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Auto CAD中图像控件菜单制作的几个技术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熊红亮[1](2021)在《基于三维重建的建筑电气自动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建筑电气设计是建筑工程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建筑电气设计人员通过学习相关的电气知识,人为地读取各类复杂的建筑图纸,然后结合相应国家电气类规范才可完成设计。目前,建筑电气设计主要以设计二维平面图为主,并处于半人工手绘阶段,存在设计效率低、易发生人为错误等弊端。同时,在实际工程中,二维平面设计图呈现信息的方式单一、可读性差,导致施工效率低下。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在实现二维建筑图纸三维可视化的同时完成建筑电气设计自动化的研究方案。首先,以二维建筑图纸为基础,识别图纸中的注释文字以及建筑结构,结合提取的信息将二维图纸三维可视化,然后进行通过优化设备数量及布线方式,实现三维电气图纸自动设计。方案旨在提高建筑电气图纸设计的效率及其可读性,为实际工程提供便利。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对课题所需要的基础理论和相关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三维重建的建筑电气自动设计的研究框架,并依次以各部分为研究对象,分步完成方案的研究。(2)为获取三维重建所需的建筑结构信息,分别对建筑图纸进行预处理、墙体识别、字符识别,最终完成建筑信息提取并以仿真实验确定了该方案的可行性。(3)为完成墙体的三维重建可视化,开发了基于Auto CAD的墙体三维重建程序,同时为实现电气设备的自动计算功能,开发了基于MATLAB的照度计算程序和插座计算程序,并以Excel文件作为桥梁实现两部分的信息交换。(4)为完成电气设计自动布线,建立了三维空间下的电气布线数学模型,提出了基于房间属性的回路划分策略,并通过混合粒子群算法实现设备间的导线连接,通过仿真实验验证可行性后,在三维重建程序基础上开发了三维电气自动布线程序。通过实验验证,本文所提出的实现墙体三维重建的建筑电气自动设计方案能实现较好的可视化和自动化设计,为今后建筑电气设计制图一体化的研究提供了思路。
王华琴[2](2021)在《袜品图像特征提取与制版文件生成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袜业制造行业从传统的手工生产逐步向数字化、智能化和柔性化的方向转型,但在袜品反求生产领域尚处在传统的人工打样阶段。本文结合袜子制版文件特征与图像特征提取技术的发展现状,将三维立体袜品转换为正反面拼接的数字图像,对样板袜品进行图像采集、袜子制版文件反求、袜子制版文件二次设计等功能设计,研发一种数字化、自动化的袜子制版文件反求生成系统。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颜色、形状特征对袜筒分割算法进行设计。通过颜色特征提取实现了袜子正反标准图像中的罗口定位和坐标提取;通过区域面积的形状特征描述实现了直袜板标准图像中矩形袜筒的提取;通过图像掩膜实现了曲袜板标准图像中袜筒的提取,设计了基于区域划分的微分校正方法将曲袜筒变形得到矩形袜筒;(2)基于像素融合对袜子制版文件反求生成算法进行设计。基于灰度匹配拼接算法、最小方差量化法,分别生成基于直、曲袜板的袜子制版图像;基于像素融合的方法对以上两种袜子制版文件进行像素融合生成的像素完整的袜子制版文件;对其轮廓线提取进行评估,从3种袜子制版文件中选择与样板袜品最贴合的作为反求生成的袜子制版文件。(3)对图像的图案、颜色二次设计算法进行设计。在建立图案基元、颜色数据库的基础上,基于区域生长算法选定设计区域,对袜子制版文件进行图案、颜色二次设计;(4)利用MATLAB R2017b软件平台中的图像处理工具箱、APP Designer对袜子制版文件反求生成系统进行应用程序开发,实现袜子制版文件的反求与二次设计。该系统经实验验证,满足袜子制版文件的反求生成功能,可去除企业打样环节,缩短袜品的生产周期。在反求生成的袜子制版文件基础上进行二次设计,丰富了袜品的图案样式,使得袜子反求生产更加数字化、柔性化和智能化。
管晓东[3](2021)在《基于自动测试虚拟平台的3d实验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近年来高校采取了诸多方案以缓解学生人数与实验仪器数量之间的矛盾。随着信息化教学的不断发展,高校使用计算机开发程序以模拟实验流程,已研发出相关虚拟实验代替传统实验。本文在此背景下设计了基于三维引擎的虚拟实验,不依赖传统测试软件内置函数,独立开发完成了三维实验的各项功能。与传统的二维虚拟仿真实验相比,该实验不仅模拟了实验流程,同时还具有很好的真实感与沉浸感。最后将该实验发布到网络上,使用户能够不受时空限制操作实验。首先本文根据实验需求确定开发软件为3dsMax与Unity3D。在3dsMax中分别对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电脑以及相关实验环境建模,设计的模型与真实模型相差无几。最后将模型导入Unity3D中并搭建实验环境。其次本文确定了实验开发架构。摒弃传统的Unity3D的开发思路,本文采用了多模块架构思想开发,分别设计了实验的登录模块、仪器生成模块、连线模块、仪器面板模块与相机管理模块,采用总管理模块GameManager(总控)脚本对各个模块进行管理。使项目代码耦合性更低,方便今后对此实验进行扩展。设计了实验所需的二维曲面绘制控件,可对波形进行良好的展示。根据波形公式设计了波形数据的生成与处理模块,通过消息中心模块传递生成的波形信息。然后本文基于Unity3D中的UGUI(图形编程界面)模拟了脉冲波形实验的编程系统。总控制脚本管理了各个面板的脚本输入,通过字符串模拟比较用户程控指令的输入正误。通过多脚本控制对比判断用户输入的指令组合是否正确,最终显示波形及测量参数,模拟了脉冲波形实验编程的流程。最后本文采用WebGL(Web Graphics Library)技术发布实验,经过场景与光照优化等手段降低实验资源消耗。将项目打包成WebGL格式后发布到Tomcat服务器,用户可通过浏览器访问并操作实验。经过测试,实验流畅运行于浏览器上。相比较传统的二维虚拟实验,本实验在模拟相应实验流程的同时使用户能够产生更加真实的操作体验。
