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醋酸氯己定溶液的稳定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黄慧,孙煜,何虹,卢日刚[1](2021)在《HPLC法同时测定复方黄藤洗液中3个有效成分及2种防腐剂的含量》文中认为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复方黄藤洗液中3个有效成分(黄芩苷、盐酸巴马汀、醋酸氯己定)及2种防腐剂(苯甲酸钠、羟苯乙酯)含量。方法采用C18色谱柱,流动相为0.01 mol·L-1磷酸二氢铵-乙腈,以1 mL·min-1流速进行线性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30 nm(苯甲酸钠)、259 nm(醋酸氯己定、羟苯乙酯)、274 nm(黄芩苷、盐酸巴马汀)。结果黄芩苷在4.81~28.84μg·mL-1、盐酸巴马汀在5.15~72.11μg·mL-1、醋酸氯己定在5.18~31.09μg·mL-1、苯甲酸钠在40.66~243.95μg·mL-1和羟苯乙酯在5.16~30.93μ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0%、99.7%、99.4%、100.5%、100.4%,RSD分别为3.2%、1.5%、0.9%、1.7%、1.9%(n=9)。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专属性强,结果准确,能够更好地控制复方黄藤洗液的产品质量。
林秋棚,章朱迎,施冬健,裴泽军,陈明清,倪忠斌[2](2021)在《缓释型壳聚糖/醋酸氯己定复合微球的制备与性能》文中指出医院获得性感染(HAIs)是现代临床医学中的巨大挑战,开发长效的抗菌材料对于改善医疗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乳化法制备壳聚糖/醋酸氯己定(CS/CHXA)复合微球,通过调控制备参数控制复合微球的大小和交联度,进而改变CS与CHXA的复合比例、交联剂用量与时间等条件,控制CHXA的载药量和缓释性能。通过将CS/CHXA复合微球添加至醋酸乙烯-乙烯共聚乳液(VAE)中,制备均匀分散的乳液并涂覆于橡胶管表面,实现了CHXA的长时间释放,涂覆在橡胶管表面的涂层具有长效抗菌性,最终有望实现橡胶管的长效抗菌。
龚亚,李敏,曹健,樊莉[3](2021)在《高效液相色谱法考察8种常用对照品溶液的稳定性》文中指出目的考察8种常用对照品溶液稳定性,以此确定内控效期。方法配制对照品储存溶液,密封保存于2~10℃冰箱中,于0、1、4、7、10、14、21、28、35 d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对照品储存溶液与新配制的对照品溶液含量,计算含量变化值。结果各对照品溶液在考察期内,外观与新配制对照品溶液一致;色谱中均未出现显着的杂质峰。甲硝唑、氯霉素和水杨酸混合对照品储存7 d,维生素E对照品、替硝唑和醋酸氯己定混合对照品、磺胺嘧啶对照品、地塞米松磷酸酯对照品储存35 d,含量均符合要求。结论在2~10℃冰箱中,维生素E对照品、替硝唑和醋酸氯己定混合对照品、磺胺嘧啶对照品、地塞米松磷酸酯对照品溶液的效期可定为35 d,甲硝唑、氯霉素和水杨酸混合对照品溶液定为7 d。
林秋棚[4](2021)在《缓释型壳聚糖基抗菌性复合微球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留置医疗设备对于诊断、治疗疾病有重要作用,然而,因其需要数天乃至数周使用而易发生医院获得性感染(HAI),因此开发长效的抗菌材料对于改善医疗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氯己定(双氯苯双胍己烷)是一种广谱抗菌剂,具有优异的抗菌活性。但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其抗菌效果会逐步减弱甚至失去抗菌能力,需要在使用过程中补加氯己定才能发挥长时间的抗菌性能。壳聚糖(CS)是一种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天然大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可修饰性、抗菌性,可广泛应用于医药、包装等领域。为实现氯已定的长效抗菌活性,本文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可缓释的壳聚糖/醋酸氯己定(CS/CHXA)复合微球,将CS/CHXA复合微球添加至醋酸乙烯-乙烯共聚乳液(VAE)中,制备均匀分散的乳液并涂覆于橡胶管表面,调控CHXA缓慢释放,最终实现橡胶管的长效抗菌,有望降低医疗器械引发二次感染的发生。1.选用易溶于水的醋酸氯己定作为抗菌功能分子,将醋酸氯己定(CHXA)通过乳化法负载于壳聚糖(CS)微球中,交联后得到稳定的壳聚糖/醋酸氯己定(CS/CHXA)复合微球。通过调控醋酸浓度、壳聚糖浓度、油水比、醋酸氯己定投料量、交联剂用量、交联时间等因素,制备了不同大小、分散性较好的CS/CHXA复合微球,通过SEM观察CS/CHXA复合微球大小与稳定性,并对CHXA的释放性能、微球的抗菌性能与细胞相容性等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在醋酸浓度为3%、油水比为8、CS与CHXA质量分别为60 mg与25 mg、搅拌速率650 rpm、乳化时间4 h、交联剂用量10 m L、交联时间4 h和交联温度40℃下可制备出分散性较好、粒径约460 nm的CS/CHXA复合微球。CHXA可缓慢从CS/CHXA复合微球中持续释放14天,CS/CHXA复合微球显示了优异的抗菌性能,可达99%,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进而,将CS/CHXA复合微球添加至醋酸乙烯-乙烯共聚乳液(VAE)中,制备均匀分散的乳液并涂覆于橡胶管表面,形成的涂层表面均一。调控CS/CHXA复合微球的不同添加量,得到不同分散性的抗菌涂层。结果表明,当CS/CHXA复合微球添加量为2%时,涂层中CS/CHXA分散性最佳,CHXA可缓慢从涂层中持续释放14天以上,期间均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可达91%。2.为进一步提高橡胶管涂层的抗菌性能,尝试在CS/CHXA表面引入银纳米粒子。首先通过光还原法,在CS/CHXA复合微球表面引入Ag纳米粒子(Ag NPs),改变Ag NPs的载入量,制备了一系列(CS/CHXA)a@(Ag)b复合微球。探究了Ag+的浓度对微球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S/CHXA分散液与Ag+的浓度比为3:1时,CS/CHXA微球表面Ag NPs分布均匀,无明显的团聚,Ag NPs数量随制备过程中Ag+浓度的增加而增多。(CS/CHXA)a@(Ag)b复合微球具有缓释CHXA的能力,可持续释放14天,(CS/CHXA)a@(Ag)b复合微球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可达到100%,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进而,将(CS/CHXA)a@(Ag)b复合微球添加至VAE中,制备均匀分散的乳液并涂覆于橡胶管表面,形成的涂层表面均一。调控(CS/CHXA)a@(Ag)b复合微球的不同添加量,得到不同分散性的抗菌涂层。结果表明,当(CS/CHXA)a@(Ag)b复合微球添加量为2%时,涂层中(CS/CHXA)a@(Ag)b复合微球分散性最佳,涂层可持续释放CHXA 14天,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可达98%。说明Ag NPs与CHXA的协同抗菌作用提高了复合材料的抗菌性能。综上,通过乳化交联法成功制备CS/CHXA复合微球,通过改变反应条件,可以控制复合微球的大小、稳定性和释放性能,将其与VAE乳液复合后,得到的涂层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且可持续保持至少两周的抗菌性能;在负载Ag NPs后,结合两种抗菌材料的协同作用,其抗菌性能更佳。
