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贾思涵[1](2020)在《初中音乐生态课堂视域下的师生共同体建构研究 ——以石家庄市Q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教育的是非与得失可以从师生关系中得到很好的映照。理想的师生关系,是相互尊重,彼此爱戴,和谐相处,是基于爱与关心基础上的携手成长,共享教育美好、有爱的一面。新课标实施以来,课堂教学实践更注重教育本原的回归,需要教师走近学生,真正了解学生。师生之间只有敞开心扉,教师才能真正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达到师生间的共同成长。对学生而言,师生共同体有利于学生从“苦学”走向“乐学”,这不仅能够加速知识量的积累,而且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激发。对教师而言,授课过程不仅是教师的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也是学生分享理解的过程。笔者作为初中音乐生态课堂视域下师生共同体建构的设计者、参与者与实践者,尝试运用教育生态学、人本主义师生观为理论基础,以《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为指导,审视当前的师生关系,积极探究初中音乐生态课堂视域下师生关系的涵义、特征,同时运用个案研究法、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及访谈分析法对当前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探索,直接深入教学一线,收集丰富的一手教学资料,对该课题进行深入阐述。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准备部分:笔者通过搜集国内外文献,准备相关概念理论知识;第二,现状调查:深入教学一线,实际考察调研教学现状;第三,综合相关理论知识及调查现状,制定初中音乐生态课堂中师生共同体的建构策略;第四,实践部分:根据制定建构策略,进行初中音乐生态课堂中师生共同体的教学实践探索。初中音乐生态课堂视域下的师生共同体,它打破了传统教师高高在上的形象,给予了新的定位,即教师是课程教学的“总导演”,需要与学生亲密无间的配合完成教学活动。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从而使师生之间成为平等和谐的生命体、动态生成的发展体,在互动和创生的过程中实现个性发展与共同成长。
王娜[2](2020)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小学师生关系的调查研究 ——以山东省Q市M小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中一个最基本的范畴,也是历久弥新的话题。它随社会及教育事业中的主流价值及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其中的内涵也不断发生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价值导向与行为准则,也是学校教育中应该大力培育与弘扬的价值理念。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依据来进行师生关系的研究,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的理想小学师生关系的图景。我们以理想的小学师生关系图景为参考,审视小学中师生关系的真实形态,使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与认识小学师生关系,从而提出更好地优化小学师生关系的建议。希望自己所提的优化小学的师生关系的建议能够帮助小学师生优化自身的师生关系,进而也会提高所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校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笔者在梳理师生关系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二个关键词中选取六个关键词,分别是:民主、平等、友善、法治(规范)、诚信、文明,作为本次调查依据与调查维度,并采用问卷法、观察法及访谈法对M小学的部分老师与部分学生进行调查,以此来了解及掌握师生关系的真实现状。笔者结合该小学师生关系情况,参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小学师生关系的理想图景进行分析,发现小学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教师管理方式不够民主,师生之间地位不平等,师生之间沟通交流少,师生的规范意识不强,师生之间的诚信不足。针对该校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从价值观念、学校教育、教师及学生等方面进行原因分析,得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受我国传统文化和师生关系中不良因素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的程度不深,受教师的教育理念与自身素质的制约,学生的自我个性与品格特征的影响。笔者结合该小学师生关系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思考后而提出四条优化小学师生关系的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学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重构师生关系理念和行为准则;二是教师要更新师生关系理念,提高自身的人格素养;三是教师要以规范、平等、民主为核心构建平等对话的班级文化;四是家长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性格,具备优秀品质。
宋香玉[3](2020)在《小学教育中师生和谐关系构建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学教育阶段是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学会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发展的重要时期,其师生关系具有独特性和代表性,并且始终贯穿于教育活动中,因此建立小学师生和谐关系是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师生和谐关系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优化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进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同时也是实现“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基础。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法及访谈法两种研究方法。