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办幼儿园转制过程中若干产权问题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秦旭芳,暴思霁[1](2021)在《转制幼儿园教师的生存状态研究——以辽宁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对辽宁省不同城市中的991名转制幼儿园教师的生存状态进行调查。研究发现转制幼儿园教师的生存状态总体处于一般水平,教师发展机会增加,但工作状况欠佳。在园所不同转制类型上教师的生存状态呈现群体差异化特征,民转普、公办园转为公办民营园中教师的生存状态有待改善,"待遇瓶颈"亟待突破;教师在所处的园所不同转制阶段上呈现"阶段曲线化"差异,处于转制中期的教师易出现阶段性适应困难;在不同年龄段上,中年教师工作压力较大,呈现"多元压力化"生存状态;在不同聘用性质上,临时聘用制及合同制教师流动盲目且频繁,呈现"身份焦虑化"生存样态;在不同学历上,拥有硕士学历光环的教师的工作幸福感较低,呈现"去光环化"生存状态。基于此,本研究提出相关建议:创新干预管理机制,完善教师权益保障制度;掌握好变革的渐进性,兼顾不同教师的诉求;加强宣传引导,帮助教师规划职业愿景。
李思特[2](2021)在《社会公平视角下的中国社会保障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维护社会公平是建设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必要手段,维护公平是社会保障制度内涵的价值取向。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较为重视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公平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公平统一”作为建设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通过公平实现普惠性特征,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完善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挖掘社会公平理念的基本内涵,比较了不同公平观的特点与区别;通过梳理不同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相关论述与思想,比较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公平理念;通过回顾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发展,阐释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的变化特点;通过总结成就与问题,把握了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现状;通过对于理念、目标与路径的解读,明确了新时代更加公平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方向。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的背景与意义。从社会保障公平理念的定位、社会保障公平理念的选择、社会保障的发展道路三个问题入手,论证了本文研究的必要性。以社会公平视角对社会保障问题进行解读,既明确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基本内涵,也定位了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的基本视角。文章对现有研究成果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梳理、分类:纵向来看,关于社会保障公平问题的研究可分为理念探索阶段、共识形成阶段以及新时代以来的理念定型阶段;横向来看,相关的研究又可以划分为规范性研究、实证分析研究以及基于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构建视角进行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文章主要采用了跨学科综合分析法、唯物史观的研究方法以及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第二章是全文的理论支撑。首先,在概念界定的章节,明确了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念,阐明了新时代社会保障的基本内涵以及与其他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公平观影响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理念,也影响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选择。依据公平观的不同,社会保障模式可分为完全自由主义模式、重视公平的自由主义以及马克思公平观下的社会保障模式。其次,阐明了文章的的理论基础:按照“最大幸福”原则,以边沁、密尔为代表的古典功利主义持有的公平观可以总结为经济公平。福利经济学接受了功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社会福利是个人福利的总和。旧福利经济学将公平视为效用的均等化,同时指出,由于边际效用递减的存在,国民财富必须均等分配才能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新福利经济学采用了序数效用论,在公平的问题上存在着价值中立的倾向。罗尔斯的公平观有着对于功利主义的批判、以及对于福利经济学的超越。罗尔斯将公平作为社会的首要价值,并提出了正义的两个原则。马克思主义的公平观不同于上述学者。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马克思认为生产关系是衡量社会公平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以公平为主线,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进行了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无法孕育出真正的社会公平。此外,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为基础,马克思的社会保障思想可以概括为社会保险思想、社会救助与福利思想以及社会保险基金理论。第三章梳理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理念的论述与思想。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公平特点的变化,来源于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社会公平问题认识上的变化。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公平观,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通过确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得社会公平从根本上得以实现。以公有制为经济基础,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体现社会公平的制度设计。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进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确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公平观。社会公平通过社会主义本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重要再分配手段之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路径。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作为衡量社会公平的关键标准。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前提下,应该允许一定程度的合理差距。这一时期的社会保障公平理念,主要追求的是经济意义上的平等。而社会保障制度则被视为稳定社会的有效途径。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理念,将公平问题提升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同时还将包括社会保障在内的社会建设,纳入到“四位一体”的总布局当中;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出现了“建设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表述。