龚亚,李敏,曹健[5](2020)在《复方替硝唑溶液制备工艺影响因素考察及其稳定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考察温度和时间对复方替硝唑溶液制备的影响并探讨其稳定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替硝唑溶液、醋酸氯己定溶液及混合溶液中替硝唑和醋酸氯己定含量随温度和时间的变化情况,考察时间和温度对制备工艺的影响。采用经典恒温加热法,测定加速试验前后复方替硝唑溶液中替硝唑和醋酸氯己定的含量,根据Arrhenius指数定律,预测复方替硝唑溶液在室温(25℃)下的有效期。结果:工艺中采用热水助溶的方式对替硝唑有影响,对醋酸氯己定几乎无影响,且醋酸氯己定的存在对替硝唑的降解具有协同作用。复方替硝唑溶液中替硝唑t0.925℃为2.81年,醋酸氯己定稳定性高于替硝唑。结论:制备工艺方面,建议替硝唑在60℃以下单独溶解。复方替硝唑溶液在室温下贮存期为2.81年。
朱洁[6](2020)在《抗菌肽HPRP-A1/HPRP-A2和CHA联合用药的抗细菌和真菌活性及机理研究》文中认为妇科阴道炎对女性健康的影响十分严重,其中,以细菌性阴道病(BV)和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最为常见,约70%以上和30%-50%的女性一生中至少感染一次BV和VVC。且众多属于经常感染,亦难治愈,而BV、VVC患者细菌和真菌产生的生物被膜和对抗生素的持续耐药性被认为是发病的常见因素[1-4]。在临床治疗上,常使用外用药物双胍类消毒剂和防腐剂醋酸氯己定(CHA)进行抗菌治疗。但高浓度的CHA会刺激粘膜,有些病人长期或经常使用的过程中会产生过敏反应及副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抗菌肽(AMP)具有广谱、快速的抑菌活性、不易受到细菌和真菌对传统抗生素耐药突变的影响,与抗菌药物具有良好的协同效应等优点,逐渐成为新型抗感染药物的重要候选分子,但存在成本等问题。基于此,本研究拟就抗菌肽和CHA进行联合用药的抗菌策略问题进行研究,包括抗细菌活性、抗真菌活性以及抗相应的生物被膜的活性和作用机理,希望通过联合用药,旨在不仅可以发挥其强大的活性潜能,还能降低成本、减少用药量、降低药物本身的毒性和过敏性等不利因素。1.HPRP-A1/HPRP-A2和CHA联合用药的抗细菌和真菌活性研究我们选择α-螺旋阳离子抗菌肽HPRP-A1和它的对映异构体HPRP-A2与CHA分别进行单独或联合用药,并通过在体内和体外实验对其抗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细菌和一种真菌的抗菌活性进行研究。体外研究结果显示,单独用药中,HPRP-A2抗菌活性比HPRP-A1略高,CHA则显示出较弱抗菌活性。结合到抗菌肽的抗菌机理及活性影响因素,即HPRP-A1和HPRP-A2的抗细菌和抗真菌机理和手性特性无关,抗菌活性取决于α-螺旋和两亲结构的影响[5],我们推测这可能是归功于D-型的HPRP-A2对蛋白酶降解的稳定造成的。有趣的是,与单独用药组相比,联合用药组对革兰氏阴性细菌、革兰氏阳性细菌和一种真菌显示出更强的抗菌活性,且除了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相加作用外,联合用药组对其他细菌和真菌均具有协同抗菌作用,而溶血活性明显降低,证实其降低了药物的毒性。细菌和真菌阴道炎动物模型的体内研究证实,HPRP-A2和CHA联合用药后,高浓度组抑菌率达到99.9%(P<0.001),对阴道炎的症状有非常明显的改善。2.HPRP-A1/HPRP-A2和CHA联合用药作用机理研究为了研究HPRP-A1/HPRP-A2和CHA联合用药抑制细菌和真菌的作用机理,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术等技术分析了细胞膜的完整性、细菌细胞壁的LPS结合能力、细胞内产生的活性氧和与DNA的结合能力。实验结果表明:单独的抗菌肽比CHA能快速的破膜,抗菌肽和CHA联合用药比单独用药对细菌和真菌细胞膜的完整性影响更为明显,更能快速破坏细菌膜的完整性。HPRP-A1/HPRP-A2单独用药与外源革兰氏阴性细菌大肠杆菌E.coli 055:B5中LPS孵育后表现出显着的结合能力;CHA与LPS的结合能力相对较弱;联合用药后,虽然都能与LPS相结合但与单独药物组相比结合能力并没有明显提高。推测:药物对LPS的抑制可能是抗菌肽的作用机理之一。HPRP-A1/HPRP-A2和CHA单独或联合用药均不会产生ROS,真菌的耗氧量没有增加;HPRP-A1/HPRP-A2与CHA单独用药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联合用药组分别与HPRP-A1/HPRP-A2单独用药组和对照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CHA单独组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抗菌肽HPRP-A1/HPRP-A2在较高浓度时可与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核中的DNA结合,CHA在较高浓度时则不能与DNA结合,说明抗菌肽HPRP-A1/HPRP-A2的抑菌活性不仅取决于穿透细胞膜的能力,还可能与细菌LPS和DNA的结合能力有关。3.HPRP-A1/HPRP-A2和CHA联合用药抗细菌和真菌生物被膜活性对HPRP-A1/HPRP-A2和CHA联合用药对处理细菌和真菌产生的生物被膜的活性研究证实,与之前测定的抑制细菌和真菌的最低抑制浓度(MIC)值相比,单独的HPRP-A1/HPRP-A2和CHA组分别对不同细菌和真菌的抑制最低生物被膜浓度(MBIC)的数值均有所增高,联合用药组在细菌和真菌的处理中均具有协同作用;单独抗菌肽或CHA均能预防生物被膜的生成,细菌或真菌生物被膜的生物量逐级减少;当抗菌肽或CHA的浓度达到MIC时,对生物被膜的预防作用最强,显示抗菌肽和CHA均对预防细菌和真菌的粘附有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HPRP-A2和CHA联合用药与单独药物相比,更具有预防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细菌和真菌生物被膜的生物量显着降低;抗菌肽和CHA联合用药还可以抑制成熟生物被膜的增殖,对已形成的生物被膜的代谢有抑制作用。