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已有师生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整理,总结出五个构建小学师生和谐关系应遵循的原则并对其进行分析与解读,其主要包括:教师要尊重及欣赏学生、教师应给予学生关爱、师生之间要平等真诚的沟通交流、学生要尊重老师、家长与教师之间要融洽配合。其次,围绕小学教育中师生和谐关系应遵循的原则,对当前师生关系现状进行访谈调查,经研究发现,当前小学师生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传统教学影响下的教学合作相对被动、教师对小学生心理发展关注程度较低、师生双方对情感交流重视程度不足、小学生自身缺乏积极性、家长对教师的工作缺乏理解与支持。最后,基于对上述理论及问题的分析,本研究认为构建师生和谐关系策略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第一,从教师角度出发:教师应该做到尊重及关爱学生、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沟通、坚定政治立场、提高个人素养等;第二,从学生自身角度出发:学生应该做到尊重教师、配合教学、主动沟通等;第三,从家长与教师的角度出发:教师与家长之间要学会相互融洽并有效地沟通;第四,从学校的角度出发:学校应该积极引导家校合作、减轻教师负担。
宋双双[4](2020)在《构建高中思政课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营造轻松有序的课堂环境的需求,是学生提高学习效果的动力,是教师实现生命价值的基奠,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和谐师生关系对每个学科的作用程度有所差别,而高级中学思政课是帮助学习者具备思政素质、学会做人、确立正确的价值观的主阵地,拥有自身的独特性,因此高级中学思政课更加需要重视师生的作用。当前师生之间不和谐的状况时有发生,例如师生冲突等,人们对师生关系的关心热情愈发的高涨,学者们此研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目前教育工作者们对和谐师生关系探索中,针对高级中学思政课这一具体科目的探究比较匮乏。因此,本文就推动高级中学的思政学科的和谐师生关系展开研究。本论文首先对该课题的研究背景等展开详细论述,整理国内和国外的研究进度和结论,梳理专家学者的研究思绪,构思本文的逻辑框架。其次对和谐师生关系的内涵及特点进行概括与论述,接着对高级中学思政课堂中师生关系的现状进行阐发,发现其中存在的不和谐之音,在此基础上探寻哪些原因造成思政课师生之间不和谐,原因包括教师、学生和其他因素。教师方面,教学理念有待转变、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对学生缺乏尊重、理解;学生方面,对思政课教师信任度下降、心理需要不满足、个性发展不均衡;其他因素方面,家长溺爱和对思政课有偏见、学校重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冲击。最后提出相对应的策略。教师方面,包括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能力、尊重和理解学生;学生方面,包括正确认识教师、正确认识自己、正确管理情绪;其他方面,家长科学引导学生、学校转变办学理念、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杨玄[5](2020)在《高中关怀型师生关系研究 ——以武汉市M高中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师生关系作为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对实现教育目的产生重要影响。关怀是教育的基石,是师生关系最核心的要素。但是,当今学校教育中,由于师生间更看重利益,导致情感淡漠,关怀缺失。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师生双方的发展与教育目的的实现。因此,培养师生的关怀行为与能力,构建师生间的关怀关系显得尤为重要。20世纪90年代,关怀理论慢慢走进大众的视野。诺丁斯提出将关怀理论运用到学校教育当中,培养人的关怀品质。本研究从关怀理论的视角出发,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搜集资料,得出武汉市M高中关怀型师生关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问题是:关怀方式不当,关怀学生内容单一,关怀频率偏低,关怀缺乏情感,关怀缺乏回应。再进行归因分析,最后提出改进策略。其中,构建高中关怀型师生关系是本研究的论述重点,研究提出将实践、榜样、对话、认可四个方面融入教师和学生的日常关怀行为当中,培养具备关怀品质与能力的教师和学生。具体表现为要求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注重关怀的情感性、持续性,认可学生的关怀实践,提高关怀学生的质量;学生做到积极回应,与教师形成良好互动。
董文婧[6](2020)在《教育生态学视域下全日制研究生师生关系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的同时,浮躁、功利主义、情感缺失、关系紧张等不和谐因素也不时在研究生师生关系中有所反映,对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产生种种不利的影响。本论文从教育生态学视域出发,对我国全日制研究生师生关系发展问题进行研究,以期构建及提升导师与研究生师生关系的生态品质,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论文分为以下几部分:绪论部分,由问题提出、研究目的与意义、思路与方法、理论基础、文献综述及核心概念界定等构成,对选题原因、研究方向、已有文献情况、研究方法、论文结构进行了阐述,为本研究提供了必要性基础。正文第一部分,全日制研究生师生关系发展状况诊断。该部分以1054人次的问卷调查和25人次对象访谈(包含19名研究生与5名导师)为样本,分析了全日制研究生师生关系发展的满意度、关系类型、沟通情况、学术指导与课题参与情况、资助情况以及影响因素。研究结论显示:全日制研究生师生关系的总体满意度为3.53分(总分5分),师生关系大部分发展良好,各维度间差异不大,其中学术指导满意度、日常交往满意度、经济资助满意度得分分列前三,且在性别、年级、学校以及学科门类上存在一定差异;师生关系类型的调查占比由高至低依次为普通师生型、老板员工型、纯学术合作研究型、平等朋友型、父母子女型;大部分研究生认为在师生沟通方面符合预期且导师对待学生较热情,几乎能做到无差别对待,大部分研究生更希望导师在关心学术之外,增加关注就业与实习、心理情感、经济等方面;大多数导师采取课题参与及学术专题讨论会的方式进行学术指导,该方式获得大部分研究生认可,但存在研究生与导师研究兴趣不一致的问题,而过半研究生在遇到该问题时会主动与导师进行探讨以达成一致观点;大部分研究生认为导师以相关制度或课题贡献程度为标准给予补助,过半研究生认为导师给予的补助水平较为公平,但大部分研究生在遇到导师未给予理想补助的问题时会感到习惯性平静或者无奈;导师指导有效性、导师职业道德、师生沟通情况及指导时间多少、尊重程度、体制机制、学术达成度、目标认定等因素为研究生师生关系的主要影响因素。正文第二部分,研究生师生关系发展问题进行剖析。当前全日制研究生师生关系发展中存在着缺乏“真正”且“有价值”的对话、功利性价值观及工具主义导致师生关系恶化、师生之间自由张力的把控问题、“学术成果第一”导致高校教育生态紧张、学术指导活动专业性不足等问题。同时对研究生师生关系在发展中会面临的两难情境、边缘效应、灾难性事件等复杂的生态情境,存在着师生彼此对指导、时间、制度、合适度等方面的无奈,全日制专业型研究生师生关系间存在着边缘负效应现象,更甚者会造成换导师、退学等灾难性事件。正文第三部分,全日制研究生师生关系的生态化构建。这部分对理想生态中师生关系进行了探讨,其应具备有包容、忠诚、理解、对话以及共同体验五大要素,基于教育生态学视角,从生机-沉闷,平衡-失衡的角度来分析研究生师生关系发展中生机(Exuberant)、沉闷(Depressing)、平衡(Balanced)、失衡(Unbalanced)的四种元素,形成了EB(生机-平衡)型、EU(生机-失衡)型、BD(平衡-沉闷)型、DU(沉闷-失衡)型四类师生关系,并分别提出了最佳促进策略、避免失衡策略、激发活力策略以及必要调整策略,总体来说,理想生态中全日制研究生师生关系应追求平衡永续、主动对话、协同进化、共荣共生、共情共境,要能真正发挥生态智慧,维护师生关系生态永续,实现自我良性生态演替,同时能在制度、环境变化下不断的协同发展,最终形成师生之间和谐共生的交往世界以及理解包容的精神世界。
