellipsoidea SDEC-1 1和Scenedesmus quadricauda SDEC-13)快速地进入细胞分裂期。不过从整个生长周期来看,高浓度KT投加时,两株微藻的生长均受到抑制,在短暂的生长后快速凋亡。低剂量KT则可以刺激小球藻SDEC-11的生物质积累和两株微藻的营养元素利用效率。植物激素对微藻的作用有藻株特异性,KT作用下,小球藻SDEC-1 1的生物质浓度升高、叶绿素含量无明显变化,栅藻SDEC-13的生物质干重略有下降、叶绿素含量增多;在磷限制环境中,通过添加植物激素提高微藻的磷利用效率或可以成为提高微藻生长和生物质产出的有效手段,KT作用下,微藻的磷利用效率提高了 21%-34%。微量的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己酸二乙氨基乙醇酯(diethyl aminoethyl hexanoate,DA-6)即可提高微藻的生物质积累,刺激藻细胞增大。在对数生长期中期追加DA-6可延长微藻的对数生长期,保持较高的比生长速率。尽管该植物激素没有显着改变胞内脂质、蛋白和多糖的组成,但是因为生物质产率的提高,三大代谢产物的生产效率均有所增长,尤其是油脂产率,小球藻SDEC-1 1被提高至39 mg·L-1d-1,栅藻SDEC-13被提高至33 mg·L-1d-1而在对照组中两株微藻的产率分别是30 mg·L-1d-1和28 mg·L-1d-1。植物激素也提升了脂肪酸组成,使两株微藻更适宜作生物柴油的原材料,刺激了栅藻SDEC-13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拓宽了微藻生物质在食品和生物制药领域的应用范围。不同投加方式下农用混合植物激素GIB均可刺激小球藻SDEC-11和栅藻SDEC-13 的叶绿素合成、细胞分裂和蛋白质积累,同时细胞形态和单细胞质量也有所变化。在种子液培养阶段加入GIB处理,栅藻SDEC-13的油脂产率被提高了 56%,脂肪酸饱和度以及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均有所提高,说明GIB可以优化生物质的脂肪酸组成,提升微藻在生物柴油、动物饲料、食品和生物制药等领域的发展前景和竞争力。3.从植物激素投加成本和性状稳定性考虑,价格低廉、水溶性好、作用稳定,同时对两株微藻也有一定影响的农用混合植物激素GIB被用来刺激餐厨垃圾厌氧消化液中椭圆小球藻SDEC-11和四尾栅藻SDEC-13的生长和生物质积累。在藻种制备过程中投加植物激素有利于提高微藻对不利环境的适应能力。植物激素也减缓了消化液对微藻细胞分裂和叶绿体的抑制破坏作用,提高了油脂含量。批试培养初期添加植物激素使得小球藻获得了最高的油脂产率,育种期添加植物激素使栅藻的油脂产率提高到了消化液对照的2.4倍。对于磷缺乏的消化液,磷元素的添加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微藻的生长速率,对油脂积累无明显影响;而植物激素作用下,微藻的生长速度和脂质含量有了大幅提高,磷元素的利用效率也明显增强。这表明了植物激素刺激相对营养盐补充在提高废水生产微藻生物质方面的优势。植物激素对微藻活力、光合潜力及代谢能力的提升为应用微藻进行污水无害化和资源化提供了新的方向;借助于植物激素对微藻活性的提升,耦合餐厨垃圾厌氧消化工艺可以建立起微藻培养、生物柴油生产、餐厨垃圾处理及藻渣处理等工艺在内、几乎没有氮磷等化学物质损失的生态圈。

李美狄[6](2019)在《以碳酸氢根为纽带的高效BECCS系统的开发》文中研究说明CO2作为最主要的温室气体,其过量排放导致了全球气候变化,并引发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但从另一角度CO2也可以是一种丰富的无机碳资源,将其进行有效的回收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众多CO2捕集技术中,化学吸收法应用最为普遍,但其存在再生能耗较高的瓶颈。相比于传统的化学吸收法,生物固碳的优势在于绿色、无二次污染的风险。例如,微藻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将CO2作为生长所需的碳源合成油脂、多糖及蛋白质等其他高价值的附加产品。但在微藻培养过程中,营养盐成本及较低的固碳效率是其大范围应用的障碍。本文为解决化学吸收的高能耗和微藻固碳效率低的问题,开发了一种以碳酸氢根为纽带的高效BECCS(Bioenergy coupled with carbon dioxide capture and storage)系统,结合了化学吸收与微藻固碳各自的优势,实现了高效率、低成本的CO2捕集及资源化利用。本文的研究工作以两株钝顶螺旋藻为研究对象,考察了CO2经过化学吸收产生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碳酸氢盐对螺旋藻生长情况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诱变钝顶螺旋藻最适于在碳酸氢盐(0.3 mol/L的Na HCO3)为纽带的BECCS系统中生存,最高的生物质干重为2.24 g/L,最大固碳量为230.36 mg/L/d,碳利用效率为26.71%。为进一步提高碳利用效率,后续工作引入部分NH4HCO3替代传统培养基中的Na NO3。实验结果表明当NH4HCO3与Na NO3的比例为1:4时,碳利用效率提高至40.45%。针对溶液剩余的无机碳,再次作为吸收剂捕集CO2,吸收饱和生成的碳酸氢盐用于螺旋藻的培养。三次循环过程中螺旋藻的比生长速度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可以表明以碳酸氢盐为纽带的BECCS系统具有连续稳定性,具有替代传统单一化学吸收或微藻固碳技术的潜力及应用前景。

萧铭明[7](2019)在《净化酒精废水微藻的筛选及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木薯酒精工业的污染主要是水污染,每生产1 t酒精就会排放约13-16 t有机废水。废水经过处理之后已经去除大部分有机物,仍含有较多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所以需要进一步处理。微藻生长过程中会吸收大量的氮、磷等元素,CO2能被当做碳源来合成细胞生化成分。利用废水培养微藻,既可以充分利用废水中的营养物质,降低微藻培养成本、净化水质,又可以收获一定价值的微藻生物质,得到一定的经济效益。本试验选用4种微藻,从中选出最适合于酒精废水中生长的藻株,确定该藻株在酒精废水中最佳的培养条件,将它在培养基中培养和酒精废水中培养的氨基酸组成和脂肪酸组成进行比较。试验结果如下:1.适合于酒精废水中生长的藻种筛选波吉卵囊藻(Oocystis borgei)不能在酒精废水中正常生长,在各个浓度的酒精废水中培养12 d获得的干重和Chla含量均显着低于f/2培养基中培养的(P<0.05)。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可以在酒精废水中正常生长,生长情况最佳的试验组是不进行稀释的酒精废水中培养,培养12 d获得的干重显着低于BG11培养基中培养的(P<0.05),但Chla含量与BG11培养基培养的无显着性差异(P>0.05)。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可以在不进行稀释的酒精废水中正常生长,培养12 d获得的干重为0.67±0.02 g·L-1,Chla含量为4.32±0.41 mg·L-1,均显着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能适应酒精废水中的生长环境,随着酒精废水浓度的增加,干重和Chla含量随之增加,75%浓度的酒精废水中培养12 d,钝顶螺旋藻干重和Chla含量平均值最高,分别为1.05±0.07 g·L-1和9.6±1.9 mg·L-1;在不进行稀释的酒精废水中培养的钝顶螺旋藻干重和Chla含量分别为0.96±0.09 g·L-1和9.5±1.0 mg·L-1,它们无显着性差异(P>0.05)。钝顶螺旋藻在不进行稀释的酒精废水中生长较好,其干重和Chla含量均显着高于波吉卵囊藻、普通小球藻和四尾栅藻(P<0.05),所以钝顶螺旋藻是净化酒精废水优选藻株。2.培养条件对钝顶螺旋藻废水中生长和净化的影响温度对在酒精废水中生长的钝顶螺旋藻干重和Chla含量影响极显着(P<0.01)。当温度为30℃,在酒精废水中培养的钝顶螺旋藻的干重为1.31±0.02 g·L-1、Chla含量为12.1±0.5 mg·L-1,均显着高于其他实验组(P<0.05)。