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EXPERIMENTAL HUMAN PAIN(论文文献综述)
乔治·康吉莱姆,姚思燮,田争争[1](2021)在《动物生理学实验》文中指出自柏格森以后,学界习惯性地认为,克洛德·贝尔纳(Claude Bernard)在1865年写作的《实验医学研究导论》(Introductionàl’Etude de la Médecine expérimentale)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地位和《谈谈方法》(Discours de la Méthode,1637)在物质的抽象科学领域中的地位同等重要。然而在学术实践中,人们通常只是满足于仅仅为了阐释、概括和在字面意义上评论这两则文献,
陈颖棋,宓轶群[2](2021)在《针灸和超声波治疗疼痛性疾病的思考》文中提出针灸和超声波在治疗疼痛性疾病方面均存在各自的优势与不足,通过对针灸镇痛和超声波治疗疼痛生物物理学原理的概述,认为二者同是物理刺激方法,均存在量效关系,具有相同的神经传入通路,在治疗疼痛性疾病方面可能具有相辅相成的良性促进关系,为绿色止痛提供方法。
陶偲钰,唐洁,余泽云,王颖旎,罗云,武平[3](2021)在《艾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探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当前研究阶段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治疗中应用艾灸疗法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以及下一阶段的研究方向。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资源系统(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 Med),收集近十年关于艾灸治疗RA临床和机制研究的文献进行讨论分析。结果:从临床研究角度,艾灸疗法能起到缓解关节疼痛、肿胀、改善关节活动、缓解晨僵、降低相关血清学指标以及增强西药疗效的作用;从机制研究角度,艾灸疗法可通过对机体免疫细胞的影响,调节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调控各路信号通路等,改善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理变化。结论:从外周调节的角度来看艾灸疗法是一项高效且性价比高的非药物治疗,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下一阶段我们应该探讨艾灸治疗早期RA的中枢神经机制,以及更加深入地揭示艾灸治疗RA在外周-中枢系统之间的联动作用机制,为艾灸治疗RA提供更精准的评价靶点,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临床指导价值。
缪文茹[4](2021)在《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本次研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体质类型分布规律。同时通过对身体质量指数(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显示等方面的测定,探讨新加坡NAFLD中医体质类型、易感体质类型与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等方面的相关性,分析总结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中医体质学说与临床治疗相结合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发挥“治未病”的中医特色来防治新加坡NAFLD发生发展。2.在概述中西医诊治NAFLD的基础上,总结导师多年来治疗NAFLD的临床经验,结合新加坡NAFLD的中医体质特点,从NAFLD的“气虚痰湿瘀滞”的病因病机出发,以益气健脾、祛痰化瘀为大法,观察益气健脾消脂汤对新加坡肝郁脾虚、痰湿瘀阻证NAFLD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从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及临床证候积分等方面综合评价中医干预NAFLD的临床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理论研究1.1现代医学方面:从西医学对NAFLD认识的宏观层面出发,系统性分析西医学对NAFLD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深入探讨西医学对NAFLD认识存在的优缺点,为中西医结合防治该病提供理论依据。1.2中医学方面:从中医学对NAFLD的古今认识出发,着重整理历代重要的中医古籍中对该病症的有关论述,研究其学术渊源及规律。并且对近10年内防治NAFLD的现代中医文献进行经验总结,与古医籍加以对比分析,找出两者的异同处。同时进行NAFLD中医体质学方面的研究,以NAFLD的古今中医文献及中医体质理论为指导,确立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与益气健脾消脂汤的组方原则。2.临床研究2.1选择500例新加坡NAFLD病例进行中医体质类型的问卷调查,同时开展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显示等方面的测定,收集资料后,将其录入SPSS20.0电脑软件中,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分析,探讨新加坡NAFLD中医体质类型、易感体质类型与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显示等方面的相关性,分析总结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2.2将问卷调查中符合要求的100例受试者分别采用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组,50例)和中成药月见草软胶囊(对照组,50例)治疗,然后进行治疗前后及组间的疗效观察,疗程均为三个月。结果:1.入选的500例NAFLD患者中:患者体质种类多数为一种体质,部分患者有两种体质,但是也有少数患者具有多种体质,以1-3种体质的病例居多;按王琦教授的九种中医体质类型为指导准则,NAFLD患者的自身体质占体质类型总数的百分比的分布规律如下: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阴虚质>阳虚质>血瘀质>平和质>特禀质;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均高于正常值;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及γ谷氨酰转肽酶(GGT)增高和降低的病例都存在。