这都使得社会保障的公平问题得到了空前的重视。这一时期的公平观,开始由经济公平向社会公平转变,由形式意义上的公平向实质公平深化。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公平正义问题。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以人民为中心明确了社会公平问题的基本向度。公平可持续是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应继续坚持的方向。习近平将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公平问题进一步具象化为“底线公平”。“底线公平”的提法,突出了社会保障“社会生活安全网”的基本定位,也调和了经济公平与社会公平的内在矛盾。第四章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总结。由理念到实践,从顶层设计到制度实施。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社会保障公平理念的变化,也影响着社会保障制度实践的变革。本章以社会保障的公平问题为主线,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发展划分为共3个时期:(1)计划经济时期。(2)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保障制度的市场化探索时期。(3)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公平性矫正的时期。在计划经济时期,随着社会主义政权的确立,中国从无到有建立了“国家—单位”的社会保障模式。虽然保障水平尚不发达,保障覆盖存在薄弱环节,但总体来看,由于实行均等化原则因而公平程度较好。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养老、医疗保险制度的逐步确立,通过引入市场机制,中国开始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探索之路。这一时期改革的阶段性与非同步特征,客观上影响了社会保障公平性的实现。在第三个时期,城乡社会保障公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随着新农合、新农保、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先后确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得以补足。另一方面,城乡地区社会保障公平性不断完善的阶段。随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制度的确立以及城镇养老金双轨制的并轨,社会保障公平性进一步提升,由“全面覆盖”开始走向“全民覆盖”。此外,本章还以公平性为视角,分析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的历史演进特点:在建国初期,由于采取了国家保障模式,社会保障制度体现了绝对公平的特点;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理念的提出,社会保障制度被视作服务于经济发展的配套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弱化了其公平内涵。党的十七大以后,随着“建设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一理念的提出,社会保障又被强化为作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手段职责。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越发趋于成熟。社会保障制度自身就成为了社会公平的具象化体现。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就是实现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就是实现社会发展的公平正义。总而言之,从理念、实践两方面进行把握,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进有着如下特点:在理念层面,社会保障首先由计划经济时期的起点公平,让位于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公平,并在十八大前后再度向社会公平复归;在实践层面,由统一的国家保障,转变为带有城乡分立特点的自助与共济相结合,并在新时代以来随着制度实践的不断补足,向着提供均等社会保障服务的弥合化方向发展。第五章首先从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视角解读了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中公平问题的内涵。其次,梳理了新时代以来社会保障公平问题建设取得的成果:在社会救助领域,通过脱贫攻坚专项计划,完善了以低保制度为代表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在社会保险领域,解决了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的城乡分立问题;整合了城镇地区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双轨制”现状。在社会福利领域,社会福利由狭义制度向广义制度拓展,由特殊性制度向普惠型制度扩充。最后,指明了新时代社会保障发展面临着的公平问题:其一,社会保障存在身份公平问题。新时代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明确,社会保障制度的准入资格是以职业、收入、户籍归属等要素差别化对待,还是一视同仁地以国民身份作为前提。其二,社会保障制度区域公平问题仍然严重。区域公平问题既包括各省份地区之间,社会保障发展的协调问题,也包括城乡社会保障实际待遇水平的均衡问题。其三,在老龄化加剧,人口出生率减少的背景下,防范社会保障制度可能出现的代际问题风险,是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需要面对另一重大课题。本章还就身份公平问题、区域公平问题、代际公平问题产生的原因做出了分析。第六章提出了构建新时代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方向,并从理念、总体目标、实现路径共三方面进行论述。首先,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保障公平的原则立场;以人民为中心是实现社会保障公平的根本宗旨;共享发展理念是建设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价值引领。其次,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民生七有”。即“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是构建新时代更加公平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目标。最后,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适度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是更加公平社会保障体系的实现路径。以上基本内容从社会保障制度的适用范围、保障对象、责任主体、保障水平、体系构建等五个方面,对新时代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供了明确的路径指引。这其中,兜底线”通过完善底线性、普惠性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底线公平;“织密网”侧重于调节非均等公平;“建机制”通过法制化与体系化共进并举,体现规则公平;“覆盖全面”、“城乡统筹”保障主体公平;“保障适度”、“可持续发展”助力代际公平的实现;“权责清晰”与“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协议公平。
傅维利,刘磊[3](2021)在《构建政府统一资助管理的新型普惠性学前教育体系》文中指出办好学前教育,构建覆盖城乡特别是农村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幼有所育是重大的民生工程。依据国家制定的设置条件和办园质量标准,构建政府统一资助管理的新型普惠性学前教育体系,突出教育公益性,凸显教育公平性,实现来源多样性,体现政策创新性,从而有效打破公办和民办普惠性幼儿园二元结构壁垒,将会为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提供保障机制。构建政府统一资助管理的新型普惠性学前教育体系,要保证各类幼儿园举办主体办园目标的达成,以推动各方顺利转制为统一的新型普惠性幼儿园;区分固定设施建设成本和日常运营成本,形成科学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分类评估各类幼儿园的固定建设成本,形成对民间资本有吸引力的奖补机制;创建日常运营成本分担协商机制和推动转制的过渡性安排机制。