温度对钝顶螺旋藻去除酒精废水中CODcr、TN、TP的影响极显着(P<0.01),当温度为30℃,钝顶螺旋藻对酒精废水中CODcr、TN、TP的去除率分别为21.0±0.8%、38.0±2.8%和59.0±1.9%,均显着高于其他实验组(P<0.05)。光照度对在酒精废水中生长的钝顶螺旋藻干重和Chla含量影响显着(P<0.05),当光照度为3000 lx,在酒精废水中培养的钝顶螺旋藻干重和Chla含量平均值最高,分别为1.34±0.09 g·L-1和11.1±2.1 mg·L-1;光照度对钝顶螺旋藻去除酒精废水中CODcr、TN、TP的影响显着(P<0.05),当光照度为3000 lx,钝顶螺旋藻对酒精废水中CODcr、TN、TP去除率平均值最高,分别为20.1±1.0%、40.9±2.5%和60.4±1.5%。接种量对在酒精废水中生长的钝顶螺旋藻干重和Chla含量影响显着(P<0.05),当接种量为50%,在酒精废水中培养的钝顶螺旋藻干重平均值最高,为1.40±0.05 g·L-1;接种量为30%Chla含量平均值最高,为11.3±3.2 mg·L-1。接种量对钝顶螺旋藻去除酒精废水中CODcr、TN、TP的影响显着(P<0.05),接种量为10%,钝顶螺旋藻对酒精废水CODcr去除率平均值最高,为18.9±2.3%;接种量为50%,钝顶螺旋藻对酒精废水中TN去除率平均值最高,为43.6±3.1%;接种量为30%,钝顶螺旋藻对酒精废水中TP去除率平均值最高,为62.7±3.0%;CO2浓度对在酒精废水中生长的钝顶螺旋藻干重和Chla含量影响极显着(P<0.01),当通入2.5%的CO2,在酒精废水中培养的钝顶螺旋藻的干重为1.62±0.05 g·L-1 g·L-1、Chla含量为12.1±0.7 mg·L-1,均显着高于其他实验组(P<0.05)。通入CO2浓度对钝顶螺旋藻去除酒精废水中CODcr、TN、TP的影响极显着(P<0.01),当通入2.5%的CO2,钝顶螺旋藻对酒精废水中CODcr、TN、TP的去除率分别为24.9±0.6%、50.5±2.1%和73.2±2.0%,均显着高于其他实验组(P<0.05)。正交试验表明,接种量和温度分别是影响干重和Chla含量的最主要因素,温度30℃、光照度3000 lx、接种量20%是钝顶螺旋藻适宜生长的最优组合,该组合条件下钝顶螺旋藻干重和Chla含量均达到最高;温度是影响钝顶螺旋藻去除酒精废水中CODcr、TN、TP的最主要因素。温度30℃、照度3000 lx、接种量20%是钝顶螺旋藻去除酒精废水中CODcr、TN、TP的最优组合,该组合条件下钝顶螺旋藻对酒精废水中的CODcr、TN、TP去除率均达到最高。3.培养基和酒精废水中培养的钝顶螺旋藻氨基酸及脂肪酸含量与评价培养基和酒精废水中培养的钝顶螺旋藻中共检测出16种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与各个氨基酸含量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亮氨酸(Leu)这3种是主要氨基酸;根据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赖氨酸(Lys)和缬氨酸(Val)分别是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和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为14.94±0.56 mg·g-1和17.48±2.71 mg·g-1。酒精废水中培养的钝顶螺旋藻必需氨基酸含量高于大豆饼和花生仁粕,可以完全满足鲤鱼、罗非鱼、真鲷、中国对虾和斑节对虾的氨基酸需求,是可以利用的优质饲料蛋白源。对培养基和酒精废水中培养的钝顶螺旋藻进行气相色谱分析,含量最丰富的脂肪酸为棕榈酸(C16:0),分别占总脂肪酸的33.69%和34.38%;在酒精废水中培养的钝顶螺旋藻检测出了在培养基中培养没有的花生四烯酸(C20:4n6)和神经酸(C24:1),二十碳五烯酸(EPA,C20:5n-3)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C22:6n-3)含量高于培养基中培养的。酒精废水中培养的钝顶螺旋藻含有亚油酸(LA,C18:2n-6)、亚麻酸(LNA,C18:3n-3)、DHA和EPA这4种对虾和鱼类生长所必需的脂肪酸,因此具备用于制作对虾和鱼类饲料的潜力;酒精废水中培养的钝顶螺旋藻化学结构符合生物柴油对碳链结构的要求,是可以用于制备生物柴油的能源藻种。

谢丽娟[8](2019)在《牟氏角毛藻培养特性及在对虾养殖尾水处理中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属于硅藻门,营养成分全面,广泛应用于对虾、梭子蟹及牡蛎等育苗的生产。开展养殖尾水资源化利用,可以有效降低养殖水体的污染,同时补充养殖过程对虾幼体对活体饵料的需求。本文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冷冻电镜对牟氏角毛藻的形态学进行研究,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法对牟氏角毛藻中的岩藻黄素(Fx)进行检测,通过对氮、磷、硅营养盐和光照强度条件优化,探究牟氏角毛藻生长和岩藻黄素积累的最佳条件。通过添加高浓度氮磷,研究牟氏角毛藻在高氮磷条件下的生长规律,构建动力学模型。研究表明:(1)形态学研究表明,实验藻株为典型的牟氏角毛藻,SERS和UPLC方法检测,证实牟氏角毛藻中含有岩藻黄素。(2)通过氮、磷、硅营养盐和光照条件的研究发现,牟氏角毛藻可在硝酸钠12.35mg·L-1,磷酸二氢钠5.65 mg·L-1,九水合硅酸钠2.97 mg·L-1,光照强度80μmol·m-2·s-1条件下良好生长。(3)在完全缺氮、缺磷的条件下,牟氏角毛藻细胞增长缓慢或衰亡,岩藻黄素不积累;过量的磷会延长藻的生长周期,抑制藻的生长和岩藻黄素积累;建立了高氮磷条件下牟氏角毛藻的生长及氮、磷消耗动力学模型,拟合曲线与试验数据吻合较好。(4)开展了两个样地尾水处理的研究,发现梅花(MH)样地养殖尾水随着稀释倍数增加,牟氏角毛藻细胞生长并未发现显着差异(p>0.05),生物量与岩藻黄素含量均低于F/2组,总氮、硝态氮、氨氮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59.0%、58.2%和52.5%。培养三天后总磷和磷酸盐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89.5%、90.7%,第八天全部消耗殆尽(除F/2组外);演屿(YY)样地养殖尾水随着稀释倍数的增加,牟氏角毛藻细胞生长并未发现显着差异(p>0.05),生物量和岩藻黄素逐渐积累,牟氏角毛藻在未稀释YY尾水中生长良好。

陈浩,杨冰洁,李涛,吴华莲,吴后波,向文洲[9](2019)在《磷浓度对海水钝顶螺旋藻生长代谢的影响》文中指出磷元素对微藻的生长代谢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探究磷源浓度调控海水螺旋藻主要代谢产物合成积累的可行性。以改良的Zarrouk海水培养基为基础,通过设置5种K2HPO3浓度(0.005-0.04 g/L),分析不同磷浓度对海水螺旋藻的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海水螺旋藻生物质浓度和蛋白质含量随着磷源浓度的升高而增加,0.04 g/L处理组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48±0.02 g/L和59.23±0.61%DW;总多糖含量随着磷源浓度增加先显着下降,0.005 g/L处理组含量最高(25.96±1.61%DW);C-藻蓝蛋白、别藻蓝蛋白和总藻胆蛋白含量随着磷源浓度增加,先升后降,0.03 g/L处理组含量最高,分别为14.56±0.99%DW、4.21±0.19%DW和18.77±0.39%DW;叶绿素a与类胡萝卜素含量随着磷源浓度的增加而升高,最高含量分别为1.01±0.01%DW和0.35±0.02%DW;而磷源浓度的变化对总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总体上无显着影响(P>0.05)。低磷源浓度有利于多糖积累,高磷源浓度则促进蛋白质和藻蓝蛋白、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合成,通过磷源调节可有效定向诱导海水螺旋藻主要高值化产物的合成积累。

