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生物学特性与神经内分泌分化的关系

非小细胞肺癌生物学特性与神经内分泌分化的关系

一、非小细胞肺癌生物学特性与神经内分泌分化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1](2021)在《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1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于恶性肿瘤中的第1位。为进一步规范中国肺癌防治措施、提高肺癌的诊疗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为各级临床医务人员提供专业的循证医学意见,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组织呼吸内科、肿瘤内科、胸外科、放疗科、影像科和病理科专家, 结合国际指南推荐意见和中国临床实践现状, 整合近年来肺癌病理、基因检测、免疫分子标志物检测和治疗手段等方面的最新循证医学证据, 经过共识会议制定了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1版), 旨在为各级临床医师、影像、检验、康复等专业人员提供肺癌筛查、诊断、病理、治疗和随访等方面的推荐意见。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2](2021)在《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1版)》文中认为中国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于恶性肿瘤中的第1位。为进一步规范中国肺癌防治措施、提高肺癌的诊疗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为各级临床医务人员提供专业的循证医学意见,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组织呼吸内科、肿瘤内科、胸外科、放疗科、影像科和病理科专家, 结合国际指南推荐意见和中国临床实践现状, 整合近年来肺癌病理、基因检测、免疫分子标志物检测和治疗手段等方面的最新循证医学证据, 制定了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1版), 旨在为各级临床医师、影像、检验、康复等专业人员提供肺癌筛查、诊断、病理、治疗和随访等方面的推荐意见。

韩秋月[3](2021)在《SYT7对非小细胞肺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肺癌,是当今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而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肺癌最主要的病理类型,约占全部肺癌的80-85%。仅2018年,全世界新发肺癌就高达2,093,876例、死亡1,761,007例。尽管近年来不断改进综合治疗的方法,但患者5年总生存率仍低于20%。因此,积极寻找新的标志物和治疗靶标对于肺癌的诊断和治疗都是至关重要的。突触结合蛋白7(Synaptotagmin 7,SYT7),最早被发现其构成了斑马鱼神经肌肉接头处神经递质释放的异步钙传感器,在整个中枢神经系统中高度表达。目前已被证实它是最主要的囊泡钙传感器之一,参与了内分泌细胞和溶酶体融合的致密核囊泡胞吐过程,并且发现其具有调节神经递质释放、胰岛素分泌等功能,与细胞的迁移及多种疾病的发展相关。然而近些年来,SYT7在肿瘤研究中特别是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作用仍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以临床样本为依托,通过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尝试探索SYT7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诊断价值和预后作用,明确SYT7对非小细胞肺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潜在的作用机制。为SYT7作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诊断、预后标志物和药物靶点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选择来自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和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公共数据库基因表达谱,分析研究非小细胞肺癌癌与癌旁SYT7mRNA表达的差异。2、搜集17个非小细胞肺癌的GEO基因表达谱,通过meta分析,量化其表达的差异水平。3、对选取的在线数据集SYT7 mRNA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并绘制ROC和s ROC曲线证明SYT7表达水平对于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价值。4、通过Kaplan-Meier网站分析联合的数据集中SYT7高、低表达组间患者的总生存期差异。5、在153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癌组织和50例癌旁组织中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SYT7的蛋白表达水平,判断SYT7蛋白在癌和癌旁表达的差异。6、收集153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和其中具有完整随访的97例预后信息,分析SYT7与患者临床表型和预后间的相关性。运用Cox单因素分析和Cox多因素比例风险模型分析97例完整随访信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数据,判断SYT7是否为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7、通过使用siRNA和过表达质粒,分别建立敲减SYT7的A549细胞系和过表达SYT7的H1299细胞系。8、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实验验证SYT7敲减及过表达效率。9、在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中通过MTT法和集落形成实验,检测SYT7对细胞增殖的影响。10、在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中通过伤口愈合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SYT7对细胞迁移的影响。11、在TCGA-LUNG数据集中利用R语言数据库软件计算SYT7的相关性基因,然后通过Gene ontology(GO)和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分析,研究SYT7所涉及到生物学过程、分子功能和信号通路。12、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敲减和过表达SYT7后分子通路的变化。13、SPSS 20.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每组实验重复3次。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在GSE8569,GSE18842,GSE19188,GSE19804,GSE21933,GSE27262,GSE31210,GSE32863,GSE43458,GSE74706,GSE75037,GSE103512,GSE118370和TCGA-LUNG数据集中,SYT7 mRNA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癌旁正常肺组织。2、在TCGA-LUAD和TCGA-LUSC数据集中,SYT7 mRNA在Ⅰ-Ⅳ期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3、17个GEO数据集的meta分析提示,SYT7mRNA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表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4、TCGA-LUNG的ROC曲线和17个GEO数据集s ROC曲线提示,SYT7 mRNA的表达对于非小细胞肺癌具有诊断价值。5、KM-plotter网站分析的多个数据集,发现SYT7高表达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均显着短于低表达者。6、针对153例患者的免疫组化分析显示,SYT7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癌旁组织。7、根据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SYT7蛋白水平,将患者分为SYT7高表达组和SYT7低表达组,在患者临床样本资料中分析提示,SYT7的表达与分化程度和p T分期相关。8、患者预后资料分析提示,SYT7高表达患者的总生存均显着短于SYT7低表达患者。