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肺切除手术后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李琳,徐莉,张仕杰,关梦杰,潘如胜[1](2021)在《多学科协作对基层医院降低肺切除手术患者并发症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多学科协作降低肺切除手术患者并发症理论在基层医院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从安徽省太和县人民医院2019年11月至2020年10月胸外科收治的肺癌手术患者中共纳入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并完成研究,结合本文使用的护理管理模式划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其中观察组引入快速康复理念多学科协作展开护理,对照组仍旧沿用常规护理管理,最终通过数据对比显示护理管理成效。结果肺切除患者对观察组提供的快速康复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是6.67%,远低于对照组的26.67%(P<0.05)。结论多学科协作在肺切除术患者的护理管理模式不仅适用于大型综合医院,同样可以在基层医院应用。
余向洋[2](2021)在《构建预测接受全肺切除手术治疗肺癌患者围手术期死亡和远期生存的列线图》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既往多项基于有限回顾性病例资料的观察性研究发现,接受全肺切除手术的肺癌患者会伴随较高的围手术期死亡;但围手术期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和发生率变化尚未在大样本回顾性队列研究中进行过探索。此外,临床实践中依然缺少可用于预测全肺切除手术后围手术期死亡发生风险的列线图(Nomogram)。方法从美国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The 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SEER)癌症登记数据库中,提取出共10,337例在1998年至2016年间接受了全肺切除手术治疗肺癌的患者资料。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用于比较发生和未发生围手术期死亡两组间变量的统计学差异。上述与围手术期死亡具有显着统计学相关性(P<0.05)的变量均被纳入到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以筛选出能够预测围手术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随后,所有的独立危险因素用于构建列线图;采用Bootstrap方法进行模型区分度和一致性的内部评价。此外,决策者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也被用来计算该预测模型的净获益(Net Benefit)。结果在1998年至2016年间,接受全肺切除手术肺癌患者的总体围手术期死亡率为10.3%,其中4.2%的围手术期死亡发生在手术后30日内。但是,围手术期死亡率自1998年(8.8%)到2016年(6.7%)间呈现显着的下降趋势(P=0.009)。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高龄患者(P<0.001),男性(P<0.001),右侧全肺切除手术(P<0.001),肺鳞状细胞癌(P=0.008),≥5枚阳性淋巴结(P=0.010),以及远处转移(M1,P<0.001)是发生围手术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然而,诱导放疗(P<0.001)却是围手术期死亡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本研究中整合上述所有独立的围手术期死亡预测变量而构建的列线图呈现出较好的区分能力和良好的预测一致性;其C统计量为0.687,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curve,ROC)的曲线下面积(theareaunderthe ROC,AUC)为 0.682。另外,决策者曲线分析也证实本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适用性。小结如果术前的多学科诊疗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评估认为全肺切除不可避免,基于本简单化且高效的预测列线图帮助术者进行临床决策制定,能够实现围手术期死亡的最小化,而生存获益的最大化。背景和目的虽然全肺切除手术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技术,但手术直接相关死亡率高、预后差无疑影响了其临床应用。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使用一个大型的国家数据库来评估接受全肺切除手术治疗肺癌患者的预后。然后建立可量化的列线图来预测接受全肺切除手术肺癌患者肿瘤特异性生存率(Cancer-specifc survival,CSS)和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方法从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The 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SEER)数据库中提取了,在1998年至2016年间接受全肺切除手术治疗肺癌的9,276例患者资料。上述病例的各变量被纳入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生存回归模型以确定与肿瘤特异性生存和总生存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然后,将上述独立的预测因子进行整合,形成列线图;并用C指数和校正曲线来评价列线图的预测效能。结果接受全肺切除手术治疗肺癌,且未发生围手术期死亡患者的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55.5%和40.2%。在多变量分析中,肿瘤特异性生存和总生存的独立预测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组织学亚型、肿瘤分化程度、T分期、N分期、M分期、放疗状态和婚姻状况。随后,上述的所有独立危险因素均被纳入构建预测肿瘤特异性生存和总生存的列线图。本研究所构建的列线图具有较好的区分能力和良好的预测一致性,预测肿瘤特异性生存和总生存列线图的C指数分别为0.640和0.615。小结通过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和对列线图确定的高危患者的密切监护,全肺切除手术可为肺癌患者带来显着的远期生存获益。