与单独药物处理相比,HPRP-A2和CHA联合用药对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作用更强。大鼠和小鼠生物被膜阴道炎模型研究证实,无论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HPRP-A2和CHA的联合用药比单独用药对由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的生物被膜引起的阴道炎中细菌和真菌抑制率更高,在高剂量组抑菌率高达99.9%(P<0.001),治疗效果非常明显。4.HPRP-A1/HPRP-A2和CHA联合用药抗细菌和真菌的生物被膜的机理研究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苯酚-硫酸法和q-PCR等技术对抗菌肽和CHA联合用药对细菌和真菌生物被膜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单独的抗菌肽比CHA在相同的时间和浓度下能快速的破膜。抗菌肽和CHA联合用药组比单独用药组对生物被膜细胞的完整性、生物被膜降低率的影响更为明显,更能快速破坏细菌膜的完整性,且荧光通透性增加,生物被膜的生物量降低。HPRP-A2和CHA联合用药对细菌和真菌生物被膜形态学变化比单独用药明显减少,生物被膜的面积和生物量由开始难以区分密集聚集体存在、到松散或没有明显聚集、最终使细胞膜变形、褶皱甚至损坏。HPRP-A2和CHA联合用药对生物被膜中主要成分EPS生物量明显减少,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结果和苯酚-硫酸法结果趋势相一致。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抑制细胞粘附因子表达上调和生物被膜关键调节因子的表达下调。联合用药对细菌和真菌的生物被膜有快速破膜的作用,能抑制生物被膜的EPS生物量,在调节抑制粘附因子和重要的调节因子中发挥了抑制生物被膜的作用。综上所述,本论文主要以α-螺旋阳离子抗菌肽HPRP-A1/HPRP-A2和CHA为研究对象,利用联合用药的协同浓度在体内和体外对细菌和真菌及相应的生物被膜活性和机理的研究,都可以有很好的抗细菌、抗真菌及抗生物被膜活性和靶向性。这种联合用药策略为临床用药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支持,可能是今后在临床实践中治疗妇科阴道炎的有效的方法。
石松松[7](2020)在《功能性海藻酸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高分子生物材料研究不断深入,临床上医用敷料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其种类、性能和功能呈多元化发展。海藻酸及其衍生物性能优异,极其适用于医用敷料基质。然而,藻酸钙敷料抗菌性能不足,不能有效抑制创面感染菌滋生,所以改善藻酸盐纤维的抗菌性能是十分必要的。作为功能医用敷料的前驱体,功能性纤维也成为了研究热点。为了改善藻酸盐医用纤维的抗菌性能,满足临床中复杂的伤口环境,本研究以医用海藻酸盐材料为基质,采用湿法共混纺丝技术,成功制备负载广谱抗菌药物——葡萄糖酸氯己定(CHG)的功能性藻酸钙纤维,以期在医用生物敷料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课题成功建立了液液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CHG-藻酸钙纤维中的实际载药量,考察了不同载药量对藻酸钙纤维的形貌特征、吸湿性能、药物释放、抗菌性以及细胞毒性等的影响,进一步地采用了Discovery Studio模拟了负载葡萄盐酸氯己定的纤维基质嵌段的最优构象,并分析其标准动态级联、轨迹分析和溶剂化效应。最终得到试验结果如下:(1)CHG-藻酸钙纤维的制备及载药量测定:制备了三种不同载药量的CHG-藻酸钙纤维。建立了测定CHG-藻酸钙纤维中载药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条件,考察了流动相组成、流动相p H值对葡萄糖酸氯己定和醋酸氯己定的出峰影响。采用C18色谱柱分离,以甲醇-甲酸溶液(p H=3.5)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结果表明:目标物在10~150μg/m L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0.999;平均回收率为94.95%,RSD为2.5%。三种藻酸钙纤维的载药量为0、22.97和79 mg/g,分别被命名为2#纤维,3#纤维和4#纤维。(2)CHG-藻酸钙纤维的表征及抗菌性能研究:采用扫描电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差示扫描量热法等对药物包封进行了表征。与纯藻酸钙纤维相比较,CHG-藻酸钙纤维表面具有明显的浅沟槽和较宽的褶皱区。葡萄糖酸氯己定分子的N-H键与藻酸盐基质分子中的游离氢形成氢键,其特征振动在1573 cm-1。3#和4#纤维的抑菌率明显高于2#纤维,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率分别达到84.07%、97.04%和67.80%、90.75%。随着载药量增大,CHG-藻酸钙纤维对试验菌的致死效果越明显。(3)CHG-藻酸钙纤维的细胞毒性及其它性能研究:CHG-藻酸钙纤维在磷酸缓冲盐溶液中吸胀裂解成大量的细小纤维片段,在A溶液中通过凝胶化释放药物,但高载药量藻酸纤维在A溶液中仍保持一定的纤维状态。3#纤维和4#纤维在磷酸缓冲盐溶液和A溶液中的药物释放率分别为28.5%、92%和53%、47.6%。载药纤维能有效促进L-929细胞的生长,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载药纤维的吸湿性略有提升,这与藻酸盐基质-葡萄糖酸氯己定的结合构象有关。(4)CHG-藻酸盐基质嵌段的Discovery Studio模拟:通过模拟优化,本课题得到了具有较强稳定性的最低能量构象。结果表明,随着扭转能的增大,靶结构的键能减小。随着模拟过程的进行,嵌段的RMSD值逐渐减小,这说明构象的重复性增加。由于G基团和M基团的结构差异,多M嵌段的RMSF值平均波动区间最大。溶剂效应大大降低了目标嵌段的跃迁能。