Cox比例风险模型证实SYT7为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9、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中验证SYT7表达高低,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YT7在A549细胞中表达最高,在H1299细胞中表达最低。10、利用siRNA转染,建立敲减SYT7的A549细胞。使用SYT7过表达质粒,建立高表达SYT7的H1299细胞。Western Blot和qRT-PCR均显示敲减及过表达SYT7的效率良好。11、与A549-NC细胞相比,A549-Si SYT7细胞的增殖能力和迁移能力减弱。12、与H1299-Vector细胞相比,H1299-SYT7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增强。13、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敲降或过表达SYT7后不能影响非小细胞肺癌的凋亡和细胞周期。14、在TCGA-LUNG中寻找SYT7共表达基因,GO分析表明SYT7可正向调节MAPK级联反应,KEGG富集分析提示SYT7可能通过调节细胞粘附、NF-kappa B信号通路和c AMP信号通路影响NSCLC。15、蛋白印记分析显示,敲减SYT7后Erk1/2和p38的磷酸化水平下降,但并不改变Erk1/2和p38的表达。而过表达SYT7后Erk1/2和p38的磷酸化水平上调,但并不影响Erk1/2和p38的表达。结论:1、SYT7高表达于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其表达对于非小细胞肺癌具有诊断价值。2、SYT7与非小细胞肺癌的不良预后相关。3、SYT7促进非小细胞肺癌的增殖和迁移。4、SYT7对于非小细胞肺癌的凋亡和细胞周期无明显影响。5、在非小细胞肺癌中,SYT7可通过影响Erk1/2和p38参与调控MAPK通路。

陈夏浦[4](2020)在《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CT表现及与小细胞肺癌的鉴别》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Pulmonary Large Cell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PLCNEC)的螺旋CT表现,并与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进行对照分析,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特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8年汕头市中心医院(21例)及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9例)经病理证实的30例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患者,及同期汕头市中心医院经病理证实的34例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对照,对PLCNEC组和SCLC组临床及各项影像学资料进行收集及总结,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χ±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PLCNEC的CT影像学特征表现频数较高的有:双肺上叶80%(24/30),体积较大(>4cm者70%,21/30),边界清楚(21/30,70%),浅分叶(26/30,86%),平扫、增强扫描密度不均匀(73%,22/30;100%,21/21),增强扫描轻到中度强化(90%,19/21),坏死常见(100%,21/21),且为多发或弥漫性坏死(80%,17/21),常合并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60%,18/30),且多合并坏死(77%,14/18),肿瘤内血管多表现为受压变细、模糊(85%,18/21)。PLCNEC表现频数较少的有:毛刺(13%,4/30),空洞(6%,2/30)、肺不张(26%,8/30)、空气支气管征(3%,1/30)少见。PLCNEC与SCLC的影像征象比较中,PLCNEC沿支气管血管束形态生长概率(20%),肺门大血管、心脏、纵隔受侵率(40%),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肿大率(60%),肿大淋巴结融合率(11%)均分别低于SCLC(58%、67%、94%、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59,15.26,10.85,25.38,P<0.01)。结论:PLCNEC的MSCT的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而SCLC沿支气管长轴生长,肺门及纵隔侵犯,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融合率更高,有利于两者的区别。

具晟[5](2020)在《肺神经内分泌肿瘤耐依托泊苷化疗细胞株的建立及其耐药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与目的:肺神经内分泌肿瘤(Lung neuroendocrine tumor)来源于肺神经内分泌细胞,由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小细胞肺癌、肺神经内分泌类癌和不典型类癌组成。肺神经内分泌细胞的比例占肺内细胞比例的1/2500,因此,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发生比例相对较低,总计约占全部肺癌的10%左右。其生物学行为与来自腺上皮的肺腺癌和来自于鳞状上皮化生的肺鳞癌有巨大的差异,它们极易在早期发生全身广泛转不移。即使被归入不同的肺癌类型,但其治疗均以包括依托泊苷在内的拓补异构酶抑制剂为重要化疗方案。虽然依托泊苷治疗效果较好,但其效果存在瓶颈,即早期发生耐药。本研究的目的,即寻找有效的抑制肺神经内分泌肿瘤耐药的靶点。通过建立耐依托泊苷的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细胞株和耐依托泊苷的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细胞株,通过对耐依托泊苷的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细胞株的二代测序,并在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细胞株中进行验证。寻找能够导致肺神经内分泌肿瘤耐药的关键分子,以及对于此分子进行调控的关键信号通路。从而为肺神经内分泌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研究方法:第一部分:肺神经内分泌肿瘤耐依托泊苷细胞株的培养和鉴定(1)选择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H446细胞株和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H1155,通过药物梯度培养法逐步筛选和建立耐依托泊苷细胞系H446R和部分耐依托泊苷细胞株H1155r。(2)观察H446、H446R、H1155、H1155r细胞株的细胞形态和生长趋势,进行细胞增殖试验,分别绘制增殖曲线。(3)使用CCK-8试剂盒检测依托泊苷对H446、H446R、H1155和H1155r的抑制情况,并使用Graphpad prism 7.0绘制抑制曲线,计算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鉴定其耐药情况。第二部分:肺神经内分泌肿瘤耐依托泊苷细胞株的测序和分析(1)使用特别的细胞分组进行测序,将分组设定为H446、H446R、H446R+VP16三组,再分别进行测序。(2)分析样品碱基位置质量分数分布。(3)基因组分布情况评估。(4)分析其可变剪切分布情况。(5)对样本进行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判断标本的同源性。(6)在三个差异基因集中取同向表达基因,排除无效基因的干扰。(7)通过限定基因变化幅度的条件。在有效基因中筛选可能的潜在靶点基因。(8)通过差异基因的PPI网络及HUB基因分析,进一步缩小差异基因的选择范围。(9)通过差异基因的GO及KEGG分析,分析差异表达的潜在靶点基因的可能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通路。将基因缩小范围至30个左右。第三部分:肺神经内分泌肿瘤耐依托泊苷细胞株的靶点分析(1)通过qRT-PCR在备选基因中验证其与二代测序的符合程度,进一步排除不符合基因。(2)使用 si-S100A9、si-ITGB3、si-COL6A2、si-CCL5、si-SH2D2A等干扰基因 ITGB3、SH2D2A、S100A9、CCL5、COL6A2 的 mRNA 表达,并使用CCK-8法对干扰后的细胞系进行细胞耐药曲线的绘制和IC50的计算。(3)使用Western blot对(2)中耐药影响明显的两个基因ITGB3和S100A9进行蛋白表达的验证。(4)在H446细胞株和H1155细胞株中使用慢病毒转染过表达S100A9,qRT-PCR验证S100A9的mRNA表达的变化,Western blot验证其蛋白表达的差异。