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西县建设局在发展

临西县建设局在发展

一、发展中的林西县建设局(论文文献综述)

张娜[1](2021)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扶贫工作经验与启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贫困是阻碍人类社会发展前进的顽疾,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大事。从新中国成立起,中国共产党就将摆脱贫困,为广大人民谋幸福作为奋斗目标,带领人民群众与贫穷落后进行了长期斗争。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党和人民在这场持久战中,栉风沐雨,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贫困难题,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扶贫成就。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在全国的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内蒙古自治区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地理和自然等因素,扶贫工作具有一定的个案性和示范性,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和领导下,与全国各地一同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巨大成就,这是内蒙古自治区(以下简称内蒙古)发展进程中前所未有历史性跨越,对于内蒙古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出内蒙古力量的表现。本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个案分析法,在总结内蒙古扶贫工作理论依据的基础上,全面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扶贫工作的历史发展进程,总结出内蒙古脱贫成就,如内蒙古地区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致富、贫困地区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全部贫困旗县“脱贫摘帽”等。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内蒙古脱贫攻坚取得巨大成就根源于中国共产党正确决策与科学领导,得益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依托于我国各民族团结进步的优良传统等。最后,启示内蒙古在接下来的扶贫工作中要继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继续加强各民族的团结进步、发挥各族人民的致富智慧、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衔接,从而夯实内蒙古扶贫成就,更好的进行接下来的扶贫工作。

刘楠[2](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赤峰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多年来保持高速地增长,生产力的提高与科学的飞速发展一方面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是在另一方面使得人口急剧增长、资源渐进贫乏,生态损毁等问题越发严重,因此导致环境承载与资源供给的限制性又呈现出反过来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趋势,经济和资源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通过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完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是缓解上述矛盾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其新要求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与外延高度契合。因此,开展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对于促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等方面意义颇深。赤峰市坐落于内蒙古自治区南部,拥有最多人口数量的同时也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典型地区。这里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生态系统破坏,水土流失和草地退化都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资源禀赋因地区而异且相差较大,资源承载状况也呈现不均衡态势。本研究以赤峰市为研究区,为了进一步解析目前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情况,以赤峰市统计年鉴为基础并收集计算所得多组数据构建了 2018年赤峰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基于数据获取的科学性及评价的全面性、综合性,论文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三个影响较大的角度入手搭建了综合评价因子层,以此为基础对多项指标进行比对选择,提炼出少数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利用熵值法在SPSS中运行计算程序并得到相应权重后进行赋权,最后通过综合评价模型获得2018年赤峰市各县(旗)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得分情况,而后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并排序,旨在可为赤峰市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提供更合理建议。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对综合值进行分类赋值发现,红山区、元宝山区和喀喇沁旗的社会经济因子综合值和自然资源因子综合值都偏大,导致环境承载压力大,其综合值均大于6;巴林左旗、宁城县的生态环境因子综合值和社会经济因子综合值均较大,导致该区域环境承载压力较大,而阿鲁科尔沁旗、敖汉旗的环境承载压力中等;松山区、巴林右旗、林西县和翁牛特旗资源环境承载压力较小,克什克腾旗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小。

赵季萍[3](2019)在《检察机关提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历经改革开放的洗礼,虽然让中国社会经济乘上了增长的快车道,各种社会问题也伴随着一起出现,其中环境资源问题最为凸显。这些问题的出现源于各方各面的作用,其中环境主管行政机关的不作为、乱作为产生的影响最为严重。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检察机关提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应运而生。我国环境行政公益诉讼起步较晚,在经历了两年的试点之后,2017年7月才在全国范围全面开展。本文首先对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理论进行研究。从环境公益诉讼视角出发,界定研究范围、概念特征,并将其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从概念、主要因素等方面进行对比区分。然后本文从实体法基础和程序法基础两方面列举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法律依据,进一步对试点、全面开展等情况进行了分析。接着本文对试点阶段与在全国全面实施起,检察机关在申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过程中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外公开的典型案例进行梳理,选取4起有影响力的案件进行分析。针对案例所反映的举证责任分配、受案范围不清、案件来源规定不明等问题,本文从立法、司法两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立法方面应开展科学合理的立法释法工作、完善举证责任机制、明确受案范围遗迹确定诉讼时效和诉讼类型,在司法方面应科学设置诉前程序,保持跟进监督、确保案件诉讼效果的实现,同时在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领域构建检察和纪检双向保障机制、整个机关上下形成一体化协作机制。

