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郊区住宅发展定位研究

杭州市郊区住宅发展定位研究

一、杭州城郊住宅开发定位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思奇[1](2020)在《乡村旅游背景下凌源市传统村落功能更新和改造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凌源市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凌源市的乡村经济收入较低,村民不断外流,缺乏良好的政策和资金保障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振兴,多种原因促使下导致保护和发展工作推进困难。而在当今乡村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村落提供了一种低风险性和低破坏性的发展方向,但传统村落的发展的前提是对村落的良好保护,且村落现有功能是只为村民服务,要进行旅游服务就需要对村落进行合理的功能更新和改造,本文就是在此背景下研究凌源市传统村落的功能更新和改造设计策略,并以裂山梁村为例验证和完善相关策略。针对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乡村旅游的矛盾,首先从乡村旅游的内涵、传统村落功能更新和改造理论、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理论以及辽西传统村落的研究现状方面,总结了国内和国外的研究现状和成果,并对辽西传统村落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接下来,分析影响凌源市传统村落发展乡村旅游的因素。根据实地调研和资料整理,总结了凌源市的概况及旅游资源、凌源市传统村落的保护现状、选取的四个传统村落的详细现状分析、凌源市传统村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从客观资源、相关政策与文件、现状情况和重要制约因素等四个方面对凌源市传统村落的特点和资源组成,以及发展乡村旅游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总结。然后是根据前期详细的基础调研资料和相关理论,针对凌源市传统村落制定在发展乡村旅游背景下的功能更新与改造策略,应用有机更新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利益主体理论首先确定了策略构建的核心内容和村落保护方式,在此基础上从总体规划、村落外部空间和民宅三个层次,具体论述各个层次下的详细策略。最后,以三十家子镇裂山梁村为实践应用对象,将前文中的系统策略研究,实践到对裂山梁村的更新规划中。在整个应用过程中,将前文总结的各项策略,结合村落的资源现状和特点,确定村落旅游开发定位,然后从村落的整体提升规划、村落外部空间的更新和村落民宅的功能更新和改造三个层次,对村落从整体到单体民宅进行了系统的更新和改造设计,在延续传统村落文化的基础上,提升村落整体环境、平衡保护和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村落发展乡村旅游提供切实可行的规划设计,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检验策略的合理性,未来可以通过凌源市各个传统村落的具体更新实践不断完善策略体系。本文初步探索了凌源市传统村落在村落可持续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平衡解决策略,并将理论研究的策略应用于以裂山梁村为代表的实践设计方案中,为凌源市其他想要发展乡村旅游的传统村落提供了策略和应用示范。

陈昱任[2](2020)在《西安曲江新区居住区商业建筑设计研究 ——以万科“东方传奇”项目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居住区商业建筑设计逐渐成为了居住区设计的重点之一,居住区在开发理念、规划布局等方面也发生着改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居住区商业建筑对健全居住区商业体系,推动城市居住区发展与建设,满足居民的物质与精神需求等方面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由于国内外针对居住区商业建筑设计的研究较少,所以针对居住区商业建筑设计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案例研究与综合策略等研究方法,研究了居住区商业建筑的类型,从调研中归纳总结出:1.曲江新区居住区临街商业店铺的主要类型、平面形式、总体布置方式、规模面积与指标、商业业态种类与分布、外立面与外环境、居民满意度的现状特点;2.曲江新区居住区步行商业街的布局方式、尺度规模、流线、平面布局、业态种类与比例的现状特点;3.曲江新区居住区临街商业与步行商业街单间商铺的类型、铺内空间尺度、铺内疏散楼梯形式等方面的现状特点。同时,总结了曲江新区居住区商业建筑的优点与存在的问题。根据调研成果对曲江新区居住区商业建筑在总体规划布局与开发、临街商业店铺设计、步行商业街设计、单间商铺设计、商业业态分布、外环境及外立面设计、交通停车设计等方面提出了设计策略。并以曲江万科东方传奇项目为例进行了居住区商业建筑设计实践,为居住区商业建筑设计提供了实例依据。本研究不仅对今后曲江新区居住区商业建筑设计和改进有所启发,而且对居住区商业建筑相关理论进行了补充,提供了参考建议。

姚杰[3](2019)在《杭州市钱江新城二期TOD模式的规划策略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城市空间的不断拓展,我国各大城市普遍面临着城市化和机动化的双重影响。个体交通和公共交通被大量采用促使城市交通系统发生结构性转变,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则受制于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有关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TOD发展模式开始受到重视。本论文基于杭州城市化发展现状,分析总结了城市化发展对杭州在空间结构、出行需求、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四方面的作用和影响。并在系统梳理国内外TOD理论演变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探讨了 TOD模式对国内城市发展的影响和利弊,为下文TOD模式下的规划策略和实践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铺垫。在借鉴国内外TOD模式下实践案例的经验基础上,重点分析TOD开发模式对城市的空间结构、交通组织、土地利用、开发方向等方面的影响。基于TOD模式的核心理念和规划特点,结合本人对于研究对象的熟悉程度和调查便利,论文选取杭州市钱江新城二期作为研究对象,并以五堡TOD综合体和七堡老街TOD综合体的规划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研究其运用TOD模式进行城市开发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田昊[4](2019)在《养老地产视域下的全龄混居社区构建策略研究》文中提出2019年,中国社会进入“银色时代”,人口结构发生深刻变革。同时也面临着社会经济转型、老年人的消费习惯转变、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不断弱化等问题,使得我们不得不从新的角度正视社会老龄化现象。为此,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积极支持民间资本建设养老服务业,提出养老社会化、市场化,由此决定了房地产必将是第一大参与主体,而其开发设计逻辑必将是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关键所在,这迫使我们更需要在养老地产视域下,探究何种养老适老的开发设计模式才是应对老龄化问题的最优解。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依托养老地产是应对老龄化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但是我国对养老地产的探索起步晚、发展慢,实践项目主要集中在单一的养老社区和养老设施,忽略了社区的地缘属性和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导致服务单一、代际融合薄弱、盈利困难等一系列发展困境。基于此,本文提出一种将“养老”与“社区建设”相结合的具有“养老适老但不唯老”的全龄混居的新型社区模式,并从开发和设计的角度对其提出综合性、系统性的构建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本文通过对国外发达国家的养老地产开发设计实践动态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各国都在践行着全龄化的原居安老模式。然后,针对国内实践现状进行实地调研分析,总结出国内当前存在的不足和局限性。继而,基于当前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国内外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具有养老适老功能的全龄混居模式,且从必要性和适时性方面论证其可行性。最后,基于“15分钟生活圈”的居住区分级控制准则,结合国内外实践案例,运用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经济学等相关知识,从宏观政策、前期策划、社区规划、居住建筑、配套设施、室外环境等方面对其提出具体的构建策略。全龄混居社区为中国的老年人以及未来几代提供了一种新型适老益老悦老的生活居住模式,也为新建社区融入养老适老功能提供了一种新的设计思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年伟杰[5](2019)在《混合型养老地产中的CCRC养老中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当前社会养老关系不平衡,养老地产需求快速上升,同时,政府也正在大力推动相关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起源于美国的CCRC养老社区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各大房企不遗余力地对这一新兴市场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实践,相关产业链条上的金融和服务管理机构都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商业兴趣,各地相关养老项目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然而,盲目地发展忽视了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和我国现实国情。目前,已建成的项目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养老问题,且普遍存在入住费用过高、区位选择不合理、前期规划定位不准确、功能配置不清晰等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通过问卷调查、案例对比等方式分析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同时,借鉴美国CCRC养老社区经验,并结合中国特有国情,提出一种混合型CCRC养老中心设计策略。该策略具体指社区内的居住人群年龄段的混合、服务功能的混合、产品形式的混合、运营模式以及盈利模式的混合。从前期规划与定位到中期建设与营销再到后期管理与运营三个阶段进行全程把控,针对服务功能、项目定位、运营管理模式、选址规模以及建筑布局等提出设计策略,最后运用到构想模型中。最后,分析了当前我国养老地产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混合型CCRC养老中心。本文研究成果将有助于调节养老地产市场供需平衡,为养老地产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