陈宇[4](2021)在《面向图像的非刚体三维重建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对物体三维重建的研究多数是在形状大小不会发生改变的刚性物体上,而非刚体作为现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对其三维重建的方式也是基于刚体重建。这些方式将物体尽量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建模,易产生模型重建偏差,导致很难还原非刚体的局部特征与生理形态。基于此,本文以研究非刚体的鸟类为例,分析与研究已有数据集,重定义鸟类骨架与关键点信息,设计基于局部刚度能量优化的非刚体三维重建算法。对比已有算法并进行实验,本算法取得了对细节还原更好的三维重建效果。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以下部分:(1)提出了非刚体局部刚度的形变算法。通过对鸟类的骨架分析,本文重定义了鸟类关键点,重点标注了易产生形变的关键部位。同时基于旋转矩阵与局部刚度的定义,结合壳能量函数优化方法,设计了非刚体局部刚度的形变算法。本算法将各个局部的刚度能量根据产生形变的权值分配来最小化,使得模型局部部位的微小形变更加拟合图像的局部特征的同时,不影响模型其余部位的形变。对比实验表明,关键点正确估计指标(PCK)平均高出对比算法模型2.55%,验证了局部刚度对于非刚体模型局部形变的促进作用。(2)提出了面向图像的非刚体三维重建算法。基于非刚体局部刚度的形变算法,旨在重建出完整的非刚体,本算法融合非刚性形变模块、相机位姿预测模块与纹理预测模块,将优化后的数据集预处理,通过最小化联合损失函数,执行对鸟类平均模型形变,重建出鸟类在关键点标注与局部非刚性形变约束下的三维模型,进而拟合鸟类这一非刚体物种的生理形态特征。本算法在交并比(Io U)指标中优于平均模型,以及在关键点正确估计指标(PCK)高出局部算法3.01%,证明了本算法在面向图像的非刚体三维整体重建中取得了正向效果。(3)设计并实现了面向图像的非刚体三维重建系统。基于本文算法框架,分析了非刚体重建的具体需求及其意义,设计了系统整体下各个模块的功能,实现了基于Django的面向图像的非刚体三维重建Web应用系统。本系统不仅能为用户展示已有的模型重建结果,还提供对自定义上传图像实现三维重建的功能。另外,本系统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交互界面与良好的交互体验。本文着重关注非刚体在局部的形变,使得重建模型在一定指标上达到非刚性形变的效果,因此也设计与实现了面向图像的非刚体三维重建系统形成应用。
刘力墉[5](2020)在《水电机组设备结构学习培训系统的研发》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繁荣发展,全社会的用电量也越来越多,为了使用户用上高质量的电能,确保供电过程的安全和可靠,水电装机容量不断增大,设备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其日常维护运行的难度也在上升。传统培训模式对于检修人员的培训效率低下、学习成本高昂,已经不适应当前水电行业的高速发展。为了让培训学员快速学习、理解水电机组的设备结构及相关知识,本文将近年来发展迅速的虚拟现实技术,与水电行业的培训领域相结合,为解决传统培训模式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以UG12作为建模工具,Unity3D引擎为开发平台,设计研发了一套水电机组设备结构学习培训系统。该系统采用C#作为交互脚本的开发语言,实现了第一人称漫游、设备属性查询、视角切换、设备结构自由展示、设备交互操作、简单事故演示等功能。以实际水电厂现场场景为基础,搭建了虚拟环境,为培训学员提供近乎真实的“浸入式”感观体验。该系统通过可视化的三维模型还原了水电厂现场情景,给培训学员提供了生动、直观的培训内容。学员通过功能界面与系统进行交互,能够全面、系统的掌握水电机组设备的整体结构及相关知识,节约了培训成本的同时降低了安全隐患,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在快速培训员工、深化员工能力和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王嘉星[6](2020)在《基于BIM的土石坝渗流安全监控与预警》文中提出随着信息化技术在工程领域的高速发展,利用信息化技术高效的管理工程信息也正在工程领域普及。土石坝作为水利枢纽中的挡水建筑物,起着防洪蓄水的作用,其在运营期的渗流情况,关乎着下游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通过高效快捷的信息管理系统及时,准确的掌握渗流信息情况,可以有效的保障土石坝安全健康的运行。本文就如何创建高效快捷的信息管理系统问题,主要开展了基于BIM的土石坝渗流监测与预警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土石坝渗流信息存储与调用。根据土石坝各类工程图纸与工程文件,利用BIM软件Revit与Civil 3D通过装配式思想创建土石坝不同部位的构件,进行拼接得到三维BIM模型;利用Revit的参数化特性与视图管理功能,开发三维BIM模型的信息存储与可视化表达能力;最终得到可以存储与调用工程信息的BIM模型。利用SQL Server软件建立土石坝信息数据库,用来存储BIM模型难以存储与管理的工程信息;在Visual Studio程序开发软件上,通过Win Form控件设计SQL数据库前端界面;使用C#编程语言,通过Revit API将前端界面中的渗流监测信息窗体镶入Revit界面中,方便渗流信息的集成管理。2、土石坝渗流指标拟定及实时渗流可视化监查功能开发。根据热传导定律与渗流定律的相似性,通过ANSYS有限元软件热模块分析了土石坝在不同库水位下的渗流情况,并计算出了渗流量,以此为参考判断土石坝渗流量是否异常;根据大坝安全监控理论,构建了单测点测压管水位统计模型,通过监测数学模型法拟定了测压管水位的监控指标,来判断测压管水位是否异常;利用水利规范对土石坝各分区土体进行分析,得到各分区的渗流变形类型及相应的渗流容许坡降比,来判断渗流坡降是否过高。建立Revit族参数控制形状的监测族模型,使用C#编程语言,通过ADO.NET体系、Revit API及文件流命令开发渗流情况监视功能,实现监测渗流数据定时导入SQL数据库、渗流情况的查看显示及BIM模型渗流情况可视化。3、土石坝渗流异常预警方式。建立Revit族参数控制形状与颜色的监测族模型,通过族参数中的公式栏设置判断逻辑,使用C#编程语言,通过Revit API开发渗流异常可视化预警,即在BIM模型中出现渗流异常时监测族会以异常情况的颜色来显示;使用C#语言,在渗流监测信息窗体中开发弹窗预警功能;使用C#语言,通过互联网协议,以网络短信发送平台为媒介,开发短信预警功能。