季祥[10](2019)在《富油能源微藻培养及藻渣热解实验研究与机理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化石能源储量有限、不可再生,正在走向枯竭,且会带来空气污染。寻找可再生和环境友好的新能源,已成为各国的战略选择。生物柴油作为化石能源的替代品可直接使用;近年来,普遍认为富油微藻是未来制备生物柴油的最佳原料之一。但目前其工业化生产的瓶颈仍是成本高,优良藻种选择、培养工艺改进、提高藻细胞油脂含量和藻渣综合利用等都是其产业化应用的关键技术问题。本论文从自然水体中分离筛选富油能源微藻,并进行了鉴定和保存,对其生长条件进行了优化,初步研究了其油脂积累的影响因素和铈元素促进油脂代谢的分子机制,对提油后藻渣进行了热解研究,结果如下:1、对筛选得到含油量高、生长快的优势藻株,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其中2株分别为:栅藻属(Scenedesmus sp.TD8)和拟微绿球藻属(Nannochloropsis sp.TD16),并对藻种进行了保存。2、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研究了拟微绿球藻生长的影响因素,确定了其最佳的实验室培养基中主要营养盐的含量,优化后其生物量(OD680)是该藻在f/2培养基中生长的1.29倍。3、研究了斜生栅藻藻细胞在四种反应器中的生长情况和油脂富集情况,跑道池是比较适合的反应器;利用处理后的城市生活废水培养斜生栅藻,在废水中额外补加营养盐Na NO3的浓度为2.25 g·L-1,K2HPO4·3H2O浓度为40 mg·L-1,Mg SO4·7H2O浓度为56.25 mg·L-1,Fe Cl3·6H2O浓度为9 mg·L-1,Na2CO3浓度为15 mg·L-1,斜生栅藻细胞生物量(OD680)可达1.62,优化之后的废水培养基与BG11培养基中的生长趋势相差不大。4、在已优化培养基的基础上,N/P=12:1时,拟微绿球藻的生物量最大。当N/P=4:1时,油脂含量最高达23.43%,限制N/P比藻细胞油脂含量增加了5.8%,当苹果酸浓度为0.15 g·L-1时,促进了藻细胞中油脂合成,含油量为24.46%,柠檬酸浓度为0.15 g·L-1,油脂含量达到29.48%。铈元素浓度为6.0mg·L-1时,拟微绿球藻的油脂含量显着增加,低浓度铈元素促使叶绿素a含量升高,而高浓度则降低;添加铈元素后,SOD、MDA、CAT三种酶活均增加,综合光性能指数降低;通过RNA-seq分析后,发现添加铈元素后拟微绿球藻细胞内的与油脂合成代谢相关的基因:酰基载体蛋白基因表达的上调,酰基Co A氧化酶等与油脂分解代谢相关基因表达下调,均有利于细胞内油脂的富集。5、构建了酰基载体蛋白ssl2084基因过量表达载体,转化了集胞藻6803,获得ssl2084基因过量表达的藻株。ssl2084基因过量表达藻株的生长慢,但油脂含量增加了4.9%。验证了ssl2084基因过量表达促进了细胞内油脂的富集。6、油脂提取后藻渣直接热解,确定了生物油产率达到最大时的热解工况。CO2的含量会随温度升高而降低,而CO、H2和C1~C3这些气体化合物的含量会增加。生物油中脂肪烃类、芳香烃类和酚类等小分子化合物的含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而酮类、多糖类等大分子化合物的含量降低。与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相比,微藻藻渣热解生物油含有较多的脂肪烃及含氮化合物,较少的芳香族、酮类和醛类化合物。7、微藻提油后藻渣经催化热分解时,生物油的生成量下降,热解气生成量提高,且气体产物中的CO含量增加,而CO2的含量减少,CH4的含量降低,其它的碳氢组分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利用2%的Mg O改性的6 wt.%Ni/ZSM-5(Si/Al=50)催化反应生成的生物油最佳。本论文筛选获得了含油较高、生长较好的能源藻株,初步研究了其生长特性和油脂积累机理,并对其低成本的工业化培养和藻渣热解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证明这些富油藻株有可能作为生物柴油原料产业化大规模生产的潜力,但还需中试研究验证。

二、营养盐对螺旋藻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营养盐对螺旋藻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水中有机物和营养盐对藻类繁殖的耦合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水体富营养化与藻类繁殖
        1.1.2 藻类繁殖导致的水环境问题
        1.1.3 控制藻类繁殖的常规策略
        1.1.4 水中有机物对藻类繁殖的影响
    1.2 藻类的生长繁殖和生理特性
        1.2.1 藻类的营养方式
        1.2.2 藻类的生长规律
        1.2.3 藻类的生物质组成
    1.3 藻类繁殖的营养盐利用特性
    1.4 藻类繁殖的有机物利用特性
    1.5 藻类繁殖的有机物-营养盐作用的研究进展
    1.6 研究目的与内容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藻种的筛选及特性
        2.1.2 化学试剂
        2.1.3 主要实验仪器
        2.1.4 实验耗材
    2.2 实验藻种培养
        2.2.1 培养条件
        2.2.2 培养方法
        2.2.3 实验设计
    2.3 分析方法
        2.3.1 微藻增长潜力分析
        2.3.2 水质理化特性分析
        2.3.3 微藻生物质提取与分析
        2.3.4 藻生有机物提取与分析
    2.4 微藻生长动力学模型
        2.4.1 Monod模型
        2.4.2 Droop模型
        2.4.3 综合生长模型
    2.5 参数计算方法
        2.5.1 净碳含量的计算
        2.5.2 有机物和营养盐的消耗量
        2.5.3 有机物和营养盐的同化吸收量
        2.5.4 有机物和营养盐的转化效率
    2.6 数据分析方法
3 微藻生长繁殖的有机物和营养盐利用规律
    3.1 微藻生长繁殖对有机物的利用规律
        3.1.1 有机物浓度对微藻生长潜力的影响
        3.1.2 有机物浓度对微藻光合作用的影响
        3.1.3 微藻生长对有机物的消耗和同化作用
    3.2 .微藻生长繁殖对营养盐的利用规律
        3.2.1 营养盐浓度对微藻生长潜力的影响
        3.2.2 营养盐作用的生长动力学模型
        3.2.3 营养盐浓度对微藻光合作用的影响
        3.2.4 微藻生长对营养盐的消耗、同化和转化效率
    3.3 有机物和营养盐对微藻生长繁殖的复合作用
        3.3.1 有机物和营养盐浓度对微藻生长潜力的影响
        3.3.2 有机物和营养盐共同作用的生长动力学模型
        3.3.3 有机物和营养盐浓度对微藻光合作用的影响
        3.3.4 微藻生长对有机物和营养盐的利用规律
    3.4 小结
4 水中有机物和营养盐对微藻生物质特性的影响
    4.1 有机物对微藻生物质特性的影响
        4.1.1 有机物对微藻生物量累积过程的影响
        4.1.2 有机物对微藻生物质组分的影响
        4.1.3 有机物对微藻生物质中元素组成的影响
        4.1.4 有机物对微藻生物质化学计量式的影响
    4.2 营养盐对微藻生物质特性的影响
        4.2.1 营养盐对微藻生物量累积过程的影响
        4.2.2 营养盐对微藻生物质组分的影响
        4.2.3 营养盐对微藻生物质中元素组成的影响
        4.2.4 营养盐对微藻生物质化学计量式的影响
    4.3 有机物和营养盐对微藻生物质特性的复合作用
        4.3.1 有机物和营养盐对微藻生物量累积过程的影响
        4.3.2 有机物和营养盐对微藻生物质组分的影响
        4.3.3 有机物和营养盐对微藻生物质中元素组成的影响
        4.3.4 有机物和营养盐对微藻生物质化学计量式的影响
    4.4 小结
5 水中有机物-营养盐耦合作用下微藻的生长繁殖特性
    5.1 水中微藻的生长和光合作用特性
        5.1.1 微藻的生长潜力
        5.1.2 微藻的综合生长模型
        5.1.3 微藻的光合作用特性