李雪微[8](2020)在《含季铵盐和醋酸氯己定正畸粘接剂的体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釉质龋白斑在正畸过程中往往高发,为了避免釉质龋白斑带来的危害,我们合成甲基丙烯酸十六烷基二甲胺(DMAHDM),将醋酸氯己定(CHA)包封于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MSNs)中,并将两种抗菌剂与成品树脂按一定比例均匀混合形成新型抗菌性正畸接粘接树脂,探讨新型正畸粘接树脂的抗剪切强度和抗菌性能,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实验一:以2-二甲氨基甲基丙烯酸乙酯(DMAEMA)和1-溴十六烷(BHD)为原材料,通过门舒特金法制备DMAHDM,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DMAHDM的合成情况。室温物理高速搅拌法将CHA包封在MSNs(SBA-15)中,记为CHA@MSNs。扫描电镜观察CHA@MSNs的微观结构,X射线衍射仪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CHA@MSNs的构象,热重分析仪测量SBA-15包封CHA含量。实验二:将192颗健康前磨牙随机分为16组,每组12颗。重量百分数为0%、3%、5%、7.5%的DMAHDM与0%、3%、5%、6.4%的CHA(以CHA@MSNs形式)两两组合后与成品3M流动树脂均匀混合,制成16组新型正畸粘接树脂。用金属前磨牙托槽和新型粘接树脂粘接在前磨牙颊面临床冠中心,在冷热循环仪中进行冷热循环后用超硬石膏包埋离体牙的牙根,在万能试验机上测试每组托槽的抗剪切强度,计算托槽粘接剂残留指数。实验三:将16组新型粘接树脂平铺于96孔板封盖上的凹槽底部,光固化灯光照,制成厚0.5mm、直径8mm的新型粘接树脂片,扫描电镜观察树脂结构变化。1将16组新型粘接树脂片置于24孔板中培养形成变异链球菌生物膜,MTT法检测生物膜的活性,扫描电镜观察新型粘接树脂片的抗菌效果。2提取16组改性粘接树脂片的浸提液,于96孔板中培养形成变异链球菌生物膜培养,MTT法检测生物膜的活性。结果实验一:1将材料DMAHDM进行FT-IR检测,NR4+基团的存在证实成功制备了季铵盐单体DMAHDM。2将材料CHA@MSNs进行FT-IR检测,与标准CHA红外光谱图相比,发现CHA成功包封于SBA-15上;XRD发现CHA加载入SBA-15中并未改变其非晶态结构;扫描电镜观察SBA-15呈杆状颗粒,CHA@MSNs棒状颗粒边缘不明显,证实CHA包封在SBA-15中;热重分析发现CHA加载入SBA-15的比重为41.9%。实验二:1抗剪切强度比较:CHA中16组间的SBS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647,P<0.01)。添加CHA的分组与未添加CHA的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添加6.4%CHA的分组抗剪切强度下降最多,提示添加6.4%CHA对粘接树脂的粘接性能影响最大,而添加3%和5%CHA的分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含DMAHDM各组间的SBS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00,P<0.05)。添加3%DMAHDM与未添DMAHDM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添加5%和7.5%DMAHDM与未添DMAH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添加较高比重的DMAHDM对粘接树脂的粘接性能有影响。添加5%DMAHDM和7.5%DMAHDM分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添加这5%和7.5%DMAHDM对树脂粘接性影响差别不大。CHA@MSNs和DMAHDM在物理混合时发生交互作用(F=4.822,P<0.01),提示DMAHDM在树脂中分散了部分CHA@MSNs。2托槽粘接剂残留指数: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10.099,P>0.05),提示两种抗菌剂的加入对托槽脱落方式的影响不大。实验三:1新型粘接树脂片扫描电镜发现添加DMAHDM对树脂结构影响不大,而添加6.4%CHA因填料量多而发生团聚出现密集颗粒,同时添加DMAHDM和CHA可“互补”,对树脂结构影响不大。2 16组树脂片OD值:DMAHDM各个重量浓度梯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970,P<0.01),7.5%DMAHDM抗菌效果最好。CHA中,0%、3%、5%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058,P<0.01),5%的抗菌效果最好,而6.4%与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5C+7.5D组与3M组电镜扫描比较,前者变形链球菌数量减少,膜变形甚至内容物流出,抗菌效果较好。4 DMAHDM各个重量浓度梯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39,P>0.05),间接说明DMAHDM是共价交联于树脂中发挥抗菌功能而不能释放抗菌。CHA中0%、3%、5%三个重量浓度梯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058,P<0.01),5%的抗菌效果最好,而6.4%与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DMAHDM和CHA@MSNs在满足正畸临床粘接强度的前提下,能添加最大量抗菌剂是5%CHA和7.5%DMAHDM。2 DMAHDM和CHA@MSNs具有抗菌功能,且添加5%CHA与7.5%DMAHDM或6.4%CHA与7.5%DMAHDM的抗菌效果最好。3添加5%CHA和7.5%DMAHDM是能在不影响抗剪切强度的前提下抗菌效果最好的剂量组合。图17幅;表6个;参153篇。
王梦雨[9](2020)在《复方双氯芬酸钠成膜凝胶剂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是人体抵御外部伤害的第一层物理屏障和免疫屏障。而皮肤容易受伤,皮肤小外伤和轻度感染是皮肤科常见疾病,临床上常用外用制剂来治疗,但市售制剂尚多多少少存在一些不足,如溶液剂、喷雾剂、软膏剂等对创面无保护隔离作用,与衣物等摩擦易损失,药效维持时间短,无防水效果等。理想的用于治疗皮肤小外伤及轻度感染的外用制剂应具以下特点:有抗菌、止痛、促进愈合等功效;能与外界隔绝,对创面有保护作用;使用舒适,透气性好;无毒无致敏性,使用安全;使用携带方便,适合不同创面包括不规则创面;可长时间释放药物,减少给药次数;可根据需要轻易撕掉无痛感;便于检查伤口的愈合情况;可具有一定的防水性,适合更多使用场合;使用时不影响美观。为达到以上目的,本研究拟制备一种新型制剂,即以双氯芬酸钠和葡萄糖酸氯己定为模型药物;选择羟丙基纤维素(Hydroxypropyl cellulose,HPC)、乙基纤维素(Ethyl cellulose,EC)和尤特奇E100作为成膜材料,壳聚糖盐酸盐作为辅助成膜材料,柠檬酸三乙酯(Triethyl citrate,TEC)作为增塑剂,月桂氮卓酮作为透皮吸收促进剂,乙醇水溶液作为溶剂,制备获得一种新型安全、高效、长效的防水型成膜凝胶剂。