吴依妮[4](2020)在《国有民办学校的治理研究》文中认为国有民办学校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由于当时国家能投入的教育经费有限,但人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不断提高。为了打破政府包揽办学,进行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国有民办学校由此产生。国有民办学校为实现办学的多元化,有效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开辟了一条新路。但在办学过程中产生的乱收费、违规招生、国有资产流失、破坏教育生态等问题日益凸显,必须对国有民办学校的办学乱象进行治理。通过对国有民办学校的概念及内涵、形成的背景及类型、贡献与争议及治理方向进行综述,奠定研究基础。将以国有民办学校为主体的政策文本进行梳理,理清其产生、发展、转制及异化的四个阶段;对X省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包含在对各类学校的满意程度、家庭的择校意愿、为择校所负担的费用、对国有民办学校的认知及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四个方面;对以中国教育新闻网、中青在线和人民网教育频道中有关治理国有民办学校的办学乱象的媒体报道,依据媒体类型、报道时间、修辞倾向、讯息来源、报道与论述方式建立分析框架,对其进行编码、统计计量分析;对X省各地市的论坛(BBS)发帖中,X省网友对国有民办学校的讨论与争议,从个人立场态度、国有民办学校的属性及影响三部分进行文本分析;对12位X省学校管理者及教育行政人员以历史沿革、办学模式、争议与贡献、未来发展四个维度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当前,X省在出台法规政策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规范国有民办学校招生方式、加强教师队伍编制管理三方面已取得初步的成效。据此,提出X省国有民办学校的深度治理路径:(1)制定国有民办学校的治理方案。应兼顾学校的土地和校产问题、学校的人事问题及学校品牌的资产评估问题,完善国有民办学校改革配套政策;(2)改进监管力度和评鉴体系,建立健全国有民办学校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制度、资产评估体系及监督管理组织体系;(3)构建民间治理和信任体系,培育非政府中介组织。
刘彤[5](2020)在《城镇小区配套民办园普惠化推进的个案研究》文中提出为建立“广覆盖、保基本、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国家出台了各项政策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作为公共教育资源,需依法依规进行清理整治。小区配套民办营利性幼儿园作为此次治理的首要目标,面临着向普惠性幼儿园转型的迫切要求。然而从营利到普惠的转型直接关系到幼儿园的收费定价、办园理念等核心要素,势必对幼儿园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从总体上来说,小区配套园向普惠性转型是缓解“入园难、入园贵”的一剂良方,但幼儿园如何应对转型带来的冲击;政府如何实现“有质量的普及”才是推行普惠性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研究的绪论部分对研究的缘由、意义、方法、现状以及核心概念进行了逐一梳理。研究的第一部分对相关政策文件进行分析,了解小区配套园的政策发展趋势,并聚焦于武汉市对小区配套园转普治理的具体要求与政策依据。第二部分以武汉市洪山区J小区配套的一所民办园为例,深入探究新政策背景下该园的普惠性推进过程。首先,通过问卷法对案例园附近的小区配套普惠园家长进行调查,明晰家长对“普惠性幼儿园”的了解度、满意度以及相关利益诉求,呈现案例园所在区域的小区配套普惠园的布局现状。其次,通过对案例园园长的访谈调查,详细记录该园的普惠性转轨经历,了解政府给普惠园的收费定价、财政补贴、扶持和督导情况,深入探讨其实践经验和成长困境。第三部分从政府的扶持力度与督导情况、幼儿园的资金困境、社会各界对普惠性政策缺乏了解几点出发,总结案例园在普惠性推进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第四部分从政府、社会、幼儿园三个维度展开对城镇小区配套民办园的普惠性转轨对策分析,探讨在经费受制的情况下幼儿园如何保障教育质量不受影响,以期为广大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的办园者提供经验借鉴和具体建议,并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一份普惠性发展参考,同时丰富小区配套幼儿园普惠化的相关理论研究。
邓璠[6](2020)在《南昌市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普惠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的通知》将治理小区配套幼儿园作为促进普惠性学前教育发展,增加普惠性学位,缓解入园难、入园贵的一项重要举措。小区配套幼儿园,是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与住宅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同步使用,为小区内3-6岁幼儿提供保育、教育的幼儿园,分为住宅区内配套建设和单独选址建设两种建设模式。本研究运用文本分析、问卷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南昌416所小区配套幼儿园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11所不同性质和级别的配套幼儿园进行深入调查,从园长、教师和家长全方位了解南昌市小区配套幼儿园普惠性现状。通过从小区配套幼儿园普惠性现状中总结配套幼儿园转普出现的困难,厘清配套幼儿园普惠性发展矛盾背后的成因,力求为南昌市小区配套幼儿园加速向普惠性发展之路迈进建言献策。通过进一步分析现状和满意度,结果表明:(1)民办配套幼儿园收费相对较高,其中民办非普惠园收费最高(2)更为顾及入园的便利性,未能完全兼顾安全性(3)教师待遇低流动性大,园所内教育管理待优化(4)生源分布情况不均、优质学前资源分配不匀(5)移交、建设情况方面不理想,扶持力度不到位。基于以上研究提出如下建议:(1)平衡民办配套幼儿园收支,提高配套幼儿园补助力度:加强民办配套幼儿园办园成本估算和定价监督,提高对民办普惠配套幼儿园的补助力度与标准(2)完善配套幼儿园管理制度,推进规范化办园进程:规范配套幼儿园名称设定与性质,统筹便利入园与安全入园的关系,加强对民办配套幼儿园专业引领工作,依规调解配套幼儿园相关利益主体博弈(3)增添优质配套幼儿园库存,构建普惠性办学格局:加快协商移交类配套幼儿园的投入使用,多路径扩充各类园普惠性学位数量,建立公办为主导的普惠性办学模式。
杨梦竹[7](2020)在《淮北市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大体经历了恢复发展、转型发展、逐步完善的发展历程。自2010年以来,为促进学前教育健康、持续发展,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力度,淮北市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探索也取得了新进展和新成效。但是,与安徽省其他地区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水平相比,仍存在显着差距。因此,开展淮北市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研究,可以为改善该市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现状提供解决问题的视角和路径,也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淮北市学前教育发展的制约所在。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与访谈法、比较研究法对淮北市学前教育财政投入进行研究。通过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淮北市学前教育发展及财政投入情况,归纳了该市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探索建立了学前教育资助体系、公办园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制度、政府主导的幼教集团化投入模式的经验。虽然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但同时也存在着财政投入总量不足、财政投入结构失衡、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机制不完善的问题。随后,通过对合肥市以投入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的经验梳理,提出淮北市可以借鉴合肥市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方向明确、投入资金多元以及地方法规支撑的先进经验。最后,基于淮北市的已有探索和合肥市的先进经验,尝试提出完善投入机制、优化投入结构、促进法制建设三点建议,以期为淮北市科学、合理地规划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提供参考和借鉴。
