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基本理论问题

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基本理论问题

一、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基本理论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刘洋[1](2021)在《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文中认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作为一种经济功能区,是我国学习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方面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具体国情进行体制设计的产物。作为国家体制改革和制度设计的科技特区,高新区的发展,关键在于其管理体制。作为新旧体制碰撞与改革创新之结果的现行管理体制,经过30年的探索和实践而形成,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推动着高新区功能日益丰富完善,实现了承载的功能作用,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成为了—种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共生的经济、社会现象。但高新区现行管理体制也面临一些问题,存在着一些困境,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高新区的发展。当前,我国高新区已逐渐进入由“政策驱动”向“体制驱动”的转型期,正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新时代迫切需要高新区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阶段中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管理体制转型,为高新区下一步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体制支撑。新时代,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已然在此背景下悄然发生。实践探索让现阶段的行政体制改革更加丰富多彩,一定程度也产生倒逼力量,引发我们的思索。而这种思索之逻辑起点是“为什么转”?就目前学术研究上的回应而言,要么聚焦于高新区的宏大叙事,要么沉迷于管理体制的细枝末节,却不能给我们系统而清晰的答案。因此,本文试图从新时代背景切入,框定高新区这一特殊对象,研析高新区管理体制,聚焦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动态过程,以弥补高新区管理体制研究中的缺憾。全文沿着“为什么转、转什么、怎么转?”的脉络,围绕高新区管理体制这一特殊对象,确定研究的分析框架和整体脉络设计,梳理我国地方政府体制改革与高新区设立背景及沿革,研判高新区发展阶段,总结高新区特点。回答“为什么转?”的问题后,逻辑演绎的进程自然而然地延伸出“转什么?”。通过对个案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描述分析和价值判断,发现可行性经验;通过对高新区和行政区管理体制的结构、功能、成效以及二者运行机制的深入对比、分析,结合案例研究得到一些启示;通过总结高新区管理体制的成就,分析存在的困境及成因,得到了“转什么?”的答案。在“怎么转?”的关键环节,通过对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分析和变量提取,确定转型的目标和内容,并从新时代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层面建构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路径,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最终目标。本文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坚持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相结合,以政治学和行政管理学视角,用整体性政府理论、政府职能理论和治理理论作为理论研究工具,深入分析我国高新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针对现有管理体制存在的困境,探讨转型的目标、内容和路径,思路与方略,以期建立起—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反映高新区发展客观规律,符合高新区自身发展状况的管理体制,为我国高新区未来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体制机制改革示范作用充分发挥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曾钰桓[2](2019)在《深圳产业空间载体变迁与规划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40年以来,深圳从滨海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这离不开与时俱进的城市规划政策与市场化的产业发展协同助力。伴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深圳原有低成本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前需要,在空间资源紧缺约束的条件下,产业空间载体也急需通过存量产业空间更新,释放空间,焕发原有活力。本文通过引入空间生产理论和城市空间转型理论,试图总结城市产业空间载体变迁的基本规律和动力机制,并着眼于从城市发展和产业发展两条主线阐述了深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历程的阶段性特点、动力机制,以及城市规划和产业规划布局在城市中所起的作用,最后判断产业空间载体的未来发展趋势,并尝试总结在创新型城市背景下的城市规划策略。首先,本文通过引入空间生产理论和城市空间转型理论,分析了产业结构升级的基本规律,进一步总结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背景下产业空间载体变迁的影响因素,揭示城市空间结构变迁的基本规律;再以深圳为切入点,通过对深圳产业变迁过程、城市产业空间形态变化、产业空间载体各时期特点及产业空间载体演变机制的分析,结合相关专业理论,探讨在新的城市发展阶段和产业发展形势中,产业空间载体形态的演变方向。再者,通过探讨产业载体的变迁对深圳城市空间发展方向、城市空间功能变化、城市空间布局模式与城市空间中心体系四个方面的影响,并以南山区为案例分析了产业空间载体对其以上四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总结。通过分析深圳产业空间载体的最新动态,对光明区科学城、宝安区会展中心、龙岗区深港国际中心、宝安国际机场跑道扩建等新兴产业空间载体的动态及特征进行总结。最后,本章通过对深圳城市规划策略和产业规划的实施成效评价与分析,将深圳产业空间载体的发展趋势归纳为以下七点:(1)狭义载体向广义载体发展;(2)功能单一向功能复合发展;(3)静态向动态发展;(4)内向到外向的国际化发展;(5)初级要素配置向高级要素配置发展;(6)低产出向高产出发展;(7)重资产向轻资产发展。探索深圳作为创新型城市在产业空间更新的思路与策略,以期为相关规划提供参考。