方法:1处方与优化采用单因素试验,以药物释放度为评价指标,确定辅助成膜材料壳聚糖盐酸盐的用量;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疏水性、粘附力和药物释放度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L9(34)确定EC、HPC、尤特奇E100、TEC的最佳用量;采用Franz扩散池法,考察不同的透皮吸收促进剂(2%氮酮、5%氮酮、2%氮酮+2%冰片)对成膜凝胶中双氯芬酸钠(Diclofenac sodium,DS)和葡萄糖酸氯己定(Chlorhexidine gluconate,CHG)体外透皮吸收的影响,确定最佳透皮吸收促进剂及其用量。2质量控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法同时测定复方双氯芬酸钠成膜凝胶中双氯芬酸钠和葡萄糖酸氯己定的含量。同时考察了该成膜凝胶剂的性状、装量、成膜性、可揭性、疏水性和透气性。3体外透皮特性研究采用Franz扩散池法,以单位面积累积渗透量和皮肤内滞留量为指标,考察复方双氯芬酸钠成膜凝胶在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中的透皮吸收特性。4稳定性研究采用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以外观性状、成膜性、含量和释放度为考察指标,对复方双氯芬酸钠成膜凝胶的稳定性进行评价。5药效学研究采用打孔法和试管连续倍比稀释法,考察复方双氯芬酸钠成膜凝胶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效果和最低抑菌浓度;选用昆明小鼠,采用热板法及醋酸扭体法考察复方双氯芬酸钠成膜凝胶的镇痛效果;建立小鼠机械损伤模型,考察复方双氯芬酸钠成膜凝胶促进伤口愈合的效果。6安全性研究考察复方双氯芬酸钠成膜凝胶对豚鼠皮肤的刺激性和对SD大鼠皮肤的急性毒性。结果:1通过单因素试验,优选辅助成膜材料壳聚糖盐酸盐用量为2%;通过正交试验确定EC、HPC、尤特奇E100、TEC的最佳用量分别为7%、2%、2%和6.5%;通过体外透皮试验,确定最佳透皮吸收促进剂为氮酮,其最佳用量为2%。2当流动相为甲醇-pH 3.8磷酸二氢钾溶液(67:33),检测波长为260mm时,双氯芬酸钠和葡萄糖酸氯己定可以完全分离,且专属性高、精密度及回收率好。3双氯芬酸钠24h单位面积累积透过量及皮肤内滞留量适宜,可以在皮肤局部乃至周围组织起到镇痛、抗炎、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葡萄糖酸氯己定24h单位面积累积透过量及皮肤内滞留量均较低,可起到皮肤局部抑菌、控制伤口感染的作用。4影响因素试验表明,高温、高湿对本制剂有一定影响。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表明,制剂的各项检验指标均达到合格要求。建议复方双氯芬酸钠成膜凝胶密封包装,在密闭、阴凉处保存。5药效学试验表明,与市售制剂相比,复方双氯芬酸钠成膜凝胶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铜绿假单胞菌的抑制作用更强,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镇痛效果更好更持久,能更快的加速创面的愈合。6皮肤刺激性及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复方双氯芬酸钠成膜凝胶安全性良好。结论:本研究制备的复方双氯芬酸钠成膜凝胶制备工艺简单可行、质量可控;镇痛、消炎、促进伤口愈合的效果好;使用方便,透气性良好,具有防水功能;安全性高、稳定性良好;该新制剂将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王梦雨,刘祖雄,陈鹰[10](2020)在《复方双氯芬酸钠成膜凝胶的制备及质量控制》文中认为目的:制备复方双氯芬酸钠成膜凝胶并建立其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选择乙基纤维素、尤特奇E100、壳聚糖盐酸盐、羟丙基纤维素为成膜材料,以柠檬酸三乙酯为增塑剂,乙醇和水为溶剂,制备复方双氯芬酸钠成膜凝胶。考察该成膜凝胶的成膜性和可揭性、成膜时间、防水性、释放度等;采用HPLC法同时测定双氯芬酸钠和葡萄糖酸氯己定的含量。结果:复方双氯芬酸钠成膜凝胶成膜性良好,可揭性良好,成膜快,防水性良好,释放度符合规定。结论:该制剂制备工艺简单、质量可控。建立的HPLC法专属性、重复性、稳定性均较好,回收率高,可用于复方双氯芬酸钠成膜凝胶的质量控制。
二、醋酸氯己定溶液的稳定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醋酸氯己定溶液的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HPLC法同时测定复方黄藤洗液中3个有效成分及2种防腐剂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色谱条件 |
2.2 溶液制备 |
2.2.1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2.3 稀释液的制备 |
2.3 方法学考察 |
2.3.1 专属性考察 |
2.3.2 线性关系考察 |
2.3.3 密度试验 |
2.3.4 重复性试验 |
2.3.5 稳定性试验 |
2.3.6 加样回收率试验 |
2.3.7 样品含量测定结果 |
3 讨论 |
3.1 波长的选择 |
3.2 色谱柱的选择 |
4 结论 |
(2)缓释型壳聚糖/醋酸氯己定复合微球的制备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仪器和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1.2.1 CS/CHXA微球的制备 |
1.2.2 复合乳液与抗菌涂层的制备 |
1.3 体外药物负载与释放测试 |
1.3.1 CHXA的载药量 |
1.3.2 CHXA的体外释放 |
1.4 抗菌性能测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CS/CHXA微球的表征 |
2.1.1 FT-IR表征 |
2.1.2 UV-Vis表征 |
2.1.3 CS/CHXA复合微球粒径的调控 |
2.1.3.1 醋酸体积分数 |
2.1.3.2 油水比 |
2.1.3.3 醋酸氯己定的投料量 |
2.1.3.4 交联剂用量 |
2.1.3.5 交联时间 |
2.2 VAE涂层表征 |
2.2.1 涂层形貌表征 |
2.2.2 CHXA的释放行为 |
2.2.3 抗菌性能 |
3 结 论 |
(4)缓释型壳聚糖基抗菌性复合微球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抗菌剂概述 |
1.2.1 无机抗菌剂 |
1.2.2 有机抗菌剂 |
1.2.3 天然抗菌剂 |
1.3 载药微球概述 |
1.3.1 研究概述 |
1.3.2 载药微球的载体类型 |
1.4 壳聚糖概述 |
1.4.1 壳聚糖结构与性质 |
1.4.2 壳聚糖微球的制备方法 |
1.5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CS/CHXA复合微球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 |
2.2.2 仪器和设备 |
2.2.3 实验步骤 |
