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参与申请项目

4. 参与申请项目

一、四、为申报项目做贡献(论文文献综述)

李岸[1](2021)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数字化时代的飞速发展,现基本上趋向无纸化办公,许多的领域都开始利用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对日常管理工作进行管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也是如此,所以尽快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管理系统,对创新创业项目管理带来极大的便利,工作的效率也会得到较大的提高。本论文就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传统管理模式及设计项目管理系统必要与前景做了市场需求分析,同时论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管理系统功能模块,以及系统如何实现比对项目的重复、便捷审核项目、快速查询等功能的,以便管理人员随时查阅工作的进度。本系统通过设立不同的账户功能权限来实现创新创业项目管理系统用户的登录、申报、管理等需求功能。基于上述,本文提出通过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管理系统,该系统采用前后端的方式,用Django技术实现web前端,使用到Apche服务器;后端用Pycharm开发,使用的都是Python语言编写,数据库用到MySQL。系统满足了创新创业项目申报、审核、管理等预期目标。本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为大学生提高项目申报、资料查阅、申报进度提高了便利,同时可以帮助指导老师审核筛选的工作,大大的提高了管理工作效率。本系统的开发使用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管理的开发相关,对今后有类似管理工作流程的创新创业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具备有一定的参考性。

吴明瑞[2](2021)在《建构“新上海”:《申报》对大上海计划的媒介呈现研究(1927-1937)》文中研究指明

庄细细[3](2020)在《近代中国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研究(1890-1949)》文中认为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是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产物,同时也是妇女解放的一种实践方式。妇女解放运动的不断发展,进一步激发了妇女“国民责任”,成为了她们从事慈善事业的动力。同时,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为女性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使其初步具备从事慈善活动的物质基础。而公共空间的扩大为妇女团体开展慈善活动创建了有利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面对近代中国战乱频发和灾荒饥馑,具有善心的近代妇女积极结成团体从事慈善活动。众所周知,近代中国是一个不断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思想意识与社会环境也发生变化,这亦推动了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发展。维新变法至清末新政时期是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萌芽阶段,中国近代妇女在妇女解放思潮中觉醒,开展了有别于传统的妇女慈善活动。在慈善观念上,由传统的“福报”观念转为“女国民”责任;而在慈善组织上,由妇女个体慈善向妇女团体慈善转变;慈善方式上,从“捐款捐物”走向“筹款筹物”。到了辛亥革命时期,妇女运动的高涨使得近代妇女团体的力量得到壮大,这一时期慈善活动开始多样化;在慈善救济理念上,由“养”转变到“教”;在慈善组织上,基督教妇女团体开始出现。到了抗战时期,受到民族精神的激发,妇女团体把慈善事业与民族救亡联系起来,慈善活动重心由筹款赈灾转向“民族救亡”。这一时期也是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鼎盛时期,各妇女团体在慈善活动中的合作关系更为密切。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妇女团结一致,开展全国性的慈善活动,而这时基督教妇女团体慈善活动也更加活跃。抗战结束后到新中国成立前,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近代妇女团体慈善事业的重心转向以经济复员为中心的战后救助,寡弃妇女成了重要救助对象,而举办廉价托儿所成了新的慈善内容。由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发展演进所知,近代中国妇女团体慈善活动内容极为丰富,主要有赈济灾荒、抗敌后援、慈善教育、儿童保育和戒除烟瘾、法律援助等。透过其慈善活动的内容,亦可窥探出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特点。首先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对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特点进行探究,发现近代妇女团体更擅长通过娱乐活动为慈善事业筹款,更加关注儿童保育。其次,引入社会阶层理论对近代开展慈善活动的妇女团体进行研究,发现上层阶级妇女引领近代妇女慈善。最后,分析妇女的生理特质、性格特征与社会角色,指出近代妇女团体逐渐从辅助男性开展慈善活动的配角转变为组织开展慈善活动的主体,逐渐撑起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的半边天。同时,通过考察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内容与特点,亦可看出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她们开展的慈善活动宣扬了妇女解放思想,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维护了妇女的合法权益;战争中的募捐救济活动还为战争取得胜利做出一定贡献。当然,受到近代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亦有一定的局限性。

沈莹婷[4](2020)在《上海自贸区走私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海自贸区成立至今已经走过第七个年头,七年来,一大批创新制度诞生于此,以“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为核心灵魂的自贸区创新制度体系,已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自贸区建设经验,为我国后续逐步建立的18个自由贸易区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示范带头作用。与此同时,自贸区创新制度建设亦为海关监管制度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上海自贸区海关试行海关创新监管机制,有效缩短入区通关时间,降低企业通关成本。然而,宽松的监管模式亦容易产生走私隐患。“一线放开”后的审单不严,成为“申报不实”走私隐患;“区内自行运输”下的物流模式,徒增“货物调包”走私风险。笔者特此选取近四年上海自贸区走私刑事案件,梳理上海自贸区近年走私犯罪发展趋势,展开自贸区走私类案研究,并以刑法理论分析自贸区走私犯罪的刑法适用及刑罚规制问题,以期对上海自贸区的走私犯罪预防与惩治有所裨益。本文的研究内容与主要结论大致如下:第一部分,上海自贸区建设下的走私犯罪概况。以大数据分析的实证研究方法,阐述近年上海自贸区建设下的走私犯罪概况,引出对于上海自贸区走私犯罪典型案件的浅析,同时,对于上海自贸区走私类案进行深入研究。该部分的主要结论是:自贸区特殊的监管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其有效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亦不可避免地为走私犯罪提供便利。自贸区走私犯罪的类案研究方面,近年来,“申报不实”类型的走私犯罪手法,已从传统单一主体实施的“伪报品名”包装为共同犯罪模式的“包税通关”;近年撅起的“绕关走私”类型的走私犯罪对象也从原有的成品油走私,扩大到进口白糖、香烟等其他货物的走私。