李乘[6](2019)在《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更新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城镇的建设发展是中国特色城市化进程的一种现实选择。小城镇一方面是城镇体系的末端,另一方面是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和集聚基地。长期以来发挥着连接城乡、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小城镇建设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依然面临着诸多新的困境和问题。本文通过对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的实践和反思,提出在新型建设模式指引下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更新策略的研究。在浙西南山区的实践为实践案例基础,为全国小城镇建设提供思路和借鉴。本文通过扎根理论方法对国内外城乡发展历史和理论的进行充分研究,将“建成环境”与“人居环境”及“历史环境”进行对比分析,阐释本文的研究重点建成环境是包含建筑环境、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社会生态系统。通过对“新陈代谢”、“有机更新”、“城市复兴”与“同源设计”等的研究,总结出城乡属性的小城镇建成环境更新策略理论框架,其中包含整体性策略,综合系统规划体系,开放式工作程序与循序渐渐的工作方法,以此补齐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更新策略的理论框架短板。在更新策略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充分分析相关小城镇实践案例,总结出从建成环境类型划分的人为创造要素主导与自然进化要素主导的两类更新策略,以及从区域集群到个体到片区到片段到节点到细部的多尺度细分可持续更新策略。提出规划-设计-施工-评价的环形实践体系,并选取浙江西南山区案例进行使用后评价实践尝试。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各层级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使用模糊分析法对各层级选取的案例进行计算,各方面反馈均较好,但在绿色节能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化,提出更切实的更新策略。

曾俊山[7](2018)在《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开发定位与业态布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是国家体育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顺应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和城市化建设不断推进出现的产物。全国多地将其列入城市的发展规划当中,力图打造产业高度融合,拥有良好经济效益的复合型体育服务空间。经过几年的实践,随着认识的深入和开发经验的积累,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的发展突破了依托大型体育场馆改造升级的限制,利用多种分布在城市范围内的体育场地设施资源进行建设,使其形态变得更加丰富,为尚待开发的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提供了更多可借鉴的经验。随着可利用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变得更加丰富,明确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的开发定位,对开发建设中需要考量的因素进行梳理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考察法、专家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以实际开发运营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为出发点,借鉴“金字塔”理论,对可开发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的雏形进行层次划分定位,并认为地理、经济、政策和人文环境是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开发需考量的主要因素。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的核心业态依托场地设施资源而打造,以其为基础可将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分为大型赛事导向型,全民健身导向型,商务休闲耦合型和特色资源导向型。不同类型的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在业态布局上有着明显差异,本文对已调研的体育服务综合体雏形进行了筛选,以运营较成功的案例为基础对不同类型的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的业态布局进行分析。结果认为,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中的体育服务类业态占比不能低于50%,在进行业态扩充时需以保正良好的经济效益为原则,并要注意不同业态之间的关系与协同强度。作为一个功能复杂且受多重因素制约的复杂系统工程,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的建设仍处于高速发展期,对其开发定位与业态布局进行研究,把握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深刻的意义。

郑雪影[8](2017)在《中山市适老化住宅产品策划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建筑策划理论为基础,运用建筑策划的方法体系,对中山市新建商品住宅项目中开发适老化住宅展开研究。论文梳理了国内外老年居住建筑的发展以及养老居住模式特点,并对当前我国养老住宅产品的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总结,得出:在居家养老条件下,适老化住宅能为老人独立生活提供更多的安全保障,符合老人使用需要的住宅可以帮助老人尽可能长时间地做到生活自理,健康独立的生活使老人生活得更有尊严和活力。本文主张在适老化住宅开发中应用建筑策划方法体系。文中系统地介绍了建筑策划理论的相关概念,建筑策划的特征、起源与发展、内容、操作程序以及评价方法,并举实际案例说明建筑策划在建筑项目开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对适老化住宅建筑策划理论体系展开研究。以建筑策划理论为基础,对适老化住宅的规划策划、套型策划、养老配套服务设施策划、户外空间策划进行了全面的论述,从而系统地构建了适老化住宅策划理论框架。本文认为适老化住宅的核心指导理念是“通用设计原则”指导下的住宅设计,通过对通用设计理论及其应用的介绍,提出适老化住宅的设计理念应高于无障碍设计标准,其设计准则应该是体现对老年人最大的尊重与关怀。通过国内外具体案例的分析,获取能指导适老化住宅项目策划的重要信息,借鉴其成功经验。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本文对案例中的适老化套型进行优化设想,为下一步具体项目的策划提供更多的设计思路。论文选取中山市新建适老化住宅项目作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上述理论研究所得之成果展开具体的策划研究。首先,对前期开展的“中山市适老化住宅需求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归类、分析、总结,得出当前中山市老年人基本居住状况以及其对适老化住宅的特定需求。随后,以客观数据为基础,结合项目自身的内、外部特定条件,对策划项目进行深入的分析,主要内容为:产品定位、户型配比、适老住宅套型、养老配套服务设施等。在上述研究基础之上,本文对所研究的项目进行概念设计构想,包括:总体方案构想、适老化住宅设计构想、项目总体开发计划等。最后,本文针对本项目进行了概念设计,为项目建设提出了具体建议和策划方法,对中山市适老化住宅项目的策划具有实际性的指导意义。

桂汪洋[9](2018)在《大型铁路客站站域空间整体性发展途径研究》文中认为大型铁路客站站域作为交通网络上的节点和城市的场所,具有双重属性特征。它对于提升交通效率和场所活力,解决高铁和客站建设资金,协调交通和沿线土地利用的互动关系起到了关键作用。站域空间整体性研究主要通过对大型铁路客站与城市空间演化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反映客站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协同关系,对把握高铁站区及高铁新城物质空间形态构成及其演进规律是一项重要的基础研究。长期以来,我国大型铁路客站站域空间建设积累了较多问题,诸如客站对城市的割裂,站城孤立建设与管理、客站与城市发展关联的内洽性不够等,体现为站域空间形态零碎无活力,土地利用效率不高,交通效率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站域空间未能发挥其应有的触媒作用和催生效应。这是以往囿于客站本体研究难以解决的,亟待从站城协同的整体性视角开展针对性的研究补阙。针对上述问题,论文紧扣当前中国高铁客站建设领域实践与研究动态,以大型铁路客站与城市空间的协同发展作为研究重点,集聚整体性思维、系统论理论、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理论等作为理论基础,采用多尺度多视角的联动研究方法,初步构建了大型铁路客站站域空间整体性发展的理论架构,对大型铁路客站站域空间与城市空间演化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提出相应的发展途径和策略,以期从站城联合的整体性视角促进客站与城市整体协同、健康、可持续发展。论文首先从现实问题出发,通过对我国站域空间发展过程中问题总结和原因归纳,明确其根源在于客站与城市空间发展缺乏有效地整合与协同。进而从客站对城市发展的导向效应出发,基于客站与城市空间发展的耦合关系的解析,对不同城市发展阶段和不同空间层级下铁路客站与城市空间发展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机制进行探析,并对客站与城市空间演化的时空特征进行梳理与总结。以此为研究的出发点,采用多视角,从站域的双重属性特征以及交通与土地利用互馈作用两个维度分析站域空间整体性发展的内涵、本质问题,并建立理论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基于客站在区域、城市、地区等不同空间尺度对区域和城市的空间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针对客站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可行性,从城到站,从宏观到微观多尺度地提出整体性发展的途径,以促进客站与城市的整体协调发展。在面层面,提出以客站为核心的区域一体化模式应用于铁路客站站点的规划建设;在线层面,提出站线一体化模式引导城市疏解和沿线站点的共同发展;在点面,提出站域综合开发的模式促进站城融合和活力提升。并明确点线面不可分割,共同发挥作用,才能形成以客站为核心的集约化发展的城市形态,并引导城市乃至区域的整体性发展。其次,从站域整体性发展涉及的软硬件出发,提出站域空间整体性发展的途径不仅涉及到规划的土地利用方式,还涉及到联合开发、统一管理等具体问题,需要通过规划、开发、设计和管理等多方面的整合途径促进站域空间的整体性发展。再者,通过对我国典型线路京沪线上站域空间的数据统计,应用分类比较法和聚类分析法对不同类型站域空间发展的特征进行解析,提出空间组织、土地利用、交通组织等要素的优化策略,并基于节点和场所模型针对京沪线沿线站域空间特征进行评价,以期促进站域空间的整体性发展。