王灿[7](2020)在《自动铺布裁剪单元虚拟仿真的设计与实践》文中提出自动铺布裁剪单元作为一种新型的服装自动化生产设备,在提高服装生产效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它在为企业创造巨大利润的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许多困扰。对于从未使用过该设备的人来说,如何正确使用它们一直是一个难题;在学习设备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原材料的浪费;有些设备在不熟练掌握的情况下使用容易发生安全隐患;对于学生来说,大多数学校的工艺实验室缺少这样的大型设备,很难有直接操作的机会。本文运用虚拟仿真技术,开发了一套自动铺布裁剪单元虚拟仿真软件,来解决自动铺布裁剪单元在学生学习、工厂培训时所出现的不便问题,并通过前期调研和深入研究得出自动铺布裁剪单元虚拟仿真的设计与实践具有丰富虚拟仿真技术多领域的应用模块、有效促进使用者学习积极性、增加学习资源多样性、降低学习设备的培训成本等研究价值。做出适用于服装生产设备培训方面的自动铺布裁剪单元虚拟仿真软件,并总结出一整套虚拟仿真软件的开发设计流程。
马艳飞[8](2020)在《基于Trio控制器的书写机器人控制与优化》文中研究说明运动控制是自动控制技术和伺服驱动技术等技术组成的综合性技术。运动控制器作为决定自动控制系统性能的主要器件,数控系统采用运动控制器将成为新一代数控技术发展潮流,运动控制器亦将成为数控系统的核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设备精度要求越来越高,对高端数控技术的研发更是必不可少的。本文所研究的书写机器人控制与优化是基于Trio控制器的,采用闭环的NC嵌入PC结构的控制系统,结合TrioMC405运动控制器组成一个操作方便、灵活且控制精度更高的自动控制系统,使机器人的书写功能得以实现。基于Trio控制器的书写机器人控制与优化的研究,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完成:一是硬件方面的设计,主要是对运动控制器、伺服电机、伺服驱动器、机械操作台等硬件的型号进行选择,正确运用各个硬件和部署各硬件之间的电路连线;二是软件方面的设计,主要是通过Visual Studio编程软件运用Trio BASIC语言对控制系统的控制界面进行设计和编程,完成控制系统软件部分的设计。通过结合硬件方面的设计和PC软件的编程对整个控制系统进行控制,实现基于Trio控制器的自动书写机器人机构控制与优化。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掌握控制系统和操作系统的整个流程,对数控系统及Trio-MC405控制器进行加深研究。本文首先对“丿”、“上”、“未”、“向”等几个简单文字进行了编程,并对其书写轨迹进行了仿真和调试,验证了所研究的基于Trio控制器的自动书写机器人控制与优化能够实现并符合所预期的效果,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使书写机器人能完成如“强”、“陈”等复杂汉字的书写,并能与实际相结合实现更为复杂的书写功能,最终达到一个更有效的研究成果。
钟浩龙[9](2020)在《复杂薄壁结构车身正向概念设计研究》文中认为车身作为乘客的主要活动空间,结构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乘客生命安全,研究表明,车身结构对整车刚度的影响较大,可以达到60%以上,所以车身的结构设计是整车开发流程中的重要一环。概念设计和详细设计是车身设计流程中的两个关键阶段,其中,概念设计阶段占据车身开发周期40%左右的时间,是进行车身结构设计的关键阶段,主要是对车身的静刚度、动刚度和碰撞安全性等结构性能进行设计研究,并且从设计成本上考虑,此阶段决定了车身设计70%的成本。根据设计初期是否有详细的参考模型,概念设计可以分为正向概念设计和逆向概念设计,传统的车身设计以逆向为主,主要是对现有的模型进行改型设计,但对于以性能为主导的车身结构设计,正向概念设计的优越性更强。然而,车身结构正向设计缺少详细的模型参数,无法快速对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因此研究适用于正向概念设计的结构分析方法,摆脱模型参数缺少的限制,对提高车身设计效率,实现新型车身的研发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实现复杂薄壁结构车身正向概念设计为目的,对薄壁结构车身正向概念设计数学建模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展开研究。在介绍正向概念设计的研究背景和重要意义的条件下,阐述了实现概念车身结构数学建模的主要方法,总结了现有国内外车身梁单元和接头单元的数学建模方法,指出在概念设计阶段考虑车身复杂薄壁梁和接头柔度特性的重要工程价值和理论意义。完善关于复杂薄壁主断面的属性计算方法,开发了相应的主断面属性计算管理平台,并进一步搭建车身概念设计系统平台,以促进薄壁结构车身正向概念设计效率。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建立薄壁车身框架结构的刚度链数学模型,实现以车身性能为主导的薄壁车身结构分析。以简化的对标车车身几何数据为模型载体,考虑车身薄壁梁单元的复杂截面几何特征,以薄壁传递矩阵法为主要计算分析工具,将简化车身模型转化为由半刚性薄壁梁组成的空间框架结构,从而实现概念设计车身的弯曲刚度、扭转刚度和一阶振动频率的性能分析。