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路堤加固技术研讨会在江西省南昌市召开

全国路堤加固技术研讨会在江西省南昌市召开

一、全国堤防加固技术研讨会在江西省南昌市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郭立忠[1](2021)在《中国现代漆画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现代漆画是从中国传统漆绘发展而来的一个年轻的新画种,经过近百年、几代人的不断努力探索,逐渐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发展体系,伴随现代漆画教育、官方展览、组织机构等诸多因素的推动,终于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文章主要从中国现代漆画的源流、产生、发展、繁荣四个方面进行展开,以中国传统漆艺术发展的历史传承性作为主线,系统的整理、研究中国现代漆画完整的发展脉络,理清其血脉基因联系。并将中国现代漆画放在世界范围内的漆艺术交流中整体去研究,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入手,将对中国现代漆画的产生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欧洲、日本和越南等国的漆画、漆艺术纳入到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研究过程中,从历史的纵向长度和横向宽度两条路径作系统分析研究,以提高中国现代漆画发展过程研究的全面性、完整性和科学性。文章主要运用设计学、美术学、考古学、艺术学、社会学等研究方法来研究和探讨中国现代漆画所涉及的诸多内容,试图通过对中国现代漆画发展过程中的众多事件、人物、工艺、展览等等方面的全面分析,阐释中国现代漆画发展的完整路径,发掘其中必然联系和发展规律,进而对中国现代漆画的未来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支持,以期逐步完善中国现代漆画的理论体系建设,为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历史经验和启迪意义。

郑瑶[2](2019)在《继往开来责在斯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研究(1940-1949)》文中认为抗战以来,江西作为“前线的后方,后方的前线”,承担着重要的农业生产任务,以保障战时军民对农产品的需求。抗战之前江西境内屡遭兵祸,省内农业人口锐减,这对提高农业生产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此外,战时江西高等农业教育领域仅有江西省农业院兽医专科学校,缺乏对其他农业方面的人才培养。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与社会需求下,省内有识之士于1940年在江西泰和创建了国立中正大学及其农学院,担负起江西农业发展及国内农业改良的使命。本文第二章在大量文献资料的支撑下,展现中正大学农学院独特且艰难的发展历程:1940年胡先骕掌校后与院长周拾禄互相配合,设备仪器从无到有,农学院逐渐壮大发展成为国内知名学院。然而好景不长,胡先骕于1944年4月因“民国日报”事件被迫辞职,经济学家萧蘧接任校长。该年恰逢日军发动“浙赣会战”,致使农学院迁校期间设备仪器惨遭损毁,历年筹办之辛苦皆付之东流,不久萧蘧因遭学生误解辞职离校。林一民接掌正大,他一方面积极筹备发展农学院院务,一方面着手处理学潮运动,但与院长周拾禄在学生管理上有不同的意见,合作一年后两人产生嫌隙,1948年暑期周拾禄离校,由王志鹄接任院长。1949年5月南昌解放,随后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易名为国立南昌大学农学院。本文第三章至第五章以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为切入点,立体呈现正大农学院九年发展历程中的学科建设情况。就师资而言,虽历经播迁,院内总有名师留守;虽人数起伏不定,但这是时代所造成大学师资频繁流动的常态,并且正大农学院师资人数较多的时候甚至超过了许多“前辈”,成为国内农学院中名师齐聚的“农学重镇”。就人才培养而言,农学院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使命之一,设置合理的专业课程,置办齐整的教学材料,寻找合适的实习场所,总是为院内学子的成才尽心竭力,其学子也不负众望,毕业后或从事农业教育,或从事科研工作,虽领域不一,但都为国内农业教育及农业发展作出了一番努力。农学院的另一个使命是进行科研,服务农业。院内诸多科研立足于国情与江西地区的农业特色,并且农学院积极与其他农事机构开展合作,推广优良农产品种植,推广农学知识与技术,改良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此外,农学院还为农界人士与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了诸多服务。本文结语梳理了正大农学院办学的经验教训与所获成就,以期鉴古知今。中正大学农学院在发展变迁中有不足,如教师进修培训始终被耽搁,拟定的发展计划总是因故难以执行,这些都制约了农学院的长远发展。但是,瑕虽在,却不掩瑜。农学院创造了众多的成绩与辉煌,其培养的人才、强大的师资、科研的成果与服务都对江西农业乃至中国农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发展模式对当今倡导的学科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付强[3](2019)在《红色文化在南昌现代园林景观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并推行红色文化建设,随之而起的红色旅游、红色产业等相继发芽,从只对政府人员开放到全民免费参观革命纪念地政策的逐步实现,越来越多的游客或组织机构在闲暇时光会选择到红色纪念地感受红色文化熏陶、探寻红色历史、追忆红色革命。这种浪潮同样促进着红色园林景观的发展,各地依托红色资源优势,建设红色园林景观,不仅在革命旧址中蓬勃发展,更对现代城市园林景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目前来看,红色室内景观建设较好,而红色园林景观中的同质化与庸俗化现象依旧存在。因而,通过对南昌红色园林景观的现状调研和分析整理之后,重点对文化的表达提出优化策略,提升景观效果与人文素养。南昌是一座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英雄城,相关红色主题景观正在逐步进入市民的视线中,如何更为充分的发掘红色文化资源,更科学合理的建设红色园林景观,是红色文化在园林景观中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需要对南昌的红色文化进行分析,了解其特点与核心精神。研究红色文化对南昌现代园林景观发展的影响,其实质是红色文化与现代园林景观相辅相成的关系。本研究是基于红色文化影响下,从文化视角出发对南昌红色园林景观进行调研,分析红色文化的核心内容、红色文化在景观载体中的表达运用,以及对现状问题和解决策略的探讨。首先明确红色文化、红色园林景观的定义、起源与发展,归纳梳理南昌的红色文化及其核心精神;其次根据调研的南昌红色园林景观典型案例,从规划特点、表现形式、行为活动和植物配置四个方面来分析评价;之后对调研分析的结果进行归纳,分析红色文化在园林景观中的表达载体;最后总结南昌红色园林景观发展不平衡、载体的表达形式过于统一、体验模式较少、保护不到位及主题精神表达不明确等不足,并结合相关理论知识从不同角度提出南昌红色园林景观的发展策略,有助于红色园林景观理论体系的发展。