使用CCK-8对过表达细胞株进行药敏试验,观察其对依托泊苷耐药程度的变化。(5)si-ITGB3干扰H446R和H1155r的ITGB3的表达,qRT-PCR验证ITGB3表达下降对S100A9的mRNA表达量的影响。Western blot验证S100A9蛋白表达的变化。(6)在H446R、H1155r中敲低ITGB3,Western blot验证其对ECM-ITG-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最终导致了 S100A9的变化。研究结果:第一部分:肺神经内分泌肿瘤耐依托泊苷细胞株的培养和鉴定(1)从H446细胞株建立了稳定耐依托泊苷的耐药细胞株H446R,IC50约在325.4mg/L,RI>5。(2)从H1155细胞株建立了部分稳定的耐依托泊苷的耐药细胞株H1155r,IC50约在682.8mg/L,3<RI<5。(3)细胞增殖试验绘制增殖曲线,发现H446R、H1155r细胞株的增殖速度均低于H446和H1155原始细胞株,提示耐药细胞的耐药机制是抗凋亡,而不是增殖增强。第二部分:肺神经内分泌肿瘤耐依托泊苷细胞株的测序和分析(1)二代测序的测序质量评估提示三组细胞株样品碱基位置质量分数分布可重复性强。每一组内的基因内分布情况和可变剪切分布情况变化不大。测序reads之间在所有表达转录本上呈均一性分布。(2)主成分分析提示样本间的聚类关系区分较好,聚类分析提示组内和组间的同源性与实验设计相符合。(3)对共同差异基因的交集将差异基因减少到了 330个。(4)通过限定基因变化水平,将备选基因范围进一步缩小到了 89个上调基因和31个下调基因中。(5)使用PPI网络和Cytoscape软件中的CytoHubba APP,将基因范围进一步缩小到了 30个备选基因。(6)通过GO及KEGG分析,发现PI3K-Akt信号通路被强化。上述对测序结果的分析缩小了备选基因的范围。第三部分:肺神经内分泌肿瘤耐依托泊苷细胞株的靶点分析(1)通过 mRNA 表达的验证,确认 CD68、IL32、CCL5、ITGB3、COL6A2、S100A9、SH2D2A、COL6A1等基因与二代测序结果高度一致。(2)在H446R和H1155r 细胞株中使用 si-S100A9、si-ITGB3、si-COL6A2、si-CCL5、si-SH2D2A 分别敲低相关基因后,si-S100A9、si-ITGB3在H446R和H1155r中均引起了耐药能力的下降。(3)在H446、H1155细胞株中过表达S100A9后,两细胞株对于依托泊苷的耐药程度部分增强了。(4)在H446R和H1155r中敲低ITGB3后,S100A9的表达下降。(5)依托泊苷可以刺激ITGB3表达的上调,通过ECM-ITG-PI3K-Akt信号通路引起S100A9的表达上调。此现象在H446R细胞株中更为明显。研究结论S100A9是耐依托泊苷的肺神经内分泌肿瘤耐药的关键基因,其表达的上调可以使肺神经内分泌肿瘤对依托泊苷的耐受性增加。同时,我们发现ITGB3的表达也和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耐依托泊苷能力相关。ITGB3表达的改变影响了S100A9的表达。进一步发现,在依托泊苷作用下,ITGB3的表达量增加,其下游的Akt磷酸化水平增加,S100A9的表达也随之增加。因此我们得出结论,在耐依托泊苷的肺神经内分泌肿瘤中,ITGB3的表达上调,ECM-ITG-PI3K-Akt信号通路的活性增强,继而上调了 S100A9的表达引起了耐药。这为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闫雪苗[6](2020)在《PAX5决定神经内分泌癌与非神经内分泌癌的谱系转换》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肿瘤耐药是临床上肿瘤治疗所面临的巨大难题,细胞发生谱系转换是肿瘤发生耐药的机制之一。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Small-cell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SCNC)是一类起源于所有上皮组织器官、恶性程度高、具有极高的侵袭性和转移能力、并伴有神经内分泌(Neuroendocrine,NE)表型的恶性肿瘤。顺铂和依托泊苷联合化疗是SCNC的标准治疗方案,患者往往在治疗早期反应十分敏感,但很快会在一年之内发生耐药和复发,并获得更高的转移能力。复发后的SCNC失去NE细胞表型,从NE谱系转换为non-NE谱系。此外,临床上也有一部分腺癌(包括14%的肺腺癌和20%-40%的前列腺腺癌)在接受化疗药或者靶向药治疗后可转变成NE癌而发生耐药。由此可见,肿瘤细胞在治疗耐药后发生NE与non-NE谱系转换的现象普遍存在,但其发生的表观遗传学机制仍不清楚。本文旨在找到NE与non-NE癌细胞之间发生谱系转换的关键调控因子,从而为SCNC的治疗,预防腺癌谱系向NE谱系转换,提供可供参考的治疗方案。方法:1.分离新鲜原发性SCLC临床组织样本进行10×Genomics单细胞转录谱测序(sc RNA-seq)。利用inferred CNV和UMAP进行分群(主要分为NE-SCLC和non-NE-SCLC两群)。利用转录因子binding motif enrichment分析富集出在NE-SCLC中活跃转录因子(发现神经/淋巴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PAX5在NE-SCLC中显着激活)。2.免疫组化检测肺癌临床样本中PAX5的表达情况;在具有神经内分泌表型的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H1155中利用CRISPR/Cas9敲除PAX5,进行转录谱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检测;并通过小鼠皮下植瘤实验探究细胞的行为学变化和对SCLC标准治疗药物的敏感性。3.在肺腺癌细胞系A549中过表达PAX5,通过裸鼠皮下植瘤实验探究细胞在体内的行为学变化;构建Tet-op-h PAX5 knock-in小鼠,与自发性肺腺癌转基因小鼠Tet-op-h EGFR-TD/CC10rt TA杂交,观察h PAX5/h EGFR-TD/CC10rt TA小鼠肺部肿瘤改变;通过microarray、Ch IP-Seq研究PAX5影响肿瘤细胞生物学变化的分子机制。4.对EGFR突变的肺腺癌细胞系HCC827过表达PAX5,进行皮下植瘤,检测PAX5是否影响肿瘤细胞对EGFR-TKIs药物Erotinib的敏感性。5.探讨肿瘤微环境对PAX5调控腺癌向神经内分泌癌转化的影响,对A549-PAX5的皮下瘤和h PAX5/h EGFR-TD/CC10rt TA小鼠肺部肿瘤及对照组进行新生血管免疫荧光双染;利用Bevacizumab对A549皮下植瘤小鼠进行体内药物实验,检测抑制血管生成对PAX5诱导腺癌向神经内分泌癌转化的影响。6.在前列腺癌中探讨PAX5促进non-NE向NE谱系转换的普遍性作用,检测PAX5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情况;PAX5异位表达后对前列腺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改变和表达谱的改变。结果:1.PAX5调控NE与non-NE癌细胞之间发生谱系互换1.1PAX5是维系SCLC神经内分泌谱系的关键转录因子(1)确定神经/淋巴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PAX5是在NE-SCLC细胞中活跃的转录因子。PAX5主要表达在具有神经内分泌表型的肺癌细胞系及组织中,只有10%的肺腺癌表达PAX5。(2)KO-PAX5-H1155细胞表达谱与SCLC sc RNA-seq中non-NE-SCLC表达谱一致,发生向non-NE细胞谱系转变;KO-PAX5-H1155细胞在体外培养的生长模式由悬浮生长转为贴壁生长;皮下植瘤体内实验结果表明KO-PAX5后的细胞转移能力增强(发生肾转移),原位瘤细胞病理形态转变为non-NE细胞形态且不表达NE标志物;对SCNC的标准化疗药物敏感性降低。1.2.PAX5是肺腺癌向SCLC谱系转换的驱动基因(1)A549-PAX5体内实验明显发生细胞向肺部转移,病理组织形态由腺癌转变为SCLC,NE标志物表达增高;h PAX5/h EGFR-TD/CC10rt TA小鼠肺部病理学和NE标志物的表达变化与A549-PAX5皮下瘤的变化一致。HCC827皮下植瘤,给予小鼠Erotinib药物处理后,HCC827-PAX5组对Erotinib耐药。2.PAX5直接调控神经内分泌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GESA分析A549-PAX5 microarray结果,发现PAX5上调神经内分泌相关通路的基因;PAX5可结合在这些神经内分泌相关基因的启动子区,进行直接调控。SCLC细胞系体外培养条件下呈悬浮生长,A549过表达PAX5,不能诱导细胞悬浮生长,但在体内却能够诱导肺腺癌向SCLC转化,提示这种现象可能依赖于肿瘤细胞与肿瘤微环境的相互作用。3.PAX5通过促进肿瘤微环境中血管生成以实现non-NE与NE谱系转换H&E染色发现A549-PAX5皮下瘤和h PAX5/h EGFR-TD/CC10rt TA小鼠肺部瘤内血管增多,经过CD105和α-SMA免疫荧光双染,确定这些血管新生血管。Bevacizumab处理A549-PAX5荷瘤小鼠抑制新生血管的生成后,明显减少肿瘤肺转移,抑制肿瘤从腺癌转化SCLC。PAX5过表达上调VEGFA、TNF-α等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4.转录因子PAX5促进前列腺腺癌向SCPC谱系转换在SCPC细胞系和组织中PAX5高表达;在10%的前列腺腺癌(ADPC)组织样本中PAX5呈散在性低表达。在ADPC细胞系中异位表达PAX5能够促进前列腺腺癌谱系向NE谱系转化。RM-1-PAX5细胞原位瘤内血管增多,利用血管生成抑制剂能够有效阻止原位瘤发生肺转移和APDC向SCPC病理形态的转变。结论:本研究发现生理状态下仅表达于神经系统和淋巴细胞中的转录因子PAX5在上皮细胞癌中异位激活,是SCNC谱系维系的决定性因子,PAX5的缺失导致了SCNC失去神经内分泌特性而发生耐药,PAX5在腺癌中的异位激活会促进腺癌向SCNC转化而发生耐药。这些发现为临床上NE与non-NE癌细胞之间发生谱系转换的现象找到了分子机制;由于PAX5是公认的决定B淋巴细胞谱系分化决定性转录因子,因此,我们的发现还为淋巴细胞发育与SCNC分化之间提供了特定的分子关联,并为SCNC与淋巴瘤之间存在的组织学和临床相似性(包括转移能力、丰富的血管性)提供了机制上的解释。抑制PAX5促进的血管生成可阻止PAX5引起的non-NE肿瘤细胞向NE谱系转换,这些研究为SCNC的治疗和预防表达PAX5的腺癌向SCNC谱系转化提供了可参考的治疗方案。