靳亚珍[3](2017)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布局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也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是产业各要素在产业间与地理空间的最优化组合与配置,是实现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基础。区域经济必须不断调整产业结构,适时推动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以实现不同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新疆位于亚欧大陆的中心,是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三大线路的交汇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使其在我国西进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枢纽作用。而中亚国家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通往欧洲的前端国家,与新疆在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及贸易方面的互补性奠定了新疆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产业结构调整驱动空间布局优化的基础。作为经济带的核心区域,新疆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沿线国家也处在经济建设的关键节点,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区域范围内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不仅有利于实现新疆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更有利于新疆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产业协调发展,提升整体区域竞争力。本文综合运用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以及经济地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立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新疆,将新疆作为经济体,研究如何通过新疆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首先,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布局状况。从资源禀赋互补性、产业结构互补性、贸易互补性三方面探讨了新疆产业结构调整驱动空间布局优化的现实基础,并进一步分析了新疆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产业结构状况与产业空间布局状况;其次,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布局效果测度。从产业积累水平、产业发展动力和产业带动能力三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基于因子分析法综合评价了新疆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布局效果,并进一步从产业结构动态变动、产业互补性两方面分析了新疆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布局效果;再次,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布局缺陷和制约因素。从新疆与经济带沿线国家及新疆不同区域两个层面深入探讨了产业空间布局缺陷及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产业结构问题,进一步深入分析了新疆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结构调整制约因素;第四,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结构调整方案。探讨了新疆产业空间布局的目标与产业结构调整重点,进而运用TOPSIS理想解法选择优势产业,从新疆与经济带沿线国家及新疆不同区域两个层面提出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总体与具体方案,进一步提出新疆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结构调整总体和具体方案;最后,探讨了新疆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结构调整对策及保障措施。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从产业积累水平、产业发展动力及产业带动能力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新疆产业空间布局效果进行测度,得出新疆整体产业布局合理化水平较低,新疆四大产业带产业布局合理化水平存在明显差距,15个地州市产业布局合理化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各经济带之间没有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盲目竞争,重复布局。(2)通过计算区位熵与产业结构相似度系数,得出新疆与中亚五国的产业空间布局效果明显,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从产业内部结构看,新疆与中亚五国仍以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加工为主,现代服务业发展落后,产业结构单一,呈现低级化发展态势。高新技术产业匮乏,尤其表现出对资源的重度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比较大,产业层次较低;从产业互补性情况看,现阶段的产业空间布局没有完全实现新疆与中亚五国产业的互补性发展,没有实现区域内产业的合理有效分工,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明显。(3)运用TOPSIS理想解法选择了新疆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势产业。得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为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纺织制造业、烟草制造业、金属矿采选业;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为服装等轻工业、化工制造业、电子机械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酒饮料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比较劣势产业为金属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等。

王诗琪[4](2017)在《高新技术产业带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路径研究》文中指出高新技术产业对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推动力量,是一个国家必须长期发展的产业,其发展模式多种多样,而产业带正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热点模式。我国政府多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不断地开拓其发展空间,规划建设了多条高新技术产业带,以促进区域乃至全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产业集聚程度能够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带的竞争力,因为不同产业集聚发展阶段下的技术创新的条件不一样,对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影响也就不一样。在高新技术产业带产业集聚原状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技术创新路径,从而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健康合理集聚,以这样的良性循环作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发展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选取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带为研究对象,首先总结四个典型高新技术产业带的产业集聚现状,分析其产业集聚的基本特征、共性问题和技术创新需求;其次进一步弄清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两者的内在作用关系;然后再采用空间集中指数和产业集聚指数分别对高新技术产业带产业集聚的静态规模和动态趋势进行测算,来确定高新技术产业带产业集聚发展阶段;最后根据产业集聚发展阶段的特点设计出四种高新技术产业带技术创新路径,分别是技术与市场交互作用型技术创新路径、链环—回路型技术创新路径、莲花型技术创新路径、系统集成网络型技术创新路径。通过理论和测算结果分析发现,以沈大高新技术产业带为代表的产业集聚形成阶段的高新技术产业带适合技术与市场交互作用型创新路径;以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为代表的产业集聚成长阶段的高新技术产业带适合链环—回路型创新路径;以京津塘为代表的产业集聚成熟阶段的高新技术产业带适合莲花型创新路径;以珠江三角洲为代表的产业集聚衰退阶段的高新技术产业带适合系统集成网络型的创新路径。

邹华,王诗琪[5](2016)在《创新2.0时代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创新2.0是科学、管理和技术共同创新的时代,催生了制造业新的创新形态和需求。以增长极理论、点轴发展理论以及网络式发展理论为基础,选择三个具有代表性的高新技术产业带进行现状分析和问题剖析,最终提出联姻民营创新孵化器、搭建双创平台、构建政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积极吸纳高端人才等对策措施,对激发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创新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张惠璇,刘青,李贵才[6](2017)在《“刚性·弹性·韧性”——深圳市创新型产业的空间规划演进与思考》文中指出塑造创新空间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但是如何通过规划手段来实施是具有区域差异的议题。与西方规划对物质空间的弱干预不同,中国的规划对物质空间一直有强干预的传统。但在城市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规划技术正由刚性走向韧性,面向创新的产业空间布局规划也面临转型。深圳是中国的创新极区与规划先锋,本文通过探讨其创新型产业空间布局规划的演变,厘清韧性规划中刚性、弹性的具体表现形式及耦合机制,系统性建构由结构韧性、控制韧性与过程韧性共同构成的韧性规划理论框架,为未来进一步探索中国产业转型与规划空间干预机制转型背后的逻辑奠定基础。