将痰湿质、湿热质、特禀质的体质与BMI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后发现,痰湿质、湿热质、特禀质常见有BMI增加(P<0.05),体重超标、肥胖者患NAFLD的风险也增加。特禀质、痰湿质、湿热质与HDL降低有相关性(P<0.05)。气虚质与TG的降低有相关性(P<0.05)。气郁质、血瘀质、湿热质、痰湿质及阴虚质中AST升高(P<0.05),血瘀质、湿热质、气虚质、阴虚质中ALT升高(P<0.05),湿热质、痰湿质、气虚质中GGT升高(P<0.05),说明偏颇体质的患者常伴有肝血清转氨酶升高,而且因中医体质分类的差别,其AST、ALT、GGT改变则各有不同。女性多见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常见于男性。痰湿质、阴虚质与B超影像显示的严重程度有相关性,且痰湿质多见于轻、中度的 NAFLD(P<0.05)。2.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可达92%,中成药月见草软胶囊组总有效率为78%,益气健脾消脂汤的总体疗效优于月见草软胶囊(P<0.05)。两组自身治疗后较各自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改善(P<0.001),且治疗组的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自身治疗后较各自治疗前各种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显着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肢体困重、胁肋胀痛、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大便溏薄等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体重较其自身治疗前显着减轻(P<0.05),且治疗组疗后体重较对照组疗后体重降低(P<0.05)。将两组自身治疗前后血脂水平(TC、TG、LDL)及肝血清转氨酶指标(ALT、AST、GGT)进行比较后发现两组均有显着的降血脂、保肝降酶的调节作用(P<0.05),治疗组疗后血脂及肝功能较对照组疗后有所降低(P<0.05)。两组自身治疗后较各自治疗前肝脏病变的严重程度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疗后肝脏B超影像显示程度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本次问卷调查所能收集到的病例中,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规律: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阴虚质>阳虚质>血瘀质>平和质>特禀质。痰湿质与湿热质常见于男性,女性多见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常见有BMI增加,体重超标、肥胖者患NAFLD的风险也增加。痰湿质、湿热质中HDL较正常水平降低。气虚质常可见TG降低。偏颇体质多伴有肝功能指标增高,但不同的中医体质类型其AST、ALT、GGT增高也不相同。痰湿质、阴虚质与B超影像显示的严重程度有相关性,且痰湿质多见于轻、中度的NAFLD患者。2.经过连续三个月的临床疗效观察,发现益气健脾消脂汤对新加坡NAFLD中医辨证属于肝郁脾虚、痰湿瘀阻证的临床疗效优于月见草软胶囊。益气健脾消脂汤在减低症状积分,减轻BMI,调节血脂水平,改善肝脏血清转氨酶指标、减轻肝脏病变在B超下严重程度方面优于月见草软胶囊。益气健脾消脂汤适用于新加坡NAFLD中医辨证属于肝郁脾虚、痰湿瘀阻证的患者,其既能祛脂,又能保护肝脏、降低肝血清转氨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NAFLD的中药制剂。
王柳杨[5](2021)在《实验性重度牙周炎伴阿尔茨海默病SD大鼠口腔及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采用高通量测序(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HTS)技术分析重度牙周炎伴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大鼠模型口腔及肠道微生物群落构成特点,初步探索微生物-肠-脑轴机制在牙周炎和AD关系中的可能作用,以期为AD的发生机制与防治提供新的思路与依据。方法:将40只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H)、单纯牙周炎组(P)、AD组(A)、重度牙周炎伴AD组(AP);其中细菌按取样部位的不同,分为口腔菌群组(o组)和肠道菌群组(f组)。AP、P组在适应性喂养一周后,双侧上颌第一、第二磨牙在分离牙龈的基础上于牙颈部行丝线结扎;牙周结扎45天后,A、AP组双侧侧脑室注射2μg/μL的Aβ25-35溶液5μL建立AD模型。14天后Morris水迷宫实验对大鼠的行为学变化进行观察;行为学实验结束后收取口腔菌群样本和肠道菌群样本,-80℃冰箱冻存;以2%戊巴比妥钠(30mg/kg)腹腔注射麻醉后脱颈处死大鼠,取脑、牙槽骨;HE染色和体视显微镜下观察牙槽骨吸收情况;HE染色和尼氏(Nissl)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形态及数量。将各样本进行高通量测序,采用IMGT/High V-QUEST平台、QIIME、SPSS等软件分析口腔菌群及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多样性。结果:1、与H组相比,P、AP组大鼠上颌第一、第二磨牙结合上皮向根方退缩,牙槽嵴顶降低,骨丢失量显着增多。行为学结果表明P、A、AP组大鼠穿越平台的次数(P<0.05,P<0.01,P<0.001)和在目标象限停留的百分比(P<0.01,P<0.05,P<0.01)均低于H组,而AP组与A组、P组相比虽呈下降趋势,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AP组大鼠首次到达平台的时间均较H组延长,A组、AP组与H组差异具有统计出学意义(P<0.01,P<0.01),而AP组与A组、P组相比时间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E染色和Nissl染色观察到A组、P组、AP组大鼠大脑海马CA3区神经元结构出现不同程度的破坏,正常神经元数量较H组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P<0.001),其中AP组比P、A组神经元损伤更严重,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口腔菌群与肠道菌群通过4组口腔和肠道微生物OTU venn图,PCA图以及样品多样性分析发现:口腔与肠道菌群组成相似性较高。对比H组,当牙周炎发生或存在时,P组、AP组口腔、肠道中厚壁菌门增加,拟杆菌门减少,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值增加,形成了与A组类似的肠道菌群结构特点。