(2)改善车身接头模型的简化方法,提高车身结构性能分析的计算精度。根据车身接头的柔度特性,以三拉簧三扭簧的星型弹簧模型作为接头简化模型,由传统梁理论构建接头计算数学模型,将接头模型的实际响应参数作为输入条件代入数学模型,从而获得接头对应各分支对应的刚度系数。并进一步研究接头的代理模型,以截面力学属性为自变量,接头刚度系数为因变量,通过神经网络拟合的方法构建了接头的代理模型,为车身接头性能的全参数设计打下基础。(3)推导了复杂薄壁截面力学属性的计算方法,提高车身薄壁结构刚度链数学建模的效率。研究薄壁车身结构刚度链建模所需的截面力学属性信息,将车身主断面根据截面几何特点分为开口截面、闭口截面和混合截面,分别推导车身主断面力学属性计算方法,提高车身刚度链建模的效率。并提出主断面属性信息管理方法,基于My SQL和Matlab的混合编程,建立主断面力学属性计算平台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在车身结构设计提供完善的主断面数据支持。(4)开发了基于薄壁梁理论的车身概念设计系统软件平台,通过优化算例验证了平台的可行性。在Matlab的开发环境下,开发了交互式车身概念设计系统软件平台,包含前处理、计算和后处理三大模块,对车身几何参数数据的输入、车身数学模型的建立和约束/加载等边界条件的添加,作出统一的系统规定。可以实现对薄壁车身模型的结构性能分析和主断面形貌优化设计,为验证系统平台的有效性,以车身结构的静态刚度和一阶频率为约束条件,对对标车型的主断面进行形貌优化设计。
朱斌[10](2020)在《基于Unity3D的天然气站场三维可视化信息系统开发》文中指出天然气作为环保清洁能源,使用越来越广泛,天然气站场是天然气运输的核心节点。由于天然气具有易燃、易爆的固有属性,站场的安全管控一直是确保站场平稳运行的关键环节,信息化可视技术可以有效提升天然气站场管控的信息化、数字化和本质安全化水平。目前其在站场管理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采用,但是目前天然气站场对于信息的表现形式大多为二维的场景,无法准确模拟天然气站场的真实生产运行环境,给实际的应用带来了一定的障碍和局限。本文以天然气站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数据源的搜集并结合现场的调研情况,使用三维建模软件3ds Max,利用标准基本体建模、网格建模、多边形建模和编辑修改器建模的方法对天然气站场进行了与真实场景相同的三维还原,保障了用户在体验系统过程中的真实感。采用减少模型面数和纹理映射的方式对三维模型进行减面工作,提升系统运行流畅度。将模型整合后设置导出格式导入Unity3D,在Unity3D中进行进一步的开发研究。本文主要利用Unity3D虚拟引擎和SQL Sever数据库,进行系统仿真构建,分别完成了场景构建、漫游功能实现、信息数据库构建和UI界面构建,为系统最终开发奠定了基础。通过系统界面设计、功能模块设计和架构设计,实现了包括日常巡检、数据监控、设备管理、资料管理、风险分析、应急物资、安全预警和应急响应的8个模块的功能,建立了一套天然气站场三维可视化信息系统,更加精确的模拟天然气站场的真实生产场景,基本做到了天然气站场日常生产活动全过程的全覆盖。通过本文的系统开发研究,验证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天然气站场中应用的可行性,可以作为天然气站场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借鉴和参考。
二、关于Auto CAD中图像控件菜单制作的几个技术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Auto CAD中图像控件菜单制作的几个技术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三维重建的建筑电气自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建筑图纸的三维重建研究现状 |
1.2.2 建筑图纸的电气自动设计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 论文安排 |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方法 |
2.1 建筑图纸的三维重建方法 |
2.1.1 承重墙的识别方法 |
2.1.2 普通墙的识别方法 |
2.1.3 窗、门的识别方法 |
2.1.4 三维重建技术 |
2.2 电气设备的计算方法 |
2.2.1 照明灯具数量的计算方法 |
2.2.2 照明灯具的布置方法 |
2.2.3 插座的布置方法 |
2.3 电气回路的布线方法 |
2.3.1 电气回路的划分要求 |
2.3.2 相关布线方法 |
2.4 本文的研究框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图形识别的建筑图纸信息提取 |
3.1 建筑图纸的预处理 |
3.1.1 图像二值化 |
3.1.2 图像倾斜校正 |
3.2 建筑墙体的识别 |
3.2.1 承重墙的识别 |
3.2.2 普通墙体的识别 |
3.3 建筑信息的提取 |
3.3.1 字符图元的提取和规范化处理 |
3.3.2 建筑房间类型的识别 |
3.3.3 建筑标高的识别 |
3.4 仿真实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三维重建的参数化设计研究 |
4.1 AutoCAD的二次开发 |
4.1.1 二次开发的语言 |
4.1.2 Visual LISP的应用 |
4.2 基于AutoCAD的三维重建程序设计 |
4.2.1 AutoCAD的三维设计 |
4.2.2 墙体的三维重建算法 |
4.2.3 墙体的三维重建程序设计 |
4.3 基于MATLAB的照明和插座的计算程序 |
4.3.1 基于MATLAB的参数化设计 |
4.3.2 照明和插座计算程序的实现 |
4.4 仿真实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三维图纸的电气优化布线设计 |
5.1 三维电气布线模型的建立 |
5.1.1 三维电气布线的内容及过程 |
5.1.2 三维电气布线模型的设定 |
5.1.3 电气回路布线的目标函数建立 |
5.2 基于混合粒子群的布线优化算法 |
5.2.1 电气回路划分策略的提出 |