沈佩烨[7](2020)在《内分泌相关泌尿生殖肿瘤的癌变机制与潜在治疗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内分泌相关的泌尿生殖肿瘤主要包括神经内分泌瘤和生殖内分泌瘤两大类,本文将分别从这两大类探索内分泌相关的泌尿生殖肿瘤的发病机制及潜在治疗策略。本论文的第一部分探索了泌尿系统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膀胱神经内分泌瘤是一种主要起源于尿路上皮多能干细胞的肿瘤,其中以膀胱小细胞癌的恶性程度最高。由于其发病率较低,约占所有膀胱恶性肿瘤的1%。因此,目前对膀胱小细胞癌的研究非常有限,其基因组特征,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还未充分研究清楚。在本研究中,我们收集了12例膀胱小细胞癌临床样本,对其进行全基因组,全外显子组和转录组的测序。通过分析基因组测序结果发现,膀胱神经内分泌瘤的突变图谱与尿路上皮癌极为相似,提示二者具有相同的起源。通过对突变特征的分析,发现膀胱神经内分泌瘤与年龄因素和APOBEC密切相关。同时,在一例样本中还发现其肿瘤形成与已被证实能引起尿路上皮癌的马兜铃酸具有明显相关。基因突变和拷贝数变异影响了细胞中三条主要信号调节通路的基因,包括P53/RB1通路,RTK通路和表观遗传调节通路。转录组测序分析我们发现,肿瘤组织的基因表达谱显着区分于正常组织。同时,在肿瘤样本中鉴定出一些新的异常基因融合,如PVT-ERBB2,发生融合之后能够显着上调编码HER2受体的ERBB2基因的表达。结合以上的测序结果提供的线索,我们对其形成的机制进行研究,发现在尿路上皮癌细胞中同时敲除TP53和RB1能够诱导其通过谱系转化为具有神经内分泌特征的癌细胞,导致其对靶向药物敏感性降低,引起耐药。本研究首次采用多种二代测序的方法绘制了膀胱神经内分泌瘤的基因特征图谱,揭示了膀胱神经内分泌瘤的分子特征和致病因素,为其治疗策略的开发提供依据。本论文的第二部分探索了生殖内分泌肿瘤,卵巢癌作为生殖内分泌肿瘤的一种,其致死率位于妇科肿瘤首位。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卵巢癌的标准治疗手段几乎没有突破性进展,导致其致死率居高不下。因此,研究和开发新的治疗策略对于卵巢癌的临床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卵巢癌的基因组具有低频突变的特点,针对肿瘤特异性驱动突变位点进行药物抑制的方法因此并不适用;癌症基因组图谱联盟(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的大样本组学分析表明,几乎所有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卵巢癌的主要病理类型)都具有大规模的染色体拷贝数变异,是其主要的致病分子机制。由于基因拷贝数的变化不会引起其编码蛋白的序列和功能异常,而是通过对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的调控促进和维持肿瘤恶性发展,因此我们推断卵巢癌可能对于基因复制和转录具有独特的依赖性。我们采用CRISPR-Cas9基因敲除方法,筛选了3’转录终止复合物核心的23个成员在卵巢癌中的作用,发现CPSF家族基因对卵巢癌细胞增殖尤为重要。敲除CPSF家族中的WDR33,CPSF1,CPSF2和CPSF3能够在体内和体外实验中显着抑制卵巢癌细胞增殖。进一步对CPSF复合体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WDR33对于维持整个复合体的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采用光漂白等技术发现WDR33能够形成相分离促进CPSF复合体的组装和功能的行使。RNAseq分析结果显示敲除WDR33,CPSF1,CPSF2和CPSF3能够导致染色质组装相关的功能性m RNA表达降低,RNA终止位点切割异常,发生拖尾,从而致使细胞死亡。敲除WDR33,CPSF1,CPSF2和CPSF3后RNA切割障碍,进一步导致其结合在DNA上无法脱离而形成Rloop,引起细胞DNA损伤增加。由于DNA损伤修复依赖PARP等通路,因此在WDR33,CPSF1,CPSF2和CPSF3敲除的细胞中使用PARP抑制剂能够进一步促进肿瘤细胞死亡。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转录终止复合体CPSF家族在卵巢癌的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其中以WDR33,CPSF1,CPSF2和CPSF3尤为重要,靶向其能够显着抑制卵巢癌细胞的增殖,同时,与PARP抑制剂联合具有协同致死作用。本研究增加了对转录终止复合物在卵巢癌中作用机制的认识,并指出CPSF复合物可能成为一个潜在的治疗靶标。

陈艳芳[8](2020)在《KDR突变在神经内分泌型前列腺癌中的作用及对KDR抑制剂疗效的预测作用》文中认为目的:旨在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FGR-2/KDR)在神经内分泌型前列腺癌(NEPC)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与NEPC的临床分期、血清PSA水平、Gleason评分及患者生存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在体外细胞水平及体内动物实验验证KDRQ472H突变与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及侵袭能力的关系,同时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探讨该突变位点是否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VEGFR2-TKI)阿帕替尼的有效位点以及进一步分析KDR突变和VEGFR2-TKI疗效的相关性。最终鉴定KDR突变在NEPC的发生发展及治疗中的作用。方法:1.将前期收集的20例NEPC患者,根据二代测序结果分为KDR突变组及KDR野生组两组。应用免疫组化检测在20例NEPC临床样本中KDR蛋白的表达差异。并将免疫组化结果与患者的临床分期、血清PSA水平及Gleason评分等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及生存预后分析;2.培养NEPC细胞系PC3,构建KDRQ472H突变体质粒。建立稳定过表达KDRQ472H及过表达KDRwt的PC3细胞株。通过细胞计数、平板克隆实验、划痕实验及Transwell侵袭实验验证过表达KDRQ472H及过表达KDRwt的细胞株的增殖能力和迁移侵袭能力,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突变体系中相关信号分子的表达情况。应用不同浓度的药物(阿帕替尼)干预各组细胞系,进行侵袭和增殖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系对于阿帕替尼的敏感性,从而验证KDR突变对VEGFR2-TKI的疗效的预测作用。3.分别将过表达KDRQ472H及过表达KDRwt的PC3细胞株,接种裸鼠,通过裸鼠皮下成瘤实验,进一步验证KDR基因突变的恶性生物学行为以及KDR突变后对于阿帕替尼药物的敏感性。最后通过三部分的实验结果,综合评估KDR突变在神经内分泌型前列腺癌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作用,以及VEGFR2-TKI对KDR突变型NEPC的抑制作用。结果:1.免疫组化方法对20例临床标本进行KDR蛋白表达检测结果:突变组所有患者KDR表达都是阳性,高表达率为75%,未突变组KDR高表达率为19%,突变组与未突变组比较表达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32)。从结果可以看出,KDR突变的患者的蛋白表达明显高于KDR未突变的患者。对这些资料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确诊NEPC时转移灶≥3和KDR高表达患者的生存期分别短于转移灶<3及KDR低表达的患者,是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2.将空载体质粒、KDR野生型质粒和KDRQ472H突变体质粒分别转染到PC3细胞系中,经筛选建立稳定过表达KDRQ472H及过表达KDRwt的PC3细胞株。转染成功后,进行MTT增殖实验及平板克隆实验,结果显示:转染突变体质粒的细胞系增殖能力大于其他各组细胞,统计学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细胞划痕实验结果示:KDR突变组细胞伤口愈合百分比最高,与其他各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Transwell实验结果证明KDRQ472H突变组细胞侵袭数目明显大于其他组细胞(P<0.05)。