刘梦涛[10](2016)在《复合式地产开发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化浪潮和现代城市规划模式的驱使下,城市急速扩张与蔓延,表面繁荣背后却暗藏危机,在城市层次上的功能分区,导致交通压力增大,进而引发对大型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增加,大量的商业住宅及工业区的开发使大面积的土地被占用、城市空间被分割,形成很多孤立的社区,社区构成过于单一,街区被围墙所围合,城市邻里空间、公共空间极度缺乏。缺乏商业和公共空间的城市经济被沉重的城市维护成本所拖累,造成衰退。面对这种发展不均衡的状况,高密度区建筑的集群化、产业模式的多元化、地产项目的复合化成为必然趋势。将多种城市职能集约在建筑集群中可以极大的提升区域经济效益、优化土地的利用,缓解城市交通、人口压力、遏制城市无限度的扩张,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论文以大量的工程实践与调研考察为基础,比较单一地产和复合地产的优劣,从地产发展所出现的诸多问题中总结经验,结合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对地产项目进行优化配比,寻求高密度城市区建筑集群化的优化模式。论文主要由四个主要层次构成;第一部分为理论认知。文章1章节对理论部分系统介绍了复合地产的研究背景、定义、目的和意义、通过文献梳理出目前国内外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第二部分为问题研究,文章第2章节阐述了复合地产的开发设计概况及特质分析,主要叙述了复合式地产规划设计及其基础理论,并总结我国复合式地产的整体发展情况,探索我国复合式地产开发的影响因素。第3、4章主要研究复合式地产的开发设计定位和开发设计模式,开发设计定位从开发条件、开发类型、开发原则、开发指标评价等具体阐述,开发设计模式则从选址布局、空间形态建构、地域文化植入、交通流线组织、外部环境打造五个方面加以阐释。第三部分为项目实践,文章第5章节通过对自己在实际工程项目中的所得实践,论证复合地产的开发设计策略。支持全文论点,成为主要论据。

二、杭州城郊住宅开发定位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杭州城郊住宅开发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旅游背景下凌源市传统村落功能更新和改造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传统村落面临重重困境
        1.1.2 乡村旅游发展为凌源市传统村落带来发展机遇
        1.1.3 凌源市乡村旅游发展对传统村落美丽乡村建设提出更高诉求
        1.1.4 凌源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地域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的对象及界定
    1.4 研究的技术路径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的方法
        1.4.3 研究的框架
2 传统村落相关研究及基础理论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方面研究
        2.1.2 乡村旅游相关研究
        2.1.3 辽西传统村落保护研究
    2.2 乡村旅游内涵
        2.2.1 乡村旅游的概念
        2.2.2 乡村旅游的特点
        2.2.3 乡村旅游的发展类型
    2.3 传统村落功能的更新与改造的可行性分析
        2.3.1 传统村落功能的类型
        2.3.2 乡村旅游背景下传统村落功能更新和改造的必要性
        2.3.3 村落功能更新和改造的必要层次
    2.4 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相关理论
        2.4.1 有机更新理论
        2.4.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3 利益主体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影响凌源市传统村落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因素分析
    3.1 凌源市旅游发展分析
        3.1.1 人口基本情况
        3.1.2 产业与经济
        3.1.3 土地与空间
        3.1.4 旅游资源
        3.1.5 针对凌源市传统村落的现有政策
    3.2 凌源市传统村落在发展旅游业时的保护方式
        3.2.1 保护要素分类
        3.2.2 保护准则的制定
        3.2.3 一三产业相互带动反哺保护
    3.3 凌源市传统村落现状调查及分析
        3.3.1 调研村落的选取
        3.3.2 调研村落蕴藏的旅游资源的类型
        3.3.3 凌源市三十家子镇裂山梁村现状及问题
        3.3.4 宋杖子镇康官营子村现状及问题
        3.3.5 前进乡石门沟村现状及问题
        3.3.6 凌源市四官营子镇小窝铺村现状及问题
    3.4 凌源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3.5 制约凌源市传统村落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因素
        3.5.1 交通因素
        3.5.2 资金因素
        3.5.3 人才因素
    3.6 本章小结
4 凌源市传统村落功能更新与改造策略与方法
    4.1 凌源市传统村落更新策略构建的核心内容
        4.1.1 传统村落更新的总体原则
        4.1.2 传统村落更新的参与主体
        4.1.3 传统村落更新的基本方式
        4.1.4 传统村落更新的构建策略
    4.2 凌源市传统村落总体规划的提升策略及方法
        4.2.1 合理的村落主题开发定位
        4.2.2 合适的乡村旅游模式
        4.2.3 保护区域和控制区域的划定
        4.2.4 村落功能的梳理与更新
        4.2.5 规划布局的整合与分区
        4.2.6 村落肌理与格局的修复与延续
        4.2.7 村内交通系统的梳理与更新
    4.3 凌源市传统村落外部空间的延续与更新策略
        4.3.1 村落外部空间的构成
        4.3.2 村落外部空间的营造序列
        4.3.3 村落公共空间的更新策略及方法
        4.3.4 村落基础设施更新改造策略及方法
    4.4 凌源市传统村落民宅的功能更新和改造策略及方法
        4.4.1 村落民宅的建筑功能需求
        4.4.2 村落民宅旅游功能的更新策略及方法
        4.4.3 村落民宅风貌控制策略及方法
        4.4.4 气候因素影响下的村落民宅低技改造策略及方法
    4.5 本章小结
5 凌源市三十家子镇裂山梁村功能更新和改造设计研究
    5.1 旅游开发定位
        5.1.1 现状资源分布图
        5.1.2 旅游开发定位
    5.2 整体规划提升设计
        5.2.1 村落保护规划
        5.2.2 村落旅游规划
        5.2.3 道路系统更新
        5.2.4 村落功能更新组成
    5.3 村落外部空间的更新设计
        5.3.1 景观节点的规划设计
        5.3.2 村落入口空间设计
        5.3.3 村落公共广场的设计
        5.3.4 村落水域景观设计
        5.3.5 村落梯田景观设计
        5.3.6 环卫设施更新规划
    5.4 村落民宅功能更新和改造设计
        5.4.1 民宅的现状问题
        5.4.2 民宅的风貌控制
        5.4.3 民宅的功能更新为民宿设计
        5.4.4 民宅的功能更新为餐饮空间设计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西安曲江新区居住区商业建筑设计研究 ——以万科“东方传奇”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因素
        1.1.2 消费水平与需求的转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对象
        1.4.3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框架
2 居住区商业建筑的相关概念与发展演变
    2.1 居住区商业建筑的概念
        2.1.1 居住区的定义
        2.1.2 商业建筑的定义
        2.1.3 居住区商业建筑的定义
    2.2 居住区商业建筑的发展变化
        2.2.1 发展原因
        2.2.2 发展演变的主要阶段
        2.2.3 发展演变的特征
    2.3 居住区商业建筑的类型
    2.4 居住区商业建筑类型研究
        2.4.1 临街商业店铺
        2.4.2 步行商业街
        2.4.3 集中式商业中心
3 西安曲江新区居住区商业建筑现状特点
    3.1 西安曲江新区的背景与概况
    3.2 调研基本内容介绍
        3.2.1 调研步骤
        3.2.2 主要调研对象
        3.2.3 主要居住区商业建筑类型
        3.2.4 不同类型居住区商业建筑的选择因素
    3.3 曲江新区居住区商业建筑现状特点
        3.3.1 临街商业店铺
        3.3.2 步行商业街
        3.3.3 单间商铺
    3.4 优点与存在的问题
        3.4.1 优点
        3.4.2 存在的问题
4 曲江新区居住区商业建筑设计策略
    4.1 居住区商业建筑总体规划布局与开发
        4.1.1 合理的总体规划布局
        4.1.2 合理的开发定位与管理
        4.1.3 以人为本
    4.2 居住区临街商业店铺设计
        4.2.1 类型
        4.2.2 总体布置方式
        4.2.3 平面形式
    4.3 居住区步行商业街设计
        4.3.1 布局
        4.3.2 尺度设计
        4.3.3 流线设计
        4.3.4 平面与空间设计
    4.4 单间商铺设计
        4.4.1 铺型划分
        4.4.2 层高
        4.4.3 结构与商业空间
        4.4.4 铺内疏散楼梯
        4.4.5 合铺原则
        4.4.6 面积控制
    4.5 居住区商业建筑业态分布
        4.5.1 业态水平空间分布建议
        4.5.2 业态竖向空间分布建议
    4.6 居住区商业建筑外立面设计
        4.6.1 商铺细部设计
        4.6.2 商铺立面尺寸
        4.6.3 店招布置方式
        4.6.4 空调位布置方式
    4.7 居住区商业建筑外环境设计
    4.8 居住区商业建筑交通停车设计
5 曲江万科东方传奇商业建筑设计实践
    5.1 项目概况
    5.2 规划布局
        5.2.1 退距间距
        5.2.2 周边现状
        5.2.3 项目规划
    5.3 交通与流线组织
    5.4 平面形式与层高
        5.4.1 商住交接关系
        5.4.2 层高与场地竖向
    5.5 商业平面划分
        5.5.1 铺型划分
        5.5.2 消防疏散
        5.5.3 管网综合
    5.6 商业业态分布
        5.6.1 临街商业店铺
        5.6.2 步行商业街
    5.7 立面形式
    5.8 停车设计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A 西安曲江新区居住区临街商业店铺满意度及使用情况调查