从门水平上的物种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变形杆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为口腔和肠道共有优势菌群,其共有菌群占优势菌群一半以上。口腔菌群在门水平上的物种统计分析结果:A.o组与H.o组相比变形杆菌门相对丰度呈上升趋势,而P.o组、AP.o组呈下降趋势,其中A.o组与P.o组、AP.o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A.o组和H.o组相比厚壁菌门相对丰度降低,AP.o组和P.o组则呈上升趋势,A.o组与P.o组、AP.o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A.o组拟杆菌门相对丰度与H.o组、P.o组、AP.o组相比降低,P.o组、AP.o组与H.o组相比未见明显改变,A.o组与H.o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道菌群门水平上的物种统计分析结果:AP.f组、P.f组、A.f组变形杆菌门与H.f组相比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P.f组、P.f组、A.f组厚壁菌门与H.f组相比相对丰度呈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P.f组、P.f组、A.f组拟杆菌门与H.f组相比相对丰度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P.f组、P.f组、A.f组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比值均大于H.f组。从属水平分析各组排名前十菌群情况:梭杆菌属存在于P.o组、AP.o组中,而不存在于A.o组及H.o组,进一步分析各组梭杆菌属中牙周致病菌情况发现:口腔中,具核梭杆菌在P组、AP组、A组中呈上升趋势,其中P组、AP组与H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P组与A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肠道中,P组、A组、AP组与H组相比具核梭杆菌呈增长趋势,其中P组、AP组丰度值相近,A组与H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受牙周炎致病干扰后,口腔菌群属水平上各组排名前五的物种统计分析结果:A.o组与H.o组相比大肠杆菌志贺菌属相对丰度显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组、A.o组、AP.o组与H.o组链球菌属相对丰度水平增高,其中P.o组、AP.o组与H.o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o组、A.o组、AP.o组与H.o组韦荣氏球菌属相对丰度增高,其中H.o组与P.o、AP.o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P.o组、A.o组、AP.o组与H.o组奈瑟菌属相对丰度水平增高,其中H.o组与P.o组、AP.o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P.o组、A.o组、AP.o组与H.o组相比不动杆菌属相对水平降低,其中H.o组与P.o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o组、A.o组、AP.o组与H.o组相比乳杆菌属相对丰度相较于降低,其中H.o组与A.o组、AP.o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肠道菌群属水平上各组排名前五的物种统计分析结果:P.f组、A.f组、AP.f组与H.f组相比瘤胃球菌属相对丰度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f组、A.f组、AP.f组与H.f组相比普雷沃氏菌属相对丰度显着降低,其中H.f组与P.f组、A.f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P.f组、A.f组、AP.f组与H.f组相比大肠杆菌志贺菌属相对水平降低,其中H.f组与P.f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f组、A.f组、AP.f组与H.f组相比毛螺菌科NK4A136属相对丰度虽无统计学意义,但呈上升趋势,其中P组与AP组的值相近;P.f组、A.f组、AP.f组与H.f组相比乳杆菌属相对丰度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f组、A.f组、AP.f组与H.f组罗姆布茨菌属相对水平降低,H.f与P.f组、A.f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1,P<0.05);P.f组、A.f组、AP.f组与H.f组相比严格梭菌属相对水平降低,H.f组与P.f组、A.f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f组、A.f组、AP.f组与H.f组相比艾克曼菌属相对水平显着降低,H.f组与A.f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本实验条件下,实验性牙周炎可加重Aβ25-35所致AD模型大鼠的脑部特征性病理变化及认知障碍。2、当口腔受到牙周炎干扰时,牙周致病菌可影响口腔菌群变化,并对肠道造成影响,引起肠道菌群结构改变以及与AD相关菌群变化。3、在本实验条件中,实验性牙周炎加重Aβ25-35所致AD模型大鼠的特征性病理变化及认知障碍,其机制可能与微生物-肠脑轴机制有关。
潘香香[6](2021)在《腰椎后路短节段融合手术患者加速康复护理方案的构建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黎仁权[7](2021)在《运用壮医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张明月[8](2021)在《葛根与粉葛解热、镇痛、抗炎药效学研究及代谢组学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明确葛根与粉葛对发热,疼痛,炎症模型大鼠的药理作用,探讨葛根与粉葛在解热、镇痛、抗炎上的药效区别;结合LC-MS技术探讨葛根与粉葛干预炎症模型,对其差异代谢物和代谢通路的调控作用,并且对可能影响代谢通路的相关靶点进行验证,以期对葛根与粉葛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葛根与粉葛的解热、镇痛、抗炎药效学研究解热实验实验正式开始前,连续5 d,测量大鼠直肠温两次,将两次直肠温波动超过0.5℃及单次体温大于38℃的大鼠剔除,不作正式实验大鼠使用。实验前1 h测2次直肠温度,取平均值作为基础温度。分别用尾静脉注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20μg/kg)和皮下注射酵母混悬液(5m L/kg)复制发热模型,在两种发热模型上观察葛根与粉葛的解热效应。将大鼠随机分组,每组20只,分别为对照组、LPS/酵母组、对乙酰氨基酚组、葛根6.4g/kg组、葛根3.2g/kg组、葛根1.6g/kg组、粉葛6.4g/kg组、粉葛3.2g/kg组、粉葛1.6g/kg组。