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增强思品课教学的针对性(论文文献综述)
曹倩[1](2020)在《F小学品格课程研制的个案研究》文中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近年来,面临不断增多的校园欺凌、恶意攀比、破坏社会秩序等青少年道德失范现象,我国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家庭、学校对于加强学生品格教育的迫切性日益提升。小学作为教育的基础阶段,是实施品格教育的最佳阵地。然而,当前品格教育的相关研究大都集中介绍美国品格教育的发展历程,缺乏开展本土的品格课程实践研究。为此,我们尝试通过个案研究探寻小学阶段品格课程研制的一般模式和策略,以此发挥品格课程的最大育人价值。围绕“如何进行品格课程研制”这一研究问题,研究将品格课程研制过程划分为制定课程目标、选择并组织课程内容、制定实施路径和设计课程评价这四个阶段,以F小学为工具性个案,主要采用访谈法、实物收集法,共收集51份相关资料。运用扎根理论与类属分析的方法对资料进行深入分析,探索F小学“品格课程研制”的现实样态即目标维度、内容、实施路径、评价机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未来小学品格课程研制提供方向。研究发现,F小学已形成较为固定的品格课程研制模式,具体包括:从基本内容、特征、作用、地位五个维度来理解品格教育理念;从“面向自我、面向面向他人、社会”三个层面观照品格课程目标;以“构建专业化课程、创设学校文化、打造家校合作平台”作为主要实施路径,其中课程的整合与活动化建设是突出亮点;以评价表为载体,评价的主体和形式多元化。而在品格课程研制过程中,也存在大量的现实问题,集中体现在课程文本、课程实施过程、课程参与者三个方面。品格课程的研制需要社会、家长、学校、教师、学生等多方合力,在整个课程研制过程中,学校文化起到统领作用。因此,我们为做好小学品格课程研制工作提出几点启示与建议:一是“塑魂”,凝聚学校文化,立足核心育人理念,研制有“灵魂”的品格课程体系;二是“反省”,梳理学生经验,在课程实施中动态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确保品格课程研制的连续性。
张冉[2](2020)在《锡林浩特市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尤其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品德素质的培养对于学生一生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小学生,小学阶段思想品德的形成不仅与个人的成长、成才息息相关,更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紧密相关。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也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近年来,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地域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小学教育特别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受到了不同层面的挑战与冲击,出现了一系列由思想品德教育引发的现实问题。因此,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问题仍需进一步探讨。首先,以锡林浩特市为背景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进行研究。虽然锡林浩特市近几年来在思想品德教育建设方面取得一些成就,但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仍然薄弱。其次,分析了锡林浩特市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独特性。结合当地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现状,借鉴现阶段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领域研究成果,自编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含小学生对课程的认识、日常生活情况、校园生活等三个维度,从中发现了品德课教育成效不明显、思想品德课缺乏专业性教师和双语教学的教师、家长对学生的品德表现了解不够等问题。最后,提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家校合一”体系、重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等改善锡林浩特市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对策。研究的立足点在于促进小学生政治理念、思想品德与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思想品质;将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与锡林浩特市特色“双语”教学渗透到品德教育具体过程中,传承并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将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理论用于解决锡林浩特市小学生品德教育现实问题,促进锡林浩特市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质量的提升,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培养和我国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水平提升贡献一份力量。
赖冠梅[3](2020)在《将时事“大事件”融入思品“小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与小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时事"大事件"是小学思品课堂教学中的鲜活教材,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教师将时事"大事件"融入思品"小课堂",是高质量地开展小学思品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新时代思品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文章首先介绍了时事"大事件"融入思品"小课堂"的主要意义,然后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策略:用好网络资源,让网络与课堂"连起来";用好社区资源,让学生从教室"走出来";创设形式多样的思品活动,让课堂与学生"活起来"。