孙金良[7](2016)在《沿高速公路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高新技术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已日益广泛和深刻,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经济竞争力和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世界各国都在纷纷抢占高新技术的制高点,将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而高速公路具有高效便捷、快速通达的多功能作用,为高速公路沿线创造出的有利投资环境,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在高速公路沿线投资建厂,促进高速公路沿线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形成了一条沿高速公路高新技术产业带。然而,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的同时,仍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规模相对较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等不利因素,尤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面对发展与竞争并存的形势,如何调整发展思路,使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继续保持快速良好的发展,是当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本文在借鉴已有的高新技术产业带的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的高速公路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发展现状,找出其共性与面临的主要问题。运用数学物理学方法对高速公路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形成机理进行详细分析,得出高速公路场具有位势特征和梯度变化规律,并经历起步——梯度发展——成熟稳定三个发展阶段。而后根据沿高速公路高新技术产带的发展理论和我过现阶段沿高速公路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共性与问题所在,分析并构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两个发展模式——点轴带状发展模式和梯度能级辐射发展模式。而后对两个发展模式的运行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运行保障。

曹江宁[8](2015)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评价与路径选择研究 ——基于全球经济视角》文中提出当今世界新技术、新产业迅猛发展,孕育着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全球产业格局和国际分工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世界各国对经济危机的反思日益深刻,主要发达国家纷纷调整和优化经济发展战略,回归“实体经济”,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抢先占领未来经济领域竞争的制高点,继续保持在新一轮国际产业分工中的优势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内容,新兴经济体也纷纷出台发展战略和举措,努力实现向国际产业价值链高端的跃升。主要国家在经济领域的最新举措表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各国获取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下一轮经济发展主动权的必然选择。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资本边际收益递减,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潜在增长水平出现回落。与此同时,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步伐放缓,经济有效需求不足日益显现,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加之经济发展正处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因此,顺应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和“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国实现“中国制造2025”,完成产业质态提升,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更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本文通过分析和评价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实,借鉴主要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经验,提出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路径和对策建议。论文所做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研究结论是:重新梳理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特性与相关理论支撑。以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有关理论为基础,明确了论文以产业选择与评价理论、产业发展与演进理论、市场竞争与政府干预为主要依据;通过对比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主导产业、战略性产业及新兴产业等其他产业的关系,明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性,为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行实证分析提供理论依据。系统分析主要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举措。发达国家扩大重点领域的产业布局,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力图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战略制高点;新兴经济体立足本国优势和特殊资源禀赋,采取重点赶超战略,力图保持未来经济持续增长,从根本上改变国际产业竞争格局。总结归纳主要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启示,为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方向和有益借鉴。全面分析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实和发展制约。从产业规模、产业政策、产业布局、产业结构与国际贸易等五个维度反映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实。结果显示:在产业规模上,近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部分领域已居世界前列;在产业政策上,我国通过产业规划、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手段有效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产业布局上,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步呈现“东强西弱”和产业集群两大趋势;在产业结构上,大型企业和内资企业是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体;在国际贸易上,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但出口创汇能力仍需进一步加强。根据要素禀赋状况,对制约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指出投入制约,技术制约,制度制约,市场制约和产业链制约是制约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实进行实证分析。论文建立了以产业竞争力、产业带动力、产业创新力、产业发展力、产业碳减力为一级指标,包涵16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中国2013年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目前中国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优劣情况依次排序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选取2009-2013年中国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数据,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进行动态评价,结果显示,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生物产业发展态势最好,其次是高端装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发展态势一般,新能源产业发展态势较差。提出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选择及保障机制。论文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选择:在发展前提上,应当处理好四个关系;在产业培育上,选择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在发展动力上,选择政府机制与市场作用共同推进;在集聚模式上,选择外源型与内源型共同发展;在发展布局上,选择总体非均衡与局部均衡发展。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的保障机制:构建和完善产业政策保障体系,明确和优化区域空间产业体系,培育和建设有效的市场供求体系,建立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构建和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陆桂军[9](2014)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中的政府职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政府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的重要主体,对产业带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职能定位不准,就可能导致越位、缺位和错位,从而影响乃至损害整个产业带的发展。目前已有了许多从发展、政策等角度对产业带建设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但以“政府职能”视角审视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尚属先行的尝试。本文以波特“钻石模型”为理论基础,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中的政府职能做了具体的理论分析,并结合当前国内外典型的相关政府职能模式比较,发现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与弥补市场失灵和不足是政府职能的主定位,政府放权向社会购买服务是政府职能改革的趋向,而因地制宜适时调整政策驱动产业带发展,是政府职能发挥的主线。本文的实证分析证明了,第一,政府在产业带建设中的作用是把“双刃剑”。政府在宏观规划、区域政策环境营造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因为宏观引导职能发挥不足、综合服务职能存在缺位等问题,给产业带建设带来了负面影响。第二,产业带建设中政府职能模式的选择应与其发展的阶段和规模相适应。一般来说,在产业带发展初期,政府职能可占主导作用。随着产业带发展壮大,政府应着重发挥扶持引导作用。本文提出,产业带建设中政府职能发挥应以波特“钻石模型”理论为指导,一方面加强体制改革创新,建设职能科学合理的服务型政府;另一方面加强综合服务职能,通过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完善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等措施,使政府在产业带建设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带建设发展中的职能作用。