    5.2 水中微藻对有机物和营养盐的吸收与代谢特性
        5.2.1 有机物和营养盐的消耗特性
        5.2.2 有机物和营养盐的吸收与代谢效率
        5.2.3 水中藻生有机物的特性研究
    5.3 水中有机物-营养盐耦合作用下微藻的生物质特性
        5.3.1 微藻生物量的累积特征
        5.3.2 微藻生物质中生化组分的分布特性
        5.3.3 微藻生物质中元素的富集与迁变规律
        5.3.4 微藻生物质的化学通式
    5.4 小结
6 微藻生长繁殖的有机物-营养盐的耦合作用机制
    6.1 微藻生长繁殖的有机物激励作用
    6.2 微藻吸收代谢的营养盐调控作用
    6.3 有机物和营养盐的耦合作用机制
7 结论和创新点
    7.1 结论
    7.2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成果

(2)小球藻老化液的生成演化机理及其净化回用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微藻概述
        1.1.1 微藻的定义及分类
        1.1.2 微藻生长的影响因素
        1.1.3 小球藻的应用
    1.2 微藻规模化培养的限制因素
        1.2.1 培养系统
        1.2.2 采收方式
        1.2.3 水资源
    1.3 微藻培养液回用与老化的研究进展
        1.3.1 微藻老化液的由来
        1.3.2 微藻的生长抑制物
        1.3.3 微藻培养液的回用方案
    1.4 紫外光催化技术简介
        1.4.1 紫外光催化的反应原理
        1.4.2 光催化剂的选择及改性方法
        1.4.3 紫外光催化处理微藻老化液的可行性分析
    1.5 研究意义及内容
        1.5.1 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小球藻培养装置
    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3.1 小球藻生物量的测定及比生长速率计算
        2.3.2 脂肪酸分析
        2.3.3 营养盐含量的测定
        2.3.4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2.3.5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3.6 多糖含量的测定
        2.3.7 脂质含量的测定
        2.3.8 细胞氧化损伤指标的测定
        2.3.9 数据处理方法
第三章 小球藻老化液的生成演化过程及抑制效应分析
    3.1 实验设计
        3.1.1 小球藻老化液的生长演化实验
        3.1.2 脂肪酸对小球藻的抑制实验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小球藻老化液的生成演化过程
        3.2.2 培养液回用过程中营养盐的积累
        3.2.3 培养液回用过程中有机物的积累
        3.2.4 培养液回用过程中多糖的积累
        3.2.5 培养液回用过程中脂肪酸的积累
        3.2.6 脂肪酸的抑制作用验证
        3.2.7 脂肪酸对小球藻光合作用的影响
        3.2.8 脂肪酸对小球藻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3.3 小结
第四章 紫外光催化氧化法对小球藻老化液中抑制物的去除性能及其机理研究
    4.1 实验设计
        4.1.1 紫外光催化降解脂肪酸实验
        4.1.2 光催化剂改性实验与表征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紫外光催化反应条件优化
        4.2.2 紫外光催化反应机理分析
        4.2.3 改性催化剂表征
        4.2.4 改性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及动力学
    4.3 小结
第五章 紫外光催化对小球藻老化液的回用效能分析
    5.1 实验设计
    5.2 结果与讨论
        5.2.1 紫外光催化处理小球藻老化液的回用效果
        5.2.2 紫外光催化处理小球藻老化液的能耗与运行成本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论文
    专利

(3)三种有益藻类培养条件优化及种间竞争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有益藻类的定义
    1.2 有益藻类的经济价值和开发利用
        1.2.1 净化和监测水质的作用
        1.2.2 生物饵料
        1.2.3 生物能源
        1.2.4 医药和保健作用
    1.3 三种常见的有益藻类
    1.4 有益藻类培养条件
    1.5 微藻种间竞争机制研究
    1.6 研究内容与目的
第二章 普通小球藻高密度培养条件优化
    2.1 材料与仪器
        2.1.1 藻种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密度测定
        2.2.2 单因素的筛选
        2.2.3 响应面法优化培养基
        2.2.4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培养条件对普通小球藻生长的影响
        2.3.2 营养盐单因素试验
        2.3.3 Plackett-Burman设计及结果分析
        2.3.4 响应面法优化普通小球藻培养基
        2.3.5 验证试验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椭圆卵囊藻高密度培养条件优化
    3.1 材料与仪器
        3.1.1 藻种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密度测定
        3.2.2 单因素的筛选
        3.2.3 响应面法优化培养基
        3.2.4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培养条件对椭圆卵囊藻生长的影响
        3.3.2 营养盐单因素试验
        3.3.3 Plackett-Burman设计及结果分析
        3.3.4 响应面法优化椭圆卵囊藻培养基
    3.4 验证试验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谷皮菱形藻高密度培养条件优化
    4.1 材料与仪器
        4.1.1 藻种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密度测定
        4.2.2 单因素的筛选
        4.2.3 响应面法优化培养基
        4.2.4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培养条件谷皮菱形藻生长的影响
        4.3.2 营养盐单因素试验
        4.3.3 谷皮菱形藻培养基Plackett-Burman设计及结果分析
        4.3.4 响应面法优化谷皮菱形藻培养基
    4.4 验证试验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普通小球藻、椭圆卵囊藻和谷皮菱形藻种间竞争研究
    5.1 材料与仪器
        5.1.1 实验藻种
        5.1.2 实验仪器
        5.1.3 实验材料预处理
    5.2 实验方法
        5.2.1 培养基的筛选
        5.2.2 普通小球藻、椭圆卵囊藻和谷皮菱形藻共培养
        5.2.3 密度测定
        5.2.4 生长曲线的拟合
        5.2.5 拐点的确定
        5.2.6 竞争参数的计算