第二部分,上海自贸区走私犯罪的刑法适用。以上海自贸区三例新类型走私犯罪为切入,以刑法理论为视角,从犯罪认定及法律适用层面辨析近年上海自贸区走私犯罪的突出问题,主要包括单位犯罪的成立、主观故意的认定、走私未遂的辨析、套税行为性质分析等方面。该部分主要结论为:单位犯罪问题中,当子公司员工“擅自”为母公司实施走私犯罪,且走私利益尽归母公司所有时,不能直接推定单位对员工的走私行为具有“事后追认”的主观要件;当母公司与子公司均不能成立单位犯罪时,涉案员工的走私行为性质属于假想的片面共犯。走私未遂认定问题中,转关走私犯罪的既遂时点应认定为货物初次到港备案时,而非正式申报时;走私犯罪系行为犯,而非结果犯,但是关于“走私犯罪无未遂”、自贸区“一线之内无走私,二线走私无未遂”的观点均不正确,走私犯罪亦具备犯罪未遂的未完成形态。套税行为性质分析中,加工贸易企业实施“一日游”业务操作过程中所缴纳的税款不应从偷逃应缴税总额中扣除,但实务中部分法院综合考虑行业因素等情形往往予以扣除。第三部分,上海自贸区走私犯罪的刑罚规制。以大数据分析的实证研究方法,重点关注实务中自贸区走私犯罪高频发生环节,梳理上海自贸区走私犯罪的刑罚适用问题。该部分的主要结论是:自贸区走私犯罪的罪名适用上,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占比超过九成。自由刑判定情况中,轻刑判决占比较大,但重刑化发展趋势明显。以占比最高的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为例,近年来,上海自贸区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自然人犯罪的涉案金额逐年激增;但是,对于涉案偷逃税额特别巨大的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犯罪,其刑期适用存在量刑畸轻的情况。缓刑适用情况中,轻刑案件缓刑适用率极高,拘役刑判决的缓刑适用率高达100%。近年的自贸区走私犯罪中,罚金刑的量刑存在罪刑不均衡现象,法院自由裁量权过高,过于注重酌定量刑情节考量,极易使个案不确定因素增多。第四部分,上海自贸区走私行为的行政处罚规制与行刑衔接机制构建。以上海自贸区走私行政监管现状为切入,从行刑衔接的角度阐述自贸区走私的法律规制复杂性,对于自贸区走私案件行刑衔接现状,阐述行刑衔接的必要性,提出完善设想与建议。

邢通[5](2020)在《大规模风电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机制及优化模型研究》文中认为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开启,确定了“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体制架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几年的发展,我国电力市场建设成效初显,中长期交易市场实现常态化运行,八个现货市场试点稳步推进,中长期交易为主、现货交易为补充的电力市场体系初具雏形。在此基础上,以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发展环境发生很大变化,随着发用电计划放开比例逐步扩大,传统的全额保障性收购政策将退出舞台,市场成为新能源消纳的重要途径。由于风电的波动性和随机性,风电参与市场存在天然劣势,如何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设计风电参与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等全市场体系交易机制,从而实现新能源消纳的目标,是我国电力市场建设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重点考虑风电的消纳问题,从中长期市场到现货市场,由日前市场深入到实时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研究电力市场交易机制及优化运行,针对我国可再生能源消纳保障机制研究省间风电交易策略,主要研究容如下:(1)概述了国内外电力市场发展现状及交易体系。首先从国外典型电力市场的发展现状展开研究,总结了美国、英国、北欧等国家电力市场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各国的电力工业概况和电力改革进程;然后,根据上述各国电力市场现状,从市场运营机构到市场管理等方面介绍了我国的电力市场交易体系;最后,立足电力体制改革的大环境,结合经济发展、资源禀赋等实际情况,基于风火打捆参与电力中长期合约交易、风光储协同参与短期交易电量、风电调峰辅助服务交易三方面分析了风电参与多级电力市场交易路径,为后续章节的电力交易优化模型和运营模式的研究做出铺垫。(2)提出了风电-火电参与电力中长期合约交易优化模型。首先,建立了年度双边协商交易、月度集中竞价交易、挂牌交易的电量确定和电价确定模型,简述了中长期市场合约电量的年分解到月、月分解到日、日分解到时的分解方式。然后,提出了风电和火电参与电力市场的两种方式,综合考虑系统备用、弃风惩罚、绿证交易等问题,基于此建立风火独立参与市场交易模型和联合参与市场交易模型,在满足功率平衡、系统备用等约束条件下研究发电侧收益最大的问题。最后,算例分析结果表明风电和火电联合参与电力市场与单独参与相比,具有额外效益,克服了风电出力波动给系统带来的威胁,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3)提出了风险中立情景和风险非中立情景下的风-光-储参与电力日前交易优化模型。首先,建立了风-光-储系统不确定性分析模型及其处理方法;其次,分别构建了风险中立情景下的风-光-储独立参与日前交易和合作参与日前交易的优化模型。然后,构建了基于CvaR的风险非中立下风-光-储参与日前交易优化模型,研究在不同风险置信水平情景下,风-光-储协同参与电力日前交易的效益。最后,选取了典型地区进行了算例分析,提出了考虑清洁能源出力不确定性及风险性的风-光-储协同参与电力日前交易的最优策略。(4)提出了风电-抽水蓄能电站参与电力实时竞价交易模型。风电-抽水蓄能联营能够增加风力发电的消纳率,且风电-抽水蓄能系统由于具有了一定的功率调控能力,其参与电力实时市场获得了盈利的能力。针对风电-抽水蓄能联营参与多时间尺度电力现货市场竞价的问题,考虑风电出力及市场结算价格的不确定性,关注日前市场与实时市场的联动关系,构建了风电-抽水蓄能系统多时间尺度竞价优化模型,在长时间尺度风电-抽水蓄能竞价优化模型中,对风电出力及实时市场平衡价格的不确定性,分别使用随机优化技术和鲁棒优化技术进行处理,并构建了基于条件风险机制(Conditional Value at Risk,CVaR)的日前出力申报决策优化模型;在短时间尺度风电-抽水蓄能竞价优化模型中,引入模型预测控制(model predictive control,MPC)方法,基于支持向量机模型(Support Vector Machines,SVM)对风电出力及实时市场平衡价格进行滚动预测,并构建了实时出力申报决策优化模型对控制变量(实时市场出力申报量)进行控制优化,最后,加入反馈矫正环节形成闭环控制,从而实现实时市场竞价的滚动优化过程,通过滚动优化,实现不确定性变量的提前预测值与实际发生值的逼近,保证实时竞价优化结果的准确性。(5)提出了火电-储能-需求响应联合参与风电调峰交易和效益补偿优化模型。从源荷两侧入手,引入需求响应机制,提出火电机组不同调峰阶段能耗成本模型,构建火电、储能与需求响应联合开展风电调峰交易优化模型;进一步,对比分析火电、储能、风电和需求响应合作和非合作时的运营收益,通过分析不同主体的效益变动情况,引入Sharply值法,构造火电、储能、需求响应联合调峰交易补偿机制;最后,选择中国东北某局域电网作为仿真对象。所提多源调峰交易成本测算模型,有效描述了不同调峰源的调峰成本。所提火电、储能、需求响应多源调峰交易多目标优化模型,能够兼顾调峰交易的经济性和环境性。相比火电、储能、需求响应独立调峰情景,当火电、储能和需求响应联合调峰时,调峰交易方案达到最优,表明两者间具有协同优化效益。所提火电、储能、需求响应多源调峰交易补偿机制,实现各调峰主体均能按照贡献率获取增量收益,实现调峰效益的最优化分配。(6)分析了风电参与跨省区电力市场消纳交易保障机制。首先,从政策内容解析、政策制定历程与调整、政策作用影响三个方面展开,梳理了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政策。然后通过分析累计消纳权重达标值和测算电力交易需求量,建立了跨省区需求量交易模型和风电消纳水平评估模型,并以某省电网为研究对象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进一步完善可再生能源电力市场交易机制能够打破省间市场交易屏障,通过市场化方式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量。最后,从市场机制短期发展、运行机制短期发展、可再生能源消纳机制远景三个方面给出风电参与可再生能源消纳机制的发展建议,针对可再生能源参与市场面临的问题,需要不断完善市场交易机制,形成科学合理的消纳权重责任考核机制,促进清洁能源消纳量。