杨帆[4](2018)在《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内蒙古农牧交错带是农牧业并存过渡的生态脆弱地带,近年来土地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开展农牧交错带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研究,一方面为区域更加科学合理的发展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为丰富土地承载力的研究体系,探索更加合理的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研究方法,服务土地资源管理。本文将内蒙古农牧交错带作为研究区,运用叠加分析法摸清其受资源环境本底要素影响下的土地适宜建设开发区域;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构建评价模型,在充分考虑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特殊性的基础上,通过特尔菲法选定评价指标并确定各指标权重,确立以土地资源为基础,水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为支撑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经过运算得出以县域为单元的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结果。为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本文依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要求(土地部分)》对研究区进行评价结果验证分析,同时针对评价结果进行类型差异分析及应用分析。通过开展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内蒙古农牧交错带29个旗县(市、区)中3个旗县(市、区)承载力状态为危机,12个旗县(市、区)承载力状态为警戒,10个旗县(市、区)承载力状态为一般,4个旗县(市、区)承载力状态为良好,土地综合承载力呈半饱和状态,具有一定的承载潜力;(2)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构建了以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为系统层,以建设开发适宜性等15项指标为指标层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其结果用《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要求(土地部分)》技术方法进行再评价验证后,拟合情况较好,得出本研究采用的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用于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研究科学可行,对于类似地区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有较强的借鉴性;(3)利用叠加分析法对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相关要素的空间分布图进行分析后,得出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建设开发适宜性结果,结果表明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建设开发适宜区面积达695.9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7.83%;(4)内蒙古农牧交错带29个旗县(市、区)无各项指标都较优或都很差的地区,各地都受不同因素指标共同影响,单系统状态较好或较差不会对土地综合承载力结果起决定作用,只有各个系统协调度高的才能得出良好承载状态,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综合承载力取决于子系统状态及各系统协调度。

冯志峰[5](2018)在《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政治组织体系主要分为中央政权、地方政权和基层政权,由中央、省、市、县、乡五个层级组成。相对于中央政权和基层政权而言,地方政权包括省市县三级,成为我国政权系统承上启下、协调各方、高效运转、强本固基的关键枢纽,对维护党中央权威、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凝聚党心民心、决胜全面小康、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分为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三个层级。地方党委组织承上启下、统揽大局、协调各方、强本固基,既是中央精神的执行者和建议者,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与领导者,承载着领导地方党的组织建设,履行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职责,成为加强地方治理能力建设条块结合的交汇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力量。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角色定位、职位属性与运行特性,内在地反映了地方党委组织的执政规律,蕴含着党组织权力运行与制约之道。遵循其行为之内在逻辑,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规律可提炼为“弹性定律”,鲜明地体现出独特的“二重”性,表现为“双刃剑”的作用,既能够实现有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也有可能引发权力腐败、危害人民利益,销蚀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在内外不良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总体呈现出“十大特征”,体现为“多面人”角色,其演化逻辑可归纳为“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强化跃迁定律”,作为地方主导改革的改革者反而成为改革阻力制造者。为扎实有效地“改革改革者”,破除权力制约“悖论”,就必须统筹“个人修养教化、体制机制转化、社会风气净化”,构建科学系统、务实管用、操作简便的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为此,必须立足于中外权力制约理论基础之上,深刻把握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诱致成因,认真分析其生成逻辑,精准提炼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之道,努力促进“文本规定”与“实践运行”的有机融合,将“自我律动法”与“一制九转法”深度融入到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之中,努力实现权力高效运行与有效制约的动态平衡,着力提高地方党委书记执政本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组织保证和力量保障,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黄渊基[6](2017)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有人类以来,就有贫困和反贫困。贫困现象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相伴而生、相伴而行。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同时也是不断和贫困作斗争,不断丰裕自身物质生活、丰富自身精神世界的过程。我们看到,世界反贫困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贫困仍是全人类共同的挑战。中国扶贫开发成绩斐然,为世界反贫困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但离目标还有差距,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等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实践证明,发展旅游业对反贫困作用很大,而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适合开展旅游扶贫,通过旅游业发展促进脱贫攻坚。因此,研究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丰富旅游扶贫理论成果,并为旅游扶贫实际工作提供参考借鉴,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世界反贫困的时空背景和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生动实践,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进行认真思考和分析。首先,通过民族八省区面板数据建模实证分析,论证旅游业发展与居民减贫的关联;其次,总结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扶贫开发特别是旅游扶贫的历史和现状,分析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选取湖南省武陵山片区部分样本,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和生命周期模型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效率进行评价;最后,总结国内外旅游扶贫的实践探索和经验启示,解析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模式类型及其创新,探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机制及其优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关政策建议。既丰富旅游学和反贫困理论研究,也为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旅游扶贫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研究表明,发展旅游业能够有效降低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发生率;从整体上看,湖南省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效率处于中等水平,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且呈现较大的差异性;当前,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发展战略定位不准,旅游设施建设不力,产品业态创新不够,资金筹措来源不广,宣传营销意识不强,管理体制机制不顺,人力资源能力不足,配套服务水平不高,贫困人口识别不准,脱贫帮扶措施不实,精准管理工作不细,扶贫腐败监管不易,贫困人口参与不畅,贫困人口受益不多等;旅游扶贫模式分类有多种角度,如旅游资源禀赋类型角度、旅游扶贫开发和帮扶主体角度、贫困人口参与及受益方式角度、旅游扶贫产业链条角度、旅游者需求角度等,未来应整合各类模式进行综合创新和系统应用;旅游扶贫的机制主要涉及动力机制、参与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绩效评估机制、保障机制及合作机制等,未来应进一步对各类机制进行优化整合和系统创新;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做好旅游扶贫战略规划、强化旅游扶贫设施建设、创新旅游扶贫业态产品、丰富旅游扶贫融资方式、加强旅游扶贫人才建设、实施精准旅游扶贫方略、健全贫困人口参与机制、完善贫困人口受益机制、突出旅游扶贫政治保障。