5.2.2 混合粒子群算法介绍 |
5.2.3 算法设置 |
5.3 仿真实验验证 |
5.3.1 算例描述 |
5.3.2 参数设置及模型改进 |
5.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4 电气自动布线程序的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袜品图像特征提取与制版文件生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反求工程应用现状 |
1.2.2 图像特征提取研究现状 |
1.2.3 图像处理技术在针织品中的应用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2 袜子制版文件反求生成系统总体设计 |
2.1 袜子制版文件概述 |
2.2 图像特征提取算法 |
2.2.1 颜色特征提取 |
2.2.2 形状特征提取 |
2.2.3 图像变形算法 |
2.2.4 算法选择与应用 |
2.3 袜子制版文件反求生成系统架构设计 |
2.3.1 袜子特征及关键参数分析 |
2.3.2 系统设计目标 |
2.3.3 系统方案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形状特征的袜筒分割算法设计 |
3.1 直袜板、曲袜板的袜子正反图像采集 |
3.1.1 图像采集系统的方案设计 |
3.1.2 图像采集系统的工作流程 |
3.2 基于颜色特征的袜子罗口定位 |
3.2.1 袜板颜色范围确定 |
3.2.2 袜板区域识别 |
3.2.3 罗口坐标提取 |
3.3 直袜筒区域提取 |
3.3.1 直袜筒区域描述 |
3.3.2 图像分割 |
3.4 曲袜筒区域提取 |
3.4.1 曲袜筒区域描述 |
3.4.2 图像分割 |
3.5 基于区域划分的微分曲袜筒区域校正 |
3.5.1 曲袜筒区域划分 |
3.5.2 袜筒微分校正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像素融合的制版文件生成算法设计 |
4.1 图像拼接 |
4.1.1 基于灰度匹配的图像拼接算法 |
4.1.2 直袜板袜筒拼接 |
4.1.3 曲袜板袜筒拼接 |
4.1.4 基于直、曲袜板的袜筒图像像素融合 |
4.2 袜子制版文件的反求生成 |
4.2.1 基于颜色量化的制版文件生成 |
4.2.2 轮廓线提取 |
4.3 不同制版文件的对比评估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5 袜子制版文件二次设计算法设计 |
5.1 图案的二次设计 |
5.2 基于区域生长算法的图像分割 |
5.3 颜色的二次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6 袜子制版文件反求生成系统开发与实验验证 |
6.1 系统开发 |
6.1.1 系统开发环境 |
6.1.2 功能模块技术开发 |
6.1.3 软件界面设计 |
6.2 实验验证 |
6.3 系统操作介绍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得研究成果 |
(3)基于自动测试虚拟平台的3d实验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三维虚拟实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三维虚拟实验架构设计分析 |
2.1 三维虚拟实验开发工具选型及特点 |
2.1.1 Unity3D开发三维项目的优势 |
2.1.2 三维虚拟实验特点 |
2.2 虚拟测试实验总体方案设计 |
2.2.1 三维虚拟测试实验功能分析 |
2.2.2 三维虚拟测试实验开发思路 |
2.2.3 三维虚拟仿真实验的总体框架设计 |
2.3 三维虚拟测试实验的关键难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三维脉冲波形参数实验的模型与功能设计与实现 |
3.1 实验仪器与场景的建模 |
3.1.1 三维建模工具选择 |
3.1.2 虚拟仪器建模规范 |
3.1.3 实验仪器本体模型建模处理流程 |
3.1.3.1 仪器模型外部轮廓建模 |
3.1.3.2 三维仪器模型子模型建模 |
3.1.3.3 制作贴图及材质 |
3.1.4 三维资源搭建场景 |
3.2 三维脉冲波形参数实验的各个模块设计 |
3.2.1 三维脉冲波形参数测试实验的整体架构设计 |
3.2.2 三维脉冲波形测试实验登录模块设计 |
3.2.3 三维虚拟仪器的拖拽生成模块设计 |
3.2.4 三维脉冲波形参数实验相机管理与场景漫游设计 |
3.2.5 三维脉冲波形参数实验仪器连线设计 |
3.2.6 虚拟仪器的面板操作设计 |
3.3 三维脉冲波形参数实验场景优化设计 |
3.3.1 基于ResMgr的场景资源加载优化 |
3.3.2 实验场景基于烘焙模式的光照资源优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三维脉冲波形参数实验的波形与编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三维脉冲波形参数实验波形处理模块的设计 |
4.1.1 基于轮询函数的波形数据输入模块设计 |
4.1.2 基于Linerenderer的波形显示模块设计 |
4.1.3 虚拟信号发生器的波形生成模块设计 |
4.1.4 虚拟示波器的信号显示模块设计 |
4.2 三维脉冲波形参数实验基于UGUI的编程模块设计 |
4.2.1 三维虚拟编程系统界面设计 |
4.2.2 基于GameManager的编程输入处理模块的设计 |
4.3 虚拟实验消息分发与事件中心模块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三维脉冲波形参数实验发布与优化 |
5.1 三维脉冲波形参数实验的发布 |
5.1.1 基于WebGL的三维测试实验发布流程 |
5.1.2 基于Tomcat的服务器搭建 |
5.1.3 虚拟测试系统的打包与发布 |
5.2 三维脉冲波形测试实验测试 |
5.2.1 基于Profiler工具的项目优化 |
5.2.2 浏览器场景运行测试 |