2.2.4 测试和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CS/CHXA的表征 |
2.3.2 CS/CHXA粒径和形貌表征 |
2.3.3 VAE/CS/CHXA-a%乳液和涂层的表征 |
2.3.4 VAE/CS/CHXA-a%涂层形貌表征 |
2.3.5 CHXA释放性能表征 |
2.3.6 抗菌性能表征 |
2.3.7 细胞毒性表征 |
2.3.8 释放对材料形貌的表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CS/CHXA@Ag复合微球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 |
3.2.2 仪器与设备 |
3.2.3 实验步骤 |
3.2.4 测试与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CS/CHXA)a@(Ag)b的表征 |
3.3.2 VAE/(CS/CHXA)_a@(Ag)_b-c%涂层的表征 |
3.3.3 CHXA释放性能 |
3.3.4 抗菌性能表征 |
3.3.5 细胞毒性表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4.1 主要结论 |
4.2 不足之处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复方替硝唑溶液制备工艺影响因素考察及其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
1.1 仪器 |
1.2 药品与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色谱条件 |
2.2 溶液的制备 |
2.2.1 替硝唑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2.2 醋酸氯己定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2.3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2.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3 系统适用性试验 |
2.4 温度和时间的考察 |
2.5 复方替硝唑溶液稳定性预测 |
3 讨论 |
(6)抗菌肽HPRP-A1/HPRP-A2和CHA联合用药的抗细菌和真菌活性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阴道炎及治疗 |
1.1.1 细菌性阴道炎 |
1.1.2 真菌性阴道炎 |
1.1.3 阴道炎治疗 |
1.2 抗菌肽活性研究及介绍 |
1.2.1 抗菌肽定义和分类 |
1.2.2 抗菌肽的构效关系 |
1.2.3 抗菌肽的作用机制 |
1.3 抗菌肽的抗生物被膜活性研究 |
1.3.1 生物被膜介绍 |
1.3.2 抗生物被膜机制 |
1.3.3 抗生物被膜现状和前景 |
1.4 醋酸氯己定的抗菌活性及机制研究 |
1.4.1 醋酸氯己定的介绍及用途 |
1.4.2 醋酸氯己定的抗菌机制 |
1.4.3 醋酸氯己定耐药性 |
1.5 联合用药的研究及展望 |
1.5.1 抗生素与醋酸氯己定联合用药 |
1.5.2 抗菌肽和抗生素联合用药 |
1.5.3 抗菌肽和抗菌肽联合用药 |
1.5.4 抗菌肽和其他药物联合用药 |
1.6 课题立项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2章 HPRP-A1/HPRP-A2和CHA联合用药的抗菌活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2.2.1 实验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实验菌种和动物 |
2.3 实验方法 |
2.3.1 HPRP-A1/HPRP-A2 的合成 |
2.3.2 HPRP-A1/HPRP-A2 的质谱鉴定 |
2.3.3 HPRP-A1/HPRP-A2 的二级结构测定 |
2.3.4 细菌和真菌的培养 |
2.3.5 HPRP-A1/HPRP-A2和CHA最低抑菌浓度 |
2.3.6 HPRP-A1/HPRP-A2和CHA最低杀菌浓度 |
2.3.7 HPRP-A1/HPRP-A2和CHA的治疗指数 |
2.3.8 HPRP-A1/HPRP-A2和CHA最低溶血活性 |
2.3.9 HPRP-A1/HPRP-A2和CHA棋盘法协同实验 |
2.3.10 HPRP-A1/HPRP-A2和CHA生理环境下协同实验 |
2.3.11 HPRP-A1/HPRP-A2和CHA比浊法实验 |
2.3.12 HPRP-A1/HPRP-A2和CHA联合用药体内实验 |
2.3.13 HPRP-A1/HPRP-A2和CHA联合用药体内治疗 |
2.4 实验结果 |
2.4.1 HPRP-A1/HPRP-A2 的合成与纯化 |
2.4.2 HPRP-A1/HPRP-A2 的质谱鉴定 |
2.4.3 HPRP-A1/HPRP-A2和CHA的二级结构 |
2.4.4 HPRP-A1/HPRP-A2和CHA的理化性质鉴定 |
2.4.5 HPRP-A1/HPRP-A2和CHA最低抑菌活性 |
2.4.6 HPRP-A1/HPRP-A2和CHA最低杀菌活性 |
2.4.7 HPRP-A1/HPRP-A2和CHA最低溶血活性 |
2.4.8 HPRP-A1/HPRP-A2和CHA的协同作用 |
2.4.9 HPRP-A1/HPRP-A2和CHA的体内实验 |
2.5 讨论 |
2.6 小结 |
第3章 HPRP-A1/HPRP-A2和CHA联合用药作用机理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3.2.1 实验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实验菌种 |
3.3 实验方法 |
3.3.1 HPRP-A1/HPRP-A2和CHA的活、死细菌染色 |
3.3.2 HPRP-A1/HPRP-A2和CHA荧光显微镜分析 |
3.3.3 HPRP-A1/HPRP-A2和CHA流式细胞术分析 |
3.3.4 HPRP-A1/HPRP-A2和CHA与 LPS结合分析 |
3.3.5 HPRP-A1/HPRP-A2和CHA产生活性氧分析 |
3.3.6 HPRP-A1/HPRP-A2和CHA与 DNA结合分析 |
3.4 实验结果 |
3.4.1 HPRP-A1/HPRP-A2和CHA的快速破膜作用 |
3.4.2 HPRP-A1/HPRP-A2和CHA的活、死细菌染色 |
3.4.3 HPRP-A1/HPRP-A2和CHA的对膜渗透性作用 |
3.4.4 HPRP-A1/HPRP-A2和CHA的与LPS结合作用 |
3.4.5 HPRP-A1/HPRP-A2和CHA产生活性氧作用 |
3.4.6 HPRP-A1/HPRP-A2和CHA与细菌基因组DNA结合作用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4章 HPRP-A1/HPRP-A2和CHA联合用药对生物被膜活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4.2.1 实验试剂 |
4.2.2 实验仪器 |
4.2.3 实验菌种和动物 |