李芳[8](2020)在《流动儿童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的个案研究 ——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对于流动儿童学前教育资源供给问题,学界往往从教育公平、分配正义等视角围绕入园机会、园所质量、影响因素、地方实践等方面展开研究,目前基本形成了标签化的流动儿童教育资源供给图景:“在户籍制度的割裂下,流动儿童教育资源供给与家庭资本密切相关,流动儿童入公办园比例低,所在园所办学条件差、质量水平不高,政府投入缺位,公益组织参与扶持。”为了理解这种现象并建构多面立体的认识,我们需要跳脱既有命题,以发展的视角进行研究。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选择上海市闵行区作为研究单元,聚焦真正处于弱势地位的流动儿童,将四所专门面向流动儿童招生的幼儿园作为嵌入性分析单元,进入现实情境,揭示流动儿童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的发展历程。首先通过非沪籍人口的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分配规则揭示流动儿童教育资源供给不平等的发生机制。以2005年为时间起点,入园条件变化为主轴,发现:非沪籍人口学前教育公共资源由满足本地适龄儿童学前教育需求后的空余学位构成。在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不足的背景下,政府通过控制幼儿园报名要求并引入竞争机制,根据家长条件进行高低排序分批录取,家庭资本不足的流动儿童往往被排除在外。接着,将视线进一步聚焦于专门招收“农民工同住子女”的幼儿园,追溯流动儿童教育资源格局的形成。目前闵行区流动儿童教育资源由2所民办公助二级幼儿园和28所民办三级幼儿园组成,属于市场主导型的教育供给模式。流动儿童学前教育资源的格局从非法办学点和学前班为主到民办公助幼儿园、民办三级幼儿园与备案看护点及非法办学点并存,最终演变为由民办公助幼儿园与民办三级幼儿园共同构成。最后,关注流动儿童学前教育资源质量提升的局限性与特殊性。局限性在于民办三级幼儿园本身先天条件不足、收费水平受限,加上政府投入缺乏,主要以管理规范为主;特殊性在于流动儿童在城市中属于典型的弱势群体,许多公益项目围绕民办三级幼儿园开展,通过玩教具捐赠、志愿服务、师资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其办园质量。必须阐明的是,尽管公共财政针对流动儿童投入不足,但地方政府在流动儿童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初期流动儿童教育资源的形成属于民间力量自发行为,主要在利益驱使之下,存在多种安全隐患、克扣幼儿伙食、甚至危害幼儿健康等问题。直到地方政府介入,提出民办三级幼儿园的形式,通过备案看护点过渡,联合多部门开展取缔工作,这才逐步走上规范的道路,并在教育管理体系之下不断发展提升。
李丽[9](2020)在《“名校办民校”模式下民办义务教育特色办学研究 ——以X学校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民办义务教育得到飞速发展,发展模式也越来越多元化。“名校办民校”是民办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形式,起着优化教育资源,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关注义务教育阶段“名校办民校”的发展,对鼓励、支持和引导优质民办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民办教育出发,聚焦“名校办民校”的民办教育模式,研究分析国内外“名校办民校”的现状和“名校办民校”特色办学的理论依据。以X学校为“名校办民校”的案例,采用前期调研、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对该校教学科研、教育管理、课程设置、校园文化的特色办学进行研究,总结出该校在较短时间取得成功的经验:与名校联合办学,以文化促特色;教育理念先行,自主探索特色;创新育人模式,以模式为特色;改革管理机制,以管理凸显特色。与此同时,文章调查发现,“名校办民校”特色办学的存在法律政策不完善、教师队伍不稳定、制度管理缺乏保障等问题。本文认为X学校的办学实践是我国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发展的缩影,X学校发展存在的问题同样也是我国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名校办民校特色办学不仅是X学校的尝试,也是未来我国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发展的方向。文章最后以小见大,根据前文对X学校个案的研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推进公办和民办教育均衡发展的整合和制度管理,鼓励多样性发展的建议”的建议。
陈红敏[10](2020)在《我国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政策执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政策是拓展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的新举措,该政策的良好执行是实现幼有所育和幼有优育的关键。为了解自政策问世以来,我国地方政府落实政策的具体情况,基于我国“国务院领导、省市统筹、以县为主”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在明确了中央政策的具体内容与要求下,本研究运用文本分析法剖析省级政府贯彻中央政策的具体图景,通过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展现县级政府落实政策的全貌。研究发现,作为学前教育工作的统筹主体以及理性“经济人”,省级政府更多地选择策略性和“行政发包式”执行中央政策,具体体现在政策文件和政策内容两方面。其中,政策文件主要表现出三个特点:第一,政策数量随时间发展呈现“先缓后急”的态势,发布时间主要集中在2019年;第二,政策制定主体数量的多寡与政策类型有关,其中建设管理类政策制定主体多元,方案类政策制定主体单一;第三,政策文件的形式以方案和意见类为主、通知和条例类较少。在政策内容方面,从是否具有操作性和针对性出发,省级政策可以划分为坐而论道的象征型和切实可行的务实型两类,其中象征型政策居多。县级政府层面,以N市A区和B区为例,运用史密斯政策执行分析框架对影响政策执行的四个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由于中央教育政策与土地政策的不对称以及N市土地政策强制性弱且治理方案跟进慢的原因,再加上A区和B区在执行机构、目标群体以及政策资源上情况各异,导致执行政策的方式和效果差异明显。具体表现为:A区在治理行动前虽成功回购一所幼儿园,但由于各部门协同度不高、土地仍未划拨、经费和土地资源有限等原因导致治理压力较大;而B区,理性分析政策精神,严格实施土地划拨政策且诸部门各司其职、信息共享,使得治理工作较为轻松。研究者借助公共服务理论和理性“经济人”假设理论,根据史密斯政策执行分析框架从影响政策执行的四个因素为优化我国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政策的执行提供路径建议。就政策本身而言,建议出台关于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产权归属的司法解释并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完善政策网络,让法律与政策珠联璧合,使政策的执行有法可依且互相呼应;对执行机构而言,建议中央政府加强对政策执行主体的考核并积极促就各部门的合作,优化政策执行机制,激发政策执行主体的内发动力;在执行资源上,建议中央政府确定治理行动的专项拨款并明确土地划拨,为地方政府营造良好的政策执行环境;目标群体方面,建议政府引导开发商和举办者尊重历史展望未来,在理性衡量下作出最优选择。
二、公办幼儿园转制过程中若干产权问题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办幼儿园转制过程中若干产权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转制幼儿园教师的生存状态研究——以辽宁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1.问卷调查对象 |