塔娜[7](2016)在《赤峰市地质(矿山)公园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文中认为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也日新月异,居民出游热情活跃,旅游需求日渐多样化地学旅游热正在悄然兴起。地质公园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旅游品牌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地质公园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地质遗迹的保护,同时为地学旅游知识的普及、科研科普教育、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开发提供新的机遇。为提高地方经济收入,带动区域可持续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社区生活水平,增加就业率,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国际和国内地质旅游蓬勃发展以及地质公园建设发展的大背景下,赤峰市政府一直致力于旅游产业的发展,借助赤峰市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独特的地质遗迹景观、类型齐全的各类地质(矿山)公园,整合具有特色并具市场价值的旅游资源,积极建设地质公园,大力发展区域旅游的背景下,本文对赤峰市6家地质(矿山)公园建设及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析。本文首先阐明对赤峰市地质(矿山)公园建设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的现实意义,依此提出本文的论题,为研究工作开展思路;随后阐述目前国内外地质(矿山)公园研究现状,接着逐一对赤峰市6家地质(矿山)公园建设特征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对比国内外典型案例,整合赤峰市地质(矿山)公园旅游资源,总结共性问题并探讨全面发展的对策。最后,结合赤峰市地质(矿山)公园的实际情况,以调研的具体数据为基础,运用理论分析之后,提出研究结论,对进一步提高赤峰市地质(矿山)公园建设乃至整个赤峰市旅游业发展提出建议,为赤峰市地质(矿山)公园发展提供借鉴。

张昊雁[8](2016)在《清代长城北侧城镇研究 ——以漠南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新型城镇化和“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加大对北方边疆地区城市史的研究、发掘历史和当代的传承性、推动理论向应用转变,有助于从源头的相关性为当代相关区域协同发展提供历史依据。本文以清代漠南地区治所城镇为研究对象,遵循“过程——格局——组织——机理”的递进顺序,以ArcGIS、SPSS、MATLAB以及分形、点轴理论为手段,从沿革历程、空间格局、组织结构、单体形态等方面对其进行系统分析和定量刻画。首先,对城镇发展历程进行追踪和还原,指出清初长城内侧军管型向民治型政区转变拉开了长城带开发的序幕,在移民和商贸的推动下,蒙地城镇遵循“设官→设治→设官”的渐进模式,以口北三厅为起点沿长城线作横向和纵向扩散;但是因为政策的反复性和放垦的渐进性,城镇发展具有6个明显的阶段。其次,运用分形几何相关理论对城镇体系的空间格局进行定量刻画,发现点目标群具有简单的分形特征,并以归化城和承德府为核心形成聚集。就局部而言,归绥和直隶地区分维值位于12区段内,城镇以发展主轴为基础向腹地延伸;奉天地区分维值趋近于1,城镇仍处于沿发展轴线性扩散阶段;就时序而言,城镇体系经历了随机分布→局部有组织聚集→整体自相似扩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长城通过指定驿路线和通关关口影响城镇扩散运动轨迹。再次,通过对比分析城镇行政格局、军事格局、市场格局的差异,理解边地城镇体系演化的地域性以及趋势性。行政体系上,道治平均控制距离约为140千米,府治范围根据与长城的相对位置不同而差异,一、二级距离衰减值K约为1.9,长城南北侧地区城镇空间结构逐渐趋同,并向减少管理幅度的趋势发展;驻防体系上,通过“八旗兼统绿营”对两套系统进行重构,完成由“依托长城多中心簇状的常态值守模式”切换至“高级聚落前置的应激模式”,其与行政格局的吻合度随着级别的降低而分异;市场格局和行政格局的对应关系在中间层出现偏差,表现为新兴经济城市与传统政治城市的对峙,且前者更接近点轴扩散模型。最后,对城镇单体形态特征进行总结和概括。作为内地政治文化的延续,口外城镇形态保持了中国传统城市的单一性和稳定性,但在规模和设施方面较为逊色。以人口为衡量标准,城镇规模可以划分6个等级,且人口规模和城周里长对应性不显着。城市生活存在两个活动中心——商业活动中心和官绅士大夫活动中心。随着清末铁路的出现,沿线城市又于传统城区之外产生了独立的车站附属区,,形成以车站为中心,商业、居住、仓储、绿地、市政等多功能综合城区,标志着城市近代化的来临。