杨丹丹[4](2019)在《鄱阳湖流域水利风景区中典型祠堂现状调查及修缮保护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江西地理位置优越,水资源丰富。其中,鄱阳湖流域是江西省覆盖面积最广的流域,域内水利风景区的种类丰富、数量繁多。依水而建的古村落数量可观,村落中的古祠堂更集中了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精髓。论文通过对水利风景区与祠堂研究的相关文献解读,分析目前国内外祠堂研究的现状与不足,并通过查阅资料,梳理鄱阳湖流域祠堂的历史文化概况,总结祠堂的演变特点。作者在此过程中做出大量的文献调查及实地走访调查,调查范围遍及整个江西省,调查内容具有普遍性。在上述基础上,作者以鄱阳湖流域内的水利风景区为空间背景,并以江西省水利厅发布的《江西河湖大典》为依据,对鄱阳湖流域进行分区,在不同分区内选取水利风景区中的典型祠堂进行研究。研究从祠堂(家庙)与水利风景区的位置,祠堂(家庙)的历史沿革、建祠大事及祭奠的历史名人、祠堂(家庙)的空间布局与建筑形制特点、祠堂(家庙)的建筑风格特点与构件特点、现存问题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分析探讨鄱阳湖流域不同水利风景区中古祠堂的保护与修缮过程中地域特点及现存问题。将所调查的鄱阳湖流域祠堂保护与修缮过程中的现存问题加以总结,针对《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三种不同的内容限定,结合《古建筑与木结构加固技术规范》,总结江西古祠堂的常见保护修缮的基本方法,并通过祠堂保护修缮工程实例进行验证,为江西传统建筑的修缮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论文研究成果旨在对水利风景区中乡土建筑的特色塑造提供帮助;对鄱阳湖流域的祠堂建筑性质特点、祠堂修复、新建祠堂设计、地域特色建筑设计提供参考;对鄱阳湖流域古祠堂建筑构件常见残损形式进行调查,总结具有鄱阳湖流域地域特点的古祠堂保护修缮保护技术,为鄱阳湖流域祠堂建筑的保护修缮设计与施工提供技术参考,也为其他地区的传统建筑保护修缮提供有益的借鉴。

张志国[5](2018)在《降雨致损堤防快速调查技术与应急处置研究》文中认为堤防在持续强降雨期间,因水位持续高位,土体含水率增大,极易造成渗透破坏、滑坡、崩岸和漫溢等险情,严重威胁堤防工程的安全,甚至导致堤防溃决。因此,在持续降雨期间如何快速准确找出堤防可能出现隐患的类型和部位,改变当前巡堤查险时主要靠人工拉网式排查这种针对性不强且极易造成漏察的落后方法,是堤防安全管理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本文结合江西省科技厅科技项目“持续强降雨致损堤防风险评估与应急处置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展持续强降雨致损堤防隐患快速调查技术与应急处置技术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选取高安市龙湾堤工程为应用对象,依据堤防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和地层分布拟定堤防典型部位,利用水工结构有限元分析软件AUTOBANK,对堤防典型部位的渗透稳定性、边坡稳定性进行计算分析,再结合堤顶高程验算确定堤防隐患部位及隐患类型。(2)调用百度地图Java Script API应用接口,利用微软Visual Studio开发工具,基于堤防的GPS坐标,在百度地图上构建了龙湾堤动态展示系统,同时标记定位出堤防存在安全隐患的部位,通过编程建立信息检索功能窗口,导入隐患点的数据信息,在巡堤查险时可以自动定位并导航至堤防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部位,实现了龙湾堤隐患的准确、快速调查。(3)重点研究持续强降雨期间,堤防水位持续上涨导致堤防发生渗透破坏等险情的应急预案及相关处置技术。通过对本论文的研究,集成创新一整套在持续强降雨下堤防致损险情的调查及应急处置等实用技术,主要应用于水利行业堤防管理,为保障堤防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罗娜[6](2017)在《南昌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 ——以南昌八一麻纺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遗产是特定时段内人类智慧与文明的象征,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经济等价值,在人类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全球都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随着传统制造业的逐渐衰弱,城市工业范围也逐步缩小,而伴随“退二进三”进程的加快,老城区遗留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问题已成为当今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江西省在1858年《天津条约》九江开埠之后,开始全力发展近代工业,属于国内对外开放较早的省市之一,作为省会城市的南昌也是新中国重点工业城市之一。但从上世纪90年代城市产业转型到如今的“旧城改造”,南昌市大量有价值的工业遗产都随之废弃甚至消失,加之人们对工业遗产迟迟得不到正确的认知,南昌市工业遗产现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南昌市工业遗产保护研究刻不容缓。本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南昌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进行全方位的解读与研究。首先介绍了国内外以及江西区域内工业遗产保护背景现状,对相关概念给予明确界定,强调了工业遗产保护的重要性;然后分析对比国内外理论及实践成果并列举具体案例详细分析,为之后南昌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理论和实践提供参考;在现有基础上对南昌市工业遗产历史脉络和现状分布系统梳理,并对其进行归纳分类,总结出南昌市工业遗产的的特征;结合资源现状和已研究理论为南昌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提出相应策略和建议;最后根据研究内容和结论,对南昌市现有实例南昌八一麻纺厂进行改造设计。目前国内还没有与此有关的相关论文着作,笔者为首位系统研究南昌市工业遗产的学者。