        5.2.7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两种藻类混合培养的竞争抑制参数
        5.3.2 三种藻类混合培养的竞争抑制参数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4)海洋赤潮藻生长过程中碳源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赤潮污染现状及危害
        1.1.1 赤潮形成机理
        1.1.2 赤潮藻门类
        1.1.3 国内外赤潮研究现状
        1.1.4 赤潮的危害
        1.1.5 赤潮治理方法
    1.2 碳源
        1.2.1 碳酸盐体系、pH
        1.2.2 无机碳浓缩机制
        1.2.3 营养盐吸收
        1.2.4 赤潮藻类光合作用
        1.2.5 赤潮藻类光呼吸作用
    1.3 赤潮藻类脂肪酸组成
        1.3.1 脂肪酸生物合成路径
        1.3.2 脂肪酸转化路径
    1.4 稳定同位素理论、分布及应用
        1.4.1 基本理论
        1.4.2 基本概念
        1.4.3 基本技术
        1.4.4 国际标准
        1.4.5 碳氮稳定同位素分馏
        1.4.6 应用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意义及路线
        1.5.1 研究的意义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3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碳源对赤潮藻类营养盐吸收的影响
    引言
    2.1 实验料材与方法
        2.1.1 赤潮藻种来源及培养
        2.1.2 营养盐及维生素
        2.1.3 藻种计数方法
        2.1.4 营养盐的测定
        2.1.5 叶绿素的测定
        2.1.6 碳酸盐体系的测定
        2.1.7 数据统计和分析
    2.2 实验结果
        2.2.1 赤潮藻生长状况
        2.2.2 赤潮微藻对营养盐的吸收情况
        2.2.3 赤潮微藻培养液碳酸盐体系及pH的变化情况
        2.2.4 赤潮微藻叶绿素的变化情况
    2.3 讨论
        2.3.1 营养物质对赤潮藻生长的影响
        2.3.2 赤潮藻类对营养盐吸收利用的机理分析
        2.3.3 赤潮微藻培养液碳酸盐体系变化规律
        2.3.4 赤潮藻类叶绿素浓度的变化规律
    2.4 小结
3 碳源对赤潮藻类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引言
    3.1 实验料与材方法
        3.1.1 赤潮藻种来源及培养
        3.1.2 样品处理
        3.1.3 样品稳定同位素组成测定
        3.1.4 数据统计和分析
    3.2 实验结果
        3.2.1 新月菱形藻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
        3.2.2 纤细角毛藻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
        3.2.3 中肋骨条藻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
        3.2.4 塔玛亚历山大藻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
        3.2.5 赤潮异弯藻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
        3.2.6 新月菱形藻对照与充气实验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
        3.2.7 赤潮异弯藻对照与充气实验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
    3.3 讨论
        3.3.1 营养盐对赤潮藻类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3.3.2 赤潮藻类生长速率对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3.3.3 碳源对赤潮藻类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3.3.4 赤潮藻类稳定同位素组成与赤潮的联系
    3.4 小结
4 碳源对赤潮藻类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引言
    4.1 实验料与材方法
        4.1.1 赤潮藻种来源及培养
        4.1.2 样品处理
        4.1.3 样品脂肪酸甲酯化
        4.1.4 样品脂肪酸组成分析
        4.1.5 数据统计和分析
    4.2 实验结果
        4.2.1 新月菱形藻脂肪酸组成
        4.2.2 纤细角毛藻脂肪酸组成
        4.2.3 中肋骨条藻脂肪酸组成
        4.2.4 塔玛亚历山大藻脂肪酸组成
        4.2.5 赤潮异弯藻脂肪酸组成
        4.2.6 新月菱形藻对照与充气实验脂肪酸组成
        4.2.7 赤潮异弯藻对照与充气实验脂肪酸组成
    4.3 讨论
        4.3.1 营养盐对赤潮藻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4.3.2 碳源对赤潮藻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4.4 小结
5 碳源对赤潮藻类脂肪酸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引言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5.1.1 赤潮藻种来源及培养
        5.1.2 样品处理
        5.1.3 样品脂肪酸甲酯化
        5.1.4 样品脂肪酸碳稳定同位素测定
        5.1.5 数据统计和分析
    5.2 实验结果
        5.2.1 新月菱形藻脂肪酸碳稳定同位素组成
        5.2.2 纤细角毛藻脂肪酸碳稳定同位素组成
        5.2.3 中肋骨条藻脂肪酸碳稳定同位素组成
        5.2.4 塔玛亚历山大藻脂肪酸碳稳定同位素组成
        5.2.5 赤潮异弯藻脂肪酸碳稳定同位素组成
        5.2.6 新月菱形藻对照与充气实验脂肪酸碳稳定同位素组成
        5.2.7 赤潮异弯藻对照与充气实验脂肪酸碳稳定同位素组成
    5.3 讨论
        5.3.1 生长速率对赤潮藻脂肪酸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5.3.2 营养盐对赤潮藻脂肪酸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5.3.3 碳源对赤潮藻脂肪酸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5.3.4 赤潮藻类脂肪酸稳定同位素组成与赤潮的联系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植物激素提高微藻在废水中的活性和生物质积累的过程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微藻生物能源
        1.2.1 微藻的特征
        1.2.2 微藻的非能源应用
        1.2.3 微藻的能源应用
    1.3 微藻在废水中的培养
        1.3.1 微藻在废水中的生长机理
        1.3.2 废水培养微藻的现状
    1.4 植物激素在微藻培养方面的应用
        1.4.1 植物激素