2.半结构访谈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1.问卷调查法 |
2.半结构访谈法 |
3.数据处理 |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转制幼儿园教师生存状态总体情况 |
(二)转制幼儿园教师生存状态总体情况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1.教师生存状态总体情况在所处园所不同转制类型上的差异 |
2.教师生存状态总体情况在所处园所不同转制阶段上的差异 |
3.教师生存状态总体情况在不同年龄段上的差异 |
(三)转制幼儿园教师生存状态各维度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1.教师生存状态各维度在不同聘用性质上的差异 |
2.教师生存状态各维度状况在不同学历上的差异 |
三、转制幼儿园教师生存状态的讨论 |
(一)转制幼儿园教师总体生存状态探讨 |
1.转制幼儿园教师的生存状态受到个人情况与园所变迁的交互影响 |
2.园所转制背景下教师发展机会增加,自我实现感增强 |
(二)教师生存状态的总体及各维度状况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探讨 |
1.“待遇瓶颈化”生存,民转普、公办转公办民营园教师的生存状态欠佳 |
2.“阶段曲线化”生存,处于园所转制中期的教师易出现阶段性适应困难 |
3.“压力多元化”生存,园所转制背景下中年教师的压力增加 |
4.“身份焦虑化”生存,临时聘用制及合同制教师职业认同感低,流动频繁 |
5.“去光环化”生存,拥有硕士学历的教师工作幸福感较低 |
四、改善转制幼儿园教师生存状态的建议 |
(一)保障线:政府创新干预管理,完善教师权益保障制度 |
1.增加政策支持的“实效性”与“显示度”,破解过渡期“发展瓶颈” |
2.探索“系统归属”“工资联动”等改革方案,创新教师管理机制 |
(二)关键点:调整转制变革的节奏性,兼顾不同教师的诉求 |
1.构建以“关键需要”为首要任务的治理方略,关注教师的“新诉求” |
2.形成“稳步推进”的治理行动路径,处理好过渡期的“衔接点” |
(三)力量源:做好宣传引导,帮助教师规划良好的职业愿景 |
1.以舆论引导为突破口,绘制园所发展新蓝图,增强发展新信心 |
2.以人文关怀加强团队凝聚力,开拓教师发展新空间,探寻发展新契机 |
(2)社会公平视角下的中国社会保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与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与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社会公平视阈下社会保障问题的理论资源与基础 |
2.1 概念辨析与关系界定 |
2.1.1 社会公平的概念界定 |
2.1.2 社会保障的概念界定 |
2.1.3 公平观影响社会保障的基本理念 |
2.1.4 公平观影响社会保障的模式选择 |
2.2 西方学者的理论资源 |
2.2.1 功利主义的公平观 |
2.2.2 福利经济学的公平观 |
2.2.3 “福利国家自由主义”的公平观 |
2.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公平思想 |
2.3.1 社会公平取决于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
2.3.2 以公平为主线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批判 |
2.3.3 对社会主义公平观的探索与构想 |
2.4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保障思想 |
2.4.1 基于再生产理论的社会保险思想 |
2.4.2 基于劳动力相对过剩的社会救助与福利思想 |
2.4.3 基于平均利润率理论的保险基金理论 |
第3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社会公平与社会保障的相关论述与思想 |
3.1 毛泽东的相关论述与思想 |
3.1.1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公平的权利基础 |
3.1.2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前提 |
3.1.3 社会保障制度是体现社会公平的制度设计 |
3.2 邓小平的相关论述与思想 |
3.2.1 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公平的物质保证 |
3.2.2 按劳分配是社会公平的阶段性体现 |
3.2.3 社会保障制度体现了共同富裕的使命追求 |
3.3 江泽民的相关论述与思想 |
3.3.1 确保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实现的要求 |
3.3.2 社会保障制度是推进社会公平的基本措施 |
3.3.3 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 |
3.4 胡锦涛的相关论述与思想 |
3.4.1 拓展了社会公平的维度 |
3.4.2 深化了社会公平的认识 |
3.4.3 强化了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公平取向 |
3.5 习近平的相关论述与思想 |
3.5.1 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向度 |
3.5.2 共享发展是社会公平的实现形式 |
3.5.3 公平与可持续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原则 |
3.5.4 底线公平是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基本要求 |
第4章 社会公平视角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进 |
4.1 以公平为主线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
4.1.1 计划经济时期社会保障理念与制度实践 |
4.1.2 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保障制度的市场化探索 |
4.1.3 以社会公平理念为先导的社会保障公平性矫正 |
4.2 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特征的发展趋势 |
4.2.1 理念:由起点公平到经济公平,并向社会公平复归 |
4.2.2 制度:由单位保障到城乡分立,并向城乡一体迈进 |
第5章 社会公平视角下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现状 |
5.1 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公平维度 |
5.1.1 权利公平之维 |
5.1.2 机会公平之维 |
5.1.3 规则公平之维 |
5.2 新时代以来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取得的成就 |
5.2.1 社会救助 |
5.2.2 社会保险 |
5.2.3 社会福利 |
5.3 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面临的公平问题 |
5.3.1 身份公平问题 |
5.3.2 区域公平问题 |
5.3.3 代际公平问题 |
5.4 新时代社会保障公平问题产生的原因 |
5.4.1 立法进程严重滞后引发身份公平问题 |
5.4.2 制度统筹层次不高引发区域公平问题 |
5.4.3 转制成本责任归属不清引发代际公平问题 |
第6章 构建新时代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 |
6.1 构建新时代更加公平社会保障体系的理念之基 |
6.1.1 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保障公平的原则立场 |
6.1.2 以人民为中心是实现社会保障公平的根本宗旨 |
6.1.3 共享发展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价值引领 |
6.2 构建新时代更加公平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目标 |
6.2.1 幼有所育 |
6.2.2 学有所教 |
6.2.3 劳有所得 |
6.2.4 病有所医 |
6.2.5 老有所养 |
6.2.6 住有所居 |
6.2.7 弱有所扶 |
6.3 构建新时代更加公平社会保障体系的实现路径 |
6.3.1 “兜底线”完善底线公平 |
6.3.2 “织密网”调节非均等公平 |
6.3.3 “建机制”强化规则公平 |
6.3.4 “覆盖全民”、“城乡统筹”实现主体公平 |
6.3.5 “保障适度”、“可持续”凸显代际公平 |
6.3.6 “权责清晰”、“多层次”确保协议公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构建政府统一资助管理的新型普惠性学前教育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综述 |