南倍茹[7](2020)在《社会支持理论视域下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研究》文中提出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教育如何发展,教育中的师、生两大主体及二者间的关系始终吸引着我们的视线。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成长的阶段,情绪波动较大,心理变化较快,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帮助他们平稳地度过青春期,保持身心的健康发展,维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是提高教育实效和教育质量的有效保证。本文以社会支持的视角对师生关系展开研究,力求为教师的工作提供参考建议,切实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本文以社会支持理论为基础,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以上海市两所初中为例调查初中师生的社会支持现状。首先,本文从工具性支持、信息支持、情感支持、陪伴与亲密、价值肯定五个维度进行学生社会支持的测量,并从政府、任职学校、大学、家庭、学生家长五个维度进行教师社会支持的测量,分析教师和学生的社会支持现状。其次,分析当前师生关系现状,包括亲密度、冲突性、满意度三个方面。再次,使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探究社会支持与师生关系的联系,探讨社会支持对师生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最后,在分析当前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社会支持的视角提出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本文在分析社会支持与师生关系现状的基础上,发现当前初中教师的社会支持偏低,进而影响了教师给学生的支持;师生双方对师生关系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师生关系以教学关系为主导;师生之间缺乏情感上的交流以及师生交往过程中不平等现象突出。为了解决师生关系中出现的问题,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本文从完善教师社会支持系统和完善学生社会支持系统两个方面提出了建构策略。完善教师社会支持系统的策略有:完善相关政策,保障教师权益;提供师生关系的相关培训及讲座;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创设良好的校园人际环境;教师培养切合教育实际。完善学生社会支持的策略有:平等对待学生,将学生看作是完整的人;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关爱学生,与学生情感交融;陪伴学生,与学生建立亲密的联系;肯定学生,保持学生的希望。
宋桂林[8](2019)在《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研究 ——衡阳市A中学的实践探索》文中研究说明教师和学生是教育过程中两个最重要的角色,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教育事业顺利发展的基本条件,有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建立互教互学的良好情谊。当前,如何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已经成为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和教师管理研究的重点课题,也是亟待改善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目前师生关系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现状进行分析,以衡阳市A中学的实践探索为例,以问卷调查的实际数据为基础,找出该校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课后辅导、班级管理和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探寻该校新型师生关系和谐构建的实践成果,从而为构建新型的和谐师生关系提供有效策略。本文从五个方面进行论证:首先是研究综述,阐述本文的选题背景、国内外研究概述、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以及研究的创新之处。其次是陈述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相关理论依据,对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概念进行界定。再次,从师生关系类型研究角度出发,针对目前师生关系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对衡阳市A中学师生设计问卷调查,详细了解该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块梳理分析研究。然后,基于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及问题的成因分析,归纳课堂教学、课后辅导、班级管理和教学评价中师生关系主要存在的问题现状,重点从主观和客观方面、从教师、学生、家庭和社会四个角度分析研究师生关系现状之成因。最后,结合衡阳市A中学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及成因分析,从营造民主教学环境,促进教学关系和谐;弘扬平等互爱观念,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加强师生沟通交流,促进情感关系和谐;注重行为文化建设,促进管理体系和谐四个层面,提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有效策略。