(3)杭州市钱江新城二期TOD模式的规划策略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杭州城市化发展的概况
        1.1.2. 杭州城市化发展的困境
    1.2. 研究对象
        1.2.1. 钱江新城二期的发展条件
        1.2.2. 钱江新城二期的发展目标
    1.3. 研究目的
        1.3.1. 改善城市交通拥堵,坚持公共交通优先
        1.3.2. 联合轨道交通开发,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1.3.3. 适应城市化发展,探索杭州TOD模式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TOD核心理念与发展
    2.1. TOD基本概念与类别
        2.1.1. TOD的基本概念
        2.1.2. TOD的类型和标准模式
    2.2. 国内外TOD模式研究
        2.2.1. 国外TOD模式研究
        2.2.2. 国内TOD模式研究
    2.3. TOD模式下的规划特征
        2.3.1. 合理的开发密度
        2.3.2. 混合的土地利用
        2.3.3. 适宜的步行环境
        2.3.4. 便捷的公交换乘
    2.4. TOD模式下的适用地区
        2.4.1. 新拓展地区
        2.4.2. 再开发地区
        2.4.3. 待发展地区
    2.5. 国内城市发展TOD模式的影响与利弊
        2.5.1. 国内城市发展TOD模式的影响
        2.5.2. 国内城市发展TOD模式的利弊
3. 国内外TOD模式的经验与借鉴
    3.1. 国内外TOD模式的经验总结
    3.2. 国内外TOD模式的实践经验
        3.2.1. 日本多摩新城
        3.2.2. 哥本哈根市
        3.2.3. 香港九龙站
        3.2.4. 深圳龙岗中心城
4. TOD模式下钱江新城二期的规划策略
    4.1. 钱江新城二期的规划定位
    4.2. 钱江新城二期的规划策略
        4.2.1. TOD模式下的交通规划
        4.2.2. TOD模式下的土地利用
        4.2.3. TOD模式下的公共空间营造
        4.2.4. TOD模式下的开发管理策略
5. TOD模式下钱江新城二期的实践研究
    5.1. 杭州TOD模式的实践现状
        5.1.1. 杭州TOD模式的建设状况
        5.1.2. 杭州TOD模式的实践评估
    5.2. TOD模式下钱江新城二期的案例分析
        5.2.1. 五堡TOD综合体
        5.2.2. 七堡老街TOD综合体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6.1.1. 研究的主要成果
        6.1.2.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6.2. 研究成果的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养老地产视域下的全龄混居社区构建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中国社会进入银色时代
        1.1.2 养老方式社会化和市场化
        1.1.3 养老地产是大势所趋
    1.2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
        1.2.1 养老地产开发设计
        1.2.2 全龄混居社区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相关理论研究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框架
2.国外养老地产开发设计实践动态研究
    2.1 亚洲新兴国家
        2.1.1 养老模式与老年社区
        2.1.2 多世代混居社区
        2.1.3 社区复合养老设施
        2.1.4 多层级复合社区
    2.2 北美富裕国家
        2.2.1 养老模式与老年社区
        2.2.2 持续照料退休社区
        2.2.3 自然退休社区
    2.3 欧洲福利国家
        2.3.1 养老模式和老年社区
        2.3.2 代际互助社区
    2.4 发展动态总结
        2.4.1 全球化中的就地老化
        2.4.2 全龄化中的成功老化
    2.5 本章小结
3.国内养老地产开发设计实践现状分析
    3.1 我国城市养老模式
        3.1.1 养老模式分类
        3.1.2 主流养老模式现状
    3.2 我国养老地产实践现状
        3.2.1 发展阶段与特征
        3.2.2 典型的开发模式
    3.3 我国养老地产实践案例调研分析
        3.3.1 乐椿轩·长者小镇
        3.3.2 维特奥·健康小镇
        3.3.3 双桥·恭和家园
        3.3.4 长阳长者照料中心
    3.4 我国养老地产实践案例调研总结
        3.4.1 养老需求定位不清
        3.4.2 养老用地属性不明确
        3.4.3 缺乏功能复合和代际交流
        3.4.4 服务与盈利二者相互矛盾
    3.5 本章小结
4.全龄混居社区的可行性分析
    4.1 全龄混居社区概述
        4.1.1 基本概念
        4.1.2 主要特征
        4.1.3 基本构成
    4.2 全龄混居社区的必要性
        4.2.1 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4.2.2 现有养老模式的不足
        4.2.3 现有社区建设的局限性
    4.3 全龄混居社区的适时性
        4.3.1 符合国内外发展规律
        4.3.2 符合我国城市建设趋势
    4.4 当前相关案例探索
        4.4.1 万科全龄化社区模型
        4.4.2 天津武清卓达太阳城
        4.4.3 案例总结
    4.5 本章小结
5.全龄混居社区构建策略研究
    5.1 前期策划
        5.1.1 相关政策
        5.1.2 开发与经营
        5.1.3 社区建设选址
    5.2 社区规划设计
        5.2.1 组团规模控制
        5.2.2 空间形态组织
    5.3 居住建筑设计
        5.3.1 可变住宅设计
        5.3.2 老年住宅设计
        5.3.3 混居住宅设计
        5.3.4 架空层设计
    5.4 配套设施设计
        5.4.1 复合养老设施
        5.4.2 公共服务设施
    5.5 室外环境营造
        5.5.1 道路系统布局
        5.5.2 绿地系统设计
        5.5.3 室外活动空间设计
    5.6 本章小结
6.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 居住区配套设施设置规定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混合型养老地产中的CCRC养老中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人口老龄化问题严峻
        1.1.2 社会养老供给关系
        1.1.3 我国相关政策扶持
    1.2 国外养老地产发展现状与研究现状
        1.2.1 国外养老地产发展现状
        1.2.2 国内外养老地产研究现状
    1.3 我国养老地产模式及特征
        1.3.1 我国养老地产发展现状
        1.3.2 我国养老地产模式发展特征
        1.3.3 我国养老地产模式特征及趋势
    1.4 研究对象及内容
        1.4.1 相关概念界定
        1.4.2 研究对象及内容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及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2 我国CCRC养老社区现状
    2.1 CCRC养老社区的应用
        2.1.1 CCRC养老社区在美国的应用情况
        2.1.2 美国CCRC养老社区的可借鉴之处
        2.1.3 CCRC养老社区在我国的应用情况
    2.2 发展CCRC养老社区的必要性
        2.2.1 CCRC养老社区的优势
        2.2.2 发展CCRC养老社区的必要性
    2.3 我国CCRC养老社区存在的问题
        2.3.1 宏观认识层面问题
        2.3.2 具体设计层面问题
    2.4 本章小结
3 我国养老地产老年人需求分析及问卷调查
    3.1 中国养老地产老年人购买力特征
        3.1.1 购买力需求特征
        3.1.2 购买力特征
    3.2 中国养老地产老年人客户群体消费分析
        3.2.1 老年人消费特征
        3.2.2 养老地产市场定位
    3.3 中国养老地产目标客户需求分析
        3.3.1 老年人对养老地产需求调查问卷
        3.3.2 调查问卷分析
        3.3.3 调查问卷概述
    3.4 本章小结
4 CCRC养老地产前期开发策略
    4.1 项目初期定位策略
        4.1.1 服务功能定位
        4.1.2 使用人群定位
    4.2 项目运营策略
        4.2.1 项目运营模式
        4.2.2 项目盈利模式
    4.3 项目选址策略
        4.3.1 地理环境
        4.3.2 配套设施
    4.4 本章小结
5 规划设计策略
    5.1 布局规模
        5.1.1 项目规模
        5.1.2 规划布局
    5.2 建筑设计
        5.2.1 建筑空间组织布局
        5.2.2 主要空间设计要点
        5.2.3 景观设计
    5.3 本章小结
6 构想模型
    6.1 基本信息
        6.1.1 地理区位
        6.1.2 设计原则
    6.2 设计表达
        6.2.1 总平面图
        6.2.2 混合型设计策略
        6.2.3 效果图
    6.3 本章小结
7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养老地产问卷调查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更新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源起和意义
        1.1.1 小城镇更新建设的现状
        1.1.2 小城镇建成环境的研究动因
        1.1.3 小城镇建成环境更新的挑战
        1.1.4 可持续更新策略的研究意义
    1.2 篇章结构组成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2 研究的背景、历史与概念
    2.1 经济社会背景
    2.2 建成环境更新理论体系构建的必然性
    2.3 建成环境作为研究对象的复杂性解析
        2.3.1 建成环境概念和外延发展
        2.3.2 国外建成环境理论的历史与现状
        2.3.3 国内建成环境研究的过程和成果
    2.4 小城镇建成环境概念阐释
        2.4.1 “建成环境”与“人居环境”的概念辨析
    2.5 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性理论框架
        2.5.1 建成环境可持续性框架及其重要性