陆桂军,黄可宁[10](2014)在《关于深化北部湾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带科技体制改革的思考》文中指出科技体制改革是北部湾经济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腾飞的基石,也是广西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动力之源,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文章以建设创新型广西为目标,以北部湾经济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为试点,对进一步深化产业带科技体制改革,提高产业带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广西经济发展的背景、必要性和对策进行了相应的探索和思考。

二、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基本理论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基本理论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个案价值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成果评述
    第三节 研究视角、创新及不足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创新
        四、研究不足
第一章 本研究基本分析框架
    第一节 概念解读
        一、新时代
        二、高新区
        三、管理体制
        四、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
    第二节 理论工具
        一、整体性政府理论
        二、政府职能理论
        三、治理理论
    第三节 逻辑建构
        一、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动因
        二、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目标
        三、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策略
        四、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重点
第二章 基本概况
    第一节 地方政府体制改革与高新区设立
        一、地方政府体制改革
        二、高新区设立背景分析
        三、我国高新区的特点分析
    第二节 我国高新区沿革
        一、探索初创期(1988-2000)
        二、巩固提升期(2001-2012)
        三、转型发展期(2013年至今)
    第三节 比照
        一、国外高新区管理体制及特点
        二、我国高新区管理体制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三、研究启示
第三章 个案研究: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
    第一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概况及现行管理体制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概况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现状及特点
        三、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下取得的成就
    第二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国家高新区的异同分析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国家高新区的共同点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高新区的差异性
    第三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探索及其价值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的转型之路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方式创新
        三、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价值
第四章 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分析
    第一节 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
        一、高新区与行政区比较
        二、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
        三、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的启示
    第二节 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比较
        一、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的模式比较
        二、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的特点解读
        三、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比较的启示
    第三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的成效、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高新区管理体制取得的成效
        二、高新区管理体制面临的困境
        三、高新区管理体制困境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目标及内容
    第一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因素分析
        二、影响管理体制转型的变量提取
    第二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目标确立
        一、动力: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二、方向:高新区行政区管理体制二合一
        三、目标:建立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
    第三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内容落定
        一、功能优化
        二、职能转变
        三、权力重构
        四、机构改革
第六章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路径研究
    第一节 转型目标
        一、紧扣为民宗旨,实现终极目标
        二、瞄准时代战略,提升功能定位
        三、立足自身职能,加强兼收并蓄
    第二节 转型策略
        一、上下结合的“渐进式”转型
        二、政社合作的“包容性”放权
        三、社会治理的“开放型”共建
    第三节 转型保障
        一、“法治型”高新区建设的有效实施
        二、“大部制”高新区改革的有序推进
        三、“合作式”府际关系的有力构建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2)深圳产业空间载体变迁与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背景与缘起
        1.1.1 深圳全方位融入大湾区时代
        1.1.2 深圳迈向全球科技创新城市
        1.1.3 深圳存量空间发展进入系统更新深化阶段
        1.1.4 深圳城市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思路
        1.2.3 研究意义
    1.3 产业空间载体概念解析
        1.3.1 产业空间载体含义
        1.3.2 产业空间载体与产业生态圈
        1.3.3 产业空间载体分类及特征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国内外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进展
    2.1 国内外相关理论基础
        2.1.1 空间生产理论
        2.1.2 城市空间转型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2.1 国外产业与空间关系研究综述
        2.2.2 国内产业与空间关系研究综述
    2.3 相关概念解析
        2.3.1 产业结构升级
        2.3.2 城市空间结构
        2.3.3 产业结构升级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关系与影响因素
    2.4 本章小结
3 深圳产业空间载体的变迁过程和动力机制
    3.1 深圳城市产业空间载体的变迁过程
        3.1.1 初生阶段:多点启动
        3.1.2 发展阶段:由点及面发展
        3.1.3 快速发展阶段:连带成片发展
        3.1.4 创新驱动阶段:多元化空间
    3.2 深圳城市产业空间载体变迁的动力机制
        3.2.1 政策红利与低成本要素驱动
        3.2.2 低成本要素与投资驱动
        3.2.3 投资与创新驱动
        3.2.4 创新驱动为主
    3.3 深圳产业空间载体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3.3.1 土地利用效益不均衡
        3.3.2 产业空间载体破碎化严重
        3.3.3 产业空间载体布局不协调
        3.3.4 产业空间载体产业聚集能力较弱
        3.3.5 产业空间载体内部空间结构失衡
    3.4 深圳产业空间载体布局和整合对策
        3.4.1 协调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空间载体布局
        3.4.2 建立完善的产业空间体系
        3.4.3 产业空间载体的高级化指引
        3.4.4 产业空间载体内部结构的整合提升
4 深圳产业空间载体变迁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4.1 对城市空间发展方向的影响
        4.1.1 城市空间发展方向影响机制分析
        4.1.2 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北向发展
        4.1.3 现代服务业带动的东西向发展
    4.2 对城市空间功能变化的影响
        4.2.1 城市空间功能变化影响机制分析
        4.2.2 居住功能的多元化
        4.2.3 商业功能的复合化
    4.3 对城市空间布局模式的影响
        4.3.1 城市空间布局模式影响机制分析