背景和目的既往接受全肺切除手术治疗肺癌后再发肺肿瘤(Second lung tumor,SLT)患者的治疗选择报道较少,且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比较不同治疗模式对全肺切除手术治疗肺癌后再发可切除肺肿瘤患者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从美国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The 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SEER)数据库中提取了,于1998-2016年间,既往接受过全肺切除手术并随后发生可切除的对侧肺肿瘤患者。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比较治疗相关死亡率。此外,该部分的研究还借助单变量和多变量Cox回归分析,以确定影响肿瘤特异性生存率(Cancer-specificsurvival,CSS)和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果共99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被纳入到本研究,该组人群的五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60.8%和53.7%;其中23例未行肺切除治疗,76例行肺切除治疗。未行肺切除治疗组和行肺切除治疗组间在治疗相关死亡率(0.0%比2.6%,P=0.432),五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58.3%比61.7%,P=0.633)和五年总生存率(55.3%比53.3%,P=0.635)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再发肺腺癌(P=0.001)和再发肺肿瘤直径较小(P<0.001)的患者更可能选择肺切除治疗方式。在针对接受肺切除治疗患者中的亚组分析显示,接受亚肺叶切除手术患者的肿瘤特异性生存(风险比[Hazardratio,HR):0.381,95%置信区间:0.176-0.827,P=0.030]和总生存(风险比:0.562,95%置信区间:0.287-1.100,P=0.051)均优于接受肺叶切除手术患者。小结亚肺叶切除或非手术切除治疗是既往接受全肺切除手术治疗肺癌后再发可切除肺肿瘤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合理治疗选择,治疗相关死亡率亦是可接受。
徐爽[3](2021)在《肺癌术后患者并发心律失常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文中指出目的了解肺癌患者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现状;分析肺癌患者术后并发心律失常危险因素;构建肺癌患者术后并发心律失常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通过文献回顾查找探究与肺癌患者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综述肺癌患者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研究现状,阅读分析并提取相关可能危险因素,通过专家会议制定《肺癌手术患者信息数据采集表》进一步完善相关危险因素指标。利用《肺癌手术患者信息数据采集表》采集大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20年4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接受肺癌手术治疗的患者一般及疾病相关信息。采用单道心电记录仪(Ryhthm WatchTM)记录肺癌患者术后完整的心电信息,以患者术后是否出现心律失常为标准分为心律失常组与非心律失常组进行危险因素的分析及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单因素分析时,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分析,所有结果均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中的渐进法(Wald)进行分析,采用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中变量的优势比(odds ratio,OR值)对危险因素进行赋值,建立风险预测模型。采用约登指数最大时的诊界值为最佳诊界值,模型效能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进行检验。结果1.现状调查在257名患者中,心电报告结果显示术后发生心律失常患者为52人,占比为20.2%。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类型包括:心房颤动,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频发室性期前收缩,频发房性期前收缩,频发房性心动过速,其中房性心律失常34人占总人数的13.2%,占心律失常人数的65.4%,心房颤动19人占总人数7.4%,占心律失常人数的36.5%。2.危险因素分析本文对257名患者其中包括发生心律失常者及未发生心律失常者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P=0.007)、糖尿病史(P=0.035)、术前心电图异常(P=0.009)、手术方式开胸(P=0.003)、手术范围为肺叶或全肺切除(P=0.007)、手术时间(P=0.01)、病理类型鳞癌(P=0.001),为肺癌患者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肺癌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60岁[OR值和95%CI:1.664(0.843-3.287),p=0.142)]、术前心电图异常[OR值和95%CI:2.427(1.235-4.770),p=0.010)]、病理类型鳞癌[OR值和95%CI:3.209(1.050-9.807),p=0.041)]、手术方式开胸[OR值和95%CI:5.539(1.129-27.183),p=0.035)]、及手术切除范围为肺叶或全肺切除[OR值和95%CI:1.920(1.004-3.672),p=0.049)]。3.预测模型构建根据多因素分析中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的各阳性危险因素OR值对各危险因素进行赋值,得到肺癌患者术后并发心律失常风险预测模型方程:分数=2*年龄≥60岁+2*心电图异常+3*病理类型鳞癌+6*手术方式开胸+2*切除范围为肺叶或全肺切除。ROC曲线下面积AUC=0.703,P<0.001,95%CI(0.622,0.784),提示预测模型诊断价值良好。最大约登指数(0.293)选取最佳临界值,最佳临界值为18.5。