        2.5.2 建成环境的多重维度
    2.6 小城镇作为研究载体的逻辑选择
        2.6.1 小城镇相关概念对比分析
        2.6.2 小城镇发展模式的多样性
        2.6.3 小城镇发展阶段的差异性
        2.6.4 小城镇建设问题累积叠加
    2.7 小城镇建成环境特征与更新模式的分类
        2.7.1 小城镇建成环境总体特征
        2.7.2 小城镇建成环境更新模式
    2.8 本章小结
3 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更新体系理论建构研究
    3.1 建成环境更新理论研究方法的介入
        3.1.1 建成环境研究方法形成
        3.1.2 扎根理论的定义和演变
    3.2 小城镇建成环境更新理论研究
        3.2.1 城乡双重属性下的小城镇建成环境分类研究
        3.2.2 小城镇建成环境更新动力和演化机制
        3.2.3 小城镇乡村属性更新渐进研究
    3.3 基于建成环境理论的新型建设模式的思考
        3.3.1 新型建成环境更新模式的出现
        3.3.2 建成环境主动性更新方式特点
        3.3.3 新型建设模式在小城镇建成环境更新中的探索
        3.3.4 设计主导工程总承包模式与传统模式的比较
    3.4 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更新理论体系探索
        3.4.1 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更新体系理论构建
        3.4.2 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更新体系理论阐释
    3.5 本章小结
4 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更新策略模型研究
    4.1 小城镇建成环境更新策略技术原则
        4.1.1 总体原则:同源、更新、再生
        4.1.2 技术原则:表现、协调、秩序
    4.2 基于小城镇建成环境类型划分的更新策略
        4.2.1 人为创造要素主导的更新策略
        4.2.2 自然进化要素主导的更新策略
    4.3 小城镇建成环境的地域性实施策略
        4.3.1 小城镇更新策略地域性本土营造
        4.3.2 地域性建筑风格传承的多尺度分级研究
    4.4 基于小城镇建成环境空间尺度划分更新研究
        4.4.1 区域-集群小城镇更新策略研究
        4.4.2 集群-个体小城镇更新策略研究
        4.4.3 个体-片区小城镇更新策略研究
        4.4.4 片区-节点小城镇更新策略研究
        4.4.5 细节-微整小城镇更新策略研究
    4.5 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更新环形过程探索
        4.5.1 建成环境主观评价的内涵与意义
        4.5.2 建成环境主观评价的一般流程
        4.5.3 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与更新策略的关系
        4.5.4 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更新评价方法选择
        4.5.5 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更新环形研究的政策建议
    4.6 本章小结
5 浙西南山区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性更新的案例研究
    5.1 土浙西南山区小城镇建成环境更新建设背景
        5.1.1 浙江省小城镇建成环境宏观分类研究
        5.1.2 庆元县小城镇更新建设背景
    5.2 庆元县域内小城镇更新策略关键信息整合分析
        5.2.1 宏观区域小城镇建成环境信息整合
        5.2.2 小城镇建成环境整体更新策略对比
    5.3 单体小城镇地域性实施策略对比实践
        5.3.1 自然资源主导的小城镇更新策略实践
        5.3.2 人为开发主导的小城镇更新策略实践
    5.4 建成环境多层级分级更新策略案例研究
        5.4.1 片区到片段层级分类更新策略
        5.4.2 小城镇片段到节点层级更新策略
        5.4.3 小城镇节点到微观层级更新策略
    5.5 乡土营造技艺在建成环境更新中的应用
        5.5.1 木--传统精神现代传承
        5.5.2 石--匠心石乡挖掘应用
        5.5.3 泥--残墙文化景观复兴
        5.5.4 竹--篾匠技艺再次创新
    5.6 本章小结
6 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更新的评价体系研究
    6.1 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更新评价体系构建
        6.1.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6.1.2 影响因素的权重分析
        6.1.3 调查问卷设计与结果计算
    6.2 AHP确定小城镇建成环境更新的评价指标体系
    6.3 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性建设的模糊评价举例
        6.3.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运用
        6.3.2 FCEM基本步骤
        6.3.3 分层选取及概述评价对象
    6.4 统计与分析各类参与者调查问卷
    6.5 模糊综合评价计算与结果分析
        6.5.1 各独立指标隶属度计算
        6.5.2 上层非独立指标隶属度确定
        6.5.3 小城镇建成环境更新成果值的隶属度的确定
    6.6 小城镇建成环境更新的评价结果分析
    6.7 本章小结
7 结语
    7.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7.1.1 主要结论
        7.1.2 主要创新
    7.2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展望
8 参考文献
9 附录
    9.1 附录一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补充介绍
    9.2 附录二 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性建设评价体系专家咨询问卷
    9.3 附录三 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性建设评价体系——计算过程
    9.4 附录四 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性建设模糊评价——计算过程
10 作者筒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开发定位与业态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城市综合体的研究
        1.3.2 关于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的研究
        1.3.3 关于城市综合体开发定位的研究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2 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的概念与内涵
    2.1 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的概念界定
        2.1.1 综合体建筑
        2.1.2 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
    2.2 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的基本特征
        2.2.1 功能的综合性
        2.2.2 空间利用的集约性
        2.2.3 以体为主
        2.2.4 形态多样
    2.3 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的价值分析
        2.3.1 活动空间价值
        2.3.2 经济价值
        2.3.3 社会价值
        2.3.4 文化价值
3 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的开发定位分析
    3.1 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开发定位的依据
    3.2 影响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开发定位的因素分析
        3.2.1 地理因素
        3.2.2 经济因素
        3.2.3 政策因素
        3.2.4 人文因素
    3.3 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的开发原则
        3.3.1 实用原则
        3.3.2 安全原则
        3.3.3 经济原则
        3.3.4 以人为本
4 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的类型及业态布局分析
    4.1 大型体育赛事导向型
        4.1.1 案例分析-镇江市体育会展中心
    4.2 全民健身导向型
        4.2.1 案例分析-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笠泽文体广场
    4.3 商务休闲耦合型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
        4.3.1 案例分析-莱茵达体育健身综合体
    4.4 特色资源型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
        4.4.1 案例分析-日本墨田区体育生活馆
    4.5 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的业态布局策略
        4.5.1 体育服务类业态占比不少于50%
        4.5.2 优先选择与体育服务协同作用强的业态
        4.5.3 与体育服务类业态协同弱的业态需要考量经济效益
        4.5.4 避免选择与核心体育服务业态相斥的业态
5 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的发展构想
    5.1 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将普遍提供基础的医疗健康服务
    5.2 互联网对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的功能业态扩充
    5.3 科技发展对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的功能业态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6 结论与研究不足
    6.1 结论
    6.2 研究存在的不足
7 参考文献
8 附录
9 致谢