4.3 实验方法 |
4.3.1 细菌和真菌生物被膜的培养 |
4.3.2 细菌和真菌生物被膜银染法鉴定 |
4.3.3 HPRP-A1/HPRP-A2和CHA最低抑制生物被膜浓度测定 |
4.3.4 HPRP-A1/HPRP-A2和CHA棋盘法对生物被膜协同测定 |
4.3.5 HPRP-A1/HPRP-A2和CHA结晶紫染色法检测生物被膜 |
4.3.6 HPRP-A2和CHA MTT法检测生物被膜代谢活性 |
4.3.7 HPRP-A2和CHA联合用药对生物被膜体内实验 |
4.4 实验结果 |
4.4.1 HPRP-A1/HPRP-A2和CHA最低抑制生物被膜浓度分析 |
4.4.2 HPRP-A1/HPRP-A2和CHA棋盘法对生物被膜协同作用 |
4.4.3 HPRP-A1/HPRP-A2和CHA生理环境下的协同作用 |
4.4.4 HPRP-A1/HPRP-A2和CHA对生物被膜的预防作用 |
4.4.5 HPRP-A2和CHA联合用药抑制已形成生物被膜代谢活性 |
4.4.6 HPRP-A2和CHA联合用药抑制生物被膜的体内实验 |
4.5 讨论 |
4.6 小结 |
第5章 抗菌肽和CHA联合用药对生物被膜作用机理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5.2.1 实验试剂 |
5.2.2 实验仪器 |
5.2.3 实验菌种 |
5.3 实验方法 |
5.3.1 细菌和真菌生物被膜的培养 |
5.3.2 HPRP-A2和CHA联合用药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定 |
5.3.3 HPRP-A2和CHA联合用药电子显微镜测定 |
5.3.4 HPRP-A2和CHA联合用药原子力显微镜测定 |
5.3.5 HPRP-A2和CHA联合用药对胞外多糖的苯酚-硫酸法 |
5.3.6 HPRP-A2和CHA联合用药对胞外多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 |
5.3.7 HPRP-A2和CHA联合用药对生物被膜上关键因子q-PCR检测 |
5.4 实验结果 |
5.4.1 HPRP-A2和CHA联合用药对膜的完整性和生物被膜降低率的分析 |
5.4.2 HPRP-A2和CHA联合用药对生物被膜扫描电镜分析 |
5.4.3 HPRP-A2和CHA联合用药对生物被膜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
5.4.4 HPRP-A2和CHA联合用药生物被膜胞外多糖降低率分析 |
5.4.5 HPRP-A2和CHA联合用药对胞外多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 |
5.4.6 HPRP-A2和CHA联合用药对生物被膜关键性因子的影响 |
5.5 讨论 |
5.6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7)功能性海藻酸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医用敷料发展概况 |
1.2 海藻酸盐的研究概况 |
1.3 海藻酸盐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进展 |
1.4 氯己定类化合物 |
1.5 研究目的和内容 |
2 CHG-藻酸钙纤维的制备及其载药量测定 |
2.1 小引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本章小结 |
3 CHG-藻酸钙纤维的表征与测试及抗菌性 |
3.1 小引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本章小结 |
4 CHG-藻酸钙纤维的药物释放及细胞毒性研究 |
4.1 小引 |
4.2 材料与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本章小结 |
5 CHG-藻酸盐基质嵌段的 Discovery Studio 模拟 |
5.1 小引 |
5.2 软件与模块应用 |
5.3 结果与分析 |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
(8)含季铵盐和醋酸氯己定正畸粘接剂的体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甲基丙烯酸十六烷基二甲胺与负载醋酸氯己定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表征 |
1.1 实验试剂与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1.2.1 甲基丙烯酸十六烷基二甲胺的制备 |
1.2.2 负载醋酸氯己定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制备 |
1.2.3 两种抗菌剂的性能检测与表征 |
1.3 结果 |
1.3.1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1.3.2 SBA-15和CHA@MSNs的扫描电镜分析 |
1.3.3 SBA-15和CHA@MSNs的 XRD分析 |
1.3.4 SBA-15和CHA@MSNs的热重分析 |
1.4 讨论 |
1.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2章 新型正畸粘接树脂的抗剪切强度研究 |
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
2.2 实验试剂与设备 |
2.3 统计学方法 |
2.4 实验结果 |
2.4.1 抗剪切强度分析 |
2.4.2 粘接树脂残留指数分析 |
2.5 讨论 |
2.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3章 新型正畸粘接树脂的抗菌性能研究 |
3.1 实验试剂与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新型正畸树脂片的抗菌性检测 |
3.2.2 新型正畸树脂片浸提液的抗菌性检测 |
3.3 统计学方法 |
3.4 实验结果 |
3.4.1 树脂片的观察 |
3.4.2 树脂片培养变形链球生物膜活性测定吸光度比较 |
3.4.3 变形链球生物膜扫描电镜分析 |
3.4.4 浸提液培养变形链球生物膜活性测定吸光度比较 |
3.5 讨论 |
3.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4章 综述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
4.1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合成 |
4.2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理化性能 |
4.3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毒性和安全性 |
4.4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药物装载和释放过程 |