结论1.本研究中肺癌患者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为20.2%,房性心律失常较为常见占比13.2%,其中心房颤动发生率为7.4%。2.肺癌患者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为年龄≥60岁,术前心电图异常,手术范围为肺叶或全肺切除,手术方式开胸,病理类型鳞癌;3.肺癌患者术后并发心律失常风险预测模型方程为:分数=2*年龄≥60岁+2*心电图异常+3*病理类型鳞癌+6*手术方式开胸+2*切除范围为肺叶或全肺切除。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0.703,P<0.001,95%CI(0.622,0.784),提示本模型预测效果良好,护理人员可以根据本预测模型对肺癌术后患者进行评分,加强高危患者心电监护,并实施早期预防。为制定降低肺癌术后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的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苏二川,苏建薇,梁清梅,叶翠玲[4](2020)在《延续性护理对全肺切除术后病人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对全肺切除术后病人的影响。[方法]将60例全肺切除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病人术后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行延续性护理,观察两组病人癌性疲乏程度、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病人癌性疲乏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各项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延续性护理可减少术后肺癌病人并发症,减轻癌性疲劳感,提高病人术后生活质量。
余向洋,牟巨伟[5](2020)在《全肺切除手术治疗局部晚期肺癌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现行的国内外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均推荐,在保证切缘阴性的情况下,可以为局部晚期肺癌患者实施全肺切除手术,从而为该类人群带来临床治愈的机会(5年生存率为10.8%~66.0%)。但该术式相关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3.4%~54.0%)和病死率(3.0%~26.0%)均较高,成为限制其临床广泛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将对可耐受全肺切除手术患者选择、围手术期并发症和死亡预防、综合治疗策略制订和胸腔镜下全肺切除手术实践现状进行系统性综述,旨在帮助胸外科医生在临床实践中能够更加安全地开展全肺切除手术,最终达到改善局部晚期肺癌患者长期生存的目的。
刘建波,李玮[6](2019)在《肺结核合并支气管内膜结核44例手术治疗体会》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调查分析44位肺结核合并支气管内膜结核患者的治疗过程和结果,总结治疗经验。方法选取来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4例肺结核合并支气管内膜结核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他们分别于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前来就诊。其中病种为主支气管狭窄18例,叶支气管狭窄26例。44位手术患者中30例行全肺切除术,14例患者行肺叶切除术。结果手术之后没有发生一例患者死亡情况。30例全肺切除术患者中有2例发展为肺不张,有2例发展为支气管胸膜瘘;14例肺叶切除术患者中有3例发展为支气管胸膜瘘,2例患者发展为脓胸。我院对三年以来接受手术治疗的44位患者进行了2-5年的随访,所有患者恢复情况良好。结论对于肺结核合并支气管内膜结核决定采用手术治疗时切记把病变组织及时切除,根据病变组织的大小、所在位置和病变程度来决定采取哪种手术方式,之后结合抗结核治疗,尽量不做或者少做全肺切除手术,将伤害减少到最低。
庄敏[7](2019)在《肺切除术后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肺切除术后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480例肺切除术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情况,根据术后是否并发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结合既往研究文献、指导医师的临床经验及作者对肺部感染的认识,拟定可能的危险因素,收集并整理相关指标数据。采取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并发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单因素分析发现:在两组中,性别、文化程度、民族、婚姻状况、居住地、高血压、切除范围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704、0.796、0.723、0.709、0.907、0.988、0.938),与术后肺部感染发生无相关性。两组间年龄、吸烟史、酗酒史、COPD、2型糖尿病、冠心病、FEV1、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ICU机械通气时间、新辅助化疗、非计划再次手术、手术方式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12、0.000、0.000、0.000、0.031、0.016、0.017、0.000、0.000、0.009、0.025、0.001、0.040),与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相关。