柯雨昕[6](2020)在《非遗名录制度地方实践的规范性研究 ——以农民画为例》文中指出我国于2004年6月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组织成为公约缔约国,针对《公约》提出制定非遗清单编制的要求,我国制定了非遗名录制度,并最终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名录制度和名录体系的运行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环节,也成为社会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窗口。但在该制度的实践过程中却出现不少问题,如许多不符合非遗概念界定的文化项目被登录成为非遗名录制度中的一员,这就为名录制度和名录体系的长期实施埋下了隐患。本研究以农民画为例,探讨不符合非遗概念界定的文化项目,是如何通过自我阐释增加自身作为非遗的合理性,最终成为非遗代表性项目;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原有的非遗名录制度存在哪些不规范之处,给予这些文化项目成为非遗的操作空间;最终为制度设计者提供来自社会实践的反馈,为基层非遗名录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增益思考。本研究运用参与观察、个人访谈等方法对农民画的流行地区进行实地田野调查,并结合文献法和案例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对农民画概况、历史沿袭的梳理,了解农民画移植、发展的关联性;重点对农民画的自我阐释,即成为非遗的合理性进行分析;最后落实到非遗名录制度的规范性探讨,为非遗名录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本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交代研究缘起,并对研究意义进行说明,即以农民画为例,展开对非遗名录制度实践规范性的反思,为非遗名录制度建设研究提供一个实证案例;其次对不同层级的非遗名录制度和农民画研究现状分四部分进行梳理;最后说明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法。第二部分着重说明名录制度的理念与地方实践。首先探讨国家和地方不同层面非遗名录制度实践的理念,继而探讨省级和市级非遗名录制度的实践情况。在理念与实践的对比中,厘清不同层级非遗名录制度的实施情况,探究其中存在的可操作空间。第三部分探讨了农民画的申遗过程。首先介绍了农民画的时代背景与发展情况,继而探讨不完全符合非遗概念界定的农民画通过在地化移植与合理性填补两种途径拓展了自身作为非遗的合理性,使自己获得非遗名录的“入场券”,成为非遗名录的一员。第四部分首先通过对照X市农民画申遗的申报书与非遗名录制度的标准,指明非遗名录制度在地方实践中存在的不规范问题;其次分析针对这些不规范情况作出的处理所给予文化项目在申遗过程中提供的“帮助”,得出非遗名录制度在文化项目申遗过程中的偏差空间。第五部分结合非遗名录制度实践情况与制度现状,就存在的问题分别提出相应的对策,即建立非遗价值评估体系和完善非遗名录制度退出机制,从而为完善非遗名录制度地方实践规范性提供一个参考意见。结语对本论文进行梳理和总结,最终对非遗名录制度的实践重返《公约》非遗名录清单的理念、对非遗名录制度的制定标准进行再解读。

郑漪波[7](2019)在《刍议集体土地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制度 ——从集体土地入市角度》文中指出在商品房价格日益上涨的情况下,公共租赁住房能有效解决部分人口的住房问题。由于国有建设用地的紧缺,2012年,国土资源部批准北京市和上海市作为集体建设用地建设公共租赁住房首批试点城市,首次允许利用集体土地建设公共租赁住房。2017年8月,国土资源部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方案》(国土资发[2017]100号)【以下简称“(2017)100号文”】,同意在北京、上海、佛山等13个试点城市开展利用集体土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允许村镇集体经济组织自行开发运营,或者通过联营、入股等方式与其他企业合作,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运营租赁住房。截止2019年1月,试点城市已扩大至18个。利用集体土地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具有积极意义。一方面,能有效盘活低效、闲置的农村土地资源,增加农民集体的收益;另一面,增加了公共租赁住房的用地来源,切实有效地解决部分居民的住房问题。该制度对于建设城乡统一的房地产市场、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也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在2020年1月1日之前,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除了33个集体土地入市试点地区之外,禁止其他地区的集体土地直接入市交易。即便是在入市试点地区,入市土地也仅限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确定为工业、商业用途等的经营性用地,并明令禁止将集体土地用于建设房地产项目。2020年1月1日之后,也仍然维持对入市土地的用途管制,仍未允许将集体土地用于建设住宅项目。因此,利用集体土地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制度仍存在着诸多法律障碍。本文先介绍公共租赁住房制度以及集体土地入市制度的含义和特点,并对这两项制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以此引出为何会产生利用集体土地建设公共租赁住房这一制度。随后,对北京市大兴区、上海市松江区及佛山市南海区等三个“双试点”区域(既是集体土地入市试点地区,又是利用集体土地建设公共租赁住房试点地区)的相关政策和实际案例进行了对比和分析。通过以上理论研究和实际案例研究,本文总结出利用集体土地建设公共租赁住房这一项制度中,就土地供应方面存在的法律障碍,如:将集体土地用于建设公共租赁住房不符合集体土地的法定用途;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人、入市主体、建成后的建筑物、构筑物的所有权人不明确;不动产登记存在障碍;不动产抵押和转让存在障碍;土地使用权期限届满后的续期问题不明确,等等。基于以上研究,针对以上法律障碍,本文最后从立法以及相关制度的完善角度提出建议。

杨小婉[8](2019)在《产学研合作动机、合作行为对学者的学术绩效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学为经济和社会服务的使命促使大学与产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大学作为供给方,为需求方的企业提供互补性创新资源,产学研协同创新成为企业技术能力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应在推动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和自主创新发展的同时,也有助于大学组织目标的实现。然而,我国大学的科研人员,尤其是工科领域,对应用研究的过多追求导致产学研合作的重点向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层面下移。由于这种产学研合作的目标是以企业为导向,这使得其反向地对大学目标和学者的学术绩效达成方面受到的影响因素更加复杂。学术界过去对这一研究的关注点大量聚焦在产学研合作对企业绩效或合作绩效的影响上,对于产学研合作影响大学的研究,尤其是对个体层面上学者的学术绩效的影响路径缺乏探讨,更缺乏系统、深入的实证研究。为促进高校学者有效地整合企业创新资源,在实现产学研合作目标的同时提升学术绩效,本文将研究点落脚在微观个体层次,以高校科研团队的学者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探索性多案例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实证研究法等,围绕为什么参与产学研合作、怎么做以及参与产学研合作带来的学术绩效结果如何的逻辑,搭建了“合作动机是起点,资源投入是中介,伙伴匹配是调节,学术绩效是目标”的概念理论框架,明确回答“高校科研团队的学者是如何基于异质性的产学研合作动机去选择不同的合作行为,进而最终实现学术绩效最大化?”这一核心问题。这一核心问题进一步分解为三个子问题:(1)高校科研团队学者为何选择与企业合作以及学术绩效如何?(2)高校科研团队学者如何通过个体的合作行为实现学术绩效提升?