黄雪薇[7](2017)在《公共考古的新尝试 ——以海昏侯墓发掘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位于南昌市新建区铁河乡、大塘坪乡境内,北临鄱阳湖,整个遗址包括海昏侯陵、紫金城城址及贵族、平民墓葬区。以紫金城城址为代表的海昏侯国都和以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为代表的墓葬区,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国家重点文保单位,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2011年对遗址周边进行系统考古调查和钻探,到2016年主棺柩吊装进入实验室清理发掘,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工作长达5年之久,并仍将继续。在此过程中,政府部门、参与发掘的考古人员、考古学者开展了一系列公共考古活动,通过电视直播、举办系列讲座、召开学术研讨会、举行新闻发布会、举办阶段性成果展、编纂图书、制作电视节目等方式,主动向公众展示考古发掘成果,为其深入解读海昏侯墓的文化内涵,并积极宣传海昏文化,有效地拉近了与公众之间的距离。文章从公共考古概念阐释、我国公共考古学发展现状分析入手,分析了以往考古发掘案例中的公共考古形式,通过对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工作的总结,分析了海昏侯墓开展公共考古的基础和条件,并对海昏侯墓公共考古的具体形式进行了梳理。基于对以上问题的分析,文章最后,针对海昏侯国遗址的整体规划及后续公共考古活动的开展提出了一些思考。

本刊编辑部[8](2016)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扎实做好防汛抗旱相关工作(续三)》文中研究表明7月份,全国共遭受5次较大范围强降雨过程,分别是6月30日至7月3日、4日至6日、8日至10日、14日至16日、18日至21日,其中7月初长江中下游地区经历今年入汛以来最强降雨过程,8日至10日福建、江西等地经历"尼伯特"台风引发强降雨过程,18日至21日华北地区经历入汛以来最强降雨过程。面对严峻复杂的雨情水情汛情灾情,国家防总、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党委、政

庞辉[9](2013)在《南昌城市空间营造研究 ——作为战略要地的城市案例》文中提出从人类学的角度分析,“文明”一词既可是指有人群聚居且具有一定经济文化的区域,也可是指文化相近的人类群体。在人类历史中曾涌现过众多的“文明体”,它们在岁月的合,最终汇成了今日多彩的世界。磨砺中不断发生着碰撞抑或融判断人类文明是否出现的三驾马车,分别是城市、文字和国家制度。其中,城市作为人类进入文明世界的核心体,浓缩有众多珍贵的信息。从步入文明的那刻起,我们的祖辈便执着于城市的经营,这也使城市成为人类社会的“黑匣子”。研究各类“文明体”的兴衰,必离不开对相应城市的解读。而研究城市的演进,则也有助于我们更清晰的知晓为什么有今天的社会。城市空间是城市的外化表现,它以或实或虚的形式,左右着穿行其间各色人物的情感与行为。在当今城市的研究领域,其空间营造已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理清一座城市的空间营造史,可以使我们更有机地把握该城未来的走向,这也使得城市空间的营造研究,成为城市规划领域的主要课题之一。作为省会城市,南昌坐落在赣省疆土的中北部,而自南向北纵贯全城的赣江,更是为人类早期文明驻足南昌提供了基础。从豫章最早修筑边城算起,南昌城的建制已绵延走过有两千余年的风雨。在南昌城依旧健壮的体魄中,隐含有吴、越、楚等多个文化因子的基因片断,在闽、粤“苗蛮”同中原“华夏”的反复争夺中,各类文化因子在冲突中或此消彼长,或交汇融合,最终以不同的方式浸染到南昌城市空间的各个层面。今天对南昌城历史的探究,有利于我们从文化及战略的层面去审视南昌城的营造进程。本文撰写的初衷,就是希望以对南昌城市空间营造沿革的审视,挖掘南昌空间营造的影响因子,探索南昌空间营造的内在规律与特性,并以之为基础而对南昌未来城市空间的经营进行预测。本论文系以历史进阶为行文之线索,将全篇分划为五编:第一编为绪论,主要论述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背景及研究手段。本部分以南昌自然地理为基础,在分析南昌城市建设的发展历程及其间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密切结合国内、外城市空间领域的探索成果,从地域文化和战略地位的视角,对南昌各历史阶段的空间营造给予剖析,解读其空间尺度等营造特征的大体成因。第二编为南昌城市空间在古代阶段的发展研究,本部分分三章予以论述:第二章介绍秦代以前南昌地区的城市起源及相关营造,探讨百越文化、吴越文化及荆楚文化对南昌地区空间演绎的影响。第三章所叙述之内容,起于西汉而终于五代,主要是探讨在这一段时间段中南昌城市空间的营造历史。本阶段为南昌城市空间建设的重要时期,由于稳固南疆及经济交往的需求,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南昌成为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重要的交汇点。本章主要讲述中原文化对南昌城市空间营造的推动,同时揭示其作为军事重地和经济要道的营造特点。第四章的时间起止为由北宋至晚清(1859年),主要阐述宋、明、清时期南昌城的营建。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南昌在本阶段的军事斗争中屡次成为争夺的重点,南昌城市空间的营造,也因其军事需求而发生着变化。本部分的论述,主要是在军事攻防的基础上,结合南昌城在地域政治、经济、文化上的重要作用,分析南昌城市建设的营造特点。第三编为南昌近代城市空间的营造研究,本部分包含有一章:第五章所涉时间段为由1859年至1919年。自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作为江西省会的南昌因维新思想而促成了一系列的变革。由于九江开埠的影响,南昌作为经济要道的优势不复存在,南昌开始推进自身新型工、商业的发展。在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南昌城市空间的营造出现了以近代工、商业为基础的新特征。第四编是以现代南昌城市的空间营造为分析对象,本部分共包含有两章:第六章分析从1919年至1949年南昌城市空间的营造。1925年,南昌市政部门编订了《南昌市政计划大纲》,南昌城市空间也由此而进入现代建设的阶段。由于在中国版图中特殊的地理位置,南昌在民国时期成为战争的重灾区。在敌我双方的争夺博弈中,南昌城留下了战争的印记。第七章聚焦于1949年至1979年的三十年,主要探究在计划经济体系下南昌城市空间的营造历史及其特征。第五编探讨当代南昌城市空间的营造问题,本部分包含有三章:第八章主要是探求自1979年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里,南昌城市建设受市场经济影响而出现的新的空间营造特点。第九章为总结部分,通过对历史上不同阶段、不同主导因子对南昌城市空间作用的分析,提炼南昌城市空间营建的主要动力机制。第十章结合世界多元化的时代背景,研究在多元文化的互动与感召下,南昌城未来三十年的走向,预测南昌在这个时间段中的城市空间营造特点。