5.2.3 三维脉冲波形参数实验的测试总结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面向图像的非刚体三维重建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创新 |
1.4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二章 面向图像的非刚体三维重建理论基础 |
2.1 物体的三维表示方式 |
2.1.1 点云 |
2.1.2 体素 |
2.1.3 网格 |
2.1.4 其他表示方式 |
2.2 相机透视投影 |
2.2.1 相机成像原理 |
2.2.2 坐标系转换 |
2.2.3 相机标定参数 |
2.3 卷积神经网络基础理论 |
2.3.1 卷积神经网络 |
2.3.2 残差神经网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非刚体局部刚度的形变算法研究 |
3.1 非刚体刚度分析 |
3.1.1 鸟类骨架分析 |
3.1.2 局部刚度 |
3.2 非刚体局部形变算法 |
3.2.1 旋转矩阵 |
3.2.2 形变权重 |
3.2.3 刚度能量优化算法 |
3.3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3.3.1 实验环境 |
3.3.2 实验流程 |
3.3.3 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面向图像的非刚体三维重建算法 |
4.1 非刚体图像数据集预处理 |
4.2 模型重建算法框架设计 |
4.3 损失函数设计 |
4.3.1 非刚性形变模块 |
4.3.2 相机位姿预测模块 |
4.3.3 纹理预测模块 |
4.3.4 先验模块 |
4.4 实验流程与结果分析 |
4.4.1 实验环境 |
4.4.2 实验流程 |
4.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非刚体三维重建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需求分析 |
5.1.1 系统背景 |
5.1.2 功能需求 |
5.2 系统设计 |
5.2.1 系统架构 |
5.2.2 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5.2.3 数据库设计 |
5.3 系统实现与展示 |
5.3.1 系统技术实现 |
5.3.2 系统界面展示 |
5.4 系统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5)水电机组设备结构学习培训系统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2 交互式虚拟培训系统的整体设计 |
2.1 系统整体框架 |
2.2 系统功能设计 |
2.3 系统开发流程 |
3 研发工具介绍 |
3.1 建模工具的选择 |
3.2 系统开发引擎 |
3.2.1 选用Unity3d作为系统开发引擎的优势 |
3.2.2 unity3d的运行 |
3.2.3 物理特性 |
3.2.4 脚本系统 |
3.3 系统数据库 |
3.3.1 数据库的选择 |
3.3.2 数据库的建立 |
4 水轮机模型设计 |
4.1 模型零件设计 |
4.2 水轮机装配 |
4.3 模型处理 |
4.3.1 模型处理路线的选取 |
4.3.2 模型文件的导出设置 |
5 学习培训系统的实现 |
5.1 视觉功能的实现 |
5.1.1 屏幕自适应技术 |
5.1.2 自由查看漫游功能 |
5.1.3 视角切换功能 |
5.2 UI界面的构建 |
5.2.1 UI组件的选择 |
5.2.2 UI的设计 |
5.2.3 运行效果 |
5.3 演示功能 |
5.3.1 粒子系统 |
5.3.2 事故演示 |
5.4 交互功能 |
5.4.1 设备属性查询 |
5.4.2 设备属性信息的自由修改 |
5.4.3 设备旋转查看与分解 |
5.5 系统资源的优化和发布 |
6 总结和建议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参加专业实践及工程项目研究工作 |
致谢 |
(6)基于BIM的土石坝渗流安全监控与预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BIM及土石坝渗流安全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BIM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土石坝渗流安全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基于BIM的土石坝渗流监控与预警系统框架构建 |
2.1 项目背景 |
2.2 系统需求分析 |
2.3 系统技术调研 |
2.4 系统框架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土石坝信息储存模块开发 |
3.1 BIM模型创建与开发 |
3.1.1 土石坝建模方法 |
3.1.2 土石坝建模过程 |
3.1.3 库区环境建模 |
3.1.4 BIM模型信息化开发 |
3.2 土石坝数据库创建开发 |
3.2.1 土石坝数据库创建 |
3.2.2 数据库前端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土石坝渗流监控模块开发 |
4.1 渗流监控指标拟定 |
4.1.1 渗流量监控指标拟定 |
4.1.2 测压管水位监控指标拟定 |
4.1.3 渗流比降指标拟定 |
4.2 渗流情况监查功能开发 |
4.2.1 开发准备 |
4.2.2 监测数据定时导入 |
4.2.3 监测数据的查看 |
4.2.4 监测数据曲线分析 |
4.2.5 BIM可视化监视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土石坝渗流异常预警模块开发 |
5.1 客户端可视化预警 |
5.1.1 BIM可视化预警 |
5.1.2 弹窗预警 |
5.2 移动端短信预警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自动铺布裁剪单元虚拟仿真的设计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服装企业自动化转型升级 |