高秀玲[9](2015)在《浅论新时期我国基层财政体制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层财政是财政的根基,是保障社会基础经济发展的关键,顺应时代的条件,财政体制也要发生改变,近几年来国家对基层的扶植也不断开展起来,政策也在进行大幅的改变,财政收入的整体格局也在进行相应的变化;怎样在公众财政的制度下对资金进行合理的安排及使用是目前的解决重点,结合我国新时期的财政体制进行分析研究。

杜雪明[10](2015)在《中国矿业权空间布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全球新兴经济体不断崛起,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发达国家已不再是刺激全球生产和消费的唯一源泉,未来不断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应通力合作改变全球政治和贸易形势。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中的典型代表,发展势头强劲。但发展带来的矿产资源消费量大幅上涨,全球矿产品市场、矿业投资环境的变化和矿业结构的调整,这一系列变化将对我国矿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中国矿政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矿政管理的核心是矿业权管理。国家以矿产资源所有权人的身份,通过矿业权管理,实现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的基本要求。我国的矿业权管理历来是以政府管理为主体,在不同的时期,政府的定位不同。矿业权管理的重心在于矿业权布局的研究。目前为止国内涉及矿业权的文献也较多,但绝大多数都是研究矿业权(探矿权和采矿权)的性质、矿业权立法、矿业权管理的规范文件、矿业权制度改革、矿业权价值评估及我国矿业权市场,而有关矿业权布局的文献少之又少。然而对于矿业权如何进行合理布局、如何进行科学分区,如何把矿业权科学而已定量化,诸如此类问题的相关研究不多。本文通过对现有矿业权布局相关文献的分析,认为矿业权布局领域有以下科学问题需要解决:(1)究竟什么样的矿业权布局不合理?——要解决这个科学问题,则须对矿业权布局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总结分析归类。(2)如何解决矿业权布局不合理的问题?——要解决这个科学问题,则须对矿业权布局不合理的典型类型提供优化方案和模式总结。(3)如何把矿业权布局定量计算?——要解决这个科学问题,则须对矿区中影响矿业权布局的因素进行探讨,并把矿业权布局定量化。(4)什么样的矿区需要优化布局?矿业权布局较好的矿区又需要注意些什么?——要解决这个科学问题,则须根据矿业权布局等指标对矿区进行分类,明确各类矿区在矿政管理中的重心和主要任务。本文将围绕上述科学问题,对矿业权布局进行初步的理论探索。由于笔者水平及论文篇幅有限,有些问题未能进行深入研究,可以留作下一步研究。矿业权布局考虑的因素过多,如无特别说明,本文中的“矿业权布局”均指矿业权究竟布局。