(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95%CI范围内,OR值>1)表明:感染组年龄≥60岁、吸烟史、酗酒史、合并COPD、合并2型糖尿病、FEV1降低、手术时间≥3h、术中出血量≥500ml、ICU机械通气时间≥3d、新辅助化疗后、非计划再次手术及开胸手术显着高于非感染组(P 值分别 0.002、0.033、0.001、0.013、0.032、0.000、0.010、0.008、0.007、0.001、0.001、0.000),是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60岁、吸烟史、酗酒史、合并COPD、合并2型糖尿病、FEV1降低、手术时间≥3h、术中出血量≥500ml、ICU机械通气时间≥3d、新辅助化疗后、非计划再次手术、开胸手术是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孙妍,刘妍,张冉,李宁[8](2019)在《护理对肺癌全肺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并研究护理干预对于肺癌全肺切除手术以后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分组对照方法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为我院收治的进行肺癌全肺切除手术的患者,选择4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为所有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进行干预,同时选择4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组患者选择采用有针对性的护理进行干预,对两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对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出现频繁症的情况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更低,两组经过统计学软件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肺癌全肺切除手术患者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为患者配合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可有效地降低手术以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能促进患者更好的预后,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陈瑭冰[9](2019)在《微创外科技术在中心型肺癌治疗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微创袖型切除手术对比开胸袖型切除手术的匹配性分析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比较微创外科手术和开胸手术在支气管袖型切除中的围手术期结果和肿瘤学效果,证明胸腔镜手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连续收治的557名确诊为中心型肺癌、拟行微创外科手术或开胸袖型切除手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我们排除了55例中叶袖型切除和中下叶袖型切除的病例,进行了倾向性评分匹配,我们比较了两组病人的围手术期结果和肿瘤性治疗效果。结果在倾向评分匹配前,微创组有79例,开胸组有423例。两组的人口学特征和肿瘤性特征并不完全一致,因此我们进行了倾向性评分匹配。通过1:4的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微创组为79例,开胸组为258例。微创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显着长于开胸组(185.72±69 9.17 min vs.148.68±40.51 min,p<0.001),然而微创组在术后引流量上明显少于开胸组,在术后住院时间大于14天的患者的比例上少于开胸组(5.06%vs.11.63%,p=0.09),且差异具有临界的统计学意义。在术后30天的死亡率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上和开胸组无统计学差异。微创组在术中淋巴结清扫、根治性切除率等方面与开胸组无统计学差异,微创组3年总体生存率为69.7%,开胸组3年总体生存率为77.2%,无统计学差异(p=0.27);微创组3年复发率为35.2%,开胸组3年总体生存率为28.8%,无统计学差异(p=0.20);结论在有经验的中心,相比开胸袖型切除手术,微创外科袖型切除手术是安全可行有效的。第二部分微创全肺切除手术对比开胸全肺切除手术的匹配性分析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比较胸腔镜手术和开胸手术在全肺切除中的围手术期结果,证明胸腔镜手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连续收治的371名确诊为中心型肺癌、拟行胸腔镜或开胸全肺切除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在进行了倾向性评分匹配之后,我们比较了两组病人的围手术期结果。结果在倾向评分匹配前,胸腔镜组有37例,开胸组有334例。两组的人口学特征和肿瘤性特征并不完全一致,因此我们进行了倾向性评分匹配。通过1:4的倾向性评分匹配后,胸腔镜组为35例,开胸组为123例。胸腔镜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显着长于开胸组(185.37±57.66 min vs.141.08±44.41 min,p<0.001),然而胸腔镜组在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引流时间、术后引流量等方面明显少于开胸组,在术后30天的死亡率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上和开胸组无统计学差异。胸腔镜组在术中淋巴结清扫的个数上明显多于开胸组,在淋巴结清扫的站数、阳性淋巴结的站数、个数和根治性切除率等方面与开胸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有经验的中心,相比开胸全肺切除手术,胸腔镜辅助全肺切除手术是安全可行有效的。第三部分微创外科手术对比开胸手术治疗直径大于5cm的肺部肿瘤的匹配性分析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比较微创外科手术和开胸手术在直径大于5cm的肺部肿瘤切除中的围手术期结果,证明微创外科手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连续收治的931名肿瘤直径大于5cm的、拟行微创外科手术或开胸手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在进行了倾向性评分匹配之后,我们比较了两组病人的围手术期结果。结果在倾向评分匹配前,微创组有166例,开胸组有765例。两组的人口学特征和肿瘤性特征并不完全一致,因此我们进行了倾向性评分匹配。通过1:1的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微创组和开胸组各为150例。微创组和开胸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无显着性差异,微创组的术中出血量显着少于开胸组(132.33±121.81 mlvs.183.33±137.65 ml,p=0.001),微创组在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等方面明显少于开胸组,在术后30天的死亡率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上和开胸组无统计学差异。微创组在术中淋巴结清扫的个数、站数、阳性淋巴结的站数、个数和根治性切除率等方面与开胸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肿瘤直径大于5cm的肺部肿瘤,相比开胸手术,微创外科手术是安全可行有效的。