谢霞[4](2019)在《时政资源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未成年人的价值观愈发多元化,传统与当代思想的碰撞愈发激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构成了一定冲击。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值身心迅猛发展、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形成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思想品德课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及时引导就显得极为关键。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用时政资源,不但与新课标要求相符,对学生价值观、情感态度培养起到重要作用,而且能有效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在实现知识目标之余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该研究将思想品德课时政资源应用研究作为主题,首先基于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参阅、一线教学实践活动的调查,对研究的选题依据、研究价值、海内外研究现状、写作思路、研究方法进行阐述。其次是时政资源与思品课教学的概述,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及本文的研究主题,对时政资源的含义、特征及其与初中思品课的关系进行详述,并对时代背景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用时政资源意义及可行性进行分析。然后基于问卷调研、访谈、实践经验,从时政资源的选择、时政教学的方式、时政资源应用的教学成效、思品课时政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总结出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用时政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教师、学生、教育环境等角度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针对现有问题、成因探寻相应的解决方案、实施意见。最后从强化教师的时政意识与素养,规正学生对时政的学习态度和方法等宏观方面及运用时政导入激趣,运用时政创设情境突破重难点,运用时政编撰课后作业等微观方面提出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时政资源应用的具体方案。该研究结合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色,基于实践经验、调查提出时政资源在实践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进而立足于理论层面使当前研究成果变得更加丰富,在思品课时政资源应用方面,立足于实践层面为一线教师提供一些意见与思考。
沈锦华[5](2018)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智慧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持续进步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智慧教学理念应运而生。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智慧教学遵循主体性、实践性、个性化等原则,形成了动态发展、多维互动、科学高效等教学特征。它不仅促进了教师智慧教学,而且促进了学生的智慧学习。可见,智慧教学为人们重新审视教学活动提供了新视角。初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期,既是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最佳时期,也是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为此,对初中生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塑造智慧型教师形象,培育智慧型学生,实施智慧教学,构建智慧型课堂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诉求。然而,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以下简称初中思品课)智慧教学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教师的智慧教学目标模糊、学生接受智慧教学的态度淡漠、智慧教学的方法相对滞后以及教学效果亟待提升等问题。为强化初中思品课智慧教学的效用,应从树立智慧教学理念、建构智慧教学课堂、创新智慧教学平台与完善智慧教学评价四个方面着手,以实现初中思品课的教学旨向。
褚远辉,辉进宇[6](2018)在《滇西边境山区中小学道德教育“困难性”的研究》文中提出调查发现,滇西边境山区中小学德育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问题,滇西边境山区中小学受下列突出问题的叠加影响,凸显了该区域学校道德教育的"困难性":道德教育目标与学生品德实际之间的"距离感"、学生对学校道德教育的"接受性障碍"、不同渠道道德教育之间的"离散性"、教师道德示范作用的弱化、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较低、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应试化"色彩较浓厚。消解滇西边境山区中小学德育"困难性"的策略:优化德育要素、强化教师"育德"意识和能力、充分发挥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构建区域性道德教育合力。
蒙秋燕[7](2017)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合作探究式教学法运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中考改革的呼唤,探索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教学方法,以提升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性显得尤为重要。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强调教师在坚持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通过高效分组,按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展示、点评等环节来开展教学,以充分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方法坚持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统一,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因此,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的运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该研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观察法和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合作探究式教学法运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些改进对策,以求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合作探究式教学法运用的实效性。