(3)在组织情境中,高校科研团队学者如何实现与产学研合作组织融合促进学术绩效最大化?围绕三个子问题,本研究以我国华东、华南和华北等7个地区的部分高校工科领域的360位科研团队的学者为调查样本,通过实证分析研究,多数研究假设得到了数据支持,主要研究发现如下所示:第一,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认识,将高校科研团队学者的产学研合作动机划分为三类:资助动机、学习动机和使命动机,不同动机驱动下的产学研合作对学术绩效影响存在差异性。资助动机对高校科研团队学者的学术绩效存在负向的影响,而学习动机对高校科研团队学者的学术绩效存在正向的影响,使命动机对高校科研团队学者的学术绩效存在正向的影响并未得到数据的支持。第二,从行为过程视角将高校科研团队学者的产学研合作行为划分为两类,个体自身维度下的资源投入行为和个体与环境交互维度下的伙伴匹配行为,为了更好地认识伙伴匹配行为,基于人-组织匹配理论的认识,将伙伴匹配划分为互补性伙伴匹配和一致性伙伴匹配。不同维度的合作行为对学术绩效的影响存在差异性。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强关系和弱关系子理论的认识,研究发现资源投入行为对学术绩效的影响存在倒U型的关系。互补性伙伴匹配对学术绩效存在正向的影响作用,而一致性伙伴匹配对学术绩效的正向影响作用并未得到数据的支持。第三,搭建了“合作动机是起点,资源投入是中介,伙伴匹配是调节,学术绩效是目标”的概念理论框架,打开了产学研合作影响高校科研团队学者学术绩效的“黑箱”。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适度的资源投入行为是保障学者学术绩效提升的基础,而在合作的前阶段,一致性伙伴匹配(“两情相悦”)和互补性伙伴匹配(“门当户对”)对于不同类型合作动机的学者进行产学研合作资源投入的影响存在差异性,而在合作的后阶段,对于高校的学者而言,选择越是“门当户对”的合作伙伴,对学术绩效的提升越有帮助。本研究的理论贡献在于:首先,以合作动机为突破口,延伸和丰富了大学产学研合作理论在个体层次的研究,为产学研合作理论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微观基础;其次,综合考虑了产学研合作行为个体自身及个体与环境交互的特征,揭示了不同产学研合作行为影响学术绩效的机理,更立体地展现了产学研合作行为及其对学术绩效的影响过程;最后,将“动机-行为-绩效”的经典框架运用在高校产学研合作创新领域,剖析了异质性合作动机的高校学者通过产学研合作反哺学术研究的路径,为解释产学研合作对高校学者学术绩效的影响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综上所述,本研究为我国高校学者参与产学研合作实践以及高校科研团队的激励管理问题提供了理论和现实指导。

张从俊[9](2019)在《《申报》的社会服务研究(1932-1937)》文中研究说明1932年《申报》创办六十周年之际,以“实际做”为宗旨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创办社会文化事业是改革中的重要一部分。这些社会文化事业均以推进民众教育为目的,主要面向中下层民众。1934年史量才遇刺身亡后,这些文化事业也相继改组或停办。本文以个案研究和文献研究的方法,以《申报》开展的社会服务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各项事业的创办及发展过程、社会影响、运营特点和缺陷以及申报馆与各项事业的互动关系。本文包括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对本文涉及的“社会服务”这一概念作了界定,对研究现状作了简单回顾;第二章以时间为顺序对《申报》创办的申报流通图书馆、申报新闻函授学校、申报业余补习学校及申报妇女补习学校等各项社会事业的产生、发展和主要特色作了详细介绍;第三章分析了《申报》开展社会服务的动机:一方面是为了推进民众教育,另一方面是与史量才本人的实践救国思想有关;第四章和第五章着力于分析《申报》和各项社会事业经办过程中的互动关系,包括《申报》对各项事业提供的资金、人力和版面支持,以及两者在人员、版面安排和进步倾向上产生的矛盾,正因为这些矛盾的存在,导致了各项事业在史量才逝世后相继改组或停办;第六章从各项社会事业的举办成果和外界对各项事业的评价两方面分析了《申报》开展社会服务的影响:一方面,《申报》创办的各项事业凭借《申报》本身的影响力和资金、版面支持开展了相对较高质量的服务,获得了许多读者和各界人士的支持;另一方面,由于《申报》和各项事业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各项服务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不尽完善,引起了部分读者的不满和指责。

张俊[10](2019)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优势和战略方针,其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是人心和力量问题。留学人员是统战工作的重要对象,留学人员统战工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留学人员和留学人员统战工作。2015年,习近平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留学人员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统战工作新的着力点。这是党中央立足现实对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所作的新指示、新要求和新部署。新时代,如何更好地开展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充分凝聚发挥留学人员的智慧和力量,对于进一步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本文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展开研究。留学人员作为统战工作的对象,同时也是知识分子群体的组成部分,因此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是以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理论为依据的。文章通过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具体实践,紧紧把握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发展的两条主线:即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历史进程的主线以及留学人员统战政策演变的主线。70年来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从开端起步,到曲折发展、几经停滞,逐步恢复发展,再到快速发展,留学人员统战政策也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规范和逐步优化的演进过程:从“保障回国”到“鼓励回国”,从强调“回国服务”到“回国服务”与“为国服务”并举,从“要求回国”到“来去自由”,从“改善待遇”到“创造条件,完善服务”等,为吸引和汇聚留学人才服务祖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了政策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将宝贵的统战理论及统战智慧运用到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当中,以“大团结、大联合”为主题,秉承“凝聚人、团结人”的宗旨,开展了一系列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创新留学人员报国方式的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积累了宝贵历史经验。对历史的深入研究,最终落脚点在于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基于地方性的实证调查和全国性的样本分析,点面结合,着重探讨了新时代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基本现状,分析当前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外部挑战,进而从增强统战意识、健全统战机制、强化文化认同、优化统战环境、改善统战方法等方面提出新时代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对策思考,以期为新时代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和政策建议,不断提高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切实增强统战效果。