林俊平[10](2019)在《对肺癌全肺切除术患者实施围术期护理措施的临床价值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对肺癌全肺切除术患者实施围术期护理措施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5年1月-2017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68例肺癌全肺切除术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试验组采用围术期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肺不张、胸腔积液、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8.82%,显着低于对照组的32.35%(P<0.05)。试验组患者下床时间(1.34±0.83)d、抗生素使用时间(3.18±0.57)d、术后引流时间(3.44±0.77)d、患者住院时间(9.83±1.23)d,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角色功能评分为(69.03±23.02)分、情绪能力评分为(72.69±16.09)分、躯体功能评分为(71.02±20.19)分、认知能力评分为(79.09±23.45)分、社会功能评分为(65.71±22.73)分、整体生活质量(70.21±21.98)分,均显着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对肺癌全肺切除术患者实施围术期护理措施后,能够有效的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全肺切除手术后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肺切除手术后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多学科协作对基层医院降低肺切除手术患者并发症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2.1 完善护理管理制度 |
1.2.2 护理培训管理 |
1.2.3 安全管理 |
1.2.4 观察组快速康复护理措施 |
(1)手术前: |
(2)手术中: |
(3)手术后: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快速康复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 |
2.2 快速康复有效降低出血量和平均住院时间 |
2.3 快速康复有效提升患者满意度 |
3 讨论 |
(2)构建预测接受全肺切除手术治疗肺癌患者围手术期死亡和远期生存的列线图(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构建预测接受全肺切除手术治疗肺癌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列线图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数据资源和队列选择 |
伦理声明 |
变量校正 |
围手术期结果 |
数据分析和统计方法 |
结果 |
基线特征 |
围手术期死亡 |
构建预测围手术期死亡的列线图 |
全肺切除手术构成比的趋势变化和长期生存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构建预测接受全肺切除手术治疗肺癌患者远期生存的列线图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数据资源和队列选择 |
伦理声明 |
变量校正 |
生存结果 |
数据分析和统计方法 |
结果 |
基线特征 |
生存分析 |
构建预测远期生存的列线图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既往接受全肺切除手术治疗肺癌患者再发可手术肺癌的最佳治疗选择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病例选择 |
变量校正和研究终点 |
数据分析和统计方法 |
结果 |
患者特征 |
影响治疗方式选择的因素 |
生存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全肺切除手术治疗局部晚期肺癌的研究进展 |
1.全肺切除手术的患者选择 |
2.围手术期并发症 |
3.围手术期死亡 |
4.胸腔镜下全肺切除手术 |
5.小结 |
参考文献 |
基金资助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3)肺癌术后患者并发心律失常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肺癌手术患者信息数据采集表》的构建 |
(一)文献回顾 |
1.1 文献检索策略 |
1.2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
1.3 文献筛选 |
1.4 纳入文献内容分析 |
1.5 小结 |
(二)构建《肺癌手术患者信息数据采集表》 |
2.1 专家会议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确定《肺癌手术患者信息数据采集表》 |
2.4 小结 |
第二部分 肺癌患者术后并发心律失常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
(一)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工具 |
1.3 资料收集方法 |
1.4 质量控制 |
1.5 样本量估计 |
1.6 统计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2.1 患者一般情况 |
2.2 肺癌患者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现状 |
2.3 肺癌患者术后并发心律失常危险因素分析 |
2.4 建立预测模型方程 |
2.5 讨论 |
结论 |