郑柳媛[9](2019)在《基于爱、信任与理解的引导范式及其教育构建》文中认为师生关系在教育活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同时代的师生关系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并随着时代的进步需要不断地完善或变革。传统意义的师生关系在今天需要做出一些改变,融入新时代的一些元素,以及新的教育理念。新时代教育理念强调重新思考师生关系,提倡赋予学生更多尊重、关爱和理解,构建新型的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这的确意味着一种新型引导范式的呼之欲出。以往的师生关系建立在行为主义的假设之上,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学生唯命是从,其主要是一种基于权威、管理和纪律的引导模式。这种模式的缺憾在于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和学习意义的构建。新时代教育强调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所以新型的师生引导范式应运而生。这种引导范式主要表现为:以生为本,以师为导;民主对话,教学相长;平等互动,和谐共生;用行引导,用爱关注。新型引导范式由爱、信任和理解构成,它既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也利于教师的成长,还有助于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根据爱、信任、理解的引导范式,在教育实践中,本文的主要建议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在课堂上的践行;其二是课外活动中的践行。就课堂上的践行而言,主要表现为提升教师的亲和力,有效运用教学机智,多样化评价体系。就课外活动而言,主要的建议有转变教师角色,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和指导家庭教育。
陈思[10](2019)在《高中班主任与学生和谐关系构建研究 ——以四川省绵阳市MY学校为例》文中认为高中班主任与学生和谐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态度,同时也影响师生身心健康,是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必备条件之一。近几年发生在师生之间的恶性事件在社会上造成了强烈反响,其中大部分是发生在高中阶段、高中班主任与学生之间。人们由此而反思:我们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班主任与学生关系到底怎么了?另一方面,班主任体罚学生的现象也一直没有淡出我们的视野,相对体罚,给学生带来伤害的还有一些语言暴力。这些事实虽然都是个案,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当代师生关系,特别是班主任与学生关系存在着诸多的不和谐,由此,笔者选择了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本研究采用群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以教育叙事研究为主线,在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MY学校高中班主任与学生关系现状,采用小故事加分析的形式,将T老师与学生、笔者自己与学生共同构建和谐关系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一一呈现出来。在实践中分析高中班主任与学生关系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总结影响高中班主任与学生和谐关系构建的原因,最后根据具体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通过研究发现,当前高中班主任与学生关系存在的问题有:班主任与学生关系淡化、班主任权力与责任失衡和班主任权威受到挑战,根据问题总结影响高中班主任与学生和谐关系构建的原因有:学校评价体制失衡,造成师生不和谐;师生交流沟通欠缺,相互了解形成障碍;知识获取多元化,多元化文化冲击;高中班主任团队建设有待优化;高中生的亚健康状态有待改善。根据具体原因提出的策略是:以完善学校评价体系为基础,保障师生合法权益;以加强沟通了解为核心,促进师生互动交流;以提高高中生整体素质为目的,促进师生彼此尊重;以优化高中班主任队伍为手段,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二、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音乐生态课堂视域下的师生共同体建构研究 ——以石家庄市Q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
五、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初中音乐生态课堂的概念界定 |
第二节 师生共同体的概念界定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一、人本主义师生观 |
二、教育生态学 |
三、以《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为指导 |
第二章 初中音乐课堂中师生关系现状调查 |
第一节 Q中学概况 |
第二节 当前师生关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三节 初中教师的访谈 |
一、访谈内容提纲 |
二、访谈内容节选及分析 |
第三章 初中音乐生态课堂中师生共同体的建构策略 |
第一节 建构目标及理念 |
一、转换角色—变灌输者为引导者 |
二、平等意识—做学生的朋友 |
三、互动合作—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
四、共同成长—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
第二节 实施策略 |
一、建设良好的“音乐生态场域”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
二、建立整体的“课堂生态管理”增强师生视域融合 |
三、优化多元的“情感交流体系”实现师生良性循环 |
第三节 评价体系 |
一、评价主体的丰富化 |
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
三、评价内容的综合性 |
第四章 初中音乐生态课堂中师生共同体的教学实践探索 |
第一节 教学设计与实践 |
第二节 教学实践案例 |
第三节 教学评价与反思 |
一、课程评价 |
二、课程反思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初中生音乐学习的现状调查 |
附录二 初中生师生关系的现状调查 |
附录三 初中音乐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四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
附录五 《金蛇狂舞》教学设计 |
致谢 |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小学师生关系的调查研究 ——以山东省Q市M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1.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