Western blot实验结果示KDRQ472H突变促进了ERK的磷酸化。体内动物实验结果:接种过表达KDRQ472H细胞系的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速度比接种过表达KDRwt细胞的移植瘤生长速度要快。免疫组化结果KDRQ472H组移植瘤KDR均为高表达,而KDRwt组移植瘤的KDR均为低表达。3.不同浓度阿帕替尼作用于KDR野生型细胞系(KDRwt)和KDRQ472H细胞系,MTT法进行细胞增殖实验,测定阿帕替尼在各组细胞的IC50值。结果KDRwt组IC50值为(18.38±1.13)μmol/l,KDRQ472H组IC50值为(8.46±0.16)μmol/l。确定后续实验阿帕替尼作用浓度为15μmol/l。平板克隆实验、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侵袭实验结果示:阿帕替尼作用后,KDRQ472H组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细胞迁移能力及侵袭能力均明显下降,与KDRwt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体内动物实验结果:KDRwt组移植瘤,阿帕替尼作用后,抑瘤率为6.7%。而KDRQ472H组移植瘤经阿帕替尼作用后,生长速度明显减慢,阿帕替尼对该组的抑瘤率为53.2%。结论:1.在NEPC患者中,KDR突变的患者,KDR蛋白表达增高。而KDR蛋白高表达患者生存期短于低表达患者,是NEPC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2.体外细胞实验证实KDRQ472H基因突变促进了人NEPC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使其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增强。可能是通过激活MAPK通路发挥作用。KDRQ472H突变促进了神经内分泌型前列腺细胞在体内的增殖和生长。3.体内体外实验结果显示阿帕替尼对KDRQ472H基因突变后的NEPC作用更加敏感。我们有理由推测KDR基因可作为预测及治疗NEPC的一个极具潜力价值的新靶点,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高国英[9](2020)在《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临床特征和疗效转归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LELC)为一类少见的、与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密切相关且形态学类似于未分化鼻咽癌的肺部恶性肿瘤。截止到目前,世界范围内报道的病例数仅约1200例。目前对该类疾病认识不多,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肺部肿瘤分类曾将其归为大细胞肺癌范畴,而在2015版中将其重新归类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未分类癌;目前多项病例报道也提出该类疾病在临床上易误诊为低分化鳞癌。原发性肺LELC治疗主要以多学科综合治疗为主,早期患者以外科手术切除治疗为主,晚期患者以放化疗为主。化疗方案主要按照NSCLC化疗方案即以铂剂为基础联合第三代化疗药物的治疗,但优选化疗方案尚无共识。最近有研究报道肺LELC的驱动基因突变率较其他类型NSCLC低,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率仅0-9.1%,且个案报道提示靶向治疗效果不佳;而对于抗血管治疗方面尚无文献报道;近年新兴的免疫治疗在肺LELC中治疗疗效也不明确,目前有小样本临床回顾性研究报道肺LELC中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表达较其他类型NSCLC更高,且有多篇个案报道中肺LELC患者使用程序性死亡因子-1(Programmed death-1,PD-1)/PD-L1抑制剂疗效较好,今后这可能成为肺LELC治疗中新的选择。因此,肺LELC仍存在许多未知值得深入探讨。目的1.分析肺LELC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期提高对该疾病认识;2.探讨晚期肺LELC患者一线优选姑息性化疗方案;3.探索肺LELC预后相关因素以改善其生存预后。方法本研究收集2013年1月1日到2019年5月31日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为肺LELC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274例,收集本组患者临床数据及随访资料,分析患者临床特点(年龄、性别、吸烟状态、首发症状)、影像学特点、病理特征、分子生物学表达(包括EGFR,ALK,ROS1,KRAS,PD-L1)、治疗方法及生存指标包括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并通过卡方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分析PD-L1表达与各临床特点间关系;比较晚期和不可手术期患者一线化疗不同方案组间的临床疗效及生存预后差异;运用Kaplan Meier和Log-Rank方法及COX回归模型探索各临床指标与生存预后间的关系。结果1.274例原发性肺LELC患者中来自我国南方地区占99.6%,尤以广东地区多见(90.2%);患者中位年龄55岁(24-89岁),小于60岁患者占64.6%,男女比1:1.2,且多为非吸烟者(75.5%)。临床症状主要为咳嗽伴或不伴咳痰(63.5%)或体检发现肺部病灶(25.2%)等。影像学上肿瘤中位直径4.6cm(0.5-11.4cm),肿瘤直径多≥3.5cm(69.3%)。晚期患者以中央型肺癌多见(53.2%vs.46.8%,P<0.0001),早期以周围型肺癌为主(70.3%vs.29.7%,P<0.0001),且中央型肺癌直径较周围型肺癌更大(5.2cm vs.4.0cm,P<0.001)。2.274例患者EB病毒编码小核RNA(EBV encoded small RNA,EBER)均表达阳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率仅4.7%,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Kirsten rat sarcoma viral oncogene,KRAS)突变率1.5%,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c-ros原癌基因1酪氨酸激酶(Proto-oncogene-1 tyrosine kinase,ROS1)和BRAF均为野生型。34例(70.8%/48)患者的肿瘤细胞PD-L1表达阳性,其中22例(45.8%/48)呈现高表达(≥50%);39例(81.3%/48)患者的肿瘤间质淋巴细胞PD-L1表达阳性,其中仅2例(4.2%/48)呈现高表达(≥50%)。PD-L1表达阳性患者中,肿瘤以周围型肺癌的患者多见(64.7%vs.35.3%,P=0.006),PD-L1高表达(≥50%)患者的肿瘤间质淋巴细胞中PD-L1表达也多表达阳性(95.5%vs.4.5%,P=0.042)。3.本研究中位随访时间17.3月(1.1-94.7个月),所有患者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97%,95%。早期患者1年和2年无病生存(Disease-free survival,DFS)率分别为91%和83%;而晚期和不可手术期患者的中位PFS为12.5月,0.5年、1年及2年PFS率分别为73%、49%和20%。95例晚期患者一线使用姑息性化疗方案包括吉西他滨联合铂剂(GP,n=39)、紫杉醇联合铂剂(TP,n=32)及培美曲塞联合铂剂(AP,n=24)。三组患者总体客观缓解率(Object response rate,ORR)和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分别为32.6%和64.2%,其中GP组的DCR较TP及AP组高(87.2%vs.81.3%vs.45.8%,P=0.001),而三组间ORR比较无统计学差异(41%vs.34.4%vs.16.7%,P=0.130)。GP组的中位PFS较TP组及AP组长(13.9月vs.11.0月vs.8.2月,P=0.020)。4.在早期和可手术期患者中,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侵犯淋巴结越少(P=0.013)、TNM分期越早(P<0.001)、辅助化疗周期≥4程(P=0.029)及未接受新辅助治疗(P<0.001)与更长的DFS有关,而多因素分析中肿瘤分期(P<0.001)、辅助化疗周期≥4程(P<0.001)、是否接受新辅助治疗(P<0.001)为DFS的独立预后因素。在晚期和不可手术分期患者中,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发生远处转移(P=0.049)、体力状态(Performance status,PS)评分(P=0.043)、一线治疗方案(P=0.020)、联合放疗(P=0.004)与PFS有关,而多因素分析中仅联合放疗(P=0.014)为P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1.