二、构建新型普惠性学前教育体系的学理基础 |
(一)混合经济理论为构建新型普惠性学前教育体系提供了借鉴启示 |
(二)我国法律为构建新型普惠性学前教育体系提供了法理依据 |
三、新型普惠性学前教育体系的特性 |
(一)突出教育公益性 |
(二)凸显教育公平性 |
(三)实现来源多样性 |
(四)体现政策创新性 |
四、构建新型普惠性学前教育体系的策略 |
(一)正视构建新型普惠性学前教育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 |
(二)探索有针对性的政策策略 |
1. 基本保证各类主体办园目标的达成,以推动各方顺利转制为统一的新型普惠性幼儿园 |
2. 区分固定设施建设成本和日常运营成本,为形成科学合理的成本分担和奖补机制打下良好的基础 |
3. 分类统筹处置固定建设成本的前期投入,形成对民间资本有吸引力的奖补机制 |
4. 创建日常运营成本分担协商机制和推动转制的过渡性安排机制 |
(4)国有民办学校的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价值 |
1.研究背景 |
2.研究价值 |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三)概念界定 |
1.国有民办学校 |
2.办学公平 |
3.民办学校的治理 |
一、文献综述 |
(一)数据库与关键词选择 |
(二)相关文献成果的可视化分析 |
1.相关文献趋势分析 |
2.核心作者数量及合作分析 |
3.关键词分析 |
(三)文献观点综述 |
1.国有民办学校的概念及内涵的观点 |
2.国有民办学校的形成的背景及类型 |
3.国有民办学校的贡献与争议 |
4.国有民办学校治理方向 |
(四)文献述评 |
1.前人研究的贡献及不足 |
2.本研究的学术贡献及创新 |
二、从助力到异化:国有民办学校发展历程 |
(一)政策支持下国有民办学校的产生 |
(二)规范引导下国有民办学校的发展 |
(三)政策禁令下国有民办学校的转制 |
(四)现实博弈中国有民办学校的异化 |
三、从媒体到公众:“假”民办对教育生态的损毁与破坏 |
(一)家长眼中的国有民办学校 |
1.研究设计及实施 |
2.数据呈现及分析 |
(二)媒介话语中的国有民办 |
1.研究样本的选择 |
2.分析框架指标 |
3.话语分析 |
(三)坊间舆情中的办学乱象 |
1.样本的选取与样本特征 |
2.文本词频分析 |
3.文本分析 |
四、国有民办的治理:X省的实践 |
(一)治理的先决条件 |
1.利益相关者观念的改变 |
2.机制的建立 |
(二)正在采取的措施及效应 |
1.出台法规政策促进民办教育发展 |
2.规范国有民办学校招生方式 |
3.加强教师队伍编制管理 |
(三)应进一步采取的措施 |
1.制定国有民办学校治理方案 |
2.改进监管力度和评鉴体系 |
3.构建民间治理和信任体系 |
五、研究回顾与反思 |
(一)研究回顾 |
(二)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附录二 :家长眼中的国有民办学校问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5)城镇小区配套民办园普惠化推进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缘起 |
1. 响应十九大报告中“幼有所育”的号召 |
2. 落实国家对城镇小区配套民办园治理的需要 |
3. 个人兴趣 |
(二) 研究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实践意义 |
(三) 概念界定 |
1. 小区 |
2. 小区配套幼儿园 |
3. 普惠性民办幼儿园 |
(四)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 城镇小区配套园的相关研究 |
2. 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相关研究 |
(五) 研究设计与方法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内容 |
4. 研究方法 |
5. 研究思路 |
一、政府支持小区配套园普惠化的政策措施 |
(一) 小区配套园普惠化的国家政策 |
(二) 武汉市政府支持小区配套园的文件概览 |
二、案例园的现实境况调查 |
(一) 案例园的实际情况 |
(二) 调查研究过程及统计 |
1. 问卷调查及统计 |
2. 访谈结果及分析 |
(三) 普惠性转轨对该园带来的影响 |
1. 积极影响 |
2. 消极影响 |
三、城镇小区配套民办园在普惠性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 存在的问题 |
1. 普惠性评定标准不清晰,政策推进难度大 |
2. 区教育局监管力度不够 |
3. 民办园资金短缺,融资形式单一 |
4. 民办园的保教质量和管理水平难以提升 |
(二) 原因分析 |
1. 政府统筹规划落实有偏差 |
2. 幼儿园“摸索式”转制,政策执行缺乏指引 |
3. 民办园教师准入和管理制度不完善 |
4. 社会各界对普惠性政策缺乏了解 |
四、城镇小区配套民办园的普惠性推进策略 |
(一) 加强政府统筹力度 |
1. 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加大扶持与监管力度 |
2. 建立经费保障机制,细化经费投入体系 |
3. 构建幼儿教师权益保障机制 |
4. 对社会进行普惠性教育,加大普惠宣传 |
(二) 激发社会力量投入学前教育的积极性 |
1. 加大捐资助学投入比例,拓展学前资金来源 |
2. 整合社会资源,提高办园水平 |
3. 形成尊重幼儿教师的良好风气 |
(三) 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积极适应普惠化转制 |
1. 明晰普惠性价值,严格落实政策的相关要求 |
2. 开发多元融资渠道,整合多方资源保障保教质量 |
3. 完善园所管理制度,保障幼儿教师权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对幼儿园园长的访谈提纲 |
附录二: 对武汉市某社区的幼儿家长的问卷调查 |
致谢 |
(6)南昌市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普惠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1.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 |
2.普惠性幼儿园 |
(四)文献综述 |
1.普惠性幼儿园定性、特点及建设现状的相关研究 |
2.幼儿园费用普惠的相关研究 |
3.幼儿园普惠性教育质量的相关研究 |
4.幼儿园面向大众的相关研究 |
5.幼儿园普惠性政策制定与实施的相关研究 |
6.幼儿园普惠性发展策略的相关研究 |
(五)研究设计 |
1.研究目标 |
2.研究内容 |
3.研究对象 |
4.研究方法 |
5.技术路线 |
二、南昌市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普惠发展的现状 |
(一)费用普惠 |
1.民办与公办配套幼儿园收费呈倍数差距 |
2.收费种类繁多、总体满意度尚好 |
(二)教育质量普惠 |
1.幼师以大专学历居多 |
2.小区环境影响办园条件 |
3.教师高控与特色课程操办现象并存 |
4.不同性质的园所管理截然不同 |
(三)面向大众普惠 |
1.覆盖小区内外但弱势群体占比少 |
2.家长对普惠性满意度处中等偏上 |
(四)政府扶持普惠 |
1.及时出台政策分解任务 |
2.科学分类执行移交任务 |
3.政府投入额有园所差异 |
三、南昌市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普惠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
(一)普惠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民办配套园收费相对较高 |
2.入园的便捷与安全未能兼顾 |
3.师资力量弱,管理难规范 |
4.优质配套园资源分配不匀 |
5.配套园的移交、建设不到位 |
(二)普惠发展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
1.民办配套园运营成本大 |
2.规划设计缺乏科学性 |
3.幼师收入低、稳定性差 |
4.家长多元化选择的要求 |
5.政策的执行与落地滞后 |
四、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普惠发展策略 |
(一)平衡民办配套园收支,加大配套园补助力度 |
1.加强办园成本核算和定价监督 |
2.提高政府补助标准和补助力度 |
(二)完善配套园管理制度,加快规范化办园进程 |
1.界定性质,规范名称 |
2.安全便利,统筹兼顾 |
3.提升专业,引领导航 |
4.健全组织,依规调解 |
(三)科学配置学前资源,推进普惠办学进程 |
1.加快回收协商移交配套园工作进程 |
2.多路径扩充小区普惠性学位数量 |
3.建立公办为主导的普惠办学模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7)淮北市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由 |
1.1.1 政策背景 |
1.1.2 现实需要 |
1.1.3 个人专长 |