本研究首先对合作探究式教学法以及初中思想品德课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的涵义进行了厘定并分别对它们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初中思想品德课运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的意义进行了阐述。其次,分析了初中思想品德课运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的现状。一方面,合作探究式教学法运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主要表现为: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的实施程序基本形成、地位得到提升、成效日益显着等。另一方面,合作探究式教学法运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误把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当简单的合作讨论、合作探究意识与合作探究行动不匹配、合作探究主体参与度不均衡、合作探究主题选择存在分歧、合作探究点评环节欠充分。接着从学生对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的理解存在缺陷、教师运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的能力不足、学校缺乏健全的评价反馈机制三个方面对合作探究式教学法运用中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尝试性地从树立正确的合作探究式教学观、优化教师运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的路径、健全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的评价反馈机制三个方面提出了提升初中思想品德课合作探究式教学法运用实效性的对策。最后,以“奇妙的情绪”为例,对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的具体运用进行了个案设计。设计主要包括教学案例设计目的,教学案例设计程序以及教学方案分析等三个方面。
龙秀灼,秦涌,欧阳英[8](2017)在《关于初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课题提出的背景课改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课题的研究以初中思品课新教材为载体,探索初中思品课的活动化教学方式,活动化教学就是要教师走出封闭的教学,在向以学为主的转变中,关注学生的积极学习和参与。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应善于发现和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通过多样的教学活动,在课内外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探究、互动合作,让学生
李萍[9](2017)在《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思品课教学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时代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在我国的教育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教育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以多媒体技术为中心,主要探讨了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孙光友[10](2017)在《浅析思品课教学案例的选择》文中认为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原则。思想品德课的理论性和德育性强,更应理论联系实际。为了能让思品课的理论通俗易懂,为了更好地发挥思品课的德育功能,选择现实案例进行教学是我们最好的选择。但教学案例的选择也不能想当然,而要有"讲究"。
二、增强思品课教学的针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增强思品课教学的针对性(论文提纲范文)
(1)F小学品格课程研制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理论追溯:理解品格教育 |
1.1.2 政策引领:德育为先、立德树人 |
1.1.3 社会呼吁:品格教育联盟的“成都经验” |
1.1.4 现实之忧:青少年道德失范现象的攀升 |
1.2 研究目的 |
1.3 关键概念 |
1.3.1 品格 |
1.3.2 品格教育 |
1.3.3 品格课程 |
1.3.4 课程研制 |
1.4 研究问题 |
1.5 研究意义 |
1.5.1 理论意义 |
1.5.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品格课程目的的研究 |
2.2 关于品格课程内容的研究 |
2.3 关于品格课程实施路径与策略的的研究 |
2.3.1 品格课程实施路径研究 |
2.3.2 品格课程实施策略研究 |
2.3.3 品格课程实施方法研究 |
2.4 关于品格课程评价策略的研究 |
2.4.1 评价原则和依据研究 |
2.4.2 评价策略与方式研究 |
2.5 已有研究的述评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的基本框架与内容 |
3.2 研究取向与研究策略的选择 |
3.3 研究方法的选择 |
3.3.1 个案的描述与选取 |
3.3.2 资料收集的方法与过程 |
3.3.3 资料的整理与编码 |
3.4 研究的质量评价 |
3.5 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
4 F小学品格课程研制的现实样态 |
4.1 F小学品格课程理念框架的构建 |
4.1.1 F小学品格教育的基本内容 |
4.1.2 F小学品格教育的主要特征 |
4.1.3 F小学品格教育的价值与作用 |
4.1.4 F小学品格教育的定位 |
4.2 F小学品格课程目标的确定 |
4.2.1 .品格课程目标的制定依据 |
4.2.2 品格课程目标的观照维度 |
4.3 F小学品格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
4.3.1 品格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确定 |
4.3.2 品格课程内容的组织与排列 |
4.4 F小学品格课程实施路径与策略的决策 |
4.4.1 F小学品格课程实施路径的决策 |
4.4.2 F小学品格课程实施策略的选择 |
4.4.3 品格课程实施方法的选择 |
4.5 F小学品格课程评价的制定 |
4.5.1 品格课程评价标准制定的重要依据 |
4.5.2 品格课程评价的主要载体:评价表 |
4.5.3 品格课程评价的具体方式 |
5 F小学品格课程研制中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
5.1 品格课程研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剖析 |
5.1.1 课程文本研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5.1.2 课程实施决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5.1.3 课程研制参与主体存在的问题 |
5.2 品格课程研制的影响因素分析 |
5.2.1 课程文本的参照与选择:品格课程研制的基础 |
5.2.2 社会文化:品格课程研制的风向标 |