4.5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生物医学应用 |
4.6 展望与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9)复方双氯芬酸钠成膜凝胶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复方双氯芬酸钠成膜凝胶剂的处方与优化 |
1 材料与仪器 |
1.1 材料 |
1.2 仪器 |
1.3 动物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单因素考察 |
2.2 正交试验 |
2.3 透皮吸收促进剂的选择 |
3 讨论与小结 |
第二章 复方双氯芬酸钠成膜凝胶的制备及质量控制 |
1 材料与仪器 |
1.1 材料 |
1.2 仪器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处方 |
2.2 复方双氯芬酸钠成膜凝胶的制备 |
2.3 质量控制 |
3 讨论与小结 |
第三章 复方双氯芬酸钠成膜凝胶体外透皮特性的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1.1 材料 |
1.2 仪器 |
1.3 动物 |
2 方法与结果 |
2.1 离体鼠皮的制备 |
2.2 透皮吸收试验 |
2.3 药物皮肤内滞留量的测定 |
2.4 接收液中药物的测定方法 |
2.5 数据处理 |
2.6 试验结果 |
3 讨论与小结 |
第四章 复方双氯芬酸钠成膜凝胶的稳定性考察 |
1 材料与仪器 |
1.1 材料 |
1.2 仪器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检查项目 |
2.2 影响因素实验 |
2.3 加速试验 |
2.4 长期试验 |
3 讨论与小结 |
第五章 复方双氯芬酸钠成膜凝胶的药效学研究 |
第一节 复方双氯芬酸钠成膜凝胶的抑菌性研究 |
1 材料与仪器 |
1.1 材料 |
1.2 仪器 |
2 试验方法 |
2.1 细菌的培养 |
2.2 最佳涂布浓度的确定 |
2.3 供试品的配制 |
2.4 体外抑菌试验 |
2.5 最低抑菌浓度的确定 |
3 试验结果 |
3.1 最佳涂布浓度 |
3.2 抑菌试验结果 |
3.3 最低抑菌浓度测定结果 |
4 讨论与小结 |
第二节 复方双氯芬酸钠成膜凝胶镇痛试验研究 |
1 材料与仪器 |
1.1 材料 |
1.2 仪器 |
1.3 动物 |
2 镇痛试验 |
2.1 热板法镇痛试验 |
2.2 醋酸扭体法镇痛试验 |
3 讨论与小结 |
第三节 复方双氯芬酸钠成膜凝胶促进伤口愈合试验研究 |
1 材料与仪器 |
1.1 材料 |
1.2 仪器 |
1.3 动物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动物创伤模型的建立 |
2.2 评价指标及试验结果 |
3 讨论与小结 |
第六章 复方双氯芬酸钠成膜凝胶的初步安全性研究 |
1 材料与仪器 |
1.1 材料 |
1.2 仪器 |
1.3 动物 |
2 皮肤刺激性试验 |
2.1 单次给药皮肤刺激性 |
2.2 多次给药皮肤刺激性 |
2.3 评价指标 |
2.4 试验结果 |
3 皮肤急性毒性试验 |
3.1 试验方法 |
3.2 评价指标 |
3.3 试验结果 |
4 讨论与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用于治疗皮肤小外伤的外用制剂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10)复方双氯芬酸钠成膜凝胶的制备及质量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仪器 |
1.1 材料 |
1.2 仪器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处方筛选 |
2.1.1 单因素考察 |
2.1.2 正交试验 |
2.1.2. 1 评价指标[8] |
2.1.2. 2 正交试验设计 |
2.1.2. 3 正交试验结果及方差分析 |
2.1.3 处方 |
2.2 复方双氯芬酸钠成膜凝胶的制备[7] |
2.3 质量控制[8~10] |
2.3.1 性状 |
2.3.2 装量 |
2.3.3 成膜性和可揭性 |
2.3.4 成膜时间 |
2.3.5 疏水性 |
2.3.6 透气性 |
2.3.7 微生物限度 |
2.3.8释放度测定 |
2.3.9 含量测定 |
2.3.9. 1 色谱条件 |
2.3.9.2双氯芬酸钠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3.9. 3 醋酸氯己定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3.9. 4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3.9.5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3.9. 6 空白基质溶液的制备 |
2.3.9. 7 专属性试验 |
2.3.9. 8 线性关系考察 |
2.3.9. 9 精密度试验 |
2.3.9. 1 0 重复性试验 |
2.3.9. 1 1 稳定性试验 |
2.3.9. 1 2 回收率试验 |
2.3.9. 1 3 含量测定 |
3讨论 |
四、醋酸氯己定溶液的稳定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HPLC法同时测定复方黄藤洗液中3个有效成分及2种防腐剂的含量[J]. 黄慧,孙煜,何虹,卢日刚. 药学研究, 2021(12)
- [2]缓释型壳聚糖/醋酸氯己定复合微球的制备与性能[J]. 林秋棚,章朱迎,施冬健,裴泽军,陈明清,倪忠斌. 应用化学, 2021(12)
- [3]高效液相色谱法考察8种常用对照品溶液的稳定性[J]. 龚亚,李敏,曹健,樊莉. 药学实践杂志, 2021(05)
- [4]缓释型壳聚糖基抗菌性复合微球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林秋棚. 江南大学, 2021(01)
- [5]复方替硝唑溶液制备工艺影响因素考察及其稳定性研究[J]. 龚亚,李敏,曹健.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0(11)
- [6]抗菌肽HPRP-A1/HPRP-A2和CHA联合用药的抗细菌和真菌活性及机理研究[D]. 朱洁. 吉林大学, 2020(01)
- [7]功能性海藻酸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石松松. 三峡大学, 2020(02)
- [8]含季铵盐和醋酸氯己定正畸粘接剂的体外研究[D]. 李雪微.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9]复方双氯芬酸钠成膜凝胶剂的研究[D]. 王梦雨.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1)
- [10]复方双氯芬酸钠成膜凝胶的制备及质量控制[J]. 王梦雨,刘祖雄,陈鹰. 中国药师, 2020(03)