(8)中山市适老化住宅产品策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概念界定和研究范围
        1.1.1 研究概念界定
        1.1.2 研究范围
    1.2 研究背景
        1.2.1 人口老龄化全球概况
        1.2.2 中国人口老龄化态势
        1.2.3 我国家庭人口结构特点
        1.2.4 中国居家养老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相关研究及文献综述
        1.4.1 国外老年居住建筑研究
        1.4.2 国内老年居住建筑的研究现状
        1.4.3 国内住宅策划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适老化住宅产品及其建筑策划架构
    2.1 适老化住宅产品概述
        2.1.1 我国养老住宅产品发展现状
        2.1.2 我国养老住宅产品建设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3 建设适老化住宅的现实意义
    2.2 通用设计(UNIVERSAL DESIGN)
        2.2.1 通用设计概念
        2.2.2 通用设计原则
        2.2.3 通用设计与无障碍设计的区别
        2.2.4 通用设计对适老化住宅建设的指导意义
    2.3 建筑策划原理与方法概述
        2.3.1 建筑策划的定义及特征
        2.3.2 建筑策划的起源与发展
        2.3.3 建筑策划的内容与框架
        2.3.4 建筑策划常用方法及图表
        2.3.5 建筑策划目标与成果的评估方法
        2.3.6 有关建筑策划重要性的案例介绍
    2.4 适老化住宅产品建筑策划理论框架
        2.4.1 国内商品住宅及适老化住宅策划现状
        2.4.2 适老化住宅的规划策划
        2.4.3 适老化住宅的套型策划原则
        2.4.4 养老配套服务设施策划
        2.4.5 户外空间策划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适老化住宅案例研究
    3.1 国内外适老化住宅经验借鉴
        3.1.1 借鉴原因
        3.1.2 参考价值
    3.2 CCRC持续照料退休社区
        3.2.1 CCRC的概念
        3.2.2 美国太阳城退休社区
        3.2.3 经验借鉴
    3.3 国内养老住宅项目案例
        3.3.1 随园嘉树
        3.3.2 窦店幸福汇
        3.3.3 项目比较分析
        3.3.4 总结
        3.3.5 案例分析后的思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山市适老化住宅产品需求调查
    4.1. 调查背景
        4.1.1 中山市人口及家庭结构基本特征
        4.1.2 人口数据比较分析
        4.1.3 中山市养老机构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基本情况
        4.1.4 中山市房地产商品住宅发展状况及特点
        4.1.5 中山市已建普通商品住宅适老化设计状况
    4.2 中山市适老化住宅的需求调查
        4.2.1 调查设计
        4.2.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2.3 调研小结
    4.3 调研结果分析
        4.3.1 适老化住宅需求取向分析
        4.3.2 满意度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山市适老化住宅项目策划
    5.1 项目背景及概述
        5.1.1 缘起及背景
        5.1.2 项目研究依据说明
        5.1.3 项目概况
    5.2 项目分析
        5.2.1 项目外部条件分析
        5.2.2 项目内部条件分析
        5.2.3 适老化住宅需求调查结果分析
        5.2.4 基于消费客群的产品分析
        5.2.5 目标客户群分析
    5.3 户型配比策划
        5.3.1 户型配比策划思路
        5.3.2 户型配比分析
        5.3.3 结论
    5.4 套型策划
        5.4.1 影响确定户型面积及套型的因素
        5.4.2 套型面积分析
    5.5 养老配套服务设施策划
        5.5.1 基于调查数据的分析
        5.5.2 调查数据与项目状况结合的分析
        5.5.3 养老配套服务设施策划要点
        5.5.4 养老配套服务设施规模分析
    5.6 策划阶段概念设计
        5.6.1 方案构想
        5.6.2 概念设计方案
        5.6.3 适老化套型设计原则
        5.6.4 适老化套型设计建议
        5.6.5 适老住宅与普通住宅的比较
        5.6.6 项目总体开发计划
    5.7 项目建筑设计建议
        5.7.1 建筑设计建议书
        5.7.2 项目开发建议
    5.8 本章小结
结语
    研究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大型铁路客站站域空间整体性发展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
        0.1.1 当代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下集约化转变的新诉求
        0.1.2 我国铁路客站高速发展与引导城市空间发展的新契机
        0.1.3 我国大型铁路客站站域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与问题
    0.2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界定
        0.2.1 研究对象
        0.2.2 相关概念界定
    0.3 研究的基本内容
        0.3.1 研究内容
        0.3.2 章节安排
        0.3.3 实证研究对象选择
    0.4 研究目标与意义
        0.4.1 研究目标
        0.4.2 研究意义
    0.5 研究方法与框架
        0.5.1 研究方法
        0.5.2 研究框架
第一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综述
    1.1 与站域空间发展相关的四个城市发展理论基础
        1.1.1 城市触媒理论(Urban Catalysts)
        1.1.2 精明增长(Smart Growth)
        1.1.3 公共交通导向发展 (TOD: 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1.1.4 城市·建筑一体化(Holistic Design on Urban Architecture)
        1.1.5 四个城市发展理论研究的综述
    1.2 站域空间发展的三个空间模型归纳
        1.2.1 交通枢纽地区的圈层结构模型(“3-Ring”spatial structure Modelling)
        1.2.2“节点—场所”结构模型(Node-Place Modelling)
        1.2.3“点—轴”发展结构模型(“Pole-Axis”Spatial Modelling)
        1.2.4 三个站域空间发展模型的综述
    1.3 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互动理论概述
        1.3.1 城市土地利用的区位理论
        1.3.2 城市土地利用的模式理论
        1.3.3 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的关系
        1.3.4 城市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的相互影响
    1.4 国内外铁路客站及区域空间发展的相关研究综述
        1.4.1 区域层面:高铁及客站对区域空间发展格局的影响
        1.4.2 城市层面:高铁及客站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1.4.3 站域层面:客站对周边地区空间发展和空间结构的影响
        1.4.4 国内有关站域空间发展的研究
        1.4.5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总结
    1.5 国内外大型铁路客站站域空间发展的差异性分析
        1.5.1 站域空间发展所处城市阶段的差异性
        1.5.2 不同城市发展阶段下站域区位选择和产业功能的差异
        1.5.3 国内外大型铁路客站对城市空间影响的特征差异
        1.5.4 城市发展阶段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异
        1.5.5 高铁和铁路客站发展速度的差异
        1.5.6 体制的差异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大型铁路客站站域空间发展的主导现象与问题
    2.1 国内外大型铁路客站站域空间发展历程与总体特征
        2.1.1 国外铁路客站站域空间发展历程与城市角色变迁
        2.1.2 我国铁路客站站域空间发展历程与城市角色变迁
        2.1.3 国内外站域空间发展的总体趋势与特征
    2.2 我国大型铁路客站与城市空间协同发展的问题总结
        2.2.1 我国站域空间建设现状对比分析
        2.2.2 制约城市中心区客站站域空间发展的问题
        2.2.3 制约城市边缘区客站站域空间发展的问题
        2.2.4 制约城市远郊区客站站域空间发展的问题
    2.3 限制我国大型铁路客站站域空间整体性发展的原因
        2.3.1 政府强势主导下的快速郊区化进程
        2.3.2 出于成本和收益衡量,中小城市话语权的缺乏
        2.3.3 铁路客站站区建设投资、运营管理的体制的复杂性
        2.3.4 城市发展阶段的不确定性和发展模式的过渡竞争性
        2.3.5 影响我国站域空间整体性发展的其它因素
    2.4 我国大型铁路客站站域空间整体性发展的可行性研究
        2.4.1 国情决定了站域空间整体性发展模式在我国实施的可行性
        2.4.2 政府迫切需要站域空间整体性发展解决资金困境
        2.4.3 政策激励为站域空间整体性发展提供了内部机会
    2.5 我国大型铁路客站站域空间整体性发展的适宜性分析