5.2.3 家庭教育:品格课程研制的助推器 |
5.2.4 学校文化:品格课程研制的营养液 |
5.2.5 教师课程能力:品格课程研制的舵手 |
5.2.6 学生成长:品格课程研制的旨归 |
6 结论与启示 |
6.1 F小学品格课程研制的基本样式 |
6.2 小学品格课程研制的启示与建议 |
6.2.1 启示:塑魂——基于核心理念规划品格课程 |
6.2.2 建议:反省——梳理学生经验,把握课程连续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访谈邀请函 |
附录2 访谈提纲 |
附录3 访谈记录(节选) |
附录4 调研日记(节选) |
附录5 课程文本资料(节选)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2)锡林浩特市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锡林浩特市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独特性 |
2.1 锡林浩特市教育的特殊性 |
2.1.1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 |
2.1.2 民族文化融入教学中 |
2.2 锡林浩特市思想品德教育环境的特殊性 |
2.2.1 经济发展制约教育发展 |
2.2.2 创设积极的语言环境 |
第三章 锡林浩特市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现状 |
3.1 教学改革成效显着 |
3.1.1 教学环境得到改善 |
3.1.2 教学内容日渐丰富 |
3.1.3 教学方式多样化 |
3.2 教育面临一定的问题 |
3.2.1 教学效果不明显 |
3.2.2 师资力量缺乏 |
3.2.3 家校沟通不畅 |
3.2.4 小学生国家认同感需加强 |
3.3 问题产生的原因 |
3.3.1 学校对学生品德教育不够重视 |
3.3.2 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不够完善 |
3.3.3 家长和学校没有形成教育合力 |
3.3.4 教师缺乏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引导教育 |
第四章 加强锡林浩特市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对策 |
4.1 市校要高度重视学校思想品德教育 |
4.1.1 市校要积极落实“3·18”讲话精神 |
4.1.2 市政府应出台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政策 |
4.1.3 学校应改变“重智育,轻德育”意识 |
4.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4.2.1 增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
4.2.2 提升“双语”教师语言能力 |
4.3 构建“家校合一”体系 |
4.3.1 家校加强联系 |
4.3.2 强化家长责任意识 |
4.3.3 开展家长进校园活动 |
4.4 重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
4.4.1 挖掘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
4.4.2 把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 |
4.4.3 把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实践 |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附录B |
附录C:锡林浩特市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D |
(3)将时事“大事件”融入思品“小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将时事“大事件”融入思品“小课堂”的重要意义 |
二、将时事“大事件”融入思品“小课堂”的教学策略 |
(一)用好网络资源,让网络与课堂“连起来” |
(二)用好社区资源,让学生从教室“走出来” |
(三)师生协同设计活动,让课堂与学生“活起来” |
(4)时政资源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时政资源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概述 |
2.1 相关概念概述 |
2.1.1 时政资源 |
2.1.2 初中思想品德课 |
2.1.3 时政资源与初中思品课的关系 |
2.2 时政资源的特点 |
2.2.1 内容的新颖多变性 |
2.2.2 种类的广泛多样性 |
2.2.3 内涵的思想政治性 |
2.3 思想品德课时政资源的开发应用 |
2.3.1 与“成长中的我”相关的时政资源开发应用 |
2.3.2 与“我与他人和集体”相关的时政资源开发应用 |
2.3.3 与“我与国家和社会”相关的时政资源开发应用 |
2.4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应用时政资源的理论依据 |
2.4.1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
2.4.2 建构主义课程理论 |
2.5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应用时政资源的作用 |
2.5.1 接触社会,感受生活—克服思品课堂空间的局限性 |
2.5.2 活化课堂,引发兴趣—克服理论内容的枯燥性 |
2.5.3 体验变化,提升认识—克服思品课教材的滞后性 |
2.6 初中思品课教学应用时政资源的可行性分析 |
2.6.1 时政教学的资源条件 |
2.6.2 时政教学的物质基础 |
2.6.3 时政教学的智力支持 |
第三章 时政资源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
3.1 时政资源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概况 |
3.1.1 时政资源在初中思品课中开发应用的总体情况 |
3.1.2 学生对思品课教学应用时政资源的兴趣情况 |
3.1.3 学生对思品课教学应用时政资源的认知情况 |
3.1.4 教师对思品课教学应用时政资源的看法 |
3.2 时政资源在初中思品课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3.2.1 选择时政材料不够合理 |
3.2.2 使用时政材料不够优化 |
3.2.3 时政教学成效不够突出 |
3.3 时政资源在思品课应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教学目标取向的影响 |
3.3.2 思品课时政教学内在局限性的影响 |
3.3.3 教师相关能力对时政教学的影响 |
3.3.4 学生认知发展对时政教学的影响 |
第四章 时政资源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提升 |
4.1 强化思品课教学时政资源应用的宏观策略 |
4.1.1 增强思品课教师时政教学意识 |
4.1.2 提升思品课教师时政素养 |
4.1.3 规正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
4.2 促进思品课教学时政资源应用的具体方法 |
4.2.1 运用时政资源导入新课,引发兴趣 |
4.2.2 运用时政资源创设情境,突破重难点 |
4.2.3 运用时政资源编撰课后作业,巩固教学成果 |
4.2.4 运用“一案到底”,深化时政教学 |
4.2.5 运用时政资源改善教学评价,促进教学诊断 |
4.3 初中思品课教学应用时政资源应注意的环节 |