每隔半小时测量大鼠体温,发热达到高峰,立即对每组中10只大鼠进行腹主动脉取血、取下丘脑组织,另外10只继续测量体温至恢复正常。在LPS致热模型中,计算体温上升的最大值ΔTmax(体温最大值与基础体温之差);ELISA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检测LPS致热模型大鼠血浆中的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 AMP),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的含量。在酵母致热模型中,计算体温上升的最大值ΔTmax(体温最大值与基础体温之差);ELISA法检测酵母菌致热模型大鼠血浆中的IL-1β,环加氧酶1(Cyclooxygenase-1,PTGS1),PGE2的水平。镇痛实验热辐射甩尾实验:本实验采用热辐射刺激大鼠尾部后三分之一处,通过测量大鼠甩尾的时间来检测大鼠用药前与用药后对于伤害性刺激的敏感度的变化,以考察葛根与粉葛的镇痛效果。取90只大鼠,称重、编号,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阿司匹林组、葛根6.4g/kg组、葛根3.2g/kg组、葛根1.6g/kg组、粉葛6.4g/kg组、粉葛3.2g/kg组、粉葛1.6g/kg组,每组10只。在鼠尾光照测痛仪上测其基础痛阈,测量三次,若三次测得的基础痛阈值稳定,方可进入后续试验。观察甩尾潜伏期的变化,计算ΔT=甩尾潜伏期-基础痛阈;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实验:造模前5天,将大鼠置于步态仪中反复训练,使之形成条件反射。分别对90只大鼠称重并且编号,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阿司匹林组、葛根6.4g/kg组、葛根3.2g/kg组、葛根1.6g/kg组、粉葛6.4g/kg组、粉葛3.2g/kg组、粉葛1.6g/kg组。每组10只;于每天上午灌胃给药,对照组与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10m L/kg),其他组灌胃相应剂量葛根与粉葛溶液,连续灌胃7天,正式造模当天,末次给药后30min,除对照组外,其他组大鼠均在右后肢足趾中部皮下注入0.1m L的角叉菜胶(1%),于3h后肿胀到达高峰,使用步态仪测量,得到停留时间、接触面积、平均接触压力等指标。抗炎实验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实验:雄性昆明小鼠9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阿司匹林组、葛根7.8g/kg组、葛根3.9g/kg组、葛根1.95g/kg组、粉葛7.8g/kg组、粉葛3.9g/kg组、粉葛1.95g/kg组。于每天上午灌胃给药,对照组与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10 m L/kg),其他组灌胃相应剂量葛根与粉葛溶液,连续灌胃7天,正式造模当天,给药后1 h,于除对照组外其余小鼠的右耳内,外两侧各涂20μL的二甲苯,采用各自的左耳作对照,0.5 h后断椎处死小鼠,沿耳廓基线剪下左、右耳片,鼠耳打孔器在其耳廓的相同位置各打下一圆耳片,称左、右耳片质量。计算肿胀度与肿胀率;大鼠棉球肉芽肿法:雄性SD大鼠80只,每组1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阿司匹林组、葛根6.4g/kg组、葛根3.2g/kg组、葛根1.6g/kg组、粉葛6.4g/kg组、粉葛3.2g/kg组、粉葛1.6g/kg组。所有大鼠麻醉,背部植入相同质量的灭菌棉球,随即缝合皮肤。手术当天计作D0,连续灌胃给药7 d。于第9 d腹主动脉取血,分离血浆。随后处死大鼠,将棉球连同周围包裹的结缔组织一起取出,剔除脂肪,烘干,称重。称量肉芽肿重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中的IL-1β,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含量。2.葛根与粉葛抗炎代谢组学分析代谢通路的筛选基于LC-MS代谢组学技术,研究葛根与粉葛对棉球肉芽肿炎症模型大鼠的血浆的代谢轮廓的影响,分析葛根与粉葛对炎症模型大鼠血浆中相关生物标志物的调节,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从代谢物角度探讨葛根与粉葛对炎症模型大鼠的改善作用;并且对差异代谢物进行KEGG Pathway富集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葛根与粉葛调节的差异代谢物的相关代谢通路,探讨葛根与粉葛对炎症相关的代谢通路的调节作用。代谢通路的验证对上一步得到的与葛根和粉葛调控炎症相关的代谢通路进行验证,明确葛根与粉葛对炎症模型的代谢通路的调控作用是通过某一靶点来进行的。结果:1.葛根与粉葛解热、镇痛、抗炎药效学研究解热药理作用结果:在LPS致热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LPS组大鼠体温明显升高,血浆中IL-1β、c AMP、PGE2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所升高,表明大鼠发热模型造模成功。而葛根与粉葛干预后,葛根3.2g/kg组与粉葛6.4g/kg组在发热高峰(6h)时,ΔTmax对比LPS组均有所下降(P<0.05),并且葛根3.2g/kg组抑制体温升高效果强于粉葛3.2g/kg组(P<0.05);粉葛6.4g/kg、3.2g/kg组与LPS组相比,IL-1β含量显着下降(P<0.05),粉葛6.4g/kg、3.2g/kg组降低IL-1β含量强于葛根6.4g/kg、3.2g/kg组(P<0.05)。而葛根6.4g/kg、3.2g/kg组和粉葛的6.4g/kg、3.2g/kg、1.6g/kg组中c AMP含量对比LPS组则有所上升,且差异较大,对比葛根粉葛同剂量组,粉葛6.4g/kg、1.6g/kg组的c AMP高于葛根6.4g/kg、1.6g/kg组(P<0.05);对于血浆中PGE2含量来看,葛根6.4g/kg组与粉葛1.6g/kg组对比LPS组,PGE2水平下降明显(P<0.05)。葛根与粉葛对于LPS致热模型大鼠在发热高峰时间点(6h)具有一定的降温作用;在酵母致热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酵母组大鼠的体温显着升高,血浆样本中的PTGS1、IL-1β和下丘脑组织匀浆中的PGE2明显升高(P<0.05),表明大鼠发热模型造模成功。葛根与粉葛干预之后,在发热高峰(7.5h)时,葛根6.4g/kg、3.2g/kg组和粉葛6.4g/kg组对发热大鼠具有较好的降温作用,ΔTmax对比酵母组均有所下降(P<0.05),并且葛根6.4g/kg组降温效果强于粉葛6.4g/kg组(P<0.05);葛根的6.4g/kg、3.2g/kg、1.6g/kg组和粉葛的6.4g/kg、3.2g/kg组与酵母组对比,PTGS1水平显着下降(P<0.05),并且葛根6.4g/kg组降低PTGS1水平强于粉葛6.4g/kg组(P<0.05);葛根6.4g/kg、3.2g/kg、1.6g/kg组,粉葛6.4g/kg、3.2g/kg、1.6g/kg组的IL-1β含量水平对比酵母组均有所下降(P<0.05);对于大鼠下丘脑组织匀浆测量PGE2水平,葛根3.2g/kg组与粉葛6.4g/kg、3.2g/kg组对比酵母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葛根3.2g/kg组相较于粉葛3.2g/kg组,下降趋势明显(P<0.05)。