肺LELC是NSCLC中的特殊亚型,有明显的地域和人种差别,与EBV密切相关,多见于年轻非吸烟的亚洲患者,临床特点无明显特异性。2.肺LELC中常见驱动基因突变率低,但PD-L1表达较其他类型NSCLC更高。3.肺LELC患者中早期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晚期以放化疗等综合治疗为主,一线化疗方案优选吉西他滨联合铂剂。4.肺LELC患者预后较好,肿瘤分期、辅助化疗的周期、是否接受新辅助治疗为早期患者DFS的独立预后因素,一线联合放疗为晚期患者PFS的独立预后因素。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10](2020)在《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19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制定符合中国国情、多学科共同参与的肺癌临床诊疗指南, 对规范防治措施、提高中国肺癌诊治水平起到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提高我国肺癌的诊疗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给各级临床医师提供专业的循证医学意见, 中华医学会组织呼吸内科、肿瘤内科、胸外科、放疗科、影像科和病理科专家, 整合近年来肺癌病理、基因检测、免疫分子标志物检测和治疗手段等方面的新进展, 并同时考虑中国的实际国情和诊治的可及性, 结合国际指南和中国国情, 制定了中国肺癌临床诊疗指南, 旨在为专业的各级临床医师提供循证、指导性意见。指南的内容覆盖肺癌的筛查、诊断、病理、治疗和随访情况等。

二、非小细胞肺癌生物学特性与神经内分泌分化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小细胞肺癌生物学特性与神经内分泌分化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3)SYT7对非小细胞肺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SYT7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预后价值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设备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在线数据集的下载及预处理
        2.2.2 在线数据集的表达和生存分析
        2.2.3 GEO数据集的meta分析
        2.2.4 在线数据集ROC曲线及sROC曲线分析
        2.2.5 临床病例的入选与排除
        2.2.6 免疫组化染色
        2.2.7 免疫组化评估
        2.2.8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SYT7mRNA升高预后不良
        3.1.1 SYT7mRNA在人类泛癌组织中表达的水平
        3.1.2 SYT7mRNA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上调
        3.1.3 基于GEO数据集SYT7表达水平的meta分析
        3.1.4 公共数据集中SYT7表达水平对于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价值
        3.1.5 SYT7在非小细胞肺癌中高表达生存时间短
        3.2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SYT7蛋白表达水平是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
        3.2.1 免疫组化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SYT7表达水平升高
        3.2.2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SYT7表达水平与临床参数之间的关系
        3.2.3 高SYT7蛋白表达预示着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不良
        3.2.4 SYT7是非小细胞肺癌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SYT7在体外实验中对非小细胞肺癌增殖迁移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
    6 前言
    7 材料与方法
        7.1 主要试剂和设备
        7.1.1 主要试剂
        7.1.2 主要设备
        7.2 实验方法
        7.2.1 细胞培养
        7.2.2 细胞计数
        7.2.3 细胞转染
        7.2.4 实时定量PCR
        7.2.5 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
        7.2.6 伤口愈合实验
        7.2.7 MTT细胞活力实验
        7.2.8 集落形成实验
        7.2.9 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
        7.2.10 流式细胞术
        7.2.11 GO和 KEGG分析
        7.2.12 统计学分析
    8 结果
        8.1 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中SYT7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
        8.2 敲减或过表达SYT7细胞株的建立
        8.3 SYT7促进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
        8.3.1 MTT实验发现SYT7促进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
        8.3.2 SYT7可增加非小细胞肺癌的集落形成能力
        8.4 SYT7促进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迁移
        8.4.1 伤口愈合实验发现SYT7可以促进细胞的迁移
        8.4.2 Transwell实验发现SYT7可以促进细胞的迁移
        8.5 SYT7不影响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凋亡
        8.6 SYT7不影响非小细胞肺癌的细胞周期
        8.7 SYT7通过Erk1/2和p38MAPK通路促进非小细胞肺癌增殖迁移
        8.7.1 通过生物信息学寻找SYT7共表达基因
        8.7.2 GO和 KEGG富集分析
        8.7.3 Western blot结果证实SYT7参与Erk1/2和p38 MAPK通路
    9 讨论
    10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突触结合蛋白7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CT表现及与小细胞肺癌的鉴别(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资料收集
    2.2 临床资料
    2.3 研究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4.讨论
    4.1 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特征
    4.2 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病理学特征
    4.3 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影像学特征及病理对照
    4.4 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与小细胞肺癌CT差异及原因
5.结论
6.鉴别诊断
    6.1 肺鳞癌(lung squamous carcinoma)
    6.2 肺腺癌(adenocarcinoma of lung)
    6.3 肺肉瘤(Pulmonary sarcoma)
    6.4 肺肉瘤样癌(Lung sarcomatoid carcinoma)
    6.5 胸膜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pleural fibroma)
7.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插图
综述 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临床、病理、影像研究现状
    参考论文
致谢