4.3.1 选题与准备:注意时政素材与教学主题相结合 |
4.3.2 设疑与提高:注意学生实际和教学目标相结合 |
4.3.3 讨论与交流:注意教师引导和学生活动相结合 |
4.3.4 总结与升华:注意时政串讲与理论分析相结合 |
4.4 时政资源在思品课中的应用实例 |
4.4.1 思品课常规教学设计与时政教学设计对比展示 |
4.4.2 思品课常规教学设计与时政教学设计对比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初中思想品德课智慧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初中思想品德课智慧教学的理论透视 |
第一节 智慧教学的诠释 |
一、智慧教学的内涵 |
二、智慧教学的特征 |
三、智慧教学的原则 |
第二节 初中思想品德课智慧教学的意蕴 |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智慧教学的含义 |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智慧教学的特点 |
第三节 初中思想品德课智慧教学的思想溯源 |
一、当代主体性教育的理论 |
二、斯滕伯格的智慧平衡论 |
三、皮亚杰的构建主义理论 |
四、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 |
第二章 初中思想品德课智慧教学的价值分析 |
第一节 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学习智慧 |
一、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学生认知水平 |
二、优化学习方式,生成良好学习风尚 |
三、体现个性发展,培养学生思维才智 |
四、重拾道德体验,促进学生德才兼备 |
第二节 有助于提高思想品德教师的教学智慧 |
一、深刻洞悉,激发感知能力 |
二、敏锐捕捉,提高思维能力 |
三、勇于探索,提升创新能力 |
四、灵活处理,提升实践能力 |
第三节 有助于实现思想品德智慧课堂的构建 |
一、转识成智,打造启智课堂 |
二、突思促悟,发展思悟课堂 |
三、动态生成,彰显生命课堂 |
四、情智双修,强化德育旨归 |
第三章 初中思想品德课智慧教学的现状解读 |
第一节 初中思想品德课进行智慧教学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的基本内容 |
二、调查对象的选取 |
三、调查的实施过程 |
第二节 初中思想品德课智慧教学的调查结果分析 |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进行智慧教学的目标模糊 |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接受智慧教学的热情缺乏 |
三、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进行智慧教学的方法相对滞后 |
四、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进行智慧教学的效果亟待提升 |
第三节 初中思想品德课智慧教学的问题根源 |
一、教师智慧教学的理念滞后 |
二、学生智慧学习的动力匮乏 |
三、智慧教学平台的开发薄弱 |
四、智慧教学的评价体系欠缺 |
第四章 初中思想品德课智慧教学的主要策略 |
第一节 树立初中思想品德课智慧教学的理念 |
一、普及智慧教学理念 |
二、强化智慧教学意识 |
三、开展智慧教学培训 |
第二节 建构初中思想品德课智慧教学的课堂 |
一、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学习 |
二、营造和谐的智慧学习氛围 |
三、注重多元的智慧教学设计 |
四、体现动态的智慧教学过程 |
第三节 创新初中思想品德课智慧教学的平台 |
一、推送相关微课课程 |
二、挖掘网络智慧资源 |
三、完善智慧教学网站 |
第四节 完善初中思想品德课智慧教学的评价 |
一、从单一主体评价转化为多元主体评价 |
二、从一维知识评价转化为多维内容评价 |
三、从单一评价方式转化为多种方式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初中思想品德课智慧教学案例与分析 |
附录2:初中思想品德课智慧教学的现状调查(学生卷) |
附录3:初中思想品德课智慧教学的现状调查(教师卷) |
附录4:初中思想品德课智慧教学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6)滇西边境山区中小学道德教育“困难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滇西边境山区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现状 |
(一) 滇西边境山区中小学道德教育取得的成绩 |
1. 高度重视学校道德教育工作 |
2. 形成了比较正确的道德教育观 |
3. 道德教育在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明显 |
(二) 滇西边境山区中小学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
1. 道德教育形式较单一、内容较贫乏 |
2. 道德教育课程设置不太科学合理 |
3. 道德教育内容安排有待进一步完善 |
4. 道德教育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实际与需求 |
5. 道德教育方法尚未充分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6. 道德教育合力有待进一步构建 |
二、滇西边境山区中小学道德教育“困难性”的表征 |
(一) 道德教育目标与学生品德实际之间的“距离感” |
(二) 学生对学校道德教育的“接受性障碍” |
(三) 不同渠道道德教育之间的“离散性” |
(四) 教师道德示范作用的弱化 |
(五) 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较低 |
(六) 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应试化”色彩较浓厚 |
三、消解滇西边境山区中小学道德教育“困难性”的策略 |
(一) 正确认识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困难性”现象 |
(二) 转变传统教育思想观念, 进一步提高对中小学道德教育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
(三) 消解该区域中小学道德教育困难性的具体策略 |
1. 基于中小学道德教育整体优化的策略 |
2. 基于教师道德教育专业化发展的策略 |
3. 基于充分发挥政治课和思品课教学主渠道作用的策略 |
4. 基于构建区域性道德教育合力的策略 |
5. 基于开展专题研究的策略 |
(7)初中思想品德课合作探究式教学法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述评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以往研究的特点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初中思想品德课合作探究式教学法概述 |
2.1 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的涵义与特征 |
2.1.1 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的涵义 |
2.1.2 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的特征 |
2.2 初中思想品德课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的涵义和特征 |