二、四、为申报项目做贡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为申报项目做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课题提出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的意义和目的
    1.4 文章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技术
    2.1 B/S架构
    2.2 Py Charm集成开发环境
    2.3 Django(Python Web框架)技术
    2.4 MySQL数据库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3.1 各用户的需求分析
    3.2 系统的目标需求
    3.3 系统功能需求
    3.4 需求建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的详细设计
    4.1 整体构架
    4.2 数据库设计
        4.2.1 实体图
        4.2.2 数据库表结构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的实现
    5.1 开发环境
    5.2 关键技术实现
        5.2.1 数据库连接
        5.2.2 文件上传与下载
        5.2.3 使用存储过程实现分页显示
        5.2.4 用关联规则推荐项目
    5.3 系统各模块展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的测试
    6.1 系统整体测试
    6.2 部分功能模块测试
    6.3 安全性测试
    6.4 兼容性测试
    6.5 性能测试
    6.6 测试结论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
    7.1 小结
    7.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近代中国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研究(189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四、研究资料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兴起、发展的背景
    第一节 妇女运动的影响
    第二节 公共空间的扩大
    第三节 政治诉求的表达
    第四节 灾荒饥馑的触动
    第五节 战乱频仍的环境
    小结
第二章 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维新变法至清末新政时期的妇女团体慈善活动
    第二节 辛亥革命时期至民国前期的妇女团体慈善活动
    第三节 抗日救亡时期的妇女团体慈善活动
    第四节 抗战胜利以后的妇女团体慈善活动
    小结
第三章 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内容
    第一节 赈济灾荒
    第二节 抗战后援
    第三节 慈善教育
    第四节 儿童保育
    第五节 其他内容
    小结
第四章 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特点
    第一节 擅长欢娱慈善
    第二节 关注儿童保育
    第三节 精英女性的引领
    第四节 从女性特质看其善举
    小结
第五章 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评价
    第一节 践行妇女思想解放
    第二节 提高妇女社会地位
    第三节 为战争胜利做出贡献
    第四节 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局限
    小结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4)上海自贸区走私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上海自贸区走私犯罪概况
    第一节 上海自贸区建设下的走私犯罪
        一、上海自贸区海关创新监管制度
        二、宽松的监管模式产生走私隐患
    第二节 上海自贸区走私犯罪的近年概况
        一、上海自贸区走私犯罪的发展趋势
        二、上海自贸区内外走私犯罪情况对比
    第三节 “申报不实”类型的走私犯罪类案研究
        一、上海自贸区“申报不实”类型的走私犯罪概况
        二、“包税通关”走私中的共同犯罪问题
        三、“虚构交易”走私中的共同犯罪问题
    第四节 “绕关走私”类型的走私犯罪类案研究
        一、上海自贸区“绕关走私”类型的走私犯罪概况
        二、“绕关走私”的刑事法律适用
        三、“绕关走私”的刑事处罚规制
第二章 上海自贸区走私犯罪的刑法适用
    第一节 单位犯罪的认定
        一、伪报品名走私案件中的单位犯罪问题
        二、公式定价走私案件中的单位犯罪问题
        三、单位犯罪不能推定“事后追认”
        四、“国有独资企业”符合单位走私犯罪的主体构成
    第二节 主观故意的判断
        一、公式定价走私案件中的主观故意问题
        二、走私犯罪主观要件应“以牟利为目的”
        三、对特定走私对象的“放任”间接故意
    第三节 走私未遂的辨析
        一、转关伪报走私案件中的“既遂”认定
        二、走私犯罪是“行为犯”,而非“结果犯”
        三、关于“一线之内无走私,二线走私无未遂”观点的辩驳
    第四节 套税行为的定性
        一、加工贸易企业“一日游”套税行为的定性
        二、“重复报关”骗取海关核销的行为性质
        三、套税行为刑事犯罪与行政违法的厘清
第三章 上海自贸区走私犯罪的刑罚规制
    第一节 上海自贸区走私常见罪名的刑罚适用
        一、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的刑罚适用
        二、走私国家禁止进出口的货物、物品罪的刑罚适用
        三、走私废物罪的刑罚适用
    第二节 上海自贸区走私犯罪的自由刑判定
        一、自贸区内走私犯罪的自由刑量刑概况
        二、自贸区内走私犯罪的缓刑适用情况
        三、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的自由刑判定
    第三节 上海自贸区走私犯罪的罚金刑适用
        一、自然人走私犯罪的罚金刑适用情况
        二、单位走私犯罪的罚金刑适用情况
        三、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的罚金刑适用
    第四节 上海自贸区单位走私犯罪的刑罚适用
        一、自贸区单位走私犯罪现象严重
        二、自贸区单位走私犯罪的刑罚适用概况
第四章 上海自贸区走私案件的行刑衔接机制构建
    第一节 上海自贸区走私的行政处罚规制
        一、自贸区走私的法律规制复杂性
        二、自贸区走私行政处罚案件的主要类型
        三、自贸区走私行政处罚案件的法律适用
    第二节 上海自贸区走私案件的行刑衔接
        一、自贸区走私案件行刑衔接的现状
        二、自贸区走私案件行刑衔接的必要性
        三、自贸区走私案件行刑衔接的完善设想
结语
后记
参考文献
    一、着作及译着类
    二、编着类
    三、杂志类
    四、学位论文类
    五、中文网站类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一、论文类
    二、参与研究项目类

(5)大规模风电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机制及优化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风电参与中长期合约交易研究现状
        1.2.2 风电参与日前交易研究现状
        1.2.3 风电参与实时竞价交易研究现状
        1.2.4 风电调峰辅助服务交易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1.3.3 论文研究创新点
第2章 国内外风电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现状及交易体系概述