二、发展中的林西县建设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中的林西县建设局(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扶贫工作经验与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选题意义
        1.选题依据
        2.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重难点和创新点
        1.研究方法
        2.重难点
        3.创新点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扶贫工作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反贫困理论
        1.马克思,恩格斯的反贫困理论
        2.列宁的反贫困理论
    (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反贫困观点
        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扶贫理论
        2.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的扶贫理论
        3.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扶贫理论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扶贫工作的历史考察
    (一)内蒙古扶贫工作的特殊重要性
        1.内蒙古扶贫工作的特殊性
        2.内蒙古扶贫工作的重要性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扶贫工作的历史沿革
        1.救济式扶贫阶段(1949-1977 年)
        2.体制改革扶贫阶段(1978-1985 年)
        3.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1993 年)
        4.“八七”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 年)
        5.扶贫开发新阶段(2001-2012 年)
        6.精准扶贫阶段(2013-至今)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扶贫工作特征
        1.具有战略性
        2.具有发展性
        3.具有实效性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扶贫工作历史成就及经验启示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扶贫工作所得成就
        1.贫困人口数量逐年下降,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2.贫困旗县全部摘帽,贫困得到整体性解决
        3.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升
        4.各类专项扶贫工作稳步推进,脱贫途径拓宽
        5.树立起扶贫榜样,培育了扶贫精神
    (二)内蒙古地区扶贫工作历史经验
        1.中国共产党的科学决策和正确领导是根本保证
        2.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成功的动力源泉
        3.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是成功的关键所在
        4.内蒙古人民的辛勤劳动是成功的坚实基础
    (三)内蒙古地区扶贫工作启示
        1.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3.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群众路线
        4.必须加强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5.必须发挥贫困群众致富智慧
        6.将脱贫攻坚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无缝对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乡村振兴背景下赤峰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3.3 当前研究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创新点
        1.4.3 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
    2.1 理论基础
        2.1.1 生态经济理论
        2.1.2 系统理论
        2.1.3 资源稀缺理论
    2.2 乡村振兴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需求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分析法
        2.3.2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法
        2.3.3 综合指标评价法
        2.3.4 空间分析法
        2.3.5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区位概况
        3.1.2 自然地理概况
        3.1.3 社会经济概况
    3.2 数据来源
    3.3 数据处理
4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
    4.1 评价指标体系
        4.1.1 指标体系选取原则
        4.1.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4.2 指标权重设定
    4.3 资源环境承载力因子提取
        4.3.1 自然资源因子
        4.3.2 生态环境因子
        4.3.3 社会经济因子
5 赤峰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
    5.1 自然资源因子评价
        5.1.1 土地资源压力指数
        5.1.2 耕地质量
        5.1.3 人均可利用水资源
        5.1.4 自然资源因子承载力
    5.2 生态环境因子评价
        5.2.1 林草覆盖率
        5.2.2 生态健康指数
        5.2.3 防风固沙功能
        5.2.4 污染物指数
        5.2.5 生态环境因子承载力
    5.3 社会经济因子评价
        5.3.1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5.3.2 人口密度
        5.3.3 交通网络密度
        5.3.4 牲畜存栏数
        5.3.5 社会经济因子承载力
    5.4 赤峰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6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表