葛根与粉葛在发热高峰期具有一定的降温和抑制发热模型大鼠细胞因子表达。镇痛药理作用结果:在热辐射甩尾实验中,葛根与粉葛干预后,葛根6.4g/kg、3.2g/kg、1.6g/kg组,粉葛6.4g/kg、3.2g/kg、1.6g/kg组与模型组相比较,甩尾时间与基础痛域之间的差值(ΔT)均有所增加(P<0.05),其中除葛根1.6g/kg组效果比粉葛1.6g/kg组差,葛根6.4g/kg、3.2g/kg组与粉葛6.4g/kg、3.2g/kg组相比,ΔT显着增加(P<0.05),镇痛效果明显强于粉葛;在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在步态仪上的平均接触压力显着降低(P<0.05),说明模型组大鼠足肿胀严重,疼痛明显,不敢下脚走动。葛根的6.4g/kg、3.2g/kg组与粉葛的6.4g/kg、3.2g/kg、1.6g/kg组与模型组相比较,平均接触压力均有所升高(P<0.05),将葛根与粉葛同剂量组对比,发现粉葛6.4g/kg、3.2g/kg、1.6g/kg组的平均接触压力显着上升(P<0.05),说明葛根与粉葛均具有一定的镇痛能力,粉葛镇痛效果强于葛根。抗炎药理作用结果: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耳廓肿胀度明显升高(P<0.05),说明造模成功。给予葛根与粉葛干预后,葛根7.8g/kg组与粉葛的7.8g/kg、3.9g/kg、1.95g/kg组与模型组对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粉葛7.8g/kg组抑制小鼠耳廓肿胀效果强于葛根7.8g/kg组(P<0.05),说明粉葛抗炎效果强于葛根;在大鼠棉球肉芽肿实验中,模型组的肉芽肿重量增加,血浆中IL-1β、TNF-α水平也明显升高,说明棉球肉芽肿模型造模成功;与模型组相比,葛根6.4g/kg组和粉葛6.4g/kg、3.2g/kg、1.6g/kg组的肉芽肿重量显着降低(P<0.05),其中粉葛6.4g/kg、1.6g/kg组抑制肉芽肿增长效果强于葛根6.4g/kg、1.6g/kg组(P<0.05);对于大鼠血浆中的IL-1β含量,葛根6.4g/kg、3.2g/kg组,粉葛的6.4g/kg、3.2g/kg、1.6g/kg组与对模型组相比,IL-1β水平下降显着(P<0.05),并且粉葛的6.4g/kg、3.2g/kg、1.6g/kg组降低IL-1β含量效果强于葛根各剂量组(P<0.05);葛根与粉葛干预后,葛根6.4g/kg、3.2g/kg、1.6g/kg组,粉葛6.4g/kg、3.2g/kg、1.6g/kg组与模型组相比,均能减少血浆中的TNF-α的含量(P<0.05),并且粉葛3.2g/kg组降低TNF-α含量效果强于葛根3.2g/kg组(P<0.05)。与葛根相比,粉葛更能减轻肉芽肿重量,降低血浆中IL-1β,TNF-α的含量,由此可以说明,在大鼠棉球肉芽肿模型中,粉葛抗炎效果好于葛根。2.葛根与粉葛抗炎的代谢组学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与模型组,模型组与葛根粉葛各剂量组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分离趋势,表明葛根与粉葛可以调控炎症大鼠的代谢轮廓。血浆代谢组学共鉴定出21个与葛根调控炎症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其中葛根上调15个生物标志物的表达,下调6个生物标志物的表达。通过代谢通路富集出6条代谢通路,分别是: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戊糖和葡萄糖醛酸的相互转化途径,谷胱甘肽代谢途径,嘌呤代谢途径,胆汁酸的生物合成途径,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代谢组学共鉴定出17个与粉葛调控炎症相关的血浆生物标志物,其中粉葛上调10个生物标志物表达,下调7个生物标志物的表达。共富集筛选出3条代谢通路,包括谷胱甘肽代谢途径,叶酸一碳库代谢途径,氨酰基-t RNA的生物合成途径。选出与炎症密切相关的两条代谢通路分别为: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和谷胱甘肽代谢途径。对两条代谢通路进行相关靶点的验证。对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进行5-脂氧合酶(5-lipoxygenase,5-LOX)和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两个靶点的验证: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浆中的COX-2的浓度,可以得到: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COX-2浓度升高,葛根与粉葛干预后,与模型组相比,COX-2水平降低,有下降的趋势,但没有统计学意义;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浆中5-LOX的浓度,从得到的数据可以看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5-LOX浓度显着升高(P<0.05),葛根与粉葛干预后,与模型组相比,葛根6.4g/kg组与粉葛的6.4g/kg、3.2g/kg、1.6g/kg组5-LOX水平降低(P<0.05),并且粉葛3.2g/kg、1.6g/kg组抑制5-LOX水平升高能力强于葛根3.2g/kg、1.6g/kg组(P<0.05),说明5-LOX可能是粉葛调控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的重要靶点。谷胱甘肽代谢途径检测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氧化型谷胱甘肽(L-Glutathione oxidized,GSSG)的含量变化,GSH/GSSG的比值变化,γ-谷氨酰半胱氨酸连接酶(γ-Glutamate-cysteine ligase,γ-GCL)的活性验证。对血浆中GSH含量进行检测可知: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GSH含量降低(P<0.05),葛根与粉葛干预可以升高模型中的GSH含量(P<0.05)。对GSSG含量检测可知,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GSSG含量升高(P<0.05),葛根与粉葛可以有效降低炎症模型中GSSG的浓度(P<0.05)。对GSH与GSSG的比值进行分析: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比值降低(P<0.05),葛根、粉葛干预后,能有效升高GSH/GSSG且粉葛3.2g/kg组GSH/GSSG比值显着高于葛根3.2g/kg组(P<0.05)。