    2.1 国外电力市场发展现状及风电参与交易情况
        2.1.1 美国电力市场现状及风电参与交易情况
        2.1.2 英国电力市场现状及风电参与交易情况
        2.1.3 北欧电力市场现状及风电参与交易情况
    2.2 国内电力市场发展现状及风电参与交易情况
        2.2.1 电力市场概况
        2.2.2 电力市场改革进程
        2.2.3 风电参与市场交易情况
        2.2.4 电力市场未来发展方向
    2.3 国内电力市场交易体系
        2.3.1 中长期交易市场
        2.3.2 日前现货交易市场
        2.3.3 实时交易市场
        2.3.4 辅助服务交易市场
    2.4 风电参与多级电力市场交易路径
        2.4.1 风火打捆参与电力中长期合约交易
        2.4.2 风光储协同参与现货市场
        2.4.3 风火调峰辅助服务交易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风电-火电参与电力中长期合约交易优化模型
    3.1 引言
    3.2 中长期电力市场
        3.2.1 中长期电力市场交易方式
        3.2.2 中长期合约电量分解
    3.3 风电-火电参与电力市场交易优化模型
        3.3.1 风电与火电独立参与市场交易
        3.3.2 风电-火电联合参与市场交易
        3.3.3 约束条件
    3.4 算列分析
        3.4.1 基础数据
        3.4.2 算例结果
        3.4.3 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风电-光伏-储能协同参与电力日前交易优化模型
    4.1 引言
    4.2 风-光-储系统不确定性建模及处理
        4.2.1 风-光-储系统不确定性建模
        4.2.2 风-光不确定性处理
    4.3 风险中立情景下风-光-储参与电力日前交易优化模型
        4.3.1 风-光-储参与电力日前交易机制
        4.3.2 风险中立情景下风-光-储参与电力日前交易优化模型
        4.3.3 算例分析
    4.4 风险非中立下风-光-储参与电力日前交易优化模型
        4.4.1 CVaR理论方法
        4.4.2 风险非中立情景下风-光-储参与电力日前交易优化模型
        4.4.3 算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风电-抽水蓄能电站参与电力实时竞价交易模型
    5.1 引言
    5.2 电力实时市场概述
        5.2.1 日前市场与实时市场的联动关系
        5.2.2 实时市场中的两种典型结算方式
        5.2.3 多时间尺度竞价优化框架及基本假设
    5.3 长时间尺度风电-抽水蓄能竞价优化模型
        5.3.1 风电-抽水蓄能出力模型
        5.3.2 风电-抽水蓄能日前竞价收益函数
        5.3.3 基于CVaR的长时间尺度竞价优化模型
    5.4 短时间尺度风电-抽水蓄能竞价优化模型
        5.4.1 短时间尺度竞价优化流程
        5.4.2 基于SVM的实时市场滚动预测模型
        5.4.3 实时竞价策略的滚动优化模型
        5.4.4 反馈矫正策略
        5.4.5 算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大规模风电并网下火电-储能-DR联合调峰交易优化模型
    6.1 引言
    6.2 不同调峰源参与调峰交易成本
        6.2.1 火电调峰成本
        6.2.2 储能系统调峰成本
        6.2.3 灵活性负荷调峰成本
    6.3 火电-储能-DR联合调峰交易优化模型
        6.3.1 多源调峰交易目标
        6.3.2 多源调峰约束条件
        6.3.3 算例分析
    6.4 火电-储能-DR联合调峰交易补偿机制
        6.4.1 不同主体角色分析
        6.4.2 不同主体效益分析与测算
        6.4.3 不同主体效益协调模型
        6.4.4 算例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风电参与跨省区电力市场消纳交易保障机制
    7.1 引言
    7.2 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政策
        7.2.1 政策内容解析
        7.2.2 政策制定历程与调整
        7.2.3 政策作用影响分析
    7.3 风电参与跨省域市场消纳交易保障机制
        7.3.1 累计消纳权重达标值
        7.3.2 电力交易需求量测算
        7.3.3 跨省区需求量交易模型
        7.3.4 风电消纳水平评估模型
        7.3.5 实例分析
    7.4 风电参与可再生能源消纳机制发展建议
        7.4.1 市场机制短期发展建议
        7.4.2 运行机制短期调整建议
        7.4.3 可再生能源消纳机制远景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6)非遗名录制度地方实践的规范性研究 ——以农民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1.研究缘起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1.非遗清单编制相关研究
        2.非遗名录制度相关研究
        3.非遗名录制度地方实践相关研究
        4.农民画相关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非遗名录制度的理念与地方实践
    (一)非遗名录制度的理念
        1.国家级非遗名录制度的理念
        2.地方非遗名录制度的理念
    (二)非遗名录制度的地方实践
        1.省级非遗名录制度的实践
        2.市级非遗名录制度的实践
三、成为非遗:非遗名录制度地方实践案例分析
    (一)在地化移植:农民画的生成与发展
        1.农民画产生的时代背景
        2.农民画发展的各个时期
    (二)合理性填补:农民画申遗过程中的自我阐释
        1.创作上对地方特色的嫁接
        2.指称上对历史文化的溯源
四、实践偏差:市级非遗名录制度实践中的规范性问题
    (一)非遗名录制度中的登录偏差
        1.申报的偏差
        2.认定的偏差
    (二)非遗名录制度中的处理偏差
        1.不规范文本的处理偏差
        2.不规范操作的处理偏差
五、完善非遗名录制度地方实践规范性的建议与对策
    (一)建立非遗价值评估体系
        1.制定非遗价值评估标准
        2.推行非遗名录制度评估体系方式
    (二)完善非遗名录制度退出机制
        1.我国非遗法律法规退出机制条款分析
        2.完善非遗名录制度退出机制方式
六、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主要受访者信息列表及访谈列举
    (一)主要受访者信息列表
    (二)受访者访谈举例
附录B 非遗地方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刍议集体土地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制度 ——从集体土地入市角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公共租赁住房制度
    第二节 集体土地入市制度
第二章 发展历程
    第一节 集体土地入市制度
        一、2008年之前:禁止入市
        二、2008年至2013年:逐渐松绑
        三、2015年至2019年:试点入市
        四、2020年开始:全国范围内允许入市
    第二节 集体土地建设租赁住房制度
        一、2012年之前:禁止利用集体土地建设租赁住房
        二、2012年至今:试点利用集体土地建设租赁住房
第三章 集体租赁住房项目用地入市
    第一节 入市条件
        一、土地用途
        二、土地权属
        三、土地现状
    第二节 入市方式
        一、出让
        二、联营、作价入股
第四章 利用集体土地建设租赁住房的法律障碍
    第一节 入市土地范围
    第二节 入市主体
    第三节 不动产登记
        一、集体建设用地所有权登记