(5)肺神经内分泌肿瘤耐依托泊苷化疗细胞株的建立及其耐药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1. 细胞株
        2. 慢病毒表达载体
        3. 实验试剂及仪器
        4. 常用试剂的配置
    (二) 实验方法
        1. 细胞培养
        2. 耐药细胞株的建立
        3. 细胞或组织中中总RNA的提取
        4. 反转录操作步骤
        5. 蛋白提取/western blot检测
        6. 使用干扰RNA瞬时转染细胞敲低基因表达
        7. S100A9过表达载体pcDNA的构建和转染
        8. RNA的提取和测序
        9. 差异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0. 统计分析
三、实验结果
    第一部分: 肺神经内分泌肿瘤耐依托泊苷细胞株的培养和鉴定
        1.1 肺神经内分泌肿瘤耐药细胞构建过程的镜下表现
        1.2 验证原始细胞株和构建的耐药细胞株之间对于依托泊苷化疗的耐受程度差异。
    第二部分: 肺神经内分泌肿瘤耐依托泊苷细胞株的测序和分析
        2.1 肺神经内分泌肿瘤耐药细胞的分组测序
        2.2 对于测序结果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第三部分: 肺神经内分泌肿瘤耐依托泊苷细胞株的靶点分析
        3.1 对测序数据的qRT-PCR验证
        3.2 不同基因对细胞耐药的作用
        3.3 过表达S100A9基因对耐药的作用
        3.4 ITGB3对S100A9表达的调节
四、讨论
    第一部分: 肺神经内分泌肿瘤耐依托泊苷细胞株的培养和鉴定
    第二部分: 肺神经内分泌肿瘤耐依托泊苷细胞株的测序和分析
    第三部分: 肺神经内分泌肿瘤耐依托泊苷细胞株的靶点分析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肺类癌和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分子特征及其对临床治疗的影响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 缩略词表及注释
致谢

(6)PAX5决定神经内分泌癌与非神经内分泌癌的谱系转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PAX5 是肺癌中决定NE谱系与non-NE谱系转换的关键转录因子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仪器和试剂
        1.1.3 实验方法
    1.2 结果
        1.2.1 原发性SCLC组织样本单细胞转录谱分析发现PAX5是NE-SCLC细胞群中活跃的转录因子
        1.2.2 PAX5特异性表达在具有神经内分泌特性的肺癌细胞中
        1.2.3 敲除PAX5导致神经内分泌型非小细胞肺癌H1155细胞失去了神经内分泌表型
        1.2.4 PAX5促进肺腺癌谱系发生神经内分泌谱系转化
    1.3 小结
二、PAX5对神经内分泌通路基因的直接调控作用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仪器和试剂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
        2.2.1 PAX5 通过改变肺腺癌细胞的转录谱实现non-NE向 NE谱系互换
        2.2.2 PAX5直接调控神经内分泌相关通路基因
    2.3 小结
三、PAX5促进肿瘤微环境中血管生成以实现 non-NE向NE谱系转换
    3.1 对象和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仪器和试剂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
        3.2.1 PAX5在肺腺癌中异位表达能够促进肿瘤内部新生血管生成
        3.2.2 抑制血管生成能够阻止PAX5过表达引起的肺癌发生神经内分泌转化
        3.2.3 A549过表达PAX5能够促进血管生成因子表达上调
    3.3 小结
四、转录因子PAX5 促进前列腺腺癌向SCPC谱系转换
    4.1 对象和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仪器和试剂
        4.1.3 实验方法
    4.2 结果
        4.2.1 PAX5在前列腺癌中异位表达
        4.2.2 PAX5异位表达促进前列腺腺癌发生神经内分泌分化
        4.2.3 PAX5 异位表达促使前列腺腺癌的表达谱向SCPC转变
        4.2.4 抑制血管生成可阻断PAX5引起的前列腺腺癌神经内分泌转化
    4.3 小结
讨论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PAX5在神经内分泌癌中作用和机制研究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内分泌相关泌尿生殖肿瘤的癌变机制与潜在治疗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全基因组分析揭示膀胱神经内分泌瘤的分子起源及潜在治疗策略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膀胱神经内分泌瘤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系和菌株
        2.1.2 临床样本
        2.1.3 质粒
        2.1.4 主要试剂和材料
        2.1.5 主要试剂配制
        2.1.6 主要实验仪器与耗材
        2.2 实验方法
        2.2.1 临床样本采集
        2.2.2 基因组DNA样本制备
        2.2.3 全基因组测序
        2.2.4 全外显子组测序
        2.2.5 转录组测序
        2.2.6 生物信息及统计分析
        2.2.7 泛癌驱动基因及突变负荷分析
        2.2.8 CRISPR-Cas9 基因敲除系统构建
        2.2.9 细胞结晶紫染色
        2.2.10 疫组织化学染色
        2.2.11 RNA提取及反转录
        2.2.12 实时荧光定量PCR
        2.2.13 GSEA分析和信号通路分析
    第三章 实验结果和分析
        3.1 膀胱神经内分泌瘤的基因组特征
        3.1.1 肿瘤样本的临床信息和免疫组化特点
        3.1.2 膀胱神经内分泌瘤的突变图谱和突变特征
        3.2 泛神经内分泌瘤驱动基因分析
        3.3 膀胱神经内分泌瘤的转录组特征
        3.3.1 膀胱神经内分泌瘤的基因表达特点
        3.3.2 膀胱神经内分泌瘤的融合基因分析
        3.4 膀胱神经内分泌瘤的谱系转化
        3.5 讨论
        3.6 总结
第二部分 转录终止复合物对卵巢癌的调控及机制研究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卵巢癌的分类及特点
        1.2 卵巢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1.3 真核生物的基因转录调控
        1.4 基因转录调控元件与肿瘤的关系
        1.5 相分离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系
        2.1.2 实验动物
        2.1.3 病理组织切片
        2.1.4 质粒
        2.1.5 实验所用主要试剂和材料
        2.1.6 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质粒构建
        2.2.2 流式细胞周期检测
        2.2.3 流式细胞凋亡检测
        2.2.4 细胞免疫荧光染色
        2.2.5 Edu染色
        2.2.6 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彗星实验)
        2.2.7 小鼠成瘤及生物发光活体成像
    第三章 实验结果和分析
        3.1 卵巢癌细胞的增殖依赖于CPSF复合体
        3.1.1 卵巢癌对转录调控元件的依赖性
        3.1.2 转录终止复合体核心分子对卵巢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3.1.3 TCGA数据库分析CPSF家族基因在卵巢癌中的拷贝数变化
        3.1.4 CPSF家族基因敲除对卵巢癌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
        3.1.5 CPSF复合体缺失明显抑制小鼠体内成瘤
        3.2 WDR33 形成相分离促进CPSF复合体组装
        3.2.1 CPSF复合物中各蛋白间的依存关系
        3.2.2 WDR33 的氨基酸序列特点
        3.2.3 过表达WDR33-IDR在细胞中形成点状聚集
        3.2.4 WDR33-IDR形成的点状聚集具有液体流动性特征