1.2 概念界定 |
1.2.1 财政投入 |
1.2.2 学前教育财政投入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 |
1.3.2 国内研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2 研究设计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方法 |
2.3.1 文献分析法 |
2.3.2 问卷与访谈法 |
2.3.3 比较研究法 |
2.4 研究数据 |
2.4.1 问卷取样 |
2.4.2 访谈情况 |
3 淮北市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历史与现状 |
3.1 改革开放以来淮北市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历史演进 |
3.1.1 恢复发展阶段(1978-1992年) |
3.1.2 转型发展阶段(1993-2010年) |
3.1.3 逐步完善阶段(2011年至今) |
3.2 淮北市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现状 |
3.2.1 淮北市学前教育现状 |
3.2.2 淮北市生均学前教育经费现状 |
3.2.3 淮北市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方式 |
3.3 本章小结 |
4 淮北市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经验与不足 |
4.1 淮北市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已探索的经验 |
4.1.1 建立学前教育资助体系 |
4.1.2 建立公办园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制度 |
4.1.3 探索政府主导的幼教集团化投入模式 |
4.2 淮北市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仍存在的不足 |
4.2.1 财政投入总量不足 |
4.2.2 财政投入结构失衡 |
4.2.3 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机制不完善 |
4.3 本章小结 |
5 合肥市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先进经验 |
5.1 合肥市学前教育改革的先进经验 |
5.1.1 公建民营,引进民间资本办园 |
5.1.2 民办公助,扶持普惠性民办园 |
5.1.3 购买服务,大力发展公办园 |
5.2 合肥市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经验总结 |
5.2.1 投入方向明确 |
5.2.2 投入资金多元 |
5.2.3 地方法规支撑 |
5.3 本章小结 |
6 优化淮北市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建议 |
6.1 完善投入机制 |
6.1.1 持续保障财政投入 |
6.1.2 鼓励扩大社会投入 |
6.2 优化投入结构 |
6.2.1 价值取向: 以普惠和质量促进普及与公平 |
6.2.2 重点领域: 完善幼儿教师工资保障机制 |
6.2.3 提升效益: 落实幼儿园经费使用自主权 |
6.3 促进法制建设 |
6.4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淮北市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幼儿园园长调查问卷 |
附录二 |
淮北市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幼儿园园长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流动儿童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的个案研究 ——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必要性:以子女随迁模式为主导的人口流动常态化 |
二、现实性:普惠性学前教育的内涵要求和现实瓶颈 |
三、紧迫性:特大城市人口控制与学前教育资源总量不足的突出矛盾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提供实践经验:妥善治理无证幼儿园,因地制宜扩大学前教育资源 |
二、揭露价值矛盾:指出普惠性学前教育盲区,维护流动儿童教育平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流动儿童学前教育供给的现状研究 |
二、流动儿童享受普惠性学前教育的阻碍因素 |
三、地方政府在流动儿童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上的实践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问题 |
一、概念界定 |
二、研究问题 |
第二节 案例研究 |
一、案例分析单元 |
二、资料收集 |
三、案例分析 |
第三节 研究的真实性 |
第三章 居住证制度下非沪籍人口学前教育资源的分配 |
第一节 2005-2010 年:凭产权证入公办园和公建配套民办幼儿园 |
一、触发机制下出台的“小区生”补贴政策 |
二、“小区生”补贴政策的发展完善 |
第二节 2011-2018 年:纳入居住证的入园积分制 |
一、闵行区创新采用入园积分制 |
二、居住证积分成为享受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条件 |
第三节 2019 年-至今:居住证与学前教育资源实现完全挂钩 |
一、系统招生下的民办三级幼儿园 |
二、家长应对——曲折的居住证办理过程 |
第四章 流动儿童学前教育资源格局的形成 |
第一节 民办公助幼儿园的历史和特征 |
一、什么是“民办公助”幼儿园? |
二、历史:为解决流动儿童入园难问题,公办园转制为民办公助幼儿园 |
三、特征:产权国有、政府扶持、自主运营 |
第二节 民办三级幼儿园的发展历程 |
一、2008 年之前:乱象丛生——非法办学点野蛮生长 |
二、2008-2015:整顿规范——看护点分类治理 |
三、2008-至今:引导扶持——民办三级幼儿园平稳发展 |
第五章 流动儿童学前教育资源质量提升的外部支持 |
第一节 政府规范管理 |
一、业务主管部门:层级逐渐上移,走向专业管理 |
二、办园质量标准:严格要求安全卫生,逐步转向保育教学 |
三、多部门参与检查,责任督学全覆盖 |
第二节 财政有限扶持 |
一、区教育局:零散师资培训 |
二、公办幼儿园;结对帮扶,构成办学联合体 |
三、多级政府财政:设施设备投放,租金津贴补助 |
第三节 NGO公益项目开展 |
一、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联合之路专项基金——萌芽计划 |
二、上海多阅公益组织——苗苗阅读项目 |
三、雨滴儿童基金会——早期儿童发展项目 |
第六章 讨论与展望 |
第一节 发现与创新 |
一、主要发现 |
二、新意之处 |
第二节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中文文献 |
A普通图书 |
B期刊论文 |
C学位论文 |
D电子文献 |
E报纸、会议类 |
英文文献 |
后记 |
(9)“名校办民校”模式下民办义务教育特色办学研究 ——以X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民办义务教育 |
1.3.2 名校 |
1.3.3 特色学校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2 “名校办民校”的发展历程及理论依据 |
2.1 “名校办民校”的产生及发展历程 |
一、 我国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 |
二、 “名校办民校”的产生及发展 |
2.2 “名校办民校”创办的理论依据 |
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理论 |
二、 教育公平理论 |
三、 舒尔茨和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 |
四、 科斯的现代产权理论 |
3 X学校特色办学建设现状调查 |
3.1 调查对象 |
3.2 调查目的 |
3.3 调查方法 |
一、 X学校的选择 |
二、 问卷的设计 |
三、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3.4 调查结果分析 |
一、 X学校教师特征情况调查 |
二、 X学校“名校办民校”:特色办学成效研究 |
4 X学校特色办学分析 |
4.1 X学校特色办学 |
4.2 特色办学成果分析 |
4.2.1 与名校联合办学,以文化促特色 |
4.2.2 教育理念先行,自主探索特色 |
4.2.3 创新育人模式,以模式为特色 |
4.2.4 改革管理机制,以管理凸显特色 |
4.3 X学校特色办学经验推广 |
一、 学校发展自主化 |
二、 注重学生发展 |
三、 注重常规管理 |
四、 注重队伍建设 |
五、 注重课程改革 |