对血浆样本中的γ-GCL的活性进行检测可知: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γ-GCL的活性降低(P<0.05),葛根、粉葛干预后,能有效增强γ-GCL的活性(P<0.05),并且粉葛3.2g/kg、1.6g/kg组γ-GCL活性均高于葛根3.2g/kg、1.6g/kg组(P<0.05)。葛根与粉葛均可以显着增加棉球肉芽肿模型大鼠血浆中的GSH的含量,降低GSSG的含量,显着升高GSH/GSSG的比值,增加γ-GCL的活性,粉葛对于GSH/GSSG比值和γ-GCL的活性的调控强于葛根,可以得到粉葛是通过调节γ-GCL限速酶的活性来调控GSH的合成来发挥其对谷胱甘肽代谢的调节作用。结论1.发热模型中,葛根解热和抑制体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效果强于粉葛;热辐射甩尾实验中,葛根镇痛作用强于粉葛;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实验中,粉葛镇痛效果强于葛根;炎症模型中,粉葛抗炎效果强于葛根。2.葛根富集出6条代谢通路,分别是: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戊糖和葡萄糖醛酸的相互转化途径,谷胱甘肽代谢途径,嘌呤代谢途径,胆汁酸的生物合成途径,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粉葛共富集出3条代谢通路,包括谷胱甘肽代谢途径,叶酸一碳库代谢途径,氨酰基-t RNA的生物合成途径;对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进行验证:粉葛调控5-LOX浓度能力强于葛根。说明粉葛可能通过5-LOX来调控花生四烯酸通路;对谷胱甘肽代谢通路进行验证,粉葛对于GSH/GSSG和γ-GCL活性的调控能力强于葛根。说明粉葛可能通过影响GSH的合成来进而调控谷胱甘肽代谢途径。
李佳烨[9](2021)在《温和灸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闫媛媛[10](2021)在《基于循证与叙事构建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造口患者存在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多方面适应问题,使造口护理呈现专科性和复杂性特点,造口适应对于全面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造口适应过程复杂,有待探索一条有效途径全面解决造口患者身-心-社-灵综合需求。叙事循证医学模式提倡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的联合,初步开发出理论与实践的可操作模型,可使客观数据与主观体验相互联合,具有实践的可操作性,在解决造口患者综合需求方面具有优势。目的:本研究基于叙事循证医学模式理论框架联合行动研究实施,探索造口患者适应需求,调查造口专科护理实践现状;探索肠造口患者适应因素影响机制;构建基于最佳证据的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检验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的有效性,探索标准化实践方案联合叙事护理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评估对患者健康结局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以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循环过程作为研究实施基本框架,在每阶段实施过程联合不同方法:第一阶段,以质性研究描述性现象学调查造口患者适应需求与造口专科护理现状;第二阶段,通过整合综述法获取造口适应相关文献,分析造口适应因素影响机制;第三阶段,以循证方法检索、筛选、评价、汇总造口适应最佳证据,并对证据进行分级和级别推荐,包括造口护理临床实践指南、造口专科护士角色与实践职责相关文献、第二阶段获取的造口适应相关文献;第四阶段,通过改良德尔菲法构建基于最佳证据,且适宜本土特色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确定模式的具体维度和标准实践方案的具体条目;第五阶段,以叙事探究结合个案研究形式,探索标准化实践方案联合叙事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途径及临床意义,完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结果:(1)造口患者适应需求调查与造口专科护理现状:通过对11名造口患者及7名相关医务工作者半结构化访谈和现场观察得出四个主题类属:主题1:造口患者适应需求多元化,包含6个次级主题(生理性需求、支持性需求、信息需求、情感需求、社会文化适应需求、自我护理需求);主题2:造口患者适应过程与时间具有相关性;主题3:造口适应与个人经历有关;主题4:造口专科护理存在发展机遇。(2)造口适应因素分析:获取符合评价标准的造口心理-社会-文化适应相关文献22篇,获取45条相关证据,持续比较分析法得出结果,造口适应与支持具有相关性,通过作用于多种适应因素,促进造口患者达到个人-行为-环境的适应状态,由此构建造口适应支持要素模式图,包含3个适应条件:家庭支持、医疗支持、社会支持;9个适应因素:时间、认知、生理、心理、自我护理、信息、经济、文化、同伴支持;3个适应要素:个人、行为、环境。(3)造口适应最佳证据获取:共获取经AGREEII质量评价工具A级和B级推荐的造口护理相关临床实践指南8篇,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造口专科护士角色与实践职责相关文献6篇,结合前期获取的造口心理-社会-文化适应22篇相关文献,共提取实践者、评估、专项护理、自我护理、健康教育、生活重建、出院前指导、延续护理8个类属,获取最佳汇总证据30项。(4)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实践方案构建:通过一轮改良德尔菲法达成专家共识,问卷函询专家权威系数为0.86,最终确定造口适应实践模式6个维度:时间、实践者、实践内容、实践措施、实践工具、评价;时间维度:疾病诊断期、术后住院期、出院准备期、调整适应期4个分期;实践内容:评估、专项护理支持、信息支持、心理社会适应支持4项;实践措施:基于提取的30项最佳证据,以时间维度为纵轴,实践内容为横轴,确定每一阶段相应实践内容下具体执行措施,各执行措施以条目清单形式列出,可根据时间分期选择相应条目内容,共形成73条推荐建议;实践工具:提供经检验有效的相应工具;评价:各阶段过程性考核和综合评价。(5)叙事与循证联合可行性评估:以前期拟定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为指导依据,研究者运用叙事探究方式介入造口术后患者生活,与患者、家属及相关医务工作者形成三维叙事探究空间,选取其中3例造口术后参与者,以个案护理故事形式展示标准化护理方案执行联合叙事干预过程,患者负性情绪改善,未发生并发症,或已发生并发症患者在干预后得到缓解。结论:叙事循证医学模式可实现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的联合,用于造口专科护理实践中,借助行动研究框架为最佳证据与人文关怀在同一情境下发挥共同作用提供理论基础;基于循证方法构建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在造口专科性护理实践中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叙事与循证联合可用于造口适应实践的应用,叙事可发挥评估收集资料、健康教育、心理干预、质性研究的联合作用,易于探索患者内心体验。