1.1.2 虚拟仿真技术的迅猛发展 |
1.2 研究意义及价值 |
1.3 虚拟仿真技术的发展 |
1.4 国内外研究情况 |
第2章 自动铺布裁剪单元与虚拟仿真技术 |
2.1 自动铺布裁剪单元概述 |
2.1.1 自动铺布机 |
2.1.2 自动裁剪机 |
2.1.3 自动铺布裁剪单元的作用与应用意义 |
2.2 虚拟仿真技术概述 |
2.2.1 虚拟仿真技术的定义与组成 |
2.2.2 虚拟仿真系统的分类 |
2.2.3 虚拟仿真系统的开发工具 |
2.3 虚拟仿真技术与其他相关技术的关系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自动铺布裁剪单元虚拟仿真设计分析 |
3.1 使用人群分析 |
3.1.1 学生 |
3.1.2 新入职工人 |
3.2 虚拟仿真选择分析 |
3.2.1 仿真设备选择分析 |
3.2.2 仿真软件选择分析 |
3.3 三维模型优化技术及模型烘培 |
3.4 可行性分析 |
3.4.1 经济可行性分析 |
3.4.2 技术可行性分析 |
3.5 设计流程分析 |
3.6 设计原则分析 |
3.6.1 可靠性原则 |
3.6.2 易用性原则 |
3.6.3 交互性原则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自动铺布裁剪单元三维建模 |
4.1 自动铺布机三维建模 |
4.1.1 自动铺布机整体结构分析 |
4.1.2 自动铺布机操作流程分析及思路整理 |
4.1.3 绘制手绘效果图 |
4.1.4 模型建立效果展示 |
4.2 自动裁剪机三维建模 |
4.2.1 自动裁剪机整体结构分析 |
4.2.2 自动裁剪机操作流程分析及思路整理 |
4.2.3 绘制手绘效果图 |
4.2.4 模型建立效果展示 |
4.2.5 厂房模型建立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自动铺布裁剪单元动画制作 |
5.1 3dsMAX模型动画制作方法 |
5.1.1 动画播放界面 |
5.1.2 简单动画设置方式 |
5.1.3 轨迹编辑与轨迹控制器 |
5.2 自动铺布机运行动画制作 |
5.2.1 自动铺布机运行流程分析 |
5.2.2 自动铺布机上布动画制作 |
5.2.3 自动铺布机其他动画制作 |
5.3 自动裁剪机运行动画制作 |
5.3.1 自动裁剪机运行流程分析 |
5.3.2 自动裁剪机覆膜动画制作 |
5.3.3 自动裁剪机裁剪动画制作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自动铺布裁剪单元虚拟仿真设计综合实践 |
6.1 系统架构设计 |
6.1.1 整体架构设计 |
6.1.2 自动铺布机仿真运行架构设计 |
6.1.3 自动裁剪机仿真运行架构设计 |
6.2 模型、动画导入及处理 |
6.3 虚拟仿真界面及二维控制组件 |
6.3.1 交互界面、窗口设计 |
6.3.2 二维控制组件设计 |
6.4 交互制作及效果预览 |
6.4.1 交互制作 |
6.4.2 效果预览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工作总结 |
7.2 结论与不足 |
7.3 发展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查问卷 |
附录B 交互程序编写 |
插图注释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一、发表学术论文 |
二、其它科研成果 |
(8)基于Trio控制器的书写机器人控制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发展趋势 |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1 国内发展现状 |
1.3.2 国外发展现状 |
1.4 本文主要内容 |
1.4.1 设计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关键问题的解决 |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总体框架设计 |
2.1 方案的原理、特点与选择依据 |
2.1.1 控制系统的分类 |
2.1.2 控制系统的确定 |
2.1.3 方案原理 |
2.2 控制器的选择 |
2.3 伺服电机的选择 |
2.4 伺服驱动器的选择 |
2.5 硬件的连线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控制系统软件部分的设计 |
3.1 编程语言及编程软件的选择 |
3.2 控制界面的设计 |
3.3 整个程序的大体流程 |
3.4 VS界面程序代码的编写 |
3.4.1 “连接”组的代码编写 |
3.4.2 “选择书写的文字”组的代码编写 |
3.4.3 “所有文字书写”组的代码编写 |
3.4.4 “轴的实时参数”组的代码编写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Trio中的运动代码的编写 |
4.1 Motion Perfect介绍 |
4.2 初始程序的编程 |
4.3 文字运动代码的编程 |
4.4 停止运动代码的编程 |
4.5 所有文字运动代码的编程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模拟仿真及调试优化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复杂薄壁结构车身正向概念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车身概念设计研究现状 |
1.3 车身梁理论应用现状 |
1.3.1 Euler-Bernoulli梁理论 |
1.3.2 Timoshenko梁理论 |
1.3.3 薄壁梁理论 |
1.4 车身接头模型研究现状 |
1.5 车身主断面设计研究现状 |
1.6 本文的主要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 |
第2章 车身正向概念结构设计方法 |
2.1 引言 |
2.2 车身结构分析方法概述 |
2.3 车身概念设计数学模型 |
2.4 薄壁梁单元传递矩阵理论推导 |