        4.3.2 结合产业空间载体形成的圈层布局
        4.3.3 结合产业配套形成的融合布局
    4.4 对城市空间中心体系的影响
        4.4.1 城市空间中心体系影响机制分析
        4.4.2 初始中心的生成
        4.4.3 中心体系的网络化
    4.5 深圳最新产业空间载体动态分析
        4.5.1 深圳市光明区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
        4.5.2 深圳市宝安区打造全球最大会展中心
        4.5.3 深圳市龙岗区或建中国第一高楼
        4.5.4 深圳机场三跑道扩建
    4.6 本章小结
5 规划策略研究
    5.1 深圳产业空间载体规划编制思路的变化及实施成效
        5.1.1 2001 年:“9+2”高新技术产业带规划的编制思路与实施成效
        5.1.2 2005 年:深圳市工业布局规划的编制思路与实施成效
        5.1.3 《深圳市产业布局规划(2012-2020)》编制思路与实施成效
    5.2 支持创新发展的深圳产业空间载体政策
        5.2.1 创新产业用房政策
        5.2.2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1+6”政策
    5.3 深圳产业空间载体发展趋势
        5.3.1 狭义载体向广义载体发展
        5.3.2 功能单一向功能复合发展
        5.3.3 静态向动态发展
        5.3.4 内向到外向的国际化发展
        5.3.5 初级要素配置向高级要素配置发展
        5.3.6 低产出向高产出发展
        5.3.7 重资产向轻资产发展
    5.4 规划策略
        5.4.1 宜居化
        5.4.2 高智能化
        5.4.3 生态化
        5.4.4 创新化
        5.4.5 人才优化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图片目录及来源
附录 B 表格目录及来源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布局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
        1.2.2 关于产业空间布局的研究
        1.2.3 关于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研究
        1.2.4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产业结构
        2.1.2 产业结构调整
        2.1.3 产业空间布局
        2.1.4 丝绸之路经济带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产业结构理论
        2.2.2 产业区位理论
        2.2.3 产业空间布局理论
    2.3 研究范围界定
    2.4 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空间布局互动机理
第三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布局状况
    3.1 新疆产业结构调整驱动空间布局优化的现实基础
        3.1.1 资源禀赋互补性
        3.1.2 产业结构互补性
        3.1.3 贸易互补性
    3.2 新疆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产业结构状况
        3.2.1 哈萨克斯坦产业结构状况
        3.2.2 乌兹别克斯坦产业结构状况
        3.2.3 吉尔吉斯斯坦产业结构状况
        3.2.4 土库曼斯坦产业结构状况
        3.2.5 塔吉克斯坦产业结构状况
        3.2.6 新疆产业结构状况
    3.3 新疆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产业空间布局状况
        3.3.1 哈萨克斯坦产业空间布局状况
        3.3.2 乌兹别克斯坦产业空间布局状况
        3.3.3 吉尔吉斯斯坦产业空间布局状况
        3.3.4 土库曼斯坦产业空间布局状况
        3.3.5 塔吉克斯坦产业空间布局状况
        3.3.6 新疆产业空间布局状况
    3.4 新疆不同区域产业空间布局现状
        3.4.1 天山北坡产业带产业空间布局状况
        3.4.2 天山南坡产业带产业空间布局状况
        3.4.3 北疆北部沿边产业带产业空间布局状况
        3.4.4 南疆三地州产业带产业空间布局状况
第四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布局效果测度
    4.1 实证方法及数据说明
        4.1.1 实证方法
        4.1.2 数据说明
    4.2 变量选取与指标体系构建
        4.2.1 变量选取
        4.2.2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2.3 新疆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布局效果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4.3 基于因子分析法对新疆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布局效果的测度分析
        4.3.1 新疆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布局效果的测度
        4.3.2 实证研究结果
    4.4 新疆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布局效果分析
    4.5 结论分析
第五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布局缺陷及制约因素
    5.1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布局缺陷
        5.1.1 新疆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产业空间布局缺陷
        5.1.2 新疆不同区域产业空间布局缺陷
    5.2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产业结构问题
        5.2.1 新疆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产业结构问题
        5.2.2 新疆不同区域产业结构问题
    5.3 新疆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结构调整制约因素
        5.3.1 原有产业布局基础的制约
        5.3.2 技术水平的制约
        5.3.3 人力资本的制约
        5.3.4 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5.3.5 交通物流基础设施的制约
        5.3.6 政府政策的制约
        5.3.7 外商投资的制约
第六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结构调整方案
    6.1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目标
        6.1.1 经济带产业协同发展
        6.1.2 经济带经济协调发展
        6.1.3 经济带整体经济利益提升
    6.2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结构调整重点
        6.2.1 根据资源禀赋确定优势产业
        6.2.2 根据不同国家和区域产业结构互补性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6.2.3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6.3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结构调整总体方案
        6.3.1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产业空间布局优化总体方案
        6.3.2 新疆与哈萨克斯坦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6.3.3 新疆与乌兹别克斯坦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6.3.4 新疆与塔吉克斯坦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6.3.5 新疆与吉尔吉斯斯坦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6.3.6 新疆与土库曼斯坦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6.4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结构调整具体方案
        6.4.1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具体方案
        6.4.2 天山北坡产业带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6.4.3 天山南坡产业带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6.4.4 北疆北部沿边产业带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6.4.5 南疆三地州产业带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第七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结构调整对策及保障措施
    7.1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的产业结构调整对策
        7.1.1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避免产业结构趋同
        7.1.2 优化三次产业内部结构,提升产业结构层次
        7.1.3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7.1.4 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构建优势产业集群
    7.2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结构调整保障措施
        7.2.1 制定全面发展规划,构建完善产业合作机制
        7.2.2 加大技术创新扶持力度,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7.2.3 加强人力资本建设,提升人力资本素质
        7.2.4 加强交通设施建设,提升基础设施水平
        7.2.5 加强政府对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提供政策保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表