二、EXPERIMENTAL HUMAN PAI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XPERIMENTAL HUMAN PAIN(论文提纲范文)
(2)针灸和超声波治疗疼痛性疾病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针灸治疗疼痛 |
2 超声波治疗疼痛 |
3 超声波镇痛与针刺镇痛的相同点 |
3.1 二者同是物理刺激疗法 |
3.2 二者同存在量效关系 |
3.3 二者存在相同的神经传入通路 |
4 针灸与超声波结合的可能性 |
5 针灸与超声波结合的必要性 |
6 针灸与超声波结合的现状 |
7 总结 |
(3)艾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艾灸治疗RA的临床研究 |
1.1 自身对照研究 |
1.2 联合治疗研究 |
1.3 平行对照研究 |
2 艾灸治疗RA相关机制研究 |
2.1 艾灸疗法与相关细胞 |
2.1.1 免疫细胞相关机制研究 |
2.1.2 滑膜细胞相关机制研究 |
2.1.3 成骨细胞(Osteoblasts, OB)和破骨细胞(Osteoclast, OC)相关机制研究 |
2.2 艾灸疗法与细胞因子 |
2.3 艾灸疗法与信号通路 |
3 总结和思考 |
(4)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西医)有关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探讨 |
1.1 NAFLD病因 |
1.2 NAFLD发病机制 |
1.3 NAFLD的诊断 |
1.4 NAFLD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2. 中医学对NAFLD的认识 |
2.1 NAFLD相关的古代文献研究 |
2.2 现代中医对NAFLD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3. NAFLD中医体质相关研究 |
3.1 中医体质学说 |
3.2 NAFLD体质类型 |
3.3 中医体质学说和NAFLD治疗的相互联系 |
3.4 中医体质与NAFLD发病相关性 |
3.5 中医体质与治未病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新加坡NAFLD中医体质类型的研究 |
1. 研究目的与内容 |
2. 病例收集 |
2.1 调查样本来源的范围 |
2.2 性别分布 |
2.3 年龄分布为5个年龄段 |
2.4 学历分布 |
3. 病例选择 |
3.1 诊断标准 |
3.2 纳入标准 |
3.3 排除标准 |
4. 研究方法 |
4.1 调查表设计及内容 |
4.2 调查方法 |
4.3 中医体质判定 |
4.4 BMI的测定 |
4.5 血压的测定 |
4.6 理化指标的测定 |
4.7 脱落病例处理 |
4.8 整理资料 |
4.9 统计分析 |
5. 结果(患者情况分析) |
5.1 性别与年龄的分析 |
5.2 年龄与BMI相关性的比较 |
5.3 年龄与脂肪肝病变的轻、中、重程度相关性的分析 |
5.4 体质分型特点分析 |
5.5 体质与相关性指标的分析 |
6. 讨论 |
6.1 新加坡NAFLD患者的中医体质特点的讨论 |
6.2 新加坡NAFLD患者中医体质与一般情况相关性的讨论 |
6.3 新加坡NAFLD患者中医体质与血脂水平、肝功能指标的讨论 |
6.4 中医体质学说与NAFLD治疗的讨论 |
6.5 中医体质学说与治未病的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NAFLD的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与内容 |
2. 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病例选择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分组方法 |
3.2 治疗方法 |
3.3 疗程 |
3.4 控制偏倚因素的措施 |
3.5 观察指标 |
3.6 疗效判定标准 |
3.7 整理资料 |
3.8 统计分析 |
4. 结果 |
4.1 基线分析 |
4.2 治疗后综合疗效的比较 |
4.3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
4.4 治疗前后体重变化的比较 |
4.5 治疗前后肝血清转氨酶疗效的比较 |
4.6 治疗前后血脂变化的比较 |
4.7 治疗前后B超影像显示的比较 |
4.8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各项积分的比较 |
5. 药物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 |
6. 讨论 |
6.1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
6.2 益气健脾消脂汤方解分析 |
6.3 现代药理研究 |
6.4 方药疗效机理探讨 |
6.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结语 |
1. 研究结论 |
2. 创新点 |
3. 不足之处 |
4. 展望 |
附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实验性重度牙周炎伴阿尔茨海默病SD大鼠口腔及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慢性牙周炎和阿尔茨海默病关系的研究进展:微生物-肠-脑轴机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门诊病例汇报(一) |
门诊病例汇报(二) |
门诊病例汇报(三) |
门诊病例汇报(四) |
门诊病例汇报(五) |
(8)葛根与粉葛解热、镇痛、抗炎药效学研究及代谢组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葛根与粉葛解热、镇痛、抗炎药效学研究 |
第一节 葛根与粉葛对发热模型大鼠的药效学研究 |
引言 |
1.材料与仪器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讨论 |
第二节 葛根与粉葛对疼痛模型大鼠的药效学研究 |
引言 |
1.材料与仪器 |
2.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讨论 |
第三节 葛根与粉葛对炎症模型大鼠的药效学研究 |
引言 |