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肿瘤心脏病学:护士在跨学科照护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4)延续性护理对全肺切除术后病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1.3 干预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5)全肺切除手术治疗局部晚期肺癌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全全肺切除手术的患者选择 |
2 围手术期并发症 |
3 围手术期死亡 |
4 胸腔镜下全肺切除手术 |
5 小结 |
(6)肺结核合并支气管内膜结核44例手术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2.1 手术治疗: |
1.2.2 术后化疗: |
1.3 随访。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
3.2 术后给予正规的抗结核治疗。 |
4 结论 |
(7)肺切除术后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现状 |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4. 研究方法 |
5. 质量控制 |
第二章 肺切除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术后肺部并发症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护理对肺癌全肺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9)微创外科技术在中心型肺癌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注释 |
中文部分 |
绪论 |
第一部分 微创与开胸袖型切除治疗中心型肺癌的疗效比较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统计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第二部分 胸腔镜对比开胸全肺切除术治疗中心型肺癌的短期疗效分析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统计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第三部分 微创对比开胸治疗直径大于5cm的肺部肿瘤的短期疗效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统计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英文部分 |
preface |
Part Ⅰ: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inimally invasive sleeve res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entral lung cancer |
1.Materials and methods |
2.Statistical method |
3.Result |
4.Discussion |
5.Conclusion |
Part Ⅱ:Short-term efficacy of thoracoscopic pneumonectomy in the treatment of central lung cancer |
1.Materials and methods |
2.Statistical method |
3.Result |
4.Discussion |
5.Conclusion |
Part Ⅲ:Short-term efficacy of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in the treatment of lung tumors larger than 5cm in diameter |
1.Materials and methods |
2.Statistical methods |
3.Results |
4.Discussion |
5.Conclusion |
Summary of the full text |
References |
致谢 |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
八年制学位论文要求 |
(10)对肺癌全肺切除术患者实施围术期护理措施的临床价值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评估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术后并发症对比 |
2.2 两组患者术后状况对比 |
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 |
3 讨论 |
四、全肺切除手术后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学科协作对基层医院降低肺切除手术患者并发症的效果研究[J]. 李琳,徐莉,张仕杰,关梦杰,潘如胜.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21(04)
- [2]构建预测接受全肺切除手术治疗肺癌患者围手术期死亡和远期生存的列线图[D]. 余向洋.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3]肺癌术后患者并发心律失常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D]. 徐爽.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4]延续性护理对全肺切除术后病人的影响[J]. 苏二川,苏建薇,梁清梅,叶翠玲. 全科护理, 2020(27)
- [5]全肺切除手术治疗局部晚期肺癌的研究进展[J]. 余向洋,牟巨伟. 癌症进展, 2020(12)
- [6]肺结核合并支气管内膜结核44例手术治疗体会[J]. 刘建波,李玮.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90)
- [7]肺切除术后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分析[D]. 庄敏. 苏州大学, 2019(02)
- [8]护理对肺癌全肺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影响研究[J]. 孙妍,刘妍,张冉,李宁.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53)
- [9]微创外科技术在中心型肺癌治疗中的应用[D]. 陈瑭冰.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10]对肺癌全肺切除术患者实施围术期护理措施的临床价值观察[J]. 林俊平. 中外医学研究,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