(4)高新技术产业带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的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高新技术产业带相关概念
    2.1.2 产业集聚相关概念
    2.1.3 技术创新路径相关概念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产业集聚生命周期
    2.2.2 创新关系网络
    2.2.3 技术创新过程模型 第3章 高新技术产业带产业集聚现状与技术创新需求分析
3.1 典型高新技术产业带产业集聚现状
    3.1.1 沈大高新技术产业带
    3.1.2 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
    3.1.3 京津塘高新技术产业带
    3.1.4 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
3.2 高新技术产业带产业集聚基本特征
3.3 高新技术产业带产业集聚共性问题及技术创新需求分析
    3.3.1 高新技术产业带产业集聚共性问题
    3.3.2 高新技术产业带技术创新需求分析 第4章 高新技术产业带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关系分析
4.1 高新技术产业带产业集聚的技术创新要素分析
4.2 高新技术产业带产业集聚对技术创新影响分析
    4.2.1 产业集聚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
    4.2.2 产业集聚各发展阶段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4.3 高新技术产业带技术创新对产业集聚影响分析
    4.3.1 技术创新对产业集聚的影响机制
    4.3.2 技术创新对产业集聚各发展阶段的影响 第5章 高新技术产业带产业集聚测算及分类
5.1 测算的目的及目标
5.2 高新技术产业带产业集聚静态规模测算
    5.2.1 测算方法选择
    5.2.2 测算对象及数据来源
    5.2.3 测算结果分析
5.3 高新技术产业带产业集聚动态趋势测算
    5.3.1 测算方法选择
    5.3.2 测算对象及数据来源
    5.3.3 测算结果分析
5.4 基于产业集聚度测算的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分类
5.5 不同类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带产业集聚特点
    5.5.1 产业集聚形成阶段的高新技术产业带
    5.5.2 产业集聚成长阶段的高新技术产业带
    5.5.3 产业集聚成熟阶段的高新技术产业带
    5.5.4 产业集聚衰退阶段的高新技术产业带 第6章 高新技术产业带的技术创新路径设计
6.1 高新技术产业带创新路径设计指导思想
6.2 不同类型高新技术产业带的技术创新过程特点
    6.2.1 交互型技术创新过程
    6.2.2 多回路反馈型技术创新过程
    6.2.3 稳定网络型技术创新过程
    6.2.4 过度网络型技术创新过程
6.3 不同类型高新技术产业带的技术创新路径设计
    6.3.1 技术与市场交互作用型技术创新路径
    6.3.2 链环—回路型技术创新路径
    6.3.3 莲花型技术创新路径
    6.3.4 系统集成网络型技术创新路径
6.4 不同类型高新技术产业带技术创新路径的保障措施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5)创新2.0时代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理论
二、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现状
    1. 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
    2. 沈大高新技术产业带
    3. 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
三、创新2.0时代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存在的问题
四、创新2.0时代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对策

(6)“刚性·弹性·韧性”——深圳市创新型产业的空间规划演进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概念解析
    1.1 刚性与刚性规划
    1.2 弹性与弹性规划
    1.3 韧性与韧性规划
2 深圳市创新型产业规划的演进
    2.1 产业园区 (1995—2000年) :刚性规划阶段
        2.1.1 规划背景
        2.1.2 园区规划中的刚性思维
    2.2 产业带 (2001—2005年) :“外向+内向”弹性规划阶段
        2.2.1 规划背景
        2.2.2 产业带规划中的弹性思维
    2.3 功能网络 (2006年至今) :韧性规划阶段
        2.3.1 规划背景
        2.3.2 功能网络中的韧性思维
3 深圳市创新型产业韧性规划思考
    3.1 结构韧性——以刚性要素构建稳定、开放的空间骨架
        3.1.1 获取产业发展的有效空间
        3.1.2 布局点轴式空间骨架
        3.1.3 采用模块化的组织形式
    3.2 控制韧性——以弹性工具优化规划控制指标的空间配置
        3.2.1 可复合的用地性质
        3.2.2 可浮动的开发强度
        3.2.3 可置换的低效空间
    3.3 过程韧性——以刚性机制推进渐进式、协商式产业规划
4 结论