六、 注重特色建设 |
5 “名校办民校”:民办义务教育特色办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5.1 “名校办民校”:民办义务教育特色办学中存在的问题 |
5.1.1 法律政策不完善 |
5.1.2 教师队伍不稳定 |
5.1.3 制度管理缺乏保障 |
5.2 促进民办义务教育特色办学的建议 |
5.2.1 推进公办和民办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管理的建议 |
5.2.2 学校发展要具有特色,鼓励多样性发展 |
6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一 X学校特色学校建设情况的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 二 X学校校长访谈提纲 |
附录 三 X学校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10)我国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政策执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个人旨趣——家门口上得起的幼儿园在哪? |
二、民生疑问——五分钟生活圈如何实现便捷? |
三、现实之问——2010年的政策是否真正落地?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 |
二、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政策 |
三、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政策执行 |
第四节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一、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的研究 |
二、教育政策执行的研究 |
三、思考与启示 |
第五节 理论基础 |
一、公共服务理论之“服务而非掌舵” |
二、公共选择理论之理性“经济人”假设 |
三、公共政策执行理论——史密斯政策执行分析框架 |
第六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路径 |
二、研究目标 |
三、研究对象 |
四、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中央政府对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的顶层设计与意义 |
第一节 中央政府关于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的顶层设计 |
一、从规范要求到专项整治再到专项治理 |
二、“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属性”与“服务设施用地”错位 |
第二节 新时代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的现实意义 |
一、小区配套幼儿园政策助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动 |
二、小区配套幼儿园政策助力国家人口安全的战略部署 |
三、小区配套幼儿园政策助力十九大幼有所育的重要承诺 |
小结 |
第三章 省级政府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政策的执行 |
第一节 政策文件扫描:时间集中、主体众多、形式多样 |
一、政策发布年度——“波浪式-拱桥式-指数式”发展态势 |
二、政策制定机构——涉及部门多、主体多寡类型化 |
三、政策文件形式——方案、意见为主,通知、条例类较少 |
第二节 政策内容洞察:泾渭分明的象征型与务实型 |
一、内容设计类型化——象征型和务实型两支分流 |
二、象征型政策——行政上的符号 |
三、务实型政策——执行上的指南 |
第三节 政策现状透析:策略性和“行政发包式”执行 |
一、作为理性“经济人”的策略性执行 |
二、作为统筹主体的“行政发包式”执行 |
小结 |
第四章 县级政府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政策的执行实践——以N市A区和B区为例 |
第一节 N市A区的政策执行 |
一、前治理时代:收获与困境并存 |
(一)“三项工程”促就回购一所幼儿园 |
(二)困境:跨部门协同失灵与土地财政 |
二、专项治理时代:千头万绪,力有未逮 |
(一)不知所措,无所适从——政策理解难 |
(二)教育一人“拎独头”——各部门协同难 |
(三)国家请客,地方买单——私有园所回购难 |
第二节 N市B区的政策执行 |
一、前治理时代:收获和协作兼得 |
(一)回收部分“跨节点”幼儿园 |
(二)各部门奏响协同执行的“合奏曲” |
二、专项治理时代:再次梳理,皆为普惠 |
(一)多部门联合摸底——高效率合作 |
(二)始终秉持普惠初心——鼓励办成普惠 |
第三节 政策执行差异的原因分析 |
一、央地政策设计的周全性与强制性分析 |
(一)“公共服务设施定位”与“居住服务用地”错位——中央教育政策与土地政策不对称 |
(二)执行力不强的土地政策和姗姗来迟的治理方案——N市政策跟进相对较慢 |
二、目标群体的复杂度与配合度分析 |
(一)私有多与公有多——目标群体的复杂度不同 |
(二)拒绝与接受——目标群体的配合度不同 |
三、执行机构的策略和协同度分析 |
(一)鼓励捐赠与互相合作——执行策略不同 |
(二)单枪匹马与珠联璧合——各部门协同度不同 |
四、政策经费与土地资源的分析 |
(一)囊中羞涩与富埒陶白——经费资源不同 |
(二)寸土尺地与广袤天地——土地资源不同 |
小结 |
第五章 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政策执行的路径建议与研究反思 |
第一节 路径建议 |
一、司法解释与政策补充,法律与政策的珠联璧合 |
二、专项拨款与土地划拨,全力保障普惠化的实现 |
三、执行主体的考核与合作,优化执行机构的执行机制 |
四、尊重历史展望未来,理性衡量作出最优选择 |
第二节 研究反思 |
一、研究目标反思 |
二、研究对象反思 |
三、研究深度反思 |
附录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政策汇总表 |
附录二 中央关于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的政策统计表 |
附录三 N市关于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的政策统计表 |
附录四 教育行政人员访谈提纲 |
附录五 小区配套幼儿园举办者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公办幼儿园转制过程中若干产权问题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转制幼儿园教师的生存状态研究——以辽宁省为例[J]. 秦旭芳,暴思霁.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1(06)
- [2]社会公平视角下的中国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 李思特. 吉林大学, 2021(01)
- [3]构建政府统一资助管理的新型普惠性学前教育体系[J]. 傅维利,刘磊. 教育研究, 2021(03)
- [4]国有民办学校的治理研究[D]. 吴依妮.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5]城镇小区配套民办园普惠化推进的个案研究[D]. 刘彤.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6]南昌市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普惠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 邓璠.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7]淮北市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研究[D]. 杨梦竹. 淮北师范大学, 2020(12)
- [8]流动儿童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的个案研究 ——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D]. 李芳.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9]“名校办民校”模式下民办义务教育特色办学研究 ——以X学校为例[D]. 李丽.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10]我国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政策执行研究[D]. 陈红敏.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