2.2.1 初中思想品德课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的涵义 |
2.2.2 初中思想品德课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的特征 |
2.3 初中思想品德课运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的意义 |
2.3.1 有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
2.3.2 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能力的提升 |
2.3.3 有利于师生教学相长 |
第3章 初中思想品德课合作探究式教学法运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合作探究式教学法运用中取得的成就 |
3.1.1 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的实施程序基本形成 |
3.1.2 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的地位得到提升 |
3.1.3 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的成效日益显着 |
3.2 合作探究式教学法运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误把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当成简单的合作讨论 |
3.2.2 合作探究意识与合作探究行动不匹配 |
3.2.3 合作探究主体参与度不均衡 |
3.2.4 合作探究主题选择存在分歧 |
3.2.5 合作探究点评环节欠充分 |
3.3 合作探究式教学法运用中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 |
3.3.1 学生对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的理解存在缺陷 |
3.3.2 教师运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的能力不足 |
3.3.3 学校缺乏健全的评价反馈机制 |
第4章 提升初中思想品德课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实效性的对策 |
4.1 树立正确的合作探究式教学观 |
4.1.1 准确把握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的要素 |
4.1.2 理清合作探究式教学法与合作讨论的关系 |
4.2 优化教师运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的路径 |
4.2.1 高效分组是前提 |
4.2.2 恰当选题是基础 |
4.2.3 合作讨论是核心 |
4.2.4 多样展示是关键 |
4.3 健全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的评价反馈机制 |
4.3.1 提高评价质量 |
4.3.2 健全反馈渠道 |
第5章 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在“奇妙的情绪”中的具体运用 |
5.1 教学案例设计目的 |
5.2 教学案例设计程序 |
5.3 教学方案分析 |
5.3.1 教案设计的合理之处 |
5.3.2 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
5.3.3 实施中应特别注意的事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调查问卷 |
附录B: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9)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思品课教学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原则 |
1.1 坚持互动的原则: |
1.2 信息筛选的原则: |
1.3 针对性的原则: |
1.4 适度的原则: |
2 小学思品课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
2.1 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教学内容的情境化, 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
2.2 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更为具体化: |
2.3 多媒体教学实现对思品课难点知识的突破: |
3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思品课教学的应用 |
3.1 动画在小学思品课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
3.2 多媒体中的视频资料在小学思品课中的应用: |
3.3 音乐播放在小学思品课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
3.4 热点在小学思品课教学中的应用: |
(10)浅析思品课教学案例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 与时俱进, 学生才能感到“新” |
2. 贴近生活, 学生才能感到“亲” |
3. 震撼人心, 学生能生“情” |
4. 案例典型, 学生才能“服” |
5. 真实不虚, 学生才能“信” |
6. 生动有趣, 学生才“爱”听 |
7. 文学味浓, 学生才“喜”尝 |
8. 注重实效, 教学才能“准” |
四、增强思品课教学的针对性(论文参考文献)
- [1]F小学品格课程研制的个案研究[D]. 曹倩.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2]锡林浩特市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研究[D]. 张冉.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3]将时事“大事件”融入思品“小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J]. 赖冠梅. 教师, 2020(10)
- [4]时政资源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研究[D]. 谢霞. 广州大学, 2019(01)
- [5]初中思想品德课智慧教学研究[D]. 沈锦华. 闽南师范大学, 2018(01)
- [6]滇西边境山区中小学道德教育“困难性”的研究[J]. 褚远辉,辉进宇.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8(01)
- [7]初中思想品德课合作探究式教学法运用研究[D]. 蒙秋燕. 湖南科技大学, 2017(10)
- [8]关于初中思想政治课活动教学的探讨[A]. 龙秀灼,秦涌,欧阳英.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一卷), 2017
- [9]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思品课教学的应用[J]. 李萍. 科学中国人, 2017(23)
- [10]浅析思品课教学案例的选择[J]. 孙光友. 思想政治课研究, 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