(7)沿高速公路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外高新技术产业带研究现状
        1.2.2 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带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概念的界定
        2.1.1 高新技术与高新技术产业
        2.1.2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1.3 高新技术产业带与沿高速公路高新技术产业带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增长极理论
        2.2.2 点轴开发理论
        2.2.3 梯度推移理论
        2.2.4 空间扩散理论
第3章 我国沿高速公路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现状
    3.1 我国典型沿高速公路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现状
        3.1.1 沈大高速公路高新技术产业带
        3.1.2 京津塘高速公路高新技术产业带
        3.1.3 成渝高速公路高新技术产业带
    3.2 我国沿高速公路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的共性分析
        3.2.1 率先形成于经济较发达地区
        3.2.2 点轴辐射
        3.2.3 重视研发环节
        3.2.4 协同创新特征显着
    3.3 我国沿高速公路高新技术产业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3.3.1 政府政策歧视
        3.3.2 高端科技人才匮乏
        3.3.3 分工协作的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建成
        3.3.4 政产学研合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3.3.5 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3.3.6 区域创新文化有待提高
第4章 沿高速公路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形成机理
    4.1 沿高速公路高新技术产业带的位势特征
    4.2 沿高速公路高新技术产业带的梯度变化规律
    4.3 沿高速公路高新技术产业带的构成要素分析
        4.3.1 交通干线高速公路
        4.3.2 中心城市
        4.3.3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三次产业
    4.4 沿高速公路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发展阶段
        4.4.1 起步阶段
        4.4.2 梯度扩展阶段
        4.4.3 成熟稳定阶段
第5章 沿高速公路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模式的构建
    5.1 沿高速公路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模式的构建目标
        5.1.1 发展区域特色经济
        5.1.2 提升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实力
        5.1.3 优化区域经济结构
    5.2 沿高速公路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模式的构建原则
        5.2.1 秉承优势优先原则
        5.2.2 突出本地特色原则
        5.2.3 遵循资源禀赋原则
    5.3 沿高速公路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模式的构建要素分析
        5.3.1 人力资源要素
        5.3.2 技术要素
        5.3.3 基础设施
        5.3.4 政策要素
        5.3.5 结构要素
    5.4 沿高速公路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模式的模式类型
        5.4.1 点轴带状发展模式
        5.4.2 梯度能级辐射发展模式
第6章 沿高速公路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模式的运行
    6.1 点轴带状发展模式的运行方式
        6.1.1 政府政策引导
        6.1.2 产业整合
        6.1.3 企业整合
    6.2 梯度能级辐射发展模式的运行方式
        6.2.1 政府扶持
        6.2.2 产业整合
        6.2.3 企业整合
    6.3 沿高速公路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模式运行保障
        6.3.1 政府的引导
        6.3.2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
        6.3.3 科技中介机构与风险投资机构的支持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8)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评价与路径选择研究 ——基于全球经济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相关概念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1.5.1 论文主要内容
        1.5.2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依据
    2.1 产业选择与评价理论
        2.1.1 产业创新理论
        2.1.2 产业竞争理论
        2.1.3 发展潜力理论
        2.1.4 产业相关理论
    2.2 产业发展与演进理论
        2.2.1 新型发展理论
        2.2.2 不平衡发展理论
        2.2.3 产业保护理论
    2.3 市场竞争与政府干预
        2.3.1 市场竞争
        2.3.2 政府干预
第3章 发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经验与借鉴
    3.1 发达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3.2 发达国家产业发展战略与主要举措
        3.2.1 英国的“高价值制造”
        3.2.2 美国的“再工业化”
        3.2.3 德国的“工业 4.0”
        3.2.4 日本的“新成长战略”
    3.3 发达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启示
第4章 新兴经济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经验与借鉴
    4.1 新兴经济体战略性新兴产业
    4.2 新兴经济体产业发展战略与主要举措
        4.2.1 印度的信息产业
        4.2.2 俄罗斯的“新型工业化”
        4.2.3 巴西的新能源产业
        4.2.4 韩国的“未来增长动力落实计划”
    4.3 新兴经济体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启示
第5章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实分析
    5.1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背景
        5.1.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必要性
        5.1.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
        5.1.3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畴
    5.2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5.2.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5.2.2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对的挑战
    5.3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5.3.1 产业规模
        5.3.2 产业政策
        5.3.3 产业布局
        5.3.4 产业结构
        5.3.5 国际贸易
    5.4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
        5.4.1 投入制约
        5.4.2 技术制约
        5.4.3 制度制约
        5.4.4 市场制约
        5.4.5 产业链制约
第6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体系构建
    6.1 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内容
    6.2 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指标体系
        6.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6.2.2 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6.2.3 指标准则层及其细分
        6.2.4 指标解释
    6.3 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框架
        6.3.1 评价方法选择
        6.3.2 模型设计思路
        6.3.3 确定指标权重
第7章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评价
    7.1 数据来源与处理
        7.1.1 数据来源
        7.1.2 数据处理
    7.2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评价