2.对师生关系的认识存在问题 |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师生关系改革的时代依据 |
(二)研究意义 |
1.为师生关系研究提供新视角 |
2.丰富对新时代师生关系的理论认识 |
3.优化师生关系实践提供参考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 |
2.国内师生关系的研究 |
3.国外师生关系的研究 |
4.简评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师生关系的概念界定及理想特征 |
(一)概念界定 |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2.师生关系 |
(二)核心价值观下师生关系的理想特征 |
1.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
2.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的关系 |
3.师生关系是一种诚信的关系 |
4.师生关系是一种友善的关系 |
5.师生关系是一种文明的关系 |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
(一)立德树人的教育观 |
(二)交往行为理论 |
(三)改造主义教育观 |
三、山东省Q市M小学师生关系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
(一)Q市M小学师生关系现状调查设计与实施 |
1.调查设计依据 |
2.调查设计 |
3.调查工具 |
4.调查过程 |
5.调查数据的统计和整理 |
(二)Q市M小学师生关系现状的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
1.师生关系调查问卷的整体分析 |
2.师生关系调查问卷的维度分析 |
(三)Q市M小学师生关系现状调查的观察及访谈结果分析 |
1.观察与访谈结果的整体分析 |
2.观察与访谈结果的维度分析 |
(四)调查小结 |
四、小学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管理方式不够民主 |
(二)师生之间地位不平等 |
(三)师生之间沟通交流少 |
(四)师生的规范意识不强 |
(五)师生之间的诚信不足 |
(六)师生的言行不够文明 |
五、小学师生关系的问题析因 |
(一)我国传统文化和师生关系中不良因素的影响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的程度不深 |
(三)教师的教育理念与自身素质的制约 |
1.教师的师生关系理念落后 |
2.教师的自身素质不高 |
(四)学生的自我个性与品格特征的影响 |
1.学生过于以自我为中心 |
2.学生的责任意识薄弱 |
六、改善小学师生关系的对策与建议 |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重构师生关系理念和行为准则 |
1.学校应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与落实 |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重构学校师生关系理念 |
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依据构建师生关系行为准则 |
(二)更新教师的师生关系理念,提高教师的人格素养 |
1.更新教师的师生关系理念 |
2.教师提升自身素养与人格魅力 |
(三)以规范、平等、民主为核心构建平等对话的班级文化 |
1.改进教育方式,构建良好的管理文化 |
2.改进教学方式,构建和谐的课堂文化 |
3.鼓励学生参与,培育积极的学习文化 |
(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性格,具备优秀品质 |
1.家长要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
2.学生在生活中践行优秀品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小学教育中师生和谐关系构建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及问题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五)文献综述 |
一、小学师生和谐关系的理论解读 |
(一)师生关系的内涵 |
(二)师生和谐关系的演变及特点 |
(三)构建师生和谐关系的理论基础 |
二、小学师生和谐关系的原则分析 |
(一)不同研究者的师生和谐关系原则一览表 |
(二)小学师生和谐关系原则分析 |
三、小学师生关系现状研究设计与分析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工具 |
(四)研究过程 |
(五)研究结果 |
四、小学师生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传统教学影响下的教学合作相对被动 |
(二)教师对小学生心理发展关注程度较低 |
(三)师生双方对情感交流重视程度不足 |
(四)小学生自身缺乏积极性 |
(五)家长对教师的工作缺乏理解与支持 |
五、小学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策略 |
(一)从教师为主导的角度构建师生和谐关系 |
(二)从学生自身参与的角度构建师生和谐关系 |
(三)从家长与教师融洽沟通的角度构建师生和谐关系 |
(四)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构建师生和谐关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B 学生访谈提纲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致谢 |
(4)构建高中思政课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1.基本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五)创新和不足之处 |
1.创新之处 |
2.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构建高中思政课和谐师生关系的概述 |
(一)和谐师生关系的内涵 |
(二)和谐师生关系的特点 |
1.互相尊重 |
2.情感交融 |
3.共享共创 |
第二章 高中思政课和谐师生关系现状调查分析—以烟台某中学为例 |
(一)调查设计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3.调查内容 |
4.调查过程 |
(二)调查结果 |
1.数据处理 |
2.数据分析 |
第三章 高中思政课师生关系不和谐的原因 |
(一)教师因素 |
1.部分教师教学理念缺失 |
2.部分教师教学能力欠缺 |
3.部分教师对学生缺乏尊重和理解 |
(二)学生因素 |
1.对思政课教师不信任 |
2.心理需要不满足 |
3.个性发展不均衡 |
(三)其他因素 |
1.部分家长过度溺爱孩子 |
2.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 |
3.市场经济的巨大冲击 |
第四章 构建高中思政课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 |