        2.5.1 城市层面:对于我国城市层面问题的解决对策
        2.5.2 站域层面:对于我国站域空间效率活力的提升
        2.5.3 政府层面:获得收益,促进客站建设可持续发展
        2.5.4 旅客层面:方便旅客的出行,提高生活和交通的效率
        2.5.5 社会层面:低碳环保,提升站域公共空间活力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型铁路客站站域空间整体性发展的分析框架
    3.1 大型铁路客站站域空间的形成与边界分析
        3.1.1 大型铁路客站站域空间的形成
        3.1.2 理论研究与数值模型确定的站域空间边界
        3.1.3 基于旅客交通活动特征分析的站域空间范围
        3.1.4 考虑实际边界的站域空间范围
        3.1.5 多因素综合的站域空间边界分析
    3.2 大型铁路客站站域公共空间整体性发展理论及框架
        3.2.1 整体性的概念
        3.2.2 大型铁路客站站域空间整体性发展的理论分析
        3.2.3 大型铁路客站站域公共空间整体性发展的本质问题
        3.2.4 站域空间整体性发展的理论框架模型
        3.2.5 站域空间整体性发展的分析框架
    3.3 站域空间发展属性特征分析:基于节点与场所模型
    3.4 大型铁路客站站域空间发展的整合要素分析
        3.4.1 限定性要素:交通组织
        3.4.2 互馈性要素:土地利用
        3.4.3 整合性要素:公共空间
        3.4.4 激活性要素:物质形态
    3.5 大型铁路客站站域空间整体性发展的类型研究
        3.5.1 类型一:位于建成区中心区域,强化既有城市中心的集中式发展
        3.5.2 类型二:位于城市边缘,作为城市新区及副中心
        3.5.3 类型三:位于城市远郊区,作为区域接驳的综合交通枢纽
        3.5.4 类型四:位于新城、卫星城,作为城市的通勤交通枢纽
第四章 大型铁路客站与城市空间演化发展特征分析
    4.1 大型铁路客站站域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
        4.1.1 大型铁路客站站域空间的城市职能
        4.1.2 大型铁路客站对城市空间利用的廊道效应
        4.1.3 大型铁路客站对城市空间价值的外部效应
        4.1.4 大型铁路客站对城市空间利用的集聚效应
        4.1.5 大型铁路客站对城市空间经济的极化效应
    4.2 大型铁路客站站域与城市土地利用的相互作用机制
        4.2.1 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互馈关系
        4.2.2 大型铁路客站的规划建设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
        4.2.3 城市土地利用对大型铁路客站规划建设的影响
        4.2.4 大型铁路客站规划建设与城市土地利用协调发展
    4.3 大型铁路客站与城市空间发展的作用机制
        4.3.1 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演化的关联
        4.3.2 交通方式对城市空间演化的限制
        4.3.3 交通运行速度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4.3.4 大型铁路客站与城市空间演化的耦合关系
    4.4 大型铁路客站站域与城市空间演化的时空特征
        4.4.1 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演化的时空特征
        4.4.2 城市初建期的空间集聚与客站发展
        4.4.3 快速城市化时期的空间扩张与客站发展
        4.4.4 城市化平稳发展时期的空间刚性[]与客站发展
        4.4.5 区域一体化时期的空间重构与客站发展
        4.4.6 城市空间发展阶段的建设时机选择与效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型铁路客站站域空间整体性发展途径研究
    5.1 大型铁路客站站域空间发展的整体性视角:三个尺度七种模式
        5.1.1 整体性思维对站域空间发展的适用性
        5.1.2 客站与城市空间整体性发展的三个尺度七种模式
    5.2 大型铁路客站站域空间整体性发展的可操作模式研究
        5.2.1 面层面:以客站为核心的区域一体化发展
        5.2.2 线层面:站线一体化发展
        5.2.3 点层面:以客站为核心的站域空间一体化发展
        5.2.4 立体网络:站域地上、地面和地下空间的一体化发展
    5.3 大型铁路客站站域空间整体性发展模式特征分析
        5.3.1 都市圈区域一体化模式发展特征
        5.3.2 城市网络化环状枢纽体系模式发展特征
        5.3.3 站线一体化发展模式特征
        5.3.4 客站综合体模式发展特征
        5.3.5 城市综合体模式发展特征
        5.3.6 客站社区模式发展特征
        5.3.7 站域地下空间综合发展模式特征
    5.4 大型铁路客站站域空间整体性发展的实证研究
        5.4.1 区域一体化——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区域一体化
        5.4.2 城市网络化环状枢纽体系——客站对东京都多中心体系的引导和优化
        5.4.3 站线一体化开发——多摩田园都市线
        5.4.4 客站本体的综合发展——新横滨站(Cubic Plaza)
        5.4.5 客站与相邻建筑的一体化发展——KTX龙山站
        5.4.6 站域的综合开发——日本大阪站城
        5.4.7 站域地下空间综合开发——东京站
    5.5 我国站域空间整体性发展的可行途径研究
        5.5.1 规划的整合——铁路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整合
        5.5.2 开发的整合——铁道部分与房地产的联合开发
        5.5.3 设计的整合——客站站域空间的整体性设计
        5.5.4 管理的整合——对客站、建筑、城市环境的统一管理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大型铁路客站站域空间整体性发展策略研究
    6.1 启示:国内外站域空间整体性发展的典型模式分析
        6.1.1 香港——沿线站点一体化经营+站域的整体规划和开发
        6.1.2 日本——土地经营和铁道经营同时进行
        6.1.3 哥本哈根——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整合
        6.1.4 不同发展模式成功经验借鉴与启示
    6.2 面层面:增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策略
        6.2.1 区域一体化的优化策略
        6.2.2 城市网络化环状枢纽体系优化策略
    6.3 线层面:提升站域沿线价值创造的策略
        6.3.1 土地取得机制的建立是站线一体化开发的重要保障
        6.3.2 沿线价值创造与高品质社区环境营造
        6.3.3 站域社区基础设施的系统化整体性开发
        6.3.4 通过公交整合扩展站点社区开发区域
        6.3.5 增加逆向需求提升线路逆行效率
        6.3.6 职住平衡提升站点社区内部就业机会
    6.4 点层面:激发站域内核活力的策略
        6.4.1 触媒激发,建构站域空间的紧凑城市结构
        6.4.2 功能集聚,激发区域空间系统活力
        6.4.3 步行缝合,加强区域资源网络链接
    6.5 网层面:推动站域立体网络建立的策略
        6.5.1 以城市规划为基础,促进地上地下和地面空间统一规划
        6.5.2 以客站为基础,进行地下空间网络化开发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实证研究:京沪线站域空间演化特征与价值评价
    7.1 京沪线沿线站域空间发展类型划分
        7.1.1 城市能级对站域空间发展的制约
        7.1.2 区位选择对站域空间发展的影响
        7.1.3 站域发展阶段性特征对站域空间发展的影响
        7.1.4 京沪线铁路客站站域空间类型划分
    7.2 京沪线沿线站域空间发展演化特征分析
        7.2.1 A1C1P2类型站域空间演化特征
        7.2.2 A1C2P1类型站域空间演化特征
        7.2.3 A1C3P1类型站域空间演化特征
        7.2.4 A2C3P1类型站域空间演化特征
        7.2.5 A2C2P1类型站域空间演化特征
    7.3 京沪线沿线站域空间发展案例分析
        7.3.1 A1C1P2类型典型案例分析:北京南站
        7.3.2 A1C2P1类型典型案例分析:济南西站
        7.3.3 A1C3P1类型典型案例分析:无锡东站
        7.3.4 A2C3P1类型典型案例分析:宿州站
        7.3.5 A2C2P1类型典型案例分析:蚌埠南站
    7.4 京沪线沿线站域空间发展问题探讨
        7.4.1 A1C1P2类站域空间发展问题分析
        7.4.2 A1C2P1类站域空间发展问题分析
        7.4.3 A1C3P1类站域空间发展问题分析
        7.4.4 A2C3P1类站域空间发展问题分析
        7.4.5 A2C2P1类站域空间发展问题分析
    7.5 典型类型站域空间发展优化策略探讨
        7.5.1 A1C1P2类:大城市中心区城市更新模式下的站域空间再生
        7.5.2 A1C2P1类:大城市边缘区增长极模式下的城市核培育
        7.5.3 A1C3P1类:大城市远郊区交通疏解模式下的站域功能均衡
        7.5.4 A2C3P1类:中小城市远郊区高铁带动模式下的站域空间发展
        7.5.5 A2C2P1类:中小城市边缘型亟待发展模式下的站域发展
    7.6 基于节点和场所模型的京沪线站域空间价值评价
        7.6.1 基于节点和场所模型的站域空间类型
        7.6.2 节点和场所价值的测算方法
        7.6.3 京沪线站域节点价值和场所价值测算
        7.6.4 京沪线站域的节点—场所价值评价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专(译)着[M]
    学位论文[D]
    期刊论文[J]
    电子文献[EB/OL]
    报纸文献[N]
    标准技术[S]
    研究报告[R]
    有ISBN号的论文集[C]
图表索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在读期间参加课题研究情况
在读期间参加工程实践小结
致谢