焦双娜[10](2013)在《鄱阳湖区历代防洪方略研究》文中提出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是21世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热点问题。前不久召开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也彰显了党和国家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水环境在环境建设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水环境的核心问题是水旱灾害问题,我国是受洪水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洪涝灾害历来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必须引起全党和全国的高度重视。”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南岸中下游交界处的鄱阳湖区,是江西省农业开发最早、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历来洪水灾害的重灾区和多发区,频繁的洪涝灾害危及湖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严重地制约着湖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鄱阳湖作为长江中下游最大的淡水湖,其吐纳河川、削减洪峰的潜力更应该重视,做好鄱阳湖的防洪工作对整个长江中下游防洪安全体系的建设更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鄱阳湖区人类防洪史入手,通过对不同时期的防洪方略、措施、机构、立法和主要治水人物的系统梳理与归纳,将鄱阳湖区防洪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进行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引起思考,并充分借鉴历史经验、提出鄱阳湖区今后防洪减灾建设的具体建议,以期对改善湖区生态环境、实现湖区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理论贡献。文章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并就国内外关于洪灾的研究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第二部分是研究区概况,包括鄱阳湖区的演化发展和湖区历史洪灾演变及成因;第三部分是论文的重点,划分出鄱阳湖区防洪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在此基础上针对各历史时段进行防洪治水方略、措施等的系统归纳和总结,并探讨其在相应社会背景下的进步性和局限性;第四部分在前一工作的基础上,就鄱阳湖区人类防洪思想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进行思考,同时为今后湖区防洪减灾提出建设性意见,即:①加快高标准的防洪工程体系建设;②防治水土流失,建设防洪安全体系的生态屏障;③加强防洪非工程措施,建立综合防洪管理体制。最后一部分是论文的结论和展望,同时就论文的局限性作出阐述。

二、全国堤防加固技术研讨会在江西省南昌市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堤防加固技术研讨会在江西省南昌市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现代漆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第二节 现代漆画研究问题的提出及其理论梳理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研究的相关说明
    第四节 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第五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内容与结构框架
第一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源流
    第一节 中国古代传统漆绘
        一 中国古代漆艺术的历史源流
        二 中国古代漆艺术的工艺传承
        三、中国古代漆艺术的文化发展脉络与缺失
        四、中国古代漆绘的发展沿革
    第二节 东亚古代漆绘的源流
        一、汉四郡时代的朝鲜半岛漆艺术
        二 鉴真东渡与日本古代漆艺术的“师法中华”
        三 南洋漆艺术的“副中心”
        四 琉球与台湾的古代漆艺术
    第三节 欧洲近现代漆艺术的崛起
        一 十三世纪始始中欧漆艺交流简述
        二 欧洲新艺术运动与1900 年巴黎博览会
        三 欧洲装饰艺术运动与漆画代表人物
        四 近现代欧洲化学漆及其工艺价值与影响
第二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产生
    第一节 日本江户时代的漆艺术与明代“倭漆”的兴起
        一 飞鸟时代的漆艺术觉醒与镰仓时代漆艺术的成熟
        二 江户时代漆艺术的崛起
        三 中国明代漆艺术的退步
        四 福州沈家脱胎与薄料工艺
    第二节 中国现代漆画的“洋血统”
        一 密陀绘工艺
        二 螺钿镶嵌工艺的历史传承
        三 明清时期漆器的“和风”盛行
        四 近现代欧洲漆艺崛起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三位奠基人
        一 雷圭元:“代用品”与新观念的首倡者
        二 沈福文:西洋绘画与古代漆绘的合成者
        三 李之卿:古代漆艺现代化的推陈出新者
第三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
    第一节 越南磨漆画的影响
        一 越南磨漆画的源起
        二 抗法抗美战争中的越南漆画家
        三 越南磨漆画在“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系列美展的影响
        四 五十年代末越南磨漆画对中国美术界引起的轰动
    第二节 艺术魅力、时局影响与体制因素
        一 由“漆绘”到“漆画”、由“手艺人”到“画家”
        二 20 世纪新材料、新技法和新工艺的突破
        三 “美展体制”与政府主管部门的鼓励、扶植
        四 现代绘事与古代工艺的契合点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发展时期的人和事
        一 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漆画创作群体
        二 领军人物乔十光
        三 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价值
        四 20 世纪后半叶的中国漆画展事活动
第四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繁荣
    第一节 中国现代漆画发展现状
        一 全国院校现代漆画教育现状评估
        二 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
        三 漆艺企业总体没落与工作坊的兴起
        四 “院体派”的艺术高度
    第二节 中国现代漆画得失谈
        一 “美展体制”退潮的巨大影响
        二 画廊的市场主导作用
        三 东西洋漆艺术的启示
        四 漆画家的“内修”与“外功”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的评估与前瞻
        一 不可遏止的潮流:新材料、新工艺、新形式
        二 传统绘事技法的保留与革新
        三 漆艺术在艺术表现体系中的生存与定位
        四 坚守“以漆画世”的宗旨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成果
致谢