        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及建筑物、构筑物所有权登记
    第四节 抵押
        一、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单独抵押
        二、房地一体抵押
    第五节 转让
    第六节 土地使用期限届满后的续期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产学研合作动机、合作行为对学者的学术绩效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际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缺口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1.5 关键概念的界定
    1.6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动机-行为-绩效”框架研究
    2.2 高校科研团队相关研究
        2.2.1 高校科研团队内涵
        2.2.2 高校科研团队产学研合作研究
    2.3 高校个体层次下的产学研合作
    2.4 合作动机相关研究
        2.4.1 合作动机的内涵
        2.4.2 合作动机的分类及测度
    2.5 合作行为相关研究
        2.5.1 合作行为内涵
        2.5.2 合作行为维度
    2.6 学术绩效相关研究
        2.6.1 学术绩效的内涵和测度
        2.6.2 产学研合作与学术绩效的关系研究
    2.7 文献述评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探索性案例研究
    3.1 案例研究方法
    3.2 案例研究设计
        3.2.1 研究问题
        3.2.2 案例选择
        3.2.3 数据收集
        3.2.4 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3.3 案例内分析
        3.3.1 产学研合作实践
        3.3.2 产学研合作动机
        3.3.3 合作行为
        3.3.4 学术绩效
    3.4 跨案例分析及命题提出
        3.4.1 产学研合作动机与学术绩效
        3.4.2 合作行为与学术绩效
        3.4.3 产学研合作动机、合作行为与学术绩效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假设与概念理论模型
    4.1 相关理论基础
        4.1.1 自我决定理论
        4.1.2 社会网络理论
        4.1.3 人-组织匹配理论
    4.2 研究假设的提出
        4.2.1 产学研合作动机与学术绩效的关系研究
        4.2.2 资源投入与学术绩效的关系研究
        4.2.3 伙伴匹配与学术绩效的关系研究
        4.2.4 资源投入的中介效应研究
        4.2.5 伙伴匹配的前半路径调节效应研究
        4.2.6 伙伴匹配的后半路径调节效应研究
    4.3 概念理论模型的构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问卷设计和小样本测试
    5.1 问卷设计原则和流程
    5.2 变量测度
        5.2.1 合作动机量表
        5.2.2 合作行为量表
        5.2.3 学术绩效量表
        5.2.4 控制变量量表
    5.3 小样本预测试
        5.3.1 小样本预测试方法
        5.3.2 小样本预测试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假设检验与结果讨论
    6.1 数据收集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6.1.1 数据收集与样本描述
        6.1.2 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6.1.3 数据正态性检验
        6.1.4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6.2 数据信度和效度检验
        6.2.1 信度分析
        6.2.2 效度分析
    6.3 假设检验
        6.3.1 层次回归分析
        6.3.2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6.4 结果讨论
        6.4.1 假设检验结果
        6.4.2 研究结果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发现
    7.2 主要创新点
    7.3 管理启示和政策建议
    7.4 研究局限与未来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申报》的社会服务研究(1932-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社会服务”的界定
    1.3 文献综述
        1.3.1 报刊的新闻报道层面
        1.3.2 报刊筹办的事业层面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及不足
第二章 《申报》的社会服务
    2.1 申报流通图书馆
        2.1.1 申报流通图书馆的创办
        2.1.2 扩大服务范围
        2.1.3 创设读书指导部
    2.2 申报新闻函授学校
        2.2.1 申报新闻函授学校的创办
        2.2.2 申报新闻函授学校的改组
    2.3 申报业余补习学校
        2.3.1 业余补习学校的创办
        2.3.2 扩大办学规模
    2.4 申报妇女补习学校
第三章 《申报》开展社会服务的动机
    3.1 推进民众教育
        3.1.1 1932年前后上海社会教育相对滞后
        3.1.2 创办文化事业以弥补报刊教育之不及
    3.2 以创办实业推进社会进步
第四章 《申报》对社会服务提供的支持
    4.1 资金支持
    4.2 人力支持
    4.3 版面支持
第五章 《申报》社会服务的瓶颈
    5.1 申报馆人员难以兼顾附属事业
    5.2 “读书问答”栏占据过多版面
    5.3 国民政府打压附属事业
第六章 《申报》社会服务的影响
    6.1 《申报》社会服务的成果
    6.2 外界对《申报》社会服务的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外研究概况
        (二)国内研究概况
        (三)研究现状评论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五、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辨析
        (一)留学人员
        (二)统一战线
        (三)留学人员统战工作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统一战线的思想
        (二)列宁关于统一战线的思想
        (三)毛泽东关于统一战线的思想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知识分子的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知识分子的思想
        (二)列宁、斯大林关于知识分子的思想
        (三)毛泽东关于知识分子的思想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分子思想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历史考察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1949-1956)
        (一)通过政治宣传发表留学人员回国号召
        (二)利用外交手段强化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谈判协商
        (三)动员留学人员亲友密切海外联系
        (四)成立专门机构统筹留学人员归国事宜
    二、曲折发展时期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1957—1977)