        7.2.1 产业竞争力评价
        7.2.2 产业带动力评价
        7.2.3 技术创新力评价
        7.2.4 产业发展力评价
        7.2.5 产业碳减力评价
    7.3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综合评价
    7.4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动态评价
第8章 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选择
    8.1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路径
        8.1.1 在发展前提上,必须处理好四个关系
        8.1.2 在产业培育上,选择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
        8.1.3 在发展动力上,选择政府机制与市场作用共同推进
        8.1.4 在集聚模式上,选择外源型与内源型共同发展
        8.1.5 在发展布局上,选择总体非均衡与局部均衡发展
    8.2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保障机制
        8.2.1 构建和完善产业政策保障体系
        8.2.2 明确和优化区域空间产业体系
        8.2.3 培育建设有效的市场供求体系
        8.2.4 建立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8.2.5 构建和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中的政府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3.1 实证研究分析法
        1.3.2 规范研究法
        1.3.3 文献分析法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假设
        1.4.3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与政府职能的“波特钻石模型”
    2.1 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与影响因素分析
    2.2 “波特钻石模型”理论的基本内涵
        2.2.1 政府行为要素分析
        2.2.2 其他要素与政府行为的影响分析
    2.3 “波特钻石模型”对产业带建设政府职能特征的认识
        2.3.1 基本特征
        2.3.2 显着特征
第三章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中政府职能分析
    3.1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中政府的具体职能体现
        3.1.1 政府是北部湾产业带升级为国家级产业带和建设实施的推动者
        3.1.2 政府是北部湾产业带政策环境营造的主体
        3.1.3 政府是北部湾产业带九大重点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布局的主体
        3.1.4 政府是“北部湾产业带园区建设攻坚战”实施的主体
        3.1.5 政府是北部湾产业带企业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
    3.2 政府在建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带中的职能缺陷分析
        3.2.1 高新区管理委员会自主权欠缺
        3.2.2 政府统筹规划职能尚不到位
        3.2.3 政府扶持职能有待加强
        3.2.4 政府宏观引导职能发挥不足
        3.2.5 政府综合服务职能仍存在缺位
第四章 国内外产业带建设中政府职能典型模式比较及启示
    4.1 国内外产业带建设中的典型政府职能模式比较
        4.1.1 政府引导模式——硅谷模式
        4.1.2 政府强力干预模式——日本模式
        4.1.3 政府驱动模式——新竹模式
        4.1.4 政府主导模式——深圳模式
    4.2 国内外产业带政府职能模式的启示
        4.2.1 区域产业带发展应有全球化视角
        4.2.2 政府职能应定位于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和弥补市场失灵与不足
        4.2.3 政策职能模式的选择应与发展阶段相适应
        4.2.4 进行适时的宏观调控是政府职能发挥的主线
        4.2.5 政府放权向社会购买服务是政府职能改革的趋向
第五章 产业带建设中政府职能发挥的对策建议
    5.1 行政管理层面
        5.1.1 打破制约产业带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职能科学合理的服务型政府
        5.1.2 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引导基本要素集聚
        5.1.3 创造优良的政策环境,以创造和提升生产要素
    5.2 综合服务层面
        5.2.1 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建设
        5.2.2 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
        5.2.3 加强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队伍的培育建设力度
        5.2.4 加快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5.2.5 鼓励引导扩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对外合作与交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关于深化北部湾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带科技体制改革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北部湾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的宏观背景
    1.1 北部湾经济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背景
    1.2 北部湾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发展机遇
        1.2.1 建设创新型广西, 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
        1.2.2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强, 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带开放发展。
        1.2.3 中国-东盟经济自贸区的建设, 需加快高新技术产业技术革新。
    1.3 北部湾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1.3.1 发展现状。
        1.3.2 存在的问题。
2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2.1 是贯彻落实全国和广西科技创新大会的必然要求
    2.2 是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的内在要求
3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对策建议
    3.1 组建科学有效的决策机构
    3.2 建立稳定的科技投入机制
    3.3 创新科技人员创业机制
    3.4 完善配套科技人才激励机制
    3.5 健全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3.6 优化科技与金融结合机制
    3.7 建立健全开放式的创新体系
    3.8 共建共享市场化的公共研发服务机构

四、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基本理论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D]. 刘洋. 苏州大学, 2021(07)
  • [2]深圳产业空间载体变迁与规划策略研究[D]. 曾钰桓.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
  • [3]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布局优化研究[D]. 靳亚珍. 石河子大学, 2017(01)
  • [4]高新技术产业带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路径研究[D]. 王诗琪. 沈阳工业大学, 2017(08)
  • [5]创新2.0时代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研究[J]. 邹华,王诗琪.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5)
  • [6]“刚性·弹性·韧性”——深圳市创新型产业的空间规划演进与思考[J]. 张惠璇,刘青,李贵才. 国际城市规划, 2017(03)
  • [7]沿高速公路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模式研究[D]. 孙金良. 沈阳工业大学, 2016(07)
  • [8]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评价与路径选择研究 ——基于全球经济视角[D]. 曹江宁. 河北大学, 2015(02)
  • [9]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 陆桂军. 广西大学, 2014(07)
  • [10]关于深化北部湾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带科技体制改革的思考[J]. 陆桂军,黄可宁.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4(23)

标签:;  ;  ;  ;  ;  

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基本理论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