(3)检察机关提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及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第二章 检察机关提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法律依据及实践
    2.1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内涵
        2.1.1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概念
        2.1.2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特征
        2.1.3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区别
    2.2 检察机关提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法律依据
        2.2.1 检察机关的法律地位
        2.2.2 检察机关提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法律基础
    2.3 检察机关提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开展情况
        2.3.1 检察机关提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试点
        2.3.2 检察机关提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全面开展
        2.3.3 检察机关提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办理情况
第三章 检察机关提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典型案例
    3.1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典型案例梳理
        3.1.1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
        3.1.2 典型案例梳理
    3.2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诉讼程序典型案例梳理
        3.2.1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诉讼程序
        3.2.2 典型案例梳理
    3.3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典型案例分析
        3.3.1 山东庆云县人民检察院诉庆云县环境保护局案
        3.3.2 吉林省白山市人民检察院行政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
        3.3.3 甘肃祁连山生态破坏行政公益诉讼案
        3.3.4 内蒙古荒漠草原保护行政公益诉讼案
第四章 检察机关在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实践中的问题
    4.1 检察机关在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实践中的立法问题
        4.1.1 检察机关自身“双重角色”冲突
        4.1.2 举证责任分配存在的问题
        4.1.3 受案范围、案件来源规定不明
        4.1.4 诉讼类型和诉讼时效上规定尚不明确
    4.2 检察机关在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实践中的司法问题
        4.2.1 诉前程序执行力不强
        4.2.2 在行政公益诉讼执行上尚缺规范
        4.2.3 调查取证难度高
第五章 完善检察机关提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法律制度
    5.1 完善检察机关提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立法体系
        5.1.1 明确检察机关在环境行政公益诉讼中的地位
        5.1.2 建立合理的举证责任制度
        5.1.3 明确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受案范围
        5.1.4 确定诉讼时效和诉讼类型
    5.2 完善检察机关提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司法体系
        5.2.1 增强诉前程序执行效果
        5.2.2 保持跟进监督,确保案件执行效果
        5.2.3 建立与监察机关案件线索、证据衔接机制
        5.2.4 完善检察机关一体化办案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1.4.1 相关概念
        1.4.2 理论基础
    1.5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1.5.1 数据来源
        1.5.2 数据处理
2 研究区概况及资源环境要素分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区位
        2.1.2 自然环境条件
        2.1.3 社会经济概况
        2.1.4 土地利用结构
    2.2 资源环境要素分析
        2.2.1 土地资源要素特征
        2.2.2 水资源要素特征
        2.2.3 生态环境要素特征
        2.2.4 资源环境要素综合影响
3 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构建
    3.1 评价模型构建
    3.2 指标体系确立
        3.2.1 指标选取原则
        3.2.2 指标初选
        3.2.3 指标选定及权重值确定
        3.2.4 指标体系确立
4 土地综合承载力测算
    4.1 指数测算结果
        4.1.1 指标无量纲化处理
        4.1.2 系统承载力指数计算
        4.1.3 指数结果及类型划分
    4.2 结果再评价验证
        4.2.1 系统状态判断
        4.2.2 评价方法分析
        4.2.3 再评价验证结论
    4.3 空间差异分析
5 提高土地综合承载力对策建议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聚焦与研究意义
        (一)现实问题聚焦
        (二)问题研究意义
        (三)问题研究价值
    二、文献综述与相关评论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与评论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现状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研究方向
    三、研究设计与主要框架
        (一)明确调查研究要素
        (二)科学选取研究方法
        (三)合理设计研究框架
    四、资料来源与数据说明
        (一)历史文献资料来源
        (二)实地访谈资料来源
        (三)核心概念内涵界定
第二章 中外权力制约思想比较
    一、权力制约的理论内涵
        (一)权力的本质定义
        (二)权力的固有特征
        (三)制约与监督辨析
    二、中国传统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中国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中国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中国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历代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西方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西方中世纪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西方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开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主体化权力制约思想
    五、中外权力制约理论体系
        (一)以道德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先导
        (二)以法律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保障
        (三)以权力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核心
        (四)以权利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根本
        (五)以社会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依据
第三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现状
    一、中国共产党地方党委建制的演变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地方党委建制的雏形
        (二)土地革命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形成
        (三)抗日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发展
        (四)解放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调整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党委建制的成熟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的经验做法
        (一)地方党委书记选拔标准逐步得到明确,凸现党性坚定首要性
        (二)地方党委书记任用程序逐步得到规范,呈现环节设计科学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逐步得到控制,体现流程管理严肃性
        (四)地方党委书记绩效考核逐步得到优化,实现评价方式合理性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监督逐步得到健全,展现腐败整治威慑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要素
        (一)地方党委书记职位厘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分析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成长特征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模量定律”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含义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特征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成因
第四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衡量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现象的界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认定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定义的确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要件
        (一)“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性别构成
        (二)“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级别构成
        (三)“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地域分布
        (四)“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期间
        (五)“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年龄
        (六)“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潜伏时长
        (七)“落马”地方党委书记腐败类型
        (八)“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罪名分布
        (九)“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判处结果
    三、地方党委书记违法乱纪的行为特征
        (一)违反政治纪律,挑战党中央权威
        (二)违反组织纪律,干部选任藏猫腻
        (三)违反廉洁纪律,官商勾结搞腐败
        (四)违反群众纪律,脱离群众捞名利
        (五)违反工作纪律,言行不一污形象
        (六)违反生活纪律,贪图享受堕牢笼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运行轨迹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形成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转化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强化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重复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惩罚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成因追问
        (一)地方党委书记心理贪欲强化是权力腐败的原始驱动力
        (二)地方党委书记制度规定泛化是权力腐败的外在驱动力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异化是权力腐败的内在驱动力
        (四)地方党委书记管理监督弱化是权力腐败的间接驱动力
        (五)地方党委书记人情交往物化是权力腐败的直接驱动力
第五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自我律动法”的实施途径
        (一)加强党性修养,坚定对党忠诚执政立场
        (二)明确主攻方向,树立稳中求进执政目标
        (三)提高领导水平 带好立党为公执政队伍
        (四)坚持服务群众 打牢为民造福执政基础
        (五)发扬民主作风 完善求真务实执政机制
        (六)勤于学习调研 提高实干兴邦执政魄力
        (七)践行法治思维 形成改革创新执政方法
        (八)锐意攻坚克难 肩负敢于担当执政责任
        (九)保持党员本色 固守清正廉洁执政底线
        (十)加强官德修养 涵泳诚信平实执政道德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的他律途径
        (一)加强人才储备精准“育权”、好中选优正本清源
        (二)改进选任方式法定“授权”、坚持标准严格程序
        (三)明确权力边界科学“厘权”、合理定位职责明晰
        (四)科学划分权责依法“制权”、坚持原则恪守规矩
        (五)推进党务公开全程“晒权”、公布清单职责法定
        (六)设计权力流程依规“行权”、固化程序规范运行
        (七)加强权力制约有效“控权”、严格制度强化监督
        (八)优化考评机制公正“评权”、创新方式科学考核
        (九)完善奖惩机制规范“退权”、优胜劣汰吐故纳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现任”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2 “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3 党中央制定的权力监督制度简明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后记