(2)继往开来责在斯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研究(194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
        (一)路数选择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构安排
第一章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的成立背景
    一、战时江西农业的现状与重要地位
        (一)抗战时期的江西农业情况
        (二)抗战时期的江西农业地位
    二、战时江西高等农业教育的缺失
        (一)晚清时期
        (二)民国时期
    三、时代交织背景下的人才流动
        (一)江西农业人才的回流
        (二)战时农学人才的内迁
第二章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的发展态势
    一、胡先骕掌校时期——茁壮发展
        (一)充实图书资料
        (二)添置仪器设备
        (三)扩充实验场所
        (四)壮大发展院系
    二、萧蘧掌校期间——惨淡经营
        (一)迁校避战(1944年5 月—1945年8 月)
        (二)战后复员(1945年8 月—1946年11 月)
        (三)内战学潮(1946年11 月—1947年7 月)
    三、林一民掌校期间——艰苦奋斗
        (一)林一民与周拾禄
        (二)林一民与王志鹄
第三章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的师资队伍
    一、农学院的师资情况
        (一)师资人数、研究领域、留学学历
        (二)师资来源情况分析
        (三)教员“留守”原因之分析
    二、农学院的师资对比
        (一)与校内其他院系对比
        (二)与国内其他农学院对比
    三、农学院的知名师资
        (一)国内农学领域学科带头人
        (二)任职任教的四位学部委员
        (三)与农学院同甘共苦的教授
第四章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的人才培养
    一、农学院的学生情况
        (一)学生来源、招录人数、专业选择
        (二)学生成绩与培养质量
    二、农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法
        (一)结合实际设置科系专业与课程
        (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以实习检验学理
    三、学生毕业去向及院内知名校友
        (一)学生毕业去向及就业选择方向
        (二)农学院内各系知名校友
第五章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的科研工作及社会服务
    一、农学院的科研工作
        (一)科研准备
        (二)科研活动
        (三)科研成果
    二、农学院的社会服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红色文化在南昌现代园林景观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背景
    1.2 选题目的
    1.3 选题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外红色园林景观研究综述
        1.4.2 国内红色园林景观研究综述
        1.4.3 综述小结
    1.5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2 研究对象简介
    2.1 红色文化概述
        2.1.1 红色文化的内涵
        2.1.2 红色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2.1.3 红色文化资源概述
    2.2 红色园林景观概述
        2.2.1 红色园林景观的起源和发展
        2.2.2 红色园林景观的特征
        2.2.3 红色园林景观的分类
        2.2.4 红色园林景观的文化载体
    2.3 红色文化在园林景观中的必要性和作用
        2.3.1 红色文化在园林景观中运用的必要性
        2.3.2 红色文化在园林景观中存在的作用
    2.4 本章小结
3 南昌市红色文化分析
    3.1 南昌市域概况
        3.1.1 南昌市地理概况
        3.1.2 南昌市历史概况
        3.1.3 南昌市文化概况
        3.1.4 南昌市交通概况
    3.2 南昌典型红色文化分析
        3.2.1 南昌八一精神
        3.2.2 新四军铁军精神
        3.2.3 陈云精神和小平精神
        3.2.4 方志敏精神
    3.3 本章小结
4 南昌市红色园林景观典型案例调研与分析
    4.1 案例选择依据
    4.2 南昌八一广场
        4.2.1 修建背景及概况
        4.2.2 整体规划分析
        4.2.3 行为活动分析
        4.2.4 文化展现分析
        4.2.5 园林绿化分析
    4.3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
        4.3.1 修建背景及概况
        4.3.2 整体规划分析
        4.3.3 行为活动分析
        4.3.4 文化展现分析
        4.3.5 园林绿化分析
    4.4 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
        4.4.1 修建背景及概况
        4.4.2 整体规划分析
        4.4.3 行为活动分析
        4.4.4 文化展现分析
        4.4.5 园林绿化分析
    4.5 朱德军官教育团和朱德旧居
        4.5.1 修建背景及概况
        4.5.2 整体规划分析
        4.5.3 行为活动分析
        4.5.4 文化展现分析
        4.5.5 园林绿化分析
    4.6 方志敏广场及方志敏爱国事迹陈列馆
        4.6.1 修建背景及概况
        4.6.2 整体规划分析
        4.6.3 行为活动分析
        4.6.4 文化展现分析
        4.6.5 园林绿化分析
    4.7 建军雕塑广场和南昌舰主题园
        4.7.1 修建背景及概况
        4.7.2 整体规划分析
        4.7.3 行为活动分析
        4.7.4 文化展现分析
        4.7.5 园林绿化分析
    4.8 陈云旧居陈列馆和陈云旧居广场
        4.8.1 修建背景及概况
        4.8.2 整体规划分析
        4.8.3 行为活动分析
        4.8.4 文化展现分析
        4.8.5 园林绿化分析
    4.9 小平小道陈列馆
        4.9.1 修建背景及概况
        4.9.2 整体规划分析
        4.9.3 行为活动分析
        4.9.4 文化展现分析
        4.9.5 园林绿化分析
    4.10 本章小结
5 红色文化在南昌市园林景观中的运用分析与总结
    5.1 红色文化在园林景观中的表达载体
        5.1.1 主体建筑中的红色文化
        5.1.2 纪念碑中的红色文化
        5.1.3 景观小品中的红色文化
        5.1.4 元素符号中的红色文化
        5.1.5 园林植物中的红色文化
    5.2 南昌市红色园林景观现状问题
        5.2.1 发展不平衡
        5.2.2 载体的表达形式过于统一
        5.2.3 体验模式较少
        5.2.4 部分革命旧址的保护不到位
        5.2.5 红色园林景观对于主题精神的表达不明显
    5.3 南昌市红色园林景观优化与发展策略
        5.3.1 从均衡发展的角度分析景点布局
        5.3.2 从心理学的角度营造空间环境
        5.3.3 从人的五感中考虑体验模式
        5.3.4 从遗址保护的角度合理开发红色资源
        5.3.5 从文化挖掘的角度丰富载体的表达效果
    5.4 本章小结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鄱阳湖流域水利风景区中典型祠堂现状调查及修缮保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机构调整迎来的新机遇
        1.1.2 水利风景区的发展对古建筑的保护提出更高的要求
        1.1.3 主要领导对传统文化与传统建筑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目的
        1.2.2 意义
    1.3 研究的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祠堂的含义及相关概念的阐述
        1.4.1 古祠堂的含义
        1.4.2 水利风景区中的含义
        1.4.3 鄱阳湖流域范围
        1.4.4 保护修缮的定义
        1.4.5 典型祠堂的选取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国内外学者对水利风景区的研究
        1.5.2 国内外学者对古祠堂建筑的研究内容
        1.5.3 国内外学者对水利风景区与古村落、古建筑结合的研究内容
    1.6 小结
2 鄱阳湖流域祠堂的历史文化概况
    2.1 鄱阳湖流域祠堂的形成与发展
    2.2 鄱阳湖流域祠堂的性质与作用
    2.3 鄱阳湖流域祠堂的文化与社会功能
        2.3.1 文化功能
        2.3.2 社会功能
    2.4 鄱阳湖流域祠堂的形制与演变
        2.4.1 形制特点
        2.4.2 形制演变
    2.5 小结
3 鄱阳湖流域水利风景区中祠堂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鄱阳湖流域水利风景区与祠堂时空分布特点
        3.1.1 水利风景区分布特点
        3.1.2 祠堂的位置分布特点
    3.2 鄱阳湖流域不同片区水利风景区与典型祠堂的调查分析
        3.2.1 鄱阳湖区水利风景区与祠堂
        3.2.2 饶河流域水利风景区与祠堂
        3.2.3 信江流域水利风景区与祠堂
        3.2.4 抚河流域水利风景区与祠堂
        3.2.5 修水流域水利风景区与祠堂
        3.2.6 赣江流域水利风景区与祠堂
    3.3 小结
4 鄱阳湖流域祠堂保护与修缮技术研究
    4.1 国内外古建筑保护与修缮的相关理念
        4.1.1 关于《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
        4.1.2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4.1.3 关于《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
        4.1.4 不同理念的个性与共性
    4.2 基于国内外理念视野下鄱阳湖流域祠堂保护与修缮调查
        4.2.1 基于《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存在的问题
        4.2.2 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存在的问题
        4.2.3 基于《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存在的问题
        4.2.4 文物保护利用现状成因
    4.3 鄱阳湖流域祠堂保护修缮的常见技术
        4.3.1 木构架维修及木构件的修复
        4.3.2 其他建筑构件的修复
        4.3.3 现代技术维护方式
    4.4 祠堂保护修缮工程实例
        4.4.1 景德镇市乐平市涌山村王氏宗祠考察
        4.4.2 抚州市南丰县古竹村梅居公祠考察
        4.4.3 景德镇市瑶里程氏宗祠考察
        4.4.4 九江市修水县城查勋公祠考察
    4.5 小结
        4.5.1 常见修缮问题
        4.5.2 常见修缮方法
5.结论与未来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江西省水利风景区与鄱阳湖流域名单
附录 2:鄱阳湖流域祠堂各县市数量汇总表
附录 3:鄱阳湖流域典型祠堂建筑调查汇总表
附录 4:插图目录
附录 5:江西祠堂各部位名称图
作者简历
致谢