(一)教师方面 |
1.转变教学理念 |
2.提高教学能力 |
3.尊重和理解学生 |
(二)学生方面 |
1.正确认识教师 |
2.正确认识自己 |
3.正确管理情绪 |
(三)其他因素 |
1.家长科学引导学生 |
2.学校转变办学理念 |
3.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5)高中关怀型师生关系研究 ——以武汉市M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总揽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一)师生关系 |
(二)关怀型师生关系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四、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过程 |
(三)研究方法 |
五、田野点概况 |
第二章 关怀型师生关系的理论基础 |
一、关怀型师生关系的特征 |
(一)关系性 |
(二)非功利性 |
(三)持续性 |
(四)情感性 |
(五)不对等性 |
二、关怀型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 |
(一)培养学生完善人格 |
(二)促进师生心理健康 |
(三)构建相互关爱的校园文化 |
(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
(五)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
三、关怀型师生关系构建的路径 |
(一)实践 |
(二)榜样 |
(三)对话 |
(四)认可 |
第三章 武汉市M高中关怀型师生关系现状 |
一、调查总体情况 |
二、数据整理与分析 |
(一)教师关怀学生的方式 |
(二)教师关怀学生的频率与程度 |
(三)教师关怀学生的内容 |
(四)教师和学生对当下关怀型师生关系的满意程度 |
(五)教师和学生对师生关怀关系的展望与期待 |
第四章 武汉市M高中关怀型师生关系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
一、武汉市M高中关怀型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
(一)关怀方式不当 |
(二)关怀内容单一 |
(三)关怀频率偏低 |
(四)关怀缺乏情感 |
(五)关怀缺少回应 |
二、武汉市M高中师生关怀缺失原因分析 |
(一)教师关怀能力不足 |
(二)教师缺乏关怀观念 |
(三)学生自我意识强,未与教师形成良好关怀互动关系 |
第五章 构建高中关怀型师生关系的思考 |
一、践行关怀,提升关怀的质量 |
(一)教师要确保关怀行为的持续性 |
(二)教师要提高关怀行为的情感性 |
(三)教师要改善关怀的方式 |
(四)教师要提升自己的素养 |
(五)教师要着重学习关怀的正面影响 |
二、树立榜样,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
(一)教师本身践行关怀 |
(二)树立关怀典型 |
三、注重对话,提高与学生对话的质量 |
(一)选择恰当的对话内容 |
(二)挑选非正式的对话场所 |
(三)明确对话的动机 |
四、强化认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
(一)确保认可的即时性 |
(二)注重认可学生关怀行为的细节 |
(三)提高认可的频率 |
五、积极回应,形成良好互动 |
(一)学生应该主动回应教师的关怀 |
(二)学生应该提高共情能力,理解教师 |
(三)学生应该尊重教师的关怀行为 |
(四)学生应该加强对关怀行为的理解与学习 |
结语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教育生态学视域下全日制研究生师生关系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1.高等教育永续式健康发展的需要 |
2.构建和谐共生的研究生师生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
3.研究者自身的研究兴趣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3.研究信效度及研究伦理 |
(四)研究理论基础 |
1.教育生态系统理论 |
2.马丁·布伯的对话理论 |
(五)文献综述 |
1.国内外研究生师生关系发展相关研究 |
2.教育生态学的相关研究 |
3.教育生态学视域下师生关系的相关研究 |
4.已有文献评价 |
(六)核心概念界定 |
1.生态、生态学与教育生态学 |
2.研究生与研究生导师 |
3.师生关系、研究生师生关系及全日制研究生师生关系 |
一、教育生态视域下全日制研究生师生关系发展状况诊断 |
(一)基本情况统计 |
1.调查问卷部分 |
2.访谈部分 |
(二)全日制研究生师生关系发展现状分析 |
1.基本情况统计 |
2.全日制研究生师生关系发展总体满意度 |
3.关系类型分析 |
4.交往沟通情况 |
5.学术指导与课题参与情况 |
6.资助情况 |
7.影响因素 |
(三)全日制研究生师生关系发展生态诊断 |
1.生态认知:研究生师生关系普遍良好发展 |
2.群体动力:同师门的三种声音 |
3.自发演替:拥有小导师的群组 |
(四)本部分小结 |
二、教育生态视域下研究生师生关系发展问题剖析 |
(一)研究生师生关系发展存在的问题 |
1.研究生师生缺乏“真正”且“有价值”的对话 |
2.功利性价值观影响下研究生师生关系发展的生态恶化 |
3.工具主义下师生之间从“人-人”关系变为“人-物”关系 |
4.师生之间自由张力的把控问题 |
5.“学术成果第一”认知下失衡的高校教育生态 |
6.学术指导活动的专业性不足 |
7.制度、体制、外部环境的不健全带来的师生关系紧张 |
(二)研究生师生关系中问题发生的生态情境 |
1.两难情境:师生面临的无奈 |
2.边缘效应:全日制专硕的归属感 |
3.灾难性事件:换导师与退学事件 |
三、教育生态视域下全日制研究生师生关系发展的理想生态化构建 |
(一)研究生师生关系发展理想生态的应有要素 |
1.包容 |
2.忠诚 |
3.对话 |
4.理解 |
5.共同性体验 |
(二)研究生师生关系生态发展策略模型 |
1.EB(生机-平衡)型师生关系 |
2.EU(生机-失衡)型师生关系 |
3.BD(平衡-沉闷)型师生关系 |
4.DU(沉闷-失衡)型师生关系 |
(三)全日制研究生师生关系构建的建议 |
1.平衡永续:能够发挥生态智慧,维持师生关系生态永续 |
2.主动对话:达成研究生师生主体间“我—你”的有效对话 |
3.协同进化:适应并能在制度、环境变化下协同发展 |
4.共荣共生:形成和谐共生的交往世界 |
5.共情共境:形成理解与包容的精神世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社会支持理论视域下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社会支持研究现状 |
(二)和谐师生关系研究现状 |
(三)社会支持与和谐师生关系的相关研究 |
三、概念界定 |
(一)师生关系概念界定 |
(二)和谐师生关系概念界定 |
四、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假设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工具 |
(五)研究对象 |
第一章 社会支持理论 |
一、社会支持的内涵 |
(一)从社会互动关系来定义 |
(二)从社会行为性质来定义 |
(三)从社会资源作用来定义 |