        1.4.2 微藻领域的植物激素应用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创新性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的创新性
第二章 微藻在废水中的生长及油脂积累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藻种及培养条件、废水来源
        2.1.2 实验方案及设计
        2.1.3 分析测定方法
        2.1.4 动力学模型及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味精厂废水中微藻的生长及油脂积累特性
        2.2.2 餐厨垃圾厌氧消化液中两株微藻的生长及油脂积累特性
        2.2.3 废水中影响微藻生长代谢的因素及机制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微藻细胞活动对植物激素的响应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微藻、培养条件及仪器
        3.1.2 实验方案及设计
        3.1.3 分析测定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微藻在细胞激动素kinetin作用下的生长及生物质积累情况
        3.2.2 己酸二乙氨基乙醇酯DA-6对微藻生长及生物质组分的影响
        3.2.3 混合农用植物激素对微藻生长及生物质组分的影响
    3.3 小结
第四章 混合农用植物激素对餐厨垃圾厌氧消化液中微藻活动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藻种、培养基、餐厨垃圾厌氧消化液和仪器
        4.1.2 植物激素GIB的添加对微藻生长和生物质组分积累的影响
        4.1.3 分析测定方法
        4.1.4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GIB对ADE-KW中微藻生长的影响
        4.2.2 GIB对ADE-KW中微藻细胞色素组成的影响
        4.2.3 GIB对ADE-KW中微藻细胞分裂的影响
        4.2.4 GIB对ADE-KW中微藻细胞大小及聚集方式的影响
        4.2.5 GIB对ADE-KW中微藻生物质组成的影响
        4.2.6 GIB对ADE-KW中微藻细胞生长及油脂积累影响机制的探讨
    4.3 小结
第五章 餐厨垃圾厌氧消化液中微藻对植物激素和磷酸盐补充的响应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5.1.1 微藻、培养条件及仪器
        5.1.2 实验方案及设计
        5.1.3 分析测定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餐厨垃圾厌氧消化液中微藻的生长对磷元素和植物激素的反应
        5.2.2 餐厨垃圾厌氧消化液中微藻的光合色素对磷元素和植物激素的反应
        5.2.3 餐厨垃圾厌氧消化液中微藻的油脂积累对磷元素和植物激素的反应
        5.2.4 微藻培养后餐厨垃圾厌氧消化液中营养物质的变化
        5.2.5 耦合植物激素刺激下微藻生物柴油的生产和餐厨垃圾厌氧消化工艺
    5.3 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存在问题及展望
附录 微藻SDEC-17的扩增序列及进化树构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附件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以碳酸氢根为纽带的高效BECCS系统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碳排放及其环境影响
        1.1.2 燃烧后CO_2捕集技术及其优缺点
    1.2 化学吸收法研究现状
        1.2.1 化学吸收剂研究现状
        1.2.2 化学吸收剂反应原理
    1.3 微藻固碳技术及应用前景
        1.3.1 微藻特点
        1.3.2 螺旋藻生物固碳及其原理
        1.3.3 螺旋藻的应用前景
    1.4 CO_2化学吸收与微藻转化耦合的潜在可能性
    1.5 本文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意义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微藻培养系统及材料
        2.1.1 以碳酸氢盐为纽带的高效BECCS系统
        2.1.2 钝顶螺旋藻及培养基
        2.1.3 主要实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不同碳酸氢盐对两株钝顶螺旋藻的影响
        2.2.2 不同比例的Na NO_3与NH_4HCO_3对微藻影响及系统连续性
        2.2.3 分批补料NH_4HCO_3对螺旋藻的影响
    2.3 分析测试方法
        2.3.1 螺旋藻生物量及溶液p H的测定
        2.3.2 螺旋藻叶绿素a含量的测定
        2.3.3 碳酸氢盐中C、N、P元素的测定
        2.3.4 碳酸氢盐系统中螺旋藻油脂、多糖、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第3章 不同碳酸氢盐及浓度对两株螺旋藻的影响
    3.1 钝顶螺旋藻生物质干重及溶液p H的变化
        3.1.1 螺旋藻生物质干重变化
        3.1.2 碳酸氢盐系统中溶液p H变化
    3.2 钝顶螺旋藻叶绿素a含量变化
    3.3 系统无机碳含量变化及螺旋藻固碳量
        3.3.1 溶液中无机碳的变化曲线
        3.3.2 螺旋藻生物固碳量
    3.4 钝顶螺旋藻附加值产品含量
        3.4.1 油脂含量及生产率
        3.4.2 多糖含量及生产率
        3.4.3 蛋白质含量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比例的NH_4HCO_3与Na NO_3对BECCS系统影响
    4.1 螺旋藻生物质及碳酸氢盐系统溶液p H变化
        4.1.1 诱变钝顶螺旋藻生物质干重
        4.1.2 碳酸氢盐系统溶液p H变化
    4.2 碳酸氢盐系统氮含量变化
        4.2.1 系统中NH_4~+-N和 NO_3~--N含量变化
        4.2.2 系统中总氮含量变化
    4.3 碳酸氢盐系统中无机碳及螺旋藻固碳量变化
        4.3.1 碳酸氢盐系统中无机碳含量变化
        4.3.2 诱变钝顶螺旋藻的固碳量
    4.4 钝顶螺旋藻附加值产品含量
        4.4.1 油脂含量
        4.4.2 多糖及碳水化合物含量
        4.4.3 蛋白质含量
    4.5 循环系统连续性测试
        4.5.1 循环系统螺旋藻生物质干重及比生长速度变化
        4.5.2 循环系统溶液总氮、总磷含量变化
        4.5.3 螺旋藻油脂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分批补料NH_4HCO_3对螺旋藻的影响
    5.1 分批补料对螺旋藻生物质干重的影响
    5.2 分批补料模式下溶液的氮含量变化
    5.3 分批补料模式下溶液无机碳含量变化和微藻固碳量
    5.4 钝顶螺旋藻附加产物含量
        5.4.1 油脂和蛋白质含量
        5.4.2 多糖及碳水化合物含量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文创新点
    6.3 不足与建议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净化酒精废水微藻的筛选及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酒精废水简介
    1.2 酒精废水处理方法
    1.3 微藻净化废水的研究进展