(5)降雨致损堤防快速调查技术与应急处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堤防风险分析发展状况
        1.2.2 GPS导航电子地图发展状况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GPS导航的堤防险情快速调查技术
    2.1 概述
    2.2 堤防隐患稳定性分析评价
        2.2.1 堤顶高程验算
        2.2.2 渗流稳定性分析计算
        2.2.3 边坡稳定性分析计算
    2.3 基于GPS导航的堤防险情快速调查技术
        2.3.1 GPS定位测量方法
        2.3.2 GPS导航地图构建
        2.3.3 GPS导航实现堤防险情快速调查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安市龙湾堤工程应用
    3.1 概述
    3.2 高安市龙湾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2.1 工程概述
        3.2.2 水文气象及地质条件
    3.3 高安市龙湾堤稳定性分析评价
        3.3.1 堤顶高程验算
        3.3.2 渗流稳定分析
        3.3.3 边坡稳定性分析
        3.3.4 龙湾堤稳定性分析总结
    3.4 GPS地图导航在龙湾堤快速调查中运用
        3.4.1 龙湾堤隐患部位确定
        3.4.2 龙湾堤导航地图制作
        3.4.3 龙湾堤地图编制代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龙湾堤应急预案与险情处置技术
    4.1 概述
    4.2 龙湾堤溃堤应急预案
        4.2.1 应急预案编制目的
        4.2.2 应急预案适用范围
        4.2.3 溃堤事件原因及后果分析
        4.2.4 应急指挥机构
        4.2.5 应急预案启动
        4.2.6 事故报告
        4.2.7 应急处置
        4.2.8 应急结束
        4.2.9 灾后处理
        4.2.10 调查与评估
    4.3 堤防险情应急处置技术
        4.3.1 管涌的形成过程及应急处置技术
        4.3.2 漏洞的形成过程及应急处置技术
        4.3.3 决口的形成过程及应急处置技术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南昌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 ——以南昌八一麻纺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外研究背景
        1.1.2 国内研究背景
        1.1.3 江西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工业遗产
        1.4.2 保护与再利用
        1.4.3 整体性保护
        1.4.4 工业遗产旅游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范围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第2章 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成果
    2.1 国外工业遗产研究成果
        2.1.1 国外研究现状及主要成果
        2.1.2 国外再利用成功案例研究
    2.2 国内工业遗产研究成果
        2.2.1 国内研究现状及主要成果
        2.2.2 国内再利用成功案例研究
    2.3 国内外工业遗产再利用比较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南昌市工业发展历史与现状
    3.1 我国工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3.1.1 近代时期
        3.1.2 现代时期
    3.2 南昌市工业发展历史及变迁初探
        3.2.1 南昌市工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3.2.2 南昌市工业发展变迁
    3.3 南昌市工业遗产总体分布概况及特征
        3.3.1 南昌市工业分布
        3.3.2 南昌市工业遗产的特征
    3.4 南昌市工业遗产保护现状及现存分类
        3.4.1 南昌市工业遗产保护现状
        3.4.2 南昌市工业遗产现存分类整理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南昌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策略研究
    4.1 南昌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存在的问题
        4.1.1 政府主导力度不够
        4.1.2 公众参与意识不足
        4.1.3 保护再利用模式单一
    4.2 保护原则
        4.2.1 整体性原则
        4.2.2 真实性原则
        4.2.3 适宜性原则
        4.2.4 可持续性原则
    4.3 保护方法
        4.3.1 调查评估分级
        4.3.2 制定法规政策
        4.3.3 整体性保护
    4.4 保护再利用模式探讨
        4.4.1 创意产业改造
        4.4.2 博物馆展示建筑改造
        4.4.3 城市公园改造
        4.4.4 工业遗产旅游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南昌八一麻纺厂改造再利用案例研究
    5.1 项目背景
        5.1.1 厂房背景简介
        5.1.2 所在区位分析
    5.2 项目调查研究
        5.2.1 场地现状分析
        5.2.2 价值分析
        5.2.3 存在的问题
    5.3 项目定位
    5.4 项目设计
        5.4.1 总体规划
        5.4.2 单体改造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附录A 下塔吉尔宪章
附录B 无锡建议
附录C 南昌市入围江西省第一批优秀近现代建筑名单
附录D 南昌市工业遗产调查表
附录E 南昌市工业遗产现状分布图册
附录F 南昌八一麻纺厂改造设计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公共考古的新尝试 ——以海昏侯墓发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0.1 选题缘由
    0.2 研究背景
    0.3 文献综述
    0.4 选题目的
第1章 公共考古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
    1.1“公共考古”概念阐释
    1.2 典型公共考古实践案例分析
        1.2.1 发掘概况简介
        1.2.2 海龙囤遗址公共考古活动
    1.3 小结
第2章 海昏侯墓公共考古的基础和条件
    2.1 我国公共考古思想日趋成熟
    2.2 政府重视并全力支持
    2.3 专业团队提供技术保障
    2.4 社会关注度高
    2.5 博物馆助力
    2.6 新媒体加持
    2.7 小结
第3章 海昏侯墓的公共考古实践
    3.1 传统媒体的运用
        3.1.1 广播电视报纸
        3.1.2 图书出版
        3.1.3 专题讲座及会议
        3.1.4 考古成果展
    3.2 新媒体的运用
        3.2.1 手机移动客户端的推广及互动
        3.2.2 数字博物馆的建设(网站)
第4章 对海昏侯墓后续公共考古实践的若干建议
    4.1 科学规划遗址公园建设
        4.1.1 遗址公园规划简介
        4.1.2 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及建议
    4.2 深度开发海昏文创产品
        4.2.1 现有文创产品
        4.2.2 可继续开发文创产品
    4.3 有效利用新媒体形式
        4.3.1 新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的冲击
        4.3.2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强强联合”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8)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扎实做好防汛抗旱相关工作(续三)(论文提纲范文)