二、社会支持的类型 |
(一)按社会支持的类型划分 |
(二)按社会支持的来源划分 |
(三)按社会支持的性质划分 |
三、社会支持之于师生关系的积极作用 |
(一)社会支持有助于师生之间人际信任的形成 |
(二)社会支持会促进师生利他行为的产生 |
(三)社会支持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
第二章 初中生社会支持及师生关系现状分析 |
一、社会支持现状分析 |
(一)学生社会支持现状分析 |
(二)教师社会支持现状分析 |
二、师生关系现状分析 |
(一)师生关系总体感知 |
(二)不同性别学生师生关系的比较 |
(三)不同年级学生师生关系的比较 |
(四)不同成绩水平学生师生关系的比较 |
三、社会支持与师生关系的相关分析 |
(一)工具性支持与师生关系的相关分析 |
(二)信息支持与师生关系的相关分析 |
(三)情感支持与师生关系的相关分析 |
(四)陪伴与亲密与师生关系的相关分析 |
(五)价值肯定与师生关系的相关分析 |
四、社会支持与师生关系的回归分析结果 |
(一)师生关系总分与社会支持各维度多元回归分析 |
(二)亲密度与社会支持各维度多元回归分析 |
(三)冲突性与社会支持各维度多元回归分析 |
(四)满意度与社会支持各维度多元回归分析 |
第三章 师生关系的优势和现实问题 |
一、师生关系的优势 |
(一)师生之间能够相互协调配合 |
(二)师生双方的满意度较高 |
(三)师生之间课下的互动较多 |
二、师生关系中的现实问题 |
(一)教师社会支持度不高,进而影响了教师给予学生的社会支持 |
(二)师生双方对师生关系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
(三)师生关系以教学关系为主导 |
(四)师生之间缺乏情感上的交流 |
(五)师生交往过程中不平等现象突出 |
第四章 社会支持理论视域下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 |
一、完善教师的社会支持系统 |
(一)政府给予教师制度支持和相关培训 |
(二)学校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 |
(三)教师培养切合教育实际 |
二、完善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 |
(一)平等对待学生,将学生看作是完整的人 |
(二)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 |
(三)关爱学生,与学生情感交融 |
(四)陪伴学生,与学生建立亲密的联系 |
(五)鼓励学生,保持学生的希望 |
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致谢 |
(8)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研究 ——衡阳市A中学的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研究综述 |
1.1 选题背景 |
1.1.1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师生关系的现状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述 |
1.2.1 国外文献概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研究内容、方法、思路及创新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1.3.4 研究创新 |
第2章 基础理论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 理论基础 |
2.1.1 合作学习理论 |
2.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1.3 主体间性教育学习理论 |
2.1.4 交往行为学习理论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2.2.1 师生关系 |
2.2.2 新型师生关系 |
2.2.3 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策略 |
2.2.4 新型师生关系研究课题界定 |
第3章 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调查 |
3.1 调查设计 |
3.1.1 调查对象 |
3.1.2 调查内容 |
3.1.3 调查方法 |
3.2 师生关系类型 |
3.3 衡阳市A中学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
3.3.1 放任型师生关系 |
3.3.2 平等顺应型师生关系 |
3.3.3 矛盾叛逆型师生关系 |
第4章 师生关系现状成因分析 |
4.1 主观成因分析 |
4.1.1 与男女教师的相处情况 |
4.1.2 教师对违反纪律的学生的处理方式 |
4.1.3 学生在不感兴趣学科课堂上的表现 |
4.1.4 教师的关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
4.1.5 教师课后答疑辅导态度与方式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
4.1.6 教师对待学习困难学生的辅导态度 |
4.2 客观成因分析 |
4.2.1 教师反应层面 |
4.2.2 学生反应层面 |
4.2.3 家庭反应层面 |
4.2.4 社会反应层面 |
第5章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策略研究 |
5.1 营造民主教学环境,促进教学关系和谐 |
5.1.1 贯彻全面发展人才理念 |
5.1.2 创新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
5.1.3 落实因人施教课后辅导 |
5.1.4 建立多元教育评价体系 |
5.2 弘扬平等互爱观念,促进人际关系和谐 |
5.2.1 增添教师专业魅力 |
5.2.2 改善师生人际观念 |
5.2.3 丰富师生交往活动 |
5.3 加强师生沟通交流,促进情感关系和谐 |
5.3.1 充实师生交流内容 |
5.3.2 丰富师生交流方式 |
5.3.3 深化师生相互关爱 |
5.4 注重行为文化建设,促进管理体系和谐 |
5.4.1 构建和谐民主校园文化 |
5.4.2 打造温暖之家班级文化 |
5.4.3 优化人居环境寝室文化 |
5.4.4 拓展养成教育礼仪文化 |
结语 |
附录1 关于衡阳市A中学师生关系现状的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2 关于衡阳市A中学师生关系现状的调查问卷(学生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爱、信任与理解的引导范式及其教育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 |
1.3.2 国内研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构成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2.1 理论基础 |
2.1.1 现象学教育学 |
2.1.2 存在主义哲学 |
2.2 概念界定 |
2.2.1 范式 |
2.2.2 引导 |
2.2.3 爱 |
2.2.4 信任 |
2.2.5 理解 |
第三章 原有引导范式的特点、表现及反思 |