        1.3.1 微藻净化废水的原理
        1.3.2 影响微藻净化废水的因素
        1.3.3 微藻在废水净化中的应用
        1.3.4 微藻应用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适合于酒精废水中生长的藻种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2 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指标测定
        2.2.3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四种微藻在不同浓度酒精废水中的筛选试验
    2.4 本章小结
3 培养条件对钝顶螺旋藻废水中生长和净化的影响
    3.1 材料
        3.1.1 仪器与耗材
        3.1.2 试验藻种与培养基配方
        3.1.3 培养基
    3.2 方法
        3.2.1 单因子试验设计
        3.2.2 正交试验设计
        3.2.3 指标测定
        3.2.4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温度对钝顶螺旋藻废水中生长和净化的影响
        3.3.2 光照度对钝顶螺旋藻废水中生长和净化的影响
        3.3.3 接种量对钝顶螺旋藻废水中生长和净化的影响
        3.3.4 CO_2 浓度对钝顶螺旋藻废水中生长和净化的影响
    3.4 正交试验结果
        3.4.1 钝顶螺旋藻生长的影响
        3.4.2 钝顶螺旋藻对酒精废水COD_(cr)、TN、TP去除率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培养基和酒精废水中培养的钝顶螺旋藻氨基酸及脂肪酸含量与评价
    4.1 材料
        4.1.1 螺旋藻粉制作
        4.1.2 试验仪器
        4.1.3 培养基
    4.2 方法
        4.2.1 氨基酸成分测定
        4.2.2 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评价
        4.2.3 脂肪酸成分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氨基酸组成分析
        4.3.2 脂肪酸组成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8)牟氏角毛藻培养特性及在对虾养殖尾水处理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1 硅藻的生物学特点
    2 饵料
        2.1 微藻饵料
        2.2 硅藻饵料
    3 养殖尾水
        3.1 存在的主要问题
        3.2 处理方式
        3.3 资源化处理
    4 硅藻培养条件
        4.1 氮、磷营养素
        4.2 硅营养素
        4.3 光照
        4.4 异养化培养
        4.5 规模化培养与生长模型
    5 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5.2 研究内容
        5.3 技术路线
第一章 牟氏角毛藻的生物学特性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牟氏角毛藻在不同种显微镜下的形态学特征
        3.2 牟氏角毛藻中岩藻黄素检测方法的研究
    4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牟氏角毛藻的培养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氮营养盐对牟氏角毛藻的生长和岩藻黄素积累的影响
        3.2 磷营养盐对牟氏角毛藻的生长和岩藻黄素积累的影响
        3.3 硅营养盐对牟氏角毛藻的生长和岩藻黄素积累的影响
        3.4 不同光照强度对牟氏角毛藻的生长和岩藻黄素积累的影响
    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牟氏角毛藻对高氮高磷培养基的耐受性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氮浓度对牟氏角毛藻生长和氮、磷去除能力的影响
        3.2 不同磷浓度对牟氏角毛藻生长和氮、磷去除能力的影响
        3.3 不同稀释比例对牟氏角毛藻生长、岩藻黄素积累和氮、磷去除能力的影响
        3.4 动力学参数的计算
        3.5 细胞数与氮、磷消耗过程曲线拟合
    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牟氏角毛藻在对虾养殖尾水中氮、磷去除效果的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对虾养殖过程中养殖水水样养分特征变化
        3.2 牟氏角毛藻在MH对虾养殖尾水海水混合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
        3.3 牟氏角毛藻在YY对虾养殖尾水混合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
    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研究结论
    2.创新点
    3.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磷浓度对海水钝顶螺旋藻生长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藻株及保存条件
        1.1.2 实验设计
    1.2 方法
        1.2.1 生物质浓度的测定
        1.2.2 总糖的提取及测定
        1.2.3 水溶性多糖提取及测定
        1.2.4 胞壁多糖及总多糖的测定
        1.2.5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1.2.6 藻胆蛋白的测定
        1.2.7 脂溶性光合色素测定
        1.2.8 总脂的测定与分级
        1.2.9 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1.2.1 0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磷源浓度对海水钝顶螺旋藻生长的影响
    2.2 磷源浓度对海水钝顶螺旋藻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2.3 磷源浓度对海水钝顶螺旋藻多糖含量的影响
    2.4 磷源浓度对海水钝顶螺旋藻光合色素的影响
    2.5 磷源浓度对海水钝顶螺旋藻总脂的影响
    2.6 磷源浓度对海水钝顶螺旋藻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3 讨论
    3.1 磷源浓度对海水钝顶螺旋藻生长及产物积累的影响
    3.2 磷元素对螺旋藻生长代谢影响的生理机制探讨
4 结论

(10)富油能源微藻培养及藻渣热解实验研究与机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微藻简介
        1.2.1 微藻为生物能源的优势
        1.2.2 富油微藻
    1.3 能源微藻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1.3.1 能源微藻分离筛选
        1.3.2 能源微藻的鉴定
        1.3.3 能源微藻筛选的评价体系建立
    1.4 富油能源微藻生长和油脂积累影响因素
        1.4.1 微藻培养方式对其生长及油脂含量的影响
        1.4.2 培养基组分对能源微藻的生长及油脂含量的影响
        1.4.3 富油能源微藻油脂代谢途径