(6)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标、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5 研究价值、研究方法、研究创新及技术路线
2 旅游扶贫的理论分析
    2.1 旅游扶贫相关概念厘清
    2.2 旅游扶贫的理论基础
    2.3 旅游扶贫的扶贫机理和减贫效应
    2.4 本章小结
3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与居民减贫的关联
    3.1 引言
    3.2 旅游业发展对居民减贫的影响机理
    3.3 模型构建
    3.4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3.5 相关建议
    3.6 本章小结
4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历史和现状
    4.1 少数民族地区基本情况及旅游资源状况
    4.2 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及旅游扶贫的历史和现状
    4.3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
    4.4 本章小结
5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效率评价——以湖南省武陵山片区为例
    5.1 引言
    5.2 案例区概况
    5.3 影响旅游扶贫效率的主要因素
    5.4 两阶段DEA评价模型构建
    5.5 DEA实证及生命周期分析
    5.6 基本结论及进一步讨论
    5.7 本章小结
6 旅游扶贫的国内外探索及经验
    6.1 国外旅游扶贫实践探索
    6.2 国内旅游扶贫实践探索
    6.3 国内外旅游扶贫的经验启示
    6.4 本章小结
7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模式解析
    7.1 旅游资源禀赋类型视角的旅游扶贫模式
    7.2 旅游扶贫开发和帮扶主体视角的旅游扶贫模式
    7.3 贫困人口参与及受益方式视角的旅游扶贫模式
    7.4 旅游扶贫产业链条视角的旅游扶贫模式
    7.5 旅游者需求视角的旅游扶贫模式
    7.6 本章小结
8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机制优化
    8.1 旅游扶贫动力机制及其优化
    8.2 旅游扶贫参与机制及其优化
    8.3 旅游扶贫利益分配机制及其优化
    8.4 旅游扶贫绩效评估机制及其优化
    8.5 旅游扶贫保障机制及其优化
    8.6 旅游扶贫合作机制及其优化
    8.7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主要政策建议
    9.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在读期间主要科研学术成果

(7)赤峰市地质(矿山)公园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地质(矿山)公园的概念
        1.2.2 地质(矿山)公园研究现状
        1.2.2.1 地质公园研究现状
        1.2.2.2 矿山公园研究现状
        1.2.2.3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山)公园概况
        1.2.2.4 赤峰市地质(矿山)公园概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各公园建设现状分析
    2.1 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建设现状
        2.1.1 研究内容
        2.1.2 建设现状
        2.1.3 建设存在的问题
    2.2 宁城国家地质公园建设现状分析
        2.2.1 公园概况
        2.2.2 建设现状
        2.2.3 建设存在的问题
    2.3 翁牛特自治区级地质公园建设现状分析
        2.3.1 公园概况
        2.3.2 建设现状
        2.3.3 建设存在的问题
    2.4 七锅山自治区级地质公园建设现状
        2.4.1 公园概况
        2.4.2 建设现状
        2.4.3 建设存在的问题
    2.5 巴林石国家矿山公园建设现状分析
        2.5.1 公园概况
        2.5.2 建设现状
        2.5.3 建设存在的问题
    2.6 林西大井国家矿山公园建设现状分析
        2.6.1 公园概况
        2.6.2 建设现状
        2.6.3 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国内外地质(矿山)公园对比分析
    3.1 美国国家公园
    3.2 加拿大地质公园
    3.3 济州岛世界地质公园
    3.4 云台山地质公园
    3.5 浙江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
    3.6 百花山国家矿山公园
第四章 赤峰市地质(矿山)公园建设存在的问题
    4.1 管理体制不健全,运营机制滞后
    4.2 缺少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建设
    4.3 资金来源有限,保护力度不足
    4.4 公园建设滞后,软硬件配套不足
第五章 赤峰市地质(矿山)公园建设建议对策
    5.1 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5.2 创新管理运营模式
    5.3 法规建议
    5.4 强化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5.5 多渠道拓宽资金来源
    5.6 发掘潜在地质公园
第六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清代长城北侧城镇研究 ——以漠南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楔子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边疆开发的兴起和理论研究的匮乏
        1.1.2 空间技术的崛起和传统手段的滞后
        1.1.3 区域协同的趋势和整体研究的缺失
        1.1.4 大长城学的丰富和“后长城概念”的提出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1.3.1 概念界定
        1.3.2 数据来源
    1.4 相关领域研究综述
        1.4.1 国内历史聚落研究现状
        1.4.2 清代漠南地区聚落研究现状
    1.5 相关理论基础
        1.5.1 中心地理论
        1.5.2 施坚雅模式
        1.5.3 分形理论
        1.5.4 点-轴理论
        1.5.5 理论评述
    1.6 研究方法
        1.6.1 历史聚落空间结构定量研究方法设计
        1.6.2 数据处理平台——GIS
        1.6.3 城镇格局判定——分形几何法
        1.6.4 数据相似度描述——聚类分析法
        1.6.5 信息提取和检验——内容分析法
    1.7 研究内容与框架
        1.7.1 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
    1.8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清代漠南地区城镇发展背景研究
    2.1 漠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2.1.1 气候特征
        2.1.2 地形地貌
        2.1.3 河流水系
    2.2 漠南地区的交通区位特征
        2.2.1 清代漠南地区的区位特征
        2.2.2 清代漠南地区对外交通体系
    2.3 漠南地区城镇发展的社会政治基础
        2.3.1 清以前漠南地区的开发周期
        2.3.2 清代漠南地区的政治基础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清代漠南地区城镇时空演化研究
    3.1 序幕-清代长城南侧城镇发展概述
        3.1.1 山西长城南侧地区城镇发展
        3.1.2 直隶长城南侧地区城镇发展
        3.1.3 山西、直隶长城南侧地区城镇演变规律
    3.2 发展—清代漠南地区城镇发展历程
        3.2.1 城镇建置历程研究
        3.2.2 城镇时序增长特征及分析
        3.2.3 城镇空间扩散特征及分析
    3.3 分布-清代漠南地区城镇分布特征
        3.3.1 城镇空间位置特征
        3.3.2 城镇密度分布特征
        3.3.3 城镇聚集倾向特征
    3.4 成因—清代漠南地区城镇发展动力机制
        3.4.1 内生动力——行政调控与移民流动
        3.4.2 直接动力——口岸贸易与资本流入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清代漠南地区城镇空间格局研究
    4.1 城镇体系空间格局分形特征研究
        4.1.1 研究方法
        4.1.2 分形结构实证研究
    4.2 城镇行政结构空间特征研究
        4.2.1 中心地理论的一般性与漠南地区的特殊性
        4.2.2 城镇行政空间距离与地区分异
    4.3 长城与城镇格局相关性研究
        4.3.1 长城在城镇扩散过程中的影响
        4.3.2 城镇与驿路空间相关性分析
        4.3.3 城镇与关口空间聚集性分析
        4.3.4 基于Matlab的聚落扩散法则探索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清代漠南地区城镇组织结构研究
    5.1 补充视角——军事和经济
        5.1.1 城镇军事属性
        5.1.2 城镇经济属性
    5.2 军事防御体系与驻防圈
        5.2.1 驻防体系的建置过程
        5.2.2 驻防体系的层级控制
        5.2.3 驻防体系空间结构分析
        5.2.4 驻防圈与行政格局的吻合关系
    5.3 经济商贸体系与市场圈
        5.3.1 层级划分——规模等级和功能等级
        5.3.2 市场层级和代表性城镇
        5.3.3 市场体系空间结构分析
        5.3.4 市场圈与行政格局的吻合关系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清代漠南地区城镇单体形态研究
    6.1 城镇外部形态特征
        6.1.1 城墙内的治所
        6.1.2 自由生长的街市
    6.2 城镇规模等级特征
        6.2.1 府级城市规模
        6.2.2 县级城市规模
        6.2.3 次县级市镇规模
    6.3 城镇内部结构特征
        6.3.1 主要功能构成要素
        6.3.2 主要功能区布局特征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致谢