国家防总
国家减灾委、民政部
长江防总
黄河防总
淮河防总
海河防总
珠江防总
松辽委
太湖防总
国家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
公安部
财政部
国土资源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交通运输部
农业部
商务部
国家卫生计生委
国资委
安全监管总局
国家旅游局
中国气象局
国家能源局
国家海洋局
国家铁路局
中国民航局
国家邮政局
南水北调办
铁路总公司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9)南昌城市空间营造研究 ——作为战略要地的城市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第1章 绪论
        1.1 关于课题
        1.1.1 题目的选定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临水系城市空间形态演绎的研究概述
        1.3.1 国外临水系城市空间形态研究
        1.3.2 国内临水系城市空间形态研究
        1.4 研究范围、内容
        1.4.1 研究范围
        1.4.2 研究内容
        1.5 论文技术手段与创新点
        1.5.1 核心任务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1.5.4 研究创新点
        1.6 地域背景
        1.6.1 南昌市自然地理大略
        1.6.2 南昌市社会人文环境概述
        1.6.3 南昌市军事地位概述
        1.6.4 南昌城市建设大略
第二部分 古代南昌空间营造活动的研究
    第2章 先秦及秦代南昌空间营造活动的研究
        2.1 我国战国及其之前的南昌空间营造
        2.1.1 战国及其之前南昌区域的遗址发掘状况
        2.1.2 战国及其之前南昌地区的文化博弈
        2.1.3 战国及其之前南昌地区建筑模式
        2.2 我国秦代南昌空间营造
        2.2.1 秦代南昌地区的军事地位
        2.2.2 秦代南昌地区的文化博弈
        2.2.3 秦代南昌地区的空间营造
    第3章 汉至五代南昌城市空间营造研究
        3.1 五代以前南昌城市空间的营造因子
        3.1.1 汉朝影响南昌空间发展博弈因子的分析
        3.1.2 六朝影响南昌空间发展博弈因子的分析
        3.1.3 隋、唐、五代影响南昌空间博弈因子的分析
        3.2 五代以前南昌地区的空间营造
        3.2.1 汉代南昌地区城市空间的营建
        3.2.2 六朝时期南昌城市空间营造之研究
        3.2.3 隋至五代时期南昌城市空间营造之研究
        3.3 汉至五代时期南昌城市空间尺度研究研究
        3.3.1 体
        3.3.2 面
        3.3.3 线
        3.3.4 点
    第4章 宋至晚清南昌城市空间营造研究
        4.1 南昌宋以前的历史时代背景
        4.2 宋至晚清影响南昌空间发展博弈因子的分析
        4.2.1 宋至晚清南昌在地域政治上地位
        4.2.2 宋至晚清南昌在地域经济上的地位
        4.2.3 宋至晚清南昌在地域文化上的发展
        4.2.4 宋至晚清南昌在地域军事上的地位
        4.3 宋至晚清阶段南昌地区城市空间尺度研究
        4.3.1 体
        4.3.2 面
        4.3.3 线
        4.3.4 点
        4.4 小结
第三部分 近代南昌城市空间营造研究
    第5章 1859~1919年的南昌城市空间营造研究
        5.1 近代南昌发展的历史背景
        5.1.1 维新思想在南昌的影响
        5.1.2 九江开埠对南昌的影响
        5.1.3 新型工、商企业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5.2 1859~1919年的南昌空间营造研究
        5.3 小结
第四部分 现代南昌城市空间营造研究
    第6章 1919~1949年的南昌城市空间营造研究
        6.1 1919~1939年的南昌城市空间营造的研究
        6.1.1 五四运动对南昌产生的影响
        6.1.2 1919~1939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在南昌的影响
        6.1.3 1919~1939军事斗争对南昌的影响
        6.1.4 1934年开始的新生活运动对南昌的影响
        6.2 1939~1949年的南昌城市空间营造研究
        6.2.1 1939~1945军事较量对南昌城市营造的影响
        6.2.2 1945~1949军事较量对南昌城市营造的影响
        6.3 1919~1949年的南昌城市空间尺度的研究
        6.3.1 体
        6.3.2 面
        6.3.3 线
        6.3.4 点
        6.4 小结
第五部分 现代南昌城市空间营造研究
    第7章 1949~1979年的南昌城市空间营造
        7.1 1949~1979年的南昌城市空间的维护
        7.1.1 1949年军事斗争对南昌产生的影响
        7.1.2 1949~1959年对南昌城市的维护、设计及营建
        7.1.3 1959~1979年对南昌城市的维护与设计
        7.2 1949~1979年南昌城市空间营造的特征分析
        7.2.1 计划经济体系下南昌城市空间营造
        7.2.2 1949~1979年南昌房地产业的发展
        7.3 1949~1979年南昌城市空间的营造尺度分析
        7.3.1 体:城市突破“团型”限制向外拓展,形成“熊掌”状结构
        7.3.2 面:工业区的逐渐形成
        7.3.3 线:南北主轴及四条主干道的形成
        7.3.4 点:由集会广场向纪念广场的转变
        7.4 小结:伴随道路的增长而发展的城市
    第8章 1979~2009年的南昌城市空间营造研究