        1.4.4 稀土铈(Ce)对富油能源微藻油脂代谢影响
    1.5 微藻生产生物燃料的研究
        1.5.1 微藻油脂合成生物柴油的研究
        1.5.2 微藻热解成烃生产可再生的生物能源
    1.6 本论文选题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富油微藻的分离筛选和藻种鉴定
    2.1 材料与试剂
        2.1.1 实验材料
        2.1.2 试剂与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微藻藻种的分离纯化
        2.2.2 藻种的鉴定
        2.2.3 微藻的生物量的测定及采收
        2.2.4 藻油脂含量测定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筛选分离得到富油藻株
        2.3.2 藻种形态学鉴定
        2.3.3 藻种的分子鉴定
        2.3.4 富油能源微藻藻种的保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拟微绿球藻生长的影响因素
    3.1 材料与试剂
        3.1.1 材料
        3.1.2 试剂与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拟微绿球藻标准曲线绘制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NaNO_3对拟微绿球藻生物量的影响
        3.3.2 NaH_2PO_4·2H_2O对拟微绿球藻生长的影响
        3.3.3 培养基中的FeCl_3·6H_2O对拟微绿球藻生物量的影响
        3.3.4 培养基中MgCl2对拟微绿球藻生物量的影响
        3.3.5 维生素的混合液对拟微绿球藻生物量的影响
        3.3.6 五种主要营养盐对藻生物量影响的正交实验
        3.3.7 培养基配方优化前后拟微绿球藻的生长曲线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利用废水培养微藻及其扩大培养的研究
    4.1 材料与试剂
        4.1.1 材料
        4.1.2 试剂与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光生物反应器的制备
        4.2.2 城市生活废水预处理
        4.2.3 在城市生活废水中添加营养盐培养斜生栅藻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斜生栅藻在四种反应器中的生长情况
        4.3.2 在废水中添加NaNO_3对斜生栅藻生物量和油脂含量的影响
        4.3.3 在废水中添加K_2HPO_4·3H_2O对斜生栅藻生物量和油脂含量的影响
        4.3.4 在废水中添加 FeCl_3·6H_2O 对斜生栅藻生物量和油脂含量的影响
        4.3.5 在废水中添加MgSO_4·7H_2O对斜生栅藻生物量和油脂含量的影响
        4.3.6 在废水中添加Na_2CO_3对斜生栅藻生物量和油脂含量的影响
        4.3.7 在废水中添加五种营养盐对斜生栅藻生物量影响的正交实验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拟微绿球藻油脂积累生理生化研究
    5.1 材料与试剂
        5.1.1 材料
        5.1.2 试剂与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拟微绿球藻油脂含量的测定
        5.2.2 拟微绿球藻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5.2.3 拟微绿球藻光系统Ⅱ相关指标的测定
        5.2.4 拟微绿球藻叶绿素a含量的测定
        5.2.5 拟微绿球藻RNA-seq测序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N/P对拟微绿球藻生长和油脂含量的影响
        5.3.2 不同浓度的苹果酸对拟微绿球藻生长和油脂含量的影响
        5.3.3 不同浓度的柠檬酸对拟微绿球藻生长和油脂含量的影响
        5.3.4 不同浓度的铈元素对拟微绿球藻生长和油脂含量的影响
        5.3.5 不同浓度的铈元素对拟微绿球藻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5.3.6 不同浓度的铈元素对拟微绿球藻叶绿素含量以及光系统Ⅱ的影响
        5.3.7 铈元素处理后拟微绿球藻的RNA-seq测定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藻细胞酰基载体蛋白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
    6.1 材料与试剂
        6.1.1 材料
        6.1.2 试剂与仪器
    6.2 实验方法
        6.2.1 引物设计
        6.2.2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ssl2084基因过量表达载体的构建
        6.3.2 ssl2084基因过量表达突变藻株的获得
        6.3.3 ssl2084基因过量突变株的鉴定
        6.3.4 突变藻株的生长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微藻提油后剩余藻渣热解的研究
    7.1 材料与试剂
        7.1.1 材料
        7.1.2 试剂与仪器
    7.2 实验方法
        7.2.1 催化剂制备
        7.2.2 催化剂制备
        7.2.3 热解工艺
        7.2.4 物料及产物的分析
    7.3 实验结果与讨论
        7.3.1 热解原料的特性
        7.3.2 热解产物分布
        7.3.3 热解气体成分及含量分析
        7.3.4 热解液体特性分析
        7.3.5 藻渣与木质纤维素生物质热解特性比较
        7.3.6 金属改性后的催化剂的表征
        7.3.7 催化热解产物的分布
        7.3.8 气体产物的组成
        7.3.9 液体产物的特性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营养盐对螺旋藻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水中有机物和营养盐对藻类繁殖的耦合作用研究[D]. 黄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小球藻老化液的生成演化机理及其净化回用工艺研究[D]. 何雪. 东南大学, 2020(01)
  • [3]三种有益藻类培养条件优化及种间竞争的初步研究[D]. 许莹芳. 天津农学院, 2020(07)
  • [4]海洋赤潮藻生长过程中碳源的作用机制[D]. 娄亚迪.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5]植物激素提高微藻在废水中的活性和生物质积累的过程及机制[D]. 蒋丽群. 山东大学, 2019(02)
  • [6]以碳酸氢根为纽带的高效BECCS系统的开发[D]. 李美狄. 天津大学, 2019(01)
  • [7]净化酒精废水微藻的筛选及效果评价[D]. 萧铭明. 广东海洋大学, 2019(02)
  • [8]牟氏角毛藻培养特性及在对虾养殖尾水处理中的研究[D]. 谢丽娟.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9]磷浓度对海水钝顶螺旋藻生长代谢的影响[J]. 陈浩,杨冰洁,李涛,吴华莲,吴后波,向文洲. 生物技术通报, 2019(08)
  • [10]富油能源微藻培养及藻渣热解实验研究与机理分析[D]. 季祥. 天津大学, 2019

标签:;  ;  ;  ;  ;  

营养盐对螺旋藻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