        (一)进行集中的思想政治学习
        (二)开展有步骤的“反修防修”教育
        (三)保护部分归国留学专家
        (四)对回国留学人员进行集中分配
    三、改革开放初期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1978-1991)
        (一)优化政治环境消除留学人员思想顾虑
        (二)设立专项基金吸引留学人员归国
        (三)成立专门服务机构强化留学人员主体地位
    四、改革开放发展时期留学人员统战工作(1992-2011)
        (一)理顺关系、创新留学人员报国形式
        (二)加大支持力度夯实留学人员服务平台
        (三)鼓励、支持留学人员归国自主创业
    五、十八大以来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2012-)
        (一)完善留学人员归国的政策法规
        (二)积极打造海外留学人才对接平台
        (三)营造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第四章 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政策演进及主要成效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政策的历史演进
        (一)争取动员、资助回国、妥善安置
        (二)一视同仁、红专教育、统一待遇
        (三)保障回国、信任使用、政策吸引
        (四)鼓励回国、为国服务、政策照顾
        (五)发挥作用、重视使用、完善服务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主要成效
        (一)奠定了新中国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亟需的人才基础
        (二)推动了中国高校学科建设及科学技术各领域的快速发展
        (三)形成了留学人员归国创新创业的热潮
第五章 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基本方法与经验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基本方法
        (一)情感联络的方法
        (二)利益照顾的方法
        (三)民主协商的方法
        (三)理论实践教育法
        (四)显性隐性教育法
        (五)典型示范的方法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
        (二)贯彻以人为本、为留学人员服务的理念
        (三)秉承凝集人心、汇集才智、发挥作用的宗旨
        (四)弘扬爱国主义的主旋律
        (五)坚持统战政策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
第六章 新时代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基本现状
        (一)基于广州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现状的调研
        (二)基于全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现状的分析
    二、当前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留学人员统战工作认识亟待提高
        (二)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机制尚不健全
        (三)留学人员思想理论水平有待加强
        (四)留学人员发挥作用的环境有待优化
        (五)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方法创新不足
    三、新时代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面临的外部挑战
        (一)世界人才争夺加剧带来的人才流失及人才移民挑战
        (二)世界多元文化渗透带来的意识形态安全与文化认同挑战
        (三)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带来的挑战
第七章 新时代我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对策思考
    一、提升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意识和统战工作能力
        (一)准确把握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定位
        (二)着力提升统战干部工作能力水平
    二、建立健全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机制
        (一)建立健全留学人员组织沟通及协调机制
        (二)建立健全留学人员服务及决策咨询机制
        (三)建立健全留学人员评估选拔及参与机制
    三、强化留学人员文化认同及思想引领
        (一)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载体增进文化认同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旨加强教育引导
        (三)以转变观念为主旨提高文化适应力
    四、优化留学人员发挥作用的整体环境
        (一)完善留学人员归国发展的政策环境
        (二)打造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的科研环境
        (三)营造留学人员宜居宜业的人文环境
    五、探索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新路径
        (一)树立留学人员统战数据化的思维理念
        (二)构建常态化、法制化的网络统战大格局
        (三)运用统战智慧提升留学人员统战工作艺术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四、为申报项目做贡献(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岸. 广西大学, 2021(12)
  • [2]建构“新上海”:《申报》对大上海计划的媒介呈现研究(1927-1937)[D]. 吴明瑞. 安徽大学, 2021
  • [3]近代中国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研究(1890-1949)[D]. 庄细细.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3)
  • [4]上海自贸区走私问题研究[D]. 沈莹婷.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5]大规模风电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机制及优化模型研究[D]. 邢通.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
  • [6]非遗名录制度地方实践的规范性研究 ——以农民画为例[D]. 柯雨昕.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7]刍议集体土地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制度 ——从集体土地入市角度[D]. 郑漪波.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3)
  • [8]产学研合作动机、合作行为对学者的学术绩效影响研究[D]. 杨小婉.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9]《申报》的社会服务研究(1932-1937)[D]. 张从俊. 广西大学, 2019(01)
  • [10]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研究[D]. 张俊.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4. 参与申请项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