1.材料与仪器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讨论 |
小结 |
第二章 葛根与粉葛抗炎代谢组学分析 |
第一节 葛根与粉葛抗炎代谢通路筛选 |
引言 |
1.材料与仪器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讨论 |
第二节 葛根与粉葛的抗炎代谢通路验证 |
引言 |
1.材料与仪器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讨论 |
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10)基于循证与叙事构建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1.1 造口适应意义 |
1.2 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整合研究 |
2 理论基础 |
2.1 叙事循证医学模式 |
2.2 行动研究 |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意义 |
4 技术路线图 |
5 概念界定 |
6 研究内容 |
6.1 成立行动研究小组 |
6.2 研究步骤 |
6.3 研究方法 |
7 伦理问题 |
8 质量控制过程 |
8.1 方法控制 |
8.2 研究团队协作完成 |
8.3 提高研究者可信度 |
第一部分 造口适应需求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参与者 |
3 研究内容 |
3.1 研究过程 |
3.2 研究工具 |
3.3 数据分析 |
4 研究结果 |
4.1 主题1:造口患者适应需求多元化 |
4.2 主题2:造口患者适应过程与时间具有相关性 |
4.3 主题3:造口适应与个人经历有关 |
4.4 主题4:造口专科护理存在发展机遇 |
5 讨论 |
5.1 造口患者多元适应需求亟待关注 |
5.2 造口患者个人经历与社会文化具有相关性 |
5.3 造口患者适应过程与时间具有相关性 |
5.4 造口专科实践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 |
6 反思评价 |
第二部分 造口适应因素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过程 |
3.1 确定研究主题 |
3.2 文献检索 |
3.3 证据筛选与提取 |
3.4 数据评估 |
3.5 数据分析 |
4 研究结果 |
5 讨论 |
第三部分 造口适应最佳证据总结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2.1 肠造口护理相关指南评价研究 |
2.2 造口专科护士角色与实践相关文献质量评价 |
2.3 肠造口适应最佳证据总结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4.1 纳入指南整体质量较高 |
4.2 造口专科护士角色定位 |
5 反思评价 |
第四部分 造口适应模式实践方案的初步建构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对象 |
4 研究内容与统计结果 |
4.1 文献回顾与证据整合 |
4.2 改良德尔菲函询调查 |
4.3 改良德尔菲专家论证会 |
5 研究结果 |
5.1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构建 |
5.2 《造口适应标准化实践方案》构建 |
6 讨论 |
6.1 造口评估工具有待进一步完善 |
6.2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构建的重要性 |
6.3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构建的科学性 |
7 反思评价 |
第五部分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可行性评估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收集数据方法 |
2.4 数据分析方法 |
2.5 质量控制 |
2.6 伦理原则 |
3 研究结果 |
3.1 患者资料 |
3.2 个案研究结果 |
4 讨论 |
4.1 叙事在造口适应实践中的作用 |
4.2 叙事在护理中的应用 |
5 反思评价 |
第六部分 讨论与建议 |
1 讨论 |
1.1 研究设计的适宜性分析 |
1.2 叙事循证医学模式在专科护理实践中的应用探讨 |
2 未来建议 |
2.1 加强造口专科护理体系完善 |
2.2 研究的可持续性改进与优化 |
2.3 本研究后续展望 |
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 叙事循证医学模式在护理中的应用:一个理论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EXPERIMENTAL HUMAN PAIN(论文参考文献)
- [1]动物生理学实验[J]. 乔治·康吉莱姆,姚思燮,田争争. 法国哲学研究, 2021(00)
- [2]针灸和超声波治疗疼痛性疾病的思考[J]. 陈颖棋,宓轶群. 现代中医药, 2021(06)
- [3]艾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探析[J]. 陶偲钰,唐洁,余泽云,王颖旎,罗云,武平.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03)
- [4]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D]. 缪文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实验性重度牙周炎伴阿尔茨海默病SD大鼠口腔及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D]. 王柳杨.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6]腰椎后路短节段融合手术患者加速康复护理方案的构建与应用[D]. 潘香香.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
- [7]运用壮医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D]. 黎仁权.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8]葛根与粉葛解热、镇痛、抗炎药效学研究及代谢组学分析[D]. 张明月.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温和灸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 李佳烨.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10]基于循证与叙事构建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D]. 闫媛媛.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