        3.3 CPSF复合体缺失抑制染色质相关基因RNA的切割和表达
        3.3.1 敲除CPSF家族基因抑制染色质相关基因RNA表达
        3.3.2 敲除CPSF家族基因抑制染色质相关基因RNA切割
        3.3.3 敲除CPSF家族基因显着影响细胞核形态
        3.4 CPSF复合体缺失增加卵巢癌细胞对PARP抑制剂的敏感性
        3.4.1 敲除CPSF家族基因后细胞DNA损伤增加
        3.4.2 敲除CPSF家族基因联合PARP抑制剂协同致卵巢癌细胞死亡
        3.5 讨论
        3.6 总结
研究的创新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KDR突变在神经内分泌型前列腺癌中的作用及对KDR抑制剂疗效的预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NEPC中 KDR突变对KDR蛋白表达的影响和临床意义
    1.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1 组织标本来源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设备
        1.1.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原理及步骤
        1.1.5 免疫组化结果判定标准
        1.1.6 Gleason评分
        1.1.7 统计分析
    1.2 结果
        1.2.1 KDR突变对KDR蛋白表达的影响及意义
        1.2.2 NEPC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1.2.3 NEPC中 KDR蛋白高表达对于患者的预后意义
    1.3 讨论
    1.4 小结
二、KDR突变在NEPC发展中的作用的实验研究
    2.1 体外细胞实验研究对象和实验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主要实验仪器
        2.1.3 主要实验试剂、试剂盒
        2.1.4 相关实验溶液的配制
        2.1.5 实验方法
    2.2 体内动物实验研究对象和实验方法
        2.2.1 实验对象
        2.2.2 主要实验材料和试剂
        2.2.3 方法和步骤
    2.3 统计方法
    2.4 结果
        2.4.1 稳定过表达KDRQ472H、KDRwt的NEPC细胞株成功建立
        2.4.2 MTT实验验证KDRQ472H突变后对PC3 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2.4.3 细胞划痕实验验证KDR突变对PC3细胞迁移能力的改变
        2.4.4 KDR突变对PC3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
        2.4.5 Transwell实验检验KDR突变后PC3 细胞侵袭能力的改变
        2.4.6 KDR突变后促进PC3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可能涉及的信号通路
        2.4.7 体内动物实验的结果
    2.5 讨论
        2.5.1 KDR在肿瘤发展中的作用
        2.5.2 NEPC细胞株的选择
        2.5.3 KDR突变在神经内分泌前列腺癌中发生发展的作用机制初探
    2.6 小结
三、VEGFR-TKI(阿帕替尼)对KDR突变型及野生型NEPC的抑制作用
    3.1 体外细胞实验研究
        3.1.1 实验材料
        3.1.2 主要实验试剂仪器
        3.1.3 主要试剂配制
        3.1.4 实验方法
    3.2 体内动物实验
    3.3 实验结果
        3.3.1 不同浓度的阿帕替尼单药对各组细胞增殖的影响
        3.3.2 平板克隆实验验证Apatinib对 PC3 细胞突变后增殖活性的影响
        3.3.3 Apatinib对 PC3 细胞KDR突变后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
        3.3.4 阿帕替尼干预后各组裸鼠移植瘤生长速度的变化
    3.4 讨论
        3.4.1 阿帕替尼在晚期肿瘤中的作用
        3.4.2 阿帕替尼在神经内分泌型前列腺癌中的作用
    3.5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神经内分泌型前列腺癌的生物学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临床特征和疗效转归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现状
    1.2 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入选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数据收集
        2.2.2 基因检测方法和PD-L1表达检测
        2.2.3 疗效评估
        2.2.4 随访
    2.3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原发性肺LELC患者的临床特点与影像学
        3.1.1 原发性肺LELC患者临床特点
        3.1.2 原发性肺LELC患者影像学特点
    3.2 原发性肺LELC患者的病理学特点
        3.2.1 原发性肺LELC患者组织学特点
        3.2.2 原发性肺LELC患者免疫组化和ERER特点
        3.2.3 原发性肺LELC的基因突变情况
        3.2.4 原发性肺LELC的 PD-L1 表达情况
    3.3 原发性肺LELC患者的治疗方案和疗效分析
        3.3.1 原发性肺LELC患者的治疗方案
        3.3.2 原发性肺LELC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3.4 原发性肺LELC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因素
第四章 讨论
    4.1 原发性肺LELC患者流行病学与临床影像学特点
    4.2 原发性肺LELC患者病理学特征
    4.3 原发性肺LELC患者的治疗方案和临床疗效
    4.4 原发性肺LELC患者的预后和相关因素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未来展望
    5.1 结论
    5.2 本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非小细胞肺癌生物学特性与神经内分泌分化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1版)[J].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中华肿瘤杂志, 2021(06)
  • [2]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1版)[J].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中华医学杂志, 2021(23)
  • [3]SYT7对非小细胞肺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韩秋月.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4]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CT表现及与小细胞肺癌的鉴别[D]. 陈夏浦. 汕头大学, 2020(02)
  • [5]肺神经内分泌肿瘤耐依托泊苷化疗细胞株的建立及其耐药机制的研究[D]. 具晟. 苏州大学, 2020(06)
  • [6]PAX5决定神经内分泌癌与非神经内分泌癌的谱系转换[D]. 闫雪苗.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7]内分泌相关泌尿生殖肿瘤的癌变机制与潜在治疗策略研究[D]. 沈佩烨.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8]KDR突变在神经内分泌型前列腺癌中的作用及对KDR抑制剂疗效的预测作用[D]. 陈艳芳.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9]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临床特征和疗效转归的探讨[D]. 高国英.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10]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19版)[J].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中华肿瘤杂志, 2020(04)

标签:;  ;  ;  ;  ;  

非小细胞肺癌生物学特性与神经内分泌分化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