(10)复合式地产开发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5 论文框架
第2章 复合式地产的开发设计概况及特质分析
    2.1 复合式地产的界定及基础理论
        2.1.1 复合式地产的概念
        2.1.2 复合式地产的起源与演进
        2.1.3 推动复合式地产发展的基础理论
    2.2 复合式地产的开发设计条件及类型
        2.2.1 与旧城改造相结合
        2.2.2 与旅游度假相结合
        2.2.3 与养老设施相结合
        2.2.4 与产业配套相结合
    2.3 我国复合式地产的整体发展情况
        2.3.1 复合式地产规划设计起步较晚
        2.3.2 呈现多元化、复合性与弄虚作假共存
        2.3.3 更加注重人文关怀
        2.3.4 规模化发展下的强强联合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复合式地产的开发设计定位研究
    3.1 我国复合式地产开发设计的影响因素
        3.1.1 地产项目实践主体
        3.1.2 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扶持影响
    3.2 复合式地产的开发设计指导原则
        3.2.1 政府引导和扶持原则
        3.2.2 利益分配公平原则
        3.2.3 文化保护原则
        3.2.4 可持续发展原则
    3.3 复合式地产的开发设计定位
        3.3.1 定位理论
        3.3.2 开发定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复合式地产的开发设计手法研究
    4.1 复合式地产开发设计的选址布局
        4.1.1 城市区位及用地情况
        4.1.2 指标平衡
        4.1.3 布局模式
    4.2 复合式地产开发设计的空间形态建构
        4.2.1 整体结构与局部组团的搭配调适
        4.2.2 建筑形象与空间体量的有机组合
        4.2.3 多能空间与运营机制的内外衔接
    4.3 复合式地产开发设计的地域文化植入
        4.3.1 文化的形象外显
        4.3.2 细部的人文关怀
        4.3.3 地域气候的适应
    4.4 复合式地产开发设计的交通流线组织
        4.4.1 内部交通流线组织
        4.4.2 外部交通流线组织
        4.4.3 停车库的设置
    4.5 复合式地产开发设计的外部环境
        4.5.1 入口广场
        4.5.2 水体、小品及绿化
        4.5.3 室外休闲展示设施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青岛市伟东城市广场地产开发设计实践
    5.1 项目开发影响因素
        5.1.1 项目概况
        5.1.2 项目开发原则
        5.1.3 项目开发定位
    5.2 项目选址布局
        5.2.1 项目区位及用地情况
        5.2.2 项目开发理念
    5.3 开发视点--地域文化的植入
        5.3.1 文化的形象外显——都市遗产的突出化
        5.3.2 细部的人文关怀——用地价值的体现
    5.4 空间形态建构--建筑形象
    5.5 外部环境
        5.5.1 入口广场
        5.5.2 水体、小品及绿化
        5.5.3 室外休闲展示设施
    5.6 交通流线
        5.6.1 外部交通流线
        5.6.2 内部交通流线
        5.6.3 停车库的设置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杭州城郊住宅开发定位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旅游背景下凌源市传统村落功能更新和改造设计研究[D]. 王思奇.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2]西安曲江新区居住区商业建筑设计研究 ——以万科“东方传奇”项目为例[D]. 陈昱任.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3]杭州市钱江新城二期TOD模式的规划策略与实践研究[D]. 姚杰. 浙江大学, 2019(01)
  • [4]养老地产视域下的全龄混居社区构建策略研究[D]. 田昊.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5]混合型养老地产中的CCRC养老中心研究[D]. 年伟杰.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
  • [6]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更新策略研究[D]. 李乘. 浙江大学, 2019(01)
  • [7]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开发定位与业态布局研究[D]. 曾俊山. 苏州大学, 2018(01)
  • [8]中山市适老化住宅产品策划研究[D]. 郑雪影.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5)
  • [9]大型铁路客站站域空间整体性发展途径研究[D]. 桂汪洋. 东南大学, 2018(05)
  • [10]复合式地产开发设计策略研究[D]. 刘梦涛.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1)

标签:;  ;  ;  ;  ;  

杭州市郊区住宅发展定位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