        8.1 1979~2009年的南昌城市空间的维护
        8.1.1 1979~1989年的南昌城市空间的维护
        8.1.2 1989~1999年的南昌城市空间的维护
        8.1.3 1999~2009年的南昌城市空间的维护
        8.2 1979~2009年南昌城市空间的营造特征解析
        8.2.1 市场经济作用下南昌城市空间的营造理念
        8.2.2 南昌城市建设中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
        8.3 1979~2009年南昌城市空间营造的尺度分析
        8.3.1 体:从一江两岸到一核五片
        8.3.2 面:工业用地的分布日渐合理
        8.3.3 线:道路体系日益完善
        8.3.4 点:火车站
        8.4 小结
    第9章 南昌城市空间营造过程中的历史动力机制
        9.1 多文化交融下的空间营造
        9.2 军事斗争影响下之南昌空间营造
        9.3 经济体制影响下之南昌空间营造
    第10章 展望:南昌城市空间未来建设预测
        10.1 2009~2039年多种文化交融下的城市空间
        10.1.1 南昌中低收入群体居住问题解决:保障性住房营建
        10.1.2 文脉的延续:南昌历史老街区的延续
        10.1.3 经济与生态间的平衡:南昌城市建设的低碳发展
        10.1.4 英雄城文化品牌的打造
        10.2 未来南昌城市空间尺度展望
        10.2.1 体:“一江两岸、两核八片”的城镇空间骨架
        10.2.2 面:复合文化交织下的城市空间拼贴
        10.2.3 线:“三环”、“十一射”营造半小时经济圈
        10.2.4 点:复合文化交织下的空间标志
        10.3 小结:多种文化交融下之南昌开放式空间博弈
        10.3.1 南昌将携手他城打造中国经济之第四级
        10.3.2 营造多种文化交融下城市空间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10)鄱阳湖区历代防洪方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对洪水灾害的研究
        1.2.2 我国对洪水灾害的研究
        1.2.3 对现有研究的思考
2. 研究区概况
    2.1 鄱阳湖区的演化与发展
        2.1.1 鄱阳湖区的地域范围和地理概况
        2.1.2 鄱阳湖的演变与现状
        2.1.3 鄱阳湖区历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2 鄱阳湖区历代洪灾演变及其成因
        2.2.1 鄱阳湖区历代洪灾演变
        2.2.2 鄱阳湖区洪灾原因分析
3. 鄱阳湖区历代防洪思想与措施
    3.1 先秦至南北朝----防洪思想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3.1.1 防洪思想与政策
        3.1.2 防洪措施
        3.1.3 主要治水人物
    3.2 隋唐宋元时期----防洪思想的大发展时期
        32.1 防洪思想与政策
        3.2.2 防洪措施
        3.2.3 主要治水人物
    3.3 明清时期----防洪思想的繁荣时期
        3.3.1 防洪思想与政策
        3.3.2 防洪措施
        3.3.3 城市防洪
        3.3.4 主要治水人物
    3.4 民国时期----防洪思想承前启后的过渡期
        3.4.1 防洪思想与政策
        3.4.2 水利机构与立法
        3.4.3 防洪措施
    3.5 建国以后----防洪思想体系的形成和不断完善时期
        3.5.1 防洪思想与水利方针
        3.5.2 水利机构与立法
        3.5.3 防洪措施
        3.5.4 城市防洪
4. 鄱阳湖区今后防洪建设的途径
    4.1 鄱阳湖区历代防洪思想与措施的经验启示
    4.2 鄱阳湖区今后防洪建设的途径
        4.2.1 科学规划,建设高标准的现代化防洪工程体系
        4.2.2 加强湖区水土保持工作,为湖区防洪建设提供生态安全屏障
        4.2.3 加强防洪非工程措施,建立综合防洪管理体制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全国堤防加固技术研讨会在江西省南昌市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现代漆画研究[D]. 郭立忠. 南京艺术学院, 2021(02)
  • [2]继往开来责在斯 ——国立中正大学农学院研究(1940-1949)[D]. 郑瑶.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
  • [3]红色文化在南昌现代园林景观中的应用研究[D]. 付强.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3)
  • [4]鄱阳湖流域水利风景区中典型祠堂现状调查及修缮保护技术研究[D]. 杨丹丹. 南昌工程学院, 2019(04)
  • [5]降雨致损堤防快速调查技术与应急处置研究[D]. 张志国. 南昌工程学院, 2018(06)
  • [6]南昌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 ——以南昌八一麻纺厂为例[D]. 罗娜. 南昌大学, 2017(02)
  • [7]公共考古的新尝试 ——以海昏侯墓发掘为例[D]. 黄雪薇. 江西师范大学, 2017(04)
  • [8]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扎实做好防汛抗旱相关工作(续三)[J]. 本刊编辑部. 中国应急管理, 2016(07)
  • [9]南昌城市空间营造研究 ——作为战略要地的城市案例[D]. 庞辉. 武汉大学, 2013(01)
  • [10]鄱阳湖区历代防洪方略研究[D]. 焦双娜. 华中师范大学, 2013(S2)

标签:;  ;  ;  ;  ;  

全国路堤加固技术研讨会在江西省南昌市召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