2.4.1 薄壁梁单元静态传递矩阵 |
2.4.2 薄壁梁单元动态传递矩阵 |
2.4.3 半刚性梁单元建模 |
2.4.4 坐标转换方程 |
2.4.5 系统求解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车身接头分析建模 |
3.1 引言 |
3.2 接头模型简化方法概述 |
3.3 车身接头简化模型分析与验证 |
3.3.1 三分支接头简化模型 |
3.3.2 二分支接头数学模型 |
3.4 概念车身结构整体分析模型 |
3.5 车身接头代理模型扩展研究 |
3.5.1 接头参数化模型 |
3.5.2 接头神经网络拟合模型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车身主断面属性计算方法和数据库管理 |
4.1 引言 |
4.2 主断面力学属性计算 |
4.3 主断面力学属性计算平台 |
4.3.1 平台系统基本架构 |
4.3.2 前处理/输入模块 |
4.3.3 管理/计算模块 |
4.4 主断面属性的数据库管理方法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车身概念设计系统实现 |
5.1 引言 |
5.2 车身概念设计系统软件平台 |
5.2.1 前处理模块 |
5.2.2 计算模块 |
5.2.3 后处理模块 |
5.3 实例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所申请的专利 |
附录 C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加的科研项目 |
附录 D 薄壁梁刚性段静态传递矩阵详细表达式 |
附录 E 薄壁梁单元的振动方程推导 |
(10)基于Unity3D的天然气站场三维可视化信息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综合评述 |
1.3 创新点 |
1.4 研究内容 |
1.5 文章组织结构 |
1.6 技术路线 |
1.7 本章小结 |
第2章 研究基础 |
2.1 系统理论基础 |
2.1.1 系统论 |
2.1.2 安全管理理论 |
2.2 系统技术基础 |
2.2.1 虚拟现实技术 |
2.2.2 碰撞检测技术 |
2.2.3 虚拟漫游技术 |
2.2.4 图形用户界面技术 |
2.2.5 ADO.NET技术 |
2.3 系统软件选择 |
2.3.1 3dsMax概述 |
2.3.2 Unity3D概述 |
2.3.3 Microsoft SQL Server概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天然气站场三维模型建立 |
3.1 建模对象和原则 |
3.2 模型制作流程 |
3.3 数据源获取 |
3.4 构建模型 |
3.5 模型材质构建与贴图 |
3.6 模型优化 |
3.6.1 减少模型面数 |
3.6.2 纹理映射 |
3.7 模型整合与导出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天然气站场三维可视化信息系统仿真构建 |
4.1 场景构建 |
4.1.1 3dsMax模型导入 |
4.1.2 场景光源构建 |
4.1.3 场景天空盒构建 |
4.1.4 场景内物体刚体属性构建 |
4.1.5 场景内物体碰撞体属性构建 |
4.1.6 场景跳转构建 |
4.2 系统漫游实现 |
4.3 系统信息数据库构建 |
4.3.1 数据表构建 |
4.3.2 Unity3D与 SQL数据库连接 |
4.4 系统UI界面构建 |
4.4.1 操作界面 |
4.4.2 信息显示界面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天然气站场三维可视化信息系统实现 |
5.1 系统设计 |
5.1.1 系统界面设计 |
5.1.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5.1.3 系统架构设计 |
5.2 系统运行环境 |
5.3 系统功能模块实现 |
5.3.1 系统登陆界面 |
5.3.2 系统功能选择界面 |
5.3.3 日常巡检模块 |
5.3.4 数据监控模块 |
5.3.5 设备管理模块 |
5.3.6 资料管理模块 |
5.3.7 风险分析模块 |
5.3.8 应急物资模块 |
5.3.9 安全预警模块 |
5.3.10 应急响应模块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四、关于Auto CAD中图像控件菜单制作的几个技术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三维重建的建筑电气自动设计研究[D]. 熊红亮.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1)
- [2]袜品图像特征提取与制版文件生成技术研究[D]. 王华琴.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3]基于自动测试虚拟平台的3d实验设计与实现[D]. 管晓东.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面向图像的非刚体三维重建技术研究与应用[D]. 陈宇.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5]水电机组设备结构学习培训系统的研发[D]. 刘力墉. 长春工程学院, 2020(04)
- [6]基于BIM的土石坝渗流安全监控与预警[D]. 王嘉星. 南昌工程学院, 2020(06)
- [7]自动铺布裁剪单元虚拟仿真的设计与实践[D]. 王灿.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
- [8]基于Trio控制器的书写机器人控制与优化[D]. 马艳飞.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9]复杂薄壁结构车身正向概念设计研究[D]. 钟浩龙. 湖南大学, 2020(09)
- [10]基于Unity3D的天然气站场三维可视化信息系统开发[D]. 朱斌. 浙江海洋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