3.1 原有引导范式的思想假设 |
3.2 原有引导范式的特点 |
3.2.1 强制性 |
3.2.2 工具性与任务性 |
3.2.3 功利性 |
3.3 原有引导范式的主要表现 |
3.3.1 教师权威 |
3.3.2 奖惩并施 |
3.3.3 规则制度 |
3.3.4 考试测验 |
3.3.5 教师独白 |
3.4 原有引导范式的现实后果 |
3.4.1 学生层面 |
3.4.2 教师层面 |
3.4.3 师生关系层面 |
第四章 新型引导范式的建构 |
4.1 新型引导范式的特点 |
4.1.1 民主,平等 |
4.1.2 尊重,理解 |
4.1.3 关爱,信任 |
4.1.4 和谐,融洽 |
4.2 新型引导范式的表现 |
4.2.1 以生为本,以师为导 |
4.2.2 民主对话,教学相长 |
4.2.3 平等互动,和谐共生 |
4.2.4 用行引导,用爱关注 |
4.3 新型引导范式的内在构成 |
4.3.1 爱 |
4.3.2 信任 |
4.3.3 理解 |
4.4 新型引导范式的教育意义 |
4.4.1 促进学生的发展 |
4.4.2 利于教师的成长 |
4.4.3 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 |
第五章 教学建议 |
5.1 在课堂上践行新型师生引导范式 |
5.1.1 提升教师的亲和力 |
5.1.2 有效运用教学机智 |
5.1.3 多样化评价体系 |
5.2 在课外践行新型师生引导范式 |
5.2.1 转变教师角色 |
5.2.2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
5.2.3 指导家庭教育 |
5.3 研究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附录A 访谈记录 |
致谢 |
(10)高中班主任与学生和谐关系构建研究 ——以四川省绵阳市MY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缘起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高中班主任与学生和谐关系的目的 |
1.2.2 高中班主任与学生构建和谐关系的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师生关系研究 |
1.3.2 和谐师生关系研究 |
1.3.3 班主任与学生关系研究 |
1.3.4 对相关研究的述评 |
1.4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4.1 高中生 |
1.4.2 班主任 |
1.4.3 师生和谐关系 |
1.4.4 构建 |
1.5 研究理论基础 |
1.5.1 平等的首席者 |
1.5.2 多元智力理论 |
1.5.3 三喻文化理论 |
1.6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7 研究创新 |
第2章 高中班主任与学生关系现状研究 |
2.1 问卷设计与研究样本选择 |
2.1.1 问卷编制 |
2.1.2 研究现场选择 |
2.1.3 问卷对象选择 |
2.1.4 问卷统计分析方法 |
2.2 学生问卷的调查结果分析 |
2.2.1 学生对自我的认知 |
2.2.2 学生对班主任的认知 |
2.2.3 学生对师生关系的认知 |
2.3 班主任问卷的调查结果分析 |
2.3.1 班主任对自我的认知 |
2.3.2 班主任对学生的认知 |
2.3.3 班主任对师生关系的认知 |
2.4 师生问卷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
2.5 师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小结 |
第3章 高中班主任与学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目前存在的问题 |
3.1.1 班主任与学生关系淡化 |
3.1.2 班主任权利与责任失衡 |
3.1.3 班主任“权威”受到挑战 |
3.2 高中班主任与学生关系不和谐的原因 |
3.2.1 学校评价体制失衡,造成师生不和谐 |
3.2.2 师生交流沟通欠缺,为相互了解形成障碍 |
3.2.3 知识获取多元化,多元化文化冲击 |
3.2.4 高中班主任团队建设有待优化 |
3.2.5 高中生的亚健康状态有待改善 |
第4章 高中班主任与学生和谐关系构建的教育叙事研究 |
4.1 个案研究对象选择 |
4.2 实地考察 |
4.3 T老师班满意、信任度调查分析 |
4.4 教育故事呈现 |
4.5 故事追本溯源,发掘构建和谐关系的特点和师生观 |
4.5.1 高中班主任与学生和谐关系的特点 |
4.5.2 高中班主任构建和谐关系的师生观 |
第5章 建立高中班主任与学生和谐关系的对策 |
5.1 以营造民主教学环境为基础,促进教学关系和谐 |
5.1.1 建立多元教育评价体系 |
5.1.2 贯彻全面发展人才理念 |
5.1.3 构建和谐民主校园文化 |
5.2 以加强沟通了解为核心,促进师生互动交流 |
5.2.1 平等尊重爱心教育 |
5.2.2 掌握沟通交流技巧 |
5.2.3 掌握必备心理学知识 |
5.3 以提高高中生整体素质为目的,促进师生彼此尊重 |
5.3.1 传承尊师敬长美德 |
5.3.2 培养学生感恩意识 |
5.3.3 关注学生身心健康 |
5.4 以优化高中班主任队伍为手段,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
5.4.1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
5.4.2 关注班主任健康状况 |
5.4.3 完善高中班主任配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音乐生态课堂视域下的师生共同体建构研究 ——以石家庄市Q中学为例[D]. 贾思涵.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小学师生关系的调查研究 ——以山东省Q市M小学为例[D]. 王娜.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3]小学教育中师生和谐关系构建策略研究[D]. 宋香玉. 长春师范大学, 2020(08)
- [4]构建高中思政课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研究[D]. 宋双双. 鲁东大学, 2020(01)
- [5]高中关怀型师生关系研究 ——以武汉市M高中为例[D]. 杨玄.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6]教育生态学视域下全日制研究生师生关系发展研究[D]. 董文婧. 西南大学, 2020(02)
- [7]社会支持理论视域下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研究[D]. 南倍茹.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8]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研究 ——衡阳市A中学的实践探索[D]. 宋桂林.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9]基于爱、信任与理解的引导范式及其教育构建[D]. 郑柳媛. 苏州大学, 2019(03)
- [10]高中班主任与学生和谐关系构建研究 ——以四川省绵阳市MY学校为例[D]. 陈思.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