(10)中国矿业权空间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矿业权管理研究综述
    1.4 矿业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6 主要工作量
第2章 中国矿业权管理现状
    2.1 中国矿产资源法律体系
    2.2 现有的矿产资源管理制度
第3章 矿业权设置方案制度探析
    3.1 矿业权设置方案制度的推行
    3.2 矿业权管理统计分析
    3.3 对矿业权设置方案制度思考
第4章 矿业权布局研究
    4.1 矿业权设置方案与矿业权管理
    4.2 矿业权布局案例分析
    4.3 矿业权布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4 矿业权整合模式探讨
    4.5 矿业权设置的原则总结
    4.6 矿业权整合合理性边界模型
    4.7 矿业权设置方案制度优化布局的功能实现
第5章 矿业权布局模型初探
    5.1 矿区布局模型(ML模型)简介
    5.2 矿区管理综合模型(REL)中的重要系数
    5.3 矿业权布局模型中各坐标的内涵讨论
    5.4 矿业权布局模型的建立
    5.5 基于矿业权布局综合模型(REL模型)的矿区分类
第6章结论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和成果
    6.2 论文的创新点
    6.3 下一步研究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发展中的林西县建设局(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扶贫工作经验与启示研究[D]. 张娜.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2]乡村振兴背景下赤峰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D]. 刘楠.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3]检察机关提起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案例研究[D]. 赵季萍. 西北大学, 2019(04)
  • [4]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D]. 杨帆.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8(01)
  • [5]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D]. 冯志峰.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6]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D]. 黄渊基. 湖南农业大学, 2017(05)
  • [7]赤峰市地质(矿山)公园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D]. 塔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2)
  • [8]清代长城北侧城镇研究 ——以漠南地区为例[D]. 张昊雁. 天津大学, 2016(07)
  • [9]浅论新时期我国基层财政体制发展[J]. 高秀玲.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5(32)
  • [10]中国矿业权空间布局研究[D]. 杜雪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10)

标签:;  ;  ;  ;  ;  

临西县建设局在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